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菁选20篇(范例推荐)

| 来源:网友投稿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中线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底边,*分顶角;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两边上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菁选20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菁选20篇(范例推荐)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中线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底边,*分顶角;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两边上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中线垂直这条边(*分这个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角*分线

  1、等腰三角形顶角*分线垂直*分底边;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分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1、如果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垂直于这个角的对边(*分对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分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高线

  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分顶角、*分底边;

  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和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分这条边(*分这条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0,b)和(—b/k,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移;当b<0时,向下*移)

  (1)解析式:y=kx+b(k、b是常数,k≠0)

  (2)必过点:(0,b)和(—b/k,0)

  (3)走向:k>0,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

  k<0,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b>0,图象经过第一、二象限;

  b<0,图象经过第三、四象限

  k>0,b>0;<=>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K<0,b>0;<=>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K<0,b<0;<=>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6、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把两点带入函数一般式列出方程组

  求出待定系数

  把待定系数值再带入函数一般式,得到函数解析式

  7、会从函数图象上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既与x轴的交点坐标横坐标值),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既两函数直线交点坐标值)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其中m、n、p均为正数);

  ⑤公式还可以逆用:(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2、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a)3化成—a3。

  ※3、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4、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5、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n为正整数)。

  ※6、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②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③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

  4、*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方差,

  ※即。

  ¤其结构特征是:

  ①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②公式右边是两项的*方差,即相同项的*方与相反项的"*方之差。

  5、完全*方公式

  ¤1、完全*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即;

  ¤口决:首*方,尾*方,2倍乘积在中央;

  ¤2、结构特征:

  ①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方;

  ②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3、在运用完全*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添括号法则:添正不变号,添负各项变号,去括号法则同样

  6、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2、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8、分解因式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4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方差公式: a2-b2=(a+ b)(a- b);

  (2)完全*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方式 ?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注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

  (3)繁分式化简时,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单.

  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注意:分式约分前经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

  7.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8.分式的乘方: .

  9.负整指数计算法则:

  (1)公式: a0=1(a≠0), a-n= (a≠0);

  (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

  (3)公式: , ;

  (4)公式: (-1)-2=1, (-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

  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次幂.

  12.同分母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注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别要注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需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数的开方

  1.*方根的定义:若x2=a,那么x叫a的*方根,(即a的*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方数,(2)已知x求a叫乘方,已知a求x叫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方根是一对相反数;

  (2)0的*方根还是0;

  (3)负数没有*方根.

  3.*方根的表示方法:a的*方根表示为 和 .注意: 可以看作是一个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数开二次方的运算.

  4.算术*方根: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a的算术*方根,表示为 .注意:0的算术*方根还是0.

  5.三个重要非负数: a2≥0 ,|a|≥0 , ≥0 .注意:非负数之和为0,说明它们都是0.

  6.两个重要公式:

  (1) ; (a≥0)

  (2) .

  7.立方根的定义:若x3=a,那么x叫a的立方根,(即a的立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立方数;(2)a的立方根表示为 ;即把a开三次方.

  8.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

  (2)0的立方根还是0;

  (3)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

  9.立方根的特性: .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注意:?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2.实数的分类:(1) (2) .

  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14.无理数的近似值:实数计算的结果中若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表示;如果题目有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的近似值表示.注意:(1)近似计算时,中间过程要多保留一位;(2)要求记忆: .

  三角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三角形的角*分线定义: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分∠BAC

  ∴∠BAD=∠CAD

  (2) ∵∠BAD=∠CAD

  ∴AD是角*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 BD = CD

  (2) ∵ BD = CD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ΔABC的高

  ∴∠ADB=90°

  (2) ∵∠ADB=90°

  ∴AD是ΔABC的高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BC>AC

  ∴……………

  (2) ∵ AB-BC

  ∴……………

  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 AB = AC

  (2) ∵AB = AC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2) ∵AB=BC=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图)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如图)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 (2) (3)(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180°

  ∴…………………

  (2) ∵∠C=90°

  ∴∠A+∠B=90°

  (3) ∵∠ACD=∠A+∠B

  ∴…………………

  (4) ∵∠ACD >∠A

  ∴…………………

  8.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C=90°

  9.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CA=CB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90° CA=CB

  10.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FG

  ∴ AB = EF ………

  (2) ∵ΔABC≌ΔEFG

  ∴∠A=∠E ………

  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ASA”“AAS”“SSS”“HL”. (如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6

  四边形

  *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如图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宽和长的`比是-1(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7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方差公式: a2-b2=(a+ b)(a- b);

  (2)完全*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方式 ?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注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

  (3)繁分式化简时,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单.

  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注意:分式约分前经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

  7.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8.分式的乘方: .

  9.负整指数计算法则:

  (1)公式: a0=1(a≠0), a-n= (a≠0);

  (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

  (3)公式: , ;

  (4)公式: (-1)-2=1, (-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

  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次幂.

  12.同分母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注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别要注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需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数的开方

  1.*方根的定义:若x2=a,那么x叫a的*方根,(即a的*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方数,(2)已知x求a叫乘方,已知a求x叫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方根是一对相反数;

  (2)0的*方根还是0;

  (3)负数没有*方根.

  3.*方根的`表示方法:a的*方根表示为 和 .注意: 可以看作是一个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数开二次方的运算.

  4.算术*方根: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a的算术*方根,表示为 .注意:0的算术*方根还是0.

  5.三个重要非负数: a2≥0 ,|a|≥0 , ≥0 .注意:非负数之和为0,说明它们都是0.

  6.两个重要公式:

  (1) ; (a≥0)

  (2) .

  7.立方根的定义:若x3=a,那么x叫a的立方根,(即a的立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立方数;(2)a的立方根表示为 ;即把a开三次方.

  8.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

  (2)0的立方根还是0;

  (3)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

  9.立方根的特性: .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注意:?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2.实数的分类:(1) (2) .

  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14.无理数的近似值:实数计算的结果中若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表示;如果题目有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的近似值表示.注意:(1)近似计算时,中间过程要多保留一位;(2)要求记忆: .

  三角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三角形的角*分线定义: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分∠BAC

  ∴∠BAD=∠CAD

  (2) ∵∠BAD=∠CAD

  ∴AD是角*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 BD = CD

  (2) ∵ BD = CD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ΔABC的高

  ∴∠ADB=90°

  (2) ∵∠ADB=90°

  ∴AD是ΔABC的高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BC>AC

  ∴……………

  (2) ∵ AB-BC

  ∴……………

  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 AB = AC

  (2) ∵AB = AC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2) ∵AB=BC=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图)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如图)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 (2) (3)(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180°

  ∴…………………

  (2) ∵∠C=90°

  ∴∠A+∠B=90°

  (3) ∵∠ACD=∠A+∠B

  ∴…………………

  (4) ∵∠ACD >∠A

  ∴…………………

  8.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C=90°

  9.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CA=CB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90° CA=CB

  10.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FG

  ∴ AB = EF ………

  (2) ∵ΔABC≌ΔEFG

  ∴∠A=∠E ………

  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ASA”“AAS”“SSS”“HL”. (如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8

  1、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2、*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3、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4、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5、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实数部分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了解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重点是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数学的学习思维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的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要注意:

  (1)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不可或缺,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2)找联系与区别,这是比较的实质。

  (3)必须在同一种关系下(同一种标准)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4)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量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5)因为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必须要精细,往往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2、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简便、有效,也是孩子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方法。但一定要让孩子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点

  *行:①同一*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直*分线:垂直和*分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垂直*分线。

  垂直*分线垂直*分的一定是线段,不能是射线或直线,这根据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有关,再看后面的,垂直*分线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垂直*分线的.时候,确定了2点后(关于画法,后面会讲)一定要把线段穿出2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9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 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 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 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31 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3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0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方法

  歌诀记忆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编出这样几句歌诀:“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you,扩大向you走走走;横撇加个zuo,缩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规律记忆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1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都相等。

  这里要注意:

  (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

  小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为()

  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一个正方形的侧面展开图有()个全等的正方形.

  A.2个B.3个C.4个D.6个

  3.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

  A.1个B.2个C.3个D.4个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2

  一、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 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5、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垂直*分线的概念: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推论:(1)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3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

  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三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4

  1、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①实数的分类

  ②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7 ,3 √2等;

  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 /?+8等;

  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等

  2、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①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②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0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

  ③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0没有倒数。

  ④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⑤估算

  3、*方根、算数*方根和立方根

  ①算术*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方根是0。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都只有一个,0的算术*方根是0。

  ②*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方根是零;负数没有*方根。

  开*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注意 √a的双重非负性:√a≥0 ; a≥0

  ③立方根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表示方法:记作 3 √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 3 √a=3 √-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4、实数大小的比较

  ①实数比较大小

  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数轴上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②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b>0a>b; a-b=0a=b; a-b<0a<b 。

  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a2>b2a<b 。

  5、算术*方根有关计算(二次根式)

  ①含有二次根号“ √ ”;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②性质:

  ③运算结果若含有“ √ ”形式,必须满足: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6、实数的运算

  ①六种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开方。

  ②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a+b= b+a

  加法结合律 (a+b)+c= a+( b+c )

  乘法交换律 ab= ba

  乘法结合律 (ab)c = a( bc )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 b+c )=ab+ac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5

  1、确定位置

  在*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①*面直角坐标系

  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x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面,叫做坐标*面。

  ②坐标轴和象限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面被x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③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x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x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④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a、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象限→ x>0,y>0

  点P(x,y)在第二象限 → x<0,y>0

  点P(x,y)在第三象限 → x<0,y<0

  点P(x,y)在第四象限 → x>0,y<0

  b、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x,y)在x轴上 → y=0,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 → x=0,y为任意实数

  点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 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c、两条坐标轴夹角*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分线(直线y=x)上 → x与y相等

  点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分线上 → x与y互为相反数

  d、和坐标轴*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e、关于x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x轴对称 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 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x,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

  f、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y∣

  点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x∣

  点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x2+y2

  3、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规律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6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注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

  (3)繁分式化简时,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单。

  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注意:分式约分前经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

  7.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8.分式的乘方: 。

  9.负整指数计算法则:

  (1)公式: a0=1(a0), a—n= (a

  (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

  (3)公式: , ;

  (4)公式: (—1)—2=1, (—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

  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最高次幂。

  12.同分母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注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别要注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需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7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13、公式与性质: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3)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4)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5)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要提高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可以从家庭引导,家长可以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言传身教,让孩子对数学有一种神秘的好感。老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贴心的交流,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被自己吸引从而更好的对数学感兴趣。

  2、初中生想要提高数学成绩就一定要重视基础,千里之堤始于砖泥,不重视基础的下场就是你觉得自己的数学学得很好成绩会很好,但是在你成绩出来的时候会低于你的预期很多。很多初中生经常是知道怎么演算就算了,而不去认真的做几遍,好高骛远,总想去冲击难题,结果连考试中最基础的方程都会错。

  3、要抓好几个提高数学成绩的必要条件。数*算,数学解题(保证数量和质量),准备错题本,准备一本参考书,遇到难题尽量靠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直接看答案,再保持勤奋和多动笔练习。

  初中数学整式的知识点

  (一)整式

  1、整式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减,乘,除、乘方五种运算,但在整式中除数不能含有字母。

  2、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

  积的乘方,先把积中的每一个因数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因式分解

  (1)待定系数法

  ①确定所求问题含待定系数的一般解析式;

  ②根据恒等条件,列出一组含待定系数的方程;

  ③解方程或消去待定系数,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2)十字相乘法

  ①把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别分解因数;

  ②尝试十字图,使经过十字交叉线相乘后所得的数的和为一次项系数;

  ③确定合适的十字图并写出因式分解的结果;

  ④检验。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8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3、角*分线的性质:角*分线*分这个角,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5、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第十二章轴对称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3、角*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4、线段垂直*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7、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8、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1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3、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十三章实数

  ※算术*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记作。0的算术*方根为0;从定义可知,只有当a≥0时,a才有算术*方根。

  ※*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根等于a,即x2=a,那么数x就叫做a的*方根。

  ※正数有两个*方根(一正一负)它们互为相反数;0只有一个*方根,就是它本身;负数没有*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数a的相反数是—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一、列表(一次函数只用列出两个点即可,其他函数一般需要列出5个以上的点,所列点是自变量与其对应的函数值),二、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函数的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的个点,一般画一次函数只用两点),三、连线(依次用*滑曲线连接各点)。

  2、根据题意写出函数解析式:关键找到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既函数解析式。

  3、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正比列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5、正比列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把两点带入函数一般式列出方程组

  求出待定系数

  把待定系数值再带入函数一般式,得到函数解析式

  7、会从函数图象上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既与x轴的交点坐标横坐标值),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既两函数直线交点坐标值)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其中m、n、p均为正数);

  ⑤公式还可以逆用:(m、n均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2、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a)3化成—a3。

  ※3、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4、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5、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n为正整数)。

  ※6、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②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③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

  4、*方差公式

  ¤1、*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方差,

  ※即。

  ¤其结构特征是:

  ①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②公式右边是两项的*方差,即相同项的*方与相反项的*方之差。

  5、完全*方公式

  ¤1、完全*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方,等于它们的*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即;

  ¤口决:首*方,尾*方,2倍乘积在中央;

  ¤2、结构特征:

  ①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方;

  ②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3、在运用完全*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添括号法则:添正不变号,添负各项变号,去括号法则同样

  6、同底数幂的除法

  ※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2、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8、分解因式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9

  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通分: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

  (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3、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在约分时要注意:(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可直接约去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即约去分子、分母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约分;(3)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0

  实数的概念

  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数学上,实数定义为与数轴上的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数学上,实数定义为与数轴上的实数,点相对应的数。实数可以直观地看作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但仅仅以列举的方式不能描述实数的整体。实数和虚数共同构成复数。

  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两类,或代数数和超越数两类。实数集通常用黑正体字母R表示。R表示n维实数空间。实数是不可数的。实数是实数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实数有什么范围

  在实数范围内,是指对于全体实数都成立,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和负实数,不只是大于等于0,还包括负实数。

  整数和小数的集合也是实数,实数的定义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集合。

  而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均能化为分数。

  所以小数即为分数和无理数的集合,加上整数,即为整数-分数-无理数,也就是有理数-无理数,即实数。

  实数的性质

  1.基本运算:

  实数可实现的基本运算有加、减、乘、除、*方等,对非负数还可以进行开方运算。

  实数加、减、乘、除(除数不为零)、*方后结果还是实数。

  任何实数都可以开奇次方,结果仍是实数,只有非负实数,才能开偶次方其结果还是实数。

  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律、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2.实数的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相反数的意义相同。

  实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为零,我们就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实数a的相反数是-a,a和-a在数轴上到原点0的距离相等。

  3.实数的绝对值:

  实数的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意义相同。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

  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实数a的绝对值是:|a|

  ①a为正数时,|a|=a(不变)

  ②a为0时,|a|=0

  ③a为负数时,|a|=a(为a的相反数)

  (任何数的绝对值都大于或等于0,因为距离没有负的。)

  4实数的倒数:

  实数的倒数与有理数的倒数一样,如果a表示一个非零的实数,那么实数a的倒数是:1/a(a≠0)

  初中数学分式的运算知识点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

  数学学习方法诀窍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

  在*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时练习无异。如果*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20篇)扩展阅读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20篇)(扩展1)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0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都相等。

  这里要注意:

  (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

  小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为()

  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一个正方形的侧面展开图有()个全等的.正方形

  A、2个B、3个C、4个D、6个

  3、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

  A、1个B、2个C、3个D、4个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简称“ASA”,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简称“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SSS”)。

  (4)“角角边”简称“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AAS”)。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利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都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

  注意:两边一对角(SSA)和三角(AAA)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小练习

  1、已知AB=AD,∠BAE=∠DAC,要使△ABC≌△ADE,可补充的条件是______

  核心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王师傅在做完门框后,常常在门框上斜钉两根木条,这样做的数学原理是______

  核心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

  3、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______

  核心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角的*分线的性质知识点

  1、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2、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3、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

  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面,

  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

  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三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数学不能只依靠上课听得懂

  很多初中生认为自己只要上数学课听得懂就够了,但是一做到综合题就蒙了,基础题会做,但是会马虎。这类问题都是学生在课堂上都以为自己听得懂就够了。

  初中同学要首先对数学做一个认知,听得懂≠会做,会做≠拿的到分。听得懂只占你数学成绩的20%,仅仅听得懂只说明你理解能力还可以,不说明你能拿到很高的数学成绩。

  只有听的懂理解了加上练,再加上多练,达到最后又快又准的做出来,这时候的数学成绩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质数和合数应用

  1、质数与密码学:所谓的公钥就是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在编码时加入质数,编码之后传送给收信人,任何人收到此信息后,若没有此收信人所拥有的密钥,则解密的过程中(实为寻找素数的过程),将会因为找质数的过程(分解质因数)过久,使即使取得信息也会无意义。

  2、质数与变速箱:在汽车变速箱齿轮的设计上,相邻的两个大小齿轮齿数设计成质数,以增加两齿轮内两个相同的齿相遇啮合次数的最小公倍数,可增强耐用度减少故障。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4

  1、二元一次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6、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1)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直线y=kx+b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kx- y+b=0的解

  (2)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ac1 二元一次方程组 1 x b 1 y c 1 的解可看作两个一次函数 1 ayx1 bb1axbyc1222 a2c和 y x 1 2 的图象的交点。 b2b2当函数图象有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解;当函数图象(直线)*行即

  无交点时,说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

  第一章 勾股定理

  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方和等于斜边的*方。

  判定: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b=c,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义:满足a+b=c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定义: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方根。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方根是0。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也叫二次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方根;0只有一个*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方根。求一个数a的*方根的运算,叫做开*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第三章 图形的*移与旋转

  定义:在*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移。*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经过*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行也相等;对应线段*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在*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定义:若两条直线互相*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行线之间的距离。

  *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分。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行四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分,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矩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正方形具有*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一组对边*行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等腰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同一底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多边形:在*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三角形、四边形和六边形都可以密铺。

  定义:在*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分。

  第五章 位置的确定

  位置表示方法:方位角加距离;坐标;经纬度

  定义:在*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书轴组成*面直角坐标系。

  通常,两条数轴分别至于水*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和y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图形随坐标变化:向上/下/左/右*移X个单位长度、横向/纵向拉长X倍、横向/纵向压缩X倍、放大/缩小了X倍、关于x/y轴成轴对称、关于原点O成中心对称

  第六章 一次函数

  定义: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是x自变量,y是因变量。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在一次函数y=kx+b中,

  当k0时,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的值随值的增大而减小。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把“二元”变为“一元”。以一个未知数代另一个未知数的解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通过两式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的解法称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第八章 数据的代表

  定义: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1/n(X1+X2++Xn)叫做这个数的算术*均数,简称*均数,记为X。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均数。

  一般地,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6

  约分与通分:

  1.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

  分式约分:将分子、分母中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分式约分的根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即分式的分子、分母都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约分的方法和步骤包括:

  (1)当分子、分母是单项式时,公因式是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与系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积;

  (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将多项式分解因式,约去公因式。

  2.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为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通。 分式通分:将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种变形叫分式的通分。

  (1)当几个分式的分母是单项式时,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是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的所有不同字母的积;

  (2)如果各分母都是多项式,应先把各个分母按某一字母降幂或升幂排列,再分解因式,找出最简公分母;

  (3)通分后的各分式的分母相同,通分后的各分式分别与原来的分式相等;

  (4)通分和约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将一个分式化简,而通分是将一个分式化繁。 注意:

  (1)分式的约分和通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变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的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约分时,分子与分母不是乘积形式,不能约分.

  3.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是: (1)将各个分母分解因式; (2)找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3)找出各分母中不同的因式,相同因式中取次数最高的,满足(2)(3)的因式之积即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在分式的加减运算和解分式方程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7

  算术*方根的双重非负性

  1.√a中a≧0

  2.√a≧0

  算术*方根产生根号(即算术*方根)的产生源于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根号二”,这个 “根号二”的发现 一度引起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恐慌。因为按当时的权威解释(也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有理数代表。

  对于这个无理数“根号二”,最终人们选取了用根号来表示

  算术*方根举例

  9的*方根为±3 ;9的算术*方根为3,正数的*方根都是前面加±,算术*方根全部都是正数。

  算术*方根辨析

  算术*方根和*方根是大家学习实数接触最多的概念,两者密不可分。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对“孪生杀手”,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产生错误。算术*方根和*方根到底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

  一、 两者区别

  1、定义不同:

  ⑴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方根(arithmetic square root)。

  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方根或二次方根(square root)。这就是说,如果x2=a,那么x叫做a的*方根。

  2、表示方法不同:

  ⑴a的`算术*方根记为√a ,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radicand)。

  ⑵a的*方根记为±√a,读作“正负根号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3、个数不同:从形式上看,二者的符号主体相似,但是一个数的*方根要在其算术*方根的前面写上“±”。这也正好说明了一个正数和零的算术*方根有且只有一个,而一个正数却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方根。零只有一个*方根

  二、 两者联系

  1、前提条件相同:算术*方根和*方根存在的前提条件都是“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术*方根和*方根”。

  2、存在包容关系:*方根包含了算术*方根,因为一个正数的算术*方根只是其两个*方根中的一个。

  3、0的算术*方根和*方根相同,都是0。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8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

  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3、全等三角形:三角形是特殊的多边形,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同样,如果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明: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中线相等,对应角的*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都相等。

  这里要注意:

  (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

  小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说法为()

  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一个正方形的侧面展开图有()个全等的正方形

  A、2个B、3个C、4个D、6个

  3、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

  A、1个B、2个C、3个D、4个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点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有:

  (1)“边角边”简称“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简称“ASA”,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简称“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或“SSS”)。

  (4)“角角边”简称“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角边”或“AAS”)。

  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利用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都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或“HL”)、

  注意:两边一对角(SSA)和三角(AAA)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小练习

  1、已知AB=AD,∠BAE=∠DAC,要使△ABC≌△ADE,可补充的条件是______

  核心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王师傅在做完门框后,常常在门框上斜钉两根木条,这样做的数学原理是______

  核心考点:三角形的稳定性

  3、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旋转,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件,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______

  核心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角的*分线的性质知识点

  1、角*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分线上。

  2、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分线上。

  3、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

  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

  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9

  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四边形

  *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如图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宽和长的比是—1(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如何提高解答数学题的能力

  数学的解答能力,主要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提高。数学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数学练习的重要性。实际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答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常在练习中出现。

  (2)、要有自信心与意志力。数学练习常有繁杂的计算,深奥的证明,自己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耐心细致的习惯。

  (3)、要养成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遇到一个题,不能盲目地进行练习,无效计算,应先深入领会题意,认真思考,抓住关键,再作解答。解答后,还应进行检查。

  多项式定义

  在数学中,多项式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0

  实数的概念

  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数学上,实数定义为与数轴上的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总称。数学上,实数定义为与数轴上的实数,点相对应的数。实数可以直观地看作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但仅仅以列举的方式不能描述实数的整体。实数和虚数共同构成复数。

  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两类,或代数数和超越数两类。实数集通常用黑正体字母R表示。R表示n维实数空间。实数是不可数的。实数是实数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实数有什么范围

  在实数范围内,是指对于全体实数都成立,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和负实数,不只是大于等于0,还包括负实数。

  整数和小数的集合也是实数,实数的定义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集合。

  而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均能化为分数。

  所以小数即为分数和无理数的集合,加上整数,即为整数-分数-无理数,也就是有理数-无理数,即实数。

  实数的性质

  1.基本运算:

  实数可实现的基本运算有加、减、乘、除、*方等,对非负数还可以进行开方运算。

  实数加、减、乘、除(除数不为零)、*方后结果还是实数。

  任何实数都可以开奇次方,结果仍是实数,只有非负实数,才能开偶次方其结果还是实数。

  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律、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2.实数的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相反数的意义相同。

  实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为零,我们就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实数a的相反数是-a,a和-a在数轴上到原点0的距离相等。

  3.实数的绝对值:

  实数的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意义相同。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

  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实数a的绝对值是:|a|

  ①a为正数时,|a|=a(不变)

  ②a为0时,|a|=0

  ③a为负数时,|a|=a(为a的相反数)

  (任何数的绝对值都大于或等于0,因为距离没有负的。)

  4实数的倒数:

  实数的倒数与有理数的倒数一样,如果a表示一个非零的实数,那么实数a的倒数是:1/a(a≠0)

  初中数学分式的运算知识点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一元一次方程根的情况

  利用根的判别式去了解,根的判别式可在书面上可以写为“△”。

  数学学习方法诀窍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

  在*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时练习无异。如果*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20篇)(扩展2)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0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 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 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 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31 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3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3)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 AB = EF

  ∵ ∠B=∠F

  又∵ BC = FG

  ∴ΔABC≌ΔEFG

  (2) ………………

  (3)在RtΔABC和RtΔEFG中

  ∵ AB=EF

  又∵ AC = EG

  ∴RtΔABC≌RtΔEFG

  12.角*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在角*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如图)

  (2)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分线上.(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OC*分∠AOB

  又∵CD⊥OA CE⊥OB

  ∴ CD = CE

  (2) ∵CD⊥OA CE⊥OB

  又∵CD = CE

  ∴OC是角*分线

  13.线段垂直*分线的定义:

  垂直于一条线段且*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EF垂直*分AB

  ∴EF⊥AB OA=OB

  (2) ∵EF⊥AB OA=OB

  ∴EF是AB的垂直*分线

  14.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如图)

  (2)和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MN是线段AB的垂直*分线

  ∴ PA = PB

  (2) ∵PA = PB

  ∴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分线上

  1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如图)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如图)

  (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都是60°.(如图)

  (1) (2) (3)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 = AC

  ∴∠B=∠C

  (2) ∵AB = AC

  又∵∠BAD=∠CAD

  ∴BD = CD

  AD⊥BC

  ………………

  (3)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 =60°

  1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边也相等;(即等角对等边)(如图)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

  (3)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图)

  (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如图)

  (1) (2)(3) (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B=∠C

  ∴ AB = AC

  (2) ∵∠A=∠B=∠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3) ∵∠A=60°

  又∵AB = 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4) ∵∠C=90°∠B=30°

  ∴AC = AB

  17.关于轴对称的定理

  (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如图)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GF关于MN轴对称

  ∴ΔABC≌ΔEGF

  (2) ∵ΔABC、ΔEGF关于MN轴对称

  ∴OA=OE MN⊥AE

  18.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如图)

  (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有下面关系: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a2+b2=c2

  (2) ∵a2+b2=c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19.RtΔ斜边中线定理及逆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如图)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是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D是AB的中点

  ∴CD = AB

  (2) ∵CD=AD=BD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几何B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

  一 基本概念:

  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外角、全等三角形、角*分线的集合定义、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尺规作图、辅助线、线段垂直*分线的集合定义、轴对称的定义、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勾股数.

  二 常识:

  1.三角形中,第三边长的判断: 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

  2.三角形中,有三条角*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它们都分别交于一点,其中前两个交点都在三角形内,而第三个交点可在三角形内,三角形上,三角形外.注意:三角形的角*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

  3.如图,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面积等式,即:若CD⊥AB,BE⊥CA,则CD?AB=BE?CA.

  4.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另两边之和.

  5.直角三角形能否成立的条件是:最长边的*方等于另两边的*方和.

  6.分别含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

  7.如图,双垂图形中,有两个重要的性质,即:

  (1) AC?CB=CD?AB ; (2)∠1=∠B ,∠2=∠A .

  8.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内角是钝角,但最少有两个外角是钝角.

  9.全等三角形中,重合的点是对应顶点,对应顶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

  10.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1.几何习题中,“文字叙述题”需要自己画图,写已知、求证、证明.

  12.符合“AAA”“SSA”条件的三角形不能判定全等.

  13.几何习题经常用四种方法进行分析:(1)分析综合法;(2)方程分析法;(3)代入分析法;(4)图形观察法.

  14.几何基本作图分为:(1)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角等于已知角;(3)作已知角的*分线;(4)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5)作线段的中垂线;(6)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行线.

  15.会用尺规完成“SAS”、“ASA”、“AAS”、“SSS”、“HL”、“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作图.

  16.作图题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要画出草图并标出字母,然后确定先画什么,后画什么;注意:每步作图都应该是几何基本作图.

  17.几何画图的类型:(1)估画图;(2)工具画图;(3)尺规画图.

  ※18.几何重要图形和辅助线:

  (1)选取和作辅助线的原则:

  ① 构造特殊图形,使可用的定理增加;

  ② 一举多得;

  ③ 聚合题目中的分散条件,转移线段,转移角;

  ④ 作辅助线必须符合几何基本作图.

  (2)已知角*分线.(若BD是角*分线)

  ① 在BA上截取BE=BC构造全等,转移线段和角;

  ② 过D点作DE‖BC交AB于E,构造等腰三角形 .

  (3)已知三角形中线(若AD是BC的中线)

  ① 过D点作DE‖AC交AB于E,构造中位线 ;

  ② 延长AD到E,使DE=AD

  连结CE构造全等,转移线段和角;

  ③ ∵AD是中线

  ∴SΔABD= SΔADC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等面积)

  (4) 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

  ① 作等腰三角形ABC底边的中线AD

  (顶角的*分线或底边的高)构造全

  等三角形;

  ② 作等腰三角形ABC一边的*行线DE,构造

  新的等腰三角形.

  (5)其它

  ① 作等边三角形ABC

  一边 的*行线DE,构造新的等边三角形;

  ② 作CE‖AB,转移角;

  ③ 延长BD与AC交于E,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④ 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⑤ 延长BC到D,使CD=BC,连结AD,直角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

  ⑥ 若a‖b,AC,BC是角*

  分线,则∠C=90°.

  学好数学的方法有哪些

  1学好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是重点

  数学解题思路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课堂上,所以想要学好初中数学一定要重视数学的学习效率和提前预习。只有提前预习才知道自己哪里不会,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注意力集中不走神。同时在初中数学的课上,学生也要紧跟老师的解题思路,注意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老师的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基础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学习,课上数学老师讲完后,初中生要在课后及时复习,争取老师讲完每一节的知识后,学生都不要留下疑问。

  2独立完成初中数学作业

  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初中生要学会自己能够独立完成,想要学好初中数学就要勤于思考,千万不能偷懒。*时对于自己弄不懂的题目和解题思路,不要放弃,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和研究,尽量做到自己能够解决,实在是想不出来在问同学或者老师。对于初中数学的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学会进行整理和归纳。

  建立数学思维方式

  到了八年级,数学出现了很多新的知识点,也是重点考点和关键难点,比如系统性的开始学习几何知识,首次引入函数的概念并求解一般的"线性函数问题,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既是全新的,又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创新数学思维方式,紧跟教材进度和课堂进度,训练自己的数学思维尤其的几何图形的感觉,以及对函数的深刻理解。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1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1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19、定理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21、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22、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3、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24、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2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2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3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3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32、*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3、*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34、推论夹在两条*行线间的*行线段相等

  35、*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36、*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7、*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8、*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9、*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行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0、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1、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2、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3、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44、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5、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4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47、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8、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49、正方形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5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分,每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51、定理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52、定理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分

  5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5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5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5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58、*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59、推论1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行的直线,必*分另一腰

  60、推论2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行的直线,必*分第三边

  6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6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S=L×h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4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方法

  歌诀记忆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编出这样几句歌诀:“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you,扩大向you走走走;横撇加个zuo,缩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规律记忆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方差公式: a2-b2=(a+ b)(a- b);

  (2)完全*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方式 ?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注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

  (3)繁分式化简时,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单.

  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注意:分式约分前经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

  7.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8.分式的乘方: .

  9.负整指数计算法则:

  (1)公式: a0=1(a≠0), a-n= (a≠0);

  (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

  (3)公式: , ;

  (4)公式: (-1)-2=1, (-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

  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次幂.

  12.同分母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注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别要注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需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数的开方

  1.*方根的定义:若x2=a,那么x叫a的*方根,(即a的*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方数,(2)已知x求a叫乘方,已知a求x叫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方根是一对相反数;

  (2)0的*方根还是0;

  (3)负数没有*方根.

  3.*方根的表示方法:a的*方根表示为 和 .注意: 可以看作是一个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数开二次方的运算.

  4.算术*方根: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a的算术*方根,表示为 .注意:0的算术*方根还是0.

  5.三个重要非负数: a2≥0 ,|a|≥0 , ≥0 .注意:非负数之和为0,说明它们都是0.

  6.两个重要公式:

  (1) ; (a≥0)

  (2) .

  7.立方根的定义:若x3=a,那么x叫a的立方根,(即a的立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立方数;(2)a的立方根表示为 ;即把a开三次方.

  8.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

  (2)0的立方根还是0;

  (3)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

  9.立方根的特性: .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注意:?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2.实数的分类:(1) (2) .

  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14.无理数的近似值:实数计算的结果中若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表示;如果题目有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的近似值表示.注意:(1)近似计算时,中间过程要多保留一位;(2)要求记忆: .

  三角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三角形的角*分线定义: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分∠BAC

  ∴∠BAD=∠CAD

  (2) ∵∠BAD=∠CAD

  ∴AD是角*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 BD = CD

  (2) ∵ BD = CD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ΔABC的高

  ∴∠ADB=90°

  (2) ∵∠ADB=90°

  ∴AD是ΔABC的高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BC>AC

  ∴……………

  (2) ∵ AB-BC

  ∴……………

  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 AB = AC

  (2) ∵AB = AC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2) ∵AB=BC=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图)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如图)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 (2) (3)(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180°

  ∴…………………

  (2) ∵∠C=90°

  ∴∠A+∠B=90°

  (3) ∵∠ACD=∠A+∠B

  ∴…………………

  (4) ∵∠ACD >∠A

  ∴…………………

  8.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C=90°

  9.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CA=CB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90° CA=CB

  10.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FG

  ∴ AB = EF ………

  (2) ∵ΔABC≌ΔEFG

  ∴∠A=∠E ………

  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ASA”“AAS”“SSS”“HL”. (如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6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方差公式: a2-b2=(a+ b)(a- b);

  (2)完全*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方式 ?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注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

  (3)繁分式化简时,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单.

  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注意:分式约分前经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

  7.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8.分式的乘方: .

  9.负整指数计算法则:

  (1)公式: a0=1(a≠0), a-n= (a≠0);

  (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

  (3)公式: , ;

  (4)公式: (-1)-2=1, (-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

  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次幂.

  12.同分母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注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别要注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需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数的开方

  1.*方根的定义:若x2=a,那么x叫a的*方根,(即a的*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方数,(2)已知x求a叫乘方,已知a求x叫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方根是一对相反数;

  (2)0的*方根还是0;

  (3)负数没有*方根.

  3.*方根的表示方法:a的*方根表示为 和 .注意: 可以看作是一个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数开二次方的运算.

  4.算术*方根: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a的算术*方根,表示为 .注意:0的算术*方根还是0.

  5.三个重要非负数: a2≥0 ,|a|≥0 , ≥0 .注意:非负数之和为0,说明它们都是0.

  6.两个重要公式:

  (1) ; (a≥0)

  (2) .

  7.立方根的定义:若x3=a,那么x叫a的立方根,(即a的立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立方数;(2)a的立方根表示为 ;即把a开三次方.

  8.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

  (2)0的立方根还是0;

  (3)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

  9.立方根的特性: .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注意:?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2.实数的分类:(1) (2) .

  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14.无理数的近似值:实数计算的结果中若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表示;如果题目有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的近似值表示.注意:(1)近似计算时,中间过程要多保留一位;(2)要求记忆: .

  三角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三角形的角*分线定义: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分∠BAC

  ∴∠BAD=∠CAD

  (2) ∵∠BAD=∠CAD

  ∴AD是角*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 BD = CD

  (2) ∵ BD = CD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ΔABC的高

  ∴∠ADB=90°

  (2) ∵∠ADB=90°

  ∴AD是ΔABC的高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BC>AC

  ∴……………

  (2) ∵ AB-BC

  ∴……………

  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 AB = AC

  (2) ∵AB = AC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2) ∵AB=BC=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图)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如图)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 (2) (3)(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180°

  ∴…………………

  (2) ∵∠C=90°

  ∴∠A+∠B=90°

  (3) ∵∠ACD=∠A+∠B

  ∴…………………

  (4) ∵∠ACD >∠A

  ∴…………………

  8.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C=90°

  9.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CA=CB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90° CA=CB

  10.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FG

  ∴ AB = EF ………

  (2) ∵ΔABC≌ΔEFG

  ∴∠A=∠E ………

  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ASA”“AAS”“SSS”“HL”. (如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7

  一、整式的乘法

  1.同底数幂的乘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幂的乘方法则:(am)n=amn(m,n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3.积的乘方法则:(ab)n = anbn(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乘方的积

  4.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

  (1)系数与系数相乘;(2)同底数幂与同底数幂相乘;(3)其余字母及其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5.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乘法公式

  1.*方差公式:(a+b)(a-b)=a2-b2。

  2.完全*方公式:(a±b)2=a2±2ab+b2

  口诀:前*方,后*方,积的两倍中间放,中间符号看情况。(这个情况就是前后两项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3.添括号: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面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面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8

  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四边形

  *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如图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宽和长的比是—1(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如何提高解答数学题的能力

  数学的解答能力,主要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提高。数学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数学练习的重要性。实际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答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常在练习中出现。

  (2)、要有自信心与意志力。数学练习常有繁杂的计算,深奥的证明,自己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耐心细致的习惯。

  (3)、要养成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遇到一个题,不能盲目地进行练习,无效计算,应先深入领会题意,认真思考,抓住关键,再作解答。解答后,还应进行检查。

  多项式定义

  在数学中,多项式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9

  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三角形 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3、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 (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

  (2)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 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3)首尾顺次相接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外角的和等于360°。 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0

  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四边形

  *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行,另一组对边不*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如图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宽和长的比是—1(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如何提高解答数学题的能力

  数学的解答能力,主要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提高。数学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数学练习的重要性。实际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答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常在练习中出现。

  (2)、要有自信心与意志力。数学练习常有繁杂的计算,深奥的证明,自己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耐心细致的习惯。

  (3)、要养成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遇到一个题,不能盲目地进行练习,无效计算,应先深入领会题意,认真思考,抓住关键,再作解答。解答后,还应进行检查。

  多项式定义

  在数学中,多项式是指由变量、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加、减、乘、幂运算(非负整数次方)得到的表达式。

  对于比较广义的定义,1个或0个单项式的和也算多项式。按这个定义,多项式就是整式。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只对狭义多项式起作用,对单项式不起作用的定理。0作为多项式时,次数定义为负无穷大(或0)。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20篇)(扩展3)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0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 定理1 在角的*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分线上

  9 角的*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分线*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 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31 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3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3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方和、等于斜边c的*方,即a^2+b^2=c^2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2

  I线段的垂直*分线

  ①定义:垂直并且*分已知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分线或中垂线

  ②性质:

  a、线段的垂直*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b、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c、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分线是线段的一条对称轴,另一条是线段所在的直线。

  II角*分线的性质

  ①角*分线上的点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到已知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已知角的角*分线上

  ③角是轴对称图形,角*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该角的对称轴。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3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方差公式:

  (2)完全*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方法

  歌诀记忆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量角的方法,就可编出这样几句歌诀:“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请你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准‘左’和‘右’;横撇带口是个you,扩大向you走走走;横撇加个zuo,缩小向zuo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两步走,数位不够找‘0’拉拉钩。”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喜欢记,而且记得牢。

  规律记忆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学习技巧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4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4.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5.样本:被抽取的所有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8.频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为频率.

  9.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5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 a-b=-(b-a); (a-b)2=(b-a)2; (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方差公式: a2-b2=(a+ b)(a- b);

  (2)完全*方公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 提取、二 公式、三 分组、四 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6.因式分解的解题技巧:(1)换位整理,加括号或去括号整理;(2)提负号;(3)全变号;(4)换元;(5)配方;(6)把相同的式子看作整体;(7)灵活分组;(8)提取分数系数;(9)展开部分括号或全部括号;(10)拆项或补项.

  7.完全*方式:能化为(m+n)2的多项式叫完全*方式;对于二次三项式x2+px+q, 有“ x2+px+q是完全*方式 ? ”.

  分式

  1.分式: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为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 叫做分式.

  2.有理式: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即 .

  3.对于分式的两个重要判断:(1)若分式的分母为零,则分式无意义,反之有意义;(2)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则分式的值为零;注意:若分式的分子为零,而分母也为零,则分式无意义.

  4.分式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1)若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注意:在分式中,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即

  (3)繁分式化简时,采用分子分母同乘小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比较简单.

  5.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注意:分式约分前经常需要先因式分解.

  6.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这个分式叫做最简分式;注意:分式计算的最后结果要求化为最简分式.

  7.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

  8.分式的乘方: .

  9.负整指数计算法则:

  (1)公式: a0=1(a≠0), a-n= (a≠0);

  (2)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都可用于负整指数计算;

  (3)公式: , ;

  (4)公式: (-1)-2=1, (-1)-3=-1.

  10.分式的通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注意:分式的通分前要先确定最简公分母.

  11.最简公分母的确定: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因式的次幂.

  12.同分母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 .

  13.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在方程ax+b=0(a≠0)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我们称它为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注意:在字母方程中,一般用a、b、c等表示已知数,用x、y、z等表示未知数.

  14.公式变形:把一个公式从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叫做公式变形;注意:公式变形的本质就是解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特别要注意:字母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含字母的代数式时,一般需要先确认这个代数式的值不为0.

  15.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注意:以前学过的,分母里不含未知数的方程是整式方程.

  16.分式方程的增根:在解分式方程时,为了去分母,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了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所以可能产生增根,故分式方程必须验增根;注意:在解方程时,方程的两边一般不要同时除以含未知数的代数式,因为可能丢根.

  17.分式方程验增根的方法:把分式方程求出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或分式方程的每个分母),若值为零,求出的根是增根,这时原方程无解;若值不为零,求出的根是原方程的解;注意:由此可判断,使分母的值为零的未知数的值可能是原方程的增根.

  18.分式方程的应用: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样,但需要增加“验增根”的程序.

  数的开方

  1.*方根的定义:若x2=a,那么x叫a的*方根,(即a的*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方数,(2)已知x求a叫乘方,已知a求x叫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2.*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方根是一对相反数;

  (2)0的*方根还是0;

  (3)负数没有*方根.

  3.*方根的`表示方法:a的*方根表示为 和 .注意: 可以看作是一个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数开二次方的运算.

  4.算术*方根:正数a的正的*方根叫a的算术*方根,表示为 .注意:0的算术*方根还是0.

  5.三个重要非负数: a2≥0 ,|a|≥0 , ≥0 .注意:非负数之和为0,说明它们都是0.

  6.两个重要公式:

  (1) ; (a≥0)

  (2) .

  7.立方根的定义:若x3=a,那么x叫a的立方根,(即a的立方根是x).注意:(1)a叫x的立方数;(2)a的立方根表示为 ;即把a开三次方.

  8.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的立方根是一个正数;

  (2)0的立方根还是0;

  (3)负数的立方根是一个负数.

  9.立方根的特性: .

  10.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注意:?和开方开不尽的数是无理数.

  11.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12.实数的分类:(1) (2) .

  13.数轴的性质: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14.无理数的近似值:实数计算的结果中若含有无理数且题目无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表示;如果题目有近似要求,则结果应该用无理数的近似值表示.注意:(1)近似计算时,中间过程要多保留一位;(2)要求记忆: .

  三角形

  几何A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

  1.三角形的角*分线定义:

  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分∠BAC

  ∴∠BAD=∠CAD

  (2) ∵∠BAD=∠CAD

  ∴AD是角*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 BD = CD

  (2) ∵ BD = CD

  ∴AD是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线定义: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D是ΔABC的高

  ∴∠ADB=90°

  (2) ∵∠ADB=90°

  ∴AD是ΔABC的高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BC>AC

  ∴……………

  (2) ∵ AB-BC

  ∴……………

  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 AB = AC

  (2) ∵AB = AC

  ∴ΔABC是等腰三角形

  6.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ΔABC是等边三角形

  ∴AB=BC=AC

  (2) ∵AB=BC=AC

  ∴ΔABC是等边三角形

  7.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如图)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如图)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如图)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1) (2) (3)(4)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A+∠B+∠C=180°

  ∴…………………

  (2) ∵∠C=90°

  ∴∠A+∠B=90°

  (3) ∵∠ACD=∠A+∠B

  ∴…………………

  (4) ∵∠ACD >∠A

  ∴…………………

  8.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直角三角形

  ∴∠C=90°

  9.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C=90° CA=CB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Δ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90° CA=CB

  10.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如图)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如图)

  几何表达式举例:

  (1) ∵ΔABC≌ΔEFG

  ∴ AB = EF ………

  (2) ∵ΔABC≌ΔEFG

  ∴∠A=∠E ………

  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ASA”“AAS”“SSS”“HL”. (如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6

  一、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 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4.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5、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二、线段的垂直*分线

  垂直*分线的概念: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也叫中垂线。

  推论:(1)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3)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7

  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

  2.实数的分类: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零

  3.算术*方根:若一个正数x的*方等于a,即x=a,则这个正数x为a的算术*方根。a的算术*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方根为0。

  4.*方根:如果一个数x的*方等于a,即x=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方根。

  5.二次根式的定义:一般形如(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被开方数必须大于或等于0。

  6.最简二次根式满足:①.分母中不含根号=根号下没有分母=根号下没有分数

  ②.根号下不含可以开得尽方的数

  7.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8.()2=a(a≥0) =a(a≥0)

  ①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a≥0,b≥0)

  两个二次根式相乘,把被开方数相乘,根指数不变.

  ②积的算术*方根的_质:(a≥0,b≥0)

  两个非负数的积的算术*方根,等于这两个因数的算术*方根的乘积.

  ③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a≥0,b>0)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把被开方数相除,根指数不变.

  ④商的算术*方根的_质:=(a≥0,b>0)

  数学单项式知识点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初中生如何能轻松学好数学

  1学好初中数学认真听课很重要

  初中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在课上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在初中数学课上选择做笔记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

  在初中数学课上你需要做的就是跟住老师的思维,学好老师的思维方式,这个阶段要培养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大部分的初中数学老师,对于这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跟住老师的思路久而久之就会逐渐转换成自己解题的思路。

  2初中生学习数学要会独立思考

  初一初二是数学开窍的阶段,在解题上初中生一定要学会自己独立去思考。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做题来培养自己的这一能力。而在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之后,你的这种独立解题的能力是别人无法超越的。这个培养过程很简单也很短,只要你得到一点的成就感对于初中数学你就会充满自信。

  其实,学好初中数学关键在于自己的真实能力,而不是形式。很多的初中生数学笔记一大堆,最后考试的成绩也就是那样。在学习上初中数学也好,其他科目也罢,不要讲究形式感,关键是要把一个个的问题和知识学透。不反对记笔记,但是不要一味的做笔记,听初中数学课是需要过脑子的。

  3学好初中数学要较真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于自己不会的地区和知识点初中生绝对不能模棱两可的就过去了,而是要把它弄清楚做明白。有的同学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不会只是因为不熟而已,那么怎么办?就是多练习和多思考,数学的学习没有什么捷径和技巧,熟能生巧才是最好的学习技巧。另外,初中数学想要打高分,在做题方面一定要仔细和认真,不能马虎。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8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

  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重点)

  (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两个条件满足其中一个即可)

  用数学表达式表达就是:记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a,b,c,则a+b>c或c-b

  (2)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a,b,求第三边长度的范围:|a-b|

  ①数三角形的个数方法:分类,不要重复或者多余

  ②给出三条线段的长度或者三条线段的比值,要求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方法:最小边+较小边>最大边(最小两边之和>第三边)

  ③给出多条线段的长度,要求从中选择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

  方法:从所给线段的最大边入手,依次寻找较小边和最小边;直到找完为止,注意不要找重,也不要漏掉。

  ④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a,b,求第三边长度的范围

  方法:第三边长度的范围:|a-b|

  ⑤给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度,要求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的长

  方法:因为不知道这两边哪条边是底边,哪条边是腰,所以要分类讨论,讨论完后要写“综上”,将上面讨论的结果做个总结。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分线

  1.三角形的高

  从△ABC的顶点向它的对边BC所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那么线段AD叫做△ABC的边

  BC上的高。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

  2.三角形的中线

  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对边BC的中点D,所得的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中线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小三角形。

  3.三角形的角*分线

  ∠A的*分线与对边BC交于点D,那么线段AD叫做三角形的角*分线。要区分三角形的“角*分线”与“角的*分线”,其区别是:三角形的角*分线是条线段;角的*分线是条射线。三角形三条角*分线的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9

  1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5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6 定理 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7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8 线段的垂直*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9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10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分线

  11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0

  1、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均水*)的量:*均数 、众数、中位数

  2、*均数

  *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我们把它们的和与n之商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均数,简称*均数。

  加权*均数。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中位数

  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第七章 *行线的证明

  1、*行线的性质

  一般地,如果两条线互相*行的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也可以简单的说成:

  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行,同旁内角互补。

  2、判定*行线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也可以简单说成: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行;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行。

  其他两条可以简单说成: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行

  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行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20篇)(扩展4)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3篇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1

  一、圆的定义

  1、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一*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二、圆的各元素

  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5、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角的边。

  6、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圆周角的两边是弦。

  7、弦心距:圆心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对称性

  (1)圆是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分这条弦,且*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

  *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分弧的直径,垂直*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度数的一半。

  (1)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圆周角为直角,它所对的弦是直径。

  4、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两条弧、两个圆周角、两个圆心角、两条弦心距五对量中只要有一对量相等,其余四对量也分别相等。

  5、夹在*行线间的两条弧相等。

  6、设⊙O的半径为r,OP=d。

  7、(1)过两点的圆的圆心一定在两点间连线段的中垂线上。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圆心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它到三个点的距离相等。

  (直角的外心就是斜边的中点。)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d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r表示圆的半径。

  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直线与圆相交;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直线与圆相切;

  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直线与圆相离。

  9、中,A(x1,y1)、B(x2,y2)。

  10、圆的切线判定。

  (1)d=r时,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点不明确:画垂直,证半径。

  (2)经过半径的外端且与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切点明确:连半径,证垂直。

  11、圆的切线的性质(补充)。

  (1)经过切点的直径一定垂直于切线。

  (2)经过切点并且垂直于这条切线的直线一定经过圆心。

  12、切线长定理。

  (1)切线长: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切点与这点之间连线段的长叫这个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

  ∵PA、PB切⊙O于点A、B

  ∴PA=PB,∠1=∠2。

  13、内切圆及有关计算。

  (1)内切圆的圆心是三个内角*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2)如图,△ABC中,AB=5,BC=6,AC=7,⊙O切△ABC三边于点D、E、F。

  求:AD、BE、CF的长。

  分析:设AD=x,则AD=AF=x,BD=BE=5-x,CE=CF=7-x.

  可得方程:5-x+7-x=6,解得x=3

  (3)△ABC中,∠C=90°,AC=b,BC=a,AB=c。

  求内切圆的半径r。

  分析:先证得正方形ODCE,

  得CD=CE=r

  AD=AF=b-r,BE=BF=a-r

  b-r+a-r=c

  14、(1)弦切角:角的顶点在圆周上,角的一边是圆的切线,另一边是圆的弦。

  BC切⊙O于点B,AB为弦,∠ABC叫弦切角,∠ABC=∠D。

  (2)相交弦定理。

  圆的两条弦AB与CD相交于点P,则PA?PB=PC?PD。

  (3)切割线定理。

  如图,PA切⊙O于点A,PBC是⊙O的割线,则PA2=PB?PC。

  (4)推论:如图,PAB、PCD是⊙O的割线,则PA?PB=PC?PD。

  1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外离:d>r1+r2,交点有0个;

  外切:d=r1+r2,交点有1个;

  相交:r1-r2

  内切:d=r1-r2,交点有1个;

  内含:0≤d

  (2)性质。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分公共弦。

  相切两圆的连心线必经过切点。

  16、圆中有关量的计算。

  (1)弧长有L表示,圆心角用n表示,圆的半径用R表示。

  (2)扇形的面积用S表示。

  (3)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

  r为底面圆的半径,a为母线长。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2

  1二次根式:形如式子为二次根式;

  性质:是一个非负数;

  2二次根式的.乘除:

  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4海伦-秦九韶公式:,S是的面积,p为.

  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是2的方程.

  2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韦达定理:设是方程的两个根,那么有

  1:一个图形绕某一点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

  性质:对应点到中心的距离相等;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中心对称: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180度,和另一个图形重合,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重合,则说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1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分弦,并且*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4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5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d>r

  点在圆上d=r

  点在圆内dR+r

  外切d=R+r

  相交R-r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20篇)(扩展5)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3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知识点1

  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20篇)(扩展6)

——八年级上册数学函数知识点3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函数知识点1

  一、变量与函数

  [变量和常量]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而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我们称之为常量。

  [函数]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 与 ,并且对于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 是自变量, 是 的函数。如果当 时 ,那么 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 时的函数值。

  [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方法]

  1、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

  当解析式为整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当解析式为分数形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所有实数;当解析式中含有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的所有实数。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函数的图像]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描点法画函数图形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滑曲线连接起来)。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近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正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和(1,k)的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x增大y反而减小。

  (1) 解析式:y=kx(k是常数,k≠0)

  (2) 必过点:(0,0)、(1,k)

  (3) 走向:k>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k<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4) 增减性: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

  (5) 倾斜度:|k|越大,越接近y轴;|k|越小,越接近x轴

  [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待定系数法

  1、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解析式y=kx(k≠0)

  2、把已知条件(一个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k的一元一次方程

  3、解方程,求出系数k

  4、将k的值代回解析式

  二、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 0)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即y=kx,所以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经过(0,b)和(- ,0)两点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kx*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移;当b<0时,向下*移)

  (1)解析式:y=kx+b(k、b是常数,k 0)

  (2)必过点:(0,b)和(- ,0)

  (3)走向: k>0,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k<0,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b>0,图象经过第一、二象限;b<0,图象经过第三、四象限

  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4)增减性: k>0,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y随x增大而减小。

  (5)倾斜度:|k|越大,图象越接近于y轴;|k|越小,图象越接近于x轴。

  (6)图像的*移: 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上*移b个单位;

  当b<0时,将直线y=kx的图象向下*移b个单位。

  [直线y=k1x+b1与y=k2x+b2的位置关系]

  (1)两直线*行:k1=k2且b1 b2

  (2)两直线相交:k1 k2

  (3)两直线重合:k1=k2且b1=b2

  [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解析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象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解析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解析式中得出结果。

  [一次函数建模]

  函数建模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从而解决最佳方案、最佳策略等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再寻求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函数模型,从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一次函数的图象在赋予实际意义时,其图象大多为线段或射线。这是因为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有一定的限制条件的,即自变量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从图象中获取的信息一般是:

  (1)从函数图象的形状判定函数的类型;

  (2)从横、纵轴的实际意义理解图象上点的坐标的实际意义。

  解决含有多个变量的问题时,可以分析这些变量的关系,选取其中某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再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求可以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

  三、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任何一元一次方程到可以转化为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象上看,相当于已知直线y=ax+b确定它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0或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1)以二元一次方程ax+by=c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的图象相同。

  (2)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可以看作是两个一次函数y= 和y= 的图象交点。

  三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数学最重要的就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

  2、数形结合的思想。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边,就应该根据题意中的草图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

  3、对应的思想。

  初中生数学成绩的提高,需要靠自己勤加练习和脚踏实地的去接受数学。

  合数的概念

  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除外)整除的数。与之相对的是质数,而1既不属于质dao数也不属于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其中,完全数与相亲数是以它为基础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函数知识点2

  一、函数: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二、自变量取值范围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从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0)、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为非负数)、实际意义几方面考虑。

  三、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关系式(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关系式(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由函数关系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五、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中的b=0时(即)(k为常数,k0),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像: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一次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 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20篇)(扩展7)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3篇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1

  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2

  四边形

  *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行四边形的性质:*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分。

  *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分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20篇)(扩展8)

——数学八年级轴对称知识点

数学八年级轴对称知识点1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3.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初中女生学好数学的方法

  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尤其对于基础不好的女生来说,你本来基础就不好了,上课听的话更容易听不懂,这样很影响上课效率。在家提前预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先了解学习内容,所谓笨鸟先飞,所以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提前预习好了,这样上课的话更容易懂一点,对知识的理解也更深一点,上课效率高了,做题自然就会了。

  抓学习节奏

  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整理数学笔记

  准备一本笔记本,把一些重要的公式,基本内容记录下来。不要以为数学只要一直刷题就可以了。连公式都记不住,再怎么刷也是无用的,效率不高,事倍功半!所以要把知识点记录下来,在配上典型例题,就可以熟记知识点,还加强运用,提高效率。

  数学整式的加减知识点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推荐访问:知识点 数学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菁选20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 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14章

热门文章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