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物流管理毕业论文五篇【优秀范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1 摘要:本文利用对当今时代进步、物流管控模式特点的分析过程,重点就现阶段高等院校后勤型物流管控状况进行说明,详细阐释了对高校后勤物流系统进行综合化管控的效用性及构建高校中高效型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物流管理毕业论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1
摘要:本文利用对当今时代进步、物流管控模式特点的分析过程,重点就现阶段高等院校后勤型物流管控状况进行说明,详细阐释了对高校后勤物流系统进行综合化管控的效用性及构建高校中高效型后勤物流运作体系的规划,最终给出完成规划应解决的问题及改革的实施手段。
关键词:高校后勤;物流管理;社会化构建
当今,物流行业是一个令大众瞩目的重点话题,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出的影响作用不弱于电子型商务、信息产业。物流模式构建的效用高低已在很大程度上关联着各类企业的效益与发展,因此,当今各类物流企业均非常重视物流成本的节约、操作过程的效率、服务质量的改进。然而实施此番操作的前提条件即为首先构建出一个高质量、操作性强的物流运作体系。
一、高等院校后勤物流综合化管控的迫切性
我国现实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在过去计划型经济体制中逐渐成熟并稳固下来的,计划型经济模式下构建出的高校后勤物流体系是集约化的后勤系统保障机制。由于高校教育、科学研究及人才塑造目标的不断提高,此类自我保障式的后勤物流体系严重制约着校方将全部精力及教育资源置于教育品质的改善上,其已成为高教系统改革中不断加重的负担。
第一,教育资本的缺失导致须对高校物流系统实施最先进的集约化的管理模式,由此来赢得后勤物流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高校教育后勤工作一直是小而全的模式,全力担负着原本需靠社会或至少也要依靠高等院校及社会来一起担负的后勤保障性工作,那时高校的物流系统管理始终处于自保或半自保的内部运作态势。
二、现实高校物流系统的运作目标
(一)由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变,由自保优化型向全局优化型转变
以往的高等院校后勤物流保障工作的眼界一般只局限于自身学校、本单位的区间内,虽然高校的物流业务管理亦为以物流费用最低化及经营收益最高化为追求目标,然而因为他们未能认识到物流运作费用不单单依靠本部门及本单位来管控,而是其要受制于整个利益链条的限制,所以,其所达到的只是一个少数优化,而并不是一类全流程型的优化模式。
(二)打造服务观念,提高客户认可度
服务型观念的塑造是经济发展系统和管理组织系统始终重视的问题。过去在高校后勤范畴内的物流运作管理过程不十分重视给总体物资供应流程提供服务,所以其亦不可实现使客户充分认可的程度。当代物流运作管理不但施予周到、便捷的运送、储存、配货、管护等类型的商业性服务,也施予物流讯息的采集、整合及外输等服务产品。高校后勤物流业务的运作以实现客户认可为基本宗旨,完整、周密地服务于本行业的“上帝”。
(三)减低运行成本,优化服务模式
在物流系统中除物资流通速度的提升之外,因为物资周转过程资源消耗过高而又总体上不可能让所运商品提升价值,更不能改善物流商品的实用效果,因此依靠减小物流运作费用是加大商业产出的主要渠道。
物流系统作为“第三种利润资源”,此利润空间的拓展基本是凭借节约过程。由此关联到怎样有效使用现实物流资源来实现工艺设施的配置问题。
(四)依托讯息化、科学化方法实施管理
依托微机、网络、云计算、数据资源可完成、便捷、迅速的运作、管控过程,促使高技术与智能化管理模式应用到物流运作过程中,对社会资源(包含人工和财务)的节省和系统运作的实效性均可发挥出积极的促进功能。
三、实施高校后勤物流体系运作模式创新
(一)实现高校后勤的社会型管控
大部分的高校对其后勤都实施外表上的“单块建制,程序分离”,构建了后勤业务经济运作实体,名曰“后勤服务实业集团”或“后勤服务实业总公司”,高校后勤工作的管理框架及运行体系向社会服务型、公司实体型推进了一个层次,然而其利润获取的自*及调配权并未达到分明,从本质上来说并未完全实现企业式独立运作,构建当代新型企业经营制度,高等学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变革,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我国新型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需要,并依照建立当代先进型企业经营制度的需求对以往的后勤管控模式和运作体制实施彻底变革。
(二)建立适合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体制
组织机构划分过细,实体过于分散,会出现效率不高,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需对性质职能相似的小实体进行合并,并将管理职能实现集约化。
(三)成立区域物流中心
传统的高校后勤体制下,物流资源分散在各个高校。“一家一户办后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低水*重复劳动,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各高校物流资源的整合带来了契机,使得各高校的物流资源有可能打破部门限制,校际限制,而走向资源共享。
四、结语
高校后勤要利用当前良好的环境和技术,坚持“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统筹规划、开放有序”的物流发展原则,以提高物流效率、增加透明度、监控质量关、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加大物流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积极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合理进行后勤物流的区域布局,树立竞争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建立高校后勤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城武.略谈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求知导刊,2016(03).
[2]李辉.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13).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2
[摘要]本文针对物流人才供需不能对接的问题,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进而解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物流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日益明显,对我们高职院校来说,为了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兼顾学院自身办学条件,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2013年10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列入了由*审批的重大专项规划系列,该文件明确了3个发展定位:
一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是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
三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中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劳动者技术技能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以此为契机,各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物流行业、企业特点,自身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不同,制定并实施了灵活多样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围绕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来展开的,没有以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及其未来3~5年的社会需求为参考点,无法更好的为区域物流产业集群服务,也无法更好的满足社会的潜在需求。
二、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多样化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职业岗位体系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这要求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首任岗位的专业技能,也要具备发展岗位的专业知识;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要求,而且还要关注其日后的择业需求;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而且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另外,企业引进物流人才更加理性,对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仅对其引进的物流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对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及沟通技能都提出了要求。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社会经济区域发展需要来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满足社会当前需求及其潜在需求,提倡在深入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体系。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的特性,基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特色及其发展趋势,结合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明确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河北省的职业院校为例,“立足河北,面向京津冀”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物流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符合需求,技能适用岗位”的同时,结合学院的办学资源突出“一专多能”,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采用不同形式,对区域经济、行业特色和专业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分析物流人才层次的差异性及物流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及教学内容设计。
同时,定期分析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变化和新要求,从实际的行业需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中重新定位专业的发展,遵循学习规律、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围绕职业能力调整课程体系,确保毕业生满足市场需求。根据物流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需求导向的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学方法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调整等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要求教师既要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还要具有实践教学的能力。坚持“内培外引、培引结合”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制定专任教师培养规划,加大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和动态管理的力度,完善双师教师素质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构建需求导向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监控。完善教学督导机制,改革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制度,健全教学信息的收集、调控、反馈制度。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和工作规范,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体验,对教学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监控,确保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以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把握职业人才市场的脉搏,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对物流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全面推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梁建军.中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张士.社会需求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
[3]陶春柳.基于需求链的高职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
[4]柳冰.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论坛研究,2011.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3
【摘要】为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物流行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方向,本文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实践教学、实践技能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提出了几点有建设性且具较强操作性的构想。
【关键词】实践技能;实践教学;系统工程
近几年,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节节攀升。截止2014年,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新增15万左右,每年仍以相当高的增长比例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从业人员的源头:高职院校,连续几年,物流专业招生人数占据前三。如此好的专业招生状况,却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要,究其原因主要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难以满足行业人才需要。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借助国家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大战略,高职教育才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得到迅猛发展,快速的发展并不是我们对高职教育有很好的方法和理解,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做法导致了高职教育中的实用技能型仅仅是高职教育的附属,而非主体。
2、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条件的缺乏:
要培养实用技能型的人才必须具备培养该人才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实训设备、实训教师、实训教材等等。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物流工作的技能人才,经过人才市场的检验,在实用技能型这一点上,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还必须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入手,尝试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根据本人从教多年的经验,提出以下途径:
一、构建课程体系中,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的核心位置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很难从课程体系中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少从专业课开始,突出课程在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位置。具体做法是: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准确把握对于高职学生,理论够用即可。
二、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并不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实践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教学过程:
1、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内容,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通常要求用最近几年,而实践能力如果用前面几年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求教师加速更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建设,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室,这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战场。通过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来保证实训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互赢和多赢的合作模式。与物流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况下的实训环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升其实践能力。
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职业院校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还在于是否有好的师资。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希望提升教师的实际技能,转变传统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高校扩招后,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在数量、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师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对于高职院校技能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教师的自身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普遍存在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为了尽快加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采取多种方式的培养,
2、多方面引进技能型人才。通过高职院校对自身教师队伍的培养,无论从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对技能型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编制、福利、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的技能型人才,让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技能型人才担任教学和技能训练指导工作,不仅对实践教学有帮助,同时也可以促进院校教师队伍的合理化。
四、教学,实践,就业、创业的有机统一
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源自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服从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顺利就业或创业。考核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仍然是衡量学校的关键指标之一。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取决于学生实践能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及其它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完成。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对师生在创业上给以很大的支持,像建立和市场对接的工作室,在校期间就可以完成对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检验。
五、实践能力考核方式的转变
实践能力考核不同于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受实践能力考核需要场地、器材、时间等条件限制,实际操作考核很难完成。鉴于目前这种情况,一方面抓紧建立实用、可行的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另一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已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所谓过程性考核,即将实践能力的考核项目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讲解,*时作业,现场操作,可以集中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多项指标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艳丽,都续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创新导刊,2012(12)
[2]陈国华.如何在物流专业课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2)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4
摘要:物流管理也称为供应链过程一体化,从商品流通的全局分析物流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我们所研究的“供应物流”是通过财务延伸管理,在供应物流环节增加财务监督与控制,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为目的。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管理
“物流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80年代引入我国。物流管理也称为供应链过程一体化。从商品流通的全局分析物流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把关注成本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但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这个焦点已经逐步转移到流通领域来了。据统计在日本物流费用约占产品总成本的10%-12%;在我国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率比日本还高。可见物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家彼特卡拉甚至把物流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物流的重要性。可以说,物流已经成为新的关注点,成为继劳动力、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
我们所研究的“供应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完成材料的采购,优化库存管理以减少营运资金占用,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创造新利润。长期以来传统的财务对物流过程停留在事后核算上,财务部门要能真正参与到物流管理中还要打破部门间的壁垒,突破阻力,以财务职能对物资采购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参与,使财务部门由对物资采购的事后核算变为事前、事中、全过程的监督。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在实际工作中物资采购管理程序有九个环节:计划、审批、价格咨询、招标、比价定价、签订合同、验收入库、材料出库、库存管理。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至关重要,采购成本下降不仅体现在企业现金流出的减少,而且直接体现在产品成本下降、利润的增加,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增强。由于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往往达到50%以上,因此,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是一个企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和直接手段之一。在物流管理中我们选择的财务切入点是:采购计划管理、定价管理、合同管理、材料出库管理和库存管理五个环节,对此进行参与和监督。
1采购计划管理
对计划的监督主要是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杜绝无计划采购、超计划采购、无使用方向采购。这就要求我们财务部门提高自身素质,扩展知识面。根据各类信息重点参与重要类别物资计划的监督。保证计划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参与定价管理
降低采购成本,取决于对市场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和全面的了解,比价的前提首先是须有多种价格可比,才能为采购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掌握准确的市场价格和在价格审核时具有充分的依据和权威,应建立价格信息收集网络。物资价格信息主要从两方面来取得。
(1)外通的价格信息来源。采用国际互联网、电子信息等现代化网络手段及时获得国内外产品价格资料,通过阅读大量信息报刊,建立价格信息网络台账。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为指导比质比价采购、控制采购价格、择优选点采购提供重要依据。
(2)内联的价格信息来源。利用网络手段,建立价格查询系统,随时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变化和供货商的资信情况,筛选质量高、信誉好、价格低的进货商,为领导决策和价格审核提供及时、准确、可靠依据,减少企业管理的随意性和决策的盲目性,使企业决策奠基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监督采购物品的单价须为掌握内的合适单价,而且力求是最低的单价,执行价格不得高于公司核定价格或掌握的现行市场价格,物资采购必须有三家以上供应商报价选择,并在采购事项未确定前传送财务。监督其采购物品必须保证相同质量下的价格最优化。
3合同管理
无论哪一种采购方式,都必须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无论总体的采购还是各项合同的签订都要实行层层审查及逐级把关制度。
目前采购部门与全部实行合同采购。临时采购单已杜绝。财务部门要监督和审查合同的内容:
第一,重点审查付款条款的约定,控制采购环节签订付款条款时的随意性,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
第二,审查合同的内容及签订形式。
4材料出库管理
材料出库管理主要监督控制非正规领料单。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检查内容有:监督和控制非正规领料单的使用。
(1)材料已入库,但使用非正规领料单。
(2)跨季度未清理非正规领料单。
(3)非正规领料单未清理的原因。
(4)通过及时清理非正规领料单达到督促物资及时入库的目的。
5库存存货管理
通过对库存存货的监督、管理在保证其财产安全的同时发挥其最大的效能,降低仓储成本。
(1)抽查盘点库存帐实相符情况,对仓库所属物品的单个结存随时抽查,保证其财产安全。
(2)现有库存结构,对不合理库存提出适当的管理建议,如:
①对积压物资应鼓励有关部门联系互换,盘活沉淀积压物资,其次,尽快削价销售处理,增加现金流。
②对于有使用方向的长期积压物资制定物资使用优惠政策,相对降低使用单位考核材料成本。
③鼓励发挥仓库保管员主观能动性,促使会利废、节约、代用。通过上述管理措施降低储备资金占用。
(3)督促有关部门加速制定合理库存储备定额,为管理提供支持。
6费用管理
重点对专用线的各项费用进行管理,努力降低运输成本,特别是铁路运输的延时费,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部门配合,如:接运、仓储等部门。
总之,采购物流管理牵连各部门之间的权利、和工作范围,比较敏感。所以此项工作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过程性,只有持之以恒毫不松懈地进行,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要达到理想目标还需良好的公司文化、健全而严密的管理制度和高层管理的全力支持。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有了迅猛地发展,电子商务的逐渐推广,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不仅扩大了企业的销售范围,还促使企业改变了以往的销售模式,电子商务在促进企业经营模式改变的同时,还对现代企业物流的管理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电子商务催化了物流管理的变革,转变了物流管理的理念,明确了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1、电子商务催化了物流管理的变革
1.1物流管理的理念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从线下竞争向网络基础上竞争转变,特别是以核心企业为首的供应链是对信息是非常重视的,信息对于整个供应链有着重要的控制和主导作用。
企业经营模式在不断改变,给物流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管理只有不断发展向专业化的系统网络转变,才能满足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其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企业组织资源的规模、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无论如何都是传统的物流配送难以实现的。
1.2网络与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活动形式。网络的运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实时地监督以及管理电子商务的整个过程,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型的物流管理系统都是通过网络系统来进行连接的,电子商务中的每一个部分收到需要信息,这个系统就会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物流管理计划,然后促进各个环节的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普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子商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促进了物流管理的转变,实现真正的货物通常的目标。
1.3物流管理的持续时间
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在配送货物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信息交流的限制,没有及时的信息,传统的物流配送要想完成配送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很长。
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则很大限度地提高了物流的速度,从而减短了持续时间,任何有关物流的信息都能及时地到达每个环节,网络使物流管理变得更加方便。
1.4物流管理目标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不断进步,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环境中的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材料的节约以及劳动力效率的提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渐向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转变。
在物流管理的供应链中,生产企业是起点,然后会逐步经过物流企业、商家、最后到达消费者,这是整个的供应链,并且是高度一体化的供应链,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必须随之发展,向新型物流管理体系发展,转变的主要目标则是加强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的联系,通过其相互协作与配合,从而提高产品的配送效率,从而为消费者享受更好的客户体验。
2、物流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2B以及C2C、B2C、C2B等也逐渐成熟,它们的成熟也直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产品的流通不断加快,这给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环境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创新改革的步伐,逐步实现信息化、专业化、网络化,以更好地配合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2.1培养专业的物流创新管理人才
人才是物流管理发展创新的源泉与基础,boltzmann方程只有拥有一支专业的、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才能切实地促进企业创新与发展。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企业更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的支持,从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逐渐向专业化的新型物流管理模式转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于物流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很重要的,他们是创新的主力军,是创新理念的载体,他们的出现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推陈出新。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要加强外聘以及内部培养,培养出一批运输学、通讯技术、包装学等物流管理人才。
不仅如此还要从生源入手,着实地提高生源的质量。面对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相应的引导各个高校增加相关的专业,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给物流协会一定的权利,从而促使其在物流专业的建制中贡献一份力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要时刻地关注市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从而在实际情况的指导下设置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从而为物流管理的.发展提供专业的人才队伍,为物流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物流企业自身也要重视起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促使其主动学习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其专业素养,为物流管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2.2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发展与创新需要*的支持,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因此要加强立法,使*各个部门的权限明确起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规范其行为,使其创新发展有制度标准的制约,避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导致物流企业触碰到雷区,以至于降低企业的创新的积极性。立法要以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规范化、专业化为目的。
物流管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的支持,我国的物流行业的现状还不是很乐观,没有完善的系统的管理以及指导,物流的整体布局也不是十分合理,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的支持,在*的能力范围之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对于物流管理行业的发展来说,基础设施是十分重要的,是物流发展的基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已经很难满足物流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在原有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其逐渐规模化、规范化,给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企业的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2.3健全物流管理的创新体系
物流管理创新体系是物流管理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样是不能缺少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体系要建立在物流配送方式、信息管理上,向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等方面转变,促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化,促进物流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实现物流配送不受时空、地域限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专业的物流管理。
2.4引入现代化技术,实现物流管理智能化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物流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其智能化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发达国家在物流管理方面有很成熟的技术以及先进的经验,要想快速发展,就必须在我国发展的实际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系统,促进我国的研发,缩短发展的时间,减少发展所需要的研发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智能化创新与发展,从而使其更加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物流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大力发展新型的物流管理模式,培养专业的物流创新管理人才、加强对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健全物流管理的创新体系、引入现代化技术,实现物流管理智能化,从而使物流管理更加地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库.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J].*流通经济,2013(8):39—43.
[2]郑恒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J].物流技术,2012(21):109—111.
[3]梁晓音.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电子商务,2015(1):40,52.
下一篇:物料库房管理制度五篇【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