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范文五篇
初步,读音为chū bù,汉语词语,意思是属于或关于开始阶段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5篇
【篇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48—50)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丰盛的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物体的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构建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2.在用平均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养成有序观察思考的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10个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搜集整理数学信息
谈话: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咱们一起 去瞧瞧吧?(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预设一:学生把食物都说出来,但没有数字的描述。
提示:每种食物分别有多少个?
预设二: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出了所有信息。
鼓励:你说的真完整。
预设三:学生不能说出食物与动物之间的联系。
提示:这么多丰盛的食物分别是为哪些小动物准备的呀?
2.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它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呀?可是它们遇到了一个问题,猜一猜,它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呈现:怎样分竹笋呢?
【设计意图】以故事开头,吸引学生注意力,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引导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搜集数学信息、能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信息的能力以及问题意识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分竹笋——感受分东西的多种分法
(1)过渡:该怎样分竹笋呢?
引领学生梳理熊猫和竹笋信息后,提出要求:用小方块代替竹笋,在熊猫纸上给熊猫哥哥和弟弟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3)学生交流分竹笋的方法。
预设一:每份分得的不一样多。指2-3名汇报,板书:4、6,3、7,2、8……。
追问: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用加法来说明如4+6=10,要引导学生用10 的分成来说明。学生也可能说到哥哥让着弟弟,要赞赏学生是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预设二:每份分得同样多。
至少2名汇报,板书到上面:5、5。
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可能用加法来说明如5+5=10,要引导学生用10 的分成来说明。学生也可能说这样分公平,要赞赏学生真是一名公正的小法官。
预设三:如果学生都只从数的分成来解释,最后引导:为什么给哥哥这么少给弟弟多呀?那这种为什么分得同样多?
2.比较多种分法,揭示平均分。
(1)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分法,这里面有一种分法有点儿而特别,
看出来了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5、5 的分法特别,追问:这种分法为什么特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指着板书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初步理解4、6,3、7,2、8……这些分法都是一分多,一份少,而5、5的分法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揭示并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竹笋
要求全班同学都将10个竹笋平均分给两只熊猫,后提问:现在每只熊猫分到了几个竹笋?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引导学生初次运用中理解平均分。
追问:什么样的分法是平均分?
3.练习中认识平均分。
课件出示自主练习1题,学生独立审题判断。
交流小猫分鱼时,追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平均分?
交流小猪分西瓜时,追问:你怎么知道这不是平均分?怎么分才是平均分?
小结:你用平均分的方法重新给小猪分了西瓜,小猪很满意。平均分真是个公平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分竹笋及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分东西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平均分是其中的一种分法;通过判断小猫分鱼和小猪分西瓜,促进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
三、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过渡:聚会上熊猫分到了同样多得竹笋很高兴,一边的小猴子着急了,他们想干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梳理有关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平均分的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有20个桃子,要分给5只小猴子,平均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谈话引导:下面,咱们还是用小方块代替桃子,你能帮小猴子平均分一分桃子吗?小猴子有20个桃子,可是我们手中只有10个小方块,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到小方块不够时,要同位合作。让学生先想一想怎么分,再和同桌合作,比一比谁和同桌的合作最默契。
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3)展示交流分法,理解平均分。
谈话:谁想来展示一下你怎样分的桃子?
找几组学生在小磁黑板上展示分得过程,并要求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么分得。
预设一:有的学生1个1个的分,分给5只小猴5份,每只小猴4个桃子。
分析:他们是1个1个的分的,第一只小猴子给了一个,后面的小猴子也都给了?1个,分完一轮为什么还要接着分?20个桃子分完了,小猴子们你们满意吗?为什么满意?每只小猴都有4个桃子。
预设二:有的学生2个2个的分,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4个桃子。
预设三:学生3个3个的分,再1个1个的分,分成5份,每份是4个。
提问:他们开始是3个3个的分,怎么后来改成1个1个的分了?
预设四:学生4个4个的分,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4个。追问:怎么想到4个4个的分的?
预设五:学生5个5个地分。让他们充分展示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分多了,要少分一个。
小结:这么多得分法,虽然分得过程不一样,但是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2.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咱们帮小猴子都分到了桃子,一边的小兔子也着急了,他们想干什么?可是小兔子有要求,我们每只小兔要吃4个萝卜,这里有多少个萝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随着学生观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信息和问题:一共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先自己想一想怎么分,再和同桌先说一说,然后同桌合作用小方块分一分。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学生展示交流分法,追问:为什么要一次拿出4个来分给一只小兔?
学生可能回答:每只小兔要吃4个萝卜
抽出分法:一次拿出4个萝卜分给一只小兔,再拿出4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还剩下了4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这样分给了3只小兔。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谈话: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有什么要求?
引导学生梳理有关信息,提出平均分的数学问题。课件呈现信息和问题: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谈话:如果不用小方块,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不用摆小方块也能平均分,在脑子里想一想,15个松果,一次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这样拿三次,就可以把15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1)圈圈连连分石榴,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课件出示后,先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圈圈画画分石榴。
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怎样分的石榴。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5个5个得分。并出示平均分的语言文本:10个石榴,平均分在2个盘子,每个盘子放(5)个。
用同样的10个石榴,课件演示另一种平均分,引导学生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追问:这次问什么必须5个5个得分?课件出示平均分的另一种语言文本:10个石榴,每个盘子放5个,可以放在(2)个盘子里。
再用同样的10个石榴,再用课件演示第二种平均分,引导学生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同时课件再次出示平均分的第二种语言文本:10个石榴,每个盘子放2个,可以放在( )个盘子里。学生现在练习纸上做,后课件演示。
(2)小动物们排排队,初步构建平均分语言模型
谈话:(课件出示)来了一群小鸭子?12个,他们要表演体操,你能用平均分给他们排排队吗?先独立思考,再和同位说一说你想怎样排队。
课件展示学生排队方法,提问:你能数学语言说说你是怎样排队的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通过: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仅仅围绕平均分展开活动,感受两种平均分模型,逐步深入理解平均分这个概念,提高了应用概念动手操作的能力。最后通过自主练习,引导学生初步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四、回顾总结,梳理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1.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可以用小方块摆一摆,也可以在脑子里想一想
3.分东西的方法很多,平均分是一种比较公平的分法……
4.分东西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懂得了谦让。
小结:同学们的收获真多,生活中平均分的事情很多,你能发现多少呢?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梳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并提升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平均分,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篇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理解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18页例4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8页例4及练习四中的练习。例4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能够用除法算式“12除以4等于3来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所以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除法表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协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
1.学生预习新课。
2.师生合作实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3.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手中的笔分完了.
4.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量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理解”.
(2)教师让学生观看课件,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12个竹笋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学生自己思考,实际动手做一做,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书写算式的过程.
(3)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笋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4)教师举例“18块饼干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6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能够互相议一议.使学生明确:(1)平均分成6份就是指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6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2)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板书:2).
(5)让学生试做题“18块饼干平均分成9份,每份几个?”
(6)让学生试做题“36块饼干平均分成9份,每份几个?”
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理解”,出示题目:20个竹笋平均放在4盘里,每盘几个?(板书)
(2)教师提问:“平均分在4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20个竹笋平均放在4盘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3)师生合作.
①教师让学生回想分铅笔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③学生汇报分配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理解”.学生的汇报可归纳为: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每盘放一个。这样五次就分完了.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5个.
④师生小结:20个竹笋,分在4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20个竹笋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5个.(板书:3)
(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
教师讲述:像上面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6份,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里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除
3.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板书:写除号时,光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2)教师问学生“把12个圆环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圆环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前面.(教师板书:12÷).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6份)把“6”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
③每份是几?(是2),教师把“2”写在等号后面(板书:2)
教师让学生对照算式12÷6=2说一下,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能够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指着“12÷6=2”向学生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1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6等于2(板书).
(4)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5)让学生思考:把12个圆环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
把12个圆环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
三.练习巩固.(1)教师出示“10÷5=2”,让学生读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学生知道: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0除以5等于2”,表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教师板书:除法的初步理解.
(2)让学生观看课件,读一读课件上面的除法算式。
(3) 练习除法运算。
A.学生先观看课件并思考。
B 引导学生写出这些除法运算题的算式,思考我们所学过的乘法和除法的区别和联系,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以及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理解掌握本节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
五.作业布置 1. 练习
(1)8÷4=2 10÷2=5
把8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2)读下面的算式,用笔摆一摆,再填得数.
8÷2=□ 10÷5=□ 15÷3=□
第(1)题.教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填空.填完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读一下.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文字叙述部分盖住,只看8÷4=2,10÷2=5,就能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8÷2=□.能够让学生思考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应该拿出几个笔,然后动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数.10÷5=?,15÷3=?这两题让学生独立做,都做完后要让学生再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2.思考:2+2+2+2=8 □÷□=2
12=4+4+4 □÷□=4
板书设计
除法的理解(一)
12个竹笋平均分成4盘,每盘放几个?
12 ÷ 4 =3
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水平、动手操作水平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创新水平和学习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我做到了能够即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三】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严重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严重。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详尽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平衡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平衡分,由大凡现象引出分外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糖果,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平,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的学生糖果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平衡分。这说明学生对平衡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平衡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平衡分”的含义。
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习来加深对平衡分的认识,得出平衡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平衡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衡分,发现多种方法。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平衡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选
择出最佳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衡分,平衡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衡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平衡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衡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兴趣。
【篇四】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第13至15页例1及“做一做”第1、2题,练习三第1、2。
教学目标: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除法运算的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准确地实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计算的习惯,能准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学生读题,独立口算,说出得数)。
12÷ 4= 8÷ 2= 14÷ 7=
24÷ 6= 36÷ 6= 18÷ 9=
16÷ 4= 20÷ 5= 35÷ 5=
15÷ 3= 64÷ 8= 72÷ 9=
2、口答:
(1)80里面有几个十?400里面有几个百?
(2)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二、亲自实践,学习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的是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把主题图的124箱改为120箱)
教师: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用笔写在课堂本上。(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绝已知条件,自己编写应用题,懂得应用题的结构和运算方法。)
3.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教师:要求赵大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么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能够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注意思考的过程可多让学生说)。
(2)600箱货物王叔叔只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要求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你想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
小结:整百数除以一位数,能够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多少个百。
(3)240箱货物,李阿姨运了3次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要求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240÷3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李阿姨3次运了240箱,要求平均每次运多少箱,就是把240箱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40除以3。)
240÷ 3等于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小组讨论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教师小结计算方法:想240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不够1个百怎么办?(用学具帮忙分一分实行思考。)我们能够把2个百看成20个十,与40合在一起,看成是24个十,再平均分成3份,每份8个十,就是80。
小结: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几百的数,如果不够除,再把几百转化为几十个十,再与十位数合并起来,看成几十几个十,再除一位数,得到的商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三、巩固使用
1、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口头编一道题。
学生列式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题目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完成后全班讲评。
3、阅读第15页“你知道吗?”,了解除号“平均分”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2题。
【篇五】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二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试卷
一、口算我最快.(8分)
72+8=45-9=36+6=32-8=8×7=30÷6=43-4=54-30=6×5=25÷5=5×5=49+7=6×6=72-7=10÷5=4×5=24÷4=4×6=36÷6=20÷5=16÷4=18+8=4×5=4×2=2×3=12÷3=28+7=2×2=45÷5=12÷2=68+4=26+50=二、我会填.(37分,每5、7题2分,其余每空一分.)1、()×5=156×()=243×()=18()×4=20五()三十()四十二()六十二五()二十五()四得八2、算式18÷3=读作(),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3、在里填上<、>或=.(4分)
3×364+54×58÷22×21+11×14、根据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2分)
1/5
()÷()=()()÷()=()5、圈一圈,填一填.(10分)(1)
有()个,每()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算式是().(2)
有()个,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有()个.算式是().6、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在
对的里画“√”.(2分)
三、判断对错
1、12÷2=6读作12除2等于6()
2、因为4-2和4÷2的结果相同,所以在计算4-2时也可以用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3、20÷4=5表示把2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5.()
2/5
4、任何一句乘法口诀都可以写成两道除法算式.()
四、列式计算.(8分)
(1)除数是4,被除数是24,商是多少?
(2)15里面有几个3?(3)8个2是多少?
(4)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五、看图写算式.(6分)
()×()=()
()÷()=()()÷()=()
2、20米
?米?米?米?米?米()()=()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