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工作汇报 >

(32篇)林长制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2篇)林长制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供大家参考。

(32篇)林长制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

2023年林长制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32篇)目 录

2023年林长制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32篇)

目 录

阿克苏“林长制”到“林长治”…  1 

黔西南扎实推进林长制工作显成效  4 

昌吉州林长制工作亮点扫描  7 

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市林长制“牙克石模式”  9 

淳化县林长制织密织牢生态保护网  11 

大姚县“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13 

德昌县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  14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保障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16 

杭后旗全面推行林长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 

后旗全面推行林长制描绘生态文明新画卷  22 

西藏自治区林长制工作亮点扫描  25 

解码林长制推行的做法、成效和意义  28 

凉山州唱响林长制“协奏曲”  31 

林长制让美丽嘉兴那一抹“绿”更浓  33 

定西市安定区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走笔  35 

绵阳市以“123”工作法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  37 

天津市大力推进林长制一线见闻  40 

雅安市推行林长制工作见成效  45 

全面落实林长制绘就绿美柴桑新画卷  49 

焦作市推深做实林长制一线观察  51 

沙海镇林长制助推生态产业富民  54 

看武宁县长水村如何做活林长制  56 

山区小县的林长制实践  59 

山阳林长制由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  63 

普洱市林长制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  64 

上饶市深入实施林长制护绿生金  67 

大同市新荣区深推林长制  68 

本溪市持续推进林长制工作纪实  70 

平武县建立三级林长制体系  74 

新余市打造“林长制”绿色引擎助推乡村振兴  77 

平凉市深入推进林长制工作走笔  80 

山西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发生的喜人变化  82

阿克苏“林长制”到“林长治”

  初秋的阿克苏,天高地阔、繁花似锦、瓜果飘香。行走在地区各地,处处呈现的是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美景,一幅栩栩如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塔河两岸徐徐展开。

  近年来,地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实现了“林长制”到“林长治”转变,也使得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百姓得实惠。

一、“山有人管”到“树有人护”

  立秋后柯坪县气温依然炎热,对于春季新栽苗木和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树木来说,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很可能会影响苗木的成活率。

每天一大早,护林员阿不来提• 买买提都会准时出现在柯坪县308省道两侧

的生态林中,对输水管网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滴灌工作正常进行。

  “这些树就像我的生命一样,看着它们能好好生长,我就很开心。”阿不来提• 买买提说,自他负责管护800亩林区后,每天他都要查看树木生长状况。

在他的管护下,林区树木生长茂盛,周边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他决定在管辖林区建屋扎根。

  树木有人管、长势好,得益于地区全面推行林长制。自地区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已有4333名地县乡村四级林长、副林长坚守在各个林区,精心呵护树木的生长,守护着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

  2021年全疆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地区率先在全疆建立起地、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将森林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地块,各级林长坚持常态化巡查检查,从此结束了生态保护责任模糊、“谁管谁都不管”等问题。

  青山有人管,绿树有人护,短短几年的时间,地区做到让每一片森林都有责任人,每一位林长都有“责任田”,生态得到持续好转。统计显示,2022年, 地区19名地级林长分别到责任林区开展调研和巡林,地县乡村四级林长共开展巡林4万余次,温宿县被评为全国林长制工作激励的8个市县之一。

  如今,地区各地一块块矗立的林长公示牌成了乡镇村最醒目的标志,它不仅表明了林区有了“新主人”,也意味着每一棵树、每一片绿都得到保护。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扑、责有人担的全面参与林长制工作格局已形成。

二、“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

  实施林长制,抓“护绿”、保存量是关键。这几年,地区严格执行有害生物灾害防控和火灾综合防控措施,持续在护绿和植绿上下功夫,实现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让大美阿克苏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这几天,在阿瓦提县,塔里木河上游胡杨林抚育更新工程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改建胡杨林防火道路,并对胡杨林进行无人机播种、打药等工作。

  塔里木河上游胡杨林抚育更新工程项目,是阿瓦提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7个子项目中的重大项目之一。目前,该项目一期建设内容均已完工,二期建设已完成总工程的70%,预计年底完工,项目内容涉及病虫害生物防治、树林补植和改建防火道路等。

  让植被恢复、让大地增绿,是推进林长制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地区各地在各级林长的统筹指挥下,不断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持续通过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绘就最美生态文明画卷,写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底色。

  河水清清、满目苍翠,森林面积在增加、草原生态持续在好转。接续实施“五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造林480.5万亩;
186个村庄得到绿化美化;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林长制结出的累累硕果。

三、“绿水青山”到“村美民富”

  哪里有绿水青山,哪里就是发展高地。聚焦用绿,地区坚持创新引领,通过四级林长抓林果,壮大绿色动能,做到“绿水青山”到“村美民富”的蜕变, 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时下,正是核桃等特色林果的采收期,走进地区各地,大片大片的果园里, 处处是果农们忙碌采摘的身影,随着一箱箱果品装车外运,果农们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8月14日,走进温宿县柯柯牙镇绿化新村,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葡萄上市销售, 看着一串串色泽鲜红的红提葡萄挂满枝头,果农们是喜在脸上、甜在心里。

  “每亩葡萄按3吨挂果算,亩均收入就有1.5万元左右。今年,我家的葡萄收入上百万元不成问题。”种植户马志刚对他家的500多亩红提葡萄增收充满信心。

葡萄丰产,果农增收,是地区全面推行林长制给广大果农们带来的实惠。

今年,地区持续聚焦用绿,把推进林果优质高效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建成以核桃、红枣、苹果、香梨、杏、葡萄为主,桃、杏李、新梅、樱桃等时令鲜果为补充的产业布局,实现林果适度规模化经营,提升了乡村“颜值”,更助推了林果特色产业发展,让果农们尽享生态建设红利。

  目前,林果种植面积450万亩,2022年果品总产259.64万吨、产值182.05亿元,林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69元,占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25%。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特色林果成为果农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幸福果”。

黔西南扎实推进林长制工作显成效

  仲夏时节,走进册亨县巧马镇,山清水秀,林木葱郁、气温和韵。郁郁葱葱的青山,层层叠叠,随地势高低而蜿蜒起伏,曲折灵动,犹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一场大雨过后,苍翠欲滴的青山沉浸在淡淡的雾霭中,显得格外清新静谧。

莽莽群山高低起伏,生态护林员韦正贵徒步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巡山。  一年365天、一片500余亩的山林,韦正贵的脚步在这里重复走了近四年。

“巡山护林,可不是随便走走就了事,除了要细心观察,还要做好山林周边老乡的防火宣传思想工作。”

  一身迷彩服、一根巡山棍、一把镰刀、一个背篓,就是韦正贵一天十几个小时工作的装备。多年的巡山工作,韦正贵总结了一套经验:巡护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看是否有火情、空旷地方是否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要听是否有人说话、是否有砍树和挖药材的声音,一旦发现要及时上报和处置;
 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等节日,当地村民都有上山祭祀烧纸放鞭炮的习俗。此时, 就得提前带领护林员进村入户,宣传林业防火常识,对田间、坟头等重点区域进行蹲点防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韦正贵深知,护林员守护的不仅仅是一片林子、几棵树,更是守护着村民们致富的“聚宝盆”。

  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册亨县因地制宜,成为黔西南州甚至贵州省的林业大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37%。如今,在册亨县,像韦正贵一样的护林员就有4679人,巡山护林,他们用行动和汗水守护青山绿水,为林业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驾护航”,见证着青山绿水转换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黔西南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主战略、主定位,加快建设“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大力弘扬“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新工作机制,用好用活林长制,实现青山常在, 资源全面保护,全州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以责任落实为抓手,提升各级林长履职尽责能力

  制定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党政同责、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森林管护新机制,构建“督促协调在州、责任落实在县、组

织实施在乡、保护发展在村”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区域。截至目前,全州四级林长共3633名,其中州级林长15名、县级林长217名、乡镇级林长1228名、村级林长2173名,有生态护林员21613人,实现了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建设,实现了全域林长制组织责任体系网格化。

二、以体系建设为依托,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加强林业、公检法司等力量联动,探索实施“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 “林长+小林长”机制,加大打击涉林违法犯罪力度。持续开展“森林督查”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森林违法案件。完善全州森林草原防火监测系统、语音提示系统等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完成2021年度涉林行政案件137起,完成2021 年度涉林刑事案件43起移送工作,查处执行率和移送率均为100%。

三、以优化结构为目标,提升森林扩面提质增效成色

  科学实施国土绿化,因地制宜规划造林方式,积极拓展造林用地空间,有序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绿色工程实施。同时,优化森林结构,大力推进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力度,培育良种和乡土珍贵树种苗木,不断提升森林质量。截至目前,全州完成森林低改21.08万亩、森林抚育20.8万亩。以林业产业为载体,提升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效果。大力发展林茶、林药、林菌、林蜂、林禽等林业特色产业,并依托优质森林资源发展集观光、休闲、养生、体验等特色旅游为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提高森林综合效益。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面积227.4万亩,产值59.27亿元。其中,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为48.5万亩,实现产值28.58亿元;
 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34.48万亩,实现产值10.28亿元;
林产品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积51.23万亩,实现产值7.73亿元。

  此外,黔西南州全面筑牢绿色服务,对全州古树名木资源开展普查,建立信息档案和数据库;
按照属地保护管理的原则,对古树名木实施挂牌管理,与基层群众分别签订管护合同;
完成“贵州喀斯特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兜兰迁地保护与繁育”项目等。

通过持续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城市中心公园建设,黔西南州着力提升望谟

(册亨)北盘江国家湿地公园等6个大型综合公园绿地整体水平,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国土绿化实现新的跨越,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州森林面积达1542 万亩,森林蓄积量达4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1.17%。

围绕“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黔西南州各地正持续发挥生态资

源优势,大力推动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并推进森林资源、景观资源、康复疗养等融合。目前,全州有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6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4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城市2个、森林乡镇44个、森林村寨138个和森林人家718家,全州森林景观利用面积达93.19万亩。

昌吉州林长制工作亮点扫描

  7月26日,玛纳斯县平原林场,一棵千年古榆挺然而立,林间处处五彩斑斓, 林下经济生机盎然。

  平原林场是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拥有林地面积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森林蓄积量达到4.6万立方米。国家重点公益林1050亩、天然林400余亩、林木良种基地面积3298亩。

玛纳斯县平原林场副场长买买提库尔班•   阿力告诉记者,2020年以来,平

原林场聚焦“五绿”,通过实行林长“责任网格”管理体系、开展全民义务植

树、野生动植物保护巡查、发展林下养殖经济、组织森林灭火演练等措施,全面推进林长制,真正实现“林长治”。

  2023年,平原林场各级林长巡林24次,共同守护两个片区两个网格,退化林修复960亩,发现火灾隐患、有害生物危害等问题21个,已全部现场整改,十多年来未发生一起破坏野生动植物行为案件。

  平原林场的天然林郁郁葱葱,一大群红嘴雁在这里进食,蒲公英、田旋花、蚂蚱、蛐蛐、青尺蠖。这些平时不起眼的野菜、小虫都是红嘴雁眼中的美食。

  “我在天然林里放养了1000多只红嘴雁,林下养殖推动了林业立体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了生态绿色林业的良性发展。”平原林场职工王永福说。

  近年来,平原林场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全方位拓宽“用绿途径”,激活绿色能量,成为昌吉州“五绿”并进、抓实林长制的缩影。

  2020年,昌吉州率先在全疆推行林长制。3年来,昌吉州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在“林”上精准发力,在“长”上履职尽责,在“制”上探索创新,进一步激活了林业发展“整盘棋”。

  林长制的全面推行,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长期困扰林草工作的长远发展、统筹协调等问题迎刃而解。

  有了重视、责任和督导,各级林长意愿强烈,如何共绘蓝图?“五绿”指出了路径。

一、“管绿”有力

  全面完成州、县、乡、村四级林长组织架构搭建,将全州林草资源全部纳入林长制管理,共设置各级林长1902名,共划分林长制网格803个,其中行政村

网格445个、管护人员451人、社区网格166个、管护人员134人、公益林等网格183个、管护人员498人。全州共有管护站(农业服务中心)99个、管护员1036 人,划定责任片区,明确林长职责,健全组织体系。

二、“护绿”有效

  创新推出“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组织开展联合巡查,强化各类案件查处和督办力度,推动从制度化实施向法治化保障转变;
社区试点推行“D建+网格+林长”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林长制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党委(党支部)上下贯通、横向覆盖体系。

三、“增绿”有质

  乡、村林长科学规划布局,以村庄、道路、农田为重点,抓造林整地、灌溉、苗木、机械等关键要素,选用乡土耐旱树种,落实节水灌溉措施,进一步提高林木成活率、保存率,不断推进增绿由“量”到“质”转变。木垒河生态绿化工程、石玛大桥绿化工程等一批区域性、示范性林业“精品工程”引领昌吉林业腾飞。

四、“用绿”有计

  坚持以林草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和独特地理地缘优势,紧抓“精果和兴特色”两大关键点,立足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战略,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助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如今,全州从事林果业生产农民2.24万人,林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7099元。

五、“活绿”有策

  把林长制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培育林草业发展新动能, 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资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林草业综合效益,助推乡村振兴,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启动林长制工作以来,昌吉州造林面积持续增加,绿化景观更加美丽,林园管护更加精细,森林利用更加高效。举目庭州, 处处树木葱茏,绿意盎然,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绿色已然成为昌吉州高质量发展的动人色彩。

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市林长制“牙克石模式”

  翠色欲流,一碧万顷,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素有“中国森林工业之都”“冰雪之乡”的美誉。在呼伦贝尔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中,牙克石市创新升级推进“林长+”工作机制和模式,上下协同,因地制宜,争当呼伦贝尔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全市林长制工作发展贡献了“牙克石智慧”。

一、强化领导+部门联动,责任全面落实

  为强化林长责任落实,协调解决林长制工作有关问题,增加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林长制工作透明度,压实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保护发展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目标责任,2021年,牙克石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牙克石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以各镇、林场、免渡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为单位划分了7大责任区域,全面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林长制体系。

  常态化整治违法占用林地行为。为了更好地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解决因森林公安转隶导致的行政执法弱化问题,牙克石市创新林长履职方式,由分管林草工作的副市长、副林长担任林长制办公室主任,由林草局局长担任林长办副主任,同时明确3至5名专职人员,负责林长制办公室具体工作事项。该机制运行后,林长制工作不断推深走实,有力遏制了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违法行为的发生。

  建立工作制度和巡查清单。因地制宜制定了《牙克石市林长会议制度》等6 项工作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制定了林长巡查清单,落实林长“三单”合一巡林巡草巡湿督查工作机制。市级林长带头多次研究部署、督导调研林草湿重点工作,各级林长深入开展巡林、调研,组织协调解决保护林草湿资源,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2023年以来,发布总林长令1 期,市、镇两级林长巡查142次。

二、“林长+检察长”,资源保护再强化

  深入运行“林长+检察长”机制,在保护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加强协作配合,全面强化森林草原行政执法与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衔接。

  2022年,牙克石市人民检察院以“诉讼帮助者”身份支持林草主管部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不仅使林草主管部门得到了生态修复费用,破解了破坏生态环境类案件无人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难题,且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起到了惩戒作用。

  为充分发挥生态修复司法保护功能,积极服务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 增强检察公益诉讼实效,呼伦贝尔市人民检察院、牙克石市人民检察院与牙克石市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建设1500亩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项目,总投资450万元。牙克石市人民检察院与牙克石林场合作建设735亩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项目,总投资111万元。生态修复基地作为补栽补种集中区域,责成有破坏林地等违法行为当事人补栽补种或缴纳生态恢复赔偿金,真正让“补植复绿”成为违法责任人的惩戒和补偿方式,真正实现“办理一个案件、恢复一片青山、教育一批群众”的共赢局面。近年来,牙克石市通过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公益诉讼案件,受损公益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修复,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切实得到加强。牙克石市立足林区林情、检情的有益尝试,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的认可,其中一起案件入选了2022年全区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三、“林长+河长”,护林治河两同步

  牙克石市林长制办公室全面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全市林长制成员单位建立了林长制交流平台,对涉及林长制相关信息和事项,采取定期通报、文件抄送、走访座谈等形式,及时告知和反馈相关部门抓好落实,在林长制工作推进中,结合自身职能,提前介入、及时指导、靠前服务,统筹解决推行林长制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

  2023年5月12日,牙克石市人民检察院、牙克石市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农牧局召开座谈会,就《关于建立生态检查保护协作机制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换意见。会议明确了各单位主要职责,建立了检察监督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的长效机制。

  同时,积极探索“林长+”合作模式。市林长制办公室与河长制办公室联合召开座谈会,就建立“林长+河长”联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协商,进一步加强河长、林长制办公室及其成员单位的协作配合,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护林、巡河工作,创新护林治河新模式。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全面推行林长制的道路上,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将持续深入探索推进,确保林草资源守得住、目标任务落得实,把绿水青山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建设美丽呼伦贝尔,守住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牙克石智慧”。

淳化县林长制织密织牢生态保护网

  盛夏时节,走进山城淳化,穿行于城乡大地,一幅幅“林城相融、林水相映、林路相依”的美丽新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淳化是林业大县,生态建设是当地一张靓丽名片。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以构建“四大体系”、建立“四项机制”、突出“四绿融合”、聚焦“示范先行”的“444+1”治林理念, 全面构建县镇村三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织牢纵横结合的生态淳化保护网。

一、构建“四大体系”夯责任

  搭建组织体系,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总林长的领导机构,形成了县级总林长负总责、县级林长抓督促、镇村林长抓落实的组织体系。构建责任体系,科学划定主要区域129个,设立林长公示牌165个,形成了林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生动局面。建立工作体系,推进县镇村林长制办公室实现全覆盖,推广镇级林长季初安排、办公室季中督导、镇级林长月度提醒、村级林长月末汇报“四个一”工作体系,让林长制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优化考核体系,将林长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作为奖惩和使用的重要参考。

二、建立“四项机制”强推动

  建立发令机制,采取总林长令打响青山保卫战,抓实抓好林业工程、古树名木保护等工作。建立协作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工作会商、公益诉讼、联合督办“四项推进”机制,推行“林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四长”协作机制,严厉打击乱占、乱捕、乱砍等违法行为。建立巡林机制,量化县、镇、村三级林长巡林标准,明确县级林长巡林“五看”要求,2022年以来累计巡林2 万余次,其中县级总林长巡林13次。建立督查机制,制定督查制度,明确督查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先后解决森林防火、资源保护、生物防治等问题59 个。

  突出“四绿融合”护青山。以“增绿”夯实根基,承办陕西林业“科技活动周”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争取林业项目7个,谋划储备固沟保塬、生态修复等林业项目21个。以“护绿”守牢底线,更新升级视频监测系统、森林防火设备,构建护林员全天候巡逻、设立瞭望塔、重点时间专人值守“三道防线”。以“用绿”活化资源,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杂果经济林2.6万亩,发展林下养殖3万羽,促进林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

“活绿”赋能添力,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兑现国有公益林、集体公益林共26.94万亩、资金420万元,更好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聚焦“示范先行”创亮点

  全力开展基层林长提升年示范创建活动,以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创建为统揽,坚持镇级“四上墙、四入档”、村级“两上墙、两入档”标准,全力推进首批2个示范镇、4个示范村建设,探索建立“五套台账”,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开展宣传教育,全市林长制工作现场会在淳化召开,成功创建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积极争取示范镇村,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林长制工作水平,奋力打造了淳化示范样板。

大姚县“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大姚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惠民,推进“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一、织密党政同责“一张网”,构建林长制“长治”机制

  按照“党政同责,划区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全面落实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林长制,压实12个乡(镇)、129个村(社区)的林长工作责任, 将“林长制”考核内容纳入全县“大比拼”考评体系。设立林长公示牌142块, 推动形成一个目标抓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股合力干到底的工作格局。

二、构建上下联动“一盘棋”,提升林长制“长治”质效

  落实网格一对一巡护。目前,县级林长巡林108次、乡(镇)、村级林长巡林1092人(次),开展林长培训700余人(次)、林长制相关内容宣传65次。完成大姚县金沙江干热河谷(滇西)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退化林修复4万亩、横断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封山育林)2.2万亩,低效林改造(核桃复壮) 1万亩,实施义务植树110万株、农村四旁植树200万株。建设州级核桃提质增效科技推广示范基地1个、县级核桃提质增效科技推广示范基地1个、花椒提质增效示范基地10个,“大姚花椒”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创建省级森林乡村20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成功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绿色生态能源品质”案例入选全国“两山银行”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三、绷紧资源管护“一根弦”,形成林长制“长治”格局

  严格实行“一村组一专员”“一网格至少1名护林员”治理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划定网格责任区1557个,落实村级专管员1557名,护林员1228名,筑牢林区“防火墙”。全面推行“林长+警长”工作机制,以林区“警长制”促进林区“长久治”。全县设立一级森林警长2名、二级森林警长12名,无人机125架次开展森林防火重点部位巡查管控。全县森林资源违法问题图斑数从2020年的39 个下降至2021年的28个,涉林案件从2020年116件下降至2021年103件,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成效明显。

德昌县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

  2022年以来,德昌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绿色发展,着力构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和安全责任体系,真抓实干、踔厉奋发,持续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带头示范

  德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长制工作,成立了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德昌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德昌县林长制成员单位协作制度(试行)》等制度,明确了“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林长制工作原则,全面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林长四级治理”责任体系。认真落实林长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林长会议,全面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州林长制工作最新决策部署,压实县乡林长工作责任,严格督查考核。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林长职责,开展巡林督查,协调解决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和森林草原防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重点问题,为县、乡、村、组四级林长履职做出示范。

二、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履职效能

印发了《德昌县林长制运行规则(试行)》《德昌县林长制巡林工作制度

(试行)》《德昌县林长制信息制度(试行)》《德昌县林长制工作督查制度

(试行)》《德昌县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制度。安装80块林长公示牌,向社会公布“林长”名单、管护范围、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强化林长巡林制度,精细划分622个森林草原资源责任网格,共900余人实行网格化管理。对各级林长巡林次数、巡林方式、巡林信息反馈等作出具体规定。通过发布县林长令、下发工作清单等方式,督促各级林长按时巡林、及时解决巡林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023年,发布县级林长令2次,全县各级林长巡林45664次,发现问题525个,整改完成525个,整改率100%。

三、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各级林长每次巡林完成后,填写巡林记录本,对发现的问题未能当场解决处理的,由县林长办负责转交相关责任单位办理,确保问题解决到位。各级林长巡林全部使用“巡林手机”APP,如实记录巡林及发现问题处理等情况。县委目标绩效管理办公室把林长制工作纳入半年和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同时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加强对林长和林长制会议成员单位履职尽责的督察,对履职不认真、不到位的提出检察建议督

促整改,督察结果作为林长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发挥林长办作用,做好服务保障

  县林长制办公室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主动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用好用活林长制这个新的平台和抓手,加强组织协调、沟通对接,与各部门协同配合, 共同解决好林长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做好全县各级林长巡林巡护、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和安全工作。适时发布县级林长令,常态化收集林长巡林时发现的问题,并针对整改不到位情况适时下发督办函,监督问题整改。组织开展各级林长、护林员信息化培训,提升林长“巡林手机”APP使用水平。不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并实时通报,确保下达的林长、护林员巡林巡护任务全部完成。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保障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我省立足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缺林少绿的省情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20D关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部署要求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林长制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林长制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着力推动增绿、护绿、用绿、活绿工作,推进林草重点工作提质量、上水平,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深刻认识全面推行林长制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全面推行林长制,旨在明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省各地深刻认识全面推行林长制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高站位谋划、高起点推动落实。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国之大者”。2020年11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会议, 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在全国部署推动林长制工作。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举措。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省级双总林长,审定出台我省《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持续高位推动林长制工作。全面推行林长制是“省之要者”。我省作为国家“两屏三带” 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组成部分,林草资源在全省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林长制对加快林草事业发展,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专题研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审定《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以林长制为抓手推进“扩绿” “治沙”等工作。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民之盼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清新空气、优质环境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对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抬头见蓝的美好生活期望更高。全省各级林长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省市县三级林长今年已开展巡林调研4246次,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林草建设成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

二、加快构建林长制“三大体系”,靠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

主体责任

  ***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会议时指出,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的森林草原保护发展责任。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全省各地齐抓共管、整体推进,初步构建起上下衔接、系统完备的组织体系,权责清晰、职责明确的责任体系,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一是全面构建组织体系。省市县乡四级均设置总林长和林长,村级设立林长和副林长。目前全省共设立五级林长66422名。其中,省级10名、市级154名、县级1704名、乡级16695名、村级47859名。设置林长制公示牌18773块。在省市县三级设立林长办,结合乡镇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设置乡镇林长办。

  二是全面构建责任体系。将林长履职情况纳入市州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经济社会发展实绩指标体系,将林长制工作纳入市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省领导小组14个成员单位对照职责分工,发挥职能优势,协同推进林长制工作。省林长办出台《甘肃省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根据考核结果落实督查激励政策措施。

  三是全面构建制度体系。发挥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信息报送公开、工作督查、部门协作等配套制度作用,探索建立林长制季调度制度和资源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工作提示单、督办函的“四单一函”制度,初步建成林长制智慧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推行“林长+生态护林员+草管员+公益林管护员” 的“一长三员”网格化管理,林长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三、着力推动“四绿工作”,以林长制引领和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今年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树立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的理念,在保护的前提下让老百姓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收入。全省各地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着力推动“四绿”工作。

  一是着力推动科学“增绿”。准确把握“科学绿化”和“大规模推进”两个关键词,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绿,大力发展节水林草。积极争取落实2023 年各类林草建设资金81.48亿元,争取国家下达2023年国土绿化任务1246万亩, 连续两年任务量居全国第二位。完成“十四五”防沙治沙745.5万亩,占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88.75%。

二是着力推动严格“护绿”。开展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推行草原森林

湿地休养生息。2022年全省森林督查违法案件数量较上年度下降37%。推进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初步建成甘肃智慧林草管理平台,开展自然保护地明察暗访,提升保护监管水平。推进森林草原火灾防灭一体,有效防控林业草原有害生物灾害,确保资源安全。

  三是着力推动高效“用绿”。发挥森林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宝库作用,将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持续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探索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工作,拓宽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产业, 全省经济林果和林下经济产值超过700亿元。开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三年倍增行动,2023年新建基地7.23万亩、完成提质增效39.47万亩。

  四是着力推动改革“活绿”。深化林草综合改革,破解林草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省3个国有林场被中国林场协会授予2023年度全国“十佳林场”荣誉称号。省林草局与省农发行、省农信社签订协议,为全省“十四五”林草发展提供贷款授信450亿元。推动组建甘肃建投林草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探索林草投融资新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压缩33项林草行政许可办理时限,为全省发展提供用林用草服务。

  四、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肃作出林草新贡献

  ***总书记在2022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我省林草湿地资源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55%,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34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林草行业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林草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进入前所未有的新发展阶段。要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有效抓手,抢抓政策机遇,持续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挥林长制制度优势构建长效治理机制。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持续健全完善林长制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强化督查力度, 将林长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范畴,将林长制和林草生态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真正做到以“制”明“责”,以“制”促“治”。

  二是抢抓“三北”工程攻坚战战略构筑北方生态屏障。用好我省70个县纳入“三北”工程区和53个县进入两大标志性战役的机遇,制定出台《甘肃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三北” 六期工程规划,统筹推进陇南、甘南等地国土绿化,构筑一道北方绿色生态安

全屏障。

  三是抢抓黄河国家战略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联系微信32311699,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支撑高水平保护。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5+1”工作体系,健全完善林草法规制度体系,依法保护全省林草资源安全稳定。

  四是抢抓“双碳”机遇提升林草固碳质效。发挥种草种树作为增加碳汇最直接、最有效途径的重要作用,用好我省68个县和2个单位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范围、82个县进入国家“双重”规划范围的政策机遇,大力开展国家储备林等林草生态建设,科学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开展林草碳汇交易,实现陇原增绿、林草增效、群众增收。

  党的20D擘画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蓝图,对加强林草生态建设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赋予林草行业新使命新任务。全省各级林草部门将充分发挥林长制的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肃贡献林草力量。

杭后旗全面推行林长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的又一制度创新。近年来,杭锦后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基调,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把全面推行林长制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一、“林长+”协作工作机制,助力林业高质量发展

  自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杭锦后旗聚焦“管绿、增绿、护绿、用绿” 任务,持续放大林长制辐射带动效应,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林长制+”的协同工作机制,在各级林长领导下形成协同发展、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 推动全旗造林质量和管护水平不断提升。

  以二道桥镇工作成效为例,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之路, 及时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和镇、村两级林长会议,将秋冬季植树造林纳入林长制工作考核,采取“镇、村林长+党员义务护林员”的联动管护模式,由106名镇、村林长和252名党员义务护林员“包保”新植通道绿化带树木,明确具体任务要求,公开责任人、责任区、工作任务、监督电话,实现逐棵明确、责任到人, 杜绝重栽植轻管护现象发生,确保新栽树木成活率,力争“栽一棵、活一棵, 植一片、绿一片”,保证生态绿化工作全面落实。

  二道桥镇的林长制落地见效是杭锦后旗全面推进林长制的一个缩影。全旗9 个镇1个农场围绕各自资源优势和镇村实际,积极探索好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形成了各有特色的镇、村两级“林长+检察长”“林长+生态护林员+义务护林员+ 监督员+防灭火队”“林长+河长”“林长+警长”等机制,协同推动林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的深度转变。截至目前,全旗森林覆盖率达5.23%,绿化面积16.7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3.58万亩,有效带动1.32万人增收,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二、多措并举,让林长制产生好效果

  让好制度产生好效果,狠抓落实是关键。杭锦后旗立足当前林业工作实际, 围绕“林”的主题,明确“长”的责任,建立“制”的保障,积极推动建立旗、镇、村三级林长制管理体系,多措并举,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责任模糊问题, 扎实推进林长制工作的落实。

一是压实“管绿”责任。建立林长制组织、制度、目标、责任“四大体系”,

将全旗林地划分为109个网格,落实护林员1057名;
设立三级林长,建立档案管理、信息公示、巡林、信息通报、警示督办、会议、工作考核7项制度,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林长网。同时,选聘了114名护林员,建立了林长制巡护信息系统平台,对全旗护林员实行网格化和常态化管林护林。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重点区域显著位置设立林长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常态化开展巡林工作,推动责任区域工作落实和问题整改,真正做到守林有责、守林尽责。

  二是聚力“增绿”会战。先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蚂蚁森林等林业生态项目,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6.7万亩、补植补造5.9万亩、村屯绿化437个、通道绿化372公里,沙海湖国家沙漠公园、屠申泽省级湿地公园获批设立,2个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31个村获评“自治区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

  三是筑牢“护绿”屏障。全旗9个镇1个农场,根据各自辖区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分布特点和保护发展需要,探索建立“一长三员一队”(即“林长+生态护林员+义务护林员+监督员+防灭火队”)林长制全域覆盖网格化管理体系,以村为单位划分为责任区域、网格,积极发挥指挥上报、巡查防护、宣传劝导、防灭火灾等作用,将森林资源保护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块”,做到“前面有人巡、中间有人盯、后方有人管、效果有人问”。

  四是增强“用绿”“活绿”实效。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推广“西农”模式,建成高效经济林产业园15个,累计栽植经济林5300亩;
 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推进东风林场万亩林地与沙海前进万亩梨园整合发展,打造杭锦后旗现代林业公园;
建成冷链保鲜库14万立方米,持续举办“梨花节”文旅活动,全旗经济林产值达到6000万元。目前,全旗有3万亩经济林,是全市最大的经济林种植旗县。

后旗全面推行林长制描绘生态文明新画卷

  9月的乌拉特后旗草木青翠,葳蕤成荫。站在西补隆林场瞭望塔远眺,郁郁葱葱的树木犹如一道道绿色屏障守护着乌拉特后旗。

  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土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2649万亩,森林面积74万亩,湿地面积7万亩。境内有巴音温都尔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阴山山脉,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属于我国北方防沙带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回想林长制工作启动前,个别地方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违法侵占林地草地、破坏森林草原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仅靠林草部门管理力不从心。后来建立起上下衔接、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逐步形成了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林草资源的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林长办主任苏俊说。

一、党政同责部门联动

  “林长制工作刚启动时,个别成员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职责不清晰、林长制办公室力量薄弱。特别是在图斑整改中,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出现了整改慢、整改难的问题。”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乌力吉德力格尔介绍说。

  乌拉特后旗旗委、旗政府迅速谋划部署,建立起以旗委书记、旗长为林长的三级林长组织体系,明确了林长责任区域。旗林长先后签发“林长令”6个, 推动林草具体工作的解决和落实。旗林长制办公室编制印发了《乌拉特后旗林长制工作资料汇编》《乌拉特后旗林长巡查手册》,发放到各级林长以及苏木镇、嘎查村和林场,进一步压实了三级林长责任,推动林长制十一项制度落地落实。苏木镇、嘎查村设置林长公示牌54块,将管护区域的资源清单和工作职责向全社会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旗林长办牵头,旗委督查室、旗检察院、旗农牧和科技局、旗财政局等多部门开展禁牧休牧与草畜平衡联合检查,重点针对合同签订、奖补资金兑现、禁牧休牧及苏木镇履职情况进行检查,旗委、旗政府对发现问题统筹协调解决。全面构建起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层层压实责任,落实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乌拉特后旗政府副旗长杨续说。

二、以“林”为纲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乌拉特后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打造阴山南麓沿山“生态长廊”。严格执行草原保护、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 有序拆除草原网围栏,统筹解决人、畜、草矛盾。统筹实施100万亩草原生态保护修复、50万亩沙漠综合治理、20万亩低质低效林综合治理、30万亩自然保护地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以“林”为纲,因地制宜做好林与山、林与水、林与田、林与湖、林与草、林与沙的统筹文章,增进群众的生态福祉。

三、以“制”为本统筹管理

  乌拉特后旗依托林长制,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发展机制。在林草资源保护、沙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森林草原防火等方面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体系。旗级林长、副林长带头巡林,现场办公指导工作,各级林长主动做好辖区内的具体工作,推动林草生态保护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旗委、政府将林长制工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范畴,将林草保护和发展作为林长制工作考核的硬指标, 以考评指挥棒压实工作责任。

  “西补隆林场建于1974年,2016年国有林场改革后,更名为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辖区总面积11.7万亩,其中灌木林地5.52万亩、乔木林地0.12万亩、其他林地0.53万亩、沙地等其他土地5.53万亩。我们设置林长1人,副林长2人, 配备专职护林员10名。林长制工作启动以来,我们严格按照资源清单,明确管理责任,增强管护意识,真正做到了守林有责、守林尽责。”提起管护中心的资源情况,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如数家珍,这与林长制工作建立的管理体系密不可分。

  林长制工作机制的建立,破解了跨部门协作体系不健全、“小马拉大车” 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构建了林草管理的制度平台,上传下达、左右问责、考核评价、激励问责,皆有所依。

四、以“治”为落脚点长效推进

  巴音前达门苏木地处巴音温都尔沙漠边缘,土地沙化严重,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2021年,苏木镇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要求,对于辖区内的9个嘎查村全部由苏木镇副林长包片,点对点地开展工作。结合当地的资源分布情况,重点在巴音查干嘎查和巴音哈少嘎查开展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去年旗里鼓励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我们嘎查累计完成接种7000亩,2024年春季即可采收,

每亩收益达600元。”巴音查干嘎查林长宝玉高兴地说。

  去年,乌拉特后旗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整合兴边富民、植被恢复、草原奖补结余等多部门资金,在山后3个苏木镇鼓励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旗政府制定出台了《乌拉特后旗经济林产业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乌拉特后旗梭梭接种肉苁蓉实施方案》。各苏木镇积极响应,迅速落实,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开展梭梭种植和肉苁蓉接种工作。截至目前,新种植梭梭面积已达到15万亩,完成肉苁蓉接种7万亩。同步开展了白刺接种锁阳试点工作,通过发展沙产业经济,探索出了一条绿化荒漠、造福群众的新途径,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沙产业新路子,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目标。

  乌拉特后旗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共同构建“守护一方绿色”的坚强堡垒,进一步推动了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祖国北疆的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作出了积极贡献。

西藏自治区林长制工作亮点扫描

  入秋时节,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杨树林和柳树林褪绿披黄、层林尽染,目光所及皆是美景。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守护好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意义重大。

  一直以来,我区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林长制”促“林长治”,绘就美丽绿色生态“新画卷”。

一、根植林草,推动林长制全面见效

  组织植树造林、监督森林草地的合理利用、防火防虫全区已划定各级林长的责任区域,自治区、市地、县区、乡镇级林长分别按每年、每半年、每季度、每两月的频次至少开展1次巡林,村级林长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次,防火期根据工作需要,加密督导检查和巡林频次。

  全面推行林长制,“林长”是关键。目前,全区已建成由党委、人大、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林长的五级林长组织体系,共设五级林长35185名。在副总林长直接包联到县的基础上,划定各级林长直接责任区,逐级明确监管领导和管护人员,从根本上解决了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长远发展、统筹协调问题。

  在制度保障体系方面,我区出台《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 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出台《西藏自治区林长工作制度(试行)》,建立长效机制;
开展市地林长制工作督查,优化细化考核指标,强化林长责任意识,规范林草资源监管和服务。同时,我区不断创新“林长+”协作机制,落实落细“林长+检察长+警长”协作机制,形成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的良性互动。今年,我区公安部门受理涉林草刑事案件24起,检察机关处理涉林草公益诉讼线索3条;
积极推动建立“林长+森林草原防灭火”等协作机制。

二、绿化国土,提升林草“含绿量”

  每年夏天,在拉萨河两岸的南北山绿化现场,工人们顶着炎炎烈日,挥锹铲土、平整踩实、提水浇灌,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南北山绿化是拉萨重要的生态工程。2023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成效显著,苗木成活率达85%以上,带动劳务180万人次,实现群众增收4.5亿元。

一直以来,我区厚植绿色发展“新底色”,各级林长坚持将国土绿化作为

提升资源总量、筑牢绿色发展根基的重要内容,推动林草资源由“绿起来”走向“活起来”“好起来”。

  2023年,全区营造林任务120万亩,通过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双重” 营造林项目等,截至目前,已完成营造林83万亩,剩余37万亩封山育林任务计划12月前完成;
营造林完成图斑上报65万亩,超额完成1万亩;
种草改良任务606.16万亩,已完成614.29万亩,超额完成8.13万亩;
稳步推进种草改良任务落地上图工作;
完成西藏首单林草碳汇交易,交易草原碳汇量5万吨、交易金额130万元;
集成草原黑土滩治理先进技术,在拉萨、那曲、阿里等地创新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三、防沙治沙,实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

  位于山南市扎囊县境内的桑耶镇,靠近雅江河畔。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多年以前,这里土地沙化严重,植被稀少,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从小生活在桑耶镇的索朗次仁,今年57岁,他对风沙有着深刻的记忆。他告诉记者:“在我小时候,整个村庄都看不到几棵树,只记得漫天的风沙吹到了家门口。”

  一直以来,我区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防治土地沙化。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加快高原林草植被恢复, 遏制沙化土地蔓延扩展;
实施《西藏自治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制定节水措施,采用多种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促进沙区生态环境改善;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落实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对沙区开发利用行为的监管;
以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重点,落实《西藏自治区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带动全区沙化土地治理。

  2021年以来,我区落实各方面有关防沙治沙项目投资9.7亿元,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48万亩,占“十四五” 防沙治沙目标任务的59%。新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处,封禁保护面积12 万亩。据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我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2.24万公顷。

四、防火防虫,坚守林草发展生态安全底线

  扎囊县扎若村的达娃平措是今年刚上任的森林管护人员。每天,他的任务就是巡护草木、浇水灌溉、查看网围栏。“要是有树苗生病了就及时上报,没

有成活的树苗也及时进行补种补栽。”达娃平措说。

  今年以来,我区坚持高位推动,压实各级防火责任,深化源头治理,强化预警监测,严守林草发展生态安全底线、红线、高压线。

  2023年,我区常态化开展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开展“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
优化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森林草原防火管理制度,投资1.24亿元完善基层火灾防控基础建设;
制定《西藏自治区“护松2023” 行动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护松”行动,有效堵截外来物种,维护全区生态安全;
落实松材线虫病秋季普查工作,继续保持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疫情零发生;
开展草原鼠虫害治理320万亩,严格落实绿色防治;
完成林草湿荒外来入侵物种和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外业工作。

  与此同时,我区着力打通林草保护发展“最后一公里”。每年对基层林草工作人员和生态护林员集中培训两次以上,提升基层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完善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人员信息,录入率达93.8%。目前,全区共有林业站管理机构32个、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685个、生态护林员20.9万名,确保林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如今,我区的每一片树林都有“林长”,每一片绿色都有人守护。天蓝、地绿、水清的高原生态将成为美丽西藏的靓丽底色。

解码林长制推行的做法、成效和意义

  日前,2022年林长制激励结果公布,河北省承德市、浙江省长兴县等8个市县受国务院激励表彰,安排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给予每个市2000万元、每个县1000万元的支持奖励。北京市密云区、天津市蓟州区等23个市县获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

  林长制实施成效如何?给林草工作和百姓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记者对这些林长制先进典型地区进行了探访。

一、建章立制,织密林草资源保护网

  吃完早饭,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阿都呼都格村党支部书记唐湘君背上包,跨上摩托车,开始行使他作为村级林长的一项职责——巡林。“林长责任大着呢,不仅要巡山护林,宣传防火、草原森林病虫害防治、防盗采等都要管,仔细巡查,及时上报,容不得一点马虎。”唐湘君说。

  为了更好保护林草资源,博州建立“林长+管护所(站)+管护员”的管理模式,将全州的林地、草原、林果、园林绿地以及湿地、荒漠等资源,逐级细化责任网格,并确定管护员,做到管护区域、管护面积、管护责任、管护质量“四明确”。目前,全州林长责任网格和管护员的管护网格实现了全覆盖。

  博州林长制工作办公室工程师盖伟良给出了一组数据:林长制工作启动以来,博州森林覆盖率由9.50%提升到9.6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43.03%提升到43.62%,沙化治理面积由年度完成16.43万亩增加到26.65万亩,湿地保护率由

52%增加到53%,生态保护成效全面提升。

  国家林草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司长刘克勇介绍,林草系统负责管理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和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超过100亿亩,占陆域国土面积的70%以上。2022年6月,我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目标,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各地均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全国共有各级林长近120万名。各地制定了林长会议、信息公开、部门协作、工作督查4项制度,创新实施了总林长令、“林长+”等配套制度,不断织密林草资源保护网。

  前阵子,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护林员赵思孔在巡林时,发现林场多处马尾松树上爬满松毛虫,便迅速把情况报告给了林长张子锦。松毛虫害对森林资源破坏极大,消息上报后直达区林长制办公室,技

术人员立即赶到现场确认,随后马上对病害区域开展无公害“飞防”治理,3000 亩马尾松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林长制打通“最后一公里”。国家林草局出台《乡村护林(草)员管理办法》,大力开展林业工作站标准化建设,强化基层林业站和生态护林员培训管理。卫星遥感影像、“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赋能,林长制责任体系、国土绿化、资源保护等数据全部建档入网,林草资源实现了精准化、智能化管理。

二、林长制引领,推动林草重点工作提质量、上水平

三湘大地,万物并秀,草木葳蕤。

  今年春天,湖南省合计造林402.17万亩。丛丛新绿,见证湖南林长制的喜人成效。岳阳县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抚育、生态廊道建设等项目工程4.26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40万株,建设岳阳市森林最美乡村6个,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到100%。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凤凰山,这里是凤阳县县级总林长朱林的联系点。朱林和5名县级副总林长、18个县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共同组成领导小组,大力推进凤凰山矿山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150亩,栽植青桐、乌桕、三角枫等乡土树种25万余株。

  发挥林长制“指挥棒”作用,滁州市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创新“互联网+义务植树”,一体化推进城乡绿化。2022年,滁州市完成营造林34.2万亩,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31平方米,居安徽省首位各个林长制先进典型地区,以林长制为引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数量质量并重、增量存量并举, 共同铺展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漫步在南河边狭长的湿地公园,成片的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摇曳生姿。“这些水生植物就像‘生物净化器’,既改善了水质,又美化了环境。”作为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片区的林长,广元市利州区万缘街道万缘社区党委书记李元梁每周都会巡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

  为改善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广元市、区两级协同联动,采取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持续优化植被环境,还设置了鸟禽核心保育区。“珍稀鸟类对生态环境要求高,我在这里拍到了濒危物种——寿带鸟,长尾飘逸可漂亮啦!”摄影爱好者李现浩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南河国家湿地公园有高等维管植物452种,有领雀嘴鹎、小白鹭等高等脊椎动物208种。

为了让林长制引领推动林草重点工作再上新台阶,国家林草局组织实施林

长制督查考核,聚焦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重点,分别对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等生态保护发展目标和林草重点工作进行任期和年度考核。国家、省、市、县四级林长制督查考核体系的构建,充分调动和激发各地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用绿活绿,推动生态美百姓富

  护绿、增绿,更要用绿、活绿。林长制先进典型地区精准护绿、稳步增绿、有效用绿,带动产业发展,释放生态红利,走出了一条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生态发展之路。

  获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林票、林业碳票、基层林业执法“一带三”模式等创新做法得到推广福建省三明市把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林长制年度工作重点,强化政策、资金、金融、科技、用林等要素保障,加快“青山绿”向“青山富”转变。

  三明市共有9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4家省级龙头企业,2022年实现规上林产加工产值958亿元。大力发展林药、林菌及沙县小吃配料等林下经济,做强花卉苗木、油茶等特色富民产业,带动从业林农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滁州市、县两级注资30多亿元,组建各类林业投融资平台11个,将136万亩国有林资源注入。全市持续推进薄壳山核桃、麻栎等林特产业发展,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2783个。“通过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模式,麻栎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滁州市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昌春介绍,合作社吸纳了1.2万户农民,重点经营麻栎人工林30万亩,深耕木炭、食用菌、柞蚕和林产化工等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

  林长制全面推行以来,浙江省长兴县乡、村两级林长,建立3600人的苗木经纪人队伍,培养百余名网红带货达人,2022年花木产业年销售额突破19亿元, 全年创造森林旅游收入近15亿元。小浦镇投入4.5亿元,打造森林休闲体验地, 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0余万元。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保障高品质生态产品供给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加广大林农收入的迫切需要,要实现绿富双赢,推动生态美、百姓富相统一。”刘克勇说,全面推动林长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相统一,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

凉山州唱响林长制“协奏曲”

  今年以来,凉山州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契机,推深做实林长履职、部门协作、源头治理、督查考核、社会参与监督、跨区域协作等创新试点工作,着力在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和安全上同向发力,努力实现林长制从“全面建立” 到“全面见效”转变,不断提升林草治理效能。

一、创新林长履职方式,引导社会参与监督

  西昌市积极推进“林长+项目长+专班”模式,齐头并进推动泸山森林火灾灾后植被恢复建设,累计完成植被恢复4万余亩,实现泸山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复绿;
会东县大力实施“林长+国储林建设”,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分行授信贷款9.87亿元,其中5.87亿元贷款资金已发放到位,切实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具有会东特色、经济生态共生互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今年以来,凉山积极创新林长履职方式,亮点频出。

  为进一步促进各级林长精准履职尽责,提升履职实效,凉山建立了州林长指令发布抓总、林长会议协调推进、林长巡林解决问题、林长联系强化落实等制度措施,全面实施“林长+”创新试点,协调解决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有关问题。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大众和组织在生态资源保护管理等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创新社会参与监督机制,让各级社会组织参与到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通过探索,凉山取得实效。

  在昭觉县,积极推行“专家林长”,选派40名林草专家林长,定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管理指导,积极帮助林农解决在林草病虫害防治、经营管理、森林抚育和消除火灾隐患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强化了当地森林草原经营管理水平。

  在普格县,林长办以“林长制知识进校园”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选出10 名小学生代表作为该县“小林长”,极大鼓舞了学生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多方协作,凝聚管护工作合力

向外拓展,凝聚合力,是凉山林长制的发力方向之一。

  凉山以省级林长制创新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建立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跨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奋力打造盐宁林长制跨区域协作示范基地,并签署了《丽江市、凉山州共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泸沽湖保护开发合作框

架协议》,将两县毗邻的九个乡镇和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纳入协作重点,探索建立“盐宁九乡——湖协同护绿”跨区域协作新模式,不断深化两地“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发挥区块网格和村级“一长三员”精准化全覆盖巡护作用,联合打击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实现毗邻地区林草资源保护和发展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按照“权责清晰、便于管理、全域覆盖”的原则,凉山健全“州、县、乡、村+区块网格”责任体系,统筹“一村一辅警”、护林护草员、村监委等力量,设立“一长三员”工作机制,并在村以下划定区块网格1.4万个,落实网格管理员1.4万人、专兼职护林护草员2万余名,不断强化森林草原资源源头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凉山还围绕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行政执法等林长制重点工作,切实发挥部门协作力量。其中,普格县林长办联合县人大、县政协印发《关于加强人大、政协对林长制监督的通知》,选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林长制特邀监督员, 聚焦全县林长制重点工作任务,督查督导工作落实情况,筑牢生态保护底线;
 甘洛县林长办联合县法院、检察院、公安、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林草部门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作制度,适时采取召开联络员会议、联合督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交流等协作方式,共同维护野生动植物安全;
布拖县林长办联合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 深化“行刑”联接,建立信息共享、协作办案、联合督办等联席制度,为全面推行林长制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林长制让美丽嘉兴那一抹“绿”更浓

  林草兴则生态兴,一语道出森林和草原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两年多来, 林长制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旨在保护发展森林等生态资源,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干部责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前天,市委书记、市总林长陈伟主持召开2023年市级总林长会议,听取全市林业重点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全市林长制工作。乍一听,林长制似乎和我们关系不“密切”。一马平川的嘉兴,沃野良田多见,向来是鱼米之乡、“浙北粮仓”,先天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少有古木参天、苍翠掩映的壮美山野。目前全市森林面积76万亩,资源总量小、占全省比重少。

  转念想,林长制对嘉兴意义很重大。放眼当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开窗见绿、出门见林”的生态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推动绿色发展、回应群众呼声?林长制就是有力抓手。要加快推动林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跨越,更好地守绿护林、植绿造林、兴绿活林、爱绿管林,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嘉兴增光添绿。

一、立制,全面压实“绿责”

  林长制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由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其他负责同志担任副林长,实行分区(片)负责。去年以来,嘉兴全面建立林长制,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林长2000多名,其中11位市领导任市级林长;
制定以湿地公园、美丽乡村、生态廊道等为主责任区域的林长联系点方案,印发林长制市级会议、部门协作等五项制度,层层压实了四级林长保护发展林草等生态资源的责任,确保“林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今年以来,嘉兴市委、市政府签发2023年1号、2号总林长令,对切实做好当前森林防火工作、推进林长履职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一声令下,全员行动。四级林长在组织巡林督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科学除治外来有害生物等方面积极主动作为、切实履职尽责,将责任区内资源保护相关目标任务完成好、做到位。

二、见效,处处涌现“绿意”

  没有连绵起伏的山,少了原生态的森林,嘉兴就靠着后天努力,勤勤恳恳植树造林,在城市中见缝插绿、增花添彩,推进国土绿化扩面提质。在桐乡, 京杭大运河两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通过生态廊道工程,河道沿线1200亩土地完成绿化质量提升,实现树种更多、景观更美。去年以来,城市城镇、公路

铁路、河湖海岸、农田乡村等“四大森林”建设如火如荼,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和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全民义务植树掀起热潮全市新增和改造提升绿化面积达1.95万亩,相当于1800多个标准足球场。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扎实推进系统治理修复。嘉兴地势平坦、河湖纵横,湿地资源丰富。随着林长制的全面推进,全市湿地的保护建设提升也顺势迈出了新步伐,平原水乡生态基底进一步夯实。位于秀洲区的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水清岸绿,迎面而来的微风沁人心脾。通过实施莲泗荡水上游憩项目湿地景观工程,这里完成湿地生态修复298亩,堤岸修复1765米,湿地的涵养水源、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得到不断完善。

三、长治,擦亮生态“绿色”

  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全面推行林长制的目的和意义。对嘉兴而言,通过这套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长效责任体系,新时代嘉兴美丽画卷中,以秀水泱泱为基底的生态“绿色”将更加浓郁饱满、明亮出彩。

  林长制“全面建立”后,如何转变为“全面见效”?要强化系统观念、协同发力,构建完善市级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林长制工作新格局。全市各级林长要根据《浙江省林长履职工作规范》要求,召开林长会议、发布总林长令、实地巡查、工作督导等。市林长办负责牵头抓落实,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谋共建。

  强化公众知晓度、参与度,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也是“林长治”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宣传报道林长制成效和做法,营造“知晓林长制、支持林长制、推动林长制”的浓厚氛围,也要持续办好植树节、湿地日、生态日、爱鸟周等活动,持续兴起“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热潮。

定西市安定区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走笔

夏日,走进定西市安定区,青山葱茏、碧水潺潺。

  安定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流域面积3672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429毫米,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近年来,安定区以创建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契机,全面落实“林长制”, 累计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158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努力筑牢陇中生态安全屏障。

一、以“长”促治夯实责任

  组织植树造林、监督林地的合理利用、防治林地火灾今年52岁的杨永忠, 是安定区白碌乡录丰村党支部副书记,自从担任村级林长,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白碌乡地处大山深处,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表千沟万壑,常年干旱少雨,苗木成活率极低。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这些年我们坚持组织护林员、志愿者和村民,引进适宜的树种,采取科学的方法植树造林。”杨永忠说。

  在全乡20个林长和127个护林员的不懈努力下,白碌乡从曾经的山荒土瘠变得座座山头披满绿装。近两年,白碌乡共完成植树造林9.8万株,新增绿化面积860余亩。

全面推行林长制,“林长”是关键。

  安定区全面建立林长制责任体系。设立区级“双总林长”2名、林长15名, 乡镇街道“双总林长”和林长,村级林长和副林长实现全覆盖,建立由2677名护林员、草管员组成的网格化管理队伍;
划定区级林长责任区域15个、乡级林长责任区域306个、村级和护林员责任区域2275个。

  自此,安定的每一片树林都有“林长”,每一片绿色都有人守护。各级林长积极履行职责,推动林长制全面落实。

二、厚植底色绿满安定

  纲举目张,步履铿锵。随着林长制深入推进,安定区筑牢陇中生态安全屏障找到了具体抓手,绿色底蕴愈发浓厚。

  安定区坚持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坚持“点线面结合、造封改并举”,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打破乡镇、村社界线,整山系、整流域、规模化推进:

  ——借助东西部协作,开展帮扶援建造林,把生态造林与产业结构调整、小流域综合治理、封山育林管护相结合,完成造林绿化7.86万亩,打造福州林、青岛林等一批精品示范工程;

  ——争取项目生态工程造林,采取“乔灌草结合、多树种混交”的方式, 整流域、整山系完成生态造林115万亩,打造九华沟等万亩以上的整流域生态造林示范工程;

  ——全面动员社会力量造林,每年义务植树150万株以上,形成了全民发动、全员参与、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造林绿化格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截至目前,安定区累计实施“三北”“天保” 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1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8%,获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区)”等荣誉称号。

三、提质增效书写新篇

远眺,群山连绵,万木争荣;
近观,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在林长制的驱动下,安定区秉持保护和发展并重理念,坚持生态治理与监督管护并举、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互促、生态恢复与经济效益共赢,成效愈发凸显——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通过实施荒山造林、封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建成一大批小流域治理精品示范工程,全区10平方公里以上的204条小流域有159条得到阶段性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20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采取针阔混交、乔灌草搭配的多树种混交模式, 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9.2%提升到18%。同时, 形成了森林小气候,降雨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377毫米增加到407毫米。

  林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林草面积、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分别由20世纪90年代的180万亩、36万立方米增加到233.7万亩、44.54万立方米,全区种苗质量抽检合格率95%以上,良种使用率67%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

  “安定区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准确把握当前林长制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高质量创建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绵阳市以“123”工作法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

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瓜果飘香,草木葳蕤。

  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长制改革工作,围绕“生态美市” 战略建设,采取“123”工作法,即围绕“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板块”, 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各项工作,助力绵阳林业重点工作高质量发展。2022年, 绵阳被纳入省级首批林长制创新试点市,并在2022年度考核中位列一等次。

一、压实林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主体责任

  眼下,高温还未散去。可走进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都贯乡瓦壶沟村,却能感受到一丝丝凉意。8时许,瓦壶沟村村林长吴伟在了解了本村护林员近一周的巡山护林情况后,带上林长巡林移动智能终端,开始了他的巡林任务。

  “村级林长在巡林时,除了要及时发现、报告森林草原火灾隐患、乱占林地、乱砍滥伐、偷猎盗猎野生动物等情况,还要落实乡镇下达的厚朴产业发展和林业宣传教育等工作任务。”作为最基层的林长,吴伟对林长制的推行成效深有感触,“林长制推行以来,县乡级领导更重视林业工作了,比如,县林长亲自推动,以我村为中心开展‘林长+现代林业园区’试点建设,目前我村已建成厚朴核心基地1.2万亩、初加工点与精深加工企业3家,以及高端民宿5家,推动厚朴三产融合发展。”

  守护绿水青山是生态责任,更是政治责任。随着林长制全面推行、全域覆盖,绵阳每一片森林都有了责任人,每一位林长也都有了自己的责任林。

  基于这一点,市林业局持续健全林长组织责任体系,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3750人,划定责任网格3889个,明确网格护林员5152名、监管员1932人;
出台《绵阳市林长巡林工作指南》,细化分解各级林长巡、查、报工作任务,建立“三单一函”、“季度通报、周调度”和乡级林长报告工作制度等,明确县级林长重点巡林区域33处,全面运行智慧林长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林长会议、林长令等作用,切实压实各级林长责任,2022年来,全市各级林长主动履职、积极尽责,在巡林过程中解决涉林问题8932个,有效化解了一批涉林突出问题。

二、突出两个重点,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森林资源管护

  “进入林区请勿携带火源及易燃易爆物品”防火期,全市各地的护林人员不仅要在责任区域开展巡山护林,还要到各村各户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宣传森林防火知识。

近年来,全市各级林长主动深入责任区域一线,围绕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重

点工作开展巡林,严格落实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的十八条措施,推动构建了预防森林草原火灾和初期火情处早处小的联动机制,探索推行专业扑火队“1+6”和半专业扑火队“1+3”责任体系,举办森林草原地方专业扑火队技能竞赛,无脚本模拟森林火情处理,全域实现连续35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连续3年森林草原火灾“零发生”,荣获“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火灾要防,森林资源管护更要严。近年来,全市通过各级林长开展常态化巡林,进一步落实了林地源头管理、过程监督、闭环管理,实时发现、制止并严厉打击了破坏林地资源行为。同时,全市推动建立了“林长+检察长”“林长

+警长”等协作机制,推进涉林执法信息共享,开展“林剑2022”专项行动,发挥“同步上案”机制作用,强化涉林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衔接、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协同联动,形成了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强大合力。

三、抓实三个板块,统筹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土绿化、林业产业发展

  “报告县林长制办公室,我是西平镇林长曾俊,今天巡林时我在西平镇白雀寺村发现了私设捕鸟网的违法行为,当即与村林长一道对捕鸟网进行了拆除, 并口头对行为人进行了批评教育”。西平镇林长曾俊在负责范围内发现违法行为后,立即报告了县林长制办公室。野生动植物保护是“生态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林长开展常态化巡林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级林长通过常态化巡林,进一步压实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责任,并通过“林蜂”“清风”等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完善了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联席会议制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

  在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同时,绵阳市还在增绿、用绿上下功夫。积极将国土绿化与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新一轮大规模绿化绵州行动、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完善绿色安全格局,做到“种活一棵树、育成一方林、形成一片景”,“十四五”以来全市已完成营造林111.33万亩。推行“林长+古树名木保护”,建成古树小微公园16个,对绵阳14712株古树名木建立“一树一档” 挂牌保护,落实林长管护责任。积极探索“林长+林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各级林长通过巡林指导各地厘清森林生态价值转换思路,因地制宜持续推进竹、油茶、核桃、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现已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森林康养基地50个,花卉博览园6个,打造了核桃、厚朴、油橄榄等林业知名品牌20个。

落实林长制,守好“责任林”。绵阳市推动“123”工作举措,不断使全市

林长制工作从“全面建制”逐步转向“全面见效”。如今的绵阳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人、林农更欢畅,森林生态有了坚实保障,绿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

天津市大力推进林长制一线见闻

  我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全力做好“林”字文章,不断探索“两山”理论实施路径。今年以来,全市已累计造林6000亩,超额完成全年新造林任务目标,年底前还将完成封山育林7万亩。近日,国家林草局对天津蓟州区等23个市县“林长制”工作予以通报表扬。

  2023年,是我市全力推行林长制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的重要一年,经过两年建设,我市以林长制引领林草资源保护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林长制实施以来成效如何?对林草工作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日前,记者到我市大力推进林长制一线进行采访。

一、纲举目张,7500多名林长守护山林

林长制的核心是责任制。

  8月7日一早,宁河区造甲城镇党委书记贲永明又一次来到永定新河左岸的绿色生态屏障巡查。作为乡镇级林长,他一般每周巡林一次,最近京津冀地区持续强降雨,他巡查的次数多了好几倍。

  “‘林长’这个身份是责任,更是压力。管好了有激励,管不好要问责。” 贲永明坦言。

  在天津,像贲永明一样的林长还有很多。“天津建立的是四级林长制,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区、镇、村的主要负责人,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林长。目前,全市共有18位市级林长、290多位区级林长、1900多位乡镇级林长、5300 多位村级林长。”市规划资源局(市林长办公室)森林野保处副处长教效同说, 我市通过市级林长发挥“头雁”作用,各级林长夯实责任,对林业工作提级管理,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在全面推行林长制的过程中,我市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初步形成完整的林业治理体系——针对林长制推行中存在的目标模糊、任务不清、制度不全和保障不足等问题,我市高起点编制了总林长令、协作、会议、巡林、信息、督查、考核共7项林长制工作制度。

  林长制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范围,完成了首次区级林长制考核评估;
调整市级林长对口联系安排,明确市级林长责任区,公布市级林长名单。

  去年以来,市规划资源局(市林长办公室)联合市检察院探索建立“林长+ 检察长”依法治林的协作模式,整合政治、行政和司法资源,优化行政执法与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衔接,推进管林治林长效常治。

  得益于林长制的持续推动,全市林草工作参与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 年,我市已签发了2个总林长令,部署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点任务;
 全市四级林长累计巡林17.6万人次。

二、严管智治智慧,林长平台覆盖全市

林长制的关键在“林长治”。

  走进蓟州区罗庄子镇青山村,沿山路拾级而上,穿过一大片浓密树林后, 眼前赫然出现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干笔直粗壮,树冠茂盛苍翠,令人叹为观止。这棵油松已经历670多年风雨,在山顶傲然屹立,见证着村庄的日日夜夜。

  树下醒目的古树名木保护包保责任公示牌,标注了树种、编号、等级、树龄等详细信息,还有逐级落实包保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日常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确保每一棵古树名木都得到有效保护。

  “我们25个行政村共有53名巡回护林员,从防火、防病虫害等角度,长期保护各级树木,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蓟州区罗庄子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商宝胜说。

在有多年经验的林业工作者眼中,我市古树保护的进步显而易见。       “古树保护需要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日常管护包括架设支撑、建设围栏、

修补树洞、防虫防火等,还有日常宣传、定期普查及挂牌、应急保护措施考虑得越细致,古树保护得就越好。”蓟州区林业勘察设计院副院长高志伟告诉记者,“比如,在日常巡护中发现这棵油松的侧枝非常多,如遇大雪积压可能会折枝,就要根据每根树枝的承重量,选择合适的支撑点位加固支撑。”

  市规划资源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保护管理规定,做好树木健康状态日常监测及养管工作记录,每年更新一次古树名木责任人信息和年度生长状态照片,做到台账清、底数明。

  经过持续努力,我市古树名木保护成效显著,对4639株古树名木全部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去年,完成全市一级二级古树名木摸排整改工作,进一步改善古树名木生存环境,还完成了树龄在80至100年的古树后备资源普查,全市共有229株古树纳入后备资源库。

  在资源普查、完善机制的同时,我市加强立法保护。去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了《天津市绿化条例》,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内容列入地方法规, 使古树名木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除了制度保证,我市还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搭建智慧林

长平台,提升林长“智治”能力。

  “经过近一年建设,近期智慧林长平台完成了系统初验,投入试点运行。这个平台整合了我市现有森林资源和林长制相关管理工作。系统总平台设在市林长办,各级林长办设分平台,通过手机App将全市各级林长纳驻平台。”教效同说,智慧林长平台把林长制工作及森林资源管理责任压实到每人每岗、每山每树,上级林长通过平台全面掌握下级林长及护林员的巡林护林情况,精准、即时处理各类问题,上下互动,部门联动。

  教效同表示,随着平台逐步建设,在完成林长制日常管理的核心功能及应用功能外,还将逐步增加火警监测、林业病虫害预警上报等功能,进一步拓展系统应用范围,建立数字化林业治理体系。

三、绿色发展“生态饭”才是“长久饭”

  林草兴则生态兴。林长制持续推进,经济效益与日俱增,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这场持久“生态战”充分证明了“生态饭” 才是“长久饭”。

  在武清区北运河畔,沿着林间小道前行,来到津北森林公园。一路上,目之所及,皆是养眼之绿。

  “这里就是最早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地点。”武清区农业农村委林业科科长李蒙告诉记者。曾经这里的沙化严重,每年春秋大风季节,老百姓房前屋后的沙土有半米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三北工程的建设对我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森林固态产生了积极效应。现在,这里绿树成荫,公园面积逾1万亩,种有毛白杨、法桐、国槐等乔木树种,成为市民生态休闲的优良场所。

  按照国家战略要求,三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三大阶段、八期工程。1986年,我市被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到2020年已实施四期,2021年开始实施三北六期工程,涉及我市西北部的蓟州、宝坻、武清、北辰、西青5个区。

  在历史上天津属于少林地区,解放初期,全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近年来, 依托津西北防沙阻沙林带、国家储备林基地、重要生态廊道、郊野公园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三北工程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根据2019年生态环境公报, 三北工程区从生物丰富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胁迫情况、污染负荷情况等评估得出,生态环境状况(EI)整体高于全市指数70.23,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好。

  通过三北工程的实施,我市已累计完成造林34.1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69万公顷、飞播造林1.5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19%、森林蓄积量

384.97万立方米,实现大幅提高。“目前,我市三北六期规划正在编制、实施。根据全国第六次沙漠化监测显示,我市沙化土地在三北工程区31个乡镇无中度、重度沙化土地,半固定沙地已经得到根治。20世纪70年代,天津全年扬沙日数为14.9天,浮尘日数8.8天;
到2020年,全市沙尘日数总计仅为2天左右。”市规划资源局(市林长办公室)生态处高级工程师孟继森介绍。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通过扎实推进大力实施林长制,在追求“绿”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绿”、放大“绿”, 使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提升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金山银山”。

四、绿富双赢风景也能变“钱景”

  绿水青山,是年复一年的坚守换来的。植被多了,环境好了,村民笑了, 天津的“绿色家底”日益丰厚,风景也能变“钱景”。

  周末,宁河区绿色生态屏障内的绿屏驿站吸引了不少市民来享受研学、采摘和露营的乐趣。自今年5月,绿屏驿站开放以来,成为我市又一处宝藏游玩打卡地。

  据了解,绿色生态屏障宁河段位于永定新河两岸,建设总投资15.4亿元, 总面积17.81平方公里,是绿屏“天”字形骨架的北部门户。绿色生态屏障宁河段分三期建设,以永定新河为轴,沿两岸依次展开,截至目前,三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近4000亩林地与4000亩水面林水相依,25.6公里堤顶路与26公里林间道蜿蜒穿行。

  “经过多年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宁河段呈现出一派水清岸绿、景美宜人的自然风貌。今年,我们引入第三方资本,改造提升绿屏中原有旧厂房,发展文旅产业。绿屏驿站项目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实现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也和我们造甲城镇周边的文旅项目形成互动。”贲永明说。

  短短3个月,绿屏驿站已经见到了效益。绿屏驿站负责人杨帆介绍:“目前, 绿屏驿站打造了客栈餐饮、特色民宿、房车营地、帐篷营地、生态湿地、生态农业等板块,仅‘五一’假期,营业收入就达到30万元,最近几个周末游客预约已经排满了。”

  “宁河区绿屏驿站是我市绿屏运营发展的首批试点,这样的试点今年还在东丽湖、官港森林公园、津南八里湾和西青绿廊万亩稻田等区域全面推行。” 市规划资源局(市林长办公室)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管理处四级调研员娄书荣表示,经过5年集中建设和攻坚行动,我市绿色生态屏障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1%, 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6%以上,“津城”与“滨城”之间生态廊道已经基本形成。

  今年,绿屏正在积极腾退更多用地进行复垦复绿植树造林,同步加大林地养护管理,通过卫星遥感影像等技术,监管分析树木长势,提升改造现有质量不高的林地。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绿屏中的林地、基本农田、湿地等生态资源价值,鼓励各区根据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实际,围绕生态体验、乡村振兴、研学康养等,以区域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亮点,采用“生态+”融合模式,探索生态文明发展新模式,实现绿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

雅安市推行林长制工作见成效

仲夏时节,雅州大地生机盎然,绿意正浓。

  森林,在自然生态中意义不凡,守护森林是雅安厚植生态本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题中应有之义。从2021年起,我市全面推行林长制,让雅安青山有人管,绿树有人护。

一、林长制规范树木管理

  “现在大家种树砍树都有计划了,对林业部门的指导也更认可了。”谈起村民近年来的变化,雨城区晏场镇大里村副书记周相明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伐木。

  大里村是一个典型的林业村,全村森林覆盖率96%。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林地。“以前种树是没人帮忙规划的,想怎么种就怎么种,远远看着满山绿,走进树林才发现这些树生长情况并不一定好。”周相明说。

  林地多是优势,但要怎样才能将林地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林长制工作铺开后,大里村根据自身情况,成立“村级林长工作室”,由村级林长担任“室长”,村“两委”班子为成员,制定林长工作室职责、细化“室长”履职流程和任务。

  工作室设立后,大里村将“村域”与“林域”管理结合,划分村级林长制责任区,全面巡查乱砍滥伐、野外用火、森林病虫害监测、违规使用林地等各类行为,形成自下而上的森林资源治理“最小单元”作战体系。

  有了林长,有了工作室,村里涉及林业的方方面面都成为村委会会议上讨论安排的问题。大里村由此还摸索出了“大里村村级林长制1344工作模式”, 即“1个村级林长工作室”带领“3支队伍”,推行“4个1工作方法”,做实“四绿”文章。

  其中,“3支队伍”分别为党员志愿巡护队、群众志愿宣传队、林业产业服务队。他们采取问、巡、宣、查、帮、督“六管齐下”的工作措施,严格开展森林资源管护等工作。

  “我们的林地虽然多,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林木种植技术及政策。现在有了林业生产服务队定期到造林户、种植户、加工户中传授林业生产要领,面对面讲解发展林业产业的机遇和前景,让群众对各项产业政策和技术规程心中有数。”周相明说。

有了“4个1工作方法”,大里村实现了“一村一规划”“一村一台账”“一

村一项目库”“一村一经营主体”。村里林业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有了中、长期规划;
林业相关问题有了统一台账对照落实整改;
围绕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林业产业发展、乡村绿化美化等,组建起村级项目库;
村里还成立了林业产业公司,形成以村集体为经营主体,统筹辖区林业资源发展和转化, 促进林业资源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大里村的变化,雨城区林业局工作人员感受最深刻。

  “林长制让大里村‘两委’更加重视林业发展,给村民宣传了更多有利于林业发展的科学理念。有了‘指挥棒’,林业部门的各项政策落地更实了,也更快了。”雨城区林业局工作人员周平说。

二、三长“同台”合力护林

  翻开宝兴县大溪乡烟溪口村村级林长巡林记录表,上面详细记录了巡林的日期、时段、天气、责任区域、巡林地点、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等内容。

  烟溪口村是大溪乡万亩黄柏立体现代产业园区核心区。目前,大溪乡黄柏种植规模达3万亩,总价值约6亿元,由此带动600余户村民实现可持续增收。

  “今年黄柏价格不错,大家干得正起劲。”顺着烟溪口村党支部书记陈先明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不少村民正忙着剥黄柏皮。“这段时间正值黄柏收割期, 在林地里面干活的人多,我们每天都要去提醒他们注意森林防灭火,不要在林子里做饭。”陈先明说。

  “作为林长,有没有担心过管不住村民,出现村民故意违规用火的情况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陈先明摇摇头说:“大家的意识都提高了,不会故意这样做。再说,真要遇到破坏林地的行为,我们还有警长呢!”

  原来,联系微信32311699,宝兴县在推行林长制过程中,将林长制工作与正火热进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相结合,全县推行林长制“林长+园长+警长” 工作模式。其中,集体林区域“林长+园长+警长”由乡级林长、大熊猫国家公园林区园长、林区警长(当地派出所所长)构成;
国有林区域“林长+园长+警长”由国有林经营单位林长、大熊猫国家公园林区园长、林区警长(当地派出所所长)构成。

  依托“林长+园长+警长”工作机制,宝兴县在全国率先设立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保障中心、大熊猫国家公园法治服务中心,建成“一站式”“集成式”法务区和东河、西河、灵关片区“三大法务中心”,切实解决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难题。

  “森林安全了,我们才更有心思去好好经营森林。”陈先明说,烟溪口村的黄柏已具规模,去年更是帮助村里实现人均收入3万余元。目前村里正在探索林下种植养殖技术,相信这片林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群众保护森林的意识逐渐增强,宝兴县林业案件发生量呈现下降趋势。据统计,2022年1月至今,宝兴县立案林草行政案件仅26起。“林长+园长+警长”工作机制运行以来,宝兴县建立起了信息共享、行刑衔接、联合执法等协作机制,通过加强联动配合,构建起“责任明晰、协同高效、打防结合、治理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新格局。

三、山林常绿发展常新

“老张,准备去林地哇?不要带火进去哦!”“晓得,晓得。”

  两句招呼声,打破了山林间的宁静。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村委会副主任胡太彬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林工作。

  “森林防灭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禁止乱砍滥伐要讲的东西多着嘞。”一边走,胡太彬一边说,“这林子里面有竹笋,有三七,有重楼,还有人在里面养蜜蜂,我们都靠着这片森林养活,可不能被破坏了。”

  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高达80%的森林覆盖率让其成为众多动植物栖息的乐园。由于紧挨着龙苍沟景区,气候宜人的发展村成为外地游客喜爱的避暑地之一。

游客看重的,正是发展村的绿水青山,发展村由此走上了林旅融合的道路。“其实以前我们村靠的是煤矿和木头,2009年停止森林采伐,2012年关闭

煤矿,我们全村人都失业了。”胡太彬说。

  村子不能这样没落下去。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到龙苍沟旅游的游客想在发展村里住宿,村里随即鼓励大家改造自己的房间来开旅馆。渐渐地,发展村又恢复了活力。

  在胡太彬看来,发展村村民和森林之间的故事是一个保护森林得到实惠、实惠促进继续保护森林、获得更大发展的故事。

  “客人喜欢鸟叫,觉得亲近自然,大家慢慢就不再打鸟,甚至在家门前种树,吸引鸟来。谁家鸟多,谁家游客也就多。”胡太彬举例说。

  每到夏季,发展村里总能看见惬意避暑的游客。2022年,民宿为发展村带来了1800多万元的纯收入,今年在暑假来临前,发展村的民宿已经有大半被游客预订。

  “氧吧驿站”是发展村最早的旅馆之一。去年刚翻新过的“氧吧驿站”已经从乡村小旅馆变成了时下最受游客青睐的民宿。“客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 我们也在游客建议下不断升级改造,现在我们村里已经从最开始的8家旅馆变成了64家民宿。”胡太彬说。

  旅游一业兴带动村里百业兴。游客们来到发展村,村里的土特产、野生蔬菜、蜂蜜等原生态产品销路走俏。发展村瞄准机遇,以当地资源参与入股分红的方式与旅游公司开展合作,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时,发展村还动员群众发展林间种植,通过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效益。

  “过去老话说靠山吃山,我们现在也是在靠山吃山。但是,我们不再无止境、无序地向森林索取。”巡林路上,胡太彬又和偶遇的村民讲起“发展经”。

全面落实林长制绘就绿美柴桑新画卷

  四季里的柴桑,春赏百花盛开,草木葳蕤,茶叶飘香;
夏遇大美荷花,花开并蒂,好事成双;
秋收胡桥柿子,品尝甜蜜,好柿成霜;
冬观湿地候鸟,翩翩起舞,引颈长鸣。

  全面实施林长制以来,柴桑区进一步建立健全林长制责任制度,以“长” 为核心,履职尽责;
以“制”为根本,探索创新,发挥“长”的效能,探索“制” 的创新,充分运用管绿、增绿、护绿、用绿等综合手段,有力促进了全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描绘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画卷。

一、尽职尽责护绿,林草也有守护者

  柴桑区通过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长制长效机制,落实各级林长巡林工作制度,推动区、乡、村三级林长知责明责、履职尽责,按照“区建、乡聘、村用”的方式,组建了一支38人的专职护林员队伍。

  在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大门通远高速出口区域,有一位皮肤晒得黝黑, 但仍拖着残疾的身躯坚持每天巡山的护林员,他就是全省林长制“最美护林员” 康应忠。由于管护区域内全是生态公益林,每天的车流、人流量很大,巡护任务很重,为了管好山林,他常常早出晚归,在管护的3600多亩区域山林内进行巡护,重点防火期每天从不缺席,成功制止和处罚了数次违规用火及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破坏古树名木等行为,守护一方青山绿水。

  “柴桑区林长办实行‘日调度、周通报’,提高护林员工作实效,每2天对巡护达标情况进行通报,对履职不强的护林员实行上门服务,点对点培训巡护系统,制作专职护林员明白卡,建立森林资源源头监测体系、林业灾害预警体系和以庐山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地保护体系。”柴桑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段训锋向记者介绍,该区邀请乡土专家,组织林管站长、种植大户开展林业技术种植培训,建立林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提高护林员履职能力。

  柴桑区建立乡、村两级林长制组织网络,以乡党委书记为总林长、乡长为副林长的林长制组织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实行乡级林长、村级林长密切配合制。组建乡村联合执法队伍,对区域内的野外用火、秸秆焚烧、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村级护林员每日详细填写巡林记录,网格化管理责任范围全覆盖,林长制逐渐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

二、创新举措用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柴桑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广泛宣传林长制,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发展与林业项目有机结合,让群众树立环保意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们确定‘林长+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实现了林业产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蓬勃发展。”柴桑区新塘乡党委书记刘昳表示,该乡在新形势下走出了林业发展新路子。九江鑫丰茶叶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成、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种植茶叶面积近两千亩,成功带动当地百余户社员致富,发展成为当地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金柿涞柿子产业园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已形成种植、养殖、垂钓、加工、秸秆处理五大功能区,新引进柿子饼深加工生产线,提升产业园区功能,延长柿子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兴旺、农民得利、企业发展”的“三赢” 局面。林下经济森林药材发展势头同样喜人,不少林农利用林中荒地、林下种植灵芝、食用菌、无患子、金银花等森林药材,累计完成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余亩。

  制度完善,方可得山水之美。柴桑区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始终把“环境立区”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五大战略”之一,在林长制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持续优化提升林长制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途径,为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贡献柴桑力量。

焦作市推深做实林长制一线观察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制度创新。今年以来,市林长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部署, 以保护发展生态资源为目标,以压实责任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三单一函”为手段,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并将其作为统领林业工作的重要抓手, 不断擦亮焦作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一、看组织体系,全市四级林长动起来

  9月20日,在中站区龙翔街道赵庄村窄门峡谷,新建成的市级林长公示牌, 引来几名“驴友”围观。

  走近观察,上面有“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姓名、职责、责任区;
有辖区森林资源分布图、监督电话;
有林长制、林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等宣传内容。

  “这里植被好、环境美,是户外运动的好去处。以前发现野生动物受伤、树木病虫害等情况,不知道向谁反映,现在好了,打个电话就行了!”我市一位资深“驴友”张先生说。

  连日来,在解放区南太行省级森林公园、山阳区黎明脚步公园、高新区大沙河畔市林长办在各县(市、区)以及国有焦作林场,共设置36块林长公示牌。

  公示牌“上岗”的同时,新一批市级林长也全面上岗。近日,市林长办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变动情况,公布调整后的市级林长名录,并印发《巡林工作提示单》。

  市级林长是我市构筑“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组织体系中的一部分。目前, 村级林长的巡林已趋常态化。

  9月21日,中站区龙翔街道桑园村党支部书记许卫民带领几名护林员又去巡林了。该村地处海拔900多米的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秋季,作为村级林长的他,防止有人破坏性采摘林果、中药材是他的职责之一。

  该村漫山遍野都是连翘树。春季,群众采摘连翘叶制茶。秋季,群众采摘连翘果作为中药材出售。然而,许卫民在巡林中发现,有人为了采摘连翘果, 不惜破坏连翘树。为了保护连翘树,不久前,他组织护林员在山林中设置了提示牌。

  许卫民只是村级林长的一个代表。2021年年底,我市开启全面推行林长制大幕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第一总林长、总林长,带动“市县乡村”

四级以及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等全面建立林长组织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林长3425名。

  今年以来,市林长办通过用好“三单一函”、完善考核制度等,持续推动林长履职尽责,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二、看制度体系,“林长+公检法三长”显身手

9月8日,我市北业林区的绿色林海中,一抹“检察蓝”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茂密的人工林一望无际,凝聚着几代林业人的心血和汗水。守护这

片山林责任重大。当日,为深入推进“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积极构建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顺畅衔接、高效发力的运转体系,市检察院与市林业局在此开展“林长+检察长”公益保护暨党支部联建活动。跟随护林员的脚步,走在林间的巡护步道上,检察干警和林业干部深入了解护林工作内容与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情况,并开展林区公益保护活动。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成立以来,我市着力健全信息共享、案件线索移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衔接、调查协作和检测鉴定技术支持、联合专项整治、公益执法林等6项工作机制,凝聚行政执法与检察监督合力,推进自然保护区智慧保护平台与数字检察深度融合。

  “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已取得显著成效。中站区检察院履行公益诉讼监督职责,确保更新造林承诺完成;
修武县检察院办理盗挖黄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办理非法狩猎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据统计,我市累计办理涉林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35件,发出检察建议20 余份,追偿林地生态修复费用300余万元。全市各县(市、区)全部设立公益诉讼司法林,将诉讼追缴罚金用于森林资源培育,建设公益诉讼司法林500余亩。这只是我市“林长+”机制取得的成果之一。今年以来,我市“林长+”机

制进一步健全。

  一是形成制度体系。在全省率先与人民法院建立“林长+法院院长”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全面形成了“林长+公检法三长”工作体系。发挥“林长+警长” “林长+检察长”“林长+法院院长”“林长+科技特派员+网格管理员+护林员” 等工作机制作用,在森林资源管理、保护等方面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形成推进合力。我市各县(市、区)也都建立了“林长+”工作机制,亮点频闪。例如,修武县挂牌成立县人民检察院驻县林长办工作联络室以后,在依法治林、解决林草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等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省级基地。今年7月20日,省级“林长+法院院长”“林长+检察长” 生态修复基地和宣传教育基地在国有焦作林场揭牌。两类“林长+”基地揭牌, 标志着我市林业生态司法保护进入新阶段,为凝聚林业生态保护共识与合力再添新动能。

  未来,我市将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创新,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夯实工作基础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林长制工作规范高效运行,真正实现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

沙海镇林长制助推生态产业富民

  近年来,杭锦后旗沙海镇坚持因地制宜、因林施策的原则,推动林长制落实落细,在造绿、管绿、守绿、用绿上,持续扩大林长制辐射带动效应,发展林业新业态,加速实现生态产业富民。

一、整体谋划布局

  沙海镇依托“绿满杭后”行动,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以原有林木布局为基础,以乡村道路为骨架,以能浇则浇、易灌则灌、浇灌结合、需矮则矮的原则,进行了植树造林,对全镇域的林木进行品种改良,结构调整。

  以城乡出入口、人员聚集区和建设园区为重点,大力建设森林公园和各类公共绿地,打造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乡镇绿色生态环境,完成造林2300亩,建成由27万多棵林木组成的“生态走廊”。

二、压实林长责任

  沙海镇划定林长责任清单,实行书记、镇长双林长、包村领导为镇级副林长、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林长的三级林长制体系,通过召开林长会议、发布林长令、签署“管护责任书”等方式,督促各级林长开展巡林督察,指导责任区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实施林长考核体系,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制定林长制工作管理办法,增强各级林长、护林员保护发展林业资源意识,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生态富民,全镇林业大保护、大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为促进各部门间的沟通协作, 形成工作合力,制定《镇级林长制部门协作制度》,从信息沟通、规划统筹、联席会商、协调服务、跟踪问效等方面,进行制度规范,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林长制部门联动机制。

三、强化源头管理

  沙海镇根据全镇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分布特点和保护发展需要,将全镇划分为10个责任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名镇级副林长,一名责任区林长、一名村级林长及一名专职护林员,形成由镇级林长、责任区林长、村级林长、专职护林员为主体的“三长一员”保护管理架构,森林资源保护责任落实到田间地块, 切实做到“前面有人巡、中间有人盯、后方有人管、效果有人问”。

四、发挥林业优势

  沙海镇按照农林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实现林业产业、森林文旅、林下种养、循环经济融合发展,逐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

  “林长+林业产业”。结合前进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目前,共种植苹果梨、早酥梨、小杂果面积5800亩,全部配套井黄双灌水利设施,其中进入盛果期的约有2800余亩,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共投资800万元,建成集农贸、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果蔬农贸交易市场。2021 年通过招商引资,进一步引进富硒梨种植技术,打造高端梨果产品,提升产品价值。近年来,前进村通过发展“互联网+农业”线上销售,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有效提高了梨果产业经济效益。

  “林长+森林文旅”。以新乐村百年海棠园为起点,以金沙湾旅游度假村、同拓水产养殖基地、沣达水产养殖合作社、东风林场自然湿地和前进村万亩梨园为基础要素,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电商销售、农家美食为一体,多要素集聚、多主体参与、多业态经营的农林文旅林业公园“林长+林下种养”。以前进村梨园为基础,以成熟的乡土种植技术体系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空间, 试养家禽、试种中草药材,形成树上摘果、树下采药、锅里炖鸡的种植养殖格局,实现效益最大化。

  “林长+循环经济”。建成食用菌种植棚和智慧食用菌种植方舱,利用梨园周边种植玉米剩余的玉米芯和梨园剪枝、清园和品种更新的梨木作为蘑菇和木耳种植菌棒的原材料,种植完的食用菌棒再作为家畜饲料或者林果肥料使用, 不仅实现无公害绿色循环,更节省了发展成本,促进了产业发展。

看武宁县长水村如何做活林长制

  前不久,首届林长制论坛在武宁县举办,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林长办代表共计300余人,参观了长水村“林长+基地”项目点及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新利连连竖起大拇指说:“想不到一个山村靠山‘吃’山,可以做得这么好。长水村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护美绿水青山,从“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到“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

  走进长水村,空气都是甜的。高山与密林相伴,绿水与深谷相随。微风拂来,房前屋后绿树摇曳,山间密林婆娑多姿。这里被称为江西林改“第一村”

——在2007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长水村“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经验叫响全国。

  2017年,随着武宁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机制, 长水村再次按下林业改革快进键,把护林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林长有了“责任田”,从而走出了“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禁止在禁火区内吸烟、野炊、烧稻草、烧田坎”长水村专职护林员刘敏的喇叭声唤醒了新的一天。一个手机大小的巡护终端、一双解放鞋、一身工作服、一把长柄砍刀,这些是刘敏巡山护林的全部装备。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片林区到另一片林区。“我负责的网格内有山林12万余亩,每半个月要基本走完一遍,有时徒步,有时骑电动车。我每天走过的巡山轨迹都能实时记录,林区情况和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通过巡护终端上报林业主管部门。”他拿起巡护终端,打开上面的赣林通巡护系统App进行演示:“你看,绿色地图中显示的一串小点,就是我每天的足迹,这是我用脚步丈量出的‘护林地图’。”

  长水村以林长制织密生态保护网,村级林长包片、生态管护员包组巡山护林,细分任务、明确责任。“该村在醒目位置设立林长公示牌,县、镇、村林长的姓名、责任区域、工作职责、监督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罗坪镇党委书记、镇级林长赵钢介绍,严格的督查考核有效解决了森林保护力度不够、责任不实等问题。

  在村口,长水村的17棵千年红豆杉苍翠挺拔。“每棵红豆杉都有专属树牌, 上面标着古树编号,并配有二维码。我们逐棵树落实责任人,实现专人专管、

时时保护。”长水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林长卢咸锋说,建立林长制后,村里的党员自发与红豆杉建立“一对一”管护责任,树牌上也新增了村级林长、监管员、护林员、管护人信息。

  当地村民牢记家风家训,也自发参与到绿水青山的保护中来——卢氏家训写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张氏家训添加“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余氏家训添加“树木资源、不许滥砍”。在林长制的护航下,长水村森林覆盖率达93.7%。绿水青山成为该村一块金字招牌。

二、做大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实现价值有效转化

  在长水村占地400亩的菌类种植基地,树干上的小吊篮种着铁皮石斛,树下一行行架子上种着多种有机食用菌,有茶树菇、虎奶菇、鹿茸菇、竹荪、羊肚菌、灰树花等。

  “我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一年四季都种植菌类,完全仿野生培育,林长、监管员、技术员跟踪管理,菌类品质有保证,不仅好卖价格也高。”卢咸锋说, 长水村有村民2300余人,但前几年只有300余人留村。推行林长制后,村里依托“林长+基地”项目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菌菇、蜂蜜、板笋、野生茶等产业,不仅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发展,还陆续吸引了一些外乡人来投资。2022年, 全村种植菌菇、草药1000亩以上,养殖蜜蜂8000多箱,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 万元,人均收入达3.5万元。

  林长制不仅为长水村留住了村民,还带来了游客。该村人气最旺的“红豆饭庄”位于17棵千年红豆杉附近,饭庄经营者卢咸成夫妻俩在家中办起农家乐, 集餐饮、住宿于一体,每天可接待游客数十人,成为呵护绿水青山的直接受益者。

  2017年,在外创业的卢咸锋回乡开办民宿悦山居,成为长水村旅游康养产业中的一部分。他的民宿有21座小木屋,所有木屋依树而建,根据树木之间的距离定制,没有砍山坡一棵树。“民宿绿化用本地麦冬代替草皮,用鸢尾草做装饰,我们吃的就是生态饭,更要守好这片绿。”卢咸锋说,民宿年接待游客6 万余人,收入700万元,吸纳村民68人就业,还帮助村民卖土特产年增收30余万元。

  为发挥林长制抓总引领作用,2021年5月,武宁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长水网点成立。“这是政府搭建的生态权属交易平台,可将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精细化评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运营,实现价值

有效转化。”赵钢介绍道。

  长水村的林地、荒田、荒地等因此被盘活,2021年村委会控股的村办企业获得贷款后,建成千亩生态循环产业园,涵盖生态果园、蜂蜜园、鱼菜共生园、菌草园,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200万元。

  曾经“守着青山吃贫困”的长水村,以林长制为抓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兴林富民路。

山区小县的林长制实践

  “现在使用‘林掌’App开展巡林,巡林时长、距离等一目了然,发现问题还可以拍照上报,非常方便。”11月21日,旌德县蔡家桥镇华川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王宏明笑着对记者说。

  作为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旌德县在全省县级层面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坚持“五绿”并进,努力实现“不砍树能致富”。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县、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巡山护林,联系微信32311699,保护好森林资源

  走进蔡家桥镇华川村,放眼望去,山峦起伏、层林尽染,农舍房屋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该村林地面积1.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95%,被誉为“全国林长制改革策源地第一村”。

  在华川村林长制展馆内,翻开一张张发黄的票据和文件,印证着当地林业改革的不懈探索和艰辛历程。

  据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华川村先行一步探索林业改革。1952年, 华川村便发行林权股票,明确股民权利、义务与利益分配方案;
1964年制定了林业生产与管护制度,初步构建起林长制管理雏形;
2013年到2015年,该村制定村“两委”干部分片包山制度,明确护林、防火、造林、管理等责任,当时称为片长、山长,相当于现在林长的职责。

  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华川村也开启了片长升级林长的改革。华川村根据辖区范围内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地形情况,划分3个区域,设立村级林长3名,分别由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正副主任担任,至此村“两委”干部又多了一个头衔——林长。

  “当时有不少困惑,林长要干啥?”王宏明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商量, 决定从整治山里盗采盗挖起步。“当时野生映山红被盗挖现象很普遍,但由于没有人牵头制止,难以形成打击盗采盗挖的长效机制。”王宏明说。当上林长后,王宏明时常带着热心村民上山巡护,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当地还将保护生态环境写入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严禁带火种进山,不准焚烧秸秆,文明祭祀;
严禁捕杀、药杀野生动物和乱挖野生植物。”

一系列管绿、护绿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4月,花开时节,漫山遍

野,全是映山红!”王宏明高兴地说。

  华川村是旌德县林长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旌德县林地面积97.7万亩,森林覆盖率69.2%,素有“山区小县、林业大县”之美誉。旌德县设立县、镇、村三级林长248名,重点围绕生态保护

  修复、建设木本油料林基地、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等目标,建立25个县直单位参加的林长制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构建管理高效、广泛参与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着力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的齐抓共管格局,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旌德县林业局局长叶军政表示,通过实施林长制改革,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打破了原先林业部门唱“独角戏”的状况,形成了林长牵头负责、部门协同配合的“大合唱”格局。

二、盘活资源,青山变金山

  “当好林长,护好生态,还要盘活林业资源,让百姓致富。”王宏明开始琢磨怎样让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他选准产业方向,决定带领村民围绕林业资源用绿、活绿,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林下经济。

  在旌德华川丰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白茶基地,只见山核桃树下套种了白茶, 企业负责人赵白林正在指导工人做好冬季管护。该企业2016年由华川村引进过来,承包村集体山场1000亩用于营造香榧、山核桃和林下套种白茶。村集体获得林地使用费并参与分红。

  “得益于各级林长的大力支持,山场流转、用工等得以快速解决,项目落地只用了26天。”赵百林说,今年白茶收获6000多斤,带动附近群众就业300多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华川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先后招引多家农林企业进驻,如鸦鹊山白茶生态观光园、仙古村灵芝基地等。同时, 该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着力打造绿色景点,如大溪河漂流皖南天路、北纬三十度界碑等,真正实现了“以绿为宝,点绿成金”。全村现有林业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和家庭林场14家,林业经营大户10户,发展山核桃600亩、白茶1000亩、油茶1500亩、灵芝130亩。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2万元。

  同样让村民吃上“生态饭”的还有俞村镇芳岱村。该村书记江英娇介绍, 全村山核桃种植面积5000余亩,是全县山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村,年产量40万

斤左右,产值1050万元。山核桃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旌德县坚持“向林地要产出、向空间要效益”,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出台《关于加快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发展灵芝、黄精等林下中药材种植,积极鼓励发展香榧、油茶等木本粮油特色林业产业,念好“山” 字经,做足“林”文章。目前,全县共发展灵芝、黄精等林下中药材6.7万亩, 香榧、油茶特色产业2.6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

  “我们引导经营主体把分散的林地整合起来,打破传统粗放管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叶军政说。目前,全县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达到415家,注册家庭林场110家,其中国家林业龙头企业1家、国家林业示范社2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家庭林场6家。

三、林权改革,促进群众增收

  最近,该县版书镇版书村五百担组村民唐少平很开心,她拿到了旌德县生态资源受益权证,凭借此红本子,她家25亩山场今年能获得3875元收益。

  据介绍,五百担组由于农户多,山场地界难以明确划定,办理林权证存在一定困难。2017年为保障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规模,决定将该组黄高峰山场统一纳入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理林权类不动产权证。

  “我们给全组46位农户核发生态收益权证,农户收益总面积2050亩。农户享受的权益明确登记在册,为农户权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版书镇党委书记、镇级林长方明说。

  为破解林业发展中的难题,盘活森林资源,不断释放改革活力。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实行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基本形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而旌德县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2022年5月,该县出台《旌德县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启动改革发展试点建设。坚持“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推进林权改革,明晰山林权属,全县参与林改的集体林地共75.6万亩,其中确权到户61.2 万亩,留归集体经营13.7万亩。该县还成立全省首家“两山银行”并颁发全国首本生态资源受益权证。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行“两山银行”至5个镇10个村,实施股份制经营林地面积1.8万亩,核发生态资源受益权证2421户,入股农户受益

622.37万元。

  “我们将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现有森林资源优势, 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唤醒沉睡的森林资源资产,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叶军政说。

山阳林长制由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

  今年以来,山阳县牢记***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殷殷嘱托,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从守护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祖脉的高度,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坚定不移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一、扛牢卫士职责,健全森林保护机制

  把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将林长制纳入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清单,落实县级林长20名、镇级林长40名、村级林长480名,配备护林员1917人、护林民警91人,做到“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制定落实《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重点问题12个,开展巡林检查32次,发现整改问题122个。开展“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系列活动,广泛宣传《森林法》《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营造人人参与森林保护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保护优先,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机制,开展秦岭“五乱”整治,查处涉林案件41起、乱采乱挖野生植物案件2起,对273株古树落实“一树一档”管护。

  开展“护绿、增绿、管绿”专项行动,新增绿化造林15万亩、义务植树130 万株,完成村庄绿化提质改造10个、道路绿化72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8%。优化“人盯人+护林防火”工作机制,开展违法野外用火和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专项整治,查处森林防火履职不力典型案件4起、问责16人,清理病死疫木3.93万株,实现“无新增疫点”“四降一提升”目标。

三、突出绿色循环,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打好森林保护、开发和利用“组合拳”,选优发展核桃、板栗等林果种植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培育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创建市级以上林下经济合作社示范基地6个,山阳核桃油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用好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创建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实施天竺山景区改造提升、色河铺陆湾康养中心等旅游康养项目41个,天蓬山寨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探索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和评估机制,意发牧业被国家认定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推动绿水青山“好颜值”向金山银山“好价值”转化。

普洱市林长制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

  这里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有林地面积约4866.46万亩,森林面积约4530.10万亩,森林蓄积量3.14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森林覆盖率达68.23%, 居全省第二位,这里就是普洱。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屏障和北回归线上的生态绿洲,普洱市2015年11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先后建成3个国家森林公园、18个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乡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普洱市绿色崛起的背后,是“林长制”的加持赋能。

  自实施林长制以来,普洱市认真贯彻“两山”理念,突出发挥森林“四库” 作用,以“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为抓手,在“绿色指挥棒”下, 森林资源稳步提升,人民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林长制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持续筑牢普洱绿色生态屏障。

一、赋予新使命注入新动能

  普洱市始终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级林长制工作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林长履职效能,创新推行“五级林长体系”和“六级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打通源头管护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为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标出了底线、划出了红线、筑牢了防线。研究制定了《责任区林草资源和管理情况清单》《下一级林长履职情况清单》《重要工作提醒清单》等普洱市林长制工作“三张清单”,定期向林长报送责任区林草资源和管理情况清单、县级林长履职情况清单、重要工作提醒清单,进一步压紧压实林长责任,加快林草重点工作任务推进。

  在履行“护绿”使命中,全市建立了普洱市“林长+检察长+森林警长”工作机制以及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村民小组五级林长体系,共设立各级林长16151名,建立市、县(区)两级督察体系,对林长制实施情况、林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察、督导,高质高效抓实林长制工作。2023年上半年,完成市级林长巡林12次、县级林长巡林238次、乡级林长巡林4928次、

  村级林长巡林11066次,市级督察10次,对县(区)人民政府直达资金支付进度缓慢问题进行了工作提醒,全市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同唱护林曲共守普洱绿

同唱“一台戏”,共谱一首山林守护曲。普洱市注重统筹谋划,持续完善

部门联动和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工作质效。各级林长办紧盯主要问题和重要时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向本级林长报送重要工作提醒,提请林长在责任区巡林中帮助研究解决,全面推动各项林草工作有序开展。根据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及时制发《普洱市林长制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林木采伐管理工作的通知》;
印发了《普洱市林长制办公室关于加强亚洲象保护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加强亚洲象保护管理;
印发了《普洱市林长制办公室关于加快林草专项转移支付直达资金拨付进度的通知》,督促县(区)人民政府加快林草专项资金支付。

  “通过林长制‘三张清单’的建立,普洱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进一步压实了林草资源管护责任,为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提供了机制保障,有效构筑起森林资源保护的坚实堡垒,助力林草资源管理取得实效。”普洱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祁海介绍,在全省率先制发了资源开发利用“黑名单”管理办法、责任倒查追究办法,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违法案件查处整改,坚决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跟进执纪问责工作, 林草资源保护管理呈现出良好态势,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晒“绿色”成绩写生态答卷

  “当前的普洱,在‘绿色指挥棒’下,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精准护绿、稳步增绿、有效用绿,促进林草资源保护,带动产业发展,呈现出释放生态红利的大好局面,走出了一条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生态发展之路。”祁海说,林长制已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

  一是森林资源质量稳步提升。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由2020年的每公顷101 立方米增至每公顷105立方米,森林蓄积量由3亿立方米增至3.14亿立方米,全市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天然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均居全省第一。

  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全市共建成自然保护地22个420.63万亩, 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3种,国家II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7种;
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种,国家II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0种。

  三是绿色底色更加亮丽。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各类义务植树活动90余次, 完成义务植树291万株(含折算植树),成功申报“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捐资项目1个,发放25万株绿化苗木,完成造林绿化任务29万亩。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被列入绿美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全市22个乡(镇)、村庄入选2022年云南省绿美乡镇、省级绿美村庄。

  四是林草防火成效显著。全市实行森林草原防火责任网格化管理,各级林长压紧压实责任积极巡林调研,不断加大防火督察及明察暗访力度,筹措资金完善智慧系统建设。通过人防与技防相结合,2023年全市圆满完成森林草原防火各项防控目标任务,连续实现37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好成绩。

  碳汇开发释放红利。云景林纸碳汇造林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成为全省首笔林业碳汇质押贷款项目;
宁洱县成为云南省唯一的全国18个林业碳汇试点县(市)之一,积极搭建“宁碳惠”交易平台,实现首笔27吨碳汇交易;
普洱市成功落地1200万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系云南省首个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项目。

上饶市深入实施林长制护绿生金

  每年4月至7月,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蓝冠噪鹛都会如约来到婺源栖息繁育,吸引众多爱鸟人士前来观鸟拍摄。近年来,上饶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生态旅游,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有效转化的特色路子。去年,上饶林业总产值达555.9亿元,其中林下经济产值达274.7亿元、生态旅游产值达176.1亿元。

一、变“挂名制”为“责任制”,全力做好“管绿护山、增绿添彩”文章

  据上饶市林业局林长办负责人刘苗苗介绍,从2018年起,该市全面推行林长责任区负责制,持续开展护绿提质行动,强化护绿、全力增绿、科学用绿。如今,该市已全面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共确定市级林长15名、县级林长203名、乡级林长2069名、村级林长3981名。实施林长制五年来,该市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了45.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逾95%。

二、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下好产业,林上好风光”

  位于德兴市花桥镇的药博园基地,除了种植中药材,还积极拓展林下种养殖和休闲旅游等业务,打造以养生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地。近年来,上饶市通过制订规划引领、加大投入促进、扶持龙头带动、科技创新支撑等措施,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力促进油茶、笋竹、森林药材和森林景观资源利用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并推广“林长+基地”“公司+基地+脱贫户”等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该市共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679家,入社林农达13.5 万户。

三、放大绿色优势,带动生态旅游市场火“出圈”

  进入暑期,三清山景区、葛仙山景区以山为媒,引得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生态游持续升温;
望仙谷景区坚持治污与修复同步,将保护自然资源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从一座落寞的废弃矿山蝶变成一个热闹的文旅小镇;
婺源县将天然阔叶林十年禁伐升级为长期禁伐,建立健全森林保护长效机制,促进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共生共赢,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目前, 上饶已拥有3个国家5A级景区、34个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9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在江西率先实现了县县拥有4A级景区,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

大同市新荣区深推林长制

  近年来,新荣区紧紧围绕晋北高原风沙源治理、退化林修复等重点项目, 深入推进林长制工作,聚焦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以林业增绿增彩增效和森林乡村创建为抓手,拓展“四旁四边”绿化,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加快国土绿化步伐。

  新荣区现有林草地面积96.8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24.59%、绿化率42.52%, 辖区内重点林区9处,是全省2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区)之一,2014年被省政府授予“山西省林业生态县”。

一、构建林长责任体系,压实“管绿”责任

  该区积极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各级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林长制”目标责任体系,压实区、乡、村三级林长责任, 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全区现有区级林长9名、乡级林长35名、村级林长560名,各级林长累计巡林2100余人次,护林员实现巡林巡护全覆盖。实施古树挂牌保护,全区4株二级古树签订养护责任书,投入20 余万元对4株二级古树名木开展修复保护工作。同时,修订《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应急预案》,不定期对全区林木资源开展外来物种排查清除工作,累计排查林木2.5万株。

二、开辟林业绿化空间,拓展“增绿”成效

为进一步处理好林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该区投资230万元组织编制了

《大同市新荣区林地保护利用发展规划(2023-2035)》,对全区造林绿化工作提前科学布局、合理实施,确保造林地块全部落地上图。大力开展营造林绿化工程,累计完成风沙源治理人工造林10000亩、三北防护林退化林修复15000亩;
 实施道路绿化彩化工程,投资1624万元对区址长城西街道路两旁的树种进行提质改造,绿化彩化面积8293平方米,补植树种6874株,投资896.72万元在新荣镇、花园屯镇、破鲁堡乡主要路段共绿化面积38635.8平方米。

三、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扛起“护绿”职责

  该区持续开展森林督察,完成上级下发的522个图斑核查工作,共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15起,责令限期恢复林地原状15处,收回林地面积1.1409公顷;
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严格落实各项防火责任措施,提高森林防火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与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5次,检查人工繁育场

所3处,检查农(集)贸市场3处,商场、超市各5处,餐饮服务场所18处。

本溪市持续推进林长制工作纪实

  日前,本溪市召开林长制暨森林防灭火工作会议,推动林长制工作再上新台阶。作为辽宁省首批林长制试点城市,本溪市以“生态立市”为首要发展战略,立足本溪林业发展实际,不断推进林长制工作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如今, 本溪市的森林蓄积量已提升至59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在76%以上, 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一、巡林制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8月7日,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林场,巡林员苏仁春一边挥舞着镰刀砍断树枝上的藤蔓,一边仔细寻找可能引发火灾的易燃点。

  “受高温天气影响,夏季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苏仁春说,“巡林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防火。”苏仁春今年50岁,从事护林员工作已经28年,他从学徒干起,现在独立负责2400亩林地的巡林工作。

  “以前的本溪是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现在的本溪是让人看不够的城市。” 苏仁春说,“这里不仅是煤铁之城,更是天然氧吧。”

  正是在本溪市广大巡林员的呵护下,本溪市的森林蓄积量提升至59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在76%以上,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巡林制度,是本溪市解决林草资源保护内生动力问题、长远发展问题、统筹协调问题的基础。本溪市规定了四级林长巡林频次,明确巡林前有林长工作提示单、林长责任区域森林资源清单、巡林问题清单,巡林后有督办函、整改报告,实现巡林工作闭环管理。

  2023年3月24日,本溪市市级林长签发林长1号令《关于开展市、县区两级林长巡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林长按照要求巡林。同时印发具有本溪市特色的《本溪市林长巡林手册》并下发至各县区,督促各级林长巡林时将工作主体、解决具体问题、照片等信息如实填写,使巡林工作不再流于形式,2023年本溪市的巡林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巡林制度到底能解决多少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数据显示,在2021年,本溪市、县两级林长巡林达150余次,解决问题50余个;
到了2022年,本溪市、县两级林长巡林百余次,解决问题40余个,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全年共巡林2万余次,解决问题200余个。

  本溪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林长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角, 巡林中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实行随机抽考,可以提升各级林长履职能力。同时,

由本溪市市级林长、副林长协调解决区林业机构不顺问题,各个区还相继成立林业中心,由市自然资源局分局委托区属林业管理部门进行林业管理工作,各区属林业管理部门按照区政府常务会议纪要或区长办公会议明确的程序履行签字手续,签字手续完备后由城区自然分局在林草行政执法法律文书上加盖公章, 对签字程序未落实到位的不予盖章。

巡林制度已经成为本溪市森林资源林长制管理的重要模式。

二、智慧管理让森林资源“可视可管可控”

  近年来,为了加强林业管理,本溪市在辽宁省率先创建了智慧管理平台, 将原有的森林防火远程预警监测、珍贵濒危物种栖息地视频监控等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统属数据信息统筹利用,并且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实现了“一屏统览、一图统管”的信息化管控。

  “国家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智慧管理平台的负责人林强说。在林强团队的努力下,本溪市连续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自2013年以来破坏森林资源违法案件数整体呈下降趋势。

  智慧管理平台监测的内容不仅仅是火灾,它是由“林长制综合展示平台” “林长通APP”“林长制后台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构建的是以林长制为核心, 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护等多项业务工作协同开展的“1+N”功能体系。

  这个体系以森林资源、森林灾害、森林资源管护、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等数据为基础,运用、研发和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型实时传输监测终端等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设备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

  据介绍,本溪市目前已初步筛选出113个点位建设市域野外监控基础设施, 实现森林资源的实时监测管护。

  本溪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本溪市森林资源“可视可管可控”,实现了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自动预警、生物多样性实时监测、执法队伍和护林队伍智慧管理,以及各项林草业务工作的网络化便捷化,“建立的是‘人防+技防’管护体系,能够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水平,奠定本溪市生态立市的坚实基础。”

三、构建科学严谨的林长制体系

  巡林制度和智慧化平台,创新了本溪市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手段,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手段的基础,仍旧是本溪市构建的科学而严谨的林长制体系。

  2020年7月,本溪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试行)》, 对林长制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明确市级林长职责、市级林长制责任单位职责、市林长办职责等,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推进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科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机制等方面落实全市林长制改革主要任务, 同时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考核问责等方面保障了林长制推进落实。按照意见的要求,本溪市以“分级负责”原则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 每一级都有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林长和副林长,在此基础上,设立了“4+1+3”一体化管理模式,“4”即设立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林长,“1”即在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公园、国有林场、国有农场等重要生态区域设立林长,“3” 即技术员、监管员和护林员。

  目前,本溪市已建成市、县(区)、乡镇、村四级林长及护林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共有林长制网格1356个,设立各级林长605名。其中市级林长8名,县级林长47名,乡级林长197名,村级林长353名,并建立市级每季度督查、县(区) 级每月督查、护林员每天巡查的监管机制。与此同时,本溪市还在已试行的《本溪市林长制市级会议制度》《本溪市林长制信息公开制度》《本溪市市级林长制协作单位工作制度》《本溪市市级林长制工作督查制度》《本溪市林长巡林工作制度》《本溪市林长制考核办法》《本溪市林长制办公室工作制度》七项制度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并印发了《本溪市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调整〈本溪市林长制市级会议制度〉等七项制度的通知》,在源头管理体系中编制各级林长、护林员、监管员和技术员网格化责任清单,设立721块公示牌向全社会公开责任区域范围、责任区林长和“一长三员”名单、监督电话等信息。

四、林业资源量与质同步提升

  随着林长制体系的搭建,本溪市在森林资源保护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林长办和各级林长的作用,从工作部署到进展情况调度均以林长办文件形式下达至县区政府,由县区林长部署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明确具体部门负责完成林草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溪市先后印发了《本溪市林草系统落实行政执法专项考核工作方案》《关于印发林草系统集中整治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使用林长制这个“指挥棒”,落实林业执法相关工作,督促各区政府落实执法责任主体及任

务,弥补机构改革后职责不清人力缺失大问题。

  目前,本溪市森林质量不断提高,依托林长制开展的退化林分修复、森林抚育、迹地更新、荒山造林等措施,保持了全市森林资源的稳定增长,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31%,稳居全省首位,被省林草局确定为全省唯一林业碳汇试点市级城市。

  近年来,本溪市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率先在全省实施全面清查打击涉矿企业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对全市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整治专项行动62次,出动检疫执法人员315人次,清查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及交易市场133家。

  本溪市森林督查案件自2013年以来整体呈下降趋势。全市连续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森林火灾起数、过火面积、受害率均降至有数据统计以来历史最低点,本溪市林草局被国家林草局评选为全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先进单位。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严格控制在3‰以下,特别是松材线虫病除治实现疫木除治率100%、疫木安全处理率100%,2023年2月本溪县成功撤销松材线虫病疫区。

  本溪市的林长制工作正引起全省、全国的关注: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对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的成效予以督查激励;
同年6月, 本溪市代表辽宁省在国家林草局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推进片区视频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
在2022年度辽宁省林长制落实成效明显地区评选中,本溪市被评为优秀市,排名第一,并获省级督查激励。在2021年、2022年连续两个年度辽宁省林长制落实成效明显地区评选中,本溪市均被评为优秀市,排名第一,成功实现两连冠,并获省级督查激励。

平武县建立三级林长制体系

  金秋红叶好,风爽秋山明。深秋时节,驱车行驶在被称为“熊猫高速”的九绵高速平武县城至白马段,沿途的林海流丹似火,山峦环抱的山坳里、沟谷中、山脊上,一团团一簇簇红叶色彩斑斓,让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画盘”之上。而这样的自然美景背后,正是平武县林长制实施多年以来的成效。

  以“林”谋兴,以“长”统林,以“制”持久。近年来,平武县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林长制相关决策部署,全面建立管理职责明确、运行机制顺畅的县、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草原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生态改善、绿色发展、安全稳定,切实筑牢涪江上游生态屏障,为平武建设全省生态旅游强县和畅通活力幸福美丽平武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一、以林谋兴绘就生态新画卷

  “我种植了200亩的黄连,今年行情好,已经卖了70多万元,我们这个林地适合种黄连,现在产业发展非常好,我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连日来, 江油关镇天鹅村大片黄连依山而种,长势喜人,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采收黄连, 一派丰收景象。作为村里的黄连种植大户,良好的市场行情让赖芳国品尝到了“苦黄连”中的“甜日子”。

  无独有偶,在距离江油关镇数十公里远的锁江羌族乡黄坪村东西部协作厚朴香菇产业园内,同样十分忙碌。流水线上,数十名工人正在抢抓时间,对挑拣分类后的香菇进行包装处理。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香菇产业园已实现年生产菌袋能力达200万袋,年产香菇10余万公斤,仅试运行期内就实现产值超50万元,为集体经济创造毛利润超20万元。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产业,但背后却有着共同的逻辑关系——林长制工作。长期以来,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始终是平武产业发展的主线。一组数

据足可说明: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平武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7.46%,有野生植物4100余种、野生动物1900余种,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8种,珙桐、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5 种,县域面积的52.6%被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拥有野生大熊猫335只,是全国拥有野生大熊猫最多的县。

  与得天独厚的资源相对应的是,平武大力实施绿色发展路径,从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林下经济等多方面、多点位发力,逐步构建起生态产业体系。如今,

平通羌族乡的古梅园农业观光园、豆叩羌族乡的禅茶清谷、高村乡的精品民宿、木皮藏族乡的生态蜂蜜等,已经成为平武绿色生态的名片。

二、以长统林守好“生态责任田”

  “当了林长,责任更重了,植树造林、树苗抚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 这些都是林长要管的事。”乔良是木皮藏族乡关坝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也是一名村级林长。在他的带领下,由该村村干部和村民组成的巡护队,每个月都会沿着计划好的路线进山巡护。

  为了做好全县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以及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平武县全面设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林长, 构建起县级林长-乡镇林长-村(社区)林长的组织架构。截至目前,全县28名县级林长,165名乡镇级林长,全部包林区、包任务、包责任。162个行政村, 按照林区面积、护林任务等安排村级林长162名、监督员162名、护林员1086名, 在每个村级林业单元网格实行村级林长、护林员、监督员“一长两员”制度, 基本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全链条、全覆盖林长制模式。

  在具体工作方面,平武创新“三单一函”工作机制,统一制定重点任务清单、重点问题清单、问题整改反馈清单和工作提示(督办)函,开展林长“清单式”巡林工作,规定县、乡、村三级林长每季度集中巡林不得少于1次、3次、12次,日常巡林结合季节、时段涉林工作任务加大频次。各级林长巡林结合林长制实施运行、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灾害防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工作,并在手机“林长APP”填报巡林记录。

  “同时,各级林长巡林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非法野外作业、非法捕猎、采矿采砂、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对应林长办汇总填报问题清单,做到问题可追溯、整改有进度、完成有备案。”平武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三、以制持久实现“林长治林常青”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翠木参差,郁郁葱葱,犹如碧墨泼染;
《关坝村十二年的“两山论”践行和探索事迹》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自推行林长制以来,平武县依托三级林长制体系, 逐步探索出“林长+”工作思路,实现治理效能再提升。

  在部门联动方面,建立“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同步上案”协作配合机制,形成联席会议、联勤联动联防联控、信息共享、线索双向移送、

配合调查取证、联合专项行动等工作合力,完善涉林草案件行刑衔接、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常态化司法护航机制。

  在对外合作方面,探索“林长+社会公益组织”链接机制,木皮乡关坝村建成由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社会组织参与的公益保护模式,积极探索村级林长责任建设与公益保护模式有效衔接,协调组建民间公益巡护队,共同负责区域内森林资源监测和管护工作;
高村乡福寿村建成由桃花源基金会等组织参与的全国首个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形成林长、护林员与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管理模式。

  在产业发展方面,探索“林长+民宿”发展思路,坚持“农林旅结合,资源变资本”思路,由乡、村林长牵头引进社会资本利用农村旧房、宅基地、圈舍等闲置废弃资源打造精品民宿,有力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和农产品销售,真正实现林农“靠山吃山”。

  在“林长+”的带动下,平武全县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草原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得到全面提升,森林蓄积量已达到5133.32万立方米,林草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3.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

2750元。

  “从全面推行建立到深入落实见效,林长制为平武生态底色添上更为浓厚靓丽的一笔。”平武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平武县将持续做实用好林长制, 不断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生态保护,实施森林草原资源生态修复,维护森林草原资源安全,强化森林草原保护支撑保障等工作,真正实现林长制迈向“林长治、林常青”。

新余市打造“林长制”绿色引擎助推乡村振兴

  近日,在渝水区水北镇习家村的林下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摘石斛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该石斛基地采取“公司+村集体+脱贫户” 产业化经营模式,年收益3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产业增效、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8月以来,我市通过实施“林长制”,在保护森林资源、创新林业保护发展机制、促进林农增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

一、部门联动保林安

  为全面落实“林长制”,我市建立和压实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 管理体系,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划清责任边界,明细责任内容。将全市的森林资源划分为348个网格,每个网格聘请1名“林长制”护林员进行巡护, 及时发现森林火灾、天然林、古树名木保护、林业有害生物等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问题苗头,登录巡护信息系统可查阅每位护林人员的巡护记录,各行政村指定村干部担任监督员,对护林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去年以来护林员累计巡林16.7万余公里,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118个。

  为更好地守山护林,我市从2021年开展“D建+林长制”工作改革,建立“林长制”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五进”工作模式,市县林业局党员干部对接护林员共800余人次,协调解决问题40余件,有效推进林业重点工作和“林长制”日常工作上新台阶。全市一县三区护林员巡护率和达标率全面提升,巡护率100%,巡护达标率90%以上。

  同时,我市创新实施“林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实施“全天候”监管,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逐步形成纪检监察监督与行政履职同向发力的林业生态保护新格局,形成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强大合力。近年来,森林督查问题图斑大幅减少,今年一季度森林督查变化图斑数量仅有233 个,同比减少88.3%,其中问题图斑仅8个。

  近年来,全市累计植树造林10.61万亩、“森林四化”0.12万亩、封山育林4.56万亩。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52.74%,森林活立木蓄积量1091.36万m3,真正有效地守护了绿水青山。

二、科技力量优生态

  “林长制”全面推行以来,我市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建立“高级工程师+技术人员+基地+企业(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每年举办多期林业

技术培训班,培训林农5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3200余份;
开展“送科技下乡” 活动10余次,免费发放造林技术、油茶种植等“良种良法”宣传资料2600余份。与江西农大胡冬南教授合作,组织对仙女湖区九龙油茶环割示范基地进行数据收集,监测环割技术对油茶产量提升的相关数据。从根源上解决一线基层人员专业知识缺乏、业务水平不高、履职能力不强等问题。

  为保护好湿地,我市组织实施了珠珊镇沙头村小微湿地建设项目,开展《湿地保护法》、“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等,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
对在全市湿地公园内非法捕鱼现象进行全面整治。如今,渝水区罗坊镇东边村上千只重点鸟类(白鹭)栖息地成为生态观鸟网红打卡地。

  为保障林农的利益,我市大力开展生态补偿工程,以财政引导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逐渐展开。全市国家和省级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至21.5元亩,每年下发补偿资金1700余万元;
从2022年4月开始,在全市范围推动实施野生动物致害责任保险理赔机制工作,保障林农的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 实现野生动物保护与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双赢效果。

三、林下经济助民富

  山林丰茂,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带来意料之外的旅游热潮。近年来,凤凰湾森林乐园、下保森林康养基地等一批林下休闲网红打卡地如雨后春笋。其中, 芦茅沟香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获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年均吸引游客33万人、带动农林户650多户,年均增收额达2000元至10000元,实现公司、农户、合作社三赢。

  如何让丰富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2021年底,我市出台《促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十条措施》,围绕现有油茶林改造提升、加强油茶品牌建设和畅通油茶销售渠道等,让油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分宜县钤山镇防里村,四面环山的高产油茶育苗基地里,油茶良种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高产油茶育苗是我们村的特色产业,全村有60多户村民从事育苗,油茶种苗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亩,年产值上千万元,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防里村致富带头人欧阳国智高兴地说。为破解油茶种植用地难题,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林农四旁空用地种植油茶工作。今年春季完成油茶新造林面积2.35万亩、油茶改造面积1.35万亩;
全市高产油茶林面积达20余万亩, 油茶产值达11.1亿元。

在林业经济带动下,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了“林

业兴生态美”“不砍树也致富”。

平凉市深入推进林长制工作走笔

秋末冬初,平凉大地叠翠流金,美景如画。

  平凉,地处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当地坚持把推行林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多点发力,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让平凉的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一、以“长”促治压责任

  晨曦微露,平凉市崆峒区土谷堆林场颉岭护林站站长马雪峰便骑着摩托车往山里赶。“哪棵树倒了,哪棵树病了,哪里有垃圾我都在巡山日志上有详细记录。”自林长制实施以来,马雪峰见证了林长制推动“林长治”的点滴变化。

  今年,崆峒区完成陇中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人工造林3.71万亩, 退化林分修复2万亩;
完成项目造林0.8万亩,栽植山毛桃、山杏88万余株,补种修复种草0.13万亩。

实施林长制,“长”是关键、“制”是核心。

  平凉市共设立各级林长5078名,划定责任区域3908个,选聘专兼职林草管护员13112人。

出台配套制度72项,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同时,建立林草、公安、检察院协作联动机制,协调解决生态资源保护、

行政执法、涉林案件办理等重点疑难问题。推行林草公安部门联合加强涉林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工作机制,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案件在全省率先完成“清零”任务。建立森林火情信息报告联动、会商研判、值班值守、应急响应等工作机制,多部门配合加大森林火警、火情、火灾案件查处和野外违规用火打击力度。

二、全域发力添新绿

  10月20日,平凉市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崆峒区大秦乡东九村植树基地进行植树造林活动,拉开了全市秋季造林绿化工作的序幕。

  在庄浪县赵墩乡裴堡村植树现场,广大干部群众挥锹铲土、挖坑运苗、培土浇水、播绿添景,精心打造优美、宜居、宜游的和美乡村后花园;
在崇信县锦屏镇杜家沟面山和黄花乡铁家沟造林现场,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开展栽苗、覆土、浇水等工作,大家尽心尽力植新苗,为全面推进林长制贡献力量;
“我们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造林一线,全程跟踪指导,采取多种措施,严格把控整

地质量关、苗木检疫关、栽植技术关,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平凉市林草局造林科科长吕陆军说。

  林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平凉市积极倡导全域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依托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原修复治理、森林可持续经营等林草重点生态工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造林面积持续增加。

  今年以来,平凉市建成义务植树基地52个2.48万亩,义务植树602万株,在提升域内森林覆盖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全民绿化意识。

  截至目前,平凉共完成造林绿化6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4.28%,实施街巷道路绿化提升工程1130亩,城区绿化覆盖度提高至42.98%。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小镇25个、国家森林乡村20个、森林人家98个。

三、产业兴旺提质效

  “今年苹果的产量品质相对较高,地头收购价在每斤4元左右,每亩差不多收入3万元。”见到灵台县龙门乡崾岘村苹果种植大户孙高峰时,他正在果园里忙碌着。

  “以前种苹果管理粗放、技术含量低,效益不明显。”孙高峰说,几年前, 他按照县里提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发展路子,及时调整果园栽培模式,如今他的几十亩果园合理搭配栽植早、中、晚多个品种,并错时销售,避免了苹果滞销。

  这是平凉市依托优质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凉市大力发展“静宁苹果”产业链,果品年产量达到215万吨,产值突破110亿元,建成了覆盖生产、加工、销售、贮藏、运输全环节的产业链体系,年出口鲜果3万吨以上,静宁苹果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 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品牌价值达到161亿元。平凉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累计创建国家森林乡村20个、省级森林小镇25个、省级乡村绿化示范村20个、林(果)旅融合示范点15个、林下经济示范点10个、森林康养示范点7个。

  此外,当地深入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新植核桃、花椒经济林3.18 万亩、提质增效14.8万亩。2022年底,全市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面积达30.88万亩, 实现产值6.49亿元。

山西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发生的喜人变化

  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目的就是全面提升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功能,进一步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森林和草原资源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行林长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必然要求。

  我省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2021至2022年,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1070.57万亩,连续两年人工造林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坚持把森林抚育作为省级林长制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累计实施完成212万亩;
全国首家颁布禁牧轮牧休牧条例,从源头上加强造林成果巩固;
出台湿地保护条例和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与财产损害补偿办法,依法加强林草资源保护;
推动林草防火和防虫工作实现“双加强”,森林火灾受害率始终控制在0.5‰以下,松材线虫和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保持“零入侵”。

  “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我省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林草局有关林长制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全省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压实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责任,着力构建保障有力、运行有效的林长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凝聚全省各级林长的工作合力,林长制呈现出全面推开、整体见效的良好局面。”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同锁告诉记者。

一、健全组织体系,划分领导“责任田”

  我省坚持党委领导、党政同责,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全部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省级双总林长,7名副省长担任省级林长,分别负责1到2个市和省直林局林草资源保护发展;
9个省直国有林局设置林局、林场、管护站三级林长,其他国有林单位全部设置林长。截至2022年底, 全省共设置林长3.38万名,实现了每一片森林草原都有责任人。

二、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工作“规范库”

  我省制定出台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以及6项林长制配套制度。11市118个县(市、区)全部出台实施意见和配套制度。制定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协同联动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和河湖林草保护发展联动机制,推动林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

转变。

  强化督查激励,评出绩效“示范点”。我省坚持过程督查、结果考核、择优激励,省林长办组织开展林长制综合督查和年度考核工作,督查考核结果上报省委、省政府,省级总林长分别作出批示。制定印发《山西省林长制激励措施实施办法(试行)》,省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元,评选表彰林长工作成效显著的5个县、5个乡,激励基层林长干事创业、履职尽责。

三、解决突出问题,打出落实“组合拳”

  各级林长积极谋划林草工作、聚焦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工作落地落实,确保林长工作“建制”之后能“见效”。省级双总林长通过签发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确保实现“十四五”森林覆盖率目标、严格保护森林草原资源安全的林长令,进一步压紧压实森林草原资源保护责任。

  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我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保护好山西这片生态宝地的必然选择。袁同锁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林长制改革,让各级林长根据职责更好地发挥‘抓总纲、解难题、压责任’的关键作用,定期谋划林草工作, 定期开展巡林督查,定期解决困难问题;
让各级林长办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精深调查研究、精准出谋划策、精心抓好落实;
让各级林长制成员单位和全社会更好地了解林草、关注林草、支持林草,优化林草发展环境、凝聚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形成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合力,通过‘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上一篇:(62篇)2023年11月调研报告汇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汇报8篇

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汇报8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汇报篇1自县委、县政府部署“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民生保障专题研讨汇报材料

xx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民生保障专题研讨汇报材料xx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

疫情防控特色亮点汇报4篇

疫情防控特色亮点汇报4篇疫情防控特色亮点汇报篇1一、专项检查工作情况根据XX县新型冠状病毒感

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汇报

尊敬的xx组长、各位领导:按照巡察要求,现将我市上半年城市党建工作特色亮点工作简要汇报如下,不足之处

客服工作人员年度工作总结汇报范本3篇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认真完成工作,努力学习,积极思考,个人能力逐步提高,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小慎微。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客服工作人员的年度工作总结汇报,欢迎大家参考。客服工作人员的年度工作总结汇报(篇一)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来明一乳业已经有两年多了,一直在客服部从事客户回访

创新内控标准化管理督促工作高质量落实工作汇报材料

×年×月以来,我们主动顺应行业发展新特点,大力推行内控标准化管理,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优质高效落实,取

2024年向工作组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汇报【精选推荐】

首先,我谨代表区W、区人大、区*府、区政协,对*市*和各位领导莅临*调研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各位领导长期以来对*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全区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总

“查找短板问题,理清发展思路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主题学习研讨汇报

领导好、各位同事好!本次学习是推进落实7月23日以“查找短板问题理清发展思路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

街道关工委工作汇报3篇

街道关工委工作汇报3篇街道关工委工作汇报篇1用好考核指挥棒,建立党建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对班

2022年度员工季度考核总结汇报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员工季度考核总结汇报【通用十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对于上的事务,总结就显得十分

2022年度大学组织委员一学年工作汇报总结范本3篇(精选文档)

时间弹指一挥间,这一年作为班级组织委员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此时可以再次回忆自己为班级的工作的贡献并且做个总结,让下一年的工作做得更好。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学组织委员一学年工作汇报总结,欢迎大家参考。大学组织委员一学年工作汇报总结(一)回首来到这所医学院的一个学期里,在我担任组织委

2022年高中语文教师终工作述职报告汇报范本3篇(精选文档)

通过对过去一年不断主动思考和分析,才能在来年不断前进。为了避免高中语文教师的年度述职报告随大流,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师2021年终工作述职报告汇报,欢迎大家参考。高中语文教师2021年终工作述职报告汇报(篇一)自进入高三下学期以来,师生的共同压力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