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棋》教学反思【10篇】(2023年)
《学棋》教学反思1 在这次王老师的辅导活动中,我选择了《学棋》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一年来,王老师对我们青年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辅导,我根据王老师对第一课时提出的要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备好了课。 第一次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棋》教学反思【10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学棋》教学反思1
在这次王老师的辅导活动中,我选择了《学棋》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一年来,王老师对我们青年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辅导,我根据王老师对第一课时提出的要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备好了课。
第一次上课后,学生总体反映不错,自我感觉在课的整体把握上比较流畅,但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对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精巧以及在“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上的欠缺。课后,王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议,帮助我备好了第二次课:
1、揭题环节的改动:
原版本: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谁来读读它的名字。围棋的围,什么旁?棋,怎么记?修改后: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现在已被列为竞赛项目,想要获得竞赛冠军,那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得下苦功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
通过这样的改动,更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学习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在课前就和学生说清楚本课要学的内容。
在出示课题环节,原来的设计是在三部曲后,采用老办法,让学生用两个字概括课文讲了什么事?修改后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比较巧妙,通过看图交流,引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着重“拜秋为师”这个词,再问“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什么?”自然而然引出了课题。
2、教学中的失误: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在学生初读后就请他们找一找总领这一小节的句子,虽然学生找出来了。但当时学生的反应也让我感觉这个问题似乎不大符合学生实际,大部分人显出了很茫然的样子。王老师告诉我这是要到三年级才教学的内容,我这是在搞“*”,如果真要教,可以等到第二课时时再讲。这件事让我知道备课不能光备本年级的课,要也备高年级的课,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3、结尾环节的处理:
原版本我只是简单地讲了讲“另一位学生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当时的感觉有点像一刀切,一下结束,让人明白不过来。王老师建议我可以引入第三小节,看一看这两个学生的表现,知道另一个学生没多大长进,请他们回家后读课文找原因。这样一来,整堂课就连贯起来,既有局部,又有整体,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我做了如下处理:用一个“聪”字回顾了全文,让小朋友明白了想要成为聪明的人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再问另一位学生的情况,就比较自然了。
4、巩固复习阶段:
原版本只是设计了一些字谜,比较牵强,有的谜语都是自己编出来的,缺少科学性,游戏也做得比较死。王老师提出对于游戏巩固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还可以采用直接对话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生字的音形问题,为识字写字服务。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版本:给字找词、对号入座、直接对话、小灵通有奖竞猜等游戏,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王老师常问我们为什么公开课总上第二课时,不上第一课时?为什么我们的第一课时总是那样千篇一律,不能突破传统,还学生一个灵动的课堂。通过这次活动,更加深了我对第一课时的理解。结合一年来王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课后,我写下了自己对第一课时的一些浅薄的想法。
一、目标定位理性化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保障。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时应达到不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些因素决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能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要做到因文而异。如教学《学棋》一课时,我根据课后习题“说说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重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一个学生下围棋获取成功的原因与结果,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而另一个学生的表现我则留在了第二课时,结合随文识字,我还完成了文中五个生字的教学。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我大胆舍去第三小节,将“学习诗歌的一、二小节,感受水乡‘水多’、‘船多’的特点”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第二课时学习“歌多”打下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环节设计合理化
上学期,王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上课伊始,就先给学生做了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一下把学生的兴趣提了上来。同时这个实验也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王老师又让学生用四个字来说说课文讲了谁,什么事,学生自然地把课题讲了出来,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先不揭题,直到课文讲完,再要求学生用个成语来概括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还明白了成语的意思,这比在课前揭题,学生不明含义地情况下学习,效果好得了!
巩固复习。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你记住了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提醒大家?”这样的老办法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以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设计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也要寻求突破,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如教学《学棋》一课前5个生字“能、围、专、致、棋”,我先出示熟字“手”,请学生给“手”找朋友,学生马上能找出“能手”“棋手”,板书教学“能”“棋”。接着提问:课文中谁是能手?是什么样的能手?用“能手”简单介绍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板书教学“围”。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内涵却非常丰富,第一个练习不仅认字还组了词,第二个练习涉及到学生对前文的巩固以及口语表达的练习。剩下两个字我采用歌诀法及猜谜法,帮助学生识记。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颠倒顺序、故意写错等方法考验学生,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句子。还可以借助当今媒体,设计出如:“小灵通有奖竞猜”、“今天谁会赢”、“智力大冲浪”等新游戏,其实游戏的内容大致都是相似的,但这样的名字就足够吊起学生的胃口,还怕他们不跟着老师走吗?
三、教学内容多元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曾为第一课时上到一半嘎然而止,这样的做法是否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这样的问题矛盾过,在多次反复比较后,我发现在第一课时结尾时,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然后设置疑问,抛出话题,留下悬念,似乎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我上到狐狸两次说好话讨好乌鸦,都没有骗到肉之后,抛出了这两个问题:那第三次它又会说些什么呢?最终狐狸有没有吃到乌鸦嘴里的肉呢?请学生课后在书本中找答案。这时学生都发出“唉”的叹气声,而这一声“唉”正是我所要追求的效果。就好像评书听到最高潮处,突然惊堂木一拍,请听下回分解,是同样的道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的效果。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以我想,年轻的我们,更应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理念,积极实践,让第一课时也焕以出不一样的光彩!
同时我也要深深的感谢王老师,这一年来,不仅在教学上,更是在生活上、为人上,对我言传身教,让我在收获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收获了一种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课上过了,不等于一切事情都结束了,王老师所教给我们的许多东西都还值得我去细细体味,并运用于将来的教育教学中。
《学棋》教学反思2
昨天(星期四)上午,听一年级的两位年轻老师讲语文课,郑**讲的是《团团和圆圆》,毕**讲的是《乌鸦喝水》。两位老师都很努力,提前一周准备,反复修改教案和课件,所以课上得都比较让人满意。
晚上回到家,心想:年轻老师进步这么快,作为老教师,如果由我来上一节课,效果会怎样呢?能不能把握好重点、难点,选择好方式方法?这么想着,就打开书,仔细看了课文,确定好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和程序。然后打开电脑,做了课件。
今天的课,由于准备充分,上的效果总体还是让我满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导课。
我从题目入手,就大屏幕上的“学棋”问学生:“‘学’是学习,学习什么?”
有学生说:“学习下棋!”
“对!”
云开又大喊:“学习棋艺!”果然是个聪明的孩子,对新词就是敏感。
接下来我问:“谁学习下棋,向谁学习下棋?”
学生回答出来后,我让他们把以上内容串成一句话。经过尝试,学生串成的这句话是:两个学生跟秋学习下围棋的技艺。
接下来,我问:“这两个学生为什么要跟秋学习下棋呢?请大家看第一自然段。”
[反思]这个导课环节自然流畅,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接下来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又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回答了两个学生向秋学下棋的原因,使语言训练进一步得到落实。]
二、词句的理解与辨析
1、词语。为了让学生理解“能手”的意思,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是“高手”,有学生说是“下棋很厉害”。然后我让学生造句,并且开了一个头“田敬轩是我们班的画画能手。”学生马上顺竿爬“……是我们班的写字能手。”“……是我们班的朗读能手。”又有人夸“……是我们班的写字能手。”我就引导:能不能一下子说几个人是写字能手?”学生继续尝试说句子。得到夸奖的同学心里美滋滋的。这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刘佳承说:“我爸爸是修车能手!”我赶快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好句造得真不少。这时,我问:“大家能带着这种赞赏的语气读读第一自然段吗?”学生的感情自然迸发,读得很好!
2、句子。学习另一个学生学棋的结果时,我出示了“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这句话,同时出示的还有“棋艺一直没有长进。”让学生比较。又是云开抢先举手:“没有多大长进是说他还有一丁点长进(边说边用手指比了比),没有长进就是没有一点长进。”说得真挺对的。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阶梯图,用一级级高高的台阶表示第一个学生的进步,用一级级极矮的台阶表示另一个学生的进步。这一补充,学生理解得便清清楚楚了。
[反思]谁说只有数学语言要准确?语文的词句理解也要准确而深刻,没有严格有序的训练,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其他学科术语的表述哪能准确简练?]
三、中心的提炼
在课堂上,我们花大力气,读、找两个同学的表现,并挑关键词概括。学最后一自然段时,学生已然知道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了。所以,在概括课文中心时,学生的发言简炼而准确,比如:“学了本课,我明白了学习专心致志。”“学了本课,我明白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走神儿,老是走神儿就没有好的结果。”……让我甚为满意。
[反思]如果学了一篇有寓意的文章,学生却不能有所收获,那一定是我们在前面的教学中引导不到位。
当然,本课教学也留下了遗憾。
一、言语训练有些多,至少五次,造成课堂朗读略显不够。以后,应该有所侧重,作好取舍,一节课上,不能多于三次。
二、我没有抓住板书训练学生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本来,在导课时就题目学习让学生完整说了一句话,已经完成了一半,后面却没有让学生抓住板书的关键词继续练习,真是遗憾。想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今天的板书这么提纲挈领,没让学生概括真是极大的浪费。当然,这是我缺少思想意识的结果。所以我感谢这次反思,让我有了这个意识,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学棋》教学反思3
第一次读《学棋》这篇课文,就觉得该课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晰明了,道理易得实用。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神儿,所学结果完全不同,通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通过朗读,我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
在讲完第一小节后,学生们直接说了本文的第三小节——两个学生的学棋结果: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在理解“出色”、“没有多大长进”后,问学生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问:“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棋,为什么学习的结果不一样?”这时我再让他们自己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原因。
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去总结。
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学完课文,我还进行了语文的外延。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就是以围棋为载体。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围棋能手,聂卫*、马晓春、俞斌、常昊等,我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的小故事并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在教学生字时,孩子们都是自己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的占格位置,以及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室范写,学生再写。养成了很好的写字习惯。
《学棋》教学反思4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感情朗读。
第二自然段写了秋的两个学生在学棋时的不同表现。这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课文中的插图也与此段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一处: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让学生读读找找这个学生的动作,强调“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让学生体会看和听是同时发生的,学生看的时候在听,听的时候在看,再用“一边……一边……”说说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而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学生不难找出相关的句子。同样让学生读,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体会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找找另一位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位学生在学习时是心不在焉。听着听着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再注意老师的讲课了。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两段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第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话语介绍了这两个学生后来的情况,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
学完课文,并不意味着结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的强音就是学习。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围棋能手,聂卫*、马晓春、俞斌、常昊等,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的小故事和同学交流一下,有条件的还可以学习一下围棋。
《学棋》教学反思5
《学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由果找因、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教学,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1、利用文中插图导入新授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好文中插图,先让学生给图中人物命名,然后问为什么他们要跟秋学棋,这样很自然的导入文中的第一段。在学习第一段时,我抓住了“远近闻名”和“能手”两个词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有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由果找因。
学完第一段后,直接导出了第三段——两个学生的学棋结果。在理解了“出色”、“没有多大长进”后,问学生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问:“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棋,为什么学习的结果不一样?”这时我再让他们自己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原因。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中的句子,再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去总结。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由此学生们自悟出了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我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
3、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例如:通过理解“能手”、“远近闻名”,然后提问“秋的棋艺这么高超,你能读出他的名气吗?”又如:理解“专心致志”一词时,没有单独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联系课文,让学生先通过朗读感悟,再从文中找出体现“专心致志”的三个动词 “听”、“看”、“问”,进而拓展“他上课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由此想到了“记”、“练”、“说”、“想”这些词,最后点拨:像这样边学边想,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就叫专心致志。学生不仅掌握了“专心致志”的意思, 更了解了如何才能专心致志。这样的朗读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学生很容易就把意思读出来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自己首先做回学生,做文章的第一读者,用心研读,吃透教材,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本意,然后细心地设想学生在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第一步就去翻阅教参、花心思设计缜密的教学过程、寻找丰富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语文课上出特色来,激发起孩子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把每一篇课文都当做和学生*等对话的资源,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扎扎实实地训练他们的语文基本功。
《学棋》教学反思6
曾在竹西小学听过陈老师上这篇课文,当时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因此我这课也是按照陈老师那种大的方向,在细节上作了一些小调整。
在第一课时我最欣赏的就是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然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个情景创设的非常好。没有按照常规,在揭示课题之后就向学生提问,因为,那是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比较肤浅,只要是读过课文的学生都能够解答,所以也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而现在这种提问方式,可以直抵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具有非常高的概括性。与之相联系我们之前的提问,就显得很粗糙,没有经过对文本的研读,所作的都是一些无用功。因此,以后要认真研究课本,找出事情矛盾的集中点,并将此作为文章的切入口。
教学第二自然段是主要抓住两个学生的各自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从而反映出一个学生上课专心致志,另一名学生走神。此外,我对于陈老师的一些字、词、句训练有选择的删去了一点。一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纳不了太多的东西;二是,有些训练以前已经做过多次,学生们都已熟练掌握,不需要再花费时间。
《学棋》教学反思7
师:板书:“棋”字,说说怎样识记这个生字?
生: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这个“棋”字,木字旁加上其它的“其”字,就是这个下棋的“棋”字。
生:棋是形声字,棋子是木头做的,所以用木字旁。
师:(在“棋”字的前面加上“学”字)这是完整的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跟谁学棋?学的是什么棋?
生:怎样学棋的?
生:学棋的结果怎样?
师:现在请同学听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到的问题。
师:范读课文。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知道了自己的提出的问题,那就是两个同学跟一个叫秋的老师学下围棋。
生:我也知道了他们学的是围棋。
师:你如果自己读了课文,可能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的更清楚,甚至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者句子来概括呢?我们读一读,试试看。
生:自读课文。
师:再来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圈画出来,这时你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会更深。
生:继续读课文,圈画生字。
师:读了两遍课文,你可能有话要说,如果再读一遍,你可能说的会更完整,更具体。你可以站起来,大声的朗读课文,把你刚才的体会读进去。
生:起立朗读课文。
师:读了三遍课文,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了,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秋和他的两个学生。
生:课文里写秋的词语有“能手”“远近闻名”。
生:课文里写其中的一个学生的词语是“专心致志”。
生:写另一个学生的词语是“不由得、走了神儿”
师:能不能用上两个成语概括一下这个学生的表现。
生:还可以用上“三心二意”这个成语来概括。
生:“漫不经心”
生:“东张西望”
生:……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学棋
秋——下棋能手(远近闻名)
学生甲:专心致志
学生乙:三心二意、漫不经心、东张西望
师:你能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结合老师的板书,再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吗?
生:……
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进而“感”并且“悟”。要真正的达到感和悟的程度,必须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以便于他们从文本中获取和整理信息,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概括,为进一步的阅读品味奠定基础。
《学棋》教学反思8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感情朗读。
第二自然段写了秋的两个学生在学棋时的不同表现。这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课文中的插图也与此段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一处: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让学生读读找找这个学生的动作,强调“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让学生体会看和听是同时发生的,学生看的时候在听,听的时候在看,再用“一边……一边……”说说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而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学生不难找出相关的句子。同样让学生读,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体会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找找另一位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位学生在学习时是心不在焉。听着听着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再注意老师的讲课了。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两段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第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话语介绍了这两个学生后来的情况,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
学完课文,并不意味着结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的强音就是学习。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围棋能手,聂卫*、马晓春、俞斌、常昊等,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的小故事和同学交流一下,有条件的还可以学习一下围棋。
《学棋》教学反思9
《学棋》是源于《孟子-告子(上)》。故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秋的两个学生在学棋时的不同表现。这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课文中的插图也与此段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我从插图入手,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
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一处: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让学生读读找找这个学生的动作,强调“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让学生体会看和听是同时发生的,学生看的时候在听,听的时候在看,再用“一边……一边……”说说话。还展开想象那个学生他听秋说了什么?他问什么?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而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学生不难找出相关的句子。
同样让学生读,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体会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找找另一位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位学生在学习时“走神儿”就是听着听着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再注意老师的讲课了。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两段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学习第三自然段,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然后我让学生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例子也像这篇课文一样,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结果,从而揭示了生活中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学棋》教学反思10
课堂评价,我讲了《学棋》这一课。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同时跟着著名棋手秋学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后来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一个没有多大长进的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思路是:导入课文,检查预习后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正确朗读,并能知道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下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段分析课文,重点分析第二段中两个学生学棋时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白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的道理,并能说说自己想要向那个学生学习,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最后给学生讲*吃墨水的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整堂课上,虽然我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放录音给学生听时,录音不能播放了,我只好讲课文动画放了两遍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
2、学生不活跃,调动不起来。我班学生*时上课时回答问题还是挺积极的,可是今天课堂却显得很紧张,提出问题没人举手。其实我设计的问题难度并不大,大多数学生本应该能够回答的。
3、让学生读的很少。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来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多读课文的,包括之名单个学生读、齐读等,尤其是重点的部分多让学生读。可是由于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耽误了时间,所以将读课文这一部分压缩掉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点紧张、听得不够认真,另一方面是因为设计的内容过多了显得有点碎,过度又快,所以学生思维转换不过来,以至于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这一方面主要还是我的问题。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把读书作为一个重点。再者,小孩子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教学设计中不应涉及太多的知识,每个环节的转换都要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干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一方面应多注意。
学生读书托音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天强调不要托音,经常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教读,可还是没有改掉读书托音的坏习惯。以后还是要加强朗读指导。多读多练多强调。
《学棋》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学棋》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学棋》教学反思10篇
《学棋》教学反思1
在这次王老师的辅导活动中,我选择了《学棋》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一年来,王老师对我们青年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辅导,我根据王老师对第一课时提出的要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备好了课。
第一次上课后,学生总体反映不错,自我感觉在课的整体把握上比较流畅,但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对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精巧以及在“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上的欠缺。课后,王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议,帮助我备好了第二次课:
1、揭题环节的改动:
原版本: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谁来读读它的名字。围棋的围,什么旁?棋,怎么记?修改后: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现在已被列为竞赛项目,想要获得竞赛冠军,那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得下苦功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
通过这样的改动,更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学习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在课前就和学生说清楚本课要学的内容。
在出示课题环节,原来的设计是在三部曲后,采用老办法,让学生用两个字概括课文讲了什么事?修改后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比较巧妙,通过看图交流,引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着重“拜秋为师”这个词,再问“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什么?”自然而然引出了课题。
2、教学中的失误: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在学生初读后就请他们找一找总领这一小节的句子,虽然学生找出来了。但当时学生的反应也让我感觉这个问题似乎不大符合学生实际,大部分人显出了很茫然的样子。王老师告诉我这是要到三年级才教学的内容,我这是在搞“*”,如果真要教,可以等到第二课时时再讲。这件事让我知道备课不能光备本年级的课,要也备高年级的课,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3、结尾环节的处理:
原版本我只是简单地讲了讲“另一位学生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当时的感觉有点像一刀切,一下结束,让人明白不过来。王老师建议我可以引入第三小节,看一看这两个学生的表现,知道另一个学生没多大长进,请他们回家后读课文找原因。这样一来,整堂课就连贯起来,既有局部,又有整体,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我做了如下处理:用一个“聪”字回顾了全文,让小朋友明白了想要成为聪明的人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再问另一位学生的情况,就比较自然了。
4、巩固复习阶段:
原版本只是设计了一些字谜,比较牵强,有的谜语都是自己编出来的,缺少科学性,游戏也做得比较死。王老师提出对于游戏巩固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还可以采用直接对话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生字的音形问题,为识字写字服务。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版本:给字找词、对号入座、直接对话、小灵通有奖竞猜等游戏,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王老师常问我们为什么公开课总上第二课时,不上第一课时?为什么我们的第一课时总是那样千篇一律,不能突破传统,还学生一个灵动的课堂。通过这次活动,更加深了我对第一课时的理解。结合一年来王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课后,我写下了自己对第一课时的一些浅薄的想法。
一、目标定位理性化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保障。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时应达到不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些因素决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能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要做到因文而异。如教学《学棋》一课时,我根据课后习题“说说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重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一个学生下围棋获取成功的原因与结果,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而另一个学生的表现我则留在了第二课时,结合随文识字,我还完成了文中五个生字的教学。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我大胆舍去第三小节,将“学习诗歌的一、二小节,感受水乡‘水多’、‘船多’的特点”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第二课时学习“歌多”打下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环节设计合理化
上学期,王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上课伊始,就先给学生做了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一下把学生的兴趣提了上来。同时这个实验也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王老师又让学生用四个字来说说课文讲了谁,什么事,学生自然地把课题讲了出来,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先不揭题,直到课文讲完,再要求学生用个成语来概括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还明白了成语的意思,这比在课前揭题,学生不明含义地情况下学习,效果好得了!
巩固复习。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你记住了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提醒大家?”这样的老办法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以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设计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也要寻求突破,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如教学《学棋》一课前5个生字“能、围、专、致、棋”,我先出示熟字“手”,请学生给“手”找朋友,学生马上能找出“能手”“棋手”,板书教学“能”“棋”。接着提问:课文中谁是能手?是什么样的能手?用“能手”简单介绍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板书教学“围”。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内涵却非常丰富,第一个练习不仅认字还组了词,第二个练习涉及到学生对前文的巩固以及口语表达的练习。剩下两个字我采用歌诀法及猜谜法,帮助学生识记。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颠倒顺序、故意写错等方法考验学生,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句子。还可以借助当今媒体,设计出如:“小灵通有奖竞猜”、“今天谁会赢”、“智力大冲浪”等新游戏,其实游戏的内容大致都是相似的,但这样的名字就足够吊起学生的胃口,还怕他们不跟着老师走吗?
三、教学内容多元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曾为第一课时上到一半嘎然而止,这样的做法是否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这样的问题矛盾过,在多次反复比较后,我发现在第一课时结尾时,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然后设置疑问,抛出话题,留下悬念,似乎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我上到狐狸两次说好话讨好乌鸦,都没有骗到肉之后,抛出了这两个问题:那第三次它又会说些什么呢?最终狐狸有没有吃到乌鸦嘴里的肉呢?请学生课后在书本中找答案。这时学生都发出“唉”的叹气声,而这一声“唉”正是我所要追求的效果。就好像评书听到最高潮处,突然惊堂木一拍,请听下回分解,是同样的道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的效果。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以我想,年轻的我们,更应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理念,积极实践,让第一课时也焕以出不一样的光彩!
同时我也要深深的感谢王老师,这一年来,不仅在教学上,更是在生活上、为人上,对我言传身教,让我在收获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收获了一种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课上过了,不等于一切事情都结束了,王老师所教给我们的许多东西都还值得我去细细体味,并运用于将来的教育教学中。
《学棋》教学反思2
昨天(星期四)上午,听一年级的两位年轻老师讲语文课,郑**讲的是《团团和圆圆》,毕**讲的是《乌鸦喝水》。两位老师都很努力,提前一周准备,反复修改教案和课件,所以课上得都比较让人满意。
晚上回到家,心想:年轻老师进步这么快,作为老教师,如果由我来上一节课,效果会怎样呢?能不能把握好重点、难点,选择好方式方法?这么想着,就打开书,仔细看了课文,确定好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和程序。然后打开电脑,做了课件。
今天的课,由于准备充分,上的效果总体还是让我满意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导课。
我从题目入手,就大屏幕上的“学棋”问学生:“‘学’是学习,学习什么?”
有学生说:“学习下棋!”
“对!”
云开又大喊:“学习棋艺!”果然是个聪明的孩子,对新词就是敏感。
接下来我问:“谁学习下棋,向谁学习下棋?”
学生回答出来后,我让他们把以上内容串成一句话。经过尝试,学生串成的这句话是:两个学生跟秋学习下围棋的技艺。
接下来,我问:“这两个学生为什么要跟秋学习下棋呢?请大家看第一自然段。”
[反思]这个导课环节自然流畅,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接下来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又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回答了两个学生向秋学下棋的原因,使语言训练进一步得到落实。]
二、词句的理解与辨析
1、词语。为了让学生理解“能手”的意思,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是“高手”,有学生说是“下棋很厉害”。然后我让学生造句,并且开了一个头“田敬轩是我们班的画画能手。”学生马上顺竿爬“……是我们班的写字能手。”“……是我们班的朗读能手。”又有人夸“……是我们班的写字能手。”我就引导:能不能一下子说几个人是写字能手?”学生继续尝试说句子。得到夸奖的同学心里美滋滋的。这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刘佳承说:“我爸爸是修车能手!”我赶快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他。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好句造得真不少。这时,我问:“大家能带着这种赞赏的语气读读第一自然段吗?”学生的感情自然迸发,读得很好!
2、句子。学习另一个学生学棋的结果时,我出示了“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这句话,同时出示的还有“棋艺一直没有长进。”让学生比较。又是云开抢先举手:“没有多大长进是说他还有一丁点长进(边说边用手指比了比),没有长进就是没有一点长进。”说得真挺对的。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阶梯图,用一级级高高的台阶表示第一个学生的进步,用一级级极矮的台阶表示另一个学生的进步。这一补充,学生理解得便清清楚楚了。
[反思]谁说只有数学语言要准确?语文的词句理解也要准确而深刻,没有严格有序的训练,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其他学科术语的表述哪能准确简练?]
三、中心的提炼
在课堂上,我们花大力气,读、找两个同学的表现,并挑关键词概括。学最后一自然段时,学生已然知道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了。所以,在概括课文中心时,学生的发言简炼而准确,比如:“学了本课,我明白了学习专心致志。”“学了本课,我明白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走神儿,老是走神儿就没有好的结果。”……让我甚为满意。
[反思]如果学了一篇有寓意的文章,学生却不能有所收获,那一定是我们在前面的教学中引导不到位。
当然,本课教学也留下了遗憾。
一、言语训练有些多,至少五次,造成课堂朗读略显不够。以后,应该有所侧重,作好取舍,一节课上,不能多于三次。
二、我没有抓住板书训练学生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本来,在导课时就题目学习让学生完整说了一句话,已经完成了一半,后面却没有让学生抓住板书的关键词继续练习,真是遗憾。想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今天的板书这么提纲挈领,没让学生概括真是极大的浪费。当然,这是我缺少思想意识的结果。所以我感谢这次反思,让我有了这个意识,这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学棋》教学反思3
第一次读《学棋》这篇课文,就觉得该课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晰明了,道理易得实用。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神儿,所学结果完全不同,通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通过朗读,我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
在讲完第一小节后,学生们直接说了本文的第三小节——两个学生的学棋结果: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在理解“出色”、“没有多大长进”后,问学生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问:“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棋,为什么学习的结果不一样?”这时我再让他们自己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原因。
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去总结。
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学完课文,我还进行了语文的外延。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就是以围棋为载体。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围棋能手,聂卫*、马晓春、俞斌、常昊等,我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的小故事并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在教学生字时,孩子们都是自己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的占格位置,以及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室范写,学生再写。养成了很好的写字习惯。
《学棋》教学反思4
在这次王老师的辅导活动中,我选择了《学棋》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一年来,王老师对我们青年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辅导,我根据王老师对第一课时提出的要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备好了课。
第一次上课后,学生总体反映不错,自我感觉在课的整体把握上比较流畅,但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对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精巧以及在“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上的欠缺。课后,王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议,帮助我备好了第二次课:
1、揭题环节的改动:
原版本: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谁来读读它的名字。围棋的围,什么旁?棋,怎么记?修改后: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现在已被列为竞赛项目,想要获得竞赛冠军,那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得下苦功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
通过这样的改动,更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学习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在课前就和学生说清楚本课要学的内容。
在出示课题环节,原来的设计是在三部曲后,采用老办法,让学生用两个字概括课文讲了什么事?修改后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比较巧妙,通过看图交流,引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着重“拜秋为师”这个词,再问“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什么?”自然而然引出了课题。
2、教学中的失误: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在学生初读后就请他们找一找总领这一小节的句子,虽然学生找出来了。但当时学生的反应也让我感觉这个问题似乎不大符合学生实际,大部分人显出了很茫然的样子。王老师告诉我这是要到三年级才教学的内容,我这是在搞“*”,如果真要教,可以等到第二课时时再讲。这件事让我知道备课不能光备本年级的课,要也备高年级的课,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3、结尾环节的处理:
原版本我只是简单地讲了讲“另一位学生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当时的感觉有点像一刀切,一下结束,让人明白不过来。王老师建议我可以引入第三小节,看一看这两个学生的表现,知道另一个学生没多大长进,请他们回家后读课文找原因。这样一来,整堂课就连贯起来,既有局部,又有整体,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我做了如下处理:用一个“聪”字回顾了全文,让小朋友明白了想要成为聪明的人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再问另一位学生的情况,就比较自然了。
4、巩固复习阶段:
原版本只是设计了一些字谜,比较牵强,有的谜语都是自己编出来的,缺少科学性,游戏也做得比较死。王老师提出对于游戏巩固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还可以采用直接对话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生字的音形问题,为识字写字服务。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版本:给字找词、对号入座、直接对话、小灵通有奖竞猜等游戏,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王老师常问我们为什么公开课总上第二课时,不上第一课时?为什么我们的第一课时总是那样千篇一律,不能突破传统,还学生一个灵动的课堂。通过这次活动,更加深了我对第一课时的理解。结合一年来王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课后,我写下了自己对第一课时的一些浅薄的想法。
一、目标定位理性化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保障。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时应达到不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些因素决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能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要做到因文而异。如教学《学棋》一课时,我根据课后习题“说说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重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一个学生下围棋获取成功的原因与结果,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而另一个学生的表现我则留在了第二课时,结合随文识字,我还完成了文中五个生字的教学。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我大胆舍去第三小节,将“学习诗歌的一、二小节,感受水乡‘水多’、‘船多’的特点”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第二课时学习“歌多”打下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环节设计合理化
上学期,王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上课伊始,就先给学生做了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一下把学生的兴趣提了上来。同时这个实验也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王老师又让学生用四个字来说说课文讲了谁,什么事,学生自然地把课题讲了出来,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先不揭题,直到课文讲完,再要求学生用个成语来概括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还明白了成语的意思,这比在课前揭题,学生不明含义地情况下学习,效果好得了!
巩固复习。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你记住了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提醒大家?”这样的老办法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以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设计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也要寻求突破,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如教学《学棋》一课前5个生字“能、围、专、致、棋”,我先出示熟字“手”,请学生给“手”找朋友,学生马上能找出“能手”“棋手”,板书教学“能”“棋”。接着提问:课文中谁是能手?是什么样的能手?用“能手”简单介绍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板书教学“围”。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内涵却非常丰富,第一个练习不仅认字还组了词,第二个练习涉及到学生对前文的巩固以及口语表达的练习。剩下两个字我采用歌诀法及猜谜法,帮助学生识记。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颠倒顺序、故意写错等方法考验学生,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句子。还可以借助当今媒体,设计出如:“小灵通有奖竞猜”、“今天谁会赢”、“智力大冲浪”等新游戏,其实游戏的内容大致都是相似的,但这样的名字就足够吊起学生的胃口,还怕他们不跟着老师走吗?
三、教学内容多元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曾为第一课时上到一半嘎然而止,这样的做法是否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这样的问题矛盾过,在多次反复比较后,我发现在第一课时结尾时,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然后设置疑问,抛出话题,留下悬念,似乎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我上到狐狸两次说好话讨好乌鸦,都没有骗到肉之后,抛出了这两个问题:那第三次它又会说些什么呢?最终狐狸有没有吃到乌鸦嘴里的肉呢?请学生课后在书本中找答案。这时学生都发出“唉”的叹气声,而这一声“唉”正是我所要追求的效果。就好像评书听到最高潮处,突然惊堂木一拍,请听下回分解,是同样的道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的效果。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以我想,年轻的我们,更应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理念,积极实践,让第一课时也焕以出不一样的光彩!
同时我也要深深的感谢王老师,这一年来,不仅在教学上,更是在生活上、为人上,对我言传身教,让我在收获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收获了一种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课上过了,不等于一切事情都结束了,王老师所教给我们的许多东西都还值得我去细细体味,并运用于将来的教育教学中。
《学棋》教学反思5
曾在竹西小学听过陈老师上这篇课文,当时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因此我这课也是按照陈老师那种大的方向,在细节上作了一些小调整。
在第一课时我最欣赏的就是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然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个情景创设的非常好。没有按照常规,在揭示课题之后就向学生提问,因为,那是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比较肤浅,只要是读过课文的学生都能够解答,所以也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而现在这种提问方式,可以直抵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具有非常高的概括性。与之相联系我们之前的提问,就显得很粗糙,没有经过对文本的研读,所作的都是一些无用功。因此,以后要认真研究课本,找出事情矛盾的集中点,并将此作为文章的切入口。
教学第二自然段是主要抓住两个学生的各自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从而反映出一个学生上课专心致志,另一名学生走神。此外,我对于陈老师的一些字、词、句训练有选择的删去了一点。一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纳不了太多的东西;二是,有些训练以前已经做过多次,学生们都已熟练掌握,不需要再花费时间。
《学棋》教学反思6
《学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学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通文、识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在新课标中,对小学生还提出了具体的倾听要求:低年级能听别人说一段话或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话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在第一环节导入部分中,我抛出一个问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初步设想时,以为学生会“忙着”质疑,所以我对学生提出的倾听要求是——别的学生提出问题时,你要认真听,避免与同学的疑问重复。提出了这个要求,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听,并促进他们多多地思考。然而学生却没有质疑,最终变成了我的自问自答。
第二环节是随文识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流利课文。这环节教学中,“听、读、说”紧密结合,在指名学生读词语、读片段时,其他学生要带着问题去听:听读的同学字音有没有读准、句子有没有读流利,而且要等读的同学读完之后再点评。这样,每个人都能带着任务读好课文。在这过程中,我也进行及时、公正地对学生倾听进行表扬,经常采用“你听得很认真”,“你的小耳朵真灵”等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倾听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我在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就辅导了一个长句子和一个成语,忽略了其他内容的指导,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还要改进,争取在“教——扶——放”的过程中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
第三环节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通读完整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的层次比较清楚,学生看着清晰的板书很容易就能说出来,我要求指名的学生说的同时,其他同学静静地听,心里也默默地说一说,如有不同意见再反馈,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最后一个环节是识字写字,识字时仔细听同学读,如果同学读对了,就跟着他一起读,如果读错了,举手反馈,大家互相学习纠正。写字时,我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认清字形、了解结构、抓住主要笔画,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全,其他同学补充,如果学生不认真倾听的话就不会有“反馈”和“补充”。“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由于整堂课的时间把握得不到位,写字环节的时间太少了,也没有机会进行展示与相应的指导。
总之,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会抓住每堂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学棋》教学反思7
《学棋》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在教学中,我通过朗读的指导、重点词语的品析、说话的训练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一、朗读引导,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巧妙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如指导学生读好“远近闻名”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请学生来读,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越读越有劲,也达到了理解词语的目的。
二、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的感悟。
在教学中,我能抓住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使用语言。如在教学“没有多大长进”一处时,让学生是把“多大”去掉,改成“一直没有长进”,想想这样行不行。通过这样的比较,能让学生领悟的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是那么的有意思,同时也知道只有准确地使用语言,才能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理解词语没有字字落实。如在理解“远近闻名”时,我指导学生理解了“远”和“近”,但是,对“闻”字没有加强理解,因此,学生没有很好地深刻地理解这个词语。
二、指导看图没有到位。书本上有两幅插图,让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插图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时,我做到了联系插图,但是,还不够,还不够全面。比如,观察第一张图时,只是在理解“专心致志”时让学生看图理解,在接下来学习另一个学生学棋的态度时就没有让学生再看图来理解,有点缺陷。
《学棋》教学反思8
本课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在评价预习阶段,对于“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我尝试让学生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并试图说一说表示学习认真有关的词,如:目不转睛,全神贯注。但学完此课后,我觉得如果学习“专心致志”时联系课文教学,那学生掌握得会更透彻,理解得也较深入,也能达到语文教学文本和生活的结合。
教学第一自然段是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表现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我抓住了“能手”进行重点理解,但忽视了对“远近闻名”的指导。教学时我认为“远近闻名”学生已很熟悉,但现在想想我忽略了“温故而知新”所蕴含的内涵。
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学生的不同表现,从而导致的不同结果,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由读,自已读,自已去总结。但教学时忽略了书上插图与文本的相结合,忽视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的训练。
《学棋》教学反思9
课堂评价,我讲了《学棋》这一课。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同时跟着著名棋手秋学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后来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一个没有多大长进的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思路是:导入课文,检查预习后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正确朗读,并能知道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下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段分析课文,重点分析第二段中两个学生学棋时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白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的道理,并能说说自己想要向那个学生学习,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最后给学生讲*吃墨水的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整堂课上,虽然我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放录音给学生听时,录音不能播放了,我只好讲课文动画放了两遍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
2、学生不活跃,调动不起来。我班学生*时上课时回答问题还是挺积极的,可是今天课堂却显得很紧张,提出问题没人举手。其实我设计的问题难度并不大,大多数学生本应该能够回答的。
3、让学生读的很少。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来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多读课文的,包括之名单个学生读、齐读等,尤其是重点的部分多让学生读。可是由于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耽误了时间,所以将读课文这一部分压缩掉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点紧张、听得不够认真,另一方面是因为设计的内容过多了显得有点碎,过度又快,所以学生思维转换不过来,以至于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这一方面主要还是我的问题。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把读书作为一个重点。再者,小孩子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教学设计中不应涉及太多的知识,每个环节的转换都要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干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一方面应多注意。
学生读书托音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天强调不要托音,经常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教读,可还是没有改掉读书托音的坏习惯。以后还是要加强朗读指导。多读多练多强调。
《学棋》教学反思10
今天我教学了《学棋》这篇课文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
我抓住“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
教学时还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有感情朗读。;过渡语言还可以,能结合课文情境来过渡,比如:“谁来夸夸他呀?”,但有时还是有些生硬。作为青年老师对教材的专研不够深入,有待提高,本课其实可以抓住“专心致志”这个词来串起全篇的主线,可以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在结合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再次深化“专心致志”这个词义,接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中还专心致志做哪些事情?还有的就是理解词语的方法太单一;有了训练的意识,但是练得太多了,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设计练习;我的语言太过快了,没有抑扬顿挫,表现力要加强。
《学棋》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学棋》教学反思10篇
《学棋》教学反思1
在这次王老师的辅导活动中,我选择了《学棋》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一年来,王老师对我们青年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辅导,我根据王老师对第一课时提出的要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备好了课。
第一次上课后,学生总体反映不错,自我感觉在课的整体把握上比较流畅,但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对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精巧以及在“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上的欠缺。课后,王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议,帮助我备好了第二次课:
1、揭题环节的改动:
原版本: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谁来读读它的名字。围棋的围,什么旁?棋,怎么记?修改后: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现在已被列为竞赛项目,想要获得竞赛冠军,那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得下苦功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
通过这样的改动,更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学习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在课前就和学生说清楚本课要学的内容。
在出示课题环节,原来的设计是在三部曲后,采用老办法,让学生用两个字概括课文讲了什么事?修改后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比较巧妙,通过看图交流,引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着重“拜秋为师”这个词,再问“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什么?”自然而然引出了课题。
2、教学中的失误: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在学生初读后就请他们找一找总领这一小节的句子,虽然学生找出来了。但当时学生的反应也让我感觉这个问题似乎不大符合学生实际,大部分人显出了很茫然的样子。王老师告诉我这是要到三年级才教学的内容,我这是在搞“*”,如果真要教,可以等到第二课时时再讲。这件事让我知道备课不能光备本年级的课,要也备高年级的课,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3、结尾环节的处理:
原版本我只是简单地讲了讲“另一位学生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当时的感觉有点像一刀切,一下结束,让人明白不过来。王老师建议我可以引入第三小节,看一看这两个学生的表现,知道另一个学生没多大长进,请他们回家后读课文找原因。这样一来,整堂课就连贯起来,既有局部,又有整体,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我做了如下处理:用一个“聪”字回顾了全文,让小朋友明白了想要成为聪明的人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再问另一位学生的情况,就比较自然了。
4、巩固复习阶段:
原版本只是设计了一些字谜,比较牵强,有的谜语都是自己编出来的,缺少科学性,游戏也做得比较死。王老师提出对于游戏巩固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还可以采用直接对话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生字的音形问题,为识字写字服务。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版本:给字找词、对号入座、直接对话、小灵通有奖竞猜等游戏,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王老师常问我们为什么公开课总上第二课时,不上第一课时?为什么我们的第一课时总是那样千篇一律,不能突破传统,还学生一个灵动的课堂。通过这次活动,更加深了我对第一课时的理解。结合一年来王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课后,我写下了自己对第一课时的一些浅薄的想法。
一、目标定位理性化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保障。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时应达到不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些因素决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能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要做到因文而异。如教学《学棋》一课时,我根据课后习题“说说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重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一个学生下围棋获取成功的原因与结果,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而另一个学生的表现我则留在了第二课时,结合随文识字,我还完成了文中五个生字的教学。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我大胆舍去第三小节,将“学习诗歌的一、二小节,感受水乡‘水多’、‘船多’的特点”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第二课时学习“歌多”打下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环节设计合理化
上学期,王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上课伊始,就先给学生做了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一下把学生的兴趣提了上来。同时这个实验也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王老师又让学生用四个字来说说课文讲了谁,什么事,学生自然地把课题讲了出来,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先不揭题,直到课文讲完,再要求学生用个成语来概括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还明白了成语的意思,这比在课前揭题,学生不明含义地情况下学习,效果好得了!
巩固复习。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你记住了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提醒大家?”这样的老办法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以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设计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也要寻求突破,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如教学《学棋》一课前5个生字“能、围、专、致、棋”,我先出示熟字“手”,请学生给“手”找朋友,学生马上能找出“能手”“棋手”,板书教学“能”“棋”。接着提问:课文中谁是能手?是什么样的能手?用“能手”简单介绍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板书教学“围”。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内涵却非常丰富,第一个练习不仅认字还组了词,第二个练习涉及到学生对前文的巩固以及口语表达的练习。剩下两个字我采用歌诀法及猜谜法,帮助学生识记。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颠倒顺序、故意写错等方法考验学生,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句子。还可以借助当今媒体,设计出如:“小灵通有奖竞猜”、“今天谁会赢”、“智力大冲浪”等新游戏,其实游戏的内容大致都是相似的,但这样的名字就足够吊起学生的胃口,还怕他们不跟着老师走吗?
三、教学内容多元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曾为第一课时上到一半嘎然而止,这样的做法是否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这样的问题矛盾过,在多次反复比较后,我发现在第一课时结尾时,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然后设置疑问,抛出话题,留下悬念,似乎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我上到狐狸两次说好话讨好乌鸦,都没有骗到肉之后,抛出了这两个问题:那第三次它又会说些什么呢?最终狐狸有没有吃到乌鸦嘴里的肉呢?请学生课后在书本中找答案。这时学生都发出“唉”的叹气声,而这一声“唉”正是我所要追求的效果。就好像评书听到最高潮处,突然惊堂木一拍,请听下回分解,是同样的道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的效果。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以我想,年轻的我们,更应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理念,积极实践,让第一课时也焕以出不一样的光彩!
同时我也要深深的感谢王老师,这一年来,不仅在教学上,更是在生活上、为人上,对我言传身教,让我在收获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收获了一种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课上过了,不等于一切事情都结束了,王老师所教给我们的许多东西都还值得我去细细体味,并运用于将来的教育教学中。
《学棋》教学反思2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感情朗读。
第二自然段写了秋的两个学生在学棋时的不同表现。这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课文中的插图也与此段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可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一处: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让学生读读找找这个学生的动作,强调“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让学生体会看和听是同时发生的,学生看的时候在听,听的时候在看,再用“一边……一边……”说说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而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学生不难找出相关的句子。同样让学生读,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体会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找找另一位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位学生在学习时是心不在焉。听着听着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再注意老师的讲课了。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两段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不同的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自然地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第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话语介绍了这两个学生后来的情况,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
学完课文,并不意味着结束。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的强音就是学习。我国有许多著名的围棋能手,聂卫*、马晓春、俞斌、常昊等,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的小故事和同学交流一下,有条件的还可以学习一下围棋。
《学棋》教学反思3
在这次王老师的辅导活动中,我选择了《学棋》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一年来,王老师对我们青年老师进行了细致的辅导,我根据王老师对第一课时提出的要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备好了课。
第一次上课后,学生总体反映不错,自我感觉在课的整体把握上比较流畅,但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对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精巧以及在“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上的欠缺。课后,王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建议,帮助我备好了第二次课:
1、揭题环节的改动:
原版本: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谁来读读它的名字。围棋的围,什么旁?棋,怎么记?修改后:围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现在已被列为竞赛项目,想要获得竞赛冠军,那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得下苦功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
通过这样的改动,更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即“学习怎样学会并掌握围棋的课文”,在课前就和学生说清楚本课要学的内容。
在出示课题环节,原来的设计是在三部曲后,采用老办法,让学生用两个字概括课文讲了什么事?修改后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比较巧妙,通过看图交流,引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着重“拜秋为师”这个词,再问“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什么?”自然而然引出了课题。
2、教学中的失误: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在学生初读后就请他们找一找总领这一小节的句子,虽然学生找出来了。但当时学生的反应也让我感觉这个问题似乎不大符合学生实际,大部分人显出了很茫然的样子。王老师告诉我这是要到三年级才教学的内容,我这是在搞“*”,如果真要教,可以等到第二课时时再讲。这件事让我知道备课不能光备本年级的课,要也备高年级的课,这样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3、结尾环节的处理:
原版本我只是简单地讲了讲“另一位学生怎么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当时的感觉有点像一刀切,一下结束,让人明白不过来。王老师建议我可以引入第三小节,看一看这两个学生的表现,知道另一个学生没多大长进,请他们回家后读课文找原因。这样一来,整堂课就连贯起来,既有局部,又有整体,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是我做了如下处理:用一个“聪”字回顾了全文,让小朋友明白了想要成为聪明的人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再问另一位学生的情况,就比较自然了。
4、巩固复习阶段:
原版本只是设计了一些字谜,比较牵强,有的谜语都是自己编出来的,缺少科学性,游戏也做得比较死。王老师提出对于游戏巩固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还可以采用直接对话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生字的音形问题,为识字写字服务。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版本:给字找词、对号入座、直接对话、小灵通有奖竞猜等游戏,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王老师常问我们为什么公开课总上第二课时,不上第一课时?为什么我们的第一课时总是那样千篇一律,不能突破传统,还学生一个灵动的课堂。通过这次活动,更加深了我对第一课时的理解。结合一年来王老师给予我们的帮助,课后,我写下了自己对第一课时的一些浅薄的想法。
一、目标定位理性化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每一节课的保障。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时应达到不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些因素决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能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要做到因文而异。如教学《学棋》一课时,我根据课后习题“说说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重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一个学生下围棋获取成功的原因与结果,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而另一个学生的表现我则留在了第二课时,结合随文识字,我还完成了文中五个生字的教学。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我大胆舍去第三小节,将“学习诗歌的一、二小节,感受水乡‘水多’、‘船多’的特点”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第二课时学习“歌多”打下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环节设计合理化
上学期,王老师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上课伊始,就先给学生做了水的浮力这个实验,一下把学生的兴趣提了上来。同时这个实验也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王老师又让学生用四个字来说说课文讲了谁,什么事,学生自然地把课题讲了出来,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我先不揭题,直到课文讲完,再要求学生用个成语来概括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还明白了成语的意思,这比在课前揭题,学生不明含义地情况下学习,效果好得了!
巩固复习。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你记住了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提醒大家?”这样的老办法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以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设计巩固复习这一环节也要寻求突破,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如教学《学棋》一课前5个生字“能、围、专、致、棋”,我先出示熟字“手”,请学生给“手”找朋友,学生马上能找出“能手”“棋手”,板书教学“能”“棋”。接着提问:课文中谁是能手?是什么样的能手?用“能手”简单介绍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板书教学“围”。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内涵却非常丰富,第一个练习不仅认字还组了词,第二个练习涉及到学生对前文的巩固以及口语表达的练习。剩下两个字我采用歌诀法及猜谜法,帮助学生识记。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颠倒顺序、故意写错等方法考验学生,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识记句子。还可以借助当今媒体,设计出如:“小灵通有奖竞猜”、“今天谁会赢”、“智力大冲浪”等新游戏,其实游戏的内容大致都是相似的,但这样的名字就足够吊起学生的胃口,还怕他们不跟着老师走吗?
三、教学内容多元化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曾为第一课时上到一半嘎然而止,这样的做法是否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这样的问题矛盾过,在多次反复比较后,我发现在第一课时结尾时,简要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然后设置疑问,抛出话题,留下悬念,似乎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我上到狐狸两次说好话讨好乌鸦,都没有骗到肉之后,抛出了这两个问题:那第三次它又会说些什么呢?最终狐狸有没有吃到乌鸦嘴里的肉呢?请学生课后在书本中找答案。这时学生都发出“唉”的叹气声,而这一声“唉”正是我所要追求的效果。就好像评书听到最高潮处,突然惊堂木一拍,请听下回分解,是同样的道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的效果。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坚实基础,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以我想,年轻的我们,更应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理念,积极实践,让第一课时也焕以出不一样的光彩!
同时我也要深深的感谢王老师,这一年来,不仅在教学上,更是在生活上、为人上,对我言传身教,让我在收获教学方法的同时,更收获了一种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课上过了,不等于一切事情都结束了,王老师所教给我们的许多东西都还值得我去细细体味,并运用于将来的教育教学中。
《学棋》教学反思4
《学棋》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课文其实很简单,要说明的道理学生也一看都能明白。我就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积累相关成语;能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抓住重点词语、句子,通过看图比较,对比朗读等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文中第二小节的样子,仿写几句话。
一堂课下来,有些地方似乎没有讲清,问题可能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课的把握。对于这种说理的文章,到底应该挖撅到怎样的一个程度,通过一种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去明白这个道理考虑得还不够。其实,要说明的道理学生都懂,而且在一开始时,我让学生大胆预测自己如果拜秋或聂卫*为师的话,若干年以后自己的下棋水*会如何?学生已经说到,如果认真的话,应该水*会很高,但如果开小差的话,不会有多大进步。此时学生对文中要讲的道理已经明白一二,课上我想我不一定非得再程序化的让学生先读,再画,再说两个学生不同的表现,浪费了时间,效果也许还不如让学生直接说出原因然后再指导读读来得好。本打算在最后让学生看图写话:出示四幅图片,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认真学习的。意在培养学生说话写话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指导学生的行为。这一想法自觉还可以,不过如真去做的话,估计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2、关于练习的安排。因为本课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在设计本课时如何穿插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也动了一番脑经。首先是根据低年级的学习特点,我以认识“棋”字开始本课的教学,写字训练紧跟其后。在讲到“一边……一边……”这组词时,考虑到以前学生对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组词掌握的不是很好,我设计了先读,再判断,然后自说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应该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过所选内容有些模棱两可,给学生的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后还设计了一个说写训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堂课要完成这些练习,实践证明是太多了些。
3、对学生的了解。这堂课的设计有些偏于理想化,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备。不是对学生不了解,而是出于是公开课,似乎想追求的东西要多些,也就自然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问题从两方面来解决。
一是*时的课容量要增大,对学生的训练要多一些。
二是公开课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切合实际,才能发挥学生最好的水*。
《学棋》教学反思5
课堂评价,我讲了《学棋》这一课。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同时跟着著名棋手秋学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后来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一个没有多大长进的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思路是:导入课文,检查预习后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正确朗读,并能知道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下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段分析课文,重点分析第二段中两个学生学棋时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白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的道理,并能说说自己想要向那个学生学习,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最后给学生讲*吃墨水的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整堂课上,虽然我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放录音给学生听时,录音不能播放了,我只好讲课文动画放了两遍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
2、学生不活跃,调动不起来。我班学生*时上课时回答问题还是挺积极的,可是今天课堂却显得很紧张,提出问题没人举手。其实我设计的问题难度并不大,大多数学生本应该能够回答的。
3、让学生读的很少。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来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多读课文的,包括之名单个学生读、齐读等,尤其是重点的部分多让学生读。可是由于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耽误了时间,所以将读课文这一部分压缩掉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点紧张、听得不够认真,另一方面是因为设计的内容过多了显得有点碎,过度又快,所以学生思维转换不过来,以至于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这一方面主要还是我的问题。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把读书作为一个重点。再者,小孩子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教学设计中不应涉及太多的知识,每个环节的转换都要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干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一方面应多注意。
学生读书托音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天强调不要托音,经常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教读,可还是没有改掉读书托音的坏习惯。以后还是要加强朗读指导。多读多练多强调。
《学棋》教学反思6
曾在竹西小学听过陈老师上这篇课文,当时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因此我这课也是按照陈老师那种大的方向,在细节上作了一些小调整。
在第一课时我最欣赏的就是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然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个情景创设的非常好。没有按照常规,在揭示课题之后就向学生提问,因为,那是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比较肤浅,只要是读过课文的学生都能够解答,所以也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而现在这种提问方式,可以直抵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具有非常高的概括性。与之相联系我们之前的提问,就显得很粗糙,没有经过对文本的研读,所作的都是一些无用功。因此,以后要认真研究课本,找出事情矛盾的集中点,并将此作为文章的切入口。
教学第二自然段是主要抓住两个学生的各自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从而反映出一个学生上课专心致志,另一名学生走神。此外,我对于陈老师的一些字、词、句训练有选择的删去了一点。一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纳不了太多的东西;二是,有些训练以前已经做过多次,学生们都已熟练掌握,不需要再花费时间。
《学棋》教学反思7
《学棋》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晰明了,学生一读就会明白课文的意思。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神儿,所学结果完全不同,从而使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秋是古时候一位下棋能手。我主要侧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你是做什么的能手,从而理解把握“能手”指的是某一方面特别擅长的人;第三自然段讲两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各不相同。我先把最后的结果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来,放在前面讲再引入本课的重点――第二自然段,起到突出课文重点的作用;第二段讲两个学生在跟秋下棋时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我采取了对比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默读,勾画描写两个学生不同表现的句子,以及用词评价他们表现的方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两个学生的区别,从而体会到“不同的学习态度,造成了最后结果的差距”。在这部分教学时,我认为教学的亮点在于扣住了对“专心致志”一词的理解,采用结合学生经验及让学生练习说话的方式,既不流于生硬的讲解,又适时提醒了当时不够专心的个别学生,同时让学生通过“专心致志”地朗读切身体会其含义。最后让学生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深化了主题,对学生也进行了学习习惯和品德教育,结课时进行了总结全文性的口头填空,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回归,而不是停留在支离破碎的词句理解上。同时留下了拓展性问题,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节课能够按照我的教学预期展开教学,我认为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是重视朗读,读中感悟。教学中我把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设计各种读的形式,如自由读、齐读、分组读、加动作有感情读等,在学生读的时候,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意思进行感情朗读,这样以读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二是知其果探其因。教学中我打破了常规的顺序教学,将课文第三自然段提放到第二自然段前学习。这样将结果摆在前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什么两个学生同时向秋学习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却没有多大的长进呢?在得知结果后,探求原因是这一课的重难点。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并且动手划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白由于两个孩子学习态度的不同而导致学习结果不同,学生在进行了听、说、读、划的基础上明白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我还设计了练习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练习的层次由浅入深,面向全体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标准中的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过渡语的设计再到位一些,使衔接更为自然;
2、 课堂上我尽力想引导学生大胆发挥,却达不到预想的目的。
3、 由于时间的问题上,使最后结课时显得仓促,以后应学会调整教学节奏,给学生更多拓展练习的机会。这都是今后我要努力克服的。
《学棋》教学反思8
师:板书:“棋”字,说说怎样识记这个生字?
生: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这个“棋”字,木字旁加上其它的“其”字,就是这个下棋的“棋”字。
生:棋是形声字,棋子是木头做的,所以用木字旁。
师:(在“棋”字的前面加上“学”字)这是完整的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跟谁学棋?学的是什么棋?
生:怎样学棋的?
生:学棋的结果怎样?
师:现在请同学听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到的问题。
师:范读课文。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知道了自己的提出的问题,那就是两个同学跟一个叫秋的老师学下围棋。
生:我也知道了他们学的是围棋。
师:你如果自己读了课文,可能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的更清楚,甚至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者句子来概括呢?我们读一读,试试看。
生:自读课文。
师:再来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圈画出来,这时你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会更深。
生:继续读课文,圈画生字。
师:读了两遍课文,你可能有话要说,如果再读一遍,你可能说的会更完整,更具体。你可以站起来,大声的朗读课文,把你刚才的体会读进去。
生:起立朗读课文。
师:读了三遍课文,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了,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秋和他的两个学生。
生:课文里写秋的词语有“能手”“远近闻名”。
生:课文里写其中的一个学生的词语是“专心致志”。
生:写另一个学生的词语是“不由得、走了神儿”
师:能不能用上两个成语概括一下这个学生的表现。
生:还可以用上“三心二意”这个成语来概括。
生:“漫不经心”
生:“东张西望”
生:……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学棋
秋——下棋能手(远近闻名)
学生甲:专心致志
学生乙:三心二意、漫不经心、东张西望
师:你能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结合老师的板书,再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吗?
生:……
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进而“感”并且“悟”。要真正的达到感和悟的程度,必须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以便于他们从文本中获取和整理信息,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概括,为进一步的阅读品味奠定基础。
《学棋》教学反思9
课堂评价,我讲了《学棋》这一课。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同时跟着著名棋手秋学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后来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一个没有多大长进的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思路是:导入课文,检查预习后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正确朗读,并能知道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下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段分析课文,重点分析第二段中两个学生学棋时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白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的道理,并能说说自己想要向那个学生学习,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最后给学生讲*吃墨水的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整堂课上,虽然我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放录音给学生听时,录音不能播放了,我只好讲课文动画放了两遍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
2、学生不活跃,调动不起来。我班学生*时上课时回答问题还是挺积极的,可是今天课堂却显得很紧张,提出问题没人举手。其实我设计的问题难度并不大,大多数学生本应该能够回答的。
3、让学生读的很少。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来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多读课文的,包括之名单个学生读、齐读等,尤其是重点的部分多让学生读。可是由于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耽误了时间,所以将读课文这一部分压缩掉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点紧张、听得不够认真,另一方面是因为设计的内容过多了显得有点碎,过度又快,所以学生思维转换不过来,以至于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这一方面主要还是我的问题。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把读书作为一个重点。再者,小孩子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教学设计中不应涉及太多的知识,每个环节的转换都要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干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一方面应多注意。
学生读书托音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天强调不要托音,经常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教读,可还是没有改掉读书托音的坏习惯。以后还是要加强朗读指导。多读多练多强调。
《学棋》教学反思10
今天我教学了《学棋》这篇课文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
我抓住“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
教学时还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有感情朗读。;过渡语言还可以,能结合课文情境来过渡,比如:“谁来夸夸他呀?”,但有时还是有些生硬。作为青年老师对教材的专研不够深入,有待提高,本课其实可以抓住“专心致志”这个词来串起全篇的主线,可以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再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在结合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再次深化“专心致志”这个词义,接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中还专心致志做哪些事情?还有的就是理解词语的方法太单一;有了训练的意识,但是练得太多了,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设计练习;我的语言太过快了,没有抑扬顿挫,表现力要加强。
《学棋》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学棋》教学反思15篇
《学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学棋》教学反思1
《学棋》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晰明了,道理易得实用。课文通过一个学棋的故事,告诉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第二自然段写了秋的两个学生在学棋时的不同表现,课文中的插图也与此段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一处: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让学生读读找找这个学生的动作,强调“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让学生体会看和听是同时发生的,学生看的时候在听,听的时候在看,再用“一边……一边……”说说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而另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我同样让学生读,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体会这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找找另一位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让学生知道这位学生在学习时是心不在焉。听着听着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也不再注意老师的讲课了。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两段话,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学棋》教学反思2
《学棋》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在教学中,我通过朗读的指导、重点词语的品析、说话的训练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一、朗读引导,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巧妙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如指导学生读好“远近闻名”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请学生来读,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越读越有劲,也达到了理解词语的目的。
二、品词析句,有效引导学生的感悟。
在教学中,我能抓住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地使用语言。如在教学“没有多大长进”一处时,让学生是把“多大”去掉,改成“一直没有长进”,想想这样行不行。通过这样的比较,能让学生领悟的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是那么的有意思,同时也知道只有准确地使用语言,才能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理解词语没有字字落实。如在理解“远近闻名”时,我指导学生理解了“远”和“近”,但是,对“闻”字没有加强理解,因此,学生没有很好地深刻地理解这个词语。
二、指导看图没有到位。书本上有两幅插图,让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插图来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理解课文时,我做到了联系插图,但是,还不够,还不够全面。比如,观察第一张图时,只是在理解“专心致志”时让学生看图理解,在接下来学习另一个学生学棋的态度时就没有让学生再看图来理解,有点缺陷。
《学棋》教学反思3
第一次读《学棋》这篇课文,就觉得该课语言浅显易懂,条理清晰明了,道理易得实用。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拜秋为师学下围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神儿,所学结果完全不同,通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秋是古时候的一位下棋能手。主要通过“能手”“远近闻名”这两个词语突出秋的棋艺高超。教学时通过朗读,我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
在讲完第一小节后,学生们直接说了本文的第三小节——两个学生的学棋结果: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在理解“出色”、“没有多大长进”后,问学生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问:“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棋,为什么学习的结果不一样?”这时我再让他们自己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原因。
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去总结。
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学完课文,我还进行了语文的外延。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就是以围棋为载体。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围棋能手,聂卫*、马晓春、俞斌、常昊等,我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的小故事并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在教学生字时,孩子们都是自己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在田字格的占格位置,以及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教室范写,学生再写。养成了很好的写字习惯。
《学棋》教学反思4
曾在竹西小学听过陈老师上这篇课文,当时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因此我这课也是按照陈老师那种大的方向,在细节上作了一些小调整。
在第一课时我最欣赏的就是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然后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这个情景创设的非常好。没有按照常规,在揭示课题之后就向学生提问,因为,那是学生所提的问题都比较肤浅,只要是读过课文的学生都能够解答,所以也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而现在这种提问方式,可以直抵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具有非常高的概括性。与之相联系我们之前的提问,就显得很粗糙,没有经过对文本的研读,所作的都是一些无用功。因此,以后要认真研究课本,找出事情矛盾的集中点,并将此作为文章的切入口。
教学第二自然段是主要抓住两个学生的各自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从而反映出一个学生上课专心致志,另一名学生走神。此外,我对于陈老师的一些字、词、句训练有选择的删去了一点。一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容纳不了太多的东西;二是,有些训练以前已经做过多次,学生们都已熟练掌握,不需要再花费时间。
《学棋》教学反思5
《学棋》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课文其实很简单,要说明的道理学生也一看都能明白。我就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积累相关成语;能用“一边 ……一边……”说一句话;抓住重点词语、句子,通过看图比较,对比朗读等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文中第二小节的样子,仿写几句话。
一堂课下来,有些地方似乎没有讲清,问题可能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课的把握。
对于这种说理的文章,到底应该挖撅到怎样的一个程度,通过一种怎样的方式让学生去明白这个道理考虑得还不够。其实,要说明的道理学生都懂,而且在一开始时,我让学生大胆预测自己如果拜秋或聂卫*为师的话,若干年以后自己的下棋水*会如何?学生已经说到,如果认真的话,应该水*会很高,但如果开小差的话,不会有多大进步。此时学生对文中要讲的道理已经明白一二,课上我想我不一定非得再程序化的让学生先读,再画,再说两个学生不同的表现,浪费了时间,效果也许还不如让学生直接说出原因然后再指导读读来得好。本打算在最后让学生看图写话:出示四幅图片,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认真学习的。意在培养学生说话写话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指导学生的行为。这一想法自觉还可以,不过如真去做的话,估计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2、关于练习的安排。
因为本课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在设计本课时如何穿插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也动了一番脑经。首先是根据低年级的学习特点,我以认识“棋”字开始本课的教学,写字训练紧跟其后。在讲到“一边……一边……”这组词时,考虑到以前学生对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组词掌握的不是很好,我设计了先读,再判断,然后自说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练习。应该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过所选内容有些模棱两可,给学生的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后还设计
了一个说写训练。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堂课要完成这些练习,实践证明是太多了些。
3、对学生的了解。
这堂课的设计有些偏于理想化,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备。不是对学生不了解,而是出于是公开课,似乎想追求的东西要多些,也就自然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问题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是*时的课容量要增大,对学生的训练要多一些。二是公开课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切合实际,才能发挥学生最好的水*。
《学棋》教学反思6
《学棋》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教学时,我从名言“名师出高徒”入手,对这句话进行质疑,展开教学。
首先我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能证明“秋”是名师的语言,学生很快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到了“能手”“远近闻名”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的棋艺高超,是个名师。然后我再请学生阅读课文,找到两位学生学棋的不同结果,一个学生成了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则一直没有多大长进。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学习,想想为什么同一个名师教出来的两位学生结果这样截然不同。再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了两个孩子不同的学习态度,经过讨论交流,结合*时的生活经验,他们明白了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成果的道理。
课堂上,我没有对孩子们进行说教,而是通过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让孩子们尝试进行自我教育,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棋》教学反思7
前几天,我在年级组里上了一节研究课——《学棋》。《学棋》是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课文讲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导致所学结果截然不同,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另一个却棋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从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课文极其简单,乍一看似乎都很明白,但如何运用语文的方式将这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镌刻孩子的心田,让他们学有所得呢?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然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抓住“能手”“远近闻名”等词语来理解,从而感受到秋棋艺的高超,明白这两个学生都是向这样一个高手学习的。再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则抓住“出色的棋手”和“没有多大长进”,从而知道两个学生学棋的不同结果。在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截然不同的结果时,则抓住“专心致志”和“走神儿”,了解两个学生学习时态度的不同。
为什么两个学生向同一位高手学习,而学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呢?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两位学生学棋时的不同表现,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明理的关键。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上,让他们默读课文,分别用直线和曲线划出描写两个学生学棋的句子,再让他们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在交流第一个学生时,让学生找找表示动作的三个词,从而认识到听、看、问的重要性,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专心致志”。在交流另一个学生时,则抓住“走了神儿”和“不由得”,感受他学习时的心不在焉。再让学生对比朗读两段话,进一步知道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从而以读带讲,以读促思,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了正是因为两人的不同的学习态度,才导致了这样不同的学习结果。
最后是训练孩子们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在介绍完两个学生是怎么学棋的以后,我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进行说话练习。使学生在研读课文、了解了故事的情节后,通过自己的表达,进一步掌握课文字词的使用,理解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并能明白“专心致志”对于学习成败的重要性,从而深化课文的教学和教育意义,懂得学习要专心的道理。
这篇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文中蕴含的道理浅显易懂,关键是要让学生接受了教育并把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落实到实践中去。因此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对话表演,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畅谈感想,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实践。
《学棋》教学反思8
《学棋》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文章思路很清晰,教学时,我主要借助板书,让孩子们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板书的对比,明确两个学棋的人因为态度不一样,所以结果不一样,从而得出“读书要专心致志”的道理。附上板书:
一个人 专心致志(听、看、问) 成了出色的棋手
另一个人 很不专心(想、做、又想) 没有多大长进
在边讲边板书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联系自己*时,用功学习时是怎样做的,开小差时又是如何做的,通过回忆亲身体验到的事情,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欠缺。
《学棋》教学反思9
《学棋》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源于《孟子?告子(上)》。故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教学过程中,两个教学环节给了我极为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个道理,教学中,在学生研读了第二段的基础上,设计以下练习:你能分别说一说为什么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棋艺却一直没有长进呢?学生热烈讨论、踊跃发言,有的引用了课文中现成的语言,有的运用了自己*时积累的词汇。随着学生对成功者成功原因的描述,老师边板书边总结:正是因为他耳朵认真听(板书“耳”),两眼认真看(板书“ソ”),用嘴问不明白的地方(板书“口”),那么的专心致志(板书“心”),所以能成为出色的棋手。当一个完整的“聪”字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就会明白,聪明需要耳到、眼到、口到、心到。随着对*庸者失败原因的描述,“耳、ソ、口、心”被逐一擦去。当“聪”字消失于黑板时,学生也就明白了专心致志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含义。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一开始就请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个人同拜秋为师,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的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读书时特别的投入。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解决之前的疑问后,用一个“聪”字将两个学生的不同表现串联起来,进行正反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
同时“聪”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真切地感受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才能越来越聪明。更深切地体会到良好学习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从而反思自己上课的现状,不断改进。着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师在教学中时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兴趣高涨,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率较高。这主要应该得益于新颖的教学手段及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理解所教的内容需要一个过程,知识就像挂在树上的苹果,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铺设台阶,使他们摘到苹果,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在处理时想的不够周到。
作为课堂教学的结尾,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口头填空的练习:“一个学生因为,所以后来成了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因为,所以棋艺。看来,学习、读书时都要,不能。
安排该口头练习的意图是使学生在研读课文、了解了故事的情节后,通过自己的表达,进步掌握课文字词的使用,并能明白“专心致志”对于学习成败的重要性,从而深化课文的教学和教育意义。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情绪、课堂的气氛却显得有些沉闷,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课文哲理的洞悉似乎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深度,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课后反思,该环节表面上学生通过口头填空而主动参与了课堂的教与学,但由于练习设计上广度和深度的局限性,本质上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地完成老师的作业,是前面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并没有包含自己的思想和创新,沉闷和乏味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怎样去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有的班级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发言,有的班级却星星点点、“千呼万唤难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老师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作为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对图片、故事、动物、游戏感兴趣的特点,为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搭建宽广的舞台,从而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就比如上面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也具备了初步的表达能力,我完全可以利用教材的特点,在教完课文后,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一下文中的三个人物,甚至还可以加入自己对他的评价。
这种具有一定深度的人物介绍、故事复述、事物描述,往往带有了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这就需要他们不仅了解课文的表面叙述,还要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更深层的哲理或教育意义。通过这种表达和交流,学生也将其中的道理吸收和内化,使得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
《学棋》教学反思10
课堂评价,我讲了《学棋》这一课。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同时跟着著名棋手秋学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后来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一个没有多大长进的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理解。我的教学思路是:导入课文,检查预习后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正确朗读,并能知道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下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段分析课文,重点分析第二段中两个学生学棋时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白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的道理,并能说说自己想要向那个学生学习,自己以后打算怎么做。最后给学生讲*吃墨水的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整堂课上,虽然我的思路比较清晰,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放录音给学生听时,录音不能播放了,我只好讲课文动画放了两遍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
2、学生不活跃,调动不起来。我班学生*时上课时回答问题还是挺积极的,可是今天课堂却显得很紧张,提出问题没人举手。其实我设计的问题难度并不大,大多数学生本应该能够回答的。
3、让学生读的很少。这也是这节课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来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多读课文的,包括之名单个学生读、齐读等,尤其是重点的部分多让学生读。可是由于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耽误了时间,所以将读课文这一部分压缩掉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点紧张、听得不够认真,另一方面是因为设计的内容过多了显得有点碎,过度又快,所以学生思维转换不过来,以至于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这一方面主要还是我的问题。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把读书作为一个重点。再者,小孩子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教学设计中不应涉及太多的知识,每个环节的转换都要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干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一方面应多注意。
学生读书托音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天强调不要托音,经常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教读,可还是没有改掉读书托音的坏习惯。以后还是要加强朗读指导。多读多练多强调。
《学棋》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所以根据教材特点,我采用对比的教育方法来突出两位学生“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结果出不同这一重点”内容,从提问到导读再到清晰的板书,整个过程我都试图体现这一点,在教学之后,学生能充分的体会到了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其次, 低年级学生好动,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所以,我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部分内容。并且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通过复述课文来帮助学生背诵,这样能积累学生的语言。
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想象,让孩子说说如果你碰到这个学棋心不在焉的学生,你想跟他说什么?我先让孩子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再在课上演一演,这样做,学生能通过学习本文,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角色,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不仅这样,还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效果较好。
《学棋》教学反思12
师:板书:“棋”字,说说怎样识记这个生字?
生: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这个“棋”字,木字旁加上其它的“其”字,就是这个下棋的“棋”字。
生:棋是形声字,棋子是木头做的,所以用木字旁。
师:(在“棋”字的前面加上“学”字)这是完整的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谁跟谁学棋?学的是什么棋?
生:怎样学棋的?
生:学棋的结果怎样?
师:现在请同学听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到的问题。
师:范读课文。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知道了自己的提出的问题,那就是两个同学跟一个叫秋的老师学下围棋。
生:我也知道了他们学的是围棋。
师:你如果自己读了课文,可能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的更清楚,甚至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者句子来概括呢?我们读一读,试试看。
生:自读课文。
师:再来读一遍,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圈画出来,这时你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会更深。
生:继续读课文,圈画生字。
师:读了两遍课文,你可能有话要说,如果再读一遍,你可能说的会更完整,更具体。你可以站起来,大声的朗读课文,把你刚才的体会读进去。
生:起立朗读课文。
师:读了三遍课文,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了,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秋和他的两个学生。
生:课文里写秋的词语有“能手”“远近闻名”。
生:课文里写其中的一个学生的词语是“专心致志”。
生:写另一个学生的词语是“不由得、走了神儿”
师:能不能用上两个成语概括一下这个学生的表现。
生:还可以用上“三心二意”这个成语来概括。
生:“漫不经心”
生:“东张西望”
生:……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学棋
秋——下棋能手(远近闻名)
学生甲:专心致志
学生乙:三心二意、漫不经心、东张西望
师:你能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结合老师的板书,再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吗?
生:……
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进而“感”并且“悟”。要真正的达到感和悟的程度,必须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以便于他们从文本中获取和整理信息,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概括,为进一步的阅读品味奠定基础。
《学棋》教学反思13
《学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学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通文、识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在新课标中,对小学生还提出了具体的倾听要求:低年级能听别人说一段话或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话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在第一环节导入部分中,我抛出一个问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初步设想时,以为学生会“忙着”质疑,所以我对学生提出的倾听要求是——别的学生提出问题时,你要认真听,避免与同学的疑问重复。提出了这个要求,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听,并促进他们多多地思考。然而学生却没有质疑,最终变成了我的自问自答。
第二环节是随文识字,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流利课文。这环节教学中,“听、读、说”紧密结合,在指名学生读词语、读片段时,其他学生要带着问题去听:听读的同学字音有没有读准、句子有没有读流利,而且要等读的同学读完之后再点评。这样,每个人都能带着任务读好课文。在这过程中,我也进行及时、公正地对学生倾听进行表扬,经常采用“你听得很认真”,“你的小耳朵真灵”等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逐步提高倾听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我在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就辅导了一个长句子和一个成语,忽略了其他内容的指导,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还要改进,争取在“教——扶——放”的过程中学生能有更多的收获。
第三环节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通读完整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的层次比较清楚,学生看着清晰的板书很容易就能说出来,我要求指名的学生说的同时,其他同学静静地听,心里也默默地说一说,如有不同意见再反馈,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最后一个环节是识字写字,识字时仔细听同学读,如果同学读对了,就跟着他一起读,如果读错了,举手反馈,大家互相学习纠正。写字时,我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认清字形、了解结构、抓住主要笔画,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全,其他同学补充,如果学生不认真倾听的话就不会有“反馈”和“补充”。“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由于整堂课的时间把握得不到位,写字环节的时间太少了,也没有机会进行展示与相应的指导。
总之,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会抓住每堂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学棋》教学反思14
《学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老是走神儿,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告诉学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由果找因、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教学,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在学习第一段时,我抓住了“远近闻名”和“能手”两个词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有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完第一段后,直接导出了第三段——两个学生的学棋结果。在理解了“出色”、“没有多大长进”后,问学生读到这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问:“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棋,为什么学习的结果不一样?”这时我再让他们自己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原因。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由此学生们自悟出了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我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学完课文,我还进行了拓展延伸:我国也有许多著名的围棋能手,聂卫*、马晓春、俞斌、常昊等,我让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的小故事并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不活跃,调动不起来。我班学生*时上课时回答问题本来就不够积极,今天教研组公开课,课堂更显紧张,提出问题举手学生不多。其实我设计的问题难度并不大,大多数学生本应该能够回答的。再如,让学生读的很少。这也是这节课上最大的问题。本来教学设计中,我设计的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多读课文的,包括个别学生读、一齐读等等,尤其是重点的部分要让学生多读。可是由于前面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耽误了时间,所以就把读课文这一部分压缩掉了。
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有点紧张、听得不够认真,另一方面是因为设计的内容过多了显得有点碎,过渡又快,所以学生思维转换不过来,以至于跟不上老师的思维。这一方面主要还是我的问题。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把读书作为一个重点。再者,小孩子思维能力还不够强,教学设计中不应涉及太多的知识,每个环节的转换都要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干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一方面应多注意。
《学棋》教学反思15
《学棋》描述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的生动故事,启示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由果找因、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教学,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1、利用文中插图导入新授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好文中插图,先让学生给图中人物命名,然后问为什么他们要跟秋学棋,这样很自然的导入文中的第一段。在学习第一段时,我抓住了“远近闻名”和“能手”两个词让学生感受秋的棋艺高超,让学生心生赞叹,有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由果找因。
教学中我打破了常规的顺序教学,将课文第三自然段提放到第二自然段前学习。这样将结果摆在前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什么两个学生同时向秋学习一个学生能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学生却没有多大的长进呢?在得知结果后,探求原因是这一课的重难点。课文中的插图和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形象地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不同表现,对比鲜明。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情景。按照学生的观察顺序分别出示文中的句子,再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读,自己去总结。
简洁的叙述,学生一读就懂,这时就让学生进行讨论,都是秋的学生,都是秋在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由此学生们自悟出了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我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受益无穷。
3、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例如:通过理解“能手”、“远近闻名”,然后提问“秋的棋艺这么高超,你能读出他的名气吗?”又如:理解“专心致志”一词时,没有单独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而是联系课文,让学生先通过朗读感悟,再从文中找出体现“专心致志”的三个动词 “听”、“看”、“问”,进而拓展“他上课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由此想到了“记”、“练”、“说”、“想”这些词,最后点拨:像这样边学边想,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就叫专心致志。学生不仅掌握了“专心致志”的意思,更了解了如何才能专心致志。这样的朗读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学生很容易就把意思读出来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自己首先做回学生,做文章的第一读者,用心研读,吃透教材,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本意,然后细心地设想学生在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第一步就去翻阅教参、花心思设计缜密的教学过程、寻找丰富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语文课上出特色来,激发起孩子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棋》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学与问》教学反思10篇
《学与问》教学反思1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初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篇。与我们学过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非常喜欢问。“这对*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写完教案,与范老师及同组的老师交流的时候,都感觉这样一篇浅显的课文,我们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点大胆的"尝试。我们的初步构想就是将这节课定义为语文实践活动课,那怎样设计才能既让学生活动了起来,又没有脱离了课文。在一次次试教过程和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教案内容。
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从苹果的出示到奇妙的图片再到设计妙计,我们将课堂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
三、进步。公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在这次公开课中我也收获了进步,得到了成长。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遇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去思考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专家的指导给我带来了提升,范老师对文章的创新的把握,耐心的指导都让我如沐春风,对如何处理教材有了更高层次地把握;团队的合作让我感受着温情,一起交流,一起互动,既是智慧与智慧地碰撞,我们也是一起进步;大家的点评让我明白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学与问》教学反思2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第一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从“问”字入手,引出汉字中也有学问,再追问“为什么把知识说成学问呢?”让学生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理解两句话,并通过比较句子,体会“问”的重要性,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在学习*的例子时,我先介绍他的成就,再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等词语体会*非常喜欢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并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体会他是由好问开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学终于取得成功的。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读了*的故事受到的启发,并再次读读第一节中的句子,体会“问”的重要。
那么,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故事,并从文字中体会他的勤学与好问,让学生明白问不到答案时还应该多观察思考,向沈括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教学中,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质疑提问,再通过交流理解古诗,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说说对学与问的关系的认识,明白只有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最后,我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问”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补充说说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从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与问》教学反思3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围绕“勤学好问”这一观点,叙述了“问”的重要性、向谁“问”,怎样“问”,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篇课文语言直白、简洁,结构清晰、明了,我是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思路的:
一、读题——构想
让学生读题目,想一想:看了这个题目如果你是作者准备怎样告诉大家“学与问”呢?问题引起了学生兴味,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学与问”?我们该怎样学,怎么问?向谁问,向谁学?学与问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与问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然后我告诉学生这么多问题,我们该怎样一步一步告诉大家呢?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交流,看看自己的观点和文本的叙述是不是吻合,如果不吻合,你觉得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自觉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还学会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结构等,这样对学生理解文本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学生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中,自然地将自己的思考和作者的构想结合起来,找到异同,融会贯通地感悟、评析、甄别、梳理。
二、分享——互辩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写作结构,熟读了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自由谈谈自己的收获,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倾听的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者补充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分享的同时,也能使自己的收获变得更多丰厚、深入,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给予合理的评价、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通过这样的分享交流,学生的学习成功得到展示并且在分享的过程中有深化、有补充、也有质疑,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交流,大家在这样的收获中,也逐渐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拓展——想象
在学生的交流中,分享中,设计几个训练点,这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们的交流中,学生对“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影响比较深刻,我是这样设计的:如果说“问”是金钥匙,铺路石,那么“思考”“学习”就是就是什么呢?学生的表达也都非常形象,有“思考就是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思考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航灯,指引我们前进。”“思考就是推开知识大门的巨手。”“思考就是一座驾起的通往知识海洋的金桥。”“思考就是我们腾飞的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任我们翱翔。”……
通过这样的想象拓展,学生不光认识了“问”的重要,同样也知道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重要。然后让学生理解“相辅相成”的意思,理解“学”与“问”的联系,就水到渠成了。
《学与问》教学反思4
昨天,是进修学校组织“送教下乡”活动的日子。之前,我就接到了通知要准备上一堂公开课。接到通知,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我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紧张的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虽说公开课也上了不少次,但还是少不了要紧张的。其实,上过后想来这对我来说真是一次锻炼啊!我为何不争取这样的机会呢?
“送教下乡”的六年级语文主讲者是来自市九小的郭老师。我们俩都上《学与问》第一课时。虽说课时相同,可教学设计却不一样。这真的是同课异构啊!郭老师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以教学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最后理清课文的思路。而我的设计主要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提出的观点,理清文章脉络,然后学习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虽说郭老师最后因时间关系没有把理清思路这个环节上完,可从郭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确实学到了不少。确切地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适用于我们乡村的学生,而我的教学设计却显得底气不足了。郭老师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仅适用于这节课,而且是终生受益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嘛。这样的教学指导值得我们乡村的老师学习。乡村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都不牢,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未能养成,导致到了六年级了读错字、写错别字、读书拖腔的现象还是很严重。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从学生读一年级时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这种读书学习的能力,那么到了六年级就不至于这样了。其实追究起来,原因还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接受幼儿教育,知识的获得从一年级开始,起步肯定比市内的学生晚多了;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他们的文化水*不高,没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存在着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没有自己事的思想;三是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学生学习拼音比较困难,学完了一年级不会拼音的学生还是有很多,这样导致了认字不多,读书自然不流利了。在中心学校,我带的六(3)班就是从下面学校来的寄宿生。虽说他们比其它的学生基础要好些,可基础不扎实的还有一大把。*时课堂上胆子小,不善表达。说实话有时真为此而大为光火,心里想他们怎么就一言不发呢?反思自己,烦恼他们啊!看着他们这样懂也不回答,无奈中渐渐地没了自信,是老师的失败啊!渐渐地自己仿佛脱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轨道了。课堂上的"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像在这都派不上用场了,除了反思还是反思啊!
上完了这堂课,刚开始自我感觉还是可以的,可晚上读了麦词校长的博文《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之后,对比自己,离一堂好课的标准还差得远呢!真惭愧啊!还是努力奔着上好一堂好课的目标奋进吧。希望今后的我有更大的进步。
《学与问》教学反思5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初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篇。与我们学过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非常喜欢问。“这对*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写完教案,与范老师及同组的老师交流的时候,都感觉这样一篇浅显的课文,我们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点大胆的"尝试。我们的初步构想就是将这节课定义为语文实践活动课,那怎样设计才能既让学生活动了起来,又没有脱离了课文。在一次次试教过程和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教案内容。
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从苹果的出示到奇妙的图片再到设计妙计,我们将课堂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
三、进步。公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在这次公开课中我也收获了进步,得到了成长。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遇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去思考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专家的指导给我带来了提升,范老师对文章的创新的把握,耐心的指导都让我如沐春风,对如何处理教材有了更高层次地把握;团队的合作让我感受着温情,一起交流,一起互动,既是智慧与智慧地碰撞,我们也是一起进步;大家的点评让我明白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学与问》教学反思6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第一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从“问”字入手,引出汉字中也有学问,再追问“为什么把知识说成学问呢?”让学生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理解两句话,并通过比较句子,体会“问”的重要性,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在学习*的例子时,我先介绍他的成就,再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等词语体会*非常喜欢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并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体会他是由好问开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学终于取得成功的。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读了*的故事受到的启发,并再次读读第一节中的句子,体会“问”的重要。
那么,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故事,并从文字中体会他的勤学与好问,让学生明白问不到答案时还应该多观察思考,向沈括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教学中,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质疑提问,再通过交流理解古诗,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说说对学与问的关系的认识,明白只有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最后,我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问”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补充说说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从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与问》教学反思7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刚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篇。与我们学过的《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非常喜欢问。“这对*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抓住省略号让学生说说*还可能提哪些问题。并列举古今中外名人因为勤学好问而成功的例子。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想结合解开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我们现在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办?(多问)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由“能者为师”让学生说说与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课末,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补充有关学与问得名言警句,学生交流然后出示齐读,最后出示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让学生课后读读并理解。
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听课,但是我还是按照自己事先的设计进行教学。上完此课,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静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本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学与问》教学反思8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初拿到这篇文章,通读一篇。与我们学过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很相似,在文体和结构方面几乎都如出一辙。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
第一次备课时,我所做的就是梳理了课文。第一个事例是*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非常喜欢问。“这对*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备完之后,感觉找不到任何的亮点,就是将文章分析了一边,像我们的常规课堂一样。
写完教案,与范老师及同组的老师交流的时候,都感觉这样一篇浅显的课文,我们能不能上出新意,做一点大胆的尝试。我们的初步构想就是将这节课定义为语文实践活动课,那怎样设计才能既让学生活动了起来,又没有脱离了课文。在一次次试教过程和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教案内容。
将这次的课堂实践感受总结为几个关键字:
一、创新。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这节课将一个个活动渗透到课文之中,给枯燥的议论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了一种新鲜,在试教和上课的过程我都感受到了学生对其的热情高涨。这无疑是一次创新的设计。艺术都需要创新,课堂教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也迫切地需要打破常规,进行创新。
二、不安。会不安是因为没有上过,我们上过太多“循规蹈矩”的课了,对这样的实践有些没有底。从苹果的出示到奇妙的图片再到设计妙计,我们将课堂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我们不清楚学生会怎样提问,会怎样回答,这在以前的教学中是很少的,我们对于学生的答案总是能心中有数,但这次的“心中没数”多少使人有些“提心吊胆”,能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突发的情况,或者是学生的反应不及我的想象效果又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使我颇感不安。其实教学也像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总是带有遗憾的,但遗憾未必不美,完美无缺的课总是很少的。放准心态,*静一些,或许呈现出的公开课的效果会更好,我们也会更从容一些。
三、进步。公开课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在这次公开课中我也收获了进步,得到了成长。创新的设计给我带来的是灵感的撞击,当课文教学遭遇瓶颈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换个思路去思考课文,打破常规去建构课文;专家的指导给我带来了提升,范老师对文章的创新的把握,耐心的指导都让我如沐春风,对如何处理教材有了更高层次地把握;团队的合作让我感受着温情,一起交流,一起互动,既是智慧与智慧地碰撞,我们也是一起进步;大家的点评让我明白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课堂应该做好充分的预设,但无论怎样生成的过程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预设,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机智。而教学机智是经验和积累的养成。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努力,做个机智的老师。
这节课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我觉得我对它的思索不止如此,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索也远远不止如此。
《学与问》教学反思9
《学与问》与学生学过的《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在文体和结构方面非常相似,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应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内容简单。因此本课教学对于内容的理解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我觉得语文教学的两大要点“学习文章写了什么”和“明白文章怎样写的”,本文可以着重从第二个方面入手,就是围绕“文章讲了什么观点,举例什么道理,学与问两者有什么关系”等为明线,通过学生自学,师生对话,来渗透“如何写”说理文的学习,亦即弄清说理文的结构。纵观本文教学过程,在注重言语实践训练方面,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交流。
一、鼓励学生将文本学习和实践经验相联系。
比如在举例说说自己“问”的经验,开始学生出现卡壳现象,后来通过点拨,引导,将学生逐渐带到生活实践中,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表达有“米”可“炊”。在如何学会提问的环节,我和学生置换了角色,精心创设各种情境,提出在什么情境下该去问谁,也就是深入理解“拜能者为师”的道理,调动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再以运用的方式予以表达出来,使文本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实践中来。在后来的拓展环节,更是用比较难的开放式辨析题“谈谈对有人说课题应该改为《问的重要性》的看法”来考大家,使学生将学习到的文本材料经过逻辑性很强的组织加工。总之,本文的教学时时刻刻都围绕着言语实践进行,没有满足于单纯读读文字材料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并且时刻保持师生的*等对话氛围。
二、注重听说读写相结合,重视写的训练。
本文学习我随时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和语言能力进行调整教学,所以没有过多的程式化步骤,仅仅备课时根据教学重难点预设了必须实现的目标,过程则通过师生对话向前推进,所以师生的“听”很重要。王尚文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就非常重视“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只有认真听,才有可能使以下的“说”“读”“写”顺利进行下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开头和课中用书签作为奖品,一方面鼓励学习积极性,一方面渗透了相关资料在书签上,比如书签上写着或贴着学与问的观点、学与问的有关名言、小故事等,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在学习完文本之后,我在作业环节安排了“写读后感”这个小练习,练习的小提纲既是对文本的内容概括,也是对结构的梳理,同时也为读后感的内容起到了概括作用,一举三得,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写作成了不再头疼甚至是一件快乐有成就感的事。
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情境下,说理文会有各种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本次教学权当一次积极的探索。
《学与问》教学反思10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第一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从“问”字入手,引出汉字中也有学问,再追问“为什么把知识说成学问呢?”让学生进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理解两句话,并通过比较句子,体会“问”的重要性,再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在学习*的例子时,我先介绍他的成就,再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等词语体会*非常喜欢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并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体会他是由好问开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学终于取得成功的。然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读了*的故事受到的启发,并再次读读第一节中的句子,体会“问”的重要。
那么,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在教学第二个事例时,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故事,并从文字中体会他的勤学与好问,让学生明白问不到答案时还应该多观察思考,向沈括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教学中,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质疑提问,再通过交流理解古诗,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说说对学与问的关系的认识,明白只有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做学习的主人。教学的最后,我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问”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补充说说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从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棋》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学英雄,爱祖国》教学反思3篇
《学英雄,爱祖国》教学反思1
爱国主义是经历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对我们来说,爱国主义一方面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热爱勤劳勇敢的人民大众;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本节班会旨在了解爱国英雄人物事迹,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讴歌祖国的伟大成就,从而明确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光荣与作为*人的责任,激发学生树立自强、自立、勤奋学习、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的远大理想。
一、形式新颖,突出主题。
我认为,一节成功的班会,仅有好的主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围绕主题安排恰当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来突出主题,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好整体框架,围绕主题分三个版块来组织内容,第一是“忆往昔”,了解祖国的历史,认识那些为祖国献身、做出贡献的英雄故事;第二是“看今朝”,了解祖国今日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第三是“展未来”,学习身边的小英雄,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如:在进行第一版块时我让学生搜集从古代到抗战时期的英雄故事,通过看录像、讲故事、谈体会、诗朗诵等多种丰富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英雄的伟大,引导学生珍惜感谢生活,感谢祖国的美好情感。
二、注重体验,感悟主题。
思想教育的要求最终必须转化为学生的自律,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节课重要的.不是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接受了什么。例如:在观看邱少云的录像时,有的学生眉头紧锁,有的学生发出感叹声,还有的学生流下了眼泪。当学生亲眼目睹了邱少云严守革命纪律,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忍受烈火烧身的痛苦,直到最后的牺牲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体验,纷纷表示要学习英雄这种爱国爱民、舍己为人的精神。在观看“祖国今日的辉煌”的图片时,讴歌祖国的伟大成就,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在齐唱歌曲《歌唱祖国》时,学生激情澎湃,歌声嘹亮,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怀产生了。
三、贴近生活,深化主题。
主题班会一定要突出其生活化的特色,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再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充分利用丰富的学生生活并且予以拓展。所以,在“展未来”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英雄,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也无论是关心他人,还是刻苦学习的,这都是爱国的表现。这样利用身边那些看得见,亲切实在的“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更真实可信。在填写最后一张“爱国卡”时,学生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决心,有的写要好好学习,有的写要关心妈妈,多做家务活,还有的写要保护环境,爱护一草一木。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这样,从“小”处“近”处入手,更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当然,综观这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如:在“看今朝”环节,只是老师搜集祖国今日辉煌的资料,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果让学生课前自己来搜集资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调查分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搜集资料和筛选资料时,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祖国,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最后“写爱国卡”环节,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可以写自己的决心,也可以写对祖国的祝福,还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献给祖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的教育理念还要求我们教育工作在内容、手段、形式上要不断创新。如何实现其创新,取得更大实效是我今后探索的方向。
《学英雄,爱祖国》教学反思2
《我们爱祖国》这篇文章以诗歌特有的激情抒发了心中最永恒最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全诗共有8节,分为两个部分。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探自悟,主要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学并批注,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 理清思路,围绕“什么是祖国”和“什么是对祖国的爱”展开讨论交流。
在学习“什么是祖国”时,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批,同伴交流,小组内学习,全班交流的过程,通过读、勾画喜欢的句子、想想画面、交流体会的层次一步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什么是对祖国的爱”时,同样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探,又对朗读进行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明白,对祖国的爱有千万种表达方式,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在读中自然升腾爱国之情。最后又通过拓展延伸诵读搜集的表达爱国的诗文,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但在教学中同时也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不能做到畅所欲言,读书能力也有待提高。
《学英雄,爱祖国》教学反思3
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课程首要目标是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由以往传统的“传授式”、 “训练式”教学方法转变为“探究式”、 “即兴式”的教学方法。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丰富。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本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把无目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了谈话法、示范法、情境导入法、旋律模唱法、游戏法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学棋》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学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
《学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1个新偏旁“鸟”并能规范书写“棋、围、另、鹅、弓、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准生字和新词,认识1个新偏旁“鸟字旁”,规范书写“棋、围、另、鹅、弓、箭”。
教学难点:
长句子读出停顿,把语句读通顺。
一、激情导课:
1、导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四幅画,请看大屏幕,这上面有四个字,写的是什么?知道的一起说。(生答: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是我国四大艺术,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许多儿童从小就要学习。这“棋”在古代多指围棋。下棋是有规则,有技巧的,要想成为高手就需要好好学习。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古人学棋的故事。板书“学”后,“棋”是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棋加上拼音,通过课前的预习,谁已经认识“棋”字并会写它了,请他来提示老师写这个字把它送回田字格里。师范写棋字,生一起书空“棋”。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并学会写其中6个生字,同时把课文读准读通,了解故事大意。
3、预期效果:
我们有自己的努力,有同伴的帮助,有老师的支持,大家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吗?
二、民主导学:
首先看任务一:认准生字,读准新词。
老师有三点小提示:(课件出示)
1、借助拼音读课文,再次认识圈画出的生字、新词。
2、同桌对读大屏幕上的词语,一人一行,全读准了给他竖起大拇指,有错及时帮助他纠正。
3、用同样的方法互查课后词语是否能读准确。
全部完成向老师做个胜利的标志。
自主学习:生按照学法提示读书学生字和词语,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提醒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
评价:大家都学得非常好,读的"认真,听得专心,合作的愉快,相信大家一定和字词交上了朋友。
展示交流:下面我们过三关,如果顺利过关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1、第一关
哪组同桌愿意合作闯第一关。每人分别读一行词语,如果有错及时帮助他纠正,全部读对了,我们齐读一次。
大家刚才得到全部读对,得到大拇指奖励的举手。我们一起进入第二关。
2、第二关
去掉拼音还认识吗?我们开火车来读,每人一个词语,读准确了我们跟读一次,有错及时帮助纠正。)
1、这些带生字的新词都顺利认识了。
你们敢挑战第三关吗?
出示:布子,长进,不由得。
指名读,强调“子”这里读三声,可见预习时很细心。这个“长”字是多音字,这个词中读长。不由得得读轻声。齐读这行,我们一起闯过这一关。
任务二:
祝贺大家闯过了字词关。生字词语和我们成了好朋友,送回课文中,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任务呈现:下面我们进入任务二: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懂大意。
先自己朗读1、3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读2自然段,每人一句轮流读,讨论长句子哪些词语后面需要适当停顿。也可以小组成员一起再把这段读一次。
自主学习,先自由读1、3自然段,再小组合作读。
1、指名一生读一自然段。
生读后评价(这个句子中逗号很多,你能注意逗号后要适当停顿,我们听得很清楚。)我们向他一样读一自然段。
从这个自然段中我们知道秋这个人是干什么的能手?下围棋的。
围棋你会下吗?你对围棋有哪些了解?
出示课件,老师也把找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这就是围棋的棋盘,棋子,和我们熟悉的五子棋相似。读资料。这个“围”字也是我们本课的生字,现在你理解它的意思了吗?能用围字组几个词语吗?谁来提示这个字书写时笔顺上注意什么?先里头后封口。谁来带领大家书空这个字。围,全包围结构围字框。
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中老师就是秋。我们接着了解学生的情况,来读2自然段。
2、二自然段很长,大家在每句话前标个序号。一共几句话?用手势告诉老师。
请一个组的同学每人轮流读一句,合作把这段读完,我们比比谁哪句读得正确通顺流利。哪组坐得端正,举手积极我就请他们来展示。
第一句没有问题开了个好头,接着读。
第二个同学读第二句话,
评价:他读准字音吗?读得很准确,但如果在第二句一些词语后面适当停顿就把读得更清楚了。
出示有停顿标记的句子请你再来读这句。
三四五句也是长句子,希望读的时候也要注意词语间适当停顿。
生读完三句。
评价:你的声音洪亮,读得很准确,还注意了停顿。
老师也标出了这样的一些停顿标记,请你把这些停顿标记也标在书上这句话中。听老师读一次,谁还想练习读这句话,真棒,敢挑战老师,有勇气。 老师奖励你看看这美丽的天鹅。我们大家都看,天鹅飞来了。它有有力的翅膀,善于飞翔。和家里的鹅不一样。
想象看到美丽的天鹅后,这个学生还接着想什么?生接着读四句,你注意了感叹号,读出了感叹的语气,真不错。
生接着读五句,看这个学生干什么?大家知道吗弓箭是一起配合使用的武器,看大屏幕,这幅图书上也有,谁能说说哪个是弓,哪个是箭,老师把它们分别标出来。弓箭怎么用,课文中就有一个这样的词语表示了这个动作。
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完整的读2自然段。看看这两个学生的表现。我读第一句,左边这部分读第二句,另一部分读剩下的内容。
评价:大家读得都有进步,不仅把这段读准确,而且长句子注意了停顿,读得很通顺、流利。
3、三自然段就一句话,我们怎么读?请坐姿端正的同学一起读。
过渡:课文到底讲了一个有关学棋的什么故事呢?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出示: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谁和谁学下棋,结果怎样?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展示交流:
1、知道了两个学生跟秋学下棋。评价:你认识了老师和学生,有收获。
2、课文中这两个学生学棋的结果怎样呢?
我知道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
另一个学生棋艺没有多大长进。
你知道了故事的结果。
大家看大屏幕,通过刚才的读书思考,你能完成填空吗?试着口头填一填,指名读,齐读一次。
课文读通顺了,读懂了大意,生字宝宝你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哪个出来和大家见面,大家就叫出它的名字。
任务三:把生字记准确,写规范。
棋 围 另 鹅 弓 箭
除了课文中的围棋,你还知道什么棋?棋的种类很多,希望大家学会一两种。
另字需要老师指导书写吗?很简单,我相信大家可以自学。围字刚才已经学会书写了,大家先把描红这三个生字。
下面同桌互教互学“弓箭”,每个同学说一个字,它怎么写,怎么记,怎么用? 同桌可以补充。哪个笔画容易错,结构安排上注意什么?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能和哪些字组词,还可以选其中一个词说句话。
每个字请一个小组代表。
(4)弓 箭(字形、书写、字义、组词)
弓字笔画很简单但很多同学容易写错,它共几笔,第三笔是竖折折钩。老师和大家一起写这个字,第一笔横折,第二笔横,第三笔竖折折钩,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三个笔画。刚才我们也认识了弓,能用弓组几个词吗?(请大家跟我读 生读组词)老师也送给大家三个一起读一次。出示弓月,弓背,开弓。弓是个部首字,它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以前学过弓字旁的什么字?张、强。
箭字有什么方法记住它,编个字谜,前头有竹林。这个方法很不错,多么形象。
谁来提醒大家书写上注意什么?上小下大。前的横要长一些。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先写竹字头,再写下面的前,横要长一些。谁来带领大家书空。谁来带领大家组词。老师也送给大家三个,大屏幕上有箭头,发射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叫火箭,熊猫爱吃的叫箭竹。齐读一次。
(3)一起学习鹅,能编个顺口溜记住它吗?我旁边有鸟,就是鹅,我加鸟就是鹅。很简单明了,这个方法好记吗?你挺有智慧的。
其中鸟是我们本节课认识的新偏旁,它放在这个鹅字的右边做偏旁哪个笔画有点变化?横要短些,不要超过竖中线。这个字左右均等,“我”略小写。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先写左边的我,再写右边的鹅。谁来领大家书空一次。请跟我来书空,鹅,左右结构鸟字旁,我字在左方。
还知道哪些带鸟字旁的字?(鸡,鸭 鸦,鹤,鹊,鸬鹚,鸵)把相同偏旁的字归类也是一种学习生字的方法。
把刚才学的三个字描红一次。然后把这节课学的生字每个认真写两次,提醒先端正坐姿、写姿再写字,头正,身直,肩*,臂开,足安。写完同桌互相比一比,把写的好的推荐给老师,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写字小能手。
评价:写姿端正的有谁,写的规范美观的有谁。写对了,要用心记,我们马上要听写词语。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wéiqí néngshǒu tiáné gōngjiàn
2、结果反馈:
出示答案,同桌互相批阅,全对,打上一百分。有错的圈出来。
老师了解,全对的举手,有错的,同桌监督他每个改两次。
哪个生字出错了,错在哪里?一定要记清楚结构,笔画、笔顺。
两个学生跟一个老师学下围棋,学的结果却不一样,为什么呢?从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随笔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