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9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9篇)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良好的乡村社会资本的培育又是联结乡村发展各种要素投入的链条与粘合剂有助于提高乡村多主体凝聚力与协作力进而提升乡村地区的发展效益与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9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9篇)

篇一: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良好的乡村社会资本的培育又是联结乡村发展各种要素投入的链条与粘合剂有助于提高乡村多主体凝聚力与协作力进而提升乡村地区的发展效益与工作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代乡村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现实特征与客观规律多元化差异化综合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强调乡村地域人地业耦合发展构建符合地域特色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乡村地域系统提升乡村地区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与挑战的能力即乡村弹性

  三生融山水,田园寄乡愁:乡村振兴国际典型案例剖析及其启示

  研究背景

  纵观世界发展史,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衰退问题已成为全球性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瑞典、日本、韩国等国相继出现了乡村人口过快减少、产业岗位缺失、农村过疏、农村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受到冲击等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世界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60年的66.44%下降到2015年的46.16%,降幅达30.5%。以代表世界新兴市场的金砖五国(BRICS)为例,在1960—2015年间,俄罗斯乡村人口占比减少了44%,中国为47%,印度为18%,南非为34%,而巴西乡村人口占比减少幅度更高,达到73%。伴随着乡村人口的大规模、快速减少,劳动力缺失、农业效益低下、市场萎缩、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日益显现,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需重视乡村振兴。

  作为一个有机体,城市与乡村以劳动力、原材料、资金和信息等要素在两者间的流动与集聚为基础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两者只有共同发展,才能相互支撑。20世纪70年代以推进逆城市化,实现乡村振兴为目的的乡村复兴运动(ruralrenaissance)率先在一些发达国家兴起,通过规划、政府投资、政策补贴等方式鼓励城市富裕阶层回归并享受乡村田园生活。美国、英国、新西兰、瑞典、西班牙等国相继经历了乡村复兴运动,促进了乡村地区人口增长。然而,由乡村复兴运动所产生的逆城市化现象多发生在城市近郊地区,这是城市富裕群体为了享受乡村田园生活并同时保留城市工作机会做出的选择,这也导致美国的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城市郊区人口增长速度一度超过了中心城区。那些远离城区、地处偏远的乡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减少而变得日趋萧条,致使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破败不堪,一些重要岗位如教师、医生后继无人,进而形成了“人口流失-经济衰退-生活品质下降-人口继续流失”的恶性循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乡村人地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一方面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快速流失,据统计,2017年中国外出农民工总量达到1.72亿人,其中40岁及以下外出农民工数量所占比重为72.3%,有30.8%的外出农民工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另一方面农村“空心化”现象快速蔓延,大量废弃、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据测算,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达760万hm²。此外,在1995—2016年间,中国乡村地区就业机会由4.9亿个减少到3.62亿个,乡村小学与教学点数量也由55.86万个减少到19.32万个,迫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从事非农就业并为下一代寻求良好的教育,这也加剧了乡村人口外流,致使乡村地区发展日渐衰退,影响到了乡村性水平。

  世界各国在发展进程中普遍经历了乡村人口外流、农村经济凋敝、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也都探索实施过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措施,形成了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范式。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来提升乡村地区应对与适应外界发展环境扰动与变化的能力,扭转乡村衰退局势。然而,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源于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乡村人地关系不协调、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乡村社会主体弱化等挑战并存。因此,中国的乡村振兴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依赖强大财政补贴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转移的

  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及乡村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发展阶段特征的乡村振兴之路。基于此,文章从协调乡村人地关系、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构建打造乡村新型主体三方面选取国际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不同视角梳理总结了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其机理,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就构建可持续的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国际典型案例剖析【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整理与乡村更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中期,德国的乡村发展滞后,基础设施破败不堪,就业机会短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大量农村人口迫于生计而涌入城市。1950年,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提出了城乡等值化理念,即通过土地整理、村庄更新的方式实现“城市与农村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的。作为德国最大的农业州之一,巴伐利亚州的城乡等值化试验推进了土地整理与乡村更新相结合,具有一定代表性。

  巴州威士忌酒厂

  巴伐利亚州的土地整理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以及保留有乡村结构的地区,包括通过细碎土地的合并与整治来提高农业及林业生产条件、乡村更新、为村镇建设释放土地空间、乡村景观格局规划、公共设施用地整理、特殊农作物田块整理以及高山草地与林地整理。德国通过土地整理来推进乡村更新的行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1982年,巴伐利亚州政府制定了《巴伐利亚州乡村更新纲要》,强调乡村土地整理中的产权调整、田块合并及规划编制的重要性。村庄更新规划包括农业结构改善措施、村庄建筑措施等,使乡村生活和生产条件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规划的制定由乡镇政府和参加者协会通过多部门的合作以及居民参与共同制定。村庄更新规划与土地整理紧密结合,并通过土地整理来推进规划实施,以解决如基础设施用地储备、农业结构调整、自然景观保护等各种问题。

  巴州奶酪加工厂

  权属管理贯穿于乡村土地整理的整个过程。在立项阶段,要明确土地整理区内的权属现状并制定详细的权属调整方案。在项目执行期,要对地产交易、地产评估、土地重新分配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随着权属变更登记生效,新的所有者将继承土地的全部义务和权利,并完成土地变更登记、地籍登记、自然保护登记等内容。此外,巴伐利亚州的土地整理与乡村更新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立法、规划及措施等各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还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让村民参与决策与规划制定,使土地整理建立在民众参与和民主监督基础上。

  【小结】01经营灵活,产业多样,保持边缘地区经济活力;02发展生态型区域性乡村综合经济模式;03实施欧盟乡村发展项目(Leader);04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效益与保护环境并举;05发展现代科技,提升农业水平。

  德国的巴伐利亚试验促进了农村从传统农业向多功能、综合性发展的转变,体现了土地整理在改善农林生产条件、土地资源合理发展利用、乡村自然环境和景观保护、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得农村地区具有与城市同等的吸引力,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

  【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

  针对乡村地区普遍面临的人口流失、老龄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等问题,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寻求各种方法来振兴乡村。然而,诸如政府投资建设休闲设施来吸引游客或鼓励公司在乡村地区建设工厂的尝试往往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未能充分考虑乡村的独特性,更为关键的是未能让当地民众参与进来。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于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One-Village-OneProduct)极大促进了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其模式也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所推崇,并在泰国、马拉维等国推广。

  马路村与柚子大分县位于日本九州的东北部,总面积为6337km²,森林面积占71%,自然资源丰富。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一个名叫欧亚马(Oyama)的村子。1961年当地居民决定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贫困现状。首先,他们放弃了政府鼓励扩大水稻种植以确保粮食安全的发展政策,认为欧亚马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更适宜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因此,在当地农业合作社的带领下,欧亚马先后整村推进实施了三个发展项目。首先是始于1961年的种植新梅与栗子运动,以此来减少农民工作量并增加收入。其次是1965年启动的新人格组合运动,聚焦于民众的学习与提升。1969年欧亚马村开始实施新天堂社区运动,以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并减少年轻人的流失。三个计划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民众的学习能力、地方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在1975—2003年间,欧亚马村的单位土地收入得以快速增长,是日本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大分县与丰后牛鉴于欧亚马村的成功经验,1979年大分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进实施“一村一品”运动,鼓励农村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政府设立专职部门,支持农产品生产和特色产品研制。同时,政府还开设人才培训班为“一村一品”运动培养优秀人才,打造属于农村自己的品牌并进行推广。在1980—2001年间,通过实施“一村一品”运动,大分县的产品种类由143种增长到336种,销售额由3.3亿美元增长到13亿美元。全县的人均收入也实现了翻番,位居九州地区7个县之首。

  【小结】01产品要有特色,因地制宜开发这样一个产品;02将整个产业链进行延展,提高综合的事例;03通过办学把整个技术等等都融入进来,来提高农民的素质;04打造知名度,进行整体化的推进。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具有多方面因素。首先,该运动是“自下而上”的、由乡村社区主导的发展方式,依靠社区领导力、农户责任心与合作而推进实施。农村社区通过建立协调组织,为农户提供技术与营销指导、资金支持。农户则向组织反馈产品及市场信息,并与其他成员分享信息。县级政府则提供服务、培训及产品营销等辅助支持。其次是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农户根据信息及市场反馈不断调整产品种类、价格及营销策略。在此过程中,民众持续地对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进行学习,并不断培养后备青年人才,提高其技能水平与竞争力,也提升了“一村一品”运动在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瑞典奥勒村社会资本助推乡村振兴】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瑞典乡村地区的发展逐渐出现减缓、衰退迹象。政府在70年代大力推进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乡村衰退趋势。然而,随着80年代知识经济的兴起,除了城郊地区的乡村外,瑞典广大乡村地区的衰退问题再度显现。然而,位于瑞典北部耶姆特兰省(Jämtland)的奥勒村(Åre),因其良好的社会资本推进了本地企业抱团式发展,并实现了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奥勒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奥勒村位于瑞典西北部耶姆特兰省的奥勒市,属于瑞典北部山区普通的乡村。奥勒村所在地区因其天然的雪场资源成为北欧较为著名的滑雪旅游地,旅游业带动了宾馆、休闲、购物等产业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瑞典启动了北部振兴计划以应对区域内乡村人口持续减少的问题。政府的支持开始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到了70年代逐渐转向服务业。在此期间,奥勒村的索道、缆车与宾馆建设得到了政府支持,也吸引了大量外来私营企业主进行投资。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恶性竞争、服务水平低、运营不规范等问题长期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萧条严重影响了瑞典的旅游经济,致使奥勒地区大量投资濒临破产。作为一种积极响应,当地百姓及私营企业主意识到只有相互合作,抱团发展才能度过危机,并形成了奥勒社区的“目的地支撑战略”(destination-embracingstrategy)。

  【小结】01当地百姓与企业主联合制定奥勒村发展规划与愿景;02企业主间摒弃恶性竞争,成立滑雪产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协调与管理各行业企业的服务与运营方式;03协会为濒临破产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免费开展业务培训,企业间共享行业信息;04共同筹措募集资金用于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及对外宣传;05与省、市、地方政府对接,推动其为奥勒村的旅游业发展在公共服务、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

  “目的地支撑战略”的实施逐渐在奥勒当地百姓、私营企业主间培养形成了以实现奥勒村振兴为目的的共同愿景、责任感及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即社会资本。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21世纪初期,随着对外宣传的深入、服务品质的提升以及游客的认可,奥勒村逐渐由瑞典国内的滑雪胜地向国际著名滑雪胜地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大量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财团进驻奥勒,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运营方式及国际资源。原有的“目的地支撑战略”进而演化为涵盖当地百姓、私营企业主、各级政府部门、国际大公司在内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地方发展战略,强化了主体间的共同责任、担当、信任及合作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为奥勒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使其在瑞典北部地区脱颖而出。与瑞典北部山区的其他乡村相比,由于经济振兴,奥勒村的人口得以保持长期、稳定增长。

  对我国的启示及适宜性中国“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乡村病”,表现为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主体过早老弱化、村庄用地严重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污损化和乡村地区深度贫困化。由此所导致的乡村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产业经营与社会管理主体弱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需破解“乡村病”,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从而提升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国内外不乏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通过对三个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入阐释了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社会资本培育在协调乡村人地关系,培育提升乡村内生动力,构建打造乡村新型主体,实现乡村地域“人-地-业”耦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代表的土地整理与乡村更新实践表明,乡村土地综合整治适应了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乡村地区人地关系变化的现实背景及客观需求。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实践,农业生产的水土条件得以改善,耕地质量得以提升,百姓生活品质得以提高,生态环境得以保育,不仅优化了乡村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还重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格局,协调了乡村地域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三五”期间,我国全力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强调土地工程技术在推动耕地质量提升、退化土地治理、荒废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土地整治的工程化、生态化技术应用,以此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振兴“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空心化”问题严峻,乡村青壮年人口持续减少与大量废弃、闲置农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并存,人地关系紊乱,空心村综合整治增地潜力巨大,亟需开展空心村土地整治工程,实现土地用途置换和空间格局优化。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在功能导向上应强化统筹区域城乡用地的“一整三还”,即依托村庄整治工程,实现乡村土地整治还田、还林、还园(建设),有利于保障耕地及粮食安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进而协调乡村地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与生态环境保育三方面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巴伐利亚试验在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进行推广并取得了成功,也为

  我国北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实践探索。

  其次,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经验表明,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地区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决策的自主独立性、运营的自立创新性是保证乡村产业发展符合市场规律,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因素。在此过程中,大分县将培养勇于开拓进取、富有创造力的本地人才作为保持“一村一品”运动长盛不衰的核心要务,通过对本地人才的持续培训与技能提升锻炼,全面增强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随着具有一定技能与教育水平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我国乡村地区人力资源状况堪忧,农民组织化、专业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乡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培育。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不断鼓励与引导发展“一村一品”,然而民众的知识水平有限、市场竞争与抗风险能力较低、现代化的企业运营与管理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支撑乡村产业的发展。因此,努力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扩大农民接受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提高其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能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知识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为广大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建设奠定基础,是我国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此外,还要重视农民合作组织、乡村精英在发展乡村经济,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由此打造构建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加强政策导向、激励引导等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发展意愿,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三,瑞典奥勒村的案例显示,乡村社会资本的培育有助于促进民众、企业、政府间的团结合作,提升本地企业的经济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功能缺失及正式制度不足,并且发挥了市场与制度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如自我监督机制、风险共担、资源共享、互助协作等。对于个体而言,民众的人际网络、信誉度、价值观有利于激发民众的社会行动能力,借助社会资本获取利益,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如脱贫致富。对于地区而言,良好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提高地区发展质量,提升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益。

  伴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民社会流动加快,以及农村传统道德整合作用的衰退和宗族关系的弱化,我国广大乡村地区社会资本呈现出本地社会网络封闭与内部分化、农村传统规范认同失效、社会信任度弱化等特点,既限制了民众获取资源和发展机会的能力,又制约了民众间、民众与企业、政府间基于信任而产生的合作。基于此,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的农村新型主体建设,应着力打造乡村地区多元、新型的社会网络,扩大乡村地区资源与外界市场对接的渠道,通过民众参与、信息公开及有效沟通,不断增进民众间、民众与企业、政府间的了解与互信,提高乡村多主体凝聚力与协作力,进而提升乡村地区的发展效益。

  三个典型案例的实现路径具有相互关联与支撑性。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培育提供了平台。乡村经济发展也将带动社会进步,有利于提高民众的责任感与主观能动性,提升乡村主体活力与动能,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乡村发展质量,构建协调、可持续的乡村人地关系。

  结论与讨论

  当前,我国正全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还是扭转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进村退局面,破解乡村地域人地关系不协调问题的重要抓手。我国地域辽阔,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地域性、阶段性、差异性特征明显,应全面诊断识别乡村地域系统,把握乡村地域发展演化的过程规律,科学识别不同地域乡村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短板,研制支撑乡村地域发展的供给侧改革方案,分区、分类、分级推进实施乡村振兴。

  作为一个综合地域系统,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在内核系统与外缘系统共同作用下得以重新塑造,乡村地域功能不断发生演化和变异。乡村地区需要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经济社会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在此过程中,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能够以“动手术”方式有效整合、配置土地资源,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协调乡村人地关系,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载体。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是使得乡村发展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与要求,实现乡村地域内生动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乡村社会资本的培育又是联结乡村发展各种要素投入的“链条”与“粘合剂”,有助于提高乡村多主体凝聚力与协作力,进而提升乡村地区的发展效益与工作效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代乡村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现实特征与客观规律,多元化、差异化,综合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强调乡村地域“人-地-业”耦合发展,构建符合地域特色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乡村地域系统,提升乡村地区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与挑战的能力,即乡村弹性。

篇二: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XX街道生态搬迁助推富民增收近年来,三棵树街道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20字方略”,结合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的部署,以生态富民为目标,以龙头企业带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居民搬迁安置、土地流转、就业创业,谋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乡村振兴,较好地解决了乡村振兴中,居民集中安置、富民增收、生活改善等问题,让广大居民搬的出、住的稳、能增收、生活好。一、主要做法三棵树街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集中安置+土地租金+就业创业”的双保险机制,为广大居民谋求更多的幸福感、更好的获得感。(一)聚焦产业兴旺,构筑生态富民的产业平台。20XX年成功招引汇源·桃花溪田项目。项目计划投资100亿元,利用万亩区域,建设以桃园为基础的新兴绿色产业,形成“生态+”“互联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田园休闲度假中心。目前,一期项目经过生态搬迁、渣土清运、土地整理,首期5400亩的宿迁汇源·桃花溪田项目桃园已经形成。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汇源桃花溪田项目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生态高效农业,形成促进广大居民长久增收的产业依托。(二)聚焦生态搬迁,体现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涉及汇源桃花溪田项目一期搬迁有三树居、许圩居共1130户居民。为让绝大多少居民愿意搬、得实惠,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保障,一是注重公开公平公正。为消除群众对搬迁工作的“三个顾虑”,即补偿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补偿款能否买得起住房,搬迁后土地收益等,采取了当面算账、当面会办、当面收证件、当面复核、当面签字的“五个当面”措施,确保阳光操作,顺民心合民意。二是注重政策优惠。在搬迁过程中采取安置惠民政策,房屋搬迁补偿标准在2200元/平方米左右,并统筹区内房源,分批组织居民参观选房。在区内购房还给予20%最高700元/㎡购房补贴,对242户贫困家庭进行住房面积保障,实行政策兜底。对于土地收益问题,街道及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按每亩1000元每年保证居民的土地收益;对于居民宅基地实行有偿退出。通过这些公开化措施、人性化保障,目前已安置搬迁居民1081户。其中:三树新城554户、隆源水晶城78户、蓝天苑和古楚名苑300户、瑞景名都115户,有34户自愿在埠子镇、蚕桑村购房居住。(三)聚焦生态宜居,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在和谐家园、幸福之家两个安置小区的基础上,20XX年三树新城交付,三个小区总体可安置7800户。特别

  是三树新城小区,以大产权、大配套、大生态,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三树新城小区,占地约181亩、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投资约亿元,建设住宅楼50栋、1695户,安置均价2400元/平方。配套了省级标准化幼儿园、卫生室和现代化生活广场,并与世纪大道西侧的开发区中心小学及相距不远的开发区中学,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教学区,让老百姓的子女在家门口享受名校的教育资源;配套的现代化生活广场,是集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功能于一体,构建了居民5分钟“生活圈”。同时,投入100多万元,对三树新城小区周边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做到雨污水管道改造分流、绿化苗木栽植补植、垃圾分类存放转运、黑臭水体全面治理,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搬迁居民洗脚上楼,一步实现城市居民生活。

  (四)聚焦生活富裕,解决富民增收问题。三棵树街道主要从四个方面做好增收文章。一是依托经开区大园区优势,促进务工就业。充分利用身处经开区这个大园区的优势,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特别是三棵树乡招引的黄河电子、长润电器、美百加电器等大项目,仅相距1到2公里,三分之一用工都是三棵树乡居民。二是依托服帽产业大特色优势,促进家门口就业。全乡有近30家服帽企业,形成了集聚集群发展的特色产业优势,以“工厂+基地”优化加工点布局,构筑了广大居民家门口就业基地,吸纳了以“4050”人员为主体的2400多名劳力就业。三是依托网络电商平台优势,促进网络创业就业。以乡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为依托,以村级网络创业服务站为延伸,积极宣传引导网络创业,为有意创业的村民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促进网络创业兴起。全乡已有淘宝、天猫店铺120多家,年营业额达亿元左右,带动近千人就业增收。四是依托汇源等大项目落户优势,促进扩大就业。汇源项目建成后,仅从事农业生产就需要3000多名劳动力,而从事其他行业人数约万。仅桃花溪田一期桃树栽植、管理,就有6000多人次参与劳务,其中低收入建档立卡户30多户,促进了居民增收和精准脱贫。三棵树街道成立了一个国有公司、4个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为汇源项目提供土地流转、劳务组织、工程承揽及乡村生态游开发等服务,保障汇源项目顺利推进、居民收益稳定增长、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目前,搬迁后的居民不仅可获得1000元/亩的土地流转金,还让居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就近到桃花溪田项目、渔樵水生、金丝皇菊等高效农业项目内劳务就业,实现农民到农业工人的转变;可以到特色服帽企业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或者到开发区内企业就业,成为产业工人,解决了搬迁后居民长久的生计问题。

  二、图片三、项目评价三棵树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美好

  生活需要,以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实施项目区居民生态搬迁、土地流转,以及生态宜居新家园建设、就业创业保障等,较好的解决了乡村振兴中存在难点、堵点、痛点,让广大居民搬的出、住的稳、能增收、生活好。

篇三: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上纪落村乡村振兴具体案例

  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

  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2、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

  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

  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5、文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

  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10、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

  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

  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篇四: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center></center>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我国广大乡村的“美丽资源”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center></center>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center></center>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center></center>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

  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center></center>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

  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

  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

  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center></center>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center></center>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篇五: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10款乡村产业振兴模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极其重要一环,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我们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十种模式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

  1.地理坐标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离西安60公里,约1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袁家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外部3000人来到这里。

  3.开发主体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作为袁家村的主体,同时成立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

  4.开发理念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

  5.获得荣誉

  2017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3.8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誉,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

  6.产业规划

  袁家村在产业方面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一个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农”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创新团队+资本+互联网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为袁家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两个产业,一是指以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关中文化产品产业。二是指以特色农副和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和销售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袁家村从乡村旅游起步,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更为凸显,第三产业强大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由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加工工厂再到连锁加工企业,第二产业围绕第三产业布局;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拉动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袁家村真正构建起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7.运作模式

  袁家村党支部书记、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创始人和设计者郭占武将袁家村的成功归结于“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其模式可以归结为“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1)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

  组建了以村两委为核心的村集体领导队伍。郭占武书记经常对村干部讲:当干部就要有奉献精神,就要能吃亏,先群众后干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在郭书记带领下,袁家村所有村干部都形成了共同思想认识:干部没有任何特权,干部队伍就是服务队,就是为村民跑腿、为群众服务的,村里发展好了,自己家也会跟着好,有大家才有小家。袁家村的村干部都不拿工资,义务服务。袁家村在发展之初村集体就明确提出自主发展的路径,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树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当家做主,自主发展、自我发展。不管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有多大,袁家村

  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做交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2)以村庄集体平台为载体,组建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为了盘活集体和群众闲置资产,把散弱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实施村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其余62%量化到户,参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可以持股。对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性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入股的店铺,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范围不仅是本社区居民,还包括袁家村社区的经营户。在合作社入股过程中,遵循全民参与、入股自愿、照顾小户、限制大户的原则。以产权同享为核心,所有入股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个体的均衡发展。在管理上,由村委会牵头,组建管理公司和协会,包括农家乐协会、小吃街协会、酒吧街协会,协会成员由商户们自己推选,为协会提供义务服务,构建了自我治理的发展模式。(3)实施产业融合,不断提档升级。不走传统“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的思路,探索出“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并立足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从发展民俗旅游开始,袁家村的第一步确定了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拉动手工作坊兴盛,形成了“前店后厂”和加工企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拉动第二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提升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推动了第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形成,构建了一个相容共生、互补兼顾、层次递进的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产业链和成熟商业模式。目前,袁家村共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个,旅游服务企业6个,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红薯等优质农产品基地14个。还大力推动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后劲。

  (4)推进产权共有,推进三股改革。

  袁家村股权结构由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三部分构成。①基本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剩下62%分配到户,每户平均20万元,每股年分红4万元,只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持有,缺资金的农户以土地每亩地折价4万元入股。②交叉股,集体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相互持有股份,交叉持股460家商铺,可自主选择入股店铺。③调节股,全民参与、入股自愿,钱少先入、钱多少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全民参与、入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利益均衡。袁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入股分红、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占40.1%。

  二、以“泰山村”为代表的“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位于郑州市南大学城龙湖镇境内,距郑州16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20公里。

  1.地理坐标

  2.村庄规模占地面积5000亩,辖9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500余人。

  3.开发主体泰山村村委会开发主体成立村集体开发组织,引入了千稼集项目共同打造。

  4.开发理念

  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思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乔宗旺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紧靠郑州市区的区位优势和黄帝文化的品牌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

  5.获得荣誉泰山村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最美乡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生态村”“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6.产业规划(1)引进国内知名文旅品牌千稼集,通过文旅产业引爆村庄引进农业公司与泰山村合作,建设了千稼集景区,按照“原味乡村”“民国风情”“激情岁月”三大主题,布局农耕文化演艺、民俗特色小吃、民间演艺表演、休闲游乐体验、主题情景客栈、绿色有机农场六大产品业态,布局地方名小吃、农副产品、茶馆戏台、文创产品、主题客栈、民俗演出、情景演艺、历史店铺、儿童娱乐、竞技游戏和创意农场采摘园等对多元主题业态,供游客体验浓郁深厚的中原民俗历史文化和乡土乡情。

  (2)合作经营打造万亩高效农业产业园,夯实产业基础农业公司与当地农民采用合作经营的方式打造万亩农场,通过集中耕作,精细化管理,生产绿色有机杂粮蔬菜。实现统一配给,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游客还享受纯天然农土特产和土法加工食品,充分享受好看、好吃、好玩、好游、好住、好购、好心情的“七好”快乐体验之旅。

  (3)发展新型养老产业,打造新型乡村养老典范

  2016年,泰山村与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计划在泰山村联手打造新型乡村养老典范,建设可安置5000名老人的乡村养老项目,打造“城市老人到乡村寄家养老”特色示范村。“乡村寄家养老”模式让城市老人到近郊寄家养老,既有家的感觉,也能呼吸新鲜空气、品尝有机食品,以及享受护工细心的照料和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

  (4)发展培训产业,建立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泰山村每年承接各项培训20多万人次,泰山村有大中小会议室8个,其中一号会议室可以容纳550人;可接待2000人同时就餐,可容纳1000人入住。有高空培训装置2座,高空攀岩墙1座,地面培训设施如逃生墙、背摔台、电网等多处。泰山村先后被郑州市教育局指定为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活动教育基地,被郑州市人民政府明确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被郑州大学、河南民生学院等大专院校明确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被新郑市人民政府指定为新郑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

  7.运作模式(1)独创千稼集与泰山村村民合作的经营模式公司对外招商,免租金、免装修、免流动资金、免物业费、免管理费、免营销费,为商户提供统一采购的食材,收入扣除食材的成本后双方五五分成,商户承担自己的人力、水电气成本,公司承担人力和推广费用。

  公司建立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商户成立了商户委员会,对中心的采购、配送进行监督,经营风险由公司承担。在这里经营的商户一店一品,不重复,避免恶性竞争。

  (2)泰山村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振兴的道路泰山村没有完全依靠政府帮助,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振兴的道路。每个自然村的文化内涵、品位都不一样,只有深挖文化和生态,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文化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把乡村文化以及青山和绿水变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以“中郝峪”为代表的“综合发展模式”1.地理坐标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博山大山深处,距城区40多公里。2.村庄规模

  中郝峪村共113户、364人,全村耕地面积80亩,山林、果林面积2800亩,是纯山区村。

  3.开发主体2013年中郝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现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转变。将全村山林、土地、房屋、农田承包权等以经营权入股的形式成立了公司,通过公司来完善一、二、三产业机构框架,负责对全村所有经营性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并统一进行利益分配,同时,代表村集体和全体村民对外合作。

  4.开发理念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发展。

  5.获得荣誉中郝峪村把乡村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农旅融合、旅商融合,从小微起步,步步规范,事事创新,不断探索山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2017年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800余万元。先后获得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和“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6.产业规划(1)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中郝峪森林覆盖率96%,夏季平均气温低于26℃。依托天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改造建设各类康养住宅32户,配套康体休闲、无障碍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发展医疗服务、休养康复、农耕体验等服务,形成居住—养老—休闲—康复—医疗等功能完善的新产业。截至目前,外来定居新村民70户,全村年接待康养人数超过3万人次,获得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称号。

  (2)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度假产业村集体把村内60户180多间闲置房屋有偿收回,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外貌力图凸显山村风貌,内部更加注重现代舒适,用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同时对全村妇女进行家政服务培训,每户院落配有一名管家服务员,持证上岗。制定《中郝峪幽幽谷民宿管理服务标准》,严格落实民宿标准化服务,让游客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3)大力发展高标准农业旅游产业规范建设农家乐超过100户,其中10家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5家被评为山东省五星级或四星级农家乐。统一农家乐管理标准,制定行业规范,统一配送餐饮用具,达到省级农家乐卫生安全标准。突出家庭接待特色,游客接待户户有“绝活”,在不同农家感受不同的休闲体验氛围,村民全员进行旅游接待业务培训,旅游接待从户户“游击队”转变为整村“正规军”。

  7.运作模式

  “中郝峪模式”: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推动农产品生产、餐饮、医疗、教育等服务有机整合。建设美丽乡村,着力于村容村貌整治、生态修复、特色挖掘以及合作社建设。同时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村民以土地、山林、资金、劳动力入股,创新出“公司运作+单体承包+全体村民入股”的运营模式。做活“公司主导+村民入股”的统一运营管理模式:公司对村子进行统一开发、运营、管理和推广。村民以田地、农家乐、餐馆等入股运营公司,与公司利益紧密绑定,形成运营合力。一方面解决了中郝峪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项目建设、品牌推广等问题,另一方面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在公司里,村集体占21%的股份,剩下根据村民自有房产、果园、劳动力等各种资产价值配相应比例股份。除经营收入以外,每年获得公司分红。在经营上,公司统一负责村子的项目开发、运营和宣传。公司统一运营分配客人,业户只负责搞好接待、服务工作,不得擅自接待客人。村庄所有项目价格全部由公司统一制定、统一收费。

  四、以“竹泉村”为代表的“外部资金撬动模式”

  1.地理坐标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距离临沂市区约65公里,约1.5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村庄占地面积1800亩,包括竹泉村景区、红石寨景区、桃花峪溶洞景区和原始森林景区等。

  3.开发主体2007年,青岛龙腾集团确定独资开发竹泉村,并决定投资1.56亿元进行整体打造。

  4.开发理念

  竹泉村在开发之初,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风貌系统,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核;新是指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并结合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建设新村,安置村民。

  竹泉村以沂蒙古村生态环境和民俗系统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沂蒙特色显著、泉乡个性凸显、竹乡景观诱人、农家风情留人的,融体验、度假、休闲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山乡综合性旅居目的地。

  5.获得荣誉

  竹泉村于2009年被山东省旅游局命名为逍遥游示范点、自驾游示范点;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农业部、住建部、原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荣誉称号。201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6.产业规划(1)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引爆村庄发展利用村庄世外桃源般美景和独特沂蒙乡村文化,开发具有沂蒙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按照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提升自然休闲内涵,开发生态旅游业态,引导传统农耕逐步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居度假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

  (2)培育特色文化村,梳理村庄品牌编制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强化村庄保护。在充分挖掘和保护古村落民居、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的基础上,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将历史文化底蕴转变为具备生活体验内容的特色文化村。挖掘沂蒙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3)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深入推进标准化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营销宣传渠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当地村民开拓新的收入增长点,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7.运作模式(1)实施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与村民自主有机结合的整体运作模式青岛龙腾集团作为竹泉村投资开发的主体,决定了由市场主导的首要原则,开发、经营和管理均采取市场化运作。县、镇两级政府分别成立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选派专人专岗,出台扶持政策,协调处理关系,解决制约因素。

  (2)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景区的开发建设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将生态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作为规划的重点,坚持在传承中发扬、在保护中开发。通过有效的开发,形成新旧两个竹泉村,景观相互映衬,功能互为补充,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3)因地制宜,打造发展新模式利用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资源优势,以古村生态和沂蒙民俗为文化特色,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推进“一古一新”两个竹泉协调发展,古村保留原有风貌,打造成为旅游接待休闲产业聚集地,新村按照现代新生活标准,为村民提供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村民利用宅院,发挥专长,围绕“古村”开展旅游生意。两村和谐发展,村民安居乐业。这种超前的规划理念、新颖的产品设计,多赢的开发方式被誉为“竹泉模式”。

  (4)以人为本,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一是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新村按照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对生活用电、自来水、路灯架设、路面硬化、水冲厕所、沼气等设施进行统一的配套建设,并栽植绿化树木,形成规划整齐、环境整洁、配套完善的生态宜居村落。二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确定控制区域,对控制区内地下水开采、矿产资源利用、植被保护等进行严格管理。在景区的精心管理下,村内竹林面积逐步扩大,品种逐年增多,原有的臭水沟变成绿柳垂阴、鱼虾戏水的景观河道。三是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游客的增多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城市游客的增多,使村民剩余而零星的农副产品成为商品,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商品意识,更增强了村民根据社会需求生产商品的意识。四是劳动就业得到改善提高。景区开发建设,对规划区内的农民土地采取了租赁政策,村民有了旱涝保收的土地收入,同时景区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辅助劳力,又有一大部分村民有了新的经济来源。旅游区的经营,又带动了周边特别是竹泉新村的第三产业,如零售商业、餐饮业、“农家乐”服务业等。

  (5)管理规范,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竹泉村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等各项制度健全,并设有应急预案,通过几年的完善,已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性和标准化的制度体系。有标准的游客服务中心和医疗救护点,能集中处理垃圾,所有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才排放,形成了整洁、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

  (6)保障项目投入,推进建设制度公司按照涵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环境提升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产业经营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美丽乡村标准体系,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努力争取各种渠道的政策资金,为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力求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7)积极参与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提供项目支撑2015年,景区所在的沂南县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竹泉村被列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各项标准建设正在不断提升和完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五、以“乌村”为代表的“一价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1.地理坐标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国家5A级景区,距乌镇西栅500米,紧靠京杭大运河,总面积450亩。

  2.村庄规模村庄占地总面积450亩,原有60多户人家,300多名村民。

  3.开发主体乌村由以陈向宏为首的古镇联盟景区咨询公司规划、设计和管理,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投资管理。

  4.开发理念借鉴了ClubMed的“一价全包”国际度假理念,按照“体验式的精品农庄”定位进行开发,强调在对乡村原有肌理进行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传统生活氛围、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乌托邦”。围绕江南农耕村特点,导入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亲子、农耕活动等配套服务设施,乌村定位为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区,与西栅历史街区联袂互补。

  5.获得荣誉浙江省2016年度乡村旅游示范乡(镇)。

  6.产业规划围绕江南农耕村落特点,布局精品农副种植加工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知青文化区、船文化区四大板块,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与西栅景区联袂互补,成为乌镇目的地的新型旅游度假目的地景区。

  (1)美食一小时蔬菜:乡土味中晚餐,采用健康的“一小时蔬菜”,严格按照“当餐到达,当餐使用”的原则,形成“从采摘到上菜一小时”的特色。纯正西餐:红酒和各色鸡尾酒配以牛排、意大利面。江南甜品:红豆糊、桃胶鸡头米、桂花年糕、鹅头颈、青团、猫耳朵……

  (2)住宿

  乌村将住宿细分为不同组团单元,分别是渔家、磨坊、酒巷、竹屋、米仓、桃园及知青年代,组团的名称与主题定位来源于村庄以前的生产小队,目前共有客房186间。如渔家组团就是以公社化时期当地渔业生产小队的生活元素为主题而命名的。

  (3)游玩每日提供蔬菜采摘、农耕深度体验、各类农事活动、童玩天地、手工DIY等丰富的休闲体验活动;在新建的活动中心、青墩、乌墩、码头等重点区域定期提供演艺、酒吧休闲、帐篷露营等活动。

  7.运作模式(1)一价全包的套餐式体验模式颠覆传统经营模式,乌村引入国际领先的一价全包套餐式体验模式,打造了中国首个融“食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一站式的乡村休闲度假项目,即打包食住行和30多项免费体验项目集中销售。依托景区独特优势资源,将全村封闭起来,通过高门票限制人流,游客只需一张门票,即能享受全部服务。(2)乌村运营另一大特色CCO,即首席礼宾官乌村COO,即为游客提供面对面的近距离综合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集景区导游和活动指导参与等服务为一身的首席礼宾官。按照现有活动内容,乌村内CCO的特色服务主要以引导游客体验民俗活动为主。

  毗邻传统大景区的乡村振兴,可以差异化地产品定位,做传统景区的配套支撑甚至是对等互补,从而凸显自己的价值,实现振兴发展。

  六、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模式”

  1.地理坐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距离杭州市70公里,自驾1小时车程。

  2.开发主体德清县莫干山镇,外来的诸多投资商和本地居民。

  3.开发理念以民宿为基础产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外资引进、人才利用,打造莫干山特色小镇。

  4.获得荣誉

  2016年入选为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

  5.产业规划(1)民宿产业莫干山导入多元主题化的民宿产业,形成了全国民宿产业的高地,历经外来人群投资、本地居民投资、政府引导发展三大阶段。为规范引导民宿产业发展,德清县2015年出台的县级民宿等级划分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将民宿划分为精品民宿、优品民宿和标准民宿三类;在民宿管理上,实施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管理,2015年出台《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通过对消防、污染、安全防护、接待设施等方面进行规定,加强对民宿的规范和引导,并成立民宿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民宿经营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在土地政策上,对民宿项目通过“点状供地”,出让投资者房屋落地的土地,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土地浪费。

  莫干山民宿产业发展模式

  (2)旅游产业挖掘莫干山及周边旅游资源,按照康体健身和民国体验发展主题构建全域旅游产业。依托莫干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户外生态运动基地,修建莫干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打造“环莫干山”游,串联莫干山周边旅游资源,山上山下联动发展;出资对镇区街道进行民国风格改造,植入老式照相馆、布鞋、老酒、咖啡馆等怀旧风格的业态,建造了小型博物馆、VR体验馆、复古钟楼等建筑。举办音乐节、国际自行车赛事、山地越野竞赛等节庆活动,提升莫干山品牌知名度,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品牌。

  (3)农业产业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构建有机循环农业生产系统,挑选高品质有机农产品:一部分向外输出进行有机蔬菜宅配服务,另一部分进行售卖和二次加工,实现在地营销;开辟部分景观农田,开发农业体验,通过承包农场种养殖,构建自给自足的生态平衡,多余的产品向外输出,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4)文创产业挖掘莫干山人文历史底蕴,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莫干山庾村1932创意产业园,改造1936蚕种场文化集镇,引入艺文展览馆、设计工作室、主题餐饮酒店等文创业态,打造兼具文化内涵和复古气质的设计创业项目,展售当地特色竹、蚕丝等手工作品,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影视文创小镇,挖掘民国风情文化资源,打造青年电影人的创客基地,举办电影节,打造国际性电影大赛颁奖基地;莫干山引入全球首个DiscoveryAdventuresMoganshanPark落地运营,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极限拓展等业态,成为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目的地。

  6.运作模式

  充分发挥依托长三角大城市群优势,以民宿产业为先导带动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新发展。莫干山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态和中国民宿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依托大城市的巨大人流和消费力,作为爆点树立莫干山乡村旅游的品牌从而取得成功。通过莫干山的示范带动,浙江桐庐等其他地市,包括全国各地都掀起一股民宿热,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民宿已经并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先导产业。

  七、以“鲁家村”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1.地理坐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距离杭州市30公里,约1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村庄占地16.7平方公里,共有1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农户610户,总人口2200人。

  3.开发主体

  鲁家村引入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安吉鲁家乡土旅游公司,灵峰旅游占股51%,鲁家村集体占股49%,实现村集体资产的首轮价值转换,实现村民成为公司股民,鲁家乡土成为“鲁家村”的开发运营主体。

  鲁家村田园综合体模式

  4.开发理念强化规划统筹,2013年花费300万元高标准制定村庄发展规划,通过规划进行招商,浙北灵峰旅游看到鲁家村美好发展远景,和鲁家村组建了“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村庄经济开发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呈现给世人。村集体通过财政项目资金转化为股本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理念,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紧密结合到了一起。

  5.获得荣誉浙江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2017年8月入围全国首批15个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

  6.产业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整套经营乡村的“鲁家模式”:引入社会企业,共同组建经营公司,村集体占股49%,社会企业占51%,构建“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的模式,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农业分布于鲁家村的18个农场,包括位于村中心的核心农场和散落在核心农场周边的17家农场,而每家农场都是以产业为支撑运营的,且不重复,有竹园农场、蔬菜农场、高山牧场、葡萄农场、红山楂农场、野山茶农场、中药农场、鲜花农场、水果农场、养羊农场、养鸡农场、养鱼农场、香菇农场、珍稀树种农场、野冬笋农场、铁皮石斛农

  场、精宜木作农场、香草园农场。

  (2)旅游业鲁家村的整体布局是一中心两环四区。一中心是游客服务中心,约200亩,由火车站广场、停车场、生态湖和两栋建筑组成;两环是两条观光环线,观光火车环线和观光电瓶车环线,其中观光火车环线是一条科普专列,春夏秋冬为绿化主线,设置二十四节气牌,游客观光的同时还能了解一些科普文化;四区是18个产业支撑的农场。

  7.运作模式“田园综合体”——新模式下的快速发展。2011年的鲁家村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有多年经商经验的朱仁斌当选为村委书记,他开始用新的思路发展鲁家村,于是村里开始邀请高端专业团队来做整体规划,并引入旅游公司,共同组建开发公司,形成“公司+村+农场”的经营模式,三方共同建设并实现利益共享。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田园综合体”,财政部下发文件《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鲁家村作为15个首批入选“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明星村”。

  如今,鲁家村村民收入主要有四大块:旅游区提供的就业薪酬、村集体分红、土地流转的租金以及村民自主经营收入。鲁家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和村民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鲁家村建立了合作分红机制,由村集体、运营公司、家庭农场主按照约定比例共享利益,村民再从村集体中享受分红。

  八、以“舍烹村”为代表的“三变模式”

  1.地理坐标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距离六盘水100公里,车程约2小时。

  2.村庄规模全村487户、1294人,总面积9255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401亩,森林覆盖率28.98%,林业占23%,耕地占57%,水田占15%,其他占14%。

  3.开发理念立足“1+6=1”的发展战略,即立足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建成百姓

  富、生态美的乡村发展示范区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4.获得荣誉

  贵州省同步小康创建最佳示范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5.产业规划

  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将农业产业当作旅游来做,种植作物除注重其本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充分挖掘科普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在果园农田中建设休闲栈道、观景平台、休息设施、农业乐等设施;建设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百花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提升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科普性,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6.运作模式三变模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源地。2012年5月,农民企业家陶正学回乡发动大家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后又成立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银湖合作社占股20%)。通过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舍烹及周边村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水域、河滩、自然风光和土地等,被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再整合闲散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变成了村民和集体的股金,465户农户1161名农民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利用村庄绝美的自然风光、地

  质地貌、生态环境和区域小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引入深圳苏式山水有限公司、盘县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共同开发村庄资源。引进企业的同时,银湖合作社和娘娘山旅游公司支持8个村成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采取合作社现金奖励方式,鼓励群众积极从事农家旅馆、农家饭店和特色种植养殖,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设施。目前已有企业17家、农家饭店30多家、农家旅馆12家,激发了群众的创业激情。

  通过三变模式,舍烹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引入外部企业、群众全面参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新道路,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升级。

  九、以“合掌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模式”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山麓。

  1.地理坐标

  2.村庄规模白川乡内共有5座合掌村落,至今完整保留有114栋合掌造。

  合掌村自身。

  3.开发主体

  4.开发理念文化传承的保护性开发。

  5.获得荣誉1995年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日本最美村庄。

  6.产业规划

  合掌村包含民居保护、民俗观光、民宿生态体验等完整的观光产业链。(1)观光旅游

  白川乡内共有5个合掌村落,其中最出名的是拥有114栋“合掌造”的荻町,还有一条长1公里左右的庄川河,以及寺庙、美术馆、博物馆等,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开发了乡村观光产业。

  (2)民宿与特产合掌村民宿以合掌造建筑见长,是日本传统民宿的典范。整个村落以不破坏村民生活为前提,改造了其中的一些合掌屋为民宿、餐饮以及特产商店,来满足日益增加的观光客的需求。民宿内体验项目以特定农作业或地方生活文化为主题,包括农耕体验、牧业体验、渔业体验、加工体验(做豆腐、捏寿司)、工艺体验(押花、捏陶)、民俗体验(地方祭典、民俗传说、风筝制作)等。可以感受农村朴实与温馨的生活环境,聆听主人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久违的宁静和安逸。

  合掌村商品主推本地特产,如浊酒、飞弹牛肉、柿饼、飞弹牛乳制的冰淇淋等,利用村内独有的原生态食材进行生产。

  (3)节庆活动为让“合掌村”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深度挖掘了当地文化,打造了“浊酒节”“亮灯节”以及“消防演习日”等节庆活动。

  7.运作模式复兴文化,文化兴村。合掌村的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乡土文化,它代表了一个乡村的生长、发展的灵魂。合掌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具体措施有:

  (1)高度重视原生建筑的保护并制定出台严格开发规则为保护独有的自然环境与开发景观资源,村民自发成立了“白川乡合掌村集落自然保护协会”,制定了白川乡的《住民宪法》,规定村庄“建筑、土地、耕地、山林、树木”不许贩卖、不许出租、不许毁坏的“三不”原则。制定《景观保护基准》,针对景观开发中的改造建筑、新增建筑、新增广告牌、铺路、新增设施等都做了具体规定。要求凡有要改造或新建住房,都必须事先提交房屋外形的建筑效果图和工程图,说明材料、色彩、外形和高度,得到批准后才能

  动工。(2)充分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并跟文旅有机结合

  充分挖掘以祈求神祇保护、道路安全为题材的传统节日——“浊酒节”,成为吸引游客观赏的重要内容。除大型节日庆典外,村民们还组织富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民歌歌谣表演。同时,将传统手工插秧作为游客可以参与体验的项目进行开发。

  (3)建立民俗博物馆和营造生态景观弘扬民俗文化有效利用搬迁后空闲房屋实施“合掌民家园”项目,使之成为展现当地古老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具的民俗博物馆。

  (4)生态旅游、传统农业、民宿产业协同发展为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制定实施推动农副产品发展政策,涵盖了各类农作物种植和家禽养殖等。这些农业生产项目均在旅游区中,既是农耕农事活动地又是旅游观光点。推进当地农副产品以及加工的健康食品与旅游直接挂钩,引导游客品尝新鲜农产品,进而购买有机农产品。这种因地制宜,就地消化农产品的销售方法,减少了运输及人力成本,使当地农民和游客双双收益。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留宿过夜、享受农家生活的客人也随之增多。为结合游客居住习惯,对合掌屋室内进行改装,形成建筑外形不变、内部现代化的精品民宿,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农具和乡土玩具,使游客在旅居中能感受农村生活的朴实与温馨。

  十、以“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

  1.地理坐标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距离合肥90公里,自驾车程1.5小时左右。2.村庄规模

  总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包括半汤街道部分区域以及周边十余个村,其中一期重点开发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以及西瓜美食村。

  3.开发主体2015年3月,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引入安徽淮商集团,联合成立了安徽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三瓜公社的联合开发主体,计划开发总投资5亿元,建设周期36个月。

  4.开发理念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融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三瓜村的全面振兴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修整保护,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

  5.获得荣誉2017年7月,“三瓜公社”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第一名,2017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其中各地考察人员超过30万人次。

  6.产业规划(1)南瓜电商村定位为电商村、农特产品大村、互联网示范村,目前已经入驻的电商企业包括自有的“三瓜公社”官方旗舰店、天猫官方旗舰店、京东、甲骨文等,还吸引了微创全国联盟、创客空间,以及大量文创基地、乡村酒吧和特产销售门店入驻。已经开发出茶叶、温泉、特色农副、乡土文创四大系列千余种特色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方式获得市场的极大认同,使农村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

  (2)冬瓜民俗村主要产业为半汤六千年民俗馆、古巢国遗址、手工作坊群。力图挖掘还原巢湖地区6000年的农耕民俗文化,先后建设半汤六千年民俗馆、有巢印象、冬瓜传统手工艺坊,引入客栈、民宿、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乡村旅游服务业,打造以体验半汤地方传统农耕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村庄发展模式。

  (3)西瓜美食村主要产业为80户风情民居民宿、60家特色农家乐、10处心动客栈酒店。与经典温泉品牌汤山共同组建汤山旅游公司,通过村集体入股和持股,共同开发温泉康养民宿,拓展村集体经济路径。

  7.运作模式(1)建设模式采用“企业+政府”的开发建设模式,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安徽淮商集团共同成立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电商村”三大主题定位,对民居进行重新定位设计,构建起“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

  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三农”之路。

  (2)运营模式特色农产品与电商产业融合。以“互联网+三农”为实施路径,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重点打造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电子商务打开当地农特产品大市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新农人入乡创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带动加工,让村民足不出户把产品卖向全国,激活乡村市场,盘活乡村资源,为农业注入新的生命。以电子商务为抓手,依托南瓜电商村,建设线上线下店铺,建立创客中心,吸引年轻人入乡加入到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平台,通过电子商务,驱动农产品加工、生产,通过农特产品的加工生产吸引和保障更多本地村民就业和创业。

  围绕着餐饮、民宿、旅游、电商等,三产业态已初见成效。三瓜公社强调的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使一、二、三产业在总体规划中有序发展,良性互促。电商和旅游协同发展是三瓜公社电商特色小镇的独特模式探索:农旅为主,引领电商小镇品牌化建设;商旅是力,夯实三瓜公社特色小镇的产业支撑;文旅是魂,传承文化,塑造特色小镇的文化灵魂。成立了花生、养殖、食用菌、瓜果等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绿色生态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区。由合作社进行原材料的种植、加工、销售,为参与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及产品销售等。三瓜公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以合作社为纽带,将农户种养、生产加工和电商销售有机整合,带动周边村民大力开展订单式农业,快速实现致富。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标准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打造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依托已经成立的专业农业合作社,负责规模化的农特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引导农民或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

篇六: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10款乡村产业振兴模式

  旗开得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极其重要一环,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我们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十种模式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

  1.地理坐标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离西安60公里,约1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袁家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外部3000人来到这里。

  3.开发主体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作为袁家村的主体,同时成立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

  4.开发理念

  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

  5.获得荣誉2017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3.8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誉,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

  6.产业规划袁家村在产业方面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一个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农”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创新团队+资本+互联网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为袁家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两个产业,一是指以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关中文化产品产业。二是指以特色农副和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和销售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袁家村从乡村旅游起步,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更为凸显,第三产业强大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由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加工工厂再到连锁加工企业,第二产业围绕第三产业布局;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拉动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袁家村真正构建起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7.运作模式袁家村党支部书记、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创始人和设计者郭占武将袁家村的成功归结于“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其模式可以归结为“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1)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

  旗开得胜

  组建了以村两委为核心的村集体领导队伍。郭占武书记经常对村干部讲:当干部就要有奉献精神,就要能吃亏,先群众后干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在郭书记带领下,袁家村所有村干部都形成了共同思想认识:干部没有任何特权,干部队伍就是服务队,就是为村民跑腿、为群众服务的,村里发展好了,自己家也会跟着好,有大家才有小家。袁家村的村干部都不拿工资,义务服务。袁家村在发展之初村集体就明确提出自主发展的路径,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树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当家做主,自主发展、自我发展。不管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有多大,袁家村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做交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以村庄集体平台为载体,组建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

  为了盘活集体和群众闲置资产,把散弱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实施村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其余62%量化到户,参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可以持股。对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性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入股的店铺,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范围不仅是本社区居民,还包括袁家村社区的经营户。在合作社入股过程中,遵循全民参与、入股自愿、照顾小户、限制大户的原则。以产权同享为核心,所有入股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个体的均衡发展。在管理上,由村委会牵头,组建管理公司和协会,包括农家乐协会、小吃街协会、酒吧街协会,协会成员由商户们自己推选,为协会提供义务服务,构建了自我治理的发展模式。

  (3)实施产业融合,不断提档升级。

  不走传统“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的思路,探索出“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并立足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从发展民俗旅游开始,袁家村的第一步确定了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拉动手工作坊兴盛,形成了“前店后厂”和加工企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拉动第二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提升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推动了第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形成,构建了一个相容共生、互补兼顾、

  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旗开得胜层次递进的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产业链和成熟商业模式。目前,袁家村共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个,旅

  游服务企业6个,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红薯等优质农产品基地14个。还大力推动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

  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后劲。

  (4)推进产权共有,推进三股改革。袁家村股权结构由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三部分构成。①基本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剩下62%分配到户,每户平均20万元,每股年分红4万元,只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持有,缺资金的农户以土地每亩地折价4万元入股。②交叉股,集体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相互持有股份,交叉持股460家商铺,可自主选择入股店铺。③调节股,全民参与、入股自愿,钱少先入、钱多少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全民参与、入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利益均衡。袁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入股分红、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占40.1%。

篇七: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德国乡村振兴的案例分析

  德国作为一个城市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乡村地区也曾面临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等问题和挑战,德国是如何应对乡村发展危机的?对我国乡村振兴又有哪些重要启示?

  德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同样面临乡村发展危机问题。在城市化率30%至50%的发展阶段,也就是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大片土地出现荒废,乡村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受工业化城市化的破坏。在城市化率50%至70%的发展阶段,也就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人口和就业向城市的集中导致乡村人口进一步减少,乡村“空心化”更加严重,村庄衰落趋势更加明显。在城市化率超过70%以后,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无计划的“返乡运动”,导致农村地区建筑密度增大、交通拥挤杂乱、土地开发过度、土地使用矛盾加剧,工业化思维的建设改造破坏了农村原有的村落形态和自然风貌。新世纪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乡村公共服务的规模不经济,美丽乡村仍然难以避免人口衰减、经济活力下降的问题,德国面临人口“再城市化”、乡村“再振兴”的新挑战。

  1976年,德国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土地整理法》,并试图保留村庄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到了上世纪90年代,德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村镇建设倾向于内向式发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扩张,在现有建设范围内寻找发展更新的潜力,同时也更注重生态保护。这时的“村庄更新”也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乡村规划更多考虑的是,通过局部持续的改良,辅以适当的扩张。

  中德两国发展阶段不同,农村土地所有制、乡村治理结构、城乡关系等重大制度安排有很大差异,但两国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都很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问题。从德国促进乡村振兴的做法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均衡的城市化和生产力布局更有利于乡村地区发展目前德国人口规模为8200万人,有大小城市2000多个,其中,生活在10万人以上城市的仅占全国人口的31.7%,生活在2000人以下村庄的约占全国人口的8.5%,其他60.6%的人口生活在2000至10万人的小城市和镇。大部分城市和镇以都市圈的形式联结在一起,既在空间上分散布局,又在经济上紧密相连。例如,德国第九大城市杜塞尔多夫市区人口只有57万人,但以其为龙头的500公里半径范围内却聚集着1150万人口。这种城市化格局,有利于促进城乡互动、带动乡村地区发展。德国走出了一条以小城市和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通过空间规划和区域政策引导工业向小城市和镇布局,为“在乡村生活、在城镇就业”的人口迁移模式提供了可能,带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我国于1996年迈过30%的城镇化率、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尽管此前一些有识之士已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但在后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各类资源明显向大城市集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预期结果并未出现。特别是此前一些地方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造了机会,但此后随着乡镇企业改制、农村土地转用政策收紧,原先分布在乡村的企业纷纷迁往县、市的产业园

  区,乡村工业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这种以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为主、农民大跨度转移就业的人口迁移模式,对乡村腹地的带动效果较差。应深刻反思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在基础设施投资、医疗和教育资源布局、土地指标分配等方面为中西部地区县城和小城镇发展创造条件。只有把小城市和镇这个节点做活,才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效支点。

  第二,土地整治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德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始终重视乡村土地整治,将其作为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在不同发展阶段赋予其不同功能。早期主要推进农地整治,解决细碎化问题,以利于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后来把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作为乡村土地整治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乡村土地整治中突出景观和环境保护。土地整治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规划的引领、政府机构和资金的推动,而且需要土地产权人的配合。例如,巴伐利亚州不仅制定了农业结构调整方案(AEP)、土地整治法实施办法、村庄更新实施条例,而且专门制定了土地产权调整条例。德国的经验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功能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单纯靠土地市场难以适应这种急剧变化,需要政府以法律、规划、建设项目的方式介入。长期以来,我国也在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以及腾退农村建设用地指标,没有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应赋予我国农村土地整治更完整的功能,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推动土地整治与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和环

  境保护等相结合。第三,不同发展阶段乡村衰落的内在逻辑不同,促进乡村振兴的

  策略也必须相应调整德国作为工业化的先行者,经历了城市化的完整过程,其在不同

  发展阶段面临的乡村发展问题不同,应对策略也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城市化率70%前后,这一点更为明显。此前,主要以农业支持保护对冲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对冲城乡生活条件差异的扩大;此后,更加注重以空间规划和区域政策对冲城乡工业的效率差异,以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对冲城乡生活繁华程度差异的扩大。在乡村生态环境改造和节能循环利用方面,全德国都有垃圾回收系统。日常的生物垃圾通过专门的生物垃圾桶被收集、切碎,并与真空管道系统收集的黑水一起汇入居住区的技术处理中心。两者的混合物先被高温净化处理,之后导入在30-40摄氏度下工作的发酵反应器,经过有氧处理,稳定之后还残留富含高浓度营养物质的流质物。这些流质物将被保存起来,并被用于居住区的绿化养护或者卖给临近的农业联合组织。该组织将其分配给各个成员用于农业生产,并保存在季节性存储器中。营养物质的再利用不仅使人类居住区产出的富含营养元素废物以生态可承载的方式进入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高能耗的化肥生产,为节能做出贡献。柏多文的居民改变了农耕方式,变成有机耕种。这里农地有很多杂草,作物秆也比较稀疏给鸟类等生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样的耕种方式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篇八: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专业服务值得托付四川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分析报告平昌县营山县2018年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由中哲咨询研究员周彬提供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

  四川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分析报告(平昌县、营山县)

  2018年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由中哲咨询研究员周彬提供。周彬从事研究经验:农业模式研究农业地区和企业标杆研究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演技项目经验:大冲山大嘉汇国家养生城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川健康管理学院项目建议书(进行中)

  专业服务值得托付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

  来源:分析报告截图平昌县:协调推进三区同建平昌县地貌属四川盆地外围山地区,大巴山山地,山脉整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多发。平昌源于西晋时所置的平州县,北周时更名为同昌县,民国时定名为平昌县。平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县、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平昌县坚持产村相融,协调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特色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同建”,促进生态、文态、业态“三态俱优”。新建茶叶、花椒、果蔬、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14万亩,建成海升产业园3000亩核心基地;

  专业服务值得托付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

  打造出一批生态康养型、农业观光型、运动体验型、民俗表演型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村庄,承办了四川省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

  州、巴中、广安腹心地带,是成渝西三角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重要节点,铁路横贯境内、高速纵横交错,可开发利用的动植物资源达1100多种;这里风光旖旎、康养宜人,有太蓬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望龙湖省级森林公园等“天然氧吧”,是养身修心的理想地;这里绿色生态、遍地生香,有黑山羊、营山凉面、小桥猪肝、骆市水滑肉等名特优小吃,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这里生机勃勃、潜力无限,正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南充市委“155”发展战略,实施产业融合、生态宜居、文化铸魂,加快建设有影响力的山水田园城市和川渝合作示范县。营山县摄影家协会组织部分会员深入大庙、渌井、骆市、木垭等乡镇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和县内部分餐饮企业实地采风,共征集作品200多件,从中筛选出了80件作品进行巡展。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生动记录了营山黑山羊养殖、加工过程及各种羊肉系列美食的制作工艺,展现了营山黑山羊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以及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民俗风情。黑山羊美食文化节开幕当天,营山县投资促进推介会会场宾朋满座。来自重庆、南充的部分专家学者,福建四川商会、广东营山商会、重庆营山商会的代表及省内外10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

  专业服务值得托付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

  会上,营山县长罗明远分别与四川众鑫泰农牧、东莞优籁特电子、深圳宋泰服饰、中辰翔宇建设、重庆川龙塑料、深圳锐照材料6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资金15亿元,涉及现代农业、汽配材料、服饰加工等项目。此外,在四川新恒阳食品有限公司举行的黑山羊等产品推介及订货会上,郫县荟享冷冻食品经营部订购135万元牛肉制品、重庆好乐汇食品有限公司订购110万元牛肉制品、重庆融圆商贸有限公司订购65万元黑山羊产品、成都聚心汇海有限公司订购50万元黑山羊产品等。据了解,当天共有100余家企业参会,现场签约经销商达60余家,签约总金额1500万元。

  专业服务值得托付

篇九: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

  四川省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分析报告(平昌县、营山县)

  2018年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报告由中哲咨询研究员周彬提供。周彬从事研究经验:农业模式研究农业地区和企业标杆研究四川省乡村振兴研究及案例分析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演技项目经验:大冲山大嘉汇国家养生城可行性研究报告四川健康管理学院项目建议书(进行中)

  专业服务值得托付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

  来源:分析报告截图平昌县:协调推进三区同建平昌县地貌属四川盆地外围山地区,大巴山山地,山脉整体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多发。平昌源于西晋时所置的平州县,北周时更名为同昌县,民国时定名为平昌县。平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县、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平昌县坚持产村相融,协调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特色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同建”,促进生态、文态、业态“三态俱优”。新建茶叶、花椒、果蔬、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14万亩,建成海升产业园3000亩核心基地;

  专业服务值得托付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

  打造出一批生态康养型、农业观光型、运动体验型、民俗表演型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村庄,承办了四川省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

  州、巴中、广安腹心地带,是成渝西三角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重要节点,铁路横贯境内、高速纵横交错,可开发利用的动植物资源达1100多种;这里风光旖旎、康养宜人,有太蓬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望龙湖省级森林公园等“天然氧吧”,是养身修心的理想地;这里绿色生态、遍地生香,有黑山羊、营山凉面、小桥猪肝、骆市水滑肉等名特优小吃,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这里生机勃勃、潜力无限,正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南充市委“155”发展战略,实施产业融合、生态宜居、文化铸魂,加快建设有影响力的山水田园城市和川渝合作示范县。营山县摄影家协会组织部分会员深入大庙、渌井、骆市、木垭等乡镇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和县内部分餐饮企业实地采风,共征集作品200多件,从中筛选出了80件作品进行巡展。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生动记录了营山黑山羊养殖、加工过程及各种羊肉系列美食的制作工艺,展现了营山黑山羊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以及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民俗风情。黑山羊美食文化节开幕当天,营山县投资促进推介会会场宾朋满座。来自重庆、南充的部分专家学者,福建四川商会、广东营山商会、重庆营山商会的代表及省内外10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

  专业服务值得托付

  中哲咨询-商业计划书案例

  会上,营山县长罗明远分别与四川众鑫泰农牧、东莞优籁特电子、深圳宋泰服饰、中辰翔宇建设、重庆川龙塑料、深圳锐照材料6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资金15亿元,涉及现代农业、汽配材料、服饰加工等项目。此外,在四川新恒阳食品有限公司举行的黑山羊等产品推介及订货会上,郫县荟享冷冻食品经营部订购135万元牛肉制品、重庆好乐汇食品有限公司订购110万元牛肉制品、重庆融圆商贸有限公司订购65万元黑山羊产品、成都聚心汇海有限公司订购50万元黑山羊产品等。据了解,当天共有100余家企业参会,现场签约经销商达60余家,签约总金额1500万元。

  专业服务值得托付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案例分析 十大 案例分析 振兴

热门文章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项治理成果验收自查情况报告

根据《关于印发〈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渝文旅发〔2018〕23号)

乡村振兴年度驻村工作计划4篇

乡村振兴年度驻村工作计划4篇乡村振兴年度驻村工作计划篇1xx镇充分挖掘自然禀赋、文化遗产、生态资

乡村振兴优秀申论范本

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全新的天地,取得新的成功,而当我们成功了之后,也会重新的回到这里,振兴自己的家乡,那么下边就是小编收集的一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乡村振兴优秀申论范文1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

乡镇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6月17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xx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

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6篇

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6篇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篇1全面实施

2022年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回顾及下一步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精选推荐】

《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回顾及下一步经济发展工作计划》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乡镇委员会年度回顾及下一步经济工作计划一年来,在区委、区****的正确领导下,我镇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全镇上下以富民强镇为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保持了经济

2022年度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总结及下阶段推进河长制工作发展规划【精选推荐】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总结及下阶段推进河长制工作发展规划》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乡镇委员会年度总结及下阶段河长制工作发展规划xxxx年,我镇紧跟县委、县****的工作步伐,坚持以打造滨水宜居新城、水韵幸福新村为主题,以实现绿色发

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刚才,X县*已就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总体工作情况作了汇报。下面,我补充汇报一下前线指挥部近期工作开展情况。一、指挥部运行和挂职干部到位履职情况2月X日,X*记亲自为前线指挥部授牌授印,标志着试验区

培育乡村振兴“动力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把产业

2022年乡镇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安排

《乡镇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安排》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乡镇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安排一、xxxx年工作总结xxxx年,我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x+x城市新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高质量推动农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心得体会4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心得体会4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心得体会

乡镇关工委助力乡村振兴发言材料---关工组织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xx县xx镇关工委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