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树立文明意识(6篇)
如何树立文明意识(6篇)如何树立文明意识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立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生态文明,根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构造、增长方式、消费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树立文明意识(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如何树立文明意识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立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立生态文明,根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构造、增长方式、消费方式、消费形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结实树立。〞这一崭新命题的提出,把中华民族的生存开展问题进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最近,结合国发表最新?人类开展报告?强调气候变化正以空前的规模威胁人类的开展,对穷国影响最大。它使穷国千百万人面对缺水、缺食物和营养、生态遭到破坏的恶性循环。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在全社会结实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呢?
一、进步生态文明意识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立的前提
考证人类的原始、农业、工业时代开展史,就会知道工业时代“滥杀生态资源〞的危机孕育着生态意识的萌动,呼唤着生态文明。现实也说明,在工业时代的框架内对经济运行、政治体制、技术开展和价值观所作的任何修补和完善,都只能暂时缓解人类的生态压力,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更谈不到与环境危机严密相连的能源危机和开展危机。只有实现从工业时代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威胁人类文明的生态危机问题。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开展史上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反省和觉悟,是人对自然界明智理性的态度行为,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开展的必然选择。
所谓生态意识,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及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
感觉、思维、理解和关心。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时代已经陷入种种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土地、生物、森林、矿产、能源等资源日趋枯竭,大气、水体、土壤等人类消费与生活环境遭受严重污染而日益恶化,从反面刺激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心,世界各地兴起了“绿色运动〞,形成了一种“绿色思想〞,因此进一步进步了人类的生态意识。
我国社会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痛苦转型,可以说资源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源环境承载才能已经接近边界,最近一些自然报复人类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思:经济增长的低本钱时代还能维持多久?高度依赖低本钱消费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还能持续多久?经济高速增长的“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客观地讲近年来,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国各地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点,编制规划,加快立法,开展试点,加强宣传,全社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开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气氛正在形成。
地球是每个人的家园,只有每个人可以自觉地保护它、保护它,它才能主动地无私地给每个人的生存提供方便。人类一旦假设虐待甚至破坏了它,它必然反过来要报复人类。因此认识上不去,就难以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务之急就是让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都要承受“生态文明观念〞这个概念,给全社会的每个人都要灌输“生态文明〞这个观念。也就是让“生态文明观念〞这个
概念走进每个人的头脑中,溶解在每个人的思想中,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一个“生态文明人人建、建好生态为人人〞的良好气氛。
二、培育生态文明道德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立的灵魂
道德是人的社会价值的积极开展,是对人的心灵的终极性慰藉和提升,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约定。道德标准包含着一种“应当如此〞的倾向。它的唯一指标是“良心〞。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道德观,不但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具有道德属性,而且强调人和社会对自然的关系道德,标准人对自然的行为,启迪人们的道德悟性,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代表着青春、希望、生命和美妙。大自然本来是绿色的世界。一种文明只有尊重“绿色〞、开展“绿色〞、保护“绿色〞,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人生的绿色观崇尚敬畏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神圣的,把植物和动物视为他的同胞,并尽其所能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生命的时候,他才是文明的、道德的。守护好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天职,尊重自然的权利是人类应有的伦理道德,而随意地、粗心大意地、麻木不仁地伤害和消灭其他生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可耻的。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就是成认人是地球的一员,人和其他生命一样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人并非天生就比其他生物优越。这就是抛弃人类中心论,把所有生命都视为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和一样的道德地位的实体,他们都有获
得同等关心和照顾的权利。热爱自然就是热爱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开展的根本条件。对地球上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研究、保护,不仅是人类热爱生活的表现,而且是人类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
进步生态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人类要尊重自然的存在,成认自然的价值。因此作为人类要不断节制自我膨胀的心理,减少对自然自以为是的随意性,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以自然主义的身份凌驾于万物之上。通过自我节制,树立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维护自然的完善尽道德义务,启迪道德悟性,进步理智素质,区分人类行为的“善〞与“恶〞,从而进展趋利避害的正确的道义选择。
三、党员的核心性模范带头作用是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立的核心
建立生态文明,既是一个政府行为,又是一个政党行为。从全党的这个意义上讲,要提倡以全党的生态文明建立,促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执政党,假设7400多万党员,都可以在建立生态文明中努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是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奉献,而且是对全球生态文明的重大奉献。因此,使每一个党员在生态文明建立的事业中,如何在群众的前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如何在群众的中间发挥模范桥梁作用、如何在群众的后面发挥模范促进作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从中国的文明维度构造看,生态文明已经与精神文明、政治
文明、物质文明走到一块,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了。生态文明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和谐社会建立进程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建立中,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各级党组织的指导干部,要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发挥本质性地核心模范带头作用。
篇二:如何树立文明意识
公务员面试热点:小小激励手段培养文明意识
【热点链接】
五一小长假,国内多数景区景点都人山人海,旅游文明也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4月30日,在黄陂区木兰草原景区,9岁的小姑娘丁颜看到草坪上有个空矿泉水瓶,她跑去捡起来,扔进了随身携带的垃圾袋中。木兰草原负责人解释,小长假期间景区推出垃圾换门票活动,每天邀请300名游客捡垃圾看《花木兰·云中战歌》实景剧。
【预测模拟题】
针对武汉景区让游客捡垃圾换取门票的做法,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每逢节假日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各大景点争相上演,不少景区苦不堪言,然而武汉市木兰草原景区“垃圾换演出票”的方式,就很具代表性,不失为一种创新之举。
有了这样的激励举措,游客不但可以把自己在游玩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收集起来,从而避免了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的现象,同时还可以把其他游客扔掉的垃圾捡起来,进而起到减少景区垃圾的目的。在帮助部分游客省了门票钱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样的举措宣传文明理念、培养文明意识、营造文明氛围,让文明的种子能够种在更多人的心里,尤其是未成年人。通过“垃圾换门票”让孩子知道,坚持文明的行为,是可以受到外界的肯定与奖励的。今天我们的文明行为得到的是一张演出门票的奖励,那么明天我们还会得到其他内容和方式的奖励,这就是文明的正面激励作用。与此同时,部分游客主动以垃圾换取演出门票也大大减少了景区内垃圾的存量,减轻了景区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就等于减轻了景区清理垃圾、维护环境的成本,对景区同样是件好事情。
武汉市木兰草原景区的这一做法,显然值得其他景区景点借鉴学习。除了让游客以垃圾换取演出门票,还可以推出诸如用垃圾换取景区门票、换取各种小礼品、矿泉水等,同样也可以起到激励游客捡拾垃圾、爱惜环境的意识,倡导和培养游客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当然除了奖励,适当的引导和适度的惩罚也必不可少,利用景区广播引导游客保护环境,对于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的不文明行为也可以采取黑名单制度,奖惩并重,才能更好的维护景区环境。
2020年公务员职位表下载
2020年公务员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2020年公务员考试精选申论范文16篇
篇三:如何树立文明意识
.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全国上下践行这份理念,并落实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具有现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
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想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1、课堂教育
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林生院多开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觉性;
2、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学院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现代社会,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逐渐认识到树立科学、进步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策略,并辅之以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有效提升我们林生院学生的的生态文明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篇四:如何树立文明意识
大学生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全国上下践行这份理念,并落实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理解生态文明,具有现代的生态文明意识,学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我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呢,我想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1、课堂教育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就要求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林生院多开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现代文明意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觉性;2、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坚持实践育人,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辐射效应。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观,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因此学院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现代社会,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逐渐认识到树立科学、进步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全球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观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策略,并辅之以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有效提升我们林生院学生的的生态文明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五:如何树立文明意识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一、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全球背景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
发展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人类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提
高,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人类忽视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一面,过度地开发
资源,导致全球环境恶化,从而促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和
生产、消费方式,形成深刻的观念变革,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转变为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伴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和环境教育的普
及,生态意识教育很快被世界各国提上了国民教育的议事日程。
其实,生态的涵义始终是指人与自然环境交往互动的状态。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增强
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呈现良好的趋势。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生态环保工作,早在1972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
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他在会上重申了中国政府始终重视治理和保护环境的一贯立场,以后又
多次批示和讲话,要求社会各个方面重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周恩
来总理的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都无法落实,使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遇到干扰,无法顺利
推进,相反,全国各地导致环境恶化的事件却频频发生。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全面规划环境保护
工作才真正启动,而且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在全国普通中学和小学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的教学内容,后又相
继在上海等地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的试点工作。其中,除了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有关课程外,还编写
了乡土教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第一次在基础教育的教学
大纲中提出开展环境教育,要求在普通高中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进入
新世纪,
2001年6月颁布的《国
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将环境意识培养作为现代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将
环境意识作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于是,从2004年开始的全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已正式吸
纳环境教育,并且将具有环境意识作为体现时代要求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环境意识是青少年素质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生态环保教育不仅能够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而且能促进国家和民族
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
尽管环境教育已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多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普及全社
会环境保护知识、促进青少年绿色教育行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环保教
育体系缺失、内容不完整,没有把环保教育作为基础知识的内容渗透到教育体系中,导致教育效果不
显著。即使在零星的环保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环境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只停留在环保的宣传
层面上,没有对青少年加强环境价值观教育和环保能力的培养,致使部分青少年参与环保建设的社会
责任感不强。有的青少年认为,保护生态、治理污染是政府部门的事,生态环保教育与自己关系不
大;也有部分青少年虽然对环保充满热情,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方法,他们参与环保活动也只能停留在
概念化、表面化水平;更有少数学生在学校声言是环保小卫士,出了校门却乱扔纸屑,这种言行不一
致的表现也屡见不鲜。因而,当前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环保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意识反映了尊重、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理念,它是基于青少年对生态知识的掌握,又积极地
反作用于自身的行为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就是使其从思维方式上思考生态
问题,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节能的良好行为习惯,使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获得全面提升。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思维的养成在于教育,
中小学开展生态意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生态思维,以生态价值观作为抉择行为的唯一标准。
中小学生态意识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凸显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律两个维度,围绕绿色意识、节能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树立科学自然观、健康生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打下扎实的基础。
科学自然观是指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道家倡导“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伦理观、老子主张人与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说天人是合一的。这种科学的生态思维方式要求教师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的时候,引导学生不仅把大自然看作是对人类有用的资源,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把大自然看作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具有与人和谐相处、同存共荣的“内在价值”,从而使学生学会尊重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以实际行动促使人与自然保持良性的交往互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健康生活观是指与人的衣、食、住、行紧密联系的消费观,要求人们在选择生活方式时做到基本消费适量、舒适消费适度,不把个人的身心愉悦建立在消费膨胀的感官刺激上,反对奢侈享受和铺张浪费的消费行为。去年夏季高温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倡“夏季穿衬衫开会”,这就是提倡节俭、朴素与文明,这样不但节约空调能源,而且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为此,学校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引导学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视再生资源利用,从选择生活方式做起,树立适度消费观。
可持续发展观,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解读,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内涵包含两个核心内容,一是满足人类发展需要;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开展生态意识教育时,首要任务是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节约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共建可持续发展校园,共享可持续发展校园的成果。
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意识教育,中小学是主阵地,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学校要与家长取得密切联系,可以组织家庭课堂或进行家访,对家长进行生态环保教育,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努力,增强生态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和提高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
篇六:如何树立文明意识
如何提高文明素质在现代文明这座城市中,我们每一位市民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城市的文明水准?现代文明的人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文明素质?提起文明,大家似乎都懂,但都不践行。文明是一件离我们既近又远的事情。我们也下了很大功夫抓文明建设,最初是五讲四美三热爱,接着是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城市创立,然后是评比表彰,然后是各种各样的活动,但人们的文明素质呢?好象没有多大的提高。也许有人会说,你们搞的这些都是花架子,不值一提的,也没有人会相信的,不过应付应付而已。但我们不搞这些人们的文明素质自然就提高了吗?结论是否认的。于是,我们想到了把文明素质教育融入到学校,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文明的洗礼,这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不能放弃。毕竟社会需要文明,人类也需要文明,这是人类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的文明素质似乎仍然没有什么提高,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此起彼伏,大家说起文明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文明人,但在社会表现中,却往往是一个不文明人。我们看见的是什么现象呢?垃圾乱扔、口痰乱吐、马路乱穿、脏话乱说,,我们又想到光靠教育不行,还得从制度抓起,于是就制订了假设干文明公约、制订了假设干城市、农村管理细那么,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一些制度上的约束,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大家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想到自己的行为不文明,没有一点做一个文明人的意识。大家都认为,制度是摆设,是约束别人的,于已无关。社会就这样,一步一步开展了。好象也没有影响到什么
我们也曾利用惯用的方式,写标语、发小册子,弄公益广告,让文明的
知识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不管是温馨的提示还是严厉的措词,但是人们仍
然不把文明当回事,似乎没有人去关注它、了解它,没有人按照这些提示去
做。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顽强地生长着,发展着。
我们一直提倡文明,但怎么才能文明呢?看来,需要的不是我们做多少
工作,关键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要把内心世界对文明的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
的行动,从根本的文明礼仪做起,随时提醒自己,随时约束自己,这样社会
的文明程度才能真正的提高。
综上所述,加强宣传教育,夯实文明的思想根底;强化市民组织,促成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综合治理,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的城
市文明教育监管体系。这是提高市民素质的三大有效策略。要使市民能够长
久保持文明行为,有三帖药剂:第一帖强化思想制导,促使市民文明意识
的提高,帮助市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第二帖是加强组织化,促使市民文明
行为的养成,让市民沉浸在健康快乐的组织化环境中。第三帖加强综合治
理,构建高效长久的监管体系,也就是让市民知道,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会
触上“高压线〞
。通过一
系列有效措施,引导市民严守有关城市公约和规章制度。如果我们的市民
能服下这三帖猛药,那么就能具备一定抗陋习的“免疫力〞和“抗不文明病
毒的能力〞了。这样,我们的城市就会更加井然有秩、更加美好靓丽、更加
和谐文明。
下一篇:入党道德品行方面(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