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

  陈述性知识:

  1.千克和克是质量单位,分别用kg和g表示。

  2.秤面上1kg就是1千克,几kg就是几千克。

  程序性知识: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 通过掂、估与称,感受1千克和1克有多重。

  3. 会用秤称出1千克的物体。

  4. 用不同质量单位来表示相同重量的物品,理解1000克=1千克。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健康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糖、果冻、矿泉水和糖果,弹簧秤、数学书、2分硬币,1克砝码,塑料袋一个。

  教学意图:

  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知识。本节课针对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现有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最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因为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设计了五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充分去发现和体验。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起学生学习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的需要。由此导入新课“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让学生体验1千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而用一系列活动体会1千克,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

  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还让学生拎一拎几千克的物品,轮流谈感受。最后让两个学生称体重,其他学生估自己体重。以此化抽象为具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克相对千克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小鸟重几千克?引起学生质疑:称不出来,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从而导入“克”。

  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在称两包盐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两包盐可以用不同单位表示,从而推出1000克=1千克。

  活动五:对比辨析。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了三个问题:1.填单位。2.找朋友。3.估一估,称一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的感知、体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升华。

  教学设计:

  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 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 试一试,导出课题。

  (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

  (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

  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试一试,学用弹簧秤。

  3.称一称,用弹簧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4.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 )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 )个;( )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

  (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

  5.估一估,巩固应用。

  (1)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

  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议一议。小鸟重多少?-——导入“克”。(板书:克,g)

  2.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3.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4.估一估,认一认,积累更多经验。

  (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

  (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

  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

  2.找朋友。

  回形针 西瓜 数学书 小朋友

  4千克 30千克 300克 2克

  3.填一填。

  书包 桌上物品( ) 体重 你喜欢的东西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刚、小芳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教师(出示天*):这就是一架天*,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一个汉堡重2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作业。

  1、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物品名称

  估计的重量

  称出的重量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000克=1千克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0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5、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苹果、果冻、矿泉水、2分硬币,1克的砝码。

  [教学设计]

  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导出课题:千克和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称一称,用盘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3、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代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用盘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3、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P89第4题

  2、找朋友。

  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感知、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

  六、谈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会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角硬币若干、黄豆、玉米、红豆、较轻积木若干、电池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1、师出示课件:

(1)我的体重是30米。

  (2)妈妈买的水果重2分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指名回答后,出示“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和千克

  小组汇报搜集到的知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

  小组汇报,并用实例讲解。

  3、感受1克有多重。

  小组汇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1克有多重。

  4、认识各种称物品的秤。

  在小组汇报中,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秤,并介绍用法。

  5、实际动手操作,先估量再称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三、综合运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圈一圈。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2、将物品与适当的重量连一连。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糊涂的明明

  通过明明的一封信,找出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看一看明明糊涂在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 第3题

  教材第106页 第8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 g 500克 500克=1000克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时,介绍天*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习。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的使用方法。

  用天*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调*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

  4、在天*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习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习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习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5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五、教学具准备(略)

  六、教学呈现:

  一、设疑自探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2、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

  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生: 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怎么称物体的重量?

  (如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给出。)

  二、指导自学新知

  1、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

  一根牙膏是30克

  生:一袋大米30千克

  生:一袋虾条15克

  生:爸爸的体重65千克

  生:一袋感冒药5克

  ......

  ⑴思考:

  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2、感知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

  ⑴探究:1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一袋洗衣粉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

  4、认识生活中的秤

  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⑵ 出示弹簧秤,探究认秤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秤的组成及刻度后,学生探究认秤的方法,并在组际间交流。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强调,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称量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在组内合理分工,先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同时填好报告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

  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称称物体的质量。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等,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改进建议

  一、课前游戏:背同学。

  二、课题导入: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新授:

  (一)质量单位

  1、出示自学要求:观看主题图并说一说。

  2、得出结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g)、千克(kg)。

  3、找一找身边的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并感受轻重。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

  1、1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

  2、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

  3、提供砝码请大家再感觉一下不同的质量。

  4、每个组都有一些物品,请大家先掂一掂在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

  (三)感知1千克

  1、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

  2、千克就是我们*时说的公斤。

  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

  3、l千克应该等于多少克呢?

  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

  (四)认识秤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称?

  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杆称,盘称等。

  四、知识拓展

  1公斤=1千克

  *时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三位同学一组,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

  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并感受到轻重之分。

  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

  感受1千克的质量。

  两袋重1000克,很重。

  1000克=1千克。

  (注意读法)

  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称。

  市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千克(kg)

  1000克=1千克

  作业

  布置课本89页3、4、5题

  重要问题及解决办法重要问题: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解决办法: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想认识,并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并形成一定的技能。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天*、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

  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

  出示天*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觉很轻。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的重量。

  比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

  小结: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学生尺比1克重。

  4、学会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出示P34页上面两幅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的两个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看的?

  小结:我们在用秤称物品时,首先要看秤是以克还是千克为单位的,这样才能准确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出示一袋盐,谈话:这袋盐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呢?(板书:1000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板书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板书:=)

  讲述:小明和小强进行爬楼梯比赛,小明手里拿了10枚2分硬币,小强背了20袋盐,结果小明获胜了,你觉得公*吗?为什么?

  6、完成“试一试”。

  分别先掂一掂数学书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个重一些,再称出它们的重量,看看和估计的结果是否一样。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插图,并回答问题,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猜一猜,然后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出答案,选择几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说说图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交流学习体会。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认识克

  重量 克 g

  几十粒黄豆大约重10克。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 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9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

  (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0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5、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苹果、果冻、矿泉水、2分硬币,1克的砝码。

  [教学设计]

  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导出课题:千克和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称一称,用盘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3、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代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用盘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3、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P89第4题

  2、找朋友。

  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感知、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

  六、谈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对质量单位以及意义还是缺乏认识的。

  【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并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掌握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环节目标:唤醒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开始提取学习资料。)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掂一掂,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环节目标: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从生活中提取出质量单位,做好正式学习的铺垫。)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来汇报?(学生汇报课外调查的质量情况。课件出示:一些物品的质量情况。)

  师:听了,看了,你发现它们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板书: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环节目标: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能初步估量1千克和几千克。会使用盘秤称重。)

  师:(出示盘秤)这就是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师:是这样的,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6本数学书,两袋盐……)

  师:这6本书的总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这6本书,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板书:比较。在重的前面。)

  师:我们再来掂一掂其他东西吧!(掂物品,比较重的,有1千克,2千克的)

  师:你估计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的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四、认识“克”,感受1克。(环节目标:认识克,感受克的微小,初步建立克的概念,体会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更加合适。)

  师:刚才,我们用盘秤称了一些物体的质量,现在我想知道这颗玉米粒的重量,用盘秤能称出来吗?(不能。为什么?)

  师:看来盘秤只能用来称比较重的物品,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另一种秤——天*。

  师:老师在课前称了这颗玉米粒,它重1克,也可以用1g表示。

  师:请同学们把这颗玉米粒放在手心,闭上眼睛,感受1克有多重?

  师:你觉得1克怎么样?(太轻了)(板书:太。在轻的前面。)

  师:找一找,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如:回形针,乒乓球,茶包,黄豆等的重量。

  师:克一般用在比较轻的物体上,你觉得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克来做单位?

  师:掂一掂物品,感受10克、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环节目标:知道1千克=1000克。)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1,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这说明1千克等于(1000克)。(完善板书:1千克=1000克)

  六、解决问题。(环节目标:巩固所学。)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约重3( ) 小胖今年7岁,约重28( ) 一个苹果约重150( )

  一个鸡蛋约重60( ) 一个篮球重450( ) 一包方便面重100( )

  2、判断。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千克。( )

  小刚今年8岁,体重30克。( ) 一只鸭约重4克。( )

  3、在○里填上<、>、=:

  500克○500千克 800克○8千克 600克○700克 1千克○1000克

  4、(课件出示)妈妈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

  1)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500克鱼。1千克苹果,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如: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3)如果鸡蛋7元1千克,鸡蛋要多少元?

  5、这是小明给爷爷写的信,大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爷爷您好:

  我已经7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32克,每天早晨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您的孙子:小明

  20xx年4月

  6、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

  师: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

  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师:100千克相当什么呢?……可真重呀。

  3)一头大象大约有5000千克那么重,而最大的蓝鲸大约相当于30头大象那么重。

  师:像这样的动物太重了,用千克来做单位都显得小了,它们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了,至于是什么,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七、小结:(环节目标:整理所学知识。)

  师:想一想,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太 轻 比较 重

  豆、纸、回形针……

  1000 克 = 1 千克

  【几点说明和疑问】

  (1)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我真的很难准备这么多的东西,有的也不是整千克数的,该怎么办?

  (4)内容实在是有点多,不知道该怎样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3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五、教学具准备(略)

  六、教学呈现:

  一、设疑自探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克和千克"

  2、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

  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生: 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怎么称物体的重量?

  (如个别问题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可给出。)

  二、指导自学新知

  1、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抽取几个有针对性地板书如下:

  一根牙膏是30克

  生:一袋大米30千克

  生:一袋虾条15克

  生:爸爸的体重65千克

  生:一袋感冒药5克

  ......

  ⑴思考:

  ①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②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行间巡视)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结。

  2、感知一克和一千克的重量

  ⑴探究:1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桌上的两分硬币动手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⑵探究:1千克有多重?

  ①自学课本

  ②利用一袋洗衣粉来感知。

  ③找身边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小组交流。

  3、探究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师: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能说出来,如说出则让学生当老师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如不能说出,先让学生自学书,再用实物动手实践一下)

  4、认识生活中的秤

  ⑴各组之间先互相介绍自己了解和熟悉的秤,然后集体汇报,介绍得不完整的教师给以补充。

  ⑵ 出示弹簧秤,探究认秤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秤的组成及刻度后,学生探究认秤的方法,并在组际间交流。

  ②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强调,给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称量大比拼

  以小组为单位,各组长在组内合理分工,先估计组内的物品重量,再验证,同时填好报告单,最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

  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知道用称称物体的质量。

  3、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等,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改进建议

  一、课前游戏:背同学。

  二、课题导入:请同学们掂一掂自己的铅笔盒和数学书,把你的感觉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新授:

  (一)质量单位

  1、出示自学要求:观看主题图并说一说。

  2、得出结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g)、千克(kg)。

  3、找一找身边的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并感受轻重。

  (二)感知1克、5克和10克

  1、1个2分硬币大约就有l克。那么能试着找出其他重1克的物品吗?

  2、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是多少克了?

  3、提供砝码请大家再感觉一下不同的质量。

  4、每个组都有一些物品,请大家先掂一掂在看谁估得最准确,好吗?

  (三)感知1千克

  1、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

  2、千克就是我们*时说的公斤。

  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

  3、l千克应该等于多少克呢?

  请大家都掂一掂这袋重500克的食盐,两袋有多重呢?

  (四)认识秤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称?

  展示生活中的秤──台秤、磅秤、杆称,盘称等。

  四、知识拓展

  1公斤=1千克

  *时我们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五、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六、总结全课: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三位同学一组,让其中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

  掂一掂铅笔盒和数学书。

  找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单位,并感受到轻重之分。

  每人都拿l枚硬币,感觉一下1克,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1克很轻,跟没有差不多。)

  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再看它上面的克数

  感受1千克的质量。

  两袋重1000克,很重。

  1000克=1千克。

  (注意读法)

  说一说生活中常用的称。

  市斤、公斤、克、千克、两、吨等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千克(kg)

  1000克=1千克

  作业

  布置课本89页3、4、5题

  重要问题及解决办法重要问题: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解决办法: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想认识,并列举大量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并形成一定的技能。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 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天* 、弹簧秤 、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

  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丰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介绍天*的组成和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同学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

  (教师示范操作,同学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同学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想)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同学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需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称一称。(假如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同学掂量)

  师:假如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同学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资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身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同学相互传送,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身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 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身的体重。

  (五)教学: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 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7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8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

  (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10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习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

  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20xx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

  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

  9200克()9千克()8800克

  学案设计

  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学习例1。

  (1)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2)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3.学习例2。

  (1)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2)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4.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本节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本课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掂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近,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

  4、1千克=1000克的教学

  (1)猜一猜,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只老虎重70(),一个气球重5(),

  一罐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包重100()。

  2、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3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7×4-5=5×700=

  52+48=7×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4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习: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习用具的重量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介绍天*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88页第一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4、师:究竟怎么样知道一个物品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简单介绍天*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调查,然后全班交流,对不同的意见教师解释。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道理。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具体做法。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6题

  先让学生同组之间学生交流猜测,交流时重点说一说道理。教师解释偏差范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

  一、课标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这种要求,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思路:

  1,用活教材,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尤其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努力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要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逐步发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重量·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内容,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好本节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吨”打下基础·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在超市购物,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同时,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不仅从商品的包装标市上可知道;更重要的是知道可以用秤称,用克和千克来作它们的质量单位·接着,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首先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辅之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补充;然后在认识各种秤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充实学生实际称量的经验和巩固质量观念·最后,在学生建立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学习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初步培养估量物品质量的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四)课型、课时设计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的教具有:教学课件、若干枚2分硬币、盘秤4台、天*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等·

  学生准备的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玉米和黄豆等·

  2·教法与学法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学习新课·

  本课设计力图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选物品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猜一猜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质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并用天*实际操作称一称·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感受轻重

  请几位小朋友做个小游戏·先请两位小朋友站在讲台上(一胖一瘦),在找两名学生上来分别背一背·

  问:背了之后你们各自有什么感受?(比较重、比较轻)

  下面的小朋友,请你左手拿书,右手拿一支铅笔,你有什么感受?

  (左手轻,右手重重)

  2·置疑,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说到的轻和重表示物体的什么呢?(物体的.重量)教师说明重量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质量(板书:质量)·

  (2)生活中表示物体重量是怎么写的?都有哪些单位呢?(学生借助学具举例说一说·如一包盐质量是:300克,一瓶洗洁精呢:500克,牙膏75g、大米5kg等)

  (3)仔细观察这些数字的后面,你有什么发现?(有用克作单位的,有用千克作单位的,有用g或kg表示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克和千克(出示课题)

  (利用游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能主动的学习新知·)

  (二)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1·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克”和“千克”呢?(学生说一说,在超市,或跟妈妈买菜的时候·)

  2·教师课件演示,很多物品的外包装上标有克和千克·

  (三)认识秤

  1·如果你想知道物体有多重,有什么办法?请同学们说一说·(用秤称一称,看包装,掂一掂,估一估)

  2·如果没有外面的包装,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有多重,怎么办?

  (用秤称一称)

  3·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秤·

  (多媒体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你在哪里见过?*常用它可以称什么呢?(学生说说)

  4·简单认识天*·教师边出示天*,边讲解它的结构以及用法·

  (四)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A·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枚2分硬币,先让学生掂一掂,有什么感觉?(轻,很轻)它有质量吗?(有)请你估一估,大胆猜一猜,大约有多重?(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

  2·我们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学生上来操作,教师指导)板书: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

  3·掂第二次·请你再掂一掂,这1克是什么感觉?掂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在学具盒里找一找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找出来后,我们来验证一下·

  5·1个2分硬币重1克,那么2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多少?3个、4个、、5个……把每个小组的都放在一起又是多少了呢?10个、20个、……100个又有多重呢?那多少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能跟一个苹果质量差不多呢?(学生掂一掂后再猜一猜)

  6·拿出一个苹果,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猜猜它大约有多重?请学生上台称苹果,读苹果的质量·(师板书:一个苹果重约150克)

  2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3个呢?

  B建立、感受“千克”的概念及克和千克的进率认识

  1·请学生掂一掂教师指定的物品·(质量是1千克)

  (1)掂一掂,估一估,大约有多重?

  (2)再称一称,进行验证·

  2·拿出500克得洗洁精称一称,重是多少?那么2瓶洗洁精是多少克呢?(1000克)放到称上称一称·(让学生观察指针的位置)

  3·然后把1千克的物品再放到称上称一称,观察指针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一样重)怎么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1000克=1千克

  4·读一读,教师先领读,学生自由读·读后想一想,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个克吗?读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1千克以千克作单位,1000克是以克作单位·)

  1000 克=1 千克

  5·掂一掂,比一比,1克和1千克

  6·购物游戏,学生买苹果·要买1千克苹果,先估一估要买几个?再自己试一试,(各组汇报1千克里有几个苹果?各组为什么数量不一样呢?)

  7·利用桌上重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找一找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口算册、数学课本、文具盒……)

  (通过给1枚2分硬币称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之间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让学生体验与感知·)

  (五)课后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先交流,再指名学生说)

  (1)知道了重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

  (2)学会了1000克=1千克·

  (3)有用英*和kg表示的·

  (4)还学会了估物品的重量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的方法·

  2·知道了1000克=1千克,那么20xx克等于几个千克?5千克里面有多少个克?7000克里面有多少个千克?

  3·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克作质量单位比较好呢?那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好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物品质量较大时用千克做单位,物品质量较小时候用克做单位·

  (六)分层练习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问题,有没有信心?

  1·出示课件:他们的体重分别是多少?(教材P88第二题)

  2·填上合适的单位·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将错误的填空适当分析·(教材P89第四题)

  3·火眼金睛判对错

  (1)一个乒乓球重约3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

  4·填一填,你能行·

  2千克=( )克 5000克=( )

  8千克=()克4900克=( )千克( )克

  5·游戏:小青蛙找家·小明给物品做标签,由于自己的粗心,把做好的标签弄乱了,请你帮他正确的贴上·

  6·谁是估重小能手·要求:选你喜欢的物品,先掂一掂,再估一估,再称一称,看看你估的准不准·完成表格内容,最后小组汇报·

  小小估重家:动手掂一掂,大胆估一估,再动手称一称,相信你一定行·

  物品的名称

  估计的重量

  称出的重量

  (七)课后评价,自评、他评·

  (八)小小调查员,调查生活中的物品的重量,完成表格·下节课交流·

  (九)板书设计: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瓶洗洁精:1000克

  一袋 洗 衣液: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预测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猜想、验证2分硬币──称1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流 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 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 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 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测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可能会出现教学纪律混乱现象·

  2·教学中出现许多学生喜欢的水果、食物,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其学习的注意力·

  3·本节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亲身体验的活动较多,学生的活动量大,可能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

  (三)预测问题的改进设想

  1·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做到分工明确,操作有顺序·

  2·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

  3·做到由易到难,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亲身去操作体验感悟·

  4·恰当的运用激励性语言,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主动得去体验,评价一定要正确适当,要客观,语言要丰富,富有激励性·

  六、板书设计

  (一)呈现板书设计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瓶洗洁精:1000克

  一袋 洗 衣液: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二)板书设计的意图、目的

  主要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板书,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3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

  (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3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1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如称一称)、合作验证(验证估测的结果)、合作交流(统一估测的意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

  在听课老师和教学行家的指点下,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2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友,1个西瓜,1个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

  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20xx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

  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

  9200克()9千克()8800克

  学案设计

  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学习例1。

  (1)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2)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3.学习例2。

  (1)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2)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4.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本节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本课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2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7×4-5=5×700=

  52+48=7×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

  "克与千克”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硬币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体验成功的喜悦。

  2、乐中学,学中思。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3、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准确、朴实、有效”。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2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分别认识千克和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景,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回家调查自已喜欢的物品的重量的作业。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在静止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从而引出物体有轻重之分,接下来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物体的重量,(斤、公斤、两、克、吨、千克),我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相关的重量单位作为副板*录下来,再结合超市情景图,抽象出克与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重量单位,斤、公斤、两是我国人民用的重量单位,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克与千克。

  2、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和糖果,直接告诉学生2分的硬币重1克,让学生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1克很轻,在告诉学生1克中的物体还有1枚发卡、一颗纽扣、一张名片进而加深学生对1克这个重量单位的理解,接下来让学生掂一掂糖果的重量,让学生在认识1克的基础上,对稍重物体的感知和估计,在初步估计的基础上自然过度到“谁估计的最准确?”引出用天*来称一称,在称完糖果的重量后让学生在找一找,看自己带的物体中哪些比糖果稍重一些,再一次让学生对常见的物体象铅笔、鸡蛋、苹果等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在完成这些活动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一袋盐有多重吗?”“那两袋盐有多重呢?”学生说用计算的方法用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老师说“除了计算,你还有其他的方面但到建两袋盐的重量吗?”学生说用天*称,这时老师介绍这个天*里最大的砝码是500克,它只能称较轻的物体,在此产生矛盾,引出盘秤。通过在盘秤上称,使学生发现:通过计算两袋盐的重量1000克与称出来的1千克是相等的。紧接着马上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体,感受1千克的重量,在小组合作,几人在一起轮流掂一掂2千克、3千克、4千克的重量,然后老师出示大包菜,还是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千克的基础上,我有让学生学生汇报了自己的体重,有的学生是用斤的描述的,为了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和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我让学生选出了本班最重和最轻的学生到体重秤上称一称,使所有同学通过对比,对自己的体重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即其他的学生的体重应该在20——42千克之间。

  3、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差不多都形成了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在最后,我设计一些连一连、填一填质量单位、认一认称上的读数、判断和是真是假的练习,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介绍了关于公斤、斤与千克之间的换算,世界上最小的鸟和最大的鸟的重量,使学生拓宽知识面。

  整节课学生的兴趣较高,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增强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组织不到位,教学中虽然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放手不够,象称物体的重量可以让学生上台称,学生自己读数等,在用天*称物体时用时过长,导致拖堂,以至于最后草草收场,没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质疑问难。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3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友,1个西瓜,1个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6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学生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从逛市场引入课题目,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而后在实践中感知1克和1千克。通过眼的观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称一称、脑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倾听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质量概念。最后回归生活,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可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确含义,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的时间较短。1克、1千克不能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认识,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确实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建议:

  本周让孩子们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面粉、电器等大宗物品包装上的千克,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宽,知识也会学得扎实,用得熟练,提高生活能力。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4

  “千克与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千克与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千克与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矿泉水和两瓶矿泉水,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千克与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与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与克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及时调控课堂。

  2、教具准备不足。

  3、学生对“比1千克多的物体”体验还不够,应多举例,多让学生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动强化感知。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5

  在本节课中,学生由于没有基础,在课前,就让父母陪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有关“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等,知道了比较轻的东西常用克来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常用千克来作单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这节课的内容,我精心地进行了设计,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先通过出示一个大雪梨和一个小雪梨来比较,又用大雪梨和一包薯片比较,引出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再让学生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品,例如:2分的硬币、水果、铅球、圆片、两袋盐等,接着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但学生有时没有等老师讲完活动规则时就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6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大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与千克的印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为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让学生分组称一称.再交流说一说.让学生自己验证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7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人手一台天*,让学生去亲手体验,而教师的演示,学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这时网络资源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过程。因为有了这个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洁、易懂。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8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反思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 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反思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

  (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0

  1、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课。整堂课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手实践,重视实干、实效、实在、实际。

  2、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入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再以学生天天都能接触的实物入手,称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3、整个教学活动还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过渡性的题目,由简到难,增加对比度,并和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达到传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认识)、巩固旧知(长度单位)的目的。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1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盘秤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书88页练习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习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习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习十八第3题。

  六、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2

  在学校“求实杯”的比赛中,我执教了一节《克与千克》,听了

  领导评课后,感觉到自己很茫然,对新教材的编排有些困惑,通过这一节课与参与新课程的教师共勉,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深深地感觉到教师不是铁路警察,不是只管这个阶段的知识教学,在质量的概念上,充分地反映了教师应该有更广博的知识结构,也许我们不需要全部都讲给学生听,但是我们只有掌握了充分深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同时,我也感到,如果在课前能多查阅一些资料,自己就能避免一些教学错误的出现。

  2、自己正在实践的是课改教材,这节课的备课过程让我感到教材给与我们教师实践的空间很广泛,然而我却感觉到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教研员老师特别强调,现在备课如何才是一节好课,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看对学生是否产生了实效。我觉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得特别清楚,能不被学生的某些假象所迷惑。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只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备出来的才是一节好课。教师怎样才能了解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想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还是挺不容易的。

  3、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给予学生有关“克和千克”的准确认识,可是在授课是我没有通过实际的工具测量给学生这个准确地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地方。今后再授课时,教师要准备一架天*、一台秤,通过教师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克和千克”。学生手里至少有一个弹簧秤,在测量一千克时,让学生通过测量“米、水、沙子”等密度不同的物体,让学生感觉到“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体积没有关系。然后可以再让学生顾及“一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时”准备大小不同的苹果,让学生对于“克与千克”和“物体的质量”有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4、对于这类需要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课程内容,教师*时一定要对学生操作学具时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否则,学生在不该操作的时候玩学具,不仅学具不能帮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

  5、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不能过于随便,尤其是在概念的建立和几何课程时,教师在备课时,我认为像自己这样的年轻教师一定要仔细考虑自己的每句话,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概念和清楚的表达。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3

  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之后,我拿出电子称让每位学生上台来称一称课前让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件物品。称完后让学生高举自己所称物品并当众读出自己该物品的质量,看似既浪费时间的一件事实际上意义重大。二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质量单位及物品的轻重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轻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每当他们遇到同自己称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时候,他们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参考量。在后面的练习中遇到判断到底用千克还是用克做单位时,孩子们都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可见当堂称一称并没有浪费时间,该有的体验式学习就必须要有,不能嫌麻烦。正所谓体验一次胜过讲解千百次!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4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但是教材呈现给我 们的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要吃透 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 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 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 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 “喝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台上放的一桶 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去建构知识。学生 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 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 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 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学生 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 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称 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 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 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 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 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 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 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 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 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 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 完成得更好。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15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同学们观察购买的物品,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2分硬币和5粒黄豆,和重约1千克的盐,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友,1个西瓜,1个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3篇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1 千克和克的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