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14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14篇)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1  乡村振兴论文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我为金寨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调研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党校近期组织教职工并成立乡村振兴调研小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14篇),供大家参考。

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14篇)

篇一: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1

  乡村振兴论文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我为金寨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调研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党校近期组织教职工并成立乡村振兴调研小组深入花石乡、吴家店镇、斑竹园镇以及桃岭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采取访谈、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就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调研发现,全县以脱贫攻坚工作为抓手,围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创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茶产业、猕猴桃产业等),加大农业创新驱动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产业脱贫有成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传承红色基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等活动,倡导乡村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作为引航,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开展对标创争,突出政治功能,构建完善村民自治、农村法治、农村德治三个体系,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综治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乡村治理得到了改善;以金寨职业技术学院(金寨技师学院)为依托,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积极组织各领域的专家人才到村开展现场指导、科技培训等活动,扶持培养一批农业农村实用人才。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县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成绩,但同时也发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

  1

  乡村振兴论文

  2

  也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基础设施而言,底子薄、欠账多。作为贫困山区,我县农村基础建设成本

  很高,困难重重。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均衡,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有很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2、就发展水平而言,经营主体分散、业态少。一是农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像华润这样知名龙头企业少,绝大多数农业企业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少,分散经营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人。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全县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四是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村留守人口基本是老弱病残,青年人少,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五是一家一户经营与市场需求不平衡,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服务没有统一标准,服务水平跟不上。

  3、就农民主体而言,未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工作推行难。由于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经济发展不足、农民素质不高,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政府或者政策无偿的就入股,自身出钱出力的事情从不考虑,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中间基层干部急的现象,农民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脱贫致富,没有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施起来较难。

  4、就乡村人居环境而言,环境污染突出,整治压力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粪便等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全县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很少,农村村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废水中有机物质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特别是在夏季容易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环境。同时,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整治的压力大。

  三、意见和建议

  乡村振兴论文2

  3

  1.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突出以城带乡。主要在

  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从产业、居住、文化、教育、保障、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

  考虑乡村发展,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二是顶层设计各个乡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

  结合乡村出台每个乡村的整体规划,统筹乡村产业布局,确立适合区域化、规模化

  发展的优先及重点产业。三是统筹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发展。统筹规划有产

  业、产业发展比较好的乡村带动一些没有特色产业或者没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的乡

  村,避免让这些乡村闭门造车,反而浪费资源、精力和时间。四是统筹经营主体,

  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一些企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农家小院之类的,积聚起来,

  对农产品的标准、售价、品牌进行统一规划、监管,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2.加快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完善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

  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内农

  村文化、教育、卫生、养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实施农村人居环

  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农户房前杂物、柴草、乱堆乱放清理及无功能性破

  旧房屋拆除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引导和提高

  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行动中。

  3.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乡村的发展必须依靠产业,

  科学规划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产业的发展

  又必须有龙头企业带领才行,像大湾村有一笑堂茶叶有限公司带动,推动了茶产业

  的发展,带动贫困户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吴家店古塘村有华润企业的带动,猕猴桃

  从种苗、栽种、结果、产品销售都有一条产业链,猕猴桃产业发展越来越大。另一

  方面,充分发挥山区自然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

  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旅游产业、休闲养老产业反过来又促进

  第一产业的发展,实现三产融合。

  4.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抓手,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开展

  红色文化宣传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教育和引导基层党员干

  3

  乡村振兴论文

  4

  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从老区红色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要以户为抓手、以村委为基础、以乡镇为龙头,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创建载体,做好“振风超市”的可持续工作,不能让“振风”变成“阵风”;进一步健全好人评选、道德模范、能人大户引领带头作用,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干事创业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篇二: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作者:黄三生;凡宇;熊火根作者机构: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出版物刊名:价格月刊页码:90-94页年卷期:2018年第9期主题词:乡村振兴战略;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

  摘要: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把乡村建设成生态宜居之地、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有效治理、实现乡村生活富裕的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各区域协同开发、注重红色文化资源多要素系统开发、推进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彰显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生活,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技术创新。

篇三: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以瞿家湾镇陈湾村为例

  范凯【摘要】近年来,人们精神品质追求逐渐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模式的旅游,旅游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洪湖市瞿家湾镇陈湾村的旅游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以陈湾村为样本,从规划者视角出发,调查陈湾村的文化、自然、生态、产业等现状,分析红色文化元素贯穿到各个部分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红色文化遗产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9(026)002【总页数】2页(P165-166)【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作者】范凯【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

  瞿家湾镇是湘鄂西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二方面军曾经的革命根据地。在瞿家湾镇申报打造“水生态红色小镇”背景下,对陈湾村进行开发、保护及发扬其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是陈湾村乡村振兴的必然趋势[1],对构建陈湾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陈湾村旅游现状分析1.1陈湾村区位条件陈湾村南离洪湖市区约50km,西距荆州市区102km,北至仙桃西站高铁站52km,东到武汉市区130km,地理条件优良。如图1所示,村庄内现状道路系统由县级道路、乡级道路和村级道路组成。村域内有东西向过境道路041县道,西连许广高速,东接214省道。034乡道在东南向环绕陈湾村在村域南部贯穿而过。村级道路质量良好,交通较为便利。图1地理区位分析1.2陈湾村旅游资源1)红色旅游资源陈湾村内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香树——现御老阁林场。贺龙元帅和周逸群、段德昌、柳直旬带领几名战士种植的树如今已是参天大树,为纪念老一辈革命先烈,将其命名为“红香树”。另有革命旧址3处:红军出征渡口、贺龙练武场和红军饮马池。大革命时期,贺龙元帅练兵阅武,饮马挥毫,传播红色火种。著名的影视作品《洪湖赤卫队》就是依此革命历史旧地拍摄的。2)生态旅游资源陈湾村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村域国土面积2.73km2。全村有1858人,耕地约1500亩。村域内地形高程相差不超过6m。水资源充沛,水网发达,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土地肥沃,尤其是生态资源有农田、水塘、树林等,具备乡村旅游开发的自然基础,将特色农产品与旅游结合很适合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村庄旅游模式[2]。1.3陈湾村周边客源市场陈湾村位于瞿家湾镇,瞿家湾镇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在湘鄂西地区存在一定数量同类景区。如图2所示,周边地区均距离湘鄂西红色旅游地2h交通圈以外,并且周边地区的旅游地发展现状都停留在传统纪念型旅游模式上。在洪湖市全域旅游开发理念下,开发陈湾村红色体验型旅游不仅可以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形成差异性

  互补,还能继承陈湾红色文化精神,同时也将激活陈湾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为陈湾村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图2周边客源市场分析2陈湾村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2.1发展机遇近年,国家出台了多项相关优惠政策,对于小城镇建设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3]。自2017年11月开始,瞿家湾镇积极推动特色小镇规划及申报工作,响应国家政策,推广红色文化,激活小镇活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水生态红色小镇。陈湾村相关旅游开发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外加周边旅游市场的现状及当地人民和政府发展红色旅游的强烈愿望,陈湾迎来了发展红色旅游前所未有的机遇。2.2挑战1)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发展红色旅游势必与陈湾村的生态保护发生冲突,如何保证陈湾村可持续发展是陈湾村发展红色旅游的重点。2)来自全国各地开发红色体验型旅游热潮下的竞争如何持续保持陈湾的特色是陈湾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陈湾村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3.1总体目标与发展定位以红色记忆铸魂,以自然生态筑体,以红色旅游驻形打造综合旅游发展模式,以水乡田园肌理为特色,以人文艺术、红色历史为助力,与农业生产、田园景观相结合,全力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体的“洪湖秀美乡村”。通过对陈湾村功能整合改变现状村庄单一的居住功能,发挥村庄红色历史文化特色,建造发展红色旅游主题片区;结合现状水系资源,整治河流,净化水体,疏挖沟渠,打造绿色生态景观;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进行分区引导种植,将生态农业发展优美的田园风

  景,塑造独特的大地景观;并引入休闲、娱乐功能,完善村庄配套服务设施(见图3)。3.2具体措施1)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资基础设施提升包括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开通旅游专线和增强电力电信配置。通过改造民宅、提升品质打造农家客栈、乡村旅游服务接待等民宿设施,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能提升满足村庄红色旅游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建设陈湾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较长的消费链带动村庄经济发展。图3发展理念与功能定位2)开发红色体验型旅游新时代,开发红色体验型旅游是一种大势所趋。挖掘陈湾村红色文化内涵,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从娱乐、休闲、体验、教育等多方位整合旅游体验元素,开发各种红色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红色年代。根据陈湾村功能布局打造3大主题体验区,拓展开发多元化的休闲体验功能产品。3)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创旅游产品将陈湾村独特魅力文化融入现代科技开发的文创产品中,形成陈湾村旅游的独特标识,提高陈湾村的影响力。陈湾村的丰富农产品通过2大工厂旧址的改造,可以形成独特的产品。在现代科技创新理念下,可以将陈湾村的一、二、三产业完美融合。开发文创产品不仅可以保护传承陈湾村的历史文化,还十分利于陈湾村的旅游业发展。4)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促进未来可持续发展村庄规划以周边自然田园、山林及水源为依托,在保护基础上对周边绿地进行梳理,同时利用红色文化和田园景观为元素,打造独特的美丽田园气息。建议对陈湾村旅游资源重新组合,借助资源优势提升山、林、水、田、村的景观,打造3大主题景区,提升陈湾村景观吸引力,与瞿家湾镇形成洪湖旅游区全域旅游开发格局。5)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陈湾村知名度利用现代互联网、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宣传陈湾村旅游品牌,开发陈湾村红色旅游网页、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定期更新陈湾

  村旅游节事活动、文创旅游产品、村庄建设项目等,充分共享陈湾村文化,吸引更多的客源市场。在不断完善村庄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建设智慧陈湾村。6)健全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机制及发展政策旅游开发可以通过村集体、投资商和村民三者共同经营,同时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引导村庄旅游建设良性循环。组织村民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为后期陈湾村发展打下人才基础。另外要制定相关开发规范,平衡开发和保护之间关系,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4结语陈湾村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核心是通过对红色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重新组合,在各个空间板块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或业态集群,打破单一的传统乡村旅游模式。陈湾村红色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本文通过分析陈湾村发展现状及条件,针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激活陈湾村旅游资源,提升地域文化品牌,开发个性休闲的体验型旅游。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实现陈湾村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周继霞.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探索[J].农业经济,2014(8):39-40.[2]郭大奇.“景村一体化”理念下旅游型宜居乡村规划研究[J].城市住宅,2017,24(11):49-53.[3]于涛,沈长龙.皖西大别山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产业规划研究[J].城市住宅,2018,25(3):50-54.

篇四: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红色血脉铸就乡村振兴之魂心得体会[例文三篇]

  红色血脉铸就乡村振兴之魂心得体会第一篇擦亮红色底色,人居环境美起来。斑竹园镇将美丽乡村创建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农村户改厕专项整治活动等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村庄五化水平。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门前三包责任制等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把基层治理工作做到深入民心。同时,充分运用广播、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等方式,传播美化人居环境的必要性和长远性,动员号召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走进大街小巷、广场、超市等公共场所进行广泛宣传,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共建清洁斑竹园镇添砖加瓦、贡献力量。红色血脉铸就乡村振兴之魂心得体会第二篇坚守红色信仰,乡风民风美起来。让文明乡风在农村落地生根,斑竹园镇创新宣传方式,组织开展走进新时代欢乐进万家送戏下乡等活动,用浓厚的方言腔调、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以接地气、带温度的微宣讲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同时,深入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俗。利用红黑榜将好人好事、榜样模范进行公示公开,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有效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奢靡之风。红色血脉铸就乡村振兴之魂心得体会第三篇传承红色精神,文化生活美起来。为满足群众经常性和多样性文化需求,镇党委紧密结合红色文化特色,大力推出《八月桂花遍地开》《歌唱大别山》《送郎当红军》等文艺作品,依托群众文艺队,把红色故事搬上舞台,形成了特有的红色文化品牌。同时,通过推进新时代文化广场建设、文体器材配送、广播村村响、广场健身舞、文艺社团培育五项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打造集红色文化熏陶、乡风文明宣传于一体的

  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走出了一条富有鲜明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路,让群众获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篇五: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浅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红色文化遗产——以吕梁地区为例

  作者:赵琪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年第10期

  赵琪

  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保留了众多的红色文化遗产,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遗产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交融,融入日常生活是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要以红色文化遗产为文化核心,突出红色定位,以红色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公共生活空间,凝聚身份认同。

  一、乡村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

  红色文化遗产,既包括革命、社会建设以来的遗物、遗址、遗迹、纪念碑、纪念地等物质遗产,也包括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信仰、知识、精神、价值、道德等精神(非物质)遗产。乡村红色文化遗产就是空间位置属于乡村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来看,红色文化遗产大量分布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相对不便的乡村地区,这既是由残酷的斗争环境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动选择。

  吕梁是革命老区,是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孕育了吕梁精神、晋绥精神、胡兰精神,留下了晋绥边区政府旧址、中央后委旧址、红军东征纪念馆等一系列革命遗址与遗物,构成了吕梁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吕梁市目前有迹可查的革命遗址达265个,分布于乡村地区的占80%以上,可以说,吕梁红色文化遗产的主体都在乡村。

  二、乡村红色文化遗产日常化的理想与现实

  随着时代的变迁,众多文化遗产失去了原生的经济、文化环境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红色文化遗产虽然历时较短,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化遗产要传承下去,需要重新融入当代日常生活中,而非板着陌生、教条的脸孔死守在博物馆中。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与人民的生活水乳交融。特别是在乡村地区,不论是物质性的故居、旧址、战斗遗迹、革命文物,还是非物质性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迹,以及整体性的空间环境,都能够较好地保留下来。在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祖辈讲述的故事,是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其物证可能就在百里之外。因此,红色文化遗产成为乡村中的日常,以多样化的形式立体地存在于生活中,具备较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遗产即生活”不再是一种空洞的理想,更具可能性。

  例如,吕梁市石楼县、交口县保留了丰富的红军东征遗产。东征过程中,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先后转战石楼县留村、张家塔、转角、西卫、罗村,交口县后水头村、冯家港、康城等地,借住村民家中。在指挥战斗之余,做了很多群众工作,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在交口县西庄村,红军还帮助百姓挖了水井,解决吃水困难问题,这一水井被称为“幸福泉”。此外,吕梁市石楼县、交口县还有很多红军与当地百姓交往的小故事,流传至今。虽然红军东征时间不长,但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党群组织,为以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打下基础,也使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深入人心,化为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如今,红军借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物品等依旧在使用中,化为日常,大部分的旧址保留至今,有的已经过修整、重新布展,成为纪念地。

  然而,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挑战,最根本的危机是在城市化发展中乡村普遍面临着人口流失、文化衰退的困境。吕梁市由于农业收入较低,大部分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人口锐减,如吕梁市某村全村人口仅有103人。吕梁市革命旧址保存情况较差的达到30%以上,80%的革命旧址未划入文物保护单位,得不到妥善的养护。

  三、以红色文化遗产引领乡村振兴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已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是新时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挖掘地方特色,重建乡村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红色文化遗产应成为乡村文化的核心,发挥其引领作用,通过红色文化遗产日常化的实践,全方位融入生产生活中,重新焕发活力。

  (一)突出乡村红色定位

  当前,乡村建设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乡村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乡村建设中也存在着脱离实际,盲目建设大广场、大牌坊等现象,导致乡村个性丧失、面目全非,甚至破坏自然生态等问题。因此,乡村建设要从地方文化遗产出发,挖掘地方特色,准确定位。吕梁市晋绥红色文化遗产是最为宝贵、最为突出的文化遗产,吕梁市乡村建设应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提炼红色文化符号,着力突出、彰显特色,围绕晋绥边区红色历史,挖掘内涵,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红色文化遗产是乡村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在乡村经济振兴中,融合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加上浓郁的乡土风情,已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吕梁地区也不例外。当前,吕梁市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依托红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中央后委机关旧址、中央西北局旧址等已成为红色旅游主要目的地。展览展示方式在逐步完善基本陈列的同时,也开始了新的展示方式的尝试。例如,吕梁市临县南圪垛村在重新修整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的同时,还创作了《梦回南圪垛》沉浸式实景剧。该剧以南圪垛村村民为主演,以整个村庄为舞台,讲述了吕梁人民支援前线的故事。实景剧的方式一方面将革命故事灵活上演,感染参观者;另一方面使当地村民参演其中,能够更深切地体会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且可增加一份收入,获得了村民的全力支持。

  红色文化遗产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观光体验只是一个开始,还要尽量延长其产业链,探索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方式,寻求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途径。例如,以文化遗产为创作对象的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各个博物馆最吸引眼球的增长点。红色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吕梁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灵感源泉,通过产业化手段,连接红色遗产与商业经济,促进红色文化遗产从多个层次融入日常生活中。又如,特色农业产品,通过与红色文化遗产建立深度联系,挖掘其文化内涵,增加文化附加值,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三)构建乡村公共空间

  红色文化遗产要想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下去,必须从多个方面融入社会生活中,不能只具有一种纪念价值。只有积极吸收当下的文化元素,创造出满足当代人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才能长远地发展下去。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一般都会规划小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图书馆之类的公共空间,在整体氛围和环境营造上,如背景、色调的选择上可以采用一些红色文化遗产因素,也可布置红色文化遗产专栏进行文化传播和教育。公共文

篇六: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啸先故里: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誉传岭表,红色基因根植流淌下屯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阮啸仙烈士的故乡。这是阮啸仙出生、成长、度过少年时期并最早接触进步思想,受到启蒙的地方。阮啸仙年少时,先后在村内“洪事书屋”家塾、“闻啸轩”学堂和县城三江高等小学读书。他常思社会之变革,常念民生之疾苦,非常崇拜苏武、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十岁时,他就在砚台上刻下“挥笔落下如云烟,意志坚强可敌天”的诗句,表现了他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一天,阮啸仙发现地主家的耕牛跑到了农民家的田里糟蹋庄稼。见状阮啸仙就呼喊小朋友们一起,到田地里驱赶耕牛,保护庄稼。和很多好心人一样,阮啸仙驱赶了耕牛,保护了庄稼,但是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晚上回到家里,阮啸仙想的是,今天好在他在现场,发现并驱赶了耕牛,要是他不在的时候耕牛又来了,那该怎么办呢。于是,阮啸仙把小伙伴们都叫到一起,组织起来,每天轮流值班去看护庄稼、驱赶耕牛,直到秧苗长起来、耕牛不再去吃庄稼为止。阮啸仙的做法在当时得到了大人们的赞扬,展现出过人的组织能力和洞察力。就这样,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阮啸仙,也最能了解农民群众的疾苦困难,这也为他后来走上救国救民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阮啸仙用他的忠诚和担当,用他的辛劳和热血,用他短暂而壮丽的37个春秋,

  在中共历史上镌刻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创造了许多“第一”和“之最”:中国共产党第一批五十多位党员之一,最早从事工人运动的先驱之一,最早从事青年运动的先驱之一,最著名的广东农民运动领导者之一,中共党内最早认识和从事武装斗争的革命先驱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任“审计长”等。

  阮啸仙特别重视“农民运动问题”,组建农民夜校及平民阅报室、训练民团、筹建农会,积极从事农民宣传活动,足迹遍布岭南广大乡村。为掌握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阮啸仙每到一村,必与贫苦农友们同吃同劳动,每天都工作至深夜。为了不扰民,他就睡在村里小学堂的学生课桌上。他的举动,深得农民的信赖和拥戴,许多农民晚上常到学堂里跟他聊家常、反映情况。时值盛夏,蚊虫特多,他睡在乡村小学的书桌上,连蚊帐也没有。一个叫卢启辉的农民看了十分心疼:“阮同志是我们自己人,是替我们穷苦百姓办事的大好人,怎能让他任蚊咬,我宁可坐到天亮,也要将蚊帐给他!”于是,他回家把自己家仅有的一顶蚊帐,送来给阮啸仙挂上。接触过阮啸仙的农民群众都感到,阮啸仙确实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的人,称他是“不是耕田人像耕田人”“脚上有牛尿的读书人”“我们耕田人的自家人”。

  阮啸仙与从事农民运动工作的彭湃、周其鉴、黄学增,被尊称为广东“四大农头”。先后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农委书记、广东省农协常委、农运特派员等,足迹遍布南粤大地。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历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组织干事和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三届主任和历届教员、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

  同时,他也是人民审计制度的奠基者,他是中共“三大”“五大”“六大”代表,先后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在党中央工作期间,担任过中共中央审计处处长,较长时间负责党的经济审查工作。1934年2月,阮啸仙临危受命,出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组织起草《审计条例》,在中央苏区刮起了一场“审计风暴”,把苏维埃政府建设成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为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和红色政权巩固建立了卓越功勋。

  1935年,陈毅同志在转战赣粤边境,惊悉阮啸仙和贺昌同志牺牲的噩耗时,写了一首催人泪下的诗篇《哭阮啸仙、贺昌同志》。诗中的“阮誉传岭表”“审计呕心血”等诗句,正是阮啸仙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

  阮啸仙一生只有一子,而在与孩子六岁时分别后,就再也没见过孩子和妻子了。九年间,只和孩子写过两封信。

  “爱儿:你的来信和你的鸡牙山禁谕,我都收到了。我简直不知道你今年已经是十三岁,还以为是在广州兰畹住时一样童稚呢。其实在那时我也不知道你多少年纪。这样对于自己儿子不关注的父亲,说起来真难为情呀!爱儿!你不要怨恨我这不尽责的父亲。”

  “爱儿:你想学好,你应该做好眼前的事情,事无大小,都有它的道理的。想见识多,有本事有能耐,不必向上海或外国花花世界去学,随时随地随事都是书本,都有够学的道理在。”

  这两封家书,洋溢着为人之父对心爱儿子的舔犊之情,更彰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的本色风范;是阮啸仙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下屯村代代相传的红色财富、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荡气回肠,红色记忆历久弥新下屯村不仅是烈士故里,同样也是革命老区,东江纵队的大人岭、白马村战役战斗遗址都位于义合镇境内,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曾有过“魂魄结兮天沉沉”的处处战场,发生过“两军蹙兮生死决”的大小战斗。那已渐渐久远的嘶喊声、炮火声,依旧惊心动魄,荡气回肠。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由严尚民、郑群指挥,集中了三团、四团、七团、江防大队等十多个支队共1400人的兵力,对妄图进攻九连河西根据地的国民党广东省保安十三团进行伏击。1月11日上午,指挥部下达向大人岭主峰总攻击的命令。各级指挥员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有的战士拼刺刀,血流满面;有的战士与敌人撕打在一起,同归于尽;有的临死都保持进攻的姿势。经过激烈的战斗,解放军消灭了保安十三团两个连,打垮了一个营,重重打击了敌人的锐气,为后来解放老隆、五华、连平、紫金、兴宁等县打下了基础。这是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1949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第二支队)“五战五捷”中的第五次大捷。继往开来,红色热土欣欣向荣如今在下屯村,仰可望满山青翠,俯可观碧水潺潺,近则荷香扑鼻,远则竹影婆娑,挖木薯、割稻子、采野果、摘莲蓬,尽享生态文化带来的惬意和喜悦;在下屯,可以品尝到义合鸭、泡笋、艾糍、碱水粿等特色客家美食,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妙和乐趣;在下屯,可寻访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回味峥嵘岁月,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红色”是下屯发展的底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游则

  游”的产业结构是定点帮扶单位广东省审计厅对下屯村的构想。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落实中央、省、市领导关于“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批示要求,围绕“啸仙故里红色下屯客家古村生态田园”主题,积极推动盘活红色文化项目,逐步带动每家每户端上“红饭碗”,吃上“旅游饭”。先后籌措300多万元修缮阮啸仙故居和阮啸仙纪念馆,深入挖掘阮啸仙革命事迹,开馆三年来近10余万人次到村开展党建活动,逐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审计干部追寻审计初心首选地。

  同时,省审计厅协调推动了阮啸仙纪念大桥和河源市东源县委党校(迁建至下屯村)开工建设。2019年,以革命先烈阮啸仙命名的阮啸仙纪念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大桥横跨义合段东江,南岸接着义合镇中心,北岸连着啸仙故里,全长约2869米,双向两车道目前已基本完工。

  大桥的建成不仅可以大大改善两岸群众的出行条件,同时使河源市区至下屯村的通行时间缩至30分钟;更将彻底解决上百年来制约下屯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为进一步擦亮阮啸仙红色品牌、促进下屯村红色旅游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发展。

篇七: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心得体会

  红色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更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动力之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拓展乡村文化建设的视野,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助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夯实党在乡村基层执政的根基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性和时代性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激励各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广大农村群众同甘共苦、建设美丽乡村、共创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一要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具有中国共产党人鲜明政治标识的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红色文化的精髓,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不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为民务实作风,赢得更深厚的政治认同。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貌转化为精神动力,坚持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三要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进群众感情,践行群众路线,掌握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

  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好地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在乡村基层的执政根基。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促增收

  红色文化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传统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红色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本质上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树立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在空间布局、线路安排、产品研发、品牌形象等方面做到城乡统筹,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二要强化内涵挖掘。激活文化基因,注重内涵挖掘是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三要注重业态融合。发展乡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要注重与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相互协同,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促进文化创意、红色教育、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四要关心群众利益。要始终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立足点和落脚点,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强化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完

  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乡村群众随着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稳定增收致富。

  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红色文化是伴随革命而产生、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质资源,蕴含丰富的道德建设正能量。红色文化在乡村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要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任务要求,积极创建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红色文化网络平台,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引导乡村社会的价值追求。二要利用红色文化提升社会治理。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教化功能、创新功能与整合功能。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中,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三要利用红色文化滋养社会心态。从社会心理层面来讲,红色文化蕴含大公无私、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在乡村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私自利、消费主义、骄奢浮华等不良社会心态,要依托红色文化培育公共理性精神,滋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打造具有红色底蕴的人居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也是打造优美人居环境的重要优势。一些分布在乡村的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等物化形态,寄托着乡村百姓对革命先辈的无限哀思,

  已经成为乡村精神的象征。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会增添美丽乡村的文化厚重感和生态灵性。一要做好资源普查。要在区域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中,普查红色文化资源,确定若干需要修复和保护的红色文化遗迹,作为打造红色乡村的重要内容。二要做好村落规划。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三要打造红色公共空间。要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围绕红色革命遗迹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既作为红色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又作为村落的红色标识。

篇八: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红色党建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社会实践调研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由实施精准扶贫全面转向推进乡村振兴。

  一、现实背景(一)政策机遇。国家层面,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三步走”的安排,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吹响了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和动员令,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2021年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开始施行,现阶段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各有关部委必将陆续出台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大礼包”;(二)成功经验。脱贫攻坚形成了精准扶贫“花垣经验”。精准扶贫“花垣经验”先后在全省、全国作为典型推介;十八洞村成“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是全国脱贫攻坚最生动的案例和最鲜活的教材,也是花垣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政治

  高地”、“金字招牌”和“实践样本”。2018年,我乡新光村、半河村两个贫困村实现整村退出,也形成了脱贫攻坚白垛经验做法,必将为我乡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启示、发挥重要作用。

  (三)主要优势。白垛乡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全县较好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5.65%;全乡国土面积约五分之二位于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是名副其实的景区乡镇;白垛乡烤烟种植总产量和人均种植面积全州第一,常年烤烟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均收入5200余万元。

篇九: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四刘三姐旅游ip形象的设计国内旅游ip理论的先驱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洪清华2015年他率先提出旅游ip理论2018年编著发行旅游得ip者得天下一书说明越来越多的旅游相关人员对ip旅游发展模式的认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还是处于传统的模式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ip意识缺乏创新意愿薄弱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的问题重点体现在旅游文化产品材料和样式单一辨识度低缺乏创新和文化附加值等问题

  旅游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建议2、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措施3、旅游文化传播下的媒介提升策略4、旅游文化IP设计与应用研究5、旅游文化海外传播专有名词翻译全文总字数:19827字

  篇一: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建议

  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建议

  摘要:通过分析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特点,梳理了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种类,指出该地区发展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对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未来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红色旅游;沂蒙山;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记载,反映着革命先辈的崇高革命精神,不但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和历史内涵,而且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沂蒙山区是山东省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国家著名的红色爱国教育基地。沂蒙山区作为中国红色革命重要的传承地区,近年来红色旅游资源逐渐得到开发。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沂蒙山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并未合理开发。针对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1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概况

  沂蒙山区是一个人文概念。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下辖3区9县,分别是河东区、兰陵县、罗庄区、沂南县、蒙阴县、平邑县、莒南县、郯城县、沂水县、费县、兰山区及临沭县。从地理地形上来讲,沂蒙山主要由孟良崮、鲁山、蒙山以及沂山等诸多山脉组成,是典型的高山丘陵,同时也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临沂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涌现了书圣王羲之、宗圣曾子、算圣刘洪等名人。在沂蒙山区,传颂着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等许多平民英雄事迹,感人至深,正是这些普通人中的英雄形成了“沂蒙精神”这一党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革命老区的文化资源。沂蒙山区目前存在的红色旅游资源包含51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有2处,省级有13处,市级有36处。纵观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根据地,持续时间非常长,革命遗址遍布整个沂蒙山区。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区作为抗日根据地,这片山区发生了近3万次对日作战,打击和挫伤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消灭日伪军人数高达50多万。在解放战争期间,陈毅和粟裕在沂蒙山区“坚壁清野”,反抗国民党部队的进攻,并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全歼了国民党的整编74师,使得全国解放战争局面发生好转。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沂蒙山区作为革命老区从未变色,一直以来都站在红色革命的前沿,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作为革命的阵地,是党的指挥中心和办公地点,这里有许多著名

  事件,党政机关非常多,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就设置在沂蒙山区,抗日战争结束后,新四军又搬到这里。一些党政机关,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华东军区、中共中央华东局等均在临沂设有办公部门。另外,日军“铁壁合围”扫荡和孟良崮战役都发生在沂蒙山区。长久的革命战争为沂蒙山区种下了红色基因,并且为沂蒙山区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产和精神遗产。沂蒙山区红色革命遗迹之多,在全国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地方,具有很大的影响。(3)沂蒙山区是“沂蒙精神”主要承载和传承地,是人民群众支援红色革命的典型地区。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沂蒙山区人民心怀党和国家,以血肉之躯投入战斗,万众一心,为我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据统计,沂蒙山区革命时期人口大约有430万人,其中参加革命的人数为20万人,还有100多万人在前线支援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当地牺牲人数超过了10万人,沂蒙山区几乎村村有英雄、乡乡有烈士。

  2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1定位精确

  山东省和临沂市有关部门对沂蒙山区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将沂蒙山区作为山东省著名红色旅游景区,以高标准打造一个红色旅游特区,提高沂蒙山区在国内的影响力,以此凸现沂蒙山区的红色精神。其中,孟良崮作为红色旅游区的重点建设对象,被确立为红色中心,打造为红色旅游精品,并进一步将临沂市建设成红色文化强市,以此为临沂

  市旅游业和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使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临沂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2.2拓展开发

  经过多年发展,沂蒙山区已经开发了一大批红色旅游景点,并且取得了良好成绩,具体如下。

  2.2.1蒙山红色旅游区蒙山红色旅游区占地面积为32km2,位于沂蒙山区腹地。旅游区内有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另外还有相关综合配套设施。目前,蒙山红色旅游区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生态良好,被国家评为5A级景区,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2.2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作为山东乃至全国有名的红色遗址,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已经建成了山上战役区、山下纪念区以及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大片区,将红色精神和美景有机结合为一体。

  2.2.3大青山红色景区大青山作为《沂蒙山小调》的创作地,具有鲜明的红色特征,而且大青山还有辛锐烈士牺牲地纪念碑等红色景点。游客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红色精神洗礼,从而满足游客在外物质需求和内在精神需求。

  2.2.4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区位于临沂市区,筹建于1949年,占地15km2,前后耗时2年完成主体结构建设。目

  前建成纪念建筑物18座,是山东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保护单位,每年接待山东省内及省外游客达45万人次。

  2.2.5新四军军部遗址区新四军军部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目前还存留15间办公室,主要是陈毅和张云逸住所以及办公场所。该遗址在200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现已成为著名红色旅游景点。游客通过参观该遗址,可以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在战争岁月的日常生活,激励人们艰苦奋斗。

  2.2.6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位于莒南县大店镇,占地面积为3.2万m2。其中司令部大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大院共占地8800m2,还包含了1座红色博物馆、罗荣桓纪念馆以及民俗街等建筑。

  3开发中的问题

  沂蒙山区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革命战斗指挥阵地,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典型的革命老区。作为“鲜红”的革命老区,其地位在山东省要高于其他地区,但是作为红色革命基地,其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分析可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宣传力度弱

  沂蒙山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各类英雄事迹不绝于耳,红色遗址众多,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展现于大众面前。作为全国重点的红色旅游景区,沂蒙山区之所以在国内名气不够,是因为当地政府对红色旅游资源不够重视,没有系统和全面地对红色资源进行宣传与开发,导致景区知名度不高。

  3.2旅游业发展模式落后

  沂蒙山区自然风光优美,山河秀丽,拥有大量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其中,蒙山作为我国4A级景区,同时也是山东省第二高峰,是一座天然的氧吧。但这些地区也存在交通不便、山路崎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等问题,导致当地旅游业发展萎靡不振。当地采用的还是传统发展模式,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使得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开发利用。

  4沂蒙山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建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在我国革命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其红色精神激励了一大又一代沂蒙山区的人们奋勇前进,是我国红色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做好沂蒙山区红色旅游工作,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提升认识水平,加强开发管理

  发展红色旅游是沂蒙山革命老区发展现代经济的重要着力点,是开展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开发管理,抓住发展机遇,深度挖掘沂蒙山区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重要的生态效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将红色资源旅游开发作为规划重点,营造具有沂蒙山区特色的红色旅游形象。

  4.2加强宣传工作,激发潜力

  尽管沂蒙山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分布散落,没有连成一片。革命先烈的重大战役纪念馆、工作战斗历史遗址、纪念碑、纪念亭,英雄人物事迹、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精神,以及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资源等,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残缺不全、文物保护匮乏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被人们所认识、重视、开发的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要对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大规模宣传,通过开发、保护和修复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

  4.3科学整合规划,提高旅游开发质量

  沂蒙山除了借鉴其他红色旅游景区开发模式,还要结合自身特点,以突出沂蒙山区特色为主,进一步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开创新的发展模式,以提高红色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在保护各种革命遗址的基础上,提高科学规划强度,将沂蒙山区自然风光与革命遗迹有机结合,合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将红色旅

  游资源贯穿至旅游开发战略发展的始终。同时,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旅游服务人员队伍和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团队,通过旅游服务,让游客对革命事迹有深入了解和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

  本文字数:4099

  篇二: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措施

  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对衡阳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双创和乡村振兴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乡村旅游;“三农”问题;发展对策

  近些年,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收入逐年提升,各地都在加快挖掘、发展新的旅游资源、旅游景点。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后起之秀,正以飞速的发展速度向前迈进。衡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区,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且是老牌工业城市,经济基础较好,旅游资源较丰富。衡阳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种类繁多的特色农业优势,使得自身的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衡阳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衡阳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和扶持本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这些政策及文件侧重于推动乡村旅游业,以此解决农村人口大量流动到大城市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留守儿童问题增多等现实问题。同时,充分利用衡阳市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新农村建设。但是衡阳市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衡阳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极大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文件,以刺激和扶持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加大了宣传力度,重点宣传和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项目。但是由于政府的财政支持资金有限,且重点投放到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上,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项目扶持资金需要当地乡镇财政自付。而衡阳市大多数的乡镇财政资金都比较紧张,据调查,一部分乡镇甚至出现了负债运营的情况。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浪潮中,乡村旅游没有纳入进来,所以造成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管理水平不到位等问题。

  2.主导产业较弱,经济实力不强。衡阳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体速度不快,并且缺少影响国计民生的主导型产业链,市域范围内缺少世界级、国家级的行业领军企业,省级的行业龙头企业也偏少。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无法做到城乡一体化,无法快速发展小城镇经济。

  3.规划不长远,策划不精心。挖掘和开发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并且让它长足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数据论证分析,且需要各方专家进行精心的策划和长远的规划布局。但是,在衡阳市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因为资金的不足或缺乏,导致项目开发过于盲目和随意,当地农民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小利益,没有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照搬城市景点的现象,人工加工的痕迹过于严重,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特色。

  4.缺乏总体规划,各地各自为政。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果几个乡镇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一条龙的产业链,可以极大地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和影响范围,同时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收入。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各个乡镇各自为政,各自开发本地的乡村旅游产品,没有形成资金和资源的合力,且当地农民普遍品牌意识淡薄。开发过程中,只注重表面的开发,没有深度挖掘和提升本地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二、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举措

  1.开发具有本地民俗和历史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这个大环境下,衡阳市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从本地特色、人文和历史因素角度提炼,并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和人文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地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各乡镇应在建设新农村、营造新氛围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自然、地理、人文等方面与众不同的特色来吸引游客。

  2.开发特色项目,注重品牌效应。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大背景下,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不能只看到当前的利益,而不顾长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衡阳市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促进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快速发展,必要的时候,政府还要牵线搭桥,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和推广本地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3.整合有效资源,政府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孤立的项目,各地乡镇在挖掘和开发特色项目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项目和当地的农业发展、教育事业、医疗发展水平、各种文化创意发展项目、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统筹协作和深度结合。简而言之,打造一个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就是要打造一个集居住、旅游、养老为一体的宜居乡村田园综合体。与此同时,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创立独立品牌,打造规模化、产业化的一条龙旅游综合体。做好上述两项工作后,还要在乡村旅游项目中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把当地的文化和民俗融入旅游资源中,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三、结语

  乡村旅游的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可以极大地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并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对延长衡阳市的大旅游产业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城市人口越来越多,

  交通拥堵现象日渐严重,空气质量逐年下降,导致很大一部分城市人口向往农村那种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3,2(04):11-16;

  [2]孟亚凡.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规划[J].小城镇建设,2013(02):39-41;

  [3]彭燕平.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32-36;

  [4]王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河南省新安县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4:38-44.

  本文字数:2722

  篇三:旅游文化传播下的媒介提升策略

  旅游文化传播下的媒介提升策略

  [摘要]跨国旅游活动已经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文化传播是通过旅游行为进行的文化传播。它在具有一般的文化传播要素的同时,还具有直接性、主动性、双向性这三个特点。针对当下旅游文化传播的策略和瓶颈,可以通过提升传播媒介的方式来改

  变旅游文化体验过程。一是打造适合旅游翻译人才的成长环境,人才培养和职业上升通道都需要。二是建设好多语言信息软环境,由旅游相关部门发布统一的多语种信息指引等,进而可以与智慧旅游产品结合,形成良好循环。

  [关键词]旅游文化传播;特点;媒介;提升策略

  一、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旅游大国。出境游方面,无论是在出境旅游的人数还是在支出上连年走高,在2014-2017年持续保持世界首位。这无疑是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结果。入境游方面,我国在2013-2017年逐年攀升到世界第四位[1]。数字背后体现的则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我国的文化吸引力,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旅游的本质在于审美与愉悦[2]。在旅游国际化的背景下,旅游也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之一。以游客个人真实的直接体验为基础,旅游文化的传播属于民间交流,没有政治传播的导向性。区别于一般传播方式上接收者被动式接受的情况,旅游文化的传播基于旅游者主动追求心神宁静、人与自然和谐、健康快乐休闲、体验地域特色的民俗风土人情等心理需求。可以说,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兼任两种角色,他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这种双重性突出体现在跨国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文化体验时,通过和当地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可以传递出本国文化的一面;同时接受到了当地的文化后,这些旅游体验,美好或

  不美好的经历,更会反向输入到旅游者的国家。特别是信息网络、社交网络发达的当下,“口碑”效应发挥更为迅捷。因此,在新时期“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背景下,加强旅游文化的传播研究,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播,有助于树立国家形象,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到真实的中国。

  二、旅游文化传播的本质与特点

  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认为,传播一方面是指交互性的传递和接受思想、情感和态度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传递和接受这些信息的制度机构、形式。[3]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区域传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4]。文化传播的本质是在文化与人之间建立关系,使得相互作用、影响的行为成为可能,这种活动以传递意义和理解意义为基础[5]。用现代的传播学理论来看,传播要素(CommunicationFactors)是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的因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过程构成了传播过程。传播过程通常被认为是由六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六个要素是:信息源、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和反馈[6]。旅游文化传播,本质是通过旅游行为进行的文化传播。一般在跨境旅游中使用这一说法,形式上可以分为入境旅游的文化传播和出境旅游的文化传播。由于旅游体验的性质是侧重于异地文化的体验,所以入境旅游对于本国文化传播效果会更突出。在旅游文化的传播活动中,也存在传播活动的六个要素。信息源是提供旅游资源和信

  息的地区和机构;传播者和受传者则具有双向性,身为本国文化的传播者的同时,也会成为他国文化信息的受众。讯息是指旅游文化的内容或产品,可以是历史性的、自然性的、宗教性的或融合性的等等。媒介一般指传播讯息的载体,旅游文化传播的载体广义上包括电影电视作品,印刷制品等。狭义上的旅游文化传播媒介指的是在旅游活动中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它往往是非物质的,可以是网络、语言信息、导游翻译等。反馈是指接收到信息后受众做出的反应,它可以返回给传播者,影响传播者的下次传播行为。综合这六个要素的特点,可以看出旅游文化传播的本质是通过旅游体验行为所建立的人与文化环境间的互相影响的关系。旅游文化传播具有直接性、主动性、融合性这三个特点。首先,旅游文化传播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人与人、人与文化间可以直接接触,不需要物质载体作为媒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也不需要跨越时间或空间进行传递,这是大众媒介传播所不具备的。第二,旅游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和受众,都是主动参与到传播活动的。不同于其他媒介传播中人们大多被动的接受信息传入,驱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是人们自身对于审美和愉悦的追求。传播者和受众双方是在心理上主动寻求讯息的交流。第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往往会出现文化碰撞,但旅游文化传播中由于传播者和受众身份具有双向性的特点,传播活动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旅游活动中为了达到审美和对愉悦感的追求,异文化背景的人会在旅游体验中尽量融合到异文化中,避免、减少了文化冲突。

  三、旅游文化传播中的策略与瓶颈

  通过对旅游文化传播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提升其传播效果的一些方法。引导传播者理性看待异文化受众的价值理念与生活方式,或者向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文化内容,以及打造更加高效的旅游文化传播媒介。在实际运用中,政府行为,一般是旅游文化主管单位通过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资格考试,主持或引导旅游资源升级建设、通过大众媒体发布旅游宣传信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从2018年的统计来看,我国在旅游资源利用和建设方面,实施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制定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等文件,推进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加强贫困地区旅游人才培训。2018全年共举办9期旅游扶贫培训班,培训乡村旅游重点村干部、旅游带头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3]。在具体政策上既包含纲领性文件,也有具体的行动方案。但总体来说,这些政府行为主要集中在改善旅游文化传播的“硬件”,属于对上文提到的旅游文化传播要素中的信息源、讯息、传播者这几个环节上的优化。其中,在跨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方面,主要的活动是举办国际性的艺术节、博览会、美术展等,打造“欢乐春节,美丽中国”等文化交流和旅游品牌,以及与多国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等。这些大都是旅游文化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对于旅游资源的推广。在传播要素上看,是

  “顶层设计”上的策略,与此相对的,“底层互动”上的改进则比较缺乏,既没有相关的数据公布,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导向。从图2来看,在“底层互动”上,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媒介这一要素。近十年来,由于互联网和旅游形态的变化,旅游传播的媒介开始集中在智能技术上。以智能终端为依托,可以进行智慧旅游服务,例如了解旅游景点信息、交通路线、订票服务、餐饮信息等等。2020年6月的某电商机构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约10059亿元,相比2018年8750亿元增加14.96%[6]。这些智能媒介的利用,极大的开拓了旅游市场,客观上也让旅游经济愈加繁荣。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利用这些智能媒介的用户几乎都是国内旅游者,智能服务的对象也局限在了国内用户。网络时代的进步、智能时代的优势,没有利用到入境旅游上。可以说,在对外传播旅游文化方面,目前的媒介依然是传统的导游服务或者说语言服务占主导。良好的沟通和语言服务不仅能加深游客的入境旅游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游客更充分地了解到当地文化特色,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功能。

  四、跨文化角度的媒介提升

  从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特点来看,入境旅游文化的传播媒介可分为以旅游翻译为中心的人才服务和外语信息软环境建设这两个方面。人才服务的部分主要依靠导游人员来完成的。可以说,跨文化视角下旅游文化传播的关键就在于培养优秀的导游人员。目前小语种导游人才供应过少、而且相当部分的外语导游还停留在满足工作中“外语沟

  通、生活服务”的需求层次,对于如何从语言沟通转型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传播者,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优秀的导游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素质,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文化知识的讲解要到位、要准确[7]。这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进行自上而下教学策略的改革。目前看来,翻译人才培养的规模上是不断扩大的。截至2017年,全国翻译本科学位授予点已增至253所大学,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也达215所大学[8]。在培养方案上,自2019年起,外语类课程实施了新的教学培养大纲,新加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课。但是,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还需要的是专业区分度较高的课程体系。[9]体现旅游翻译上,首要是培养正确理解对方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能力;其次是根据对方接受信息方式和自己适宜的社会角色具有正确表达的能力。有学者认为,高等院校可以采取“2+2”分阶段模式来进行职业训练。即一二年级夯实语言基础,侧重语言的5种基本技能训练;大三大四根据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社会需求,加开法律、金融、商务、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可以说,很多院校已经实施了类似的培养模式,但在旅游翻译人才市场并不完善的当下,培养出翻译+旅游的人才,更需要打造出适合此类人才成长的环境,吸引人才积极进行自我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其次,外语信息的软环境建设上,还需要较大的改善。最明显的现象是,语种旅游信息传递通道狭窄,现代化工具使用体验较差。“外语信息”主要限制在了英语信息上,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的当下显然是不足的。很多地方性宣传网站,包括政府、民间都缺少多语种指引。很多

  智能服务软件甚至也不支持使用英语。而使用翻译软件直接对网站文字资料进行也常常由于文化角度问题无法传达准确。例如旅游宣传的广东金子山“老天开眼”奇观、佛山生态园研学旅行之“华山论剑”等,直译或机器翻译的“天之开眼、华山论剑”等只不过直接使用日文汉字而已,难以体现其中的中国文化特色,反而容易误导游客。此外,某些景点信息翻译偏差,不仅不能传播文化,还会造成误解。形容山路陡峭险峻的“鹞子翻身”直译成“会改变身体方向的海鹰”,很容易被误解为这里能够欣赏到会改变身体方向的海鹰,和实际情况差距太大。实际上旅游翻译基本属于实用翻译,或者说应用文体翻译,翻译的恰当与否是需要专业训练的。与其它类型翻译相比,旅游翻译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更为全面。没有经验的相关从业人员随意翻译或采取网络翻译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比较有效的打造多语言软环境的方法是由旅游部门发布统一多语种旅游信息指引。可以分为全国通用指引、地方旅游信息指引、不同行业的旅游相关信息指引等等。这样,无论是餐厅还是具体的某个景点、交通信息等,都有可以找到多语种的对应信息。当然,单纯的发布还是不够的,要使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这些信息,还需要做好宣传和推广。随着利用量的增加,指引信息还可以不断地获得更新和扩大,进而与智慧旅游产品相结合,将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德谦.中国旅游70年:行为、决策与学科发展[J].经济管理,2019(12)177-186.

  [2]谢彦君.论旅游的本质与特征[J].旅游学刊,1998(4)3-5.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101-103

  [4]景小勇,叶青.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引导与规制[EB/OL].

  [5]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潘文焰.旅游文化与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9-63.

  [7]王家洪.跨文化角度下的旅游文化传播[J].新闻与写作,2018(1):128-129.

  [8]黄友义.“一带一路”和中国翻译———变革指向应用的方向[J].上海翻译,2017(3):1-3.

  [9]胡安江.专业区分度课程建设职业前景———关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东方翻译,2018(3):4-8.

  本文字数:5341

  篇四:旅游文化IP设计与应用研究

  旅游文化IP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通过对刘三姐旅游文化进行全面、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致力于设计出优质刘三姐旅游文化IP,结合本地旅游特色,推进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品牌建设。“跨界融合”是当下文创产业的关键词和热点词,侧重于打破文化和产业的界限,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优势的最大化。本研究在保护与传承广西刘三姐旅游文化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地方旅游业的文化、商业价值,打造兼具差异性、文化性、商业性的现代旅游模式。

  【关键词】IP设计;刘三姐旅游文化IP;跨界融合;文创产业;旅游文化

  作为中外驰名的旅游目的地,广西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其中刘三姐作为广西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全国范围也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刘三姐文化IP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较大的开发潜力,力争将其打造成代表广西本地特色兼具商业价值的优秀文化IP.

  一、IP设计的概念

  IP一词源于国外,即IntellectualProperty,译为“知识产权”,可以是艺术形象、文化主题、传说故事、民族图案等具有识别性和差异性的文化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无形资产。《2018中国文化IP产业

  发展报告》对IP进行了重新定义,指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我们将这样的文化符号称为“文化IP”。

  二、国内外IP设计发展现状

  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文化IP非故宫IP莫属,故宫博物馆是一座600年的历史建筑,蕴含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现有藏品的总量已逾180余万件。迄今为止,故宫IP已经发展成为超级文化综合体IP、其影响力、号召力、商业价值得到了巨大的展现。故宫IP热衷于跨界融合发展,以跨界联名的形式,合作商家涉及饮食、服装、影视、App、化妆品、手游等行业,其中包括抖音、红旗、稻香村、农夫山泉、欧莱雅、YSL、纪梵希、奥利奥等各大知名品牌,并相继推出联名款文创产品,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链,使得在IP市场流传着一句话:“得故宫IP者得天下”。在传统博物馆发展处于迷茫和逐渐走下坡路的情况下,故宫IP的成功无疑给传统文化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指明了方向,鼓舞了士气。其中敦煌文化IP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敦煌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成立了专门的敦煌研究院在自行推出文创产品的同时,也借鉴了故宫IP跨界融合的合作方式,与众多大牌合作创作联名文创产品,在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了合作的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全球范围内,旅游文化IP发展最成功的案例——迪士尼主题乐园,美国迪士尼通过多年的时间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文化IP+旅游”体系,其中最深入人心的米老鼠、唐老鸭

  IP,还有海量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衍生出大量的子IP,包括公主系列,特别是近年来最火爆的《冰雪奇缘》成功打造出人气最高的艾莎女王IP,创造了“冰雪奇缘效应”,带动了乐园和零售相关业务整体持续地增长。大量的优质IP为迪士尼乐园和旅游者搭建起情感的桥梁,为迪士尼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传递出迪士尼乐园所倡导的欢乐、冒险和梦幻的主题。迪士尼也凭借其优质的文化IP,使得其游客量遥遥领先,稳稳占据全球排名第一的主题公园的位置。

  三、刘三姐旅游文化IP形象的来源和发展现状

  刘三姐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间传说人物,通过电影刘三姐的放映传播到了我国各地,特别是由张艺谋导演指导的大型情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更是为其塑造出更为鲜明的形象。刘三姐朴实勤劳、聪明机智、善于用歌声表达自己,具有壮族“歌仙”之誉。每年的三月三固定为广西的节日,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刘三姐,并把她的优秀品质传播和发扬下去。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申报的“刘三姐歌谣”,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升级发展,消费者的诉求已由简单粗放的游山玩水转化到差异性、互动性、科技性、文化性等多方位的高品质服务体验。文创产业的崛起,文化与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发展趋势,文创IP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是旅游发展的内驱力。广西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还是处于传统的模式,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IP意识缺乏、创新意愿薄弱,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的问题,重点体现在旅游文化产品

  材料和样式单一、辨识度低、缺乏创新和文化附加值等问题。刘三姐文化IP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存在着不足,体现在文化认知、元素提炼、创意表达等方面,IP的发展还处于资源驱动型的开发阶段,导致所呈现出来的相关文创产品缺乏辨识度、艺术性和时尚性,难以凸显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四、刘三姐旅游IP形象的设计

  国内旅游IP理论的先驱驴妈妈旅游网创始人洪清华,2015年他率先提出旅游IP理论,2018年编著发行《旅游,得IP者得天下》一书,说明越来越多的旅游相关人员对“IP+旅游”发展模式的认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还是处于传统的模式,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IP意识缺乏、创新意愿薄弱,资源开发程度和利用率低的问题,重点体现在旅游文化产品材料和样式单一、辨识度低、缺乏创新和文化附加值等问题。即便有部分旅游文化机构有意识地发展自身IP,但在文化认知、元素提炼、创意表达等环节存在着很大的不足,IP的发展还处于资源驱动型的开发阶段,导致所呈现出来的相关文创产品缺乏辨识度、艺术性和时尚性,难以凸显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广西刘三姐旅游文化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壮族刘三姐的形象可谓是家喻户晓,全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以其为创作原型,刘三姐旅游文化的开发力度和深度远远不够,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优质IP的加持,优秀民族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手段就是传播,只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认可才能体现其价值,将优秀文化发展壮大。如何

  设计出优质的刘三姐旅游文化IP是刘三姐文化旅游IP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一个成功的刘三姐旅游文化IP要满足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浓郁民族特色、强烈个性特征、艺术性与审美性并存的多方面要求,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吉祥物形象,更是建立在对刘三姐旅游文化细致、全面、深入挖掘的基础上的多元化IP综合体,可以从多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刘三姐旅游文化IP可以是人物形象、传说故事、印象刘三姐表演艺术、地方特色元素等等,这对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深入广西壮族刘三姐文化聚集地进行调研,全面细致地了解刘三姐文化,分析刘三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提炼出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精神内涵。结合国内外优质IP成功的案例。本人觉得日本的熊本熊IP特别具有参考价值,在日本,“文化IP+旅游”模式被称之为——动漫文旅,日本是一个动漫大国,其动漫文旅产业发展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动漫文旅,及动漫IP与旅游结合,以动漫IP为基础,通过日本各地景点实地取景,在动漫作品场景中进行呈现,利用IP和旅游业的天然契合关系,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结合跨界融合的方式推出大量的IP衍生产品。其中最著名的旅游文化IP之一就是日本熊本县的方吉祥物IP熊本熊,被誉为日本第一位吉祥物公务员。熊本熊IP的设计可谓是精心打造,从命名到外形设计、色调选用、动作行为设计、扮演者的精神状态定位、虚拟的公务员身份定位,体现出设计师充满创意的奇思妙想,使得熊本雄IP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连许多日本民众都对她没有印象的熊本县带来旅游观光和产品销售12亿美元经济效益。

  五、刘三姐旅游IP形象的融合与推广

  通过前期刘三姐旅游文化相关资料的调研考察、收集整理和归纳提炼,设计出兼具创意性、民族性、差异性、审美性、实用性的优质IP,在此基础上积极对刘三姐旅游文化IP进行推广和品牌建设,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良,提升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品质,丰富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内容,扩大其传播范围。以跨界融合为重要的发展手段,在自身推出文创产品的基础上,“跨”出去、“融”进来,以IP为核心,融合范围可以涵盖礼品、食品、游戏、动漫、文学、影视、电竞等多元文创产品,推动刘三姐文化的传播和文创产业链的形成。本项目后期将通过市场调研活动和实际收益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估项目IP的设计和应用成效,以发表论文、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通过对刘三姐旅游文化进行全面、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致力于设计出优质刘三姐旅游文化IP,结合本地旅游特色,推进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品牌建设。“跨界融合”是当下文创产业的关键词和热点词,侧重于打破文化和产业的界限,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优势的最大化。本研究在保护与传承广西刘三姐旅游文化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地方旅游业的文化、商业价值,打造兼具差异性、文化性、商业性的现代旅游模式,对于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相信随着我国创意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供求关系不断刺激

  的背景下,各类旅游文化机构在经历摸索和借鉴优质IP的成功经验的过程后,坚持走“IP+旅游”的现代旅游模式,通过精准和深入地挖掘自身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通过专业的文化结合文创产品的开发,积极利用有利资源跨界融合,从开发文创产品发展成为文创产业链,这是国内旅游文化机构持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原.文化IP在城市文旅产业中的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19,(7).

  [2]胡雪菲.IP+旅游模式下旅游产品的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

  [3]冯圣媖.跨界融合视角下基于公益文创IP研发的特色专业群构建[J].大众文艺,2019,(8).

  本文字数:4258

  篇五:旅游文化海外传播专有名词翻译

  旅游文化海外传播专有名词翻译

  摘要:以徽州旅游文化为研究对象,从专有名词的翻译方式入手,探究徽州旅游文化实现海外传播的策略。结合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内涵深刻、典故丰富、地方色彩鲜明”的特点,重新定义了以海外

  传播为目的的专有名词翻译的原则,并提出了“鉴别词义,确定词型;意译为主,灵活运用;功能导向,精准翻译”等策略。

  关键词: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海外传播

  一、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的特点

  凭借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以及人文生活,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徽州地区重要的经济板块。由于历史发展因素,徽州地区文化极为丰富,也逐渐形成了以中式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模式。近年来,徽州旅游业开始从国内市场向海外发展,大量的旅游文化专有名词,作为徽州旅游文化的名片,有着极为鲜明的特点。

  (一)深刻的内涵由于地方历史悠久,加之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徽州旅游文化领域的专有名词也具有极为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质。大量的专有名词内涵深刻、寓意丰富,如宏村的崇志堂、敬修堂,“崇志”、“敬修”均蕴含着古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和价值的判断。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这种极具“中国风”特色的专有名词,更容易受到海外游客的重视,其翻译难度也更大。译者在翻译时应尽量体现徽州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丰富的典故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是徽州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徽州旅游产业资源中通常饱含动人的典故。或真实或虚构的历史或神话故事作为旅游资源的人文背书,既是徽州旅游文化的精髓,也是当地旅游资源实现海外传播的重

  要基础。然而,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许多典故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导致徽州文化的内核无法实现有效传播。

  (三)鲜明的地方色彩徽文化最早诞生于公元1121年,距今已有899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当地的人民形成了极为稳定且颇具特色的风俗文化。而这种风俗文化最终也映射到其词汇中。如徽州著名小吃“毛豆腐、臭鲑鱼、腊肉腊肠”等,均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地理气候等因素。因此,在徽州旅游文化的海外传播及专有名词翻译中,还应适当地通过翻译折射出徽州人民的生活状态。

  二、旅游文化海外传播的目标效能

  (一)产生共鸣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翻译,以名词翻译为手段的旅游文化的传播,除了其表面意义的转译之外,更强调通过翻译,凸显字面背后的引申义。以专有名词的翻译为入口,引导读者从中感受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走进旅游资源背后的文化资源,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专有名词翻译中,应透过专有名词的字面意思,深入挖掘其内涵。

  (二)引发好奇心语言是旅游文化传播的载体,而旅游资源本身才是旅游文化传播的基础。因此,旅游文化海外传播的目的,不仅是令海外游客深入了解徽州文化,同时也要通过传播,激发海外游客产生前往徽州旅游的意愿,帮助游客提高旅游过程体验。因此,在专有

  名词翻译中,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字词翻译,而需融入更多翻译手段,尽可能为游客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其求知欲、探索欲。

  三、海外传播背景下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

  由于翻译目的的差异性,以海外传播为目标的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翻译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翻译思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始终明确以旅游文化传播为导向,而不是精准体现词义为目的,必要时甚至可适当牺牲词面意义,以更具吸引力的翻译,达到吸引游客,传播文化的目的。对此,以海外传播为导向的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翻译,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一)鉴别词义,确定词型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可将这些词汇分为“常见型、独创型、组合型”三大种类。其划分原则取决于海外友人的普遍认知程度。如黄山的自然风光中有一处山峰名为“猴子观海”,其中“猴子、海”均为人类普遍认知的事物,且无其他深刻寓意,因此属于常见型词语,可找到其对等的译语,直译为“MonkeyViewingtheSea”。再如唐模的檀干园[1],其“檀干”一词,来自于《诗经》中的诗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此类词汇在英语语言中并无任何对等词语,因此属于独创型词语。其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翻译。而组合型词语,则由不同类型的词语组合而成,既包括常见的名词,又包括一些并无对等译语的名词。在实际的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翻译中,应首先对所要翻译的词汇进行词型的鉴别,按照分类(常见型、独创

  型、组合型),确定专有名词的类别,以便于翻译者明确翻译的难点和要点,进而选择适合的翻译方式。

  (二)意译为主,灵活运用由于徽州文化的特性,大多数专有名词较难通过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为了更好地实现“海外传播”的目的,其翻译手段应尽量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必要时也可选择音译或注释的方式翻译。译者需要明白,以旅游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翻译,并不仅是要让读者看到词义本身,更是要通过译文激发兴趣、了解文化。在意译时,应深度挖掘词语背后的典故,通过专有名词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对词语进行翻译。

  (三)功能导向,精准翻译在一些专有词汇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虽然在译语中能找到对应的词汇,但由于文化生活的不同,这种对应词汇在表达实际意义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此外,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在徽州旅游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国人普遍认知,但在英文中却并不存在的事物,如徽州常见的牌坊、祠堂等。为了精准翻译,不能一味地使用英文词语,可选择音译+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如“牌坊”在徽州许多景点中被译为“memorialarchway”,但实际上,“memorialarchway”具有拱形门之意,且与真正的牌坊造型差异巨大,容易引起海外游客误解。因此可直接音译为“Paifang”并在其后加入相应注释,对其进行解释。

  四、结语

  徽文化博大精深,实现徽州旅游文化的传播,需对其文化中大量的专有名词进行深刻地解读。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始终以“文化传播目的”为导向,不苛求于“过度精准的翻译”,而是将“体现文化内涵、解读词语深意、引发旅游诉求”作为翻译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可适当放弃传统翻译中对词语字面含义的苛刻要求,尝试更加人性化、开放化、时尚化的翻译,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徽州旅游文化的海外传播。

  参考文献:

  [1]史薇,宋薇.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徽州景点解说牌翻译策略[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53-56.

  [2]陈文祎,王青梅.旅游文本英译的美学探究———以徽州景点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630(11):154-156.

  [3]陈哲敏.四川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对外传播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512(05):92-93.

  本文字数:3132

篇十: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2021关于红色精神及乡村振兴的实践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当前中国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解读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展示共产党人的人性光辉,体现共产党人的人文关怀,背后更多的是弘扬民族精神。乡村振兴为人民谋得幸福,正体现了党的人文关怀和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走进乡村看新颜,了解乡村振兴。文章以茂名彭村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实地、采访等形式完成本次调研。

  一、调研背景及意义(一)背景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勇猛直前不断腾飞从建立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碰到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最终先烈们用自己的身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造就了今天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有感于革命先烈,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的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正是他们的铮铮铁骨,钢铁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面又一面不倒的旗帜。当前中国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解读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说《亮剑》主题是展示共产党人的人性光辉,体现共产党人的人文关怀,背后更多的是弘扬民族精神,而并非以往的弘扬一种平均主义的乌托邦。我

  们现在的红色文化,更不是文革时期的红色,而是包含了跟很多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只能是当前中国社会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单独依靠它支撑起我们现在,乃至未来的价值体系,我们现在是生活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应该吸收世界文明的各种优秀价值。我们不能让红色文化来主导我们的价值体系,因为这本身就意味着排他性。我认为最好的做法是应该让它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员,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接受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充分批评与质疑。

  (二)调研意义回味历史展望明天,是历史的选择,让我们以新一代展现更美好的未来;是历史的选择让我们明白了新中国的光辉,所以我们要从我做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永远跟党走,将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不断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文化和物质遗产,沧海桑田,时代在前进,生活在越变红色,优秀文化一直沉淀于历史,并展现出永恒的强大生命力,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功用,与时俱进地适应着现代和谐文化的需要和发展,调查红色文化对传承红色文化,拓展和谐文化建设资源有着积极意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为人民谋得幸福,体现了党的人文关怀、人民的团结奋

  斗精神和科学的改革创新精神,是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体现。抗日斗争中的爱国主义更是红色精神的体现,值得我们去弘扬并传承。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当前广东省红色文化的现状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红色文化,我们对家乡的村落的红色文化现状进行了实践调查。

  二、调研分析(一)关于这次调研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文献法和访谈法1、文献法文献法主要是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我们以当地档案局,纪念馆等地为基础,并积极收集网络资料,在活动开展前期,广泛收集与开平南楼红色文化现状,传承与保护相关的文献资料,为下一步的实地考察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询问的一种活动。通过活动的策划和预先设定的问题,我们先后奔赴济开平南楼,彭村等地走调查走访,通过与相关人员的对话,得到关于当地红色文化现状的

  市区的单车绿道,紧密地与时尚和健康相连,在乡村中令人惊喜。宽敞的水泥村道旁,花草绿意盎然。新安装的一排排路灯,告诉你村庄与城市也可一起律动。进入村中央,记者看到一张宽大的鱼塘,塘边栏杆雕琢精美,塘中九曲回廊,翘檐叠阁,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塘四周绿树扶梳,倒映水上,加上蓝天白云,远山近溪相衬,一如仙景。塘边还建有两个小亭,几位姑娘正在亭内休憩拍照,欢声笑语,仿如到了苏州园林一样,令人心旷神怡。鱼塘不远处是百亩荷花,彭村人每年均以“荷花童话,韵味花田”为主题,引客入村,举办传统“荷花文化节”。村支书吴国扬说,前来观赏荷景的客人,最多一年达70万人,已成了彭村一个标志性活动和品牌。

  我们还随机向当地村民了解在红色文化带动下的乡村振兴的变化。据悉,村委考虑到群众生活水平高了,注重健康,喜欢游乐,从而打造乡村森林公园。该公园约630多亩,位于彭村中心村旁边。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公园由几个山头组成,一条5-7米宽的登山路已建好,路旁已装有60多盏路灯。记者一路登山而上,看到路边密密麻麻的绿树,每隔十几米,间种有一些黄槐、紫檀、桂花等风景花木,还有金黄色熊猫花,不断透出幽香。半山腰或山顶处,建有亭台楼阁,有的已完工,有的正在装修。据介绍,山上将建“清风园、桃花园、樱花园、桂花园”等7个园,建大型十二生肖雕塑和冼太庙等,打造乡村特色森林公园,现在正在加紧推进中。据悉,彭村先后投入约3000万元,进行村容村貌建设,还大力建设文化设施,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此外,还通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广泛弘扬孝

  老爱亲、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倡导爱国守法、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等公民道德规范,形成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近年,彭村先后获广东省文明村、全国妇女之家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和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无邪教示范村等殊荣。

篇十一: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P>  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红色旅游发展

  摘要: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在迅速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红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乡村振兴下实行红色旅游存在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描述了红色旅游发展的三种模式,分析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意义,借助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探究红色旅游持续发展的策略,结合多方面内容进行生动的实践,促进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经济

  引言:在1990-1999年阶段,红色旅游实行起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不断的加强对红色旅游行业的关注,它是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式。红色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革命老区,促进各地的发展,对革命老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红色旅游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学习到革命事迹,有利于带动人们的爱国情怀,进行爱国教育,展现中国的文化。

  一、红色旅游发展的模式

  1.原始型的发展模式

  原始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借助当地发展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旅游项目进行旅游地带的开发,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开放的形式,让游客自由浏览,了解活动的内容,这样的模式是通过红色的旅游产品搭建而成的,用设施营造红色记忆的氛围,开展旅游的目的是让游客能够了解历史文化,不断传承红色的认知,培养爱国情怀,促进红色思想道德的培养,运用这种发展模式,很多时候分布在密集的地区,这里会存在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比如可以利用革命人员居住的场所以及革命时遗留下来的实际场地,这种模式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于周围的经济起到带动发展的作用,还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不断继承红色教育内容。

  1.互动型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与游客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能够通过实际情况满足游客的要求,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目前发展的网络以及一些科学技术,带领游客可以真实的体验历史发生时的状况,让时间搁置的历史重新活跃起来,通过游客们的思维想象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感,让游客们产生兴趣,对于红色的精神不断进行探究,形成了爱国层面教育内容的创新方式。举个例子,目前应用最多的是通过AR技术VR技术对红色资源制作成为图片形式,结合历史事件制作视频,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三者进行结合,将历史发生时的情况重新展现出来,突出红色文化的意义。这种模式可以促进游客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从而更好的继承红色精神,让大家可以积极参与进来[1]。

  (三)混合的发展模式

  利用混合式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对于整体的资源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有规律的整理,再经过传统和体验互动模式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型的红色旅游内容,另外针对红色旅游项目的类型,不断添加内容,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在旅游地点不但能够观赏到传统的观光类旅游项目,而且能够体会到新兴技术的结合,实现红色旅游项目混合型模式,体现出的是高水平的创新创造能力,需要对各项资源掌握,并且能够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进行规划。对于红色旅游产品涉及到的多个方面,带动了旅游产品的质量发展,促进了游客探究的动力。

  二、红色旅游发展的作用

  (一)提高村民经济,帮助贫困人员

  红色旅游实行的过程中,实现了很多方面的优势,它能够带领地域性的发展,很好的带动产业的转变形式,促进当地经济不断稳定发展。它属于新型的旅游模式,带动游客的消费观念,激发游客的兴趣,对于各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综合调查中显示,观察2010年的半年情况,参与到红色旅游产品的人数达到了大约3亿人次,获得的收入约为20亿元。根据各大旅游平台的数据,可以看出参与进来的主要人员多为80后及年龄更小的人群,许多农村人民看到

  了红色资源发展前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对乡村进行改造,让游客能够体会到更高品质的旅游环境,增强他们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体验,不断增强旅游区域的接待能力,通过红色旅游产生了许多岗位,让乡村人民能够获得机会,实现稳定收入。

  (二)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乡村开展红色旅游项目能够探究出乡村的文化特征,深刻体会乡村内在含义,各个农村地区的精神汇聚成了乡村文化。因此乡村人民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实现农村红色旅游稳定发展,对于农村红色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带领人们学习革命的传统,也能激发更多的游客的兴趣,深入学习红色文化含义,同时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让农民能够获得稳定收入,带动旅游产业繁荣,实现了乡村文化的振兴。另外如果想要乡村在发展中弘扬乡村风范,可以采取开展文化节等活动,这样可以带动人们去学习乡村的红色文化等,丰富他们的认知,建立积极向上的乡村形象[2]。

  1.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的红色旅游地区,大多数建立在革命老区区域内,或者属于农村相对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处于的位置难以寻找,在这些地区进行旅游建设需要的建设规模具有局限性,因为水平较低,因此拥有的基本设施不健全。通过对农村实行红色旅游发展,带给农村地区一个有利的发展机会,通过农村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本地区,从而增加收入,获得资金可以在多方面渠道,带动了红色资源开发,促进了设施的发展,为乡村人民营造高水平的生活条件。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红色教育宣传,提升红色旅游知名度

  红色文化属于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宣传红色教育体系的重要介质,学习红色教育应该重视乡村文化,适当减弱对于商业发展的重视,采取创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红色培训课程选用精品,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微课堂问答形式的演讲,针对实际的情况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让人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并得到教育内容,培

  养红色精神。目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起来,是目前用于传播的重要方式,如果想要在农村发展红色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观,就需要将工作着重放在宣传这个方面,借助网络媒介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红色旅游的意义和影响,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实现发展。通常人们获得信息的地点可以在地铁的广告中或者休闲场所的广播、以及居家电视等方式,分析游客市场的形式,目前很多人都会采取自行驾车的方式,由于日常工作的原因只能选择在周末旅游,因此通过就近原则可以将周围的乡村进行红色旅游扩展。另外红色故事扩展范围相对广泛,可以选择具有特点的风景地区开展具有红色经典意义的活动,带动红色旅游地区发展。比如组织大家来听关于红色文化的主题演讲,并实行比赛,带动大家的积极性。

  (二)健全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实现红色旅游项目时,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但是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慢,相关政府部门会对红色旅游项目进行拨款支持,因此乡村也可以通过宣传得到多方面的投资支持,从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达到发展的资金需求,可依据企业的制度组织村民入股,号召相关人员投入资金申请股份,可以挑选企业实行资金投入,结合企业的发展带动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大多数游客愿意参加红色旅游项目,是因为他们认为在旅游中可以受到红色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学习红色文化,同时能够浏览乡村独特的人文环境,由于很多游客是从城市中来,因此他们对于旅游的环境卫生相对有较高的标准,这就需要红色旅游文化开展的农村地区不断检查当地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给游客更满意的服务。为了方便游客出行,可以建立旅游专线,相关地点设置路牌进行指示,对于主干道路进行修整。另外,随着目前网络的发展,农村也要注重对于网络的建设,实行标准水平的医疗,在衣食住行方面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对于当地的餐饮管理实行高标准,反复进行检查,选用绿色原材料,检查厨房卫生,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修改。另外对于价格要符合目前发展的情况,严禁出现胡乱要价的问题[3]。

  (三)注重品牌建设

  针对于农村的发展特点以及当地的特产建立产业联盟形式,鼓励相关人员主动进行加盟,相关领导人员通过开展活动等增强乡村人民对于品牌的认知,实现

  乡村的共同发展,对于传统的手工艺配方的内容,选择适应时代发展的进行保留,结合当代发展的重要情况,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合理注册商标,实现连锁品牌运营。在实物产品制作中要充分保障保质期的问题,结合当地乡村情况,将运输问题处理引进先进的技术,确保游客游玩过程中能够吃得好,还可以通过打包等形式带给更多人民,这样有利于宣传品牌,让旅游产品得到有效的营销,注重产品的质量,同时对于外在包装进行设计,在价格方面进行深度考量,做到物美价廉。结合相关的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产量,着重对产品进行宣传,多与当地政府沟通,促进旅游产品的发展。通过借助红色文化的相关展品带领大家参加摄影比赛,并实行奖励制度,这样可以让更多游客有兴趣参加活动;可以号召各个单位的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宣传,这样就可以有利于相关单位在红色旅游地区进行组团游览,带动了游客的参与性。针对于选择自行驾车的游客,可以举办一些关于加油卡优惠等活动,使红色旅游品牌得到有效宣传[4]。

  (四)对绿色农业进行细化

  了解当前农村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模式,结合乡村自身情况,对农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生产产品的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针对于农村的果蔬花卉保障质量水平,让农产品在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在生产加工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监督管理,邀请专业的销售顾问,力争让高质量的农产品走向更广泛的市场,与此同时,依据相关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市场上进行合理宣传,多多调研市场情况,从而不断改进对于农业生产的问题,保障质量的同时,节约相关经费,有效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当地的文化氛围以及风土人情,建设富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对设计的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带领人们体会当地特色的红色旅游氛围,结合时代发展的创意元素,实现当地特色的稳定发展。实行红色旅游项目的同时,注重对于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定期组织对农村生态文明内容的教育,增强他们对于农业资源的保护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严格遵守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乡村红色旅游发展的方向指引,做好道路两旁的绿化,多种植树木,对于田野里的秸秆实行环保措施,对生产的果蔬等以绿色概念为主,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使农村红色旅游项目的发展与乡村稳定生态环境共同发展。

  (五)科学规划,提升旅游特色

  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如果想在农村发展红色旅游项目,就是要相关地区结合自身情况,注重对于乡村的合理规划。首先,应该按照政府的科学指导对于国家出台的政策实行严格遵守,调查农村当地的资源分布,了解红色文化内容,将二者进行整理,采用一致的布局。采用科学方案,依据目前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指导方向,依据自身特点制定方案,划分类别,对于村庄的特点实现放大,一些农村乡村环境水平比较低下,会有布局混乱的现象,因此应该加强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整个建设做到统一和谐。随着目前乡村振兴的发展建设,红色旅游项目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农村需要建立好自己的农村特点,不断探索文化内涵,在广泛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有序发展。充分发掘民族特色,利用本土的文化,主要发展红色文化进行产品的生产,实现农村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结合红色文化,不断对红色资源进行发展和创新,由于目前游客对于旅游行业的要求不断严格,更多人喜欢丰富的形式,可以针对于乡村突出特点制作一些纪念品,对于当地有名气的地点可以在保留原始基础上进行新建,这样能够对于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总之,农村地区对于红色文化要进行不断探究,结合当代发展实行创新设计,比如可以利用红色故事带动游客进行收集并制作成图书的形式,依据潮流发展以及年轻人的喜好,可以在衣服上设计红色文化相关内容,设计刻着红色事迹的手机壳等[5]。

  (六)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旅游的红色发展和相关组织建设的管理层面息息相关。针对于目前建设的农家乐等基础场地,可以建立农家乐的经营协会以及监督管理协会,另外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人员自行组织一个协会,让他们可以定期对于农村人民的想法进行收集,让人民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针对于这些组织的基础上,成立协调部门,对于各个组织产生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并划分,有利于对农村红色旅游项目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农村建立农家乐以及旅游住所,严格按照经营的标准程度,不定期进行检查,保证农村在红色旅游方面实现标准发展。另外农村红色旅游离不开政府的指引和支持,尤其是资金方面,需要政府的鼓励,发展的具体方向需要政府政策作为基础,针对农村红色旅游发

  展要充分考虑农民的重要意义,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农民的观点,坚持做到人民的利益为主,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加强执行力度,对具体的责任进行细致划分,组织团队意识。增强执行人员处理事务的责任感,鼓励农民进行积极发展,农村红色旅游促进了农村新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实现农村红色旅游业的稳定发展。

  结论:红色旅游发展方式是适应当代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它带动了游客们参与消费的动力。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带领,在农村旅游实行红色发展概念,应该对农村地区进行合理规划,着重发展农村地区的特色,对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进行建设,以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宗旨,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鱼心慧,张曼,原志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红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以咸阳市肖何庙村为例[J].旅游纵览,2022(02):73-75.

  [2]陈金定.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红色旅游发展研究——以广东省博罗县为例

  [J].

  旅

  游

  与

  摄

  影

  ,2021(22):43-44.

  [3]罗利玉.红色旅游发展的基本遵循与现实进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

  [J].

  社

  会

  科

  学

  家

  ,2021(07):46-50.

  [4]陈艳华,陈丽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红色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

  2

篇十二: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P>  Researchonthestrategyofruralrevitalizationwiththeinheritanceofredculture-takeMeizhouasanexample

  作者:卢苑霞[1];王洁冰[1]

  作者机构:[1]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文化学刊

  页码:97-100页

  年卷期:2019年第3期

  主题词:红色文化;乡村振兴;梅州

  摘要:以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意义深远。革命老区梅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调研发现,梅州红色基地的客家特色不明显,文化创意不足。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加强文化创意建设,促进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共同发展,可以有效发挥梅州红色文化的品牌优势,更好地带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篇十三: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P>  乡村文化振兴征文三篇

  乡村文化振兴征文三篇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xx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并表示"着力选好贫困乡镇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不难看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因此,坚持抓队伍、树榜样、补短板,三力齐发,以高质量的党建推动脱贫攻坚。

  抓队伍,激发脱贫引领力。"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实施人才队伍建设是有一定必要的,因为人才是强党建必须的战略资源,是助脱贫最宝贵、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在脱贫攻坚这场硬战中,党员干部必须打头阵、当先锋,不脱贫、不收兵。一是打造"生力军"。及时将有足够力量抓党建、管脱贫的村干部充实到基层党务工作干部队伍;二是配强"帮扶人"。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要精准选配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为脱贫工作添砖加瓦;三是开设"微党课"。以"党政课堂、厚德课堂、司法课堂、廉政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四大课堂",安排乡镇党务工作者系统学习,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整体能力。

  树榜样,增强脱贫带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党员当先锋、作示范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一要大力培养年轻党员。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每两年至少发展1名年轻党员,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二要认真开展组织生活。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都要常态化、制度化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肃认真地抓村党组织"主题党日""三会一课"

  乡村文化振兴征文三篇

  的落实,将其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基本功;三要有效落实结对帮扶制度。要组织党员联系贫困户,推动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真正让党员带动贫困户,盘活整改组织。

  补短板,提高脱贫保障力。紧盯牢基层党建薄弱环节,为脱贫攻坚扫清障碍是重中之重。一是领导能力虚弱化。自村民自治深入人心以来,大家开始重视"自我",而致使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受到挑战,导致党组织影响力有所下降;二是基层基础保障不足。村级组织建设投入匮乏,政策资金配套存在"撒胡椒面"现象,难于捆绑统筹使用,造成硬件建设滞后,如村部建设、党建配套设施、远程教育等较为落后;三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薄弱。一些基层党组织只侧重于送钱送物、硬件建设,搞形式化、规模化,而忽视思想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能将其内化为党员干部内在的、自觉的精神追求,激发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路和积极性。

  乡村文化振兴征文20__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衣、食、住、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脱贫攻坚是关系着群众生活与发展的头等大事,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正确对待,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共同目标。脱贫攻坚的关键在"脱"。我们要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而不是"数字脱贫""政绩脱贫",我们也要防止"脱贫"变成"托贫"或者"拖贫",所谓的"托贫"言下之意不是真正的贫困群众;而"拖贫"的意思就是说

  乡村文化振兴征文三篇

  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贫困群众无法真正实现"脱贫"。为了杜绝"托贫"或"拖贫"现象的产生,一方面"精准扶贫"我们应该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位、精准到人、精准到户,从而真正达到"应保尽保、应帮尽帮、破除穷根"的目的,也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来自于国家的温暖,来自于组织的关爱;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的扶贫农蓄牧产品滞销的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销售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让群众生活更舒心、生产更放心。

  脱贫攻坚的难点在"攻"。常言有道:"创业容易守业难",创业既是如此,工作亦是如此。帮助群众实现"脱贫"容易,难的是如何确保已经脱贫的群众不会因为生产和发展的问题再重新返贫。我们应该立足根本看问题,立足实际谋发展。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政策的扶持让群众从种养殖业中得到长久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可以鼓励当地的致富能手、创业达人凭借自身优势,带领普通群众成立专业合作社从而实现共同的发展致富奔小康;再者也可以充分发挥当地工厂企业的

  作用,鼓励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长期稳定的就业,从而减少劳动力的输出,减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产生。俗语有云:"致富脱贫任务艰,帮扶蹲点勇争先。远家离子多劳苦,鲜艳党徽耀眼前",攻坚的"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应该一鼓作气、坚持不懈,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势坚决彻底打赢"攻坚战"。

  脱贫攻坚的重点在"持"。俗话说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可愈是接近成功就愈困难,我们越要坚持到最后。我们应该学会借助前期所取得的阶段性胜利这

  乡村文化振兴征文三篇

  股势气,继续乘势而上、乘胜追击,力求做到战役不胜我们不休;我们也应该学会锁定目标、瞄准方向、直击

  靶心,力求做到精准定位、"箭"无虚发;我们还应该学会坚定信念、增强意识、树牢思想,力求做到实施有效、行之有果。我们应该把准方向,确保少走甚至不走弯路;我们也应该管好大局,做好长远规划;我们还应该有效落实,确保实施到位。古诗有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这场脱贫攻坚战役我们必胜;带领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将是指日可待。

  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力量,脚下有力量,肩上就有担当。我们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让我们继续传承与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困难中前进、在砥砺中前行;让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夯实的基础。

  乡村文化振兴征文决胜脱贫攻坚,一方面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以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关于扶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树好红旗,点亮明灯。另一方面必须深入一线,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用实践履行共产党员的承诺,用行动实现理想。在此阶段,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进一步为我市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精神动力,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措施保障。处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党员干部,应当认真学习领会此次会议精神、落实相关政策、强

  乡村文化振兴征文三篇

  化问题整改、加强组织管理,注重创新改进扶贫工作中的方式方法,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做出实际贡献。

  我认为,现阶段脱贫攻坚工作还需注重以下几点:一是用心扶贫。面对仍然处在贫困状态的群众,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急困难群众之所急,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我们国家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艰苦时期是农村困难群众做出巨大牺牲,给予了党和国家以帮助,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我们应当增强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信心,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二是用责扶贫。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要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开展工作,注重倾听困难

  群众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将主题教育成果运用到脱贫攻坚战中,市委"督战队"要切实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对于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扶贫干部要进行责任追究,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让脱贫干部更有责任感、紧迫感;三是用智扶贫。要采取多种举措,让贫困地区的群众受到更多教育,用党的理论思想引导民心,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启发民智,用中华优秀文化改善民俗,只有贫困群众受到更好的精神文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积贫难返的局面,才能在脱贫后不会再"返贫"。

  决胜脱贫攻坚已到最为关键阶段,只要全党党员干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并进,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关键战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内容仅供参考

篇十四: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P>  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作者:于德来源:《群众》2020年第22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鄉村振兴战略,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支撑。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广大乡村孕育形成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内质深邃的红色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鲜明价值追求,凝聚了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爱国情怀、顽强斗争精神和鲜明时代品格。红色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象征,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对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繁荣兴盛。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最鲜明的标识和最深厚的积淀,能极大激发出基层群众的奋斗意识、奋斗情感和奋斗精神,能最大程度汇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共识、行动自觉和动力源泉,能转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力量和历史底气。依托乡村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红色文化老区示范教育基地,打造一批红色文化教育示范点,培育一批红色文化知名品牌,大力传承和不断发展红色革命文化,进一步提高乡村红色文化示范教育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辐射力,让红色基因融入血液、融入品格、融入时代,实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红色血脉赓续不断。

  发展红色产业,为乡村振兴“筑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现实根基,是满足基层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从现实基础来看,承载红色文化的乡村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也具有示范引领其他区域产业发展的使命担当;从现实要求来看,承载红色文化的乡村区域,不仅要做革命年代的学习榜样,更要成为新时代地方产业发展的示范标杆。一是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强党建促发展思路,创新“党建+产业链”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建活动设在生产一线,通过建齐配强基层党组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特色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特别是在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出新招、见实效,全面带动农家乐旅游、农产品销售、农耕文化体验、民俗休闲等旅游消费新业态,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条。二是利用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革命人物旧居、革命遗物等实物,设计制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红色创意产品,丰富拓展红色文化产品,积极建设红色文化高地,提升完善红色文化产业链。三是从挖掘梳理、修缮保护、线路规划、景点打造、宣传推广等环节,统筹推进,重点实施一批红色旅游核心开发建设项目,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知名品牌,让山水留住乡愁、红色留住初心、文化留住梦想。

  讲好红色故事,为乡村振兴“聚神”。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则国家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的文化史、革命史、创业史,就是国家民族悠久历史的集中缩影,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传统,不仅是乡村基层群众集体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蕴、底气和底色。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讲好红色故事,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一成不变,要针对不同受教对象,选择不同载体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寓教于业、寓教于游、寓教于事、寓教于物,让红色故事焕发新风采,让红色历史展现新形象,让红色传统呈现新风尚,让更多年轻人知党史、明党情、念党恩、跟党走,使红色传统教育活动更时尚、更现代、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不断激发乡村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新红色载体,为乡村振兴“添彩”。立足新时代,弘扬红色文化,要进一步丰富拓展红色文化平台载体和展现形式,大力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便捷化传播渠道,推动形成形式多样、层次多样、手段多样的宣传教育路径,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立起来、动起来,走进基层群众心里,融入日常生活点滴,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要大力构建展现红色文化风貌、体现红色文化特点、丰富红色文化内涵的载体平台,深度挖掘红色标语、文献资料、革命实物、英雄人物等红色载体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鲜明价值,推动红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相融合、与时代要求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相耦合,不断增强乡村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力打造乡村红色文化时代新高地,牢固树立乡村红色文化时代新标杆,让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保护红色文物,为乡村振兴“增光”。红色文物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现实依托,是红色文化的记忆符号和信息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教化后人的时代价值,必须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保护红色文物,既要重视,又要落实,不能只看重红色文物带来的

  现实利益,而不珍视红色文物的宝贵价值。特别是一些红色文物资源比较丰富的乡村区域,只想算经济账,不想管眼前事,造成部分红色文物开发利用过度,严重损害了红色文物的神圣性、严肃性和价值性。当前要综合利用红色文化乡村承载区域广泛开展红色旅游,不断强化各级政府的管护职能,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乡村基层群众的保护文物意识,切实做到红色文物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激发当地村民爱护革命文物、保护革命文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人通过一系列红色文物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和奋斗历程。

  培育红色人才,为乡村振兴“浚源”。弘扬红色文化、发挥教化作用、彰显时代价值,红色文化人才是关键。红色文化人才是开发利用、宣传传播红色文化的开拓者、践行者和主力军。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人才培养培育,为红色文化人才提升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提供相应的机遇平台,为红色文化人才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精心从业配套完善匹配的保障条件,让红色文化人才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从事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村民传承红色文化、宣传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文化,给予在弘扬红色文化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一定的奖励表彰,进一步调动各级各类红色文化工作者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激情,让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推荐访问: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论文 助推 振兴 乡村

相关推荐

2024年度深化城乡融合“十百千万”工程工作总结(全文) 在办公室干部座谈会上讲话稿 在全县招商引资大会上致辞(完整) 经验交流:“五个坚持”创新加强党建设(全文完整) 2024年度经验交流:打造品牌集群,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精选推荐】 2024年在“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创建活动上经验发言材料 202X年区法学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X市经信工作总结和2024年思路(范文推荐) 2024年2024年全国“两会”测试100题(全文完整) 2024年度全文学习2024年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材料7篇 2023年交流发言: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助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全文完整) 用“两学一做”助推企业党建工作 2023年经验材料:“四强四度”,助推作风能力提升年走实走深(2023年) 2023年经验材料:X县“三级三培养”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以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 培育乡村振兴“动力源” 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心得4篇 图书馆与乡村振兴的活动方案五篇 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精选3篇) 乡村服务中心建设方案3篇 2022年最新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完整版】 引育留乡村人才范文(精选3篇) 人居环境乡村环境治理五篇 美丽乡村绿化合同范文(通用6篇)

热门文章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项治理成果验收自查情况报告

根据《关于印发〈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渝文旅发〔2018〕23号)

乡村振兴年度驻村工作计划4篇

乡村振兴年度驻村工作计划4篇乡村振兴年度驻村工作计划篇1xx镇充分挖掘自然禀赋、文化遗产、生态资

乡村振兴优秀申论范本

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全新的天地,取得新的成功,而当我们成功了之后,也会重新的回到这里,振兴自己的家乡,那么下边就是小编收集的一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乡村振兴优秀申论范文1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

乡镇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6月17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xx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

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6篇

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6篇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篇1全面实施

2022年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回顾及下一步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精选推荐】

《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回顾及下一步经济发展工作计划》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乡镇委员会年度回顾及下一步经济工作计划一年来,在区委、区****的正确领导下,我镇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全镇上下以富民强镇为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保持了经济

2022年度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总结及下阶段推进河长制工作发展规划【精选推荐】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总结及下阶段推进河长制工作发展规划》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乡镇委员会年度总结及下阶段河长制工作发展规划xxxx年,我镇紧跟县委、县****的工作步伐,坚持以打造滨水宜居新城、水韵幸福新村为主题,以实现绿色发

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刚才,X县*已就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总体工作情况作了汇报。下面,我补充汇报一下前线指挥部近期工作开展情况。一、指挥部运行和挂职干部到位履职情况2月X日,X*记亲自为前线指挥部授牌授印,标志着试验区

培育乡村振兴“动力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把产业

2022年乡镇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安排

《乡镇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安排》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乡镇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安排一、xxxx年工作总结xxxx年,我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x+x城市新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高质量推动农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心得体会4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心得体会4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心得体会

乡镇关工委助力乡村振兴发言材料---关工组织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xx县xx镇关工委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