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精选文档)

| 来源:网友投稿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1  出自《韩非子·难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精选文档)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1

  出自《韩非子·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阅读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1)

——《矛与盾》教案

《矛与盾》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矛与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矛与盾》教案1

  教材说明:

  《矛与盾》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四课的一篇文言文,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同学第一次接触,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教具准备:

  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交流

  1、师板书:严小明

  2、师:大家应该喊我?(严老师)

  3、要求:面带微笑,再喊一次。

  4、赠笔交朋友。

  二、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文言文呢?(现在,人所说的话写的文章)。

  2、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文言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文言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叫《矛与盾》。

  3、板书:矛与盾。生读题。

  三、揭示方法,指导自学

  1、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什么叫矛盾?(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师:课文围绕着矛与盾写了一件事,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指生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字读错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再请生读一读难懂难读的句子)。

  4、师:书上加了拼音,小黑板上的课文没有加拼音,能完整地读一遍吗?(出示小黑板全文)

  5、师:大家在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6、师:告诉大家,其实和大家一样,老师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现在我已经会背诵这篇文言文了,想听吗?(配乐背诵)。

  7、师: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你认为老师是怎么读懂的?

  8、板书方法:1、理解意思2、多读。请大家也试一试。

  四、汇报交流,读书理解

  1、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他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身的矛又夸了自身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

  自身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同学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师: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15、生:汇报

  16、师:请生解释:以:用;子:你;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弗:不;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22、请一位同学把全文读一读,(派选代表读书)。

  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理解意思、多读)

  23、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身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五、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咱班有多少名同学?今天我有幸认识了___位好朋友,大家也面带微笑,尊敬地喊我严老师,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讪笑)

  2、大家都在讪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讪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助,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4、师:我代表哪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协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干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六、总结全文

  1、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多读)

  2、文言文和文言文的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谁?

  (文言语言简炼,含义深刻;文言文:通俗易懂)

  3、师:同学们,只要是好文章,不论是文言文还是文言文,我们都要拿来读一读,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想,明白了吗?

  4、同学们,这节课已经上完了,我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同学们非常热情,对老师也很尊重,我真想留在这里,可是历阳一小六年级有一个班的同学也在等着我,我还得回去,这又是个自相矛盾的话题,不过假如大家能记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懂得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这个道理,那么严老师就等于留在了同学们身边。

  下课!

《矛与盾》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工具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教学难点: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矛和盾的集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自学课文,并一起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五、拓展思考

  请你用别的例子来说明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

  六、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与盾》教案3

  一、激趣导入

  1、六年级是毕业班了,同学们*时的学习非常辛苦,今天上课前,老师先和大家放松一下,来看一段动画片。

  2、同学们,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老博士发明的这两样新式武器吗?(自相矛盾)

  3、你知道“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比喻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这个成语中的“矛”与“盾”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5、说话行为前后不一致和古代的这两样兵器又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这个成语的典故,一起来念课题,齐读。

  二、了解作者,扩大知识面

  1、《矛与盾》这篇文章选自《韩非子》。这是一篇文言文。在上学期,同学们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了,来谈谈你的体会,我们怎样才干把文言文学好了呢?

  A多读,读通读顺,读到能背诵。

  B借助注释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文言文将故事的内容讲出来。

  2、同学们归纳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来用这两个方法学习《矛与盾》。

  三、朗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试着用以前学过的读古文的方法读读课文,请你注意,要读流利,读通顺,读正确,读的有古文的味道,直到自身满意为止。

  2、大家读的真认真,请一位同学来试试,其他同学可要聚精会神地听,听听他读的好在哪儿,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更好。

  3、听原文配音,照着配音员的样子再来读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边看注释边读文章,大概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五、课堂小结

  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喜欢文言文,课后老师再优秀给大家几篇,我们可以回家继续研究充溢魅力的文言文。

《矛与盾》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

  1、教师:生词卡片、矛和盾的图片、*的图片。

  2、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趣味数学题:

  出示:橡皮+铅笔=( )电风扇+取暖器=( )

  电视+电话=( )( )+椅子=轮椅

  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听一则寓言,准备好了吗?《自相矛盾》

  一、导入新课。

  1.知道刚刚我们听的寓言是叫什么名字吗?

  2.提到的两种兵器是什么?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上哪个是矛,哪个是盾?

  3.指导书写“矛”和“盾”(田字格书写“矛”和“盾”。)

  矛:矛字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如果用盾是自卫。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4.“矛”和“盾”有什么作用?(板书:进攻、防守)

  5.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有点儿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田字格书写“集”。)

  二、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3、巩固词语。

  4.认读词语。

  ⑴出示词语,认读:

  自卫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进攻 庞然大物 大显神威

  ⑵把词语填进这段话中,指名读。

  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 ),还是( )。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 )和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这个( )在战场上( ),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三、学习课文一二段。

  1、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看到一个令人紧张的画面,千万不要让这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⑴指名读句子。

  ⑵谁都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什么感受?

  ⑶出示句子: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师:大家看这个“刺”字,“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刺字见谁把谁戳,谁人见了都胆寒。”更何况这矛是怎样刺来的?(指名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快,多令人紧张啊!读——一生读。

  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越刺越有力,越刺越有力,多么危急啊!读——一生读。

  师:看到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越刺越快,越刺越有力,拿出右手,放在胸前,你有什么感受!就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

  2、面对如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只能是——(学生:左抵右挡),知道什么是“左抵右挡”吗?(生说。)

  师:我这里就有一根锋利的矛,拿出你的盾来,我可要刺过来了!

  我的矛左刺——,右刺——,左刺——,左刺——,右刺——,上刺——;再上刺——;下刺——;左刺——,再左刺——;再左刺——;右刺——,下刺——……

  你什么感觉?(难以招架。)

  经过一场激战,相信此刻你一定明白了“左抵右挡”?(上下左右全方位地保护自己。)

  3、师:即便是这样左抵右挡,发明家依然是难以招架,心中暗想:——

  出示句子: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不要放过每一个标点,你有什么发现?

  ②从这两个感叹号,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此刻怎样的心情?谁来试着读一读?(生读。)师:不够急切,再读!

  ③师引读: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紧张极了,此刻他产生了一个万分迫切的想法——(个别读)

  发明家难以招架,在这危急关头,他在内心深处急切的呼喊——(个别读)

  生死攸关哪,发明家甚至想大声呼喊——(齐读)

  让我们一起帮着发明家喊出内心深处这万分迫切的想法吧——(齐读)

  四、作业: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个别认读新词语:

  集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2、指名复述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的盾难以招架。发明家想要自己的盾象铁屋子那么大。

  随机出示: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二、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1、师过渡: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吗?妙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又是怎么想的。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2、组织交流:

  师接(1)问:请大家看到第一句,发明家的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生接着说出这个办法的缺陷:补充第二句:

  (2)(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师: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

  补充第三句话:

  (3)、(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那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很好,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说说吧。

  (出示句式)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他遇到了第一个问题:xx。于是想到:xx。可是,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xx。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xx。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4小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这就叫做——矛和盾的集合。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大显神威”?

  1、出示词语:合二为一。齐读。“一”指什么,“二”指什么?“合”又指什么?

  再读读这个句子。

  2、指导朗读。读好“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3、合二为一的*为什么会这么厉害?你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吗?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小黑板出示句子,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2、句子中的“谁”指的是谁?换成它所指的那个事物来说说这个句子。

  3、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胜利者?(比如铅笔加橡皮就成了带橡皮的铅笔、轮子加椅子就成了轮椅……)

  4、你想成为一个“胜利者”吗?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胜利者呢?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矛与盾》教案5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学生齐读。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生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

  1、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

  2、学生根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 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

  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 又是怎么结合的呢?

  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 结果怎样?

  发明家发明了*;*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4、再读这段话。

  三、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发明家的故事。

  2、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相机谈谈感受。

  四、抄写词语

  1、同座互相读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作业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好句。

  2、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矛与盾》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题展开思考、讨论。

  教学难点:

  弄懂寓言的寓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感受经典

  1、同学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诵读了哪些内容?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大家听。

  2、学生背。

  3、的确,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这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化经典。

  二、揭示课题,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打仗使用的是什么兵器吗?(出示课件1)认识一些古代兵器。最常见的就是矛和盾了。

  2、板书课题:矛与盾请同学们看一看“矛”字最容易和哪个字写混了,比较“矛——予”

  3、你知道矛和盾是怎么用的吗?谁来说一说。

  (课件显示矛与盾)

  4、今天我们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出示课文插图2)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一人一句。正音。

  3、(出示课件3)“鬻矛盾誉吾”这几个字你们都读准了吗?试一试

  誉yù这三个字的读音一样,字意不一样

  鬻yù

  寓yù

  (课件4)鬻:上下结构——“粥”+“鬲”

  “誉”和哪个字的字型比较接近(誉——誊)

  4、师范读。(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老师也来读读,你们边听边用铅笔画出停顿和重音)出示课件5)

  5、同桌互读、互听。(大家看上面的屏幕再来试着读一读,多读几遍,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特别要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该重音的读重音。)

  6、分男女同学读。(看哪个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7、齐读。(注意读出停顿和重音)

  四、对照注释,读懂课文

  1、(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出示学习方法6)

  默读课文,运用上面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师巡视指导。

  3、同桌合作说句意,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如果有不动的地方也可以和他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师点拨

  (1)全文有几句话?请看第一句(出示句子7)有谁读懂了?

  (屏幕上面的红字你会解释吗?说说看)(你能把它们连起来说吗?)

  既然这个人在夸耀自己的盾,板书:(“盾之坚——莫能陷)现在请你也来夸一夸。读第一句

  (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的吧,那么害羞!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

  (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来夸一夸,好吗?)

  (2)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书上是怎样说的?(出示句子8)你读懂了吗?

  原来是在夸他的矛很锋利,板书:“矛之利——无不陷”他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毛的锋利,吸引了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量苦呀。

  请你也来夸一夸吧!

  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盾又夸了自己的矛。你想帮他夸什么,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练读)

  (请男生夸盾,女生夸矛,看哪个组夸得更炫耀,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我们的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我们是不是也去买来用用看看是否坚固和锋利。你去吗?为什么?

  (因为……我们差点上当了,谁来揭穿他?(出示9)“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是什么意思?

  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

  请大家看插图,图上都有哪些人?(出示幻灯片2)(除了卖矛和盾的人,还有老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吗,先在下面试一试。(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

  5、听了这么多人的质问,那楚人有什么反应呢?(亚口无言)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出示句子10)谁知道意思?

  6、每一句话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位同学能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可自己先讲,再指名讲。评议。)

  7、全班齐读全文。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句。

  五、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1、小组讨论

  (1)刚才看了插图,(再出示插图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可笑在哪里?你们帮他总结一下教训。(出示问题11)

  (2)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个例子说一说。

  ①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

  ②“叶公好龙”也是自相矛盾。叶公嘴上说喜欢龙,但是当龙来见他时,它吓得躲了起来。

  ③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写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可一看,心想,我写的这些字该算什么呢?

  有的同学造句和写作文时常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你能举一两句吗?

  ④同学们,今天我校的全体语文老师大部分来听课了

  ⑤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2、全班交流讨论结果。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不实事求是,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出示课件12)

  3、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试着背一背吧!

  4、我们再去逛逛集市吧,集市上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谁能向我们再现当时楚人誉盾又誉矛的情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语言进行表演。

  六、作业

  1、练习感情朗读。

  2、背诵课文

  七、拓展

  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还将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像《出师表》,《曹刿论战》,《岳阳楼记》等等,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在*文化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课后请同学们多收集一些优秀的诗文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之坚——莫能陷

  自相矛盾

  矛之利——无不陷

《矛与盾》教案7

  游戏目标:

  1、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2、通过讲解、示范、练习、游戏,让幼儿获得玩矛和盾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培养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3、使幼儿懂得安全游戏,进一步感受游戏的乐趣。

  游戏准备:

  1、自制玩具矛和盾人手一副。

  2、音乐磁带“*功夫”;“雪花和雨点”,录音机一台。

  3、对矛和盾有一定的了解。

  4、小头盔每人一只。

  游戏过程:

  1、老师播放音乐“*功夫”幼儿跟着老师边听音乐边做律动。

  2、出示玩具矛和盾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3、通过老师讲解让幼儿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国古代战争时用的武器。

  4、幼儿游戏“有趣的矛和盾”

  (1)两人一组一人拿矛一人拿盾自由游戏。老师指导幼儿一人用矛攻击一人用盾保护自己。

  (2)两人一组各拿一副矛和盾合作游戏。播放音乐“*功夫”增

  加游戏乐趣。老师指导幼儿游戏时一手要用矛攻击对方同时另一手要用盾保护自己。提醒幼儿不能攻击对方脸部,增强安全意识。

  (3)每人戴好头盔继续进行游戏。引导幼儿在一定的范围内向对方冲击进行游戏。

  (4)分组请客人老师和自己玩游戏。

  5、放松游戏:“雪花和雨点”。

《矛与盾》教案8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集合招架紧张自卫

  进攻炮口*战场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正音。

  3、归纳主要内容: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课件出示填空句子)请同学们赶快默读课文,试着填一填。课件出示:

  发明家(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的时候,想到把矛的( )、盾的( )合二为一,发明了(),在战场上( )。

  三、学习1-4段,思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1.同学们,发明家在发明*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许多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请默读课文1-4段。

  2.交流反馈,随机板书,品读词句。

  (1)盾太小。盾太小,所以发明家难以招架住矛强大的进攻。找到相关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A、自由读,想像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B、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比赛的紧张?

  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连续不断来势凶猛很密集)

  左抵右挡:做做动作

  难以招架:什么意思?

  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感受到“盾太小啦!”

  (2)变铁屋。找到相关句子: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在紧张危急关头,想到了这样一个好主意,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那样的心情好好读一读,读出“!”强烈的感情。指出变铁屋的作用是为了自卫。(板书:盾——自卫——变铁屋)

  引:可是,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3)要进攻。出示第三自然段: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呀!

  “固然”是什么意思,能否换个词儿来说?

  发明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你认为这样的铁屋子像———,只能——,不能——。

  读好“!”强烈的语气。

  (4)开小洞。找到相关句子: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得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A、什么才能进攻?课文中的“矛”指什么?怪不得“矛”打上了引号。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破折号占两个格子的位置,在文中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板书:矛——进攻——枪炮)

  B、出示*图,找找什么是*的“矛”?什么是*的“盾”?随机理解履带。说说*与铁屋子比起来的进步:*不仅能——,而且能——。

  3、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4、*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联系第5节课文找找*“大显神威”的情景。(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你能读出的德国兵害怕,惊慌失措的样子吗?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段,总结全文

  师:*的底部装有履带,能行走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到攻击;又装有炮口,能随时攻击对方。由于它进退自如,攻守灵活,一上战场就发挥了极大作用,名震天下。“它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于一身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

  1、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你想到了什么?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指导朗读。

  3、你能找找生活中“合二为一”的例子吗?

  4、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矛与盾》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矛和盾的图片。

  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1、学生观察图片。

  2、学生齐读课题

  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2、 展示、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分组交流:每个生字都可以怎样识记,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怎样理解课文内容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读词语,交流怎样理解的。

  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提出不懂的问题,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在自读、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 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3、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 同座交

  流交流。

  2、全班交流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c.盾:右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

  d.兵:注意笔顺

  3、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认读生字。

  2、 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复习检查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出示字词卡片指读。

  3、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 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认读字词卡片。

  3、学生思考。 复习引入。

  二、品读课文

  1、引导学生读课文,看插图,思考并讨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2、组织班内讨论,相机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戳、固然

  3、引导学生理解*在战场上怎样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4、引导学生理解“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插图独立思考。

  2、分组交流,在谈清自己想法的同时,注意倾听、吸取他人意见,深化自己的认识。

  学生以组为单位,顺着发明家的思路谈理解。

  (1)、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全班交流。

  (3)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懂得*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结尾的那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拓展思路。

  四、拓展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1、学生将好词好句积累在“采蜜本”上。

  2、学生课下搜集故事。 积累好词好句。

《矛与盾》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读题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二、自读课文

  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字词

  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用卡片)

  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 手持 雨点般 蜗牛 *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分段读课文

  1、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

  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五、默读课文,说说大意

  1、同学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和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的,*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六、写字、结课

  1、这篇课文有14个生字要写,请同学们和读读田字格中的字,看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

  示字旁的字许多都与古代的“神”有关。以后学到示字旁的字大家要注意一下。

  2、请和我们一起把每个生字写两遍,也可以把生字组成词语写一遍。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两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课文重点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请画出来。

  二、抓住重点句质疑

  1、课文中哪句话解释了课题的意思?

  出示:“*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3、读了这句话,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

  三、研读课文(解疑1)

  1、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请先默读课文1—4自然段,再同桌合作,把发明家怎样想的过程用简笔画在方框里画下来或用简要的句子写下来,最后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一说整个过程。

  2、哪一桌同学把自己画的或写的向大家展示一下,然后说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

  3、发明家根据盾的不足一步步改进,终于能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集于一身,发明了*。让我们一起把1-4自然段读一读。

  4、从这个合二为一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解疑2)

  1、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的神威表达出来吗?

  2、 谁能把*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气势读出来。

  3、谈谈读后的感受?

  四、领悟道理和表达方法

  1、发明家发明*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2、作者就是借这件发明的事来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

  3、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道理吗?请同学们和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4、谁用别的例子说说“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五、总结,抄写

  同学们说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从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这件事,明白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课文用了不少好的词语,请同学们抄写自己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和课本后词语表中的词语。

《矛与盾》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让学生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1、 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高兴!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大家请看屏幕: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句话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愿意收下它?读读看。要想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懂老师的心,咱们还要把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好好读一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指导书写矛和盾。)

  二、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读书的声音好吗?如果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指名回答识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家开始吧。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幻灯出示

  集 合 难以招架 固然 乌龟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长 处 胜利者

  3、谁来读?(师可以根据学生识读情况鼓励、正音,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听听别人怎么读?再试试看!等。)

  三、悟

  1、接下来,咱们换一种读书方法,默读课文。如果大家能够潜心地默读,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其中。)

  2、读完课文后,谁尝试根据屏幕上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激励:很会读书!善于在别人总结的基础上概括!这就是合二为一。等等。)

  四、品

  1、会学习的孩子善于发现!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

  幻灯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2、读读看。为什么这样读?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表示对盾的不满、埋怨。第二个“!”欣喜、高兴。)

  3、请大家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五、拓

  1、课文学习到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谁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谁就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谁就会收下这份不一般的礼物!(师板书: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3、能否用上“取长补短”造句?试试看!

  六、结

  这句话不好理解;这句话却很受用,这句话很贵重,它给人以启发。我想你们已经收下这个珍贵的礼物了。大家齐读该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够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你的朋友,送给需要的人,好吗?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取长补短

《矛与盾》教案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堂课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说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生字。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意思。

  2、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思考过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

  说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说教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说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你认识图上的这两种兵器吗?生说,师板书:矛盾

  教学生字矛、盾。

  2、说说它们的作用。

  生说后师小结板书:矛盾

  进攻自卫

  3、出示*图:板书:*学习生字坦

  通过预习,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发明的?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生说后出示句子:*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学生读句子,质疑,而后罗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2个,为围绕这2个问题进行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4、揭题: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合二为一

  1、请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要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尝试填表,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盾太小xx、xx、xx、xx发明*

  2、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的过程,也是发明家发明*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是怎样发明的过程。

  (二)研读大显神威

  1、师:*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在战场上发挥了无穷的威力,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就是(生)大显神威

  2、读第五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大显神威的句子。

  3、指导朗读。

  4、师就*的发明作补充解说。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

  五、书写指导。

  矛、盾。

《矛与盾》教案13

  【原文】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教案一】

  一、预习课文

  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

  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

  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诠释。其原因在于*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

  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

  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矛与盾》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揭示学习内容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看大屏幕(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请矛队读一读第一、二排词语,盾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盾队读一读第三、四排词语,矛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采用矛队、盾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仔细听的好习惯,提高互相学习评价的能力。同时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等的对话。)

  3、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学生写。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紧张危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矛队读。第二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盾队读。(板书:铁屋子)。

  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3、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大屏幕出示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认真读书,潜心涵泳,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4、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看大屏幕(装上枪炮的铁屋子),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大屏幕演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

  5、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6、*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大显神威”?(大屏幕播放*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悟,感受*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威力,与文本进一步交流。)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设计意图:让贯穿始终的学习活动矛队、盾队的划分有个交待,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切身的理解体会。)

《矛与盾》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古代的两种兵器矛和盾。并作简要介绍。再出示以矛攻盾的图片,以及课文插图。

  问:这个人在干什么?(在卖矛和盾)今天我们就去现场看看,他是怎么夸他的矛和盾的。(板书:矛和盾)

  这是一篇文言文,以前我们已经接触过这类文章。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学习这类文章呢?(出示:学习方法)学生齐读。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听配乐朗读,注意听清停顿、重音。

  3、生再读课文。尽量模仿范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重音。

  4、跟读。以达到最佳朗读效果。

  三、理解句意。

  1、生根据注释自己理解,同桌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出示带注释的原文)让学生弄清每句话的意思。

  3、指名说出全文意思。教师适当点拨。

  4、小结全文意思。(出示课件:原文译文)

  5、想一想,写一写:围观的人走散了,这个楚国人会怎样?(出示课件)

  四、表演这则故事。这则故事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自相矛盾。

  五、归纳寓意

  讨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小结:(出示课件)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现实社会中有这样的人吗?说一说。

  六、再读课文,试背课文。

  七、观看自相矛盾的视频材料。

  八、总结:

  刚才的片段好笑吧。在笑过以后,人们都能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短小故事还很多,被人们收集在《韩非子》里。(出示课件)

  板书设计:

  矛与盾

  (锋利)矛-------------盾(坚固)

  自相矛盾

  (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2)

——《矛与盾》教学反思

《矛与盾》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与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矛与盾》教学反思1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安排了读的环节,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

  其二: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演练结合,明白事理”的教学环节,大胆地将卖矛与盾的场景搬进了课堂:“谁来卖矛和盾?” “谁来买矛和盾?”大家的情绪高涨极了。在一片笑声中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位楚人的可笑之处,从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矛与盾》教学反思2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教学中,来自深圳的王高勇老师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抓住课文的第二段让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进行学习,但是在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中,是让学生找本段中的,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但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这些词的过程中,很好的体会作者用上这些词的好处,同时又可以指导学生的写作。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从学生的朗读就可以来了解学生的课文理解情况,从学生的同桌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之后,王老师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王老师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社体的巨大变化。

《矛与盾》教学反思3

  《矛与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本节课我大量地安排了读的环节,比如:理解之前的听范读录音、领读,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学生练读,读流畅。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想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比如“吾盾之坚,物/ 莫能陷也。”这句话,我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指导学生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和节奏。但学生语气把握得不好,总读不出卖矛和盾的人的那种自卖自夸的语气,在正式讲课后我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之后再指导读,那么读的语气就鲜活多了。()所以要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老师对读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应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读的能力才会提高。

  其二:基于教材再生教材。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演练结合,明白事理”的教学环节,大胆地将卖矛与盾的场景搬进了课堂:“谁来卖矛和盾?”“谁来买矛和盾?”大家的情绪高涨极了。上来表演时,孩子们早已准备好了道具——书和笔。“卖矛和盾了——卖矛、盾——”“卖矛和盾了——卖矛、盾——”“看一看,瞧一瞧,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兰一迪同学高声地吆喝着。各自在忙碌的人们陆续地赶来,“什么样的矛和盾啊?”“我来瞧瞧!”……“大伙儿瞧瞧我这盾,非常得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瞧瞧,坚固得很哪!”兰一迪举着自己的盾向大伙儿不住地夸赞,恨不得马上有人开钱!“来,大伙儿再看看我这矛。我家的东西那不是吹,你来瞧瞧,这刃,这杆儿,那可不是吹来的。我这矛啊,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能穿得透!”“那用你的矛穿你的盾会怎样呢?”大伙儿异口同声地问他。刚才的眉飞色舞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兰一迪皱着眉头难为情地说:“这个……这个……”“哈哈哈哈……”在一片笑声中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位楚人的可笑之处,从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这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也就意味着学生每堂课都能充满收获!

《矛与盾》教学反思4

  这节常态研讨课下来,我深深觉得我们与名师的距离之大。名师的课是锤炼出来的,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智慧的导向,我等*凡之辈,更应积极锤炼自己,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要保证不成为庸师。

  这篇文言文较现代文晦涩难懂,趣味的教学策略能降低学生学古文的畏难情绪。本课我以“成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会“自相矛盾”的来源,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包括给学生道具表演卖矛与盾的情景,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氛围活跃,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增强。纵观整节课堂,小组合作还是比较成功,无论是开始的二人小对子互相读文,还是三人小组理解单个字义,再到六人大组讨论“买矛与盾的人可笑之处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交流合作,各抒己见,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足的是课堂的语言略显单调、苍白,当个别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发言时,对学生缺少激励的语言;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不到位等情况,需要今后加强文化底蕴的积蓄,才能更好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感谢这节常态研讨课,让我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得失。“向着标杆直跑!”我会继续努力的!

《矛与盾》教学反思5

  这则寓言很短,意思一眼就能望穿。备课之时,我就想,就这么几句话,一节课下来,我和孩子们得收获点什么呢?

  是啊,得收获点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我认真钻研了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然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一切就都好做了,教法、学法,生成、预设,朗读、对话,一切都万变不离其宗了。

  那这目标是什么,实现的方式如何选择,达成情况又怎么样呢?课上好了,我想来谈一谈: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文言文,字会读会认会写,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是第一步。所以,让学生跟着我写“矛、盾”二字;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对着参考停顿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我是认认真真来对待的。

  这些知识与能力,必须扎实。所以,“矛、盾”二字得跟着我一笔一笔地写,第一次写得不对,第二次还要写,直到写对为止。所以,书没读正确,就一定要再读,这次读错了,下次就一定要读对。

  当然,语文课,我们还要发展学生说的能力,写的能力,具体到这堂课,还可以发展课标上说的“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所以,在师生交流后,在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课文所讲的道理后,我出题“假如楚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我要求学生拿出笔把话写出来。所以,我找了美国*和脑白金的广告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而小学的文言文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等他们上了中学,接触更长更难的文言文时,他们最好能在老师教课前就能把课文读通,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所以,我们都会告诉学生,要学会看注释。

  是的,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学会看注释。不过,学习这则寓言,插图也要好好看,插图对学习很有帮助。其实,何止是这篇课文呢,许多课文,插图都是一个很好的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资源(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将专门作文来谈谈)。所以,在要求他们默读时,我告诉他们要学会看注释,还要看插图。默读很重要,因为默读最有利于思考,课堂不仅仅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但是,默读是有方法的,方法一定要教。

  当然,在小学,朗读显得更重要。不过,怎样读是有效的,值得研究。这堂课,我指导朗读是有层次的,一读什么,二读如何,三读怎样,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书,应该这样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于这一点,我想我应尽量帮助学生燃起对文言文的兴趣,尽量教得生动而有趣,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热爱。当然,一则寓言教学就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几乎是神话,不过略有亲近倒是有的,我本人就曾因为读了王子遒夜访戴安道的事,而更喜欢《世说新语》,更喜欢文言文的。所以,我要尽量上得有趣,说着也许算得上幽默的话,拿着矛和盾的道具,做出楚人无言的尴尬表情……还有课件的制作,题目的设置,我都精心考虑:楚人是缓缓走出来的,“弗能应也”的是美国*和CCTV广告部。

  而且,我很注意文明教育,我的话语里没有教参上的词语“蠢人蠢事”,我也没有反问学生“楚人可笑吗?”我只是在分析楚人的错误后,带领学生感谢楚人“带给我们笑声”,我只是在学生把“子”翻译成“你”时,告诉他,应该说成“您”!也因此,在学生回答“想对楚人说些什么”时,几位学生的称呼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楚人叔叔,你……”

  (注:三维目标应该是个统一体,是相互融合而不好分割的,为了行文方便,我故做此段落性分解。)

  四、做得不够的地方

  坦白地说,这堂课,我有许多重要方面做得不够。第一说读,做得就不够,许多时候是狡猾而过。比如开始的读准字音阶段,指名读时,学生没读对,为了“赶时间”,我就来了个过渡,让大家齐读过去了。第二说写,“你想对楚人说些什么”,给学生写的时间就不充分,对写的指导也很欠缺(书写、内容等),包括指名汇报时对语言的指导也很不够(通顺等)。

  第三,我觉得,我的课堂还存在着部分“教师中心”的细节。比如问学生“楚人是怎样的语气” 时,学生正欲动情朗读,我立即打断了他,要求道:“你先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然后才让他带着所谓的语气读。我这样做,无非是因为学生的反应超出了我“逐步诱导”的打算。应该说,我是比较关注生成美的,对自己的课堂机智也比较自信,但这堂课,我的很多生成是预设到的。因为我已经充分设计出了面对可能生成的对话的“备选处理方案”。这虽可说我备课花功夫,但也让我不可避免地出现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问题。

  第四,我认为个人教学基本功还需要锤炼,比如我个人的朗读,我的粉笔字,都需要继续加强。说实在的,这些在学生时代没学好的功课,做语文教师了就一定要补课。当然,还有文化底蕴等,也需要继续丰富。而王玲湘、张娟,他们给我的启示更多就在这些方面。

  五、对几个细节的反思

  课堂上的许多细节,我们会反复权衡,希望作出最好的选择。下面的几个细节,有关选择,写出来,留给今后自己备课时参考。

  1、说与不说?

  原先在设计联系生活的拓展题时,我是想让学生认真判断和自由表达的,题目为:

  ◆ 下面的几则事例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请说出你的看法。

  (1)、美国*:我们的F—117隐身战机可以穿越一切防御而不被发现;我们的“宙斯盾”雷达系统可以捕捉到一切来犯目标。

  (2)、CCTV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可后来,我改成了:

  ◆ 根据提示语填空。

  (1)美国*:我们的F—117隐身战机可以穿越一切防御而不被发现;我们的“宙斯盾”雷达系统可以捕捉到一切来犯目标。

  或曰:“以子之 ,穿越子之 ,何如?”; 弗能应也。

  或曰:“以子之 ,捕捉子之 ,何如?” 弗能应也。

  (2)CCTV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或曰:“ 非礼乎?”CCTV广告部 。

  虽然我更喜欢第一道题的开放与综合,但我还是改成了更具可控性的填空题。这样一改,对判断力的锻炼少了,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锻炼也弱了,我不喜欢。当然,它的优点就是联系课文形式,能检验学生对自相矛盾道理的运用。

  2、纠正与不纠正?

  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常常要纠正。比如读书有误,有些教师不忍心打断学生,往往在学生读完后再做纠正;而贾志敏老师则习惯随时打断,帮助学生纠正。我现在上课,也习惯一有问题马上就纠正,因为我们不希望学生的错误不断延续。

  在教学本课时,我曾让学生跟我学写“矛、盾”两个生字,学生笔画说明多有不对,我及时纠正,告之正确笔画与生字书写。十分钟后,再次板书“矛、盾”二字,我便再次让学生跟我一起书写。这样,错误被纠正,正确被牢记,我很满意。

  而在做联系生活的拓展题时,有一女学生起来发言,把“CCTV”读成了“西西TV”,当时,我第一反应是她读错了。可要不要纠正呢?几秒钟时间,我必须作出判断。好吧,不纠正了。为什么?因为根据生活经验,我猜想这个读音的出错肯定不是临时性的,而是长期形成的,我在课堂上很难帮她纠正过来。因为舌头习惯不是教读几次就能解决的,好比《乡村爱情》里的那个王木生,岂是对着镜子练几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我硬要帮助指正,那只能让学生难堪,感觉丢面子。所以,面对她不准确的读音和而随之出现的轻微笑声,我选择了听而不闻。我觉得,关注和保护学生有时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3、给盾不给盾,表演不表演?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在学生读书时,能否把盾和矛也递给学生,让他们拿到读?因为整堂课,“矛、盾”的道具都在教师手中,学生摸都没摸一下。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我没这么做。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能否在教师扮作楚人卖矛和盾后,也让学生上来卖一卖,演一演?如果不是考虑到学生可能演不好,而我又不可能在语文课上抽很多时间给学生排练,我肯定会这么做。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能否把课文的寓意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给学生,让他们既懂得寓意,又学会用精练的话语来表达?如果不是怕和课标倡导的“用自己的话自由表达”的要求矛盾,我一定会这样设计。

  ……

  是啊,给盾不给盾?表演不表演?齐读不齐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正确选择。

《矛与盾》教学反思6

  小学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在第十一册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让学生感悟课文,分小组进行议一议,深入理解重点句。 “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最后,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下卖矛与盾的人是怎样叫卖的,旁人又是怎样质问的,他的矛与盾卖得出去吗?通过表演,学生们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节课不需要教师的解释,更不需要教师去概括寓言中蕴含的道理,学生通过读、议、演就能完全明白了。

《矛与盾》教学反思7

  20xx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七省七校教育发展联盟》组织的教学活动,并聆听了来自福建福州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叶荣丰老师讲授的《矛与盾》一课。通过此次听课,使我获益良多,大致总结如下:

  一、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因此,整节课上叶老师由始至终贯穿了“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叶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叶老师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叶老师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具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叶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节课上,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

《矛与盾》教学反思8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

  1、多样读,力求正确流利。

  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然后以表演形式,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授之以渔——《矛与盾》教学反思

  古人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只有懂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过渡到中学的学习。我在教学寓言《矛与盾》一课时,我就注重在方法上总结,在小组学习中突破,让学生在不同目标的朗读中感知内容,明白寓意。

  《矛与盾》是一则文言文寓言,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学生比较喜欢,但由于文言文表达与现代文不同,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障碍。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一般采取逐句逐字讲解,但效果不好,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想通过这次上课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寓言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学生在五年级就开始接触文言文,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我在上课时就采用复习旧知引入。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比赛说出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来引出学习内容,接着通过直观认识“矛”与“盾”这两种古代的兵器及其作用为下文的“矛盾”学习做铺垫,紧接着就是了解作者韩非的生*了。一切准备就绪,欠的就是方法的引导,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总结学习《孟子语录》一课时的方法,并板书在黑板上。方法归纳为:读通顺——看译文——知内容——明道理——会背诵。

  接下来,我用了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照着方法以及要求进行小组学习。在巡堂过程中,发现学生学得很认真,有点在分角色朗读,有的在讨论句子词语的意思,有点在记录组员的观点……学习气氛浓厚。在汇报的环节上,我注重了检查读书的效果,因为文言文只有读流利了才能算是初步读懂文章的意思。于是我在检查读书效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有小组读、开火车读、录音范读、老师范读。这样多层次的朗读才能照顾全体,从而达到检查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寓言的韵味,我还特意让学生跟着大屏幕标了节奏的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练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起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矛与盾》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半 截 蜡 烛》(课本剧)安塞腰鼓教案《别董大》一诗质疑我爱你,大海——《烟台的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案例我们爱你*仿写19 钱学森 教学设计21、山中访友 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由于有了充分的朗读,所以学生在理解词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及说明寓意的环节中显得比较顺手。一节课下来了,学生学得比较扎实,老师显得比较轻松,没有了繁复的讲解,留给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的时间多了,学生也就能做到在安静中沉思,在互动中进步了。难道教会学生方法不是对老师的*,对学生思想的解脱吗?

  课上完了,再回看录像,发现了自己自身的很多不足,例如激情不够,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过渡语不够流畅,在学生回答后评价语言的多样性与针对性不够,这都是自身素质不高的体现,更由于还存在着重复学生回答的弊端导致背诵环节不能进行,课堂有效性也打了折扣。因此,在以后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势在必行,那就得读书、学习,再读书,再学习。

《矛与盾》教学反思9

  一节课下来,总是感觉不足之处很多,比如说对《矛与盾》寓意的理解过于单一、死板而导致偏颇,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它的“自相矛盾”,到现在想来觉得还是在此环节中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读自悟”才好。

  对学生的评价不足,是我在执教这一节课中暴露出来的另一问题。可能是重视的程度不够,所以造成了课上评价的严重匮乏,比如在让学生自由选择“买与不买”“想买什么不想买什么”时有三名同学选择了买矛,一名同学选择了买盾,而大部分同学则是读懂了课文,选择了不买,在处理这一情况时我匆忙了许多,没能对这四名同学作出“你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现在你怎样想?”“知错就改,更加难得”等评价,造就了缺憾。在课下吉校长也曾和我交换过意见: “课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教师的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上更为重要,是细节成就了完美。”老师们认为呢?

  备得充分、设得巧妙的同时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贴确与美丽些吧!

《矛与盾》教学反思10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时,可以提出:发明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这种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该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矛与盾》教学反思11

  小学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在第十一册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

  《矛与盾》这则寓言,文字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用人物对话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而蕴含寓意。根据本则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为实践“课标”的新理念,教学时,主要突出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在充分自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后注释,力求了解人物对话的意思,在理解人物对话中自己感悟寓意。

  文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直接的重要物证。其中“莫”、“于”、“也”三个词,课文又没有注释,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内容,再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寓意,向创造性阅读过渡。通过讲寓言故事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提高阅读能力。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没多大的兴趣。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便采用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矛与盾》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三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部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通过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结合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充分借助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3)

——《矛与盾》教学反思

《矛与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矛与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矛与盾》教学反思1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教学中,来自深圳的王高勇老师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抓住课文的第二段让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进行学习,但是在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中,是让学生找本段中的,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但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这些词的过程中,很好的体会作者用上这些词的好处,同时又可以指导学生的写作。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从学生的朗读就可以来了解学生的课文理解情况,从学生的同桌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之后,王老师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王老师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社体的巨大变化。

《矛与盾》教学反思2

  20xx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七省七校教育发展联盟》组织的教学活动,并聆听了来自福建福州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叶荣丰老师讲授的《矛与盾》一课。通过此次听课,使我获益良多,大致总结如下:

  一、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因此,整节课上叶老师由始至终贯穿了“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叶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叶老师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叶老师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具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叶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节课上,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

《矛与盾》教学反思3

  一节课下来,总是感觉不足之处很多,比如说对《矛与盾》寓意的理解过于单一、死板而导致偏颇,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它的“自相矛盾”,到现在想来觉得还是在此环节中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读自悟”才好。

  对学生的评价不足,是我在执教这一节课中暴露出来的另一问题。可能是重视的程度不够,所以造成了课上评价的严重匮乏,比如在让学生自由选择“买与不买”“想买什么不想买什么”时有三名同学选择了买矛,一名同学选择了买盾,而大部分同学则是读懂了课文,选择了不买,在处理这一情况时我匆忙了许多,没能对这四名同学作出“你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现在你怎样想?”“知错就改,更加难得”等评价,造就了缺憾。在课下吉校长也曾和我交换过意见: “课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教师的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上更为重要,是细节成就了完美。”老师们认为呢?

  备得充分、设得巧妙的同时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贴确与美丽些吧!

《矛与盾》教学反思4

  《矛与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本节课我大量地安排了读的环节,比如:理解之前的听范读录音、领读,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学生练读,读流畅。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想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比如“吾盾之坚,物/ 莫能陷也。”这句话,我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指导学生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和节奏。但学生语气把握得不好,总读不出卖矛和盾的人的那种自卖自夸的语气,在正式讲课后我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之后再指导读,那么读的语气就鲜活多了。()所以要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老师对读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应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读的能力才会提高。

  其二:基于教材再生教材。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演练结合,明白事理”的教学环节,大胆地将卖矛与盾的场景搬进了课堂:“谁来卖矛和盾?”“谁来买矛和盾?”大家的情绪高涨极了。上来表演时,孩子们早已准备好了道具——书和笔。“卖矛和盾了——卖矛、盾——”“卖矛和盾了——卖矛、盾——”“看一看,瞧一瞧,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兰一迪同学高声地吆喝着。各自在忙碌的人们陆续地赶来,“什么样的矛和盾啊?”“我来瞧瞧!”……“大伙儿瞧瞧我这盾,非常得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瞧瞧,坚固得很哪!”兰一迪举着自己的盾向大伙儿不住地夸赞,恨不得马上有人开钱!“来,大伙儿再看看我这矛。我家的东西那不是吹,你来瞧瞧,这刃,这杆儿,那可不是吹来的。我这矛啊,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能穿得透!”“那用你的矛穿你的盾会怎样呢?”大伙儿异口同声地问他。刚才的眉飞色舞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兰一迪皱着眉头难为情地说:“这个……这个……”“哈哈哈哈……”在一片笑声中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位楚人的可笑之处,从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这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也就意味着学生每堂课都能充满收获!

《矛与盾》教学反思5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安排了读的环节,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

  其二: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演练结合,明白事理”的教学环节,大胆地将卖矛与盾的场景搬进了课堂:“谁来卖矛和盾?” “谁来买矛和盾?”大家的情绪高涨极了。在一片笑声中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位楚人的可笑之处,从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矛与盾》教学反思6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时,可以提出:发明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这种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该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矛与盾》教学反思7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

  1、多样读,力求正确流利。

  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然后以表演形式,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授之以渔——《矛与盾》教学反思

  古人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只有懂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过渡到中学的学习。我在教学寓言《矛与盾》一课时,我就注重在方法上总结,在小组学习中突破,让学生在不同目标的朗读中感知内容,明白寓意。

  《矛与盾》是一则文言文寓言,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学生比较喜欢,但由于文言文表达与现代文不同,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障碍。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一般采取逐句逐字讲解,但效果不好,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想通过这次上课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寓言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学生在五年级就开始接触文言文,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我在上课时就采用复习旧知引入。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比赛说出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来引出学习内容,接着通过直观认识“矛”与“盾”这两种古代的兵器及其作用为下文的“矛盾”学习做铺垫,紧接着就是了解作者韩非的生*了。一切准备就绪,欠的就是方法的引导,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总结学习《孟子语录》一课时的方法,并板书在黑板上。方法归纳为:读通顺——看译文——知内容——明道理——会背诵。

  接下来,我用了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照着方法以及要求进行小组学习。在巡堂过程中,发现学生学得很认真,有点在分角色朗读,有的在讨论句子词语的意思,有点在记录组员的观点……学习气氛浓厚。在汇报的环节上,我注重了检查读书的效果,因为文言文只有读流利了才能算是初步读懂文章的意思。于是我在检查读书效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有小组读、开火车读、录音范读、老师范读。这样多层次的朗读才能照顾全体,从而达到检查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寓言的韵味,我还特意让学生跟着大屏幕标了节奏的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练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起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矛与盾》教学反思8

  这节常态研讨课下来,我深深觉得我们与名师的距离之大。名师的课是锤炼出来的,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智慧的导向,我等*凡之辈,更应积极锤炼自己,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要保证不成为庸师。

  这篇文言文较现代文晦涩难懂,趣味的教学策略能降低学生学古文的畏难情绪。本课我以“成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会“自相矛盾”的来源,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包括给学生道具表演卖矛与盾的情景,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氛围活跃,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增强。纵观整节课堂,小组合作还是比较成功,无论是开始的二人小对子互相读文,还是三人小组理解单个字义,再到六人大组讨论“买矛与盾的人可笑之处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交流合作,各抒己见,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足的是课堂的语言略显单调、苍白,当个别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发言时,对学生缺少激励的语言;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不到位等情况,需要今后加强文化底蕴的积蓄,才能更好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感谢这节常态研讨课,让我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得失。“向着标杆直跑!”我会继续努力的!

《矛与盾》教学反思9

  小学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在第十一册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让学生感悟课文,分小组进行议一议,深入理解重点句。 “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最后,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下卖矛与盾的人是怎样叫卖的,旁人又是怎样质问的,他的矛与盾卖得出去吗?通过表演,学生们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节课不需要教师的解释,更不需要教师去概括寓言中蕴含的道理,学生通过读、议、演就能完全明白了。

《矛与盾》教学反思10

  小学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在第十一册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

  《矛与盾》这则寓言,文字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用人物对话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而蕴含寓意。根据本则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为实践“课标”的新理念,教学时,主要突出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在充分自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后注释,力求了解人物对话的意思,在理解人物对话中自己感悟寓意。

  文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直接的重要物证。其中“莫”、“于”、“也”三个词,课文又没有注释,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内容,再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寓意,向创造性阅读过渡。通过讲寓言故事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提高阅读能力。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没多大的兴趣。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便采用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矛与盾》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三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部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通过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结合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充分借助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矛与盾》教学反思11

  这则寓言很短,意思一眼就能望穿。备课之时,我就想,就这么几句话,一节课下来,我和孩子们得收获点什么呢?

  是啊,得收获点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我认真钻研了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然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一切就都好做了,教法、学法,生成、预设,朗读、对话,一切都万变不离其宗了。

  那这目标是什么,实现的方式如何选择,达成情况又怎么样呢?课上好了,我想来谈一谈: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文言文,字会读会认会写,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是第一步。所以,让学生跟着我写“矛、盾”二字;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对着参考停顿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我是认认真真来对待的。

  这些知识与能力,必须扎实。所以,“矛、盾”二字得跟着我一笔一笔地写,第一次写得不对,第二次还要写,直到写对为止。所以,书没读正确,就一定要再读,这次读错了,下次就一定要读对。

  当然,语文课,我们还要发展学生说的能力,写的能力,具体到这堂课,还可以发展课标上说的“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所以,在师生交流后,在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课文所讲的道理后,我出题“假如楚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我要求学生拿出笔把话写出来。所以,我找了美国*和脑白金的广告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而小学的文言文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等他们上了中学,接触更长更难的文言文时,他们最好能在老师教课前就能把课文读通,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所以,我们都会告诉学生,要学会看注释。

  是的,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学会看注释。不过,学习这则寓言,插图也要好好看,插图对学习很有帮助。其实,何止是这篇课文呢,许多课文,插图都是一个很好的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资源(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将专门作文来谈谈)。所以,在要求他们默读时,我告诉他们要学会看注释,还要看插图。默读很重要,因为默读最有利于思考,课堂不仅仅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但是,默读是有方法的,方法一定要教。

  当然,在小学,朗读显得更重要。不过,怎样读是有效的,值得研究。这堂课,我指导朗读是有层次的,一读什么,二读如何,三读怎样,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书,应该这样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于这一点,我想我应尽量帮助学生燃起对文言文的兴趣,尽量教得生动而有趣,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热爱。当然,一则寓言教学就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几乎是神话,不过略有亲近倒是有的,我本人就曾因为读了王子遒夜访戴安道的事,而更喜欢《世说新语》,更喜欢文言文的。所以,我要尽量上得有趣,说着也许算得上幽默的话,拿着矛和盾的道具,做出楚人无言的尴尬表情……还有课件的制作,题目的设置,我都精心考虑:楚人是缓缓走出来的,“弗能应也”的是美国*和CCTV广告部。

  而且,我很注意文明教育,我的话语里没有教参上的词语“蠢人蠢事”,我也没有反问学生“楚人可笑吗?”我只是在分析楚人的错误后,带领学生感谢楚人“带给我们笑声”,我只是在学生把“子”翻译成“你”时,告诉他,应该说成“您”!也因此,在学生回答“想对楚人说些什么”时,几位学生的称呼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楚人叔叔,你……”

  (注:三维目标应该是个统一体,是相互融合而不好分割的,为了行文方便,我故做此段落性分解。)

  四、做得不够的地方

  坦白地说,这堂课,我有许多重要方面做得不够。第一说读,做得就不够,许多时候是狡猾而过。比如开始的读准字音阶段,指名读时,学生没读对,为了“赶时间”,我就来了个过渡,让大家齐读过去了。第二说写,“你想对楚人说些什么”,给学生写的时间就不充分,对写的指导也很欠缺(书写、内容等),包括指名汇报时对语言的指导也很不够(通顺等)。

  第三,我觉得,我的课堂还存在着部分“教师中心”的细节。比如问学生“楚人是怎样的语气” 时,学生正欲动情朗读,我立即打断了他,要求道:“你先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然后才让他带着所谓的语气读。我这样做,无非是因为学生的反应超出了我“逐步诱导”的打算。应该说,我是比较关注生成美的,对自己的课堂机智也比较自信,但这堂课,我的很多生成是预设到的。因为我已经充分设计出了面对可能生成的对话的“备选处理方案”。这虽可说我备课花功夫,但也让我不可避免地出现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问题。

  第四,我认为个人教学基本功还需要锤炼,比如我个人的朗读,我的粉笔字,都需要继续加强。说实在的,这些在学生时代没学好的功课,做语文教师了就一定要补课。当然,还有文化底蕴等,也需要继续丰富。而王玲湘、张娟,他们给我的启示更多就在这些方面。

  五、对几个细节的反思

  课堂上的许多细节,我们会反复权衡,希望作出最好的选择。下面的几个细节,有关选择,写出来,留给今后自己备课时参考。

  1、说与不说?

  原先在设计联系生活的拓展题时,我是想让学生认真判断和自由表达的,题目为:

  ◆ 下面的几则事例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请说出你的看法。

  (1)、美国*:我们的F—117隐身战机可以穿越一切防御而不被发现;我们的“宙斯盾”雷达系统可以捕捉到一切来犯目标。

  (2)、CCTV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可后来,我改成了:

  ◆ 根据提示语填空。

  (1)美国*:我们的F—117隐身战机可以穿越一切防御而不被发现;我们的“宙斯盾”雷达系统可以捕捉到一切来犯目标。

  或曰:“以子之 ,穿越子之 ,何如?”; 弗能应也。

  或曰:“以子之 ,捕捉子之 ,何如?” 弗能应也。

  (2)CCTV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或曰:“ 非礼乎?”CCTV广告部 。

  虽然我更喜欢第一道题的开放与综合,但我还是改成了更具可控性的填空题。这样一改,对判断力的锻炼少了,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锻炼也弱了,我不喜欢。当然,它的优点就是联系课文形式,能检验学生对自相矛盾道理的运用。

  2、纠正与不纠正?

  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常常要纠正。比如读书有误,有些教师不忍心打断学生,往往在学生读完后再做纠正;而贾志敏老师则习惯随时打断,帮助学生纠正。我现在上课,也习惯一有问题马上就纠正,因为我们不希望学生的错误不断延续。

  在教学本课时,我曾让学生跟我学写“矛、盾”两个生字,学生笔画说明多有不对,我及时纠正,告之正确笔画与生字书写。十分钟后,再次板书“矛、盾”二字,我便再次让学生跟我一起书写。这样,错误被纠正,正确被牢记,我很满意。

  而在做联系生活的拓展题时,有一女学生起来发言,把“CCTV”读成了“西西TV”,当时,我第一反应是她读错了。可要不要纠正呢?几秒钟时间,我必须作出判断。好吧,不纠正了。为什么?因为根据生活经验,我猜想这个读音的出错肯定不是临时性的,而是长期形成的,我在课堂上很难帮她纠正过来。因为舌头习惯不是教读几次就能解决的,好比《乡村爱情》里的那个王木生,岂是对着镜子练几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我硬要帮助指正,那只能让学生难堪,感觉丢面子。所以,面对她不准确的读音和而随之出现的轻微笑声,我选择了听而不闻。我觉得,关注和保护学生有时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3、给盾不给盾,表演不表演?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在学生读书时,能否把盾和矛也递给学生,让他们拿到读?因为整堂课,“矛、盾”的道具都在教师手中,学生摸都没摸一下。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我没这么做。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能否在教师扮作楚人卖矛和盾后,也让学生上来卖一卖,演一演?如果不是考虑到学生可能演不好,而我又不可能在语文课上抽很多时间给学生排练,我肯定会这么做。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能否把课文的寓意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给学生,让他们既懂得寓意,又学会用精练的话语来表达?如果不是怕和课标倡导的“用自己的话自由表达”的要求矛盾,我一定会这样设计。

  ……

  是啊,给盾不给盾?表演不表演?齐读不齐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正确选择。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4)

——《矛与盾》教学设计10篇

《矛与盾》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叙事简洁清楚。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的过程”,在语言转化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看大屏幕(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词语)。

  设计意图: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等的对话。

  3、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研读观察,解悟思想方法。

  1、看屏幕,边看画面边读课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2、交流。如:

  (1)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2)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的词语。

  (3)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紧张危急”。

  3、观察发明家的表情,你发现了什么?(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4、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用心去读读课文1-4段。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反复想,直到把问题读懂。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

  5、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的思考过程。集合就是这样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四)欣赏诵读,放大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图,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五段,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声音表现自己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

  4、大屏幕播放*作战的录象片段,感受*的威力,指导朗读。

  5、这就是*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 )!(棒、好、妙极了等)

  6、启发:

  (1)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得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7、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我们再智慧地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五)举例讲授,理解课文道理。

  1、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很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鸡尾酒”、“电视电话”等等。

  2、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 ( )和( )的集合

  3、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4、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懂了,我们也要努力去会,努力去弄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5、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6、小结: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发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集思广益。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受益终身。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教学时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六)查找交流,拓展学习活动。

  1、查成语字典,理解“集思广益”、“兼听则明”、“楚材晋用”、“三顾茅庐”等的意思,然后联系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的学习,谈谈对这些成语的新理解。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3、综合学习活动:与爸爸妈妈一起,查看资料,了解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典雅奥运会的开幕式点火创意,集他们的优势,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点火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就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

  附板书:

  25 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

  *

  矛————炮 口

  ( )和( )的集合

《矛与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 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小结课文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可以是生字学习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学习的收获。教师适当概括补充。

  五、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1.抄写生字2遍,注上拼音。

  2.熟读课文,思考“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附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与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

  *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赵州桥》练习《灰雀》教案(人教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玩一回“童话游戏”──《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画杨桃》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给予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21、古诗两首导学案《春日》教学预案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矛与盾》教学设计3

  执教人:严小明

  教学年级:五年级

  送教地点:联合乡中心小学

  教学日期:20xx年4月16日

  教材说明:

  《矛与盾》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四课的一篇文言文,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教具准备:

  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师板书:严小明

  2、师:大家应该喊我?(严老师)

  3、要求:面带微笑,再喊一次。

  4、赠笔交朋友。

  二、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呢?(现在,人所说的话写的文章)。

  2、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叫《矛与盾》。

  3、板书:矛与盾。生读题。

  三、揭示方法,指导自学

  1、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什么叫矛盾?(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师:课文围绕着矛与盾写了一件事,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指生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字读错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再请生读一读难懂难读的句子)。

  4、师:书上加了拼音,小黑板上的课文没有加拼音,能完整地读一遍吗?(出示小黑板全文)

  5、师:大家在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6、师:告诉大家,其实和大家一样,老师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现在我已经会背诵这篇文言文了,想听吗?(配乐背诵)。

  7、师: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你认为老师是怎么读懂的?

  8、板书方法:1、理解意思2、多读。请大家也试一试。

  四、汇报交流,读书理解

  1、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

  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师: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15、生:汇报

  16、师:请生解释:以:用;子:你;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弗:不;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22、请一位同学把全文读一读,(派选代表读书)。

  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理解意思、多读)

  23、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五、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咱班有多少名同学?今天我有幸认识了___位好朋友,大家也面带微笑,尊敬地喊我严老师,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嘲笑)

  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4、师:我代表哪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六、总结全文

  1、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多读)

  2、文言文和的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谁?

  (文言语言简炼,含义深刻;:通俗易懂)

  3、师:同学们,只要是好文章,不管是文言文还是,我们都要拿来读一读,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想,明白了吗?

  4、同学们,这节课已经上完了,我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同学们非常热情,对老师也很尊重,我真想留在这里,可是历阳一小六年级有一个班的同学也在等着我,我还得回去,这又是个自相矛盾的话题,不过如果大家能记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懂得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这个道理,那么严老师就等于留在了同学们身边。

《矛与盾》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是想通过多读、多背、多说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理解寓言意思,水到渠成地得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既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又能独立自主地思考;在读中明理,又能联系实际,从中懂得:人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古文朗读方法,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在讲课之前,想问同学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学过那些寓言?

  生:(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坐井观天·······)

  2、师:你能就其中的一则寓言,告诉同学们它蕴含的道理吗?

  引出:(寓言:就是假托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3、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再学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25课《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矛与盾》。

  师:板书课题:矛与盾

  师: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引出:(什么是矛?什么是盾?矛和盾都是干什么的?)

  教师介绍,强调这是作用相反的两件兵器(为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打下埋伏)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教师领读。(注意:语气、语调及节奏)

  3、熟读成诵:大声自读、展示读、学生领读、齐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读通,读熟,熟读成诵。

  三、自主学习,细读感悟。

  1、自主读:小组内理解寓言意思(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解寓意。)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3、学生提出不懂和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4、结合注释理解寓言的意思,感知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耀说:“我的盾非常的坚固,什么物体也不能穿透。”)

  这时老师拿起板擦说:“如果老师手中的板擦,就是这个楚国人卖的盾。如果你是这个卖盾的人,右面的同学你们怎样夸盾,才能引来别人买呢?”

  学生畅所欲言:夸他的盾非常坚固···········(出示板书:盾————————坚固)

  (2)、好!他的盾这样坚固,他的矛又如何呢?我们一起看第二句: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什么物体都能穿透。”)

  这时老师又拿起粉笔说:“如果老师手中的粉笔,就是这楚国人卖的矛,如果你是这个卖盾的人,左面的同学你们怎样夸矛,才能引来别人买呢?”

  学生畅所欲言:我的矛非常的锋利··············(出示板书:矛—————————锋利)

  (3)、这时有人说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你的矛穿你的盾,怎么样?”)

  (4)、其人弗能应也。

  (这个人无话可说了。)

  师: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

  共同总结:先说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包括他锋利的矛)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包括他坚固的盾)”自己说的话自相矛盾。

  5、通过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6、我们已经理解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了,而且从中领悟了蕴含的道理,你能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吗?

  好!这就是老师作业超市其中的一道题,请同学到老师的作业超市去逛逛吧!

  四、作业超市

  1、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家人听或写在日记本上。

  2、用规范钢笔字,在练习本上背写这则寓言。

  3、跟据这则寓言画一幅漫画

  4、写一写,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或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事情。

  5、课下积累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五、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坚固

  自相矛盾

  矛锋利

  实事求是

《矛与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上战场的录象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饿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已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要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

  3、教师打出*投影,让学生直观认识各种*,引导学生汇报所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趣的是世上的很多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比如说人们看到鸟儿飞翔,研究飞翔的奥秘从而发明出飞机,从鱼儿的上浮下潜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书上的这位发明家也是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发明出*。他是怎样受启发发明出*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较流利,圈出不理解的"饿字词。

  引导学生字词的质疑,讨论答疑。

  左地右挡:左右抵挡,抵抗。

  招架:抵挡。

  履带:装在车轮上的钢质的链带。

  神威:神奇的威力。

  庞然大物:庞大的东西。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四、细读课文,分小组展开自学。

  1、通读课文:教师起个头,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的饿同学站起来接下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鼓励用笔在书上做出相应的记号,教师巡视指导自学:

  (1)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2)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用“~”画出。

  (3)*之所以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是因为?(用文中一句来说明)

  (4)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茅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也展开了小组自学活动,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一、听写词语,复习巩固

  难以招架、自卫、进攻、大显神通、集合。

  二、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

  1.讨论上节课的自学题。

  (1)题: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

  a.找出在文中哪一节?(第2节)

  b.指读第2节→众生简评朗读。

  c.质疑:是什么促使发明家要改进盾?(盾太小,当敌人的矛如雨点般刺来时,将难以招架,自卫能力差,显得不够安全。)

  (2)题:有了安全的“铁屋子”,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

  他又作了哪些改进?

  a.指出在文中哪些段落(3、4、5节)

  b.指读3、4、5节→众生简评朗读→鼓励学生带感情朗读。

  c.质疑:发明家为什么还不满意?他又做了哪些改进?

  (“铁屋子”虽然安全,但无法进攻,行动也不方便。改进方法:设置枪口或炮口,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指名回答

  b:看*在战场进攻和自卫自如的录像片段。

  c:引导学生说体会,加深理解“大显神威”的词义。

  (4)题: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和二为一,发明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a:让学生自由谈启发。

  b:引出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齐读该句,指导用肯定的语气朗读。

  c:联系生活实际,用例子说明:

  三、小结

  发明从矛和盾身上受到启发,把二者的长处和二为一,从而发明了*。我们也应该学会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多多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四、布置作业

  积累文中好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等。

《矛与盾》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 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②矛和盾的图片。

  ③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④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①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④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

  ②“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④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①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②齐读这段话。

  ③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字抄词

  ①练习其他7个生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实践活动

  ①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②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矛与盾》教学设计7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

  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词。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使其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两个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入题:

  1、出示图片(两武士手持矛和盾比赛的场面。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提问学生: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教师补充《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4、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

  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请矛队读一读第一、二排词语,盾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盾队读一读第三、四排词语,矛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第五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翠鸟教学反思《燕子专列》课堂实录《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教学设计《珍珠泉》教学反思《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4、《珍珠泉》教学反思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采用矛队、盾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仔细听的好习惯,提高互相学习评价的能力。同时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等的对话。]

  ③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学生写。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紧张危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矛队读。第二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盾队读。(板书:铁屋子)。

  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3、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大屏幕出示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认真读书,潜心涵泳,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4、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看大屏幕(装上枪炮的铁屋子),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大屏幕演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

  5、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6、*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大显神威”?(大屏幕播放*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悟,感受*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威力,与文本进一步交流。]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第五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我爱故乡的杨梅》教案翠鸟教学反思《燕子专列》课堂实录《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教学设计《珍珠泉》教学反思《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4、《珍珠泉》教学反思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1、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设计意图:让贯穿始终的学习活动矛队、盾队的划分有个交待,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切身的理解体会。]

  (六)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设计意图: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我让学生用“…如…般…”或“…像…一样…”造句。]

《矛与盾》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者的意图,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与人交流识字 记字的方法。正确 规范地书写生字。

  采用喜欢的方式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复述。

  通过学习,懂得*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而成的。

  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合理的想象,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 由鲜明意象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小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或图画也可以是课文插图,导出“矛”和“盾”。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讲述对图中矛和盾的理解,最后小结:“矛:能攻不能守;盾:能守不能攻”,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

  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矛”和“盾”是功能完全不同的两样武器,它们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设想,如果把它们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

  第二环节:

  借助识字工具阅读课文,交流识字(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借助字典 工具书查阅生字,认字。(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就完成)

  2 采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在学习伙伴间交流识字方法。(因为学生已经有两年多的识字经验,到了三年级上学期末,学习课文生字就能更加放手,让学生自由识记。)

  以“摘苹果” “抓阄认字” 组词等游戏形式检查认字情况。

  第三环节:读读画画,了解*的由来(这个环节分为8个小点)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发明家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的?”要求默读时找出有关段落,画出关键词语。

  (本训练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1——4自然段的同时,勾画具有总结性的词语:“比赛 想法 发明”,勾画完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从这三方面写发明家发明*的?

  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词句。

  学生交流时侧重于两个训练点:

  (1)理解这几个段落中较难理解的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2)体会比喻句的妙用。这个训练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出示两个句子,学生比较a b句子的不同点,体会用上打比方句子的好处。

  A:对方的矛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用上比喻句,可以看出矛进攻得非常激烈,发明家才会感到“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才会产生发明*的想法。

  在这里,结合对比喻句的体会,理解词语“难以招架” “紧张危急”。

  5 让学生思考比喻词替换及用法,懂得替换了比喻词,比喻句的意思不变。(这个练习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的习题进行训练。)

  “对方的矛雨点向自己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6 读书作画,理解发明家想法。

  学生边读书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的样子,注意画出*既能攻又能守的特点,结合作画,指导学生说说矛和盾与*有什么联系,或议一议发明家的想法是否合理。

  学习第五节,理解内容,记忆词语。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五节,找出喜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一下理解 记忆词语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诸如“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的词语等)

  学生读了课文后,想想哪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最大?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更深化理解课文的中心)

  第四环节:

  拓展思路,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分为3个小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或课外查阅到的知识举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也可以结合《同步训练》中最后一题“互动天地”进行说明。

  质疑:让学生指出课文里不明白的地方。

  解释:引导学生寻求答案。

  第五环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发明家那样,开动脑筋,仔细观察,成为新事物的发明者吧。

  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 词。

  (2)选用“…如…般…”或“…像…一样…”写一句比喻句。

《矛与盾》教学设计9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文字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凭心而论,学生在接触文言文时,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这则文言寓言,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积累的策略。

  不过,《矛与盾》这则文言寓言将理解古文的意思,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往往教学生弄懂文言词句和整篇课文的意思,懂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行了,这种只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双基”目标以及简单的德育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呢?如何让学生经历文言寓言学习的过程,并在体验学习过程中领悟寓意呢?我们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寓言的文本特征,巧妙设计,尝试了“情境引领,读为根本,拓展积淀”的特色教学方法,力图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古文的乐趣。

  一、情境为线,古文为珠,串起一片精彩。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矛与盾》是文言寓言,具有寓言生动可笑的形象,讽刺夸张的手法,创设适合学情的教学情境,使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可以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

  1、导语引渡——未入文辞先入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伊始,一曲悠扬的古乐,一幅精美的画卷将学生带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顺势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香古色的文言世界。

  2、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品意境

  课堂上,我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入角色表演。孩子们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内化了语言文字。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知觉,学生在情境读文后觉得文中“鬻”者的可笑,领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学生的表演微妙微肖,举手投足间无不古韵十足。

  3、情境评价——此情绵绵无绝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大环节的创设到过渡语的斟酌,处处含情,情境的创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竭力以情境化的语言贯穿文言文教学,多次用语言再现楚人卖矛和盾的场景,让情境延伸,使学生始终置身其中去读懂这则寓言。如“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尔等真会誉矛也!”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如半白半文的导语,创设情境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带着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读去悟,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熏陶,力图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

  二、字字珠玑,张驰有度,读出知情理趣。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读”。

  1、正确流利的整体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赋有韵味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深入理解的感悟读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十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

  学生在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很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学生在潜意识中明白了读能帮助理解,而理解又能促进朗读。

  3、感同身受的个性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极具个性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拓展延伸的积累读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真乃“言有尽而意无穷”。

  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矛与盾》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揭示学习内容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看大屏幕(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学生写。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板书: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相机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把学生分成矛队、盾队,为互相学习埋下伏笔,为突破难点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请矛队读一读第一、二排词语,盾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盾队读一读第三、四排词语,矛队认真听,听后评价,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采用矛队、盾队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仔细听的好习惯,提高互相学习评价的能力。同时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等的对话。)

  3、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学生写。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1、哪一个句子写出了矛进攻的威力大?教学第二自然段第一句:

  “难以招架”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用联系上下文、动作表演等方式理解词语,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紧张危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学生接读:“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用几句话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第一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矛队读。第二个“!”是什么感情?指名盾队读。(板书:铁屋子)。

  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两个“!”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先是对盾的不满,继而是想到盾可以改变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3、盾大得像个铁屋子(大屏幕出示铁屋子),的确一枪也不会被戳到了,这个想法真让人兴奋呀!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让我们和发明家一起冷静地想一想,请大家轻轻读三自然段,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读、思考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再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发明家一起思考,认真读书,潜心涵泳,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4、铁屋子只能保护自己,一点儿获得胜利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拿去和别人比赛呢?这个问题真让人头疼,也一直困惑着发明家。他不停地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学生接读: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矛”字上加了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枪炮)看大屏幕(装上枪炮的铁屋子),这样的铁屋子可以坐着去和别人比赛了吗?为什么?相机板书:*。(大屏幕演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又装上了轮子、履带变成了能跑的*。)

  5、请大家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指名说,自由练说,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6、*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板书:合二为一),集合优点的结果怎样?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勾画,交流。哪些句子能看出*“大显神威”?(大屏幕播放*大显神威的录象片段),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感悟,感受*集别人的优点于一身的威力,与文本进一步交流。)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看着板书,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吗?

  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矛队、盾队比赛说。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的故事,懂得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同时,在这节语文课上,矛队和盾队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胜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象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学习别人的优点,发明或改进更多的东西,早日迈入胜利者成功者的行列!

  (设计意图:让贯穿始终的学习活动矛队、盾队的划分有个交待,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有了切身的理解体会。)

  六、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

  枪炮铁屋子*

  注:“矛、盾、集”以红色田字格作底格。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5)

——《矛与盾》评课稿5篇

《矛与盾》评课稿1

  我想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孙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在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本中,与楚人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在说说背背中感悟道理积累了语言,在想象中激发了创造的潜能。整堂课,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流畅的教学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自主地体验感悟,大胆地探讨。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裕的读书空间,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但读起来拗口,所以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孙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大量地读的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孙老师先是要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接着是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再让学生练读,读流畅。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学法指导环环相扣,指导到位

  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孙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读书理解分层次,每一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组商量、向老师同学质疑。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炼方法,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三、重视了文本与生活、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矛与盾》中包括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讲解只停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学生就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告诫自己该如何说话办事,而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矛与盾》评课稿2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字眼,它在自然*实的叙述中,说明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行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文老师在设计本课时,落实基础知识教学的方法,特别重视利用本课培养学生的想象。整堂课的教学轻松自然,学生学习有乐趣,学习有收获。

  文老师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今年是世界反*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国际时事。一开课,就给学生播放了我国在这次庆祝阅兵仪式上的视频。学生在观看时,不仅对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而且还对*的威力深有感受。这就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画面的渲染,很快吸引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在接下来的词语教学中,文老师对词语教学方式多样,手段不一,但使学生始终兴致勃勃。记忆深刻的是学生在学习“难以招架”这个词语时,教师是通过具体的肢体语言,通过和学生展开互动,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让学生明白了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灵活应用。

  小组学习开展落到实处,学生探究氛围浓厚。发明家发明*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文老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对教学重点的实施。

  通过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可操作性,同时也将问题进行化简。

  最后教学的拓展,文老师再次点明中心“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行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既是对学生人生的正确导向,情感升华.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这种现象,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

《矛与盾》评课稿3

  小学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在第十一册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

  《矛与盾》这则寓言,文字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用人物对话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而蕴含寓意。根据本则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为实践“课标”的新理念,教学时,主要突出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在充分自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后注释,力求了解人物对话的意思,在理解人物对话中自己感悟寓意。

  文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直接的重要物证。其中“莫”、“于”、“也”三个词,课文又没有注释,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内容,再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寓意,向创造性阅读过渡。通过讲寓言故事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提高阅读能力。

《矛与盾》评课稿4

  此次区教研活动中,聆听了**学校两位老师执教的语文课:《矛和盾的集合》和《科里亚的木匣》,颇有受益。他们的课风清新,语言灵动,教材处理简约得宜,导学扎实,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下面着重就毛老师执教的《矛和盾的集合》来做以简单评析。《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纵观毛老师的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教学重点突出;课堂导学耐心细致,比较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在读悟之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堂课上下来,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毛老师对学生极具耐心的指导。比如,毛老师对课堂上书写和朗读的指导符合年段特点,很能调动低年段孩子听说读写的多种感官。及时课堂教学容量较大,时间稍显紧缺的情况下,毛老师依然能花一定的时间对生字的书写进行指导和巩固,对词语反复认读,放在句中同桌互读,非常扎实;再如对“大显神威”相关语段和重点句的朗读,形式多样,指导有效,不走过程,“耐心”让课堂更具语文味。

  二是设计精心,学生的学习活动层次性比较强。毛老师先从《自相矛盾》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对矛和盾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在认读词语、初读感知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全文“谁把矛和盾集合成了什么”,而这恰恰是切入教学重点的突破口“文中有一句话非常概括地写出了矛、盾、*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波浪线划出来。”引出重点句“*把段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结合第五自然段终点语句理解了“大显神威”之后,老师紧接着顺理成章地抛出本课核心探究的问题“这么棒的武器来自于矛和盾的集合,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接下来毛老师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重点剖析发明家发明*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明白发明家在发明*中遇到什么问题,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从而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发明都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时间关系,最后的总结比较仓促,但此刻学生对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的明理感悟已经水到渠成,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不说教,不空洞。

  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果在课尾,老师对教学的设计能有一个学以致用的训练环节,如联系生活拓展的环节深入为课堂的小练笔,将思维固化为语言,就如课件的思维提纲一样,或许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矛与盾》评课稿5

  我想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孙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在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本中,与楚人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在说说背背中感悟道理积累了语言,在想象中激发了创造的潜能。整堂课,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流畅的教学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自主地体验感悟,大胆地探讨。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裕的读书空间,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但读起来拗口,所以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孙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大量地读的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孙老师先是要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接着是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再让学生练读,读流畅。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学法指导环环相扣,指导到位

  在读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汉语中常用词语的.意思,了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规律。孙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读书理解分层次,每一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达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并提出不懂地方小组商量、向老师同学质疑。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自主探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炼方法,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三、重视了文本与生活、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矛与盾》中包括哲学对立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空洞的讲解只停留在口头,并未入脑入心。学生就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告诫自己该如何说话办事,而教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检验了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进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体会,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6)

——《硕鼠》赏析与翻译3篇

《硕鼠》赏析与翻译1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①三岁:‘泛指多年。贯:事,侍奉。女:同“汝”,你。②顾:顾怜。 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逝:用作“誓”。去:离开。④德:这里的意思是感激。

  ⑤爱:乃。直:同“值”,代价。③劳:慰劳。① 号:感激

  译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的黍。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顾怜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土。

  乐土乐土真安逸,

  是我理想栖身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

  不要偷吃我禾苗。

  多年一直侍奉你,

  你却从不犒劳我。

  我发誓要离开你,

  去那安逸的乐郊。

  乐郊乐郊真安逸,

  谁会长叹加哭号!

  现代翻译: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安乐地。安乐地呀安乐地,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插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自由自在乐逍遥!

  赏析

  这首诗选自《诗经·魏风》,是《伐檀》一诗的姊妹篇。《伐檀》写的是一群觉醒了的奴隶们,在伐檀运木、砍辐斫轮造车的时候,因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对奴隶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而《硕鼠》则是由思想上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发展到行动上进行反抗了。

  这首诗是《诗经》中少有的几篇纯乎比体诗之一。比体诗的特点是全诗“以彼物比此物”,诗中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这首诗着重描述令人憎恶的"偷食老鼠,但一望而知,是比喻不劳而食的剥削者。通过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作了集中、形象的表现。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表现了十分强烈的抒情性。第一章,首二句是对“硕鼠”的希求,希求它“无食我黍”。再下两句,指责“硕鼠”的刻薄。三岁,指多年。多年来我用粮食养活你,你却只管自己不顾我的死活。下四句,表示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安乐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感情有三次变化,一次比一次强烈!各节之间,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象征奴隶主的硕鼠,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层比一层残酷,因而,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也一层比一层递进,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各章均重叠“硕鼠”,对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的仇视情绪与反抗行动。令后世读者为之叹息掉泪。它的思想性、战斗性都是十分强烈的。

  这首诗的主要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它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的提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硕鼠》的“适彼乐土,爰得我所”,“适彼乐国,爰得我直”的社会幻想,到后来儒家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再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出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理想,再到康有为《大同书》提出的“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等”的社会理想,在我国二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否定阶级压迫和剥削、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思想传统。“尽管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启迪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诱导了劳动人民的追求,鼓舞了劳动人民的斗争,其价值和意义是无论如何不能低估的”(张树波《名作欣赏》)。*在高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时,曾称颂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是“属于一切时代伟大的智士之列的”(《〈德国农民战争〉序》)。应当说,《硕鼠》一诗的作者、我们的这位先辈诗人,也是理应列入“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

  这首流传千古的比体诗,在艺术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喻体(硕鼠)选择得好。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二是贴切、生动。所谓贴切,就是认真地概括喻体——老鼠和本体——奴隶主的共同点,抓住了二者的共同特征。因此,一提到老鼠,人们便自然会联想到剥削人民的奴隶主,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三是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用老鼠比喻剥削者,与作者的爱憎感情相一致。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在一辈辈的读者群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一成功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鉴赏

  这首诗出自《国风·魏风》,是一首劳动者之歌。

  老鼠偷吃庄稼,因此除掉老鼠是古代先民经常的活动。《礼记·郊特牲》记载,岁末腊祭,“迎猫,为其食田鼠也”。人们呼唤猫的到来,以便把田鼠都吃掉。

  这首诗把不劳而获的贵族比作大老鼠,它吞食农奴的劳动果实,对农奴的生活却漠不关心,根本没有感恩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农奴们幻想离开这些吸血鬼,到没有剥削的乐土生活。

  老鼠作为负面形象出现,这篇作品首开其例。后来出现的文学作品,大多沿袭《硕鼠》的传统,把老鼠作为揭露鞭挞的对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把依托君主做坏事的奸臣比作社鼠。当然,也有羡慕老鼠那种寄生方式的人,李斯就是其例。《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有感于厕鼠和仓鼠悬殊的生存状态,决心做一只仓鼠,这说明其人格之低下,最终落得身死家破的下场。

  《硕鼠》的作者幻想逃离现实的社会,前往没有剥削的乐土。这种幻想在《山海经·大荒西经》已经初见端倪:“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这是人间理想在神话中的呈现。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描绘出一幅男耕女织、没有剥削的乐土。不过这片乐土却最终没有被找到。

  这首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有更大的鼓舞力量。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7)

——《风赋》作品翻译与赏析?3篇

《风赋》作品翻译与赏析?1

  朝代:先秦

  作者:宋玉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啖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风赋》作品翻译与赏析?2

  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由宋玉、景差陪同。一阵风飒飒吹来,楚襄王就敞开衣襟迎着吹来的清风说:“这风好爽快呵!这是我与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回答道:“这只是大王享受的风,百姓怎么能与王共同享受它呢!”

  楚襄王说。“风是天地间流动的空气,它普遍而畅通无阻地吹送过来,不分贵贱高下,都能吹到。现在你却认为只有我才能享受它,难道有什么理由吗?”宋玉答道。“我听老师说,枳树弯曲多叉,就容易招引鸟来作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会吹过来。由于所依托的环境条件不同,风的气势也就不同了。”

  楚襄王问道:“那风,最初是从哪里生成的呢?”宋玉答道:“风在大地上生成的,从青翠小草尖上兴起,逐渐扩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着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疾风往来不定,形成撞击物体的声音;风势迅疾飘扬,犹如怒火飞腾,风声如雷,风势交错相杂。飞砂走石,大风摧树折木,冲击森林原野。等蓟风势逐渐*息下来,风力微弱,四面散开,只能透进小孔,摇动门栓了。风定尘息之后,景物显得鲜明灿烂,微风渐渐向四面飘散。所以使人感到清凉舒畅的雄风,就飘动升降,凌越高高的城墙,进入深深的王宫。它吹动花草,散发香气,在桂树和椒树之间往来回旋,在疾流的水徊上缓缓飞翔。于是风吹拂水上的荷花,掠过蕙草,分开秦蘅,吹*新夷,覆盖在初生的草木之上,它急剧回旋冲击山陵,致使各种芳草香花凋零殆尽。然后风就在院子里徘徊,向北吹进宫室,上升到丝织的帷帐里,进入深邃的内室,这才成为大王的风了。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凄凉、寒冷得很,清凉的冷风使人为之感叹。清清凉凉的,既能治病,又可解酒,使人耳聪目明,身心安宁,这就是所说的唯大王所有的雄风呀!”

  楚襄王说。“你对这件事解说论述得太好了!那么老百姓的风,是不是也可以说给我听听呢?”宋玉回答说:“老百姓的风是从冷落偏僻的小巷中忽然刮起来的,扬起的尘土,烦躁愤懑地回旋盘转,冲击空隙,侵入门户。刮起尘沙,吹散灰堆,搅起污秽肮脏的东西,扬起腐烂的垃圾,歪歪斜斜逼近用破瓮口做的窗户,一直吹到百姓住的草屋里。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令人心烦意乱,忧郁苦闷,受到闷热之气,得了湿病,使人内心愁昔,生病发烧。风吹到嘴唇上就生唇疮,吹刭眼睛上就使得眼睛红肿,受风得病后使人嘴巴抽搐,咬牙吮咂、大叫,陷于半死不活状态。这就是所讲的老百姓的雌风呀。”

《风赋》作品翻译与赏析?3

  1、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周赧王十七年至五十二年(前298—前263)在位。

  2、兰台之宫:朝廷收藏典籍、收罗文士之所,也为楚王冶游之处,在郢都以东,汉北云梦之西。

  3、景差:楚大夫,《汉书·古今人表》做“景磋”。“差”为“磋”之省借。

  4、侍:站立左右侍候,这里指随从。

  5、飒:风声。

  6、披襟:敞开衣襟。

  7、当之:迎着风。当,对着,面对。

  8、寡人: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9、庶人:众人,指人民。

  10、共:指共同享有。

  11、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12、独:唯独,只是。

  13、安:疑问代词,怎么。

  14、得:得以,能够。

  15、溥:通“普”,普遍。

  16、畅:畅通。

  17、枳:一种落叶小乔木,也称枸橘,枝条弯曲,有刺。

  18、句(gōu):弯曲。

  19、来:招致。

  20、巢:用作动词,筑巢。

  21、空穴来风:有洞穴的地方就有风进来。空穴,连绵词,即孔穴。

  22、其:指“鸟巢”和“风”。

  23、托:依靠,凭借。

  24、然:如此,这样。

  25、殊:异,不同。

  26、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27、始:开始,最初。

  28、安:怎样。

  29、青蘋(pín)之末:即青蘋的叶尖。蘋,蕨类植物,多年生浅水草本。亦称“四叶菜”,“田字草”。

  30、侵淫:渐渐进入。

  31、溪谷:山谷。

  32、盛怒:暴怒,形容风势猛烈。

  33、囊(náng):洞穴。

  34、缘:沿着。

  35、泰山:大山。泰:通“太”。

  36、阿(ē):山曲。

  37、飘忽:往来不定的样子,此处形容风很大。

  38、淜滂(péng pāng):大风吹打物体发出的声音。

  39、激飏(yáng):鼓动疾飞。

  40、熛(biāo)怒:形容风势猛如烈火。熛,火势飞扬。

  41、耾耾(hóng hóng):风声。

  42、雷声:言风声如雷。

  43、回穴:风向不定,疾速回荡。

  44、错迕(wǔ):盘旋错杂貌。

  45、蹶(jué)石:摇动山石,飞沙走石。蹶,撼动。

  46、伐木:摧断树木。

  47、梢(shāo)杀林莽(mǎng):摧毁树林和野草。梢杀,指毁伤草木。莽,草丛。

  48、被丽、披离:皆连绵词,四散的样子。

  49、冲孔:冲进孔穴。

  50、动楗(jiàn):吹动门闩。楗,门闩。

  51、眴(xuàn)焕、粲烂:皆连绵词,色彩鲜明、光华灿烂的样子。

  52、离散转移:形容微风向四处飘散的样子。

  53、飘举:飘飞、飘动的意思。

  54、升降:偏义复词,“升”意。

  55、乘凌:上升。乘,升。

  56、高城:高大的城垣。

  57、深宫:深邃的宫苑。

  58、邸(dǐ):通“抵”,触。

  59、华:同“花”。

  60、振:摇动、振荡。

  61、桂:桂树,一种香木。

  62、椒(jiāo):花椒,一种香木。

  63、翱翔:形容风像鸟一样在空中翱翔回旋。

  64、激水:激荡的流水,犹言急水。

  65、芙蓉之精:芙蓉的花朵。精,通“菁”,即华(花)。

  66、猎:通“躐”,践踏,此处为吹掠之意。

  67、蕙(huì):香草名,和兰草同类。

  68、离:经历。《史记·苏秦列传》张守节《正义》:“离,历也。”

  69、秦蘅:本产于秦地(今天水一带)的一种杜衡。

  70、概:古代量谷物时刮*斗斛的器具,此处为吹*意。

  71、新夷:即“辛夷”,又名“留夷”,一种香草。

  72、被:覆盖,此处为掠过之意。

  73、荑(tí)杨:初生的杨树。

  74、回穴冲陵:回旋于洞穴之中,冲激于陵陆之上。冲,冲撞。陵,通“凌”,侵犯。

  75、萧条众芳:使各种香花香草凋零衰败。萧条在此处用为动词。

  76、倘佯(cháng yáng):犹“徘徊”。

  77、中庭:庭院之中。一说即位置居中的庭院。

  78、玉堂:玉饰的殿堂,亦为殿堂的美称。

  79、跻(jī):上升,登上。

  80、罗帏(wéi):用丝罗织成的帷幔。

  81、洞房:指宫殿中深邃的内室。洞,深。

  82、中(zhòng)人状:指风吹到人身上的样子。中,吹中,吹到。状,状况,情形。

  83、直:特意,特别。

  84、憯(cǎn)凄:凄凉、悲痛的样子。

  85、惏栗:寒冷的样子。

  86、增:通“层”,重复,反复。

  87、欷(xī):唏嘘。本是叹息或叹息声,这里是说在酷热的天气,遇到一阵清凉的风吹来,不禁爽快地舒了一口气。

  88、清清泠(líng)泠:清凉的样子。

  89、愈病:治好病。

  90、析酲(chéng):解酒。酲,病酒,酒后困倦眩晕的状态。

  91、发明耳目:使耳目清明。发,开。明,使之明亮。

  92、宁体便人:使身体安宁舒适。

  93、论事:分析事理。

  94、岂:通“其”,表示期望。

  95、塕(wěng)然:风忽然而起的样子。

  96、穷巷:偏僻小巷。

  97、堀(kū)堁(kè):风吹起灰尘。堀,冲起。堁,尘埃。

  98、勃郁:抑郁不*。

  99、烦冤:烦躁愤懑。

  100、袭:入。

  101、沙堁:沙尘,沙土。

  102、死灰:冷却的灰烬。

  103、骇:惊起。此处为搅动之意。

  104、溷(hùn)浊:指污秽肮脏之物。溷,通“混”。

  105、腐馀(yú):腐烂的垃圾。

  106、邪薄:指风从旁侵入。邪,通“斜”。薄,迫近。

  107、瓮牖(wèng yǒu):在土墙上挖一个圆孔镶入破瓮做成的窗户。瓮,一种圆底圆口的陶制器。牖,窗户。

  108、室庐:指庶人所居住的简陋小屋。庐,草屋。

  109、憞(dùn)溷:烦乱。

  110、郁邑:忧闷。

  111、殴温致湿:驱来温湿之气,使人得湿病。殴,通“驱”。

  112、中心:即心中。

  113、惨怛(dá):悲惨忧伤。怛,痛苦。

  114、造热:得热病。

  115、中唇:吹到人的嘴唇上。

  116、胗(zhěn):唇上生的疮。

  117、得目为蔑:吹进眼里就得眼病。

  118、啗齰嗽获(dàn zé sòu huò):中风后口动的样子。啗,吃。齰,咬。嗽,嚼。嗽,吸吮。获,大叫。

  119、死生不卒:不死不活。此言中风后的状态。生,活下来,指病愈。卒,通“猝”,仓卒,比较快地。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8)

——《矛与盾》教学反思

《矛与盾》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矛与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矛与盾》教学反思1

  小学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在第十一册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

  《矛与盾》这则寓言,文字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用人物对话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而蕴含寓意。根据本则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为实践“课标”的新理念,教学时,主要突出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在充分自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后注释,力求了解人物对话的意思,在理解人物对话中自己感悟寓意。

  文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直接的重要物证。其中“莫”、“于”、“也”三个词,课文又没有注释,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内容,再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寓意,向创造性阅读过渡。通过讲寓言故事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提高阅读能力。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没多大的兴趣。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便采用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矛与盾》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三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部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通过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结合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充分借助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矛与盾》教学反思2

  《矛与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不仅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本节课我大量地安排了读的环节,比如:理解之前的听范读录音、领读,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学生练读,读流畅。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想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比如“吾盾之坚,物/ 莫能陷也。”这句话,我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指导学生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和节奏。但学生语气把握得不好,总读不出卖矛和盾的人的那种自卖自夸的语气,在正式讲课后我让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之后再指导读,那么读的语气就鲜活多了。()所以要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老师对读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应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读的能力才会提高。

  其二:基于教材再生教材。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演练结合,明白事理”的教学环节,大胆地将卖矛与盾的场景搬进了课堂:“谁来卖矛和盾?”“谁来买矛和盾?”大家的情绪高涨极了。上来表演时,孩子们早已准备好了道具——书和笔。“卖矛和盾了——卖矛、盾——”“卖矛和盾了——卖矛、盾——”“看一看,瞧一瞧,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兰一迪同学高声地吆喝着。各自在忙碌的人们陆续地赶来,“什么样的矛和盾啊?”“我来瞧瞧!”……“大伙儿瞧瞧我这盾,非常得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瞧瞧,坚固得很哪!”兰一迪举着自己的盾向大伙儿不住地夸赞,恨不得马上有人开钱!“来,大伙儿再看看我这矛。我家的东西那不是吹,你来瞧瞧,这刃,这杆儿,那可不是吹来的。我这矛啊,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能穿得透!”“那用你的矛穿你的盾会怎样呢?”大伙儿异口同声地问他。刚才的眉飞色舞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兰一迪皱着眉头难为情地说:“这个……这个……”“哈哈哈哈……”在一片笑声中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位楚人的可笑之处,从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这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也就意味着学生每堂课都能充满收获!

《矛与盾》教学反思3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时,可以提出:发明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这种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该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矛与盾》教学反思4

  小学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在第十一册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其次,让学生感悟课文,分小组进行议一议,深入理解重点句。 “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最后,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下卖矛与盾的人是怎样叫卖的,旁人又是怎样质问的,他的矛与盾卖得出去吗?通过表演,学生们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节课不需要教师的解释,更不需要教师去概括寓言中蕴含的道理,学生通过读、议、演就能完全明白了。

《矛与盾》教学反思5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

  1、多样读,力求正确流利。

  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然后以表演形式,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授之以渔——《矛与盾》教学反思

  古人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只有懂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过渡到中学的学习。我在教学寓言《矛与盾》一课时,我就注重在方法上总结,在小组学习中突破,让学生在不同目标的朗读中感知内容,明白寓意。

  《矛与盾》是一则文言文寓言,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学生比较喜欢,但由于文言文表达与现代文不同,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障碍。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一般采取逐句逐字讲解,但效果不好,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想通过这次上课模式的改变,让学生知道学习文言文寓言的方法,并学会运用。

  学生在五年级就开始接触文言文,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我在上课时就采用复习旧知引入。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比赛说出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来引出学习内容,接着通过直观认识“矛”与“盾”这两种古代的兵器及其作用为下文的“矛盾”学习做铺垫,紧接着就是了解作者韩非的生*了。一切准备就绪,欠的就是方法的引导,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总结学习《孟子语录》一课时的方法,并板书在黑板上。方法归纳为:读通顺——看译文——知内容——明道理——会背诵。

  接下来,我用了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照着方法以及要求进行小组学习。在巡堂过程中,发现学生学得很认真,有点在分角色朗读,有的在讨论句子词语的意思,有点在记录组员的观点……学习气氛浓厚。在汇报的环节上,我注重了检查读书的效果,因为文言文只有读流利了才能算是初步读懂文章的意思。于是我在检查读书效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有小组读、开火车读、录音范读、老师范读。这样多层次的朗读才能照顾全体,从而达到检查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寓言的韵味,我还特意让学生跟着大屏幕标了节奏的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练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起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矛与盾》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半 截 蜡 烛》(课本剧)安塞腰鼓教案《别董大》一诗质疑我爱你,大海——《烟台的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案例我们爱你*仿写19 钱学森 教学设计21、山中访友 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由于有了充分的朗读,所以学生在理解词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及说明寓意的环节中显得比较顺手。一节课下来了,学生学得比较扎实,老师显得比较轻松,没有了繁复的讲解,留给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的时间多了,学生也就能做到在安静中沉思,在互动中进步了。难道教会学生方法不是对老师的*,对学生思想的解脱吗?

  课上完了,再回看录像,发现了自己自身的很多不足,例如激情不够,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过渡语不够流畅,在学生回答后评价语言的多样性与针对性不够,这都是自身素质不高的体现,更由于还存在着重复学生回答的弊端导致背诵环节不能进行,课堂有效性也打了折扣。因此,在以后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势在必行,那就得读书、学习,再读书,再学习。

《矛与盾》教学反思6

  这则寓言很短,意思一眼就能望穿。备课之时,我就想,就这么几句话,一节课下来,我和孩子们得收获点什么呢?

  是啊,得收获点什么呢?带着这个思考,我认真钻研了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然后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一切就都好做了,教法、学法,生成、预设,朗读、对话,一切都万变不离其宗了。

  那这目标是什么,实现的方式如何选择,达成情况又怎么样呢?课上好了,我想来谈一谈: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文言文,字会读会认会写,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是第一步。所以,让学生跟着我写“矛、盾”二字;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对着参考停顿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我是认认真真来对待的。

  这些知识与能力,必须扎实。所以,“矛、盾”二字得跟着我一笔一笔地写,第一次写得不对,第二次还要写,直到写对为止。所以,书没读正确,就一定要再读,这次读错了,下次就一定要读对。

  当然,语文课,我们还要发展学生说的能力,写的能力,具体到这堂课,还可以发展课标上说的“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所以,在师生交流后,在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课文所讲的道理后,我出题“假如楚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我要求学生拿出笔把话写出来。所以,我找了美国*和脑白金的广告让学生学会判断,学会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而小学的文言文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等他们上了中学,接触更长更难的文言文时,他们最好能在老师教课前就能把课文读通,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所以,我们都会告诉学生,要学会看注释。

  是的,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学会看注释。不过,学习这则寓言,插图也要好好看,插图对学习很有帮助。其实,何止是这篇课文呢,许多课文,插图都是一个很好的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资源(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将专门作文来谈谈)。所以,在要求他们默读时,我告诉他们要学会看注释,还要看插图。默读很重要,因为默读最有利于思考,课堂不仅仅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但是,默读是有方法的,方法一定要教。

  当然,在小学,朗读显得更重要。不过,怎样读是有效的,值得研究。这堂课,我指导朗读是有层次的,一读什么,二读如何,三读怎样,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书,应该这样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于这一点,我想我应尽量帮助学生燃起对文言文的兴趣,尽量教得生动而有趣,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热爱。当然,一则寓言教学就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几乎是神话,不过略有亲近倒是有的,我本人就曾因为读了王子遒夜访戴安道的事,而更喜欢《世说新语》,更喜欢文言文的。所以,我要尽量上得有趣,说着也许算得上幽默的话,拿着矛和盾的道具,做出楚人无言的尴尬表情……还有课件的制作,题目的设置,我都精心考虑:楚人是缓缓走出来的,“弗能应也”的是美国*和CCTV广告部。

  而且,我很注意文明教育,我的话语里没有教参上的词语“蠢人蠢事”,我也没有反问学生“楚人可笑吗?”我只是在分析楚人的错误后,带领学生感谢楚人“带给我们笑声”,我只是在学生把“子”翻译成“你”时,告诉他,应该说成“您”!也因此,在学生回答“想对楚人说些什么”时,几位学生的称呼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楚人叔叔,你……”

  (注:三维目标应该是个统一体,是相互融合而不好分割的,为了行文方便,我故做此段落性分解。)

  四、做得不够的地方

  坦白地说,这堂课,我有许多重要方面做得不够。第一说读,做得就不够,许多时候是狡猾而过。比如开始的读准字音阶段,指名读时,学生没读对,为了“赶时间”,我就来了个过渡,让大家齐读过去了。第二说写,“你想对楚人说些什么”,给学生写的时间就不充分,对写的指导也很欠缺(书写、内容等),包括指名汇报时对语言的指导也很不够(通顺等)。

  第三,我觉得,我的课堂还存在着部分“教师中心”的细节。比如问学生“楚人是怎样的语气” 时,学生正欲动情朗读,我立即打断了他,要求道:“你先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然后才让他带着所谓的语气读。我这样做,无非是因为学生的反应超出了我“逐步诱导”的打算。应该说,我是比较关注生成美的,对自己的课堂机智也比较自信,但这堂课,我的很多生成是预设到的。因为我已经充分设计出了面对可能生成的对话的“备选处理方案”。这虽可说我备课花功夫,但也让我不可避免地出现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问题。

  第四,我认为个人教学基本功还需要锤炼,比如我个人的朗读,我的粉笔字,都需要继续加强。说实在的,这些在学生时代没学好的功课,做语文教师了就一定要补课。当然,还有文化底蕴等,也需要继续丰富。而王玲湘、张娟,他们给我的启示更多就在这些方面。

  五、对几个细节的反思

  课堂上的许多细节,我们会反复权衡,希望作出最好的选择。下面的几个细节,有关选择,写出来,留给今后自己备课时参考。

  1、说与不说?

  原先在设计联系生活的拓展题时,我是想让学生认真判断和自由表达的,题目为:

  ◆ 下面的几则事例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请说出你的看法。

  (1)、美国*:我们的F—117隐身战机可以穿越一切防御而不被发现;我们的“宙斯盾”雷达系统可以捕捉到一切来犯目标。

  (2)、CCTV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可后来,我改成了:

  ◆ 根据提示语填空。

  (1)美国*:我们的F—117隐身战机可以穿越一切防御而不被发现;我们的“宙斯盾”雷达系统可以捕捉到一切来犯目标。

  或曰:“以子之 ,穿越子之 ,何如?”; 弗能应也。

  或曰:“以子之 ,捕捉子之 ,何如?” 弗能应也。

  (2)CCTV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或曰:“ 非礼乎?”CCTV广告部 。

  虽然我更喜欢第一道题的开放与综合,但我还是改成了更具可控性的填空题。这样一改,对判断力的锻炼少了,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锻炼也弱了,我不喜欢。当然,它的优点就是联系课文形式,能检验学生对自相矛盾道理的运用。

  2、纠正与不纠正?

  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我们常常要纠正。比如读书有误,有些教师不忍心打断学生,往往在学生读完后再做纠正;而贾志敏老师则习惯随时打断,帮助学生纠正。我现在上课,也习惯一有问题马上就纠正,因为我们不希望学生的错误不断延续。

  在教学本课时,我曾让学生跟我学写“矛、盾”两个生字,学生笔画说明多有不对,我及时纠正,告之正确笔画与生字书写。十分钟后,再次板书“矛、盾”二字,我便再次让学生跟我一起书写。这样,错误被纠正,正确被牢记,我很满意。

  而在做联系生活的拓展题时,有一女学生起来发言,把“CCTV”读成了“西西TV”,当时,我第一反应是她读错了。可要不要纠正呢?几秒钟时间,我必须作出判断。好吧,不纠正了。为什么?因为根据生活经验,我猜想这个读音的出错肯定不是临时性的,而是长期形成的,我在课堂上很难帮她纠正过来。因为舌头习惯不是教读几次就能解决的,好比《乡村爱情》里的那个王木生,岂是对着镜子练几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我硬要帮助指正,那只能让学生难堪,感觉丢面子。所以,面对她不准确的读音和而随之出现的轻微笑声,我选择了听而不闻。我觉得,关注和保护学生有时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3、给盾不给盾,表演不表演?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在学生读书时,能否把盾和矛也递给学生,让他们拿到读?因为整堂课,“矛、盾”的道具都在教师手中,学生摸都没摸一下。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我没这么做。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能否在教师扮作楚人卖矛和盾后,也让学生上来卖一卖,演一演?如果不是考虑到学生可能演不好,而我又不可能在语文课上抽很多时间给学生排练,我肯定会这么做。

  试讲时,有老师对我建议,能否把课文的寓意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给学生,让他们既懂得寓意,又学会用精练的话语来表达?如果不是怕和课标倡导的“用自己的话自由表达”的要求矛盾,我一定会这样设计。

  ……

  是啊,给盾不给盾?表演不表演?齐读不齐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正确选择。

《矛与盾》教学反思7

  这节常态研讨课下来,我深深觉得我们与名师的距离之大。名师的课是锤炼出来的,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智慧的导向,我等*凡之辈,更应积极锤炼自己,即使不能成为名师,也要保证不成为庸师。

  这篇文言文较现代文晦涩难懂,趣味的教学策略能降低学生学古文的畏难情绪。本课我以“成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会“自相矛盾”的来源,让学生在趣味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包括给学生道具表演卖矛与盾的情景,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氛围活跃,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增强。纵观整节课堂,小组合作还是比较成功,无论是开始的二人小对子互相读文,还是三人小组理解单个字义,再到六人大组讨论“买矛与盾的人可笑之处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交流合作,各抒己见,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不足的是课堂的语言略显单调、苍白,当个别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发言时,对学生缺少激励的语言;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评价不到位等情况,需要今后加强文化底蕴的积蓄,才能更好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感谢这节常态研讨课,让我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得失。“向着标杆直跑!”我会继续努力的!

《矛与盾》教学反思8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教学中,来自深圳的王高勇老师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抓住课文的第二段让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进行学习,但是在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中,是让学生找本段中的,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但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这些词的过程中,很好的体会作者用上这些词的好处,同时又可以指导学生的写作。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从学生的朗读就可以来了解学生的课文理解情况,从学生的同桌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之后,王老师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 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王老师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社体的巨大变化。

《矛与盾》教学反思9

  20xx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七省七校教育发展联盟》组织的教学活动,并聆听了来自福建福州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叶荣丰老师讲授的《矛与盾》一课。通过此次听课,使我获益良多,大致总结如下:

  一、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因此,整节课上叶老师由始至终贯穿了“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叶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叶老师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叶老师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具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叶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节课上,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

《矛与盾》教学反思10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安排了读的环节,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

  其二: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演练结合,明白事理”的教学环节,大胆地将卖矛与盾的场景搬进了课堂:“谁来卖矛和盾?” “谁来买矛和盾?”大家的情绪高涨极了。在一片笑声中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位楚人的可笑之处,从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矛与盾》教学反思11

  一节课下来,总是感觉不足之处很多,比如说对《矛与盾》寓意的理解过于单一、死板而导致偏颇,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它的“自相矛盾”,到现在想来觉得还是在此环节中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引导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读自悟”才好。

  对学生的评价不足,是我在执教这一节课中暴露出来的另一问题。可能是重视的程度不够,所以造成了课上评价的严重匮乏,比如在让学生自由选择“买与不买”“想买什么不想买什么”时有三名同学选择了买矛,一名同学选择了买盾,而大部分同学则是读懂了课文,选择了不买,在处理这一情况时我匆忙了许多,没能对这四名同学作出“你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现在你怎样想?”“知错就改,更加难得”等评价,造就了缺憾。在课下吉校长也曾和我交换过意见: “课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教师的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上更为重要,是细节成就了完美。”老师们认为呢?

  备得充分、设得巧妙的同时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贴确与美丽些吧!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9)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道理的小短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并发明了*。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是教学的重点,学生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我让学生查词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安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是古代打仗用来遮挡对方刀、矛、箭的防护武器。一个是进攻的兵器,锐利无比;一个是防护的武器,坚固无比。它们怎么会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认真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终于弄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的:盾就是铁屋子(*的身子),矛就是炮。铁屋子用来防护,炮用来进攻,合二为一,威力无比。学生经过读书、探究重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学生认认真真的读书,认认真真的探究问题就会攻克重点。

  体会由*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认真读文章,找到了说明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含义深刻,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为了让小学生好理解,我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我们天天使用的中性笔就是集圆珠笔与钢笔的优点发明的,发明者就是个胜利者。因此,我们如果从小善于发现,科学思考,博采众长,就会有发明创造,你也就是个胜利者。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切忌滔滔不尽地去讲,你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一定听懂,只有让学生读书后感悟出来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2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我把课文分为“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和从中引发道理”这三个部分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通过抓住关键词的理解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学生初读课文后基本可以理解大概内容,于是我请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知道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发明家在实际战斗中把矛和盾相结合的意思来。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课文题目的理解。矛用来做什么?进攻。盾用来做什么?自卫。集合是什么意思?把两者的优点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在第五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这些意思的句子:“*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接着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认识自卫:盾太小,做铁屋子;认识进攻:不能变成只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于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认识合二为一:做好了铁屋子,开了小洞,装了枪炮,安上履带,成了*;认识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发明*的故事明了于心,对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理解就容易了。在让学生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的环节中,学生说的事例类似、说得事明理清,我知道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办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本课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词句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作适当补充、理解就能顺利地把握全文。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的发明过程。

  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二、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4

  由于题目上就有生字,所以上课时我采用先出示“矛”“盾”两个字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已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这时我引导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

  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理解了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在用个性化语言说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并引导学生读相关句子,去掉第五段比较体会作者文章结构的严密。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

  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很多事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5

  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

  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中,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的过程,*是怎么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但是,在理解方面学生对于一些词语把握不准确。比如最后一自段,学生很自觉地归纳总结为取长补短。可是如何现实相结合,学生不知如何说,我就给了他们一些提示:铅笔、两用空调等物品是如何发明的,学生从中也可以领悟到集合优点所得。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7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8

  案例简述:……(学了课文1――5自然段之后的教学片断)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生,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么?

  生:我们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变得更优秀。

  师:对,这是从做人方面来说的。也就是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还有其它的例子么?

  生:我们用的空调就是吸收了风扇制冷和电热器升温的长处,可调节温度。

  生:带橡皮擦的铅笔不仅可以写字,还可以擦字。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是啊,发明家们善于观察,善于集中事物的长处,发明新的事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种“优点组装法”可让许多新产品不断问世。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事物不如人意,你能当个小小发明家,集中事物的长处,把它加以改进么?

  生:我想在钥匙上装一个小灯,这样在黑暗中我们也能找到门眼。

  生:我想发明一种声控门,只要你把家里人的声音录在里面,通过声波,它就能识别家里人的声音,你说“开”它就开,你说“关”它就关。如果坏蛋来了它就报警。

  生:我想发明一种保护视力的笔。这种笔的顶上有一个半圆形的小灯,里面有感应器。当你的坐姿不正确的时候,小灯就会闪光发出警告

  案例评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流程。其凸显的优势有三:

  其一,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其二,这种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形成搭建了展示*台和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准确、清楚、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设想和见解。可以说学生口语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是在健康丰富的对话活动中完成的,没有任何刻意追求的痕迹。

  其三,这种设计产生了创新模式,学生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从文本出发,由渐悟到顿悟,产生了新的创新模式,例如:“缺点弥补法”中的“带灯的钥匙”;仿生字联想法中的“声控门”与“保护视力笔”等,就大大超出文本提供的思维方式,这是学生在创新思维方式上的拓展与突破。我深深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使我不由的想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9

  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两幅图,矛和盾,问:“你们认识这两幅图上的东西吗?”学生们都很积极,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之后,我们总结出: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自卫的。接着,我说:“矛和盾是两种对峙的开口,如果把他们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充满了浓浓地学习气氛。学生们总结出:矛和盾是古代两种不同用处的武器。矛用来攻击敌人,盾用来保护自己。两者完美结合,就是*。只有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最后,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本课的课文。

  第三节,我趁热打铁继续学习本课来写生字,并把本课所学的知识用上。我很认真地讲解了上次的作业情况:一是书写认真的;二是生字、词全写对的。联系本节课,我要求学生把“认真”与“正确”集于一身(即作业本上),像书中的发明家一样,成为一名胜利者。学生们写得都很认真,可以说是鸦雀无声。因为他们都想做一名集两者优点于一体的胜利者。本次作业结束时,只有6名学生出错,学生们书写都很认真。最后,我向学生宣布:他们都成了胜利者。当时,我看到学生都很高兴。课下,我写下了几句话:一、课文是最好的教育资料;二、要善于发现每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任何一个“机会”;三、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0

  上课之前,我认认真真地研读了教材,也参考了很多资料,几易其稿,最后决定从词语学习入手,由“自卫、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引出“*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来统领全文,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再结合生活感悟“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然后进行小练笔,模仿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长处,发挥了新的作用,既加深对结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体会,又做到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为了保证这堂课确确实实能起到示范的作用,教学前我精雕细琢了一番,还预设了每一环节的大致时间,便于及时调控,保证教学过程的完美。

  正式上课,我使尽浑身解数,也随时调控,努力按照进度按部就班完成每一个环节。可是由于容量太大,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无法完成,只好顺着铃声点到为止。

  课后,我对这堂没有按计划完成的教学公开课进行了剖析,颇多收益。

  一、教学的设计,要关注学情。

  在设计教案时,我关注的更多的是文本,是教学的完整性,想在一教时完成所有内容,既要正确认读6个生字和16个词语,又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学生理清发明家的思维过程,体会发明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最后还要学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义,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加深感悟,最后是练笔。如此大的容量,只能草草走过场。这样的处理,自然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出现了预设的内容无法完成的现状。现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把预设的最后一环节——理解结尾和练笔放到了第二教时,这样有了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对话文本,语言的训练落实到具体的相关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上,把对话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既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又能真正解决教学的难点。而在第二教时结合生活实践体会文章揭示的道理,安排练笔,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感触一: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忽视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忽视了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关注学情是教学的根本。

  二、词语的教学,要有意识训练。

  词语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回归本真,更重视词语的教学,这从特级教师的展示课中就能很好地发现他们匠心独运的设计,词语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抹杀的作用。所以,在字词教学设计上,我颇费功夫细细琢磨,一个一个词语读下来,终于找到了一些规律:“*、炮口、履带、庞然大物”是描写*外形的,“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是写矛的威力的,“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作一团”是来表现*的威力的,“战场、首次、长处、乌龟”是名词,“自卫、进攻、集合、戳不到”是动词,“紧张、固然、善于”是形容词。然后,我按照它们的组合规律分组呈现。

  在读词后,我问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意图是让学生发现词语的特色,感悟汉语的独特魅力,可指名的第一个学生却用第一组的词说了一句介绍*外形的句子。这瞬间的生成,让我发现词语的教学不该局限于发现组词规律,更应该学会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词语。于是,我改变策略,既让学生发现规律,又增加了连词成句的句式训练,如用表现威力的词语说说矛和*的威力,这既是学习词语,也是运用词语,还能检查学生初读的效果。同时对课堂生成及时应用词语,如男生读得有点声嘶力竭,于是抓住“乱作一团”,引导他们读词语不要喊。学生读到“长处”,引出前面学过的词语——长进,“老师希望每个学生在这堂课里都有长进”,既复习了多音字,也给了学生充分的鼓励。学生把“大显神威”误读成“大显身手”,“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堂课里大显身手,我们三(1)班就大显神威了”,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词语教学突破了我预设的范畴,超出了我预设的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词语不是简单的符号,不是简单的认读书写,它应该呈现蓬勃的生命。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学会了表达,学懂了做人。

  感触二:词语教学是一种有生命的活动。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也要有一颗智慧的心,善于引导学生在*凡中发现真知,在表达中感受乐趣,培养发展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综合能力和*的情感态度。

  三、教材的处理,要有所创新。

  这堂课的切入是我比较满意的。原先也打算从课文开头入手,顺次学习,因为三上的学生思维跨越度有限。但当我反复地读着文本时,我发现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是对课题的最好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的优点。而且从这句话中的“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入手,也就是从重点词语入手引出这句话,既保证了词语的教学,又切入文本的重点,衔接自然贴切。然后前后勾连,了解归纳前面部分发明家发明*的思维过程,感悟后文集合后发明的*的巨大威力,不是更能突出重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吗?

  在教学词语后,我问道: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问题才抛出,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争着要露一手。而当他们发现后,又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巧妙,老师设计的精彩,也想很好地表现一下自我。这种热情由始而终,极大地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感触三: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在普通中发现玄机,匠心独运,才能抓住每个孩子的心,抓牢每个孩子的心。

  四、方法的渗透,要有自觉的意识

  语文教学的低效度往往是我们语文老师教学的随意性所致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更需要方法的指导,他们是从模仿起步,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我安排了练笔。我先让学生做几道趣味数学题,如:矛+盾=*,鞋子+轮子=溜冰鞋,电视+电话+摄像头=可视电话,再组织“我的奇思异想”思维训练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发明创造。后来,又想到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也可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这个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培养参与意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在此基础上,安排练笔:用以上算式模仿第四、五自然段写一段话,写它新的作用怎样。这样做的目的,既通过说话训练和写作训练加深对结尾含义的理解感悟,同时在范本中学会表达。因为三年级的写作从句过渡到段,写作的方法就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并逐步掌握。

  感触三:教学是一种方法的传递,教师一定要有自觉的方法指导意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学生如何读,如何说,如何表达。

  五、板书的设计,要克服随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自己的板书设计也是满意的。我从课件展示的两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为这两个是生字,要会书写,所以在板书的时候,结合进行字音的学习和字形的指导,尤其是“矛”,学生很容易写成“予”,所以强调了“矛”的一撇就好像它锋利的刀头刺向敌人。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并分别在“矛”和“盾”的下面板书“进攻”和“自卫”。在学习“*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一句时,引出并板书“合二为一”和“大显神威”,结合理解“合二为一”的“二”指什么,“一”指什么。在理清*的发明过程后,认识*的各个部件,以及与矛和盾的相同点,引出“枪炮口”和“铁屋子”。结合板书小结:盾能自卫,改变成铁房子,防卫的本领更大;矛能进攻,改成枪炮,攻击的能力更强;再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会动了,*的作战就更灵活了。*的发明就是把矛和盾的优点?——板书:集合。

  最后形成的完整的板书是:

  25矛 和 盾的 集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枪炮 铁屋子 *

  这个板书既落实了生字、词语教学,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体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1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的过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在教学本课时,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他们读完课文对文中渗透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理解到位,但是,很多学生在读这篇文章时,对于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却是一带而过,这也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就是说,要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发明家一定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因此,我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看发明家遇到了哪些难题,遇到问题后他是如何想办法解决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时就会多了一层思考,看来发明家遇到问题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想办法,因此,我认为,这是学习着一课除了让学生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之外也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品德课,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用事例加以说明的表达方法,以及如何把这个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这一点,我认为做的还不够细致,这也是下一步需要引起重视并且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地方。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2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有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发明家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发明了*,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对于这个道理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呢?我想:教材只是阅读的文本,我们应该研究教材的价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哪些反映时代精神,先进科学理念,关注社会、自然、生命等的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为了让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同学们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我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取长补短的例子。这种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使课内向课外延伸,实现了“文本、学生、生活”三位一体的大整合,在让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大胆设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得到飞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而学生的想像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确是让人震撼。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3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精心设计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提问逻辑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采用揭疑式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有疑问才会探究,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学《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时,可以提出:发明家怎样集合矛与盾的优点的?这种提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掘课文中较深的内容,同时,也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要对那些看似明白的字、词、句一晃而过,而应该动脑去思考,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4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为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把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阅读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同时,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语文能力,受到人文熏陶。

  因为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以对“矛”、“盾”这两种兵器的认识和对这两个生字的识记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期待。接着,我把教学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以读促悟,在朗读中体会发明家的发明过程、感受集合的神奇、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在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时,我让学生和我一起演一演,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抓住“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2、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修正想法、延伸想法时,我换了种方式,以置换角色的形式让学生以发明家的身份来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句段,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接近文本的基础上,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

  3、在了解了发明家发明*的过程后,我出示*图和视频,展示*的威力,引导学生读好第5段,读出*的威力,感受集合的神奇。这时,学生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感悟已是水到渠成,我再以自己的激情引读将这个道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最后,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感受作者描述*发明过程的表达方法: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铺垫。

  当然,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有完美的,就有缺陷的,在复述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时,本来想让学生用上文中的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庞然大物、集于一身、大显神威”来说一说课文的大意。但学生表现不大尽人意,我没能及时引导点拨,此环节有点草草过场之嫌,心中难免有点遗憾。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多多指教。谢谢!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一、趣味导入

  本节课我先从成语《自相矛盾》入手,引出矛和盾这两种兵器。然后展示矛和盾的实物,让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兵器,并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想象这两种兵器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的进入课文。

  二、品读词语

  在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产生想法时,抓住”如雨点般、左右抵挡、难于招架、固然”等词语进行品读指导,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三、质疑问难

  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有的说:“*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几十公里!”这种生动具体的描写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这样质疑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感悟语言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语文课要读得多,“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展开”。在指导第5自然段朗读时,我让学生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的威力,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五、拓展升华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有的说:“双层汽车。”有点说:“带橡皮擦的铅笔。”有的说:“带灯泡的钢笔。”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扩展10)

——矛与盾 教学设计

矛与盾 教学设计1

  一:导入

  *时你们看到我叫我什么啊?(老师、丁老师对不对)哎,我长得那么漂亮,(美丽、漂亮的丁老师)小嘴巴真甜,这样今天你们一个机会来给我当当老师好不好?(好)我来说两句话,你们听听看。听完之后评一评。

  1.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真正好,阳光明媚,下了场滂沱大雨。(是的)

  2.哦,再听一句,值日生记了文俊豪的名字,文俊豪说:丁老师,我没有讲话,我是轻轻地讲话。你来说。

  3.谁来读?你来,你再来,我们一起来!

  先来看个视频,矛和盾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你听得很仔细。这就是矛,各种各样的矛,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长的,上面是——尖尖的,打仗的时候可以用来刺伤敌人。所以这个矛的尖尖头十分--尖锐、锐利。但是你不要以为敌人都是傻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当矛刺过来的时候,敌人就用——盾来保护自己。那么这个盾的质量要不要好的啊?——要,为什么?所以说盾得坚固、坚硬、结实。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小古文《自相矛盾》的世界。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件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小古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看好书,听老师读.

  3.怎么样,自己想试试吗?现在请小朋友把小古文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二遍和离你最近的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4.小朋友,快去数一数有几句话?老师请五位小朋友来读!

  5.轻轻地把书本放下!

  三、理解课文

  1.老师知道你们的小脑袋里啊装了很多好玩、有趣的方法来学习小古文,比如:查字典、和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看下面的注释、翻译等等,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

  2.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人在干什么?把话说完整——这个楚人在卖盾与矛。出示:楚人有卖盾与矛者。你来读,你来读。

  3.谁来当当楚人,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你来。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的还不够。谁来帮帮他,应该读出夸耀的语气,你试试。你可真会誉盾啊(出示词卡)!谁连起来读一读?(出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王天瑞。

  4.谁再来夸夸他的矛?(出示: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把他的心里都读出来了!我的矛可好了,你来读。大家快来看一看,瞧一瞧,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5.谁来说说看,这两句话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语,哪句话?

  预设:吾:我的。放风筝里面有“汝前行,吾后行”。

  坚:坚固,给他组组词。新的学习方法出现了,遇到不理解的次可以给他多组几个词。坚可以组哪些词?我们就把这种学习方法命名为:倪展翼组词法。

  利:锋利、锐利,也是组组词。吾矛之利的意思就是——我的矛很锋利。

  物莫能陷也:通过对比古文和现代文,我知道了这句话地意思是:——随便你用什么东西都不能戳穿它。你来读,你的盾很坚固,你的盾的质量很好!

  於物无不陷也:随便什么盾都能戳的穿。就是所有的的盾都不能不被戳穿。你来读,这个矛很锋利,很厉害的一只矛。

  6.谁来帮帮这个楚人,帮他吆喝吆喝生意?你来,你再来。我们一起来!(齐读)

  7.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旁边的人听出了破绽。

  8.这里的“或”我们在哪篇小古文里碰到过啊?——菊,其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或是有的,但是在这里是——有的人。

  9.(1)假如你是一位孩子,你会说:叔叔,

  (2)假如你是一位中年人,你会说:hey,兄弟,

  (3)假如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老练有成)

  10.那个人的反应是什么啊?(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嘴巴张的大大的,可是说不出话来就是——张口结舌。大家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楚人吗?( 尴尬、窘迫、吃惊、难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成语呢!看!(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

  11.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老师引读: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

  四、活学活用

  1.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谁来告诉他错在什麽地方了?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说话不讲逻辑,真厉害,一下子点出要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自相矛盾)。

  2.这是《自相矛盾》的小诗,自己读读看?

  这诗歌有意思吧!谁来说一个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3.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实例呢,看这是一则广告。播放脑白金广告)对呀,前后说的不一致就是自相矛盾!

  五、熟读成诵

  1.老师给出了小古文《自相矛盾》的填空,自己先试试看?

  2.老师奖励你们看一组连环画,看,能不能跟着图画把它背出来呢?自己试试看!(请两个小朋友来背)

  3.真厉害,这也难不倒你们!现在啊我们把这个小古文的故事演一演,谁来读旁白?谁来做楚人?谁来当当小朋友路人甲?中年大叔路人乙好,老者路人丙?开始!

推荐访问:赏析 翻译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3篇 《矛与盾》翻译与赏析1 矛与盾译文

热门文章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2022年度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三篇

《2022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精选三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流程精选三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