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11篇)
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11篇)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困境和对策---以永兴县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以永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为主线,总结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11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困境和对策---以永兴县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以永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为主线,总结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如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产业
党的十九大首次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再次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状
(一)制定相关文件提供制度支持
对标对表中央、省、市“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安排部署及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永兴县实际,永兴县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实施方案》《永兴县分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要求等,确保任务层层落实到位,责任层层压实到人。
(二)立足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
一是农业生产实现平稳开局。二是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主体。三是积极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四是加快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五是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三)建强人才队伍推动人才振兴
一是强化技能提升培训。二是强化引才服务。三是强化榜样引领。
(四)树立正确导向推动文化振兴
一是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二是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四是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
(五)聚力绿色发展推动生态建设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永兴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三是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度缓慢。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所滑坡。五是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联动发展不充分。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永兴地处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永兴县既是挑战,又是契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聚力产业兴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组建产业化联合体。采取“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管理运营机制,组建粮食、冰糖橙、油茶、生猪、蔬菜和烤烟等六大产业化联合体,形成种植加工为一体、产供销联合的销售发展模式。二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连片推进粮食、冰糖橙、蔬菜、生猪和油茶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每个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三是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永兴冰糖橙、永兴油茶、永兴四黄鸡等“永”字系列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开展农产品“二品一标”认证。四是推进质量兴农强农。支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登记和海关备案。。五是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抓紧推进黄口堰水库扩建工程。
(二)聚力人才振兴,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制度,激励引导农业生产能人、家庭农场主、高校毕业生等人群向职业农民转变。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大农村定向大学生公费培养力度,定向培养一批师范生、医学生、农技特岗人员、水利特岗人员。三是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建立完善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服务乡村机制,畅通具备创业条件的各类人才下乡渠道,做好“三支一扶”、科技特派员、企业家等群体工作,促进各类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支持大学生、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创新创业。
(三)聚力文化振兴,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一是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永兴县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福寿文化,并结合新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二是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儿女、身边好人等各具特色的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领,推动形成向善向美的乡村文明新风尚。三是突出抓好移风易俗。健全完善村(居)红白理事会,实现各村(居)覆盖率100%。修订《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完善红白事务报告备案制度,逐渐形成红白事报村、村报镇的办事流程。四是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实现全县所有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到“七个一”标准。五是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聚焦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齐心战疫等重大主题,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永兴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充分展示永兴县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四)聚力生态振兴,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按照“五美”要求,对标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标准,充分考虑各村基础条件、资源禀赋、经济水平等差异要素,区别制
定村庄建设目标与建设标准。二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实施“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行动,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机制,完成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全县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三是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减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提高,废旧农膜回收率达提高。
(五)聚力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创新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大力推进村民自治。三是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四是推进乡村德治建设。五是打造平安乡村。
4
篇二: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现状调查报告
乡村振兴现状调查报告(精选5篇)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有必要仔细地调查清楚,并且最后的结果会记录在调查报告
中。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现状调查报告(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二)规范资源管理。街道村20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三)培育主导产业。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四)优化利益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五)开展新村建设。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xx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
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又如,20xx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xx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xx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3.4亿元,其中设备投资1.64亿元,建设一条年产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余热发电系统、配套建设自备矿山开采工程。
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技术,实行计算机网络集散控制,装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环保投入达总投资的26%左右,能源消耗指标最先进,粉尘排放量控制在30毫克/立方米以内的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建设不破坏原有水系和植被,按照花园式工厂布置,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2154万元,税收1605万元。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和谐发展。
一、政策优势明显水泥行业为高污染行业,近年来,国家为治理水泥行业的小、散、乱及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了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四川省相应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以大换小,产能等量置换的行业政策,基本不新批、新增水泥产能。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及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为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项目竣工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四川省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的战略方针和提高旋窑水泥比重的产业政策,实现水泥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资源,在位于距资中县约13km处的兴隆街镇三皇庙村11社,紧邻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老厂区建设一条2500t/d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为了充分利用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废气余热,还建设一座额定功率为4.5mw的纯低温余热电站。这项目得到了资中县委政府、内江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项目列为市重点项目,推荐为四川省重点项目,将项目的建设写入了两会的工作报告。二、市场优势突出(一)内江水泥行业现状与趋势现状: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需求与设计产能看:截止20xx年,内江市全部水泥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1154万吨,其中旋窑生产能力760万吨,立窑生产能力394万吨,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价格与库存情况看:价格走势平稳,水泥企业基本没有库存。目前,资中几家水泥公司所有水泥现款现货,无滞销,无欠款。趋势:将出现供小于求的现状。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供给不足。到20xx年,内江地区将要淘汰的立窑设计产能达394万吨/年,而实际产能在600万吨以上。四川省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为4500万吨/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gdp的增长与水泥需求具有正相关性。如20XX年,四川省1万元投资需要消费水泥1.2吨。十二五期间,我们周边的几个地方的gdp仍将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长仍将是靠投资拉动。内江、资中等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投资,尤以是城乡住房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的大量动工,带来巨大的水泥需求。(二)优质水泥供小于求
从川南地区水泥供给的现状来看,一是优质水泥产量低。大型水泥厂和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不能满足本地区对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二是销售价格上优质水泥、品牌水泥价格每吨要高出几十元。三是东方红公司生产的干法水泥质量很好,只是生产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三)东方红水泥公司的主要用户及用量东方红公司有二十多年的水泥经营历史,具有成熟的销售市场,生产的水泥主要销往成都、资阳、内江、泸州、宜宾、永川、遂宁等地。所有销售现款现货,主要用户为各地房地产开发商和道路桥梁建筑公司,东方红公司一直以来库存无积压。(四)全省的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四川省新型干法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看,四川省水泥工业总量基本平衡,但旋窑水泥所占比例不大,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更小,水泥工业结构很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优质旋窑水泥,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东方红公司投建的生产线,在内江以至周边城市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三、矿山资源充足(一)资中石灰石资源优势突出资中具有丰富的水泥资源优势。县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把资中水泥行业的建设融入四川全省的产业大格局中,发挥优势,振兴资中的水泥产业。县委政府提出了建“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大县”的奋斗目标。据地质勘查成果和估算,资中的石灰石资源总储量在30亿吨以上,可利用资源储量约10亿吨,正常情况下,能满足年产1000万吨水泥的原料供应30年以上。资中的石灰石资源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烧石灰),到目前已形成年400—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支撑县内形成了近3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直接创税约XX万元。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众劳务收入超过XX万元。加之,以资中为中心的有效运输半径内,仅资中拥有相对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周边有的市、县甚至根本没有这种资源,这是资中提出在四川盆地中心区域打造年产1000万吨水泥生产基地的重要依据。(二)自备矿山资源充足白石为水泥的主要原料,资中县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储量398亿吨。资中县人民政府将兴隆街镇红庙子、金星、三皇庙、高峰、华光五个村6个矿山的石灰岩矿产资源挂牌拍卖给予项目业主做自备矿山,用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采矿权按照法定程序已办理三个,另外三个正在办理之中。为新项目的建设提供给了充足的资源,可供该项目建成后使用1XX年以上。四川省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备矿山,周边城市大多缺乏石灰石矿山资源,东方红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三)自备矿山勘察结果项目拥有自备矿区,经四川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二0二地质队地质勘察,普查面积5.4平方公里。在现探矿权内获得内石灰岩矿资源量(333+334)类为24932万吨,其中推断的(333)为15781万吨,(334)为9151万吨。平均剥采比为0.9:1。其中0.5:1以上的为底下开采,0.5:1以下的为露天开采。露天开采中可利用的砂岩、页岩有8-10米,年用石灰石200万吨,可满足年产100万吨水泥的企业开采石灰岩矿资源1XX年。矿区矿石质量很高。含钙达50%以上,比其他矿石高出3-5个白分点。含硅在20%以上。充分保证了水泥生产的高质量、高品质。为产品赢得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自备矿区距离生产车间平均为2.8公里,运输成本极低。生产车间距离兴隆街镇约1公里,距离资中县城约12公里,距离内江市区约40公里,矿区内有三级公路和乡村简易公路穿叉,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一、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
学校一班人要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提高思想认识。xxx中学作为完全中学,初中部与高中是一个有机地、紧密相连的整体,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要平衡投入,平衡管理,一样的重视,一样的支持,综合协调,全面发展,整体提高。尽管该校是教育局直管的副科级事业单位,但是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初中的管理事宜当地政府管理为主,直接接受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与指导,这是一种特殊的管理体制,大家要理解,要清楚。初中的.考核结账算在xxx镇中心学校,但成绩首先是xxx中学的,如果考核算账成绩不理想,对xxx中学、对xxx镇中心学校都不利,教育局、镇党委政府、xxx的老百姓也有想法,这一点大家心中要明确要有数的。
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要按照县教育局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划分来,xxx中学和镇中心学校要相互理解、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为了振兴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共同的努力。一是形成有初中管理特色的管理模式。初中与高中的教育规律不尽相同,教育教学管理也不一样,各有各的特殊性和规律,所以,初中不能完全照搬、套用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要根据全县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和中考的要求形成适合初中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强初中部的管理力量,要让有事业心、有能力、公道正派的人担任管理岗位的工作,要明确岗位目标任务与工作职责,平衡分配管理岗位任务,加强履职考核,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三是完善初中部内部的管理机制,对初中要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要适当授权和放权,要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四是制定明确的管理考核方案。镇中心学校对x初的要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方案,明确目标任务。x中要在学校层面对初中部明确目标任务,初中部对个班级、教师也要制定明确的考核评比方案,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的班级和教师身上。三、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考核奖惩政策,建立一套适合初中实际情况的以教育教学奖惩为主的激励机制,健全各种管理与奖惩激励制度,完善各种考核考评方案和操作落实的办法。二是学校指定的各种政策、方案、制度、办法、机制要公正公开公平,要以调动学校干部、教师、职工、学生等不同层面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主要目的。三是要树立他们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四是通过制度管人、管事,通过狠抓过程的管理来抓落实。五是学校干部要期带头示范作用。要做到吃苦、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在经济待遇的分配、各种荣誉的评选、教学任务的落实上要先顾一线的业绩突出的教师,不能是先顾领导自己,不能在一些小事的不当处理上对教师产生挫伤感,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总目标总任务、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要具体,要落实。考核激励要公正要严格,要体现出干的多与干的少、干的好与干的差、干的效率高与低,干的成本的高与低的差别来,只要起点一致、程序公正、考核评价科学、多沟通多交流多联系。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是完全中学,管理体制、分配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不同,这是事实,也就产生了教师待遇上的客观的不平衡,初中教师在思想上有时不平衡,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心势必受到了影响,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初中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初中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初中教师的认识,转变初中教师的思想,调动初中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性、敬业奉献精神,提高队伍的活力与创造力,保证队伍内部的和谐,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要通过教育引导教师端正思想认识,从实际出发,从国家的政策,从全县同类初中相比较来看待待遇问题,不能形成一种偏离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待遇问题很重要,但是待遇首先受国家的分配政策指导,还要受当地的财力与消费水平的制约,三是与工作量的多少、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的复杂程度、投入的工作成本的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收入与付出总是程正比的。
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大学校的德育工作力度,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明确的理想和学习目的,养成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和吃苦精神,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依靠长期的坚持养成的,所以要迫切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树立学生的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的的管理,不在于防和堵,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于班主任的工作,及其他科任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六、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明确教学中心地位,规范教学过称管理,教学管理要务实,要有针对性,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引导作用,要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教学过程管理要从针对上面的要求出发,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改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该单科备考为全科备考。在教学管理上,要摸索出一套性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特别强调要注重教学管理过程的落实,不能水面一棍,光搞形式不注重实效。七、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阶段目标。具体来说:一是要完成中考的目标任务,以县录取重点高中的平均比率为标准,即2%的人数为重点高中录取目标。重点高中的指标分配一般参考当年的中考成绩、办学规模人数、历年办学效益、日常教学管理水平、三年前升重点高中学生今年的升造率等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每年分配重点高中人数的既要参考当年中考的直接结果,还要参考平时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二是要完成普高上线率,普高上线越多,就相应的减轻了当年的中职招生任务,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三是提高各学科中考的人均分、降低低分率。四是巩固直升率,对于各种转出的学生要及时办理学籍异动证明,避免流失,保证直升率,不能摊空头人数。五是要完成好中职春招任务,完成春招任务的人数在最后算中考成绩时,将这部分人数从应考人数中剔除的,这样,既完成了中职招生任务,又提高了直升率,相应的提高了人均分、降低了低分率,这样做对于提高中考的综合成绩有较多的好处。所以初中要掌握这计算成绩积分的要领。六是要提高各种学生竞赛的获奖人数与级别,各种竞赛获奖的人数与级别将作为提前预录分配指标数的重要参考依据。七是要对平时的各种检查视导要高度重视,平时的检查视导情况的好坏将作为办学效率。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将作为重点高中录取分配指标的重要参考依据。八、进一步改善学校社会形象xxx中学这几年发展变化进步较大,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较好,需要继续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改善初中外部发展环境,改善社会对初中的舆论影响,让当地群众满意。九、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一是加强教育与引导,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重点是要抓好责任心、责任意识、增强教师的集团荣誉感、危机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素质。要以校本研训作为教师学习的主要活动载体与形式,鼓励教师自觉的学习提高,要学习最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理论、学科新知识、学生管理理论等,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提高认识,扩展视野。三是加强能力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是要加强新理念下的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反思、辅导、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辅导等基本的教师业务能力建设。十、进一步端正领导工作作风。
学校领导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带头示范,处事要公正公平、要提倡多吃苦,要淡泊名利,要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
篇三: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区是农业大县但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粮食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产业主体培育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大部分是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用不明显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研报告(共3篇)
(篇一)**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以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工作措施扎实,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成效明显。一、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一)项目引领,着力培育振兴发展引擎1.重点建设项目征地。黄井大道扩建征地580亩基本完成;滨江路开发补征地20亩;黄家县重点项目用地征地1000亩,完成50%;长岭至桃源旅游公路扩建完全前期工作;2.集镇功能拓展开发。集镇78亩商业用地出让工作已经走完前期程序,待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后,即可招拍挂;集镇连接至黄井大道的和谐大道已经全面启动,正在按有关程序快速推进。3.船形古镇开发保护。船型古镇规划已经通过县规委会评审,前期,县文化局、博物馆已经将有价值的文保单位进行编号登记,拆违拆旧工作已经基本到位。目前,已经向县人民政府申请项目立项。(二)疏堵结合,统筹推进秀美乡村建设1.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年共申报11个新农村建设点,除新增点横坑尚在编制、省级古村落梅坑老堡,全部完成村庄
规划,均已成立理事会。高标准提升石耳岗精品示范点,积极申报石耳岗4A级乡村旅游点,小龙虾垂钓场、真人CS已经正式营业,3A级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水上餐厅以及精品蜜桔采摘园建设正在有序推进。2.“三拆”工作成效显著。参照县里做法,在每村选取“三拆”示范点,利用周末时间组织镇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村党支部书记,对各村“三拆”情况进行巡察评比,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心得,巡察结束后,还进行工作成效测评,分别评出前三、后三名,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总结推广,鼓励各村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采取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先易后难、在拔钉子、成片推进的工作方法,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全镇共完成三拆销号1964处,118415.56平方米,95.19%。3.乡风文明持续改善。继续深入推进福主殿整治、移风易俗工作,制止扩建福主殿1处;在全镇范围内,实行道德红黑榜制度,对于遵守乡风文明、道德榜样的上“红榜”,对于道德败坏、不赡养老人、不守诚信的反面例子上“黑帮”,经评选凡被列入“红榜”的人员要及时张榜公布,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凡被列入“黑榜”的人员,各村建立村民道德“黑榜”档案,列入人员在评选低保、信用贷款等诸多方面设置限制。(三)因势利导,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进一步巩固发展蜜桔产业,全镇蜜桔栽种面积42664亩,年产值约2亿元。着力打造谢坊、吉嘉蜜桔精品示范园,提升蜜桔品质。积极开展柑橘木虱和黄龙病防治工作,实施春季清园行动,举办知识技术讲座1次,强化柑橘木虱喷药和监测,实现动态监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草莓种植、蓝莓种植、葡萄种植、甲鱼养殖、稻田养虾等特色农业。同时严控农业污染源,关停搬迁生猪养殖场3处。按益农信息化建设标准建好村级益农信息化,让农产品“走”出去。2、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我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是600亩,项目已落实在长岭村石耳岗村小组至桃源村渣坑村小组。成立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并制定工作考核办法,督促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强化措施,确保土地流转顺畅进行。3、林业水利工作有序开展。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成立森林防火队,发放森林禁火宣传单3000余份。严格落实封山育林政策,除治松材线虫病树9027株,签订8000亩天然林停伐管护协议。积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对山塘进行加固维修1处,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节水工程,在浆坑村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00亩,完工率93.72%。圳上坑安全饮水水厂投入使用。
4、休闲旅游产业现雏形。积极参与由县推介分队组织的“桔园游”吉安推介会,并与当地旅行社签订“桔园游”销售合作协议书。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石耳岗旅游开发,争创省级3A乡村旅游示范点,完成民宿建设2橦。完善古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古镇进行复古修缮,已完成胡箎公祠、仁寿宫、胡家宗祠的修缮,配备了景观灯和消防设施。重视导游培训工作,5人通过考核获得县级导游讲解证。**年,吉嘉采摘园、船型古村、石耳岗新村等旅游点吸纳县域外游客15000余人次。(四)精准施策,稳妥筑牢兜底保障底线1.强化领导,落实机制。制定印发了《**年度**镇脱贫攻坚工作计划》、《**镇扶贫领域工作作风专项治理方案》,对全年脱贫攻坚任务进行周密安排,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路径,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严明了扶贫工作纪律作风。2.对照问题,严肃整改。根据县委要求制定了《**镇**年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方案》、《**镇**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在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突出关键领域发起强劲攻势、推动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及省、市、县提出的整改要求,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按照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的要求,全面查遗补漏、举一反三,切实将问题整改到位。
3.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发动全镇各连心小分队、帮扶干部对全镇252户、76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再识别,根据不同情况,因户施策开展脱贫攻坚;分批次对全镇各连心小分队、帮扶干部进行业务再培训,培训完成后开展业务知识考试;在端午节、儿童节前,还分别采购米、油和儿童书籍共计4万元的物品进行走访慰问。**年申报农村危房户10户,其中新建9户、维修1户,4户交钥匙工程,开工2户。新开发扶贫专岗11个,配合县就业局组织三名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班。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的来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
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3、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里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我们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4、城乡缺乏双向流动。过去限制农民进城,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割裂了城乡之间的关系。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倾向,进城购房成了普遍的追求,也成了城镇化的一项指标。在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一腔对家乡的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百姓致富。人才难以回流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虽不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确实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
三、对开展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建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1、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寻求产业转型发展出路。着重抓好小龙虾养殖、蓝莓养殖以及紫薯栽培等现代特色农业。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三点意见: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财政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二是建议进一步降低政策性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周期,降低贷款利率,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企业。三是建议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提高农民获得感。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在稳定农户承包权上,积极稳妥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实施“三权分置”的重要前提。通过确权摸清了承包地的底数,基本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
准、四至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大量土地承包纠纷,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使他们更加放心流转土地。目前**镇土地确权合同签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土地证的发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刻不容缓。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重点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加大力度,改变目前仅限于初加工产品、没有技术优势、不能抢占市场的劣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上,建议:一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以及涉农保险政策普惠力度,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是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三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强联合,开展品牌创建,基地或产品认证,共建共享农业产业联盟或农产品营销促销中心,农业生产资料联合采购平台,探索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节本升级的路径。四是强化技术服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参与项目实施,开展试验示范等活动,农技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示范效应,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篇二)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监督工作计划,我委在朱主任的带领下,前往区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深入**、**、**等镇(街道)实地考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等情况,广泛听取各镇村、相关部门、广大代表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工作及成效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级集体经济、特色农事产业、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农村卫生、医疗、教育、社保、科技等事业不断进步,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发展特色农业,强农富民产业明显壮大我区坚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线,主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建成荷兰花海花卉苗木、万丰绿茵蓝莓樱桃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了盐城市级农业园区镇镇全覆盖。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盐城市级农业园区23家。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调整现代农业结构、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业态和新途径,目前,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8家,休闲农业从业人数5.23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3.89万人。随着荷兰花海日渐蜚声扬名,新丰镇推动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婚庆服务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镇宏鑫三元梦幻迷宫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802家,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数17.77万人,农民合作社成员数占总农户比重达86.3%。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着力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培植村级集体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913宗,交易
金额8.4亿元,有效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实施精准扶贫,落实各类帮扶措施,**年底累计脱贫率84.4%。(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步伐,推进畜禽废弃物、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畜禽粪污集中处置和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创成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扎实推进“一片林”工程,筑牢绿色生态根基,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年新造成片林3.05万亩,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全面推行“河长制”,生态河道建设、水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集中力量打造“一镇十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成美丽宜居村庄43个,加快危旧房改造工作,全面消除农房安全隐患,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安居、康居、乐居”。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通镇村公交,实行“五定四统一”经营机制和服务标准,农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推动镇村卫生体系建设提档升级,促进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不断规范,持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倡导文明风尚,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等活动,全区有3人当选为“中国好人”、5人当选为“江苏好人”。推进文明户、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大中街道恒北
村、新丰镇全心村荣登“全国文明村”行列,白驹镇狮子口村等12个村被授予“江苏省文明村”“盐城市文明村”称号。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举办“心连心”、“送欢乐下基层”“百姓大舞台”专场演出,区直部门送书下乡3万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广大农民共享优质文化资源。加强乡土人才培养,近3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5万人次。(四)完善基层组织体系,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选强选优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派优秀的机关干部到基层实践锻炼,担任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实施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134名退役士兵全部到村任职。建立完善村会计跨村交流制度,各村配备专职监委主任,加强对村支部、村委会和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深入开展平安大丰建设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和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我区是农业大县,但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粮食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产业主体培育不够,农产品精
深加工能力不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大部分是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用不明显。二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长期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小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够,部分畜禽养殖场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处理,有的甚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生态承载能力下降,我区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较为艰巨。三是乡村要素投入和部门协调推进机制仍需完善。农村人才匮乏,且老龄化问题突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尚未形成,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推动乡村振兴的条块项目和资金有待进一步整合;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效益不高;激励引领规划、科技、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政策尚不完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三、促推我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的几点建议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提
升能力素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要求,学习上海、对标上海、联通上海,加快培育蔬果、畜产品、苗木花卉等农业特色产业,逐步构建完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高效设施农业等,打造上海的“菜篮子”“米袋子”。二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农业园区,加快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三要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建设具有生产、观赏、体验、游乐等功能配套的特色产业小镇、观光农业园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层次、水平,扩大乡村旅游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开展线上销售,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推动农村三级产业融合发展。(二)突出生态宜居,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要强化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支持保护政策。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支持,深入推进“河长制”,完善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多元化利用的补贴
制度,支持农田林网建设,加快发展高效林业。二要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程,深入挖掘我区特色文化和农业资源优势,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让美丽乡村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三要高质量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形成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农村养老等服务进村的实施办法,建立教育、卫生人才在城区与镇村之间定期流动机制,提高在镇村工作人才的待遇。(三)用足用活政策,促进资源要素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以推进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政策制定上为乡村发展松绑,在激活要素上为乡村注入活力。一要提升农业投资绩效。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项目审批流程,统筹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切实提高支农政策、项目效果和农业投入综合效益。二要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细化落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扶持政策措施,在人员编制、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社保衔接、创业扶持等方面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三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农村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多层次、高保障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四)强化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农民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一要不断完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深化村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指导农村普遍建立村规民约。二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加大基层干部奖励、任用力度,形成选拔任用优先考虑基层干部、涉农干部的良好氛围,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交易,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规范“三资”管理,积极谋划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篇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制约因素,探究并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要课题和迫切任务。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新乡市西部,农业人口38万,耕地48万亩。全县GDP完成11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6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9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97.48元。**县**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以此为契机,**县开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之路。(一)产业改革有新创举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我县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自身优势。坚持高位推进,落实“六个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县219个行政村,完成清产核资的村215个,清产经营性资产2.58亿元,非经营资产3.95亿元,资源性资产44.3万亩;完成成员界定213个村,界定户数8.6万户、39.6万人。完成折股量化、股权设置的村152个,126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了理事长和监事长,有效激发了内在活力。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大对高标准粮田、重点农产品产业的扶持力度。**年,全县实施高标准粮田提升项目2.5万亩,总投资达3375万元,全县高标准粮田达到30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9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大豆生产保
护区6万亩。**年全县夏粮小麦收获37.8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6.71万亩,小麦种子繁育3万亩。夏粮产量3.412亿斤,秋粮优质水稻播种8.64万亩,秋粮产量达3.316亿斤。三是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药黑豆、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奇幻玫瑰、植物雕塑、休闲体育、紫薇、百合花五个庄园,以及宁氏文化、卜氏文化两个生态园建设,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旅游新业态。(二)质量兴农有新进展一是农业结构日益优化。莱恩公司的奇幻玫瑰庄园、新乡园林的植物雕塑庄园、绿色园林的松涛养生庄园、碧波园林的紫薇庄园、海芋生物的百合花浪漫文化园“五园”项目及望景度假村、千亩红枫林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初具规模。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全县新增高效粮田面积4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000亩,新发展花卉苗木面积2200亩,花卉面积累计达4.2万亩,累计蔬菜生产面积26600亩。名牌战略初见成效。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98855亩,其中无公害认定面积16545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面积182310亩、认证产品2个,以品牌闯市场,大大改善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
三是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有3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427户农户致富,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有力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三)绿色发展有新探索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我县以四美乡村创建为契机,以打造样板村为抓手,以点带面,以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治理、厕所改造为重点在全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促进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不滑坡。坚持周督查、月点评制度,每季度开展观摩评比,通报观摩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确保督导落到实效,并对各乡镇工作进行排名。积极推行市场化服务运行机制,在坚持多元化投入基础上,探索有偿服务机制,推进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长效保洁机制。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村实施”的基本原则,我县11个乡镇确定厕所改革试点村11个,涉及农户546户。如照镜镇在东彰仪村、照镜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工作试点,摸清全村厕所基本状况,统一规划
设计,将全村管网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既能过滤净化污水,又建休闲景观场所。三是科学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方式。以净土工程为切入点,对17家涉危废企业,已经全部纳入省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对所危废产生、储存、运输实行全程监管。以省级生态镇村创建为契机,积极开展省级生态镇村创建工作。(四)文化兴盛有新载体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倡导文明新风。全县通过举办“寻家史、立家训、传家风”活动演讲比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文明单位42个,文明村镇53个,其中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1个,市级文明村镇24个,县级文明村镇27个。二是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开展了扶助困难群体、发展农业生产、关怀儿童教育、沟通政民关系、协调矛盾冲突、保护生态环境、清洁家园、文明交通、微心愿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阵地化建设,不断组织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三是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全县各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四会”,签署
移风易俗倡议书10000余份。积极开展“幸福积分”、“五美庭院”和“党员示范户”评选活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四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县以广场舞培训、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宣传、送戏送书下乡等为内容,积极开展“快乐星期天”群众文化活动。自9月份以来,先后开展活动15场,受益群众3000余人。进一步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积极支持地方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五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年全县财政投入400余万元,支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全县11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7个,已达标108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广场目标,解决了群众娱乐场所问题。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不同主题的文艺活动100余场次。(五)乡村善治有新举措一是党的建设全面夯实。在抓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抓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引领,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坚持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为抓手,全面补齐基层党建工作短板,确保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今年是村“两委”换届选举年,我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配齐了村“两委”班子。目前全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已全面完成。
二是平安建设得到强化。**年全县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共评选出平安村63个,对平安村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平安村70周岁以上老人按照每月10元发放补贴,奖励资金已陆续发放到人。我县城关镇嘉苑社区被市平安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指挥部命名为平安文明和谐“五星级社区”,成为全市首批“五星级社区”。三是提升中心综合治理手段。进一步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四方对接”,注重“三调联动”,多手段衔接融合,打造出“大综治”、“大信访”的工作格局。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现三级网格化管理,打通综治“最后一米”。通过换届选举,全县共选举综治主任219名,中网格长1296名,小网格长6628名。同时全县11个乡镇综治中心建设规范,每乡配备综治专干3人以上,配备专职巡防队员15人以上,实现治安巡逻与视频监控常态化;各村综治中心配备了巡逻装备,建设了村级监控平台,实现了重点路段、场所的全覆盖。全县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六)脱贫攻坚有新成效**年我县紧紧围绕“六个贫困村退出,1300名贫困对象整体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按照“传统产业化、主导产业带动、特色产业优势”的发展思路,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金融扶贫、农业产业化、百
企万户项目,实现全县贫困户“四轮叠加全覆盖”,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扎实保障。**年全县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8个,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亿元,带动贫困户3207户,户均年增6000元。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二、存在问题(一)整体规划缺乏。一是缺乏统筹安排。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谐的统一,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杂乱无章,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二是缺乏科学合理设计。乡村建设无规划,想建哪就建哪,甚至毁坏耕地用以建房,新建的房屋横七竖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三是带有远见前瞻性的规划少。房屋的建筑形式缺少规范,高矮大小不一,外观五花八门,颜色各不相同,导致“只见新房不见村”。有的把原来很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格的老房子拆毁了,导致原本十分美丽、富有个性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二)部门合力欠缺。一是产业支撑不够。发展乡村振兴县乡村各级的产业支撑很关键。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好比是乡村发展的“牛鼻子”,抓住它,乡村振兴就大有希望。二是考核机制不健全。各级各部门尚未建立推进乡村振兴的考核激励和通报机制,乡村振兴工作
在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占比不高,影响了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很多农民在听说乡村振兴时,普遍认为乡村振兴就是政府的事,政府来投资,有利益我们就参与,没有与我切身的利益就高高挂起。当作为主体的农民不再积极投入,再好的政策落地也只能是政策。(三)主导产业不明。一是缺乏主导性产业。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县无论是从花卉之乡、建筑之乡、乒乓之乡还是中国同盟文化发源地、宁氏祖根地名胜古迹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挖掘属于**县的支柱性产业。二是缺乏突出的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县的饸饹条、手工老粗布、黑豆、大白菜等土特产没有很好的开发,只是在很小一片范围内小有名气,不具有突出的特点和风味,所以还有待开发。(四)人才流失严重。一是缺乏有学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骨干人才。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人才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二是农村缺乏吸引力。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同时,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上欠账太多,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客观上也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三、几点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基层组织、产业、人员三个关键性建设。(一)科学先行,做好顶层设计。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规划队伍,县里要有规划局、设规划展览馆;乡里依托村镇建设中心设规划展览室;村里要有规划专管员,挂村庄规划图。乡村规划向群众公开,展示未来几年乡村要建成什么样子,既增加群众认知也接受群众监督。(二)政策先行,确保人才不流失。从经验丰富的专业规划人才中招募乡村规划师,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等提建议,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通过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实施,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示范带动小农户发展。同时,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下乡返乡创业创新的政策,引导支持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三)模范先行,提升示范带头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建强农村党支部,形成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局面;注重从乡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
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培育“双强”支部书记,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奔小康。(四)融合先行,促进产业链之间有效结合。实施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宣传先行,加强舆论引导为主。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宣传员角色,逐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卫生意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村民小组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评比活动。
篇四: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现状及规划策略初探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乡村战略背景下的智慧农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促使智慧农业向着可持续化和高效率化的方向实施延伸。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山于地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和历史资源都不尽相同。想要从本质上实施乡村战略计划,不仅需要结合自身的政策与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当地特色,因地制宜,不断的与时俱进。乡村战略的实施,不仅是为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也是为了解决乡村文明等社会问题,以此来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现状;规划策略一、问题的提出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乡村战略的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乡村规划的发展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国情,根据地方性的特色,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儿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人口外流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乡村的青年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进程务工或者是求学。人口的流失导致耕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出现了一定的阻碍。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在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乡村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城乡差距较大。从H前的现状看,乡村发展没有出现集中供水的现象的比例占据20%,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占据80%的比例[1]。另外,还存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道路比较硕化的问题。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造成了乡村人口外流的问题。第三,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的问题。乡村产业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属于第一产业,工作稳定性偏低,收入不理想,竞争较大。第四,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保护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适宜环境的要求也上升了一个重要的档次。不少乡村的农户,为了省事,过度的依赖农药或者是化肥。这样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土壤的有机成分降低,其至出现水体和空气污染的状况。另外,还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盲目的建设工业,卫生状况较差,污染了土壤也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面对以上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地方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现状及规划策略
(-)新型城镇化战略必要性第一,基本国情。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我国属于人口数量较多的农业大国,在这
样一个庞大的队伍当中,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在2019年的年底,我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想要真正的养起这么多的人口,那么就需要满足较大的农产品供给。从H前的现状看,我国属于一个农产品的大国,出口农产品可以提高税务。在2018年年底的时候,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2168.1亿美元,同比增长7.7%[3]o2019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0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4%。这些数据都充分展现了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其他进口产品的亏损状态,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地区的正规贸易往来。第二,思乡的问题。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延伸,大量的农村人口原有的家庭观念消失,但是在他们的情感需求当中,还存在故乡的基础,在思乡的基础上,让大家有了情感的寄托。第三,空间的载体。在不完全统计数据当中,2018年的镇化率是58.52%,比上一年提高了1.17%。那么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4]o
(二)乡村未来发展战略
第一,需要提高人才的培养。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想要从本质上强化乡村振兴战略,那么就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吸引更多的人才。我国乡村战略的基础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智慧“三农〃的发展的需求下,大力发展农村人力资源服务业,挖掘和培养“一懂两爱〃的农村人力资源。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科技人才,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素养。掌握智慧农业云平台的操作技术,实现农业的智能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另外,也可以发展新型的业态形式,如乡村旅游、休闲等产业。提高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第二,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乡村战略的背景下,在政府的主导下,增强资金的扶持力度,增加创业的补助,农业的补贴。另外,还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农业产业的生机,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提升乡村的竞争力[5]。第二,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换句话说,我国农业产业率偏低,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强化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路径。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科学技术手段和农业技术手段相互结合起来。推动〃互联网/的新型合作路径,使用网络化的手段,增强农业的生产率和岀售率。第四,需要不断的调整产业的结构。从农村的角度看,大部分属于一产的结构,现代化的程度较低。只有积极的引进农业技术,这样才可以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挖掘乡村特色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资源,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技术。并向着二三产业的方向实施延伸。例如:休闲旅游度假村、园林采摘等生态空间的建立。第五,需要加大基础建设。也就是说,想要从本质上做到“生态宜居〃,那么就需要减小城市差距,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从本质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这个时候,乡村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从上到下,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强乡村基础建设,合理的优化配置。从第一产业,向着二三产业的方向实施延伸。另外,还需要结合自身的现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制属于自身特色的乡村战略发展计•划。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噺"乡村建设计划的实施,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篇五: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现状及规划策略初探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乡村战略背景下的智慧农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促使智慧农业向着可持续化和高效率化的方向实施延伸。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由于地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和历史资源都不尽相同。想要从本质上实施乡村战略计划,不仅需要结合自身的政策与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当地特色,因地制宜,不断的与时俱进。乡村战略的实施,不仅是为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也是为了解决乡村文明等社会问题,以此来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现状;规划策略一、问题的提出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乡村战略的背景下,智慧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乡村规划的发展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国情,根据地方性的特色,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人口外流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乡村的青年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进程务工或者是求学。人口的流失导致耕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出现了一定的阻碍。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在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乡村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城乡差距较大。从目前的现状看,乡村发展没有出现集中供水的现象的比例占据20%,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占据80%的比例[1]。另外,还存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道路比较硬化的问题。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造成了乡村人口外流的问题。第三,经济发展比较迟缓的问题。乡村产业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属于第一产业,工作稳定性偏低,收入不理想,竞争较大。第四,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保护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适宜环境的要求也上升了一个重要的档次。不少乡村的农户,为了省事,过度的依赖农药或者是化肥。这样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土壤的有机成分降低,甚至出现水体和空气污染的状况。另外,还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垃圾处理设施不足,盲目的建设工业,卫生状况较差,污染了土壤也污染了生态环境。因此,面对以上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地方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现状及规划策略(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必要性
第一,基本国情。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我国属于人口数量较多的农业大国,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队伍当中,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在2019年的年底,我国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想要真正的养起这么多的人口,那么就需要满足较大的农产品供给。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属于一个农产品的大国,出口农产品可以提高税务。在2018年年底的时候,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2168.1亿美元,同比增长7.7%[3]。2019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0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4%。这些数据都充分展现了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了其他进口产品的亏损状态,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地区的正规贸易往来。第二,思乡的问题。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延伸,大量的农村人口原有的家庭观念消失,但是在他们的情感需求当中,还存在故乡的基础,在思乡的基础上,让大家有了情感的寄托。第三,空间的载体。在不完全统计数据当中,2018年的镇化率是58.52%,比上一年提高了1.17%。那么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
间[4]。(二)乡村未来发展战略
第一,需要提高人才的培养。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想要从本质上强化乡村振兴战略,那么就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吸引更多的人才。我国乡村战略的基础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流失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智慧“三农”的发展的需求下,大力发展农村人力资源服务业,挖掘和培养“一懂两爱”的农村人力资源。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科技人才,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素养。掌握智慧农业云平台的操作技术,实现农业的智能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另外,也可以发展新型的业态形式,如乡村旅游、休闲等产业。提高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第二,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乡村战略的背景下,在政府的主导下,增强资金的扶持力度,增加创业的补助,农业的补贴。另外,还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农业产业的生机,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提升乡村的竞争力[5]。第二,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换句话说,我国农业产业率偏低,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强化信息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路径。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科学技术手段和农业技术手段相互结合起来。推动“互联网+”的新型合作路径,使用网络化的手段,增强农业的生产率和出售率。第四,需要不断的调整产业的结构。从农村的角度看,大部分属于一产的结构,现代化的程度较低。只有积极的引进农业技术,这样才可以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挖掘乡村特色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资源,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技术。并向着二三产业的方向实施延伸。例如:休闲旅游度假村、园林采摘等生态空间的建立。第五,需要加大基础建设。也就是说,想要从本质上做到“生态宜居”,那么就需要减小城市差距,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从本质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这个时候,乡村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从上到下,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强乡村基础建设,合理的优化配置。从第一产业,向着二三产业的方向实施延伸。另外,还需要结合自身的现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制属于自身特色的乡村战略发展计划。满足新时代要求的“新”乡村建设计划的实施,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生态宜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刘小凤,曹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衡阳市茶油产品流通中物流网络化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24)[2]王慧.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对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性价值分析[J].乡村科技.2019(27)[3]李红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8(11)[4]陈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网络扶贫实践与探析[J].四川党的建设.2018(14)[5]刘小凤,曹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衡阳市茶油产品流通中物流网络化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24)
篇六: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现状及对策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报告将之列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及乡村振兴战略,从不同层面对推动这一重要战略的落实提出具体要求。
1、2017年11月,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问题,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在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推动下,一场“厕所革命”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置于城乡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来部署推进。厕所革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树立文明新风的重要发力点。
2、2017年12月,在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下载可编辑..
..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的关键所在。
当月,“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三步走”的目标任务、“七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八个“要”……会议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部署。
3、2018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
——下好这样一盘大棋,讲究的是充分观局谋势、通盘考量。乡村振兴的成功实施,并不能只靠发展农村,更需要站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精准把握。因此,在此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将乡村振兴置于“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的高度,强调要“突出抓好”。
4、2018年2月,在考察时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下载可编辑..
..
——总书记提出“扎扎实实”这四个字的要求,言简意深。“实干”,也是推进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和标准。这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5、2018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村振兴应该怎么干?提出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强调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总书记为我们搭建起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6、2018年4月,在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的“金句”,激励着亿万国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靠的仍然是这两个字——奋斗。
..下载可编辑..
..
7、2018年5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最艰巨最繁重的脱贫任务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摆脱贫困是前提。
这个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两份具有行动指南意义的重要文件同时审议,正是总书记对于“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要求的直接体现。
8、2018年6月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
..下载可编辑..
..
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在考察时强调
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亟待广大人才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也始终是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发挥才能、实现作为的广阔天地。
9、2018年7月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在此次重要指示中,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划重点”: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下载可编辑..
..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实施途径到目标效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涵就蕴含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把握好这些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就找准了方向。
..下载可编辑..
篇七: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视域下健康乡村的内涵、建设现状
与路径选择
作者:张检何中臣唐贵忠来源:《重庆行政》2020年第03期
新时期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卫生与健康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整体偏低,由此直接阻碍了乡村居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健康乡村项目作为解决农村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综合策略,根据十九大报告的有关精神,推动健康乡村建设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抓手[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同样指出“国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健康社区”。据此,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健康乡村建设的现状及路径展开探讨,以期为解决农村卫生与健康问题、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政策参考。
一、健康乡村的内涵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村”概念,将其定义为:具有较低传染病发病率,人人享有基本卫生设施和服务,社区和谐发展的农村[3]。2008年,衛Ⅺ项目即“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开始在国内展开,项目结合我国国情将健康村定义为:具有卫生安全的物质和生活环境、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疾病得到较好的预防和控制,能在保护和促进村民健康方面可持续性开展工作的行政村[4]。而新时代下,健康乡村的概念早已突破了医学的范畴,其要素在涵盖医疗服务、疾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健康教育等传统健康领域的基础上,外延至资源保护、污染治理、社会保障、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康养产业等领域。
综上,笔者基于我国现阶段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对健康乡村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了延伸,将其定义为:从乡村规划、建设到管理多角度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具备健康人群及促进人群健康发展的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并以“健康”为生产要素推动生态、生产、生活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乡村有机整体。
二、国内典型地区的健康乡村建设模式比较
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村”概念以来,国内有部分省市相继开展了类似的创建活动,如:北京市的“健康促进示范村”创建活动(2005)、上海市的“百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2006)、江苏省的“农民健康工程”活动(2006)等,开创了我国健康乡村建设的先河。2008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村村卫生村’基础上,积极推进健康村建设
工程”。同年,“健康村探索与创建”作为卫Ⅺ项目重点工程之一在江苏省海门市、重庆市九龙坡区、青海省大通县等项目地区广泛开展,在纳入卫Ⅺ项目的745个行政村中,截止2013年底,共有468个行政村达到建设标准并通过验收。2013年,应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创建美丽乡村”要求,我国于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发展、兼具区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如“安吉模式”“猴坑模式”等[5]。见表1。
三、健康乡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研究缺失,研究视角和主体立场单一
学界对于健康乡村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整体上还比较碎片化、零散化。研究内容上,文献大多数都是描述型案例分析和居民健康现况调查,缺乏典型经验比较和建设路径探索,更缺乏在案例分析基础上对一般化抽象规律的提炼。从学科视角看,文献多以健康教育、医疗服务、疾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等单一学科角度展开分析,缺乏多学科综合视角的研究。而从主体立场看,文献中有关观点及政策建议,多是站在政府和学者的立场上提出,缺乏基于基层干部和村民视角的调查与研究。
(二)工作机制不健全,健康治理模式局限
政府内部各部门间合作度低,企业与社会组织参与度低,卫生与健康部门单打独斗始终是阻碍健康乡村建设推进的关键瓶颈。资金保障上,健康乡村建设资金尚未将其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未形成固定的拨款方式,缺乏项目资助、企业捐款的良性机制,卫生筹资渠道狭窄和资金总量不足并存[6]。同时,社会资本的参与力度远远不够,这也折射出民营企业进入农村健康领域可能面临着较大的障碍。运行机制上,缺少全国或区域统一的健康乡村建设规划引领,评价指标与监督体系也正在探索构架中。
治理模式上的局限同样制约着健康乡村建设的开展。伴随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人口攀升、医疗费用高涨和居民疾病谱改变,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尤其是对优质健康服务的需求迫切且巨大,传统的以改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重心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显然已不再适用。
(三)健康资源转换增值受阻,健康产业发展缓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寓意是运用科学合理的要素转换方式,可实现健康资源与经济发展间的互换增值。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卫生与健康工作总是割裂了健康资源与产业经济间的辩证关系,重视农村卫生资源和要素的投入与配置,忽视了将农村自然生态优势、特色中医药医疗服务、养生文化等健康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带动农村融合型健康产业的突破发展。
(四)建设主体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不足
我国健康乡村建设的进程中,通常采用政府推动,由所在区域行政部门创建健康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以项目为龙头,进行统一的组织、倡导和协调,这种自上而下的建设体制有利于目标分解、层层落实,但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组织及居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基层组织只是执行上级交办的任务,居民也只是完成行政任务的行政工作对象,“主人翁”意识大打折扣。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健康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深入新时代健康乡村的理论研究
针对健康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存在的困境和现有研究的不足,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出发,组织并扶持专业研究队伍及人员系统地开展健康乡村理论研究。运用多学科视角,在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对微观主体特别是村民的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厘定健康乡村的基本概念及外延,梳理健康乡村的内在发展规律,厘清健康与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夯实健康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健全“四位一体”战略保障机制
健康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涉及多领域的长期工程,应尽快建立健全涵盖组织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评估考核体系的“四位一体”战略保障机制。见图1。
宏观上,建议研究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立法,建立健康乡村领导机构,全局层面统筹协调。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健康总投入的同时,设立健康乡村建设专项基金。在社会资本准入范围和投资环境上进一步优化,争取国内外项目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健康乡村建设,弥补政府在技术支持和资金籌集等方面的局限。创新落实健康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破解“人才瓶颈”的制约,汇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投身健康乡村建设。
区域范围上,各地应建立区域健康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所属领域除卫生与健康、财政、环保、教育、宣传、人社、基建等部门外,还应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孤岛”。实施严格有效的考核奖惩制,激活内力,推动建设进程优质高效运行。依据区域地理和发展阶段特征,以问题为导向,研究编制因地制宜的健康乡村建设规划,并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强化落实。
(三)构建“五领域一中心”健康治理模式
通过健康乡村健康治理模式的构建,实现健康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促进农村卫生与健康事业同农村产业经济的齐步发展。为此,构建“以培育健康人
群为中心,营造健康环境为前提,优化健康服务为基础,促进健康文化为纽带,发展健康产业为突破”的“五领域一中心”健康治理模式。如图1。
1.培育健康人群。“人人享有健康”是“健康中国”与“健康乡村”的共同价值诉求。健康人群的特征包括身心健康和社会状态良好两个层面,前者可通过提高农村健康服务与保障水平而获得,而后者更倾向于通过文化渲染、促进增收和改善民生予以实现[7]。
2.营造健康环境。面对不容乐观的农村生态现状,应彻底切断牺牲农村生态换取经济发展的恶性链条,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尤其在垃圾分类处理、农药化肥污染整治、天然林保护等突出问题上加强技术与模式创新,完善多维机制,杜绝恶化,推动农村生态治理体系建设。
3.优化健康服务。从扩大农村健康服务供给总量和优化供给结构两方面提高健康服务水平。扩大供给总量应以扩大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为重心,优化供给结构应以改善健康服务的消费结构、投入要素和产业结构为抓手,推动健康服务模式由“以疾病防治为中心”向“综合健康管理”转变。
4.促进健康文化。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统率居民健康行为,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文化建设,其主要手段是健康教育[8]。基层医疗机构和学校作为健康教育最直接、最重要与最理想场所,应在服务和教育的各阶段,渗透健康知识、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的相关内容,构建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模式。针对农村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健康教育薄弱的问题,则需要着重开展专项健康教育计划[9]。
5.发展健康产业。“大健康时代”催生的“大健康产业”为农村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居民健康消费需求的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各地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尽快补齐农村公共交通、水利、居住条件等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的短板,构筑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与现实基础[10]。结合乡村发展规划和特色,引入市场化机制,发展“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健康+教育”等融合型健康产业,促进健康与经济的良性循环[11]。
(四)重塑建设主体的主体意识
农村居民是健康乡村建设的主体,村民小组、学校、农企、合作社和家庭作为居民广泛参与健康乡村建设的极好平台,应积极推进“健康村民小组”“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工程,以营造建设氛围并构筑健康乡村的微观基础[12]。同时,加大对宣传教育资金的投入,利用宣传栏、文化墙、广播等多样化的宣传方式,结合社交软件、媒体、乡村文化网站等现代传媒技术,带动居民主体意识的形成。此外,对有基础及条件发展区域特色健康产业的农村,在引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要使居民充分认识到“健康”与“经济”间的互换增值链,变“要你健康”为“我要健康”,激发其投身建设健康乡村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检,唐贵忠,何中臣.新时期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0(01):40-44.
[2]于法稳.基于健康视角的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问题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8(04):615.
[3]张巍,田向阳.健康村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07):541-545.
[4]刘钟明,潘伟,栗瑞.新农村的健康之路——健康村建设的政策设计与初步效果[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8(11):21-25.
[5]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06):107116.
[6]王鸿春,盛继洪.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001-024.
[7]李东方,刘二鹏.社会支持对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03):149-156.
[8]王中灿,程雪莲,何中臣,等.基于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健康文化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8,34(02):189-191.
[9]薛莉萍,范慧,郭静.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09):771-774+796.
[10]郑玮,董葱,黄志辉,等.卫生健康经济视域下健康乡村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35(05):593-598.
[11]夏文澜.对重庆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建议[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19(01):85-86.
[12]张检,唐贵忠,何中臣.逻辑与路径:社区治理视域下的健康文化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03):33-39.
责任编辑:钟学丽
篇八: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及措施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可以保证国土资源的合理使用情况全面落实,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要高度重视对国土空间资源的科学规划与发展。因此,文章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国土空间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应措施,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效地开发和保护乡村的一些土地资源,也能在农村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绿色生产的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农村治理的现代化步伐,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深刻理解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通过提高国土空间资源的综合整治与利用效率,对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意义
1.1满足“稳增长、促协调”的要求
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还处于新常态,产业本身缺乏新的亮点,而区域经济形势相对来说比较好,形成了一个亮点。如何保持好的势头是国土空间规划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需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加以解决。因此,做好国土空间规划能够有效满足稳增长、促协调的要求。
1.2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具体来说,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思路,实施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协调发展,构建未来中国新的区域空间体系,形成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框架。
1.3满足国土空间“多规合一、一张图纸、城乡融合”的要求
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定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突出重点,做好顶层设计,确保每一块国土空间都得到因地制宜的有效利用和保护。这轮国土空间规划最大的特点就是“三规合一”,包括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和城乡建设规划。土地规划是解决面上的规划,城乡规划是解决点状的规划,也就是建设用地的规划。点与点之间相互连接起来的线的规划,就要靠综合交通规划。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点,辅助以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未来综合交通规划的“点线面”的辅助性规划,构成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2.1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就国土空间方面的具体立法和有关文件来说,尽管是目前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主要指南和标准文件,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内涵中都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仍然不能构成全面的法规质量保证机制。其缺陷主要在于目前对于国土空间规划还没有具体主干立法,而其他关于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具体立法也无法开展;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还缺乏具体配套模式,在立法层面也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目前制定的立法规定的具体内容太过笼统,规范要求内容也不够全面、具体;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体系还不全,具体规范的实施也需要全部依赖于地方行政机构等,使得在国土利用方面的管理工作也无法获得良好的结果。
2.2执行和监督机制缺失
由于中国当前的城市规划机构,均隶属于国家制定、监管与执行,既缺乏对具体部门的监管制度,也就无法进行民主决策,更没有公信力。由于规划种类的不断增加与变更,政府的批准范围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明确的范围扩展性,缺少规划实施的引导与管理机制不利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顺利进行与良性发展。
2.3规划协调性较差
规划和职责在分配上极容易产生混淆,目前的国土空间规划尽管按照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职责,在城市规划工作方面也会有不同的分工,但因为各个单位之间的功能联系有限,又缺少相应的统筹协调性,职责分工也不清楚,往往会产生权责交叉、责任孤立等多个问题,使得国土总体规划的整体效益无法充分发挥,缺乏有效的协调性与互动性。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必须由上层建筑结构加以制约,国土空间的规范专业性较强,与组织及编制机关的协调合作能力水平也较低,导致国土空间规划开展落实不到位。
2.4地方特色不足
由于缺乏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很多地区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结合特定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进行综合化的规划,乡村建设朝着一个固定化的方向发展,其特色也逐渐消失,导致资源作用价值发挥不充分。在推进乡村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发展缺乏地方特色和针对性,再加上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没有对农村地区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运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文化历史价值,进而导致了一些生态文明环境被破坏。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措施
3.1强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是一个重点和难点。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大多数都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因此,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态环境管理意识,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要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优化生态格局,将具有环境污染问题的产业格局进行重新规划,进而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质量,保障我国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环境治理和宣传工作,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意识,积极完善农村地区的各项环保配套设备,修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来实现生态化农村建设。
3.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来说,要想科学有效实施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一定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对有关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全方位监测和控制。要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在法制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按照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内容,进一步完善相对应的立法内容与法规规定,建立具备支撑全局力量的完善法制系统,不管从横向视角还是从纵向视角,才能使法制发挥出相应的权利界定、法律责任界定等功效,从侧面凸显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价值。
3.3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
国土空间资源规划管理必须结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管理科技的创新性发展。采用新的管理手段,能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管理水平,从而减少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中所存在问题。可以利用高度自动化的监测技术,对国土资源规划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既可以及时发现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问题,并适时地进行合理的处理,还可以针对某些环境不利的影响做出合理的优化。
3.4注重地方特色的保护
不同地区的村庄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在乡村振兴下,村庄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应保留地方色彩,如村庄的名人纪念馆、历史文物建筑、特色农产品等。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充分保留这些特色,通过完善这些特色的附属基础设施或产业链条,逐渐扩大原有特色的影响力,逐渐激发传统特色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目标,不断满足现代人群对乡村原始特色的追求和热爱。
4、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建立城乡统筹和以人为本的空间规划体系,早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乡村建设的好坏,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可以为乡村产业结构升级打下基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国土利用率。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布局,可以增加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交流沟通,缩小城乡差距,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钟水清.乡村振兴背景下空间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智能城市,2020,6(5):148-149.
[2]林银大,王清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三生”空间协调整合策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1):59-61.
[3]冯贵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问题与优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21(3):16-18.
篇九: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经济高
质量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农村数量较多,由于地域、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各农村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文章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如何有效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思考
一、当前乡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一)乡村进一步发展的意识不强
中国农村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地方。由于受政治、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生产系统。然而,在经济振兴、乡村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承认,中西部很多乡村总体发展还很落后,乡村发展意识不强,对后续村庄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乡村经济发展和振兴缺乏领导和主动性,这是制约乡村经济发展与振兴的重要因素。
(二)乡村进一步发展的后劲不足
从长期发展的观点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着眼于目前的发展,又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农村还存在着开发潜力不大的问题。理由如下:一是资源的匮乏。发展乡村经济需要有特色的人才、土地等资源。现在,很多村子都面临着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在人才方面,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因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比中西部强;我国中西部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向东部城市就业,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其次,中国土地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平原、
盆地、高原等多种类型。部分区域具有较好的土地资源和较好的农业发展趋势。以广西为例,山地比平原要多得多。大量的土地资源未被有效地集中使用。在特色资源方面,许多村落拥有独特的资源,但是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其增值能力也不强。二是没有缺乏管理和技术能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集体农业、旅游产业的主体是本地农民,他们没有系统的管理和技术能力,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下、效益低下的问题。三是资金约束。振兴乡村经济绝非一日之功。在发展和建设中,资金是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尽管国家对贷款也有一定的扶持,例如,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减免农户的利息,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种种限制,很难取得贷款。这也导致了乡村振兴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
(三)乡村进一步发展的压力大
从理论上讲,要发展自己的产业链条,使土地资源得到集约利用,增加各类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发展乡村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发展初期,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政资源,这对各方面发展都有好处,但是要使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依靠本地人民的力量。因为有了一点存款,他们必须把少量的钱投入到一个他们并不了解的新产业中去,他们也有必要参加一些产业项目,这些产业项目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这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进一步强化乡村发展的意识
农民不从根本上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积极地配合国家的各种政策,不能充分利用农村集体工业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工业的作用,也不能充分地了解农村的发展。这样,乡村振兴策略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从而使乡村经济的发展停滞。为此,首先要加强农民对农村发展的认识。首先,要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的思想观念,搞好各项公共关系,让广大农民意识到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例如,可以适当地向当地的居民宣传其它地方的一些成
功的乡村经济发展案例。其次,要充分发挥和保护村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干部的错误纠正机制。
(二)进一步增强乡村发展的后劲
中国的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乡村的面貌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但与城市比较,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规模还存在很多问题,且在今年,粮食供应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因此,在推进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一是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资源、人才、手段、市场等方面的制约,从而找到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而更好地扬长避短。二是要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的村落,可以利用其生态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同时也能有效地吸引民众的眼球,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发展特色工业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指出,各行业不能同质化,否则将导致能源、资源枯竭,无法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增长。
(三)进一步利用好乡村发展的政策
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政策虽已发布,但还没有得到切实落实。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政策的梳理分析,找出适合我国目前农村发展的政策,并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去。在政策执行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经济等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政策落实要灵活多变,必须将政策的实施和对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相结合,使其同广大的农民群众形成政治上的联系。同时,要确保各项政策的执行,还要设立一个现代的监管机构,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复查。在乡村地区实施政策的动机不强或执行起来遇到困难时,政府应给予积极的协助和引导。
(四)进一步缩小各乡村发展的差距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各个村落的有差异,这种差异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事实上,这样做对乡村经济发展不利,农民会感到挫败,认为付出的劳动报酬过低,因而对乡村振兴的热情也就下降了。有鉴于此,各部应设法弥合乡村发
展的鸿沟,如加强措施、资源及技术人员支援等。同时,要鼓励和重用那些积极为乡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的人员,对于不认真、不积极的,可以降级或淘汰,,尽快建立奖惩明确、权责一致的农村经济恢复激励约束机制。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落后村落的经济发展,缩小乡村间的差距。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科学落实财政管理
财政管理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效的财政管理能使村民清楚目前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所以,搞好农村金融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要对农村财政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早地解决财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同时,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刚性,保证对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问责。加强外部监督,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结束语: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增强发展意识,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明确发展目标,加强财政管理,才能使乡村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同时,乡村的经济也不会一夜间恢复。在执行阶段,前期投入也会很大,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仓促行事。
参考文献:
[1]罗丹.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农村科学实验,2021(32):7-10.
[2]沈小庆,宗秋生.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市场,2019(27):40-41.
篇十: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乡村振兴经验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示
作者:邱春林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01期
摘要: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战后韩国、日本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在推动乡村实践中既注重政府引导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既注重保持传统又突出特色发展,既注重经济发展又保持文化传承,既注重把农民组织起来又倡导依法治村等。韩国、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对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启发。实施乡村振兴既要有实施理念的创新,又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做到三个统筹,构建乡村振兴投入长效机制,坚持走乡村生态现代化建设之路,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夯实基础。
关键词:国外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新村运动;造村运动
中图分类号:D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9)01—0081—08
乡村振兴战略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进一步实现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当然,实现乡村振兴途径和方式的选择也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觉选择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国家应对一系列内外部环境压力和挑战的结果。亚洲的韩国、日本在战后面对国内外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困境,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梳理总结韩国、日本的乡村振兴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无疑具有一定启发,值得我们去认真梳理和借鉴。
一、韩国新村运动对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一)新村运动的启动
二战后,韩国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运动并取得显著成绩。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相对,韩国农村农业发展显著滞后,导致工农业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分化更加明显,给韩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面对城乡发展的巨大鸿沟,韩国国家财力有限,无法满足解决城乡发展差距的巨大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另辟蹊径,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其投身建设自己的家乡,着力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生产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从1970年起开始正式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简称“新村运动”[1](p.358)。客观上来说,韩国新村运动与其他传统的农村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没
有大的差别。在起步阶段,韩国的新村运动高度重视包括思想启蒙、要件支援、教育研修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初期主要是以官方为主导,示范、吸引农民参与的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改善生活的意识。在推进发展阶段,则逐步转变成以农民为主、以官方支援为辅的形式,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核心是增加农民的收入,积极支持农民开展新村建设。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和不懈努力,韩国从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发达的工业国,较好地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
(二)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新村运动坚持以促进农村区域综合开发为基础,以整体提升为目标,以政府投入支持和农民自治为新村运动的基本动力,以项目开发带动乡村发展,注重培育农民的“勤勉、自助、合作”精神,鼓励农民投入家乡建设活动。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注重社会开发,注重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开发建设与保护;第二,注重经济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第三,注重精神启蒙项目,加强伦理教育。新村运动的实质就是通过开发建设新农村,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使农民的精神世界也丰富起来,最终形成脱贫、改革与创造的精神,为农村的持续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韩国新村运动采取的主要举措有三个方面。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切实推动新村运动,韩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从上到下建立了一整套专门行政机构。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了“中央新农村运动咨询与协调委员会”;在地方村镇层面,设立了不同层次的新农村运动咨询与协调委员会,具体负责协调推动新村建设的各项事务。
二是注重村民自治。新村运动归根到底还是农民的事情,政府可以帮助,但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包办。为此,韩国政府积极倡导成立村民自治组织,如在乡村成立邻里会组织,针对妇女群体、青年群体等,相继成立了新农村妇女协会、新农村青年协会、新农村领袖协会等民间组织,这些民间组织的成员积极参与新村建设運动,发挥了政府组织不能发挥的作用。此外,政府大力支持村民自治,支持村庄建设,政府任命公共官员参与每个乡村社区建设,并积极组织村民通过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参与村庄建设,如新村运动一些具体项目的选定与组织实施大都是经过村民大会的形式来完成的。
三是尊重保留村庄特色,实施分类发展。韩国政府基于农村地域发展的实际,采取分类激励和发展的有效策略,将全国的村落根据各自发展的实际区分为三种类型:基础村、自助村和自立村。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其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增强了发展项目的针对性。如基础村的重点,在于培育自助精神,持续改善生活环境;自助村的重点,在于通过改良土壤、疏通河道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镇结构的进一步改善,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业收入稳步扩大提升;自立村的重点在于,注重对各类生产标准的制定,如农村住宅标准、农产品标准等,注重发展乡村工业、畜牧业和农副业等,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修建简易供水、通讯和沼气等生活福利设施[2],从而实现自立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韩国新村运动在实践进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第一,新村运动比较注重农村的整体发展,既关注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又涉及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第二,新村运动注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其中,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单方面赋予。第三,新村运动注重运用综合的方法,不止于改善与提高农民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是综合运用国家政策,全方位支持农村发展。第四,典型的全国性运动,政府的强力支持是其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通过深入开展新村运动,韩国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其经验也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对于亚洲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意义。
二、日本:造村运动与乡村振兴实践
(一)造村运动的启动
二战后日本非常重视城市建设,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955年~1971年,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迅速增加,达到1830多万人,累计总数达到4340多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61%提高到85%;同期农业劳动力则从1600万人减少到760多万人[3](p.549)。这导致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农村面临新的危机,加上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促使日本人认真思考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开始启动造村运动,旨在通过“自下而上”的造村运动实现乡村的重新振兴。
日本的町、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町、村一般由几个居民点或者若干自然村组成,当然在町、村的相应范围内,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村民自治组织,如“集落”“自治会”或“町内会”等,“集落”是日本农村的居民点和自然村,通常有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集落与町、村政府之间不存在领导关系(类似于我国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其职责在于协助町、村行政,具体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政策,如日本的水稻种植计划等政策的落实,多是通过这一组织最终分配到各家各户。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农村基层居民自治组织非常发达,农村居民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组织,基层居民的自治组织也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町、村议会成员和行政首长由农村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町、村长受町、村议会的监督,并有罢免权,町、村长可以否决町、村议会的议案,甚至解散议会。在具体运行实践中,当町、村议会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对町、村长提出的不信任案时,如果不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那么町、村长就必须立即辞职。日本全国最大的农业和农民团体是农业协同组合,其成员众多,可以说囊括了全国的农民。农业协同组合组织一般分为三个层级:即全国、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个层级,具体来说,农业协同组合有的由町、村单独建立,有的是以几个町、村为基础共同建立,在特殊情况下,如个别基层农协如果规模过大,还可以设立支所。当然,除农业协同组合外,町、村内也存在自治会和町内会等组织,町内会、自治会也都是由居民自愿参加、组合而成,其规模大小不等。日本目前大约有近28万个町内会和自治会。
(二)造村运动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造村运动,也被称作造町运动,其内容也由最初单纯的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展到景观与环境的改善、健康与福利事业等整个农村生活层面。日本为推动农村治理发展,采取的主要举措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采取了现代化带动战略: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二战特别是朝鲜战争后,日本经济短期内得到高速发展,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农业人口急剧减少。为了切实缩小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本政府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明确了以促进农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线和重点,注重增加农民收入来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从1961年起,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涉农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农地法》《农振法》等法律法规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保障支持农业、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规范发展。
二是实践中注重推动农村与农业的平衡发展。自1999年起,日本在原来《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一方面,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山区农民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为此设立了“农村建设专项费”,重点支持农村的个性化、亲环境型的发展;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根据新颁布的《景观法》,重點扶持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建设发展。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农村地区居民、民间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鼓励、支持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如从1979年开始,大分县推行“一村一品”运动,并取得较好成绩,从而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并行发展,形成了自然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田园景观。
三是注重城乡互动融合。日本政府鼓励在农村开展绿色观光事业,开展农村生活体验等活动,着力增强城乡国民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建立了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长效机制[2](p.36),从而为实现城乡的联动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总体看,战后日本通过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举措,加大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农民的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农村的消费潜力得到激发,也促进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农村通过重建和更新,在推动本地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纵观日本造村运动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长期的。从最初的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再到营造农村景观,着力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整治,其间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鉴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传统历史文化不同,各国在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面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当今世界各国在农村基层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组织:政权组织;政党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社团组织。事实上,也正是由这些组织共同构成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系统。无疑,农村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为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一)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日本、韩国均高度重视发挥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倡导与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无论是韩国在农村掀起的“新村运动”,还是日本的“造村运动”,起初都是由政府倡导发动的。虽然政府的初衷不尽相同,但结果殊途同归,都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的状况,实现了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最终促进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日本:造村运动与乡村振兴实践
(一)造村运动的启动
二战后日本非常重视城市建设,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955年~1971年,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迅速增加,达到1830多万人,累计总数达到4340多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61%提高到85%;同期农业劳动力则从1600万人减少到760多万人[3](p.549)。这导致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农村面临新的危机,加上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促使日本人认真思考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开始启动造村运动,旨在通过“自下而上”的造村运动实现乡村的重新振兴。
日本的町、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町、村一般由几个居民点或者若干自然村组成,当然在町、村的相应范围内,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村民自治组织,如“集落”“自治会”或“町内会”等,“集落”是日本农村的居民點和自然村,通常有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集落与町、村政府之间不存在领导关系(类似于我国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其职责在于协助町、村行政,具体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政策,如日本的水稻种植计划等政策的落实,多是通过这一组织最终分配到各家各户。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农村基层居民自治组织非常发达,农村居民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组织,基层居民的自治组织也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町、村议会成员和行政首长由农村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町、村长受町、村议会的监督,并有罢免权,町、村长可以否决町、村议会的议案,甚至解散议会。在具体运行实践中,当町、村议会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对町、村长提出的不
信任案时,如果不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那么町、村长就必须立即辞职。日本全国最大的农业和农民团体是农业协同组合,其成员众多,可以说囊括了全国的农民。农业协同组合组织一般分为三个层级:即全国、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个层级,具体来说,农业协同组合有的由町、村单独建立,有的是以几个町、村为基础共同建立,在特殊情况下,如个别基层农协如果规模过大,还可以设立支所。当然,除农业协同组合外,町、村内也存在自治会和町内会等组织,町内会、自治会也都是由居民自愿参加、组合而成,其规模大小不等。日本目前大约有近28万个町内会和自治会。
(二)造村运动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造村运动,也被称作造町运动,其内容也由最初单纯的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展到景观与环境的改善、健康与福利事业等整个农村生活层面。日本为推动农村治理发展,采取的主要举措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采取了现代化带动战略: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二战特别是朝鲜战争后,日本经济短期内得到高速发展,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农业人口急剧减少。为了切实缩小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本政府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明确了以促进农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线和重点,注重增加农民收入来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从1961年起,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涉农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农地法》《农振法》等法律法规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保障支持农业、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规范发展。
二是实践中注重推动农村与农业的平衡发展。自1999年起,日本在原来《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一方面,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山区农民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为此设立了“农村建设专项费”,重点支持农村的个性化、亲环境型的发展;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根据新颁布的《景观法》,重点扶持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建设发展。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农村地区居民、民间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鼓励、支持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如从1979年开始,大分县推行“一村一品”运动,并取得较好成绩,从而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并行发展,形成了自然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田园景观。
三是注重城乡互动融合。日本政府鼓励在农村开展绿色观光事业,开展农村生活体验等活动,着力增强城乡国民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建立了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长效机制[2](p.36),从而为实现城乡的联动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总体看,战后日本通过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举措,加大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农民的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农村的消费潜力得到激发,也促进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农村通过重建和更新,在推动本地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纵观
日本造村运动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长期的。从最初的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再到营造农村景观,着力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整治,其间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鉴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传统历史文化不同,各国在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面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当今世界各国在农村基层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组织:政权组织;政党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社团组织。事实上,也正是由这些组织共同构成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系统。无疑,农村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为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一)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日本、韩国均高度重视发挥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倡导与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无论是韩国在农村掀起的“新村运动”,还是日本的“造村运动”,起初都是由政府倡导发动的。虽然政府的初衷不尽相同,但结果殊途同归,都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的状况,实现了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最终促进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日本:造村运动与乡村振兴实践
(一)造村运动的启动
二战后日本非常重视城市建设,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955年~1971年,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迅速增加,达到1830多万人,累计总数达到4340多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61%提高到85%;同期农业劳动力则从1600万人减少到760多万人[3](p.549)。这导致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农村面临新的危机,加上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促使日本人认真思考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开始启动造村运动,旨在通过“自下而上”的造村运动实现乡村的重新振兴。
日本的町、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町、村一般由几个居民点或者若干自然村组成,当然在町、村的相应范围内,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村民自治组织,如“集落”“自治会”或“町内会”等,“集落”是日本农村的居民点和自然村,通常有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集落与町、村政府之间不存在领导关系(类似于我国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
关系),其职责在于协助町、村行政,具体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政策,如日本的水稻种植计划等政策的落实,多是通过这一组织最终分配到各家各户。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农村基层居民自治组织非常发达,农村居民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组织,基层居民的自治组织也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町、村议会成员和行政首长由农村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町、村长受町、村议会的监督,并有罢免权,町、村长可以否决町、村议会的议案,甚至解散议会。在具体运行实践中,当町、村议会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对町、村长提出的不信任案时,如果不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那么町、村长就必须立即辞职。日本全国最大的农业和农民团体是农业协同组合,其成员众多,可以说囊括了全国的农民。农业协同组合组织一般分为三个层级:即全国、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个层级,具体来说,农业协同组合有的由町、村单独建立,有的是以几个町、村为基础共同建立,在特殊情况下,如个别基层农协如果规模过大,还可以设立支所。当然,除农业协同组合外,町、村内也存在自治会和町内会等组织,町内会、自治会也都是由居民自愿参加、组合而成,其规模大小不等。日本目前大约有近28万个町内会和自治会。
(二)造村运动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造村运动,也被称作造町运动,其内容也由最初单纯的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展到景观与环境的改善、健康与福利事业等整个农村生活层面。日本为推动农村治理发展,采取的主要举措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采取了现代化带动战略: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二战特别是朝鲜战争后,日本经济短期内得到高速发展,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农业人口急剧减少。为了切实缩小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本政府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明确了以促进农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线和重点,注重增加农民收入来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从1961年起,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涉农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农地法》《农振法》等法律法规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保障支持农业、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规范发展。
二是实践中注重推动农村与农业的平衡发展。自1999年起,日本在原來《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一方面,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山区农民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为此设立了“农村建设专项费”,重点支持农村的个性化、亲环境型的发展;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根据新颁布的《景观法》,重点扶持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建设发展。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农村地区居民、民间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鼓励、支持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如从1979年开始,大分县推行“一村一品”运动,并取得较好成绩,从而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并行发展,形成了自然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田园景观。
三是注重城乡互动融合。日本政府鼓励在农村开展绿色观光事业,开展农村生活体验等活动,着力增强城乡国民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建立了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长效机制[2](p.36),从而为实现城乡的联动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总体看,战后日本通过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举措,加大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农民的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农村的消费潜力得到激发,也促进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农村通过重建和更新,在推动本地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纵观日本造村运动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长期的。从最初的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再到营造农村景观,着力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整治,其间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鉴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传统历史文化不同,各国在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面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当今世界各国在农村基层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组织:政权组织;政党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社团组织。事实上,也正是由这些组织共同构成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系统。无疑,农村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为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一)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日本、韩国均高度重视发挥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倡导与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无论是韩国在农村掀起的“新村运动”,还是日本的“造村运动”,起初都是由政府倡导发动的。虽然政府的初衷不尽相同,但结果殊途同归,都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的状况,实现了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最终促进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二、日本:造村运动与乡村振兴实践
(一)造村运动的启动
二战后日本非常重视城市建设,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1955年~1971年,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迅速增加,达到1830多万人,累计总数达到4340多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61%提高到85%;同期农业劳动力则从1600万人减少到760多万人[3](p.549)。这导致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农村面临新的危机,加上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
机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促使日本人认真思考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开始启动造村运动,旨在通过“自下而上”的造村运动实现乡村的重新振兴。
日本的町、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町、村一般由几个居民点或者若干自然村组成,当然在町、村的相应范围内,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村民自治组织,如“集落”“自治会”或“町内会”等,“集落”是日本农村的居民点和自然村,通常有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需要指出的是,日本的集落与町、村政府之间不存在领导关系(类似于我国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其职责在于协助町、村行政,具体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政策,如日本的水稻种植计划等政策的落实,多是通过这一组织最终分配到各家各户。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农村基层居民自治组织非常发达,农村居民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组织,基层居民的自治组织也具有相当的独立性。町、村议会成员和行政首长由农村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町、村长受町、村议会的监督,并有罢免权,町、村长可以否决町、村议会的议案,甚至解散议会。在具体运行实践中,当町、村议会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对町、村长提出的不信任案时,如果不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那么町、村长就必须立即辞职。日本全国最大的农业和农民团体是农业协同组合,其成员众多,可以说囊括了全国的农民。农业协同组合组织一般分为三个层级:即全国、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个层级,具体来说,农业协同组合有的由町、村单独建立,有的是以几个町、村为基础共同建立,在特殊情况下,如个别基层农协如果规模过大,还可以设立支所。当然,除农业协同组合外,町、村内也存在自治会和町内会等组织,町内会、自治会也都是由居民自愿参加、组合而成,其规模大小不等。日本目前大约有近28万个町内会和自治会。
(二)造村运动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造村运动,也被称作造町运动,其内容也由最初单纯的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展到景观与环境的改善、健康与福利事业等整个农村生活层面。日本为推动农村治理发展,采取的主要举措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采取了现代化带动战略: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的整体发展。二战特别是朝鲜战争后,日本经济短期内得到高速发展,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导致农业人口急剧减少。为了切实缩小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本政府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明确了以促进农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线和重点,注重增加农民收入来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从1961年起,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涉农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农地法》《农振法》等法律法规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保障支持农业、农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规范发展。
二是实践中注重推动农村与农业的平衡发展。自1999年起,日本在原来《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又相继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并制定了具
体的实施计划。一方面,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山区农民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为此设立了“农村建设专项费”,重点支持农村的个性化、亲环境型的发展;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根据新颁布的《景观法》,重点扶持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特色自然景观建设发展。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农村地区居民、民间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鼓励、支持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如从1979年开始,大分县推行“一村一品”运动,并取得较好成绩,从而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并行发展,形成了自然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田园景观。
三是注重城乡互动融合。日本政府鼓励在农村开展绿色观光事业,开展农村生活体验等活动,着力增强城乡国民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建立了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长效机制[2](p.36),从而为实现城乡的联动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总体看,战后日本通过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举措,加大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农民的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农村的消费潜力得到激发,也促进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农村通过重建和更新,在推动本地传统文化复兴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纵观日本造村运动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长期的。从最初的消灭城乡差距开始,到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再到营造农村景观,着力提升农村生活水准,到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整治,其间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鉴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传统历史文化不同,各国在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面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当今世界各国在农村基层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组织:政权组织;政党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社团组织。事实上,也正是由这些组织共同构成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系统。无疑,农村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为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一)注重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日本、韩国均高度重视发挥政府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倡导与大力推动乡村振興。无论是韩国在农村掀起的“新村运动”,还是日本的“造村运动”,起初都是由政府倡导发动的。虽然政府的初衷不尽相同,但结果殊途同归,都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的状况,实现了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最终促进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篇十一: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P>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对策
摘要:在乡村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国土空间规划要尽快构建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空间规划,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而村庄的整体性又直接地影响着乡村的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制订,为乡村工业结构的优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布局,能够增强村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城乡交往、缩小城乡差距、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理念,使中国乡村更具活力、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主要从国家、省、市、县、乡五个层次进行。如何合理地保护和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制定、实施、管理、监督等方面,对“多规融合”进行深入的探讨。
1分析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现状
1.1我国城市空间规划观念陈旧,法律法规不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规划机制尚在摸索中,不能为相关工作提供精确的参考和法律依据,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法律法规滞后,法律法规滞后,缺乏法律支撑。部分地方政府的空间规划理念比较滞后,法律法规不统一、标准化、健全,缺少相应的政策和制约机制。与此同时,由于空间规划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力度的不断深入,使得行政审批的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的实
施效果,也与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思想背道而驰,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抵触。
1.2对当地资源特征了解不详细,不能适应乡村建设多元化的需要
一些规划设计人员对当地的资源特征不够全面,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往往会造成与地方实际不符的规划内容。乡村的自然生态条件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低、空间规划难以落实、实施基础薄弱、保障功能薄弱等问题。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不能适应乡村建设多元化的需要。
1.3对规划了解不够,对规划工作的参与程度不够积极
在乡村空间规划中,村民是最主要的观众群体。国土空间规划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乡村空间规划工作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村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规划的认识不够透彻,对规划工作的参与度、积极性都比较低。村民在空间规划中缺乏主动的参与。由于村民的利益与规划体系之间的矛盾,会对规划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4乡村“空心化”,人口流失众多
当前,我国乡村“空心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有效的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的死亡病例达到了80例。截止到2019年末,城镇常住人口比例第一次超过60%,此后继续保持着较快的速度。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发展,城市居民逐步向城市流动,导致了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和“空心化”。对于这种现象,至今还没有一个好的方法来处理。乡村空心化是一个耗资时间长、效果缓慢的动态过程,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强化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以达到乡村自治的目的。
1.5民族特色的消失,被迫进行城市化
实现乡村复兴,也要解决民族特色的消失。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乡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农民进城打工、经商、参加城镇化,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中的居民由于缺乏乡村特征而被迫进行城市化,
丧失了其原有的乡村特征。另外,由于人口的不断流动,部分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村落也逐渐沦为“空心村”,丧失了原有的光彩。
1.6内生动力不足,政策执行不力
乡村发展是实施国家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内生动力,缺乏有效的政策实施,导致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匮乏和教育水平的低下。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在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另外,要加强政策落实。
1.7部门之间协调性、关联度低、侧重点不一致
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存在着职能模糊、职能不明确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各部门间缺乏协调性、关联度低、侧重点各异。5级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着重复、规划盲区等问题。
1.8资金收回不及时,影响项目的进度
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政策、资金支持等问题。其中,政府专项资金与涉农资金的整合是我国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资金来源。前期的综合整治项目,需要政府垫付,若不能及时收回,就会导致政策与资金的不匹配,不仅会拖累项目的进度,还会增加政府的资金压力。
1.9空间规划的执行因种种矛盾与障碍而导致执行效率低下
在编制和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时,由于没有考虑到规划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实施中缺少规范、系统、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了资源、人力资源的多重浪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各种冲突和障碍,导致了空间规划的执行效率低下。
2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策略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制度建设。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的组织结构,明确相关职能,保证各级政府之间的
密切沟通和合作。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方案,使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目标与发展路径相协调,形成相对完整、完整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条件,进行空间开发计划的编制。各级政府要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执行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完善各级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
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将听证会等制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对规划实施和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采纳,以增强公众的参与。从整体管理的视角,强调横向和纵向层次的规划,明确领导机构的主体,规范各级部门的工作,传递国土空间规划的思维。
国土空间规划的设计理念要与科学的发展观相一致。在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时,各级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树立科学的规划观念,吸取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增强环保意识,维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3结束语
综上述,根据目前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实际情况,从区域经济作为中国稳定发展的唯一亮点,国土空间开发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已经形成,国土空间规划是其基础内容和保证。国土空间规划要符合“稳增长、促协调”的目标,符合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城乡融合”的目标。通过对国内外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实践的总结,提出了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国土空间规划的优化,可以根据规划地区的具体国情,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制度,改革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行政体系,树立科学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观念。
参考文献
[1]常鹏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研究[J].冶金管理,2021(11):167-168.
[2]杜娜.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14):180-181.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4.084.
[3]汪素平.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城市住宅,2020,27(06):139-140.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小城镇地下空间规划思考[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2018:633-643.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振兴 乡村 现状
上一篇:乡村振兴经验做法(19篇)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宣讲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