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范文五篇
自觉,汉语词语,拼音是zì jué,意思是指自己感觉到;自己意识到,指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出自《孔子家语·致思》,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如何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5篇
【篇一】如何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
唤醒学生生命自觉,演绎养成教育精彩作者:徐建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2年第17期
摘 要:笔者所在学校重视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抓师德师风,以美育人,开展了有效活动,做到实践中育人。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学校做出的大胆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生;自觉意识;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26-1
“文明源于身边细节,教育重在培养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校重视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抓师德师风,以美育人,开展了有效活动,做到实践中育人。此外我校还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大胆改革与尝试:
一、每日一宣,让养成教育自省化
每天的晨会课上,大新中学的学生会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我是大新中学的学生,为了精彩的人生,为了美好的未来,我可以做得更好,我宣誓:—青春是如此宝贵,竞争是如此激烈,师长是如此关注,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刻苦学习,从现在开始,我一定做到:上课讲究效率,提问讲究主动,……每天有收获,每天有进步,一句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同学们的宣誓声回荡在校园中,校园中充满着生机,它让学生自觉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遵纪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次次晨会,一次次宣誓就像一场场甘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好习惯也就在这每天的宣誓中播下了种子,这每日一宣已把养成教育成功的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可以说每天早上的宣誓都是学生自省后的一个新开始。
二、德育量化考核及“班级家长”,让养成教育自觉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班集体离不开规范的制约,《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班级的实际管理操作性不强,为此,学校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校规校纪加以整合,提炼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又细化为多条,每条条例明显告知扣分、加分数据,把难以操作的条例规范量化为《学生德育量化考核方案》。各班在开学的第一周班会课上根据班级特色,通过了全班每一位成员的讨论,修改完善了这个方案,学生在这一方案的制定中,多了一份遵守纪律的主动意识,可以说德育量化制度让学生在生命成长中多了一份责任感、荣誉感,从而唤醒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篇二】如何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
银行如何唤醒“沉睡”的客户
任何一家银行的系统里都有许多“沉睡”的客户,他们普遍在本行的存款不多,或者几年也不会来本行的网点办理业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客户无法变成高净值客户。只要我们能够唤醒这些客户,就有可能让这些客户将更多的业务带来我们银行来办理。
唤醒“沉睡”客户之前,我们要先唤醒我们自己。客户“沉睡”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先“沉睡”了,不去联系客户,不去营销客户,客户自然就“沉睡”了。因此,我们要先唤醒自己,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才能树立积极的营销观念。
“沉睡”客户唤醒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我们一般可以使用三种方法来与客户联系,实现客户唤醒的目的。
1营销
营销是最为简单粗暴的客户唤醒方法。我们可以调用“沉睡”客户的相关资料,选择相应的产品向客户进行营销。这种方式虽然可能会让客户感到反感,但依旧能够实现我们最初唤醒客户的目的。客户会重新考虑自己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当然,我们为客户所提供的产品可能正是客户所需要的。
2活动
活动一向是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与直接进行营销相比,活动邀约引起客户反感的可能性较低,但活动邀约也很容易被客户拒绝。不过,活动邀约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与后续的活动邀约或者直接营销进行协同。活动邀约能够引起客户的注意,实现一定客户唤醒的目的。当然,在活动的设计方向上,我们要充分考虑沉睡客户的特点和需求。
3互动
自媒体的逐渐兴起为我们与客户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互动话题或者互动式活动引起客户的关注,进而实现客户唤醒的目的。与另外两种方式相比,互动不易引起客户的反感,但想要获取客户关注、实现客户唤醒的目的可能性较低。我们需要通过持续的互动来被动地激发客户需求,让客户主动与我们产生联系。
以上提到的三种方式是我们在唤醒客户时可以选择的切入点,三种方式可以互相配合,共同实现客户唤醒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为客户唤醒准备必备的营销工具,例如对客户进行活动邀约的话术,后期短信提醒及确认的文案等。营销工具准备得越充分,我们在进行客户唤醒时的信心也就越高。
在客户唤醒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我们很难通过一次简单的电话营销就实现客户唤醒,往往需要通过多次电话沟通、活动邀约、自媒体互动才能最终实现客户唤醒。因此,我们在唤醒客户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将这项工作当做一场持久战,坚持到最后的才能最终赢得客户。
原创声明:此文章为“农金阅读”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谢谢!
【篇三】如何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
唤醒生命“自觉”* ——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 冯现冬
【摘 要】摘 要: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外铄”,而是对于生命“自觉”的唤醒。本文从“教育”的词源学与本体论入手,探察教育的“自觉”本质,并把教育“自觉”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唤醒学生“原初本性”的自觉,二是唤醒学生“现实生命”的自觉,三是唤醒学生“自我实现”的自觉,从而揭示了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生命历程。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科学
【年(卷),期】2016(000)011
【总页数】3
【关键词】教育;自觉;原初本性;现实生命;自我实现
自从柏拉图提出“学习即回忆”的思想以来,在教育的历史上便开启了内发论与外铄论之间的持续争论。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向学习者传授外部知识,而是唤醒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记忆,使他们重新回忆起那些已被遗忘的知识。虽然柏拉图的观点不乏唯心主义的成分,但他指出了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活动,而不是相反。这或许是他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启示与思考。反观当前的大学教育实践,依然奉行着外烁的教育模式,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强调所开设课程的应用性,但教师的教学方式仍以固定的知识传授为主,学生不爱听、教师教得累的现象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大学教育也日渐缺少了曾经的灵魂和精神。这种教育现状的改变,直接取决于施教者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追本溯源,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问题,借以审视当前大学教育现状,探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一、“教育”词义探源
什么是“教育”?我国古代教育者认为,教者,“上所施下所效”,[1]“先觉觉后觉也”。[2]育者,“养子使作善也”,[3]“可以赞天地之化育”。[4]也就是说,教育是先觉者采取一定的手段使后觉者觉醒,促其生命得以成长。古人又说:“学,觉悟也。”[5]《段注》曰:“冖下曰覆也。尚童矇,故教而觉之。”[6]学的意思是使处于蒙昧状态的人觉醒。从原初本义上来看,“教”、“学”同源,其本义都在于“唤醒”、“使人觉醒”。《大学》开篇即指明大学教育的宗旨,朱子注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秉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7]朱熹认为人的光明之德是得之于天而生生不息的,但由于人的性情不同、欲望太多而总是被遮蔽,处于昏暗不明的境地;而教育就是依循人的天性,唤醒其最初的德性,使之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
【篇四】如何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
阅读对话,唤醒学生的发展自觉
作者:沈磊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7期
摘 要:阅读教学中深层意义上的对话能引领学生历经精神层面的体认、创生以及重构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而不断地唤醒其内心的发展自觉,最终完成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阅读对话;体认;创生;重构
教育的使命,就是唤醒学生内心的发展自觉。而阅读对话,当是高中语文教学唤醒学生发展自觉的一种主要方式。“对话”,它原先是一个文学理论名词,前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因而新课标所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能只停留在教学信息等交流反馈的浅层面,而应该逐步进入到情理、心魂等交融建构的“深水区”。从本质上说,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应该主要指向对话主体:学生精神层面的体认、创生与重构,从而获得促使自我不断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一、唤醒精神之体认
体认,指体察、认识,还包括认可、认同的意思。本文所谓的“体认”,主要指通过阅读对话引领学生认识自我或重新正确认识自我,从而明确自己所处的时空与基因谱系,明确自己所承载的使命与价值担当。无论是阿波罗神庙那个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还是狄俄尼索斯的“忘掉你自己”,其实在这种矛盾中所体现出的都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强烈自觉。洞察体认自我,是创生与重构的前提,也是阅读对话唤醒学生发展的第一步。而这恰是以往“教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或“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的阅读教学所严重缺失的,学生的诉求被漠视,心灵被禁锢,自我被遮蔽,发展被弱化。
而人如何认识自己?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在《重新认识你自己》中认为:“‘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我’无法透过抽象的思考来认识自己,‘我’必须在我的具体存在中,认出我之为我,而非理想的我。”他还从一个人对自己脸孔的认识与镜子的关系中,抽象出“人总是在镜像中反观自身”这样一个哲学结论。而文学在这方面正提供了具有突破性的广袤的历史文化时空,可以让人通过阅读对话置身其中去认识自我获得真知。经过作家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而且语言媒介使得那些难以把握的、模糊不清的情感和思绪,都能在作品中得到明确定性。“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来了解自己的情感,通过人物的思绪发现自己的思绪,使人们借助于人物这面镜子,看到自己身上一些未曾察觉、或未曾了解以及未曾完全了解的东西,从而对自己有更加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由此,我们更应该追求“学生带着文本走向教师”的深层对话,让学生不断地在曹雪芹、鲁迅、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一个个镜像中观照自我,寻回那曾失落的真我。当然,我们要注意避免成为纪伯伦小说《认识自我》中赛艾姆那样的人,只是单纯幻想,只是自我安慰,只是认识表面。认识自我是一切未知之母,认识自我应该是深入心灵深处的,探索精神世界的奥秘。
【篇五】如何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
激发生命自觉,唤醒想象能力
中低年级正值孩子想象力旺盛之期,他们的视野随着自身的经历在不断扩展,认识世界的渠道也在不断丰富。这些都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在语文的世界中,伴随着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的进步,感悟文字的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在这一学段中,结合文本,唤醒孩子心灵中的文学想象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获取的重要任务。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想象在诵读体味中唤醒
首先指出,这里的诵读而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诵读之于阅读,更指向于发出声音入情入境地朗读。从这一层面来讲,阅读不仅仅局限于眼睛之看和大脑之思,还包括耳朵之听,听自己诵读文字的声音,听心灵感悟所得的内蕴。诵读文字,就是敞开自我心灵,接纳文字的意蕴;就是洞开听觉神经,感受文字的节奏与音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第一自然段时,执教者为了帮助学生想象花生的美丽,在教学中边采用了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画面,唤醒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首先紧扣文本,让学生找出两个描写花生颜色的词语:绿油油、黄灿灿。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抓住“绿”和“油”,想象两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想象“绿”的画面:绿得冒油了;绿叶上好像涂了一层油,非常光滑;碧绿碧绿的,好像油倒在了上面,好流淌下来。最后,教师出示图片,印证了学生想象的画面,用发自内心的声音诵读,
倾听文本语言的声音。在学生富有深情地诵读中,花生那翠绿的叶片好像飘曳在教室之中,拂动在学生的心灵之内。二、遵循人性特质,让想象在揭示密码中唤醒
文本是由若干的细节组合而成的。在文本有的核心细节中,往往只是一个词语、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却具有辐射全篇、力透全文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领孩子认真研读体悟这些核心细节,在解构中洞悉细节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益。
《放小鸟》是苏教版低年级的一篇课文。小鸟在被关在笼子里之后,听到了妈妈焦急的叫唤。文本中的“叫唤”就是一个核心细节。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体味鸟类母子情深的重要依托,更是解开小作者从关小鸟到放小鸟心理转变的一把钥匙。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便扣住“叫唤”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历经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想象之旅:妈妈叫唤了什么?妈妈在交换过程中的语气与心理是怎样的?小作者听到这焦急和凄凉的声调,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在教师的牵发下,全身心潜入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中,与文本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成功揭开了故事推进的密码。
核心细节虽然只是以微不足道的语词符号呈现,却散发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对于体味文本的内核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人性力量的召唤下,学生的想象渠道被充分打开,想象力也随即被有效唤醒。
三、调动多重感官,让想象玩味抽象中唤醒
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并不完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一遇到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就忙着找图片、做课件,试图以一种直观想象的画面化解抽象语词所表达的意蕴。而整个教学效果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其然,实则上缺少了学生思维练达过程,更重要的是用具象替代抽象,原本语词所具备的朦胧之美、诗意之美则消失殆尽,弱化了文本语言本身的魅力,正所谓得不偿失。譬如教学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对于瀑布“直下”的雄伟气势无从体验。如果教师直接播放相关视频,学生也能从画面中了解“直下”所表达的气韵。但这仅仅是画面的直接告知,而非是对语言文字的感触生发而成的阅读感悟。换一种视角,笔者曾经聆听过我市一位名师执教此处时,则是通过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三重维度现象瀑布飞流而下的壮观场景:那是怎样的水,“直”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会发出怎样的声音,那声音像什么?假如将你置身其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虽然没有视频的直观效益,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照样活脱脱地挂在了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抽象,有时更是放飞学生想象翅膀的平台。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过程,这是主体意识与内在情感碰撞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倾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进行必要的情绪表达,既是阅读文本之后回归文本的一种行为自觉,更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