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9篇
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9篇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实施五大举措助推乡村振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农牧业大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实施五大举措助推乡村振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农牧业大区,农牧业优势突出,“三农”短板也明显。需要借助“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开展的契机,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
一、协同农区牧区城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一〕尝试“牧羊农养模式”,增进农村牧区城市交流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草原区冬季需要大量购置饲草料,增加了饲养的本钱。而农区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可饲秸秆或丢弃于农田或就地燃烧。局部秸秆被收购转卖到草原区,本钱较高。同时,农村出现大量空置院落和冬季农村劳动力闲置的现象。20世纪70-80年代,农区的羊群在夏季有去牧区放养的习惯。现在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社或嘎查村集体、村带头人之间进行协商,交通防疫部门指导,在秋末将牧区牧户的牲畜全部或者局部转移到农区饲养,即“牧羊农养”。這种模式可解决牧区冬季饲草短缺的问题,防止农区秸秆浪费,同时为农区土壤提供有机肥、增加农民冬闲收入。
〔二〕助力“农牧业公益门店”,激活农牧业生产活力
随着时代进步,广阔城市消费者对新鲜、优质的农畜产品更加认可。牧区羊肉、农村猪肉、明地蔬菜、无水大葱更受到消费者青睐,但是购置渠道不畅,产销信息不畅通。以牧区羊肉为例,如果能将农牧区合作社、个人的农产品在检疫合格后,直接进入“政府公益门店”“扶贫摊位”、固定市场摊位、农产品专卖店售卖,增加沿海城市、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内
蒙古特色牛羊肉食品店,加以美食制作视频、文艺宣传节目等配合,可畅通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
二、引进和培育人才,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一〕推广农牧区“人才试验区”,争做“一区一品”
比照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引进方案,内地城市无论在人才待遇、规模、层次还是配套的安置、补贴、效劳相对较差。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分层次人才引进奖励方案。如建立“东部人才试验区”、人才工程试水池以及与内蒙古农牧业开展相关的各类试验区,在农业经济模式移植、农产品开发试产、电商平台引进、特色门店共享、劳动力资源使用等方面,为东部人才、技术、理念的引进提供多种渠道和模式,既防止东部区人才、技术的“水土不服”,解决其后顾之忧和退路问题,又可以通过试验结果相互筛选更有价值的需求。
〔二〕建立基层人才创新机制,培养一批外乡专家
将交流讨论形成的创新农牧业开展的新思路、新思想、新模式的运行通过报纸期刊、区域论坛、头脑风暴等形式进行同行广泛评议,对有利于现代化农牧区开展的相关建议,做试验试点,并全环节关注。
〔三〕树立农牧业典型,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技能
内蒙古地域广阔,各地都有市场经营意识强的“能人农民”,他们愿意主动尝试新鲜事物和改变旧传统。鼓励“能人农民”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创新模式,建立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模式,通过典型示范可以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更多农牧户参与下实现规模效益。
三、开掘文化基因,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围绕红色文化基因,开展农牧区多种经营
〔二〕深入开发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文化历史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红色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马文化、沙漠文化等独具特色,独特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特征,是展示内蒙古、宣传内蒙古、开展内蒙古的亮点。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研究、设计、开发,创新创造出形式、内容、色彩、寓意多元化,功能、特性、对象、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让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走出草原、走向世界。
内蒙古有独具特色的“马文化”。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工匠、艺人,把“马文化”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不断开掘、更新、重构以“马文化”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开发多样的“马文化”产品,布局鲜明的“马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融合的“马文化”实业,展示“马文化”的魅力和潜力,拓展“马文化”的经济增长带动。
鼓励、支持兴办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学校,培养本地区更多的音乐人才,推广、普及特色鲜明如马头琴、蒙古族四胡、火不思、雅托嘎、胡琴等民族乐器,建立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培训、销售等系列产业,建设民族文化传承普及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播民族音乐。
四、开展生态农牧业,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一〕实现农村牧区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
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草原、森林、河流等为重点,构建和完善表达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地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加快推进草原承包
“双权一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保护机制,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恢复重建。扩大内蒙古自治区与东部沿海兴旺地区的碳汇交易,增加农牧业相关的林业、草地碳汇企业,积极争取碳汇工程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引导和帮助地区开展碳汇交易。
〔二〕市场行为推动“测土配方”和有机肥施用
普及测土配方,实施精准施肥。过去农民往往根据经验判断决定施用量和施用时间,对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没有概念。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完善配套政策,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请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对农业产区的土壤进行科学测试分析,给出该地区对应农作物的肥料施用量和有效施用时间。
加大农区有机肥的开源。试点对于河湖淤积有机质就地利用,城镇污水污泥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利用,农区秸秆牲畜糞便堆肥高效利用,加强农村养殖场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加快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研发企业的本地化,重点解决有机肥技术的普及和专业化解决方案的试点等。
实施补贴价收购施用有机肥的农产品。建立农副产品化肥农药质检、等级认证和食品源头追溯制度,让消费者选择是否接受有机肥施用的食品,形成以政府补贴撬动有机肥施用,消费者市场行为倒逼有机肥施在种植业中普遍施用的良性循环。
五、发挥嘎查村主体作用,助推基层组织振兴
〔一〕提高村干部素质,拓展基层组织结构和模式
多种形式提高现有村干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工作素质。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有推动力,还要有主动“拉车”“突围”的能力,通过建设
“农民干部党校”等形式,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法治意识、市场理念等,增强他们的效劳意识、致富本领和自律精神。
引进新型农村牧区工作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多点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尤其是需要长期融入农村的其他身份的干部参加。例如,城市中走出来的职业农牧民、农牧区种养能手、返乡创业农牧民、农牧业相关城市退休工作人员等,这些人员在开展思路、经营管理、资金财力、经验技能、工作热情、拓展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本地农牧民无法替代的作用,现有农牧区嘎查村两委会制度中的户籍、年龄、身份门槛使他们无法根本地融入到现代化农村建设中。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使这些能人留得住、用得来、跑得勤,将是现代化农村农业建设的一大助力。
〔二〕充分开掘农牧区的社会资源和无形资源价值
实施在外优秀人士“雁归行动”,邀请走出去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归乡,为家乡的开展出谋划策,把脉问诊。搭建反哺桑梓平台,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家乡多做奉献,做大奉献。
〔三〕加大嘎查村干部扶持力度,发挥其创造力
嘎查村干部绝大局部是兼职,本身从事农牧业生产,还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兼顾嘎查村工作和农务。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干部的财政支持,通过建立“村干部薪资与同级评比考核的财政补贴制度”,提高村干部待遇,让他们有更大热情和更多时间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同时,旗县、苏木镇工作人员要定期驻村、驻社,实地调研、任务对照,及时交流工作,积极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和农牧民真有感情、有真感情,开掘农村牧区的开展潜力,寻求农村牧区的开展出路,助力村干部和嘎查村集体建设现代化农村牧区。
篇二: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
摘要:作为人口大国,地域辽阔,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乎民生问题。我国在对乡村建设和发展一直保持重视的态度。在十九大中更是首次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此作为我国战略发展的重点,不断的推进。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首先需要加强乡村治理效率,以此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本文针对目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实践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观念落后
行动是靠思想支配的,所以,党建工作开展的第一步是需要让基层党组织人员认识到乡村振兴工作为什么开展,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是什么。但从实践中发现,党建工作的思想和工作的步骤出现了不统一现象,基层党没有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没有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乡村工作过程中,对党建思想的探讨严重不足。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就是要通过党建团结干部群众,因地制宜的制定乡村振兴策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中对具体的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最重要的是保证所制定的目标和步骤落实到实处。但现实中,由于党建思想的缺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没有做到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对于实施的路径和思想也并不够明确,导致基层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存在意义不大,效果乏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效率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党建领导乡村振兴的责任主体不真实
各级党组织需要深刻认识自身环境,明确自身职责,运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乡村振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但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逐渐下降的同时,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的出现,那就是责任主体不明确。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居委会中,村干部是主要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村干部认为传达工作做好就可以,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乡村振兴的责任主体。在振兴工作的完成过程中,村干部并没有将相关的责任承担起来,直接导致了相关政策无处落实,难以真正的实现乡村振兴。
二、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基层党组织需要坚定信念,对于发展中的忧患意识需要加强,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创新意识,提升使命感,要坚定信息,我国乡村振兴道路会取得良好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盲目的自信,需要认识到这一次艰辛而长期的任务,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各阶段的工作进行有序的安排,突破重点和难点,定时定期的进行任务检查,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的推进。乡村振兴毕竟是专业的发展道路,所以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因地制宜的进行实施方案的设计,注重差异化和精细化的融合。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结合本村的优势,找到特色发展道路,创造深入发展条件,吸引资本进入,从而进入到良心循环发展之中。
(二)增强乡村振兴和党的建设的号召力
基层党在乡村发展及村农致富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之前,需要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培训,学习如何帮助乡村发展策略,培养正确的乡村优秀品质和精神观念,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所学运用到工作中,引领更多的当地乡村基层党员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中来。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业生产是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除此之外,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土地政策的变更,优化农业经营方式,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乡村会存在房屋闲置和土地闲置等问题,可收集闲置的土地进行优化利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小农思想,提升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地区的号召力。
(三)优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
党建工作下进行乡村振兴工作的引导,首先需要对党基层工作人才建设加强化,进行现代化乡村建设引领团队建设。第一,对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加强优化建设,领导人员需要有着高素质和高能力特点。通过内外部的考核进行高质量领导人员选拔,领导人员不仅需要有着较高的洞察力,加强的先进管理能力,同时还需要有着对乡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设置定期的培训,提升基层领导的素养和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第二,乡村党员队伍的优化。社区党建知识培训是定期的活动,以政治规范作为考核的标准,提升基层党员的思想先进性和政治素养。最后,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完善,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完成。一方面,培养职业农民,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为职业农民提供基础的设备。另一方面吸引外出人才回流,村中大学生的召回,对大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加强高素质人才团队建设。
(四)建立健全约束标准机制体系
乡村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是新时期下党建工作的重点,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才能保证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核心领导,需要通过不断的完善相关鬼斩制度才能保证党组织自身职能的有效性发挥。将党组织从领导者逐渐转化为支持者,从管理者逐渐转化为服务者。除此之外,在党建工作中,减少强制性策略的出现,避免“命令、干预”的行为的出现,不断提升党组织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的积极性,让党员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对规章制度进行遵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断树立我党的良好形象和权威。
(五)协调资源和力量
要坚持以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指导,针对乡村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进行调整。首先,要通过基层党建引导和整合这些资金和资源,并通过乡村部门的合作安排这些资金的具体方式。要开展县市级建设,领导小组应确保这些资源针对项目。同时,结合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发挥这些资金的作用。其次,要团结各方,开展一些以振兴乡村为主题的活动。各部门、各机关的干部也可以到农民
那里去征求意见,帮助这些基层单位解决困难,把创新过程作为重塑乡村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吸引城镇居民下乡投资,技术和资源进入乡村,形成乡村回流局面。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观念落后;党建领导乡村振兴的责任主体不真实等问题,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效率的提升。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加强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乡村振兴和党的建设的号召力;优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约束标准机制体系;协调资源和力量等策略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所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从而建设现代化生态、文化、政治、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张宏波.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1):68-69.
[2]伍玉霞.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中文信息,2020,(1):253.
[3]于艳华.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2):150.
[4]张红升.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青年时代,2020,(21):49-50.
[5]张诗豪.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7):288-289.
作者简介:樊少华;男;1982.11;陕西省韩城市;汉;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基层党建、区域经济、乡村振兴等
篇三: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举措和重要经济战略部署,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城乡规划是我国各级政府在城乡发展工作中的建设方案与规划行为,主要内容是对城乡基建、交通、居住、消防、绿化等进行的合理布局,合理投入资源对城乡生产环境进行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科学的城乡规划方案能够更好地使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对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路径
1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出全面现代化乡村,逐步形成工业繁荣、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及生态宜居的理想局面。对此,乡村不仅需重视农业生产,更应将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上日程,使产业链更加丰富;而创造出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既能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也能吸引更多关注,强化城乡间的联系;文化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点内容,可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助力于具备我国特色的现代乡村文明体系形成;若想乡村生活更加富裕,根本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最终,乡村经济、乡村振兴战略都将加快前进步伐。
2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2.1乡村地区的人口问题。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乡村地区的人口问题更加突出,例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是制约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虽然农村地区的生育率普遍较高,但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养老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我国的新生儿人口数量不足,未来劳动力数量减少已
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也使农村适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不足,人口结构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居乡村的老年人无法得到良好的照顾,乡村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较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愈加严重。优化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已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管理者需做好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协调与配置工作,从而解决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问题。
2.2缺乏有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近几年,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乡村振兴过程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府部门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有必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构建,通过合作组织的带头作用解决农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保证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只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作用,才能够充分体现城乡规划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服务的本质,保证“农民富、农民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3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3.1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实现农村复兴、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难发现,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其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使其关注乡村发展等,都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因此,若想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可通过进行科学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等途径。同时,要采取转变地方政府的宣传方式、改进基层组织和给予政策鼓励等举措,为农村地区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待青壮年劳动力返回居住地后,创业指导、教育培训等事项也必不可少,能有效完善城乡人才交流、培养机制,组建出专业化极强的人才队伍;而对农村老年人来说,合理的养老机制、模式可为青壮年劳动力消除顾虑;政府还应统筹教育工作,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最终基础教学质量将能满足现下的实际需求,促进学龄前儿童及青少年人群的发展,为乡村教育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石。
3.2构建全新的城乡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生产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地区的生产力量日趋薄弱。集体所有制改革将打破农村集体封闭的桎梏,在制度层面上加快农业生产力的城市化转型。但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人口和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扩大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至关重要,这也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础。整体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安排城乡功能空间,优化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工农相促、城乡互补,推动形成全新的城乡关系。只有切实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与流动性,才能使农村的发展动力有所增强。
3.3发展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产业结构不同是导致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不同的根本原因。鉴于此,在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候,可以有效挖掘乡村地区的资源优势,借助资源优势来提高乡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首先,对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学习并借鉴城市建设的成功模式,大力发展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但不能盲目复制城市建设模式,避免城市建设模式与乡村实际情况不相符,而造成严重的乡村资源浪费问题。另外,还要推进农业供给改革,提升乡村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其次,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乡村地区的生产方式依然非常单一、传统,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方面也显得力有不逮。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管理理念进行改变,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渠道和发展渠道进行拓宽,并加强特色农业的发展,使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再次,加强先进生产设备与农业技术的引进,通过对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乡村生产的现代化发展。最后,在保障乡村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当地电商、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电商产业克服乡村传统销售模式的弊端,通过旅游产业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
3.4构建乡村生态系统。在很长的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在此过程中,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资源破坏、能源损耗等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资源受到巨大的损耗,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许多在乡村务农的村民不得不被迫选择外出务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城乡规划工作需要重视乡村生态体系的构建,乡村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制定环境标准,保护
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乡村经济,针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合理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措施,使生态自然环境得到修复。健康的乡村生态系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可以使乡村走上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结语
综上,在乡村经济振兴过程中,既要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人民经济效益,还要积极开展乡村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在农村多开展文化活动,拓展乡村文化服务渠道。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升级,结合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创新规划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战略,研究乡村振兴的科学途径。既要分析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形成城乡基本关系,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发展好乡村的特色产业,推进农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辰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现代化农民现状研究[J].新农业,2021(21):63.
[2]庄飞.城乡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路径解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1(17):278-279.
[3]孙玉杰.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1(24):228.
篇四: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的几点认识作者:覃志立陈江生来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1期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国情农情,在深入认识我国乡村改革40年的演变轨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2018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为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探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路径对于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启“三农”发展新征程等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历史发展视角看,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明确了乡村未来30多年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从社会治理视角看,它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内容、多方式的系统工程,必须更加注重乡村的协同、联动、融合发展。从政策实践视角看,它是顺应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质性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因此,真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细落实,必须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
乡村能否实现全面振兴,农民能否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往往取决于乡村自身经济基础牢不牢,生产力水平高不高以及产业发展旺不旺。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我国乡村建设各有侧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产业兴旺”作为全面振兴乡村的重点,并居于总要求之首。乡村振兴战略用“产业兴旺”代替以往的“生产发展”,表明我国乡村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乡村振兴要站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乡村物质基础再塑造、再升级、再筑牢,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这一着力点,突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好振兴产业的政策“组合拳”,以解决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布局分散等突出问题。二要创新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更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现代科技、城市资本等资源要素流向农村产业,促进农业与生态旅游、电子商务、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创造一批乡村电商、乡村旅游、乡村养生等新业态新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三要打造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构建与国际农产品标准相匹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标准体系,着力培育一批优秀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品牌,积极出口“特而优”农产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与合作,不断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优质的居住条件,既直观反映美丽乡村“有颜值”,也表明美丽乡村“有气质”。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宜居”取代原有的“村容整洁”[2],表明美丽乡村的建设不再只是简单地改变农村,而是从内到外使乡村美丽,实现外在美与内涵美的有机统一。正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阐述的,生态宜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故应重视农村居民的内在生活质量,确保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健康、更加安全、更加幸福。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不断提升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干净整洁环境。二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调动社会各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不断提升绿色农业供给能力,利用先进
技术和管理手段,积极发展生态经济,通过打造生态环保全产业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
让乡风文明重归“故土”,既是中华文明护根固本的重要工作,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都突出强调“乡风文明”,说明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新时代的乡风文明,站位更加高远、内涵更加丰富、立意更加深远,不仅强调要在继承中发扬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而且更突出在发扬中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积极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引导广大农村居民践行文明崇德向善。二要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式,通过乡村优秀曲艺表演、文化遗产保护、乡风家风民风传承等形式,着力展现新时代乡村的新面貌及农村居民的精气神。三要推进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不仅要把握文化惠民切入点,大力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集聚,还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人才,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四)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秩序保障
乡村振兴能否如期实现,与乡村治理是否有效密不可分。乡村振兴战略用“治理有效”代替以往的“管理民主”,既表明我们党在乡村振兴中的治理理念与工作思路的明显变化,也表明我们党在乡村民主管理更加规范的实践基础上更加重视乡村治理的实际效果[3]。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推动农村基层党建整体提升、全面进步,打造一支精通农业、保护乡村、热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以过硬的作风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基层党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二要完善和创新农村居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动农村治理重心向下转移,尽可能地向基层提供更多资源、更好服务、更加人性化管理,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三要以德治与法治两手推进平安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法治为民的意识,也要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育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引导广大农民以法治方式行使权利、解决纠纷、履行义务,不断提升乡村法治化管理水平与农民对乡村法治环境的满意度。
(五)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
乡村振兴的目标,是要推动村民收入持续增加,村民生活更加富裕,村民幸福指数不断上升。乡村振兴战略用“生活富裕”代替以往的“生活宽裕”,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充分说明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进一步缩小,同时,也表明该战略力图让农民过上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充分利用各种就业扶持政策,充分调动招聘单位与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以各种形式和渠道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二要不断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同时积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人文环境,打造幸福美丽乡村升级版。三要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民政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就医和子女就学资助制度,从根源上减少生活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篇五: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篇四近年来xx省xx市xx区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致力破解基层治理新问题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行以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带动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双进双促模式通过四个双向措施助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迈入快车道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合集5篇
【篇一】xx省xx县突出党建引领,通过“建强组织”“发展产业”“聚拢人才”展开乡村振兴美丽和谐的“新画卷”。建强组织,启动乡村振兴“强引擎”。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依托专业合作社、产业龙头、产业基地,通过采取“社社xx、企社xx、村社xx”的方式组建党组织,走出一条围绕产业建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的双向发展新路径。xx县立足让党组织撑起产业发展主心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方便管理原则,把20049名农村无职党员编入产业党小组,共成立8个产业党总支、87个产业党支部、1500多个产业党小组,夯实基层组织“桥头堡”,打造产业发展“强引擎”。该县瓦屋镇成立食用菌产业党支部,下辖11个党小组62名党员,覆盖全镇11个食用菌基地,充分发挥出党建引领作用,增强了党建带动力。该县马楼乡成立蛋鸡养殖产业党支部、蔬菜种植产业党支部、香菇种植产业党支部等党支部,形成“三驾马车”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动乡村振兴强大马力。发展产业,点燃乡村振兴“加速器”。适地发展特色乡村产业、乡土产业,深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的主旋律,实现乡村蝶变。xx县围绕村村上产业、户户有项目,对资源丰富的村,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对产业突出的村,引导成立产业合作社;对经济基础好的村,鼓励入股分红,发展加工、经营、服务等产业,目前,血桃、葡萄、蓝莓、软籽石榴、香菇及农家乐等一大批产业蓬勃发展。该县张官营镇深挖产业潜能,助推食用菌产业园集约发展,实现辖区内包装、团购、冷库共用,在废物利用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食用菌年产突破1000吨,年产值800多万元。该县董周乡投资2500万元建设五里岭林果产业园区,培育了“xx硒梨”品牌,建成了林果农贸市场,涵盖产业带贫基地5个。覆盖董周、观音寺、仓头、库区四个乡36个行政村、2800多户参与林果种植,林果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年产果品10万吨,产值达2.65亿元。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2万人次,稳定就业1万余人。让
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聚拢人才,注入乡村振兴“永动力”。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立足人才链,
打造技术链,汇聚发展“永动力”。xx县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批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组织县域105名“田秀才”“土专家”,抽调58名科技人才,组建县农业科技服务团。遴选234名第一书记,选派518支驻村工作队,让“人才杠杆”撬开乡村振兴的大门。该县库区乡吸引了9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种植蓝莓,使全乡蓝莓种植面积增加了近1000亩,为3000余名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该县瓦屋镇在县科技特派员张杰的指导下,采用国内领先的液体制种技术,研发出优质食用菌品种“庆丰五号”,目前全镇年种植香菇1037万袋,产量突破1万吨,突显技术创新“动力源泉”。
【篇二】再过2个月,xx县xx镇xx村党支部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将迎来成立后的第二轮分红。这个有390名社员参加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就实现群众受益、集体增收。该村村民杨新安,去年秋季全家6口人土地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800元。目前,全市已有798个村成立合作社,入社农民4.05万户,集中经营土地24.06万亩,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户年均增收2000元,探索出农业大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党支部发挥组织优势,破解农业规模化经营难题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比例较低,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效益不高;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增多,“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同时,农村党组织服务群众没有抓手,全市还有许多村庄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思路决定出路,能不能由党支部牵头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蹚出一条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市委决定采用“先试点、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进行积极探索。2016年4月,宁津县保店镇陶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成为全市第一家由党支部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实施“以地入股、按股分红”的土地股份化、集约化运营
模式,被称为“陶庄模式”。“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推进和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耕、种、管、收、售全程统一服务,形成‘村党支部+土地股份合作社+乡镇为农服务中心’的模式,实现富民强村互融并进。”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2017年,这一创新办法在全市推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相较于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单打独斗”,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带来极大便利。在县乡各级党委支持下,每个乡镇都建起为农服务中心,合作社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种子、肥料、农药等“统购”,耕种、灌溉、防治、收割等“统管”和农产品“统销”,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合作社采取租赁等方式,解决农机具缺乏的问题,又通过农机农艺配套,实现了耕、种、收集约经营。因为用量大,能够以批发价购买农资,肥料每袋至少便宜10元,再加上种子、农药、机械等费用,亩均可节约开支50元。同时,规模化种植有效开发出田埂、多余道路和边角未利用土地,增加了土地实际利用面积,实现了土地增潜和集体增收。”xx县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郑传蓬分析说。
产业链求突破,规模农业加速转型升级“合作社的利润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通过以批发价团购农资产品,实行大型机械连片作业,每亩每年生产成本能降低100元左右。二是提高亩产收益,通过统一种植高产优质品种,避免不同品种混杂影响,每亩每年增收100多元。”宁津县陶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负责人宋成槐说。他介绍,去年全村通过统一耕种,每股累计分红1000元,农户的亩均收入比过去提高200多元。同时,群众的更多收益还在账目之外。据测算,由于土地规模经营,各村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员农忙时不用赶回来,每人每年能节省误工费和路费1000元左右。留守老人、妇女腾出了时间,有的搞起了养殖、加工项目,有的直接到合作社打工挣“双份钱”。对于村集体而言,有了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平台更大。一年多来,众多村集体通过整理沟、渠、埂、路等边角土地,盘活农机设施设备等存量资产,以集体资产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齐河县胡官屯镇沙张村通过土地整理新增集体耕地130亩,仅此一项每年集体增收
10万元。各地党组织还紧紧围绕农业产业链做文章,一方面,在结构调整上采取“两步
走”,合作社刚成立时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为主,综合考虑人才、技术、基础等条件,逐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新六产”发展。另一方面,在经营方式上“两结合”,就是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化经营深度结合,积极搭建社企合作平台,在发挥农业合作社自身经营优势的基础上,引入成熟市场主体共同做大做强。
xx县桃园街道西杨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和农业公司合作,专门种植糯玉米,县乡农业专家全程跟踪指导,效益比普通玉米高一倍。在临邑县,林子镇苗甫庵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主动对接“农字号”龙头企业,以每亩3吨、每吨280元的价格销售青储玉米,当季亩均收益840元。“目前全市已有134个土地股份合作社与51个农业公司开展合作,合作项目从传统粮棉种植到青储玉米、杞柳种植等,种类越来越多。”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
立足产业促党建,产业、组织同步振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合作社要持续健康发展,选好“当家人”至关重要。目前,全市已成立的798个土地股份合作社中,751名村党支部书记依法兼任理事长,2245名村“两委”成员依法进入管理层,各地再由村民投票推选出信任的种地能手参与合作社日常管理,让专业人干专业事。“过去,很多基层党员反映,组织生活无事可议,党员参与度不高。自从有了合作社,这些村党支部的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从此有了鲜活生动的内容,党员们都踊跃参与,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xx县桃园街道西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春安说。“成立合作社,不仅是把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来,更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搭建基层组织帮民致富、为民服务的新平台,群众把个人奔小康和集体发展捆绑在一起,心与党组织贴得更紧,集体事情大家参与、重要问题大家商量,这才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根本性举措。”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廷国表示。目前,全市有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的村,仅占到全市农业村的10%。“工作开展之初,我们就明确支部主导、群众自愿、风险共担、集体增收四个原则,在具备
条件的地方先行推开,成熟一批,推行一批,不搞一刀切,不设时间表,同时继续支持、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陈廷国说。
【篇三】近年来,xx省xx县着眼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突出制度创新,健全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人难选、干不着、干不好、干不了”等突出问题,为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的“领头雁”队伍。健全选拔使用机制。围绕解决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综合能力偏弱,大批优秀年轻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村党组织书记“人难选”问题,畅通选任渠道,让更多优秀人才走上乡村振兴舞台。打破以往“就地取材”模式,采取“内挖、外引、择优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考察选人、考选用人、择优选派等形式,扩大选任范围,先后从机关干部、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等优秀群体中选配村党组织书记277名。注重培养青年党员、青年干部、青年人才,建设18所“头雁孵化”学校,成立17个农村“三青党支部”,实行集中授课和实践锻炼方式,培养后备干部1680名,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支“带不走、留得住、顶得上”的农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聚焦村党组织书记补贴报酬偏低、岗位吸引力不强、积极性不高等“干不着”问题,建立健全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荣誉、政治上有前途的激励保障机制。大幅提高经济待遇,2019年以来,县财政累计列支2.1亿元用于村党组织书记补贴报酬,村党组织书记平均每人每月报酬达到4500元,最高的可以达到6900元。大力提升政治待遇,“时代楷模”、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挂职县委常委,20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挂职乡镇党政班子成员,考选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2名,考录招聘乡镇公务员、事业人员6名。健全帮扶培养机制。为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资金、政策等问题,多领域多层次加大扶持力度。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扶上马、送一程”,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育培训。选拔361名村党组织书记到浙江大学、xx农业大学等高校参加专题培训,对全县1006名村党组织书记开展4期集中轮训,帮助提
升素质能力。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整合涉农资金、明确土地出让金的30%用于乡村振兴等措施,支持村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设立2亿元乡村振兴重大专项基金,将“头雁工程”专项资金列入预算,设立1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村党组织书记领办实施产业项目。
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为解决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存在的上台前“热情高涨”、上台后“原地不动”等问题,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管理机制。压实乡镇党委责任,每季度开展乡镇党委书记抓“头雁工程”述职考核,全年考核末位的坚决进行组织调整,引导党委书记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每月开展基层党建“四不两直”督导调研,重点抓“四议两公开”落实等村级规范化运行,定期曝光亮丑,倒逼规范履职。2019年以来,284名村党组织书记因工作被动被取消绩效奖励,6人被免职。建立健全村级班子定期分析研判机制,严格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利清单制度,广泛推行村干部离任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确保依法依规履职尽责。
【篇四】近年来,xx省xx市xx区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致力破解基层治理新问题,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行以“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带动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双进双促”模式,通过“四个双向”措施,助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迈入“快车道”。“双向进入”搭平台,拉响乡村治理“主引擎”。坚持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鼓励村“两委”成员带头领办合作社或者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新型经营主体,为基层党组织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管理运行搭建了平台。大力吸收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及参与乡村治理撑起了“后台”。近年来,全区共有144名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有277名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初步构建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了共建共治的新格局。“双向组建”强核心,筑牢乡村治理“火车头”。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
心地位,采取“产业带上建党委、产业链上建支部”的方式,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成立产业园党委2个、合作社党支部39个,合并调整合作社党支部59个,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采取在农村党员干部中选派一批、在新毕业大学生党员中选拔一批、在复转军人党员中选聘一批等“三个一批”措施,选派合作社党建指导员150名,加强党建工作指导。全面推行党的工作、组织活动、党员示范、人才支撑“四进合作社”模式,选派合作社辅导员352名,设置党员责任岗、示范岗、先锋岗等466个。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进企业车间、进生产班组、进产业基地、进田间地头,党组织政治功能进一步强化,组织力得到有效提升,成为引领乡村治理的“火车头”。
“双向培养”育骨干,锻造乡村治理“主力军”。发挥带头人队伍在乡村治理中的关键作用,采取把新型经营主体和返乡创业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创业带头人或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把党员带头人和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逐步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两委”成员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带头人队伍。深入开展“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聚民心活动,先后共有410名合作社优秀会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5名。扎实开展“党员亮身份、挂牌争先锋”活动,培育党员产业示范户4291户,引领带动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等1.1万余人,引导广大党员和致富能人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壮大了一支乡村治理的骨干力量。
“双向促进”聚合力,跑出乡村治理“加速度”。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支部领办培育一批“专业社”、抱团发展提升一批“联合社”、示范创建打造一批“示范社”等举措,合作社呈现出类型齐全、快速推进、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治理、脱贫攻坚等社会公益事业。组建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合作社带动、党员帮带、能人带动、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了帮扶贫困群众“全覆盖”,彻底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村党组织基本实现了能人管事、有钱办事、照章理事,提升了服务群众能力,夯实了农村基层党建根基,引领乡村治理驶入“快车道”。
【篇五】xx省xx县着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通过一线培育、人才下派、正向激励等措施,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优秀人才一线服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持久而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一是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强化乡土人才培养。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制定出台农村实用人才“1+5”政策文件,采取邀请专家授课、田间地头指导等形式,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2万多名。县财政每年列支农村实用人才经费500余万元,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倾斜、技术帮扶等措施,引导和鼓励其参与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先后创办各类产业基地71个,培养土专家652名,带动4.5万贫困群众脱贫。以中药材产业为重点,开展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并授予“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激发其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的动力。二是拓宽渠道、择优选派,引导人才一线服务。认真落实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贡献力量。开展“双百四联”活动,每年选派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00名农业专家,通过联基地、联协会、联项目、联农户,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实施“人才基层服务行”工程,动员和组织100名拔尖领军人才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农技推广等9项基层服务活动。实施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助推精准扶贫工程,从农口部门选派449名优秀人才组成108个科技服务团,选派98名科技特派员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服务,选派115名优秀教师、医务人员到乡村开展支教、多点执业。三是创新机制、强化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把服务保障作为人才支撑保障乡村振兴的着眼点,在资金、项目、生活等方面为人才创设干事的良好环境。对选派驻村的人才,每个驻村帮扶队、每名第一书记每年落实各1万元的工作经费,每天100元的生活补助。对于下派的科技特派员实行“三保一奖”政策,即:保留职务、保留待遇、保留编制,对贡献突出的科技特派员给予奖励。对于到乡村开展支教、多点执业的教师、医务人员给予一定补助。对参与“双百四联”“人才基层服务行”活动的人才,考核优秀的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的津贴,年度考核直接确定为
“优秀”等次,在晋升职称中予以加分。四是健全机制、树正导向,激励人才担当作为。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引导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优先推荐提拔使用、优先晋升技术职称、优先项目资金扶持的“三优”措施,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一线创新创业。近年来,县上先后对341名基层扶贫一线业绩突出、作风扎实、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人才和40名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进行了提拔重用。严格落实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人才分类评价的政策措施,将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精准扶贫、支教、支农、支医等获得的业绩作为评审条件,特别在晋升高级职称时规定必须有到乡村一线开展服务的经历。
篇六: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作者:谭永生潘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3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展及成效
2018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各部门围绕组织领导体系、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人才支撑、民生保障等领域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完善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因素。2018年以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意见和阶段性规划,成立党政一把手牵头的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之后,全国各地各级乡村振兴局相继成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全面形成。
(二)乡村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培育释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坚持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线,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释放乡村產业发展动能。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针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引导和扶持意见。
(三)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各地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对农村地区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启动重点生态区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四)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得到进一步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进行了系统部署,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
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推动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同时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农技人员下乡村基层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
(五)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必须以保障和增进农民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各地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行政村自来水通达率、普惠幼儿园覆盖率和宽带互联网覆盖率;增加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率;加快推进乡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标准等政策举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短板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
现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最大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虽呈现不断缩小态势,但仍处较高水平。二是农村地区发展普遍滞后。主要表现为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其中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是突出短板。三是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尤为突出。
(二)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
农村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然而现阶段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目前,一些地区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一些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发声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不够。三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的带头人。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缺乏,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紧密,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升。
(三)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
近年来,各地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认证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
值不高。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我国农村地区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迟缓,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普遍数量不足,服务针对性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统筹规划不足。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统筹规划明显不足,个别地方一哄而上、同质化问题突出。
(四)农村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加强
夯实农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乡村社会治理仍然是农村工作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乡村“空心化”加大乡村社会治理难度。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客观上造成乡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二是农村资源资产整合难增大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农村集体资产属于自然村所有,而自然村有资产却无自治组织,个别自然村尚未建立基层党组织,有的行政村有自治组织却没有集体资产,这都带来了社会治理难题。三是乡镇一级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乡镇一级机构仍然存在事权和财力不匹配的问题,对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构成严重制约。
(五)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
绿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仍是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方式,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生态存在诸多隐患。废水灌溉、废气排放、固体废物倾倒、堆放和填埋、地膜残留、设施农业发展不规范等多因素叠加,造成不少地方的耕地和地下水污染,对农村生态安全造成隐患。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尚需完善。一些村庄处于生态保护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付出的发展机会成本较多,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
三、国外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在世界范圍内,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城乡结构失衡、农村贫困、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等发展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乡村发展。
(一)完善乡村发展法律法规体系
乡村发展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无法完成,政府必须介入,并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在推进乡村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如美国出台有《农业法案》《土地法》《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国出台有《国土整治令》《领土整治与发展指导法》《领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指导法》等,日本出台有《农地法》《土地改良
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业基本法》《山村振兴法》等,韩国出台有《农业农村及食品产业基本法》《治愈农业研究开发及培育相关法案》等,这些法律法规基本确定了其一段时期内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二)适时调整乡村发展战略重点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在城乡差距显著阶段(一般是城市化率为30%—50%),各国乡村发展均聚焦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阶段(城市化率为50%—70%),各国乡村发展战略强调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就业机会提升、保护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加快乡村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如日本通过造村运动,重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韩国的新村运动也重在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阶段,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综合的乡村发展战略,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多功能性,重在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三)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发达国家普遍构筑了与“三农”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补贴、农业产业、农业金融、农业税收政策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乡村教育、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治理政策等,与农民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民教育和培训、农民收入分配政策等,与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垃圾处理、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等。如法国政府针对农业领域的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赔偿和生活补贴、协助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和互助组织补贴、对购买农业机器设备等采取补贴或免税;日本政府对“振兴八法”规定区域内满足一定条件的项目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
(四)提升乡村长期发展内生动力
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体系完整、运行有效和制度规范的农业研究推广及教育体系,确保农民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自19世纪开始,美国便以立法形式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进行规定,针对新晋农场主、农业雇工或者农业组织等不同的人群,设立不同的补贴计划或基金项目。法国农业教育培训制度层次分明,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农商会等分工明确、相互补充,能够很好地满足农业工人、农业技师、高级农业技师等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日本建立了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专门的农业大学是日本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主要培养具有技术、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的农业现代化人才。
(五)规避形成乡村先污染后治理
环境整治是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耕地污染治理、垃圾污染治理、废水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农业推进等方面。如美国为解决畜禽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推行了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法国鼓励乡村居民深入参与乡村发展规划设计,发挥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同时鼓励支持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颁布施行了《水质保护法》等法规,制定了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对违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针对乡村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产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等不同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四、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乡村振兴法》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我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下一步关键是强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见效。
(一)以要素下乡为抓手扎实推进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元经营主体培育,关键在于人才、技术、资金等农村产业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促进人才下乡。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综合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政府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务工返乡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到农村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二是促进科技下乡。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到农村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乡村,推动“科技下乡”向“常下乡”“下长乡”转变。三是促进资金下乡。把农业农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投入要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形成财政优先保障、政策性金融重点倾斜、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的大金融支持格局。积极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多种产权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拓宽抵押和质押物范围,为乡村产业发展破除资金障碍。
(五)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
绿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仍是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方式,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生态存在诸多隐患。废水灌溉、废气排放、固体废物倾倒、堆放和填埋、地膜残留、设施农业发展不规范等多因素叠加,造成不少地方的耕地和地下水污染,对农村生态安全造成隐患。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尚需完善。一些村庄处于生态保护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付出的发展机会成本较多,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
三、国外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城乡结构失衡、农村贫困、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等发展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乡村发展。
(一)完善乡村发展法律法规体系
乡村发展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无法完成,政府必须介入,并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在推进乡村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如美国出台有《农业法案》《土地法》《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国出台有《国土整治令》《领土整治与发展指导法》《领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指导法》等,日本出台有《农地法》《土地改良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业基本法》《山村振兴法》等,韩国出台有《农业农村及食品产业基本法》《治愈农业研究开发及培育相关法案》等,这些法律法规基本确定了其一段时期内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二)适时调整乡村发展战略重点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在城乡差距显著阶段(一般是城市化率为30%—50%),各国乡村发展均聚焦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阶段(城市化率为50%—70%),各国乡村发展战略强调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就业机会提升、保护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加快乡村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如日本通过造村运动,重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韩国的新村运动也重在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阶段,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综合的乡村发展战略,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多功能性,重在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三)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发达国家普遍构筑了与“三农”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补贴、农业产业、农业金融、农业税收政策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乡村教育、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治理政策等,与农民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民教育和培训、农民收入分配政策等,与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垃圾处理、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等。如法国政府针对农业领域的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赔偿和生活补贴、协助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和互助组织补贴、对购买农业机器设备等采取补贴或免税;日本政府对“振兴八法”规定区域内满足一定条件的项目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
(四)提升鄉村长期发展内生动力
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体系完整、运行有效和制度规范的农业研究推广及教育体系,确保农民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自19世纪开始,
美国便以立法形式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进行规定,针对新晋农场主、农业雇工或者农业组织等不同的人群,设立不同的补贴计划或基金项目。法国农业教育培训制度层次分明,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农商会等分工明确、相互补充,能够很好地满足农业工人、农业技师、高级农业技师等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日本建立了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专门的农业大学是日本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主要培养具有技术、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的农业现代化人才。
(五)规避形成乡村先污染后治理
环境整治是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耕地污染治理、垃圾污染治理、废水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农业推进等方面。如美国为解决畜禽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推行了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法国鼓励乡村居民深入参与乡村发展规划设计,发挥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同时鼓励支持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颁布施行了《水质保护法》等法规,制定了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对违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针对乡村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产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等不同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四、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乡村振兴法》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我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下一步关键是强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见效。
(一)以要素下乡为抓手扎实推进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元经营主体培育,关键在于人才、技术、资金等农村产业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促进人才下乡。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综合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政府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务工返乡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到农村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二是促进科技下乡。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到农村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乡村,推动“科技下乡”向“常下乡”“下长乡”转变。三是促进资金下乡。把农业农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投入要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形成财政优先保障、政策性金融重点倾斜、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的大金融支持格局。积极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多种产权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拓宽抵押和质押物范围,为乡村产业发展破除资金障碍。
篇七: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精品文章《关于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9篇(8)》
【篇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制约因素,探究并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要课题和迫切任务。一、基本情况获嘉县地处新乡市西部,农业人口38万,耕地48万亩。全县gdp完成11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6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9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97.48元。获嘉县202x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以此为契机,获嘉县开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之路。(一)产业改革有新创举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我县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自身优势。坚持高位推进,落实六个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县219个行政村,完成清产核资的村215个,清产经营性资产2.58亿元,非经营资产3.95亿元,资源性资产44.3万亩;完成成员界定213个村,界定户数8.6万户、39.6万人。完成折股量化、
精品文章
股权设置的村152个,126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了理事长和监事长,有效激发了内在活力。
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大对高标准粮田、重点农产品产业的扶持力度。202x年,全县实施高标准粮田提升项目2.5万亩,总投资达3375万元,全县高标准粮田达到30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9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大豆生产保护区6万亩。202x年全县夏粮小麦收获37.8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6.71万亩,小麦种子繁育3万亩。夏粮产量3.412亿斤,秋粮优质水稻播种8.64万亩,秋粮产量达3.316亿斤。
三是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药黑豆、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奇幻玫瑰、植物雕塑、休闲体育、紫薇、百合花五个庄园,以及宁氏文化、卜氏文化两个生态园建设,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旅游新业态。
(二)质量兴农有新进展一是农业结构日益优化。莱恩公司的奇幻玫瑰庄园、新乡园林的植物雕塑庄园、绿色园林的松涛养生庄园、碧波园林的紫薇庄园、海芋生物的百合花浪漫文化园五园项目及望景度假村、千亩红枫林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初具规模。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全县新增高效粮田面积4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000亩,新发展花卉苗木面积2200亩,花卉面积累计达4.2万亩,累计蔬菜生产面积26600亩。名牌战略初
精品文章
见成效。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xx55亩,其中无公害认定面积16545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面积182310亩、认证产品2个,以品牌闯市场,大大改善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
三是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有3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427户农户致富,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有力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绿色发展有新探索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我县以四美乡村创建为契机,以打造样板村为抓手,以点带面,以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治理、厕所改造为重点在全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促进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不滑坡。坚持周督查、月点评制度,每季度开展观摩评比,通报观摩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确保督导落到实效,并对各乡镇工作进行排名。积极推行市场化服务运行机制,在坚持多元化投入基础上,探索有偿服务机制,推进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长效保洁机制。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村实施的基本原则,我县11个乡镇确定厕所改革试点村11个,涉及农户546户。如照镜镇在东彰仪村、照镜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工作试点,摸清全村厕
精品文章
所基本状况,统一规划设计,将全村管网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既能过滤净化污水,又建休闲景观场所。
三是科学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方式。以净土工程为切入点,对17家涉危废企业,已经全部纳入省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对所危废产生、储存、运输实行全程监管。以省级生态镇村创建为契机,积极开展省级生态镇村创建工作。
(四)文化兴盛有新载体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倡导文明新风。全县通过举办寻家史、立家训、传家风活动演讲比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文明单位42个,文明村镇53个,其中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1个,市级文明村镇24个,县级文明村镇27个。二是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开展了扶助困难群体、发展农业生产、关怀儿童教育、沟通政民关系、协调矛盾冲突、保护生态环境、清洁家园、文明交通、微心愿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阵地化建设,不断组织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三是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全县各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四会,签署移风易俗倡议书10000余份。积极开展幸福积分、五美庭院和党员示范户评选活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精品文章
四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县以广场舞培训、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宣传、送戏送书下乡等为内容,积极开展快乐星期天群众文化活动。自9月份以来,先后开展活动15场,受益群众3000余人。进一步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积极支持地方民间文化传承发展。
五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202x年全县财政投入400余万元,支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全县11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7个,已达标108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广场目标,解决了群众娱乐场所问题。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不同主题的文艺活动100余场次。
(五)乡村善治有新举措一是党的建设全面夯实。在抓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抓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引领,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坚持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为抓手,全面补齐基层党建工作短板,确保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今年是村两委换届选举年,我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配齐了村两委班子。目前全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已全面完成。二是平安建设得到强化。202x年全县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共评选出平安村63个,对平安村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平安村70周岁以上老人按照每月10元发放补贴,奖励资金已陆续发放到人。我县城关镇嘉苑社区被市平安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指挥部命名为平安文明和
精品文章
谐五星级社区,成为全市首批五星级社区。三是提升中心综合治理手段。进一步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
制,强化四方对接,注重三调联动,多手段衔接融合,打造出大综治、大信访的工作格局。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现三级网格化管理,打通综治最后一米。通过换届选举,全县共选举综治主任219名,中网格长1296名,小网格长6628名。同时全县11个乡镇综治中心建设规范,每乡配备综治专干3人以上,配备专职巡防队员15人以上,实现治安巡逻与视频监控常态化;各村综治中心配备了巡逻装备,建设了村级监控平台,实现了重点路段、场所的全覆盖。全县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六)脱贫攻坚有新成效202x年我县紧紧围绕六个贫困村退出,1300名贫困对象整体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按照传统产业化、主导产业带动、特色产业优势的发展思路,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金融扶贫、农业产业化、百企万户项目,实现全县贫困户四轮叠加全覆盖,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扎实保障。202x年全县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8个,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亿元,带动贫困户3207户,户均年增6000元。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二、存在问题(一)整体规划缺乏。一是缺乏统筹安排。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谐的统一,生活空间、生产空间、
精品文章
生态空间杂乱无章,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二是缺乏科学合理设计。乡村建设无规划,想建哪就建哪,甚至毁坏耕地用以建房,新建的房屋横七竖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三是带有远见前瞻性的规划少。房屋的建筑形式缺少规范,高矮大小不一,外观五花八门,颜色各不相同,导致只见新房不见村。有的把原来很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格的老房子拆毁了,导致原本十分美丽、富有个性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
(二)部门合力欠缺。一是产业支撑不够。发展乡村振兴县乡村各级的产业支撑很关键。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好比是乡村发展的牛鼻子,抓住它,乡村振兴就大有希望。二是考核机制不健全。各级各部门尚未建立推进乡村振兴的考核激励和通报机制,乡村振兴工作在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占比不高,影响了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很多农民在听说乡村振兴时,普遍认为乡村振兴就是政府的事,政府来投资,有利益我们就参与,没有与我切身的利益就高高挂起。当作为主体的农民不再积极投入,再好的政策落地也只能是政策。
(三)主导产业不明。一是缺乏主导性产业。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获嘉县无论是从花卉之乡、建筑之乡、乒乓之乡还是中国同盟文化发源地、宁氏祖根地名胜古迹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挖掘属于获嘉县的支柱性产业。二是缺乏突出的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获嘉县的饸饹条、手工老粗布、黑豆、大白菜等土特产
精品文章
没有很好的开发,只是在很小一片范围内小有名气,不具有突出的特点和风味,所以还有待开发。
(四)人才流失严重。一是缺乏有学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骨干人才。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人才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二是农村缺乏吸引力。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同时,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上欠账太多,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客观上也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三、几点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基层组织、产业、人员三个关键性建设。(一)科学先行,做好顶层设计。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规划队伍,县里要有规划局、设规划展览馆;乡里依托村镇建设中心设规划展览室;村里要有规划专管员,挂村庄规划图。乡村规划向群众公开,展示未来几年乡村要建成什么样子,既增加群众认知也接受群众监督。(二)政策先行,确保人才不流失。从经验丰富的专业规划人才中招募乡村规划师,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等提建议,代表乡镇
精品文章
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通过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实施,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示范带动小农户发展。同时,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下乡返乡创业创新的政策,引导支持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大显身手。
(三)模范先行,提升示范带头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建强农村党支部,形成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局面;注重从乡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培育双强支部书记,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奔小康。
(四)融合先行,促进产业链之间有效结合。实施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
篇八: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作者:卫振兵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年第8期
摘要: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按照十九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但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县、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五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但具体到各地又不可齐头并进,主次不分。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路径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发展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攻关期,在这一时期,积极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地提高农业农村的要素生产效率,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以及创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经过之前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短板,首先,农业的优势正逐渐减弱。如耕地资源的逐渐减少、水资源的缺乏、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其次,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缺乏活力和动力。主要凸显为我国的自然村正在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村土地闲置,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受到制约等。最后,农民持续增收非常的困难,在应对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方面非常薄弱,很多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产量降低,农民的收入不足;农产品产量上升,价格下降,出现增产却不增收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2.1能够有效的贯彻发展新理念,解决我国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农业农村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技术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新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符合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实际,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通过协调发展,能够有效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改变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的现状。对于农村土地资源以及宅基地等资源进行盘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农民固定资产的作用,提升农民的收入;将绿色发展作为前提,发展生态经济,避免环境污染的问题。开放发展能够有效的找出我国农业发展在国际市场当中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共享发展能够让人,尤其是对于农民来讲,能够有效的促使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2.2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地尽快实现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现代的发展,而信息化则是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推动力,这“四化”的同步,能够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跨步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还是落后于其他三化的进度,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则能够利用现在的技术、金融以及信息等,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推动力,促使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使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不断地完善,进而实现个体农户(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推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2.3能够有效的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性的活力和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不断地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的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其中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能够将农村固有资源有效的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的吸引外出务工人员以及大学毕业生的注意力,从而推动其回乡创业,为农村的发展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另外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能够让城乡之间的要素,自由进行流动,进而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新的要素、活力。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3.1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突出一个“新”字
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科学编制规划,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体现整体性、科学性、严肃性、前瞻性、可操作性。规划是全面的,有是地方只注重乡村建设规划,而对产业规划避而不谈,对农民就业和增收有看法,没办法;规划要有科学依据,要把当地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文化特色、产业优势融合进来,把乡村规划得更乡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道,让游客看得见青山、望得见乡愁;规划要有权威性,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规划应当具有超前性,要见新见绿见智,处处体现创新,处处体现绿色,处处体现智慧,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呈现出来;规划要具有可行性,不能纸上谈兵。
3.2立足自然生态资源,突出一个“绿”字
以营造乡愁情景为经营理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引入现代旅游理念,植入体验元素,加大与加工业、教育、文化、体育、中医、餐饮、服务等产业的融合力度,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促使农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商品、美丽风光变身美丽经济,彰显归园田居、回归自然本真、世外桃源的特色,为消费者营造养脑、养肺、养心、养眼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供好吃的食品、好玩的项目、好带的伴手礼,形成让游客吃得放心、游得舒心、玩得尽兴,而百姓又能实现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格局。
3.3以环境整治为基础,突出一个“美”字
把农村当景区来建设,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河道沟塘、秸秆焚烧等为整治重点,着力改善农村环境,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奠定基础。同时,继续实施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建设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让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每个美丽乡村就是不同主题公园的目标。
3.4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突出一个“融”字
坚持农游有机结合,在强化“农”的属性同时,突出“游”的功能,在体现“游”的特色同时,兼顾“农”的属性。充分利用本地的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产业、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注重与旅游、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大地景观艺术、文化创意、科技教育、农产品加工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产业的融合,要在游客消费上下功夫,着力培育消费点,特别是要把快乐、体验、观赏变成商品,实现游、吃、住、购、玩一条龙服务,让游客高兴而来,满载而归。
同时,乡村要因地制宜,创新思路,通过承接或举办各种活动、节庆、大赛、展览等,来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篇九: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摘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五个振兴,组织振兴则是其中的一部分。组织振兴有助于推进农业农村的稳步建设及发展,提升整体的发展质量,有效实现现代化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铺垫和准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组织振兴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在实践运作中却存在许多的矛盾及冲突。当前的基层组织力量还有待夯实,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不够理想,还未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无法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及帮助。只有主动反思自身的偏差行为,积极实现乡村振兴工作与组织振兴之间的无缝对接,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当前乡村发展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根本保证
引言
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中明确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规律明确主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稳步建设不容忽略,能够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各地区需要全面落实乡村治理工作,积极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打造优质的领导班子,通过党建来促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1.用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现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乡村地区主动调整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组织振兴工作作为主要目标,逐步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各种冲突,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充分凸显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及价值。但是在对当前组织振兴工作进行分析时
不难发现,该工作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影响比较片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1.基层组织建设不够理想
基层党组织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对这些工作的人力支持。骨干队伍能够为组织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提升乡村振兴工作的质量以及速度,但是当前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够理想,忽略了人才的有效引进及后续培养。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偏慢,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人才流动率偏高。为了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确保农村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稳步运作,该地区首先需要积极建设基层党组织,为基层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组织优质的基层党组织队伍,凸显骨干队伍的重要优势和价值,保障其能够在农村扎根,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建言献策,作出贡献。
1.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规范机制
在借助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不容忽略,农村改革和经济建设工作比较复杂,难度系数偏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体系,在全面管理和宏观统筹的过程中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工作范围,充分凸显不同的作用,为农村建设发展工作任务的落实做好铺垫。但是有一部分地区还未构建科学完善的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工作制度、队伍建设、奖惩考核机制存在诸多的不足。管理层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变动进行调整,最终导致组织引领的优势无法全面发挥出来,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落实。
1.引领作用偏弱
乡村振兴与组织振兴密切相关,后者能够为前者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实现基层党组织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及互动。基层先进事例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对乡村的稳步建设及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乡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十分关注党与人民之间的鱼水关系,确保群众能够认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各项措施的落实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社会氛围。但是基层党组织服务乡村的能力不够理想,引导作用偏弱,还未树立良好的改革创新意识,无法确保各类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乡村振兴引领作用备受阻碍,难以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1.用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对策
1.夯实组织堡垒
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任务比较艰巨,党建工作的优化落实非常关键,只有始终坚持党建的引领作用,明确组织导向,构建科学完善的组织体系,才能够更好的凸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乡村振兴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首先,积极改革传统的组织模式,促进组织设置的有效优化升级。了解现实的背景下乡村地区所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坚持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关注当前乡村地区在经济建设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矛盾,真正实现组织引领、乡村振兴、优化协调的基层组织。以标准化规范文化为原则,全面推进组织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整个操作流程要求比较严格,产业壁垒和地域限制的打破是前提。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结合组织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了解乡村发展的具体对策,将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基层组织的领导下更好的推进乡村地区的繁荣发展壮大,始终围绕组织体系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提升整体的乡村振兴速度,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其次,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确保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够更具有力量,严格按照组织建设的具体标准促进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完善及优化规章制度。保障基层组织能够对自身的工作职能以及作用有一个系统规范的认知,快速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1.
突出治理能力
乡村振兴与乡村善治密切相关,在开展各项经济建设工作时基层党组织需要主动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围绕法治德治以及自主治理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及水平,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乡村自治需要以村民为基础,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分析及研究,完善当前的管理条例以及村民自治规章制度。在自治组织的引导下构建科学完善的自我教育管理格局,保障村民能够实现自主规范和自主教育。法治德治的有效结合非常关键,各个地区需要以及优化法律服务工作,积极建设基层司法所,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好铺垫和准备,逐步营造崇德向善的文化氛围。
1.建设骨干队伍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骨干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基层党组织需要落实好人才培养工作服务工作,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发展工作机制,让优秀人才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充分凸显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解决当前的发展困境,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效落实。本土人才的培育非常关键,效果较好,基层党组织需要为基层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明确人才开发计划,有效孵化优秀的乡村振兴优化人才,全面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工作以及职业经营者培训工作,确保骨干队伍能够懂农业、懂农村,具备扎实的技术背景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除此之外,农村地区还需要挖掘农民人才,由致富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开展相关的组织工作,充分凸显一定的模范带动效应,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惑及矛盾冲突。
结语
组织振兴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支持及动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各地区需要着眼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充分凸显该组织体系的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地位,真正实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王政堂.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基于青岛市的实证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1(5):4.
2.黄明涛,何飞云,罗洁.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以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村为例[J].党政论坛,2020(2):4.
3.周明.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陕西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振兴实践[J].西部大开发,2018(8):2.
作者简介:李晨曦,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推荐访问: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有哪些 振兴 路径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