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7篇)
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7篇)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战略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
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
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
篇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
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关于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1、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情〕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开展中国家,从
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还比拟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养还不够高;〔另外要留意材料中的要求〕
〔教育〕教育科学文化建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的有机组成局部,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开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立的根底工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造就人才和增加民族创新实力的根底,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健,根底是教育。只有教育事业切实得到开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素养,造就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所须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科技〕①科技是
不能刚好制定有效的开展战略,提高本土的创新实力。④当前同兴旺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还有必须的差距。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在高新科技方面有所作为,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开展。
2、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或提建议〕〔教育角度〕①必需大力推动教育创新,不断开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②加强根底教育,大力推行以造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为核心的素养教育;③落实义务教育。〔科技角度〕①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开展战略的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开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立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养的轨道上来。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舞创新,敬重学问,敬重人才;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科技体制。④抓住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在开展高新技术方面有所作为,实现跨越式的开展。⑤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青少年〕青少年要树立崇高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学问,造就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发扬艰辛奋斗精神,确立正确成才目标,担当时代给予的'使命,为建立小康社会做奉献。〔详细行动:踊跃参加小独创、小制作活动;造就自己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向获奖的科学家学习科学精神〕3、运用有关学问,谈谈对党中心、国务院召开国家科技嘉奖大会重奖科技工作者的相识。
〔1〕科学技术已成为
〔1〕国际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底的综合国力的比赛。
〔2〕科技进步是经济开展的确定性因素。〔3〕科技、经济、军事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究竟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开展的势必要求。〔4〕说明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毅信念和决心*党中心、国务院为在我国科技事业开展中作出出色奉献的科技工作者隆重授奖说明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热忱鼓舞科技人才的成长,努力营造敬重学问、敬重人才、敬重创新的良好气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重奖科学家的重要意义:⑴重奖科学家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开展关键地位,使经济建立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养轨道上来的重要举措。⑵加快科技创新与进步,关键在人才,重奖科学家表达了党和国家敬重学问,敬重人才鼓舞创新。⑶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机灵才智,热忱鼓舞科技人才的成长。⑷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4、国家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生产力开展的须要。生产力是社会开展的最终确定力气,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泼最具确定性的因素,因而人才资源是
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增加综合国力的须要。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究竟是人才的竞争。
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须要。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须要。5、什么是人才?社会主义条件下衡量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所谓人才,是指为社会开展和人类进步进展了缔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中作出较大奉献的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所谓德才兼备,是指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6、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应当怎么做?〔国家〕〔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敬重劳动、敬重学问、敬重人才、敬重缔造的方针。〔2〕紧紧抓住造就、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立。〔3〕重视教育的优先开展,深化教育改革,努力造就大批高素养的人才。〔4〕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嘉奖机制,鼓舞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造就大批高尖人才。
篇三: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
党管人才与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组织领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党管人才既包括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还包括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而党的组织领导也不仅仅限于人才工作方面故两者虽有一定交叉之处但不能等同因而项也是错误的
精品文档
热点专题十
[背景介绍]
你我共享
人才强国战略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这是科学的人才观的最基本的观点。确立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观念,与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门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出台。2004年1月,江浙沪人事部门的领导齐聚上海,商讨出台了《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宣言规定:今后长三角的人才将实行资源共享,统一政策和制度,由三省市确定的人才可在长三角区域内自由流动,不迁户口、不转学籍、互认学分,实行一证通。这一规定使得135万上海人才、222万浙江人才、428万江苏人才统统“转籍”为“长三角人”了。“长三角人”的特征是:上班无定所、工作无时限、手持一卡通走遍江浙沪。拿着杭州的身份证,参加上海的考试,在南京当翻译。工作日在异乡上班,到了周末就回家与家人团聚。[问题探究]一、为什么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1.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具活力的因素,无论是发明劳动工具,还是使用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2.人才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比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管理制度更为根本的要素。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企业经营者),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企业如果不能培养、延揽人才,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以留住人才,就不可能提高其经济效益,必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3.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资源的流动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自由度,人才资源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从国家角度看,只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延揽并留住人才,国家经济的发展才能获得更为根本的动力。(二)从哲学角度分析1.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符合当今时代特征,也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也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小康大业的实现。2.坚持重点论,着重抓好主要矛盾。在21世纪,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4.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条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青年成长成才,促进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广大青年要抓住机遇,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并努力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5.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源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又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和必将进一步取得巨大成就,又说明了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三)从政治学角度分析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行使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的具体体现。2.实施人才战略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3.做好人才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各类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的各级干部,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素质,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4.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适应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由于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才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四)从历史学角度分析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例如,建国只有200多年的美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成功有多种因素,其中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是美国兴盛的根本所在。不仅美国制定并实施了人才安全战略,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人才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国的国家战略。二、怎样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1.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消除人才流动中的种种限制,疏通各种渠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2.国家正确进行宏观调控。要深化改革,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做好服务、引导和监督工作。制定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人才流动中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采取措施,引导人才向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流动。3.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为推进人才工作深入发展提供保障。5.坚持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还可以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引进海外人才,要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方针。(二)从哲学角度分析1.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2.善于抓主要矛盾。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工作中还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中高级领导干部、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3.坚持全面的观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必须坚持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4.坚持联系的观点。要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推进人才整体开发,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5.坚持发展的观点,创新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三)从政治学角度分析1.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针。要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2.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制定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管理。3.坚持党的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能力训练]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据此回答1-3题。1.中央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主要是因为A.人才资源的配置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基础的B.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C.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D.我国人才资源匮乏,人才流失严重2.把中央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根据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才工作方法,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因为①党是人才政策和法规的制订者②党管人才就是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组织上的领导③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④党管人才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③④3.近年来,为了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领导岗位,我国党政机关领导上任实行任前公示制度,让群众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A.选举权B.决定权C.监督权D.任免权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4.当前,我国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失及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2003年底,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根据“党管人才”原则,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于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各尽所能的良好环境;二是创新人才政策和工作机制,确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我国人才工作迈上一个台阶。(1)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确定了“党管人才”原则的意义。(2)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应如何推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3)某校学生在老师组织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下列资料:一是高层次专家和管理人才等严重短缺。二是我国目前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全国高级技工人数只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学生们对自己应立志成为高层次专家和管理人才还是成为高级技能人才感到迷惑。请依据所学哲学道理,就这个问题发表你的意见。[参考答案]1B2C3C解析:第1题,A项属于错误观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包括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D项明显不符合实际,容易排除;C项没有直接论及人才问题,属于“二级引申”,也应排除。第2题,①项属于错误观点,国家政策和法规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但不是由党直接制定;党管人才与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组织领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党管人才既包括党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还包括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而党的组织领导也不仅仅限于人才工作方面,故两者虽有一定交叉之处,但不能等同,因而②项也是错误的;③④两项符合题意。第3题,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是指公民具有选举和被选举为人民代表的权利,因此题中公民参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并不是行使选举权。4.(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确定了“党管人才”原则有利于我国人才制度建设,为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②提出“党管人才”,体现了党的组织工作与时俱进,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③“党管人才”原则的确立,有利于人才队伍自身建设。(2)①人才是重要资源,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②完善分配制度,保障人才的合法利益的实现。③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利用国际资源,加强我国人才队伍的培养。(3)此题答案应包括以下几点: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一个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条件。一个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应考虑到时代需要和国际发展趋势。③应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个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还应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从其他角度作答,可以酌情给分。
沁园春·雪<毛泽东>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知识改变命运
篇四: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战略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
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
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
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
篇五: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相关资料及主要内容解读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要重大而紧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做客强国论坛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人才强国战略-战略由来基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
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人才强国战略-工作重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讲座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我们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客观要求我们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
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对专业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我们自己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提供便利的服务。要深刻认识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春晖计划”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问题、舆论问题、制度机制问题,把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人才强国战略-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求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发展来检验。以人为本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创新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因而带有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上,提出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上,
提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提出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把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统筹协调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统筹协调的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主要表学术报告会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区协调,东部人才开发要与中西部人才开发协调;二是产业、行业协调,要求合理配置三大产业和各个行业的人才,把人才优势真正体现到产业和行业优势中去;三是所有制协调,要求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协调;四是城乡协调,城市人才开发与农村人才开发协调;五是国际国内协调,国内人才开发与国际人才开发协调,真正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针对中国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要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搞好科学统筹,推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外开放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在强调抓紧做好国内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同时,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人才资源,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海外人才、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成效确立科学人才观,党的人才理论成为全社会共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主要包括: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点。科学人才观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才定义和人才标准问题,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人为本、“四个尊重”在全党上下和全社会形成了共识。提出党管人才,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03年6月,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此后,全国各省区市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并在党委组织部门普遍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在改革实践中,通过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创新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坚持市场导向,人才管理机制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人才管理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基本确立,“面向市场、自主选择”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所采用,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引进人才的主渠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顺利实施;以聘用制改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
体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创新,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制度支持。加大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国已初步建成了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据统计,至2007年10月底,全国公务员达617.2万人;2006年底,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475.6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达450.4万人。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两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数3307人。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为1450万人。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仅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了48%,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增长了60.9%。人才强国战略-重要意义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
俱进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要加强宏观指导,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篇六: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
试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才强国战略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建设和人的发展观念需要更新。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成为当今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蓝本,对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才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队伍建设,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摆正人才与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拓展人的全面发展途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观念更新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过程,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不进行理念上的更新,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在满足国内外需求方面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更高层次的产品经营、管理和设计、加工方面的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项目;从政治方面看,自上而下的治理体系和自下而上的公民自治体系的结合才可能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建立现代民主的模式,仅仅有少数“精英”显然不能满足政治良性运作的要求;从教育方面看,我国目前创办的各类院校不少,但精品不多,教育对象的培养上只注重数量的扩大而不重视教育理念的攀升,在教育成果的体现方面以产品和经济效益的开发为主,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在综合国力以及军事方面同样存在着人才需求与人才素质的矛盾。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才队伍与现代化建设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去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了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目前,我国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现状如下:第一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地位的认识偏差。在过去的年代,人们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优越性,认为随着事业的发展人自然而然会获得全面发展。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的发展只处于辅助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这种理念对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显得后劲不足,难以培养合格和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保持人才更替的良性发展。第二是人才培养、使用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我国在引进外国的生产管理经验时候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有所借鉴和吸收,例如:在人才管理中的目标管理法、计算机管理法以及业绩评定和环境激励法,但由于原有思想影响和物质基础的限制,对人才的培养只注重当前成效、个人能力和短期目标,而对如何把目标管理与综合评价、即时绩效与长期效益、个人素质与集体能力、创新能力与潜力挖掘等方面有效结合,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思考。第三是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落实不够。缺乏明确的法规和制度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也就无法使得人才最终落实到各项建设中去,人才的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伯乐识马”式的人才使用情况对我国的人才和事业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少数领导的“任人唯亲”把真正的人才拒之于事业之外,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事业的发展就大打折扣。事实证明,有效的法规及其落实对人才和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力的保障。最后,在吸引人才的环境建设上应该改善和提高。人才成长的环境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解决人才在物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而且要注重“软环境”。即有的人才成长环境偏重于对人才的“锦上添花”而较少“雪中送炭”,人才使用上喜欢论资排辈、按部就班,挫
伤了一部分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的积极性。观念有时会左右着人的具体实践。因此,要适应新时期建设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观念必须更新。
二、“人才强国战略”是对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具体贯彻和落实
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的提出和演进中,从最初的政治理念到现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内涵,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革命导师的探索与实践中所得出的结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看待人、人类社会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现实条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在以人为本这一历史性主题中具备了新的思想含义,突出了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三个特点。1、人才强国战略重点提出了“从人才自身发展需要”这一创新性思想,注重人的发展需要以及个性和积极性。在计划经济时代,要求一切都应该服从和忠诚,人的创新思维有时被压制甚至受到打击,对“创新”一词的解释也仅仅被理解为在具体的科技知识上有所发明创造而巳。在人文意义上的创新还没有被认可和提倡。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并不具备实际意义。而在人才强国战略中,“从人才自身发展需要”这一观点不仅关注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重视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应该追求的各种理想和需要。这一思想在人才建设中的首次提出,不再一味强调人在事业中的奉献和服从,而是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创新中实现人才的价值,以人的创新思想、制度的创新来发展和巩固对人和事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2、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动态机制为人才建设注入了适应其本质的活力。在过去长期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形成“计划”的习惯,使人的创造性、灵活性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与社会、事业的协调性也处于一种僵滞的状态,发展较为缓慢。在适应国际背景和国内市场变化的体系中,人才发展的规划也必须随之改进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人才和事业的发展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二者发展机制中寻找一个随时更新的、动态的平衡点,是解决二者之间矛盾、取得预期的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尤其是注重人才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协调,依据新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使得人才的发展具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基础性的条件,才能够使人才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要求进行协调和统一。3、人才强国战略注入了对人才建设的科学内涵。在过去,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都只是一些笼统的提法和宏观的概念,没有从人才成长的环境、培养的过程以及人才造就的目标和具体人才的分类使用、培养上予以准确的细化和区分,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保护上出现了一些影响人才培养、发展以及人才外流的情况。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有更合乎当今时代要求的体现:首先是对人才培养和成长环境的优化。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要改革体制,加强教育培训,用法规来规范人才建设系统的目标,使得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和发展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把人才的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中进行全面的设计,把人置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并以此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对人才建设过程和目标的统一性。我国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远远没有跟上发展的需求,各个专业领域包括经济领域都出现了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的现象,尤其缺少精尖人才。而现有人才知识的专业化、系统化和尖端化距离社会和事业发展还有一段距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过去的人才培养观念上有所偏差,缺乏对人才教育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过程支持,或者有了计划受现实条件影响难以实现。此外,对人才的合理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没有给予足
够的重视,造成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外流和人才的后继乏力。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建设提出了一个总的目标,就是人才从数量的增加、与经济结构的基本适应、以至于到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有效机制、有效法规的建立这几个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而贯穿此总目标的过程就是发展各种教育、推进教育的社会化,开辟教育的新途径,形成教育的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形成整个社会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最后是对人才队伍建设体现出专业化趋势。人才强国战略从总体上对各类人才的建设和目标进行详细阐述和划分,有了分门别类的指导,把各项人才建设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划,在庞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能够对人的使用和发展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既能达到人的“术业有专攻”,促进人的专业技能发展,又能顾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把人的“专才”、“专能”投入到事业中,再从事业的良好发展中获得人自身的升华和提高。
篇七: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
人才强国战略
百科名片人才强国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目录
科学内涵战略由来工作重点关键问题一、观念问题二、理论问题三、开发问题四、流失问题五、结构问题六、体制问题主要环节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第二是以人为本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以人为本的特点改革创新的特点统筹协调的特点对外开放的特点实施成效
重要意义科学内涵战略由来工作重点关键问题一、观念问题二、理论问题三、开发问题四、流失问题五、结构问题六、体制问题主要环节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第二是以人为本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以人为本的特点改革创新的特点统筹协调的特点对外开放的特点实施成效重要意义展开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对此,《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做客强国论坛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
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战略由来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做客强国论坛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党又确定了干部队伍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先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职称制度、院士制度,建立了博士后培养制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选拔制度,为推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基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对2007年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作了明确阐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讲座设。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继续抓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百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拓宽高层次人才开放式培养渠道,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做好高层次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强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和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流动,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提供便利的服务。要深刻认识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春晖计划”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对专业人才进行表彰奖励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
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问题、舆论问题、制度机制问题,把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关键问题一、观念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要认识到人才有优点,也有缺点,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减少和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有价,既要重视精神激励,更要重视物质激励;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小才不可大用,大才也不可小用;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克服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人才观,才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二、理论问题科学的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逐渐掀起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与人才强国战略——打造自主知名品牌此相伴随,人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时至今日,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才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有关人才资源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人才的概念、如:范围与判断标准;人才的成长规律;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优化组合;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及资金的有效利用;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与人才合理流动;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测评;如何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如何构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如何创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资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等。对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理论解答,能够为有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三、开发问题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人才队伍。但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一经验及中国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导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必须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加大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使教育和培训系统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四、流失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
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中国一度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例如,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截止目前,累计回国的只有15万多,只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5.86%。加入WTO前后,中国出现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为政之道,重在得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中国必须尽快扭转被动和不利的局面,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为此,要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使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五、结构问题目前,中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较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2)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4)行业分布不合理,如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8%在企业,英国为61.4%。(5)地区分布不合理,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量)仅为225人,而东部地区为302人,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6)所有制间的分布不合理,如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之和仅为26%。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六、体制问题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近些年,中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搞活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说,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为此,一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评价人才,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估绩效,二是测评能力。评估绩效是为了奖惩,测评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则,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负效应。二要建立能力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宽广的舞台。所谓能力主义管理体制,即唯有能者宜在其位。它是由三个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即公正评价系统、公正待遇系统和能力开发系统。在能力主义管理中,以公正评价为基础,对人才给予公正待遇。这里的待遇,包括职位、工资福利和荣誉等。经过评价,如果一个人有弱项或不足,则进入能力开发系统,进行培训和提高。很显然,能力主义管理具有鲜明的优点:(1)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的能力,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供科学依据;(2)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才能,避免或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3)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人才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三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内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能够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激发人才奋发向上,积极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主要环节
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发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决定了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和速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又意味着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绩正是靠我们13亿人口中的劳动力和人才。所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牢牢树立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理念,要通过组织和政策来调动亿万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与聪明才智;要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维护人才权益,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第二是以人为本十七大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是指出了人对发展的基础作用,更重要的是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核心理念,确立二者的主体地位。发展要依靠和充分保护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并使其自身得到不断提升,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共享发展成果。不仅是让人才做贡献,也要为人才做贡献。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才的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投入,创造好的环境。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的观念。不仅注重量的开发,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注重人才使用,还要关注人才保护。要从选拔、管理、使用、退休,尤其是社会保障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发人才资源。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针对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要更加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兼顾。所谓人才工作中的统筹兼顾,最主要的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兼顾,实现人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差距,减少差别。战略特点促进发展的特点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人才大会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求始终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第一资源与第一要务的有机统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人才观的有机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做到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用发展来检验。以人为本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认为: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因此,人才强国战
略把人才的开发提高到了目的论的战略高度,认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创新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因而带有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上,提出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上,提出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上,提出要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把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人才的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统筹协调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统筹协调的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地区协调,东部人才开发要与中西部人才开发协调;二是产业、行业协调,要求合理配置三大产业和各个行业的人才,把人才优势真正体现到产业和行业优势中去;三是所有制协调,要求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开发协调;四是城乡协调,城市人才开发与农村人才开发协调;五是国际国内协调,国内人才开发与国际人才开发协调,真正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针对中国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出要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搞好科学统筹,推进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对外开放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在强调抓紧做好国内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同时,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国际人才资源,加大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力度。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海外人才、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实施成效确立科学人才观,党的人才理论成为全社会共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学术报告会求,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科学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主要包括: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观点。科学人才观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才定义和人才标准问题,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以人为本、“四个尊重”在全党上下和全社会形成了共识。提出党管人才,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2003年6月,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此后,全国各省区市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并在党委组织部门普遍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在改革实践中,通过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创新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坚持市场导向,人才管理机制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人才管理机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基本确立,“面向市场、自主选择”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所采用,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引进人才的主渠道。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顺利实施;以聘用制改革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开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宏观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体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分类管理、各具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创新,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制度支持。加大开发力度,人才队伍得到长足发展。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国已初步建成了规模宏大、专业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据统计,至2007年10月底,全国公务员达617.2万人;2006年底,至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475.6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达450.4万人。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两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数3307人。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为1450万人。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仅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了48%,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增长了60.9%。重要意义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人才强国战略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中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人是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要加强宏观指导,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推荐访问:人才强国战略的原因和意义 强国 意义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