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五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在理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五篇,供大家参考。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5.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6.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质疑探究。学生: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预习课文。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质疑探究。学生:读、议、辩、演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史记》中的其他精彩故事,多媒体课件。
生:了解和本文相关的历史背景,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
(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
2.请同学们读课题。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
二、深入探究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
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
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
一、回忆
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二、深入探究
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
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
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
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
五、作业
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题文联系,理解课题。
2、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 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重难点:理解课题。利用过渡句或过渡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解题,介绍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个成语来概括’
2、简介时代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ā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完成作业本题1。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完成作业2。
(3)查字典,解释带点的字。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理直气壮、负荆请罪、同心协力。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4、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过渡句划分段落。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提示: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5、利用过渡句及文中的关键句概括段意。(学生自己概括,交流、汇报。)
第一段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第二段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第三段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6、启发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
7、完成作业本第6、7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个故事,了解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经过以及故事的结果。
2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 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1、听写生字及本课的成语。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第2-10自然段,同学们边看边想,将这部分内容分成四层意思,每层意思用两个字的小标题来概括。
(3)交流“骗玉”、“解难”、“智斗”、“归赵”。
(4)逐层讲读课文。
a、赵王碰到了一个什么棘手问题?你能用上“如果……就,如果……就”来说好吗?(学生自说。)
b、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蔺相如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钻研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想好了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板书:愿意,如果……就,如果……一定,理直气壮,撞碎,举起等。)
c、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归纳:在赵王为难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国。从蔺相如取回宝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气壮地揭露秦王,从扬言要把“脑袋和宝玉一块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这一系列语言动作,都表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大智大勇)。
d、指导朗读:指导学生用理直气壮、大大方方的语气读蔺相如与秦王的两段对话。
c、故事的结果怎样? (板书:归赵。)顺势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1小题:蔺相如之所以叫人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是因为___________。秦王之所以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是因为________。
(5)学生参照板书复述智斗经过。小结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了解“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重难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概括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简要复述“完璧归赵”。
(2)启发谈话:秦国骗取宝玉失败后,不肯善罢甘休,因此又生一计。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大段,了解这件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2、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大段,边读边思考:这一大段可分几层? 将每层的意思用两个字概括成小标题。[赴会(第11节),勇斗(第12~13节),返回(第14~15节)。]
(2)默读第一层,思考:秦王又生出什么计谋,目的是什么?蔺相如为什么决定赴会? (根据课文内容,用‘‘为了……”的句式回答。)板书:赴会。
(3)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样和秦王作斗争的?请学生划出有关句子,仔细研读,想一想,蔺相如是靠什么在渑池会上再次斗败秦王的?板书:勇斗。
(4)齐读第15节,小结后板书:返回。
(5)让学生根据板书试说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教师小结本段内容。
3、独立阅读课文第三大段。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列小标题。
不服(第16节)——回避(第17节)——和好(第18节)。
(2)重点研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说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蔺相如为什么要回避廉颇。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要负荆向蔺相如请罪?
(4)将相和好的基础是什么?
4、课堂练习:(出示“负荆请罪”幻灯片)想一想,廉颇向蔺相如请罪,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试写一片断。
5、作业:修改课堂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字词。
2、简评人物,指导完成作业本第8题。
3、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简评人物,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及本课的成浯。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指导简评人物。
(1)同学问互说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细说人物简评与人物的品质特点两者的区别。
(3)学生试写人物简评(蔺相如、廉颇中任选一个),集体评议并修改。
(4)完成作业本第8题。
3、总结全文,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关系。
教师边指板书边总结:“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赵秦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斗争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险,抓住秦王弱点,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为赵国立了功,因而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高,引起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后来蔺相如以高尚品德感染厂廉颇,廉颇知过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板书5
一、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二、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三、教学方法:
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发预习内容)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清脉络,概括段意。
(1)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导入新课
1、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为什么非常着急?
b、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教师小结。
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A、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B、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
b、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学生讨论。
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1、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2、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集体交流。
3、国和秦国是打个*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4、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第三课时(展示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1、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2、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其中一则小故事。
三、总结提升
课后延伸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板书设计:
将(廉颇) 相(蔺相如)
百战百胜 完壁归赵 机智勇敢
勇于改过 渑池之会 不怕牺牲
不和
负荆请罪
和
以国家利益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