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通用4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在已发布的党、人大、政府、司法、军队机关的公文处理规范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简单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简单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4篇
【篇1】简单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集团路桥有限公司********项目部
安全风险评估
编制单位 : 项目部
编制人 :
审批人 :
编制时间 :
颁布时间 :
一、编制依据
1、《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交质监发【2011】217号;
2、交通部颂发的《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现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现行《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等相关规范;
3、《公路施工手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4、现场踏勘调查、搜集的实地资料;
5、我单位在类似工程中的施工经验和相关工程的技术总结、工法成果等。
6、依据以上文件、规范、标准及工程实地勘察情况,结合我公司现有技术装备、施工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多年从事复杂地形地质条件隧道施工的丰富经验,并针对本工程施工特点,以“保质量、保工期、保安全、创精品”为目标,编制本梅岭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报告。
二、工程概况
(三)、公路设计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
2、隧道设计行车速度:80km/h;
3、隧道建筑限界:
4、洞内路面设计荷载:
5、行车方式:双向行车;
6、通风方式:机械通风;
7、隧道防水等级:
(四)、桥梁设计技术标准
1、设计基准期:
2、设计荷载:
3、地震动峰值: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地震动峰加速度(a)<0.05g,对应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按6度设防;
4、桥面全宽:
5、斜交角:
(五)、工程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野外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和钻孔揭露资料,并结合室内试验结果,隧址区地层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4)和奥陶系新岭组(O3x)基岩。
(1)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4)
第四系残、坡积层(Q4e1+d1):主要由灰色、黄灰色角砾石(含碎石、块石)混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粘土混角砾石、低液限粘土组成,分布于山坡、山谷及基岩区表层,工程性质较差。
(2)奥陶系新岭组(O3x)
奥陶系新岭组(O3x):主要由灰、黄灰色砂岩和灰绿色、灰黑色页岩组成,其中分布有石英岩脉,工程性质相对较好。
2、地质构造和地震动参数
隧址区位于绩溪复背斜的西北翼。由于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岩层状况和地质构造尤为复杂。
本区地震活动不强烈,属于低烈度区,地震频率不高。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分区为Ⅰ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为<0.05g(相当于原地震烈度<Ⅵ度区)。
3、水文地质特征
隧址区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2种类型。
(1)松散堆积物孔隙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山体浅表的松散堆积物孔隙中,地下水赋水性较差,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受地表气候影响很大,一般为季节性存在的暂时性水。由于隧址区松散堆积物分布面积小,厚度不大,加上该区地形较陡,横向冲沟发育,大气降水迅速形成地表径流向低洼处排泄,因此此类地下水不易大量富集,水量贫乏,除非在雨季,对隧道施工无影响。
(2)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为基岩风化带裂隙水和基岩构造裂隙水。
基岩风化带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带中,斜坡地段由于基岩面较陡,排泄较通畅,地下水贫乏。在沟谷地段,基岩风化带裂隙水由于直接接受沟谷水体补给,风化裂隙相对比较发育,连通性比较好,但因风化层厚度多不大,其水量比较有限,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
基岩构造裂隙水赋存于砂岩、页岩岩体构造节理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层间径流补给,顺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等汇集、运动,在斜坡坡脚及冲沟沟口等局部地势相对较低处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出露,具近源补给,就近排泄特点。基岩构造裂隙水对隧道的稳定性和隧道的施工均有一定的影响。
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可采用常规防护。
4、不良地质现象
隧址区无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岩溶等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
5、围岩级别划分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统计表
三、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
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桥梁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标准补充规定》及《公路隧道作业要点手册》的有关内容、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建立我标段桥梁、隧道工程风险指标体系。
(一)、桥梁、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分级
1、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桥梁建设规模、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桥位特征及施工工艺成熟度等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类,赋值标准可参见桥梁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2、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隧道地质条件、建设规模、气候与地形条件等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分类,赋值标准可参见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桥梁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注:①.指标的取值针对单洞。
②.表中“以上”表示含本数,“以下”表示不含本数,下同。
(二)、 桥梁、隧道工程总体施工风险分级标准
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
(三)、事故发生可能性的等级标准,见下表
事故可能性等级标准
注:①.当概率值难以取得时,可用频率代替概率。
②.中心值代表所给区间的对数平均值。
(四)、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标准
人员伤亡是指在参与施工活动过程中人员所发生的伤亡,依据人员伤亡的类别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等级标准如下表示:
人员伤亡等级标准
注:F=死亡人数(含失踪) SI=重伤
(五)、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经济损失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后造成工程项目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事故处理所需(不含恢复重建)和各种费用,如下表示:
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六)、专项风险等级标准
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级,将风险等级分为四级:极高(Ⅳ级)、高度(Ⅲ级)、中度(Ⅱ级)和低度(Ⅰ级)。
风险等级标准
(七)、专项风险评估流程图(见下页)
(八)、典型重大风险源事故可能性等级划分
(九)、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
风险接受准则
(十)、施工阶段风险评估
施工准备情况风险因素核对表
施工地质勘察风险因素核对表
施工管理风险因素核对表
其他风险因素核对表
四、桥梁、隧道工程风险分析
(一)、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分为总体风险评估和专项风险评估。
1、总体风险评估指开工前根据隧道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等孕险环境与致险因子,评估隧道工程整体风险,估测其安全风险等级。属于静态评估。
2、专项风险评估指是将总体风险评估等级为Ⅲ级(高度风险)及以上隧道工程中的施工作业活动(或施工区段)作为评估对象,根据其作业风险特点以及类似工程事故情况,进行风险源普查,并针对其中的重大风险源进行量化估测,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属于动态评估。
(二)、各项基本风险、引起风险的因素
根据现场勘察资料和给定的设计图纸对梅岭隧道和桥梁工程危险单元划分及风险分析:
1、隧道出洞口仰坡陡立,有断裂构造,断裂带上岩石破碎,局部岩性为角砾石混低液限粘土、含碎石、少量块石,中密,局部松散,稳定性差。
2、隧道洞身开挖易发生坍塌,尤其是Ⅴ级围岩浅埋段。
3、二衬施工属于高空施工,存在人员高空坠落和高空坠物等危险因素。
4、空压机等特种设备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危险因素。
5、桥梁基坑较深,渗水量较大,需要爆破,存在人员触电和高空坠落等危险因素。
6、支架施工总荷载15KN/m2以上,高度大于11m,存在人员高空坠落和支架失稳等危险因素。
7、墩柱(10m≦H<30m)施工, 存在人员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和触电等危险因素。
(三)、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依据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评分,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隧道地质条件、建设规模、气候与地形条件等评估指标,具体见下表。
隧道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隧道施工安全总体大小计算公式为:
R=G(A+L+S+C)=3×(2+2+1+1)=18,14≤R≤21
依据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梅岭隧道总体风险等级为Ⅲ级(高度风险)。
(四)、桥梁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主要考虑桥梁建设规模、地质条件、气候条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桥位特征及施工工艺成熟度等评估指标,评估指标的分类,赋值标准可参见桥梁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见下表:
桥梁工程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表
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大小计算公式为:
R=A1+A2+A3+A4+A5+A6=1+0+0+1+0+0=2,0﹤R﹤4
依据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总体风险分级标准,桥梁工程总体风险等级为Ⅰ级(低度风险)。
(五)、隧道工程专项风险评估
施工作业程序分解后,通过相关人员调查、评估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方式,分析评估单元中可能发生的典型事故类型,并形成风险源清单。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源普查清单
评估小组从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致险因子进行分析,具体填入下表:
风险源风险分析表
(六)、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
桥梁、 隧道工程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采用定性定量结合方法,事故的严重程度的估测方法采用咨询专家处理方法。事故可能性的估测方法采用指标系数法。
1、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发的事故可能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安全管理评估指标体系
M=1+0+0+0+0+0+1+0=2,0≤M≤2,依据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与折减系数对照表,折减系数γ为0.8。
2、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分析评估
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
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分值:公式:P=γ·(C×A+B+D+E+F)
Ⅴ级P=0.8×(0.9×4+1+1+1+1+1)=7,7≤P≤11,属于3级(可能)。
Ⅳ级P=0.8×(0.9×3+1+1+1+1+1)=6,3≤P≤6,属于2级(偶然)。
Ⅲ级P=0.8×(0.9×2+1+1+1+1+1)=5,3≤P≤6,属于2级(偶然)。
3、隧道涌水突泥事故的可能性,可从施工区段的岩溶发育程度、断层破碎带、外水压力水头等指标进行估测,具体评估指标见下表。
隧道施工区段涌水突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
隧道施工区段涌水突泥事故可能性分值计算公式为:P=γ·B×(A+C)。
P=0.8×2×(0+2)=3,2<P<4,属于2级(偶然)。
专项风险等级依据风险矩阵法和指标系法进行动态风险评估。
梅岭隧道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表
4、桥梁基坑施工事故可能性分析评估
桥梁基坑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
桥梁基坑施工事故可能性风险大小计算公式为P=(1+2+3+4+5+6) ×γ
P= (0+1+0+0+0+1)×0.8=2, P<3,属于1级(不太可能)。
5、支架现浇法施工事故分析评估
支架现浇法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
桥梁支架现浇法施工事故风险大小计算公式为P=(1+2+3+4+5+6) ×γ
P= (4+0+1+0+0)×0.8=4,3 ≤P<6,属于2级(偶然)。
6、墩柱(塔)施工事故分析评估
墩柱(塔)施工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
桥梁墩柱(塔)施工事故可能性风险大小计算公式P=(1+2+3+4+5+6) ×γ
P= (1+1+1+0)×0.8=2, P<3,属于1级(不太可能)。
五、风险对策措施
经过桥梁和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桥梁工程总体风险评估为Ⅰ级(低度风险),桥梁基坑施工事故可能性风险等级评定为1级(不太可能),桥梁支架施工事故可能性风险等级评定为2级(偶然),桥梁墩柱(塔)施工事故可能性风险等级评定为1级(不太可能)。梅岭隧道总体风险评估为Ⅲ级(高度风险),隧道施工区段坍塌事故:Ⅴ级施工区域段风险等级为高度,严重程度等级较大,可能性等级可能。Ⅳ级、Ⅲ级施工区域段风险等级为中度,严重程度等级一般,可能性等级偶然。隧道施工区段涌水突泥事故:风险等级为中度,严重程度等级一般,可能性等级偶然。
根据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的规定,针对不同的风险事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拟采取如下技术对策:
(一)、坍塌风险等级归类
根据“隧道安全风险等级划分”的成果得知:
隧道风险被评定为“高度风险”等级,但发生可能性等级为“可能”的施工区段为Ⅴ级施工区段。
(二)、风险处理对策
1、根据公路隧道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之规定,高度风险是不期望的,相应的处理措施为“必须采取风险处理措施降低风险并加强监测,且满足降低风险的成本不高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为此,项目部确定如下风险技术对策:
高度风险隧道施工区段:在加强施工监测的同时,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做好设计复核,尤其是现场地质核对和完整的地质分析工作。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方法确定为:地质分析法超前预测、超前水平钻孔探测、检测和必要的地质雷达检测。
加强施工工艺管理与工序衔接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工序紧跟;积极业主、监理单位以及设计单位沟通,提出变更设计方案,规避风险;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与专业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采用力学反寅技术及时修参。协助监控量测单位,做好监控量测工作,反馈、判识围岩稳定状态;必要时与设计单位配合,利用实测数据,借助大型土木软件,通过建模、网化、加载、求解与分析等计算步骤,预测围岩变形或进行力学反分析,及时修改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依据《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规定,在监控量测与数据处理、分析基础上,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确保及时施做二衬。
2、加强施工监管,确保措施到位;加强工序管理,确保工序紧跟,尤其是开挖与初支、初支与衬砌以及仰拱施做与拱墙二次衬砌工序间的合理步距控制。
(三)、洞口及明洞工程段防护技术措施
隧道洞口段工程包括洞口土石方开挖、边仰坡防护及洞口段初砌、洞门施工等。结合隧道洞口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并考虑到施工开挖边坡的稳定性,本着“早进晚出”、“减少开挖”的原则。及时进行边仰坡防护施作并加强对山坡稳定情况的监测、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具体施工工艺分述如下:
1、洞口排水
首先施工隧道洞顶截水沟,截水沟距坡顶开挖线不小于5m,其坡度根据地形设置。
2、洞口边仰坡开挖与防护
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布置,在洞口范围内测量放样边坡控制桩,采用随开挖随防护。开挖洞口时以尽量减少破坏原有植被和岩体为原则,按设计坡度一次性整修到位,围岩破碎的部位用网喷锚杆加固。洞口段开挖将充分考虑洞内施工需要,合理布置供风、供水、供电设施、材料存放及加工场地、机械停放场地。
(四)、软弱围岩及浅埋段预防坍塌、冒顶的其它技术措施
1、施工中遵循“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早衬砌”的施工原则,调整开挖方法,优化开挖方法,视围岩稳定情况,决定喷砼封闭与出渣的先后顺序,原则上先初喷封闭,再行出渣,尔后复喷直到达到设计厚度。对Ⅴ级围岩浅埋段,在掘进施工中很有可能出现塌方,为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首先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做到短进尺,强支护,勤量测。及时施作小导管超前支护,如果小导管注浆压力和注浆量与设计要求相差太多,应停止施工,超前探孔,如实掌握隧道围岩情况,根据超前探孔地质资料,上报设计院,变更施工方案。每循环进尺控制在60~100cm之内。开挖后,对掌子面及拱顶初喷封闭,并及时施作钢架,锚喷支护。钢架间距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做,必要时缩小钢架间距,钢架连接板处设置锁脚锚杆。中空锚杆交错布置于钢架两侧并与钢架焊接牢固,钢筋网片紧贴初喷面,纵环向搭接至少一个网格长度,加强支护,确保施工安全。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保持在40m以内,使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
2、加强监测,留足沉降量,保证施工安全和二次衬砌的设计厚度。
3、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并结合监控量测分析,及时调整设计参数。
4、有仰拱地段,须考虑开挖掌子面与仰拱的间距,严格控制仰拱、回填及二次衬砌各工序间的步距,严格按规范作业,尽早完成二次衬砌浇筑。
5、施工作业期间,值班技术人员24小时值守,随时记录工作掌子面的情况,遇到问题及时汇报,防止错过最佳处理时间。
6、进洞前,应对洞口段以及浅埋段的纵横断面进行测量,并绘制纵横断面图,确认浅埋情况,做到随时掌握洞顶覆岩土层的厚度,并据此调整支护参数和作业工序部署。
7、做好进出洞人员登记,严格进洞资格控制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发生。
8、做好应急预案,配备必备的抢险物资。
(五)、隧道大变形施工技术对策
1、隧道开挖后容易出现大变形的病害特点:
①隧道支护变形量较大时,沿隧道拱部范围内出现纵向开裂;
②施工面不封闭时,几小时后围岩会沿微节理面及层理面产生松弛破裂,在拱顶、洞壁及掌子面会出现响声,且有围岩剥落掉块,开挖轮廓逐渐呈不规则状等现象,之后暴露面呈现显出破碎或较破碎状态;
③围岩应力释放缓慢,时间长,且具有突然大量释放的特点。使得锚喷支护变形开始不明显,继而突然开裂,变形发展较快。
2、隧道大变形技术对策
总原则为“加固围岩,改善变形,先柔后刚,先放后抗,变形留够,底部加强”。具体对策如下:
1首先打超前锚杆,正面喷砼。
2设置临时仰拱,向底部地层注浆加固,并打底部锚杆控制底鼓和侧鼓挤入。
3两侧增打锚杆,长度应大于围岩塑性区范围。
4下半断面、仰拱同时施工,缩短台阶长度,及早闭合。
5初期支护应能满足大变形的要求,体现“先柔后刚,先放后抗”原则。
6加大预留变形量,提高二次衬砌的刚度。
通过理论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并进行日常监测,建立控制值标准。
(六)、隧道涌水突泥的技术对策
隧道施工中涌水的处理方法,首先应根据设计文件中关于隧道防、排水构造设计资料对隧道可能出现涌水地段的涌水量大小、补给方式、变化规律及水质成分等进行详细调查、钻深及预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既经济合理,又能确保围岩稳定,并保护环境的治水方案,亦应便于初期支护的施工,其具体的各种防治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处理隧道施工中涌水辅助施工方法
(1)采取超前钻孔或采用辅助坑道排水;
(2)采取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法堵水、止水;
(3)采取超前固岩预注浆堵水。
2、采用辅助坑道排水施工要求
(1)辅助坑道应和正洞平行或接近平行;
(2)辅助坑道底标高应低于正洞底标高;
(3)辅助坑道应超前正洞10~20m,至少应超前1~2个循环进尺。
3、采用超前钻孔排水技术要求
(1)应使用轻型探水钻机或凿岩机钻孔;
(2)钻孔孔位(孔底)应在水流的上方,钻孔时孔口应有保护装置,以防人身及机械事故;
(3)采取排水措施保证钻孔排出的水迅速排出洞外;
(4)超前钻孔底应超前开挖面1~2个循环进尺。
4、超前围岩预注浆堵水施工
(1)注浆段的长度应根据地质条件、涌水量、机具设备能力等因素确定,一般宜在30~50m之间;隧道深在50m以内可用地面预注浆;
(2)钻孔及注浆顺序,应有外圈向内圈进行,在同一圈钻孔应间隔施工;
(3)浆液宜采用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浆液。隧道埋深大于50m时,应采用开挖面预注浆堵水。
5、承压水排放和高压水处理
(1)当预计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有承压水,且排水不会影响围岩稳定,或进行注浆前排水降压,可采用超前钻孔或辅助坑道排水。超前钻孔及辅助坑道应保持10~20m的超前距离,最短亦应超前1~2倍掘进循环进尺长度;
(2)当隧道施工中,遇有高压涌水危及施工安全时,宜先采用排水的方法降低地下水的压力,然后用注浆法进行封堵涌水。封堵涌水注浆应先在周围注浆,特别是向水源方向注浆,切断水源,然后顶水注浆,将涌水堵住。
(七)、隧道塌方的技术对策
1、先排水,尽可能将坑外之水截于坑道之外;
2、短开挖,各部开挖工序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减少围岩暴露时间;
3、弱爆破,用浅眼、密眼,严格控制用药量或用微差毫秒爆破,开挖面不能太宽;
4、对工作面的松散体和围岩采用超前支护和注浆加固;
5、开挖后尽快用型钢进行强支护,确保支护结构有足够的强度;
6、勤检查,勤量测。
(八)、残余风险评估
由于采用了相应的风险对策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中风险动态管理,隧道施工的风险会相应地降低,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结合初始风险评估结果和制定的对策措施,对隧道残留风险进行评估。
根据施工的进展对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不断完善处理措施。
项目部领导小组将根据审批后的风险评估方案进行日常工作的实施,有效开展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制定合理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安全、按期完成坪盐通道施工任务。
六、风险评估结论
通过本次风险评估,认识到坪盐通道存在坍塌、涌水突泥、大变形等施工难题,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坍塌风险、高空坠物风险、人员高空坠落风险、触电风险、机械伤害风险,这些风险事件均可能对隧道建设的安全、工期、投资及第三方造成不利影响。梅岭隧道初始风险为Ⅲ级(高度)风险,但通过一系列对策措施,可将风险降至可接受区域。
这仅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开始,在下一步的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监控,对风险做好动态管理,从而达到控制风险、减少损失、确保施工安全目的。
【篇2】简单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1、本标段风险分析
评估小组从人、料、机、方法、环境等方面对可能导致事故的致险因子进行分析、致险因子分析应采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方法,通过评估小组讨论的形式实施,并采用鱼刺图法进行分析(详见下图1)
管理不当 施工工人
沟通不畅 重心失衡
人力不足 身患疾病
违反规定 疏忽
教育培训不足 经验不足
人员因素
无防护措施 安全距离不足
未戴绝缘手套 疏忽
未挂设安全网 程序错误 桥
未使用安全带 未按规程 梁
安全设施 操作不当 事
故
设备因素 危
机具操作不当 强度不足 险
机具设备未固定 未经检验 因
未按规定 陈旧 素
机具未检验 材料不足 图
作业不当 材 料
环境因素
施工器具 吸入有害气体
施工零件 社会车辆
土石 未保护
高处坠落 高温
物体打击 作业环境
图1:刺图法进行事故致因分析
分析致险因子时应找到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并结合以往施工中发生的典型事故得出如下事故类型对照表(详见表1)和风险源风险分析表(详见表2)
表1:公路桥梁工程主要施工作业活动与典型事故类型对照表
表2:风险源风险分析表
2、风险估测
风险估测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进行数量估算。风险估测方法应结合工程施工内容、安全管理方案、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等因素确定。评估小组通过风险矩阵法和指标体系对本桥梁进行了风险估测,并形成了风险估测汇总表3。
表3:风险估测汇总表
3、风险控制
3.1一般风险源控制
一般风险源控制措施应根据有关技术标准、安全管理要求来制定。一般风险源应对的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火药爆炸、火灾等事故的风险控制措施应简明扼要,明确安全防护、安全警示、安全教育、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3.2重大风险源控制
为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并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和项目施工过程中方案的科学化、合理化,降低各种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决策风险等不稳定因素,针对本项目的特点,针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源今特编制了相对应的专项施工方案、应急预案,并举办了相应的安全培训教育。其措施详见下面各表。 3.2.1基坑施工风险防控对策及措施详见下表4。
表4:基坑施工风险防控对策及措施
3.2.2墩柱施工风险防控对策及措施详见下表5。
表5:墩柱施工风险防控对策及措施详见下表22
3.2.3满堂脚手架现浇法施工风险防控对策及措施详见下表6.
表6:满堂脚手架现浇法施工风险防控对策及措施
4、评估结论
本桥梁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详见表8。
表8:重大风险源风险等级汇总
通过加强管理、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增加安全用品的投入、做好风险防控、措施到位、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及安全专项方案从而将风险降至最低,技术部门通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正在编制较为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确保方案的可行性,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
本次风险源分析评估,存在的问题为评估时间较短,有个别部分可能考虑不全,需在实际施工中进一步分析和完善。
5.按评估方案需增加安全生产经费的投入
1.加大“四口”、“五临边”等防护,特别是泥浆池,施工过程中做到泥浆池封闭管理,安排专人值班,确保无社会人群进入,特别是小孩;
2.增加安全警示、警告标示、标牌及安全宣传等,如由于临时封道、施工占道等情况事先在距施工地1公里外开始设相应安全警示、警告标示,并设专人指挥,确保交通安全;
3.本项目风险等级为高度风险,应增加救援设备及器材,急救材料数量应增加;
4.加大安全管理人员的投入,根据要求我项目配备4名专职安全员,为确保安全,另再配备24人交通协管员,施工期间,在路口值勤,同时组员与交警部门配合,确保交通安全;
5.加大人员的培训,安全教育;
6.每个专职安全员配备一台相机;
7.外加用于交管部门交通管制的费用;
8.鉴于本项目的特殊性,安全奖励费用需增加;
9.本项目施工复杂且安全隐患大,安全保障措施费用增加较大,具体安全保障措施在今后的专项施工方案中体现。
【篇3】简单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苏州市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SZQPTJL-17总监办
2014年9月
第一章 评估报告编制说明
1、 评估目的
为做好苏州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预防安全事故,做好安全评估工作是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应急管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确保工作实效。科学分析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以便有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以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灾害、控制风险,对风险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
2 、评估范围
苏州市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SZQPTSG-25标桥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作业活动作为评估对象。
3 、 评估依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3.《公路工程地质勘测规范》(JTG C20-2011);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TJ 79-2002);
5.《公路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076—95)
6.《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
7.《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11.5】文);
8.项目工程设计图纸及有关施工方面的文件;
9.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章 评估项目情况介绍
1、工程概况:
苏州市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西起阳澄湖利用现有七浦塘拓浚至吴塘(太仓直塘镇西),平地开河接迷泾河,沿着迷泾河拓浚至石头塘接规划荡茜河改道线路,平地开河至长江,拓浚整治工程全长43.89km。
2、项目地理位置:
3、项目简况:
1、七浦塘工程迷泾河段在太仓沙溪镇境内与无锡至太仓一级公路K40+900处相交,直塘互通(G204)西侧680米处。河道与老路斜交45度(右偏135度)。路基标准宽度26.5米。锡太公路新建桥梁,跨径组合为5×20m,桥梁与河道交角135°。桥梁平面采用实测拟合的道路线形,道路中心线为R=1903m的左偏圆曲线。桥面高程采用实测高程,完全恢复老路路面高程。上部空心板梁采用工厂或现场集中预制,现场吊装施工,结构简支,桥面连续。
2、苏州绕城公路南消泾中桥首先对桥台边坡处进行树根桩加固,然后对左幅桥墩进行桩基加固,右幅桥梁进行拆除重建,右幅原有桩基为新建桥梁的一部分不进行拆除。新建右幅桥梁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梁,桥梁角度105°,桥梁与河道交角102°.下部结构采用柱式桥墩、柱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跨径布置为5×16m。右幅桥梁纵面位于i=0.254和i=-0783的纵坡上。变坡点桩号为K3+547,高程H=9.852m。
3、常昆高速公路七浦塘大桥河道开挖,该河为七级航道,拓浚后河道断面上口宽60m,下口宽35m,设计洪水位为3.99m,常水位为3.0m,设计流速为0.7~0.95m/s,设计流量为155 ~210m3/s。本工程不对原有老桥进行结构改造,仅在桥下进行河道开挖,并在桥梁外侧增设了防撞墩,在河道两侧设置了护岸挡墙。
4、224省道七浦塘大桥,桥梁第二联第2~4孔上跨七浦塘,该河为七级航道,百年一遇洪水位为4.1米,常水位为3.0m,设计流速为0.7~0.95m/s, 设计流量为155 ~210m3/s。本工程不对原有老桥进行结构改造,仅在第二联桥下进行河道开挖,并在桥梁外侧增设了防撞墩,在河道两侧设置了护岸挡墙。
5、直塘互通G204上跨桥,桥梁第二联第2~4孔上跨迷泾河,联跨布置为4×19米,百年一遇洪水位为3.99米,常水位为3.0m,设计流速为0.7~0.95m/s, 设计流量为155 ~210m3/s。本工程不对原有老桥进行结构改造,仅在第二联桥下进行河道开挖,在河道两侧设置了护岸挡墙,并对6、7号墩进行桩基加固。
6、204国道直塘互通A匝道桥,新建桥梁平面及纵断面拟合原有道路,纵断面不抬高。桥面平面位于直线上,设2%单向横坡,桥梁宽度为9米。桥梁纵面位于i=-0.150%和i=-0.025%的纵坡上。变坡点桩号为AK0+230,高程H=5.718m。桥梁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梁设计角度90°,桥梁与河道交角为90°。下部结构采用柱式桥墩、柱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跨径布置为(13+3×19+13)m,桥梁全长88.48m。上部空心板梁采用工厂或现场集中预制,现场吊装施工,结构简支,桥面连续。
7、204国道直塘互通B匝道桥,新建桥梁平面及纵断面拟合原有道路,纵断面不抬高。桥面平面位于直线上,设2%单向横坡,桥梁宽度为9米。桥梁纵面位于i=-0.005%和i=0.029%的纵坡上。变坡点桩号为BK0+180,高程H=6.106m。桥梁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梁设计角度90°,桥梁与河道交角为90°。下部结构采用柱式桥墩、柱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跨径布置为(13+3×19+13)m,桥梁全长88.48m。上部空心板梁采用工厂或现场集中预制,现场吊装施工,结构简支,桥面连续。
第三章 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
1 、评估过程
根据《公路桥梁安全评估指南》的有关内容,结合本标段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本标段桥梁风险评估基本程序如下:
1、对施工阶段的初始风险进行评价,分别确定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2、分析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主要确定风险因素对施工安全的影响。
3、提出各风险因素的等级及残余风险等级,综合确定桥梁风险等级。
4、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措施并确定监控责任。
5、上级单位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正意见。
6、根据上级部门意见及专家意见完善风险评估报告并执行。
7、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流程:
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流程图
2、评估方法
根据《公路桥梁安全评估指南》的有关内容、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建立本标段桥梁工程风险指标体系。
1、事故发生概率的等级分成五级,见下表
概率等级标准
注:①当概率值难以取得时,可用频率代替概率;
②中心值代表所给区间的对数平均值。
2、事故发生后果的等级分成五级
人员伤亡是指在参与施工活动过程中人员所发生的伤亡,依据人员伤亡的类别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如下表示:
人员伤亡等级标准
注:F=死亡人数 SI=重伤 MI=轻伤
3、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经济损失是指风险事故发生后造成工程项目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费用和事故处理所需的各种费用,如下表示
经济损失等级标准
注:“~”含义为包括上限值而不包括下限值,以下各表均同。
4、环境影响等级标准
环境影响是指桥梁施工对周围建(构)筑物破坏或损害、环境污染等,根据其影响程度进行分级,如表示。
环境影响等级标准
注:“临时的”含义为在施工工期以内可以消除;“长期的”含义为在施工工期以内不能消除,但不会是永久的;“永久的”含义为不可逆转或不可恢复的。
5、风险等级标准
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级,将风险等级分为四级:极高、高度、中度和低度。
风险等级标准
6、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
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表
7、施工阶段风险评估
施工准备情况风险因素核对表
施工地质勘察风险因素核对表
施工管理风险因素核对表
其他风险因素核对表
第四章 评估内容
1、总体风险评估
在开工前根据桥梁的建设规模、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桥位特征及施工工艺成熟度等,评估桥梁的整体风险,估测其安全等级。
桥总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公式桥梁总体风险值R:
R=A1+A2+A3+A4+A5+A6=1+0+0+0+3+0=4 (为高度风险)
总体风险等级划分见表1
表1 总体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总体风险划分标准,总体风险等级Ⅰ级,无需要对其做专项风险评估。
2、 风险源控制
初始安全风险源等级表
根据现场实际工况及以往高架桥施工经验,施工现场可能出现重大风险源为:人员高空坠落、排架坍塌、起重吊装、物体打击事故。
根据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的规定,针对不同的风险事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拟采取如下技术对策。
3、风险事件的技术对策
1、人员高空坠落风险事件施工应对措施
1)高处作业前,应系好安全带,穿好防滑软底鞋,扎紧袖口,衣着灵便;凡从事2m以上高处作业人员,须定期进行体检,凡不适合高处作业者,均不得从事高处作业。
2)高处作业前,应检查作业点行走和站立处的脚手板、临空处的栏杆或安全网,上、下梯子,确认符合安全规定后,方可进行作业。
3)作业过程中,如遇需搭设脚手板时,应搭设好后再作业。如工作需要临时拆除已搭好的脚手板或安全网,完工后应及时恢复。
4)高处作业所用的料具,应用绳索捆扎牢靠,小型料具应装在工具袋内吊运,并摆放在牢靠处,以防坠落伤人,严禁抛掷。
5)安放移动式的梯子,梯子与地面宜成60~70度,梯子底部应设防滑装置。使用移动式的人字梯中间应设有防止张开的装置。
6)搭设悬挂的梯子,其悬挂点和捆扎应牢固可靠,使用时应有人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7)如必须站在移动梯子上操作时,应离梯子顶端不少于1m,禁止站在梯子最高一层上作业,站立位置距离基准面应在2m以下。
8)禁止在万能杆件构架上攀登,严禁利用吊机、提升爬斗等吊送人员。
9)严禁在尚未固定牢靠的脚手架和不稳定的结构上行走和作业以及在平联杆件和构架的平面杆件上行走,特殊情况下必须通过时,应以骑马式的方式向前通行。
10)安全带应挂在作业人员上方的牢靠处,流动作业时随摘随挂。
11)在易断裂的工作面作业时,应先搭好脚手板,站在脚手板上作业,严禁直接踩在作业面上操作。
2、物体打击风险事件施工技术措施
1)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按规定配带安全帽。应在规定的安全爬梯上下,不得在非规定的架体上下。
2)作业过程一般常用工具必须放在工具袋内,物料传递不准往下或向上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所有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得放在临边及洞口附近,并不可妨碍通行。
3)起重设备吊装物料时,下方不得站人,注意零部件落下伤人。
4)拆除或拆卸作业要设置警戒区域,在有人监护的条件下进行。
3、起重伤害事故风险事件施工应对措施
1)起吊重物件时,应确认所起吊物件的实际重量,如不明确时,应经操作者或技术人员计算确定。
2)栓挂吊具时,应按物件的重心,确定栓挂吊具的位置;用两支点或交叉起吊时,吊钩处钢丝绳、卡环、起重钢丝绳等,均应符合起重作业安全规定。
3)吊具栓挂应牢靠,吊钩应封钩,以防在起吊过程中钢丝绳滑脱;捆扎有棱角或利口的物件时,钢丝绳与物件的接触处,应垫以麻袋、橡胶等物;起吊长、大物件时,应栓溜绳。
4)起吊细长杆件的吊点位置,应经计算确定,凡沿长度方向重量均等的细长物件吊点栓挂位置可参照以下规定办理:
①单支点起吊时,吊点距被吊杆件一端全杆长的0.3倍处。
②双支点起吊时,吊点距被吊杆件端部的距离为0.21乘杆件全长。
③如选用单、双支点起吊,超过物件强度和刚度的允许值或不能保证起吊安全时,应由技术人员计算确定其起吊支点数和吊点位置。
5)物件起吊时,先将物件提升离地面10~20cm,经检查确认无异常现象时,方可继续提升。
6)放置物件时,应缓慢下降,确认物件放置平稳牢靠,方可松钩,以免物件倾斜翻倒伤人。
7)起吊物件时,作业人员不得在已受力索具附近停留,特别不能停留在受力索具的内侧。
8)起重作业时,应由技术熟练、懂得起重机械性能的人担任指挥信号,指挥时应站在能够照顾到全面工作的地点,所发信号应实现统一,并做到准确、宏亮和清楚。
9)起重作业时,司机应听从信号员的指挥,禁止其他人员与司机谈话或随意指挥,如发现起吊不良时,必须通过信号指挥员处理,有紧急情况除外。
10)起吊物件时,起重臂回转所涉及区域内和重物的下方,严禁站人,不准靠近被吊物件和将头部伸进起吊物下方观察情况,也禁止站在起吊物件上。
11)起吊物件时,应保持垂直起吊,严禁用吊钩在倾斜的方向拖拉或斜吊物件,禁止吊拨埋在地下或地面上重量不明的物件。
12)起吊物件旋转时,应将工作物提升到距离所能遇到的障碍物0.5m以上为宜。
13)起吊物件应使用交互捻制交绕的钢丝绳,钢丝绳如有扭结、变形、断丝、锈蚀等异常现象,应及时降低使用标准或报废。卡环应使其长度方向受力,抽销卡环应预防销子滑脱,有缺陷的卡环严禁使用。
14)当使用设有大小钩的起重机时,大小钩不得同时各自起吊物件。
15)当用两台以上起重机同吊一物件时,事前应制定详细的技术措施,并交底,必须在施工负责人的统一指挥下进行,起重量分配应明确,不得超过单机允许重量的80%,起重时应密切配合,动作协调。
16)起重机在架空高压线路附近进行作业,其臂杆、钢丝绳、起吊物等与架空线路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规定距离,如不能保持这个距离,则必须停电或设置好隔离设施后,方可工作。如在雨天工作时,距离还应当加大。
4、施工交通组织应对措施
1)施工交通组织方案必须通过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2)交通组织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安全设施的检查和修复。
3)加强日常的安全巡视,重点抓好危险源的控制,掌握第一手安全资料,杜绝事故隐患,确保施工安全。
4)采用内业与外业结合的方式,对施工现场的交通安全状态进行监控,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5)按照批准的交通组织方案,设置交通管制设施(施工信息提示牌、限速牌、指示牌、导向牌、减速装置等)。
6)安排交通维护人员不间断执勤,查看各种标识牌、隔离设施的安全状态,出现异常及时维修或更换,同时维护疏导交通。
7)加强执勤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保证执勤人员的安全。交通执勤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反光背心,在进行交通标志维护时必须有两人以上参与,出现异常及时提醒,确保安全。
8)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穿戴反光背心,禁止在施工现场随意嬉戏、打闹。
9)加强施工机械的管理,施工机械、车辆必须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禁止随意穿越施工外区域。施工机械要按照指定的区域停放,做到停放有序。施工车辆运送施工材料时严禁超载,做到不抛、洒、滴、漏,对路面及时进行清理。
第五章 评估结论
根据对本工程特点、工程规模、现场的地质情况及自然因素等条件的评估,本次风险评估等级为低级,但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等风险事件均可能对桥梁建设的安全、工期、投资及第三方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锡太公路、南消泾、G204涉及交通组织施工的地点是本工程安全控制的重中之重。因此总监办应督促项目部全面调动各部门、各班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加强过程中日常巡视,使各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严格按照发现问题绝不放过的原则实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争取做到无事故发生。
苏州市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SZQPTJL-17总监办
2014年9月
【篇4】简单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安全风险分析
1、风险源检查
表1:风险源检查表
风险源
序号
危险致因
设置防护网、警告标志
作业前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严禁违章操作
起重超负荷、钢丝绳及吊具选择不合理、钢丝绳断裂、吊具下面站人护壁产生裂缝
钻孔机作业及防护
护筒口防护不到位
提升装置失灵
起重超负荷、钢丝绳及吊具选择不合理、钢丝绳断裂、吊具下面站人护壁产生裂缝护筒口防护不到位孔内地下水涌注
吊车未经检验、起重设备安全装置失灵易发生人、机事故起重超负荷、钢丝绳及吊具选择不合理、钢丝绳断裂、吊物下面站人易发生起重事故。
氧气、乙炔瓶安全距离不够,夏季高温气瓶未覆盖易发生化学性爆炸。
电器设备无漏电保护、不接零、不接地易发生触电。边坡开挖防护不到位易塌方。
基坑开挖
材料堆放不规范。机械设备安全装置失灵。
电器设备无漏电保护、不接零、不接地易发生触电。
产生影响人员伤亡机械伤害机械伤害
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物体打击淹没、坍塌
钻孔桩
1
作业
钢筋笼制作及沉放
机械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火灾、爆炸
触电、火灾坍塌、坍塌事故机械伤害触电、火灾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触电
承台
2
施工
模板拆除及安装
起重超负荷、钢丝绳及吊具选择不合理、钢丝绳断裂、吊物下面站人易发生起重事故。
氧气、乙炔瓶安全距离不够,夏季高温气瓶未覆盖易发生化学性爆炸。
吊车未经检验、起重设备安全装置失灵易发生人、机事故。信号指挥不规范。
电器设备无漏电保护、不接零、不接地易发生触电。
材料堆放不规范。机械未经检验出现故障。脚手板搭接不牢固。
砼浇筑
电器设备无漏电保护、不接零、不接地易发生触电。
物体打击坍塌机械伤害坍塌触电
挖掘机等现场机械设备未经检验,人员无操作证。
施工
3
便道
机械无定期保养。机械无操作规程。夜间施工照明不足。
水泥储存罐防雷设施不到位或达不到防雷要求。搅拌站作业平台保护设施不到位。
混凝拌
4
合场
电器设备无漏电保护装置,无接地或接零保护。高处作业人员不佩戴或未正确使用安全带。夜间砼施工照明不足。吊装设备无检验合格证。
混凝土
5
拌合场车间
起重超负荷、钢丝绳及吊具选择不合理、钢丝绳断裂、吊物下面站人易发生起重事故。
氧气、乙炔瓶安全距离不够。
施工机具无漏电保护装置,无接地或接零保护。作业人员未正确佩戴劳保用品。夜间施工照明不足。吊装设备无检验合格证。
起重超负荷、钢丝绳及吊具选择不合理、钢丝绳断裂、吊物下面站人易发生起重事故。
钢筋加
6
工制作车间
氧气、乙炔瓶安全距离不够。
施工机具无漏电保护装置,无接地或接零保护。作业人员未正确佩戴劳保用品。夜间施工照明不足。
机械及人员伤害机械伤害机械及人员伤害人员、车辆伤害
雷击高处坠落触电高处坠落车辆伤害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爆炸触电人员伤害人员伤害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爆炸触电人员伤害人员伤害
施工场
7
地意外事故
便道场地附近有一变压器
变压器、10KV线导致触电
附近有10KV电线
交通事故地表植被破坏
施工便道急陡转弯较多桥梁边坡开挖或废渣弃置混凝土拌合及浇筑
噪声、空气污染
工程污染
材料运输车辆扬尘及尾气排放
触电触电交通事故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声环境破坏及空气环境破坏
8
环境破坏
施工人员生活、车辆、机械等运行
水质土壤污染
施工中的油污
水土流失有害物质泄露
建设过程中的取土、弃土施工中有害物质泄露
水质破坏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土壤环境破坏空气污染对结构或附属工程产生损毁
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对结构或附属工程产生损毁
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施工作业引起火灾
9
火灾
堆积物燃烧引起火灾
施工焊接作业引起火灾爆破工程引起火灾炸药库失火
桥梁附近可燃堆积物的燃烧引起火灾
2、风险源辨识
表2:危险源辨识
序号12345
风险源进行钻孔桩施工承台施工便道施工混凝土拌合站钢筋加工场建设
一般重大风险风险源√√√
√√
辨识依据
物体打击、机械、人员伤害等事故
模板坍塌事故
事故后果一般轻微,常为单人事故事故后果一般轻微,常为单人事故事故后果一般轻微,常为单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