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通用文档】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1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1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2
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写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考虑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通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学期教室里刚装上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可以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考虑“因课施教”。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下面我就谈谈上课的体会。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整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
四、改进不足,完善课堂教学。
一堂课下来,感觉有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于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3、评价的方式单一。在学生发言时,老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以后还要多学习一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有满意,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改进不足,尽力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2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比较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忙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5、值得
探讨的问题: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但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3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水*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狐假虎威》教学反思)、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4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个性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透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简单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主角,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
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搞笑,读得津津有味。透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务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到达“入境”的效果。之后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资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能够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到达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透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简单,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3、保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朗读后,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仅注重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纵向的比较,对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比赛,教师给学生诚恳的评价,并给学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学生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表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6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
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
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7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8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9
本周,我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达标课验收,我于周二下午讲了一节课,现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0
要想讲出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真不容易;回忆讲一节课的过程,收获真大,这就是我讲完《观潮》这节课后的最真实的感受。就这节课而言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我讲的是《观潮》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从汇报收获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课前我充分的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汇报收获时从不同角度进行,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突现出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共同营建了积极的情感交互过程,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悟。为了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我安排的每一次读都是由目的"的。快速浏览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体会自己的感受;品读、评读是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看完录像后再读是对悟的提高,同时由读升华到背诵。为了达到以悟促读的目的,我分层次激发学生进行感悟。听潮水的声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有所感悟后再读第四自然段;读中有感悟后再品读、评读;看录像后再读,努力实现度的不同层次的提高。
师生在入情——悟情——激情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没有停留在悟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上,而且悟出了作者抓形态、声音变化的特点的写作方法以及安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由此我想到了“感悟感之于外,悟之于心。”对语文教学来说,感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接触言语对象,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体验言语作品,去发现和认识言语作品的深层含义,并将这种感受沉淀下来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可以实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同时在朗读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和作者真诚的对话,从而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在课上学生想把自己悟出的东西表现出来:读、画、写诗、说对联……都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与教学机智非一日之功,我需要努力的探索。课上赵仲尧的一句“老师,我想再看一遍录像!”使我有一点不知所措。现在想想,把握好这一机会(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读出来,老师满足你;其他人想看吗?),不仅会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而且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解决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感悟很到位,但是教师指导朗读没有跟上去,学生悟出的东西没有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一点,与我*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间的评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至于第三自然段应不应该讲,我本意是看学生的需求,不想过分的把学生引入第三自然段,虽然听者觉得缺乏完整性,学生却没有同感,为了使学生的感知更完整,尊重学生的想法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赛读全文、展示作品。
我快乐,因为有同事和领导的帮助;我快乐,因为我在成长进步;我快乐,因为我有更高的追求!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1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2、教学收获(思得)。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4、改进措施(思改)。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2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3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还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4
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二、以“声”、“像”辅助释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5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大量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七绝·观潮》等。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一定知道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比较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忙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5、值得
探讨的问题: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但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2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2、教学收获(思得)。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4、改进措施(思改)。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3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水*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狐假虎威》教学反思)、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4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
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
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6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下面我就谈谈上课的体会。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整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
四、改进不足,完善课堂教学。
一堂课下来,感觉有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于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3、评价的方式单一。在学生发言时,老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以后还要多学习一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有满意,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改进不足,尽力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7
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二、以“声”、“像”辅助释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8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还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9
要想讲出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真不容易;回忆讲一节课的过程,收获真大,这就是我讲完《观潮》这节课后的最真实的感受。就这节课而言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我讲的是《观潮》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从汇报收获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课前我充分的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汇报收获时从不同角度进行,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突现出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共同营建了积极的情感交互过程,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悟。为了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我安排的每一次读都是由目的的。快速浏览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体会自己的感受;品读、评读是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看完录像后再读是对悟的提高,同时由读升华到背诵。为了达到以悟促读的目的,我分层次激发学生进行感悟。听潮水的声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有所感悟后再读第四自然段;读中有感悟后再品读、评读;看录像后再读,努力实现度的不同层次的提高。
师生在入情——悟情——激情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没有停留在悟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上,而且悟出了作者抓形态、声音变化的特点的写作方法以及安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由此我想到了“感悟感之于外,悟之于心。”对语文教学来说,感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接触言语对象,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体验言语作品,去发现和认识言语作品的深层含义,并将这种感受沉淀下来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可以实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同时在朗读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和作者真诚的对话,从而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在课上学生想把自己悟出的东西表现出来:读、画、写诗、说对联……都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与教学机智非一日之功,我需要努力的探索。课上赵仲尧的一句“老师,我想再看一遍录像!”使我有一点不知所措。现在想想,把握好这一机会(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读出来,老师满足你;其他人想看吗?),不仅会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而且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解决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感悟很到位,但是教师指导朗读没有跟上去,学生悟出的东西没有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一点,与我*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间的`评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至于第三自然段应不应该讲,我本意是看学生的需求,不想过分的把学生引入第三自然段,虽然听者觉得缺乏完整性,学生却没有同感,为了使学生的感知更完整,尊重学生的想法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赛读全文、展示作品。
我快乐,因为有同事和领导的帮助;我快乐,因为我在成长进步;我快乐,因为我有更高的追求!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0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1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和语言积累运用上。
一、让“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3、保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朗读后,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仅注重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纵向的比较,对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比赛,教师给学生诚恳的评价,并给学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学生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表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2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大量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七绝·观潮》等。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一定知道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3
本周,我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达标课验收,我于周二下午讲了一节课,现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4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5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个性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透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简单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主角,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
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搞笑,读得津津有味。透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务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到达“入境”的效果。之后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资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能够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到达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透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简单,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
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
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2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3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而且朗诵水*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狐假虎威》教学反思)、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4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
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5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个性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透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简单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主角,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
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搞笑,读得津津有味。透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务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到达“入境”的效果。之后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资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能够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到达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透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简单,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6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大量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七绝·观潮》等。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一定知道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7
学生上课与老师配合还不是那么密切,发言还不够大胆积极,老师的热情还不够,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时时刻刻保持教学的热情,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课,更要下工夫备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影响自己。
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8
要想讲出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真不容易;回忆讲一节课的过程,收获真大,这就是我讲完《观潮》这节课后的最真实的感受。就这节课而言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我讲的是《观潮》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对本文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从汇报收获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在课前我充分的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汇报收获时从不同角度进行,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突现出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共同营建了积极的情感交互过程,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悟。为了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我安排的每一次读都是由目的的。快速浏览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第四自然段,便读边体会自己的感受;品读、评读是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看完录像后再读是对悟的提高,同时由读升华到背诵。为了达到以悟促读的目的,我分层次激发学生进行感悟。听潮水的声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有所感悟后再读第四自然段;读中有感悟后再品读、评读;看录像后再读,努力实现度的不同层次的提高。
师生在入情——悟情——激情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没有停留在悟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上,而且悟出了作者抓形态、声音变化的特点的写作方法以及安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由此我想到了“感悟感之于外,悟之于心。”对语文教学来说,感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接触言语对象,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去体验言语作品,去发现和认识言语作品的深层含义,并将这种感受沉淀下来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可以实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像样的朗读一篇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字。同时在朗读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读的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和作者真诚的对话,从而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提高。在课上学生想把自己悟出的东西表现出来:读、画、写诗、说对联……都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魅力与教学机智非一日之功,我需要努力的探索。课上赵仲尧的一句“老师,我想再看一遍录像!”使我有一点不知所措。现在想想,把握好这一机会(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感受充分的读出来,老师满足你;其他人想看吗?),不仅会满足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而且会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解决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感悟很到位,但是教师指导朗读没有跟上去,学生悟出的东西没有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一点,与我*时教学中指导学生间的评读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至于第三自然段应不应该讲,我本意是看学生的需求,不想过分的把学生引入第三自然段,虽然听者觉得缺乏完整性,学生却没有同感,为了使学生的感知更完整,尊重学生的想法在第三课时安排学生赛读全文、展示作品。
我快乐,因为有同事和领导的帮助;我快乐,因为我在成长进步;我快乐,因为我有更高的追求!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9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下面我就谈谈上课的体会。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整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
四、改进不足,完善课堂教学。
一堂课下来,感觉有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于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3、评价的方式单一。在学生发言时,老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以后还要多学习一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有满意,也有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改进不足,尽力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0
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二、以“声”、“像”辅助释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1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文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课我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我还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堂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2
本周,我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达标课验收,我于周二下午讲了一节课,现就这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1、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3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做到了以读为本。“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或者哪些词语体会到潮来时的壮观?”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并把体会到的那种壮观读出来,学生的感知还是比较到位的。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的原因,虽然课堂上进行了简单介绍,可能由于四年级学生对于*地理的生疏,依然是一知半解。
2、教学收获(思得)。
(1)在这节课中,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讲解,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转变角色参与学生的学习,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朗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
(2)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如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好地帮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1)字词的学习太过粗略。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还是比较重要的,就这节课来看,由于时间分配上不够科学,对重点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2)对学生的个性理解不够充分,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足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还是框架着学生。
4、改进措施(思改)。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4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不足之处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语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启发谈话:*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把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接着在初读感知后,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的体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进行教学,进行引导第一段的学习。然后再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加深巩固。并进行相应拓展,最后让学生在课后找找资料,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15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比较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忙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5、值得
探讨的问题: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但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3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1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以上就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观潮说课,更多精彩请进入小学频道。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2
一、说教材和学情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四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这道题其实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但并不是单纯的翻译课文,而是要求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同是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的训练)
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
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3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资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干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布置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
“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同学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
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
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
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
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同学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同学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局部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同学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动身,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同学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静。
这一局部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同学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同学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抖”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抖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和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同学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局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方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语文要素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
2.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江潮的声音、样子,从而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思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课件出示单元导读,反馈指导。
3.师小结: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不一样的美。学习时,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一边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那么,我们就进入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的学习,看看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自然景象,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提问: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3.明确主要教学目标。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观看潮水的事情,那么,作者观看的是哪里的潮水?向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潮水?表现了这潮水的什么美呢?等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品读有关的语句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读课文,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2)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先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再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精准指导。预设:“昂”“鼎”“崩”。
(2)课件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复习认读。
3.反馈指导: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确、读通顺了。
4.反馈预习指导:粗知课文大意。(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5.师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怎样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2.反馈指导。
预设: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出示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个部分,想一想,“奇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奇观: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的、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
(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5.导语:那么,课文接着写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具体写“我们”观潮的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部分1:第2自然段。大意: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静。(板书:江面*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大意:午后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大意: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1.导语:那么,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2.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预设: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去后”,课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其七);结合生活体验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或老师提问解决。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其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反馈指导。(农历八月的钱塘江潮水涌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向岸边的山石,又反弹回来。片刻之间,潮水便向大海退去,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就像雪堆一样洁白无瑕。)
3.师小结:我们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 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 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 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 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 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 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 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 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 学生展示。
⑵ 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 风*浪静 笼罩薄雾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远)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声)
(天下奇观) (近)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白浪翻滚(形)
潮来后 风号浪吼 恢复*静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四年级语文上《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语文上《巨人的花园》教学反思1
《去年的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文字和声调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很出乎我的意外。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两个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重视学生*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3.注重评价语的丰富和激励作用。作为新教师,我的课堂评价语还是相对匮乏的,要尽量预设好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并想好评价语。长此以往,评价语定会丰富而有激励作用。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合理,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读书,抓住重点语言文字感受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朗读中感悟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课堂上处处体现了人文性,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也为课堂增色不少,使直观的表象与语言文字有机融合,学生兴趣盎然,理解深刻。
教学中能够点拨适时到位,课堂上不时有灵动的火花闪现!拓展环节为五彩池设计广告词,培养了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了学语文、用语文!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之处。理解“五彩池的水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颜色”这一难点时,只让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成因便完事了,“阳光折射”的原理学生不好理解,此时的讲解是必需的,可用“学生在阳光下吹肥皂泡”的事例来说明,或用三棱镜做反射光的试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2
《五彩池》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记叙文,课文描写形象、生动,文字优美。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作者抓住了水池的数量、大小、深浅、形状的特点和池水瑰丽多彩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表达了“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作者先介绍小时侯向往的瑶池,然后说见到了像瑶池那样的五彩池,既交代了五彩池在哪里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是什么样的以及五彩池为什么呈现出各种色彩;第五自然段即课文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赞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开头呼应,再一次突出五彩池的神奇、美丽。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难点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五彩池的成因。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我再结合选读课文的特点 ,我特意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
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是描写五彩池的形状和颜色的,语言很美,描写的画面也很美。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五彩池的图片,做成电子相册,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尽情地领略这五光十色的自然景观后不由自主地拿起书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起课文来。当读到“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这句话时,因为句子很长,学生初读一两遍还读不出文字的美,有的断断续续,有的结结巴巴,有的甚至还漏字加字的。这时候,我知道熟读课文是多么的重要了。于是我让学生反复地练读这一句,边读边想象所描写的画面。几分钟后,再让学生个别读、小组齐读的时候效果决然不同了。这时候学生完全进入情境,真正体会到五彩池那美妙神奇的景象,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
二、说:
课文的第4自然段是具体介绍五彩池的成因,这段文字理论性强,语言很生硬,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到语句的意思,我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的课件和简笔画的展示使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在学生对这段文字所表叙的内容深刻理解后,我再要求学生把五彩池的成因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高。
三、写: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美丽的五彩池美景中,我趁热打铁,引导他们给五彩池写一条广告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受和恰当的语言去感染身边的人,从而帮助他们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
四、画:
对课文内容完全理解后的孩子们,说到看谁能把五彩池的美画出来时,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拖出键盘,抓起鼠标,找到“图画板”,开始画起来,口中还念念有词:“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当孩子们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展示在多媒体课屏幕上时,课文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五、查: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教给孩子们自学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带孩子们上网查找自己想知道的有关五彩池的其他课外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孩子们像找到了一个知识宝库,兴奋地叫着:“我知道啦!我知道啦!”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课内知识的学习,也得到了延伸。
当然,在这节课里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在分析重点文段时,让学生朗读得还不够,没能让学生从中深层地感悟文章的内涵。
2、我很想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指导,一来是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来通过指导,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和兴趣。由于时间有限,没能做到,颇为遗憾。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在日新月异的教学模式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与创新。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3
《五彩池》这篇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五彩池神奇的景象”具体描写了五彩池的数量多、形状多、颜色多,同时又揭示出池水鲜艳多彩的成因,让人不由得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其是一篇选读课文,与课文第一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上我从第一单元入手,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复习旧知,感受美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导入新课。
在教学课文时,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去教学。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出自己的感受,找出文章的题眼——神奇,而后引导学生品读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的句子,通过读一读、品一品、换一换、想一想等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读一读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导入新课的通读,紧扣关键词的品读,结尾的层层引读,“漫山遍野”的三读,体会水池形状各异、五彩斑斓时的配合读,老师的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五彩池的神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
2、品一品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重点符号引导学生品读、体味。如:体会数量多时的“漫山遍野、大大小小”,体会形状多时的省略号,体会颜色多时的表示颜色的词,并在学习课文时授之以渔,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换一换
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妙用时,换一换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在体会水池的数量多时,我把“大大小小”换成“大小”;在体会水池形状多时,把省略号换成句号,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标点背后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想一想
文字优美,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学出了五彩池的神奇。阅读时,如能把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再现在脑海里,就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教学文中重点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使画面更丰富,仿佛身临其境,真的来到了山上,看到了那美丽、神奇的五彩池,从而欣赏到了形状多样、大小不一、颜色美丽的五彩池,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总是有缺憾的。在学习成因这一环节,若我能再叫一两个同学用关联词“因为……所以……”完整地复述成因,相信同学会对原因有更深、更完整的了解。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4
最满意的:
1、阅读时,如能把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再现在脑海里,就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教学文中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并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使画面更丰富,仿佛身临其境,真的来到了山上,看到了那美丽、神奇的五彩池,从而欣赏到了形状多样、大小不一、颜色美丽的五彩池,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感觉语言美,积累语言。本文篇幅短,却把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特别是作者来到山上,看到了五彩池的形状多样、大小不一、美丽神奇写得更是形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五彩池。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个面积累语言。
不满意的:
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注意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果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或课文描写的五彩池的美丽,自已画一画,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弘扬个性,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困难与障碍:
因本校的教学条件有限,假如这一堂课能用上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话,我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若能看到多媒体操作下的五彩池,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感觉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5
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如何抓住一个生成点,鼓励学生多说,进行说话训练呢?
《五彩池》这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五彩池奇异的景象”具体描写了五彩池数量多、形状美、池水鲜艳多彩的景象;同时又揭示出池水鲜艳多彩的成因,让人不由得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重点抓了课文的第2、3小节进行教学。
一、紧抓特点,进行说话训练
文中第二小节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五彩池的形状多样,这是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想象训练、句式训练的好机会。我从文中的这个省略号入手,通过对这个省略号的想象补白,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五彩池的美与奇异,同时模仿课文的比喻句进行说话训练。我问道:“这句句子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想象一下,五彩池还可能有哪些形状呢?” 在这个问题的诱导下,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我开始播放一组五彩池的奇丽图片: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许多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水池,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五彩池玲珑多姿的形态,仙境般的画面,让同学们看得如痴如醉,发出阵阵惊叹声!“像茶壶”,“像黄龙”,“像荷叶”……“看来五彩池的玲珑多姿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下面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及刚才看到的画面,来写这样一句话:五彩池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有了前面的铺垫,完成这样一个写话练习,并不难,同学们开始积极地思考起来。不一会,许多同学就举起了手……
二、提供范例,进行说话训练
在教学第三小节时,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柠檬黄”“天蓝”“咖啡色”“橄榄绿”这些表示五彩池的颜色美词语,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得出这类词的规律是 “物+色”式的词,如:孔雀蓝、葡萄紫、橘黄、玫瑰红、苹果绿……请学生也来说一说这类的词语。学生觉得既新鲜又有趣,然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了一项拓展练习:仿照课文的写法,这些词语,根据句式“有的上边的池水是( ),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 );有的左边的池水是( )。”练习词语积累和说话。通过说话训练,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五彩池“奇异美丽”。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三、写广告词,进行说话训练
在最后的拓展环节,让学生做一次广告达人,设计一则广告语,想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推介五彩池,学生结合所学综合运用整合五彩池的特点,抓住精华进行设计,诸如:五彩瑶池在人间;人间仙境——五彩池等。
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尽最大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多说这个角度作为突破口,多练,多写。这样的训练,相信“言多必得”。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6
《五彩池》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藩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五彩池美丽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选编本课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二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像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品读赏析、激发想象。
教完本课,我认为较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 教师的亲和力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2、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如果学生上完《五彩池》只了解了五彩池的特点和成因,那么这堂课就成了自然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在学生读懂了“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有像( )的,有像( )的……”这个句子后,让学生用“有像……的,有像……的,有像……的,有像……的”口头练习说话。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句式拓展,学生的兴趣很高,各种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还有在这堂课的最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为五彩池写广告词的环节。这个练习能拓展学生思维。
3、授之以渔。
如: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个句子时“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这句打比方的句子给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啊!发现学生不知“巨幅地毯”所指何物,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也许你会明白‘巨幅地毯’指的是什么。”学生依言往前读,读着读着,恍然大悟:“哦!‘巨幅地毯’原来就是‘漫山遍野’。”我笑曰:“对!我们读书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可以联系句子前面的内容或后面的内容去探究,这样联系上下文读书能帮助我们读懂一些我们原来读不懂的地方。这是读好书的一种方法。”
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不到位。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具有独特内心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节课我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五彩池的美,学生只有对文本有了感悟,才能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读的才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2、读的形式单一,齐读较多,时间不多。
3、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导致上课时在赶教学任务。
4、听录音朗读时,没有布置明确的任务。
如果让我再次执教《五彩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减少一些,把了解五彩池的形状美放在第一课时,感受池水颜色美及成因放在第二课是。朗读的指导要到位,朗读的形式要多一些,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在读中感悟。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7
《五彩池》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美的熏陶。我还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把有关五彩池的图片运用到课堂,进行直观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充分自读,在读中体会、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在学生在练说后,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深入感悟课文内容,直至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内容,更将文中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还安排了迁移练习,如引导学生想象五彩池的形状,引导学生给文章结尾等等。这些迁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不足的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那是由于我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对学生的引导做的还不很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时间的调控有些不合理,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向有经验老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在上一个台阶。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8
《五彩池》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本节课,我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首先,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初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感受,给题目加上一个修饰词( )的五彩池?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一致定为“神奇” 根据这个修饰词找“神奇之美”与全班交流。使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这样的读是一种发自学生内心的读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读书活动。
其次,让学生练说,训练语言。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是在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完成的。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运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在语文课上应能运用所学语言通过交际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的“教”就是要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这点。
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读透课文的基础上,把语境转换成实境,让学生用各种形式为五彩池做广告。学生们兴致较高,积极地做准备,有表演小品的,有写广告语的,有写诗的等等,在交流中课堂气氛达到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不仅学得快,培养了适应生活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再创造。
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9
《五彩池》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向我们介绍了四川黄龙五彩池美丽奇异的景象。而本课的重点也正是让学生感受五彩池美丽奇异的景象,并且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采用默读、自由读、诵读、引读、听读想象等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五彩池的那种美丽与神奇,只是空谈,针对这种现象,我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欣赏一些图片,希望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
另外,经过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发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引导的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不明显,只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而且我又想起来在去年教研活动时指导老师说过,课前要认真研究课后习题,从课后题入手,综合这两点,我的整节课都是围绕着“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的”这一问题展开的,在上课一开始我便把问题抛出去,让学生通过读、画、说等手段去理解课文。
本篇文章的难点是理解五彩池的池水呈现出多种颜色的原因,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让同学们找一位学生作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进一步理解五彩池的水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必要条件,是由于池底的石笋,石笋上一层细腻的石粉,以及阳光的照射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三者缺一不可。最后,还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另外,本学期我参与了我校参加区里的比较阅读的课题,通过学习对比较阅读的教学思想有了初步的感悟,这一次也尝试着把比较阅读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我通过第2段描写水池形态的句号和省略号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水池形态不是一种而是,还有很多。另外还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用词要准确。通过比较阅读策略的运用,加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够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 ,并且能够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但是,这节课学生读的还是不够,而且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另外,教师的语言还需规范,随意性比较强,这是我的弱点,我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改正。
推荐访问:观潮 四年级 反思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1 四年级上《观潮》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