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五篇(精选文档)

| 来源:网友投稿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五篇(精选文档)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在课堂上只就本篇课文内和练习二中有关曹操的两个事例来分析,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曹操形象自由发言,来评价小说中的曹操和历史中的曹操,不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曹操,而且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重点讨论的杨修之死的原因时,我引用了史料——杨彪、杨修、孔融、祢衡等与曹操的关系。致使学生将杨修死因大多都定位与杨修本人恃才放旷及杨、曹两人的宿怨,而忽略了曹操的阴险狡诈,更忽略了杨修卷入曹丕、曹植可怕的政治斗争风波中这一至关重要的原因,使得课堂最该出彩的地方没有出现高潮。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自由畅谈的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

  执教者:张震雷

  观察者:胡根林

  课堂回放

  师:昨天,通过你们的老师已经布置了《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预习。老师呢专门画了一幅“杨修绑赴刑场”的漫画。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师:杨修行将就刑,围观有一大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哎……”,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着此情此景,你会说点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

  【幻灯片展示】

  唉(嗨,哼……),杨修你太———!

  生1:唉,杨修你太冤了!

  师:哦,你是伸张正义,为杨修伸冤呐。

  生2:唉,杨修你太自大了!你太恃才放旷了!

  师:这位同学不错,将本文出现的一个成语也用上了,你能否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2:依仗才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生3:唉,杨修你太倒霉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3:杨修那么有才华,却被曹操所杀。

  师:噢!你是说“贤才未遇明君”。

  生4:嗨,杨修你太有才了!

  师:哈哈,你把宋丹丹在春晚的经典台词也用上了。

  师: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针对漫画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确实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生5: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5:你真了解魏王的内心啊!

  师:你能带着佩服的口吻读一下吗?

  生5读——

  师:请同桌评价一下,生5读得怎么样?

  生6:还好,就是重音应落在“真知”上。

  师:你也来读一遍。

  生6读——

  师: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像生6一般饱含深情、带着佩服读一遍这句话。

  生齐读——

  【幻灯片展示】

  真知……

  师: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生7: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便知道是花园修得太阔了。

  师:曹操在门上写“活”字,别人知道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从文中的哪个句子可以看出?

  生7:人皆不晓其意。

  师:喔,众人皆迷,惟修独知啊。

  生8:曹操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就明白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生9:曹操“梦中*”的真相被杨修看出来了。

  师:嗯,曹操“梦中*”的真相被杨修参透,那么其他人知道吗?请用文中的语句加以印证。

  生9:人皆以为操果梦中*。

  师:别人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像医院的X光、CT那样将曹操的五脏六腑照得一清二楚。

  生10:杨修知道门吏阻止曹植出城,是操在测试儿子的才干,所以杨修教他“竟斩之可也”。

  师:“竟斩之可也”可以看出杨修怎样的个性?

  生10:处事果敢。

  生11:第9段,曹操以“*大事”试探两个儿子,杨修为曹植选好答案,做“答教十余条”。

  师:嗯,老师看到一则材料,说的是杨修把曹操提问的顺序都料到了。真是“料事——

  生凑和:“如神”

  生12:关于鸡肋的问题,杨修是“见传‘鸡肋’二字”就知道丞相意欲退兵。

  师:鸡肋和退兵有关系吗?

  生12:把攻打的地方比作“鸡肋”,“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现在是“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简直与“鸡肋”无异。

  师:杨修是了解曹操的心事,你呢又悟透了杨修的心理,你真不简单!……

  师:杨修的“真知”体现在善于破解、破译上。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处事果敢,料事如神。……难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

  【幻灯片展示】

  真知?

  生13:杨修对曹操对他的忌讳一点也不知道。

  师:何以见得?

  生13:文中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数”字应读“shuo”音,“多次、屡次”的意思。请同学们一起将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

  生14:课文第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

  师:“便”什么意思?

  生14:“便”的意思是“就”,体现了杨修擅作主张。

  生15:第5段,“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

  生16:第7段,“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

  师:“径”作何解?“其事”指的是什么事?

  生16:“径”就是“直接”,“其事”是指“曹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

  生17: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中“指而叹”。

  师:很好,我们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读,确实,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便、竟、径、指而叹”这些字眼体现了杨修的放旷。同时,我们读书还要从不经意处去读。文中杨修的语言共出现了5次。罗贯中老先生在写作时注意到了用词的简练,做到“惜墨如金”,把杨修说话时的神情动作都省略了。……

  师:正当杨修洋洋自得,被旁人誉为“真知魏王肺腑”之时,想不到死神却悄悄地向他走来,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破解门内“活”

  分食“合”中酥

  道破梦中*真相

  密告簏里*事件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

  师: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曹操怎样的态度?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完成表格:

  生21:破解门内“活”——心甚忌之。

  生22: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生23:道破梦中*——愈恶之。

  生24:密告簏里*事件——愈恶之。

  生25: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生26: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生27: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师: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

  师: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幻灯片展示】

  真知!

  生28:对自己的言行收敛一点。

  生29:要学会拍马屁。

  师:你可要小心哦,当心马屁拍到马蹄上。当然我们千万不能把尊敬师长混同为拍马屁,“尊重”与“拍马屁”是两码事。

  生30:做人要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

  师:这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张扬个性”相矛盾吗?

  生30:我说的是在曹操这样的上司面前不能太张扬,因为曹操生性多疑忌才。

  师:老师很喜欢你刚才所说的“太”字。不要“太”张扬,因为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

  部分学生激动地喊:张狂!

  (师板书:张扬不张狂!)

  师:老师前两天就此写过一篇启示小短文,挂在我的博客上,下面我想链接我的博客,请咱们班的朗读高手来朗读这段文字。(博文略)

  生31朗读该段文字。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水*真高,读得真好。你的朗读使老师的小文章增色不少,谢谢你。老师将文章挂上博客后已有许多跟帖,其中有位博友的跟帖我很欣赏(滚动博友跟帖内容):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是啊,我们做人应该张扬个性,但不能张狂;人格应该独立,但不能特立独行。

  (师板书:独立不特立)

  师:假如杨修身边有刚才发言的那几位同学做他的朋友,有张老师做他的朋友,经常在他的身边提醒,也许杨修就不至于才活到34岁就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杨修之墓图略)

  (悲悲切切的埙声同时响起)

  师:华山脚下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千古风流人物,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感。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

  (学生为墓碑写文字)

  生32:可怜可怜……可悲可悲……可叹可叹……

  师:你是一咏三叹。

  生33:才华横溢做主薄,恃才放旷保命难。

  师:你有杨修之才,短短时间就拟了一幅对联,而且包含了两个成语。

  生34:假如看透不说透,怎会无端断了头?

  师:不错不错,启迪后人要多用眼少用嘴。

  生35: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须三思后行。

  师:你从为人和做事两个方面警戒后人,很有哲理啊。

  师: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凝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常情不能自已。思考了很多,比如“假如宽容和谦逊握手那该有多好”,比如“杨修遇到刘备又会如何?”……老师把在备课中的思索感悟形成了文字,并作了配乐朗诵。现在我想把她献给同学们——

  【幻灯片展示】(一段已经配好音乐的朗读文字随朗读的速度自动缓缓上移,该段文字略)

  音乐声止,宣布下课。

  (浙江省金华四中321001)

  对话

  胡根林(以下简称“胡”)这是一节比赛课?

  张震雷(以下简称“张”)是的,是一节获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课。

  胡:我很想知道,在你准备这节课时,下功夫最大的地方在哪儿?

  张:确立教学主题。

  胡:是吗?你对教学主题曾有过怎样的考虑?

  张:因这是传统名篇,而且有老师曾以此课参加全国赛引起反响,他确定的主题是褒扬杨修的个性。我想另出新意,考虑很久,最后确定的是“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对杨修的性格有所保留。

  胡:怎么想到的?

  张:从杨修的悲剧及现在的学生一味强调的“所谓的个性”所想到的。

  胡:事前还查阅了很多资料?

  张:是的,课前参阅了不少书及论文。

  胡:看来,上课和写文章一样,先要强调“立意”,而这个“立意”的来源既有资料的阅读,也有现实的思考。

  张:确实这样。

  胡:确定主题后,接下去自然考虑要用哪些材料来表达这个主题了。对于材料,也就是教学内容,你是怎么把握的?

  张:我是紧紧围绕“真知……——真知?——真知!”这条线索来组织教学的。因为文中夏侯惇对杨修有一句高度评价的话语“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我就在“真知”上做文章。

  胡:这条线很明晰,也很有意思。几个标点符号一用,意思完全不一样。

  张:过奖了。后来听课老师网上的评价也都对这个设计很肯定,认为很有创意。

  胡:你这几个标点分别想表达什么?

  张:省略号有点意味深长,主要挖掘文本中杨修的“才”;问号发人深省,主要挖掘文本中杨修的“放旷”,数犯曹忌;叹号寓警示意味,告诉学生“如果我们是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学会做人。

  胡:确实很独到!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完整过程:先“理解—移情”,融入其中,感同身受;接着“质疑—反思”,联系经验,反思人生;最后“品味—领悟”,出乎其外,返归自身。这个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既是我们教师的深度解读过程,也是学生走入文本的过程。

  张:点评得好!

  胡:因此,你的教学设计实际充分预设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你努力想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

  张:是的。我试图让学生深读,读后有所思。

  胡:我注意到,你在主要的三个教学环节(真知……—真知?—真知!)外,对导入环节和收束环节都有精心考虑。你是怎么来设计导入环节的?

  张:我精心设计了一幅漫画,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谈谈初读感知。

  胡:你用了个句式“唉(嗨,哼……),杨修你太……”?

  张:是的。句式是个“支架”,好让学生人人有话说。

  胡:可能作用还不止这点。我的理解是:第一,起了一个展开讨论的引子作用;第二,其中的语气词很契合学生的年龄,具有移情的引导作用;第三,“杨修你太……”这个“你”字确立了“你—我”的对话关系,拉近了人物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你的导入环节,虽说是初步感知,但感知的内容很丰富,真正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我想,后面的教学之所以能渐入佳境,跟这种“蓄势”的充分不无关系。

  张:是的,因有这样的“蓄势”,所以紧接着学生们就跃跃欲试了。

  胡:对收束环节,你肯定也下了不少功夫吧?

  张:是的。我预设的思路是:激情后让学生反思,然后把我的思考文字也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起共享。

  胡:我记得课堂上你链接到自己的博客上,让学生共读你的博文。最后,你还配乐出示了一段自己写的文字。当时为什么考虑要提供自己的博文,自己的人生感悟?很多老师喜欢用别人的东西,自己总是隐在“幕后”。

  张:我展示自己的思考,主要是为了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师融入学生的一种方式。

  胡:这样是不是会指向性太明显?现在强调多元解读,教师置身其内的评价会不会引导这种“多元”变为“一元”?

  张:多元评价没有错,但有时会糊涂了学生的价值观。文本解读需要教师“在场”,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

  胡:说得不错。文学性作品的解读更需要教师的“在场”。缺少教师“在场”的教学难以出个性,出味道。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分子参与其间,而非完全牵着学生走。

  张:我也这样想。

  胡:以此看来,你这个收束环节意味深长。是杨修人生的终结,却也是你和学生人生认识的起点。

  张:这是从文本走向生活。

  胡:回过头完整梳理你的教学环节,可从两条路线来解读:其一是学生阅读的过程:粗读(整体感知)—细读(人物性格剖析);其二是学生评价人物的过程:初步评价—深度分析—理解性评价。

  张:你归纳得真好!我是不自觉的。

  胡:你的整个教学从杨修赴法场始,至为杨修题写墓志铭终,借用小说结构的“复调性”来说,这种教学结构也具有一种复调性。如果氛围营造得好,学生应感到一种历史的现场感或虚构的真实感。

  张:“复调”?这个说法挺受启发。

  胡:这里想顺便问一下:你在教学设计时,有没有在总体上对教学方法作出设计?

  张:有。通过问题讨论启发学生抓住“语言要素”解读文本。

  胡:问题讨论法?很好啊。因为这篇课文是小说,落点放在人物品评上,这是一种价值判断,在一个班级中,由于经验、经历等不同,学生的价值判断隐含多元和多样。讨论法比其他方法更适合这种多元和多样价值的表达。可惜的是这些问题都是教师直接提出来的,不是学生想出来的,预设性强了点。另外,这个讨论如果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开展,是否会更充分些?

  张:是的。因为这是赛课,怕掌控不好时间。

  胡:也许这是很多公开课难以成为研讨课的原因之一,执教者怕上砸了。当你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时,是先想到了方法,还是先想到了内容?

  张:我是先考虑内容的。

  胡:是啊,方法因内容而定,方法为内容服务。教学设计中,内容先于方法而优先考虑。

  张:是这么回事。

  胡:进一步说,教学结构,核心来说,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回到你这节课的设计,你在确定教学主题后所作的大量工作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有序组织。从写文章的角度讲,就是材料的组织——所谓“谋篇布局”,做的是“布局”的工作。

  张:我很认同你的观点。

  胡:在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我们教师对“布局”的工作不够重视。其实,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情况下,这种“布局”会决定整个课堂的生态和教学的基本面貌。

  张:也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胡:你的课,在“布局”过程中,不仅找到了文本内在的“序”,还关注到学生内在的“序”,所以,教学效果这样突出,这样经得起咀嚼。听了你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觉得: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的过程。

  张:备课及授课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你上述的分析唤醒了我,今后我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更自觉去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谢谢你的评点,谢谢你的鼓励!

  胡:这个讨论过程也给我很多启发,谢谢你!

  观察者语

  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

  在一线教学指导过程中,我注意到:经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由不同的两位教师来上,尽管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基本一样,但教学面貌却大异其趣,教学效果也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起初怀疑的是执教者的教学素养有落差。后来,把问题进行聚焦,发现两位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上的水*不一。优秀教师懂得怎么把这些教学内容按一定的“序”进行有效组织,而一般教师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张震雷老师的《杨修之死》一课,其教学内容和一般老师选择的基本一样,集中于对杨修这一人物的分析。但怎么来分析这个人物呢?张老师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文中夏侯惇对杨修有一句高度评价的话语“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他就在“真知”上做文章,围绕“真知……——真知?——真知!”这条线索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形成了一个张力极强的层递式教学结构,推进了学生的认知。这说明:在教学内容相对确定的前提下,它的组织方式将会决定整个教学的面貌甚至效果。

  以往我们不是不关注教学内容的组织,但关注的层面是教材。所谓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材内容,所谓教学内容的组织实际变成了教材内容的组织。因此,所讲的直线式或螺旋式,学科逻辑或心理逻辑是指教材内容的组织。具体到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很少或几乎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结构差异。这里不单有个教学内容层面划分的问题,也还有个着眼点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着眼点往往是教学方法或艺术,认为教学内容是固定的,相对不变的,而很少能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对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也很少关注到两者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的差异。

  我曾听过一堂课,课题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讲的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细节描写。执教者的初衷是从《最后一课》最后一部分引出细节描写,进行以读促写的细节描写训练。课上下来效果不见佳,学生反应不够积极,有的老是东张西望,等着下课。执教者自己也感觉没有讲深讲透,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课后我和执教者一起分析她的教学内容组织,发现她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先用多媒体呈现三位明星的三幅人物肖像漫画(成龙、潘长江、赵本山),接着从绘画的细节过渡到文章的细节,让学生找课文中的细节,随后,从课文全篇的细节寻觅到最后一部分内容的细节圈画,然后让学生从品味细节描写的好处过渡到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训练,写一个片段,要求勾画出人物的个性或情感。简言之,聚焦点是课文最后一部分,但内容却是从绘画的细节描写入手,从绘画的细节到文章的细节,从全篇的细节到最后一部分的细节,从阅读中的细节到写作中的细节,由远及近,绕了很大一个圈子。

  这种镜头推拉式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如果用之于一个陌生化的情境,或许能引起学生某种悬念,但在这儿,学生已经对教学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如果还要绕圈子,显然会造成教学有效时间的浪费。我建议:可否把整个顺序倒过来,由近及远:直接抓取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让学生圈画细节,以媒体展示或学生表演的方式呈现细节,并说说这些细节对表达人物情感的好处;在充分领会基础上,让学生把细节圈画扩展至全篇,然后把文章中的细节扩展到绘画,说明文学艺术的共通性,最后进行细节写作训练。这种镜头特写式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可以使教学聚焦于一个核心之点,挖深挖透,洞开一个新的空间,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这个建议最后是否被采纳了,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改变那种由远及近式的组织,代之以由近及远式的呈现,在教学面貌上必然会有所不同,在教学效果上也会出现差异。这犹如金刚石和石墨,它们都由碳原子组成,原为一物,但由于碳原子的组织方式不同,造成两者性质上的强烈对比:一个透明,一个墨黑;一个坚硬,一个柔软;一个璀璨绝伦,一个*凡质朴。

  除了这种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还可能呈现为:

  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

  由难到易或由易到难

  由抽象到形象或由形象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或由复杂到简单

  ……

  而决定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采取何种组织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内部逻辑的认知;其二,是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可能会散落为许多点,比如,这里教个生字词,那里介绍点写作背景,这里朗读朗读,那里圈画圈画,但这些点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它们有根线贯串起来,尽管这根线有时显豁直露,有时却内隐其中,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根线,就是这些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并不能等同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从“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角度看,教学内容逻辑关系的形成显然是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结果。而这个“二次开发”实际上就是教材内容教学化过程。一方面,教师结合教参及其他资料,在对课文深度解读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试图寻找到一种方法来向学生表达这种独特理解。“文本解读+方法化”大致可以理解为教材内容教学化的两个步骤。经由这两个步骤,教师才能逐渐明确自己的逻辑起点,形成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从逻辑起点看,教学内容的组织有这样几种指向:

  1探究导向

  探究导向的目的是培养理解力。

  中心问题是:x是什么?

  例:教学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探究:

  这篇课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父爱?成长?抑或两者兼有?)

  体裁是什么?(散文?小说?)

  2.鉴赏性导向

  鉴赏性导向的目的是提升阅读品味。

  中心问题是:我喜欢x,我为什么喜欢它?

  例:教学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引导学生探讨: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为什么喜欢它呢?原因有……

  3.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的目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心问题是:你是如何解决x这样的问题的?

  例:教学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引导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

  如何来阅读这种自传体小说的?(是小说,又是自传体)

  对教学内容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是决定教师采取何种组织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优秀教师除了关注这种逻辑关系,还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所教的这一班的学生独特学情。这种了解可能是课前的,也可能是课中或课后的。这种学情可能是兴趣、动机,也可能是认知特点等等。这里以课中的学情探测为例:

  1。以“学生提问”作为教学起点。

  把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的疑难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这是我国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有教师教《风筝》,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筛选,共提出了五个问题:(1)为什么把二十年前的那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2)读到了一本讲儿童的书,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不幸”?(3)第6段中为什么说“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4)二十年后,弟弟忘记往事,“我”为什么心情沉重?(5)文章的最后一句怎样理解?整节课的教学就围绕这五个问题来展开。

  2。以“关键事件”引导教学走向

  课堂里的“关键事件”是指影响教学走向的一些事件。针对“关键事件”从学生角度来看是“提出真实的问题+参与真实的讨论解决问题”,从教师角度来看则是“发现学的问题+组织学的活动解决问题”。在教泰戈尔的《母亲》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可又写到了母亲的歌谣、母亲的气息、母亲的眼光呢?”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正想予以解答时,发现其他学生跃跃欲试,就改变了预设的讲授方式,改为让学生讨论和练笔。

  这些学情探测的结果都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起点,比如通过“学生提问”并以这些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其组织方式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些教学内容内部的逻辑关系,而是学生阅读中的疑点和难点,顺应的是学生的心理逻辑。比如,对“关键事件”的处理,从教学内容来看,这是教师主动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以顺应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行为。应该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作出这些调整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从语文课程来看,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比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显得更为重要。

  安阳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3

  执教者:张震雷

  观察者:胡根林

  课堂回放

  师:昨天,通过你们的老师已经布置了《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预习。老师呢专门画了一幅“杨修绑赴刑场”的漫画。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师:杨修行将就刑,围观有一大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哎……”,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着此情此景,你会说点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

  【幻灯片展示】

  唉(嗨,哼……),杨修你太———!

  生1:唉,杨修你太冤了!

  师:哦,你是伸张正义,为杨修伸冤呐。

  生2:唉,杨修你太自大了!你太恃才放旷了!

  师:这位同学不错,将本文出现的一个成语也用上了,你能否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2:依仗才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生3:唉,杨修你太倒霉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3:杨修那么有才华,却被曹操所杀。

  师:噢!你是说“贤才未遇明君”。

  生4:嗨,杨修你太有才了!

  师:哈哈,你把宋丹丹在春晚的经典台词也用上了。

  师: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针对漫画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确实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生5: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5:你真了解魏王的内心啊!

  师:你能带着佩服的口吻读一下吗?

  生5读——

  师:请同桌评价一下,生5读得怎么样?

  生6:还好,就是重音应落在“真知”上。

  师:你也来读一遍。

  生6读——

  师: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像生6一般饱含深情、带着佩服读一遍这句话。

  生齐读——

  【幻灯片展示】

  真知……

  师: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生7: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便知道是花园修得太阔了。

  师:曹操在门上写“活”字,别人知道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从文中的哪个句子可以看出?

  生7:人皆不晓其意。

  师:喔,众人皆迷,惟修独知啊。

  生8:曹操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就明白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生9:曹操“梦中*”的真相被杨修看出来了。

  师:嗯,曹操“梦中*”的真相被杨修参透,那么其他人知道吗?请用文中的语句加以印证。

  生9:人皆以为操果梦中*。

  师:别人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像医院的X光、CT那样将曹操的五脏六腑照得一清二楚。

  生10:杨修知道门吏阻止曹植出城,是操在测试儿子的才干,所以杨修教他“竟斩之可也”。

  师:“竟斩之可也”可以看出杨修怎样的个性?

  生10:处事果敢。

  生11:第9段,曹操以“*大事”试探两个儿子,杨修为曹植选好答案,做“答教十余条”。

  师:嗯,老师看到一则材料,说的是杨修把曹操提问的顺序都料到了。真是“料事——

  生凑和:“如神”

  生12:关于鸡肋的问题,杨修是“见传‘鸡肋’二字”就知道丞相意欲退兵。

  师:鸡肋和退兵有关系吗?

  生12:把攻打的地方比作“鸡肋”,“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现在是“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简直与“鸡肋”无异。

  师:杨修是了解曹操的心事,你呢又悟透了杨修的心理,你真不简单!……

  师:杨修的“真知”体现在善于破解、破译上。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处事果敢,料事如神。……难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

  【幻灯片展示】

  真知?

  生13:杨修对曹操对他的忌讳一点也不知道。

  师:何以见得?

  生13:文中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数”字应读“shuo”音,“多次、屡次”的意思。请同学们一起将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

  生14:课文第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

  师:“便”什么意思?

  生14:“便”的意思是“就”,体现了杨修擅作主张。

  生15:第5段,“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

  生16:第7段,“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

  师:“径”作何解?“其事”指的是什么事?

  生16:“径”就是“直接”,“其事”是指“曹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

  生17: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中“指而叹”。

  师:很好,我们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读,确实,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便、竟、径、指而叹”这些字眼体现了杨修的放旷。同时,我们读书还要从不经意处去读。文中杨修的语言共出现了5次。罗贯中老先生在写作时注意到了用词的简练,做到“惜墨如金”,把杨修说话时的神情动作都省略了。……

  师:正当杨修洋洋自得,被旁人誉为“真知魏王肺腑”之时,想不到死神却悄悄地向他走来,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破解门内“活”

  分食“合”中酥

  道破梦中*真相

  密告簏里*事件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

  师: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曹操怎样的态度?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完成表格:

  生21:破解门内“活”——心甚忌之。

  生22: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生23:道破梦中*——愈恶之。

  生24:密告簏里*事件——愈恶之。

  生25: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生26: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生27: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师: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

  师: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幻灯片展示】

  真知!

  生28:对自己的言行收敛一点。

  生29:要学会拍马屁。

  师:你可要小心哦,当心马屁拍到马蹄上。当然我们千万不能把尊敬师长混同为拍马屁,“尊重”与“拍马屁”是两码事。

  生30:做人要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

  师:这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张扬个性”相矛盾吗?

  生30:我说的是在曹操这样的上司面前不能太张扬,因为曹操生性多疑忌才。

  师:老师很喜欢你刚才所说的“太”字。不要“太”张扬,因为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

  部分学生激动地喊:张狂!

  (师板书:张扬不张狂!)

  师:老师前两天就此写过一篇启示小短文,挂在我的博客上,下面我想链接我的博客,请咱们班的朗读高手来朗读这段文字。(博文略)

  生31朗读该段文字。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水*真高,读得真好。你的朗读使老师的小文章增色不少,谢谢你。老师将文章挂上博客后已有许多跟帖,其中有位博友的跟帖我很欣赏(滚动博友跟帖内容):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是啊,我们做人应该张扬个性,但不能张狂;人格应该独立,但不能特立独行。

  (师板书:独立不特立)

  师:假如杨修身边有刚才发言的那几位同学做他的朋友,有张老师做他的朋友,经常在他的身边提醒,也许杨修就不至于才活到34岁就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杨修之墓图略)

  (悲悲切切的埙声同时响起)

  师:华山脚下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千古风流人物,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感。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

  (学生为墓碑写文字)

  生32:可怜可怜……可悲可悲……可叹可叹……

  师:你是一咏三叹。

  生33:才华横溢做主薄,恃才放旷保命难。

  师:你有杨修之才,短短时间就拟了一幅对联,而且包含了两个成语。

  生34:假如看透不说透,怎会无端断了头?

  师:不错不错,启迪后人要多用眼少用嘴。

  生35: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须三思后行。

  师:你从为人和做事两个方面警戒后人,很有哲理啊。

  师: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凝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常情不能自已。思考了很多,比如“假如宽容和谦逊握手那该有多好”,比如“杨修遇到刘备又会如何?”……老师把在备课中的思索感悟形成了文字,并作了配乐朗诵。现在我想把她献给同学们——

  【幻灯片展示】(一段已经配好音乐的朗读文字随朗读的速度自动缓缓上移,该段文字略)

  音乐声止,宣布下课。

  (浙江省金华四中321001)

  对话

  胡根林(以下简称“胡”)这是一节比赛课?

  张震雷(以下简称“张”)是的,是一节获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课。

  胡:我很想知道,在你准备这节课时,下功夫最大的地方在哪儿?

  张:确立教学主题。

  胡:是吗?你对教学主题曾有过怎样的考虑?

  张:因这是传统名篇,而且有老师曾以此课参加全国赛引起反响,他确定的主题是褒扬杨修的个性。我想另出新意,考虑很久,最后确定的是“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对杨修的性格有所保留。

  胡:怎么想到的?

  张:从杨修的悲剧及现在的学生一味强调的“所谓的个性”所想到的。

  胡:事前还查阅了很多资料?

  张:是的,课前参阅了不少书及论文。

  胡:看来,上课和写文章一样,先要强调“立意”,而这个“立意”的来源既有资料的阅读,也有现实的思考。

  张:确实这样。

  胡:确定主题后,接下去自然考虑要用哪些材料来表达这个主题了。对于材料,也就是教学内容,你是怎么把握的?

  张:我是紧紧围绕“真知……——真知?——真知!”这条线索来组织教学的。因为文中夏侯惇对杨修有一句高度评价的话语“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我就在“真知”上做文章。

  胡:这条线很明晰,也很有意思。几个标点符号一用,意思完全不一样。

  张:过奖了。后来听课老师网上的评价也都对这个设计很肯定,认为很有创意。

  胡:你这几个标点分别想表达什么?

  张:省略号有点意味深长,主要挖掘文本中杨修的“才”;问号发人深省,主要挖掘文本中杨修的“放旷”,数犯曹忌;叹号寓警示意味,告诉学生“如果我们是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学会做人。

  胡:确实很独到!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完整过程:先“理解—移情”,融入其中,感同身受;接着“质疑—反思”,联系经验,反思人生;最后“品味—领悟”,出乎其外,返归自身。这个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既是我们教师的深度解读过程,也是学生走入文本的过程。

  张:点评得好!

  胡:因此,你的教学设计实际充分预设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你努力想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

  张:是的。我试图让学生深读,读后有所思。

  胡:我注意到,你在主要的三个教学环节(真知……—真知?—真知!)外,对导入环节和收束环节都有精心考虑。你是怎么来设计导入环节的?

  张:我精心设计了一幅漫画,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谈谈初读感知。

  胡:你用了个句式“唉(嗨,哼……),杨修你太……”?

  张:是的。句式是个“支架”,好让学生人人有话说。

  胡:可能作用还不止这点。我的理解是:第一,起了一个展开讨论的引子作用;第二,其中的语气词很契合学生的年龄,具有移情的引导作用;第三,“杨修你太……”这个“你”字确立了“你—我”的对话关系,拉近了人物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你的导入环节,虽说是初步感知,但感知的内容很丰富,真正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我想,后面的教学之所以能渐入佳境,跟这种“蓄势”的充分不无关系。

  张:是的,因有这样的“蓄势”,所以紧接着学生们就跃跃欲试了。

  胡:对收束环节,你肯定也下了不少功夫吧?

  张:是的。我预设的思路是:激情后让学生反思,然后把我的思考文字也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起共享。

  胡:我记得课堂上你链接到自己的博客上,让学生共读你的博文。最后,你还配乐出示了一段自己写的文字。当时为什么考虑要提供自己的博文,自己的人生感悟?很多老师喜欢用别人的东西,自己总是隐在“幕后”。

  张:我展示自己的思考,主要是为了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师融入学生的一种方式。

  胡:这样是不是会指向性太明显?现在强调多元解读,教师置身其内的评价会不会引导这种“多元”变为“一元”?

  张:多元评价没有错,但有时会糊涂了学生的价值观。文本解读需要教师“在场”,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

  胡:说得不错。文学性作品的解读更需要教师的“在场”。缺少教师“在场”的教学难以出个性,出味道。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分子参与其间,而非完全牵着学生走。

  张:我也这样想。

  胡:以此看来,你这个收束环节意味深长。是杨修人生的终结,却也是你和学生人生认识的起点。

  张:这是从文本走向生活。

  胡:回过头完整梳理你的教学环节,可从两条路线来解读:其一是学生阅读的过程:粗读(整体感知)—细读(人物性格剖析);其二是学生评价人物的过程:初步评价—深度分析—理解性评价。

  张:你归纳得真好!我是不自觉的。

  胡:你的整个教学从杨修赴法场始,至为杨修题写墓志铭终,借用小说结构的“复调性”来说,这种教学结构也具有一种复调性。如果氛围营造得好,学生应感到一种历史的现场感或虚构的真实感。

  张:“复调”?这个说法挺受启发。

  胡:这里想顺便问一下:你在教学设计时,有没有在总体上对教学方法作出设计?

  张:有。通过问题讨论启发学生抓住“语言要素”解读文本。

  胡:问题讨论法?很好啊。因为这篇课文是小说,落点放在人物品评上,这是一种价值判断,在一个班级中,由于经验、经历等不同,学生的价值判断隐含多元和多样。讨论法比其他方法更适合这种多元和多样价值的表达。可惜的是这些问题都是教师直接提出来的,不是学生想出来的,预设性强了点。另外,这个讨论如果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开展,是否会更充分些?

  张:是的。因为这是赛课,怕掌控不好时间。

  胡:也许这是很多公开课难以成为研讨课的原因之一,执教者怕上砸了。当你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时,是先想到了方法,还是先想到了内容?

  张:我是先考虑内容的。

  胡:是啊,方法因内容而定,方法为内容服务。教学设计中,内容先于方法而优先考虑。

  张:是这么回事。

  胡:进一步说,教学结构,核心来说,其实就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回到你这节课的设计,你在确定教学主题后所作的大量工作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有序组织。从写文章的角度讲,就是材料的组织——所谓“谋篇布局”,做的是“布局”的工作。

  张:我很认同你的观点。

  胡:在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我们教师对“布局”的工作不够重视。其实,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情况下,这种“布局”会决定整个课堂的生态和教学的基本面貌。

  张:也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胡:你的课,在“布局”过程中,不仅找到了文本内在的“序”,还关注到学生内在的“序”,所以,教学效果这样突出,这样经得起咀嚼。听了你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觉得: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的过程。

  张:备课及授课时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你上述的分析唤醒了我,今后我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更自觉去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谢谢你的评点,谢谢你的鼓励!

  胡:这个讨论过程也给我很多启发,谢谢你!

  观察者语

  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

  在一线教学指导过程中,我注意到:经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由不同的两位教师来上,尽管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基本一样,但教学面貌却大异其趣,教学效果也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起初怀疑的是执教者的教学素养有落差。后来,把问题进行聚焦,发现两位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上的水*不一。优秀教师懂得怎么把这些教学内容按一定的“序”进行有效组织,而一般教师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张震雷老师的《杨修之死》一课,其教学内容和一般老师选择的基本一样,集中于对杨修这一人物的.分析。但怎么来分析这个人物呢?张老师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文中夏侯惇对杨修有一句高度评价的话语“公真知魏王肺腑也”,他就在“真知”上做文章,围绕“真知……——真知?——真知!”这条线索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形成了一个张力极强的层递式教学结构,推进了学生的认知。这说明:在教学内容相对确定的前提下,它的组织方式将会决定整个教学的面貌甚至效果。

  以往我们不是不关注教学内容的组织,但关注的层面是教材。所谓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材内容,所谓教学内容的组织实际变成了教材内容的组织。因此,所讲的直线式或螺旋式,学科逻辑或心理逻辑是指教材内容的组织。具体到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很少或几乎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结构差异。这里不单有个教学内容层面划分的问题,也还有个着眼点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着眼点往往是教学方法或艺术,认为教学内容是固定的,相对不变的,而很少能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对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也很少关注到两者在教学内容组织上的差异。

  我曾听过一堂课,课题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讲的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细节描写。执教者的初衷是从《最后一课》最后一部分引出细节描写,进行以读促写的细节描写训练。课上下来效果不见佳,学生反应不够积极,有的老是东张西望,等着下课。执教者自己也感觉没有讲深讲透,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课后我和执教者一起分析她的教学内容组织,发现她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先用多媒体呈现三位明星的三幅人物肖像漫画(成龙、潘长江、赵本山),接着从绘画的细节过渡到文章的细节,让学生找课文中的细节,随后,从课文全篇的细节寻觅到最后一部分内容的细节圈画,然后让学生从品味细节描写的好处过渡到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训练,写一个片段,要求勾画出人物的个性或情感。简言之,聚焦点是课文最后一部分,但内容却是从绘画的细节描写入手,从绘画的细节到文章的细节,从全篇的细节到最后一部分的细节,从阅读中的细节到写作中的细节,由远及近,绕了很大一个圈子。

  这种镜头推拉式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如果用之于一个陌生化的情境,或许能引起学生某种悬念,但在这儿,学生已经对教学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如果还要绕圈子,显然会造成教学有效时间的浪费。我建议:可否把整个顺序倒过来,由近及远:直接抓取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让学生圈画细节,以媒体展示或学生表演的方式呈现细节,并说说这些细节对表达人物情感的好处;在充分领会基础上,让学生把细节圈画扩展至全篇,然后把文章中的细节扩展到绘画,说明文学艺术的共通性,最后进行细节写作训练。这种镜头特写式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可以使教学聚焦于一个核心之点,挖深挖透,洞开一个新的空间,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这个建议最后是否被采纳了,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改变那种由远及近式的组织,代之以由近及远式的呈现,在教学面貌上必然会有所不同,在教学效果上也会出现差异。这犹如金刚石和石墨,它们都由碳原子组成,原为一物,但由于碳原子的组织方式不同,造成两者性质上的强烈对比:一个透明,一个墨黑;一个坚硬,一个柔软;一个璀璨绝伦,一个*凡质朴。

  除了这种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还可能呈现为:

  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

  由难到易或由易到难

  由抽象到形象或由形象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或由复杂到简单

  ……

  而决定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采取何种组织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内部逻辑的认知;其二,是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可能会散落为许多点,比如,这里教个生字词,那里介绍点写作背景,这里朗读朗读,那里圈画圈画,但这些点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它们有根线贯串起来,尽管这根线有时显豁直露,有时却内隐其中,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根线,就是这些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并不能等同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从“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角度看,教学内容逻辑关系的形成显然是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结果。而这个“二次开发”实际上就是教材内容教学化过程。一方面,教师结合教参及其他资料,在对课文深度解读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试图寻找到一种方法来向学生表达这种独特理解。“文本解读+方法化”大致可以理解为教材内容教学化的两个步骤。经由这两个步骤,教师才能逐渐明确自己的逻辑起点,形成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从逻辑起点看,教学内容的组织有这样几种指向:

  1探究导向

  探究导向的目的是培养理解力。

  中心问题是:x是什么?

  例:教学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探究:

  这篇课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父爱?成长?抑或两者兼有?)

  体裁是什么?(散文?小说?)

  2.鉴赏性导向

  鉴赏性导向的目的是提升阅读品味。

  中心问题是:我喜欢x,我为什么喜欢它?

  例:教学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引导学生探讨: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为什么喜欢它呢?原因有……

  3.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的目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心问题是:你是如何解决x这样的问题的?

  例:教学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引导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

  如何来阅读这种自传体小说的?(是小说,又是自传体)

  对教学内容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是决定教师采取何种组织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因素。优秀教师除了关注这种逻辑关系,还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所教的这一班的学生独特学情。这种了解可能是课前的,也可能是课中或课后的。这种学情可能是兴趣、动机,也可能是认知特点等等。这里以课中的学情探测为例:

  1。以“学生提问”作为教学起点。

  把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的疑难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这是我国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有教师教《风筝》,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筛选,共提出了五个问题:(1)为什么把二十年前的那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2)读到了一本讲儿童的书,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不幸”?(3)第6段中为什么说“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4)二十年后,弟弟忘记往事,“我”为什么心情沉重?(5)文章的最后一句怎样理解?整节课的教学就围绕这五个问题来展开。

  2。以“关键事件”引导教学走向

  课堂里的“关键事件”是指影响教学走向的一些事件。针对“关键事件”从学生角度来看是“提出真实的问题+参与真实的讨论解决问题”,从教师角度来看则是“发现学的问题+组织学的活动解决问题”。在教泰戈尔的《母亲》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说‘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可又写到了母亲的歌谣、母亲的气息、母亲的眼光呢?”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正想予以解答时,发现其他学生跃跃欲试,就改变了预设的讲授方式,改为让学生讨论和练笔。

  这些学情探测的结果都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起点,比如通过“学生提问”并以这些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其组织方式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些教学内容内部的逻辑关系,而是学生阅读中的疑点和难点,顺应的是学生的心理逻辑。比如,对“关键事件”的处理,从教学内容来看,这是教师主动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以顺应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行为。应该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作出这些调整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从语文课程来看,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比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显得更为重要。

  安阳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4

  重视积累,收获颇丰。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关于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对杨修这个人物的家世背景、获罪原因、性格分析娓娓道来,对相关的有相似的人物及事件旁征博引,这是我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飞跃。

  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站在熟识熟知的讲台上激情飞扬,也因此而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课下,有的老师评:“听你的课真的受益良多,听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里有对我的肯定。但同时我又不禁在想: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有一种不会上课的感觉呢?刚刚走上讲台时,总觉得自己很会讲课,甚至于有一种会比别人讲得更好的自信,对于什么常规课、公开课、校内课或是市内课是无畏无惧的。

  记得当时的教学校长就曾如此评价过:“吕老师的课堂是听课的人越多讲的越有激情!”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总感觉自己不会上课,尽管打开教材后是满眼的知识点,但总是怕讲不好、讲不透。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另一种进步,导致有时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当年的那种激情看来真的是弱化了。

  方法模式,备受局限。在设计的过程中,我注重强调了对文章内容的剖析、环节的紧凑,却忽视了在此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一堂课下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教师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现较少,这一点是我在备课的过程及设计的环节上的极大的不足,课下反思,其实在本节课中,可以有多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却被我机械地剥夺了,这也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探索之处。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5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认真研究课文,我发现它很值得一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分析、写作等能力。本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预定教学目标。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可继续发扬的优点:

  1、教学设计要勇于打破常规。

  《杨修之死》是白话小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的格式来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竭力避免这种传统教学思路。而是选择本文的焦点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杨修的死因,来大做文章。将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观点引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打破常规按部就班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课堂的学术气息,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学会如何根据文本分析问题,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点,学习小说的方法。

  2、情境教学

  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既是对学生转换角度复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创设情境。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含蓄地运用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就是部分听课老师所说的演义法。情境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去,在渗透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其思维。情境为教与学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3、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教学导语要能够给学生新鲜感,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教学我从生活案例入手,增强课文时代感的同时,引起他们思考杨修之死。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在以下的环节中层层推进,挖掘课文的深度。

  二、今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研究学生

  认真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习对象。制定的目标,设定的导引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设问技巧

  提问是一种艺术。要根据不同能力、性格的学生要随机应变设定不同的提问方法。对于高难度的问题,要设置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点。不同教学环节间,过渡处需要巧妙设计,自然转换。

  3、控制教学节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注意教学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好的教学课堂如同听艺术家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

  4、加强板书训练

  美丽实用的板书会为教学锦上添花。本次教学板书有些凌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导引学生。

  总之,这次教学实践暴露了许多问题,收获多多,为我以后教学指引了奋斗目标。

推荐访问:之死 反思 教学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五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 杨修之死教学优秀教案

热门文章

我奇思妙想作文400字四年级【精选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我的奇思妙想作文400字四年级【3篇】》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我的作文400字四【3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

2022年百年奋斗谋复兴勇毅前行兴伟业学习心得体会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百年奋斗谋复兴勇毅前行兴伟业学习心得体会2022》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回望过往奋斗路,眺望前方奋进路。作为新青年的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奋斗谋复兴勇毅前行兴

2022年度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三篇

《2022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精选三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流程精选三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

2022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策划合集(全文)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策划精选》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无论的大小,首先要把方案写出来,为严密的论证和决策提供依据。而根据需求对小学年级进行举办,为了确保小学活动的有序有

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反思范本大全(完整)

《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反思范文大全【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光阴如梭,的转瞬又将成为历史,20_年上半即将过去,20_年下半年即将来临。新的开始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反思范文大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员工个人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400字五年级(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400字五年级【五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如同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有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让人领悟许多感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那我了400字五年级【五篇】,一起来看看吧!那

2024年关于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范本材料

一是着力加强党的*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治建设摆在首位,做好“三个表率”,深化模范机*建设,让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党员干部鲜明*治品格和机**治生态重要底色。二是严明党的*治纪

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范本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用五月的花海迎接青年节,这个昭示着青年人朝气蓬勃的节日里,你知道要怎么写青年节感悟体会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范文五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2022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1当

2022年度员工劳动合同正式模板【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员工劳动合同正式模板【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依法成立的,受法律保护,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今天的小编给大家分享了2022员工正式模板,如果想看更多的请点击劳动合同查看。2022员工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2022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主题班会作文合集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主题班会作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做的义务宣传员,向家人、朋友宣传爱惜粮食,人人有责。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坚决制止餐饮行为主题班会作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坚决制止餐饮

2022年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总结三篇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总结精选三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总结的意义,就是情感的赋予,意义的事物在情感里的关系程度,就是意义的本身。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祭奠英烈活动总结精选三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