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山行语文教案3篇【精选推荐】

| 来源:网友投稿

山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赏析诗画艺术,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构图,画面体现古诗意境。  2.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山行语文教案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山行语文教案3篇【精选推荐】

山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赏析诗画艺术,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构图,画面体现古诗意境。

  2.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体现诗情画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古诗配画,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2.画面的巧妙构思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范画 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你喜欢秋天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欣赏秋天的美景(课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诗,并来画一画诗中的内容。板书:《山行》。

  二、感知古诗大意,吟诵古诗

  1.(课件出示)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课件)范读

  3.(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

  (2)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学生感知古诗大意(自主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谁来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生评价。

  4.自编动作吟诵古诗(男女分组读,红黄蓝绿队赛读)

  三、欣赏激趣,构画古诗

  出示范画,欣赏

  1.画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3.谁来说一说古诗配画的要求?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

  师:这么美的画面,我们想不想立刻把它画下来。

  四、作业超市

  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

  2.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

  3.学生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4.分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个队画得好,而且更有创意。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2.教师小结

  3.请同学们办一期关于秋天的手抄报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山行》与《赠刘景文》相比而言,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老师点拨,例如:“坐”,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红于”是“比……红”;“径”是指小路;“斜”是指弯弯曲曲的意思。抓住这些关键词,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感轻松,课后拓展两首诗,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夕》,与《山行》形成对比,《秋夕》描写的是一幅孤单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诗选自《圣言善语》节选:……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山行》中霜叶和二月花相对比的写作特点。语文教学既抓住课本教学,又拓展课外阅读与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山行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⑴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⑶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⑷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⑸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⑹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⑺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⑻出示*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⑴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⑵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

山行语文教案3

  教学内容:

  《山行》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版块的第三篇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意,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两个生字:径、斜;学会5个生字:远、亭、停、车、霜,体会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能区别亭、停,正确书写。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4.培养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感悟诗意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片枫叶,

  请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看图一句说话。看谁说得好。

  2、教师小结过渡:

  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初步感知古诗

  1、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读诗,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2、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请学生说一说画面中有什么,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组成一幅画。

  4、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还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以趣为导,学习生字

  1、字理识字,学习行、径。

  在课题中读准字音。

  组词,理解字义。(行:走的意思)

  课件演示字理图,使学生把字义和字形联系起来。

  书空,认识双人旁,在诗中找出径,理解他的意思。指导书写行。

  理解诗题。

  2、做反义词游戏,学习远。

  师出示近、上、暖、白、有,让学生在诗的前两行中找他们的反义词。(远、下、寒、黑、无)

  说近引出远,并认读,说识记方法,扩词说话。

  3、游戏区别学习。停、亭。

  读后两行诗,出示停认读。做动作理解字义。

  去掉单人旁再认读。

  做看图举卡片游戏(课前准备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红灯图片)

  A、分别出示一座小凉亭的图片,播放一段汽车遇到红灯停车的动画片,请学生看图举不同的卡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B、根据动作猜词并举卡片。(例如老师做一个停车的动作,学生说出一个词语,并举出相应的卡片。教师还可以让一个学生来做动作,其他学生猜,但一定要围绕这两个字。)

  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亭(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教师教顺口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

  4、学生自主学习车、霜后,汇报识记方法并运用。(师出示车的图片,说明与自然现象有关的字一般都有雨字头。)

  四、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1、前两句诗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给这两句诗配画,应画写什么?

  学生说,教师画。并在诗中找依据。(重点理解径)

  结合图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看图配乐朗读这两句诗。

  2、后两句诗

  看图说一说诗人在干什么?

  他为什么会停下来观赏枫林呢?指名读一读第三句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理解坐的意思。

  诗人是如何赞美枫叶的呢?齐读最后一句诗,说一说。

  如果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枫林美景,你会怎样赞美?

  带着感情齐读这两句诗。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1、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2、画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图,并写几句话。

  3、收集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以实物导入,可快速地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山行语文教案3篇扩展阅读


山行语文教案3篇(扩展1)

——《山行》小学语文教案3篇

《山行》小学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3.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 “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4.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5.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学生在课外可能阅读中读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版本,先入为主,这个诗句早已深深地引在脑子里。另外,“生”与 “深”读音接近,而且用“生”与用“深”也都能讲得通。“生”在这里表示“生出”、“有”、“存在”,“白云生处”就是有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的地方。 “深”在这里是“浓厚”、“浓郁”、“浓密”、“深层”的意思,“白云深处”就是在浓浓的白云掩映的地方。


山行语文教案3篇(扩展2)

——语文教案《山行》 (菁选5篇)

语文教案《山行》1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些词语概括。诗人在此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实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四、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五、迁移拓展,简要分析这首诗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历任威武(今属山东)主簿、翰林学士、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黄州(今属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谏,颇为朝中权贵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贬。晚年贬于黄州,后世因而多称其“王黄州”。《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商山早行》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2]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四、作品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五、古诗主题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商山早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语文教案《山行》2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教学总结】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语文教案《山行》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如何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下面一个教学片断,我们会有所启发。

  【案例片断】

  (通过“自读———同桌检查纠正———齐读”等方式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

  师:同学们读书的水*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生小组学习,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先来交流?

  生:我们组知道“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后半部分的意思: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组来帮助他们小组的同学补充一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意思是说远远看去,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生:我们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是说白云的深处有一户人家。

  师:是吗?(师随机板画山中云雾缭绕的地方有几座房子)

  生(看了黑板上的画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不是白云的深处,应该是在山上有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追问:那古诗为什么说是“白云生处”呢?(教室里一片沉默,片刻,有一名学生举手)

  生:因为山很高,比天上的云还要高,所以是“白云生处”。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同学读书的水*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像刚才结合图画来读懂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其他组还读懂了哪几句呢?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说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师:你说得不错,但这里的“霜叶”是指什么叶子呢?(教师随即出示书中的插图)

  生:“霜叶”指枫树的叶子。老师,我知道“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思。

  师:那你说说看。

  生:我是从书中看出来的。作者在小路上走,看见傍晚路边的枫叶太美了,就停下车来。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自己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这时,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老师,我不知道“寒山”是什么意思?

  生:“寒山”是一座山的名字。

  师反问:真的吗?

  生:我认为不是。

  师继续追问:那为什么要用“寒山”呢?(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这首诗是描写什么季节的呢?

  生:秋天。

  师补充:而且是深秋时节,这里的“寒山”指的就是深秋时节的山。因为深秋时节,天气转冷,因此作者在这儿用了“寒山”。

  生:第四行为什么说“霜叶”呢?

  师:谁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呢?

  生:天冷了,早上就会下霜。所以说是“霜叶”。

  师:说得准确一点,应该是被霜打过的枫叶。同学们,杜牧用短短的四句诗写出了深秋时美丽的景色,使我们看到了深秋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也来赞一赞这美丽的深秋,好吗?(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语文教案《山行》4

  【教材分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选自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所在第一单元以秋天为专题。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凝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山中深秋的美丽景色。诗人笔下的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朗诵诗歌和品味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双向互动,自主探索”的美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感知美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学生纷纷自由背诵。)

  师: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一幅云雾缭绕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的枫林图,并伴以婉约动听的古筝曲。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说。)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熟读古诗,感知美: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入这美丽的图画中吧!同学们,预习后你们获得了那些有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查阅的有关资料。)

  注意课内外结合,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诗范读等资料;自主感知古诗的画面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领悟意境,品读古诗,欣赏美

  1、理解诗意,领悟意境: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请小朋友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分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随机出示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师:我今天惊奇地发现,我们小朋友读书的水*已经超过了老师,读书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

  (表扬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读懂这首古诗。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描绘这深秋的山林?

  (生看着画面说,师点拨。)

  师:作者欣赏着美丽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导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读古诗,欣赏美:

  ⑴“紧扣词句”。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此时此刻我相信大家与作者一样陶醉于火红的枫树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们来夸一夸这首诗赞一赞美丽的深秋,好吗?四人小组的同学再朗读全诗,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四人小组朗读讨论,师巡视。)

  生:我最喜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他让我看到了火红的枫树林,比春天的花还要红。

  品味词句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⑵“想象漫游”:

  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画下来。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读品味,感悟诗情,表达美

  1、美读品味:

  师:美丽的秋景,生动的诗句,同学们我们怎样美美地朗读呢?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朗诵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诵、师抽生朗读、背诵。)

  2、感悟诗情,表达美:

  师:小朋友,通过学习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丽,你们愿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感受到的美吗?出示表达方式: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生自由选择,小组合作,表达美。)

  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四、训练迁移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们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生:课外朗读杜牧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案《山行》5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些词语概括。诗人在此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4、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想起了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相生指由眼前所见到心中所想,进而把眼前的实象与心中的虚象有机聚合在一起的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实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这首诗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首尾呼应

  四、总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五、迁移拓展,简要分析这首诗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历任威武(今属山东)主簿、翰林学士、滁州(今属安徽)、扬州(今属江苏)、黄州(今属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等地知州。他直言敢谏,颇为朝中权贵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贬。晚年贬于黄州,后世因而多称其“王黄州”。《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

  《商山早行》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三、理解诗义

  【注释】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2]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明:使……明艳。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驿(yì)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

  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四、作品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五、古诗主题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商山早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山行语文教案3篇(扩展3)

——小学语文《山行》教案

小学语文《山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


山行语文教案3篇(扩展4)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1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首好诗都是“诗情”洋溢,溢于纸上。诗人凭借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抓住鲜明的景物来表达自己饱满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或融情入景。由此可知古诗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下厚实的底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去和古人握手谈心。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且都是写景的,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牧的《山行》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秋景图片,然后说一说“秋”,对秋天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加深对“秋”的认识并引入《山行》的学习。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再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最后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

  【设计思路】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我们应以文本中的古诗为点,让学生在古诗海的畅游中,不但领略到各具形态的美,而且深悟到这种美所引起的审美情趣,以此来净化学生的思想灵魂,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打好亮丽的底色。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2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3

  一、教材简析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到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教学中,我将在以诵读为重点的基础上,利用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引导孩子登寒山,仰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自然之美,激发热爱生活之情,去感受自然的美,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诗学习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让学生掌握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生自由谈,并说理由。)现在是什么季节?你能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和你的感受吗?

  师:是呀,到了深秋,满山遍野,五颜六色,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出示秋景图让生欣赏。)

  师:你们感觉怎么样?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深秋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感知诗意。

  师:那么你们*时是怎么学古诗的?(由学生的方法自然过渡)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朗读。)

  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评价,校正“斜”的读音。

  (三)再读,质疑解疑。

  师:默读全诗,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请你圈一圈,画一画。(学生默读,思考,圈画。)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现在请你告诉我,你都读懂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生自由汇报,师相机调控。)

  那么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说一说。

  (生说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的大家说,难一点的大家一起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寒山石径

  斜

  生处

  晚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和书中的注释,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汇报时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领。)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

  (四)、画诗悟境。

  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现在就请你做个小画家,说一说,你都在画上画些什么?(生自由发言,描绘图画。)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画出了这么美丽的画,那么,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家为这首诗画的画。请你读一读,看一看。

  (五)配乐朗读,再现意境。

  配乐朗诵一:看,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多美啊。让我们配上音乐看画读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或者背一背,边读背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现在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你的理解,为画配上古诗,为画配上一段文字,为画题诗都可以。注意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那就是?

  (六)拓展积累:

  其实描写风景的古诗有很多,现在老师要给你一个展现的机会,请你背一背这样的诗,越多越好。

  老师也送给大家四首首描写风景的古诗。请你读一读。《江南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枫桥夜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七)结语:同学们,古人云,诗中有画,我们说,画中有诗,同学们,学古诗快乐吗?老师也很快乐,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希望你们能够多积累,多背诵,请相信,将来它一定会成为你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寒山 石径

  景:{白云 人家

  枫林 霜叶

  情: 热爱 自然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赏析诗画艺术,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巧妙构思构图,画面体现古诗意境。

  2.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体现诗情画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从中得到美的启蒙、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古诗配画,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2.画面的巧妙构思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范画 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你喜欢秋天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欣赏秋天的美景(课件),感受秋天的美。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诗,并来画一画诗中的内容。板书:《山行》。

  二、感知古诗大意,吟诵古诗

  1.(课件出示)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课件)范读

  3.(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

  (2)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学生感知古诗大意(自主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谁来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生评价。

  4.自编动作吟诵古诗(男女分组读,红黄蓝绿队赛读)

  三、欣赏激趣,构画古诗

  出示范画,欣赏

  1.画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3.谁来说一说古诗配画的要求?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

  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

  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 )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吗?

  师:这么美的画面,我们想不想立刻把它画下来。

  四、作业超市

  关于秋天的古诗:《山行》、《望洞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瞑》、《秋夕》等。

  1.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

  2.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

  3.学生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4.分红、黄、蓝、绿四个队进行比赛,看看哪个队画得好,而且更有创意。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展示作业,师生评价。

  2.教师小结

  3.请同学们办一期关于秋天的手抄报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山行》与《赠刘景文》相比而言,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老师点拨,例如:“坐”,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截然不同,在本诗中是“因为”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红于”是“比……红”;“径”是指小路;“斜”是指弯弯曲曲的意思。抓住这些关键词,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很容易就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感轻松,课后拓展两首诗,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夕》,与《山行》形成对比,《秋夕》描写的是一幅孤单寂寞的深秋景象;另一首小诗选自《圣言善语》节选:……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山行》中霜叶和二月花相对比的写作特点。语文教学既抓住课本教学,又拓展课外阅读与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


山行语文教案3篇(扩展5)

——《山行》教学随笔3篇

《山行》教学随笔1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一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根据新大纲精神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这其中识字仍然是我们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但学习生字不是枯燥的,更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所教的每一个字,采用不同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神奇魅力,为学生的持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另外,一年级学生理解诗意不要求一一对译,那样不但会破坏古诗的意境美,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这首诗的教学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识字,二是积累,三是灵性的培养。关于识字,要充分地从字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识字。关于灵性的培养,就是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课上得自然、生动、有趣。

  基于以上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雨字头”。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具体教学,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略)这样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并释题。

  二、初读古诗,感受意境。通过教师的范读及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古诗文字的.优美。

  三、随文识字。我相机出示图画,并一句一句引出四句诗,这样图文结合,进入诗的意境,在感受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加一加、对比等方法识记生字,进而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最后,把生字放回文中,整体感知诗的意境,体会深秋时节的自然美景。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感知诗的意境基础上指导美读,读出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也读出作者对寒山石径,枫叶似火的喜爱,同时这种情感也感染着学生,一种对秋天美丽景色的喜爱便由此而生。


山行语文教案3篇(扩展6)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3篇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1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 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8.、简要分析诗中的改字的妙处。(4分)

  答:

  9、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8、(4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点明诗题山行,着一改字,将前句高复低具体化,呼应吻合。

  9、(4分)诗人通过描绘鲁山层峦叠嶂,高低起伏,熊鹿林泉,云外鸡声等自然美景,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1)林空鹿饮溪一句描绘的.景物,是作者远观所见还是近观所见?请说明理由。(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分析。(4分)

  答案:

  13、(1)是远观所见。(1分)上句霜落交代时令已是深秋,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山中树木都光秃秃的,显得疏朗空旷。林空表明诗人是透过稀疏的树枝,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3分)(回答鹿是很警觉的动物,诗人只可远观,得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或闲适自得)的思想感情。(1分)可结合任意一联分析,答案要关涉景与情两个方面。如首联: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座山峰时高时低。表明诗人正有寄情山野的闲适之情,而时高时低的山峦刚好合乎诗人的心意。如颔联: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的角度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独自出行的我迷路。好峰幽径写出了诗人游赏时的愉悦心境。如颈联,寒霜降落,熊爬上树,树林空寂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写出了山林的空旷和生机,表达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如尾联: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诗人心中的疑问。景与情契,表现了诗人为大自然所陶醉之情。(3分)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2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4.颔联中的“迷”字极为传神,它与诗中的“ ”字相呼应。(2分)

  15.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中的“好峰”,“峰”即是指“千山高复低”,“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与“适与野情惬”契合。 B.颈联两句是互文见义,描写了“山行”所见动景,更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而“熊升树”、“鹿饮溪”并非亲眼所见。 C.从章法上看,颈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和“独”而来,而且对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充分的表现。 D.尾联和杜牧的《山行》中“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景不同。杜诗中的“人家”是眼中所见,而梅诗中的“人家”则并非亲眼所见。

  16.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在写作上所运用的主要手法。(3分)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14.(2分)改 15.(3分)B 16.(3分)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或虚实结合的写法,意近即可)


山行语文教案3篇(扩展7)

——共工怒触不周山语文教案3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自学(2分钟)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

  2.借助《学习与》等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0分钟)

  四、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更正(10分钟)。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帮助更正读音并读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提出看法。

  2.学生把原文抄在黑板上,请同学逐句翻译。其他同学翻译质量。

  3.理解原文大意,并把此故事讲听。

  4探究,加深理解

  师:本文章写的是一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

  五.主题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

  1.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把它写成一短文。

  2.背诵课文。

  3.课后题三

  板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争帝----触山------柱折-----维绝-----天倾-----物移-----地陷-----尘归


山行语文教案3篇(扩展8)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3篇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习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的古诗两首中《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杜牧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绚丽动人,既写出了枫叶的色彩,又赞美了枫叶不畏严寒、傲慢独立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深深爱恋之情。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四个新词语的意思。

  2、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描写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景和作者写诗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课前收集有关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六、课时准备: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大自然是个万花筒,随着季节的更迭,不断的变换着它美丽的容颜。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一睹它的芳容吧!

  在这绚丽多姿的季节中,你最喜欢哪个?请你用课前收集的诗句赞美一番。

  瞧同学们说得这么起劲,老师也忍不住要加入你们的行列,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诗(板书:山行)(课件出示诗)同学们想读吗?赶紧读吧。

  2、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诗。

  (2)谁愿意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谁还想读?

  老师听得还不过瘾,同桌一起来读一读。

  四人小组来试试

  都说人多力量大,一组同学来如何?

  还想读的同学一起来。

  3、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导入: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也忍不住来表现一下,行吗?(师范读)

  跟着老师一路游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随学生所说随机教学)

  (1)生:看到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教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a:寒山:理理解这个词吗?(能向同学介绍介绍你是怎样学懂的吗?)

  b:石径:这是怎样的石径?课文用哪个词修饰它?你是怎样理解的?石径斜就是……

  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呢?

  c:白云生处有人家又是怎样的画面?谁能将它美美的描述出来。请你读一读,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一看。(播放课件)你看到了吗?那把它读出来吧!

  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引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这么美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霜叶

  ①霜叶就是……是呀,霜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经霜打之后就有了火红的枫叶。请再读诗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吗?

  是呀,春花使五颜六色的,是多姿多彩的,可是,这么美的春花在杜牧眼里却远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这是为什么呢?请再读诗句,或许会有所发现哦。

  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爱到何种程度,你体会到了吗 ?请把它读出来,还有更喜欢的吗?(请一两个学生读)

  在傍晚夕阳的映衬下,那枫树林越发显得火红,不由得使作者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不仅如此,还给我们留下了这千古绝句,让我们也来欣赏欣赏。(播放课件)

  ④你被吸引了吗 ?是呀,这么美的霜叶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也有诗句:“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可这都比不上杜牧笔下红的似火,艳的连二月春花也无法比拟的霜叶。

  面对这一派迷人的景色,请再次抒发内心的情感。请生读诗句。个别读,合作读(这么美的风景,如果邀请你的好朋友一起欣赏,感觉是否会更好呢?)男女生赛读(看谁感受到的更美)

  ⑤在跟随作者美美的游览一番后,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试着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更深的感受作者眼里的春天。请生先说感受再读诗。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春天?请把它读出来。

  5、回归整体,体会借景抒情

  6、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诗人去感受了别出一番的秋景图,让我们觉得秋天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八、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遍。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的所见、所闻、所感。

  九、自我反思

  教学《山行》这首诗,我先引导学生解释诗题,并且简单地介绍了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意,使他们产生想学习这首诗的强烈愿望。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观察文中插图来初步感知诗句的意思,力求读懂诗的基本内容。从学生自学的表现来看,难不是难在查字典,而是难在查了字典后,不知道如何选择字词的义项,也就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有待加强。

  指名请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请同桌进行点评或者比赛读。这两首诗读得正确、流利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引导他们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却是比较困难的。熟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把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他们提出了“斜、生、坐、于”这几个词需要帮助,我的心里暗暗高兴,小家伙们还不错嘛,善于发现问题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能力。及时表扬了刚才提问题的几个同学,接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讲解这几个词。扫清了理解障碍之后,请表达能力比较好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效果还是挺好的。

推荐访问:语文教案 山行 山行语文教案3篇 山行语文教案1 山行语文教案

热门文章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全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精选六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在古时候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人们甚至将其称之为小年,每年过冬至的时候,都要做好许多准备,民间甚至有诸多的庆祝活动。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冬至精彩优秀作文600字,希望对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关于珍爱生命作文800字高中【精选推荐】

范文参**网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关于珍爱生命的作文800字高中【】》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关于的作文800字高中【5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