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的例子(通用5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例子是汉语词汇,拼音lì zi,意思是客观存在的旧规、惯例。也指性质类同的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单个,多用于解释说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的例子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的例子5篇

【篇一】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的例子

GG银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总结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力军的GG银行,始终不忘农信社驻扎基层,服务“三农”之初心,立足专业、回归本源,结合漯河中原食品之城的经济特色,不断加大对食品产业链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ⅩⅩ年GG银行深入各个乡镇,走访乡镇企业,了解经营现状及金融情况,在与镇政府充分沟通后,向各个乡镇的一些有资金需求并有融资困难的企业进行了金融扶持。ⅩⅩ年是GG银行助农成绩显著的一年。

在ⅩⅩ年一年的实践与服务中,我社对助农发展的主要策略有如下几个方面。

1、针对企业特点,灵活设计贷款方案,助农与发展相结合

在对漯河的企业进行摸排的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较为广泛的融资困境。银行融资门槛高,民间融资负担重,缺乏有效抵押物,使很多的企业被银行拒之门外。高额的融资成本更是成为了阻碍这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当地困难企业发展,GG银行与镇政府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探讨出来了一套合规、高效、利率低、适用性广、灵活性高的组合担保方案。在ⅩⅩ年,我社用组合担保的方案解决了很多企业的融资困境,获得了镇政府和本地企业良好的口碑。这种灵活的模式也对于我社的业务拓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贷后调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形成资源整合新局面

以往对放款后的企业,每月的贷后检查大多只是侧重于对企业经营的“持续性”的把握,这些“检查”性质的走访,并不能帮助双方建立更多的了解。在助农贷款的发放过程中,我社信贷员本着真诚服务三农的原则,打破传统束缚,全面解放思想,针对扶贫贷款的特点,充分发挥信贷员的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建设性的为贷户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贴心的专业服务。

一些中小型企业,因为发展的初期多为家族式企业,其经营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人才构建,我社信贷员会在对企业的全面了解后,给与企业管理者更为科学专业的管理建议,并为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为企业提供便利。因为工作内容的广泛性,一位经验丰富的信贷员对于会计事务所、工商局、不动产局、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本地其他上下游企业等都会建立更为广泛的人脉和业务资源,一些位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总会有各自的资源盲区,“摸着石头过河”会大大增加企业发展的难度和成本。信贷员可以不断的跟进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帮助,从真正意义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陪伴中小企业一步步做大做强。在实践中证实,这些雪中送炭式的服务为我社赢得了不可替代的好评,也为我社对这些企业身边业务资源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3、建立企业互助平台,形成互联网资源网络,加强企业对我社服务的持续性需求

融资需求是合作关系建立的基础,但这并不代表着银行对于企业的角色只能局限于此。

目前我社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除了对银行的业务进行宣传外,还会建立平台对于优秀企业进行业务展示,链接企业的网络商城。利用农信社扎根本地广泛的社会基础,为一些特色企业建立新媒体宣传平台,形成互利共赢的模式,让企业对我社建立更加深层的服务依赖。助农的同时,用新颖多面的服务,打造GG银行金融界的新形象。

【篇二】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的例子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开展质量兴农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好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人文禀赋,积极推动农业新发展,构建三产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对机械化和信息化供给基础,有效提高土地产值,优化资源利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提高,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实施藏粮于地于技战略

守好耕地红线,保证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贯彻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并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增基本农田数量,防止大量城镇近郊区的优质耕地被占用,确保足够面积的耕地,以达到保护优质耕地的目的。依靠技术力量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如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加强对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要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制约耕地生产能力的障碍因子,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到2020年,确保49.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34万吨以上。

(二)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合理确定建设优先顺序,围绕巩固和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安排已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块,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的镇村,积极支持贫困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和产出能力。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将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纳入规划范围和年度建设计划,增加资金投入,充实建设内容,实行连片治理,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建设完成20.97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例40%以上,其中建成13.18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学习“垦造水田雷州模式”先进经验,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优先将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化开垦的地块纳入垦造水田计划,到2020年完成0.3万亩水田垦造。

(三)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服务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扶持引进农机大队,加快农机结构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主要农业生产机械化工程,特别是粮食作物的全程系列化机械作业,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运用现有科技创新大厦等科技型孵化器平台和农业企业,形成贴近农民需要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种养等方面的科技信息、技能培训信息以及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信息。在信息传输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对于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技术使用的水平,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各镇村农技作业体系基本建成,县域农民信息化使用水平达50%。

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布局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以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为目标,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在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茶则茶、宜果则果、宜渔则渔,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在水资源较匮乏或引水较困难的地区合理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与水库和灌渠建设相配套,改井灌为渠灌,多方法解决实际性问题;在山田/地交错带,积极推广山田/地结合、粮果/茶兼顾、生态循环种养、植果模式,在水源缺乏选育推广耐旱节水作物,发挥红薯类等旱地作物作用,调整种植制度,适度发展粮物轮作、粮肥轮作。在限养区控制生猪,稳定肉禽、蛋禽,适度扩大标准化肉牛养殖规模;推进畜禽养殖适度规模化,实行生猪、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挥山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茶优果等产品种植生产等。(责任单位:县农委,各乡镇、园区基地)

(县16镇农业基本情况表)

(二)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在继续稳定农户家庭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培育民间运销组织。制定生态富民强县产业行动方案,优化生产结构。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行户户连片,产业集中统一规模化,做好做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改造成为龙头企业,打通生产链,延长产业链。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吸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参与龙头企业建设,增强企业资本力量。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以五华经济开发区、河东工业园区为基点,串联三组团打造物流枢纽网,联合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及中农批等平台,构建五华产业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种子、苗木、种畜禽、菌种等,并为农民解决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责任单位:县农委、科工商务、中小企业局、区管委会)

(三)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

根据“一核两区三组团”先进布局,立足现有各镇农业产业情况,基础条件,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打破各镇仍处于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链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的局面。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合各镇乡村农业产业资源或潜在发展产业,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创建品牌和市场开拓,能有效提高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县农委、科工商务、中小企业局、国土局)

(县16镇农产品基地规划表)

三、加强农业质量品牌建设

坚持农业提质为导向,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启动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富农“三大行动”,引导企业创建“三品一标”推广农村电商商标注册,鼓励各镇根据镇内优势产业积极申报国省级商标、名牌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抓住现有农业产业基础,突出五华县茶、果、蔬等品质优势,2020年努力实现全县16镇各增农产品申报省名牌产品1件,申报省著名商标1件,农村电商商标注册增加15%。(责任单位:县农委、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园区基地)

(一)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依托农业产业园、基地,田园综合体等农业载体,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以茶叶、油茶、红薯、果蔬等名优农产品为重点,完善种子种苗、生产资料、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等级、检验检测等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建设。重视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重视各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重视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建设,确保上市的农产品都符合标准要求。坚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农业标准化工作一起抓。充分发挥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切实加强工作协调,完善农业标准化建设总体规划,掌握发展动态,研究解决农业标准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进五华县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到2022年,农业标准化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

(二)抓稳“食安五华”建设

围绕“抓重点,控风险,保平安,促和谐”目标,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全力开展全县食品安全专项工作。强化蔬果类生产基地的日常例行检测,检查蔬果类生产基地是否有有违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品行为。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严格实行种子经营许可证及代销委托书、农药、肥料登记证制度。同时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中交易市场监督抽检,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采用快检技术,做到对五华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全覆盖,并按时上报快检信息,对于抽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做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将五华县打造成食品安全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三)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综合考虑五华县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实施富民强县产业方案,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业或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防止盲目跟风现象,避免产业同构、同质竞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同时规模化、产业化需要,可以多镇联合产业品牌化,打造县镇地理品牌产品。力争2020年打响县级“高山云雾茶、七畬径茶”,2022年新增3个县级农业农产品优势产业。

(四)打造五华农业“金字”招牌

大力实施县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名企业、名产品,形成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五华金字招牌”。加快“广东省产粮大县、茶叶产出大县”建设,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提高涉农地理标志商标及其他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组织实施五华县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塑造工程“五华+产品”,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打响五华招牌。围绕茶叶、油茶、柚子、烤烟、猕猴桃、桃驳李、柿子、龟类养殖、山地鸡、肉牛等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底蕴、地域特色的特色品牌,推动其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管理,争当“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县。

四、加强农业平台载体建设

(一)加快“三区”建设

加快五华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规划建设,明确红线及标准,并逐步完善提高效能,发挥“三区”作用,保证粮食生产、其他优势农业农产品的规模化高质量化产出,不仅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提高五华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主要以水寨、河东、安流、郭田等主要粮食主产地及连片高标准粮食地为主要划分区域,到2019年底前,完成1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根据各镇农业产业特色及定位,力争2020年完成“三区”规划建设,2022年发挥“三区”主导作用。

(二)推进“三园”建设

把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纳入五华县产业平台重点项目建设范畴,打造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加快科学编制规划、加快制定政策及工作方案,配备骨干力量,同时建立健全“三园”体制机制,功职能明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为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的平台。升级强化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基地,提高建设标准和生产规模,对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和培育一批重点以茶叶、优质稻米、果蔬、油茶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园,力争2020年申报成功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完成建设2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2020年完成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3个,现代农业科技园2个,现代农业创业园2个,2022年实现运作效能80%以上。

(三)落实“一体”建设

打造优势农业田园综合体,依据“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发展定位,积极申报引入国省市级专项资金,推进实施县16镇的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优先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镇内产业基地等园区基础,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引领示范带动其余镇建设。力争2020年至少完成建设6个镇田园综合体各1个,2022年实现各镇各具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完成1个以上,争取形成县域田园综合体连线连片,实现合成多产业多特色的大型田园综合体。(“三区,三园,一体”建设责任单位:县农委、县发改局、科工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园区)

五、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性作用,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责任单位:县农委、科工商务局等)

(一)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现代三农发展趋势重点,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鼓励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发展产业联盟,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进集群集聚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纽带作用,探索建立合作社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吸引青年返乡下乡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等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搭好程序简便高效平台,支持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具备条件的向公司制企业发展。推行“筑基工程”(每年扶持2户明星企业,规范提升10个示范社(村),扶持规模经营示范农场或园区,培训上千名新型职业农民),鼓励他们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金融、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重点人群中,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政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

到2020年,争取市级以上大型农业企业30家,家庭式农场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00家,吸引青年人才、大学生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累计人数达1万人;到2022年基本实现人才回乡、定点常态化,农业企业发展趋势化,市级以上大型农业企业40家、家庭式农场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00家以上。

(二)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组织

充分利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和中介人在生产、经营上的优势,利用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在资本、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利用农委办(扶贫)、畜牧局、科工商务、汉光超顺、中农批等部门或企业在人员、场地、技术上的优势,通过组织创新,建立各具特色,符合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股份合作型、中介带动型和科技服务型合作组织。同时,强化对合作组织的有效监管,促进合作组织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真正做到民办、民营、民管、民享。构建以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技术服务“信息平台”为载体,组建“土专家”“田秀才”专家库,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创业致富“领头雁”培训计划,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保的制度设计和补贴办法,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因地制宜,鼓励各乡镇、村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特点、自然环境和现实条件,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把集体产权明晰到户或人,让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享有集体资产的收益权和分配权,参与集体经营收入的分配。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果园、养殖水面以及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资产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按照“条件、自愿、规范、有序”的原则,在全县所有符合条件的村逐步全面推开。通过把集体产权明确明晰到农户,划定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2020年初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达到40%以上,其中超过10万元的村达到20%以上。发挥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继承、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权能,充分保障合法农民权益,逐步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经营性和公益性服务结合起来。依托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在病虫害防控、农业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鼓励有经济管理服务职能的部门,向农村延伸农资供销、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职能,打造为民服务综合平台。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到2020年,各镇至少建立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站,服务体系持续建设完善,2022年基本实现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基于五华县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基本现状,要处理好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生产的关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不断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支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运用农超、农社等产销对接模式及中农批等交易平台,引领小农户对接市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支持各类为农服务组织釆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销等方式,面向小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分级备案、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

六、大力培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产业新业态“四型发展”,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推动生态旅游、康养、农旅产业,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县发改局、县科工商务局、中小企业局等)

(一)延伸整合产业链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链延伸整合,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关键作用,2018年开始实施培育扶持产业链领军企业,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支持香雪、康奇力药业在县域建设药材种植基地,做大加工制药,做强南药产业。鼓励长乐烧等酒业以规模化、标准化进行原料种植,推进酿酒技术升级,完善运营机制,做强“千年酒业”文化。加快华城、安流物流园建设及中农批平台扩容建设,依托电商大厦、科技创新大厦等孵化器平台,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农业服务业企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农业产业链全面升级。培育和发展农(电)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到2020年,县级产业链领军企业5家以上,农业服务业企业6家以上,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2个以上。

(二)打造提升价值链

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农业发展价值倍增。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填空、提升行动,支持发展农产品、林产品、禽肉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特色加工业,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可纳入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聚,建设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隆起带。支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一批推动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重点延伸茶叶、油茶、红薯、果蔬等优势产业加工链,走精品、品牌、多品种化路线,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和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品牌溢价水平,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挖掘县域生态资源、温泉资源、红色资源,形成旅游多元化。提高酒店容量、星级标准,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民宿试点,逐渐完善民宿建设、运营机制合法化。推动五华足球小镇健身休闲点项目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培育建设2个以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230.95万人次,总收入达到91亿元以上。

(三)优化融合供应链

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实现网点县域全覆盖并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支持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鼓励供销、邮政、快递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经营布局,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初一站”。加快中农批、安流、华城物流园建设,支持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率先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先进冷链物流中心。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深入实施“品牌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推广农超、农企、农旅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摸索定制化消费模式,形成产地与销地、生产者与消费者良性互动生态圈。提升农村供应链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开展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应用示范,促进流通环节节本降耗增效。

(四)打造农业农村“新六产”

打造农业“新六产”平台载体,争当农业“新六产”示范县。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支持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三园同建”,以园区化引领发展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关联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平台。

七、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发改局、科工商务局)

(一)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引进对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或科技服务机构,并整合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建设五华县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匹配、资金资助、后勤保障等方式,制定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农业科技青年项目,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落实科研专家、团队在五华办实事,结合现有科技创新大厦等科技孵化器平台,加强精神加工、生态农业、生物工程、智慧农业、富硒大米和食药用植物种植等开发利用,争取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利用产业基地,建立茶叶、油茶、金柚、果蔬等优势特色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整体提升县域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县域农业产业需求,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提升科技含量和后劲力量,力争2022年农业科技贡献率大72%。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操能力。提供相应的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农业技术普及,定期组织参加专业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培训材料、组织实地观摩实操等方法,保证针对农民所开展培训工作的贯彻落实。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签约技术指导员,培育科技示范户,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保证农民对农业新技术了解和接受水平不断深入,进而达到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大力推广的最终目标。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执行国省市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保障科技转化利益个人、团体的权益,鼓励科技成果技术入股等多元化方式投入价值链中,充分调动科技技术人员及其他人才的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性。对接省市,建设五华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农业科研项目储备库,继续建设完善科技中心、电商大厦技术孵化平台,结合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建设科技引领示范基地,2020年,建设1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镇,3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

(三)探索“智慧农业”建设

在产业优势区或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示范区域,探索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釆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引进运用农业预警系统,实现生产全过程可监可控、风险预警和决策辅助,建设农业物联网、农业监测预警云平台,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样板。充分运用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性水利工程、高端农机装备,打造1个以上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打造“五华惠农信息社”、“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等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五华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智慧化和农村信息化。到2020年实现县域行政村“五华惠农信息社”全覆盖。

八、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一)拓展农村产业融合新空间

以“三权分置”思路,将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优先提供保障,并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釆取入股、联营等方式,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科技、创业园区等片区集中。并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业务。挖掘利用好农业农村生态资源、人文禀赋,加快农旅、农业教育、农业文化,农村康养等产业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根据适宜条件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保等附加功能,重点以横陂等具有温泉特色资源镇以及益塘水库等自然优越区域打造康养、温泉疗养为主题的服务综合体;整合适度利用县域客家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化足球产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支撑。打造田园、文化综合体,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园村融合。努力创建沙田柚、油茶、茶叶、果蔬、红薯、酒业等特色小城镇或旅游综合体,加快足球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特色五华宜业宜居的优良空间,加大力度引导扶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落户,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抓手力度。

(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及集体产权制度,以入股的形式,实行农产品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收益统一分配。推进形成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形成的联合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试点,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社保”、“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紧密利益联结方式,探索形成适宜各镇发展新模式,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和村务公开栏,适时公布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农产品收购指导价格,引导和规范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强化合同管理、明确收购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返租倒包、保险理赔、财政补贴等责任规定,杜绝霸市,故意联合压低农产品价格等不法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的积极性。整合利用政府扶持资金,鼓励将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增强带动农户发展能力,保障农民收益。

(三)发掘新功能新价值

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及产业基地、园区的陆续建设完善,鼓励各镇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促进农业功能从提供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拓展,从提供有形产品向无形产品拓展。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发展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创建茶叶、油茶、红薯、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四)推动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

鼓励各镇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加快建设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区及特色休闲度假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着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模式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专业镇、专业村示范,引领带动县域各镇、村专业发展。

九、构建农业开放发展新格局

基于五华是农业大县潜力,构建农业开放新局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市“一区两带”建设,站稳市内市场,延伸至珠三角经济带,利用好县域外侨资源开拓省外资源甚至海外资源,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推动农产品外销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利用物流园、中农批等枢纽点,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境外注册商标,支持涉农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熟悉区域甚至海外规则的农业龙头企业。强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企业联盟等在推动和开拓市场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如中农批等农产品外销交易平台,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赴境外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举办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外贸”等新型市场拓展方式,拓宽农产品出口渠道。加强重要农产品出口监测预警,积极应对贸易纠纷。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贸易渠道,完善链条建设,力争国际标准,持续扩大优势农产品外销量。

(二)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立足我县“一核两区三组团”基本发展格局,继续拓宽与市“一区两带六组团”区域合作面,抓住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辐射机遇,争取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相连接,在市内外布局产业链条直至省外。鼓励企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开发经验和技术,在县域建设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营销网络试点,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优先建设一批与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区。带动县域企业“抱团走出粤东,进军珠三角,跨出海外”,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区跨国农业企业集团。

(三)加强农业科技合作

持续扩容增效电商大厦、科技创新大厦平台,打造五华科技创新孵化园区等农业孵化器平台,不断加强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重点引进优良种质资源以及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鼓励涉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通过联建研发机构、委托或联合研发、技术论坛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种质资源的管理经验,建成一批农业科技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基地。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蔬菜园艺、农业大数据、节水农业等领域国际合作。

【篇三】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的例子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陆海欣 徐金荟
来源:《价值工程》2019年第21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苏北历史进行追溯,大量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主体发生转变、技术不断创新、产业链延伸、销售渠道拓宽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分析,提炼出苏北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力求为其他发展同等地区经济发展起些许借鉴作用。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ointed ou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y of Northern Jiangsu and makes a lot of reference to releva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t conducts in-depth discussion and summary analysis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in body,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the extens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widening of the sales channels, and refin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northern Jiangsu, striv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o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ame region.

【篇四】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的例子

依托优势 挖掘潜力

加快推进延边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王福生

(二0一0年十月 日)

延边地处北半球中温带,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加之山地众多,植被丰茂,形成了延边特殊的冷凉气候特征。延边森林面积为达322.8万公顷,林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野生经济植物达146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800多种;有野生动物550多种,境内盛产的人参、鹿茸、貂皮,被誉为“东北三宝”,延边的大米、烟叶、苹果梨、黄牛等也驰名中外。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为延边发展特色适应农业创造了独特的优势:一是生态优势。延边的森林覆盖率高,水质、土壤和空气质量良好,为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奠定了可靠的生态基础;二是资源优势。延边的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人工驯化繁育特色农作物,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三是特殊的气候资源。延边属特殊冷凉气候区,低温寡照、冬暖夏凉等自然条件,为发展优质人参、食用菌、冷水养殖、畜牧业等产业提供了优良的适应性气候环境。经过几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延边已经形成了以人参、食用菌、黄牛等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其中:人参鲜品年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占全省的50%多;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8亿袋,干品产量达到3.2万吨,产值突破16亿元,居全州农产品之首;延边黄牛存栏量已经达到?万头,黄牛冷配、……等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延黄牛”等品牌已具备了相当的知名度。同时,延边大米、五味子、烟叶、梅花鹿、蜂业、林蛙等特色产业也初具规模,形成了延边特色农业的中坚,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延边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延边农业的主体,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有效载体。但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广阔的林地资源,是发展林下参产业和林地人参的巨大空间,众多的旱甸地和坡耕地适宜西洋参产业发展;丰富的林业废弃物,是发展木腐菌的优质原原料,废弃农作物秸秆循环发展草腐菌用之不竭的资源;广袤的草原和长白山系丰富的植物资源以及优良的品种优势为发展壮大精品畜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区位优势和民族特点又为特色农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市场空间。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好发展优势,深度挖掘发展潜力,延边特色现代农业就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十二五”延边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构想

经过长期发展,我州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空间,为实现特色现代农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是实现延边特色农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二五”期间,延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吉图规划纲要》的历史机遇,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基础设施、龙头企业、专业农场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挖掘潜力,提升质量,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产业基地和产品品牌,着力构建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长白山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为保障上述发展思路的正确实施,发展延边特色农业应坚持一下基本原则:

——坚持“三化”统筹,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战略思想,切实把农业放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

——坚持项目带动,注重农业经济总量的扩张。突出项目拉动理念,以六大特色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为重点,挖掘各方面潜力,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夯实农业基础,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经济总量的扩张,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推进结构调整,注重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立足我州特色资源优势,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创新驱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形成农业经济结构新格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切实加强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建设。

——坚持不断深化改革,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坚持用“三化”促“三农”的发展方向,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消除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注重与国际经济的融合。紧紧抓住《长吉图规划纲要》实施的有利机遇,广泛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护和发展农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与改善农民生活同步推进的方针,切实关注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营造农村和谐、美好生活环境。

二、延边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和目标

根据特色优势和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延边农业在加快高标准农田改造,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保证延边大米等粮食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同时,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应是:

(一)努力推动人参产业振兴,加快建设国际化人参产业基地。依托延边的林地资源,把握和利用好低产林改造等国家政策,大力发展林下人参,适度发展林地人参,稳妥推进农田参,逐步降低人参产业对林地的依赖程度,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共同发展。健全人参质量安全体系,实行溯源管理,全面推行测土载参,加快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人参单产,提升人参品质。充分发挥作为全国人参主产区的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规范和提高加工水平,坚持以发展绿色和有机产业为目标,整合社会资源和政策优势,发挥现有龙头带动作用,提高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人参产业园建设,促进其产业化、集约化进程。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产品开发,争取率先实现人参的药食同源,扩大应用空间,积极开发以人参为主要原材料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努力形成系列拳头产品,实现从低端产品向生产高端产品的转化。努力培育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加快市场化、品牌化进程,把延边建设成为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人参集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州人参产量保持在1.5万吨左右,种植业产值实现10亿元,人参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0亿元。

(二)积极推进食用菌产业带建设,加快实现食用菌产业的产业化进程。食用菌被称为人类第三代食品,是现代健康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延边食用菌产业已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汪清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基地县”和“全国黑木耳主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延边食用菌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林产品加工业的废弃木屑、枝丫材和秸秆等农业剩余物,分别为木腐菌和草腐菌生产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十二五”期间,延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在全面推行无根单片黑木耳栽培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广大棚托袋栽培模式,以提高黑木耳市场竞争力,节约用地成本;依托长白山野生种质资源,研发和推广新品种,规范菌种市场和菌种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加快标准化基地和标准化园区建设,努力提高敦化、汪清等主产区的标准化水平;加快推动安图、和龙、珲春等林业大县(市)木腐菌生产和龙井、延吉等县(市)草腐菌生产;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农场、专业合作社带基地,带农户”的模式,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提高加工能力、产品档次等方面挖掘潜力,推动食用菌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依托敦化、汪清等县市的产业基础和国家食用菌延吉综合试验站的技术力量,沿302国道建设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带;积极争取在延边建立国家级食用菌检测中心,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食用菌市场建设,采取多元化投资、公司化运营的方式,依托延吉公路、铁路、航空通道和珲春国际通道方便快捷的优势,力争把我州建设成为辐射东北亚地区的食用菌集散中心。到2015年,全州食用菌规模达到15亿袋,种植业产值达到30亿元,食用菌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三)强化科技支撑力度,加快发展延边黄牛产业。发挥和挖掘延边的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投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克服气候障碍,保障黄牛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升级和投资新建等有效途径,积极推进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加快延边黄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选育扩繁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开展技术改良,提高肉牛品质,打造延边黄牛品牌优势。加大对延边畜牧开发总公司、吉兴牧业等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推动企业技术设备改造与牧业园区建设,构建畜产品养殖生产、精深加工、梯次增值的产业格局,做到出精品、创名牌,努力抢占高端市场,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和占有率。依托企业带动农户,扩大规模,加快黄牛产业发展步伐。到2015年,全州黄牛发展到130万头,标准化牧业小区达到?个,黄牛养殖业产值达到20亿元。

(四)实施“林地掘金工程”,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延边有300多万公顷的林地面积,森林资源可为丰富。但生态发展的需要,林业的采伐指标越来越少,林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新的思路,十万林业职工需要新的就业渠道。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和沟系资源发展林地经济,是保障良好发展生态,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我们要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加快以红松果林为主的经济林培育,实现由采伐、加工向果业种植、加工转变;要有效利用林下特殊生态环境和特殊资源,采取野生抚育和人工种植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以人参、五味子、红景天、刺五加、食药菌等产业,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强林产业发展后劲;充分利用沟系和水系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以延边黄牛、森林猪、森林鸡为主的畜牧业,以林蛙、梅花鹿为主的经济动物和以冷水鱼类资源为主的水产养殖业。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生态和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农业休闲旅游产业。依托城市资源和旅游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是拓宽农业发展途径,增强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延边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民俗、特色产业资源等优势,同时又具有长白山、防川等著名的旅游资源优势,利用优势打造旅游休闲农业基地,加快基地的交通、娱乐、生活、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是延边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要渠道。将延边苹果梨、人参、五味子、梅花鹿、熊、棚膜经济园、森林氧吧、水库河流等资源,与边境、长白山、防川、民俗等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农业休闲旅游精品,实现休闲、生态、健康、体验、采摘、观光购物相结合,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导,统筹特色农业科学发展。各县市要立足优势,加强对特色农业的科学规划,利用规划引导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统筹资源配置,强化政策引导,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合理布局种植、加工等环节,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要科学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措施和责任,将其纳入重要工作议程,促进延边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推进龙头带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我州资源和产业优势,利用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系列政策,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加招商引资、税收、土地、信贷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向种植基地聚集,向专业加工园区聚集,在全州形成中药材、食用菌、经济动物、绿色米业、山珍食品等龙头企业群。

(三)培育支柱产业,提高优质特色农业的规模效应。按照各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制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各种扶持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形成有市场、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群,促进优势产业逐步集聚。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要全力打造具有延边特色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向要效益。政府应对获得国家专利、国家级及省级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和企业家给予必要的奖励。要不断加大农产品推介宣传力度,并着眼于国际标准,依靠高质量、高信誉,不断提高延边农产品知名度。要加快发展各类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业,吸引周边地区的农产品进市交易,扩大辐射范围,使延边成为长白山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四是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和开边通海进程,保障鲜活农产品及时进入国内外市场。

(五)强化组织创新,不断提高农民和行业的组织化程度。针对我州实际,应规范和完善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专业农场建设,引导其由单向服务向综合配套服务发展,由松散向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转变,重点推广股份制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专业农场,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同时,围绕重点产业和农产品出口基地,扶持一批诸如农产品营销、储藏加工、农业科技、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资料、农业信息等方面的经纪人,不断发展壮大经纪人队伍。

【篇五】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的例子

长兴县湖羊特色产业振兴发展之路

文│褚玲娜 费中华 沐建煜(浙江省长兴县畜牧兽医局)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

【年(卷),期】2015(000)007

【总页数】2

【文献来源】>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特色产业

热门文章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项治理成果验收自查情况报告

根据《关于印发〈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渝文旅发〔2018〕23号)

乡村振兴年度驻村工作计划4篇

乡村振兴年度驻村工作计划4篇乡村振兴年度驻村工作计划篇1xx镇充分挖掘自然禀赋、文化遗产、生态资

乡村振兴优秀申论范本

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全新的天地,取得新的成功,而当我们成功了之后,也会重新的回到这里,振兴自己的家乡,那么下边就是小编收集的一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乡村振兴优秀申论范文1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

乡镇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工作调研情况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场监管总局6月17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xx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

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6篇

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6篇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心得体会篇1全面实施

2022年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回顾及下一步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精选推荐】

《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回顾及下一步经济发展工作计划》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乡镇委员会年度回顾及下一步经济工作计划一年来,在区委、区****的正确领导下,我镇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全镇上下以富民强镇为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保持了经济

2022年度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总结及下阶段推进河长制工作发展规划【精选推荐】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乡镇委员会年度工作总结及下阶段推进河长制工作发展规划》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乡镇委员会年度总结及下阶段河长制工作发展规划xxxx年,我镇紧跟县委、县****的工作步伐,坚持以打造滨水宜居新城、水韵幸福新村为主题,以实现绿色发

关于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汇报

刚才,X县*已就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总体工作情况作了汇报。下面,我补充汇报一下前线指挥部近期工作开展情况。一、指挥部运行和挂职干部到位履职情况2月X日,X*记亲自为前线指挥部授牌授印,标志着试验区

培育乡村振兴“动力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把产业

2022年乡镇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安排

《乡镇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安排》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乡镇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基层党建工作安排一、xxxx年工作总结xxxx年,我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x+x城市新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高质量推动农商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心得体会4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心得体会4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心得体会

乡镇关工委助力乡村振兴发言材料---关工组织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xx县xx镇关工委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充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