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谈话记录 >

关于谈话推荐干部怎么说【五篇】

| 来源:网友投稿

谈话:汉语词语谈话:冬宫博物馆藏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谈话推荐干部怎么说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谈话推荐干部怎么说5篇

第一篇: 谈话推荐干部怎么说

1. 山寨版的假名牌是knockoff The watch is a knockoff;

山寨明星脸是lookalike you"re a Zhang Ziyi lookalike;

山寨的艺术作品是spoof

2. 爆冷门叫 upset,重音在前面; 赛前被看好的一方叫 favorite The law school team was the favorite to win the game;赛前不被看好的一方叫 underdog.

3. 第一“啤酒肚”叫 beer belly, 或者 keg;第二,六块腹肌,叫 six-pack abs;第三,仰卧起坐叫 sit-up,s-i-t, sit; u-p, up. sit-up!

4. Break up with someone 就是跟某人分手

第一,情侣分手是 break up;第二,劈腿,对伴侣不忠,是 cheat on someone;第三,说俩人一刀两断叫 cut their ties!

5. 第一,吓死了是 scared to death; I was scared to death!

第二,吓得毛发倒立/毛骨悚然是 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The scene made my hair stand on end.

第三:吓得浑身冰凉是 to make one"s blood run cold. It made my blood run cold

I am her knight in shining armor. 身穿闪亮盔甲的骑士,保护她的英雄

6. Going on a shopping spree means you spend a lot of money during a single shopping trip. 头脑发热,看什么都买。

第一,扫货叫go on a shopping spree; You went on a shopping spree!

第二,烧包叫money is burning a hole in one"s pocket; My money was burning a hole in my pocket.

第三,光看不买是window shopping! I"ll make sure we only go window shopping!

7. 公司里跑腿打杂的小弟小妹叫 go-for;跑腿是 run errands for others;消磨时间,但是没意义的工作是 busy work.

8. 第一,“爽约,没来”,可以说 no-show; You mean you arranged to meet someone, but the person was a no-show!

第二,放别人鸽子,可以说 stand someone up; I had a date with a really cute guy, but he stood me up! I got stood up! 我被人放了鸽子

第三,“相亲”可以说 blind date! You went on a blind date!

9. 形容特别忙(忙得四脚朝天)可以说,I"m up to my neck in work,工作堆到脖子了;I"ve got my hands full, 两手都占着呢;I have a lot on my plate,盘子里堆得满满的。哎呀! 我得赶紧走人了,I"ve got a million things to do!

10. 让人别慌的三种说法。第一,Don"t have a cow; 第二,Chill out; 第三:Take a chill pill.

11. 第一:人气叫 popularity; 第二:过气、过时的人或物是 a has-been; 第三:东山再起是 a comeback.

This guest star used to be famous and popular, but now she"s just a has-been. If this singer makes a comeback, she will regain her popularity!

12. 第一,宅男宅女叫 homebody, 或者 shut-in; My cousin is totally a homebody! 第二,一天到晚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叫 couch potato;

第三,说脑子要发霉了,就是Your brain will rot!

13. 第一“赘肉”在美语里叫 extra meat on the bones; 第二,形容腰上的赘肉,可以说 spare tire; 第三,腰间肥肉的另外一种说法是 love handles

14. 第一,注重打扮的“花美男”是 metrosexual men; 第二,紧跟流行时尚是 be up-to-date on the hottest fashion; 第三,领导时尚的潮人叫 trend setter

15. 第一,to become famous overnight,一夜成名;第二,to be an instant hit, 火速窜红;第三:to catapult to fame, 就是“一炮而红”!

16. “普通人”在美语里叫 "an average Joe";还可以说 just another face in the crowd; 不同寻常则叫 stand out from the crowd

17. 第一,"人脉"在美语里就是 connection;I have a lot of connections. 第二,形容"人脉广"用 well-connected;第三,社交技巧, 是 networking skills! With strong networking skills, you"ll develop more connections.

18. 第一,看热闹的人叫rubberneck; 第二,堵车可以说bumper-to-bumper;I was stuck in bumper-to-bumper traffic. 第三,连环车祸是pileup, p-i-l-e-u-p! 六辆车撞在一起了: a six-car pileup!

19. 第一,说人或事很牛,用形容词 awesome 或 ballin;You"re awesome! 或者 You"re ballin! 第二,说人或事很牛,还可以用动词 rule 或者 rock;如果你看了一场特别牛的演唱会,you can say "it rocks!" or "it rules!" 第三,形容某人傲慢,牛气哄哄,可以用 cocky!

20. open audition 就是“海选”或是“甄选”。I am the winner of the open audition!

第一“甄选,海选”在美语里叫"open audition"; 第二,过关,被选上了,是 make the cut; 第三,被刷下去了,就是 get eliminated.

21. 第一“潜规则”在美语里叫 "unspoken rules"; 第二,说比赛结果内定,可以说 rigged;Rigged competitions aren"t worth attending, because someone is pulling the strings from behind the scenes. 第三,幕后操纵,叫 pull the strings from behind the scenes.

22. 第一,让人扫兴的人或事是a wet blanket, 或者a party pooper; 第二,派对的灵魂人物,开心果, 是 the life of the party.

23. 第一,派对上的不速之客是party crasher. 第二,白吃白喝的人是freeloader. 第三,凑和睡一晚,可以说 crash here for the night. Can I crash for the night on your sofa?" 也就是“我能不能在你家沙发上凑合一晚上”。

24. 第一,闲聊八卦,或者传流言蜚语,都可以用gossip I enjoy gossiping with my friends. 第二,八卦媒体是tabloid tabloid magazines, 八卦杂志,也可以说 tabloid web site,八卦网站。 第三,狗仔队,是复数名词 paparazzi! The local paparazzi are following this movie star everywhere.

25. 第一:对某人产生好感,to develop a crush on someone; 第二:女孩子的真命天子, Mr. Right; 第三:灵魂伴侣,soul mate

26. Did you guys hit it off? 你们谈得来么?

第一,来电可以用chemistry 或者sparks 我们俩挺来电的。We have chemistry! You saw sparks flying around?

第二,和某人交往是to see someone 我正在和他交往,就是I"m seeing him.

第三, 爱情是盲目的,说Love is blind.

27. Cheapskate,抠门的人。My friend was such a cheapskate!

My tightfisted partner changed his mind. 我那吝啬的朋友想通了,

spendthrift 指花钱无度,大手大脚的人。我原来有个室友,He was totally a spendthrift!

That"s a textbook case of a spendthrift attracting gold diggers!

第一,抠门可以说 tightfisted, 小气鬼则是 cheapskate 第二,大手大脚花钱的人是 spendthrift 第三,拜金女是 gold digger.

28. fuse是导火线的意思,a short fuse,很短的导火线,那还真是“一点就着”, 所以have a short fuse就是形容脾气差。

第一,火爆脾气是have a short fuse; 第二,口头教训别人是 give someone a piece of my mind, 或者tell someone off 第三,别往心里去是Don"t take it personally.

29. 第一,顺口叫 to roll right off the tongue 第二,拗口的东西则是 a tongue twister This name is a tongue twister 这个名字真难念。 第三,打磕巴,吃螺丝,叫 to trip over one"s own tongue。It"s like I"m tripping over my own tongue when I try to say it.

30. 第一,宰人是rip-off, 当动词是rip someone off; This is a rip-off, 这是宰人价! “我被人宰了”,就是 I was ripped off 第二,形容价格高可以说 something gives me sticker shock 第三,形容质量低劣可以用shoddy. It seems like you bought a shoddy phone.

31. 放我一马是let someone off the hook; I am not letting you off the hook!

第二,形容轻而易举是 hands down; You beat me hands down!

第三,翘课是play hooky! you shouldn"t play hooky!

32. 第一:月光族的生活方式叫 live from paycheck to paycheck; 第二,非常昂贵可以说 break the bank;第三,刷爆信用卡,叫 max out somebody"s credit card.

33. 第一:纠结,拿不定主意可以说 I"m torn. 或是 I"m on the fence;

第二, 两害相权取其轻是 the lesser of two evils. Maybe you should ask yourself which is the lesser of two evils.

第三:恍然大悟是 It suddenly dawned on me.

34. 第一,小三叫 mistress 或者 the other woman; 第二,破坏别人家庭的人是 home-wrecker; 第三,耍心计,勾心斗角是 to scheme!

35. 第一,办公室里的权力斗争是 office politics;Office politics are very common at the workplace. Some people say the office is like a modern jungle, and only the fittest can survive. 第二,拍某人的马屁是 suck up to someone;第三:偏心是play favorites.

36. 第一,菜鸟叫 newbie; Everyone has to start out as a newbie. 第二,指点某人是 to give somebody a few pointers; 第三,教初学者做某事可以说 to show someone the ropes!

37. 第一,修饰身材叫 figure flattering;The clothes are figure flattering. A lot of women find black to be a figure flattering color.

第二,节食叫go on a diet,地狱式节食是a crash diet; 第三,暴饮暴食是binge eating

38. 第一:形容某人两面派是two-faced; 第二:背后害人的人是back stabber; 第三:形容看人准,可以说 someone is a good judge of character. Two-faced people can"t fool you if you"re a good judge of character.

39. 第一,直觉叫 hunch 或 gut feeling;I have a gut feeling that I"m gonna fail my mid-term exam. I have a hunch that you"re gonna pass!

第二,瞎猜叫 take a wild guess; 第三,有根据的推测是 an educated guess!

40. 第一,软柿子可以说 push-over,也可以叫 cowardly lion. you should really stop being a cowardly lion and don"t let people push you over.

不许再欺负我!不要来烦我! Stop bullying me! Leave me alone.

第二,欺负人是 bully. 第三,别烦我是 leave me alone.

41. 第一:电灯泡叫做:the third wheel; 第二,如胶似漆的情侣 ,可以说 love birds; 第三,"天生一对"是,a match made in heaven.

42. 第一,跑龙套的/群众演员是extra 或者walk-on. you mean the extras or the walk-ons? 第二,大腕儿是 big shot. 第三,替身是 stunt-double.

43. 第一:形容路痴可以说:somebody has no sense of direction; 第二,对一个地方了如直掌,是 know somewhere like the back of one"s hand; 也可以说 know every nook and cranny of a place.

44. 第一,哪有那么好的事是 it"s too good to be true; 第二,隐含的附加条件是 catch, as in "What"s the catch?" 第三,挂羊头卖狗肉是 false advertising;

第四,忽悠是 bamboozle! I can"t believe I almost got bamboozled!

45. 第一:头脑风暴叫做:brainstorm; You guys had a brainstorming session. 第二,集思广义,可以说: put ones" heads together; (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Let"s put our heads together and figure out what we can give her for her birthday. 第三, 创造性思维,叫think outside the box.

46. 第一:使某人抓狂叫 push sb over the edge; 第二,警告说这是最后一次,可以讲 that"s the final straw;第三,处境相同,叫 in the same boat.

47. 第一,形容衣着暴露,可以用scantily clad, 或者 show too much skin; 第二,穿得正式、抢眼,是dressed to kill; I was dressed to kill for my interview. 第三,西服裙是pencil skirt!

48. 第一:形容某人小心眼,用 petty; 第二:记仇则是hold a grudge against someone; I think she still has a secret grudge against me! 第三:不计较了,可以说 get over it; I want to show Beibei that I"m not a petty person and it"s time for her to get over it, too.

49. 第一:团购是group buying 第二:花招,噱头是gimmick; Group buying is a very popular marketing gimmick now. 第三:价格战是price war.

50. 酒后驾车是drunk driving; 警察示意路边停车是pull someone over I got pulled over by a traffic police. ; 倒霉,运气差,是have a tough break; party结束后专门负责开车送大家回家的人是the designated driver.

51. 第一:必备单品叫做:must-have; Skinny jeans (紧身牛仔裤) are a must-have in today"s fashion. 紧身牛仔裤是时尚潮人的必备单品。

第二,买一送一,可以说: buy one get one free; Sometimes you can buy one and get one 50% off. 买一件,第二件打5折,

第三,换季大甩卖,叫做end of season sale. I got these pants from the end of season sale!

52. 第一:形容一件东西抢手说something sells like hotcakes, 或者 something is flying off the shelf. 第二:为买东西通宵露营,叫camp out; 第三:科技发烧友是tech-head.

53. 大片儿是blockbuster; There are a lot of movie stars in this blockbuster. 众星云集的是 star-studded;I want to watch this movie because it has a star-studded cast." 催人泪下的哭片则是 tearjerker. A tearjerker is a sentimental movie or performance that intends to move its audience to tears.

54. 第一,剧透是a spoiler; Spoilers can really ruin the fun of watching a movie! 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是 a plot twist;电影或电视结尾时的悬念是 a cliffhanger. My favorite show is about to start, and last episode ended on a cliffhanger!

55. 第一:抢风头是steal someone"s thunder. 第二,短暂出名可以说15 minutes of fame ; I think Anna is getting her 15 minutes of fame here!

第三:趋颜附势叫ride on someone"s coattails! To ride on someone"s coattails means to use someone else"s success to get ahead. Anna would not get a role in the drama without riding on the leading man"s coattails!

56. 第一:炒作叫 a publicity stunt; 第二,票房叫 box office; I bet that this is a publicity stunt to make the movie a box office hit. 卖座好,票房高的电影就是 a box office hit.第三,形容吹嘘过头,可以用 overhyped. The movie star"s performance in this comedy was overhyped.

57. 第一:To make eyes at someone 是冲某人抛媚眼;. He makes eyes at every young woman he knows! 第二:pickup line 是和女孩儿搭讪时所说的话;I bet he also uses lame pickup lines to those women.

第三:to hit it off是一见如故。 They hit if off instantly!

58. 第一:异地恋是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第二:形容男人质朴老实,可以用blue-collar kind of guy; But if you say a man is a "blue collar kind of guy", it doesn"t necessarily refer to his job. Rather, it"s about his down-to-earth, unpretending character. 第三:亲切可爱的邻家女孩是the girl next door.

59. 第一,崩溃可以用 to freak out; I"m freaking out! 第二,走投无路,无技可施是 at the end of someone"s rope; 第三,如履薄冰是 on thin ice.

60. 第一,形容对家长严重依赖的孩子,男孩可以用 mama"s boy, 乖乖女可以叫 daddy"s little girl;

第二,过份关心孩子的直升机父母是 helicopter parents; Helicopter parents refer to those who always hover (盘旋,徘徊) over their children even when they"ve already grown up. 就是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家长。

第三,管教严厉的母亲,叫 tiger mom!

61. 第一,开夜车,通宵学习工作,叫 pull an all-nighter; 考试前的突击复习叫 cram session; My study group will have a cram session this afternoon for tomorrow"s exam. Hopefully we can get everything done before midnight so that I don"t have to pull an all-nighter again!

第二,开卷考试是 open-book test; 第三,考试考砸了用动词 bomb, 不及格则用 flunk! You won"t bomb it. I don"t want to flunk my exam.

62. 第一:夜猫子叫做 night owl;.第二:睡觉可以说 hit the hay;第三:睡得沉的人是 a sound sleeper, 觉轻的人则是 a light sleeper!

63. 第一,大众情人叫做 lady killer; 第二,形容某人难伺候可以用 high-maintenance; I didn"t know that your boyfriend is a high-maintenance guy. 第三,配不上,叫做 out of someone"s league! You can say A is out of B"s league.

64. 第一,坊间传言可以说Word on the street is...; 第二,道听途说可以说 I 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 第三,大家心照不宣地不挑名消息来源,可以说 A little bird told me.

65. 第一,美容觉叫做 beauty sleep; 第二,补觉可以说 catch up on some Zs, 或者get some shut-eye; 第三,辗转反侧,叫做 toss and turn. I"ve been tossing and turning all night lately.

66.

第二篇: 谈话推荐干部怎么说

美术用英语怎么说 音乐用英语怎么说

  导语: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音乐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又可以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乡村音乐、原生态音乐等。你知道“音乐”在英语中怎么说吗?

    释义:

  音乐[yīn yuè]

  music; [电影]Ongaku;

    英语例句:

  1. “It’s not one of my favourite forms of music.” — “No.” “这不是我喜欢的音乐形式。”——“对,这不是。”

  2. Pragmatically, MTV’s survival depends on selling the youth market to advertisers. 从务实角度来说,音乐电视的生存依赖于把年轻人市场卖给广告商。

  音乐

  3. Father had no more than a superficial knowledge of music. 父亲对音乐只懂一点皮毛。

  4. “Does it sound like music?” — “I wouldn’t go that far.” “这听上去像音乐吗?”——“我可不那样认为。”

  5. He came to complain about the volume of the music. 他过来抱怨音乐的音量太高了。

  6. The music brought him a feeling of plenitude and freedom. 这音乐带给他一种完满和自由的感觉。

  7. The fusty old establishment refused to recognise the demand for popular music. 这一古板的老旧机构拒绝承认人们对流行音乐的需求。

  8. His parents tried to discourage his interest in music, but he persisted. 他的父母设法打消他对音乐的兴趣,但他始终坚持。

  9. Bob Marley provided them with their first taste of Reggae music. 鲍勃·马利让他们首次接触到了雷盖音乐。

  10. Heavy Metal music really arose in the late 60s. 重金属音乐真正形成于60年代后期。

    相关阅读:音乐类型

  RB的全名是 Rhythm Blues,一般译作“节奏怨曲”或“节奏布鲁斯”。 广义上, 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於黑人的 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乐和摇滚乐的基础, Billboard杂志曾介定 RB为,所有黑人音乐除了 Jazz和 Blues之外,都可列作 RB,可见 RB的范围是多么的广泛。 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的 Hip Hop 和 Rap都源於 RB,并且同时保存着不少 RB成分。HOUSE HOUSE是於八十年代沿自 DISCO发展出来的跳舞音乐。 这是芝加哥的DJ玩出的音乐, 他们将德国电子乐团Kraftwerk的一张唱片和电子鼓(Drum Machine)规律的节奏 及黑人蓝调歌声混音在一,House就产生啦 一般翻译为”浩室”舞曲,为电子舞曲最基本的型式,4/4拍的节奏, 一拍一个鼓声,配上简单的旋律,常有高亢的女声歌唱. DISCO流行后,一些DJ将它改变,有心将DISCO变得较为不商业化, BASS和鼓变得更深沈, 很多时变成了纯音乐作品,即使有歌唱部分也多数是由跳舞女歌手唱的简短句子,往往没有明确歌词。

  渐渐的,有人加入了 LATIN(拉丁)、 REGGAE(瑞格源在西印度群岛)、 RAP(说唱)或 JAZZ(爵士)等元素, 至八十年代后期, HOUSE冲出地下范围,成为芝加哥、纽约及伦敦流行榜的宠儿。 为什么会叫”House”呢?就是说只要你有简单的录音设备,在家里都做得出这种音乐House也是电子乐中 最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的. Cher唱的Believe 就是个好例子.而MPeople可说是House代表团体.House舞曲在1986年开始流行后,可说是取代了Disco音乐.

  House可分为: Acid House 也就是融合了TB303的Acid声的House乐Deep House 有着相当浓厚的灵魂唱腔,又叫作Garage,蛮流行化的. 像Real Mecoy, MPeople, La Bouche都是Garage团体. Hard House 简单来说,就是节奏较重,较猛的House. Progressive House 这类House没啥灵魂唱腔,反而比较注重旋律和乐曲编排.有一点像”演奏类”的House乐. 像SASH!的专辑It’’’’s My Life便是很好的Progressive House专辑. Epic House 就是”史诗”House. Epic House有着优美,流畅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 很少会有vocal在里面(几乎是没有!). BT的音乐就是很棒的Epic House,而他也被称作”Epic House天皇”. 其实连Rock也有”Epic Rock” Trible House 想像一下:带有非洲原始风貌或是印地安人的鼓奏的House是啥样? 这就是Trible House 这种 House除了有一般House稳定的节奏外,在每拍之间,会加入一些带有原始风貌,零碎的鼓点. 蛮有趣的 不过,House的范围太广了,大家也不用硬要把一首曲子分类.这些只是告诉大家,House很多种”而已。 到了九十年代, HOUSE已减少了那前卫、潮流色彩,但仍是很受欢迎的音乐。

第三篇: 谈话推荐干部怎么说

佛家怎么说 作者:高路

佛家概略(1)

  佛教产生于印度。相传公元前6~前5世纪中,古印度迦毗(ji`p!)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建。传入中国后,其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产生了影响,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佛是梵文音译,意思是觉悟了的人。那么,人需要觉悟吗?如果需要的话,觉悟的关键是什么?根本途径又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三个理论领域,即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

  先看第一个问题。佛家的回答是需要觉悟。因为人生的本质是苦难,任何一个人,不管是谁,都生活在痛苦和烦恼中,然而可悲可叹的是,人们却不明白造成苦难的原因,继续原来的追求,以为这样就可以减轻和摆脱苦难,孰不知结果正好相反,人在苦海中轮回不已。所以人需要从沉迷中觉醒过来。那么,觉醒的关键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说的第二个问题,佛家的回答是 空 ,也就是根本扭转人的世俗观念,把原先认为是实有的东西,诸如财富、美色、权位,乃至人自己,总之整个世界视为幻象,从而放弃以往的追求。没有了追求也就不再有痛苦。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观念转变呢?这是我们说的第三个问题,佛家的回答是修心。因为所有的一切,不仅思想观念,也包括物质现象,都是心的产物。人们心中的世俗念头寂灭了,达到超然状态,也就获得了解脱。可以说,苦难、空幻、修心,是佛家思想的三大支柱。

  人们往往将烧香拜佛视为佛家的最重要特征,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佛学恰恰是否定神的。在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包括社会等级制度在内的世界被认为是神创造的,因而是神圣不变的。佛教颠覆了这个观念,把神降低为与人、动物一样的众生,不仅剥夺了它创世造物的资格,而且把它也放进六道轮回中旋转。这样一来,现实世界的神圣性也就被打破了,它不过是处在变化中的幻象。打倒了神,也就解放了人。人生不由神来决定,也不由佛来决定,没有谁能支配人的命运,人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人想的、说的和做的,一定会带来相应的结果,佛家叫业报,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命运,一种由人自己创造出来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所以说求佛不如求己。

  譬如,一个优秀运动员,由于压力过大,心理失常,技术变形,败下阵来。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是媒体,他们太关注了;有人说是追星族,他们太狂热了;有人说是业内官员,他们希望太大了。是这样的吗?媒体怎么说,那是他们的工作;追星族的情绪怎么样,那是他们的乐趣;官员怎样制定指标,那是他们的考虑。你不能要求别人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其实,这一切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把名声、利益、面子看得太重了,形成了只能赢不能输的心障,这才是问题的症结。你的心念是业因,输掉比赛是果报。强调外界的压力对解决问题没有一点用处,只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是正途。这样看问题就是佛家思路。

  在古代,佛学是外来文化;在今天,佛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综观这个转变,真应了那句老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佛教大约最早在公元前1世纪末,也就是西汉晚期,开始传入中国汉地。对于这种西来的异质文化,中土知识界的心情是复杂的,经历了一个由怀疑、抵制,到接受、默认的过程。其间的风风雨雨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这里只讲两件事。一件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规模。南方的寺庙在梁代已经有2800多所,僧尼80多万人;北方的寺庙在北魏末年达到了3万多所,僧尼200多万人,气势和影响力盖过了本土宗教道教,而此时距离佛学传入中土不过五六百年的光景。另一件是唐代韩愈对佛教的口诛笔伐。导火线是宪宗皇帝迎接法门寺恭奉的佛骨,大长佛教风头。代表儒家正统立场的韩愈站出来坚决反对,上

佛家概略(2)

  书皇帝历数佛教不讲传统思想、不遵传统礼制、不守传统道德之罪状,总之为 夷狄 之法,即外来异质文化,不仅不应该受到礼遇,反而应该给予彻底革除,以解后患。皇帝没理这个茬儿,把这位大思想家、大文学家贬为潮州刺史。

  中国的皇帝并非一概礼佛,如果佛教的力量过大,威胁到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皇权,佛家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小的打击不说,大的劫难有四次,史称灭佛运动。它们依次发生在南北朝的北魏太武帝时期和北周武帝时期、唐代武宗时期、五代的后周世宗时期,简称 三武一宗 。四次灭佛,力度有所不同。较轻的是第一次和第四次。第一次在道教的掩护下,和尚都跑到南方去了,只留下了庙,朝廷便拿佛像出气,砸毁了不少佛像。第四次仍有道教参与其中,不过是站在敌对的方面。严格地说,这一次应该属于整顿,主要是加强国家对寺院的管理,诸如颁发寺额、对僧人进行资格考试等。中间的两次就不同了,那才叫真正的灭佛,包括拆佛塔、毁佛像、没收寺院及其田产、强令僧尼还俗,等等。

  但不管打击如何残酷,佛家都挺了过来,而且很快就恢复了元气。原因很简单,民众需要它。那么,中国的百姓为什么如此强烈地需要一种来自西方的异质文化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佛学的基本道理具有普遍意义,无论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处境都是相似的,心灵都是相通的,大家有着共同的思想语言。另一个是佛学在传播过程中,同时进行着本土化改造。

  从思想上看,这种改造主要沿着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方面是加强和补充道德内容。佛家提倡 出家 ,从思想意识上脱离家庭和社会,而儒家道德强调的就是家庭和社会责任,由此也就形成了佛家与传统的矛盾。结果佛家做了妥协。最明显的例子是北宋高僧契嵩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 五常 来解读佛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的 五戒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佛家思想中本来没有孝道的地位,后来突出了这方面的内容。佛家把修习佛理与尽孝相挂钩,强调修行本身就是孝,不仅可以使自己得到福报,同时还惠及父母和祖先,使亲人得以转生人世或天界。契嵩把孝道视为首要之善。明代高僧智旭甚至把孝道看成是所有道理的源头。孝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了,而被说成是佛家思想的出发点。

  另一个方面是强化人本主义精神。佛教本来就以熄灭烦恼、普度众生为宗旨,充满了人文关怀。中国高僧进一步抹平了佛与人之间的界限,从本心、本性、智慧上把二者统一起来。提出人的心性之外没有佛。这个观点并没有背离佛教基本教义,而是有关思想的出色发挥,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文化底蕴和大智慧。在他们看来,如果承认人之外有一个佛,那么佛就是一种现象,按照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观点,佛便成了虚假的事物,这等于否定佛。所以佛只能是一种精神、一种性质,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心性中。因此佛不是别的,就是觉悟了的人。在这里,佛被人化了,人被佛化了;人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人性。深受传统影响的高僧们就这样将人本主义思想不露痕迹地融进了佛学。

  佛家最初是在儒、道两家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对两个方面都有所借鉴、吸收。从人的地位的角度看,佛家更接近儒家。儒家主张以人为本;佛家主张人就是佛,人的本性是最终的存在:二者有着共同的精神。在这个问题上,佛家与道家有明显区别。在道家那里,人只是宇宙中最大的东西之一,此外还有地、天、道,关系是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自然排第一,人排在最末。佛家主张人应该放弃一切世俗追求,唯如此人才能跳出苦海,这就与道家有共同语言了。它们在人生方向上,都提倡去掉世俗的东西,去掉得越多,越接近人的本真状态,遵循的都是生活的减法。

  佛教本土化的最大成果就是禅宗的形成。禅宗产生于唐代,它既不同于

佛家概略(3)

  外来的佛教,又独立于儒、道等学说。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它把佛教理念与人本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来自域外的灵魂安放了一颗中国心脏。同时,它在修习佛道的方式上也做了颠覆性改革,把修行变成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凡此种种,佛教才能被中国各个阶层所接受,也才能当它在印度没落后把中国作为它的发展中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禅宗只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一个宗派。除禅宗外,还有产生于隋代的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产生于唐代的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宗派。这些宗派的划分,在理论源头上与印度佛教的内部派别有关,其中主要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分歧。在佛教经历了早期阶段和部派阶段后,一些僧人不满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被视为邪魔外道,他们称自认为正统的一方为 小乘 ,由此也就造成了大乘和小乘的对立。简单地说,大乘佛教具有较多的大众色彩,而小乘佛教更注重个人的解脱。

  佛教是一种世界性宗教,由于其创建者为释迦牟尼,所以在中国又被称为 释教 、 释家 ,人们习惯上说的 儒、道、释 三大家,其中的释指的就是佛家。佛教的传播主要沿着两条路线:一条是南线,方向是东南亚;另一条是北线,经阿富汗进入中国新疆,然后向东深入内地,再转入朝鲜、日本。到了13世纪,佛教在印度便衰落了,中心转到了中国。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哲学、一种艺术、一种文学。佛家一般不谈改造社会,这不是它的议题,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的解脱。佛是觉悟了的人,教是教化、教育,合起来就是使人觉悟的教育,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解读佛家的。

  卷首语

  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坛经·般若品第二》)

苦难的人生(1)

  把人生的全部内容归结为苦难,是佛家思想的理论起点。那么,为什么说人生是苦难的呢?

  1. 生死之苦

  回放

  从前有四个修行者,深为死亡而苦恼。一天,他们聚在一块儿说: 死亡到来的时候,就是豪族大姓也难以躲避。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找个隐秘地方藏好,让死亡找不到我们。

  于是大家便分头藏了起来。一个人攀到高高的空中,藏身于云天;一个人潜入深深的大海,藏身于水底;一个人跑到所在世界的中心须弥山,藏身于天神居住的地方;一个人躲到最低俗的去处 大市场,藏身于贩夫走卒之中。然而,他们全都白忙活了,最后没有一个能逃过死亡。

  生命不永恒,人生是苦难,一切都是空,根本无自我。要想熄灭生、老、病、死带给我们心灵的磨难,只有通过智慧,才能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出曜(y3o)经》

  原文摘要

  昔时有四大梵志,聚一处共言: 死之来也,豪族亦难避,然我等自今隐藏避死耶。 即一人梵志欲免死,高登空中;次一人梵志欲免死,入大海中;次一人梵志欲免死,入须弥山中;次一人梵志欲免死,至猥闹大市。然四人梵志皆命终而死。一切无常也,一切苦也,一切空也,一切无我也。于是思惟免斯生老病死之愁忧与苦恼,达到涅 彼岸。

  简议

  这四个行者之所以逃避死亡,是因为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死亡的痛苦只是人生诸多苦难中的一种。佛家有二苦(内苦和外苦)、三苦(苦苦、坏苦和行苦)、四苦(生苦、老苦、病苦和死苦)、五苦(生老病死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忧悲恼苦)、八苦之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八苦。

  所谓八苦,是将五苦中的生老病死苦的每一项单独列为一苦,变为四苦,加上其他四苦,就是八苦。我们可以把这八大痛苦分成两大类,一是生苦、老苦、病苦和死苦,为人生自然性之苦;一为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忧悲恼苦,为人生社会性之苦。

  什么是生老病死之苦?我们看看佛经是怎样说的。《五王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五位国王向佛求教,佛给他们讲解人生八大苦恼。佛说,人的孕育出生并非快乐,而是充满了痛苦和危险:母亲怀孕的时候,婴儿压迫母体,致使妈妈吃不下饭喝不下水;婴儿出生的时候,身躯从产门穿过,就像是两块巨石牢牢夹着一坐山,婴儿痛苦,母亲危险,父亲担忧;等到婴儿坠地,娇嫩的皮肤接触到茅草,就像落在锋利的刀刃上,疼得大声哭叫 所以生是苦难。

  老也是苦难:头发白了,牙齿掉了,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到了,皮肤松弛,脸上爬满皱纹,身上所有的关节都疼痛,步履艰难,起坐困难,内心悲苦,精神恍惚。

  病痛之苦更加明显。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聚合而成的,只要有一个要素出现问题,就会生病。地的要素不协调,身体沉重;水的要素不协调,身体肿胀;火的要素不协调,身体发热;风的要素不协调,身体僵硬。到时候种种病痛找上门来,手脚不听使唤、气力衰竭、口燥、鼻漏、眼盲、耳聋、大小便不能控制。内心沮丧,言辞悲观。亲人服侍照料,昼夜看护而无法休息。病人不管吃什么,哪怕是山珍海味,到了嘴里都是苦的。

  死亡是身体的离散,风的要素去了,人的气息绝了;火的要素去了,人的身体凉了。此时魂魄惶恐,极为痛苦。

  以上是佛家对生老病死的理解。四种苦难中,死亡是人们最为恐惧的,因为它是对生命的最终否定,作为生命体,人没有不害怕死亡的。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喜生厌死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但人比其他动物多了一重负担,就是忧虑。由于人具有死亡意识,便不可避免地时常陷入对生命终结的苦恼。为了延长生命,人们也像上文中提到的那四个人一样,想方设法地逃避死亡,当然结局也跟他们一样,不管你是上天还是下海,不管你是靠神的庇护还是隐居,死亡都能找到你,所有的努

苦难的人生(2)

  力都挽救不了生命,于是人们更加苦恼。人永远生活在死亡的焦虑中。

  人即使死了,这种焦虑仍然存在,只不过转移到了亲人身上。佛典《百喻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妈妈死了儿子,悲痛欲绝,呆呆地守在坟墓旁,四五天不吃不喝,一心想跟儿子一块儿走。这时候佛出现在她面前,问道: 想让您的儿子复活吗? 想! 老妈妈说。佛说: 拿香火来 必须是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里的香火。 老妈妈连忙去找香火,然而跑遍了各处,也没有求到这样的香火,因为没有一家没有死过人。

  没有人能逃避死亡之苦,同样也逃不过生苦、病苦、老苦。《百喻经》中有则故事,说的是一个人想治好自己的秃顶,打听到有个医生很是高明,能医治许多疑难病症,便前往求医。医生听完他的倾诉,一声不响地摘下帽子,原来这位仁兄也是一个秃头。医生诉苦说: 我害的也是这个病,真叫人丧气。要是能治好,我的头发早就长出来了。 经文议论道,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忍受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就去找人请教,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幸福无忧的地方,然而靠着世俗的办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个愿望的。

  人只要获得了生命的躯体,就一定要忍受生老病死之苦,佛家对此有一个术语,叫 生死海 ,意为生死是充满了痛苦烦恼的界域。

  这就是生的代价。

  2. 欲求之苦

  回放

  从前有一个国王,离弃了他的国家,投入佛门当了一名和尚。他在大山中精心修行,思索佛家道理,住的是茅草结成的棚舍,睡的是蓬蒿草铺成的床,自由自在,身心轻松。不由得大笑着说: 啊,真是快乐呀!一旁修行的人见他高兴成这个样子,就问: 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大山中修习,能有什么快乐呢?他说: 这你就不懂了。当年我做国王的时候,操心的事情太多了。邻国的国王不怀好意,企图夺取我的领土,我为此忧虑;不少人眼红我的财物,处心积虑地算计我,我为此忧虑;大臣们不安分,惦记着我的权位,谋划篡权,我为此忧虑。现在好了,我当了和尚,一无所有,再也没有人打我的主意了,其中的快乐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所以我说快乐呀!

  《旧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昔有国王,弃国行作沙门。于山中精思,草茅为屋,蓬蒿为席。自谓得志,大笑言: 快哉! 边道人问之: 卿快乐。今独坐山中学道,将有何乐耶? 沙门言: 我作王时,所忧念多。或恐邻王夺我国,恐人劫取我财物,或恐我为人所贪利,常畏臣下利我财宝,反逆无时。今我作沙门,人无贪利我者,快不可言。以是故言快耳。

  简议

  这是一个出家做了和尚的前国王的感慨,一个跳出了苦海的人的现身说法。国王不如和尚幸福,因为前者的苦恼太多,整天担惊受怕,不得片刻安宁。这苦恼来自哪里?欲求。对国土的欲求,对财富的欲求,对权位的欲求。这些欲求导致争斗,使人陷于痛苦之中。

  这种痛苦属于八苦中的怨憎会苦。下面,我们按照《五王经》中的记载接着上一个问题的内容继续叙述后四苦,也就是人生的社会性之苦。人来到世界上,一定要与他人和事物发生关系,其中充满了苦涩的滋味。

  佛对五位国王说,每个人都有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一旦灾祸降临,家破人去,妻离子散,父子母女,天各一方,沦落为他人奴婢,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这种痛苦就叫恩爱别苦。

  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发大财、当大官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为了实现梦想,人们不知要付出多少辛苦。好不容易积累起一些财富,不想又失去了,只好从头再来。即使人们实现了设定的目标,成了大财主,当上了大官,但人没有知足的时候,又向更高的目标追求。然而,人追求越多,越难达到。追求实现不了,忧虑焦躁,这种痛苦就叫所求不得苦。

  人们之所以去追求,是因为自身爱欲的驱动,爱财富、爱权位使人想去占有它们,正是

苦难的人生(3)

  对物质的爱带来了人们之间的恨。人们从小事上的争执开始,发展到相互谋害,终于酿成大怨恨。人们虽然也想跳出争斗,但身不由己,不管到哪里,都会与他人发生冲突,因为心中的爱欲始终存在。结果,每个人都磨刀霍霍,给箭杆装上锋利的金属箭头,张弓持棍,一旦与对方相遇,就像是两把刀一样相互碰撞。人们只要相会,就一定要产生怨恨和憎恶,这种痛苦就叫怨憎会苦。

  人这一辈子,幸福时光有多少?命长的最多活100年,命短的在娘胎中就夭亡了。对命长100年的人来说,50年的时间用来睡觉,5年在醉酒和病得不省人事中度过,加上出生后15年的儿童时代懵懂不开窍,这就是70年;人过了80岁,智慧已失,迟钝、耳聋、眼盲、生活全无章法,从80岁到100岁这20年之间,也不属于自己支配;两项相加,就是90年。这样,真正属于人的只剩下了10年。这10年中,苦多乐少,忧伤始终伴随着他:世道混乱让人愁,天气干旱让人愁,雨下得大让人愁,霜冻让人愁,庄稼的长势让人愁,自己和家人的疾病让人愁,保护财物让人愁,亲人被关在牢狱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来让人愁,兄弟妻子离家远行让人愁。可以说,人生一世,充满着悲苦。这种痛苦就叫忧悲恼苦。

  这就是佛告诉人们的:只要生活在世界上,就一定要忍受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忧悲恼苦。

  这就是做人的代价。

  3. 欢愉之苦

  回放

  印度的阿育王有一个弟弟,名字叫善容,认为人根本不能克服淫欲,与其修行还不如纵欲享乐。对此阿育王很是忧虑,决定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教育弟弟。

  他打发一些妓女到善容家里,同时对大臣们做了一番布置。这天,善容正与妓女们取乐,阿育王突然驾临,责骂道: 你怎么敢跟我的妓女姬妾一起娱乐? 接着下令处死他。大臣们连忙劝阻,阿育王执意不肯。大臣说: 请大王宽限七天,容我等一一陈述理由。 阿育王勉强答应了,吩咐道: 王子还有七天可活,在这最后的日子里,他可以穿着我的服饰,到我的王宫里,尽情与妓女娱乐。 同时命令一个大臣,身披铠甲,手持利剑,去对善容说: 七天后你的生命就结束了,现在你尽可以完全敞开人所具有的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欲望全力享受。不要错过这最后的机会,以免死后悔恨。

  一天后,这位全副武装的大臣又来了,对善容说: 还剩六天。 就这样,每天提醒一次。到了最后一天,阿育王亲自来了,问道: 七天中,自由自在,纵情声色,一定很快乐吧? 善容没好气地说: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什么快乐的! 阿育王奇怪地问: 明明与众妓女在一起娱乐,怎么能说不见、不闻、不快乐呢? 善容说: 判决死刑的人,尽管还活着,跟死有什么两样?哪里还有心情满足五欲?

  阿育王点点头,说: 你终于开窍了。现在你心中充满了愁苦,得知生命即将结束,即使身处温柔乡中也快乐不起来。人应该把精力放在超度苦难上,而不是放在享乐上,这就是人们注重修行的原因。

  善容猛然醒悟,一心修行,终于达到了罗汉的境界,超越了生死之苦。

  《求离牢狱经》

  原文摘要

  阿育王有弟,名善容 时阿育王闻弟有此议论,即怀忧戚:吾唯有一弟,勿生邪见,恐永迷没,我宜除其恶念。即还宫内,教诸妓女各自严妆,至善容所共娱乐。且预敕大臣: 吾有所图,若我教卿杀善容,卿等便谏云,须待七日杀之。 遂至七日,王自出问曰: 我弟,七日中,意志自由、快乐否? 弟报曰: 不见不闻,有何快乐! 王更问曰: 着吾服饰,入吾宫殿,与众妓自娱;且食以甘美,何以欺面而言不见不闻不快乐也? 弟答曰: 应死之人,虽未命绝,与死何异,当有何情可着五欲。 王曰: 愚之所启,汝今一身之忧虑尚多苦,闻一身断灭,在欲亦不乐

  简议

  人生一世,不仅经历痛苦的磨难,也享受幸福的欢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用佛家的眼光来衡量,这欢愉并不纯粹,它同时意味着苦难。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理由有以下三点。

  首先,欢愉是在苦难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前面说过八苦,人从生苦开始,以死苦结束,苦难始终贯穿整个人生,这才是生命的真正含义,欢愉不过是苦海中一朵异样的浪花。在这种情况下,人怎能感受到幸福?正如上文中善容的最后七天那样,死亡的焦虑时时刻刻纠缠着他,即使完全有条件自由自在地享受欢乐,也感到没有一丝心情、一点滋味。善容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寓言,它提醒人们,所有的欢愉都不过是苦中作乐。当一个人在享受欢乐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回旋:苦难在等着你呢。以如此的不安和惶惑的心态面对幸福,欢乐还能是欢乐吗?

  其次,欢愉导致痛苦。善容是一个追求感官享受的人,他不懂得克制肉体欲望,纵情声色,欢愉过了头,结果遭到惩罚。幸亏觉悟得早,否则还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譬如,享受美食是一种快乐,然而过度的营养摄取会造成肥胖,还会导致多种疾病,使人饱受臃肿的体态和病痛的折磨。

  再次,欢愉往往带来情绪上的落差。关于这一点,道教理论家葛洪有个说法可以作为注脚。他说: 享乐到了极点,悲哀就会随之而来,物极必反,月盈而亏。所以,曲终人散,人们就会发出感慨叹息;宴会结束,人们就会惆怅伤怀。 (葛洪:《抱朴子内篇·畅玄卷之一》)在欢愉的衬托下,人生的苦难越显沉重。

  由于欢愉意味着苦难,在佛家看来,世上并不存在着真正的快乐。《百喻经》中有一个故事,说有这么一个人,他饿极了,买了七张煎饼,一口气儿吃了六张半,吃完最后半张,觉得肚子饱了,后悔得不得了,气得自打嘴巴说: 早知道这样,我干吗吃前面的六张饼呢?只吃这半张好了。 经文议论道: 世上人也是这样。从根本上说,从来就没有什么快乐,然而由于痴心妄想,非要生出快乐的想象不可。和那个愚人的想法一样,以为吃最后的半张饼就可以填饱肚皮。世上人昏暗无明,以追求富贵为乐趣。那些富贵的人,在追求的时候非常辛苦;得到了富贵,要守住它也非常辛苦;而一旦失去它,念念不忘,更加苦恼 正如诸佛说的那样: 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没有安乐,全都是大苦;凡夫俗子心智颠倒迷惑,硬生出快乐的想象来。 欲界主要是物质世界,生活在其中的众生欲望最多;色界的物质现象比较精妙,众生的欲望也少一些;无色界中没有物质,是纯粹的精神世界,众生的欲望最少。不管在哪个世界,都找不到真正的快乐。

  这位吃饼人还不是最愚昧的,因为他起码还在想一些问题,最可怜的是那些浑浑噩噩(=)的众生,对苦难麻木不觉。佛经曾用等待屠宰的牛来比喻这类人。有一个屠夫,养了上千头牛,为的是育肥了再杀。他每天杀一头牛,已经杀了500头。剩下的那些牛没有丝毫异常,照样跳跃撒欢,要不就用头上的角顶撞对方,相互争斗。佛感慨万分,说了几句话,意思是人与牛一样,都是要死的,但人与牛又不一样,人有智慧,人应该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紧迫,通过思索找到摆脱苦难的办法。(《阿育王譬喻经》)

  拾得

  佛家说,人天生就长了一副 苦 相:眉眼像是草字头,鼻子好比十字,嘴巴就是最下边的那个口。做人并非是一件值得多么骄傲、庆幸的事情,谈不上幸福和欢乐,人生不过是一次苦难的旅行。人要想脱离苦海,极其困难。有这样一个比喻:有人想解救一只海龟,往大海中抛下一块木板,板上有一个小洞,大小刚好能容下龟的头。这只龟每一百年才往上探一次头,而且眼睛还盲了,又是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上,海龟要遇到这块漂浮不定的木板,并且正好从小孔中探出头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试图摆脱

苦难的人生(5)

  苦难的人的写照。人只要还停留在人的境界,就永远也别想逃离苦海。

  在佛家看来,这苦难不是谁强加给人的,而是命定的,只要获得生命的身躯,就要忍受生、老、病、死的磨难;只要获得人的身份,就要忍受离别、追求、怨恨、忧愁的苦恼。换成现代语言说,就是人生之苦是由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决定的。人只要有生命,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只要有亲人,只要与人打交道,就不能避免痛苦。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内容,佛家将其概括为 苦谛 。谛是真实存在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真理。

  佛教自创立之初,便以 四谛 为基本教义。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其中以苦谛打头,足见苦谛在佛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把人生归结为苦难是否正确,可以讨论。这里要说明两点。第一,佛家不是泛泛地议论生活,而是从本质上界定现实的人生。在这方面,我们不妨看一下其他学说。儒家把人性视为善,然而常识告诉人们,人性中也有恶的成分,但儒家谈的不是人性的构成,而是本质。基督教把人生的目的视为赎罪 也许你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人类的祖先亚当、夏娃有罪,所以你一出生就带着罪,所谓的原罪 也是从根本上讲解道理。因此,从逻辑上看,佛家提出苦谛并没有什么不妥当。第二,佛教形成于公元前6~前5世纪印度北部的奴隶社会,其时战争频繁,压迫深重,加上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人命极为轻贱。严酷的现实,动荡的人生,使人很容易产生人世苦难的想法。佛家的苦谛是对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概况,所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时间早已过去了两千五百多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状况今非昔比,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皈依佛教呢?因为现代物质文明并没有解决人的心灵安乐问题,科学技术的奇迹反而使人更加惶惑,且不说它拉大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不平等,仅高科技武器就不知道可以把人类毁灭多少次。科技作为人的工具,本来应该为人服务,但情况正好颠倒过来,工业时代的人随着机器的节奏生活,信息时代的人随着电脑的节奏生活。人们不是越活越轻松,而是越活越紧张;人与人之间不是越来越和谐,而是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了心灵的宁静,富裕的物质生活又能带给人多少乐趣?用佛家的眼光来衡量,人生的苦难本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有苦难,就有佛学。

  佛家突出、放大苦难,意在使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走的是重症须用猛药的路子。比如你看中了一件衣服,站在商铺前舍不得走,这时一个人出现了,把这件衣服从布料到样式再到做工、颜色细细评论一遍,说得一无是处,而你也觉得他的话有道理,那么你还留恋这件衣服吗?佛家告诉人们,人生无时不苦、无处不苦,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使人对生活不做要求,不抱希望,由此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至少也能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即人生本来就多灾多难,要生活就要受苦,吃苦受累是天经地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么一想,心境自然就平和多了。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苦谛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对生命的蔑视。既然人生一点乐趣也没有,人何必还活着呢?的确,从佛家思想中是看不到对现实生命的高扬的,在这一点上,它与道家形成了鲜明对照。道家关于生命高于道德和富贵、柔顺的生存态度、养生长寿,以及后来道教的炼丹和修仙,等等,都强烈地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追求。道教思想家葛洪说: 天地最大的德行,就是使万物生存。生存,是使人喜好的事情。 (葛洪:《抱朴子内篇·勤求卷之十四》)又说: 长生之道,是道的最高境界。 (同上,黄白卷之十六)佛家不这么看,现实生命并不是最重要的,觉悟才是最要紧的,而觉悟的前提则是对人生的否定。

  由于这种否定态度,早期佛教徒中不少人选择了自杀。其实,这一极端做法有悖于佛家思想体系。在佛家看来,人的苦难是命定的,其肇始者不是别

苦难的人生(6)

  人,就是你自己,人的世世代代的所思所想所说所为,也就是所谓的 业 ,决定了你今生今世投胎做人,经历人生种种苦难的折磨,这是自作自受,没什么好说的。所以,人没有权力结束自己的生命,必须服从既定的命运。人要想改变今后的命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守佛教教规,譬如 五戒 、 十善 。五戒中的第一戒就是不杀生,十善中的第一善也是不杀生。而自杀就是杀生,是违背教规的大罪恶。自杀虽然可以终结今生的苦难,但这个罪过是要记在灵魂的账簿上的,它加重了自己的恶业,使人坠入轮回,世代受苦,难以翻身。

  总之,佛家放大苦难,否定现实的人生,是为了使人不为世俗生活所迷惑,从而在精神上超越苦难,达到灵魂的解脱。然而,仅仅明白了人生的苦难本质就能实现这一目的吗?要知道,人所生存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诱惑,面对着这些东西,人的心灵怎能平静?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人的世界呢?

虚幻的人世(1)

  人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虚幻不实的,根本不值得追求。为什么这样说呢?

  1. 人世是幻象

  回放

  从前,海边有一片茂密的森林,绵延几十里,林中生活着五百多只猴子。

  一天,猴子们来到岸边,正赶上涨潮。潮水大极了,层层涌动,波浪翻滚,激起无数白色泡沫,高达数十丈,重重叠叠地累上去,像是一座雪山。泡沫被潮水送到岸边,停留在海面上。猴子们被眼前美妙的景色惊呆了。

  猴子们纷纷议论: 那里一定特别好玩,我们爬上山去,尽情游戏,该是多么快乐啊! 一只猴子奋力一跃,跳向泡沫山,瞬间就不见了。

  猴子们等了半天也不见这只猴子回来,很是奇怪,便推测泡沫山上有着无限的快乐,以至于它都忘了回家。于是便争先恐后地跳到泡沫里。

  不用说,猴子们一个也没回来,海水把它们都埋葬了。

  《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昔者海边有树木数十里,其中有猕猴五百余头。时海水上有聚沫,高数十丈,像如雪山,随潮而来,住于岸边。诸猕猴见,自相与语: 吾等上是山头,东西游戏,不亦乐乎! 时一猕猴便上头,径下没水底。众猕猴见,怪久不出,谓沫山中快乐无极,是以不来。皆竞踊跳入沫聚中,一时溺死。

  简议

  直到今天,泡沫仍然是虚假的代名词。

  泡沫不是山,但在猴子的眼中,它就是一座山,一个散发着无限诱惑力、能带来极度快乐的地方。正是这样的认识和追求,断送了它们的性命。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的世界其实就是这样一座泡沫山,一点真实性都没有。

  什么是真实?佛学著作《大乘止观法门》说: 由于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亡,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所以称之为真。 显然,真实是超越生灭变化的,因此,要弄明白真实的意义,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生灭变化。在佛家看来,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由于因缘聚合,一旦因缘离散,事物就灭亡了,事物的增加和减少也是由因缘关系所决定的。既然事物取决于因缘,它的存在就是不真实的。譬如,两个人结为夫妻,这是因缘的造作,缘分到了就走到一起,缘分尽了就各奔东西,他们的夫妻情分寄存在因缘上面,因此不能说是真实的存在。

  佛学经典《金刚经》中有一首偈(j#),专门讲这个道理:

  一切因缘聚合而成的现象,

  都如同梦中的幻觉和泡影,

  如同草叶上的露珠和闪电,

  修佛法的人都应该这样看。

  偈是梵文音译,意为颂。也当 竭 讲,意思是彻底揭示其意义。在这首偈中,一切事物都被看成是幻象,既如此,世界就没有真实性可言。对此,佛学另一部经典《坛经》也有几句偈:

  一切现象没有真实,

  不要颠倒看做真实。

  若是说见到了真实,

  所见完全不是真实。

  这里的意思很明确:人们自以为是真实的东西其实都是误读,世界就是虚假。《华严经》讲得更彻底: 了达诸世间,假名无有实,众生及世界,如梦如光影。 意思是,事物不过是人们起的一个名字,并非实实在在的东西,所谓的有名无实。就像佛经中那个著名故事《猕猴救月》里的月影,猴子们叫它月亮,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月亮,只是一团光影。

  如果说从因缘的方面难以理解事物是幻象的话,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道士葛洪说过这样一个意思,在有道的人看来,爵位就像是用来惩罚犯人的装满了开水的大锅,官印上的丝带就像是服丧的人身上系的麻布条,金银玉器就像是粪土,华丽的殿堂就像是深牢大狱。(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卷之二》)在这里,爵位对于人的愿望来说,就是虚假的东西,本来指望它带来富贵,然而它却是灾难的信号 人一旦当上官,离牢狱也就不远了。爵位之类的东西名不副实,它不符合我们当初的想象。

  佛家所谓无实,并不是说绝对不存在。就事物由因缘决定而言,它是幻象,本身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但就幻象来说,确实又有这么一个东西,它又存在着。所以,事物是既存在又不

虚幻的人世(2)

  存在。正因为这样,佛家把它称为无实,即不是实体。

  显然,佛家的这种见解与常识相去甚远。譬如夫妻关系,不管今后发生什么,它现在都是真的。然而,佛家在这里谈的不是常识,而是比日常现象更深一层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价值观问题,其意图在于告诫人们,世俗的东西不过是幻影,是根本不值得追求的。人们追求金钱,以为它能带来一切,当他幸运地成为大富豪时,会突然失去兴趣,觉得自己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钱,而为了得到这些东西,最宝贵的光阴和青春却悄悄地溜走了。一个人热恋一位姑娘,此刻的姑娘在他眼中是所有美好的集合,当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有一天他竟然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大方原来是浪费,认真其实是计较,洁身自好不过是孤芳自赏,就连俏丽的眉眼看着也不协调起来。凡此种种,如果你是当事人的话,你会怎样想?这个时候你就会理解什么叫虚幻了,你会觉得当初的痴心追求真有些可笑。

  2. 人世无根基

  回放

  从前有一只大鳖,在海中游来游去,自得其乐。一天,它游到岸边,在水边卧下来。这只鳖非常大,身体每一边的长度足足有60里。它在那里睡着了,多少天来就这么卧着,一动也不动。

  这时,从异乡来了500个商人。他们远远望去,把大鳖隆起的身子看成了海边的高地。于是,商人们便把鳖背当做理想的驻扎营地,人、车马,还有几千头牲畜,都在鳖背上安顿下来。

  他们劈柴生火,准备饮食,给牛马驴骡骆驼喂草料,有人走来走去,有人躺下休息。大鳖被火焰烧痛了,身子摇了一下,随即开始移动,爬向大海。商人们吓坏了,以为是大地崩裂,海水上涌,哭叫道: 这下我们死定了,可怎么好啊!

  大鳖在水中游来游去,可背上的火仍未熄灭。它痛得不能忍受,沉没身子,潜入水中。结果上面的人都被淹死了,牛马牲畜也跟着被淹死了。

  《生经》

  原文摘要

  昔者有一鳖王,游行大海,周旋往来,以为娱乐。时出海边,水际而卧。其身广长,边各六十里 时有贾客,从远方来,遥视见之,谓是可依水边好处高陆之地。五百贾客,车马六畜,有数千头,皆止顿上。炊作饮食,破薪燃火,饲诸牛马骡驴骆驼,行来卧起。于时鳖王身遭火烧, (x$)然扰动,因即移身,驰入大海。游走东西,火害不息。贾人见之,谓地为移,海水流溢,悲哀呼嗟: 今定死矣,当奈之何! 鳖身苦痛,不能复忍,因没其身,入大水中,溺杀众人。牛马六畜,皆共并命。

  简议

  大鳖象征世界,意为没有根基。用哲学语言来表述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现象而不是本体。本体的最根本特征是自己独立存在,不依赖其他东西。现象则不同,它不能独立自存,必须依附在某种东西上面。譬如前面说的泡沫,海的泡沫依附于海浪,它随着水流的激荡而显现,又随着水流恢复平静而消失。经济泡沫依附于生产和交换,经济生活过热,加之投机和炒作,就会出现泡沫,一旦经济运行发生问题,泡沫就会破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1724~1804年)把本体称为 物自体 ,而把人与本体发生认识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称为现象。现象是第二性的东西,它没有自立性。

  佛家的看法与康德有共同之处。佛家认为,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其实就是现象界,对世俗的人来说,他们根本认识不到 实相 ,也就是本体,或者说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把现象错当成真实的存在来追求。其实,现象不过是呈现在人心中的东西,这就是现象世界的 依他性 。所以佛经说: 一切现象都是幻象,其本身并没有自己的本性,也不显示其他事物的本性。

  《杂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比喻:龙升到空中,天降大雨。雨落在天宫,变成七种宝物;落在人间,就是滋润禾苗的甘露;落在饿鬼身上,就化为大火,焚烧饿鬼全身。同样的雨水,落在不同的地方就变成了不同的东西。这说

虚幻的人世(3)

  明事物没有固有的性质,完全以接受对象的罪过和福德为转移。

  将这种哲学观念用于人生,就是世界是根本靠不住的,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人们付出艰辛努力,得到了财富,然而能够永久守住它吗?人们费尽心机,占有了美色,然而她能够永远与你相伴吗?常言道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国西部有句民谣说得更透彻: 霸了千贯霸万贯,临亡了霸下四块板(棺材)。 对于根本靠不住的东西,值得人们去痴心追求吗?

  3. 人世无常

  回放

  从前,有三个修行的人,相互询问对方是通过什么因缘得道的。

  一个人说: 那天我在王的国度里,看到葡萄长得非常茂盛,生机盎然。不想到了傍晚,有人闯进园中折取,枝叶败落,狼藉遍地。我见到这些,突然醒悟了,一切都是无常,由此而得道。

  一个人说: 我坐在河边,看到妇人洗刷器皿,手臂上的环佩随着手的摇动互相碰撞,发出声响,这声音的产生完全是由于因缘相凑。我因此而得道。

  一个人说: 我坐在莲花池旁,莲花盛开,非常美丽。然而傍晚时分,有几十辆车子驶来,人和马都下到池中洗浴,还把花朵都摘走了。在莲花上面,我看到了万物的无常,于是便得道了。

  《旧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昔有三道人,共相问: 汝何因得道? 曰: 我于王国中,观葡萄大盛好,至晡(b$)时,人来折, (mi=)取悉败,狼藉在地。我见,觉无常,缘是得道也。 一人曰: 我于水边坐,见妇人摇手澡器,臂环更相叩,因缘合乃成声。我缘是得道也。 一人曰: 我于莲华水边坐,见华胜好。至晡,有数十乘车来,人、马于中浴,悉取华去。万物无常乃尔,我觉是得道也。

  简议

  道 是佛家的根本道理,所谓得道,就是大彻大悟,抛弃世俗偏见,感悟佛家真理。葡萄和莲花本来充满生机,美好可人,但转瞬之间便遭遇祸害,成为残枝败莲;臂环相碰,发出悦耳声响,但马上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来。这就是无常,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有形体的事物,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美的还是丑的,也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都不能永远存在,一定要发生变化,由生而死,由盛而衰。人世不永恒,事事皆无常,这就是三位得道之人得到的 道 。

  《法句譬喻经》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佛在舍卫国说法。有一个人死了女儿,他非常伤心,精神几乎崩溃,于是便找到佛,倾诉心中的苦恼。佛说,人世间有四件事情不可强求。哪四件事?一是有常,因为人所希望恒久的东西其实是无常的,一定要变化;二是富贵,因为有上就有下,富贵迟早会变成贫贱;三是聚合,因为合久必分,别离一定会发生;四是强壮健康,因为盛极必衰,死亡不可避免。

  道理很简单,人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就能体会到,但世人就是执迷不悟,一心去追求永恒的事物。《法句譬喻经》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妙龄女子,非常美丽,追求者无数。突然有一天,她厌倦了这种浮华生活,便动身前往清静的地方。她来到小溪旁,从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被自己的美丽惊呆了。蓦地,她后悔了,为什么要换一种生活?于是她沿着来路往回走。这时,她身边出现了一个女子,比自己还要美丽,她们结伴同行。休息的时候,那女子身子一歪,顿时就没了气息。紧接着女子的尸身开始腐烂,雪白的牙齿转眼就掉光了,一头秀发变得像干枯的乱麻,俏丽温柔的面庞变成了狰狞的骷髅。她吓得跳了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刚才还如此美妙动人,瞬间便如此丑陋。突然间她醒悟了,这不就是自己的写照吗?艳丽的容颜会变老、变丑,美好的青春会消失,沉溺于自己的美貌不是太愚蠢了吗?原来,那个女子是佛祖变的,给她树起了一面镜子。

  佛家就是这样反复告诫人们,人世间从来就不存在永恒,一切都处在生灭流转的过程中,所有对永恒的追求到头来都是白忙活。中

虚幻的人世(4)

  国有句老话: 富不过三代 ,说的是成功人士,积累了大量财富,自己临终时无法带走,把它留在家里,由子孙继承,然而,没有一个家族能够永久保存这笔财富,最多三代人,偌大的家业就会被挥霍一空,这时候子孙们比穷人活得更惨。有一个笑话,说的是尚书的孙子败了家,利用先人的老关系讨来一袋米,便雇人把米袋背回来。没走出多远,背米的人便气喘吁吁。尚书的孙子说,我家从前是尚书,当然干不了力气活,可你怎么连一袋米都背不动呢?那人将米袋往地上一蹾,说:那又有什么奇怪的,我还是宰相的儿子呢!

  面对无常的事物,人们还值得执著追求吗?

  拾得

  在上一节我们谈到,佛家否定现实的人生,这里我们又看到,佛家也否定现实的人世。两个否定构成了对现实的完整否定。人生是苦难的,人世是虚幻的,这就是佛家对现实的根本看法。佛家之所以否定人世,其意图与否定人生一样,都是为了拯救人的心灵,使人从苦恼中摆脱出来。运用的手法依然是下猛药,以极端的观点刺激人的觉醒。

  人的烦恼其实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人自身,也就是欲望和意识;另一个就是外物,亲朋、美色、佳肴、华屋、权位、金钱、财产、名声,等等,都是外物。正是它们的诱惑,导致了人的不懈追求,从而带来了种种烦恼。

  现在佛家说,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即使人们把它追到手,也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使人生出更多更大的愿望来;这一切都是无根的,人们不可能牢牢地抓住它们,即使侥幸占有了这些,到头来终究也会与它们分离;这一切都是无常的,事物一定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富贵会变成贫困,美丽会变成丑陋,相逢会变成别离。总之,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是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 所有诸微尘,按照如来的说法,并不真正是微尘,所以才叫微尘;所有世界,按照如来的说法,并不真正是世界,所以才叫世界。 如来是佛的一个名号,他告诉人们,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为什么?因为只要有名字,就一定是有形象的具体事物,而 一切形象状态,都是虚幻的。

  这就是佛家对人世的根本看法,以世界观来阐述人生观。人生活于虚幻的世界中,周围的一切在本质上都是过眼云烟,所以外物不应该成为人生的目标,所有世俗的追求都是人生误区,也是苦恼的一个来源,而这种苦恼毫无意义,因为它的对象是虚幻的泡影。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爱钱如命,为了搜刮钱财,竟然把亲生女儿安置在妓院青楼里做诱饵,用这个办法来观察谁还有钱,然后将来人的钱没收掉。有一个寡妇的儿子,被公主的美貌迷住了,一定要去见公主,但一个钱也没有,不要说家里了,就是全国的钱都进了国王的口袋,上哪儿弄钱去?寡妇见儿子害了相思病,再这样下去就没命了,一急,终于通过一个途径找到了一枚金币。儿子拿着钱去青楼,被人抓了起来,带到国王面前。国王问: 全国所有的钱都在我这里,这枚金币是从哪儿来的?莫非你发现了地下埋藏的宝库? 青年老实供认: 听我母亲说,我父亲死的时候,嘴里含了一枚金币。我挖开坟墓,从我父亲的嘴里把它取了出来。 国王听罢,沉默良久,心想,那位死去的父亲连一个钱都留不住,更何况我这么多的钱呢?他终于醒悟了,人所追求的东西其实是空的。(《大庄严论经》)

  这种认识不全是消极的东西,有智慧在里面。就拿今天来说,现代文明加强了人们对物质的依赖,追求高度物质享受已经成了一种时尚潮流。人们爱用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相比较说事:美国的那位靠贷款买了房,早早地就住了进去;中国的这位靠自己攒钱买了房,到末了才住进去。前者住了一辈子的房,而后者一辈子才住上房 一个蛊惑力超强的故事。结果,中国的年轻一代猛醒,纷纷以美国老太太为样板,涌向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于是,一个新名词诞生了

虚幻的人世(5)

  : 房奴 。有人给它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房奴,就是月供占到家庭收入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房贷一族。他们是不敢请假、不敢调换工作、不敢参加聚会、不敢生病、不敢要孩子、不敢孝敬父母、不敢吃烤鸭、不敢 的房主!除了房奴,还有车奴、卡奴、电脑奴,等等,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外物的奴隶。那么,有了房子、汽车,人们快乐吗?能够踏踏实实地享受生活吗?恐怕难以做到。他们是 奴 ,自有 奴 的烦恼。这样的生活,佛家是绝对不会赞成的,按照他们的见解,宁可不享受也不做外物的附庸。

  将外物虚幻化无疑具有心理平衡的效果。譬如,看到不如自己的人提升了职务,心中自然不平,生出一腔郁闷烦恼来,这一定是因为你太在意职务以及它所带来的物质利益和名声之类的东西,越是看重这些,烦恼越重。如果你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虚的,是身外之物,得到了是你占便宜,得不到也没有任何损失,心里就会好受一些;如果你能认识到世界上绝对没有光进不出的道理,占有意味着付出,提升意味着束缚,心里就会平静一些;如果你能意识到万事无常,随着地位的提高,外物的诱惑同时也在加强,从而增加了人生风险,心中就会释然了,说不定你还会对竞争者产生出一些同情呢。

  把人世看成是幻象,并非佛家一家之言,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也持相近观点。在他那里,世界被分为两个:一个是具体的世界,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人世;再有一个是理念世界。后一个世界我们不谈,只说人间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实在(本体),只是现象,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根据,不过是对理念的摹写,譬如,形象地说,具体的桌子是以概念的桌子为样板。同时,具体世界处在变化中,一切事物都在生灭流转。柏拉图把人世看成不真实,一个重要意图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沉溺于世俗生活,而应该超越具体事物去追求精神的升华,只有在那里,人才能体验到真善美的充实。

  佛家也是这样,为了心灵的得救而否定现实世界。这种超出常理的观念自然会引来非议。儒家理学大师朱熹就这样诘(ji9)难佛家,你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这岂不等于说,天天吃饭,不曾咬破一粒米;天天穿衣,不曾披挂一条丝,这不是荒谬绝伦吗?其实,佛家所讲的虚幻,不等于绝对的无,虚幻也是一种存在;况且,佛家所谓的虚幻,更多的是从原因上来强调的。这个原因从理论上概括,就叫做 集谛 。

  集谛是前面所说的佛家四谛中的第二谛。所谓集,就是因素的聚合,意指所有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素相聚而成,当然也就随着这些因素的分离而灭亡。对物质现象来说,组成它的因素叫 色阴 。色,通俗地说,就是有质地、有形状的东西,色阴主要可以归结为地、水、火、风,简称 四大 ,世界上的一切具体物质都是 四大 聚合的产物。由于它们是第二性的、派生出来的,是虚而不实的,就被称为空。我们平常说的 色空 、 四大皆空 就是这个意思。

  人也是世界中的一类,那么,人是否也是由因素聚合而成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一篇集中论述。

灵魂与肉身(1)

  人可以分为神和形这两大部分,那么,在二者的关系上,佛家是怎样看的呢?

  1. 人的构成

  回放

  五个人合伙买了一个女仆,共同使唤她。

  一个人吩咐女仆: 把我的衣服洗了。

  另一个人也吩咐道: 把我的衣服洗了。

  女仆说: 我先给他洗吧。

  后面的那个人不高兴了,责问道: 我跟他一样出钱买下你,为什么你只听他的不听我的? 于是便拿起鞭子打了她十下。

  其他四个人也一样不如意,也拿起鞭子打她。就这样,五个人每人都打了她十下。

  聚合成人的五阴也是如此。以往的烦恼凭借因缘生成了人的身体,五阴承受着生、老、病、死,产生出无限的苦恼来折磨众生。

  《百喻经》

  原文摘要

  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 与我浣衣。 又有一人复语浣衣。婢语次者: 先与其浣。 后者恚(hu#)曰: 我与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 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p9ngch~)众生。

  简议

  这里的女仆比喻为人,五个主人比喻为五阴。在佛家看来,人是由五阴聚合而成的,它们共同支配人。

  五阴又称五蕴(y&n)。 五 指的是五种因素, 蕴 是积聚,五蕴就是五种因素的会合。五种因素除了前面说过的色之外,还包括受、想、行、识。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人。

  色阴基本上是物质要素,它构成人的肉身。与其他物质形体一样,人的肉体也归结为地、水、火、风这 四大 。其中,肌肉骨骼属于地,精血体液属于水,体温热度属于火,呼吸气息属于风。由于肉身是由色阴聚合而成的,便叫做色身。它是具体的、有形的,人们通过感官就能够知觉它。

  受阴是精神要素,它构成人的感官知觉。受是接受,人通过感官体验苦、乐、悲、喜,产生知觉和情感。

  想阴也是精神要素,它构成人的意象,也就是思维。想的意思是 取象 ,对现象进行摄取,形成概念。

  行阴与想阴一样,也是人的思维活动,但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一般的思维,而是意志性的东西,如目标、决心等,是思维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识阴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总称。人为什么能够去感觉、去思维?因为人有识别的能力。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八识(六识加上转识、含藏识),表达的就是这样的认识能力。

  不难看出,五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物质和精神。色阴是物质性的东西,受、想、行、识四阴是精神性的东西。佛家将前一部分称为 形 ,后一部分称为 神 ,形与神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就是这样的形神合一。

  2. 灵魂不死

  回放

  从前有一个人死了,但灵魂还是不忘自己的遗骨,亲切地抚摸它。

  一旁的人问道: 这副骨头跟你已经没有关系了,干吗还如此恋恋不舍?

  灵魂说: 这是我前世的身体。我的这具肉身不杀生、不盗窃、不淫乱、不搬弄口舌是非、不恶语伤人、不撒谎、不阿谀奉承、不嫉妒、不怨恨、不痴迷,从而使我死后得以转升天上,了却平生宿愿,快乐无边,所以我非常爱它。

  《旧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昔有人,死已后,魂神还自摩娑其故骨。边人问之: 汝已死,何为复用摩娑枯骨? 神言: 此是我故身。身不煞生,不盗窃,不他淫、两舌、恶骂、妄言、绮语,不嫉妒,不嗔恚,不痴。死后得升天上,所愿自然,快乐无极,是故爱重之也。

  简议

  在佛家那里,人的精神并不叫灵魂,而是叫做 神 ,在佛经故事中,也有叫它是 命 的,而人死后的精神被称为 中阴身 。灵魂是中国本土的叫法,意思有相近之处。为方便起见,我们称人的精神为灵魂。佛家认为,灵魂并不随着肉身的死亡而消失,正如上文中的小故事一样,人去世了,但灵魂仍旧活着。灵魂与肉体是两码事。

  按照传统观念,

灵魂与肉身(2)

  人是由阴阳这两种气和合而生,灵魂虽然精妙,但与肉体一样,都一样有生有灭。气聚在一起,就有了灵魂和肉体;气消散了,灵魂和肉体也就死了。二者始终一体,同生同死,就像是薪火,薪材好比肉体,火焰好比灵魂,木头烧完了,火焰也就熄灭了。佛家是从印度传进来的,对生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东晋高僧慧远(334~416年)认为,灵魂是极为精致奇妙的东西,完全不是气的理论所能解释得了的,即使是智慧再高的先贤,也没能解决灵魂的奥秘。在他看来,灵魂与肉身并不同一,而是可以分开的,灵魂既可以与这个肉身相结合,又可以与另一个肉身相结合,仍以薪火来比喻,原来的薪材燃烧尽了,火焰可以点燃另一支薪材,接着燃烧下去,一支支薪材成为灰烬,而火焰永恒不灭 。

  佛经中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出门人晚上住在一所空房子里,半夜进来一个鬼,担着个死人,接着又跟进来一个鬼,两个鬼各抓住那具尸身的一只手争执起来,都说是属于自己的。先进门的那个鬼说: 这屋里有一个人,你问问他,死人是谁担进来的? 这人照实说了。后来的鬼大怒,一把抓住这个人,拔下他的一只手,丢在地上。先前的那个鬼不平,从尸体上拔下一只手给他装上。就这样,这人身体上的各个部位都被后来的鬼拔了下来,又被先前的鬼一一装上了尸身相对应的部位,从头到脚整个身子都换了一遍,灵魂还是他的,但肉身已经不是原来的了。(《杂譬喻经》)

  由于灵魂不死,生命的终结就不是彻底的结束,而是一次新生。《旧杂譬喻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僧人去一座城市,到达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城门紧闭,僧人只好坐在草地上等候天亮。这时一个阅叉鬼看见了他,一把抓住僧人说: 我要吃掉你! 僧人一点都不怕,说: 好啊,如果你吃掉我的话,咱们离得就更远了。 鬼问: 为什么离得更远了呢? 在他看来,应该是离得更近了才对,因为僧人被他吃进了肚子里。僧人解释道: 你害了我,乃是犯大罪。我因为修行将转生到天上,而你因为罪恶将堕入地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狱,这不是离得更远了吗? 鬼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放了僧人,又道谢又行礼,然后一溜烟地跑掉了。

  总之,肉体有生有灭,而灵魂不死。

  3. 不沉迷肉体

  回放

  从前有一个贵妇人,容貌端正,仪态出众,出家修行做了女尼,已经获得了佛道。一天,她在城外树林中独自行走,半路上遇到一个男人。

  那个男人见女尼美貌,顿生爱慕之心,上前拦住去路,对她发誓说: 你要是不顺从我,别想从这儿走! 女尼对他讲解体液不洁净的道理,最后说: 面容、眉眼、手脚,难道有什么可以贪恋的吗?

  那个男人根本听不进去,说: 我就是爱你美丽的眼睛。

  女尼当即用手指挖出一只眼睛,递给那人看,鲜血流满了她的面庞。男人见她这个样子,欲望马上消退了。

  女尼回到佛那里,佛使她的眼睛恢复了原状。

  《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昔有一贵女人,面首端正,仪容挺特,出家修学,得应真道。于城外林间独行,道逢一人。见此比丘尼颜貌端正,意甚爱着。当前立而要之,口宣誓言: 若不从我,不听汝去! 比丘尼便为说恶路不净之法: 头眼手足,有何可贪? 彼士夫便语比丘尼言: 我爱汝眼好。 时彼比丘尼右手挑其一眼,示彼男子,血流于面。彼男子见之,欲意便息。比丘尼手捉一眼,还到佛所,以复眼本处

  简议

  这个故事表达了佛家对肉体的基本态度,即肉体不值得贪恋。这个态度是佛家关于人是五阴聚合的观点用于现实生活的必然结论。既然人身是一系列因素聚合而成的,也定然会随着这些因素的分离而消亡,肉体是无常的,所以人不应该执著于肉体。佛经中说,有一个名叫萨薄的商人,与人结伴前往一个国家做买卖,半路上被阅叉鬼拦住了。鬼

灵魂与肉身(3)

  问: 你是干什么的? 萨薄答道: 我是开路的。 鬼大笑着说: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我的大名吗? 萨薄说: 我就是来与你搏斗的。你要是赢了,可以吃掉我,要是输了就让出大路,让大家自由通行。 鬼同意了,请他先动手。萨薄一拳打向鬼的肚子,不想手立即就被吸住了,又一拳打过去,同样也被吸住了,两只手怎么也拔不出来。鬼说偈道: 从头到脚,五体被缚,死在眼前,挣扎何益? 萨薄也用偈回答: 从头到脚,五体被缚,心如金刚,你奈我何? 鬼又说偈: 我本神中王,做鬼力无穷,前后食汝辈,其数不可计。大难临汝头,狂言有何用? 萨薄仍旧用偈回应: 身体本无常,早想抛弃它,你今偿我愿,就算行布施。由此我觉悟,成就佛智慧。 阅叉鬼被他的无畏征服了,闭塞的心灵开了窍,表示愿意接受佛家戒律。(《旧杂譬喻经》)

  这是一个寓言。萨薄之所以能够战胜恶魔,就在于他把肉体看成是无常的 受肉体支配只能遭到束缚,接受失败的人生 从而能够做到不以肉体为中心,保持心灵的完整和坚定。

  不贪图肉体不等于鄙视肉体。佛经中有这样一段话:500个大力士一起出家当了和尚,正在大家诵经时,来了一伙强盗,把所有的东西都抢走了,只给这些大力士留下了身上穿的内衣。他们到佛那里去诉苦,佛奇怪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反抗?接着,经文说: 世人所看重的,是身体、生命、财产。其实这三样事物,都不值得吝惜,但也不可以轻视。之所以说身体不值得吝惜,是因为它是无常的,要衰败毁坏,不坚实。世人愚顽迷惑,吝惜身体,以为他属于自我,贪恋不舍,由此产生出许多不善的因缘,最后堕入轮回中的恶道,所以身体不值得吝惜。之所以说身体不可以轻视,是因为正是由于有了身体,遇到贤圣,才能够顶礼膜拜,通过修行获得金刚不坏之身,脱离无常,所以身体不可以轻视。

  佛家主张不贪图肉体,是为了灵魂得救,使它不受肉体的左右;佛家主张不轻视肉体,同样是为了灵魂得救,给它提供一个皈依佛门的机会。

  拾得

  人是由什么构成的?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当然也就不同。佛学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其目的是为人的精神提供一个寄托,它对人的见解自然也就渗透了抚慰心灵的意图在里面。

  佛家提出人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基本因素相聚合的产物,五种因素最后又可以归结为形与神或者肉身与灵魂这两大部分,这也许缺少科学根据,但在哲学上是站得住脚的。追求本原是哲学的学科特征,佛家的这个思想指向的就是这样的根本性问题。

  在佛家看来,肉体与灵魂的成分有质的区别,构成肉体的是物质,具体说就是被称为 四大 的土、水、火、风。这种说法乍一听像是神话,其实不然,这 四大 是从世界本原的意义上来讲的,包括人身在内的所有事物,最终都统一于这四种物质。这个思路我们在古希腊哲人那里也能看到。西方历史记载的第一位智者泰勒士(约公元前624~约前547年)的哲学就是以世界的基质是水的观点为核心的。这似乎可以说,人类的哲学从对水的思考开始。其后,这个本原又被哲学家们分别理解为气、火、原子,等等,直到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约前430年)提出的 四根 。所谓四根,就是水、火、土、气,这个观点与佛家的 四大 几乎完全一样,其中的气与风的差异只是名称的不同,内容并没有实质性区别。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565年到公元前486年,比恩培多克勒早半个多世纪。佛家把人的肉体归结为土、水、火、风,表达了人与世界同根、同源、同构的观念,是一种哲学眼光。

  但人毕竟不是一般物质,他有着灵魂。在佛家看来,灵魂是无形的,只能来源于无形的东西。它的构成因素受、想、行、识就是无形的精神。由于灵魂与肉体的构成有着

灵魂与肉身(4)

  本质的不同,二者就是彼此独立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这样,人就有了两个来源:精神和物质。这不是佛教一家的看法,基督教也持相类似的观点,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6~1274年)认为,当一个人在孕育的那一刻,上帝也就创造了一个灵魂,注入刚刚产生的身体中。在佛家那里,灵魂与肉体不仅在构成上有所区别,更重要的是在性质上也不一样。肉体有生有灭,而灵魂则是不死的。

  这也就是佛家为什么高扬灵魂、抑制肉体的一个主要原因。佛家对肉体的评价不高,慧能说它是 一具臭骨头 。(《坛经·顿渐品第八》)在这一点上,道家与佛家大不相同,尽管道家也把精神放在肉体之上,但认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葛洪说: 蜡烛耗尽了,烛火也就熄灭了。人的身体劳损,精神就会涣散,气力用尽,生命就会终结。 精神与肉体,谁也离不开谁,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就拿得道升天来说,人修成了神仙,不是灵魂独自飞升,而是带着身体一起走,共同享受不死的快乐和仙境的荣华富贵。所以道教特别重视生命养护和生存技巧,而对于这些,佛家根本不屑一顾。

  那么,佛家关于灵肉分离以及灵魂不死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呢?

  从现实方面看,首先,这一思想具有抚慰人们心灵的功能。佛家提出人是色、受、想、行、识五种基本因素相聚合的产物,意在表达人是虚幻的这样一个观点。在上一篇我们说过,佛家把人间世界归结为 空 ,而在这里人也被归结为 空 ,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因缘所决定的无常,人以及他所生存于其间的世界都是暂时的、变化的、有生有灭的,因缘相聚就产生、就存在,因缘离散就消失、死亡。所以人们受苦受难、失落、死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根本不值得为此烦恼。

  佛家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安慰就是死亡不是绝对的、全面的终结,死只是肉体的事情,只是此生的幻灭,而灵魂却仍然存在着。这使人们在苦难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希望:死亡不过是灵魂重新置换一个肉身,说不定这个新身体比原来的那个更好。这就是希望。怀抱着这样的希望,再大再多的苦难也可以忍受下来。

  其次,这一思想具有导向的作用。它告诉人们,肉体是暂时的,肉体所占有的一切,财富、美色、权力、奢华,等等,都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变得毫无意义,所以人们根本不应该沉迷于肉体,而应该关注灵魂,因为灵魂才更长久、更根本。

  从理论方面看,这一思想具有枢纽的作用。佛家关于轮回、报应、修心、积德行善等思想,都是以灵肉分离和灵魂不死的观念为前提的。譬如轮回,作恶的人变成了畜类,一定是无形的灵魂与畜类相聚合,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绝无可能变成一头牛或一匹马。如果灵魂始终与肉体不分离,人怎么能进入轮回?

  在佛家看来,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取决于一定的因缘,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缘(1)

  人的生命和生活,乃至世界上的一切,都遵循着一定的轨迹,这就是因缘的作用。

  1. 什么是因缘

  回放

  从前有一所老房子,传说里面经常有恶鬼出没,大家都非常害怕,没有人敢在房子里过夜。

  终于有一个自以为胆子很大的人想试一试,说: 我要到这房子里住一夜,看看究竟怎样。 于是便住了进去。

  接着,又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夸口说自己的胆子比先前的那个人还要大,听说这房子里时常闹鬼,要住到里面去。

  他来到房前,推门进屋。不想大门被里面死死顶住,他以为鬼在里面,不让他进去。其实,里面的不是鬼,而是先前进去的那个人,他以为来的是鬼,所以用力顶住门。就这样,两个人都以为对方是鬼,一个在门里,一个在门外,一个要进去,一个不让进,你推我扛,各不相让,一直折腾到天亮。这时才发现,原来对方不是鬼,而是人。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的暂时会合,并不是自己的主宰,分析来分析去,能找到事物的 我自己 吗?然而世人认定了事物有自己的本性,各执一词,争辩不休,跟那两个人没什么两样。

  《百喻经》

  原文摘要

  昔有故屋,人谓此室常有恶鬼,皆悉怖畏,不敢寝息。时有一人,自谓大胆,而作是言: 我欲入此室中寄卧一宿。 即入宿止。后有一人自谓胆勇胜于前人,复闻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即欲入中。排门将前,时先入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在后来者复谓有鬼。二人斗争,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一切世人,亦复如此。因缘暂会,无有宰主,一一推析,谁是我者?然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诤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

  简议

  在佛家看来,事物无所谓 自我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会合而形成的,大家争来争去,其实都是虚的,就跟故事中的那两个人一样,是在与想象的东西作斗争。其实,那两个人生出的这件事,何尝又不是因缘造成的?老房子、恶鬼的传闻再加上两个傻大胆,三个因素凑到一块儿,就有了一台戏

  什么是因缘?在佛家那里,因和缘讲的虽然是同一个东西,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这方面的一个经典事例是 金狮子喻 。工匠以黄金为材料打造出一尊狮子,对金狮子而言,黄金是因,工匠的制作是缘 。

  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在《坛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天降大雨,如果降水的地方是大海,雨水再大也不会造成海水的变化,但要是大雨落在城市和居民区,就会把那里变成泽国 。前面我们曾引用过《杂譬喻经》中的几句话:大雨落在天宫,变成七种宝物;落在人间,是滋润禾苗的甘露;落在饿鬼身上,就化为大火。同是降水,对象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在这里,天降大雨是缘,对象是因。

  不难看出,因和缘说的都是事物形成的条件,无论缺少哪一个,事物都不会产生。没有黄金,工匠手艺再高,也制造不出金狮子;没有工匠,黄金再好,也不可能自己变成金狮子。

  但因和缘在事物产生过程中的功能并不一样,可以这样说,因起着主要作用,缘起着辅助作用。由于这种区别,有人把因称为主因,把缘称为助缘。就拿下雨这件事来说,它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当然跟雨量的大小有关系,但决定性的因素是对象本身的情况,对于大海而言,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对城市而言,过大的降水量就是灾难了。

  按照现代哲学语言,可以把因理解为内部作用和条件,把缘理解为外部作用和条件。就此而言,缘也是原因。这样,因缘会合形成事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因果过程。黄金和工匠是原因,金狮子是结果;天降大雨和地点是原因,造成的灾害是结果。

  2. 十二因缘

  回放

  从前有一位在家修行的女信徒,努力学习佛法,同时每天施舍一个僧人,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吃饭。由于她通晓佛经,又非常喜欢与僧人探讨问题,学问差一些的僧人怕露丑,都尽量躲着她。

  这天,轮到一个和尚去她家吃

因缘(2)

  饭。这位僧人出家很晚,一无所知。他走路很慢,半天才到达妇人家。妇人见他白胡子一大把,不慌不忙,步态沉着庄重,心说这个和尚举止端庄,一定有大智慧,便给他做了一桌上好饭食。

  饭后,妇人安放高座,请他讲说佛法。老和尚本来就没有学问,如今又被高高地安排在上面,心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说些什么。想来想去,越发苦恼,便倒起了苦水: 人愚昧无知,实在是苦啊!

  妇人听到这话,心中一动: 人生之苦,来自十二因缘,而愚昧无知正是十二因缘的根本,这样看,要摆脱人生的苦难,一定要破除愚昧。 这么一想,竟然醒悟得道了。

  《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有一优婆夷,精进明经,去寺不远,日饭一沙门。众僧自相差次,从头至竟,周而复始。其有往者,优婆夷辄从问经义。自隐学浅者,每不喜往。有一沙门摩诃卢,晚作沙门,一无所知。次应往食,行道迟迟,却不时至。优婆夷逢见之,言: 此长宿年老,行步庠(xi1ng)序。 谓是大智慧,益用欢喜,与作好食。毕,施高坐,欲令说法。道人上坐,实无所有知,自陈体中言: 人愚无知,实苦! 优婆夷闻是,便思惟之:愚无所知,则是十二因缘本,是生死不绝,致诸苦恼,是故言甚苦。思惟反复,即得须陀洹(hu1n)道。

  简议

  表面看起来,这位妇人的得道充满了偶然性。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老和尚,逼得没辙了,冒出了一句此情此景的真实感受,竟然正中要害,打通了妇人心结。其实,妇人的觉悟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老和尚的话是缘,外部条件;妇人钻研佛经,与僧人探讨交流,日积月累,形成了深厚基础,是因,内部条件。这两个条件聚合在一起,就造就了妇人觉悟的结果。 人愚无知,实苦 ,这句话实在平常得很,佛家时常挂在嘴边,想必妇人不知听到过多少遍,为什么早先不为所动?由于自身的因不具备。

  因与缘这两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了,二者相遇,就有了效果,事物便产生出来。佛家把事物的产生叫 起 ,由于产生是条件作用的结果,就称其为 缘起 。这里的 缘 是因缘一词的简称,不单单指缘。

  在佛家看来,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人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的缘起,佛家把人的生活及其流转分成不同的部分,称为 分 。 缘分 一词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在佛家诸种分法中,前文提到的十二因缘,使用最为普遍。十二因缘与前面说过的 五阴 都以人为对象,但二者不一样,五阴讲的是人这个事物的构成,而十二因缘讲的则是人生过程的构成。可以说,五阴侧重的是人的静态分析,十二因缘侧重的是人的动态分析。

  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支缘起,由十二个因素构成。它们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下面,我们参照《增一阿含经》,为人生过程勾画一个线条。

  1. 无明。指的是人对人生大事愚昧无知,昏暗糊涂。主要是不知道人生的本质是苦难,不知道人以及人的生活是因缘会合而成的,不知道人到头来是一场空,总之,不知道根本道理。

  2. 行。指的是身、口、意三种行为。身是感官知觉,口是言说,意是思维活动。由于无明,人的这三种行为就会陷于世俗,执迷于外物,造成各种 业 。

  3. 识。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心)这六种认识所形成的精神,俗话说就是灵魂。此处专指人的肉体死后,灵魂投胎时的状态。灵魂具有怎样的状态,由行所造成的业来决定。

  4. 名色。名指的是思想或者说是灵魂,色指的是肉身。灵魂投胎,有一个与肉身结合的问题,进入什么样的肉身,取决于灵魂的状态。由于这个时候灵魂与肉身还没有结合,各是各的,所以用名色这两个字来表示。

  5. 六处。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心)六种认识器官。因为它们具有产生认知的能力,又叫做 六根 ;因为它们是人与世界相通的渠道,又叫做

因缘(3)

  六门 。灵魂与肉体相结合后,人的这六种器官产生什么样的认知,由灵魂的状态来决定。

  6. 触。指人与外界的接触。人对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自己的认识器官来进行,所以受器官认知水平的制约。

  7. 受。指人对世界的感受,可以概括为苦、乐、不苦不乐三大类。人的感受是触的结果。受不是单纯的生理过程,有思想认识在里面。

  8. 爱。指人的世俗追求,主要是性欲和食欲,引申为一切贪欲。其基础是受,正是

  9. 取。指人执著于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或者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或者是善的或者是恶的,其动因都是爱。人之所以被追求的东西束缚住,是因为贪爱。

  10. 有。指的是人的行为积累起来的善的和恶的 业 ,它对人的未来具有关键作用,所以称为有。业的直接原因是取。

  11. 生。指来世的状况。人由于自己的 业 ,结束此生后,转入来世,继续为人,开始新一轮人生。

  12. 老死。指新一轮人生的终结。有生必有老和死,老与死是生的结果。

  以上就是十二因缘的大致内容,它们构成了人生流转的基本环节。其中,各个环节互为因果、条件。譬如无明与行、识,无明是原因,行是结果,因为人愚昧无知,他才会产生糊涂念头,说错话、做蠢事。但行也是原因,是识的原因,行所造的 业 决定了灵魂的状态。这个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互为条件,无明是行的条件,行又是识的条件。由于各个环节互为因果、条件,就称为十二因缘。

  需要指出的是,各因缘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每一因缘都渗透到其他因缘之中。行不是单纯的想和说,里边包含有无明的意识;同样的,识也不是单纯的精神,里面贯穿着业。所以,无明又被称为无明缘行,行又被称为行缘识,如此等等。这种叫法是为了突出因缘之间的相互渗透,无明进入行,而行又进入识,由此形成环环相扣的人生链条。

  《十二因缘论》把诸因缘归纳为烦恼、业、苦这三个部分。无明与爱、取属于烦恼;行和有属于业;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属于苦。三个部分的关系是这样的:烦恼产生业,业产生苦,苦又产生烦恼。人生就这样在其中循环往复,充满了无奈和苦涩。

  3. 三世因缘

  回放

  从前,有个国王追赶猎物,来到旷野中,又饥又渴,疲惫不堪。向四周瞭望,发现远处有一片树林,还有一所房屋,便纵马直奔过去

  房子里住着一个女人。国王站在院子中跟她说明来意,讨要饮食和水果,女人答应了,让人拿给他

  国王想当面感谢女主人,请她出来相见。但侍从报告说,女主人没法出来见国王,因为她光着身子,没有衣服穿。国王便脱下自己的衣服,让侍从送进去。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衣服突然自己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一堆灰烬。国王又脱下一件衣服,不想又烧着了。接着,国王又脱下一件衣服,还是燃起了火。

  国王惊讶极了,问其中的原因。女人说: 上一辈子我曾经是一位国王的妻子,国王向修行的人施舍饭食,还要送给他们衣服。我说: 只供给饭食就够了,不必再额外负担衣服。 结果此生我就没有衣服穿。国王您要是可怜我,就缝制衣服送给修行的人和学习佛经的人,请他们为我祈祷,使我从这种苦难中解脱出来。

  国王回到城里,做好了衣服,可怎么也找不到修行人。就去问摆渡的人,因为他成天送人过河,见多识广。摆渡人说: 以前有个人坐船过河,身上没有钱,把一卷《五戒经》留给了我,现在我已经读完了。 国王把衣服送给了摆渡人,请他为那个女人祈祷。

  于是,那个女人有了衣服穿,来世转生到更好的地方去了。

  《旧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昔有国王,行射猎于旷泽中,大饥渴,疲极。遥望郁然,有屋、树木,即往趣之。中有一女人,王从求饮食、果实之辈,所求奚得。王请女人与相见,侍人白言: 裸形无衣。

因缘(4)

  王即解衣与之。有自然火烧衣,如是至三。王惊问女: 何因如此? 女人答言: 前世为王妻。王饭沙门、梵志,又欲上衣。我时言: 但设饭则可,不须与衣。 故受此罪。若王相念,作衣与国中沙门道士若晓佛经者,咒愿女人得脱此勤苦。 王受其言 问舍度父 度父言曰: 昔有人度,无钱,以《五戒经》一卷相与,读之耳。 王言: 汝知佛经。 则以衣与度父,使咒愿,令裸形女人得福无量,解脱勤苦;女人则时有新衣著身,故在鬼道中命尽,当生第一天上也。

  简议

  人们常用 三生有幸 这个词来表答自己的无限感激之情。什么是三生?上文的故事中已涉及,就是现在的一生、过去一生、将来的一生,所谓的今生今世、往生往世、来生来世。

  为什么要说三生,不说四生、五生?因为三生形成了一个体现因果关系的完整周期。现世的状况是结果,造成它的原因在往世;而现世的所作所为也是原因,来世有怎样的结果,由现世的表现决定。这就是三世因缘。故事中说的就是这种关系:那位女人现世没有衣服穿,是结果,其原因是前世的贪吝;而她在今天的醒悟和慈悲又形成了新的原因,造成了她在来世进入美好境界的结果。这样看,一个觉悟、一个收获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枢纽,虽然发生在现在,但联系过去,影响将来。所以,一件好事,贯穿 三生 ,乃是大幸运

  三世因缘与十二因缘其实是一体的,十二因缘就分布在三世中。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和行属于往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世,生、老死则属于来世。现世中的识是灵魂,它之所以选择现在的肉身,而成为人之后具有如此意识、感受,做这样的追求,执著于世俗生活,是由前世愚昧无知造成的 业 所决定的。同时,他的追求又造成了新的业,转入来世的生命,伴随终身。

  三世中的主体是现世。佛家把它分成两大板块: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五缘为一个板块,是前世造就的结果,指向前世这个原因;爱、取、有这三缘为另一个板块,是决定来世的原因,指向来世这个结果。

  这样,三世关系就体现出两重因果,一重是往世与现世,一重是现世与来世,所以称为三世二重因果。

  拾得

  因缘说是最富有佛家特色的思想,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观念。只要提起佛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因缘或者缘分这个词。

  把因缘理解为条件以及因果规律是不错的,但体现不出佛家特色。佛家讲因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意味在里面,正如我们平时说到缘分,时常为其中的不可思议所惊诧一样。譬如一双情人,茫茫世界中人来人往,与你相遇的人数以万计,为什么单单是你们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而任由别人擦肩而过,各奔东西?难道冥冥之中真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这一切?为此人们等着,静静地期待着缘分的到来。正是由于这样的说不清、道不白,不可琢磨,不可预测,生活才更加柔媚,更有味道,更耐读。

  关于佛家的因缘,有几点需要强调。首先,因与缘必须相契合,双方才成其为因缘。譬如,前文中的妇人得道。我们说过,妇人自身的条件是因,老和尚的那句话是缘。如果妇人平时对佛经没有多少心得,老和尚即使每天在她耳边说一百遍 人愚昧无知,实在是苦啊! 也等于对牛弹琴,不会成为缘。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老和尚的出现,妇人研习经文再认真,也不会此刻猛然醒悟,不会成为因。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当内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外在条件也同样具备的情况下,二者互相符合对方的需要,内在条件才能够成为因,外部条件也才能够成为缘。

  这里有一个时机问题。这就是我们要强调的第二点,机缘。妇人研习佛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心得积累颇丰,蓄势待发。恰恰在这个时候,老和尚出现了,一句话将妇人的觉悟引发出来。这就是机缘,不经意和碰巧,哲学上叫偶然性,指的是既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因缘(5)

  的事件,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不一定。机缘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因缘的偶然性。老和尚与妇人因缘相凑,充满了一系列偶然性:这天刚好轮到他来妇人家吃饭,他因年老走路缓慢,由于刚出家不久而对佛法一无所知。走路缓慢,被妇人误认为庄重有才学,从而为他后来说出的话的权威性奠定了前提;没有佛法知识,被逼无奈,才会不由自主地以那句大实话倾诉衷肠。这些都是偶然因素。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其实背后有着必然的原因。

  第三,因缘是命运。因缘表达的是必然性,原因一定要造成结果,这是不可避免的。佛家的十二因缘告诉人们,人的整个生活都在因果链条中,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其实都是结果,一定有某种原因在前面,同时它自己也是原因,一定要带来相应结果。这就是命运。发生什么,不发生什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由因缘来决定。这因缘不是一时一事,而有世世代代所想所为形成的业在里面。《杂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佛召集大会,在座有位弟子的耳朵上戴着一朵花。按照佛家戒律,僧人不能有花饰。佛对那位弟子说: 去掉耳朵上的花。 弟子摘下花,但马上又有花出现在他耳朵上。佛命令他用神力去掉花,他变出千万只手,从空中探下来摘取花朵,然而还是取之不尽。这时在座的人才知道,这是弟子修行的因缘造成的,不是有意为之。

  双方的条件互相激荡,产生反应,形成因缘关系,机缘的后面是隐隐的命运之手在操纵,这些就构成了缘分的魅力、生活之网的一个个纽结 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佛家讲十二因缘,与前面的通过 五阴 来说明人的虚幻一样,最终要说明的也是人生的虚幻。因缘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虚幻,佛家说: 因与缘一相逢,幻相就产生出来了。 因为它是暂时的相凑。因与缘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事物,然而有合必有分,因与缘一旦分离,所谓的缘分尽了,事物就消亡了。人生流转就是这样的现象,不管是谁,最后都归结为一场空。

  凡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事物,都没有自己的根,无所谓自我,佛家把这叫做 无自性 ,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根性, 由因缘而产生的东西,一定没有自性。 人生也是如此,它不是你自己的,你不能任意支配它、留住它,它按照自己的因果关系运行,早晚要离你而去。

  佛家讲这些,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过于计较、执著于自身以及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看开了,心就宽了、静了,痛苦就少了、弱了。

  佛家讲因缘,并不局限于人,而是以人为主体扩展到一切生命上面,人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来世可能继续做人,也可能当牛做马,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轮回。

世界(1)

  世界是人的安命之所,那么,在佛家看来,世界的构成是怎样的呢?

  1. 世界图式

  回放

  当末日到来的时候,大火燃烧起来,毁灭了一切,世界归于空无。

  众生所积累下的福德因缘形成的合力,化作十面来风,大风一阵接着一阵,连绵不绝,带来了大水。水面上生出一个人,他长着一千颗头颅、两千只手和脚。他的名字叫 违纽 ,又叫 大自在天 。他的肚脐中长出衬托着千片叶子的金色莲花,莲花大放光明,就像是一万个太阳当空照耀。

莲花中有一个人,两腿交叠端坐,放射出无量光芒。他的名字叫梵天王。从他的心里面生出八个儿子,八个儿子又生出天、地、人。

  《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风风相次,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违纽。是人脐中生千叶金色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加趺(f$)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为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

  简议

  这是世界劫后再生的情况。这里有时间也有空间。

  佛家的世界就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先看空间。我们常说的 大千世界 就是一个佛学用语。佛家认为,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单位,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单位,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单位,叫大千世界。这里面有三个千,即小千、中千和大千,所以叫 三千大千世界 。

  这还没有完。许多大千世界,多到像印度恒河的沙粒那样数不清的大千世界,构成一个国土。这样的国土又有许多,像微尘那样多。每一个国土都尊奉一个最高的佛为教主,所以叫做 佛国 。我们这个国土的教主是释迦牟尼。

  尽管世界如此之大,但与所有事物一样,也是有生有灭的,只不过经历的时间要长久得多。它不能以日月年来度量,而是以 劫 来计算。世界有四劫,一是毁坏,就是上文中所说的末日大火,二是毁灭之后的空旷荒凉,三是天地的产生,四是世界形成后的存在,分别称为坏劫、空劫、成劫、住劫。每一个劫段的时间都几乎无限长,四个劫形成一个周期,叫做一劫。一个周期结束,又开始新的周期。世界就这样在漫长的时间中运行不息。

  不难看出,这里的世界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宇宙。它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无法计算的,在这个无限中,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不过如同一粒沙子、一颗微尘。世界尚且如此,那么个人呢?渺小到不能再小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人类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我还重要吗?人类还伟大吗?

  从与佛法的关系的角度,佛家把世界分为 十界 ,所谓的 六凡四圣 。六凡是凡俗的世界,四圣是得道者的世界。十界按低向高排列,处在1~6层次的是六凡,7~10层次的是四圣。四圣分别是声闻、觉缘、菩萨、佛。声闻指的是聆听宣讲佛法的觉悟者,觉缘指的是领悟了因缘之理的得道者,菩萨是心中装着众生而未来将成为佛的修行者,佛是取得了最高成就的修持者。由于他们与佛法关系密切,故称为 圣 ,不再受生活磨难之苦。六凡就不同了,那是充满了苦难的世界。

  2. 三界六道

  回放

  一天,佛与众弟子来到舍卫城中,准备在路边化缘。

  他们看到一个坑,全城的污水和所有肮脏的东西都集中在这里。有一只老母猪,领着许多小猪,在泥水中打滚。

  这时,佛面带微笑,现四十齿之相,口中露出四颗牙齿,从四颗牙齿中,放射出大光明,照耀着三千国土,遍及十方。光芒返回时,环绕佛的身体三周,从胸口进入。

  按照佛的规则,如果要说的是关于地狱的事情,光芒从佛的脚底进入身体;如果要说的是关于畜生的事情,光芒从佛的胳膊进入身体;如果要说的是关于饿鬼的事情,光芒从佛的大腿进入身体;如果要说的是关于人的事情

世界(2)

  ,光芒从佛的肚脐进入身体;如果要说的是关于诸天神的事情,光芒从佛的胸口进入身体;如果要说的是关于声闻的事情,光芒从佛的口中进入身体;如果要说的是关于缘觉的事情,光芒从佛的眉间进入身体;如果要说的是关于诸佛、菩萨的事情,光芒从佛的头顶进入身体。

  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看到光芒从佛的胸口进入身体,知道佛打算说诸天神的事情,便跪在佛的面前请教。佛说了一个女孩的往事,由于因缘,她转生在天界,后来又转生于世间,变成猪的身形,就是面前的这只猪。

 《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昔佛与诸弟子入舍卫城,欲乞食道边。见有一坑,举城污露诸不净物悉在其中。见一老母猪,将诸肫(zh$n)子,共卧不净坑中。时佛微笑,现四十齿,并出四牙,从四牙中,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周及十方。其光明还绕佛身三匝,从胸上入。诸佛之法,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欲说畜生事,光从膊入;欲说饿鬼事,光从脾入;欲说人事,光从脐入;欲说诸天事,光从胸入;欲说声闻事,光从口入;欲说缘觉事,光从眉间相入;欲说诸佛、菩萨事,光从顶入。阿难见光从胸入,知佛欲说诸天事,即时长跪白佛,请问其意。佛语 有一女 女后命终,上生无所有处。过四十劫,尽彼天寿,来生此间。尔时长者女者,此老母猪身是也

  简议

  这里说的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神,再加上阿修罗,就是十界中的 六凡 。六凡又叫 六道 、 六趣 。其中的生命都是不觉悟者,凡俗之辈,所以被称为 凡 。

  六凡中最底层的界域是地狱,一个几乎无法想象的极其苦难的去处。地狱也分层级,由低向高,分为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根本地狱最苦,深入地下,有八热八寒十六层,最下面的叫无间地狱,黑暗无边,深重的痛苦永无终结。根本地狱中的生命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忍受各种残酷刑罚的折磨。人们平常所说的上刀山、下火海在这里属于最轻的,不每天在翻滚的油锅中炸三遍,就算是幸运的了。最难熬的是,灵魂一旦坠入地狱,生命存在的时间特别长,苦难没完没了,无尽无期。佛经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六个人在地狱的一只大锅中受煎熬,想说点什么,可是由于身子随着锅里沸腾的水上下翻滚,每个人只来得及说一个字。前两个人一个说的是 沙 ,另一个说的是 那 。这两个字是梵文音译,说 沙 字的人的意思是,地狱中的一天合人间60亿万年,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结?说 那 字的人的意思是,没有期限,哪里能知道熬到哪天是个头?(《旧杂譬喻经》)

  第二层界域是饿鬼,一个众鬼居住的地方。鬼的名目繁多,前面故事中出现的阅叉鬼即是其中之一,属于处境最好的鬼。最倒霉的鬼就是饿鬼,想吃想喝,但就是吃不着喝不到,眼睁睁地干着急。其他鬼也好不到哪儿去,大都身患各种奇怪疾病,备受病痛折磨。鬼或者杂居人间,或者在深山旷野处安身,尽管遭罪,但比地狱强得多。在鬼的世界中,饿鬼占了绝大多数,过得又最惨,有代表性,所以鬼的界域就以它的名字命名。

  第三层界域是畜生,泛指所有动物。这里的生命大多生活在人间,也有出现在地狱和天上的。畜生是人在前世造了孽而后转生投胎形成的,所以又叫 旁生 。畜生的日子比鬼好过,但仍然苦重。当人们受人之恩而又无力报答时,往往许下 来世当牛做马 给予相报的愿,可见,畜生是个受苦的角色。

  第四层界域是阿修罗,一个介于鬼和神之间的族群,可以理解为魔。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意思是 非天 。这些生命有着天神的能力,但性格缺陷明显,它们好勇斗狠,动不动就生气,而且是暴跳如雷,所以时不时地向天界挑衅,打上一仗。阿修罗原本生活在天上,由于不安分,被撵了出来,在海底以及荒山老林中栖身,精神上很是苦恼。

  第五层界域是人。人生活在阎浮提等四大洲上,由于人种不

世界(3)

  同,相互隔绝不通。人的生命贯穿了八苦,可以说人是苦难的代名词。

  第六层界域是天,所谓的天堂,包括天神和天人。佛经中时常出现的天王、天帝就居住在这里,尽管它们本事很大,但终究没有觉悟,因此地位比不上 四圣 。但比人强得多,它们身上放出光明,享受着自然之乐。这里虽然是天上,但仍然没有脱离 三界 ,所以这里的生命免不了还要追求凡俗的东西,一不留神就会坠落到下面的世界中。有追求就有痛苦,天界也迷漫着苦涩。

  六道中,地狱、饿鬼、畜生被归为一类,称三恶道;阿修罗、人、天被归为一类,称三善道。

  除六道外,佛家还有三界之说。按照引发欲望的强度,佛家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这三个界域就是三界。欲界主要是物质主导的世界,生活于其间的生命,欲望最多最强,主要表现为爱欲、物欲、食欲和淫欲。色界中的物质比较精妙,这里的生命欲望比较少,思想意识逐渐净化。无色界中已经没有了物质,是纯粹的精神世界,生命的欲望虽然压到了最低,但有时也会浮现出一些不好的念头。

  三界与六凡或六道是重叠的,人以及其下各道中的生命生活在欲界;天堂中的生命生活在欲界的最高层次以及色界和无色界。所以说天堂仍在三界中。

  佛家把三界六道中的生命称为 众生 ,也称为 有情 ,意在突出生命的烦恼,也就是苦难。佛经说: 三界没有安生,就像是火坑。 佛家以熄灭众生的烦恼为自己的使命,无论是天神还是人,都属于拯救对象,这大概就是所谓的 悲天悯人 吧。

  3. 六道轮回

  回放

  从前有一个屠夫,来到阿阇(sh9)世王居住的地方,请求国王满足自己一个愿望。国王问什么愿望?他说: 节日举行宴会的时候,需要屠宰牲畜,请您把这个差事交付给我,我一定好好做。

  国王很是奇怪,问: 屠宰牲畜的活计,没有人乐意干,你为什么主动要求做这样的事情呢?

  屠夫说: 我过去是一个穷人,以杀羊卖肉来维持生计。不想却因此在死后转生到天堂,在那里过了一世,之后转生为人。我接着以杀羊为业,死后又转生天堂。就这样,我当了六世屠夫,转生天堂六次,在那里享受了不尽的福分。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请求您把宰杀的活儿交给我。

  国王根本不相信,以为他在瞎编乱造,就去问佛。

  佛说: 他讲的是真的,但原因没有搞对。这个人在过去曾经遇到过辟支佛,心里很高兴,专心致志地瞻仰佛的风采,抬头看佛的头,低头看佛的脚,善心顿时产生。就是这个功德,他才得以六次转生到天上,然后又六次转生于人间。之所以没有受到惩罚,是因为他修的福德已经成熟,而造的罪孽还没有成熟。一旦他这辈子完结,就要堕入地狱,接受杀羊的惩罚;受完了地狱之苦,还要转生为羊,继续偿还生命之债。

  《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昔有屠儿诣阿阇世王所,乞求一愿。王曰: 汝求何愿? 答曰: 王节会之际,宜须屠杀。愿王见赐我,当尽为之。 王曰: 屠杀之事,人所不乐。汝何故愿乐为之? 答曰: 我昔为贫人,因屠羊之肆以自生活。由是之故,得生四天王上,尽彼天寿,来生人中,续复屠羊。命终之后,生第二天上。如是六反屠羊。因是事故,遍生六天中,受福无量。以是故,今从王乞。 佛答曰: 实如所言,非妄语也。此人先世,曾值辟支佛。见佛欢喜,至心谛观,仰视其首,俯察其足,善心即生。缘是功德故,得一一生六天上,下生人间,自识宿命。福德以熟得故,六反生天人中也;罪未熟故,未便受也。毕此身,方当堕地狱,受屠羊之罪;地狱毕,当生羊中,一一尝之也。

  简议

  这位屠夫在死后升入天堂,过了一世,转到人间,如此六个往返;之后就堕入地狱,再上升到畜生 这个过程就叫做轮回。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生命在生死之间的历程,或者上升或者下降,或者回到原地,就

世界(4)

  像是车轮转动一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所以称为轮回

  佛家认为,生命的轮回仅仅发生在十界的六道之中,只在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人、天神这六个界域之间流转往返,而十界中的四圣,声闻、觉缘、菩萨、佛这四个界域,是超越轮回的。也就是说接受轮回之苦的是不觉悟的凡俗者,那些觉悟者置身于轮回之外,摆脱了生死烦恼。由于这个缘故,佛家把轮回叫做 六道轮回 。

  六道中的任何一个界域都不是生命的最终归宿,而是暂时居所。譬如生活在天界的神,由于往世今生的所想所为,也会转生到人间,甚至变成畜生。《杂譬喻经》中有一个故事就是这么说的。有一位天神,脖颈上发出的光芒消失了,头上佩戴的花饰枯萎了,华丽的衣服也落上了尘土,他知道自己的寿命即将终结。想到就要离开富贵自在的天堂,前往长着一身癞疮的母猪肚子里投胎,他心中极其郁闷。于是就去见佛。佛告诉他,没有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归于无常。天神表示,虽然来世做猪,尽管心中郁闷,也不敢有丝毫怨恨。经过最后时日的修行,他终于没有做猪,而是做了人。

  同样的,其他众生的命运也在发生着改变。《旧杂譬喻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僧人养的一只狗,因为受了主人修行的熏陶,终于结束了畜类的生涯,来世托生为人。

  总之,众生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一个生命绝无可能永远坐在神座上,也绝无可能永远栖身于牛棚羊圈,绝不会享受永久的辉煌,也绝不会忍受永久的黑暗,一切都在流转更迭中。

  拾得

  轮回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佛教形成时期的古代印度,实行的是 四种姓 制度。这种制度将社会族群划分为四个等级,用以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处于第一等级的叫婆罗门,执掌宗教和文化权力;处于第二等级的叫刹帝利,控制军事和行政权力;处于第三等级的叫吠舍,包括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的任务是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第四个等级叫首陀罗,是奴隶身份,职责是为前三个等级提供服务。

  与 四种姓 制度相适应的宗教是与第一等级同名的婆罗门教,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婆罗门教宣称,这四个种姓是神创造出来的,所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永恒不变的;第一等级婆罗门就是人间的神,至高无上,他的话语具有无限的威力,人人都必须遵从。

  轮回思想就是对 四种姓 制度和婆罗门话语权的挑战。首先,它否定了种姓制度的永恒性,主张众生的地位是变动不居的。即便是处在最高位置的天神,也有到头的那一天,会跌落到下层,如果作恶多端,甚至会堕入地狱。天神尚且如此,不要说自诩为人间神的婆罗门了。同样的,处在底层的众生,也有熬出头的时候,升到上层,畜生都能实现这一点,不要说奴隶了。

  其次,它否定了神的至高地位,认为神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比较幸运、最有力量的族群,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其境况在 四圣 (也就是那些觉悟者)之下。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名叫婆伽的天神,活了很长时间,便狂妄自大起来,以为自己是永恒的。佛察觉到了他的心思,率领弟子腾空而起,坐在婆伽的头顶上。佛告诉他,他从前曾经在大海上救过遇难者,还保护过老百姓,因此才得以成为长寿的天神。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再过一段时间,他就会死去。于是婆伽猛醒,放弃了糊涂认识。(《杂譬喻经》)这就告诉人们,以佛为代表的觉悟者的认识能力远在神之上,所以,诸如婆罗门教所宣扬的神所确立的制度,以及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婆罗门的话语,就不是最后的真谛。现实中神圣的光环就这样被打破了。

  轮回是一件科学和经验都无法证实的事情。我们说过,佛学不是科学,也无意成为科学,不能用科学的要求来衡量它的观点的真伪,它只是揭示世界和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观念。从这个方面说,它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两点启示。第

世界(5)

  一,正如众生在各个界域转生一样,人们之间社会地位的界限也是相对的。静态地看,地位有高有低,但动态地看,就很难说谁高谁低了。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一个人,也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第二,正如生命不可能永久驻足于某个界域一样,人永远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哪怕境遇再糟糕,只要努力不放弃,当然还要学会等待,再加上一些运气,就一定会迎来出头之日。同样的道理,人也不可能永远把好运留在自己身边,所以一定要明白,所有的成功都是暂时的。有了这个思想准备,可以提高心理抗击强度,一旦遇到变故,不至于发生情绪上的大起大落。

  我们说轮回无法验证,指的是六道轮回,譬如人投胎到猪肚子里之类,但如果不拘泥于形式,换一个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着轮回现象的。比方一个公务员,刚被任命为某个关键部门的领导的时候,是一个好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了成绩,造福一方百姓,被民众视为 青天 ,在大家心目中,那几乎就是神的形象。可以说,他由人变成了神。然而可惜的是,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忘乎所以起来。渐渐地竟觉得自己吃了亏,上了那么大的项目,创造了那么多的效益,自己却仍然拿那么一点点死工资。于是就开始受贿,甚至索贿,钱多得没处花了,就多处包养情妇。遇到有人反对或者举报,便动用关系网打击报复,甚至雇用黑社会进行肉体消灭。按照儒家说法,这种践踏规则、丧失是非之心、不知羞耻、违背人性的行为与畜类是没有多少区别的。从人格上说,他堕落成了畜生。做了这么多坏事,尽管表面上还保持着镇静,但心里面一定极其紧张、恐惧。虽然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安慰自己,可没有一个理由靠得住,明白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可笑。他就这样在惶惶不安中过日子,跟等待判刑的罪犯的心理是一样的,备受煎熬,觉得日子特别长。从精神上的压力说,他进了地狱。

  总之,佛家的轮回说既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又离我们的生活很近。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轮回呢?

因果业报(1)

  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受轮回之苦,是由自己的所想所为造成的,这就是业报。

  1. 业因

  回放

  从前有个国王到海边打猎,得到了一个僧人,便命令他当艺人。这位僧人白天黑夜地诵读经文,赞颂佛陀。国王觉得他的声音很好,认为他非常适合唱歌。每当贵客来临,就安排他出场唱歌。

  一天,一位外国商人来到这个国家,他是一位在家修行的信徒。国王请他到宫中做客,吩咐僧人出来唱歌。僧人给他讲说高深的经文,商人被强烈地打动了。他回去后,他的国家派人来赎取僧人,价钱出到三千万,国王才答应下来。

  商人对僧人行礼说: 我出了三千万钱,才把你赎出来。

  僧人弹了下指头,跳上半空,说: 你哪里是为我赎身,其实是为你自己赎身。 见商人惊愕地望着他,就解释道: 前世,国王是个卖葱的贩夫,你去买葱,钱不够,欠了三个钱,直到那一生结束也没有还上。到今天,这三个钱的利息积累下来,已经达到了三千万。你给国王的三千万,就是偿还前世欠下的债。

  《旧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昔海边有国王行射猎,得一沙门,持作伎。沙门夜诵经,作梵声。王言: 此伎大工歌。 有客,辄伎歌。时有异国优婆塞贾,往到其国。王请之,出沙门,令歌。优婆塞闻说深经,内心踊跃,即去。国人以千万往赎,至三千万,王乃与之。贾人作礼曰: 我以三千万相赎,在所到。 道人即弹指踊在空中曰: 卿自赎,不赎我也。所以者何?往昔王为卖葱人,汝来于王买葱,不毕三钱。我时任卿,卿遂不还三钱。今此生子息,乃至三千万。汝当还本三钱也。

  简议

  这位商人用三千万巨款赎取一个僧人,是有原因的,由于他前世欠了债。他买人家的葱,欠下三个钱,但却一直到死也没还,造成了欠债这件事。佛家把这种造成原因的行为叫做 业 ,也称业因。

  业包括原因,但不等于原因,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所思所行,也就是导致原因的行为。业的梵文音译是 羯(ji9)磨 ,意思是 造作 ,表示的就是人的活动一定要造成什么,留下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作为原因将带来相应的后果。

  按照主体,业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意业,指的是意识活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思想活动、心理活动。佛经中曾提到一个小和尚,跟着师傅在深山里修道。他吃了师傅碗中剩下的三粒米,味美无比,后来知道是龙宫中的食品,羡慕得不得了。师傅说,修行的人将来是要升上天堂的,那里比龙宫要好得多。别看龙宫豪华,但那毕竟属于畜生道,饭食虽然精美芳香,龙吃到嘴里就变成了癞蛤蟆;女性虽然美丽动人,但亲热的时候就会变成蛇;行进虽然威风凛凛,但鳞片倒生,每行进一步都痛到了心里。但小和尚就是不听,一心想进龙宫,荒废了学业,结果死后给龙当了儿子,受苦去了。(《旧杂譬喻经》)这就是意业,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二是口业,指的是言说。佛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个国家,风气很不好,佛率领弟子去教化他们。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ji`n)连首先出马,他对众人说,如果继续这样作恶下去,罪孽越来越重,定会受到严惩。结果遭到大家的痛打。后来文殊菩萨前往,赞扬那里的贤者,当着国王的面表扬他的百姓,说某人勇敢、某人仁义、某人孝顺、某人聪明,老百姓听说了,感到非常亲切,就跟他做了朋友。文殊把大家带到佛那里听讲,终于达到了教化的目的。这就是口业,话语导致了民众的不同态度。(《杂譬喻经》)

  三是身业,指的是实际行动。佛经上说,有一家人雇人采摘棉花,为了让帮工卖力气干活,让厨师做肉羹给大家吃。正好一只老鹰飞过,爪子上抓的一团粪掉到了肉锅里。厨师嗅了嗅,闻不到粪的臭味,便想,又不是给自己吃,是给帮工吃的,怕什么?便把肉羹端上了桌。不想帮工很客气,盛了一碗肉让厨师吃。没有法子,厨师只好硬着头皮吃了下去。尽管大家都吃

因果业报(2)

  了不干净的菜,但只有他一个人明白,这份恶心就别提了。(《杂譬喻经》)这就是身业,行动造下的因缘。

  业与前面讲过的因缘是同类型概念。意、口、身的行为所形成的条件,对于人生流转过程来说,叫做因缘,而对行为所引起的回报来说,就叫做业。

  按照性质,业可以分为两大类:善业和恶业。符合佛家价值标准的、能够结成好的因缘的,是善业;反之即为恶业。上面几个例子中,文殊菩萨的话语属于善业,小和尚的心思和厨师的行动属于恶业。

  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决定性。业一旦形成,便表现为一种力量,就像是生物学上的遗传密码一样,牢牢地嵌入生命中,为其后的所思所为打下了深深印记;就像是物理学上的驱动力一样,推动着、牵引着人朝着设定的方向走,不导致一定的结果决不罢休。佛家把这种力量称为业力,它是贯穿因果报应的东西。

  业力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命运差不多,不管人怎么想、怎么做,后面都有一股超然的力量起作用,就跟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人也摆脱不了业力的支配。

  2. 果报

  回放

  从前有个人叫罗云珠,是舍利佛的弟子,而舍利佛是佛的弟子。

  罗云珠曾在前世抢夺辟支佛的食物。辟支佛是修行者,通过思考因缘而得道的人被称为辟支佛。由于这个恶业,罗云珠转生到饿鬼道中,经受了漫长无边的痛苦,接着又转生人间继续受苦,五百次轮回人世饱受饥饿的折磨。

  罗云珠最后一次托生为人的时候,正好赶上佛来到世间,便出家修行。他身穿僧人的衣服,流浪讨要食物,但没有人肯给他,有时竟然一连五天,甚至七天,讨不到一点东西。佛的弟子目犍连看他可怜,要来食物给他吃,可是食物一落到钵(b4)子里,不知道从哪儿飞过来一只大鸟,一把就将食物抓走了。舍利佛要来食物给他吃,刚刚放进钵子里,就变成了泥土。佛的另一个弟子大迦(ji`)叶要来食物给他吃,罗云珠送到嘴边,嘴立刻就闭合上了,怎么也张不开。

  最后,佛出面了。他施展大悲的法力,使罗云珠终于能够吃到食物,而且味道特别好。接着,佛又运用多种方式给他讲说佛学道理。

  罗云珠听到了最精妙的道理,悲喜交集,全部的心思都投了进去,终于得道。

  《杂譬喻经》

  原文摘要

  昔罗云珠者,舍利佛弟子也。本曾夺辟支佛食,以是罪故,生饿鬼中,无量劫受苦。毕饿鬼身生人中,五百世受饥饿罪。以末后身,值佛在世,出家学道,服三法衣,游行乞食,无肯施者。或五日,或七日,不得。目连悯之,乞食持与,适堕钵中,为大鸟搏去;舍利佛乞食施之,适入钵中,变成泥土;大迦叶乞食施之,适持向口,口即时合,无有入处。佛以食施,以大悲力故,即得入口,口味殊特。复以种种方便,兼为说法。时罗云珠闻上妙法,悲喜交集,一心思惟,得应真道。

  简议

  罗云珠由于前世造下了抢夺修行者食物的业因,结果转生为饿鬼和没有饭吃的人,而且时间特别漫长。佛家把这种由业因所导致的结果叫做 报 ,也称果报、报应。

  在佛家看来,业因一定要带来果报,这是业力的作用,是必然的,绝对不可避免。就像罗云珠的故事一样,造下了孽,一定要遭受惩罚,不罚到头决不罢休。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都必须接受这个后果,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仅你自己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别人也帮不上忙,哪怕是再有力量的人,也一样无可奈何。目犍连、舍利佛、大迦叶属于佛的十大弟子之列,法力无边,目犍连被誉为神通第一,舍利佛被誉为智慧第一,大迦叶被誉为头陀第一,如何?还不是一一败下阵来。最后还是佛亲自出面,才使事情有了一个了结。

  佛经中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名叫月女的公主,国王给她衣服和珠宝,她不表示感谢,反而说: 自然也。 父亲很生气,说: 这是我给你的,怎么说是自然呢? 于是,国王指着一个乞丐说: 这是你的丈夫。 月女

因果业报(3)

  说的还是 自然也 ,结果做了乞丐的妻子。一对要饭的新人来到一个大国,守城人问他们来路,得到的回答是 自然 ,结果乞丐竟然被臣民迎立为国王。各属国的国王都来祝贺,月女的父亲也在其中。月女说: 我现在已经得到自然了。 父亲说: 是啊。王后按自然行事,老臣比不上啊。 (《旧杂譬喻经》)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早就安排妥当了,这就是自然,就是业力,就是命运的必然。

  总之,因果业报是超人力的,不可抗拒。

  概括佛家有关叙述,可以看出,因果业报遵循以下三个规则。

  第一,同质回报。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上面故事中月女夫妇为什么会有如此经历?原来他们在前世就是夫妻。一天,两人在田间干活,丈夫让妻子回家取饭菜。妻子回来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僧人讨要饭食,女人就分出一些给僧人吃。丈夫远远看见妻子跟男人说话,心里不高兴,提着一根手杖走过来,僧人赶紧回避了。妻子把剩下的饭让给丈夫,丈夫把饭分成两份,和妻子一起吃。妻子的这个善行在来世得到了好报,她先当公主,后当王后;丈夫曾经动过恶念,所以来生当了乞丐,但由于最终回到了善,得以沾上妻子的光。

  第二,超量回报。报应对于业因,在性质上是对等的,但在数量上是不对等的,人得到的报应要远远大于他当初所造成的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都是如此。月女只是施舍了僧人一顿饭,就获得了当公主和王后的回报;罗云珠不过抢夺了修行者的食物,就遭到了当饿鬼和当食不果腹的穷人的报应,而且受的是无期徒刑,挨饿的日子没有尽头。

  第三,时效回报。上面引用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话,紧接其后的就是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有人犯了恶业,一时没有遭到报应,以为从此逃脱了,其实这是误区,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报应早晚是要来的。从时间上看,报应有两种,一种来得迟一些,叫 来世报 ,也叫 他世报 ;另一种来得快,叫 现世报 ,也叫 此世报 。月女、罗云珠的故事就属于 来世报 ,前面那位厨师的故事就属于 现世报 。无论是哪一种报应,都说明业报在时间上是绝对不会作废失效的。有因必有果,有业必有报,时间永有效,谁也跑不掉。所以,做了坏事的,不要心存侥幸;做了好事的,要耐心等待。

  业报最重要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轮回上面。前面故事中讲的都是某一件事带来一生的报应,那是为了叙述方便。其实,一个生命的业因并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在时间上,它是包括了这一生乃至以往数代的积累;在空间上,它是包括了所有事情的总和。正是这一切所思所为构成的总的业因(因缘),决定着报应(结果),支配着众生的轮回。这里算的是总账,而不是个账。那种以为不妨做尽坏事,偶尔做一件好事,就可以一笔勾销掉恶业,以图获得好报的想法,本身就是邪念,只能遭到更坏的报应。

  3. 一切在己

  回放

  婆罗门教的徒众都这样说: 大梵天王是世界之父,能创造万物,是创造万物的主人。

  他的一个弟子说: 我也能创造万物。

  这个想法实在是太愚蠢了,可他却自以为很智慧,就告诉梵天王: 我想创造万物。

  梵天王说: 你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你是不可能创造出万物的。

  这个弟子不听,偷偷地干了起来。

  梵天王看了弟子造出来的东西说: 你造的东西,头太大了,而脖子却过于细;手太大了,而胳膊却过于小;脚太小了,而脚后跟却过于大;活像是毗(p!)舍阇鬼。

  从其中的意义可以得知,所有众生都依据各自的业因果报造就自己,而绝非梵天创造出来的。

  《百喻经》

  原文摘要

  婆罗门众皆言: 大王是世间父,能造万物,造万物主者。 有弟子言: 我亦能造万物。 实是愚痴,自谓有智,语梵天言: 我欲造万物。 梵天王语言: 莫作此意。汝不能造。 不用天语,便欲造物。梵天见其

因果业报(4)

  弟子所造之物,即语之言: 汝作头太大,作项极小;作手太大,作臂极小;作脚极小,作踵(zh6ng)极大;如似毗舍阇鬼。 以此义当知各各自业所造,非梵天能造。

  简议

  婆罗门教是佛教出现前即已在印度盛行的宗教,它尊奉梵天为创世主、造物主,主张包括 四种姓 在内的一切都是神造的。按照这个观念,一个人是出生在最高等级的婆罗门家,还是属于最低等级的首陀罗奴隶;是享受荣华富贵,还是当牛做马;最终都是由梵天神决定的。佛教颠覆了这个观念,把梵天神降为与人、动物一样的众生,不仅剥夺了他创世造物的资格,而且把他也放进六道轮回中轮转。

  没有了神,谁来决定众生的命运呢?自己!就像上文中所说的,一切众生,天神也好、人也好、畜生也好、地狱鬼怪也好,拥有一个怎样的自身,进入轮回中的哪一个界域,享受什么样的福分,遭受什么样的磨难,完全由自己造下的业因来决定。

  人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但却可以创造自己的命运。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其实不然。人之所以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是由于有业因在管着,而这个业因正是人自己的所思所为造出来的。业因一旦产生,便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按照本身的规则运行,正如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历史轨迹一样,我们也不能支配业力,不能改变它带来的结果。

  那么,人为什么会造出业这种东西呢?因为无明。无明是十二因缘中的一个因素,表示的是思想上愚昧无知,认识上昏暗糊涂,也就是不懂得人生的根本道理。正是由于无明,才有了后面的其他因缘,也正是由于无明,才有了意业、口业、身业这三种业因。业是无明的产物。

  恶业是无明的产物,这容易理解,愚昧昏暗,自然要做出糊涂事来。然而善业呢,也是无明的产物吗?是的。业因是在六道轮回这个框架中来讲的,是相对果报而言的。人们为了得到好的回报,为了在来世升入天堂,至少是仍旧做人,而且是做人上人,就去做好事,在这里,善是有目的的。这种想法就是俗见,仍然属于自讨苦吃,因为人生的本质是苦难,选择做人意味着选择苦难,即便真的成为神,也免除不了痛苦。这说明抱着这样想法的人,还是沉迷在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中,没有能够做到超脱世俗而成为觉悟者,所以说善业仍旧来自无明。

  那么,业力是怎样牵引众生进入六道的呢?这是一个问题。前面曾提及,佛在准备讲说六道之事的时候,口中放射光芒,然后光芒返回,根据要讲说的界域,光芒从佛身的不同部位进入佛的身体。众生进入六道,凭借的也是光明。六道中的界域,光明程度是不一样的,天堂最光明,其次是人世,依次排下去,逐渐暗淡,到了地狱这一界域,几乎变成了黑暗,处于最底层的无间地狱,漆黑一团,没有一丝光亮。积德行善的众生,心地光明,喜爱光明,转生的时候,自然奔着六道中最明亮的地方去,于是就进入了天堂。好事做了不少,但偶尔也做个把坏事,灵魂上有污点,这样的众生就不那么光明了,与其光明度相对应的是人界,于是便转生为人。作恶多端的众生,心地阴暗,投胎来生时,选择的也是黑暗的地方,结果便走进了饿鬼道,或者往地狱里边跳。

  总之,人得到怎样的回报,人的处境是怎样的,人拥有怎样的命运,根本原因完全在自己。

  拾得

  佛家的业报说是命定论和自主论的奇妙结合。从人的主观意志与人自己命运的关系来说,表现为命定论,人改变不了什么,一切都已经由业报安排好了。从业报的根源来说,表现为自主论,业报不是谁从外部强加于人的,而是人自己造成的。这个观念必然导致世界观上的无神论。

  本文引用的两个故事可以成为佐证。一个是关于世界毁灭后的再生,讲的是创世;另一个是梵天弟子造万物,讲的是众生。当世界归于空无的时候,首先产生的是风,接着是水,然后是神人,之后是天、地、人。那么大风从何而来?从

因果业报(5)

  众生来,是无数众生世世代代积累的业因聚成的合力化为十面来风,而风带来水,并由此带来一切。这就告诉人们,世界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包括人在内的众生的活动创造的。众生也是这样,它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自我,完全取决于自己造就的业因,不仅人是这样,神也是这样。这就告诉人们,人的命运跟神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人自己个人的事情。同样的,世界和众生也不由佛来安排,他只是以悲天悯人的胸襟普度众生,启发他们的觉悟,使他们自己走出六道轮回之苦海。从这个角度说,佛教是一种无神论宗教。

  本书开篇我们曾说,把人生的全部内容归结为苦难,是佛家思想的理论起点;接着我们谈到因缘,说人生流转是由一系列因缘构成的链条。如果说这根链条贯穿的是苦难的话,那么这里讲的轮回和业报,就是苦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延伸。这种无限性我们可以从故事中的罗云珠身上看到。他的报应是来世转生为饿鬼和人,反复流转于这两个界域,这是空间上的无限性。同时时间上也是无限的,他在饿鬼道中 无量劫受苦 ,一劫是世界从产生到毁灭的一个周期,无量劫是多久?永无止境。这还不够,又转生人间继续挨饿五百辈子。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人生那样苦,为什么还要做人?在佛家看来,人之所以做人,有以下几点益处。

  第一,人处在六道中的第二个层次,仅仅比神低一级,高居其他众生之上。这里尽管也充满了苦难,但比畜生受的苦要少,比饿鬼和地狱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所以做人其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第二,人在世间所经受的苦难,可以起到抵消以往恶业的作用。《金刚经》说: 人如果遭受别人的轻贱,是他在先世造就的恶业导致的,因为那种恶业他本来是要堕入畜生、饿鬼或者地狱的,所以今生今世才会被人们所轻贱。但由于遭到了轻贱,也就抵消了先前的恶业,同时应该下决心求得觉悟。 忍受苦难本身就有着善业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信众在常人难以容忍的生存状况下仍然能够顽强地活下去的一个原因。

  第三,做人提供了修行的机会。首先,有可能遇到佛。佛并不是永远都出现在世间,有时候现身,有时候不现身。《杂譬喻经》列出了世上十七件难事, 第一件是,正值佛在世难;第二件是,即使正值佛在世,得以成为人难。 故事中的罗云珠最后一次转生人世,正好赶上佛也来到人世,从而经佛的教诲而大彻大悟,脱离了轮回的苦难。其次,即使遇不到佛,人也可以获得觉悟。人因为苦难而心生烦恼,由此人就要思考如何才能摆脱烦恼,这就为觉悟打开了大门。慧能在《坛经》中说: 烦恼原本就是觉悟。

  以上这三条可以说是佛家关于人生的意义。由此可以将人生的目的概括为:在苦难中经受磨砺和获得觉悟。

  这也是人们摆脱轮回、跳出苦海的路径。那么,在这条道路上,人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呢?

第四篇: 谈话推荐干部怎么说

关于社保用英文怎么说推荐

  社保的英文:   Social Security   全称社会保险,指一种社会保险或保障机制,帮助公民面对某些社会风险如:失业、疾病、事故、衰老、死亡等,或是保障基本得生存资源如:教育、医疗等。现代社会保险是由奥托·冯·俾斯麦于19世纪在德国创立的。   参考例句:   SOCIAL WELFARE ,Social Security payments ($bil) ,Stat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   社会福利,社保支出,国家失业保险social是什么意思:   adj. 社会的;群居的;合群的;社交的   n. 联谊会;社会聚会   A social debut.   首次进入社交界,首次演出 Slavery was once socially sanctioned.   奴隶制曾经为社会所认可。social service facility   社会服务场所 Man is a social animal.   人是群居的动物。She has a social nature.   她天生合群。security是什么意思:   n. 安全,安全感;防护;保证;保障;证券   a security guard   安全警卫This is a secure anchorage.   这是个安全泊地。Underwrite securities   包销证券 The property was pledged as security for loans.   这地产被当作贷款的抵押。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以房地产抵押作担保的证券   [关于社保用英文怎么说推荐]

第五篇: 谈话推荐干部怎么说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 凤呜大王* 

1、政治上,该同志始终如一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有强烈心和责任感,坚持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工作中,认真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利用学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使自己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严格依法办事,自觉执行上级的决定,带头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始终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坚持原则、谦虚谨慎、克己奉公。

2、工作上,该同志始终坚持“以良好的形象影响教师;以热情的态度服务教师;以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师。” 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为全体教职员工做出表率。努力争当管理育人的模范,服务育人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积极发挥先锋带头作用。对周围的人能热情真诚相处,年老教师敬之为长辈,青年教师视之为朋友;为他们取得点滴成绩而快乐。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只要教师们需要帮助,校长都给予支持,因而,促进了领导班子整合力的形成,促进了学校的稳定发展,使领导班子更具活力。

该同志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争取的立场,不避重就轻,不瞻前顾后,不耍小聪明。做任何事以学校集体利益为重,以教师利益为出发点,说真话,做实事。做教师的贴心人。真正做到:在思想作风上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在工作作风上认真严禁,讲求实效;待人处事光明磊落、诚实守信;在生活作风上端庄稳重、亲切大方;在公共场所和学生面前,做到衣着整洁得体,语言文明规范,举止文雅,为人师表,在各方面做师生的楷模。

3、作为班子带头人,校长一方面凡事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与教师一起参加政治、业务学习,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参与教科研活动,针对性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坚持与教师研究教材,共同备课,听课、评课,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坚持出满勤,即使自己生病也没有按照医嘱要求休息,提前到学校上班,坚持主持全校工作。对学校大大小小的工作,他都认为自己的分内事,既做领导,有做教师,身先士卒,默默工作。

4、教师管理上,该同志注重强化对教师的教育思想的管理。他坚持抓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指导教师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积极指导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求真务实,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加强对教师的情感管理,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通过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增近干群关系,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努力增强作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注重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 凤呜大王*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安全警示教育谈话心得体会7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安全警示教育谈话心得体会7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构筑了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经历了短暂的安全,你有着怎样的安全教育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安全警示教育谈话心得”,下面小编

2022年党建三新讲习记录内容4篇

2022年党建三新讲习记录内容4篇2022年党建三新讲习记录内容篇1过去的一年,本人任xx学校校

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10篇9篇

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10篇9篇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10篇篇1如果我们想法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

2022年谈心谈话记录100条3篇

2022年谈心谈话记录100条3篇2022年谈心谈话记录100条篇1一、活动安排利用一到两月

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2022年6篇

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2022年6篇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2022年篇1胡某某:请你谈谈你对

政府单位组织生活会谈话记录2022年10篇

政府单位组织生活会谈话记录2022年10篇政府单位组织生活会谈话记录2022年篇1根据《XX》的

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20226篇

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20226篇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2022篇1谈话人:王学民。谈话对象

2022年谈心谈话表谈话内容12篇

2022年谈心谈话表谈话内容12篇2022年谈心谈话表谈话内容篇1利用一到两月左右的时间,按照“

组织生活会谈话记录202210篇

组织生活会谈话记录202210篇组织生活会谈话记录2022篇1办公室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职工相

2024年度2024年度廉政警示教育暨集体廉政谈话提纲【精选推荐】

刚才大家观看了《xxx警示教育片》,xxx等xxx名因违纪违法受到查处的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触目惊心,他们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把纪律规矩当作摆设,视监督如同儿戏,我行我素,踩“底线”、越“红线”、碰“高压

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表格范文10篇

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表格范文10篇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表格范文篇1愿人们更明智地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怎么填13篇

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怎么填13篇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怎么填篇1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