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全文完整)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 作者:严忠济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译文及注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
作者:严忠济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宁可少活十年,也不可一日没有权。大丈夫时运不顺,命途多艰。有朝一日如果天随人愿,一定要赛过田文养客三千。
注释
1、天净沙:又名塞上秋,属于越调宫曲调。体段短小,宜即兴抒情。
2、时乖命蹇(jiǎn):时运不顺,命运不好。乖,相背;不合。蹇,不顺利。
3、田文:即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以好客重人才著称,门下食客数千人。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赏析
创作背景
该曲创作时间约在1261年至1286年间。作者任东*路行军万户时,曾为当地老百姓和部署排忧解困,具体是在向当地豪绅借贷钱粮,补还欠赋,从而使得该路“治为诸道治”。正因为这样,引起了当地豪绅的不满,进谗言诋毁他。作者由此而遭到贬罢官。罢官后,那些豪绅们又立即向他“执文卷”讨债。忽必烈得知这一情况后,才由内府发还债。该曲就是遭遇这个情况有感而发。
文学赏析
这首曲子只有短短的三句,以直白的口吻指出:有了权,便有了一切。所谓理想、抱负,实际只系在一个“权”字上。推动权势,凭谁才能再大,也摆脱不了坎坷的处境。而那些无能之辈、势利小人却可以凭借权势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首句“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点出主要观点,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和他的生*经历不无关系,作者的前半生的是辉煌显赫,曾经担任东*路行军万户,为元朝抑制豪绅加大中央集权方面颇有政绩,但引起了当地豪绅的不满,导致豪绅进谗言诋毁他以致罢官。命运之神一下子把他抛入深渊,使他在推动权势的痛苦中倍感世态的炎凉、人生的艰辛。
第二句“大丈夫时乖命蹇”这种感叹正是作者的这种经历,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残酷的现实社会就是如此:有了权,便有了一切。所谓理想、抱负,实际只系在一个“权”字上。推动权势,凭谁才能再大,也摆脱不了坎坷的处境。而那些无能之辈、势利小人却可以凭借权势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最后一句“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是说如果有一天天随人愿,自己一定要赛过田文养门客三千人。表露了作者还对权力的迷恋,依然怀抱壮志,希望能东山再起,实现抱负。
该曲既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强权社会的愤怒谴责,对命运、对现实的不屈服的精神。在艺术上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反语的修辞手法。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阅读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1)
——《天净沙 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天净沙 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古诗简介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是元代散曲家严忠济创作的散曲。该曲*白如话,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道出权利在某些人心目中的地位,既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强权社会的愤怒谴责,对命运、对现实的不屈服的精神。
翻译/译文
宁可少活十年,也不可一日没有权。大丈夫时运不顺,命途多艰。有朝一日如果天随人愿,一定要赛过田文养客三千。
注释
1、天净沙:又名塞上秋,属于越调宫曲调。体段短小,宜即兴抒情。
2、时乖命蹇(jiǎn):时运不顺,命运不好。乖,相背;不合。蹇,不顺利。
3、田文:即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以好客重人才著称,门下食客数千人。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该曲创作时间约在1261年至1286年间。作者任东*路行军万户时,曾为当地老百姓和部署排忧解困,具体是在向当地豪绅借贷钱粮,补还欠赋,从而使得该路“治为诸道治”。正因为这样,引起了当地豪绅的不满,进谗言诋毁他。作者由此而遭到贬罢官。罢官后,那些豪绅们又立即向他“执文卷”讨债。忽必烈得知这一情况后,才由内府发还债。该曲就是遭遇这个情况有感而发。
文学赏析
这首曲子只有短短的三句,以直白的口吻指出:有了权,便有了一切。所谓理想、抱负,实际只系在一个“权”字上。推动权势,凭谁才能再大,也摆脱不了坎坷的处境。而那些无能之辈、势利小人却可以凭借权势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首句“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点出主要观点,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和他的生*经历不无关系,作者的前半生的是辉煌显赫,曾经担任东*路行军万户,为元朝抑制豪绅加大中央集权方面颇有政绩,但引起了当地豪绅的不满,导致豪绅进谗言诋毁他以致罢官。命运之神一下子把他抛入深渊,使他在推动权势的痛苦中倍感世态的炎凉、人生的艰辛。
第二句“大丈夫时乖命蹇”这种感叹正是作者的这种经历,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残酷的现实社会就是如此:有了权,便有了一切。所谓理想、抱负,实际只系在一个“权”字上。推动权势,凭谁才能再大,也摆脱不了坎坷的处境。而那些无能之辈、势利小人却可以凭借权势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最后一句“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是说如果有一天天随人愿,自己一定要赛过田文养门客三千人。表露了作者还对权力的迷恋,依然怀抱壮志,希望能东山再起,实现抱负。
该曲既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强权社会的愤怒谴责,对命运、对现实的不屈服的精神。在艺术上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反语的修辞手法。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2)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赏析
这首曲子只有短短的三句,以直白的口吻指出:有了权,便有了一切。所谓理想、抱负,实际只系在一个“权”字上。推动权势,凭谁才能再大,也摆脱不了坎坷的处境。而那些无能之辈、势利小人却可以凭借权势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点出主要观点,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和他的生*经历不无关系,作者的前半生的是辉煌显赫,曾经担任东*路行军万户,为元朝抑制豪绅加大中央集权方面颇有政绩,但引起了当地豪绅的不满,导致豪绅进谗言诋毁他以致罢官。命运之神一下子把他抛入深渊,使他在推动权势的痛苦中倍感世态的炎凉、人生的艰辛。
第“大丈夫时乖命蹇”这种感叹正是作者的这种经历,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残酷的现实社会就是如此:有了权,便有了一切。所谓理想、抱负,实际只系在一个“权”字上。推动权势,凭谁才能再大,也摆脱不了坎坷的处境。而那些无能之辈、势利小人却可以凭借权势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是说如果有一天天随人愿,自己一定要赛过田文养门客三千人。表露了作者还对权力的`迷恋,依然怀抱壮志,希望能东山再起,实现抱负。
该曲*白如话,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道出权利在某些人心目中的地位。既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强权社会的愤怒谴责,对命运、对现实的不屈服的精神。在艺术上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反语的修辞手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宁可少活十年,也不可一日没有权。大丈夫时运不顺,命途多艰。有朝一日如果天随人愿,一定要赛过田文养客三千。
注释
天净沙:又名塞上秋,属于越调宫曲调。体段短小,宜即兴抒情。
时乖命蹇:时运不顺,命运不好。乖,相背;不合。蹇,不顺利。
田文:即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以好客重人才著称,门下食客数千人。
创作背景
该曲创作时间约在公元1261年至公元1286年间。作者任东*路行军万户时,曾为当地老百姓和部署排忧解困,具体是在向当地豪绅借贷钱粮,补还欠赋,从而使得该路“治为诸道治”。正因为这样,引起了当地豪绅的不满,进谗言诋毁他。作者由此而遭到贬罢官。罢官后,那些豪绅们又立即向他“执文卷”讨债。忽必烈得知这一情况后,才由内府发还债。该曲就是遭遇这个情况有感而发。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翻译及赏析2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
朝代:元代
作者:佚名
原文: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译文
宁可少活十年,也不可一日没有权。大丈夫时运不顺,命途多艰。有朝一日如果天随人愿,一定要赛过田文养客三千。
注释
⑴时乖命蹇:时运不顺,命运不好。乖,相背;不合。蹇,不顺利。
⑵田文:即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以好客重人才著称,门下食客数千人。
简析
作者的前半生是辉煌显赫的,任东*路行军万户时,抑制豪强,颇有政声。然而命运之神一下子把他抛入深渊,使他在推动权势的痛苦中倍感世态的炎凉、人生的艰辛。这种经历,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残酷的现实社会就是如此:有了权,便有了一切。所谓理想、抱负,实际只系在一个“权”字上。推动权势,凭谁才能再大,也摆脱不了坎坷的处境。而那些无能之辈、势利小人却可以凭借权势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此曲既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强权社会的愤怒谴责,对命运、对现实的不屈服的精神。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3)
——《天净沙 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
《天净沙 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古诗简介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是元代散曲家严忠济创作的散曲。该曲*白如话,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道出权利在某些人心目中的地位,既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强权社会的愤怒谴责,对命运、对现实的不屈服的精神。
翻译/译文
宁可少活十年,也不可一日没有权。大丈夫时运不顺,命途多艰。有朝一日如果天随人愿,一定要赛过田文养客三千。
注释
1、天净沙:又名塞上秋,属于越调宫曲调。体段短小,宜即兴抒情。
2、时乖命蹇(jiǎn):时运不顺,命运不好。乖,相背;不合。蹇,不顺利。
3、田文:即孟尝君,战国时齐国贵族,以好客重人才著称,门下食客数千人。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该曲创作时间约在1261年至1286年间。作者任东*路行军万户时,曾为当地老百姓和部署排忧解困,具体是在向当地豪绅借贷钱粮,补还欠赋,从而使得该路“治为诸道治”。正因为这样,引起了当地豪绅的不满,进谗言诋毁他。作者由此而遭到贬罢官。罢官后,那些豪绅们又立即向他“执文卷”讨债。忽必烈得知这一情况后,才由内府发还债。该曲就是遭遇这个情况有感而发。
文学赏析
这首曲子只有短短的三句,以直白的口吻指出:有了权,便有了一切。所谓理想、抱负,实际只系在一个“权”字上。推动权势,凭谁才能再大,也摆脱不了坎坷的处境。而那些无能之辈、势利小人却可以凭借权势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首句“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点出主要观点,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和他的生*经历不无关系,作者的前半生的是辉煌显赫,曾经担任东*路行军万户,为元朝抑制豪绅加大中央集权方面颇有政绩,但引起了当地豪绅的不满,导致豪绅进谗言诋毁他以致罢官。命运之神一下子把他抛入深渊,使他在推动权势的痛苦中倍感世态的炎凉、人生的艰辛。
第二句“大丈夫时乖命蹇”这种感叹正是作者的这种经历,使他深切地感受到,残酷的现实社会就是如此:有了权,便有了一切。所谓理想、抱负,实际只系在一个“权”字上。推动权势,凭谁才能再大,也摆脱不了坎坷的处境。而那些无能之辈、势利小人却可以凭借权势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最后一句“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是说如果有一天天随人愿,自己一定要赛过田文养门客三千人。表露了作者还对权力的迷恋,依然怀抱壮志,希望能东山再起,实现抱负。
该曲既写出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强权社会的愤怒谴责,对命运、对现实的不屈服的精神。在艺术上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反语的修辞手法。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4)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天净沙·秋》原文及翻译赏析1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翻译/译文
庭院前落尽了梧桐的叶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一片经霜的红叶离开树枝,飞近身来让我题诗。
注释
①芙蓉:指荷花。
②辞柯:离开枝干。
③题红:在红叶上题诗。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鉴赏
起首两句的对仗,概括了诗人在园林中所望见的秋景。“庭前”和“水边”是两处代表性的地点,暗示出诗人在四处徘徊,也在百般寻觅。但秋天对于诗人实在是太无情了,这两句中的“尽”和“彻”就不留一点余地。这两个字也正是景句之眼。既然是“落尽梧桐”,诗人的判断显然是基于未尽之时绿叶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样,“开彻芙蓉”,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也必然是旧时荷花盛开的热闹景象。枝上萧索,水面凋敝,这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会勾惹起悲秋的心情。可明明是作者因红衰翠减而伤感,第三句却偏偏说成是红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绪而自甘衰残。诗人的这种自我怨艾,一来反衬出心中无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来也表现了他对园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正因为诗人将所见的秋景与自己系结在一起,才会有四、五两句的神来之笔,而在心情上发生一个完全的转折。
我们在秋天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秋风卷着落叶扑面飞来,碰到身上有时就像粘住似的,好一会儿才飘落地面。诗人此时,就有一片“辞柯霜叶”缠上了他。何以见得?因为在上文的气氛中,飞舞在空中的霜叶只会加深“落尽”的印象,唯有停落在身上的片时的流连,才有可能启发诗人新的思考。霜叶“辞柯”而依人,这本身就沟通了“意同”的两者间的联系。“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在多情善感的诗人眼中,其“飞来”完全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及含情脉脉的行为;而“题红”在其“红叶题诗”典故的原始意义上,则饱含着真、善、美的生活激情。秋天固然有萧瑟的一面,但对热爱生活的诗人来说,却同时意味着希望和奋起。这一“辞”一“就”,尽翻前案,将初时悲秋消沉的气氛一扫而空,无异化衰朽为神奇。小令别出机杼的结尾,令人拍案叫绝。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5)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勐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一作:晨)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勐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勐志:勇勐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勐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勐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勐志固常在”之“勐”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勐”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勐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勐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勐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勐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勐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勐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勐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勐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勐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勐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勐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一作:晨)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勐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勐志:勇勐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勐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勐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勐志固常在”之“勐”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勐”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勐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勐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勐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勐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勐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勐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勐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勐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勐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勐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6)
——莲叶原文、翻译及赏析
莲叶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莲叶初生南浦,*绿杨飞絮。
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译文:
南浦上莲叶初生,江流*树上柳絮飘散。傍晚时分,你那夹杂着鲤鱼腥味的风,要将彩船送去哪里呀?凝立着,凝立着,只见楼外江面上烟雨纷纷。
赏析:
贺铸本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曾在和州(今安徽和县)、泗州(今江苏盱眙)、太*州(今安徽当涂)等处任职。这些地方,均近江临淮,晚年又退居苏州,长居水乡,在他的词集中,便有不少写水乡风光与生活的作品,《忆仙姿》即其中一首。
推荐访问:赏析 原文 翻译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拼音
上一篇:医学考博复试自我介绍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