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9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9篇)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第二二者的作用方向不同社会消费需求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银行在这方面却无能为力在个人消费需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9篇),供大家参考。

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9篇)

篇一: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第二二者的作用方向不同社会消费需求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银行在这方面却无能为力在个人消费需求方面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完善的条件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而银行主要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经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消费需求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张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4、简述公共定价。四、论述题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效率与公平是统一的,必须两者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会导致经济运行的失衡。(2)如何通过市场和政府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者兼顾是一个关键问题。(3)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2、(1)成本――收益分析法也称――收入分析法,最早产生于美国。(2)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在公共决策程序中,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3、(1)成本――收益分析法。(2)成本――效用分析法。(3)因素分析评分法。(4)最低成本法。4、(1)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即公共定价。(2)公共定价包括纯公共定价和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3)公共定价的方法有: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方法和负荷定价法。

  四、论述题

  1、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失效,具有重要意义。(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3)对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4)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借鉴意义。2、(1)混合物品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或市场提供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2)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混合物品,可以以征税的方式免费提供或收费的方式提供,最终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益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益效率损失的对比。(3)具有外部效应的混合物品,外部性很大的,采取公共提供方式;而多数此类混合物品采取的是混合提供的方式。(4)从各国实践看,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有: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和政府补助。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三、简答题

  1、“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3、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有哪些?

  4、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是什么

  四、论述题

  1、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2、“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2、(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2)财政

  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对经济分析的意义在于: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

  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规模也大;反之,转移

  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

  3、(1)财政支出增长率。(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3)财政支出增长

  边际倾向。

  4、(1)经济性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中长期发展战略、经济

  政策。(2)政治性因素,如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及政府干预政

  策。(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及城镇

  化等。

  四、论述题

  1、(1)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增加社会保障和教育科技支出。

  (2)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3)继续适量增发国债,重点向改善农村生

  产生活环境、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4)加大中央对地

  方的转移支付。

  2、(1)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

  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

  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因此,生产要

  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零。(2)内生增长理论

  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3)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进步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为加快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科

  技和教育投入,是新世纪财政政策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性任务。(4)我国应当

  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保证适度的财政投资规模,以支撑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增

  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

  村、农民和农业的投入。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

  三、论述题

  如何对文科卫支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四、综合分析题:

  1991-1995年27个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资料来源:

  比例

  国家

  5%以下

  印度、中国、巴西、英国、加拿大、德国、美国、俄罗

  斯

  5%—10%

  日本、印尼、澳大利亚、瑞士、法国、阿根廷

  10%—15%

  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

  15%—20%

  非律宾、土耳其、韩国、摩洛哥

  20%—25%

  肯尼亚、加纳、泰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加坡

  转引自丛树海,《公共支出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3-490

  页。

  根据以上资料,请分析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及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参考答案

  三、论述题

  对文科卫支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应当:(1)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2)

  改革和完善文科卫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3)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形式;(4)推

  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办法。

  四、综合分析题:

  1、现状:(1)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仍以政府投入为主,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部教

  育经费的55%以上,且每年均有大幅度增加。(2)但目前我国教育经费规模仍

  然偏低,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5%以下,而且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

  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分配也不尽合理,影响了教育经费的效率效益。

  2、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属于混合物品,可以由政府和市场混合提供;职业教育为私人物品,应

  由市场提供。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二、简答题:

  1.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是什么?2.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有哪些?3.试述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范围和重点。4.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1.为什么农业的发展需要财政投资予以扶持?2.试述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

  参考答案

  二、简答题

  1.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表现在:第一、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一般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第二、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因此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第三、由于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因此其投资可以安排在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项目,而且也应该将投资集中于那些具有明显“外部效应”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2)政府财政投资的范围: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其中生产性支出按财政支出项目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掘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2.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包括:(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投资方式。3.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范围包括: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在这些农业投资领域中,开展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应作为财政投资的重点,因为诸如农业科研、科学及数推广、农户教育之类的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农业投资具有极强的外部效应,不可能依靠单个生产单位来进行供给。然而,这些农业基础科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它们不但应由财政来投入,而且也应该成为投入的重点。4.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有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所以它也被称为“政策性金融”。它具有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收慢的特征。

  三、论述题

  1.答案提示:首先,农业是最典型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需要发展的产业,可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同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话的起点和基

  础,并且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看出,农业在一国的经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次,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从农产品的供应来看,它会受到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很大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另一方面,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是稳定的。农民难以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克服农业的不稳定性,必须依靠市场以外的力量-政府,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三,从农业的基础设施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外溢性,这就意味着市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是不足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2.答案提示:我国政策性银行具有:业务职能的政策性;资金来源的政府性及市场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补贴的性质2、简述税收支出的概念和性质。

  四、论述题

  如何理解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如何正确运用财政补贴?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补贴的性质。答: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它具有以下两个性质。(1)它是政府无偿支出,具有转移性支出的性质。政府向私人部门提供财政补贴,并不以获得商品和服务为条件,支付都是无偿的,对于补贴领取者而言,意味着实际收人增加,经济状况改善,财政补贴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体现了政府收入分配的职能。(2)财政补贴与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会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而价格变动也往往是财政补贴的诱导因素,因此,财政补贴也称为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2、简述税收支出的概念和性质。答:税收支出是针对税收优惠失控问题于本世纪70年代在美国应运而生的,目前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所谓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人损失或放弃的收人,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税收优惠的调节作用,同时防止税收优惠的无效投人,根据税收支出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两类。就税收支出的性质而言,税收支出首先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由于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减少了纳税人应纳税额使政府放弃了一定数量的收人,其实质上相当于政府向纳税人提供了一笔资金,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支出。其次,税收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支出,政府通过税收支出,并没有从纳税人手中获得任何商品的服务,同时,各种税收优惠措施也常常改变纳税人之间的相对价格,因此,它是一种财政补贴性支出。

  四、论述题

  如何理解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如何正确运用财政补贴?答题要点:(1)财政补贴的含义。①它是政府无偿支出,具有转移性支出的性质;②财政补贴与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2)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①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②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3)正确运用财政补贴。①必须正确认识财政补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②财政补贴的运用必须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三、名词解释

  预算外资金政府性收费规费使用费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政府性收费:是政府部门向公众提供特定服务、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等产品时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的费用。规费:是政府部门通过颁证向公众提供免除特定义务或证明特定权利身份等服务时所收取的费用。使用费:是政府部门向公众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等产品时所收取的费用。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三、名词解释

  纳税人负税人税收中性税负转嫁价内税价外税

  四、论述题

  1、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税收应贯彻哪些原则?2、根据能力原则你认为个人所得税应如何设计?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

  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指实际承担了税负的主体。税收中性: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指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价内税:税金包含在商品或劳务价格中的税。价外税:税金附加在商品或劳务价格之外的税。简答题:1、答:(1)充分且有弹性;(2)节约与便利;(3)中性与校正性2、答:(1)根据客观说,可以个人收入、消费或财产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指标。(2)根据主观说,则要考虑不同人的效用评价。

  第十章税收制度

  三、名词解释

  居民纳税人非居民纳税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

  四、简答题

  1、所得课税通常具有的主要基本特征是什么?2、个人所得税的分类征收和综合征收各有什么特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应如何加以改革?3、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居民纳税人: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居民纳税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其所取得的应纳税所得,无论是来源于中国境内还是中国境外任何地方,都要在中国境内缴纳个人所得税。非居民纳税人:非居民纳税人是指不符合居民纳税人判定标准(条件)的纳税人,非居民纳税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只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向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商品课税: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

  简答题:

  1、答:(1)所得课税属于对人税,即课税的时候要考虑纳税人自身的各种具体

  情况。(2)以实现的所得为课税对象,税基广泛、可靠,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3)计税方法比商品劳务课税复杂,征收工作难度较大。(4)实行有差别的税率和税收政策,直接调节企业的利润和个人的纯收入,从而调节生产、消费、储蓄、投资,促进经济发展。(5)课税环节单一,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也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6)在市场均衡情况下,所得税来源于产品价值中的新增价值、在价格与价值偏离的情况下,其税负有可能发生转嫁。

  2、答:(1)分类征收制的优点:一是根据不同来源的所得设计不同的征税办法,保证财政收入。二是在征管上,对税源特别是零散税源控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点:一是使税制复杂化,二是给征管带来许多问题,易造成对某些纳税人和某些所得的歧视。三是,可能出现税负不均衡。(2)综合征收制的优点:一是公平税负,促进竞争:二是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同时实现纳税人合理负担;三是简化税制。缺点:对征管要求很高。(3)综合征收最能体现税收合理性和公平性。但是我国仍不具备其相应条件:个人收入完全货币化,建立了完善的信用制度,具备有效的收人汇总手段。完全放弃分类模式也不现实,可能会加剧税源失控。所以,比较务实的选择是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再逐步向综合税制过渡。具体而言,对某些应税所得实行综合征收,如将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经营所得等经常性所得合并统一,对其他属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所得实行分类征收,或者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再在年终时申报全年综合所得。按月或按次计数的同时年终汇算,符合了量能负担的原则,将分类制和综合制的优点兼收并蓄。3、

  答: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

  “三个取消”,指取消生猪屠宰税、取消乡镇统筹款、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和收费。“两个调整”,即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征收办法。调整后的农业税以第二轮土地承包面积为计税面积,以1998年前5年的粮食单产为计税产量,以7%为地区差别比例税率上限,以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为计税价格,确定每个农户的应征税额。同时以农业税额的20%为上限征收农业税附加,替代原有的村提留。农业特产税调整征收办法后,只要生产环节比照农业税略高的税率征收一道税,同时明确,在农业税计税面积上种植农林特产,不许与农业税重复征收。对原统一规定的农村劳动力积累工和义务工则?“逐步取消”。

  第十二章国债和国债市场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债的功能。2、简述国债负担。

  四、论述题

  公债的效应有哪些?这些效应对经济运行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2、(1)认购人负担;(2)政府负担;(3)纳税人负担;(4)代际负担。

  四、论述题

  1、国债的资产效应。(1)含义。(2)国债有资产效应,所以在经济增长中具有稳定功能。(P314)2、?国债的需求效应。(1)含义。(2)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P315)。国债的供给效应。(1)含义。(2)国债可以增加供给总量和改善供给结构。(P316)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三、简答题

  1、何谓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有哪些类别。2、试述国家预算的原则。3、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及其基本内容。4、何谓政府采购制度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5、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内容。6、“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本内容。7、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8、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四、分析题

  1、分析我国分税制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国家预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国家预算的类别有:(1)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2)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

  2、国家预算原则有:(1)公开性。(2)完整性。(3)可靠性。(4)统一性。(5)年度性。

  3、部门预算编制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国家预算的透明度。(2)使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程序和流

  程制度化;(3)使预算细化到部门、项目,有利于监督;(4)实现了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基本内容:部门预算就是按部门编制预算,改变过去长期以来按支出功能和收入类别编制预算的做法。它包括部门的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支出。4、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开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1)《政府采购法》的宗旨和原则;(2)政府采购方式;(3)政府采购当事人;(4)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5、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帐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它的要点是:(1)财政部门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统一的帐户,各单位在统一帐户下设立分类帐户,实行集中管理,预算外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设帐户保存;(2)可以在经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3)除某些特殊用途外,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商。6、“收支两条线”管理是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一项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财政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形成完整统一的各级预算,提高法制化管理和

  监督水平。从收入方面看,主要是收缴分离,规范预算外收入并减少各部门和单位的资金占压;从支出方面看,主要是收支脱钩,即执收单位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不再与其支出安排挂钩,单独编制支出预算,交由财政部门审批。

  7、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符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综观各国的实践,分级预算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8、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5)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四、分析题

  1、要点:分税制实施以来,运行情况基本良好。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表现在:(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2)规范收入划分。(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4)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十四章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二、简答题

  1、简述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2、运用JS—LM模型分析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

  参考答案

  二、简答题

  1、(1)债务融资。(2)货币融资。(P380)2、(1)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是指由于财政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而挤出了民间支出。

  (2)分析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①当债务化融资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量时,财政赤字增加了政府支出,同时提高了产出和利率;②在利率没有提高的条件下,由于财政赤字增加了总需求从而扩大了货币供给量。③由于利率的提高排斥了私人或民间投资,减弱了政府支出增加的扩张效应,财政赤字产生了“排斥效应”。(P387-388)

  第十五章财政政策

  三、简答题

  1、怎样认识和评价财政政策效应?2、简述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的区别?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如何配合?2、思考和总结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答:财政政策效应就是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因此,财政政策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政策执行的结果如何。一般说来,政策实施能达到预期目标即为有效,反之,则为效果不佳或效。如果要判断财政政策是高效还是低效,则不仅要看政策执行结果如何,还要看为达到这个目的而付出的代价,这就牵涉到政策效应问题。要准确评价某项财政政策的效应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尽管政策制定者总想寻求最佳的政策效果,但经济运行过程的复杂性往往使得事与愿违。政府为推行某项政策所付出的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可视为该项政策的成本,而某项政策实施后产生后的积极作用则可视为此政策的效益。这样,对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就可以通过政策成本与政策效用的对比分析来进行。如果成本大于效益,则成本的有效性很低甚至没有,反之,则政策的有效程度很高。此外,由于政策效应也是政策目标值的实现,因此,实现了政策目标值,财政政策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某项政策的成本是比较好衡量的,只要将研究费用、执行费用和补偿费用以货币单位直接计量、相加即可得到,关键是政策实施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难以完全用货币计量,政策实施后应给受损者的补偿,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社会效益损失也难以精确计量。因此,财政政策效应评价的关键是在政策效益既定的前提下,确定政策成本最低者为优。???2、答: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经济过度繁荣。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主要是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四、论述题

  1、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经济政策,它们都有难以独自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第一,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

  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在分配,银行是国家再分

  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与GDP的再分配。

  第二,二者的作用方向不同,社会消费需求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银行在这方面却无能为力,在个人消费需求方面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完善的条件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而银行主要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经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消费需求。

  第三,二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首先,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创造”需求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其次,银行信贷本身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来起到扩张和收缩需求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信贷是个扩张和收缩需求的总闸门。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方式。第一,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率降低利息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规模。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总需求扩大。第二,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支出的规模,减少货币的供给。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制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带来经济停滞的后果。第三,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抑制通货膨胀;而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第四,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大量的财政赤字。2、答: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取得的巨大成功,表明宏观调控政策操作的灵活和完善,掌握宏观调控的艺术日趋成熟,在这个方面的成功经验,至少可以概括出以下几条:(1)刺激需求和改善供给相结合,采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投资需求的同时,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2)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相结合,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技术革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即不仅促进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从长期着眼于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3)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结合,特别是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大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从而逐步建立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机制。

  (4)没有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实行扩张政策必须减税的教条,而是大力推行“税费改革”,通过清理乱收费、乱摊派减轻企业和居民额外负担。同时,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鼓励投资和消费,促进技术革新和出口。

  (5)充分运用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手段,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带动银行贷款的增长,对民间经济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扩散效应。

  (6)松中有紧的财政政策与紧中有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运用积极财政政策保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适度的货币供给,发挥“微调”作用,既有利于遏制通货紧缩的趋势,又可以避免通货膨胀的死灰复燃。

  (7)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并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比如,这次调整仍是从货币政策开始的,当看到货币政策的效应微弱,果断启动财政政策;开始主要目标是刺激需求,但很快转向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分配政策,注重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及时调整政策力度,掌握逐步淡出的时机;等等。

篇二: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值计算中国当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在近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中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的29位相比经过近的发展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分印证了中国近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但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经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经过近的发展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教育体系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四、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一)中国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

  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GDP(亿财政教育

  育支出元)

  支出占

  (亿元)

  GDP的

  比重

  1993

  867.76

  34634.42.51

  1994

  1174.7446759.42.51

  1995

  1411.5258478.12.41

  1996

  1671.7067884.62.46

  1997

  1862.5474462.62.50

  1998

  2032.4578345.22.59

  1999

  2287.1882067.52.79

  2000

  2562.6189468.12.86

  2001

  3057.0197314.83.14

  2002

  3573.36105172.33.41

  2003

  117390.23.28

  2004

  136875.9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008

  3.48

  2009

  3.09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艾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各级机关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还将保持较高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高突破20000亿大关。

  表2

  政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扩大,且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也逐年增多,可见

  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

  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形成政府投入、民办学校、社会捐赠、事业收费(含学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

  表31995—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

  (二)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支出规模情况比较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4)。

  表4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19801985199019941995区

  世界平均4.84.84.84.95.2

  美国6.74.95.25.4

  日本5.85.04.73.6

  法国5.05.85.45.96.1

  印度巴西中国

  3.03.53.93.63.43.63.84.61.652

  2.512.41

  从人均教育支出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的话,中国实际公

  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见表5)。

  表5各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比较

  五、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教育经费

  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种。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1.9亿,非义务教育学生为2907万,但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52.11,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49.27%,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远小于非义务教育,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更低。表6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61999年我国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

  出(单位:元)

  类级别

  平均

  城镇农村

  别

  义初小财568.70705.56501.22

  务等学政

  教教

  性

  育育

  预433.29502.76399.04

  算

  内

  初财720.96781.67675.44

  中政

  性

  预525.43528.61523.05

  算

  内

  高财825.15

  非中中政

  义等

  性

  务教

  预587.83

  教育

  算

  育

  内

  中财2123.75

  等政

  技性

  术预1934.55

  学算

  校内

  中财2717.26

  等政

  师性

  范预2458.47

  学算

  校内

  高普财10719.89

  等通政

  教高性

  育等预10222.82

  学算

  校内

  (二)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三)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7)。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表7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

  较

  国家

  初等教中等高等教

  育

  教育育

  美国

  0.13

  0.350.21

  英国

  0.15

  0.270.42

  法国

  0.19

  0.270.41

  日本

  0.14

  0.160.49

  韩国意大利巴西印度中国

  0.120.140.110.110.05

  0.170.230.120.150.15

  0.060.451.100.831.93

  从表8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8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

  际比较(单位:%)

  国家

  初等

  中等

  高等

  中国

  33.0

  42.3

  15.4

  美国

  38.1

  37.5

  24.4

  日本

  32.3

  32.1

  19.0

  印度

  41.8

  29.1

  17.0

  法国

  23.7

  45.9

  19.8

  巴西

  30.8

  34.1

  20.6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四)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财政状况的极不平衡,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也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

  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不公平性。

  六、中国较其他国家教育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表9)。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二)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1、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5、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表5

  表9

  2、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四)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七、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的3%左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表10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表10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

  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

  表112008年全国各省预算内

  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见表11)

  4、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5、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

  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

  八、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建议

  (一)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

  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

  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四)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五)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六)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七)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注:图表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主要参考文献来自: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凤凰网教育

  论文《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梁素萍

  中国财经报2005-03-08中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吕炜

  《财政学》第七版第四章教育支出陈共

篇三: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

  2010年02月21日10:48凤凰网教育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详细见附件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详细见附件二)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详细见附件三)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但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详细见附件四)摘自凤凰网http://edu.ifeng.com/news/201002/0221_6978_1550955.shtml附件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教育投入居末位(图)2009年11月30日09:46中国教育报

  与52个国家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第29位,比10年前提升了17位

  1、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下表)。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3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优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1999年之后,中国教育发展迅速,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最艰巨的任务。1999年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到2007年年底,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义务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指标在国际比较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关键步伐,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扩招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很低,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5%左右,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3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名毕业生,“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68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

  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库,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了人力资源大国。劣势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国际有差距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仍需提高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中,我国初中毛入学率逐年提高,1990年为66.7%,2002年提高到90%,2006年达到97%。而高中毛入学率虽然逐年在提高,但是由于起点低,所以数值不高2006年我国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5.5%(WEF数据)在53个国家中排在第50位。,,53个国家的平均值为96.8%,相当于我国初中的毛入学率数值。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是我国中等教育的艰巨任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22%,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53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54.5%,我国排在第49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虽然居世界第一,但是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仍然不高,在53个国家中仅排名第47位。2006年5月,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又能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高,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1982年仅为5.3年,1990年提高到6.4年,2000年达到7.9年,2008年增加到8.5年。2006年,我国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1年。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53个国家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平均值已达到14.9年,而中国仅为11年,在53个国家中排名第49位。教育投入居所选国家末位教育投入作为教育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会间接产生作用从对所选国家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排在末位,成为中国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在金砖四国中略落后于俄罗斯,而远远高于巴西和印度。一方面说明中国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国未来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相关链接】教育竞争力的内涵教育竞争力的内涵本研究认为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其内涵包括4个层面:教育发展水平,包括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规模以及教育质量;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本研究建立了4个维度16项指标的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维度一: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包括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文盲率、职工培训范围、职工培训的可获得性、学生学业成就和教育体系质量8项指

  标。维度二:反映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包括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4项指标。维度三:反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教育系统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和大学教育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两个指标。维度四:反映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这里用居民科技论文以及专利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个指标来反映。本研究数据来源包括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研究中的教育指标数据、世界银行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统计数据。4中国教育竞争力未来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在未来12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我们目前指标排名比较低的几个方面在未来将得到长足发展,对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要整体提升中国教育竞争力,我们还需要做出如下努力:提高中等教育入学率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中国教育竞争力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我们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继续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20年提高到40%以上,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到2020年使20岁至59岁的劳动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使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3.5年。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的战略目标终身教育体系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向知识型经济转变过程中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教育竞争力指标中非正规教育的。两项指标分别排名在32位和31位,教育体系质量排名35位,均居于中下等水平。距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提高中国教育竞争力还需要加强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中国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需要大力倡导尊重学习和尊重技能,由注重学历向注重资格转变。加强经费投入的强度实现经费投入多元化教育投入是我们能够提升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经费投入方面我们首先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提高生均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的强度,到202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达到7.2%,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0%,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5%。从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是多元化的,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投入占的比例很大。因此中国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投入,使中国的教育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更加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附件二:中国社科院称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为美国的一半2009年09月09日10:13中新社北京九月八日电(记者俞岚)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蔡昉是在二00九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该绿皮书由蔡昉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教育水平近三十年来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九成五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百分之五以下。这与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不无关系。绿皮书指出,如果仅从教育资源投入总量看,中国全社会的教育投入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公共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不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公共教育投入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二00五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重为八成六。据世界银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七成五左右,全世界平均水平在八成左右,而中国仅为四成六。相较之下,中国私人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蔡昉认为,教育私人支出的高比例严重挤压了私人消费空间,导致社会消费其他方面的需求不足,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教育公共投入不足的另一个后果是,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绿皮书指,“上学贵”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社会上对教育的抱怨也更多地源于此。蔡昉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二0一五年前后将达到高峰,之后将下降,“这意味着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因此,“发展教育是为迎接老龄化做必要的准备”,也即是“创造条件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他建议,要解决中国教育的资源约束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增加公共资源的投入,并使增量公共资源在教育服务均等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整合现有资源,让社会资源在教育发展中起到更大作用。http://edu.ifeng.com/news/200909/0909_6978_1341138.shtml附件三:专家称我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仅为2.4%2009年09月09日10:36中国网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该教育先行,不是说发展阶段低、资源不足就有理由少投入,相反更应该加大投入。蔡昉教授是在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以下为发言实录:蔡昉:大家早上好!我想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背景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大家注意看封面写着。“第10集”,我们正好做了十年,2000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是第一本,这次正好是第十本,我们的提要中写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十年谢社长说是树一个品牌。我们皮书的特点和其他皮书不一样,其他皮书是就某些特定领域年年回顾最新的发展,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如果说以往的发展是一里地,每年新的发展虽然有令人惊喜的地方,但它只是小的增量。如果你每年都要在同一件事情上写增量,其实会给作者和读者增加审美疲劳,所以我们每年都换主题,它的大范围是人口与劳动,但是我们围绕着人口与劳动就业的领域,每年都要出一个特有的主题。今年的主题也是结合我国正在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同时我们也接受了教育部委托的课题,把其中的一些子课题、子报告体现在这本书中。

  它的内容:第一,我们还要对一些新情况,2008年、2009年具有特色的新情况做一些反映。比如我们正在经历着金融危机,就业遭遇到了一些冲击,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所反映。比如就有专门的报告谈青年就业问题,研究显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首先尝试着把大学生就业的命题难点转化为青年就业难这样一个新命,题。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青年人包括了大学生,不仅仅有大学生,还有其他各类学生,同时还有农民工,农民工也有80后、90后,这样我们应对的人群就广泛一些。二是大学生就业难各国都有,但是在各国表现的主要还是青年就业难。因此青年就业难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就业问题的共同课题。我们转化这个命题以后可以更多的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有两篇专门谈青年就业问题的专题报告同时因为国家出台了以四万亿为代表的经济刺,激计划,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财政政策所体现的经济刺激方案变成一个就业友好型的方案,我们也专门做了一个报告,尝试对这四万亿的投入形成不同的领域和投资结构,就业效果会截然不同,为此我们专门做了一些模拟,得出了一些结论。同时,我们在过去的几次绿皮书中都谈到了中国人口红利问题,但过去谈给人一种悲观的感觉,好象过去我们如何利用了人口红利,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但是根据人口的预测,特别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我们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出现转折点。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没有那么高,它不会增长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这次我们进一步做了研究,也专门形成了至少两篇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报告,就是如何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就是如何使用劳动力,利用人力资本,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成新的储蓄动机,保持储蓄源泉等等,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我们更多的围绕着教育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关系形成了若干个章节。大家知道,遇到经济危机时,历史上就有很多的经验。比如罗斯福新政,这个新政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中是给予不同的评价。我们有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经验学习,但是他的新政中有很多是遭到经济学流派的批评。比如政府进行公共支出,形成工程,吸纳了就业,有人说这是挽救了美国经济,也有人说造成了比较坏的后果。但是罗斯福在应对危机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在发展教育中,特别是他的扩招,包括罗斯福之后,在30年代高中和大学的扩招,包括在战后美国士兵回国以后大学的扩招和职业学院的扩招,都大幅度的提高了美国的人力资本存量,使美国最后成为一个人力资本大国,而且保持着世界头号经济的地位。人们认为这都是在危机时候,作为应对措施解决了长期的建设任务。这个经验大多数人都不会否定的。因此,第一,这些经验使得中国在人力资本水平上,在教育发展水平上和世界发达经济还有差距,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第二,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同时在正常的、稳定的儿童和留守、流动的儿童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很大。在这种差距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缩小差距必须有一个迈进,所以我们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教育优先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保持未来的人口红利,或者说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进一步的提升成为最关键的部分,如何用劳动力的素质来替代劳动力的数量,这个问题也给教育提出了很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后面的几个章节我们分别讨论了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如何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公共投入的问题。教育深化问题,我们不提教育扩招,我们说是教育深化,教育深化也带有一定扩招,它是说我们也许不是直接扩大高校的招生,在这一阶段我们提倡扩大高中阶段,包括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包括解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以及探讨教育指标的使用等等。举一个例子。目前我们一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教育的公共投入要占GDP的比重达到4%,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3%,这个水平只相当于法国的59%,相当于德国的79%和英国的66%、美国的69%,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国家和国家之间还不完全可比,因为对我们的发展阶段来说,特别是对我们的人口转变阶段的国情

  来说,我们应该受教育的儿童比重是比别的发达国家大得多。因此我们应该用这部分人口的比重来修正数字,它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有更高和更超前的投入。我们计算了一个新的东西,以6岁到24岁人口应该受教育为例,把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一个修正系数,以美国为1,有的国家超过1,有的国家小于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超过1。因此用它去修正你的公共教育投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发现,经过调整,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从3.3%下降到了2.4%,相应的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该教育先行,不是说发展阶段低、资源不足就有理由少投入,相反更应该加大投入。总的来说,每一个章节都尝试有一些新的、有意思的要点。我们随后会请几位专家和作者代表谈一些观点,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本文来源:中国网)http://edu.ifeng.com/news/200909/0909_6978_1341219.shtml附件四:“教育投入占GDP的4%”16年来成空谈官员剖析原因2010年02月21日09:39中国青年报“教育经费投入到底差不差钱?”这是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上的主题。来自财政部、教育部、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经济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对话。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202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至少应达到4.5%”,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综合多位研究者对于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结果认为,财政性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4.5%~5%的目标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而且这一数字在正在进行中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必须明确地体现出来。教育投入占GDP的4%提出16年,仍未达标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据了解,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2006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问题的讨论和争论也一度进入激烈化的状态,尤其是最近几年,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的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但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让王晋堂略感欣慰的是,目前北京朝阳区已经由政府买断区中小学校老师的结构工资,海淀区也将实行。

  目标未达到,教育欠债多家庭负担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对教育经费投入有深入研究他认为目前来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偏低,经费不足:“比如农村教师的工资、农村教育的基本条件仍不高,甚至连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目前还有在几十年前建的危房里上课的现象。前两天看到报纸上登的,西部有学校几百个学生站在操场上吃中饭。这也就是说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还非常严重,不光是教师工资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达不到基本的办学要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我们的教育还有巨大的债务。”袁连生分析这个债务有几千亿,其中包括义务教育上千亿,高中阶段不止1000亿,高校有的数据是4000多亿。这么大债务就是表明投入不足。我们扩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招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负债来实现的,相应的政府投入没有跟上去。除了债务是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表现形式外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们的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65%左右,但大多数国家,包括印度,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达75%以上,甚至接近80%。袁连生总结:“目前我们投入的水平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而且过多地依靠家庭的投入,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经济出现一定的压力。”他认为,到2020年,如果我们经济到了人均GDP7000美元,高校毛入学率是40%左右,高中普及了,大概区间应该是4.5%~5%。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与加强监管同行为什么4%的目标提了十几年没实现?这是许多人的疑惑。财政部教科文卫司的一位负责人对此做了简单的解释,认为这个问题大背景还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较低,因为我们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概只有不到25%,而西方国家这个比重很高,超过50%。另外,我国从乡镇一直到中央有五级政府,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中国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袁绪程在论坛上观点明确:“教育投入必须多元化,对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严格限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先生对此持相同观点。“在北京有那么多农民工子女无公办校可上,在北京大学后面就有一个非常可怜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那些人受的是什么教育?上的是什么学?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基层政府是不是把公众利益作为政府的决策目标?”袁连生认为,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要激励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让这三级政府把更大的功夫用在教育上。在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关于教育经费投入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形式应多鼓励社会和个人的投资和支持,在捐赠、基金、学杂费等方面更加反映市场和个人的需求。第二,应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学校确定适度办学规模,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资产和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第三,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成为经费预算编制的主体,由人大代表和财政官员共同决定下达给教育部门的预算控制数避免财政部门在控制数环节,就挤压教育经费的比例;同时,应将教育预算草案向社会公开,向公众说明教育预算的依据,解释资金的分配方式和用途。第四,建立以省为主的教育财政分担机制。中央政府的主要责任是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能力并承担各级教育的学生资助经费和高水平大学经费的供,给。http://edu.ifeng.com/news/201002/0221_6978_1550865.shtml

篇四: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13四中国制度具体改革的方法1341注重学前教育投入增强师资力量13411教育观念差别14412学前教育投入14413师资力量的差别1442扩大高等学校自主办学权明确高等学校法人地位1543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平衡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1544注重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格局1545兼容学习美国教学型大学的教育模式1546义务教育投资应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解决完善相关监督机制1647调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投资比例首先保证义务教育1648在城乡之间的选择上首先保证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1749保证农村贫困地区女孩子完成完整的义务教育17本组调查情况就在一个半月前的今天毛概小组正式成立了

  组长:段瑾钰组员:李雪阳41005001魏鸿勋41005002何宜锦41005012梁酉珍41005015肖红41005027王奎41005029林竹青41005053郭泰41005053颜燕妮41005055批注:小组成员均为保险专业学生41005052

  本组调查情况3

  一、中西方教育现状4二、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差异41.早期基础教育42.高等教育方面---------以大学教育为例52.1欧洲模式--------以德国为代表52.2英国模式52.3美国模式62.4日本模式62.5中国模式62.5.1集权管理体制62.5.2行政管理模式63.家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63.1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73.2让孩子学会独立73.3让孩子自然发展73.4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83.5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83.6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94.社会投入方面104.1教育投入占国家GDP的比例:104.11中国104.12印度104.13美国104.2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104.21中国104.22美国及其它国家114.3个人投入:115.社会态度12三、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点与所影射出来的问题121.早期基础教育方面:122.大学教育方面:133.家庭环境方面:134.社会投入方面:13四、中国制度具体改革的方法134.1注重学前教育投入,增强师资力量134.1.1教育观念差别144.1.2学前教育投入144.1.3师资力量的差别144.2扩大高等学校自主办学权,明确高等学校法人地位154.3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平衡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154.4注重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格局154.5兼容学习美国教学型大学的教育模式15

  4.6义务教育投资应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解决,完善相关监督机制164.7调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投资比例,首先保证义务教育164.8在城乡之间的选择上,首先保证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174.9保证农村贫困地区女孩子完成完整的义务教育17

  本组调查情况

  就在一个半月前的今天,毛概小组正式成立了。关于辩题的确立是我们小组在这次调研活动中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小组有十个人,每个人有着自己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好在都是班上的同学。经过两周的磨合和不断地小组讨论后,终于定下了今天调研的这个主题。而很快问题又接踵而至,这个调研题目与中外教育关系密切,不可能光靠网上的现有资源简单拼凑,这样的调研也没有意义。于是,在多番讨论之后大家立即开始了对留学生群体和交换生群体的关注。加上有不少组员的同学正在国外念书,他们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一次信息的主要采集处。

  就在交作品前的两个星期,组员们已将组长分配下来的任务按时完成,总结了各大论坛、博文以及亲身对留学生的采访稿件中的相关信息。每两三个人自己将负责的不同板块串成线并附上目录发给组长后,很快地,草拟的调研报告就已经成型了。在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修改和润色,调整语句和结构后,终于完成了这一次的人心所向的调研报告。整个过程也遇到不少阻力,因为时差和语言差异的缘故让调研搜集资料的时间超出了计划,这一点今后将会注意并改进。总来的说,这一次的调研是成功的,对于展示拭目以待吧!

  一、中西方教育现状

  不同的历史文化造就出不同的教育制度,每个国家和文化都拥有他们自己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下一代的教育决定这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不同的教育制度会给人打上不同的标记,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研究方面,而且也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社交能力。中国的教育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孩子的行为,忽视对潜力和创造性的开发,注重自我发展,缺乏探索精神,讲究内外有别,注重相互间的横向比较,强调纪律,认为知识的传授比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更为重要。对成绩的追求超过的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往往重视一个人的能力,忽视他的人格在中国,学校很少与社会发生联系,显得相对孤立和闭塞。西方教育制度推崇创新型思维方式。如西方早期儿童教育中提倡儿童多玩,在玩中启发他们探索的天性,通过让他们接触,认知最终建立起对知识的渴望。西方教育中重视阅读,因为广泛阅读可增加宽广的背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想象力。同时,西方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领袖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创造性等。这些特性都有助于学生将来在工作中的发展。

  二、1.早期基础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三年,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共9年,普通高中学制3年。小学毕业后能选择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从初中开始1至3年,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科2到3年,大学本科4到6年,硕士研究生2到3年,博士研究生3到4年。美国学制与中国相仿,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大学4至5年,硕士2年,博士4年,高中毕业前为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提供,教育内容采用通识教育。美国自大学教育开始分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有两年制职业学校和专业学院。然而,美国是一个极力倡导和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家,无论是在教育国际合作还是人员交流方面,都位于世界前列。

  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三岁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母亲一纸诉状将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此前,孩子能把0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而自从识读了26个字母,这种能力就丧失了。这位母亲以幼儿园剪掉了孩子一只幻想的翅膀而限定了孩子的能力为由,要求幼儿园赔偿孩子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结果是,法庭判幼儿园败诉。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是一种保护儿童天性的教育,并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应该在孩子最有想象力的时候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开发幼儿的想象力,把想象力看得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然而,在中国人的早期教育理念中,想象力的地位并不高,甚至很少受到关注。我们的媒体所夸赞的神童不是识字多,就是速算高手。幼儿的想象力在多数中国成人看来是没有价值的,不像识字、算术那样有知识含量。当国外的父母关注于如何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的父母在忙着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最近,深圳一名五岁女童在其父母的训练下,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现已能准确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3020位,创立了一项新的吉尼斯纪录。据悉,该女孩的下一个奋斗目标是,超过4000位。很难想象,单调枯燥地背数字对一个幼儿会有什么乐趣,何况,机械化记忆对智力发展也没有任何意义。然而,我们中国人对拥有超常的记忆力自古以来就极为推崇。在中国儿童的早期教育中,背诵记忆也是最常用乃至最首要的训练方式。

  2.高等教育方面---------以大学教育为例

  2.1欧洲模式--------以德国为代表

  德国大学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就与政府有着密

  切的关系。德国大学制度是基于法令、法规和最终决定权的政府权利,由于研究者个人赢得政府的尊重和政府给予研究者个人的实际自由而得到调和。政府对大学直接控制,大学享有很少的自主权,学者个人则享有高度自治和自由。政府通过教育部门对大学重大事务、经费使用和人事管理的最终决定权,对大学进行管理。而在学校内部的组织管理上则典型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特点,其组织结构由大学评议会、学部、讲座三级构成,越向下一级延伸,拥有的权力越大。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基本由讲座教授负责,讲座教授不仅拥有领导研究所、设置课程、组织考试和自主进行研究的权利,而且直接从政府获得研究资金与设备,完全拥有资金的支配权。院、系一级只是协调工作,不直接介入教授的教学、科研活动。由于绝大多数教授把国家看作是学术事业的唯一合法赞助人,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是根据学术本身的需要和自己的爱好进行,因此德国大学与社会联系不大。

  2.2英国模式

  约翰·范德拉格夫在《学术权利》一书中说:“英国大学的理想和学术管理结构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于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古老传统。”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制度传统最主要的是其非政府性和捐赠性。英国大学除了法律上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地位以外,经费自主是英国高等教育自主性的重要机制。政府对大学不直接干预,大学享有较高的自治权,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学校的管理者和学校的内部事务均由大学自己决定,政府无权干涉。英国大学具有无可争议的对经常性拨款的支配权、对新生考试和录取的掌握权、对课程的控制权以及对教职员的任用和对教师任期的确定权。在大学内部,英国大学一般由校、院、系三级结构组成,每级结构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形成了一套有序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治、能够有效地发挥整体优势的制度。通过董事会、理事会等组织将大学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大学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促使教育市场化。

  2.3美国模式

  美国大学享有较为完备的自主权。大学在制定组织条例和章程、分配和使用经费、招生、聘

  用教师、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方面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利。在内部管理上,董事会享有裁决学校事务的全权,由董事会任命的校长具有管理实权,系级的中层管理人员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学校的各种事务通过不同的委员会进行决策和监督,各类委员会不仅有知名教授参加,也有部分一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参与其中。管理民主化,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美国大学制度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大学竞争制度体系。

  2.4日本模式

  日本由于国家主义思想、自身高等教育传统的影响,其大学制度具有高度集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政府集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于一身。政府不仅在确定各大学的职能、规划各大学的发展等方面管理大学,而且通过法令和行政法规对大学的内部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包括人员编制、学科设置、经费使用方法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日本大学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

  2.5中国模式

  2.5.1集权管理体制

  政府集办学主体、投资主体与管理主体于一身,管理高等学校大多数行为。由于我国

  大学制度是救亡图存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又受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权,高等学校基本没有办学自主权。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国家先后出台了《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进一步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问题从法律上进行了明确界定。然而在实践中,高等学校自主权仍有限。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是隶属关系,高校与社会联系不大,一切通过政府计划来实现。政府以对待下属部门的方式管理高校。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保持大学正常运转的各种资源完全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控制。

  2.5.2行政管理模式

  大学内部的管理采用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方式,学术权力的发挥十分有限。1998年国

  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有关条款中明确阐述了高等学校党委、校长和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为协调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学内部存在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的现象。高校基本上是采用行政管理的手段处理一切事务。我国目前大学仍按照行政组织和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计大学的内部组织,按行政组织的方式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服从关系。学校内部行政权力泛化,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术权力在大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目前我国高校民主管理还未充分实现。

  3.家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

  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3.1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西方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选择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中国家长:支配欲强,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

  3.2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3.3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

  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家长:期望过高只重学习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3.4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西方家长:经常沟通重视心理健康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中国家长:重生理需求而轻心理需求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3.5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3.6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探索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综上所述:西方人强调:个体意识、独立、自我教育、自由发展、适应环境、自身参加实践锻炼、心理方面、创新中国人强调:顺从听话、集权教育、娇惯、无比重视学习、较少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向他人学习、严格管教、扼杀创新

  4.社会投入方面

  4.1教育投入占国家GDP的比例:4.11中国

  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XX年最高3.41%到20XX年的2.16%,最近提出要争取达到目的的2.3%,不及非洲国家乌干达的教育投入,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成了世界上在教育投入倒数的几个国家之一。教育投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地方政府不按规。不完成教育投入。近4年地方政府拖欠的教育经费竟超过4000亿元,不投入反侵占国家教育投入的事并不少见。

  4.12印度

  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3.8%,20XX年达5%,20XX年预算比20XX年提高了31.5%,印度计划在从20XX年开始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幅增加教育预算,这期间的教育开支将从目前的约700亿美元提高到1000亿美元,在未来几年内比重可能将提高到6%。

  4.13美国

  现在美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其GDP的5-6%左右,而美国人口仅为我国的20%左右。

  4.2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

  4.21中国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即教育部)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议:到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应达到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实际的执行结果是:1995年占2.1%,2000年占2.6%。20XX年,教育投入应为4192亿元,实际投入距目标还有842亿元的差距,即只完成了目标的80%。根据近5年的平均增速15.9%增加投入,同时GDP以20XX年和20XX年的平均增幅9%左右的速度增长,要想达到4%的目标要到20XX年,比预定时间晚了10年。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0%,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XX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7%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个百分点

  4.22美国及其它国家

  下图是美国20XX年度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财政支出情况

  下图为其它各国财政投入情况

  4.3个人投入:

  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投资者是政府,特别是初中等教育,居民负担的比例世界平均不到8%,而我国的现实却远非如此。20XX年,在教育投入总量9248亿元中,国家投入3107亿元,占33.6%;社会投入346亿元,占3.7%;个人投入5795亿元,占62.7%。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学级中个人都是教育投入的主力军。就总量而言,国家投入于小学的经费最多,共1120亿元,占36.0%。以下依次为:大学占23.6%,初中占22.6%,高中占12.5%,中专占4.0%,幼儿园占1.3%。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将高等教育总投入的75%视为财政拨款的标准,但学校的高收费早已打破了这一标准。在2000年之前,国家投入尚占多数,但自20XX年开始,宾主易位,个人投入反客为主,达50.7%,20XX年增至56.7%。

  5.社会态度

  在国外,人们把教育当成一项社会应该负担的基本义务,即使是在国家困难的时候,也丝毫不放松对于教育的关注。当今社会更是把教育当成国家发展的基础,把教育作为培养推动社会进步分子的中坚力量。上到政府官员,下到平民百姓,无不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在中国,我们一向提倡尊师重教的国家,教育却频出问题。在建国后,国家显然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却变味了。相对于国外认为教育是一种责任义务来说,我们越来越把教育当成一项产业来做。国家对于教育的支出比重降低,社会和个人比重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产业化。在国外,学校是教书育人,发展科学事业的基地。而在中国,学校则成为了政府,相关部门“盈利”的产业基地。我们把每个学生当做了消费者。我们的教育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是附加了许多产品卖给我们而盈利。教辅书,家教,补课从学生身上拿走的越来越多,而其教授知识的本质却没有体现出来。教育贪污问题,学术腐败问题,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最近有频频曝出校车事故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不可避免的沦为了一个争权夺利的工具。最近,中国富豪过半移民海外的文章出现在网上。这些富豪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连我们自己都对自己的教育失去了信心,还有谁能充满信心呢?另一个不得不说的方面就是社会公平对于教育的影响。在以前我们总是认为寒门出英才,而富家多败子。然而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实说明,这条定理别悄悄改变了。寒门不一定出英才,而富家更多的则是社会精英阶层。这就是社会公平对于教育的影响。有钱有权的人往往能得到比贫穷人家多的多的社会资源用于教育。他们可以聘请最好的老师,可以上最好的学校,可以用最好的设施条件,在这样的投入下,即使学生智商一般,也会被培养成精英阶层。更不用说社会多才多艺,因为有条件他们可以学习各项艺术技艺。而贫穷人家的孩子,除了读书,根本没有机会去发展其它爱好。更甚者,连最起码的书都读不起,更遑论其它。而在国外,不用担心你读不读得起书,只关心你想不想读,即使你不想读书,国家法律也会强制送你入学。大多数的欧洲国家,都是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全部由国家投入,个人只需投入附加费用就可。学校不仅教给你书本知识,并且提供几乎一切的艺术类学习机会,不论是音乐,美术,体育,只要你想学,学校就会尽量满足,提供你学习机会。无论你是出身寒门还是身在富家,你们拥有的教育机会是平等的,尽管也有好学校好老师之分,但是那只论你的学习能力,不论你的家庭出身。即使是比尔盖茨的子女也不一定就可以到哈佛上学。

  三、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点与所影射出来的问题

  1.早期基础教育方面:

  优点:重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课程内容结构严谨,系统性逻辑性强;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调正面的道德教育,具有统一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

  缺点:过分关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创造;过于强调学科的结构,学科课程之间缺乏整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与生活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教育管理体制过于集中。限制了地方、学校的教育特色发展;过于强调评价和甄别与选择功能,忽视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综合评价。

  2.大学教育方面:

  优点: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大学校园更注重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特长与能力。缺点:过于集权的管理模式和内部行政权力泛化,致使学术权力在大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目前我国高校民主管理还未充分实现。并且,大学的教育并为完全摆脱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大学老师的收入也并未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正相关。

  3.家庭环境方面:

  优点:对孩子的生理关注度高,让孩子在生理上健康成长。家长往往比孩子更有社会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缺点:家长支配欲强,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期望过高只重学习。并且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和“做人的教育”,严格管教、扼杀创新。

  4.社会投入方面: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且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较小。相反,家庭是教育投入的最大承担者,占62.7%。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保障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家庭的高比例投出,使得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或是只能让他们的子女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知识的贫困又为下一代的继续贫困埋下了隐患。如此循环,并将造成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所以,加大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减轻家庭负担,乃是当务之急。

  四、中国制度具体改革的方法

  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西方发达国家无疑占据着金字塔的顶尖位置,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结合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国外大学制度基本模式与我国大学制度现状,我们可以加以借鉴,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4.1注重学前教育投入,增强师资力量

  在我们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仅仅是从学前教育开始,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教育水平就已经拉开了距离。而这样的距离是在今后的教育进程中无法弥补的。古语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样的距离也

  隐隐决定了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这些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此我们也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建议,由于知识水平和现实条件有限,如有不尽之处,还请包涵。

  4.1.1教育观念差别

  在我们的学前教育与幼儿教育中,幼儿园的领导与老师缺乏坚定的专业信念,不能坚持以专业水准争取生源,而采用简单迎合某些家长要求的做法,以短时间内容易见成效的知识、技能(如英语、算术、识字等)作为教学内容,就会加剧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兴趣班化等偏差,从而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主动性、交往能力、社会适应等对终身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的能力的培养。而国外的学前教育则不强调专业技能只是的培养,而在于个人素质等可以影响人一生的特质的培养与塑造。更多的在于发觉兴趣,而不是为以后的机械化学生生产做原材料。针对此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1.培养良好习惯。培养的是独立能力、学习品质,有责任感,这是学前教育的要点。2.教育孩子应该从兴趣入手,要捕捉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的兴趣、发现他的兴趣、培养他的兴趣,从兴趣入手,一切人的学习都是从兴趣入手的,何况孩子。3.个性化视角。强调教育的个性化。教育不是在生产商品,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早期教育中就要发掘他们的独一无二性,这样才会适应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4.1.2学前教育投入

  我们国家的幼儿园及早教中心等等早期教育基本都以民办为主。而民办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层次不齐。好的太贵,差得便宜,分化严重。且大多数民办机构都已盈利为目的,注重短期成就,忽视长远发展。而在国外,幼儿园是由国家支持建设的,统一标准,没有优劣之分。在我国上幼儿园难,上幼儿园贵在国外都不是问题。而在我们这样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家,最最基础的教育我们都没有做好。针对此项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1.加大政府对幼儿园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2.普及幼儿教育,并入法律。使学前教育成为一项基本义务强制实施。3.加大对偏远地区幼儿教育的投入。人命运的改变要从基础开始。

  4.1.3师资力量的差别

  我国幼儿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大多数幼儿教师自身水平就不高,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能教出多么优秀的学生。“二战”前后,发达国家相继修订教育法案,要求学前教育师资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由大学或专科学校培养。早在1977年前后,美国、英国的早期教育教师具备学士学位已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对此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1.设立统一的幼儿园师资学历水平标准,进行统一的考试考核,并将合格者登记入册。这样不仅是解决了幼儿教师的水平问题,更多的对与教师本身福利也有相当大的提升。2.幼儿教师的培养不应该只在于专门的师范类院校和教育类专业。应该是从神会自然学科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培养,只要你有兴趣于幼儿教育。使幼师教育培养具有开放性,更利于幼儿本身的发展。

  4.2扩大高等学校自主办学权,明确高等学校法人地位真正落实高等教育法中的规定,“政府

  宏观管理、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政府对整个社会高等教育事业在结构布局、发展方向、规模质量等重大问题上进行管理。赋予高校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各项权利,使高校能及时地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来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人才产出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自动平衡。并根据市场需求来扩大教育规模,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作用,使高校真正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正如英国学者戴维·摩莱尔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允许各大学采取发展他们自己的基本政策,不允许他们有决定如何履行他们对社会的责任的余地,那么结果就是愚钝和平庸。”也许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不无启迪作用。4.3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平衡行政权利与学术权

  利

  我国大学内部管理的“机关化”色彩过于浓厚,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失衡,学术权力的主体——教授

  及学术组织的作用不突出。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介入过多,忽视学者对学术事务的管理,学术权力在大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学术权力的弱化影响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不利于高校形成一个民主、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利于高校整体的发展。科学认识学术权力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尊重学者与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作用,确定学术权力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度创新和校内体制改革,实现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的大学管理模式。明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自发挥的作用领域、范围,建立依法制校,依法行政的机制,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机分工合作与制约关系。4.4

  注重大学与社会

  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适应社会的发展

  和变化,是社会、经济及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需要。我国现行的大学制度是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让位与大学与政府的联系。促进大学与社会之间稳定的利益关系的形成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题。正如德国教育与科学部长莫勒曼在阐述其教育改革思想时所言:“坚信教育政策总是部分地遵循市场原则。”教育效果的评价以社会评价为主,学校根据自己向社会提供的智力资源,获取一定的社会投资。4.5

  兼容学习美国教学型大学的教育模

  式

  中国这些年建设一流大学,越来越看重学校的大小、博士点的多寡、项目的级别,于是,所有人都把参照的目标设定为欧美的研究型名校,对那些以育人为优长的教学型大学不屑一顾,或者干脆一无所知。华裔教授裴敏欣曾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文,建议“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应把学习美国的教学型文理学院作为优先目标,因为这可以(让中国大学)在短时间内赶上西方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水平。中国要打造自己的哈佛、耶鲁恐怕此生难见;但中国要建立能和美国一流的文理学院媲美的大学,则是完全可能的。”此说有理,其实还有一类能让知识立竿见影见效的专业学院,也值得借鉴。纽约电影学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最早开创电影学科的美国大学在这个领域内的主干课程则是影视制作。但制作的教学难度非常大,光讲没用,放片子分析也还远远不够,必须有足够的设备,以及能教他们怎么上手的老师。纽约电影学院的教法是把师傅带徒弟融进现代大学教育。师傅带徒弟,一对一,教得深入,但效率低,而且局限太大;初期的现代学校像工厂流水线,一人教几十几百,各科老师轮着教,效率高,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宽,缺点是忽略学生的个性和主动

  性,死记硬背。纽约电影学院兼取两者之长,一个“电影美学”课,不从名家理论入手,而是从导演的角度,探讨摄影机位置、故事结构、演员调度、画面构图等技术手段的美学价值。一个老师带十几个学生,四人一组一套设备,相互配合轮流拍片,其间各专业课老师分别来做指导和评点。相比传统的学徒制,这样的大学教育既有多专业的综合,又有超乎具体的技艺美学审视;最重要的是人人主动,有实打实的本领,还给你机会在实干中测试新思路。这种“术”“道”结合贯穿始终,是中国大多数大学课程无法想象的,很难想象学生会不喜欢。中国大学1950年代的院系调整照搬苏联,改成了以专业学院为主的体系;近几十年来朝美国模式靠,很多学院又并成了“大”学,仅存的专业学院成了永远进不了211、985的二等学校。很多并进大学的学院抛弃了活学活用的好传统,放手扩招,以大课为荣,教出的学生不会动手做事,只有一知半解的空头理论。这样的大学博士,博是博了,还不如纽约电影学院那种学院的本科生有用。所以对于中国的高校而言,未必要学他们全套课程的模式,但凡开了应用操作内容的课程,就不能只是坐而论道。高校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培育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而不仅仅是只懂理论的“书呆子”。

  4.6义务教育投资应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解决,完善相关监督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主体的重心都在高层政府,而不是低层政府。虽然各国财政体制的集中与分散程度不同,但大部分国家的义务教育公共投资基本是集中的或相对集中的,投资主体或是中央或高层地方政府。中国更需要由高层政府负担义务教育投资,要改变目前“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教育“主管”不一定是教育“投资负担主体”。一是,中国的政府层次是世界上最多的,由“五级半”组成,“龙多四靠”,上级政府处于强势地位,容易把责任推给下级政府。长期以来,尤其是1994年税制确立以后,“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倾向日益严重,县乡级的“财权”远远小于它的“事权”,目前国家财政总收入中中央占有了51%,县乡两级只占20%左右,义务教育状况是这个问题的集中反映。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全国义务教育中,中央财政负担2%,省地财政负担11%,县财政负担9%,乡镇财政负担78%。很多农村县乡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达标而债台高筑,农民负担沉重。二是,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不平衡,不仅是省际之间不平衡,一个省区内的区域差距也非常严重,前者之间的差距需要中央政府平衡,后者之间的差距需要省级政府平衡,地市级以下的政府不具备这个平衡能力。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投资可以以省级政府为主体,落后地区以中央政府为投资主体。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对用于教育上的专款应当记录详尽,对于擅自挪用教育投资财政,一经发现,应当严惩。

  4.7调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投资比例,首先保证义务教育

  认真普及初等教育、扩张中等教育,减少高等教育的投入。教育投资的社会回报中,初等教育回报最大,高等教育回报最小。尤其在欠发达国家,初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更高。据估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世界平均水平是20.0、13.5、10.7,低收入国家是23.4、15.2、10.6。私人收益率,也是初等教育最高。世界银行指出,表现良好的东亚国家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投入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韩国是最典型的例子,在高等教育、中学、小学三个阶段每个学生政府投入的比例是1:2:2.5,初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比例最高2/3以上集中于中小学教育。中国却是相反,这个比例是10:2:1,与其他国家相比是很高的,大部分公共教育资

  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上,是初等教育的10倍、中等教育的5倍。美国的这个比例是1.2:1.25;1,中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比例最高。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教育就没有办法进行,如专业培训、职业培训等。

  4.8在城乡之间的选择上,首先保证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

  义务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提供公共产品,保证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因此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而不能停留在“有钱才办义务教育,钱多多办,钱少少办”的层面,应该是“扶贫帮困”,首先要保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问题。20XX年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实行12年义务教育。从现在整个的经济状况和实际需要看,这是一个很有见地、切实可行的议案。最近有人对12年义务教育的动议提出反对意见,说9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搞好,如何搞12年,会更加加剧不公平。从社会公平、缩小差距的角度看,应该实行12年义务教育,但首先不是在富裕地区,也不是一刀切,而是首先在贫困地区推行12年义务教育,把它作为扶贫开发、解决农村贫困的治本之策来研究。

  4.9保证农村贫困地区女孩子完成完整的义务教育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整个社会人力资本呈正相关。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生育率越低。母亲一代受教育程度高,子女一代的健康素质和文化素质相应就高。一个家庭中,母亲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的命运,也影响了后代的命运。帮助了母亲,就帮助了家庭,帮助了后代。因此,保证女性完成义务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她们积极参加社会工作,理性选择生育数量,提高哺育、教育孩子的质量。与中国同处于东方文化圈中的日本、韩国的发达与女性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是分不开的。但是,在中国的贫困农村地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性文盲远远高于男性文盲。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6岁以上文盲人口中,男性为27.68%,女性为72.32%,农村的情况更严重些。这对整个人口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最低应该保证农村的女孩子受到完整的义务教育,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意义是绵长久远的。孟加拉国的经验值得重视,他们是对八年级以下的女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优先解决女童的失学问题。总之,良好的大学制度能有效处理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有效保障大学自主发展的根本。北京大学的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言论发人深省:“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授所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五: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出6661亿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首先介绍一下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上找到的:“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2009年预算安排,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在预算执行中,预备费的安排也主要用于上述领域,使各项重点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到较好保障。1.农林水事务支出3501.24亿元。2.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加377.69亿元,增长23.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67.6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413.77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出666.1亿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支持解决88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的全部免除学杂费、借读费,补助资金51.7亿元。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稳步实施。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支出80亿元,改造校舍1.2亿平方米。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建设,支出11.3亿元。对约426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补助资金24亿元。全国约470万名高校和11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支出162.3亿元。从2009年9月1日起,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由原来的240-28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工作,补助103亿元。实施“211工程”等,支出420亿元,促进高等教育发展。3.医疗卫生支出1277.14亿元。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96.66亿元。

  5.保障性住房支出550.56亿元。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20.73亿元。7.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支出1746.62亿元。8.科学技术支出1512.02亿元。9.环境保护支出1151.8亿元。10.公共安全支出1287.45亿元。1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969.99亿元。12.国防支出4829.85亿元。13.交通运输支出2178.71亿元,。1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26.63亿元。15.国债付息支出1320.7亿元。汇总以上各项支出,2009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如包括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中央财政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一些。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2679.2亿元,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1274.5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2723.2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地方对中央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安排,也有很大部分用于民生和“三农”支出

  图: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新华社发接着说一下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情况以及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同国家比较: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情况年份财政收入GDP(亿元)200013395992152002189041203332004263961598782006393732108712008613173006702001163861096552003217151358232005316491830852007513042573062009668477

  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同国家比较德国(1998年)2.7%英国(1999年)4.2%泰国(2000年)5.2%加拿大(2000年)7.1%埃及(1997年)3.1%韩国(1997年)5.1%印度(2000年)6.3%俄罗斯(2000年)7.6%

  美国(2000年)9.9%用于教育,医疗的比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25.7

  中国:3.8%印度:19.7%美国:21.5%日本:23.3%1、中国行政成本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06年上升为24%,世界第一,大约是日本的十倍。而这个十倍的前提是:中国的GDP不到日本的60%,而财政收入却是日本的1.2倍。60%,1.2倍,十倍,换算一下,同等条件是日本的20倍。2、中国2004年的数据估计:◆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公车消费:3986亿元◆公款出境旅游:2400亿元(300亿美元)◆公款赌资外流:2000亿元◆仅这几项开支合计就是:12086亿元。◆而当年的财政收入是:26396.47亿元。

  然后看一下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对教育支出比重的展望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次《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4%的目标,围绕这个话题,我想讲三句话。第一句话,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第二句话,我们对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第三句话,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4%的目标。从今年到2012年,还有三年时间,实现4%的目标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总之,我们将通过以上各项措施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最后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总结。

  去年15个省份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下降

  http://money.163.com/09/1122/04/5OMSLJJ500252G50.htmlhttp://tieba.baidu.com/f?kz=715722741http://www.fjedu.gov.cn/html/2010/02/266068_71136.html?uni=830cb6f0-6744-4b36-9187-28d4be7ff7f4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200903/t20090319_124155.html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jyfzyj/2009/3/gj090303.htm

篇六: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

  比2010年02月21日10:48凤凰网

  教育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

  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倍。

  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

  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

  为人均GDP收入的%,美国为%,是中

  国的倍。日本为%,韩国为%。俄罗斯

  为%,是中国的倍,巴西为%,是中国的

  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

  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

  入也排在末位。(详细见附件一)

  中

  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

  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

  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

  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详

  细见附件二)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

  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

  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1~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

  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和发达国家

  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

  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

  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

  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

  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

  下降到现在的50%。(详细见附件三)

  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

  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

  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

  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王晋

  堂提出三个理:

  第一,4%的投入

  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

  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第二,美

  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

  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低于韩国,这就

  说不过去了。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

  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

  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但北

  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2~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目标,2006年是%,2007年是%,2008

  年是%。”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

  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因此必须加

  大投入。(详细见附件四)摘自凤凰

  网

  /news/201002/0221_6978_

  附件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

  位教育投入居末位(图)2009年11

  月30日09:46中国教育报

  与

  52个国家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

  名第29位,比10年前提升了17位

  1、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

  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

  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

  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

  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

  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

  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

  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

  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

  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下表)。

  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3~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

  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

  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

  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

  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

  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

  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

  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

  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

  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

  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

  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

  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

  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教育

  竞争力提升最快

  为了比较我国教

  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

  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

  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

  明的是,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

  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

  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4~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

  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

  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

  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

  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

篇七: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靳凯姣;严晓旭

  【摘要】AftertheindependenceofIndia,thehighereducationhasbeendevelopedrapidlyandhasmadegreatachievements.ChinaandIndiaarecountrieswithnumerouspeople.Andtheyhavesimilarsituation.Sotheexperiencesof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inIndiahavereferencesandinspirationtothehighereducationinChinawhichhasenteredthestageofeducationalpopularization.Analyzingtheachievementsand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inIndia,itishelpfultoreflecton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inChina.Anditcanalsoleadthehighereducationinourcountrytothetrackofhealthydevelopment.%印度独立后,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与印度都是人口大国,国情相似,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对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我国,有一定的参考与启示.借鉴分析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成绩与问题,有助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反思,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沿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发展.

  【期刊名称】《科技视界》

  【年(卷),期】2015(000)030

  【总页数】2页(P188,194)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教育发展

  【作者】靳凯姣;严晓旭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正文语种】中文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国情相近,但其高等教育的规模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侧重发展基础教育,而印度侧重于发展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去借鉴、研究。1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印度是不能再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我不相信会有中间地位。”为了在“世界精英俱乐部”争得自己的一席地位,印度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认为这是加快印度进入大国之列的捷径。1.1规模快速扩张,步入大众化阶段独立初期的教育改革是以圣雄甘地提出的基本教育计划为原则的,而在1966年发布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指出重点转向发展高等教育,期望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加快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自此,印度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经费力度加大及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明显上升。独立以后,印度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数量增加,而且容量扩大,如现在有很多注册学生超过一、二万人的“大学”,学生超过十万人的“巨型大学”或“超级大学”也有好几所。1.2建立了一批全国重点学院

  印度独立后,经过不断努力,在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批直属中央质量较高的重点院校,这些院校设备先进、师资力量强,教学科研水平高,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印度的大学中,如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孟买大学、加尔各答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等在世界上驰名。1.3科研水平高、IT成绩显著印度科技人员质量很高,尤其是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在短短的几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上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具有“计算机总理”之称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1986年上台后,就明确提出要在高等教育中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近年来,IT业已成为印度增长最快和最重要的出口行业,印度已经成为软件超级大国,印度人曾经非常自豪地说,信息技术不仅是印度的今天,也是印度的明天。1.4专业设置齐全印度大学可分为四种类型。大多数为综合性大学,由大量学院组成,如加尔各答大学、孟买大学;第二种类型属于专业大学,如阿拉哈巴大学、勒克瑙大学等;第三种类型是农业大学,它们分布在各邦并由各邦管理;第四种类型是理工大学,有些理工大学以培养一流计算机人才而著称。2印度现代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结构失调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英国教育观念的影响,印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严重失衡,重点在古典学科和人文学科上,对理工科不够重视,应用技术学科很难发展。教育结构的失调还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上,高等学校集中在大中城市,高等学校的学生也主要来自城市地区,农村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大多是地主或富农的子女,对于贫苦农民子女的孩子,只有极少数才华出众的人靠奖学金才能进入高等学校。2.2高等教育经费紧缺

  印度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和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学费、捐赠及其他经费来源只占高等教育经费很小的一部分,大学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若要改善高等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政府则需要加大更多资金支持,高等教育经费负担无疑是沉重的。2.3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印度高等教育过程中实际教学天数较少,培养人才的标准有所降低。印度高校中高素质教师匮乏,师资短缺成为常态,师生比例极不协调,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不足,这严重影响到印度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3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直将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倾向的高等教育政策为印度在一些领域的发展赢得了一定的竞争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样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应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获得一些启示,来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3.1提升质量,创建卓越高等教育体系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首先,改革考试制度;其次,全面整改本科教学,推动课程改革,加强全面教育,鼓励体验式学习,提升本科生的探究能力,改进学生道德和领导能力教育,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再次,创造主动学习环境。另外加强高校公共设施建设和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应用。3.2多形式多渠道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强化科学研究,进行院校升级改造,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增加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地方高等教育实力,鼓励私人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允许举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但要收到必要的监管和认证。政府可以通过扩大认可的私立院校的学生财政援助和提供与公立学院平等地位的研究经费来支持非营利性私立院校的发展。3.3关注弱势群体,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增加资金支持,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政府将增加公共支出,增加学生的经济援助基金,提高奖学金金额。差异化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施高等教育机会平等计划,依据不同群体制定针对性方案,增加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保障残障学生群体的利益等。3.4增强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并加快高等教育经费制度改革增加公共财政支出,完善中央和地方院校的收费结构,加快收费改革进程。同时,鼓励学校通过开展科研、培训和咨询活动来创造收益,减少学生积极负担,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高等教育慈善捐赠。3.5拓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途径我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扩招和大学生毕业就业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健康的就业环境。在政策上,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设立风险基金参与投入等激励机制,同时鼓励毕业生走向西部,到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或基层进行锻炼。同时,印度高度重视高科技产业对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以及高校行政管理政策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彬彬.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2]陈艺波.南亚大国之梦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3]郑勤华.印度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J].教育与经济,2005(1).[4]熊继承.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及启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12).[5]马君.印度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政策[J].高教探索,2014(3).[6]白阁.印度现代高等教育的成绩和问题分析[D].郑州大学,2007(5).[7]王海燕,王虎.中印高等教育比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3).[8]易红郡,王晨曦.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对策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篇八: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一、引言

  2012020629金融4班李嘉丹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也使得家庭负担过重。

  对此,在2010年7月13日到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决心;同时,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二、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很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从实践角度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意思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二是避免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由私人部门提供教育服务会抬高学费,收入微薄的家庭子女无法上学。但是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可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是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教育的支出可以看成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低收入家庭暂时无力支付学费可以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但是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资本市场,信息极其不对称,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事先难以确定,因而金融部门不愿轻易发放贷款,由政府主办教育服务并为教育贷款提供担保,这有助于弥补教育资本市场的不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而其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三、中国教育支出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资金虽在投入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

  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四、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一)中国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育支出

  GDP(亿元)

  财政教育支出占

  (亿元)

  GDP的比重

  19931994199519961997

  867.761174.741411.521671.701862.54

  34634.4

  2.51

  46759.4

  2.51

  58478.1

  2.41

  67884.6

  2.46

  74462.6

  2.50

  1998

  2032.45

  78345.2

  2.59

  1999200020012002

  2287.182562.613057.013573.36

  82067.5

  2.79

  89468.1

  2.86

  97314.8

  3.14

  105172.3

  3.41

  2003

  117390.2

  3.28

  2004

  136875.9

  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008

  3.48

  2009

  3.09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艾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各级机关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还将保持较高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高突破20000亿大关。

  表2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扩大,且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也逐年增多,可见政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形成政府投入、民办学校、社会捐赠、事业收费(含学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

  表31995—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

  (二)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支出规模情况比较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4)。

  表4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

  1980

  1985

  1990

  1994

  1995

  世界平均

  4.8

  4.8

  4.8

  4.9

  5.2

  美国

  6.7

  4.9

  5.2

  5.4

  日本

  5.8

  5.0

  4.7

  3.6

  法国

  5.0

  5.8

  5.4

  5.9

  6.1

  印度巴西中国

  3.0

  3.5

  3.9

  3.6

  3.4

  3.6

  3.8

  4.6

  1.65

  2

  2.51

  2.41

  从人均教育支出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的话,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见表5)。

  表5各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比较

  五、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种。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1.9亿,非义务教育学生为2907万,但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52.11,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49.27%,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远小于非义务教育,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更低。表6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61999年我国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单位:元)

  类别

  级别

  平均

  城镇

  农村

  义

  初等

  小学

  财政性

  568.70

  705.56

  501.22

  务

  教育

  预算内

  433.29

  502.76

  399.04

  教

  初中

  财政性

  720.96

  781.67

  675.44

  育

  预算内

  525.43

  528.61

  523.05

  高中

  财政性825.15

  非

  中

  预算内587.83

  义

  等

  中等技财政性2123.75

  务

  教

  术学校预算内1934.55

  教

  育

  中等师财政性2717.26

  育

  范学校预算内2458.47

  高等

  普通高财政性10719.89

  教育

  等学校预算内10222.82

  (二)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三)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7)。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国家

  表7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较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巴西印度中国

  0.130.150.190.140.120.140.110.110.05

  0.350.270.270.160.170.230.120.150.15

  0.210.420.410.490.060.451.100.831.93

  从表8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8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单位:%)

  国家

  初等

  中等

  高等

  中国

  33.0

  42.3

  15.4

  美国

  38.1

  37.5

  24.4

  日本

  32.3

  32.1

  19.0

  印度

  41.8

  29.1

  17.0

  法国

  23.7

  45.9

  19.8

  巴西

  30.8

  34.1

  20.6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四)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财政状况的极不平衡,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也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

  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不公平性。

  六、中国较其他国家教育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表9)。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二)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1、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从图5、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

  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表5

  表9

  2、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四)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七、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的3%左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表10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

  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表10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

  表112008年全国各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见表11)

  4、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5、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

  八、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建议

  (一)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二)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

  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

  (四)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五)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六)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七)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注:图表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主要参考文献来自: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凤凰网教育

  论文《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梁素萍

  中国财经报2005-03-08中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吕炜

  《财政学》第七版第四章教育支出陈共

篇九: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其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体现中国期刊网wwwqikanchinanet在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队伍其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排在世界二印度教育经费投入状况及来源印度教育经费的投入2014年总量达到472万亿卢比占gdp的比重为413

  印度教育发展研究及其借鉴意义

  摘要:印度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经济发展迅速,这与其注重教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印度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虽然教育事业进步显著,但是政府过分重视高等教育,轻视初、中等教育的做法也存在一定问题。文章运用SWOT分析印度教育发展现状,吸收和借鉴其中有用之处,从推动“双一流”建设、注重教育公平、防止知识失业和人才流失三个方面提建议,以完善我国教育体系,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词:印度;教育;SWOT分析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教育开端也较早。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迅速,2016年GDP增长率为7.1%,这与其大力发展教育有关。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与印度具有相似性,两者皆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梳理印度教育发展历程,了解其教育近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

  一、印度教育的近况印度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初等教育分为小学阶段和较高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1—5年级,较高小学阶段是6—8年级,总共时长8年。中等教育时长4年,分为初中和高中,每个阶段各为2年。高等教育差别大,分为国家重点学院和普通高等教育。此外,印度教育中还包含技术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其他方式。(一)印度初、中、高阶段教育近况印度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比,较为薄弱。虽为义务教育,但是没有完全普及,且辍学率也较高。根据印度学校教育和文化部的数据来看,2014—2015年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6.9%,辍学率为4.34%,距离100%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印度中等教育是一个过渡阶段,2014—2015年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78.5%,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54.2%,数量不断减少。1986年印度就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的观点,但实行情况并不乐观。截至2015年,高中生修习职业课程的比例基本上在4.5%左右徘徊,与25%的国家目标相距甚远。[1]印度的高等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印度高等院校在短时间内形成“爆炸式扩充”。2014—2015年,印度学院机构有38498个,综合性大学有760所。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其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体现在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队伍,其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排在世界前3名。(二)印度教育经费投入状况及来源印度教育经费的投入,2014年总量达到4.72万亿卢比,占GDP的比重为4.13%。在总投入量中,从部门来看,教育部门投入3.73万亿卢比,其他部门投入0.99万亿卢比,比例接近4:1;从中央和地方的层面来看,中央投入684亿卢比,地方总投入4.65万亿卢比,比例接近1:68,地方投入占主体地位。印度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5个方面。第一,政府支出。这项经费包括中央政府和各州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其中州政府是教育投入的主体。第二,学生学杂费,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的学杂费。第三,学校服务性收入,主要是高等院校通过向社会提供有偿生产或服务来获取利润,包括举办远程教育、向社会提供出版物和信息咨询服务、向公司和企业转让科研成果和专利等。第四,私人捐赠,主要包括捐款和捐物,捐赠者大多来自于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第五,学生贷款和国际援助。二、SWOT分析印度教育发展现状(一)Strength优势印度教育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专业高等教育的水平高、教育注重公平、经费投入多、吸引外国留学生深造等方面。印度高等教育专业水平在IT、物理领域较高,并得到世界的认可。印度教育注重公平,虽然种姓歧视依然存在,但是政府坚持保留27%的高校入学名额给弱势群体,并且在政府报告中单独列出来,统计其每年的入学情况。印度教育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不仅每年有25%的毕业生出国深造,还会吸引大量留学生、国际人才来印度进行学

  习和交流,这主要归功于印度的“四免”政策,即免托福、免雅思、免担保、免入学考试。[2](二)Weakness劣势印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平均文化率低、教育失衡等劣势。根据印度教育部的官方统计,

  2011的数据显示印度接受文化教育的比例达到了73%,这个程度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印度教育失衡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失衡和高等教育内部的失衡。[3]印度十分重视高等教育,重在培养人力资本,但是它却忽略了更为基础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本末倒置。而高等教育内部失衡体现在:公立大学很顶尖,私立大学很普通。

  (三)Opportunity机遇印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其经济的迅速提升奠定了基础。印度的基础教育旨在提高识字率,降低文盲的比例;中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生活技能,引导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流;高等教育是为了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这些举措都为印度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四)Threat挑战印度教育的挑战,包括宗教问题、教育差距扩大、知识失业以及人才外流等。在印度,99%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其中83%的人信仰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观念中,知识的道路是获得解脱的一种途径,所以印度人去学校接受正规学习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这是一个阻碍。教育差距扩大,是由印度教育失衡引起的。一个来自表列部落的儿童,他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是13.7%,而一个普通的印度儿童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是24.3%,两者相差接近11%,这种差距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弥补的。此外,印度还存在知识失业和人才外流的现象。三、印度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推动“双一流”计划,加快建设高专业水平的高校与印度相比,我国虽也有高水平的大学,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但是其影响力不够,在世界的排名不如印度理工学院靠前,这正是我国需要赶超的地方。2016年2月,我国教育部提出建设“双一流”的实施办法,表明我国已经开始放眼于世界,改善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发展。建设高专业水平的高校,不仅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国际人才,来我国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而推动教育发展。(二)教育更加注重公平印度政府为表列种族和表列部落这些弱势群体保留了27%的高等院校入学机会,并在其政府统计数据中特别关注这一群体的入学率、文化率等方面,表明印度对教育公平的重视。而在我国,“寒门难出贵子”,高等院校中来自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教育差距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国教育更加注重公平。教育的不公平,会使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发展的脚步停滞,这一后果的严重性无法估量。我国可以向印度借鉴学习,保留高等院校的农村学生入学机会并设定一个比例,给寒门子弟更多的机会,营造相对公平的氛围。(三)改善知识失业和人才外流的状况中国的现状是每年有700多万的毕业生等待就业,但并不是所有毕业生都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可能专业不对口,可能所做工作不需要这么高的知识水平,这都意味着知识的浪费以及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要改善知识失业和人才流失的状况,就需要做到扩大内需,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改变学生就业观念,使其更加务实;推动供给侧改革,即推动教育变革,使学校专业和社会需求对口,让毕业生的处境不再尴尬,也防止人才外流。参考文献[1]景秀燕.印度高等教育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20.[2]王丽华.印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5(10):87-91.[3]安双宏.印度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J].教育研究,2012(07):130-133.

  作者简介:陶苞朵(1996.06-),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推荐访问:印度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印度 比重 支出

相关推荐

2024年度深化城乡融合“十百千万”工程工作总结(全文) 在办公室干部座谈会上讲话稿 在全县招商引资大会上致辞(完整) 经验交流:“五个坚持”创新加强党建设(全文完整) 2024年度经验交流:打造品牌集群,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精选推荐】 2024年在“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创建活动上经验发言材料 202X年区法学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X市经信工作总结和2024年思路(范文推荐) 2024年2024年全国“两会”测试100题(全文完整) 2024年度全文学习2024年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新绿色革命,印度农业期待市场化复兴 印度大市场 2024年度深化城乡融合“十百千万”工程工作总结(全文) 在办公室干部座谈会上讲话稿 在全县招商引资大会上致辞(完整) 经验交流:“五个坚持”创新加强党建设(全文完整) 2024年度经验交流:打造品牌集群,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精选推荐】 2024年在“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创建活动上经验发言材料 202X年区法学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X市经信工作总结和2024年思路(范文推荐) 2024年2024年全国“两会”测试100题(全文完整) 2024年度全文学习2024年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介绍了解印度书籍3篇

热门文章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