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散文:故乡那些树,菁选2篇
散文:故乡那些树1 父亲走了,你还在巷子口等候,等候另一个春天的来临…… 榆乃古树。上古传说有一女子,得日夜不能眠之痛症,因食一棵树的叶后,竟心情舒畅,酣卧不觉,遂管这树叫“愉树”,后人改“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散文:故乡那些树,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散文:故乡那些树1
父亲走了,你还在巷子口等候,等候另一个春天的来临……
榆乃古树。上古传说有一女子,得日夜不能眠之痛症,因食一棵树的叶后,竟心情舒畅,酣卧不觉,遂管这树叫“愉树”,后人改“愉”从木旁为“榆”,即为今日之榆树。
齐鲁大地,遍地皆榆。成熟后的榆钱如同被春天遗弃的野孩子,从离开母体的那天起,就学会了自立和坚强。他们随风飘落,不管是荒山瘦岭,还是沃土良田,只要有泥土的痕迹,就会播下绿色的种子。
乡村里,碎石堆,瓦砾下,甚至是墙头屋脊上,随处可见他们迎风摇曳的身姿,或三五成群,比肩蓝天;或独木成林,遮天蔽日。
在故乡,榆树是属于孩子们的。那粘乎乎、甜丝丝地榆皮;那滑润爽口、入口生饴的榆钱,哪一样不令顽童们舌尖生津,馋涎暗吞呢?
榆乃百姓树。旧书载:三年春荚可卖,五年堪作椽,十年可作器具用,十五年后可作车毂;其嫩叶淘净可食,榆钱可做羹酿酒,榆皮采取白嫩磨粉可为面,淘成湿浆粘瓦石极有力,可作胶。古人素有栽榆比种田合适之说。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让它们岁岁生长繁衍,到他们该嫁娶时,以榆易物,“聘财资遣”什么都有了。
旧时,灾荒之年,饥民多以榆树皮饱腹。没有尝试过采榆钱做羹酿酒,也没有品尝过榆皮白面,只是那些遍布墙角旮旯的榆树们,确实曾经为了父辈们度过饥荒年月,付出过肌肤血肉。
儿时,老家院子里有一棵老榆树,依墙而立,栉风沐雨数十年。此树冠若巨伞,高耸入云。春天母亲就采榆钱捣烂和上地瓜面,搅成糊状,用鏊子摊成煎饼,果真是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夏天,榆树上爬满了知了,“热啊,热啊”的嘶叫个不停,这时候榆树就成了我和哥哥大显身手粘知了的乐园。
后来老家翻盖新房,父亲将老榆树伐倒制成了一架地板车,成了家中运送庄稼的主要运输工具,从此伴着父亲泥里来雨里去的又是十余年的光景。
前几年父亲被哮喘病折磨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再也无力驾驭这辆地板车了,只是母亲偶尔拉它到场院里运些牲口草回家。父亲一直到去世,再也没有用过它。
它已经老了。晃一下,浑身都是响声,像父亲沉重的喘息。它的魂魄已经陪着父亲走了。剩下那副散了架的老骨头,静静地躺在老家的胡同口,像那些斑驳的陈年往事随四季沉浮……
散文:故乡那些树2
寒夜里,松明下,读书声朗朗入耳。松香隐隐,是谁又在吟咏那些火花跳跃的日子?
翻开史册,松树可谓名声显赫,傲立于百树中,又超然于四时之外。
松树,古称从容木,意谓松树从容风霜,四季如常,不急于枝繁叶茂,不屑于争奇斗艳。又因它四时葱绿,不暴殄日月,故又称松树为“十八公”。
宋人说它“根含冰而弥固,枝负雪而更新,萦白云以舒盖,接丹桂而虬龙”。又有宋朝徐积作诗赋之曰:“东海有物天下雄,万灵戮力生奇松,天精地粹萃其下,沧溟百道来相迎”。能够“万灵戮力”、“天精地粹”而成的自非凡物,故松树又被古人视为龙的化身。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松树枝虬若龙,根盘如龙,树皮生鳞更似龙,有“影摇千尺,声撼半天,干生头角,枝蟠蛇龙”之称。唐人赞松,问:“松乎龙乎?龙乎松乎?”站在巨松前,松龙难分。“龙不知其为松,松不知其为龙。”龙乎?松乎?站在巨松前,松龙难分。“龙不知其为松,松不知其为龙。”
老家乃一人口不过二、三百的小村庄,村后有河,乃“墙夼水库”上游流域,曰“北河”;村前一岭,绵延迂回,归隐远山,曰“南岭”。于是,老家这小村庄也算是依山傍水之地了。
在南岭之巅,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植下数百株短马尾松树,虽并不高大粗壮,却也栉风沐雨数十年不衰。夜深人静,山风啸行之际,那隐隐松涛,时时入耳,着实丰满了乡下人的梦境。
如果说,对于榆树的记忆是甜蜜的,那么这些松树留给我的回忆,却充满了涩涩地酸苦。
那片松林曾经是村小学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吃大锅饭那些年,村民照明一般都是用简易的油灯解决。那时的煤油供应十分紧张,丝毫不亚于现在的“油荒”,供销社每月按计划从上级供销社进油,村民凭票或限量购买。学生们为了解决晚自习照明,就到南岭上采来松明,点燃了照着读书。靠墙的学生干脆就在教室的土墙上挖开一个小洞,把松明*去,既方便读书,又不用担心会被落下的火星烫到小手。松树枝折断以后,留在树上的枯枝经过风吹日晒,会从断痕处流出一些油脂。这些枯枝就成了天然的照明物,而且油脂越多,就越耐燃。
松树的针叶和松苓是生火炉最好的引火。冬天快要来临的时候,学校常组织学生们到松林里搂松针,拣松苓,待到冬天,学生们就用松针和松苓引燃火炉,然后围聚在火炉旁,在那位乡村女教师的带领下,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
红腾腾地火焰争抢着跳出炉膛,映红了孩子们的脸庞,使那些贫寒的日子变得温暖起来。如今,每当回想起在寒冷的冬夜里,在那位可亲可敬地乡村女教师的带领下,一群天真而又执着的孩子们围坐在火炉旁,在炉火和松明星星闪闪的照映下,捧着书本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那朗朗的读书声随寒风漫扬,松油的清香,让那些冬天充满了温馨的味道。
后来,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靠松明照明的日子一去不返了,那片松林不断遭到村民开荒辟地的破坏,如今只剩下岭顶上稀稀落落地几十棵,随风摇曳,无言地注视着岭下桑田沧海般地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