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6篇
篇一:信访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舆情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学理上的解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既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它与舆论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舆论”一般认为是公开的公众意见。
一、网络时代的舆情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网络言论实际上的“匿名制”,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表达社会政治态度的主要方式。而网络信息海量的内容、极快的传播速度、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很容易使人们受到网上传播的、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事项刺激,并迅速地把个人的态度通过网络手段“即时”地表达出来,因此导致现阶段舆情向舆论转化的时间越来越短、过程越来越容易。而一旦舆情转化成舆论,二者将发生相互的强化作用,愈演愈烈,从而对决策者的决策和行为产生制约。当一种合理健康的舆情变为舆论时,任何关注、理解、支持和顺应民意的决策者的行为,都会受到理解和赞扬;反之,任何躲避、推诿、扯皮、虚假和违背民意的决策者行为,将会被暴露出来并受到批评,也就是形成所谓的“舆情危机”,如果决策者不能正确应对,“舆情危机”可能很快变成一场群体性突发事件,甚至造成政府管理危机,引发更大的社会政治风险。
二、舆情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舆情收集工作主要存在收集主体、收集渠道、反馈机制方面的问题。
首先,舆情收集主体缺乏整合。我们承担舆情收集工作的主体众多,有区委办、政府办、组织部门、宣传部门、信访部门等等,此外,街道办事处和信息直报点也负有社情民意收集职责,如此多的舆情收集主体,彼此之间却未形成联动,致使收集到的舆情要么重复、要么缺失,难以全面、正确的反映社会态度。而正因为有如此多的舆情收集主体,导致承担舆情上报工作的部门工作量大、重复作业,无
暇再主动收集信息,使得上报至区委、区政府的舆情要么陈旧、与实际情况脱节,已经不能成为领导决策的参考;要么已经转化成社会舆论,给领导决策带来很大压力。
其次,舆情收集渠道不畅、被动。我们最主要的舆情收集渠道有以下几种:一是人大渠道,二是政协渠道,这两者都是通过代表或委员联系群众,收集舆情,提交议案;三是信访渠道,设立信访部门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四是调研渠道,通过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来了解民情;五是常规信息报送渠道,通过负有常规信息报送职责的部门,如办公室系统、宣传部门、街道办事处等反映社情民意。这些渠道,确实为区委区政府领导把握舆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上述渠道在收集、反映舆情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舆情收集不快捷。除办公室系统的信息渠道和信访渠道较快外,其他渠道对舆情的收集和反映都因受程序、环节、层次较多的影响而很缓慢。二是舆情收集不纯真。上述五个收集渠道,除信访渠道更带有“原汁原味”外,其他渠道多是有针对性的收集舆情,报喜的多,报忧的少,存在的问题被层层“截留”、淡化,使领导难以了解真实情况。三是舆情收集不主动。上述五个收集渠道,没有一个渠道将收集、反映舆情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他们对舆情的反映都是派生性的、被动的、有限的、浅层次的。
第三,舆情反馈机制缺少监督。对于通过人大、政协、信访渠道收集到的舆情,一般通过人大建议或政协提案办理、信访件办理等机制,能够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当事人,并得到监督;但是对于办公室系统、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收集到的舆情、基层上报的社情民意等,反馈一般是直接面对当事人,缺少第三者的监督或监督不及时,容易造成问题久拖不决或重复反映。此外,由于这些部门收集的信息量大,在呈报给领导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简化处理,因此,必然有大量的舆情得不到反馈。
三、加强舆情收集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舆情信息收集分析中心,畅通舆情收集渠道,接受公众监督
2003年,中宣部专门成立了舆情信息中心,及时收集并报送社会各界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等。目前,各地市都在探索建立舆情收集反馈机制,并做出了大胆尝试。我认为,舆情信息收集网络的主要结构应有以下几个部分:
1、舆情信息分析中心(以下简称“分析中心”),是舆情信息工作的神经中枢,发挥对直报点和专家组工作的支持和领导、对兼职舆情信息员和舆情信息点的培训和领导职能,主要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汇集、整理、修改、上报等工作,并承担政务网的建设和维护任务。
2、专家组,由区委、区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和高校等社科研究力量整合组成,负责对分析中心提出的重大社会舆情进行专题调查,结合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推进,对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进行总体分析,对本地区社会舆情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对不稳定因素展开实情分析和防治研究,形成舆情研究报告,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3、街道办事处及企业的宣传部门,确定一名承担信息工作的人员,负责报送向分析中心报送舆情信息,并向有关部门报送工作信息。其中,工作信息经有关部门(现在是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和宣传部外宣办等)审核后,发布于政务网上或报送至上级有关部门。
4、社会舆情信息员,可通过街道办事处推荐或者社会招聘产生,由公务员、教师、医生、农民、企业员工等不同岗位的人员构成(50名),兼职。主要负责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报送至分析中心,此外,还负责区委、区政府决策的宣传工作。
5、社区舆情信息点为各社区居委会,负责及时收集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和思想动态,配合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工作人员纳入兼职社会舆情信息员进行管理,对工作开展较好的信息点,每年可给予适当经费支持或办公设施补助。直报点是直接向分析中心报送舆情信息的工作点,主要设在大型国企、核心城区和高校。
6、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上网、电话、信件等方式直接报送舆情或反映问题。
分析中心将收集到的舆情分类上报给区委、区政府后,区委、区政府的决策不仅通过常规渠道进行反馈,还通过政务网向社会及时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询、阅览,从而使舆情处理情况能够得到公众的广泛监督,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舆情表达、报送、反馈、办理、监督机制,杜绝负面舆情转化成负面舆论,并引发更大社会政治风险的可能。
(二)加强信息公开
长久以来,我们应对负面舆情都是采取保守、被动的处理方式,通常是压制、反对,很少主动组织有关部门或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或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进行释疑解惑。由于未及时公开真实信息,反而容易使虚假信息更广泛的传播,造成事与愿违的宣传效果。在这方面,英国政府的做法是,政府认为媒体应该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从而帮助政府安抚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并能够帮助政府迅速向公众传达一些重要的建议或指示;反之,如果媒体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由于新闻传播本身的放大作用,信息的混乱、错误、拖延会在公众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引起恐慌。因此,当接收到负面舆情后,哪怕是存在公众内心的尚未公开的想法,如果这类舆情可能转化成极不安定的负面舆论,我们就应该立即做出反馈,及时向媒体发布权威的、直接的信息,并做好与公众和媒体的交流互动,主动
引导负面舆情向我们期望的方向转化,或者减弱、消除负面舆情,或者至少可以减缓负面舆情向负面舆论转化的速度,为我们的决策赢得时间。
此外,应对负面舆情,不仅仅需要在舆情发生后进行信息公开,还应该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引入宣传策划机制,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积极营造正面的社会舆论,吸引公众的目光,将可能产生负面舆情的空间压缩到最小。
篇二:信访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访工作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信访工作形势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信访工作部署,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信访形势总体平稳,保持了
三无
县的良好态势,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8月份,全县共接待群众来访564批1640人次,同比批次上升6.6%,人次下降9.5%,其中集体访104批880人次,同比批次上升16.9,人次下降22%。省市网上信访243件,同比上升32%;县信访局受理上级转信19件;越级上访24批44人次,其中赴京访1批1人次,赴省访6批人次,同比上升50%和71.4%,赴市上访17批31人次,同比批次上升30.8%,人次下降39.2%。今年来未发生越级非正常上访和敏感时期群众越级上访事件。
省委巡视组来县巡视以来,群众来县上访量突增,9月10日至9月22日共接待群众来访98批264人次,其中集体访15批154人次。
二、主要特点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信访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是信访总量高位运行。1-8月份,全县共受理群众来访564批,同比总量上升6.6%;省市网上信访持续上升,今年共受理省市网上信访243件,同比上升32%;越级上访总量24批,同比上升33%。其中,国土资源、民政救济、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工程欠款、城乡建设占到了信访总件次的四分之三。二是群体信访问题突出。今年来,来县集体访104批880人次,批次与去年同期上升??%。涉及上千对象的群体问题较多:房屋产权办理问题、原民办代课教师问题、预留地规划建设问题、规划区内危房改造问题、房屋拆迁安置补偿问题、林权纠纷问题、原乡镇办企业人员(含养路队、农机站人员、电影放映员)问题、乡聘人员问题、涉军人员问题等都是涉及千人以上的信访群体性问题,一些利益群体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沟通和串联,不同利益群体相互攀比,造成群体上访增多。三是信访积案仍然较多。经排查,目前难以解决的信访积案多达15件,因时间跨度长,解决难度大,以及信访人要求过高,这15个问题调处难,进展不明显。
四是无序上访时有发生。群众缠访、闹访、非正常上访有增无减。部分上访群众情绪激烈、行为出格,在接待场所稍待片刻不见领导,便要冲击行政中心,甚至围堵行政中心大门、哭闹滞留,或是扬言采取极端行为,影响了正常机关办公秩序,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五是群众择机信访现象严重。部分上访群众往往选择在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敏感时期,搞突击上访,以扩大社会影响。每逢重大节日或敏感时期,总有一些信访老户
伺机而动
、择机上访、旧话重提,以博取平时难以正常获取的利益。省委巡视组在县期间,13天的时间群众来访量接近平时2个月的来访量。
(二)当前信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重视不够。有些乡镇、单位领导认为信访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存在侥幸理,特别是有些干部误传信访工作不再考核(根据近期上级精神,信访考核和以往一样考核),对信访工作有放松、放任现象。一些乡镇、单位在重大敏感时期重视信访维稳工作,但在平时不重视,对初信初访不重视,往往闹到沸沸扬扬了才重视。特别是存在重面上问题的解决,轻基础工作的现象,存在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的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不主动。一些乡镇、单位在解决信访问题时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是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过度强调各种客观因素或信访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存在着将矛盾上交的现象。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导致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引发群众越级访重复访。甚至有些单位、乡镇宁可把精力、财力放在稳控上,也不肯花功夫、花本钱去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信息掌控不灵。有的乡镇和单位没有认真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矛盾纠纷动向掌握不够,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容易引起群众集体上访的问题没有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往往是上级信访部门反馈回来才知道相关情况,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特别是,村一级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报告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是在
神不知、鬼不觉
的情况下,群众就到县里甚至省、市上访了。四是协调配合不到位。部分单位配合协作意识不强,各方力量整合不够。主要表现在需要多个单位参与处理问题时,有些单位不是积极参与、主动配合,而是能推则推,能躲则躲,互相
踢皮球,致使问题迟迟解决不了。五是群众认识有偏差。有的群众法制意识不强,不能自觉运用法律维权,信访不信法;有的群众信上不信下,错误的认为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个别群众个人利益至上、自我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提出过高或无理要求。
三、做好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实现
三个转变
。在当前信访工作中,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头脑清醒、政治敏锐,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少数单位、部门的个别领导干部认识不足、嗅觉不灵,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对信访工作抱有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的态度。特别是有些干部误传信访工作不再考核(根据近期上级精神,信访考核和以往一样考核),对信访工作有放松、放任现象。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群众观点,努力实现信访工作
三个转变
:一是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开展
千名干部大下访,排忧解难促和谐
活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实现变群众上访反映问题为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各乡镇各单位,要拓宽信息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服务领导决策,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要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活动,强化领导包案,加大积案化解力度,要把信访积案特别是今年以来3轮县级领导包案交办的案件百分百化解到位,要把赴省进京上访与非正常上访数量有效控制。三是变单纯信访为综合治理。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配合到位,真正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
(二)强化措施,加大突出信访问题的调处力度。
1、要加快规划区内危房改造问题调处进展。从今年上访情况来看,反映危房改造问题的较为频繁,特别是琴江镇规划区内危房改造问题,该问题信访量约占琴江镇信访总量的三分之一。该类问题涉及群众较
多,要求危房改造的意愿特别强烈。建议对该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由琴江镇政府牵头,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尽快拿出具体解决方案。对符合危改条件的,及时报批,尽早解决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
2、要按规定落实预留地规划建设问题。县政府已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琴江镇及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管理办理执行到位,确保在今后的预留地问题处理中有据可依。
3、要高度重视城南大道拆迁安置问题。城南大道建设涉及拆迁安置户较多,各有关部门需引起高度重视,相关责任单位务必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拆迁安置工作,保障群众的实际利益。
4、要有效应对重点群体。对涉军人员、民办教师、原农机人员、原乡聘人员等利益群体,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文件有规定的一定要兑现到位;对有特殊困难的,采取走访慰问、低保救助等措施予以解决;要发动基层组织和亲友共同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对煽动串联、幕后操纵的牵头骨干人员,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尤其是信访条例教育,让其认清违法后果,转变思想认识。
(三)积极稳妥,切实做好教育疏导稳控工作。对群众的初信初访应及时处理,及早解决,减少重复信访、群体信访和越级信访。目前,有些信访突出问题极易引发越级集体上访和非正常上访,建议各乡镇及有关单位克服畏难情绪,及早部署谋划,明确责任。具体工作中做到
三个到位
:一是责任到位。对重要信访事项和重大疑难信访问题,要勇于面对和承担,及时组织会办,适时了解进度,对因拖着不办、办而不当造成延期报结和越级信访等后果的,要按照责任追究办法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一查到底。二是处理到位。对应该解决也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加大落实力度。对一时解决困难的,要向信访人作出承诺,并坚决兑现到位,不得言而无信、更不得行而无果。三是疏导到位。对要求合理但解决条件暂不具备的问题,要说明情况,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对确有困难的给予帮扶救助,并把解决问题作为落脚点;对无理诉求,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明确态度,按章办事,维护信访秩序。同时,要切实把重点群体、重点人员全部纳入视线,及时疏导稳定在当地,控制集体访和非访,有效避免引发极端行为和********件。
(四)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办事。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案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妥善解决。在工作中,要切实把握政策界限,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行事,对于群众合理合法的诉求,必须坚决予解决,一时解决有困难的,要限期解决,确实无力解决的,要做好解释说服工作,争取理解和谅解;对于群众合理但不合法的要求,要耐心细致地把相关法律法规讲清楚;对个别不合理不合法的诉求,要讲明政策、表明立场,明确指出其错误和危害。工作中要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广大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对经认真处理和复查、复核在实体和程序上全部到位后上访人员仍然缠访闹访、滞留滋事、串联聚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的,进行依法处理。
(五)强化宣传,形成正确的信访工作舆论导向。要注重信访宣传引导工作,集中宣传群众依法信访、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依法处置违法信访行为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广大群众的信访行为,引导群众走合理,依法信访的渠道。加大对相关新闻报道、网络舆情、手机短信的监管力度,防止不实恶意炒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篇三:信访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
关于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思考与对策(范文)
网络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流动性,加剧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意见、建议、诉求、情绪态度等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信访舆情也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对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信访网络舆情对信访工作的挑战
信访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分支,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信访问题、信访人、信访工作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一般来说,这种倾向性意见多是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在这种条件下,信访网络舆情对信访工作提出了挑战。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传统信访工作模式的挑战。
面对信访问题上网增多、网上串联增多、借助信访个案煽动群众情绪增多、网络群体性事件增多,以及网上炒作网下行动增多等新情况,信访工作向网络领域延伸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因此,信访部门必须创新工作理念,转变方式方法,立足现实、网络“两个领域”,关注访民、网民“两个群体”,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
二是对信访制度的挑战。
一些网民从对信访问题的关注,转向对信访制度的质疑。特别是一些学者的参与和一些地方官员不负责任的言论,致使网上各种质疑声、批判声此起彼伏,而主流声音却不够强大,有的甚至淹没在各种杂音之中。一些误解的、扭曲的声音一旦形成共振共鸣,必然动摇群众对信访工作的信心和对信访部门信任。
三是对信访工作公信力的挑战。
传播力、话语权、透明度是目前信访工作亟待加强的“短板”,解决信访工作有力量、有形象、有权威问题,必须把网络作为推进工
作的重要堡垒和阵地,作为沟通群众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进一步密切各级党委政府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做大做强。
四是对信访干部能力的挑战。
面对信访网络舆情的新变化,信访干部普遍缺乏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强烈意识和有效举措,既不善于运用网络弘扬信访工作主旋律,放大主流声音,又不习惯在网上旗帜鲜明地展开针对性工作,消除群众疑虑,避免形成炒作。因此,要把熟练使用网络当作信访干部的—项基本功,提高精通网络文化、通晓网络语言、掌握沟通技巧的本领,让信访工作的主流声音、正面信息得到广泛地传播和放大,让广大网民听得进、信得过。
二、当前信访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当前,涉及信访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较少,在专项网络舆情研究方面显得较为滞后。在实践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信访部门对信访网络舆情的管理相对滞后,有的甚至依然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宣传思维”。面对新的媒体环境,一些领导干部有的缺乏同媒体打交道的主动意识,习惯于三缄其口,奉行“多干少说”、“言多必失”的教条,放弃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引导的机会,甚至把新媒体当成“敌人”,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有的把所有媒体都当作党报党刊来看待,要求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报道;有的把“正面为主”等同于不允许有批评监督报道,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有的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用请客送礼等不正当方法“贿赂”媒体;对于境外媒体,由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不同,加上接触少、顾虑多,一般采取回避态度,不愿、不能、不敢主动面对。在这种落后意识观念的支配下,甚至有些领导干部说出了“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要是没有互联网就好了,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之类的“雷语”,更不用说研究、熟悉和把握信访网络舆情规律特点,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了。
(二)媒体跟风炒作明显。
信访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媒体往往热衷于这类话题,认为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眼球,获得关注。在报道中,媒体习惯于把看作弱势群体,甚至在没有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主观推断,认为信访人所说所做都是正确的,而把矛头指向政府机关,给政府机关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使其处于被动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一些信访人缠访闹访行为的发生,不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反应迟缓应对滞后。
面对信访网络舆情这一新型社会舆情,处理方法却陈旧、简单,反应滞缓,不能与时俱进。常表现为:一是发现网络负面信息后,不注重引导教育,一删了之,一堵了之;二是没有准确把握法律尺度,对负面信息制造者滥用强制手段,受到网络舆论的谴责;三是对负面信息发布后,反应迟缓,没能及时组织力量回应,错失处置的良机,造成工作的被动;四是对网上舆情调查不严谨,在真相没有调查清楚前,就急于发布结论,引起更多质疑和不满。有关专家通过对一些网络热点信访事件的分析发现,在很多网络热点信访事件的应对中,很多部门基本属于一种不作为或者错误作为的状态,解决问题的手段都比较弱,水平也都比较低。这已成为当前舆情应对的一块短板。
(四)缺乏专业力量支撑。
目前,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已开始进行积极有益探索,但专门针对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由于信访部门机构小、人员少,分工不细,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处理,没有专门舆情监测分析工作软件,工作手段原始低效,加上与有关网宣部门的联系机制也不健全,因此一旦出现信访网络舆情,也只是就事论事,疲于应付,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三、信访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信访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现媒体与政府机关的互动合作。
在面对信访网络舆情事件时,媒体与政府机关应加强沟通协调,增强彼此信任,相互支持,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一方面,注重提升领导干部同新媒体打交道的素养和能力。媒体
可以尝试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报告会、新媒体应对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帮助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新媒体基础知识、运行模式、传播理论、传播特点、传播规律、影响力较大的国内外媒体的基本情况和倾向等。同时,锻炼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善用媒体的能力,使其能够及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有关信息,通过精心设置政府议程,引导媒体议程,进而影响公众议程,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
另一方面,政府机关应加强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日常沟通与合作,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信访问题做出的艰苦努力、取得的突出成效,大力推广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权益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以强有力的正面宣传,压缩负面报道空间。通过与媒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确保在关键时刻,能通过媒体传递声音,掌握话语权。
(二)确保“四个做到”,进一步提高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实战效果。
首先,做到预案建设要到位。只有做到了准备充分、计划周全,才能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信访网络舆情的引导也是这样的。在实践中,要根据它形成的不同原因及表现形式,建立不同类别的信访网络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置预案,只有对各职能部门与相关单位的职责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当出现了信访网络舆情或危机事件时,才能做到立即启动,协同作战,相关部门及相关媒体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引导与化解工作,不会出现准备不足,未战先乱的情况。
其次,做到迅速反应要及时。在面对信访网络舆情事件时,不能消极地对待,要做到积极主动、迅速处理,通过具有说服力的事实与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在第一时间使公众对问题有所了解,以免让人产生“不作为”的印象。比如,在处理问题时,要做好对事实的摸清与排查工作,联络网管部门处理帖子,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做到积极有效地处理,使所有的事件在引起传统媒体的炒作之前就大事化小,避免事件的扩大化与复杂化。
第三,做到战法研究要灵活。应对信访网络舆情时,要考虑公众的意见,对公众在该舆情事件中的需求、利益进行综合考虑,还要注
意应对的方式方法,不但要澄清事实,还要讲究情理。对待网民的“拍砖”及过激的言论等,要做到沉住气、搁得下面子,对事情进行冷静的分析、平和的交流、坦诚地沟通,达到在交流中得到理解,在沟通中达成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的效果。比如,如果正反两方出现了激辩,可以通过扬正抑反的方法,通过正面的引导,不断使正面舆论力量得到增强,使负面声音被压制;对于舆情发起者即舆情“领袖”明确的,可以通过抓主带次的方法,先对舆情“领袖”加以控制,再对其他一般社会成员的言论取向做进一步的把握,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第四,做到处置措施要得当。由于官方应对网络舆论的经验不足,当面对网民关切的问题时,有时会出现“挤牙膏”式的回应,让舆论的焦虑进一步扩大化,导致陷入舆论的漩涡中。所以,当发生信访网络舆论事件以后,要进一步发挥工作机制的优势,做好打“组合拳”的准备,不能进行无所谓的争辩,不能乱炒作,不能人为制造热。此外,还要敢于打破常规做法,及时跟进,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对事件的真相进行调查,在第一时间将真相公布给群众。当事件非常复杂,可以根据对情况和处理做到分段公布,进一步满足公众的期待心理,不至于使谣言在网上肆意传播。
(三)建立和完善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长效机制。
第一,完善和改进新闻发言人制度。20xx年x月x日,国家信访局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情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信访工作领域,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在一些因信访网络舆情问题产生的重大事件面前是第一新闻发言人,需要第一时间站出来向公众说明情况和应对措施。由于很多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性,容易带来恐慌情绪,公众渴望及时获得准确信息。新闻发言人需要及时、正确地掌握信息源,以法定的传播渠道把权威信息传播出去,有效控制舆论导向,避免事态激化,确保社会稳定。
第二,建立完整的信访网络舆情采集分析体系。舆情采集分析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兼具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舆情采集分析
团队,加之相应的硬件支持,才能形成完整的舆情釆集分析及预警体系。多层次舆情采集体系,应以政府采集为主导、民间和其他机构的采集为重要补充,通过搜索引擎等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对舆情的24小时监控、采集、分类、筛选和整理。同时,可设立舆情分析评论员的岗位,配备专业人员,具体开展舆情的日常监测、信息收集及研判和引导工作。
第三,做好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制度化和联动化建设。信访网络舆情应对是在舆情收集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做出回应的过程。要达到及时、有序、有效,首先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有关信访网络舆情应对的各种规章制度,实现网络舆情应对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要加强联动化建设。在媒介层级,充分运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在政府层级,对内层层建立信息传播渠道;在民众层级,发挥广大受众个体的力量(如民间意见领袖)进行信息传播,实现多方位信息传播,确保信息畅通、快速反应、有效引导。
篇四:信访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信访舆情应对工作实现要点
政府信访舆情应对工作实现要点20__年7月29日QCM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舆情达到空前的活跃,各类舆情危机事件特别是网络信访舆情逐年增多,给各级政府部门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面对逐年增多的信访舆情,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如何做好信访舆情工作部署,提升自身的信访舆情应对和处置能力,是当前信访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当前政府信访舆情的形态来看,其表现出以下一些特性。从内容属性看,利益诉求中掺杂着政治因素;从对象范围看,多元化和群体趋势愈发突出;从行为方式看,非理性手段加剧、过激方式增多;从信访时机看,往往经过精心设计策划;从影响效果看,往往容易产生“连锁反应”等。这些错综复杂的信访舆情,对政府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舆情本身的突发性和扩散性,使信访工作的不可控性增强、反应和预警时间减少;其逆反性又增大了信访问题的处理难度;匿名性更是给信访工作造成监管上的盲区。要做好政府信访舆情工作部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群众工作,从头上避免矛盾激化。一些信访问题之所以由小矛盾发展为大问题,并成为网上负面舆论的焦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际工作没有做好、群众不满意,给了信访舆情负面发展的空间。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要做好政府信访工作,还需要从头抓起,这个头就是群众工作。解决信访问题要坚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坚决克服信访人是没事找事甚至是故意找事、给政府添麻烦,把信访人置于对立面,内心情感上产生排斥和厌烦的错误心理。相反,要带着责任感做工作,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问题。同时,要善于在复杂形势下与群众沟通,在与群众的广泛接触中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发群众的主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在头避免矛盾的激化。
二、建立信访舆情预警机制,提高舆情管理能力。为更好地预测、预防政府信访工作中的突发事件,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中的信访舆情预警机制。通过舆情监测工具(如乐思舆情监测系统),对监测到的网上信访舆情进行分析^p、咨询、评估,保证对各类突发信访事件的科学识别、准确分级、及时响应和有效沟通,为政府部门舆情处置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要加强与群众、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互动,建立信息共享和问题互动机制,逐步形成大信访预警格局。通过舆情监测工具广泛收集信访信息,对倾向性、苗头性、预警性的信访信息,要超前进行科学预测,做到关口前移、防患未然。
三、重视舆情主导地位,引导网络舆论方向。在网络舆论中起意见强势作用的仍然是传统大众媒体舆论的意见领袖,这些人无外乎政治家、学者、专家、新闻人物、著名记者等等。对政府而言,这些人都是政府在信访舆情应对过程中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政府平时应该做好与这些人的沟通合作,与他们之间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积极倡导这一群体承担起网络舆论引导的责任,共同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为政府信访工作树立起一道天然的屏障。
四、提升信访工作效率,加强政府信访信息系统建设。信访信息化是进一步畅通渠道、规范信访秩序的必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应由上级信访部门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在现有系统基础上,根据机关单位使用情况,不断优化升级各子系统,真正将信访事项的受理、办理、复查、复核、督办等环节都纳入信息平台,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全面受理网上信访,增加信访的便捷性和信访办理的透明度,不断减少信访和社会成本,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
五、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大网络舆情监管力度。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技术先行管理滞后”和“先发展后规范”是形成网络舆论纷复杂的重要原因。从长远来讲,对网络进行统一规范,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在大的层面上,应由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统一的法律条款和执行标准来进行规范、监管;在小的层面上,各网站要加强对注册人身份的验证审核,明确各级监管职责,从而把那些有害、虚假、无用的信息拒之门外。
不可否认,信访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为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完善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利益权衡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信访舆情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进一步增强民主、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给政府信访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负面干扰。所以,对待信访舆情,需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在充分利用信访舆情补充政府工作缺漏的同时,更好做好信访舆情的应对处置,防止信访舆情演变为危机,伤人伤己。
很有进步。
杜惠平: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要实现“三个转变”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杜惠平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情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他说,从BBS到博客再到微博,网络已逐渐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主阵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各级党委政府首先在认识上,要从“谈舆色变”向“闻舆起舞”转变。虽然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网民的有些言语也不乏戾气,但正是由于它的隐蔽性和交互性,很多网民才在网络上利用假名反映问题,使党政机关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现实生活中了解不到的实情,帮助党政机关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不足与疏漏,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
方法上,要从“遮遮掩掩”向“公开疏引”转变。如果网民提出的质疑是子虚乌有的,党政机关就应及时公开所掌握的情况,让谣言止于公开;如果网民提出的诉求,经调查后确实合理,党政机关就应积极作为,回应网民的诉求,对于那些比较棘手的事情、暂时解决不了的也应向网民们说明原因,并公布下一步解决方案;如果网民指出的问题真实存在,就应勇于认错并作出整改。
效果上,从“扑火救急”向“整改提升”转变。在网络舆情出现之后,作为党政机关的干部,首先该想的不应该是尽快把舆情压制下去,而是真正把网络舆情中提出的问题解决好、把出现的矛盾协调好。
很满意。
篇五:信访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信息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及时准确地反映,对制定、调整政策,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舆情信息工作人员的配备不齐、兼职太多,舆情信息工作投入不够,没有把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有的单位领导不闻不问,工作显得一般化,长期打不开局面。
二是信息质量不高。一些地方报送的信息还停留在一般工作动态的报送上,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反映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能引起人们深层次思考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思想深度、理论深度和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舆情信息不多,信息的参谋服务作用还不够明显。
三是网络作用不强。基层虽然建立了一些网络,但覆盖不够广泛,反应不够灵敏,运转不够高效,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依然存在,网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比如一些信息直报点,一年一条信息也没有报送。一些单位仅满足于完成任务,没有工作的积极性,有情况也不及时反映。同时,对新领域、新阵地的研究也较少,掌握舆情信息的面还比较窄。
四是工作主动性较弱。一些单位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人员,缺乏工作热情,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舆情信息工作中去,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对舆情信息没有进行全面的把握,有的坐在办公室想当然地“编”信息,有的在那里“等”信息,有的从别人那里或从网上“抄”信息,这样的信息当然就没有什么质量。
五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首先,素质有待提高,管理有待加强。舆情信息有
它的随时性、突发性、广泛性,这就要求基层舆情员对舆情信息要快收集快整理快上报,这就对舆情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舆情信息对最基层来说是新生事物,且涉及面又广;而基层个别地方宣传员变动频繁,出现“雁高飞”现象,致使舆情工作不平衡,出现了少数人员不懂什么是舆情信息,不会写舆情信息,或者是内容不全面(重工作类信息轻思想类信息)。其次,基层触角需要进一步完善。舆情信息要真实、及时、准确地反映民众意愿,就要从各行各业不同层面收集不同的民众意愿,加以整理,从而为决策提供准确的舆情资料。全区现已建设了完整的舆情体系,同时通过各乡镇信息员又延伸了舆情信息工作在农村,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的触角,但是在企业、学校、等基层设立舆情员工作还在探索中,只有逐步使舆情信息网络体系更完善,才会使舆情信息的内容更广泛、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是舆情反映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们获得舆情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以下四条:一是通过代表或委员联系群众,收集舆情,形成议案,把信息反映给人大或政协;二是通过信访渠道获得信息;三是通过领导调研渠道获得信息;四是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办公室的信息机构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然而这些渠道在反映舆情方面均存在不足,表现在:一方面是舆情反映不快捷,对舆情的反映都因受程序、环节、层次较多的影响而缓慢;另一方面是舆情反映不纯真,除信访渠道有“原汁原味”外,其他渠道所反映的舆情总是报喜的多,报忧的少,诸多存在的问题被“截留”、淡化,使领导层难以了解真实情况。
二、工作对策
一是要正确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和技术性要求很强。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其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三贴近”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以灵敏的嗅觉
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收集报送人们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社会热点的反映。要在保证信息报送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舆情信息的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数量。
二是要大力加强舆情信息网络建设。在现在的基础上,把触角伸向农村、企业、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伸向新兴群体、新兴组织、新兴媒体等社会群体,伸向社科单位、科研院所等思想理论领域,伸向一段时间矛盾相对集中的部门。要加强与其它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的联系,将各类舆情资源纳入协作范围,形成一支没有编制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近年来,特别是以手机短信彩信、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阵地,要加强对聊天站和论坛帖子及网评、手机短信内容的分析,收集网上重要舆情。要尽可能地使舆情信息网络覆盖广泛、层次清晰、严密高效、反映快捷、渠道畅通。
三是要建立良好的舆情信息工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运转灵活的舆情信息工作机制、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和意识形态工作预警机制。围绕社会舆情和网上舆情中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和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一批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建议的专题舆情分析报告,不断提高对社会舆情的深度把握能力。要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工作评比奖励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起色不大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督促,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四是要不断加强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建设。作为舆情信息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力求学得多一点,钻得深一点,把知识功底打得牢一点。在学习中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驾驭文字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舆情信息工作者要发扬实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群众的言行中了解诉求,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情况,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提高自己。
对此,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舆情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对“大局、大事、大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不断提升舆情信息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五是要拓宽舆情信息收集范围。一是设立基层舆情信息采集点。舆情信息是社情民意的反映,是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热情的有效载体。在全区各单位服务窗口、基层站所、村居和车站、大型商场、农贸市场、医院、学校、银行、社区等社会公共场所处设立舆信采集点。通过这种方式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先进典型和负面信息,并着重关注群众反映的原始“情报”,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二是加强网上舆情信息的采集。加大对网络信息的采集,通过举报邮箱、领导信箱和QQ举报等形式,及时从网上收集信息,找到有价值的舆情点,筛选整理成有效案件线索。三是开辟其他信息收集渠道。
篇六:信访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
基层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在宣传政策、处理矛盾的时候,面临着“网上网下”双重压力。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就是草野,网民就是草根。应该说,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刻,能像现在这样,把江湖与庙堂连接得如此紧密而一体、把百姓与官家交融得这么便捷而深入。“过去的权力机关说一不二,今天的网民说三道四”,网络舆情对管理者形成了强大压力,感知网络舆情风险并正确应对,成为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一、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
(一)涉众型互联网违法犯罪,成为群体性舆情事件的高风险源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网络非法吸储以及网络售假等案件多发高发,且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恶劣。在多起非法集资事例中,部分投资人将不满情绪指向党委和政府,质疑金融政策和国家体制,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产生质疑,潜伏着较多的社会风险。
(二)“对抗式解读官方信息”舆论频发,加大官民裂隙。在突发公共舆情事件或政府公共政策发布时,官方信息容易引发民众“对抗式解读”,即“官方解释什么,民众越怀疑什么”的恶性循环。比如城区路面破损、乡村道路坑凹、教育公平问题、物业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成为网民怀疑相关部门工作未尽职尽责的重灾区。(三)质疑和触碰党委和政府的权威,成为一部分网民的心态。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多元化的舆论场中,“否定性的声音”和“批判性的观点”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引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共鸣。如:农民工群体、涉军群体、“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购房群体等,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不加区分的把责任归因于政府,在网络上制造声势,引发共鸣,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四)自媒体参与网络舆情,给舆情事件增加不确定性因素。自媒体对热点事件的关
注度逐渐走高,并深度参与到事件的爆料、评论等舆情形成的各环节当中。并积极发表评论提出质疑,使得舆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比如一些微信公众号经常发布属地儿童失踪、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信息,有意无意的扩散和放大信息,给舆情事件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五)部分利益群体认同中央督察巡视,抗拒本地党委政府政策解释。部分民众对中央领导集体以及中央的战略决策一致拥护,但是对于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一些做法存有非议,认为他们没有较好地贯彻中央精神或者执行走样。越级上访和网上反映成为他们诉求得到上一级党委政府解决的渠道,特别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工作组到本地开展督察巡视、高级领导干部到本地调研时,这部分利益群体就会在线上线下集中反映问题,给地方维稳、治安、信访、特别是舆情等工作增加压力,干扰正常的督察、巡视、调研工作,引发事端。
二、当前基层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认识,消极应对。对网络成为主要舆论阵地缺乏应有的认识,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网络舆情问题,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估计不足,没有以我为主、抢占先机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在舆情形成初期,有效的引导和预防可以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造成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消极防御应对较多、积极抢占先机引导偏少,简单粗暴应对多、合理引导平息少。比如,很多基层部门认为自己把线下工作做好就行了,网上的事情由宣传、网信部门处理,不是自己的份内事。
(二)投入不足,保障不力。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舆情员,缺少网络舆情监测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出现具体工作无人管或无法管现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或设置不合理,缺乏自主的、有影响力的网络宣传平台。比如,基层网信办设在宣传部,只是协调机构,不是工作机构,由编制为1-2人的内设科室承担网信工作。
(三)机制不全,处置不力。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很多时候把侧重点放在已产生后果的网络舆情或者是涉及面广的重大网络舆情上,对涉及潜在危机和区域性个
体事件舆情的收集、分析工作还显滞后。在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比如:缺乏预警处置预案、未建立信息分析机制、正面引导机制未形成、如何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等现象普遍存在。
(四)方法欠缺,水平较低。基层及时反映、有效应对重大舆情的能力不强,缺乏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都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新时期在处置网络舆情时,不能只是堵住群众的嘴,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处理的手段比较弱、水平比较低,才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比如,一些行政执法部门,面对媒体的舆论监督,不敢说话、不会说话、说错话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基层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由于互联网匿名性所带来的网上信息无序是客观存在的,网上有害信息时常被传播,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则势必导致网络空间不良倾向和情绪的蔓延,并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有助于网上信息生态良性发展,使之成为公众信息交往的有序空间。要发挥各级网络管理机构、公安部门的作用,协同作战,对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行为进行查处和打击。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战斗力,贯彻并认实到抓好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压实工作职责,强化管控力,把舆情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全力做好舆情应对工作;要突出民意建设,强化研判力,要切实化解舆情隐患,把舆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舆情风险;要按照要求快速有效的处置好舆情,强化处置力,确保全X舆情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二是要健全互联网舆情的快速报告制度。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大量的信息更新,集纳了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立场和观点、意见和建议、情绪和诉求。对此,要健全及时、准确、全面的互联网舆情报告制度,将网上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网民情绪、公众意见等快速报告给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X委网信办提出必要的处置意见,涉事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以
维护和营造网上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监测发现的重要舆情信息应1小时内速报上级网信部门,不得瞒报、误报,主动开展网上网下调查核实、应急处置工作;已引起媒体关注的网络舆情,涉事部门要在6小时内发声,在12小时内受理问询、质疑和意见建议,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24小时内正式回应。网络舆情快速报告制度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对各项工作的常态化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予以高度重视,由专人分管,明确专门的联络员,确保落实到位。
三是要落实网络舆情处置的干部问责制度。“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甚至会影响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每一条网络舆情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些利益诉求,这也是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回应和处置,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水平和智慧。网络舆情的应对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根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考核要求,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中的考核比重,加强督促检查和年度考核。对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按照有关规定通报表扬;对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提出问责建议。问责的目的,一方面使各级干部重视网络舆情所反映出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有效地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将各级干部的工作状态置于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使互联网成为干部勤政廉政的一面镜子,进而提高社会的公共监督效果。
推荐访问:信访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舆情 信访 工作
上一篇:党支部工作基本原则9篇
下一篇:大学纪检工作总结报告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