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10篇
篇一: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疫情发?后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近期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回顾宏观经济概况当前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临的问题相似,全球经济趋于疲软,我国经济下?压??,各种风险和脆弱性持续积累,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发展?临新的风险与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灰暗和我国经济下?压?的原因不是简单的经济周期衰退,或与经济格局的重构及增长?式的嬗变相关。?对该种情况,国内的政策调控既要关注于结构性隐患,保障经济稳定和?融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形成三位?体的框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我国近年来?直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标是稳定总体需求。财政政策重在加?提效,?规模的实施减税降费,并增加地?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货币政策重在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传导机制,解决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宏观经济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停滞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下降,其中总需求可分为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以及货币和?融资产所代表的名义需求。根据当前国内宏观环境分析来看,总供给层?的问题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是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是需求结构演变较快,?供给结构调整滞后,表现为过剩产能尚未出清,新兴产能尚未长成;?是技术进步的放缓,表现为全要素?产率的下降;三是??结构因素,其中以?龄化加剧、受教育程度接近上限;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实体经济总需求不?来源于投资不?、消费不?和贸易萎缩。
货币?融问题的成因来源于货币政策失误、?融体系失效和??融部分的债务通缩。?、疫情下2020年国家宏观经济趋势短期影响疫情发?后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尤其是?前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运输、住宿、餐饮、房地产和旅游等。
对于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预测中,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最终是取决于疫情控制及?业复产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分为三个参考点:
?是国内控制疫情的速度。
?是基于?前疫情在?韩、欧美等区域扩散是否会反向回流。
三是?业企业需额外关注上下游供需体系的恢复。
但基于对疫情终将被控制的认知,我们认为对宏观经济会造成以下???影响:?
对第?季度的GDP?少会被拖累1%。?
短期内CPI增速仍然较?,主要原因是2019年12?受猪?价格飙升引发,但在疫情期间,由于??流动及活动骤减,消费品供给减少,预计会进?步提?CPI增速。?
疫情期间复?推迟,原材料等供应?法快速满?,企业暂时?法补充库存,PPI预计短期内不会继续保持2019年末-
疫情期间复?推迟,原材料等供应?法快速满?,企业暂时?法补充库存,PPI预计短期内不会继续保持2019年末-0.5%的下降态势。?
短期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巨?,餐饮、住宿、娱乐?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交通运输业损失惨重,旅游业直接腰斩。?
对?、?产业的影响短期较?,主要疫情爆发于春节假期,春节前各?企业会提前准备?定的库存。?
短期内失业率会进?步升?,主要失业?员来?服务业。
就业率会进?步放缓,各?业就业需求进?步降低。?
短期内利好电商、游戏、医药、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业。长期影响许多机构参照2003年?典前后的变化来判断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影响,具备参考意义,但需要考虑的是中国经过17年的发展,需要从重新考量。
在此基础上我们判断:1、2019城镇化率达到60.6%,2003年仅有40.54%,这其中伴随着消费升级,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较?,因此新冠疫情可能对该产业的影响更?。
根据?典经验,第三产业在疫情后会经过?段时间的恢复期,之后快速回弹。
但?前国内消费习惯发?改变,受动产不动产负债、超前消费、储蓄率下降的影响,疫情后个?消费观念恐会改变。
对于三产企业端?,疫情加?了企业的费?成本,没有现?流补充会导致企业存续收到挑战。2、对于第三产业,随着政策?持和疫情结束,需求会释放回弹,恢复如初只是时间问题。
但本次疫情下,最需要关注的却是第?产业的影响。
根据前述宏观环境分析,第?产业本就?临着需求不?,技术发展迅速,PPI持续下降,??费?、财务费?等上升加速企业经营成本上涨利润降低,且经历了2019年的中美贸易战,处于发展艰难的现状。
尤其是中?企业制造业,?撑了中国过半的GDP,疫情影响导致?法开?,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原料供应不?,?法交付产品。
持续?临该现状会被国外企业替换,疫情结束后即便恢复?产,或?法恢复订单,需提前准备应对策略。对产业板块的影响农业板块疫情爆发下,对第?产业整体的影响暂时相对较?,主要原因是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业?产环境均???密集型,或受交通运输影响,导致冬熟作物,?棚蔬菜和特?种业出现滞销现象,不过随着物流运输?业的快速复?复?相对可以缓解。
值得?提的是需要政府引导或出台政策保证春耕不受影响。疫情结束后对农业影响较深的?点会是,由于疫情期间线上购买?鲜果的习惯逐步养成,预计在对城市中线上?鲜渠道发展带来利好,并且会逐步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健康板块疫情之下,城市医疗配置情况、医疗体系的完整性成为了控制疫情的重点。
因此,当中国刚刚步??康社会,解决了?民温饱问题后,公众对健康的意识将进?步提?。
?健康将是疫情后发展迅速的产业,未来的重点趋势可能有以下?点:1、?健康产业将迎来最?的政策?持,?励医药、保健品等研究。2、饮?会更多的从营养、保健、提?免疫?层?出发,健康餐饮标准会更?。3、?件医疗器械产品会从?罩向更多领域延伸。4、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幅提?,包括疾病服务、基础医疗、保健服务、上门体检等。5、健康城市将是政府持续发展的?标,地?的?健康相关产业园会着?培育。城市发展板块预计疫情后城市化发展的?向将是空间形态上将会?向都市圈功能协调的葡萄串结构,产业形态将从强调产业规模?向产业辐射聚合能?为主导的?端功能形态转换,城市治理向?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市转型。空间形态上,新冠疫情暴露出原有摊?饼、单纯强调城市规模集聚的形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深度城市化的发展需求
空间形态上,新冠疫情暴露出原有摊?饼、单纯强调城市规模集聚的形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深度城市化的发展需求了,势必将推动多?多核、功能相对更加均衡的葡萄串形态转型;
在产业形态上,此次疫情暴露出原有产业链组织?式的脆弱性,从???式到产业组合?式都有着致命的弱点。
要能够适应产业?级化和??平的管理协调,就势必将?向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协调的产业功能区的建设。
当前,成都正在推动的“?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个城市社区”、杭州在推动的数字经济聚集区的建设,都是这??的尝试;
在城市治理??,包括医疗、教育等在内的城市公共服务,借助“城市?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段,势必会向智慧化、均衡化????加速。?融板块疫情之后,?们的虚荣消费、超前消费习惯将发?变化,个?杠杆会逐步下降,居民储蓄或会增加。
但不可否认的是,?前财政、货币政策及窗?调整或?法有效的快速抑制通货膨胀,银?、信托等理财端?将会进?步释放。
企业杠杆仍会?居不下,?融稳定会是关注重点,地??融政策将关注更多的个体、?微企业。投资板块经济压?持续下?,投资是稳定经济的关键,疫情后民间投资继续疲软,外资投资实体的意愿或不强烈,因此短期内必定需要政府继续通过加?基础设施建设进?逆向调节。
对民间投资,需要进?步降低企业成本,提?对中?企业的?持,逐步恢复。??资源板块充分就业是经济增长的动?,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标之?。
疫情期间,企业?法按期复?复产,?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必然会减少???数,甚?裁员,这将使我国的就业形势恶化。
但对于地?区域来说,?才流失的情况或能通过政策得到缓解,伴随着疫情期间的??留存,通过?才引进政策,吸引外流??返乡,招收新毕业?才。酒店、餐饮、娱乐和旅游板块疫情对该板块的影响最先显现,旅游板块腰斩,直接影响酒店、餐饮等上下游?业。
疫情对旅游业业绩影响持续时间长、具有?定滞后性,表现出消费者出游意愿较难在短期内恢复。
旅游市场开始萎缩,会议会展等相继延期或取消。公众旅游?理发?变化,在?定程度上动摇了消费者信?、出游的意愿。房地产2003年SARS过后全国?线城市房价暴涨,但2020年新冠疫情后可能不会出现该情况。
由于“房住不炒”的政治基调和限购政策,房价上涨空间有限,?不能骤降房价破坏经济结构。
?处于偿债?峰的房企,在损失了“?阳春”可能产?的回款之后,资?链更加吃紧,处于进退两难的状况。
2019年中?房地产企业破产528家,疫情期间的1-2??有93家破产,预计全年会有更多。2020年预计会有更多的?中型房地产合并重组,房价或依旧处于?位,但持续稳重有降。环保板块当前看来,疫情对环保企业的影响有限主要是集中在在杠杆较?的环保?程类企业和环保装备制造类企业,主要受暂缓复?的影响,财务成本较?,现?流紧张,供应商停产断货。
但疫情之后对或许对环保细分?业有?定促进作?:1、环保基建:
根据前述对宏观经济的分析,疫情后中央经济?作会议必定会加?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经济增长,?对传统基建饱和的情况,环保类基建获奖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引擎,提前储备环保类项?尤为重要。2、环境修复:
疫情过后,安全和健康相关产业发展会逐步加速,推进环境修复进程会缩短,虽然项?的成本需要通过修复技术不断提升,但环境的债务危机更甚?融危机。3、环保监测:
?环境、??环境、应急监测、应急处理、杀菌消毒、污?处理等?些列业务模块,都将再度得到重视,?环保监测深度、?度也会进?步加强。4、新能源:
由于?业?产有订单驱动和?连续性的特点,疫情影响较?,且整体趋势向好。
但新能源实现平价上?还需时间,项?投资较?,中?企业需要考虑经营模式。5、垃圾处置:
疫情期间垃圾处置企业?乎?负荷?作状态,虽然消费减少影响餐厨垃圾业务较?,但医废和?活废物
5、垃圾处置:
疫情期间垃圾处置企业?乎?负荷?作状态,虽然消费减少影响餐厨垃圾业务较?,但医废和?活废物的需求旺盛,且向智能化发展。三、结语整体看来,中国经过改?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济整体结构相对完整,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冲击能?。
重要的是?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早采取措施制?风险的扩散和蔓延,不能盲?乐观。
毕竟,在本次疫情下,不是经济周期的衰退,?是真正的“灰犀?”事件。
但多难兴邦,疫情过后近?年国民对健康、对财富的观念或有转变,民族凝聚?会更强。
或许从另?个?度来看,疫情结束之时,会导致国家?貌焕然?新,迎接新的发展格局。关于当前宏观经济的?势分析,仅属本?个?观点,仅供参考。
且本?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抱有信?,?章中部分观点仅为提?风险,并?负?表达,敬请阅览者知悉。
篇二: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2021年
月第
3卷
第
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Feb.
2021Vol.
3No.
1社会学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法宏观调控原理—一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唐士亚(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州350116)〔摘要〕文章以组织社会学为分析视角,探讨了疫情防控背景下经济法宏观调控的组织原理和实施策略。经济
法宏观调控遵循“计划-经济政策-调节手段”的调控范式,体现了
一种典型的组织运行过程。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经济法宏观调控实行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复产复工政策与行政体制环境和市场技术环境进行互动,从而获得制度
环境的“合法性”认可。行政组织和企业组织构成了经济法宏观调控的组织基础。针对疫情防控的特点,经济法宏观
调控应实行行政组织主导的整体型调控,对企业组织面临的生产经营困境做出积极回应,并在调控中遵循组织运行的比例原则。〔关键词〕经济法;宏观调控;新冠肺炎疫情;制度环境;组织社会学〔中图分类号〕D922.
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1-0084-09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部委和地方政府相继发布一系列财税政策、货币政
策和复产复工政策外,还要根据经济运行和疫情防
控实际情况,对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的公共职能提供
事件给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全球各
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经济衰退的风险。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
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
指出,“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
要更加积极有为,已经出台的财政贴息、大规模降
组织基础的支撑。经济法的宏观调控体现了政策调
节和组织建设的二元体制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
尝试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对本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
期间的经济法宏观调控进行分析。组织社会学制度
费、缓缴税款等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企业。稳健的货
学派提出,组织正是在不同环境条件的多重压力下
活动的,组织需要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境和
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
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
制度环境[1]71-77o经济法宏观调控还要满足“合法
性”
(legitimacy)的要求,这里的“合法性”机制是指
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创
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影响
的科学判断与经济法宏观调控中的财税政策、货币
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
行为的观念力量。通过引入组织社会学的分析框
政策和产业政策相契合,体现了经济法与经济政策
相融合的学科特性。架,我们可以在中观层面观察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与
政府组织结构、市场环境之间的关联性,打破过往经
应对本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经济法宏观调控
济法宏观调控侧重于宏大叙事的路径依赖,更细致
地解构经济法调控机制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
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样貌,除了中央〔收稿时间〕2020-10-3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与监管法制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编号:16BFX098);福州大学
科研启动项目“金融科技治理中的多元规范及其整合机制研究”(编号:GXRC202017)。〔作者简介〕唐士亚(1990-),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第
3卷第
期唐士亚: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法宏观调控原理85件中的作用原理,分析经济法宏观调控的制度环境
及其带来的法律影响。一、经济法宏观调控中的组织运行原理宏观调控是经济法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方式。
经济法上的宏观调控概念来源于经济学。20世纪3年代凯恩斯在理论上证明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和可行性,并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是单个消费者、厂商和生产要素,宏观经济学则是立
足于经济总量的研究。在斯蒂格利茨、萨缪尔森等经
济学家看来,宏观调控相当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这些经济政策包括了计划、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等。
经济法上的宏观调控既来源于经济学,又对宏观调控
这一概念进行了法学意义上的改造。具言之,经济法
上的宏观调控引入了价值判断、社会整体利益、社会
公平等法学概念,其内涵小于经济学中的宏观调控。
经济法中的“需要干预说”把经济法定位于需要国家
干预经济之法,认为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运行中不可
避免的现象,市场失灵产生干预需求,干预需求产生
干预供给[2];
“国家调节说”认为,宏观调控法是调整
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对国家经济调节的主要方式是大
量采用引导、促进的方式,对社会经济活动给予指导、鼓励、提供帮助和服务[3]o宏观调控法的功能是规范
国家宏观调控中各主体的行为,维护宏观调控的基本
秩序,体现了现代国家和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组织现象就是指涉社会生
活的组织方式和组织结构,以及由此引发出的组织运
行问题。所以组织可以被理解为社会的一个构成单
位和社会运行的方式。经济法宏观调控是现代国家
采用引导调控的方式,对社会经济从整体上予以规
划、引导和控制,使社会经济按照国家所希望的方式
和途径运行,是针对市场固有的滞后性和盲目性缺陷
所采取的一种国家调节方式。经济法宏观调控是一
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这一庞大组织通过“计划-
经济政策-调节手段”的方式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
有意识的主动干预,展现了一种较为典型的组织运行
过程,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第一,经济法宏观调控的组织方式。在宏观调控
“计划-经济政策-调节手段”的调控范式中,国家计
划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进行了事前规
划;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体现了计划的各项要求,具
体分解了计划的各项指标和任务;调节手段是指包括
税率、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和其他财税、信贷、价格
等方面的政策工具,它们是贯彻各项经济政策的手
段。经济法宏观调控对计划、经济政策与调节手段的综合应用,也是宏观调控内部结构的调整问题,涉及
了这三个子项具体的比例和搭配问题。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确认,经济法宏观调控在本质上是国家这一
庞大组织在行使经济干预职能方面的组织运行过程。第二,经济法宏观调控的微观组织过程。组织社
会学对组织现象的理解,除了将组织定义为一种形式
的结构外,组织现象还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组织的过程
(organizing
process),
以及此过程中包含的一系列微
观的组织互动行为[4]4-5o经济法宏观调控虽然具有
宏观性与总体性,但宏观调控措施同时也是由各种微
观和具体的调控措施和活动所组成的,宏观调控指标
需要大量的微观性的具体工作才能最终落实。此外,虽然经济法宏观调控所作用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总量
指标,但对于可能影响社会经济全局的个别问题(指
标),即便采取的措施直接作用对象是特定个体,但这
也同时具有宏观调控性质,因为这些措施和作用对象
可能会关系到社会经济总体结构的运行。例如,国家
对于个别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看起来并非是总体性
和普遍性的措施,但考虑到金融风险的传导性,单个
问题金融机构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
所以就此意义而言,对于个别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便
具有宏观性。这也体现了经济法宏观调控的微观组
织过程。第三,经济法宏观调控的规范性。宏观调控的规
范性体现为宏观调控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必须
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宏观调控需要法律授权,调控权
力需要法律予以规制并防止滥用。宏观调控需要通
过法律来规范调控机制的运行程序,规范调控过程中
有关各主体的行为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包括国家同它
的各级、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各级政府之间的关
系,国家同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二、疫情防控背景下经济法宏观调控
的双重环境在组织社会学制度学派的研究中,组织受到技术
86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月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双重约束。技术环境要求组织具
有效率,即按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和运作;制度环境
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
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效率并不是制度
环境的首要追求[1]72-73o各级政府是行使经济法宏观
调控措施的主体和行动者,在组织形式与功能运作
上,各级政府都采用了类似的结构,并通过组织之间
的相互模仿学习,获得制度环境的“合法性”认可。
但经济法宏观调控也会受到技术环境的约束,特别是
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战和经济新常态周期
三重叠加的影响下,这一技术环境又对组织进行了渗
透和改造,体现为政府需要及时回应市场的诉求,并
向市场逐步让渡权力。(一)
经济法宏观调控与行政体制环境的互动
为促进本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从
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诸多中小企业扶持
政策,包括适当减免中小企业的税费、降低经营成本
压力等;对就业人数较多的中小企业给予信贷融资支
持,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刺激企
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等。这些财税扶持政策、金融扶
持政策、产业政策等都是经济法宏观调控的具体措
施。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即作为行政组织的各级政
府,为何在宏观调控权的行使上都具有相似的做法?
组织社会学制度学派提出,强迫性机制(coercive)、模
仿机制(mimetic)
和社会规范机制(normative)
推动了
组织的趋同性,使得组织之间有着愈来愈多的同质
性[1]85-91o具言之,强迫性机制要求行政组织必须遵
守法律法规,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即各级
政府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需要遵守特定的行政程
序和《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模仿机制是指各个
组织模仿同领域中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地方政府
紧跟中央政府,相继出台地方版的疫情期间企业扶持
政策,体现了地方政府组织对中央政府的模仿和学
习;社会规范机制通过社会规范产生一种共享观念或
共享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的“责任型政府”观念被
视为一种“合法性”的规范,各级政府身处这样的“合
法性”规范环境中,必然要去适应这样的环境,通过积
极的经济调控行为去刺激属地经济发展,以满足这一
制度环境下的合法性要求。(二)经济法宏观调控与市场技术环境的互动经济法宏观调控涉及行政体制的职能行使与市
场技术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因此,来自行政与市场的双重约束,要求经济法宏观调控需要满足“双重制度
合法性”的要求。一方面,经济法宏观调控需要科层
制组织以获得调控权的组织基础;另一方面,经济法
宏观调控需要向市场靠拢,以获得符合市场发展要求
的调控合法性之“认证”。本次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在宏观层面会对市场供
给和需求产生冲击。在供给侧,由于疫情防控采取的是封城、隔离、停产停工的“休克式”方法,直接影响
了市场生产效率和资本形成效率,进而降低了产出,
影响到总供给曲线。在需求侧,由于疫情防控而导致
需要现场聚集和线下活动才能完成的餐饮、影视、旅
游等消费活动大幅萎缩,且疫情也影响了消费者的消
费预期和收入预期,共同引起了消费需求的大幅减
少[5]
o对于社会投资来说,疫情期间制造业投资、房
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产业
链来说,第三产业大部分是轻资产模式,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也就是围绕着“人”的活动和需求而衍
生出的产业,而疫情期间人就是直接受害者,因此第
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在微观层面,疫情期间企业
生产经营受到严峻挑战,急剧放缓的社会经济活动会
对企业的现金流、供应链和生产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
求。订单的大幅减少、下游客户应付账款账期拉长以
及金融机构授信意愿的下降,都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
裂风险和企业信用违约风险急剧攀升。经济法宏观调控应被视为市场技术要素的一部
分,也就是说,经济法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调
控技术。这就要求宏观调控需要实事求是地厘清政
府与市场的边界,宏观调控必须具有效率,能促进企
业按最大化原则进行生产活动,以符合市场作为资源
配置决定性要求的原理。因此在供给侧,经济法宏观
调控需要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受疫情影响较大
的行业采取免征增值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在
疫情可控的前提下促进企业复产复工,保障生产函数
的连续性;在需求侧,经济法宏观调控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或创造需求,弥补疫情造
成的需求缺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协调、配合使用,防止单一的货币宽松政策造成的流动性陷
阱或单一的财政刺激政策造成的挤出效应。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也会被逐步制度化,成为达到组织目标
的手段。这些制度化的技术手段(调控政策)除了效
第
3卷第
期唐士亚:
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法宏观调控原理87率较高外,还能把行政组织构建成合乎情理的、理性
的和现代的组织,因为这不仅是组织责任的体现,也
运转的连续性和结果可预测性,主张的是理性主义下
的技术专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经济法宏观
能规避因为疏忽而造成的损失[6]。调控依赖于政府的分级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统
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
会议上的讲话》对疫情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出了
纲领性的部署①。而在该重要讲话发表前后,包括财
三、疫情防控背景下经济法宏观调控
的组织基础在应对本次重大疫情影响的经济法宏观调控中,
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银保监会、人社部
等中央部委和各地方政府都相继发布了各自主管领
域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企业扶持政策。科层制组织奠
各种各样的行政组织和企业组织扮演着调控主体和
调控受体的角色。行政组织是宏观调控的调控主体,
定了宏观调控的行政组织基础,有助于政府发挥统筹
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协
是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企业组织是宏观
调控的调控受体,是宏观调控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
调配合,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政府是经济法宏观调控实践中最权威的执行者
和组织合法性最基础的来源。政府是经济法宏观调
但无论是行政组织抑或企业组织,都需要完成两项工
作才能得以运行:一是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维持内
部运行;二是要协调好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也就
是说,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组织对内部和外部环
控权力的执行者,基于其特殊的地位,政府相比其他
社会组织,拥有强大的资源掌控能力和分配能力。政
府可以在法律法规的授权下,制定用以约束个体行
境的适应程度。在此基础上,行政组织和企业组织才
可以采取合适的行动策略,采取那些“合乎情理”的为、资源分配以及影响其他组织的行政政策和经济政
策,对社会运转过程施加强大影响。因此,相比其他
组织,政府是新冠肺炎疫情经济法宏观调控中更为基
行为和社会角色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制度环境的承
认,从而满足了
“合法性”的要求。(一)经济法宏观调控中的行政组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布的财税扶持政策、金融扶
础性的制度要素,可以系统地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深刻改变疫情期间的国家经济环境。(二)经济法宏观调控中的企业组织持政策和复产复工扶持政策,均基于一定的组织体系
和组织机理。财税扶持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都作用
中小企业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涵养民
于人为组织的财政体系和金融体系,从而才有财税政
生就业的土壤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所
策和金融政策的作用空间;而复产复工政策更是直接
作用于企业组织中的人员本身。因此,如果没有组织
占份额的逐步增强,作为第三产业支柱的中小企业基
于其数量多、经营灵活和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等优势,资本和组织行为,就根本没有任何经济政策的实施
基础[7]
o吸纳了大量社会新增劳动力。此外,中小企业更加接
近消费者和市场需求,对市场变化有着灵敏的嗅觉,
科层制是现代行政组织的典型方式,而这种组织
能更快、更灵活地调整经营策略,量大面广的中小企
业是培育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增长动力。但
形式的广泛传播从技术角度而言,是一种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只有科层制组织才能像现代工业的机器
设备一样精确运转,而其他类型的团队或组织的效率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凸显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困
境。流动资金占比高、经营方式较为单一的特点使得
则无法与科层制相比。科层制强调组织及其成员的专业化、制度化、正式化和权力集中化,突出了任务分
依靠实体生产线和线下销售的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
快速攀升,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陡增。同时,2020年3月后许多发达经济体相继进入疫情紧急防控状态,严
工的明确性、权限划分的合理性、对本职工作的熟悉
性以及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这些都保证了科层制组织
格限制进出口贸易,导致中小企业大量海外订单被取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该重要讲话中,主要从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产复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推动企业复产复工、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和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等方面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做出了部
署。
8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月消或无限期推迟,沉重打击了中小企业的出口创收能
力。因此,经济法宏观调控对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小企业经营复苏显得尤为必要。企业可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一方面,企业嵌
入市场经济之中,时时刻刻都与市场中的其他参与者
(企业、消费者和监管者)发生联系,这一过程也是企
业将不断变化的市场因素主动或被动纳入企业内部
决策的过程。因此,市场中的其他参与者可以通过网
络关系相互影响,这里的影响包括了合法性、竞争、合
作等内容。另一方面,市场的不确定性是企业发展始
终面临的难题。为了减少不确定性,企业倾向于模仿
别的组织以获取经验,降低试错成本。因为模仿是跨
组织的社会性复制的有力引擎,是组织积极适应组织
场域的要求所做出的改变一旦市场中某一企业
改变了经营策略或进行了产品创新,当其他企业感觉
到这种变化削弱了自身竞争能力,那么其他企业将会
跟随率先变革者采取行动,也就是说,这些首先进行
变革的企业起到了角色样本的作用。疫情期间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一方面需要重视
企业组织的制度环境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是对冲疫情
影响下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企的突破口,是重塑“政府-
企业-市场”关系的抓手。政府应以提升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为切入点,对因疫情冲击导致资金周转困
难但尚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审慎采用冻结、划拨流
动资金等司法强制措施;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
展新一轮审批事项削减,给予中小企业更大自主空
间。另一方面,经济法宏观调控需要重视组织的模仿
效应,引导龙头企业的复产复工,提振行业信心,通过
标杆企业的示范效应来带动行业的整体复苏。(三)经济法宏观调控中行政组织与企业组织的协调企业是一种社会建构,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
社会资本所有者集体选择的产物[10]o政府作为国家
公共利益的代理人,一方面通过法律制度赋予企业各
类权利,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
增加社会总福利;另一方面,政府又通过法律规定企
业应承担的税、费,规定企业应履行的义务,从而确定
企业在政府的政治利益分配中的角色。实际上,这也
体现了行政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在效率与公平之间
的协调问题。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法宏观调控中,行
政组织与企业组织由于在组织目标和资源分配上存
在差异,导致了行政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组织冲
突。在组织目标上,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措施更多的是从市场整体需求角度出发,宏观调控措施中的财
政政策、金融政策和复产复工政策更多的是以全行
业的整体状况为政策设计出发点,追求的是行业的整体利益;而企业组织对宏观调控措施的需求程度
又是不一致的,疫情期间缺少稳定融资渠道的小微
企业对于信贷优惠政策最为欢迎,而与金融机构有
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大型国企对于政府金融扶持政策
并未有强烈需求。在资源分配上,政府所拥有的有
价值的资源相对于疫情经济恢复的巨大需求来说,总是有限和稀少的。为了充分而有效地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需要经常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资源的分
配政策。协调经济法宏观调控中行政组织与企业组织之
间的冲突,需要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经济的实
际情况,从两类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入手,即对冲突
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冲突的原因主要是由目标
差异,抑或资源分配差异造成的。同时,对制约组织
冲突的因素也要进行系统分析,如对两类组织内部的目标取向、相互依赖性、任务确定性及资源稀缺性状
况进行系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结构调整方案。
以5G商用、人工智能相关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
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既可
以成为疫情期间经济复苏的着力点,也可以充分发挥
经济法宏观调控的组织协调功能。企业组织,特别是
民营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强、市场嗅觉灵敏等优势,与
“新基建”的信息化新经济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而
“新基建”对5G基础设施、物联网基础设施等基础设
施建设和配套公共工程建设的巨大需求,可以为国企
和民企提供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因此,经济法宏观
调控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入手,实现行
政组织与企业组织的协调与融合。在宏观调控中,要
依据产业法的原理,对新基建进行顶层设计的部署;
在中观规划中,政府应着力解决市场投资中的障碍和
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守夜人”的角色,
在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对社会资
本开放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在微观治理中,政府应
利用好法律赋予的财税金融政策制定权力,引导企业
合理投资[11]o
第
3卷第
期唐士亚:
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法宏观调控原理89挥中央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
四、疫情防控背景下经济法宏观调控
的实施策略在常见的制度学派理论解释中,理性的正式结构
策和复产复工政策刺激经济的恢复增长。但考虑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也不应忽视地方
政府在本辖区范围内调控的积极作用。中央政府领
导下的全国整体调控,构成了经济法宏观调控的整体
组织基础;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的经济
调控政策①,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多中心化。被认为是协调和控制现代技术或运作活动涉及的复
杂关系网络的最有效方式[12]o疫情防控的基本事实
实现疫情期间经济法宏观调控央地关系的合理
配置,需要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积极作用。全国人大
和目标期待是决定经济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的逻辑前提,经济法宏观调控的设计应以疫情防控
的特点、节奏等因素为依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相契合。疫情防控的系统性决定了经济法宏观调控
及其常委会,以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
的国家权力机关。现今从全国人大到地方人大在宏
观调控方面主要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审议、应是统筹全局、能形成调控合力的整体型调控,而新
冠肺炎疫情的动态性、反复性意味着经济法宏观调控
政府预决算审议监督及宏观调控相关法律制定的职
权,而在具体宏观调控行为上的实践极少。根据各级
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原理,人大可以
还应该是灵敏的、富有弹性的回应型调控。除此之
外,经济法宏观调控还应接受比例原则的检视,以确
有效制约政府不当的宏观调控行为,促进宏观调控的整体化、科学化与民主化。具体而言,全国人大及其
定调控机制是否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在本部分
中,本文将就如何实现经济法宏观调控与上述基本要
常委会应加强宏观调控程序的相关立法,为今后可能
求相契合展开分析。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济法调控提供程
序保障;加强各级人大在重大宏观调控决策和重大临
(一)
行政组织主导的整体型调控时性宏观调控措施上的决策权,利用人大的实质性审
议保障调控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也就是
基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和疫
情防控的多层次性,经济法宏观调控应是一个多元主
说,将人大的立法、监督职能与经济法宏观调控相结
体参与并有共同目标的多中心化的集体行动。这种
合,可以保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政策
的合理性与法治化,确保地方政府对中央调控政策执
多中心化的集体行动内含多元主体间在独立基础上
的互动与协作,为各级行政组织内部合作,以及行政
组织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提供了必要空间。
行的一致性与“不走样”。(二)经济法宏观调控对疫情期间企业组织困境
这种多中心化的整体型调控,不是单纯依靠行政科层
制的指令性机制来维持运转,而是深受社会经济环境
和疫情防控环境的影响,以“科学抗疫”为基础,充分
的积极回应在法学领域,“回应型法”最早由美国学者诺内
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
特和塞尔兹尼克提出,他们将法律分为压制型法、自
治型法和回应型法,其中回应型法是指“回应各种社
会需要和愿望的一种便利工具的法律”经济法
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新格局。根据宏观调控决策主体的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宏
观调控和地方宏观调控。中央宏观调控的决定和实
施主体是中央政府及承担调控的部门,调控范围覆盖
的回应性要求以法律目的作为法律实施的基准,在制
定和实施经济法的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矛盾做出及时
回应,通过法律载体实现各类主体利益诉求的有序表
达,在实体和程序的实质正义中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全国;地方宏观调控的决定和实施主体是地方政府及
其调控职能部门,作用范围限于所辖区域[13]141O我
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因此需要统筹全国一盘棋,发
经济法回应性的重要特征在于法律目的的普遍化,目
①地方政府出台的疫情期间经济扶持政策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沪府规[2020]3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京
政办发[2020]7号)、《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中小
微企业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过程中健康发展的十五条措施的通知》(穗府办规[2020]1号)等。
90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月的普遍化为经济法体系形塑了弹性空间,增加了法律
回应的余地。目的普遍化也意味着经济法规制目标
更为具体化,这个转变过程扩大了经济法的适用范围
和权威性。经济法宏观调控对疫情期间企业组织生产经营
面临困境的回应,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理解:第一,回应型经济法须平衡社会整体利益。经济法宏观调
控应基于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囿于特定行业或主
体的利益。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旅游、电影等第三
产业历来是受传染病疫情冲击最严重的产业,对第
三产业中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进行政策扶持,有
助于加速服务业的复产复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保证社会经济整体运行的平稳有序;第
二,回应型经济法强调政策性立法。新冠肺炎疫情
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生产和需求的冲击具有临时性、突发性的特点。因此,以出台经济
政策的方式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体
现了经济法“政策先行”的灵活性,达到规则与相机
抉择的辩证统一;第三,回应型经济法倡导政策手段
的多样性。金融扶持政策中的信贷优惠、还款展期,财税扶持政策中的地方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税收
优惠,复产复工扶持政策中的企业社保减免、公积金
缓征、租金补贴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企业扶
持政策体系。(三)经济法宏观调控中组织运行的比例原则
宏观调控在经济上的合法性,取决于经济上的合
理性,实际上就是经济上的“合规律性”[15]。除了正
当性考虑之外,经济法宏观调控的生效,还需要遵从
比例原则的要求:1.适当性原则,即经济法调控机制
能够促进所追求的目的的实现;2.必要性原则,即经
济法调控机制可能造成的损害应当最小;3.均衡性
原则,即经济法调控机制所增进的社会整体利益与其
所造成的损害成比例。比例原则的三大子原则是经
济法宏观调控生效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经济法宏
观调控不仅需要考虑合目的性和合理性,还需要进行
收益与损失的对比考量。即便宏观调控能够促进企
业经济活动的恢复,但如果调控所带来的收益低于成
本的话,那么调控机制就不具有正当性;同样,如果调
控机制不是所有解决应对重大疫情经济活动恢复问
题选项中潜在成本或者伤害最小的选择,那么调控机
制就不具有必要性。这时我们便引出一个问题,经济
法宏观调控存在什么成本或潜在伤害呢?首先,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经济法宏观调控中的税
收优惠和免征减征社保费等措施,造成了政府财政收
入和社保基金收入的减少,对政府财力建设造成了损
害。同时,政府制定和实施这些扶持政策,同样需要
占用决策资源和执法资源。其次,经济法宏观调控可能造成反竞争的后果。
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同样受到疫情影响而停产停工,同样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和社保费减免待遇,但大型
企业由于本身具有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且享受到企
业扶持政策后,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而迅速恢复生
产,进一步放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优势。经济法调控机
制反而起到了加速行业清洗的作用,不利于市场的充
分竞争。再次,经济法宏观调控可能会削弱其他机制的作
用效果。疫情时期企业扶持政策是以一种特定时间、非常规的政策来刺激、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活动,但这种外在机制可能会导致企业自我保护能力的下
降,不利于企业通过疫情冲击倒逼自身的改革,错失
了一个“修炼内功”的机会。任何调控政策都是有成本的,同时这些政策也会
产生相应的收益,政策收益是否会大于政策成本是一
个十分直观的决策标准,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评估标
准。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是政策评估中被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可以为政策制定、评估与修正提供一个相
对客观的衡量标准。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能够
进行相关的效益评估,例如许多环境政策的效益是无
法测算的,但一般而言,经济法调控机制是可以实现
货币化计算的,尤其是在国家干预市场中引入这一分
析工具具有控制公权力滥用的特别意义。因此,在面
对重大疫情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和影响时,政
府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引入“成本-收
益”的分析框架,调控机制需要与疫情可能造成的市
场失灵程度和范围相匹配,有多种经济政策可以选择
的,应优先选择最大程度保护企业组织经济自主性的调控政策[16],在应急管理背景下锻造中小企业的组
织韧性[17]o五、结语:组织视野中的经济法
宏观调控经济法调整和规范的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的第
3卷第
期唐士亚:
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法宏观调控原理91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新冠肺炎疫情
中的经济法宏观调控,直接与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以
及更高质量发展等公共目标密切相关,体现了经济
法的社会本位性质。政府作为规制整个社会的行动
者,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以不同的形式对制度环
境、市场和组织进行管理[18]19O经济法宏观调控的最大特征就是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动调节和干
预。所以认识经济法宏观调控,首要的就是分析政
府(行政组织)的特征、功能以及它和其他组织的关
系。当然,经济法宏观调控既然有行政组织这一调
控主体,必然存在一个调控受体,于是经济法宏观调
控的第二个组织基础一企业组织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经济法宏观调控中的三个层次和环节,即计
划、各种经济政策和各种调节工具与手段,在疫情经
济恢复中必须综合运用,使之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发
挥作用。疫情期间经济法宏观调控制度具有如下特
征:一是立法针对性强,它是作为紧急事态的对策出
现的;二是宏观引导调控措施与国家直接干预管制
并用;三是立法形式多为规范性文件,当疫情结束或
紧急情况解除,这些规范性文件便被停止适用、废止
或被修改。本文问题的出发点在于经济法宏观调控在本次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中,如何同时适应行政体制环境
与市场技术环境,以及行政组织和企业组织如何与
经济法调控机制形成相互协调的格局。不同的制度
环境具有不同面向的组织合法性要求,这就决定了
经济法宏观调控必须直面双重制度环境合法性压
力。本文发现,各级政府是行使经济法宏观调控措
施的主体和行动者,通过对过往经济调控措施(财
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现时改造,匹配了
重大疫情时期经济恢复建设的需求,获得了制度环
境的“合法性”认可。但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会受到
技术环境的约束,需要对疫情时期的财政政策、货币
政策和复产复工政策进行精确的考量,并在疫情防
控常态化阶段着力减少复产复工的程序壁垒和完善
政务服务体系[19],才能实现政策效用的最大化。行
政组织和企业组织在本次重大疫情经济法宏观调控
中扮演着调控主体和调控受体的角色。行政组织的科层制结构赋予了行政组织快速高效地实施宏观调
控政策的组织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联结行政
组织和企业组织的重要节点。因此在前述研究中,本文更多地是解释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经济
法宏观调控如何发生作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展现
了行政组织和企业组织与所处制度环境的互动,经
济法宏观调控在疫情经济恢复中的组织基础及其面
临的组织合法性压力。〔参考文献〕[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岀
版社,2003.[2]李昌麒,叶明,周玉林.需要干预说与中国经济法——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昌麒教授访谈[J].社会
科学家,2007(2)
:
3-6.[3]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
学岀版社,2000.[4]李友梅.组织社会学与决策分析[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5]赵建.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走向一一理论框架、动态
比较与应对之策[J].探索与争鸣,2020(4)
:
52-66.[6]
MEYER
J
W
&
R0WAN
B.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
J
]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83(2)
:
344.[]金碚.论经济的组织资本与组织政策一一兼议新冠肺
炎疫情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20(4)
:
23-41.[]徐玉德.全球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财会月刊,2012(12)
:
114-118.[]宋洁.组织变迁的动力——基于组织场域的视角[J].中国物价,2011(12)
:
58-60,
65.[10]
杜媛,王竹泉.政企关系再观察:一个理性视角[J].改革,2014(11)
:
127-136.[11]
彭飞.打造“法治新基建”[J].法人,2020(5)
:
21-22.[
12]
SC0TT
W
R.
0rganizational
structure
[
J]
.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75,
1(1)
:
1-20.[13]
薛克鹏.经济法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岀
版社,2013.[14]
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
向回应型法[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岀
版社,2004.[15]
张守文.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
123-131.[16]
武汉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研究专项课题组.重
大疫情下政府经济政策法治化研究——基于市场决定
理论与新冠肺炎防控实践[J].法律适用,2020(13):
86-99.[17]
杨修,赵楚龙.应急管理背景下中小企业组织韧性建
设探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
48-54.[18]
田凯.组织理论:公共的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岀
版社,2020.[19]
廖福崇.疫情防控下政府如何推动市场主体复产复
工?
——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
54-60.
92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
月Principles
of
Economic
Law
Macro-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Taking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Epidemic
as
an
ExampleTANG
Shi-ya
(Law
School,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China)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economic
law
macro-control
in
the
context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macro-control
of
economic
law
follows
the
control
paradigm
of
“plan-economic
policy-adjustment
means”,which
embodies
a
typical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process.
In
the
context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fiscal
policy,monetary
policy,and
resumption
of
production
and
work
policies
implemented
by
the
economic
law
macro-control
interact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environ-ment
and
market
technology
environment,thereby
gaining
the
“legitimacy”
recogni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s
constitute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for
macro-control
of
economic
law.
In
re-spons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economic
law
macro-control
should
implement
overall
control
led
by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actively
respond
to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difficulties
faced
by
enterprise
organiza-
tions,an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Key
words:
economic
law;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C0VID-1Epidemic;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篇三: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新冠疫情下对宏观经济学的反思
历史经验证明,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常都是短期的,经济发展常呈现出v型走势。受灾害和市场情绪的影响,经济增速通常在短时间内大幅下跌,但随着灾情逐渐得到控制,市场情绪逐渐平稳,之前被暂时压抑了的消费、投资等需求得以释放,从而带来经济的反弹。相比03年“非典”,政府此次应对迅速、防控力度更大,有望把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限制在尽可能短的时期之内。
当然,也要看到,疫情的爆发在一定时期内会对企业和个人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和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政府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财政货币措施,帮助各行各业渡过难关。
财政方面,财政部有望将2020年赤字率提高至3%左右,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度,筹集专项经费,加大对卫生防疫的资金投入。同时,财政政策加强提质增效,更加关注民生领域,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交通、旅游、住宿等行业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人,可以考虑降低社保缴费率、减免税收以及部分政府性基金。
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偏宽松的态势,加大对疫情较为严重地区和医疗药品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央行已经于2月3日开展1.2万亿元逆回购,并下调中标利率10个基点。我们预计央行未来还将通过下调lpr利率、降准等方式,降低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的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实体经济投资和消费。
从长期来看,自然灾害给经济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往往也会为一些新的经济模式提供发展机遇,甚至催生新业态。新型冠状病毒是2020年的“黑天鹅”事件,给线下服务业带来了很
大的冲击,但却带动了线上经济的发展。例如,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商场、实体店、影院、餐饮、旅游、线下培训等行业遭受重创,而电商、短视频、游戏、知识付费、线上教育等行业则得到难得的展机遇。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鼓励远程办公,很多学校实行远程教育,这将促进远程协作与移动办公平台及软件的发展,使得工作和学习不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同时这也会带动家用办公家具、家用娱乐设备行业的发展。此外,疫情也将进一步提升大众消费观念,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给绿色环保、垃圾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带来发展机会,同时各种配送平台,比如蔬菜配送、定制化餐饮配送等领域也会得到飞速发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次对疫情的防治中,通过大数据和ai分析发现潜在感染人群、预测疫情走势,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毕马威和阿里研究院的联合研究表明,中国和美6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领先世界。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新经济必然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
篇四: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资本市场札记|NotesonCapitalMarket新冠病毒防疫的公共经济学分析一致,以最大化社会福利。资本市场札记
|丁安华疫病的经济成本是疫病损失与防疫成本之和。防疫措施的强度应与疫病的烈度保持防疫公共经济学:防疫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疫病的经济成本毒时刻威胁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流行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病后,理性决策的目标应当是最小化疫病失与防疫成本之和。由于成本和收益的经济成本(公式1),即最小化疫病损经济损失。在公共经济学中有一个“统的概念,用以评估为了让一个人VSL)会成本。避免某种特定的风险而付出的合理社自里根政府开始,美国联邦机构劳动力暂时或永久无法工作所造成的尚未发生,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基于的计生命价值”(valueofstatisticallife,疫病一旦爆发,对经济运行的冲击无法是预期成本与收益。事实上,我们可以即通过强化防疫政策降低疫病对人群Min预期疫病经济成本=Min(预避免。疫病的经济成本包括两方面。一将减少疫病损失视作防疫政策的收益,是疫病损失。病患需要住院治疗,重症患者甚至可能死亡,人民的生命财产遭的冲击程度。就采用VSL来进行公共政策的成本收为890万美元,美国环境保护署评估益分析。2016年美国农业部评估VSL受损失。二是防疫成本。大型的流行疾如强制检疫、隔离观察,乃至封锁疫区。病爆发,政府会采取各项防疫措施,例期疫病损失+预期防疫成本)(1)隔断病毒的传染,生产和消费活动无法成本,是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的概念,疫病损失和防疫成本之间有着此避免地陷入停顿。我们这里讲的经济限制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目的是要预期边际收益等于其预期边际成本(公为准则一致(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预期边际疫病损失=预期边际防疫成本(2)若预期边际疫病损失>预期边际反之,若预期边际疫病损失<预期式2)。这一逻辑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行到最优防疫政策的一阶条件是政策的对这一最小化问题求解,不难得VSL高达1000万美元。近年来美国各中(附图)。作为比照,2011年美国大学换句话说,假若一项公共政策能政府部门评估的VSL还在不断上升当毕业生整个工作周期(从22岁到60岁)能赚取的工资现值约240万美元。够降低一个美国人一个百分点的死亡有别于人们所谈的会计成本。隔断疫病在人群之间的传播,从而减小从政策角度而言,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来决定最优的防疫强度。消彼长的关系。防疫强度上升能有效防疫成本,意味着对于整个社会/经济体而言,加强防疫可以增进福利。边际防疫成本,意味着防疫政策应降低强度以增进社会福利。风险,那么这项政策便能为社会带来10出的社会成本低于10万美元,那么就反之则不合算。万美元的效益。如果该项政策需要付是合算的,总的社会福利就获得改进;临诸多未知/不确定性,是一项异常艰(传播性、死亡率等)和疫情的发展甚为龄、收入等数据之外,疫病本身的特征巨且困难的任务。除VSL、患者的年当然,全面量化评估疫病损失面疫病损失,代价是防疫成本相应增加。最优防疫政策防疫政策,关乎其强度。疫情发生疫病损失估算丁安华为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本文为个人观点,不一定代表作者所服务机构的意见。病损失,来决定防疫政策的强度?理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如何评估疫论上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评估疫病导致关键,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疫情冲击的84■
2020.03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公式3)。但成本收益分析的基本框架决策逻辑,把握政策的变化方向。VSL×预期疫病伤害程度(3)仍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宏观政策的率),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疫病损失范围(患者数量)及程度(重症及死亡比美国联邦机构的VSL评估值10??????о?????ю?????????????Эю????????8.99.5??????????1086预期疫病损失=∑预期病患数量43.63.72.3新冠病毒疫情的经济社会损失疫情回顾:公共卫生危机据看,是本世纪以来最主要的公共卫生新冠病毒快速蔓延,从现有的证20资料来源:彭博、招商银行研究院199420161996201719852016事件之一。从疫情开始到今年1月20日,疫情警示甚至受到行政压制,病毒在不我们的政策反应大致有一个月的空白,设防的社区迅速蔓延。感染者呈几何现“挤兑”现象。级数增长,武汉乃至湖北的医疗资源出从1月21日开始,面临严峻形势,小部分,参考美国的工资与VSL的数据关系,我国的VSL应在800万-1000万元人民币之间。生命对于任何社会/经济体而言都是昂数据是冰冷的,但即便在统计上,的劳动报酬仅仅是其创造社会价值的收入现值为228万元。考虑到个人获取率一致,那么其生命周期(22-60岁)的的心理健康受损。时间的封闭隔离还可能使得被隔离者换而言之,由于快速传播的负外大于其私人损失。这也是我国动用公共资源全民防疫的正当性所在:负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来修社会损失=私人损失+负外部性(4)正,以增进社会福利(公式4)。部性,新冠病毒所造成的社会损失要远城、社区隔离,全国医疗资源向湖北疫新冠病毒防疫强度突然上升,武汉封区集中。与此同时,疫情持续向外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疫情构成国出入境管制。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实施这对全国累计死亡病例已达2236人,损失。这还远远不是经济损失的全部。全面封锁人员流动,停工停学停运,全过后,理论上可以阻绝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但这需要付出经济全面停顿的高昂代价。国进行网格式筛查,在两个最长潜伏期整个社会而言意味着数百亿级的经济贵的。截至2月20日,新冠疫情导致的疫情演变的可能前景:人类与病毒共存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失去了消灭病毒的最佳时机。新冠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很可能演变成季从现有的趋势看,人类或许已经济损失。粗略估算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假设22岁的大学毕业生年平均工资收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年收入约4.2万元,入为6万元,并假设其工资增速与折现整个生命周期的工资现值:2019年全可以大致估算新冠肺炎导致死亡的经损失,是极为困难的。应用VSL的方法,要评估新冠病毒疫情带来的经济毒可能不会像SARS一样完全消失,病节性的风土病而与人类长期共处,就像季节性流感。人类与病毒自然共存,并非坐以社会损失:负外部性性以及长潜伏期所带来的负外部性:无无异于梦魇,其可怕之处在于其高传染病征的感染者是行走的传染源。而长新冠病毒蔓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待毙,而是寄希望于科学,寄希望于疫苗的出现。依据传染病学的逻辑,在疫苗出现之后,新冠病毒肺炎的死亡率将降低到一般流行性感冒的水平。在疫苗
■
852020.03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资本市场札记|NotesonCapitalMarket出现以前,防疫政策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手段,即加大社会距离隔断病毒的传染例自2月3日以来持续下降,已由890导致东浙江两地监狱新增确诊227例,大反弹,达到258例,但若剔除这一干这表明在目前的防疫强度下,非31例。的拐点已近在咫尺。湖北省外的新增确诊病例数据出现较扰项,湖北省外新增确诊病例将下降至的峰值降至50以下,由于山2月20日,途径。在新增确诊曲线形态上,将是一如果上述判断是正确的话,经济活动的深V型反弹可能落空。截至2月20日,简单观察全国数作进入到1.0阶段。面对快速爆发的疫行病学机理面临着诸多未知,包括病毒情,湖北地区的医疗资源极度匮乏,流的特征、存量患者的数量、感染者的行呈现指数增长,病患得不到及时救治推升到国家层面,政策迅速响应,防疫工个典型的长尾分布,并呈季节性波动。动路线和接触史。这一阶段,病患数量据,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的数量仍处返工带来的人口流动仍具不确定性。但的调整,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现出二阶意义上的改善。的数量在2月5日后均呈下降趋势,呈事实上,由于本次疫情爆发呈现若不考虑2月12日湖北地区统计口径于上升期,总体拐点尚未到来,且由于湖北地区的疫情大概率已可控,总量上对比湖北地区和非湖北地区两个样本,可以发现新冠肺炎的统计特征呈死亡率均显著低于湖北地区。从目前现显著差异。非湖北地区的重症率和的一阶条件(公式2),无穷大的疫病损失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强力响应。应当占据100%的权重,“稳增长”等经在公共政策上,意味着防疫工作失趋于无穷大。而根据最优防疫政策率),对应到公式(3),彼时预期疫病损高了疫病的伤害程度(重症率和死亡数据看,非湖北地区的住院重症率为是武汉地区(截至2月20日,官方口径下湖北地区确诊病例的集中度超过北地区两个样本观察更为准确。,将疫情两分为湖北地区和非湖80%)作为新冠疫情集中爆发的地区,湖出显著的区域特征,集中在湖北特别感(0.1%)。这表明在医疗资源相对充死亡率仅为0.7%,略高于普通流4.9%,裕的情况下,新冠肺炎对于个人而言并量感染者数量、控制疫情传播、了解病济目标退而其次。当务之急是摸清存非不治之症。而湖北的惨痛教训在于,若不迅速提升防疫措施,新冠肺炎将在短时间快速蔓延,并迅速挤占甚至耗尽线性上升。毒特征,降低预期疫病损失。1月23日武汉“封城”;中央政治局召1月25日,开常委会会议部署防疫工作,各省启动北省疫情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尤其是武支援湖北,湖北的医疗资源大幅改善,湖准,使得当日确诊病例数量大幅增加近剂盒不足未被统计在确诊病例当中的病观察“确诊+疑似+临床诊断”人数的总一次性吸纳了之前由于核酸试1.5万例,北省于2月12日将临床诊断纳入确诊标汉、黄冈、孝感三地。随着全国集中力量医疗资源,从而使得重症率和死亡率非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除西春节假期,此后多地进一步延长春节假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延长藏);1月26日,期,并对有湖北旅行/接触史的人群进框架应用:防疫进入2.0阶段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我们可以将阶段:防疫压倒一切,经济生1.0阶段,阶段,传染疫情基本控制,社会经济活产,随着疫情稳定,逐步恢复生产;3.0活基本停滞;边防疫边恢复生2.0阶段,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战争分为三个战役结合前述公共经济学理论框架及的经济活动按下了暂停键,防疫成本开始非线性攀升(公式2)。行隔离。这些严格防疫措施对全社会患数量。若考虑此次统计口径的调整,平衡防疫与复工2.0阶段:和,发现这一总和仍在上升过程中,或源于近期严格开展的网格式筛查。简而言数据上,非湖北地区疫情的二阶之,湖北地区或仍有存量病例有待释放。动全面提速。(防疫成本上升),湖北地区医疗资源的是动态变化的。随着防疫措施的升级预期疫病损失和预期防疫成本都改善,疫情的发展逐渐明朗,预期疫病改善更为明确。湖北省外的新增确诊病86■
防疫压倒一切1.0阶段:新冠病毒防疫上1月20日之后,损失也开始逐步下降。现在的矛盾是,疫病损失下降的同时,防疫成本仍在继续攀升。这点不难理解,防疫政策从制2020.03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资本市场札记|NotesonCapitalMarket定到执行,容易滞后于疫情的发展。而疫政策时还存在层层加码的现象,使得根据春节假期的历史经验,经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在执行防损失。再次提请注意的是,“防疫成本”意味着要减少医疗资源的投入,而是要是经济成本的概念,降低防疫成本并不达成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整体关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增长本就装上阵、在人生旅途上疾速前行的年轻承压。如果说2003年中国经济像是轻水平仍是贸易摩擦开始前的5倍,叠加防疫成本攀升的斜率更为陡峭。水平。但今年的正月已近结束,大部分影响,水平显著低于历史同期。强力防销售等经营活动,但仍需如期支付租疫措施,使得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济指标仍然未见起色,且受防疫措施上行,至正月十五大致回复到假日前的指标大多在正月初七复工后开始陡峭工作,恢复生产生活,对政策执行上“防疫压倒一切”的思路进行纠偏。好防疫工作的“度”。2月12日政治局一停了之”,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在此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把握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时,开始关注经济然年富力强但压力重重,身体机能也有人,当前的中国经济则像人到中年,虽常务会议指出“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生活的影响。在经济中,应“隔离”可能爆发疫病风险的部分,并同时尽可能地降低与疫情无关部分的运行成本。例以防疫为主;而对于非湖北地区,特别当加快向复工复产倾斜。是疫情已出现明确拐点的区域,政策应所衰减,健康受损后恢复起来可能更慢。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行业政策做层“圆满收官”的要求,以及企业和居出及时全面的响应。考虑到今年决策在全面恢复生产后的3.0阶段,需金、员工工资、贷款本息等刚性支出,不少中小企业将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现有的原材料和订单也可能遭受损失,如,湖北特别是武汉地区的政策,仍应民的信心恢复需要时间,政策应当保前瞻指引。持足够的力度和弹性,并给出适度的等服务性行业。餐饮、交通运输、文化娱乐、批发零售险,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冲击较大的住宿小结:因势而变衡。疫情爆发后三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防疫政策的强度,做好防疫与复工的平疫情的发展已日趋明朗,需要适时评估由于全国疫情特别是非湖北地区生产全面提速3.0阶段:年实现“圆满收官”的难度。与SARS相响可能会深远得多。SARS病毒在防控有发热体征;而新冠病毒的潜伏期较长病毒潜伏期较短(3-5天),感染者都伴上的难度要显著低于新冠病毒:SARS比,此次新冠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和影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大了今疫成本之和。疫病发生后,决策层的目济成本。对应到宏观政策的逻辑,便是失一致。简而言之,防疫措施的强度应与疫病的烈度保持一致,以最大化社会动态变化的。福利。这意味着防疫政策的强度应是国仍处于“防疫压倒一切”的1.0阶段。从防疫政策的执行上看,目前全预期边际防疫成本与预期疫病边际损标函数是最小化疫病所产生的预期经疫病的经济成本是疫病损失与防议(1月25日、2月3日和12日),内容“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之都与疫情防控相关。第三次会议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积极扩大、(确认了决策者应对疫情的目标函数)、内需、稳定外需”等表述。事实上宣告了当前的防疫工作已进入2.0阶段。宏“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外,已对经济“稳增长”做出部署,新增(一般不超过14天),具有较高的传播成本均显著超过SARS期间。加之新冠性,且传播者不一定有发热症状。这使得此次的防疫措施的广度、强度和经济观政策的重心将逐步向经济工作倾斜。损失的下降,理论上预期边际防疫成本,随着预期边际疫病根据公式(2)冲击更甚于SARS。疫情爆发在春节期间,对消费和复工的明朗,应该开始有序地向“边防疫边恢注意的是,防疫政策不能停留在层层加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关注“新财富杂志”微信公众号和我们互动。随着全国特别是非湖北地区疫情逐渐复生产”的2.0阶段过渡。我们现在要应当相应下降,否则就意味着社会福利88■
爆发时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国际而从整体宏观环境看,SARS疫情码、不惜一切代价的极端。收支持续双顺差;而目前尽管中美之间2020.03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五: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疫情期间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
环球网援引《印度时报》28日消息,在过去的24小时内,印度新增36.277万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3286例死亡病例。确诊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刷新此前记录。
这意味着,全球每增加3位新增确诊病例,其中就有1位来自印度;而印度每分钟就有约2人死于新冠肺炎。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26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印度当前报告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被严重低估”,印度的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比官方报告的数字还要高出二三十倍。
医学专家警告“失控的印度疫情,可能让全世界付出代价”,而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CF40青年论坛会员、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认为,印度等新兴市场可能难以用经济停摆等方式对抗新冠疫情扩散。
他在日前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恢复为全球提供了需求来源,而新兴市场活动往往与发达国家的需求更为相关。
虽然疫情再创新高,但当前疫情国家经济活动并未停止。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工作强度不降反升,印度工作活动虽回落但仅与2020年3季度
相当。
不过,他也提醒,还本轮经济本质上是生物风险带来的经济冲击,在发达国家疫情得到阶段性控制之后,当前南亚、东南亚国家成为主要风险点,未来需要密切观察疫情扩散和病毒变异是否会对全球经济带来再次冲击,警惕重蹈2010年覆辙的风险。
篇六: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经济学上谈谈上海疫情150最近,围绕上海封城抗疫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及其讨论成为一个舆论热点,一时给人
“一贯优秀的上海这是怎么了”之感,更使人对其封城抗疫的前景增添了担忧。回想去年西安封城时,一时也是“照抄武汉都不会”的大量舆情,最后还不是挺过来了吗!所以,我的观点是,相信上海这次的封城抗疫也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要经历比西安艰难一点的过程。同时,对于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应该怎样全面看待,有什么可以汲取的经验教训,我们还需一些积极而深刻的思考。毕竟,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下世界,类似这样的不确定性灾难还会重演。
本文,试探从经济学视角给予分析和建议。
一、相比于其他的城市,上海封城的问题为什么比较多。有人说,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管理水平怎么是这样?其实,正因为上海的发达,封城面临的问题才可能更多。作为中国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超大城市,在管理体制上,上海的市场化程度也是最高的,对于市民相关的各种问题一般都是市场手段来解决,不仅衣食住行和医疗,包括小区的管理,街道的环境卫生、老年人服务等,都是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解决,政府只是一个宏观管理者。但是,在封城管理后,因为许多市场化、商业化、社会化的机构停摆,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组织来填补,这样,上海的弱势就显示
出来了,偏重宏观的“小政府”人员力量就不够,临时组织的志愿者对许多工作都是外行或者素质不高,这样一下子就跟不上市民各种各样的需要,自然怨言就非常多。所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因为上海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超大城市,其从市场模式向计划模式转化的时候,难度也就比中小城市大得多,不仅是人员不足的问题,还有思想、工作方法很不习惯的问题,同时体量还特别大,暴露的问题也就更多。如果大家回顾一下,这两年的抗疫,就国内来说,是不是农村比城市好,小城市比大城市好,就国际来说,是不是发达国家做得都不太好,其基本的原理就是这个:市场经济越发达,抗疫难度越大,因为抗疫需要的是隔离和封闭,而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开放和自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封城问题的多少来判断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在正常状态下,上海的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生活物资的配送上,为什么大家的怨言特别多。这方面的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效率问题,“家里断粮了”、“把人饿死了”,西安最开始的舆情也是“没菜吃”最集中;二是质量问题,“别人的好,我的不好”,还有假冒伪劣、短斤少两等问题;三是公平问题,“普通小区没啥吃,政府小区吃不完”等。其实,从经济学上分析,实物分配是最容易导致消费者不满的一种分配形式。这也是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按计划
的实物分配是一种效率低和最容易产生公平问题的分配方式。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是因为我们在分配领域大量采用了货币化交换的手段,实物分配的方式基本已经没有,包括在住房上也都商品化而不是单位分房。但是,在封城管理的情况下,多年销声匿迹的实物分配还得采用,而组织分配的又是政府工作人员和街道办、社区和小区“团长”等,这样实际上就掉进了一个“问题难免的陷阱”,最后组织配送的公务人员成为一个背锅的冤大头,效率低、不公平、质量有问题等。我们不排除有个别人员不公平分配问题,但大家想一下,在小康化的今天,这些工作人员还在乎多拿几个土豆、几根葱吗?根本的原因是,实物分配,特别是不规则、不标准的农产品分配,永远都是意见满天飞的“不满意陷阱”。实际上,在经济学史上,有许多关于实物分配怎样让被分配者满意的研究,基本结论是不可能消除不满意,取消实物分配而采用货币分别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一个最简单的事例,为什么近年在职工福利的办理中,各单位的领导都不愿意给发东西的原因,既费神又容易带来“意见”。因此,于上海这次这方面的许多舆情,我们也不要大惊小怪,家里两个小孩,都会为“苹果大小”而争吵。而作为市民的我们,遇到这些实物分配情况时,也最好不要斤斤计较和过多联想。一切实物分配的结果都是:效率低、公平差、质量有问题,不是真的有这些问题,而是因为没有把选择权交给需求者。儿女对父母意见最大,不是因为做的不好,而
是因为在许多事情上,父母总是替他(她)做主。
三、为什么要买“团长”的,我不需要你给我服务。这也是本次上海舆情的一个方面,一方面官方对“团长”的付出大加赞赏,一方面小区居民对“团长”服务很抵触、很意见。由于正常供应链的终断,各小区的“团长”自然就成为一个重要服务连接纽带。相信大多数“团长”都是热心人,但最后都弄得灰头土脸的,有苦难言,有的甚至“愤而辞职”。其中的原因很多,服务不到位、采购的东西价格高、“团长垄断”等意见一大堆!这些问题有没有,我想有也是个别的,那些自私自利者肯定不愿意当“团长”。但为什么在民间舆论中,上海“团长”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形象呢?
原因是,许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商品市场是个供给者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无论你提供的商品再好、再廉价,消费者都会认为你是赚钱的,因为他不知道你的商品真实的信息。同样,服务也是如此。在正常自由流通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和买卖协商来克服这种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情况,但在“团长”服务模式下,我的选择是唯一的,而且没有协商的余地,所以最后就导致小区居民普遍的对“团长”的不满与意见,特别是在封控情况下,“团长”采购的价格总体上要比平日要高一些。其实,他们不知道,“团长”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团购来这些东西。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理,“团长”能给他们说的清楚吗?即使把发票拿来,他们也是不会相信的。同样,一些居民拒绝志愿者给他们上门服务的原因,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他们要吃菜,你来给他测体温!
针对以上的分析,为了尽量在今后类似的灾难应对中避免问题和减少意见,特提三点建议:一是,在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的今天,需要另准备一套计划模式的供应体系。因为人类的各种各样灾难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瘟疫、地震、战争等灾难而致正常化市场运转不灵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有一支保证经济、社会基本运转的计划供应的力量,并在日常做好相应的“应战训练”。二是,在我们平时的社会经济工作中,应尽量避免采用实物分配的形式,特别是在难以标准化的农产品供应上更要避免。如果万不得已,在尽量标准化的基础上,还要提前做好宣传解释和舆情应对工作。三是,在任何统一服务工作开始前,都要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工作,信息公开透明,能协商的尽量协商,确定统一的规章并按规章办事,对事不对人,这样被服务者的意见就少一些,即使个别特殊人有意见,也不会造成大的社会舆论。
篇七: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宏观视野“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部门产业的影响陈晖1、3豆振江1、2通讯作者博士生龙志文1副教授(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3.娄底市中心医院湖南娄底417000)内容摘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还会对宏观经济和部门产业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基于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分别从固定资产投资、失业率和进出口方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短期经济造成的冲击,并从产业的角度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部门产业的影响,最后针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新冠肺炎;宏观经济;部门产业;重大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疫情防控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397(2020)20-0190-03文章著录格式:陈晖,豆振江,龙志文.“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部门产业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0(20):190-192引言20世纪以前,人类历史上曾爆发过黑死病、天花、霍乱和西班牙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频发趋势,如SARS(2003)、H1N1(2009)、MERS(2012)、Ebola(2014),还有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隐蔽性,中国政府采取了限制人口流动、暂停商业活动等史无前例的隔离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特别对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的中国来说,对于这种影响更要特别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狙击战和总体战。受益于中国政府的“硬核”防控措施和人民群众的强大执行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然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剧,这对我国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发展经济提出了更高挑战。因此,准确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和及时出台调控政策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综上,本文就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部门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对有关方面能够有所帮助。文献综述(一)重大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重大疫情的爆发不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会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疫情的爆发会对某一区域甚至全球经济增长造成短期负面影响。代表性文献如,Keogh-Brown??et??al.(2010)使用季度的COMPACT模型研究表明,如果1957年或1968年的大流行病再次发生,其经济影响将是短暂的,在第一个大流行季度和年度分别造成3.35%和0.58%的GDP损失。Hai??et??al.(2004)认为SARS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短期负面影响。疫情是否会影响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存在一定争议。例如,Bloom和??Mahal(1997)研究51个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流行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联系,发现艾滋病会减缓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速度。持相反观点的Brainerd和Siegler(2003),他们运用1919-1930年美国各州的数据,研究了西班牙大流感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疫情对各州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对部门行业的影响由于导致疫情爆发的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需要采取的防疫措施有一定区别,还有疫情爆发的时间节点不同,因此,不同行业遭受的负面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杨翠红和陈锡康(2003)研究发现“非典”疫情对中国基金课题:本文获得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湖南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应用经
济学“湖南应用特色学科”、湖南省自科基金面上项目(2018JJ2194)、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8B456、19C0985)、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跨专业研究生教育探究”(2018XY06)资助190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20期
篇八: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新冠疫情下中国财政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为了应对这种新冠肺炎流行,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税收援助措施。旨在帮助企业应对业务挑战,以及用于从财政支出中预防传染病的特殊财政资金。减税减费的优惠政策完美地说明了财政和税收政策在预防和控制流行病,促进恢复工作和生产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关键经济指标分析了新一轮新冠病毒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类说明对宏观经济的财税政策协调机制和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了进一步实现防疫和经济稳定的目标,文章认为,还应在增加准备成本,优化财务支出结构,建立紧急税收制度和增加预防性支出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新冠疫情;中国财政税收政策;经济;影响
作者简介:周莉,1977年4月、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硕士研究生、潍坊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研究方向经济管理、财政税收
2019年1月,武汉出现首例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并迅速在全球爆发,在给相关国家的社会稳定性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持续性的负面影响。此次新冠疫情的大范围爆发和其传染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对全球经济贸易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国内经济学家认为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的经济贸易格局进行了一次洗牌,这对中国既有挑战又有机遇。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面临新形势与新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挑战,其中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但随着相关制度的改革,逐步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制度,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制度的建设,提升各级地方税收工作效率。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受此次疫情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受到的威胁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大幅度放缓和断崖式下跌,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更是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冲击。
投资方面: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封城、封路、停航等措施,原材料、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受到阻滞,各行各业的项目难以按计划开工,生产经营被迫中断,预算外的防疫资金支出大幅增加,使得项目建设资金出现较大缺口。加之各地复工复产时间不一、方案存在地区差异,对企业的影响较为明显,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生存问题。
消费方面:因疫情影响,消费受到的冲击最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于我国春节期间,而春节是我国消费最为旺盛的时间段。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餐饮、零售、休闲类企业实现超1万亿元的营业额。而2020年春节期间,由于抗疫隔离、交通管制,消费出现了断崖式下跌,餐饮、零售、娱乐、酒店、交通等行业基本上暂停,在下半年才出现有效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1月11日公布的2020年全国CPI和PPI数据,00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2019年仅上涨.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分别比2019年下降1.8%、2.3%。
出口方面:自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世界多数国家先后陷入了疫情泥淖当中,为应对疫情影响,一些国家陆续采取了出入境管制、陆海空交通管制、撤侨、暂停旅行等措施,使得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进口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据海关统计,2020年全年我国各类货物贸易进口14.3万亿元,比2019年下降0.7%。
二、新冠疫情下中国财政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全球贸易合作伙伴超过10个,占全球贸易比重的1%,这导致使我国的经济不仅受疫情的直接影响,其他国家的应对措施和政策会通过产业链、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二次冲击。一方面,中国通过直接贸易联系对其他亚洲经济体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通过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间接影响亚洲经济体。中国对金属和石油的需求很高,并且在不断增长,这是因为中国对国内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投资很高。在年内,来自中国
积极需求冲击的溢出效应约有20%是由于商品价格上涨所致。而且,与直接影响相比,亚洲经济中间接影响传递给通胀的速度更快。在所有经济部门中,COVID-19都是供应方面的冲击,它将减少全球产量并破坏国际供应链。在需求方面,由于立即担心会传染,旅游业和旅行业等部门受到了影响。在不久的将来,由于失业增加和收入下降,我们也可能会看到需求短缺。
截至2020年4月,需求减少的价格影响似乎已经超过了供给减少的价格影响为了响应COVID-19导致的经济关闭,中央银行降低了利率,因此,在短期内,也许除了抵押贷款外,储蓄和贷款的利率都下降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将来自一些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增加,以及整个经济中的总体需求短缺,这已经降低了消费者价格。尽管实际利率长期以来一直在下降,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低水平,但长期前景尚不确定。与COVID-19相关的国际贸易的减少可能会推高消费者价格,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压力。高通胀可能会"支撑"利率。政府有可能大量借贷来支付当前停工带来的成本增加和税收减少,这将给利率带来上行压力。COVID-19对中国经济的最终影响将取决于未来几个月和几年中这些关键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和幅度。
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税收也相应增加,而当收入水平下降时,税率降低,纳税人的税负也相应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保证了基本的消费者需求。自动税收稳定机制在设计税制时采用累进所得税法,其传导途径首先通过调节可支配收入来控制消费和投资的波动,从而影响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价格,这可以缓解失业潮并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自由裁量税收稳定政策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自主市场经济的稳定系统,消除不可替代的经济波动,其中包括扩大减少税收政策。
三、财政税收政策在应对新冠疫情中的作用
(一)推进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改革
重大紧急事件通常是指突发事件或灾难,这些突发事件或灾难是突然发生的,没有人们的主观意愿来传达,对公共安全造成极大损害。就像这种新冠状肺炎流行如此猛烈一样,它对受灾人民的生命和生活构成了重大威胁。作为提供公共服
务的行政部门,政府部门不仅要及时做出反应,减少传染病对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威胁,防止其传播和发酵,并防止风险的扩大。
应对重大紧急事件应采取财政和税收政策,一方面,由于重大突发事件是纯粹的公共事件和公共威胁,因此政府必须提供对重大紧急事件的应对措施。2003年SARS流行后,中国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其中明确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资金应包括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在病毒爆发等关键时刻,如果通过市场方法来采取保护措施并受到市场对利益的追求的影响,则相关的对策可能数量和质量不足,只能通过财政和税收支持来应对,这是重要而紧迫的事情。
(二)优化财政税收结构
在短期内,重大紧急情况可能会对地区和国家的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或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对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政府部门必须在重大紧急情况期间和之后迅速介入经济活动。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财政和税收政策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有效,其效用将超过其他宏观调控措施。
面对重大紧急情况,经济衰退和弹性不强,财政和税收政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发挥作用。一种是扩大财政支出,创造更多的社会总需求,另一种是通过转移支付形成目标补贴。扩大财政支出用于促进私人消费和增加总需求,第三是通过减税和其他促进消费的措施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三)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全面实施财政税收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和谐、经济平稳增长。财政税收体制对具体工作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的完善财政税收的各项政策,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为典型和普遍的问题。很多时候企业未必真正到了破产的境地,也并非确实没有经营的能力,而是一时的资金供应不上,而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被迫破产。因为资金问题是几乎每个企业无论规模和市场地位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当这一问题成为企业的普遍问题时,“现金为王”就成了当下的经济特征。
在资金周转越来越关乎企业命脉的情况下,每个企业的资金都会呈现紧张的状态,并且每个企业都在努力把每一分钱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因此若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出现问题,资产变现也是很困难的。事实上企业越急于获得现金,资产变现的难度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这一种正规渠道进行融资,但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的难度往往也是非常高的。因为市场上大部分银行都属于商业银行,本身也以盈利为目的,在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企业往往无法证明自己具有到期还本付息的能力,银行在大部分情况下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这也就导致了融资难和中小企业生存困难间形成了恶性循环。而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的创新,从政策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银行贷款的要求,让更多自身状况良好经营规范的中小企业有条件申请银行贷款,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珍贵的资金流,为企业成长争取宝贵时间。
结束语
我国在疫情时期的财政税收政策应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教训,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效完善的财政税收政策,同时也要注意政府对新兴经济体所带来冲击时该采取怎样应对措施来化解危机并取得预期效果,等等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根据现实形势做出及时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下发展需求,使我国在经济领域中获得更大收益。
参考文献:
[1]孙开.SARS疫情的财政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12):43-46.
[2]丁芸.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财税政策思考[J].群言,2020(5):14-16.
[3]蔡昌,徐长拓,王永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财税对策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20,25(2):10-19.
篇九: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本文通过三个角度:①新冠疫情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什么;②为什么会造成这些经济上的影响;③我国该如何解决这些经济上的影响。从而反映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在解决宏观经济问题上的有效作用。此外,本文还运用了辩证法,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这些经济影响,使最终的分析结果更加透彻,更加有深度。
一、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也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很多产业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部分企业工厂相继倒闭、员工被迫失业等等,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疫情带来的危害是主要方面的,但其所带来的机遇也同样不可忽视。
1.1消极影响
1.1.1对众多产业的短期影响
从短期来看,新冠疫情对实体经济的伤害非常大。比如2020年爆发疫情之初,传统服务业几乎完全停摆,酒店旅游业整体上都已经处在停业的状态,而交通餐饮业也是如此,这些行业亏损都很大,都处在被动运行的阶段。
本来春节是我国的旅游高峰期,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疫情基本上使得当时春节期间的旅游行业无法开业。而且,春节期间也是饮食消费的集中期,而疫情使得几乎所有大型聚餐聚会都无法举行,进而给餐饮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此外,在当时的疫情之下,我国的制造业也面临巨大的困难。疫情先是降低国民的消费热度,比如疫情造成国内服装需求量减少,于是服装行业陷入困境,然后困境传递给纺织业,再传递给纺织机械等行业。
更重要的是,疫情还显著地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进一步加剧我国许多下游企业的困难,并逐渐向中上游企业传递。比如以当时的汽车制造行业为例,由于很多汽车制造公司春节后基本上无法复工,从而持续停产,但汽车产业上游涉及到冶金、有色金属、橡胶、电子、石化、钢铁等行业,所以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中只要有一个环节没有复工,整个产业链就必须积压产品停下来,共同来等待着这些未复工的产业环节,进而导致我国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1.1.2对众多产业的长期影响
虽然在短期内,餐饮业会面临破产、倒闭等问题。但长期来看,餐饮、旅游、文娱这些服务业所受的长期影响不是特别大,毕竟,即便现有的企业亏损倒闭,也动摇不了服务业的根本,因为一旦疫情过去,这些行业的需求还是会重新释放,比如,想要聚餐的人还是会举行聚餐,而想
要旅游的人还是会去旅游,并且这些服务行业的模式基本是成熟的,虽然一家餐馆倒闭了,但旁边一定会有新的餐馆开张。
此外,深受疫情长期影响的应该是工业。因为工业复杂而精密的产业链条不仅仅存在于我国国内,而我国的很多企业同样是世界其它供应商的上游或下游企业。就像当时,外国企业需要正常生产,而中国停产停工,无法交付产品,时间短的话还可以维持合作,但是时间一长,其他国家的供应商就会替代中国企业。虽然不否认有些替代是暂时的,但更多时候,比如有较高资本投入、较长合同周期的项目,类似修路架桥、通讯联调等项目,一旦替代完成后,这些业务就可能被长期替代了。
现如今,我国供应链体系深度嵌入在全球体系中,当时受疫情影响,使得跨国企业不得不思考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他们为了规避风险,不会使产能过度集中在我国,造成我国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开始松动。
1.2积极影响
1.2.1互联网等线上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在当时新冠疫情的肆虐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展现出了其巨大威力,为各地政府部署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在当时的特殊时点上,通过秉承着“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理念,许多城市将更多的政府业务从线下办理搬到线上办理,大大地实
现了便民操作;而且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为政府全面统筹区域疫情防控工作、为民众出门出行和企业返岗复工等需求提供了高效的保障;此外,线上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稳定运行,减轻了社区基层工作强度和媒介接触,降低了感染的风险,既安全又提高了效率。
1.2.2加快了中国无人化的进程
在当时的疫情之下,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的近距离接触感染,以及提高防疫效率,各类的服务机器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尤其是在体感检测、配送、送餐、消毒杀菌、手术等场景中,机器人可以有效地替代工作人员进行作业,减少和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二、新冠疫情为何会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影响
利用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等多个方面去分析,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事情。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的原因分析,也可用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去有效地解释。
2.1正常情况下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
图1AD-AS模型
如图1,其中,纵轴表示价格水平(P),横轴表示国民生产总值(Y)。AD表示总需求,即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消费的倾向,总需求曲线记录了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的总支出,是衡量消费者购买了多少东西的指标;而AS则更多地代表了生产方面的数据;E点表示消费和供给刚好相等,此时市场达到平衡。
但是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冲击作用,即它将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产生怎样的变动或是对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图像分析。
2.2新冠疫情下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作用,首先导致的并不是总需求的缩减,而是先影响到了总供给。由于病毒的高度传染性,人们纷纷在家中隔离,不涉及到居民生活的企业被直接暂时性关闭或者无法运行,因此,如图2,总供给曲线AS左移成为AS1,国民生产总值Y下降成Y1,导致均衡点E也左移为E1。
图2曲线AS移动后的AD-AS模型
此外,由于企业经营困难导致的裁员,以及因为病毒而不得不居家隔离,从而拿不到工资,大多数人们减少了消费。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人们不出家门,甚至也不敢网购,除了生活必需品,其它的很多消费需求被抹杀掉。因此,如图3,总需求曲线AD左移为AD2,均衡点也进一步向左移动为E2,此时,虽然价格水平又回到了原先的水平,但经济其实进一步恶化了。
图3曲线AD移动后的AD-AS模型
三、新冠疫情下我国面临的经济影响应当如何解决
当时的新冠疫情也反映出了我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重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不足、综合风险预警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我国在新冠疫情下的解决措施,可以结合相关宏观经济学原理,去制定合理的政策。
3.1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在我国历次应对危机的冲击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一般是必然的选择。此外,相对于货币政策侧重提供流动性、调整需求的特点,财政政策具有精准定向、时效性快、增加结构性供给的特点。
3.1.1货币政策
从货币政策来看,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提供中期和短期的借贷便利等措施,用来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以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同时央行还可以继续采取一些定向的信贷支持措施,比如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完善差异化的优惠金融服务,但也要防止优惠利率、线上融资等金融宽松措施被无限制滥用。
3.1.2财政政策
从财政政策来看,当时我国有较为充足的财政空间,能够在必要时确保我国经济度过危机。而中央政府将更多依靠定向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除了降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外,还可以针对部分开工难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的相应减免。
3.2扩大内需
宏观经济学家把投资、消费、出口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如果想要拉动国家的经济增长,针对国情有三个办法:第一就是做外贸,第二就是政府投资与消费,第三就是扩大内需。
虽然当时中国在疫情的肆虐之下,但国外的疫情也处于爆发期,他们的国家也很难立刻复工,因此仅凭我国单方面是无法形成外贸交易的,所以想通过外贸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就不现实了。
此外,这些年以来,政府就带头做投资、搞建设、建成各种高速公路,能建设的项目都建设得差不多了,已经趋于一种饱和的状态,而这种巨型的工程越来越少,少量的旧城改造和老区改造不足以支撑经济产能,虽然还可以增印钞票,用量化宽松挽救经济,但是印钞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
因此,想通过政府的投资与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也不太现实。所以只有第三个办法,也就是扩大内需来刺激经济增长。而扩大内需也被证明是有效的措施,由于我国国民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储蓄习惯,因此我国有很多扩大内需的空间,主要就是通过拉动消费来实现。
而拉动消费也有一些措施。当时我国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应该切实做好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各项工作,以促进消费回升,扩大居民消费,并且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也要稳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稳步增加居民收入,让广大居民敢于去消费、愿意去消费、有地方去消费。
3.3推进新兴产业和互联网发展
疫情冲击会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加快生物医药、医疗设备以及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新兴经济及数字经济行业发展。在医疗行业,积极推动快速智能医疗和远程医疗的发展;远程工作推动线上办公软件的兴起,如钉钉软件;受疫情影响,网络教育、线上教学平台在教育行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与5G相关的科技基建,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互相结合带来产业升级转型机会。国家应给予相应产业鼓励或资金支持,通过信贷政策倾斜、利用股权融资、设立地方专项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来推动远程医疗、智慧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篇十: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新冠”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摘要:新冠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对第二产业、对外贸易等产业影响最为明显。因此,有必要做好新冠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文中以新冠疫情为着手点,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的影响。
关键词:新冠疫情;宏观经济;金融政策
1、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
要根据金融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与金融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加强发展行业服务,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利用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发展是优化产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载体金融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另外,要注意对相关人员的金融经济观念创新,只有创新的金融经济观念,才能够推动产业优化工作进度,有效落实各项产业优化工作,让产业优化工作在正确的、创新的、合理的观念下指导,避免不创新观念而去优化工作的情况。需要注意发挥政府部门的调控作用。政府部门需要以乡村战略发展规划为目标,通过积极推进金融经济扶持政策,为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我国金融现代化的转变[1]。
第一,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科学技术的力量,将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应用到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中,让技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网红带货、短视频直播、共享经济以及拼团购买等新模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做好鼓励和引导作用。第二,全面推动区域品牌化建设,积极树立“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意识,正确将地域品牌做大做强,全面推动金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政府部门需要适当增加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联合民间
信贷机构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并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为金融经济的创新条件提供更好优越的环境。
2、调整财政金融政策
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最大的当属我国财政发展及相关政策,为有效应对疫情,作为抗疫“主攻手”,我国财政部门不仅从疫情本身入手进行管控,同时从人们日常所需及供给、总体需求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着手,加强对疫情的抗争和应对。首先,在疫情发展过程中,国家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升针对疫情防控的财政支持,尽可能减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其次,针对受疫情暴发影响最大的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扶持的模式给予侧面支持;再次,根据此次疫情我国经济受刺激程度制定出合适政策用以刺激消费、出口和投资,通过三方“发力”,借以四两拨千斤的形式,实现对居民内需的刺激,促进经济复苏。最后,针对此次危机,财政部门有必要采取非常规手段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并始终坚持杠杆思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得以稳定提升[2]。
在安内的同时还要注意攘外,针对国外已经出现的宽松式刺激政策一定要提前准备,做好应对之策。对此,在进行财策扩张的基础上,还要针对货币供给政策进行合理调整。具体包含如下几方面(1)扩大对生产制造企业的信贷规模,只要满足条件,银行就可以为其提供中长期信用贷款;(2)针对目前金融发展模式进行创新,针对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等进行大力开发,通过政策支持推动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发展融合;(3)开展绿色金融,宣传融资租赁以及通过知识产权资质抵押获取融资的发展模式;(4)推行普惠式金融政策,针对当前中小微等民营制造业发展需求以及实际现状,设计开发适合他们的新型金融产品,帮助该类企业解决资金问题;(5)搭建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提升对我国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为他们走出国门
搭建桥梁,提供便利。(6)加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力度和程度,通过政策引领对外营造一个能够吸引外商投资并且稳定外资的开放式金融环境[3]。
3、加快拓展全球供应链的步伐
实际上本次“疫情”的爆发不仅是对我国,也是对当前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一次压力式测验。受疫情影响,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处境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不仅面临着来自供给的冲击同时还遭受需求冲击,甚至不同区域、行业乃至规模都承受着严重冲击。对此,为有效应对“疫情”,稳定发展,国家需要针对制造业现有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强对供应链的整合,推动其朝着现代化、数字化发展模式进行转型[4]。
同时,结合我国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实施,加快并促进我国制造业对外的直接投资力度,推动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制造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通过国家及政策的扶持,推动并扩大我国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和速度,在顺应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发展诉求的基础上,使我国在应对全球供应链调整时能够趋利避害,再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的基础上,获取最大效益增长,以免因为“疫情”爆发和冲击,导致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速度加快。
结束语
总之,新冠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相应的经济调控政策,推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一带一路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的稳步发展。
推荐访问: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疫情 疫情 角度 宏观经济学
上一篇:疫情防控后勤保障工作方案3篇
下一篇:学校疫情防控晨检午检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