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性质是什么集合3篇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辛亥革命性质是什么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辛亥革命性质是什么3篇
第一篇: 辛亥革命性质是什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8课《辛亥革命》。本单元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两目: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
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流程示意
课前小热身充分准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链接旧知识承前启后——小组交流学会自学——课堂进行时挖掘教材——课后谈收获启迪升华——落实训练反馈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今年国庆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生:略
多媒体播放今年国庆阅兵式的精彩片段,学生谈观后感。
师:有没有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骄傲。回答(有)通过这次阅兵式可以看出中国的确是强大起来了。可是我们学了历史就知道,100多年前的中国是不是这个样子?生回答(不是)那时的中国多灾多难,充满了耻辱和艰辛。下面就让我们从现实走进进历史,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中取材,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与旧中国形成强烈对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体会中国的发展强大来之不易。
(二)、链接旧知识,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过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
师问:近代以来的四次侵华战争及其结果和影响怎样。
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思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所做的斗争和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
生:.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说明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斗争,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斗争必须由改良走向革命,)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100年前的现在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课前小热身:学生小组交流课前预习的学习内容。了解本课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知识点。
设计意图:课前了解线索和基本知识点,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重难点问题和重要知识的理解落实。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课堂进行时——新课解析
1、小组交流: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1)、1894年创建兴中会 (2)、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3)、通过革命纲领引导学生分别从组织准备,思想理论准备,军事准备三个方面在小组间交流。
师强调同盟会的性质和纲领,三民主义等重要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背景资料的介绍。
2、材料分析三民主义
出示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内容资料,请同学们结合这两段材料,分析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评一评三民主义。学生记住三民主义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引用历史资料,以及客观地评价历史问题。
师过渡:在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一大批革命志士投身于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举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革命的继续发展。不久,一场规模壮大的武装起义在武昌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武昌起义。
3、学生观看视频《武昌起义》片段,结合课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相关情况。通过观察《武昌起义形势图》说说起义的影响。
生:通过图片说出起义得到了全国很多省份的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影视资料中提取信息,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
师过渡:接学生回答,武昌起义使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中国社会也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4、合作交流,探讨武昌起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几件大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概括出:(1、中华民国的成立。2、清朝统治被推翻,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师点拨:中华民国的成立后,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
学生通过课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掌握公元与民国换算的方法。了解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的实事。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一个完整地认识,体会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从繁杂的零碎的知识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师过渡: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一方面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5、议一议:阅读材料,并在小组间讨论,根据材料评价辛亥革命。
师交流评价历史事物的一般方法:性质+积极影响(历史功绩)+消极影响(局限性)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出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历史功绩有哪些,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做出回答,教师要适当地引导,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通过资料分析的方式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精神。
6、各所已见;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积极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要看一场革命是否成功,关键是要看革命的目的实现了没有,辛亥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也就是要推翻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政治的民主化。那么从革命的最终结局来看,这个目的是没有完成的。所以它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师引导学生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的。并在教师的总结中得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师过渡: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实现了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在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课文的升华部分,是对辛亥革命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够,所以教师占主导地位,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师生间的交流使本课的内容有一个质的提高,也使学生学会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
7、课堂小结:生齐读
中山创建革命党,兴中同盟新主张。
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大旗扬。
辛亥革命意义深,民主共和入人心。
清朝统治被推翻,封建帝制不复返。
窃国大盗袁世凯,军阀统治上了台。
设计意图:通过顺口溜的方式小结本课重点内容,使知识更加系统,便于理解,记忆,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五)课后谈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辛亥革命中涌现出了很多革命志士,革命英雄,它们舍生取义,为国家呼号奔走,以天下兴亡为已任,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发起人,领导人——孙中山,更是把自己的一 生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所以中国人称他为“国父”。
师补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活动,
思考: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年代,众多的革命志士们为国家赴汤蹈火,舍生取义。那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报效祖国?
学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课后大练兵,迅速记忆。
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
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3、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
4、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
5、辛亥革命爆发于( )
6、中华民国成立于( )
7、清朝统治结束于(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的创建:1894年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东京、同盟会革命纲领。
3、三民主义: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建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的意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起义
2、武昌起义和各省的起义
3、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力图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在设计中具体的操作体现在课前预习,阅读课文,独立完成对重要知识点的梳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上课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庆阅兵仪式片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契机;在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时,学生在小组间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归纳;在对三民主义的分析中,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中,通过材料教会学生会结合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团队意识,以达到互相启迪,相互帮助的目的,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堂的延伸中,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以及启示的认识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具体史实有较深层次的认识。通过谈课后收获,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过去,而可以为我所用,从而树立为民族强大,为祖国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问题设置不一定恰当,引导方式也有待改进,学生参于的时间比较有限,教师讲的过多。在教学难点问题上虽然考虑到了学生的参于,但也难免有重复之嫌。另外,本课内容头绪众多,一节课内既要让学生充分参于,培养能力,又要实现教学目标显得有些仓促,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第二篇: 辛亥革命性质是什么
摘要:1911年的辛亥革命经武昌起义全面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走向灭亡,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点开始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然而,这次革命却在三个月后以失败告终。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以及阐述。
关键词: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失败
众所周知,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而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一次“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动的清王朝就是被这次革命洪流冲垮的。
但好景不长,仅仅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三个月后,代表旧势力的袁世凯极其领导的北洋军便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在政治上,他恢复帝制;在经济上,他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他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潮。为了实行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想必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的。而孙中山再次领导的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我们不禁想问: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不可能允许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也不会允许其建国而危害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联合起来绞杀了这场革命。由此可见,“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从主观方面讲,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具体表现是:
其一、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孙中山曾说:“本党自成立以来,成功的次数少,失败的次数多”(注:《孙中山选集》,第526页。),顾其原因,则是“主义不明”,“组织未备,训练未周”(注:《孙中山选集》,第538页。)。。毛泽东认为:认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而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进的目标。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其二、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毛泽东对同盟会自身弱点评价如下:对民主革命一些基本问题认识模糊,对纲领看法不一,以及组织涣散等,揭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不可避免性。他说:辛亥革命应该“反对国际帝国主义”,但“当时多数党员还没有看清此点”,甚至对它寄与幻想,因而放过了帝国主义。它的“一班右倾的领袖们,只知道国内清朝贵族阶级是敌人,革命的口号变成简单的‘排满’”(注:《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这样又放过了封建主义。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其三、革命在后期脱离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众。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而他们却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正如周锡瑞教授所言:“对于农民,革命除了带来一个绅士和官僚更紧密联合、以维护上流阶级利益的新政权外,其余一无所有。”忽视民众力量,武装斗争与群众运动脱节,是辛亥革命失败一重要原因。1923年11月,孙中山在一次国民党改组的会上也曾回顾说:“吾党历年在国内的奋斗,专用兵力”,屡遭失败。“人民的心力为革命成功的基础”。此次吾党改组,军事方面“要以人民的心力作基础”,改变过去“单独依靠兵力”的片面性。(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9页。)”
其四、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以推翻旧政府,保卫新政权。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主要成份是新式学堂里的教员、学生和海外留学生,他们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他们在社会政治活动中轻视乃至敌视农民的先天缺陷。且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民间秘密反清会党。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且孙中山先生在武装斗争中,也忽视了对军队领导权的争取,忽略对起义新军的改造,特别是忽略了兵力与民众结合,创建自己的革命武装。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第三篇: 辛亥革命性质是什么
探索!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给新中国一个全新的开始,终于没有了帝王的统治,但被袁世凯的狼子野心使新中国晚一步到来。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中国的内斗使日本人趁虚而入,至此让中国人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想知道辛亥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下面奇闻网为大家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造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袁世凯的北洋集团获得国内外大多数力量的支持,实力足以压制全国。革命党在武力上明显处于弱势。各地军阀割据形式形成,革命党的起义不过是给了各个军阀独立的名义。而且当时的大多数势力派是不支持革命党。而袁世凯是当时唯一有实力以及威望统领全国的人。与其说革命党推翻的清朝,不如说袁世凯以及各地军阀借革命的名义达到篡权割据的目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