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如何担当人文教育的重任
近几年来,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特别是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中突出人文教育寄予厚望。大家普遍认为,尽管各学科教育都可以而且应该体现人文教育的内容,但语文教育是践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希望语文教育能不断创新发展,勇于担当重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强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课程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世界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能力”,这带有导向性的要求明确了语文教育中必须贯彻人文教育。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关专家学者种种关于此的言论文章,往往是其重要意义的论述,是对以往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批评,是原则性的强调和阐述。这些言论文章对统一思想认识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消极的批评代替不了积极的建议,提出原则要求不等于在教育过程中真正落实,如何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实践中才是问题的关键。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如何在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通过局部的改革,语文教育如何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一、语文教育应着重体现哪些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宽泛的概念,很难给以清晰准确的定义。讨论人文精神,不免要涉及什么是人文、什么是文化,就很难得到定论。但总而言之,人文精神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正确处理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讨论人文精神第一个难点是很难说什么是“正确”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存在矛盾之处。我们可以宽泛地说孔子很有人文精神、庄子很有人文精神,但仔细推究,甚至他们主要的世界观、价值观就存在问题,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表现,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关系达到理想的社会;庄子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但根本观点是“齐物论”,否定客观真理;西方的人文主义运动首推“文艺复兴”,强调个体的觉醒,但发展到后来就是自我欲求的极度膨胀。确定人文精神的第二个难点是人文精神涵盖面很广,譬如理性、自由、独立、民主、平等、诚实、宽容、爱国、认真、进取、创造、宁静、淡泊、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等等,不但其中有些矛盾之处,而且是不是需要一股脑儿反映在语文教育之中?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结果往往是教育最终流于空泛和形式。我们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有所选择和侧重、有所结合和温和地开展人文教育: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独立人格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独立就是树立自我意识,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理解世界,实现自我超越,对物的超越和对自然的超越。独立精神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困扰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文化的制约,其主要表现一是泛神崇拜和偶像崇拜,神佛满天飞,屈服于命运和天意,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实现精神控制;二是物质崇拜和拜金主义,一味追求物质享受,一方面使人妄图不劳而获和“过猪栏式的生活”,另一方面知识、技能不再代表人的本质力量,而只标志个人获取物质财富的水平差异;三是惰性和屈服于当下,不思进取,正如鲁迅所说“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以上种种,都是人成为外部世界的附属品,缺乏个人独立性和放弃社会理想的表现。我们只有在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强调个人选择的自由和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养成对自己负责的、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才能使他们富于创造,达到“人的解放”。另外,独立思想是社会多元、平等宽容的人文精神的基础,没有独立精神,就不可能有民主精神,不可能有平等思想,不可能有进取意志,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现代化。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从总体而言,在中学所有学科中,甚至人类的所有文化媒介中,语言文字始终是表现美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传递人类情感相对最具体、最细腻、最准确,它唤起人的情感共鸣,催发人的良知,使人得到性情滋养、心灵塑造、精神升华。语文教育要通过作品赏析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感受力。如感悟作品中人物的美与丑,能够欣赏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人物性格,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丑的厌恶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鉴赏文章的优美语言,促使学生追求语言美,达到言辞优雅,内心丰富;指导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美好,就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在现实生活中去关心、爱护、建设自然,去追求新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建立。语文教育能够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为其今后形成更高的人文素质打下基础。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是动员和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生,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忠贞不渝的内容。对于课文中一些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地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语文教育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虚泛的,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口号标语式的,应该从文字教育、乡土教育、赏析爱国主义文章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感情,对故乡故土的热爱,对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的认同,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注意到,所谓的人文教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教育;是符合语文教育特点的人文教育,不是全面的人文素质培训;是实实在在的人格塑造,不是用假大空的文字来欺骗学生投入虚妄的幻想。现在有的开展“读经”运动,搞所谓的“国学私塾”,以为读点四书五经就是人文教育,把儒家学说等同于人文教育;有的秉承社会达尔文主义原则,宣扬当今社会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搞所谓的生存教育;有的在语文教育中强调严密的文章的逻辑思维,强调科学精神,用“显微镜”和“手术刀”评价文章,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过于生硬;有的教材选择的课文本身就缺乏真实性,在教学中还过分拔高文章立意,价值判断失控,造成“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情感世界虚伪化”的虚浮现象。
二、语文教育怎么体现和贯彻人文教育要求
教育理念的确定不等于教育实践的运用,在语文教育中尤其要重视教育方法、手段能和人文教育的要求相适应。
(一)局部调整考试题型和内容。考试在当今的教学中应该说是必要的,它依旧是衡量教学情况和学生水平的必要工具和手段,在不否定考试制度的同时,我们需要对语文考试做一些必要的调整。现在的语文考试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看重检测学生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和阅读写作的能力,注重检测学生细致分析这些本应属于自然科学培养的内容,过于求全责备。分析一张中考或高考语文卷,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题目过于细致,往往是“选出读音完全相同的字”“选出运用成语完全正确的句子”“选出理解不够正确的一句”等等,这些精细的要求本身就不是语文的特点,一些常用、常见字词的使用,一些字句的本义、内涵当然可以考核,但题目出得过于生僻、过分强调学生精细地掌握知识点,不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不符合孔子文章“辞达而已”的教育精神。如中、高考卷首题往往是“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题量太大,一些字读音很近似,平时基本不使用,有些仅仅是前鼻音、后鼻音的区别;2008浙江高考卷有一道是“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B.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清传奇的代表作。C.‘家国之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主题之一,唐代杜甫的《春望》和南唐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抒发了国破家亡之痛。D.诗人经营意象往往匠心独运,徐志摩用‘凉风’下的‘水莲花’比喻姑娘的娇羞,而舒婷则用‘木棉’‘红硕的花朵’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这里比较明显的错误是汤显祖是明代人,但偶尔记错比较生僻的古人所处的朝代也是我们常犯的不足为奇的错误,而且这四个选项其实都可以谈论,谁能够肯定说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杜甫的《春望》抒发了国破家亡之痛的表述就不太正确,杜甫妻儿均在,谈什么家亡,舒婷“红硕的花朵”原文是“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其表达意象是相对含糊的、广泛的,不能仅仅理解成“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叹息”可能是引用《圣经》中“生活不过是一次长长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可能是追求光明的意思,即使舒婷本人认为自己的诗是“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也应该说“作者之意未必然,读者之意未必不然”。需要强调的是,像这样的例子并不是个例,而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考题,比比皆是,触目惊心。以上的题目并不是不能考,而是可以出这样的题目:“任选《百年孤独》《春望》《致橡树》《春花秋月何时了》其中一篇,请你谈谈对它主要思想的理解。”标准化题目过多,纠缠于细枝末节,过分强调权威性,题目信息量大而无当,过分看重写作能力而不是欣赏能力,不重视考察学生人文素养,是当今语文考试的最大弊端,批卷子倒是简单了,可以偷懒,扼杀学生的独立性却其罪不小。语文考试试题设计应向减少试题信息量,简化试题结构,扩大试题范围,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减小写作的比例,增加赏析内容,实现答案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局部调整文章的选择和排列。中学语文课文基本选择了一些历史上公认的名篇,文辞优美、思想深邃,没有太大的争议,但有些篇目和文体大可不必学习。如说明文、公文、新闻稿这些内容,这应该是专业人士的写作,叫一个中学生学习这些东西大可不必,这应该是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后学习的内容,现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一方面浅尝辄止,一方面空洞虚泛。另外,在单元排列上有时候是以主题、情感为核心,有时候以文体为核心,有时侯以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为界限,变化多端,不利于深入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如人教版初中第二册第五单元为“《桃花源记》《口技》《孙权劝学》《伤仲永》”,高中第一册第四单元为“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些文章跳跃性很大,内容千差万别,思想深度有天壤之分,怎么可以这样简单地用古文和报纸文章的类别来排列?即使以“写景类”排列,选用的文章也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一组,明显缺乏人文教育的延续性。在中学语文教育的课文选择上,应该确定这样几条原则,一是应该以文章的主题思想为核心,打破散文和韵文、古文和现代文、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界限,每个单元的文章大体反映类似或有继承性的脉络,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二是以美文为原则,注重语言审美教育,把文学性、艺术性放在选用文章的首位,摒弃那些空洞和不符合青少年学习领会的东西,摒弃单纯的说明文、公文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们不仅用理智,而且用心灵感知周围世界;他们深深感到词语的情感色彩,词语似乎变成了点燃思维火药的火花。在思维课上,孩子们不只是听,而且用感官去感知词语。如晚霞、夏日黄昏、繁星闪烁、和风细雨等……我感到我的工作中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充满了丰富的思想和创造精神的那些时刻。是词和思想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汇合成湍急的洪流的那些时刻。”三是避免有争议的文章,如《斑羚飞渡》《小石潭记》《乐羊子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斑羚飞渡》本身的真实性不足,在教学中也很可能把斑羚羊的精神概括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甚至用“与其卑贱地活着,不如壮烈地死去”的名言来赞美“镰刀头羊”之死,引申出“野兽尚且有人性,而人却有兽性”惊世骇俗的意义;《小石潭记》柳宗元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让一个初中生如何体会?《乐羊子妻》妻子让丈夫把捡到的金子扔掉,为了让丈夫一心向学多年夫妻分居,为避免奸污而自杀,过于教条和僵化,并不符合现代精神和生活原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暴易暴,用个人英雄主义藐视法律,对抗社会,未必妥当,就像给学生讲“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是女仆用沸油把躲在坛子里的强盗都烫死了。小时候,读了这个故事是很兴奋的,但现在如何讲得下去!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要引导学生不断去读、去体会。教学中应该是有所懂有所不懂,没有必要把每句话都解释彻底。比如《雷雨》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被认为是自私、虚伪,《项链》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种说法本身问题不大,但却禁锢了学生思想。文学作品赏析本身就是开放式的,这正是发挥人的想象力的地方,应当鼓励学生作出多种解释。现在的教学参考书压缩了教学发挥的余地,违反了文学的规律,当然也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找出最受感动的句子;指出这些句子表现了什么精神;读后有什么感受”,这是几乎所有课的教学主体内容;“句子——内涵——感想”,这是我们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内容模式化,一是使充满灵性和生命活力的文本变为静止的文字组合,阅读成为文字游戏;二是荡漾生机、充满和谐美的文本被割裂、肢解,丧失整体感染力;三是文本深沉的思想情感内涵被亵渎,造成情感领悟虚化。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湮没了师生的个性风格和课堂风采,使活生生的情感交流枯涩起来。今天的语文课堂,要改变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做法,放手把“首问权”还给学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让学生合作互学,形成浓厚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习惯,鼓励大胆提出问题,鼓励主动寻找答案;要求老师倾听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其目的不在答案的本身,而是看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迸发的火花。通过民主讨论,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尊重他们的个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发展个人意识。即使学生的语言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想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终身的。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人文素质。语文教师只有从各个方面不断地完善自我,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人文素质,才能适应人文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一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教师如果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便会产生仰慕之情,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爱因斯坦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二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理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教师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懂得而且体会到,不具备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孩子们的工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熟悉教育科学,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思维、记忆、兴趣、习惯等心理现象,掌握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用教育科学去指导语文教学。同时,语文教师应当不断研究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三要有系统而又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要向学生正确地传授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中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语文专业知识是相当广泛的,例如,我们在讲授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时,就要涉及到语言学的知识;我们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涉及到文章学、写作学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进行文学鉴赏时,要涉及到有关美学方面的知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系统地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越丰富,对事物、问题和教材的理解就越深入,就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出色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经过改编后,涉及的知识面更为广泛,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科学的不断崛起,文理学科的渗透也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又广泛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向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系统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陶冬红 杭州市余杭区五常中学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