科技教育彰显特色
摘要
厦门三中把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形成办学特色的有效载体。学校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参加科技教育校本培训,添置科学器材。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营造出浓厚的科普教育氛围;把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其中机器人制作成果尤为显著。
厦门三中;办学特色;科技教育
厦门三中毗邻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科技园),是一所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充满现代文明气息的省二级达标学校,迄今已风风雨雨地走过了九十个春秋。“英雄小八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郭沫若题写校名,这些打上时代烙印的一个个荣耀,曾让无数三中人感到骄傲与自豪,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伴随着特区建设的风起云涌,沐浴着课程改革的和煦春风,厦门三中在课改的浪潮中,栉风沐雨、激流勇进,走出了一条以“科技教育”为载体的办学特色之路,使这所历尽岁月剥蚀的老校,如今更焕发青春活力、蓬勃生机!
学校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教育求发展”,这是几代三中人的共识和睿智。作为一所福建省行知实验学校和厦门市陶行知研究会所在地的厦门三中,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思想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早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并为学校的发展和创新起到引领作用。长期来,学校没有步重点中学发展的后尘,也没有重蹈一般中学发展的老路,而是根据自身实际和生源特点,开创出特色办学的新路,让陶行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教育思想在这里得到精彩的演绎。
厦门三中历来重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把科技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形成办学特色的有效载体,努力构建科技教育与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科技教育工作机制,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学校把科学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把科学行为习惯细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出了“科技教育课程化,科技教育课题化,科技教育社区化”的工作思路,形成了“科普氛围显性化”“科普资源社会化”“科普活动经常化”“科普教育具体化”“科教特色科研化”的科技教育特色。全方位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发明渠道。
为了确保科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使之经常化、正常化,厦门三中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参加科技教育校本培训,选派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活动项目培训。同时耗费巨资购置科普读物,添置科学器材,完善科技教育设施,充分满足学生开展科教活动的需要。此外,学校还在实验楼、图书馆开辟科普画廊、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电子制作活动室等科技教育阵地。通过科普专栏、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平台宣传科普知识,还经常组织师生参加市社科联的科普活动,普及社科教育。为了让科技教育更直观、更形象,更有针对性,厦门三中还因地制宜,利用学校后山的闲置空地建起了“地理园”和“生物园”,成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活动基地。园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精美的地球仪、立体的地图及各种植物相映成趣、相互点缀,组成了一道道美丽的自然景致与人文景观。在天然的石头上镌刻了著名书法家叶水湖的墨宝,让整个园区不但富有实用性,而且颇具观赏性。身临其中,仿佛置身于科普之天地,知识之海洋。
厦门三中的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也营造出浓厚的科普教育氛围。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防空、防震、防火”等综合性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习,让学生亲自操作、使用消防器材,学习发生火灾时的自护自救方法。学校还结合师生的年龄特征及工作状况进行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了科技协会,聘任热心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本校教学骨干、集美大学教授、区科技工作者、社区科普志愿者担任科技辅导员,在他们的传授和带动下,学校的科教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学校成立了“机器人制作”“电子制作”“网页制作”“微博制作”“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数、理、化、生”等学科科技兴趣小组,开拓科技教育的空间。
作为全国教育可持续发展成员校、示范校和福建省级绿色学校的厦门三中,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和验证。学校是厦门市节水单位,教室用的都是新型的节能灯,通过科技教育培养了师生的节能环保意识。2006级的高中生陈嘉玲、陈思毅、童博利用课余时间,耗时10个月从事《善待厦门市市鸟白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厦门白鹭与城市发展关系调查及对策研究》的课题研究,引起厦门各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07年登上了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三届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国际论坛,用英语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厦门三中领导和老师深刻地意识到: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挖掘课程优势,优化资源组合,把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贯穿、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学校设立历史科普展板、举行社科小论文比赛、制作小地球模型、“祖国在我心中”拼图比赛,学生动手制作“会上坡的圆锥”、学无涯电子百拼,探究数码相机速度,组装分子模型和萌发实验探究竞赛,厦门市常见鱼分类、叶脉书签制作等活动;以及电脑设计比赛、机器人制作讲座,还将学生优秀结题报告98篇编印成三册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学校研究性学习内容丰富,参与学生广泛,学习热情高涨,科技教育之花开满整个校园,三中已然成为缤纷的科技百花园。在推进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厦门三中全面实施、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学校研究并开发了《智能机器人的制作》《动漫制作》《生物科学与健康》《航天与物理》《汽车发展史与物理知识》《化学发明与发现》《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等几十门与科技教育有关的校本课程;并结合学科特点,撰写、编印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科教校本教材,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对科技教育乃至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果说各个学科的科技教育如同校园里竞相绽放的花朵,那么,机器人制作就是这些众多花朵中的奇葩。从2005年开展机器人制作活动以来,经过师生们的努力拼搏,机器人制作水平已经跻身于全国机器人教学教育的前列。学校选手在许多竞赛项目中屡屡摘金夺银,载誉而归。在2005年—2008年“厦门市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2005年第四届至2009年第七届“福建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2007年第七届至2008年第八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2006年“德国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中国华南公开选拔赛(RCJ)”、2008年“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IROC)”中,获得全国奖项24人次,省级奖项89人次,市级奖项135人次。2008年12月,沈培均、肖国栋同学荣获“中鸣科技进步奖”;何颖、郑晓东、叶强同学获厦门ABB有限公司奖学金;朱雷同学因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被纽约州立大学FREDONIA录取,就读计算机科学系,并获得每学期3000美元的奖学金。尤为可喜的是,沈培均、肖国栋、陈宇晖、王敏池四位同学因机器人制作方面的特长而荣获“福建省小科学家”。而今,机器人制作与教育,已成为学校科技教育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品牌。
每年12月份举办的科技节活动是厦门三中科技教育的特色展示,学校搭建了一个个科技活动的舞台,让学生放飞思想、大胆设想、缜密求证、科学演绎,探究生活中的科技奥秘。学校将“科技、趣味、体验、思考”融为一体,把科技教育与课堂教学、科技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特别是以“科技魅力,炫动你我”为主题的校园科技节更是为学校的科技教育锦上添花。一幅幅学生的科技手抄报、美术科技幻想画作,让学生目不暇接;上千条的学科谜语引来学生竞相争猜;“数独游戏”“达芬奇密码拼图游戏”使学生大饱眼福。“机器人行走定点竞赛”“机器人智能寻轨”“人形机器人展示”更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厦门市科技馆也在学校科技节上布馆,让数字进校园,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此外,厦门三中还通过开展形象生动、动手动脑、寓教于乐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既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的科技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方面,还广泛地拓展、延伸、辐射到校内外的各个领域。学校充分运用科技教育的优势,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对其他学校及附近社区进行业务指导,提供参观学习实践的场所,成功承办了2008年“湖里区电脑机器人制作夏令营活动”,不遗余力地指导禾山中学、五缘实验学校、海沧区实验学校、湖里区康乐小学等学校开展机器人制作活动,并与周边的社区联动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提高社区科技教育水平,让科技教育“墙内开花墙外香”。
厦门三中是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科技教育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正是基于科技教育的常态化和持续性,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随之稳步提升。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市科技创新先进校……一尊尊的奖杯,凝聚着几代三中人的汗水与心血;一个个荣誉,见证了厦门三中科技教育的丰硕成果。目前,厦门三中正在努力争创省一级达标校,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正薪火传承、继往开来,加快学校发展改革的步伐,实现几代三中人的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赖一郎)
上一篇:浅谈科普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