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 教学过程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 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 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 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 讲读课文。
1、 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 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 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 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 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 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 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 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 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静,两个“*静”意思一样吗?
9、 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三) 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略)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抓中心句,导入新课。
1、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讲读课文。
1、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划线。用“——”和“^^^^^”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知潮形。
A.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读出壮观。
(3)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静,两个“*静”意思一样吗?
9、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优秀教学设计3篇
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
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
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四、研读,合作探究,知内涵
1、课件展示研读目标。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优秀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自由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学生展示。
⑵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_______人们____________。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_________人们___________。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⑴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⑵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⑴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⑵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静
江水涨七八米
⑶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_________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设计的基本思想】
品文赏潮、交流说潮、赞潮升情:
在品读课文中,欣赏钱江潮的雄伟气势,通过同伴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潮,发展语言,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赞美家乡的潮,由此联系到其精神,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的顺序记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教师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等方面介绍。)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去观赏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找一找答案。板书《观潮》
二、观潮激思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2、看过录像,你想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
三、自读自悟
1、看过录像,大家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么美的景观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恰当表达呢?下面请大家读课文,评评作者的语言如何?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学生对作者的语言进行评价。
3、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看看读懂了什么。
4、通读全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抓观字,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具体的去感受它的"奇特"之处。
1、生默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带"观"字的词语,并读读相应的句子,想想"观"字的意思。
2、《观潮》的观:看。
天下奇观的观:景色。
3、能否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说课题?(观天下奇观)
二、分组研究
作者在观天下奇观写下了可闻《观潮》,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略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 风*浪静 笼罩薄雾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远)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声)
(天下奇观) (近)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白浪翻滚(形)
潮来后 风号浪吼 恢复*静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0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了《加了一句话》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加了一句什么话?谁加了一句话?加了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加一句话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同学、老师,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看看通过自读课文,弄清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上做上记号。
三、小组合作交流,解答疑难。
1、分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所得,讨论疑难问题。
2、假如你当时就在场,你会怎么想?
教师巡视适时检查:
①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佝偻、衣衫褴褛、绅士、风烛残年。
②对重点问题:为什么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面加上“春天到了”就有这么大的魔力的讨论。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妇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婆婆,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妇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通过采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春天来了,我什么都看不见”这句话的含义,感悟语言的魅力,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并谈谈读了最后一段话的感想。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谈话激情:春天,万紫千红,到处莺歌燕舞,和风送暖。人们沉浸在对春天的美的享受中,而那位盲人却看不到这人间最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的令人同情。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人们思想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老妇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不幸遭遇的强烈反差。
六、拓展训练:
“加了一句话”后,人们对盲妇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场面一定很感人,请把当时的场面描写下来,注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鸡的特点。
2.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朗读,能够体会老舍笔下的《白鹅》《母鸡》两篇文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相同的人写不同类型的事物,语言也各具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表现,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经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找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从母鸡动作、神态的句子中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母鸡》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不妨更加放手地让学生去自主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体会课文内涵。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体会课文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母鸡图片,请大声叫出它的名字吧。
2.用你喜欢的词来夸夸它。
3.在老舍先生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文章。
【设计意图】建立学生前后联系读课文的意识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导读导学
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可以做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2.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一下,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4.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去自主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自读感悟“讨厌母鸡”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呢?学生自己去课文中找出原因。
2.学生汇报:讨厌的原因有那些?(指名回答)
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它那嘎嘎的叫声总是──(没结没完)
特别是到下蛋的时候,母鸡差不多是──(发了狂)
3.师问:它真是一只令所有的人都感到怎么样的母鸡?(讨厌)
4.练习朗读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四)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
1.一只如此令人讨厌的母鸡,又是什么原因后来作者不敢再讨厌它了呢?文中有一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比比看谁先找到并画上曲线。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提示。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找出来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感受。
4.反馈、交流: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负责。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象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好象是在告诉所有的人我什么都不怕)
只要有一点点声音,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它好象是在听什么?为什么要预备作战?它为什么还要到处看看?(它好象在听是不是有抓小鸡的坏蛋接近发出了声音;为了保护小鸡雏做好准备作战;它还不放心所以到处看看是不是真的来了抓小鸡的坏蛋。)
母鸡的一举一动,让你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负责)
看到一只这么负责的母鸡你们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出示句子──慈爱。
当它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又为什么要放下呢?(啄一啄是为了试试能不能吃;放下是为了让小鸡吃。)
“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它为什么消瘦了?(因为它把吃的都让给了小鸡雏,自己还饿着,所以消瘦了。)
母鸡为了自己的儿女,宁可自己挨饿,很明显地让我们感觉到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慈爱)
身边有一只那么慈爱的母鸡你们还会讨厌吗?(不会)所以作者说──(学生齐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出示句子──勇敢。
假如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来了黄鼠狼。
引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因为为了让小鸡能吃饱,它敢和大公鸡拼命,所以大公鸡怕它。)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顶是很、非常的意思;为了小鸡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所以它不怕被吃掉。)
它的每一次放声啼叫、每一次出击都是为了儿女,你们认为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勇敢)
身边有一只如此勇敢的母鸡你还能讨厌它吗?(不会)所以作者要大声告诉所有的人──(学生齐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出示句子──辛苦。
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土,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
引导理解:多少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为什么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很多次、无数次;它很累。)
它为了儿女,任劳任怨,你感觉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辛苦)带着这种感受,学生比赛朗读。
看到如此辛苦的母鸡你还忍心讨厌它吗?(不忍心)所以作者说──(学生齐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5.句子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
(前一句好,因为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它有什么值得作者崇敬的?(因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6.带着崇敬之意,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7.小结:是啊,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最好的浓缩。
8.当你读到“它伟大,因为它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时难道你还仅仅认为作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同时通过多媒体手段,配乐,图片欣赏等从母鸡形象入手,以读解文,在读中表达情感。
(五)拓展文本,升华母爱
1.说说自己的妈妈为自己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让学生自由说)
2.你们还想听有关母爱感人的故事吗?(想)那就静下心来好好听吧!
3.指名说说听完故事后的感受。(母爱伟大)
4.师:是啊,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儿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当灾难来临时,她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儿女活的希望,如果一定要给母亲下一个定义的话,我想你们一定会说──(学生齐读):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变化以及发生这种原因,体会“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道理。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句来体会,使学生认识到,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
(六)反复回味,走近作者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前和孵出鸡雏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5)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七)布置作业
说说赞美妈妈的话,把赞美妈妈的话誊写在精美的卡片上,送给自己的妈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了解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及挂图,使学生懂得爱护图书的意义和要求,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爱护图书的意义,要求,学会方法。
2、在实践中养成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讨论:如何写好作文?
勤于观察,勤于积累,把观察的东西及时积累下来。
二、讲明写日记的意义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分组讨论。
交流。
小结。
写日记能够为自己提供写作机会,帮助提高写作水*。
通过对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一些问题的思考,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怎么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水*。
三、交给写日记的方法
日记的内容和注意点。
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日记的主体部分可以写什么?该怎么写?
怎样才能写好日记?
1、 要持之以恒。
2、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
3、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
日记的书写及格式
讨论交流。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写日记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作业:
按照写日记的要求、格式练习开始坚持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明爱护图书的意义
二、指导看图。
书架上的图书保管得怎样?
指名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位同学是什么样的学生?
为什么要爱护图书呢?
怎样爱护图书
说说该怎么翻看图书、怎样摆放、怎样整理图书?
三、说说自己今后打算怎么做。
同学们,听了这些破书的哭诉,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如何修补图书呢?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爱护图书的意义,该怎样保护图书,希望在你们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从爱护课本做起,爱护书、读好书。
五、作业:
给新课本包上封皮。
做书签。
把办公室图书分类整理好。附:板书设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分类整理 保持整洁 爱护图书
使用书签(或丝线) 及时修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板书设计
两里多路
蜜蜂逆风而飞会辨认方向
陌生事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白公鹅的特点。
2.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朗读,能够体会丰子恺与叶·诺索夫笔下白鹅的不同之处。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白公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略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从而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朗读,能够体会丰子恺与叶·诺索夫笔下白鹅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事物的不同特点,语言的各具特色。
三、教学策略
《白公鹅》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时的活动两方面写的`。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不妨更加放手地让学生去自主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对比的方法,让孩子们对白公鹅产生兴趣;通过比较使孩子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3.注重抓关键字、词、句,从关键字词句入手,让学生有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概念。学生通过对关键字句的理解,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认识了丰子恺老先生笔下的白鹅,今天和我们见面的是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你猜猜,这两只鹅会有什么不同?
2.同学们不仅能分辨,还能讲出自己的理由。的确,白公鹅还真不愧对它多出的这个“公”字,叶·诺索夫还把它比作海军上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建立学生前后联系读课文的意识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是不读错一个字,不读得结结巴巴的,能办到吗?
(1)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地方作个记号。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3.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4.交流,找到海军上将了吗?你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当海军上将吗?
5.一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太有意思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有趣的课文,怎么样?抽生分段读。
6.交流:现在你知道白公鹅凭什么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去自主朗读感悟,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阅读,感悟,理解
1.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上一课我们认识的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一只白鹅──高傲的鹅老爷,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叶·诺索夫笔下的海军上将。考考大家,这有它们俩的肖像,你能认清哪个是海军上将──白公鹅吗?
2.谁来说说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3.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4.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概括一下?
(高傲的)白鹅。
(四)对比阅读,领悟写法
1.引导对比阅读。
先出示旧课内容,再读新课,画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白鹅白公鹅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结合引导学习白公鹅走路:请生表演走路的样子,生评演;读出慢条斯理。
过渡:在这一段中,关于白公鹅的走路,作者还有怎样的描写?
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可不好走,你能想象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的细翎不沾一点污泥吗?
狗追赶都不奔跑,这又是为什么呢?它心里会想些什么?
这是一只特别有趣的,特别高傲的白公鹅。同学们也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现在,来揭晓正确答案──我也不知道是哪只。
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得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同时通过多媒体手段,配乐、图片欣赏等从美入手,以读解文,在读中表达美,再现美。
(四)课外延伸,拓展能力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全班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句、排比句、描写形象生动的句子,学会鉴赏等。
2.说说自己喜爱的动物,说明动物的特点和喜爱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文中为例,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五)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如猫、狗、乌龟、螃蟹、喜鹊等,说说观察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动物劳动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课文重点课文的2———7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自学,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语:上节课我领略了“架子十足”、高傲的白鹅,那在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眼中课文2、3、5自然段。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他们有什么特
的白公鹅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寻求答案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腔调、慢条丝理、掂量、涟漪、举步、官司、径直、勾当、属于、主宰
3、把下面的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组词)。
调diàotiáo
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写在课本上)
涟漪慢条丝理主宰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示:本文主要围绕白公鹅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再读课文划出重点句,与上课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并试着填下表:
白鹅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8、质疑。(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认识了丰子凯老先生笔下的白鹅(板书:白鹅),今天,和我们见面的是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加板书:公),你猜猜,这两只鹅会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我的要求是不读错一个字,不读得结结巴巴的,能办到吗?
2、交流,找到海军上将了吗?(板书:荣膺)你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当海军上将吗?
3、一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太有意思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有趣的课文,怎么样?这回我要抽同学读。(抽生分段读)
4、交流:现在你知道白公鹅凭什么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吗?(板书:傲)
三、比较
1、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上一课我们认识的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一只白鹅——高傲的鹅老爷,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叶。诺索夫笔下的海军上将。我想考考大家,我这有它们俩的肖像,你能认清哪个是海军上将——白公鹅吗?
2、出鹅图,交流想法。
结合引导学习白公鹅走路:
A、走路的样子(请生表演,评演)读出慢条斯理
过渡:在这一段中,关于白公鹅的走路,作者还有怎样的描写?
B、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可不好走,你能想象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的细翎不沾一点污泥吗?
C、狗追赶都不奔跑,这又是为什么呢?它心里会想些什么?(板书:傲气)听了你们的介绍,我知道了,这是一只特别有趣的,特别高傲的白公鹅。同学们也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现在,我来揭晓正确答案——我也不知道是哪只。
四、辩论
“不过,你们先别笑。读了课文,有一点我却可以确定地告诉你们,叶。诺索夫先生可不喜欢这只白公鹅。”不信,我还有证据——
1、证据一:捣乱
出句“有时??乱羽”
听你这么一说似乎也有些道理。不过我每次读到这都感觉叶。诺索夫讨厌它,你听——(师读)
引导生读出喜爱。
2、证据二:偷食
出句“有多少次?主宰。”
不光偷吃鱼饵,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多讨厌,这回你们无话可说了吧?(导:它知道自己偷东西吗?)
(那作者是喜欢它偷东西吗?板书:傲骨)
3、证据三:“吃惊”
A、出句“白鹅大概认为这个??大吃一惊了。”
B、瞧,作者想到小男孩要把它吃了,该是讨厌了吧?(结合讲讲破折号)
C、听你们这么说,作者是在讲俏皮话啊。
你听听看,当时作者是不是这么说的(师范读,引学生说出讲俏皮话的特点)“讲得有理,那你来试试。”
D、那你看看这幅图,白公鹅要去捣乱了,谁能用叶。诺索夫的调侃的语气对白公鹅说几句话吗?
五、小结
看来作者明着是写白公鹅的缺点,实际上是对这只有着傲气和傲骨的鹅充满了喜爱。还有谁喜欢这样的鹅?
六、拓展: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板书设计:
海军上将
白公鹅步态:慢条斯理不慌不忙
教后反思:
活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目标重难点:
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教学时间: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及习作
(一)口语交际
1、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生自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
4、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全班评议。
(二)习作
1、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二、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四)总结
三、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四、趣味语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我”在参加当地一次“回乡之旅”的活动中,亲眼目睹了人们对即将退休的沃尔特詹森的爱戴,它们都把回家看看的机会让给了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沃尔特詹森受人爱戴的原因,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构想
先展示地理位置图,让学生了解两地相距遥远。本课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了解故事的背景。在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词句,讨论重点问题。
教学准备
美洲地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不理解的问题。
3教师指导。展示美洲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美国的新泽西州和拉美的波多黎各,感受两地距离的遥远,体会移民回家探亲的不易。
二、默读课文,促进领悟。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借助有关的语句,了解故事叙述的顺序。
三、课堂讨论,加深领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相关词句,领会以下问题:
1漂泊他乡的波多黎各移民们是怎样希望有机会回家看看的。
2当“我”念到沃尔特詹森的名字时,人们为什么会欢呼,想他道喜,同他拥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几个主要人物。说说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们内心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3 “每张纸条上都以不同的笔迹写着同一个名字”说明了什么?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推荐代表在班级交流。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作业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32*同一个名字
沃尔特詹森
每一张纸条不同的笔迹
爱戴
课后小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暇恋”新词“留恋不禁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投影片上的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
2.揭题,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
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
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投影片1: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投影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
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②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参考资料
1.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叶、根、树皮可入药。
2.广东省新会县郊外有一条河叫天马河,河心有一棵巨大的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其覆盖面积之广,世罕其匹;远远望去,就像漂在水面上的一大片树林,引来无数鸟儿栖息其上。当地人称它为“鸟的天堂”。
3.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的声音很好听。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0
课文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字。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语
熟读课文
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一)学习4、5、6自然段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课件出示:表格】
【出示课件】过渡语: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那你们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汇报句子
男女同学赛读
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示句子】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体会
齐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指名讲答案
齐读
三、拓展延伸
(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课件出示】
(二)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的句式来说。【课件出示】
(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件出示】
(四)说一说:我从()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课件出示】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课件出示】
四、作业布置: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学生展示。
⑵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xxx人们xx。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xxx人们xx。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⑴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⑵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⑴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⑵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静
江水涨七八米
⑶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xxxxx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xx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生答)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下载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放视频)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一]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二]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7号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五、拓展延伸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七、布置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略
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学生展示。
⑵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xxx人们xx。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xxx人们xx。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⑴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⑵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⑴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⑵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静
江水涨七八米
⑶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xxxxx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xx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2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线。)
⑶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四年级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学生展示。
⑵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________人们_____________。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______________人们______________。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⑴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⑵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⑴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⑵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静
江水涨七八米
⑶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______________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观潮》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篇
《观潮》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
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四年级上册语文《猫》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猫》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折”;理解19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逐步”“无忧无虑”造句,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能用“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
2.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二、过程和方法:
1、品词品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摘录法概括两段课文的段落大意,整体感悟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猫难以捉摸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并给课文分段,研读第二大段。
教学流程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猫。知道猫吗?熟悉猫吗?请熟悉的同学来能说说你印象中的猫?
2、指名说。
(1)如果学生能说得比较细致,就及时予以鼓励:你真会观察!已经学会了和大作家老舍先生一样去仔细地观察事物了。
(2)如果说的只是粗线条的:你们所说的猫如果要老师画出来的话,我就画不出来了,因为你们没有把猫的形象说具体、细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么样的。
3、介绍老舍。可让学生先说,教师补充。(板书: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板书),又叫舒舍予,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板书),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他除了写作,生*还有两大最突出的爱好,一是养猫,二是养花。《养花》我们也会在六年级的时候学到。让我们先在《猫》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去体会他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打开课本,自学课文:
a、充分的读(板书),一遍不过瘾就读两遍(有读不通或者印象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
b、放声朗读后再默读,边读边看看有哪些生字要引起注意,哪些词语无法搞懂,划出来自己联系上下文或者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
⑴.字词
在生字方面有特别想提醒同学们的或者还有哪些词语无法解决但是要特别想知道的,现在提出来。
⑵指名通读课文,检查读通读正确的情况,及时反馈。
听的同学听仔细,哪里读错了,还要再想想课文写了什么?
3、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哪两种猫?(板书:大猫小猫)
来做做有意思的填空题:谁能在括号中加一个数量词,说说课文写了几只大猫、几只小猫?并找出理由。
(一只)大猫,填“一只”的理由是什么?(它)是的,作者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家中的一只大猫生动地写出了猫的性格。(一群)小猫:这么填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想一想,我们在“一只”前可以填一个什么词来说明大猫的性格特征。(古怪的)那在“一群小猫”前呢?(可爱的)
齐读:(古怪的)(一只)大猫(可爱的)(一群)小猫,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词语帮助我们做3件事。
a、第一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你认为可怎么分? 生交流,作“||”记号。
b、第二件事是要它帮助我们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讲了什么?讲了一只大猫很古怪。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同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吗?——划出总起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齐读。
这一句在第一段中是什么句?根据这句话,你怎么概括段意?(直接摘录)
第二段又讲了什么?(——小猫可爱)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同意思的一句话来概括吗?——也划出总起句,说一遍段意。
c、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件事:你能根据这些词语或者划出来的`两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生个别练说——生自己站起来自由说)
你更喜欢哪种猫?
三、研读第二段(小猫)
1、研读总起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反复读这一句,说说读懂了什么?(抓住“更”字)说明大猫也很可爱,但是小猫更可爱,这句话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反复读读这段,想想你是怎么体会到这一点的?
3、交流
(1)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真是贪玩,因为淘气而可爱)
(2)一根鸡毛,一个线团……耍个没完没了。(顽皮玩得时间长,不知疲倦)
(3)……跌倒马上起来,再跑再跌。(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玩得尽兴
四年级上册语文《猫》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凭”等13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开辟、抓痒、撞疼、屏息凝视、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猫等待老鼠出洞和捉老鼠的课件(或录像、图片);猫叫声录音带。
2、学生收集有关猫的图[文资料,张贴到教室的相关栏版上,办一期“猫趣”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a.导语:观看了同学们精心布置的“猫趣”展版,老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都更进了一步,这小生灵真是有趣、可爱!参观了“猫趣”展,你最想说什么?
b、师生各抒己见,谈“趣”激情。
2、揭示课题,简介老舍。
整体惑知
1、自由练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
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
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交流: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交流,理清脉络“方法”有三:
a、抓住各段中能概括主要意思的重点句,连起来读一读。
b.设计填空题,如: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至第( )自然段写大花猫( );第( )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 )。
c、设计板书,如: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 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简要概括出猫性格古怪的几个方面,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每人以猫的一个性格特点为例,把文中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语句读给同伴听。
3、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a、同桌交流:老舍先生喜欢这一只“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花猫吗?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会的?
b.范例引路。
出示例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引导赏析:抓住“屏息凝视”“一连”“非……不可”边读边想象,并结合相关课件演示,体会作者对这只“尽职”的猫的欣赏、喜爱之感。
c、全班交流。
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借助朗读、比较、品赏关键词语等方法,体验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爱意。如: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积累运用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
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可是……”分别说句子,比比谁说得准确、说得多。
3、扩词练习
贪( ) 性( ) 高( ) 采( )
贫( ) 姓( ) 稿( ) 踩( )
第二课时
展示积累
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赏读“可爱”,晶“情”动“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又是从哪些描写体会到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的?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a、观察插图,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b.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先生酷爱花草的资料与他“放任”小花猫淘气的描写进行对比, 以加深感受。
c、联系语境理解“开辟…‘生气勃勃”。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总体梳理,回归全文
1、小组讨论:老舍先生笔下这只既古怪又可爱的花猫,为什么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
2、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梳理:
(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实具体、将猫视为朋友、字里行间处处留情)
3、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自主选择,积累词汇
1、用喜欢的符号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摘抄在“采蜜本”上。
2、同桌互相交流。
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话,想一想:同样是关于猫的描写,这两段话与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在观察与表达的角度上分别有什么不同?
(提示:第二段话与课文《猫》相似,侧重于用拟人的手法侧面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第一段话则从正面直接描写猫的外形特点。)
2、小组交流。
3、课后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配一段旁白。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9)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菁选3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学生展示。
⑵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⑴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⑵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⑴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⑵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静
江水涨七八米
⑶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__________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_____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设计的基本思想】
品文赏潮、交流说潮、赞潮升情:
在品读课文中,欣赏钱江潮的雄伟气势,通过同伴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潮,发展语言,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赞美家乡的潮,由此联系到其精神,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学生展示。
⑵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观潮》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⑴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⑵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⑴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⑵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静
江水涨七八米
⑶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__________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_____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设计的基本思想】
品文赏潮、交流说潮、赞潮升情:
在品读课文中,欣赏钱江潮的雄伟气势,通过同伴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潮,发展语言,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赞美家乡的潮,由此联系到其精神,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推荐访问:观潮 上册 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上一篇:酒店装修考察报告(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