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日本乡村公共设施(12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日本乡村公共设施(12篇)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及实践证明我国许多农业农村政策较为成熟通过借鉴日本乡村振兴运动过程中的立法经验将一些重大决议和措施上升到法律法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乡村公共设施(12篇),供大家参考。

日本乡村公共设施(12篇)

篇一: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及实践证明我国许多农业农村政策较为成熟通过借鉴日本乡村振兴运动过程中的立法经验将一些重大决议和措施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例如精准扶贫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补齐短板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可以有效保障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推行的稳固性

  日本乡村振兴运动成功阅历及启示

  1乡村振兴战略供应借鉴思路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我国已经步入

  了新时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之中,必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新时代农业农村将来进展的总蓝图,是解决“三农”这一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总抓手,必需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2021年1月2日,由中共中心、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高度凝练了“产业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二十字方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展[2]。日本与我国相邻,同属东亚文化圈和小农经济区,在地理位置、要素禀赋和进展脉络上存在着肯定的共性;2个国家的经济进展长期都是在“进展主义至上”理念进行;社会进展模式大致都属于“赶超式现代化”[3]。争辩日本乡村振兴运动,对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供应借鉴思路。国内学者对日本乡村振兴运动的争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政府布局乡村振兴运动的政策争辩。日本通过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推动农地改革、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及发挥农协多元化功能等来推动日本农业现代化转型,解决农夫人口老龄化问题和“空心村”等问题[4]。(2)对日本乡村振兴运动的目的、影响因素和实施重点进行争辩。通过土地因素、劳动力因素和资本因素来推动日本

  1

  农村产业融合进展,促进日本社会的经济进展,将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农业的收益转化率和爱护农夫的合法权益等作为实施重点[5,6]。(3)引导日本农业协同工会(JapanAgriculturalCo-operatives)来帮忙推动乡村振兴运动,具体包括建设美丽社区、对协会成员生产经营活动供应指导、集体销售农产品和开展相关金融保险业活动[7]。(4)深化分析日本通过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和秀丽乡村的建设来加快乡村振兴运动[8,9]。通过对日本开展乡村振兴运动的背景、历程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国际阅历,以期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供应借鉴。

  2日本推行乡村振兴运动的历史背景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月的日本粮食产量匮乏,日本政府通过加大对生产资料的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使得粮食产量增产效果明显。但是,随着城镇一二产业的进展和日本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行,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被抑制,农夫收入始终无法得到提高,农业部门的收入也相对削减,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数据显示[10],农夫家庭平均收入占社会整体平均收入的比重从1955年的77%下降至1960年的68%。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进展不平衡成为日本当时的主要冲突。2.2农业生产以超小规模自耕农为主体。二战后日本实施了农地改革,先是强制要求地主将土地转让给佃户,但收效甚微;后来则将租佃地低价转让给佃农,实现了地主制度的瓦解。1952年颁布的《农地法》,标志着“碎散的家庭小农私有”的农地制度以及小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的形成[11]。1950

  2

  年日本农户所经营的土地户均规模为0.82hm2,到1980年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到1.01hm2。以超小规模自耕农为经营主体,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导致日本农业和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处于劣势。2.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峻。随着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展,日本国内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和其次三产业转移。数据显示[12],1965年日本国内总就业人数较1955年增加了837万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产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较1955年提高到77.2%;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较1955年削减了410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较1955年下降了15.4%。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严峻流失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多为高龄老人和妇女,劳动力供应严峻不足。渐渐形成了以兼业农户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并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2.4日本农产品市场受到严峻冲击。1955年日本加入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当时日本政府为了加快融入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加强工商业进展和工业商品的出口,实行了扩大农产品进口规模的措施。大量农产品的进口严峻影响了日本本土粮食的投入产出力量,最终日本的农产品市场严峻受挫。1955~1959年日本进口农产品的比例上涨了49%;有43%的农产品品种完全对外开放,1963年该比例达到了92.1%[13]。2.5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峻。20世纪50年月日本推行高投入高产出的进展理念,使得城镇化和工业化得到了快速进展。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投放到了生态环境中,严峻破坏到水质、土地和植被。在此期间日本境内发生了“琵琶湖大事”“米糠油大事”“痛痛病大事”“水俣病”等大事,均于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

  3

  有关,给日本农村受污染的居民造成了严峻的身体损害和心理损害。3日本推行乡村振兴运动的历程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实施共经受了3个进展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

  (1956~1966年)乡村振兴运动,其次阶段(1967~1978年)“经济社会进展方案”实施,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月末~21世纪初)“造町运动”。3.1第一阶段:乡村振兴运动初期。1956年日本开头实施乡村振兴运动,这个阶段乡村振兴运动的工作重点是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财政倾斜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夫收入水平和激发乡村进展内在动力。具体内容包括:划定新农村建设区域;成立农村振兴协会;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出台专项法律来供应保障。这一阶段的乡村振兴运动经受了7年,完成了划定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通电通广播和公共设施等,以及完成了耕地整治工作,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耕地利用率。农夫的总产值从1955年的16617亿日元提高到1962年的24381亿日元,总产值同比增加了7764亿日元,农户的年平均纯收入增长高达47%[14]。3.2其次阶段:经济社会进展方案。1967年日本开头实施“经济社会进展方案”。这个阶段乡村振兴运动的工作重点是主见城乡协调进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展,努力适应国际经济进展趋势。同时加大就业岗位的供应,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具体内容包括:加大政府投资;改善乡村环境;为失业农夫供应大量就业岗位。该阶段或许持续了12年,期间通过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日本乡村建设进展取得了格外明显的成

  4

  果,不仅提高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生产力,同时农夫的收入水平也大大提高。到了20世纪70年月初,日本就已经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和电气化。在此期间日本的农业生产总值从1967年的41661亿日元提高到1979年的115640亿日元,共增加73979亿日元,增幅比例高达178%。而到了1979年,日本农户的年平均收入达到了533万日元,比城镇一般家庭的年平均收入高出13%[14]。3.3造町运动(20世纪70年月末~21世纪初)。1979年日本开头实施“造町运动”。具体内容包括:因地制宜开发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提高其附加值;激活农协组织的作用;加大对农业人才的培育。通过“造町运动”,有效降低了城乡差距;2021年日本农户的年平均收入达到550万日元,其中非农收入在其收入比例中占86%[15],已经超过城镇家庭,提高农夫的收入水平;同时还刺激了农村地区的消费购买力量。把青壮年吸引在了农村,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爱护开发,还提高了农村福利水平和农夫健康。

  4日本推行乡村振兴运动的阅历4.1明确进展目标,加强立法建设。日本政府在1961年出台了《农业基本法》,此项法律旨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展。为了对《农业基本法》进行修订和补充,日本在1961~2000年又相继出台了《离岛振兴法》(1961年修订)、《山村振兴法》(1965年)、《半岛振兴法》(1985年)、《促进特定农山村地区农林业进展基础整备法》(1993年)和《过疏地区独立促进法》(2000年),

  5

  这5项法律统称“地区振兴五法”。将人口流失严峻和经济进展力量偏弱的离岛山村地区作为政府重点进展对象。在《农业基本法》的基础上这些法律政策规定了不同特殊地区农业农村进展的具体目标与措施,实现了促进特定乡村区域进展和缩小城乡进展差距的目标。上述法律法规通过搭建框架、完善内容和推动实施等步骤,使得日本乡村振兴有了法律保障,确保了政策推行的良性连续。加强立法,明确进展目标是促进日本农业农村进展的重要阅历,为日本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供应了扎实的法律制度保障。4.2建立机制,统筹政策资源。建立机制,统筹政策资源促进展,由上至下理清了日本政府推动乡村振兴方案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各方统一聚焦与农业农村的进展。(1)成立了乡村振兴联席会议机制,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乡村振兴具体工作规划,保证自上而下的乡村振兴方案有序进行。(2)为了进一步提高政策资源利用率和加强横向沟通,日本政府在农林水产省的基础上增设了乡村振兴局,其主要工作内容为争辩制定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各具体政策,并组织开展相关项目。(3)成立了农业振兴科,旨在协调农夫、地方团体、农协组织、林协组织和渔协组织等农村合作组织之间的协调工作,鼓舞他们乐观参与乡村振兴方案,加强中心和地方的有机政策连接。4.3重农爱农,发挥农协作用。在乡村振兴运动过程中,日本农夫自发形成组织了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并渐渐进展成了由中心农协、县级农协以及基础农协组成的三级结构。这些农协组织利用联合农户的方式,为农户供应准时全面的精准服务,形成了集农业、农村、农户3种组织三位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有效促进了生

  6

  产和市场的有机连接。首先农协为参与农夫供应经济、贷款和福利等全面综合的服务。其次日本政府鼓舞农协乐观参与农村基层治理。最终,政府实行对参与农夫供应税收和补贴等资金方面的优待政策。据统计,日本农夫所生产的农业产品80%以上是农协代为销售的[16]。4.4一村一品,带动乡村进展。日本在乡村振兴方案中有关产业部分最为重要的一环无疑是“一村一品”政策。该政策第一环节是挖掘当地优势资源项目,将其打造成质量优、口碑好的世界一流产品。其次环节是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同时引入民间资本,努力延长特色产品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获得流通环节的利润,同时促进农产品加工、自然景观开发和乡村旅游等。最终一个环节是日本政府在2021年开头实施的《农林渔业经营主体使用本地资源开拓新业务及促进使用本地农产品的相关法律》。该项法律旨在通过建立农业投资融资平台,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难和乡村创业人员资金缺口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日本政府通过“一村一品”方案和相关产业融合,有效阻挡了乡村人口外流,还有效回流带动了大批返乡劳动力进行创业,并逐步进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特色产业项目。

  5日本推行乡村振兴运动对我国的启示5.1加强立法工作,稳固政策推行。日本乡村振兴取得的巨大成效依托于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顶层政策的顺当推行。在中心农村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到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在将来30年里,还应当依据我国实际国情,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政策设计,具体细化相关进展方案的路线图和规划图。

  7

  改革开放40年的阅历及实践证明我国很多农业农村政策较为成熟,通过借鉴日本乡村振兴运动过程中的立法阅历,将一些重大决议和措施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例如“精准扶贫”“保障农产品有效供应”“补齐短板”“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农业农村优先进展”等,可以有效保障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推行的稳固性。5.2做好量体裁衣,进展特色产业。产业振兴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推动剂。总书记指出: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农夫幸福生活的奇特家园和让农夫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17]。产业振兴中最关键的就是农村三产融合,即突破传统的一二三产业边界,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通过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交叉、互补、协同进展等形式,培育出新业态、新经营主体和新内涵[18]。更要确定一二三产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所占比重,以农业为核心,把二三产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渗透到农业中来,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可持续进展[19]。我国在将来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中,首先应当坚持三产融合,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夫收入,并进一步提高所产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由政府牵头,乐观开展农超对接活动,挂念农产品流入超市和市场。三是依托“互联网+”,转变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促进产业进展,鼓舞地方农村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打造特色农产品专属供应商和地方农产品品牌,开拓农产品销售新模式,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推动三产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供应扎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围绕产业融合新业态,以产业融合园区和田园综合体等为载

  8

  体,提升乡村在文化、训练、科技、休闲和保健方面的价值,鼓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技术集成、商业模式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5.3坚持人才导向,培育乡村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需坚持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加强其要素积累,优化其要素配置,提高其要素酬劳,实现乡村人力资本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第一是要连续推动农村人才培育机制改革。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夫。新型职业农夫的培育主要是依靠乡村地区公立学校建设和乡村地区职业训练的深化。在涉农职业院校里选拔适应当前进展需要的农林人才,加大农林训练专项投入,渐渐形成“国家+农村+学校”的三级训练培育机制。其次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打造本土优秀人才队伍,鼓舞农夫创业,同时营造乐观创新的创业氛围,为返乡高校生、乡村精英等人才传告良好创业环境,激发他们的就业活力,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塑造攻坚力气、为乡村振兴供应动力引擎。第三是构造标准化评价体系和人才管理机制。乡村人才大致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应当针对这三类构造不同的标准化评价体系。

  :蒋雨东汪涛王德平单位:西南科技高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9

篇二: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隹如橄榄树的间距葡萄的单位产量黑猪的生长周期等这些规定均以保护乡土物种和保持优越品质为宗逆的恶性吸血使待输血乡村与可供血城镇近在咫尺人员和资本在城乡间进退自如乡村地区始终保持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的全维度活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国外的乡村振兴

  作者:齐镭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8年第11期

  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面临过乡村衰落的问题,并形成一系列实证可行的解决模式。我国“乡村振兴”所需应对的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既具共性,也存个性。在借鉴别国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和责任。

  英国规划先行以点带面。从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到“二战”期间以大伦敦规划为代表的区域规划,再到“二战”后的新镇建设规划可谓一脉相承。其主旨在于加强小城镇发展,以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性良好的大量小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其优势在于,避免形成少数大都市因其过高的城市首位度而对广大乡村地区产生不可逆的“恶性吸血”,使“待输血”乡村与“可供血”城镇近在咫尺,人员和资本在城乡间进退自如,乡村地区始终保持经济、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的全维度活力。

  日本基础先行复兴生境。为解决当时普遍存在的“农村过疏”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日本政府规划并实施了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是其首位要务,以保证所有村落“都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此基础上,资金还被投入到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地域形象营销、农产业/旅游业生产技能培训等各个领域。该工程是一项长效机制,与时代和地区特征需求紧密对接,其适用对象可以是单个村落,也可以是多个村落组成的集群。其实施主体通常由项目所在地政府担任,投资费用的50%由中央政府支付,其他由各级政府分担。该示范工程的最大成果是复兴了乡村“生境”,重振了农民的乡土信心,使其享受到与城市“生境”等同的“硬件”配套和相对更好的“软件”环境,自觉自愿地引领乡村社区积极投身地域产业振兴和文化传承,使乡村地区获得真正可持续的生机。

  美国以产促融顺畅过渡。美国于19世纪末开啟迅猛的城市化过程,至1920年城市化率过半,至1950年非农劳动力比例已达87%。然而,美国的农村地区并未发生不可逆的衰落,其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均不低于都市地区并持续至今,这主要源自以下几点: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率;政府引导技术与资金投入;农业与工业、服务业部门有机融合。

  法国、意大利尊重传统价值实现。法国和意大利作为很早完成工业化的老牌经济强国,其乡村地区至今仍生机勃勃,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境”品质均令城市居民艳羡。究其原因,在相当程度上源自这两个南欧国家对农耕传统的尊重,令其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法国和意大利政府为其主要农产品的种养殖方法提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如橄榄树的间距、葡萄的单位产量、黑猪的生长周期等,这些规定均以保护乡土物种和保持优越品质为宗旨。同时,两国政府还立法对这些农产品进行等级评定,如意大利的葡萄酒就从低到高分为IGT、VDP、DOG、DOCG四个等级,在价格上有着合理的区分。此外,两国还十分重视传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手工业的统筹传承和增值溢价,以此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和老人,令其乐守家园。

  在这些法律保障下,尊重传统、坚持品质的农户和农企能够获得更好的效益,也会令整个国家的农产品具有形象公信力,从而实现以农业生产价值最大化支撑农村社区持续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其农村家庭结构相对保持良好,人口空心化等问题得到可持续的解决。

篇三: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日本能登岛玻璃博物馆:玻璃艺术介入乡村

  公共空间

  作者:孙志浩来源:《公共艺术》2019年第05期

  摘要:目前“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已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如何让公共艺术在乡镇公共空间中与文化、自然、传统、历史、观者等方面产生良性互动,依旧是一个难题。本文以日本石川县能登岛向田町玻璃美术馆附属的洋风庭院为例,介绍日本在乡村公共艺术的新探索。

  关键字:能登岛;玻璃博物馆;洋风庭院;公共艺术

  日本是一个对文化给予高度支持的国家,也是当下人们公认的对于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护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同时大量的富有特色的博物馆、美术馆承载着艺术传播的使命。能登岛是一个向日本海突出的半岛,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北部,属石川县七尾市管辖,面积不大,常住人口较少,且交通不便,是一个典型的日本小渔村。1982年能登岛引入玻璃工作室运动,希望效仿欧洲威尼斯穆拉诺岛的玻璃文化,将小岛打造成玻璃之都。

  能登岛玻璃博物馆建于1991年,主建筑由建筑师毛纲毅旷(KikoMozunct)设计,具有科幻电影中宇宙飞船般的奇异造型:形似城堡要塞的建筑主体、机械引擎一般的附楼、神秘隧道一般的长廊……博物馆与这个安宁的小岛显得格格不入。很明显,建筑师有着自己的考虑:一方面,希望渲染一种魔幻主义的色彩——如同穆拉诺岛那样,有着上千年与世隔绝的传说与不可外传的神秘工艺;另一方面,试图让建筑与现代玻璃艺术富有时代感的艺术形式产生对话,将能登岛玻璃博物馆披上现代主义的外衣。总而言之,博物馆致力于引领一种超前的审美方式,以激起现代都市人内心猎奇的欲望。

  同时,能登岛玻璃博物馆试图借两个风格迥异的庭院空间——洋风庭院与和风庭院隐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它们既是博物馆的两大公共场所,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桥梁,其中洋风庭院内的设置以当代玻璃雕塑为主,这些作品都是1991年开馆时委托十四位著名玻璃艺术家制作的。除了有一件被撤除外,其余十三件都是永久性作品,成為了当地标志性的艺术景观,也为当地增添了活力。和风庭院内则设置了代表日本文化的枯山水艺术。

  地域特征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由历史变迁、人文色彩、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共同构筑。一件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具备体现地域文化与风俗的能力。洋风庭院中矶谷晴弘(IsodnniHanthiro)的作品《红色的保存》(RedPreservation),其造型就是取自能登岛农户家门前悬挂的辣椒串——这是一个在能登岛居民家常见的事物。艺术创作应当以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形式传递区域文化,在乡村进行公共艺术探索更应考虑到艺术解读的高度是否能够与民众的审美经验相匹配,同时又要规避陷入庸俗语境的泥潭,真正使艺术走进公众生活。

  大冢丰(OotsukaMinori)的作品《独立》(standAlong)犹如一个在这个滨海庭院中孤独守望的人,她安静祥和地望着大海,通透的躯体似乎已然被世界遗忘,但海风穿透她镂空的心脏时,那种悠扬深沉的声音仿佛是对远方眷恋的期待。能登岛是寂静的小岛,这种寂静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会愈发地强烈,广阔的绿色大地与无边际的海面传来的微弱浪涛声勾起内心对事物的怀恋。《独立》是一件有灵魂的作品,像是站在洋风庭院中每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映照:对于凝视的远方,是一种等待,或是一种盼望,抑或是一种怀恋,作品孤独的伫立形式勾起观者内心对于遥远世界的思考。

  能登岛玻璃博物馆的洋风庭院始终是对外免费开放的,在这个场所中,孩子可以在庭院中自由嬉戏,游客通过庭院艺术感受艺术家的匠心巧用以及当地的文化。生田丹代子(IkutaNiyoko)的作品《转换》(Transformadon)极具魔幻主义意味,当人站在作品的左端或者右端时,能看到每一面玻璃上映射出自己的影像。艺术家利用了精巧的折射角度设计出映射影像的节奏变化,使得每一面玻璃上的人影大小不一,仿佛是站在作品两端的观众背后跟随着一群“自己”。

  能登岛自开发以来,定位为旅游型小城镇,这里相较于邻近的以传统手工艺闻名的文化名城金浞市,并没有过多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便利的交通,但大面积的土地资源以及临海物资,促使这里建设了若干自然游览景观和海洋相关的旅游景点。能登岛的绿地在周末提供了附近家庭野外露营野餐的便利,同时,这里拥有附近几个城市最大的水族馆和温泉。显然,能登岛是一个以自然旅游业为主要吸引力的小城镇,相较于周围几个内陆城市,能登岛必须将自己新奇的游览趣味性营造出来。横山尚人(YokoyomaHisohito)的《词语》(words)是一件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两个造型酷似风车的红、蓝玻璃作品相互依存,看起来很容易联想到一对享受滨海风光的情侣。该作品既与小城镇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也考虑到了旅游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青年情侣。

  洋风庭院中楠田信吾(KusudctShingo)的作品《宇宙飞行》(CosmicFly)是一件富有奇幻色彩的艺术作品。作品由四条黑御影石从四个顶点贯穿竖立的两面强化玻璃,当观者远观作品时,玻璃的透明语言与黑御影石的交融营造出一场宛如太空失重的错觉;从正面观看作品时,狭长的黑御影石随着空间向远处延伸,仿佛是一条通往未知世界的时空隧道。这件明显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玻璃艺术作品与玻璃博物馆的“宇宙飞船”造型相得益彰。

  能登岛玻璃博物馆的创立是一次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探究了新兴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乡村、活化乡村的可能性。其实艺术博物馆拯救乡村在日本近代历史上并不罕见,早在1969年,箱根的雕塑森林美术馆开馆,人们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当时贫困的乡镇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会成为世界知名的雕塑双年展举办地,借助艺术的力量逐渐拉动旅游、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经济,时至今日,箱根已成为日本最富有的乡村之一。能登岛玻璃博物馆也是在做同样的尝试,但未来能登岛玻璃博物馆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第一,就现状而言,能登岛试图打造类似于穆拉诺岛那样“玻璃岛”的意图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是由于本土玻璃文化发展积淀不足所致,玻璃艺术的创作是一项团队合作的活动,对于工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很难在短期内集聚一批专业的玻璃艺术人才。第二,能登岛的人口密度较低,交通不便,因此能登岛玻璃博物馆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随着能登岛的开发,交通问题也在逐步改善。玻璃博物馆正逐渐为能登岛注入新鲜的血液,期望将这个小岛打造成一个富有特色的艺术岛。

篇四: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

  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经验教训

  内容摘要: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以追赶发达国家为目标,大力发展工业,引发了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日本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通过农民收入多元化和政府补贴来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综合政策。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日本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与特征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以追赶发达国家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工业。二战后日本经济于1955年开始复兴,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年超过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但是由于片面追求发展工业,引发了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等倾向。1959年农民的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市民的60%;同时导致了农村人口急剧流向城市,地域间差异扩大,传统的村落社会迅速崩溃,乡村人口迅速减少。

  .

  .

  日本是个人口众多的岛国,其人口超过1亿,陆地面积只有不到38万平方公里,其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总数的0.4%,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2%左右,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基于这种国情,1961年,日本政府借鉴法国和德国的经验,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把缩减工农之间收入差距作为基本法的目标之一。1967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出台谋求解决产业均衡发展、区域均衡发展、适应国际化解决发展趋势、缩小城乡差距、消除环境污染等一整套政策措施,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等目标。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日本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农民收入多元化和政府补贴来增加农民收入;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同时注意改善农业的产业结构。(一)大力发展农村的工商业日本为了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政府适时地制定了一系列开发许划与法律,以促进农村工商业发展。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制定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工业重新配制促进法》等等,促使工

  .

  .

  业由大都市向地方城市和农村转移,农村地区涌现出了许多大企业的卫星工厂或分厂,也产生了许多属于大企业系统的小规模承包厂及更小规模的家庭工厂。

  农村地区的资本既有通过招商引资手段引入的农外资本,也有农村区域内农协、农户等的资本。前者主要通过建立区域内工业区,形成大都市周边和地方大企业伞下型工业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一元的生产组织体系,为工业区周围的农民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后者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与农村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工商业。这些不同类型的工厂在农村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农村工业化。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日本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特别重视基础设施所发挥的作用。日本运用财政支付大量投资,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整治、农村生活环境整治、以及农村地区的保护与管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适应了土地规模经营的潮流,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物质和信息联系,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日本1952年制定的《农地法》规定了农户拥有土地面积的上限,并对土地的出租和买卖进行严格限制,造成了日本小农经

  .

  .

  营的特点,日本的农村居民收入也因此难以提高。为了改变小规模经营及其弊端,日本于1961年制定了《农

  业基本法》,该法以扩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准,使其达到与其他产业劳动者基本均衡的水平为首要政策目标。1962年和1970年先后两次修改《农地法》,废除土地保有面积的上限,撤销对地租的限制。1975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农业振兴区域条件整备问题的法律》,允许农民经过集体协商,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条件,自由签订或解除10年以内的短期土地租借合同。制度改革促进了以土地买卖和土地租借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动,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

  (四)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战后日本非常重视发展教育,提出“强固山脚比强固山顶更重要”的教育信条。1947年出台的《基本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年限从6年提高到了9年,以实现全民基础教育。政府对于公共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在1965至1973年间,日本的公共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7.6%,超过了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40%农村适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劳动者的素质大幅度提高。除了基础教育以外,日本政府还特别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政府和私营企业同时参与,形成了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

  .

  .

  业技术教育体系,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谋职者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使其适应工作环境并获得劳动技能。良好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了新机械、新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对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高质量的教育成为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业效率提高的共同前提,也促进了农民的顺利城市化。

  (五)建立农村与城市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1946年日本政府出台了《生活保护法》,对处在贫困线以下的所有国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有效地帮助穷人度过了战后经济难关,此后日本建立起了覆盖全体国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1959年,日本颁布了《国民健康保险法》,要求1961年4月以前全国所有市町村中的农户、个体经营者等无稳定职业和收入的人必须强制参保,日本至此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险。1959年,日本颁布了《国民年金法》,将原来并未参与养老保险的农户、个体经营者等人纳入养老保险中,规定1961年4月以前20岁至60岁的日本农民、个体经营者必须参加养老保险。所以,到了1961年日本农村基本上建立起了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国民公共医疗和养老保险体系。(六)支持农业协会开展农村建设

篇五: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心得体会:日本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最新)

  在日本,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地域概念,是指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又称为“农山渔村”,或者“农村”。乡村不仅仅是农林牧渔业经营主体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同时具有水源涵养、自然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相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进步,食品需求呈现低速增长,国内食品供应需求弹性逐渐减弱,农业收入和农业资源报酬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业人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进口农产品对其国内农业冲击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持续减少。在此背景下,1961年日本实施《农业基本法》,围绕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这一长期目标,统筹各方诉求,采取了完善相关立法、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以及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提升乡村福祉水平等措施,形成了符合小农生产结构特点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实现了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目标。其措施主要有:

  一是立法先行,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1961年,日本实施《农业基本法》,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目标,随后修订和颁布了6部相关法律法规。他们将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的山村、离岛等地理区位劣势地区划定为财政重点扶持区域,划定判断依据与实施措施,为长期稳定地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规划配套,构建体制化运行模式。为配合乡村振兴政策顺利实施,日本在其农林水产省内增设了“农村振兴局”,将农林水产省内原有的结构调整局和国土交通省下属的地方振兴局的职能并入该局。同时在省级地方农业局设立了农业振兴科,协调民间团体和农业协同组合、森林协同组合、渔业协同组合等农村合作组织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并建立了相关中央机关作为成员单位的乡村振兴联席会议机制。

  三是以农为本,健全政策实施机制。为提升乡村振兴政策执行效率,日本支持农民自发成立各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并将其作为落实政策的重要抓手。同时放宽农民合作组织的业务范围,允许开办医院、养老院等设施,提升农村福利水平;扶持合作组织负责人参与地方农业农村规划设计、实施;委托农民合作组织帮助成员申请项目、代理征信、核准政策资金发放情况等政府职能;等。

  四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完善政策性支农体系。为保障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落地,日本政府采取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了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对地理区位劣势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农村福利水平的财政资金投入;减免农业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满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机具购置等方面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五是保障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日本通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来促进农民增收。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促进乡村非农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地理区位劣势地区发放直接补贴,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六是生态宜居,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日本以当地居民自治组织为核心,通过提供补贴和贷款的方式加大乡村水电设施等生活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垃圾分类、农药使用、生产生活废水排放、禽畜排泄物处理等流程和方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景观,吸引城市人口归乡归农。

  七是完善保障,提升乡村福祉。日本不断完善乡村医疗制度,提升政府兜底标准,减轻贫困人口负担;完善农民养老制度,使农民获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退休保障,实

  现老有所依;完善乡村教育制度,加大对乡村中小学设施的投入,鼓励城镇教师下乡授课,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

  总的来看,日本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呈现出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三种不同视角。经济学视角关注提升农林渔产业生产效率,社会学视角注重提升乡村社会福祉,生态学视角则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日本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1985年,日本乡村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普及率已经与城市持平,彩电和汽车普及率还分别高出城市0.7和20.1个百分点。1998年,日本农户户均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高出城市职工22.8%和4.6%。

  日本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城乡矛盾的变化逐步完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例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乡村收入水平和居住条件相对落后,乡村振兴政策聚焦在完善乡村生产生活基础建设上,通过财政资源的制度性再分配,改善乡村发展能力;70年代,日本农户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乡村振兴政策转移到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乡村福祉水平及保护生态环境等领域;90年代,日本谷物热量自给率下降到30%左右,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到4.5%,日本实施《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通过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缓解经济全球化对本国农业的冲击,乡村振兴政策的重点转移到促进城乡交流、融合方面,并着力保护和开发乡村景观及对区位劣势地区进行直接补贴。

  我国与日本农业经营结构相近,文化背景相似,日本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积累的经验对于完善我国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统筹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客观地看,乡村振兴与促进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过度追求农业生产规模,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会导致乡村人口数量下降,造成乡村凋敝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日本围绕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政策,在地广人稀、具备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条件的地区,实施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化政策,在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难以集中农地的地区则主推乡村振兴政策,并根据城乡矛盾的变化进行政策调整。我国各地农业农村发展不均衡,财政预算资源有限,需要从各地的具体情况出发,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明确乡村振兴政策的适用区域,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促进农民增收、改善乡村生活环境以及提升乡村福祉水平等乡村振兴政策。

篇六: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日本造村运动日本乡村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日本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

  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模式8大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模式日本、德国、加拿大和韩国在实现城乡一体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模式?1因地制宜型:日本造村运动日本乡村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日本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治理背景: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提升社会发展的速度,实行了一套城市偏向政策,注重发展城市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求快速推动整个国家的繁荣。在这种策略引导下,势必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农村发展的落后。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造村运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为世人称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日本农田收获艺术雕塑日本“一村一品”成功之道:首先,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地形特点、自然条件状况,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譬如水产品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牛产业基地等。其次,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采取对农、林、牧、副、鱼产品实行一次性深加工的策略。再次,充分发挥日本综合农协的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产业链,促进产品的顺利交易。接着,通过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知识。最后,政府对农业生产给予大量补贴和投入,支持农村发展。造村运动振兴了日本农村经济,促进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日本造村运动经验总结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非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找到适用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2自主协同类型:韩国新村运动韩国农村政府努力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结合韩国自主协同型模式是以创造低成本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努力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相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代表。治理背景:和日本造村运动的背景相似,韩国新村运动也是在国内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壮大城市发展,由此导致了城乡两极分化、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下开展的。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改善城乡关系、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决定在全国实行“勤勉、自助、协同”的新村运动。自主协同型的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具有科学的发展策略。韩国乡村治理策略与执行:

  第一,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破旧的现状,政府在乡村积极兴建公共道路、地下水管道、乡村交通、河道桥梁,以此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第二,通过改变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水稻新品种,增种经济类作物,建设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农户副业企业”计划、“新村工厂”计划以及“农村工业园区”计划也都是政府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建的重要举措。第三,培育和发展互助合作型的农协,通过对各类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指导,以此促进城乡实现共赢。第四,在各个乡镇和农村建立村民会馆,用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第五,政府在农村中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活动,提高乡民的知识文化创造性地让农民自己管理乡村和建设农村。新村运动的实施改变了韩国落后的农业国面貌,重新焕发了乡村的活力,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韩国自主协同模式经验总结自主协同型模式是在城乡差距十分大的国家或地区非常实用的一种乡村治理模式。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对农村进行整治和改造;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贫困处境的农民,也非常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落后的现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增加经济收入。3循序渐进型:德国村庄更新德国乡村村庄更新是一项长期社会实践工作德国循序渐进型模式是将乡村治理看做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这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调整,对农村改革进行规范和引导,逐渐地将乡村推向发展与繁荣,以德国的村庄更新为典型。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德国村庄更新发展不同阶段:1936年,政府通过实施《帝国土地改革法》,由此开始对乡村的农地建设、生产用地以及荒废地进行合理规划。1954年,村庄更新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在《土地整理法》中政府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在此之后,德国的巴登威滕堡州、巴伐利亚州都陆续出台了村庄更新的发展计划。1976年,德国在总结原有村庄更新经验的基础上,不仅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到修订的《土地整理法》,而且试图保持村庄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优势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顿完善。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庄更新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德国村庄更新的周期虽然漫长,但是所发挥的价值和起到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乡村治理来说,这种对村庄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更能使农村保持活力和特色。德国村庄更新经验总结循序渐进型模式是针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不断调适现行的乡村治理目标、方式

  和手段,以求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循序渐进型的乡村治理模式下,政府通过宏观上的规划制定和综合管理,依靠制度文本和法律框架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4精简集约型:荷兰农地整理荷兰乡村土地与乡村资源匮乏下成长起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大国精简集约型模式是指在国土面积不大、乡村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通过整合现有农村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荷兰的农地整理为代表。荷兰的国土面积仅为4万多平方公里,却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这样的成就和荷兰乡村实行的精简集约型的农地整理模式是密切相关的。荷兰《土地整理法》与《空间规划法》的重要贡献早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政府就颁布实行了《土地整理法》,明确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各项职责和乡村发展的基本策略。在此之后通过的《空间规划法》对乡村社会的农地整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乡村的每一块土地使用都必须符合法案条文。1970年以后,荷兰政府重新审视了农地整理的目标,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避免和减少农地利用的碎片化现象,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和完整性。从荷兰农地整理推行的发展方向来看,政府已经改变了过去单方面只强调农业发展的单一路径,而转向多目标体系的乡村建设。譬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提高自然环境景观的质量;合法规划农地利用,推进乡村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需求等。通过农地整理,荷兰的乡村不仅环境良好、景观美丽,而且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日益优越。荷兰土地整理经验总结精简集约型模式是国家在农村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通过对乡村的精耕细作、多重精简利用的方式,达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精简集约型模式运作下,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村庄城市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5生态环境型:瑞士乡村建设瑞士自然生态乡村瑞士,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吸引力生态环境型模式是指政府在乡村建设中,通过营造优美的环境、特色的乡村风光以及便利的交通设施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增值发展,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其中瑞士的乡村建设最为典型。随着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瑞士的农村和农民不断减少,但是瑞士政府依旧将乡村发展作为推动国家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乡村社会的繁荣。从瑞士政府对于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上来看,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美化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瑞士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农业发放资金补助,向农民提供商业贷款,帮助其改善农村环境。瑞士田园风光增加休闲旅游收益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自筹资金的方式,政府为乡村建设学校、医院、活动场所以及修建天然气管道、增设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此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政府对乡村的持续性改造下,使得村庄风景优美,生机盎然;乡村静谧,环境舒适宜人;

  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并且交通便利。现阶段,瑞士的乡村将农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以环境优美著称,有着独具特色的田野风光,因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和户外旅行的好去处。瑞士生态环境型经验总结生态环境型模式是以绿色、环保理念为依托,强调将乡村社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价值、旅游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相结合,从而改善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发展需求。生态环境型模式在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以及乡村建设已经达到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比较适用,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样板。6综合发展型:法国农村改革法国农村农庄花园法国:一体化农业+领土整治综合发展型模式是指以满足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为核心,通过农村建设的集中化、专业化以及大型化方式,推动乡村的综合发展,以法国的农村改革为典型。法国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是一个工业强国,又是一个农业富国。法国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主要是缘于法国政府采取了适宜的发展策略,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改革。法国农村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发展一体化农业”+开展领土整治。所谓“一体化农业”,就是在生产专业化和协调基础上,由工商业资本家与农场主通过控股或缔结合同等形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方式,把农业与同农业相关的工业、商业、运输、信贷等部门结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一体化农业”能够将农业和其余相关部门集合起来,通过其他部门和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带动农业建设,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二是开展领土整治,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加快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法国在进行农业一体化改革和开展领土整治工作中,政府都非常强调应用财政扶持、技术保障以及教育培训等综合的方式来支持乡村建设,助推乡村社会的善治。这些措施最终能够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速度、经济水平和预期目标趋于平衡。法国生态环境型经验总结综合发展型模式是在国家整体规划和科学指导的精神下,通过有效协同的方式,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好地整合了社会中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使其共同致力于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综合发展型模式非常强调完善的合作机制,以融合和互促的手段建设利益共同体,形成工农共同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实现。7城乡共生型: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美国小镇与乡村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城乡共生型模式以遵循城乡互惠共生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面,以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为典型。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非常推崇通过小城镇建设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美国小城镇建设带动乡村发展

  治理策略背景:20世纪初,美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中心过度拥挤,导致许多中产阶级向城市郊区迁移,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再加上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小城镇功能设施的齐全以及自然环境的优越,进一步助推了小城镇的成长和发展。美国小城镇的发展与政府推行的小城镇建设政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60年,美国推行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大城市的人口分流来推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在小城镇的建设上,美国政府非常强调富有个性化功能的打造,结合区位优势和地区特色,注重生活环境和休闲旅游的多重目标。小城镇有着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能够对全镇的经济社会进行统筹监管,保证小城镇发展的有序与稳定。由于美国城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形成,因此,美国小城镇建设能够很好地带动乡村的发展。美国城乡共生型经验总结城乡共生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多见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以农村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发达的城乡交通条件为基础,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在城乡共生模式下,政府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乡村生态、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8伙伴协作型:加拿大农村计划加拿大农村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伙伴协作型模式是指在互相交流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跨部门之间的协商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最终共同致力于乡村善治目标的实现,以加拿大的农村计划最为典型。加拿大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也存在着城乡之间贫富分化的情况。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提升乡村社会的活力,加拿大政府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治理以及村民的就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加拿大伙伴型乡村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农村工作小组支持和解决乡村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第二,建立农村对话机制,定期举办农村会议、交流学习、在线讨论等活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为民众排忧解难;第三,构建农村透镜机制,使各级政府部门官员站在村民立场上,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四,推动和组织不同主题的农村项目,激发企业和个人到农村创业的激情;第五,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站,为村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专家指导建议。通过农村协作计划的实行,政府成了维护村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好伙伴,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加拿大生态环境型经验总结伙伴协作型模式改变了以往政府高高在上的形象,政府通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与村民形成了新型的合作伙伴,积极帮助农民改善生活,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实现。伙伴协作型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平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至今已形成了八种乡村治理模式。这些乡村治理模式尽管类型多样(有些是自上而下产生的,有些是上下结合驱动的)、特点各异(有些是外生的,有些是内生的),但是其都发挥了政府部门、农民协会、乡村精英、

  普通村民、城市、企业、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的功能作用和内在价值,充分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思路,从而实现了乡村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

篇七: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日本长野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赵婷

  【摘要】分析了长野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主要包括实施农业生产法人制、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注重原生态保护.总结了长野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强调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农民的参与和创新,以及将环境发展定位为绿色和持续.长野县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成功经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提供了借鉴.%ThecharacteristicsofthedevelopmentofleisureagricultureandruraltourisminNaganoPrefecturewasanalyzed,includingtheimplementationofthelegalsystemofagriculturalproduction,thedevelopmentofcharacteristicagriculturaltourismproducts,andtheemphasisontheoriginalecologicalprotection.TheexperienceandenlightenmentoftheleisureagricultureandruraltourisminNaganoPrefecturewassummarized,whichemphasizedthesupportandguidanceofthegovernment,theparticipationandinnovationofthefarmers,aswellastheenvironmentaldevelopmentasgreenandsustainable.Thesuccessfulexperienceaccumulatedinthedevelopmentofleisureagricultureandruraltourismhasprovidedareferencefortheconstructionofnewcountrysideandpovertyalleviation.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5)013

  【总页数】3页(P162-163,176)

  【关键词】长野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作者】赵婷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75

  “二战”后日本农业生产活动受工业扩张因素影响面临诸多困境,如农村劳动力锐减、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以往单纯依靠农业的日本从业者已经无法获得与其投入相匹配的收入,严重打击其积极性,更使农民与城市居民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为了尽快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实施改革举措,其中就包括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日本长野县为例,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取得的成功经验,旨在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提供参考。休闲农业最早起步于19世纪欧洲,它是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从美学经济学视角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能够提供有效的美感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1]。进入21世纪以后,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日益增长,呈现出高质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且更加注重“个人体验”“绿色环保”“文化内涵”等元素。因此,未来休闲农业发展应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结合不同消费群体的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休闲产品,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其服务水平[2]。乡村旅游作为与休闲农业相对应的新兴产业,是以旅游度假为前提,在乡村野外环境下,让消费者体验无干扰、原生态的一种旅游形式。它除了拥有一般旅游产品的

  基本功能外,还具备一些独特之处,如广博性、参与性、节省性、实惠性、定势性、农游合一性、文化性等。当前,乡村旅游按不同消费需求可划分为4种类型,即乡村型、活跃型、观赏型、消遣型。但无论何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都是让当地农民能够获得经济收益,脱离这一原则,乡村旅游发展不好,也无从做起[3]。在传统农业日益衰退的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且成效显著,一直走在亚洲各国前列。作为日本少有的农业大县,长野县因独特的山林结构和多雪的自然环境,其农业生产活动曾经面临巨大困扰。自20世纪50年代末,当地政府和民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将环境的不利因素转换为造福百姓的优势资源。例如,利用雪水种植高品质大米和耐寒性经济植物;帮助农民兴建家庭式旅馆,为前来赏雪、滑雪的游客提供服务[4]。在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中,长野县人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其农业产业已迈向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新阶段。即使在日本遭受严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长野县农业依然创造了不俗的经济价值,也由此成为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2.1实施农业生产法人制所谓农业生产法人,是指农事组合法人、无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中,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者:①其法人的事业限定为农业(含林业)及其附属产业(事业必要条件);②其他成员必须向法人提供土地或长期从事法人事业(成员条件);③从事其法人事业中必要农业工作的人必须占到理事、有业务执行权的职员或执行董事的一半以上(董事或干事条件)。日本实施农业生产法人最早出现在1900年颁布的《产业组合法》中,1932年又对该法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和业务范围。日本农业生产法人制与我国早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异曲同工之效,都强调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收益权。长野县实施农业生产法人制的具体做法:①政府牵头成立各种农业协会。例如,为

  了最大限度使用长野县丰富的林业资源,县政府成立了森林合作组织,由政府作为主要投资方,其他旅游、工商协助作为合作伙伴,对森林进行规划、整理,同时修建“森林之家”供旅游者住宿、观光、玩耍。②积极参与协会农技推广活动。长野县自然环境恶劣,一年中有1/3的时间跟雪打交道,普通农作物根本无法生长。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地农业协会通过不断摸索,指导农民种植耐寒作物,如食用菌、马铃薯等。农民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寒冷环境生产这些作物,协会则负责宣传、销售,从而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③不断创新农业结构。由于长野县农业发展模式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其他县市纷纷效仿。为了避免因市场同类产品产量过剩而导致的收益下滑,长野县人民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定期推出主导产业,以更好地占据市场的有利地位。2.2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2.2.1农业采摘。主要是在城市郊区,让旅游者通过亲自采摘农民种植的无农药、绿色环保的果蔬,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以长野县布山久义观光果园为例,园内种植了大量苹果树、桃树、梨树,由于果园背靠北阿尔卑斯山脉(日本称之为“飞弹山脉”),游客在采摘过程中,还可以将美景尽收眼底。2.2.2家庭牧场。长野县属于高原与盆地地形,有许多天然的大牧场。当地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设各类家庭牧场。游客免门票进入牧场游玩,不仅可以亲手制作黄油、香肠,体验挤奶、骑马等娱乐活动,进行家庭式BBQ,还可以乘坐拖拉机欣赏牧场自然风光。2.2.3农业公园。作为长野县的一种新型农业形式,它以当地农民生活区域为核心,涵盖农业耕种文化、田园风光、农业产业、乡村环境等内容,并将现代农业景观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游客在农业公园中,除了欣赏农林自然景色外,还可以亲身参与鸡、鸭、鹅等家禽的饲养工作,体验最质朴的农民日常生活[5]。2.3注重原生态保护无论是休闲农业还是乡村旅游,其成功的关键是有美丽迷人

  的自然环境作为保障。这种天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后,会让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有返璞归真之感。因此,在开发农村旅游项目时,要特别注重对这些农村景观的保护,用极具乡村特色的热情接待来吸引游客。在长野县,除了有许多迷人的自然景观,还开发了各种与之交相辉映的人工景观,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形成了完美的生态环境。由于环境优异,其产出的各类农产品具有原始的天然味道,因此广受欢迎。这种人与自然共生的环境也为当地开展各类体验式休闲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观光资源。3.1政府的角色定位:扶持和引导长野县农业在最初的发展时期除了面临环境不利因素影响外,还存在诸如效益低下、产业单一等问题。除长野县外,日本其他市县的农业产业也普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亟待进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此,日本农林水产省开始致力于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同发展。在主体责任上,日本政府主动给予财政补贴、完善公共设施及引导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在国家层面上,日本政府通过完善农业法规体系促进农业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国家层面上,日本先后颁布了《观光立国基本法》《旅行业法》《农山渔村余暇法》《粮食、农村、农业基本法》《山村振兴法》等一系列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地方层面上,以长野县为例,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如《长野县土地农地制度》《长野县农村地区支援开发协定》《长野县关于农业领域劳动困难者就业办法》《长野县应对灾害的相关技术对策》等。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明确了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审批和运行的标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此外,长野县还设立了农地中期管理机构,专门从事与相关单位或团体联合实施农地管理和开发工作。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开发工作,除了在财政上扩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农村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在项目审批、政策引导、宣传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为我国农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

  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新型农业发展形式,理应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通过整合社会各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6]。3.2农民的角色定位:参与和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综合利用农村资源,结合当地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再融入现代旅游、餐饮、住宿等全方位经营模式,它将单一农业产业延伸到了现代服务业。农民作为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要参与方,不能仅仅提供土地或场地,还要拥有自我发展意识。日本长野县之所以能够在多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屡获成功,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外,也与当地农民主动参与密切相关。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地农民还关注市场动向,始终走在市场前面,做到“一心三用”,即发展重点产业、开发替代产业、寻找新兴产业。正是由于这种积极参与和创新意识,使得当地农业旅游产业显示出勃勃生机。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前存在管理服务水平低下、市场吸引力不足、盲目和重复开发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鼓励农民成立乡村旅游协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日常管理水平。通过协会自主制定的行为准则和利益分配办法,改变以往“政府为主、农民为辅”的管理格局,从而形成“政府参与、协会主导、农民为主”的新形式。3.3环境的发展定位:绿色和持续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前提。长野县在开发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自然规律,没有过多的人为干预。面对严酷的冰雪天气,既没有气馁,也没有蛮干,而是在政府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发现气候变化规律,找准最佳生产契机,最终将不利因素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因此,我国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也应向长野县学习,加强对农村当地原有生态的保护,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重蹈“先破坏、后治理”的覆辙。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应充分考虑利用荒山、荒地等无人打理的资源,最终实现农村旅游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日本长野县地处山林结构且自然环境恶劣,其农业生产活动在发展初期面临诸多困扰。为扭转不利因素,日本政府和长野民众采取多重措施,使其农业产业逐步迈向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新阶段。长野县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关文献】

  [1]邱晔,黄群慧.休闲农业中的美感资源与美感体验分析:基于美学经济的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6(2):2-13.[2]刘红瑞,霍学喜.城市居民休闲农业需求行为分析:基于北京市的微观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5(4):90-97.[3]成福伟.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借鉴[J].世界农业,2017(1):13-17.[4]吴彦姿.中日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2017(3):94-96.[5]郭志海.日本观光农业对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579581.[6]肖锟.日本市民农园发展研究:以北海道札幌市为中心[J].福建农业,2015(2):119.

篇八: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乡村振兴英美日韩的农村区域规划有哪些经验?

  佚名

  【期刊名称】《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6

  【总页数】2页(P63-64)

  【正文语种】中文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在下一步的落实中,制定相应的规划部署势在必行。农村区域规划作为它的题中应有之意,发达国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过有益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美国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在美国农村,农户大多是在乡村各自的农地上分散居住的。美国进行农村区域规划时,主要考虑到四个原则。满足当地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最大限度地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民众的生活传统;恰当地突出乡村固有的鲜明特色。美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很好,其开发建设投资由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负担,其农村区域规划的实施由开发商承担。具体来看,美国联邦政府投资建设连接乡村间的公路;地方政府筹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水厂等;开发商负责乡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信等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同时,美国政府也在引导乡村进行“生态村”建设,强调保持乡村土壤肥力,保护水源和空气清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世纪60年代,韩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到70年代,韩

  国为促进乡村发展,掀起了以农村开发为核心的全国发展战略,类似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阶段,政府设计规划多种工程,用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乡村公路、桥梁、新农村会馆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韩国政府为项目实施免费提供钢筋和水泥。先建设哪些项目,也是由当地农民根据当地生产生活情况自己决定。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二阶段,政府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政府首先对乡村进行分类,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村庄,重点培养人们的“自立”精神,并继续支持村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倡导“自助”意识,重点是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的基本装备水平,同时合理布局村庄,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的村庄,重点是协助其产业发展,比如,农副业、种植业、畜牧业发展等,政府鼓励并支持农民采用机械化等先进生产技术手段,组织集体耕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设施。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三阶段,从时间上看已经进入21世纪。其“新农村建设”由初期的政府主导、具有“官办”性质的乡村运动,发展成为完全由民众参与的民间社会运动。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致力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道德建设、集体意识教育等方面。日本农村以其自然条件和物产为依托,以其特色核心农产品为中心,进行乡村规划设计。其乡村发展规划综合了地域特色产品、生产经营技术水平、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使其综合性规划设计的同时满足了当地生产和市场的要求。在日本的乡村建设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一村一品”。日本的“一村一品”规划,与农产品的市场开发策略紧密结合,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产品自身特色、地域特色、加工传统等附加价值来提升农村的经营效益。“一村一品”规划引起的巨大成功,引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相效仿。比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州一品”运

  动,泰国在全国开展的“一村一品”的农村开发运动。农村区域规划需要政府支持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能够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出支持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比如,美国每五年修改一次农业法,并且由政府主导制定长远而系统的发展规划,以此来对农村区域规划进行规范。农村区域规划需要农村居民的参与农村区域规划的对象是乡村,这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护农民的权益。比如,日本制定了《农业振兴法》《村落地区政治建设法》《土地规划利用法》等,就是为了应对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及乡村和农民利益的问题。通过农民的积极参与,不仅使其意愿直接体现在农村区域规划中,而且也调动了农民参与规划落实的积极性,这极大地减少了规划实施可能面临的阻力,保障了农村区域规划的顺利开展和预期的效果。农村区域规划要突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发达国家在农村区域规划上,更加追求“生态文明因素”的凸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郊区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近郊区的大量农地转变成了建设用地,这就使乡村环境和文化遗迹受到了侵害。我们在制定农村区域发展规划时,必须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基本理念,倡导发展太阳能、秸秆汽化燃烧技术等,以实现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还要充分考虑低碳排放、节能减排、环境承载力等问题,以促进农村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篇九: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日本农协农村文化建设对我国供销社的借鉴意义刍议

  李博达【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农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目前的状况,农村的空心化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大部分留守农村的人员缺乏必要的文化活动,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长期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日本作为人多地少,农村人口老龄化等跟中国类似的社会问题,日本农协作为日本的基本农民组织,在农村、农业的发展方面经过近七十年的不断摸索,可以为我们提供成功经验的借鉴.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围绕借鉴日本农协的相关经验这一思路来展开论文的写作.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农村文化的内涵进行论述,具体分析了我国农村建设的现状;其次,对日本农协对日本农村建设所起到的作用做了介绍;最后,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期刊名称】《南方农机》【年(卷),期】2017(048)014【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农协;供销社;农村文化建设【作者】李博达【作者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0.3

  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被经济全球化和城镇化不断冲击。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迁往城市务工,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随之出现了农村过梳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地弃耕等社会问题,导致了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滞缓,出现了类似于战后的日本的社会问题[1]。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年末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42.65%[2]。因此,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的建设状况影响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保障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农村文化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的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不同的农村有着形态各异的人文地貌,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保护、开发和传承农村文化,对建设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文化的含义是指在农村产生的与城市文化明显不同的文化现象。广义的农村文化,指的是农民在农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的农村文化指的是指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精神活动,其中包括包括宗教、文学艺术、民俗习惯、各种制度等[3]。农村文化形成于特有的建筑、耕种文化和风俗人情,在不经意间代代相传,不仅属于农村,更是属于所有中国人一笔财富。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去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农村度假,去寻求独特的“农村文化”[4]。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之间是相辅相成,只发展经济而重视文化建设投入是片面的。只有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才能保持农村的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从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文化整体角度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从农耕文化的结构、要素以及宗教特点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农耕文化对古

  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长期以来的农耕文化深深影响着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的思想与文化[5]。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而导致农村文化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农村留守人员中只有5.6%为高中以上的教育程度,而大专以上的仅0.5%。农村文化建设的对象发生着变化,政策的制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2)农村文化硬件设施薄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再仅局限于:读报栏、村民图书阅览室、广播电视站、科技示范队等设施,并且很多地方这些基本的设施还未完善。3)基层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各级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和投入远高于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各地方政府对文化的投入,经济条件好的区域对文化投入相对较多。4)农村传统文化出现断层。我国近五千年的历史,56个少数民族,各个聚集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的深入发展,农村空心化的加剧和物资产品的繁荣,冲击绝大部分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农民进城开阔了眼界,思想日益开放,追求更加务实,这些意识形态的变化改变冲击着农村传统习俗,改变着农村文化。3.1日本农协的性质日本“农协”是“农业协同组织”(AgricultureCooperation)的简称,是一个农业生产者为维护和实现其自身利益而组成的合作经济团体。分为基层农协、县级农协联合会,在中央建立全国性农协机构,与政府关系紧密[6]。农协的主要功能是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化的服务,协助农民提高农业收入,建立现代农业。根据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法》规定;日本农协以不盈利为前提,为社员提供服务。日本农协作为特殊的企业形态,农协的内部经营依照企业的法律规范,在对社员提

  供服务时并没有追求利润最大化。农协作为最大的农民组织,代表农民的利益诉求与政府沟通。日本农协在政府推动下建立,将其界定为政府性公益事业法人和盈利性法人之间的特殊法人。一方面,代表农民的利益向政府提出发展农业的意见;另一方面,作为政府对服务农业的抓手,得到政府的资金补助和政策扶持。3.2日本农协的职能日本农协在《农业协同组合法》允许的范围内围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开展各项生产和经营服务[7]。日本农协主要有指导(生产和生活)、经济(购买和销售)、信用和厚生共济四大职能:1)农业指导服务职能(指导事业)。指导事业是日本农协最主要的职能,包括生产、生活。其中基层综合农协中有96.8%的设有营农指导员,综合农协超过31个营农指导员的有20.5%。指导服务分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农民生活指导,生产指导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的生活指导主要负责帮助提升农民文化精神素养,日常工作主要由农协女性部负责,涉及到休闲健康、文化、娱乐等。主要帮助成员的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水平。生活指导主要包括:举办多种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帮助老年人养老和青少年的教育;帮助村民建立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日本农协在农村进行生活指导主要有两种方式:通过出版《家之光》、《地上》等杂志对组合员进行教育;举办各种农民培训班,组织农村进行传统民俗庆典、祭典和各种文体活动[8]。为了保证实现这些目标,农协在三级组织设立了“农协生活活动推进会”并且在基层农协设立“生活企划会议”,领导农村的文化建设。2)其他服务职能。日本农协除了指导、经济、信用和厚生共济四大职能之外,还负担这对农村公共生产和生活设施等农户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农协通过指导职能,指导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修整,改造成适宜观光的场所,改善居住环境。此外,部分农协还利用当地农村古迹资源,利用独特的农村文化,兴办旅游观光事业。并建有典礼中心,承接村民的各类宴会活动。

  供销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经“三分三合”,在农村经济领域起到了重要的角色。从现状看,供销社很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需要供销社提供更多领域、更多层次、更多内涵的第三产业的服务。供销社面临着组织定位模糊、组织功能萎缩、组织基础涣散等诸多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要求供销社迫切需要进行改革。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农协)是日本的农村组织,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和农村问题的解决及社会稳定,农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农协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全国超过99%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协,并且大部分日本农村都有农协组织;日本农协为农民提供包括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并且包括农民的所有日常生活。日本与我国在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老龄人口化、农村空心化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日本的农业体制较为完善,农协在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较为丰富,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日本农协是日本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样是农民合作组织的供销合作社,应当在更好地为建设农村文化事业,成为农村经济、文化、生活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做为政府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通过借鉴日本农协的生活指导,探寻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可以帮助供销社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更好地服务“三农”。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不仅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应该在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三位一体”改革为供销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新的发展时期,更好地发挥供销社的作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快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精神文明水平,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5.1搭建文化平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供销社应该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更好地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为村民宣传政府“三农”政策,为村民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并联合各职能部门为村民发放阅读刊物。培养

  农村、农民的阅读氛围。根据当地农村的留守人员的年龄学历构成,适时调整的文化宣传的方式。5.2落实中央文件,参与农村设施建设中办国办在2017年5月7日,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强调了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9]。因此,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供销社应当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如建设乡村图书馆,修缮农村宗祠,建设村民活动中心等。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供销社积极利用系统资源,开展如书展、科普讲座等文化活动。并将农村文化传承与文化娱乐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5.3整合系统资源,承接政府为农培训由于留在农村的人口中仅有5.6%为高中以上的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的仅0.5%。首先,充分发挥供销社联接农村各类经营主体的组织优势,紧密依靠各级供销社和各类系统内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力度举办多种培训班提高在农村人员的农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其次,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落实各种政府为农服务培训;努力争取政策支持,鼓励年轻人员从事农学生产,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培养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型农民,增强供销社在农民中的凝聚力。5.4培养供销队伍,保障农村文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应当像日本农协,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需要有固定的职员参与指导农民的业务。由其指导村民开展相关的文体活动,并充分发掘本村的文艺、民间艺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丰富文化活动,培育文化氛围。5.5服务经济发展,培育农村产业特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抓基础产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类似日本“一村一品”的乡镇特色需要统筹兼顾。抓好农民

  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建设。

  【相关文献】

  [1]朱来常.文明是明天的经济[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1.[2]瞿振武,段成荣.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3]车维汉.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杨红亮.浅析农协对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5.[5]张志平,马文华.日本农协的组织结构与主要服务功能[J].烟台果树,2009(4):16-17.[6]高启杰.日本农协的农村综合服务[J].现代农业,1996(3):10-12.[7]中国农村合作经济赴日本农协研修团.日本农协事业及其借鉴要点与建议[J].农业经济,1994(8):6-11.[8]徐旭初,黄祖辉.转型中的供销社——问题、产权与演变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17-124.[9]于秋芳.战后日本农协发展史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篇十: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中日乡村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育,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将我国人口负担转变

  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使命,由此可见对其研究的重要价值意义。本文紧

  扣中日两国乡村教育,展开比较。

  一、中日乡村教育的经费对比

  1.日本乡村义务教育的经费

  毎逢谈及农村教育水平不高时,教育经费问题都被列为一切难题的

  根源。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在教育经费的支出方面

  出现很大差异。该问题不解决,诸多改革举措皆有纸上谈兵。中日两国

  在教育经费的来源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根据日本《教育基

  本法》《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和《义务教育诸学校设施国库负担

  法》等相关法令的规定,日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

  其中包括由国家财政直接出资部分和地方财政中以转移支付形式分担的

  部分构成。其中地方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公立学校教育费用,

  分别

  由都道府县和市盯村二级财政按教育财政法令规定各自负担。例如,日

  本《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规定,所有农村公立中小学编内教职人员

  的人头费(包括工资和相关福利保障费用)以及学生人头补助费和特殊

  补助费的50写由国库直接负担(国立学校则100%由国库负担);同时

  日本《义务教育诸学校设施费国库负担法》规定义务教育各学校计划内

  1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新增建筑、新增基本设施费用的1/2和危险建筑翻建改建费用1/3也由国家财政直接负担。其余部分则由各公立学校的设置机构一都道府县及市叮村级财政分担。

  地方财政所分担的转移支付金即国家为了平衡和支持各地区自主发展和执行政务,按一定比例将地方交付税返还给地方行政团体,以平衡各行政区域间的财源和发展。它的运作过程是主管大臣按照各地区财政状况和其事业规模,制定地方交付税预算,并将所确定的金额交付给地方财政。如果地方财政所需要的转移交付金额超出地方税收上缴总额时,由自治大臣在协调各地区财政状况的基础上,调整和补足超出部分的请求金额,并负责交付给地方行政团体,用于发展包括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因而,日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的地方分担费用,实际上出自地方税收的返还。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于教职人员的薪金、学生的补助费用、相关的福利费、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各种教育器材的采购上。所以,所有农村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实际上是由国库直接和间接负担的。最近10年,日本的教育经费在整个国家预算中一直占有8.3%—9.1%的比例。

  2.中国乡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在我国广大贫困的农村地区,虽然实行了义务教育,而且近两年又在执行“年费义务教育,”但是中小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所规定血液的依然大有人在。教育经费不足问题仍然切实的存在。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制约着教学设施的完善。二、中日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对比

  2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1.日本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在日本农村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

  每班由一名教师负责,除极少数情况外,这名教师负责所有科目的教学

  工作。教师们平均每周直接参加教学活动22一23小时。他们在课外也

  花费大量时间在一起工作和制定计划。大约60%勺小学教师为女性。所

  有教师的三分之二年龄在40岁以下。一半以上(58%的教师获有四年制

  的本科学位,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师初级学院毕业

  .不到1%

  的教师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们每年教不同的年级,因此,对整个6

  年级的课程和特点均有广泛的接触.通常一名教师连续两年负责统一个班

  级的教学。有才华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经常被分配去负责一年级,

  因为这个阶段被认为是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活中确立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关

  键时期。在初中阶段,教师中女教师也约占三分之二。四分之三的教师

  都有学士学位,有研究生学位的仅占

  1%每周平均授课时数

  为22节,班级平均规模为36名学生。每班都有自己的教室,整天都在

  同一教室中上课。每个班级都配有一名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包括对全

  班学生进行学习和社会生活指导,包括对个人和行为问题进行咨询。班

  主任参加每日和每周的班会并处理班级各种行政事务。

  对9年

  级的学生来说,班主任为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高中进行指导。

  2.中国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相比而言,我国城镇中小学教师工

  资待遇相对较好,但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本来就不高,又受地方财政的影

  响,很多不发达地区依然存在着拖欠工资的现象,教师教学积极性

  严重受挫。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进而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现象:农

  村教育质量问题是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共同

  3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的重要问题。在中国的农村,教育质量相对较差,与城市教育质量相比差距较大。

  三、中日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对比1.日本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在日本农村,小学的校舍是简易和功能性的。通常校舍为三层长方形的水泥建筑,缺乏中央供暖和空调。气候寒冷时一般在室内使用炉子。缺乏装饰和布置被认为有利于儿童集中精力学习和培养性格。然而,所有学校的教育设施齐全,包括图书馆、音乐室、艺术室、体操房和操场。75%勺公共学校有游泳池。校长和教师的办公室均在一楼。同一年级教师的办公桌相连,授课之余,教师在这种面对面的环境中备课和休息。这有利于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各个年级的教室在同一部位或者同一层楼,各个班级均有各自的教室。桌子通常面对黑板而放,每排宽度为两个座位,每对座位一般由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使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桌子重新安排成马蹄形,以便促进班级讨论,或者安排4一6个桌子为一组,以开展分组合作活动。多数公立小学没有校服,但所有的学校均要求学生有如校帽或校徽等标志物。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购买统一的运动服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2.中国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从总体上看,虽然现在中国已逐年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但仍然还未达到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准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依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这一目标还未达到。我国教育总资源在没有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更如纸上谈

篇十一: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P>  日本农村生活小记

  张家勇1

  农村出生、农村成长的我对日本农村的发展和演变满怀好奇,今年暑假报名参加大阪大学留学生中心举办的短期Homestay项目,终于有机会到日本普通农家小住四天,零距离体验日本农村生活。接待我的日本农家位于日本兵库县佐用郡佐用町的一个小村庄,三代同堂,男主人小嶋逸也今年80岁,退休教师兼职农业,女主人小嶋阳子今年73岁,擅长料理和服装制作,儿子小嶋明人今年49岁,三河小学教师,儿媳小嶋麻友美今年44岁,佐用町高中英语教师,孙子小嶋岳今年15岁,喜好棒球。佐用町和中国农村乡镇属于同等层次,约有7千户2万人口。男主人精神矍铄,三餐饮食要超过一般年轻人,每天坚持农业生产,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供养全家,后来才知道他还兼任佐用町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家乡有山,名曰大别山,佐用町亦有山,名曰大抚山。晚秋到初冬,大抚山朝雾亦梦亦幻,成为日本称奇的一景。家乡有河,名曰史河,佐用町亦有河,名曰千种川。千种川名列日本百川之选,潺潺流水清澈见底,鲇鱼嬉戏游乐历历可见,随意垂钓皆为上品名物。距家不远是颇有名气的乙大木谷棚田(梯田),平淡无奇居然也获得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美丽乡村奖,进入日本棚田百选。看着绵延起伏的群山和蜿蜒曲折的河流,问及是否皆属私人所有,主人答曰山大多数属于私有林,少部分是国有林,私有林亦可随意攀登游玩,无须事先征得同意,河流则属于全民共有。山川秀美自然惠及百业、福泽万众。以佐用町自产农作物及天然风物为食材的手打面、自然薯、鲇鱼干、大豆乳等风味独特、声名远播。资料显示,日本1950-1977年城市化水平从37.5%上升到76%,短短三十年跨入世界高水平行列。早在五十年前,佐用町农业就摈弃畜力实现机械化,春种秋收都使用农用机械,每家都有全套机械设备。主人不无自豪地展示家里全套农用机械,有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脱耕机、插秧机和运输车等等。虽然都是小型设备,价格却都昂贵,他们每家都自己添置,不会数家合伙出资共享。原因是日本从事农业生产很难赚钱,大多数农民其实是兼职,他们平日要上班,农忙季节也是利用节假日,大家节假日都是一样,所以合用农业机械几乎不可能,这点和家乡农民互帮互助的习惯很不一样。佐用町蔬菜瓜果生产也使用塑料大棚,大棚内种植西红柿、西瓜、南瓜和香瓜等品种,大棚外也有冬瓜、山药、猕猴桃、大豆和水稻等作物。稻田有细渠灌溉,水量充沛、流淌顺畅,细渠宽度约一尺,水深约半尺左右。千种川里偶尔可以看到不起眼的水坝,坝高和国内的相比要矮许多,河水轻松翻坝流淌,应该不会影响生态。车行岸边不时看到有人站在水中央或坐在石头上垂钓,据说他们都是垂钓协会的会员,经协会特许才能垂钓。向日葵是佐用町标志性植物,每年7月中下旬都要举办向日葵观赏会,佐用町南光地区每年种植向日葵150万株,观赏会周边约有70万株。大块田地里有机栽培的全部是各色品种的向日葵,紫色、黄色和红色都有,颇为壮观。佐用町以向日葵籽为原料开发出很多日用产品,例如洗浴液、向日葵油、香皂和美食等。很早就听说日本农村的土地属于私人所有,和老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民只有承包权和使用权不同。我也听说日本农村有的家庭完全没有土地,有的则有很多。这次深入日本农家终于明白个中道理,二战结束初借助政府力量农村家家都分得田地,后来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影响,日本农业挣钱难且辛苦,政府也不直接对农业补贴,祖传田地通常只传给子女中的老大,其余弟妹从而成为没有田地的农民,他们要么在当地做公务员、邮政员、教师、售货员,要么自己开料理店、美容店和杂货店,要么到附近城市的公司做职员。为何兄弟姐妹

  1

  张家勇(1972-),男,安徽金寨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访问学者。1

  只有一人继承田地,而其他人没有意见呢?原因是平均分配各得小块田地,大家都无法生存,实在没有必要为无法养家的小块田地争来争去,如果老大不乐意从事农业生产,其他兄妹也可以接手。日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国内相似,绝大多数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甚至都80多岁了,男主人就是一例。他们大多是退休人员,每月都有政府发放的年金(养老金),从事农业生产其实纯属业余爱好。主人家有三个孩子,只有老大留在佐用町做小学教师,弟弟和妹妹都在姬路市工作生活,只有新年放假时才会回家看望父母。日本农民20-60岁时每月定期交纳保险费,年满65岁的后每月领取养老金,每月大约6万日元,基本能够满足日常开支。如果没有按照要求缴纳保险费,每月养老金就会少些。男主人介绍,佐用町没有子女的老人家庭为数不少,晚景颇觉凄凉。没有历史会让人觉得浅薄,佐用町以拥有千年琉璃寺和数百年古宅为荣。佐用町现存江户时代的因幡街道,古代书籍、古代建筑和古代文物得到妥善保存。我们参观的民宅已有数百年历史,房屋格局和家具陈设仍尊古训,悬挂在天花板的狼牙棒和长矛价值不菲。掩映在丛林里的琉璃寺也是历史悠久,公元728年遵照圣武天皇敕令开山修建,1300年以来香火不断,成为高野山真言宗名刹。琉璃寺本堂大钟和不动明王坐像是日本重要文化遗产,供奉的主神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琉璃寺附近蔚然深秀,日本纯种猴群与游人同乐,游泳捕鱼样样精通,被称作日本的孙悟空。佐用町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虽然部分道路稍嫌狭窄,但都是路基结实,柏油路面,交通信号完备,车行平稳顺滑。佐用町是日本典型乡村小镇,大型超市、病院、体育场、公民馆、音乐厅和文化馆等文教卫生设施完善,你不会料到乡村小镇居然有全世界对外公开的最大直径的望远镜(直径两米)兵库县天文馆就建在佐用町大抚山的最高峰顶,,如果有兴趣,可以夜间观测天象。树木繁茂、河水清澈、庄稼喜人、农家安居乐业,这就是日本农村给我留下的印象。返校当晚第9号台风裹挟着豪雨突袭佐用町,电视里连篇累牍地报道,18人死亡2人下落不明,所幸主人家安然无恙,心中稍安。

篇十二: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P>  农户副业企业计划新村工厂计划以及农村工业园区计划也都是政府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建的重要举措第三培育和发展互助合作型的农协通过对各类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指导以此促进城乡实现共赢

  1、因地制宜型:日本造村运动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乡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资源、尊重地方特色为典型特点,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来发展和推动农村建设,最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繁荣,以日本的造村运动最为典型。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了提升社会发展的速度,实行了一套城市偏向政策,注重发展城市工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求快速推动整个国家的繁荣。在这种策略引导下,势必会导致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农村发展的落后。为了振兴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率先在全国发起了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造村运动。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扶持下,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为世人称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首先,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的地形特点、自然条件状况,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譬如水产品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牛产业基地等。其次,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采取对农、林、牧、副、鱼产品实行一次性深加工的策略。再次,充分发挥日本综合农协的作用,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建立产业链,促进产品的顺利交易。接着,通过完善教育指导模式,开设各类农业培训班、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补习中心,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知识。最后,政府对农业生产给予大量补贴和投入,支持农村发展。造村运动振兴了日本农村经济,促进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日本经验总结: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体的乡村治理实践中,非常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通过整合和开发本地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经济优势,从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产品。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很难找到适用于各地区的标准化乡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乡村治理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的整体效益。2、自主协同类型:韩国新村运动自主协同型模式是以创造低成本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努力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相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以韩国的新村运动为代表。和日本造村运动的背景相似,韩国新村运动也是在国内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壮大城市发展,由此导致了城乡两极分化、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下开展的。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改善城乡关系、推动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决定在全国实行“勤勉、自助、协同”的新村运动。自主协同型的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具有科学的发展策略。第一,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破旧的现状,政府在乡村积极兴建公共道路、地下水管道、乡村交通、河道桥梁,以此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第二,通过改变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水稻新品种,增种经济类作物,建设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农户副业企业”计划、“新村工厂”计划以及“农村工业园区”计划也都是政府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建的重要举措第三,培育和发展互助合作型的农协,通过对各类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指导,以此促进城乡实现共赢。第四,在各个乡镇和农村建立村民会馆,用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第五,政府在农村中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活动,提高乡民的知识文化创造性地让农民自己管理乡村和建设农村。新村运动的实施改变了韩国落后的农业国面貌,重新焕发了乡村的活

  力,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韩国经验总结:自主协同型模式是在城乡差距十分大的国家或地区非常实用的一种乡

  村治理模式。一方面,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对农村进行整治和改造;另一方面,长期处于贫困处境的农民,也非常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落后的现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增加经济收入。

  3、循序渐进型:德国村庄更新循序渐进型模式是将乡村治理看做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这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调整,对农村改革进行规范和引导,逐渐地将乡村推向发展与繁荣,以德国的村庄更新为典型。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36年,政府通过实施《帝国土地改革法》,由此开始对乡村的农地建设、生产用地以及荒废地进行合理规划。1954年,村庄更新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在《土地整理法》中政府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在此之后,德国的巴登威滕堡州、巴伐利亚州都陆续出台了村庄更新的发展计划。1976年,德国在总结原有村庄更新经验的基础上,不仅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到修订的《土地整理法》,而且试图保持村庄的地方特色和独具优势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顿完善。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其中对于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庄更新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的重要地位,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德国村庄更新的周期虽然漫长,但是所发挥的价值和起到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乡村治理来说,这种对村庄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更能使农村保持活力和特色。德国经验总结:循序渐进型模式是针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不断调适现行的乡村治理目标、方式和手段,以求实现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循序渐进型的乡村治理模式下,政府通过宏观上的规划制定和综合管理,依靠制度文本和法律框架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4、精简集约型:荷兰农地整理精简集约型模式是指在国土面积不大、乡村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通过整合现有农村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荷兰的农地整理为代表。荷兰的国土面积仅为4万多平方公里,却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这样的成就和荷兰乡村实行的精简集约型的农地整理模式是密切相关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政府就颁布实行了《土地整理法》,明确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各项职责和乡村发展的基本策略。在此之后通过的《空间规划法》对乡村社会的农地整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乡村的每一块土地使用都必须符合法案条文。1970年以后,荷兰政府重新审视了农地整理的目标,通过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避免和减少农地利用的碎片化现象,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和完整性。从荷兰农地整理推行的发展方向来看,政府已经改变了过去单方面只强调农业发展的单一路径,而转向多目标体系的乡村建设。譬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提高自然环境景观的质量;合法规划农地利用,推进乡村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需求等。通过农地整理,荷兰的乡村不仅环境良好、景观美丽,而且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日益优越。

  荷兰经验总结:精简集约型模式是国家在农村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通过对乡村的精耕细作、多重精简利用的方式,达到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精简集约型模式运作下,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乡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村庄城市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5、生态环境型:瑞士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型模式是指政府在乡村建设中,通过营造优美的环境、特色的乡村风光以及便利的交通设施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增值发展,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其中瑞士的乡村建设最为典型。随着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瑞士的农村和农民不断减少,但是瑞士政府依旧将乡村发展作为推动国家前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乡村社会的繁荣。从瑞士政府对于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上来看,十分重视自然环境的美化和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瑞士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农业发放资金补助,向农民提供商业贷款,帮助其改善农村环境。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自筹资金的方式,政府为乡村建设学校、医院、活动场所以及修建天然气管道、增设乡村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此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政府对乡村的持续性改造下,使得村庄风景优美,生机盎然;乡村静谧,环境舒适宜人;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并且交通便利。现阶段,瑞士的乡村将农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以环境优美著称,有着独具特色的田野风光,因而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和户外旅行的好去处。瑞士经验总结:生态环境型模式是以绿色、环保理念为依托,强调将乡村社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休闲价值、旅游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相结合,从而改善乡村生活质量,满足地方发展需求。生态环境型模式在工业6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以及乡村建设已经达到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比较适用,也是农村现代化的样板。6、综合发展型:法国农村改革综合发展型模式是指以满足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为核心,通过农村建设的集中化、专业化以及大型化方式,推动乡村的综合发展,以法国的农村改革为典型。法国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是一个工业强国,又是一个农业富国。法国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主要是缘于法国政府采取了适宜的发展策略,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改革。法国农村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发展一体化农业”+开展领土整治。所谓“一体化农业”,就是在生产专业化和协调基础上,由工商业资本家与农场主通过控股或缔结合同等形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企业方式,把农业与同农业相关的工业、商业、运输、信贷等部门结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一体化农业”能够将农业和其余相关部门集合起来,通过其他部门和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带动农业建设,实现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在发展“一体化农业”的同时开展领土整治,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和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实现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加快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法国在进行农业一体化改革和开展领土整治工作中,政府都非常强调应用财政扶持、技术保障以及教育培训等综合的方式来支持乡村建设,助推乡村社会的善治。这些措施最终能够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使得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发展速度、经济水平和预期目标趋于平衡。法国经验总结:综合发展型模式是在国家整体规划和科学指导的精神下,通过有效协同的方式,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很好地整合了社会中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使其共同致力于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综合发展型模式非常强调完善的合作机制,以融合和互促的手段建设利益共同体,形成工农共同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实现。

  7、城乡共生型: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乡共生型模式以遵循城乡互惠共生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面,以美国乡村小城镇建设为典型。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非常推崇通过小城镇建设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20世纪初,美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中心过度拥挤,导致许多中产阶级向城市郊区迁移,极大地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再加上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小城镇功能设施的齐全以及自然环境的优越,进一步助推了小城镇的成长和发展。美国小城镇的发展与政府推行的小城镇建设政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60年,美国推行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大城市的人口分流来推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在小城镇的建设上,美国政府非常强调富有个性化功能的打造,结合区位优势和地区特色,注重生活环境和休闲旅游的多重目标。小城镇有着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能够对全镇的经济社会进行统筹监管,保证小城镇发展的有序与稳定。由于美国城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形成,因此,美国小城镇建设能够很好地带动乡村的发展。美国经验总结:城乡共生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多见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以农村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发达的城乡交通条件为基础,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在城乡共生模式下,政府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乡村生态、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8、伙伴协做型:加拿大农村计划伙伴协作型模式是指在互相交流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通过跨部门之间的协商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最终共同致力于乡村善治目标的实现,以加拿大的农村计划最为典型。加拿大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也存在着城乡之间贫富分化的情况。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提升乡村社会的活力,加拿大政府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计划》,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治理以及村民的就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力度。加拿大伙伴型乡村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通过建立跨部门的农村工作小组支持和解决乡村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第二,建立农村对话机制,定期举办农村会议、交流学习、在线讨论等活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为民众排忧解难;第三,构建农村透镜机制,使各级政府部门官员站在村民立场上,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四,推动和组织不同主题的农村项目,激发企业和个人到农村创业的激情;第五,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网站,为村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专家指导建议。通过农村协作计划的实行,政府成了维护村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好伙伴,极大地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加拿经验总结:伙伴协作型模式改变了以往政府高高在上的形象,政府通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与村民形成了新型的合作伙伴,积极帮助农民改善生活,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快速实现。伙伴协作型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平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社会的整体效益。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至今已形成了八种乡村治理模式。这些乡村治理模式尽管类型多样(有些是自上而下产生的,有些是上下结合驱动的)、特点各异(有些是外生的,有些是内生的),但是其都发挥了政府部门、农民协会、

  乡村精英、普通村民、城市、企业、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的功能作用和内在价值,充分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思路,从而实现了乡村社会的稳定繁荣发展。

推荐访问:日本乡村公共设施 日本 公共设施 乡村

热门文章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