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14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14篇)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基层人员培训方案目录一培训对象四培训大纲及主要内容共计32学时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14篇),供大家参考。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14篇)

篇一: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基层人员培训方案目录一培训对象四培训大纲及主要内容共计32学时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指导各地做好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提升试点地区基层人员的心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制定本培训方案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基层人员培训方案

  目录

  一、培训对象.............................................................................................2二、培训目标.............................................................................................2三、培训原则和方法................................................................................3四、培训大纲及主要内容(共计32学时)..............................................3五、培训考核方式....................................................................................6

  1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指导各地做好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提升试点地区基层人员的心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培训对象本培训方案主要针对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基层工作人员,包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精神障碍防治的专兼职医务人员。(二)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及相关部门基层工作人员:街道(乡镇)或居(村)委会工作人员,网格员、民警、民政干事、残疾人专职委员,及社区救助站、职业康复站工作人员等。(三)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基层工作人员: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师、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工会(共青团)等基层组织工作人员。二、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受训人员掌握以下技能:(一)了解精神心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在伦理规范的指导下开展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2

  (二)熟悉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基础知识,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特征,生活应激与压力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等。

  (三)掌握一定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科普宣教能力,掌握基本的宣教方式方法,帮助群众获取专业精神心理服务资源。

  (四)能够初步运用一般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基本的心理干预方法,为具有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人群、重点人群、特殊人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协助其解决日常问题;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协助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开展应激管理和心理支持。

  三、培训原则和方法(一)实效性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注重培训实效。(二)分类培训原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内容的基层人员,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块,提高对基层心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三)培训方式灵活性。结合社区工作实际,采取案例示范、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加学员的参与度,提高培训质量。四、培训大纲及主要内容(共计32学时)

  3

  培训内容采用“8+X”模块化设计,所有受训人员需要参加8个基本模块的培训,并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选择特定的附加模块进行培训。8个基本模块如下:

  (一)基础知识模块(4个学时)。与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1.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素养的基本内涵,心理保健的原则和方法,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和原则,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关系等。2.精神心理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精神卫生法》《民法典》《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内容要求。

  (二)科普宣教模块(2个学时)。科普宣教的基本原理、方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科普宣教资源的获取途径等。

  (三)问题识别模块(4个学时)。聚焦于提升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理解、识别和转介能力。1.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如失眠、焦虑、抑郁、痴呆等精神障碍主要表现特征;2.家庭(邻里)一般心理冲突的识别及原因分析。

  (四)人际沟通与干预模块(8个学时)。主要包括与具有常见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人群的沟通原则,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及时识别有关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在此基础上运用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提供支持和帮助。1.常用的有效沟通原则和具体方法:有效沟通的一般原则,同理心与理解,倾听与表达;提问与引导式发现,冲突管理

  4

  和高难度沟通技巧等。2.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支持性心理干预技术、心理教育、认知及行为干预一般策略等。

  (五)生活压力与应激管理模块(4个学时)。主要包括:1.应激(压力)的定义,应激人群的常见反应、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识别。2.应激的应对和自我管理技术:应对应激的资源,应激的一般处理方法,重大公共事件下应激的处理方法,压力的自我管理技术。

  (六)精神康复管理模块(2个学时)。主要介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和管理等相关知识:如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的意义、类型;精神康复服务的对象、原则和主要方法;精神康复人群家属的协作;康复人群的社会化等。

  (七)重点人群服务模块(4个学时)。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留守、流动、困境)、孕产妇、老年人(失独、无赡养、伤残)、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的心理特征、主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心理支持和解决问题技能等。

  (八)特殊人群服务模块(4个学时)。主要针对基层无业人员、流浪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心理特征、常见心理问题、心理支持和解决问题技能等。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增加风险评估与转诊培训模块(4个学时):包括社区常见精神疾病患者自杀、冲

  5

  动和暴力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紧急处理的基本技巧,转诊指征、途径和方法等。

  针对基层其他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需要增加相应的培训模块。

  五、培训考核方式在培训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针对本次培训的意见建议、既往实践案例分析、培训心得等。可对完成受训学时和问卷调查的学员给予培训学时证明。

  6

篇二: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目录

  一、建设背景........................................................2(一)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2(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3

  二、建设思路........................................................4(一)建设理念..................................................4(二)建设目标..................................................4(三)建设意义..................................................5

  三、建设内容........................................................6(一)搭建一个集心理评估、预警、教育、宣传、干预功能,全面覆盖社区的智能心理服务平台..............................................6(二)一批针对社区居民进行全面心理服务的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7(三)建设一系列统一规范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标准..................7(四)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社会心理大数据应用服务..................8(五)发布一份《社会心理服务年度工作白皮书》....................9

  一、建设背景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求2016年6月,中央综治办出台了《关于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

  点的通知》,明确提出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要求,更好地指导基层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前期摸底和综合评估,决定将北京市丰台区等12个地区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力争将联系点打造成示范点,通过搭建形成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健全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机制、探索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有效预防个人案(事)件发生,要充分发挥以点带面和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健康中国”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应重视心理健康,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宣部、公安部等22个部委联合发文,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等),“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调适技能及综合心理素质,来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求各级单位、部门积极认领各自工作模块内容,制订心理健康工作规划,集合内部专业人才与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资源力量,协作推进开展相关工作,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服务。

  2018年11月19日,国家十部委联合发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通知》,也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通过热线、网络、APP、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

  综合以上国家政策对“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指导建议,在各联系点率先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多途径建立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平台,有效倾听群众心声,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心理需求,疏导不良情绪困扰

  1

  和心理压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心理服务,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充分维护和保障社会心态稳定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且亟待解决的工作。(二)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社会民众在就业谋生、教育医疗、人际交往、家庭关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困扰和需求日益凸显,引发的社会心理和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一些在行为、心理、生存方式、所处经济地位和社会层次上有别于普通民众的特殊人群,包括刑释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他们普遍具有经济窘迫、抵制力差、流动性高、社会地位低下等共性特点,而且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很难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相对固定的社交圈,加上这些群体的高度流动性,既容易受到犯罪分子蛊惑裹挟走向歧途,也容易受到他人侵害迫害。如果对此类人群不及时予以特殊关注,会对社会稳定带来很大隐患。

  (社会心理服务人群分类)2019年10月20日发生在某市小学11岁女生被不足14岁的初中男生杀害的恶性事件,给全社会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同时又一次让大众认识到借助心理大数据的智能平台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服务,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加快平安城市建设迫在眉睫。通过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做好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的心理健康排查工作,实现动态管控,积极开展“心理防控工程”建设,调动社会资源,加强

  2

  心理疏导,给予特殊关爱,帮助其快速融入社会,集中化解涉及特殊人群的社会矛盾与实际诉求,较大限度消除涉及特殊人群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大限度减少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二、建设思路

  (一)建设理念社会心理服务智能平台建设工作将以“心理大数据指导智能型社会心理服务

  工作体系”为核心工作理念,制定科学实用的社区居民心理工作机制、工作标准,依托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服务载体覆盖全体社区居民,以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委会)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为专业工作落地基地,充分利用社会专兼职心理工作骨干队伍,有序有效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监控重点人群的心理动态,及时预警、矫治,维护社会稳定,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常态化的心理健康评估、心理调适、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二)建设目标

  为充分保障心理健康服务落实到每一个居民及重点人群,本次智能平台的整体建设目标是构建整套基于移动互联网、心理大数据、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标准的“社区居民及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智能综合平台”,希望达成以下目标:

  搭建一个集心理评估、预警、教育、宣传、干预功能,全面覆盖社区的智能心理服务平台(PC端及APP端),通过APP为社区居民及重点人群提供随时、随身、随地的心理健康服务。

  建设一批针对社区居民、重点人群进行全面心理服务的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确保区县、街道及村、社区的心理工作规范化、体系化的开展。

  在此基础上,建设一系列统一规范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标准,预防社区居民尤其是重点人群危机事件的发生;通过定期、持续性的心理数据获取,构建社区的心理大数据,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社会心理大数据应用服务,借助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服务,为社会稳定团结工作做好有力辅助;根据社区心理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对年度心理服务工作进行总结,每年发布相应工作的白皮书。

  3

  (三)建设意义心理大数据指导下的社会心理服务是完全建立在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是

  心理服务工作科学性、有效性、规范性的核心基础,是对重点人群心理危机进行准确预警并及时给予有效干预、矫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有力保障,是维护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提升社区居民心理和谐指数的有力保障。其建设意义为:

  首先,应用多种心理学专业技术方法,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收集社区居民及重点人群的思想意识、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等多维结构化心理数据,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其次,根据大数据,定位重点人群心理问题,及时预警,由心理骨干人员及时进行矫正,避免危机事件发生;

  再次,根据大数据,分析人群心理服务需求,明确心理服务重点,借助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及讲座、工作坊、团体活动等专业活动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服务,满足居民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第四,逐步建立“居民心理服务数据模型”及“重点人群心理预警与干预机制数据模型”,确定心理服务的内容、方法、周期等,提高心理预防工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第五,借助心理数据制定心理工作机制,指导心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化地有序、有效开展。

  最终可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社会心理服务整体工作标准,深化推进整个社区心理服务工作有效、有序开展。

  4

  三、建设内容(一)搭建一个集心理评估、预警、教育、宣传、干预功能,全面覆盖社区的智能心理服务平台

  智能心理服务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立足于“发现问题——问题分类——解决问题”的服务理念。首先,重点人群、社会居民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心理测评,根据心理测评结果聚焦高风险人群,通过及时主动外呼,进一步筛查心理健康高危人员。同步启动心理预警机制快速实施心理干预,有效避免由重点人群、社会居民心理因素导致的危机事件。可全面覆盖社区居民、重点人群、咨询师、心理管理人员等各层面心理工作应用人群,能够满足分级管理模式,满足社区居民、重点人群、咨询师、心理管理人员等各级人员的需求。

  主要包括心理测评、预警、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数据中心等功能模块,具体如下:

  心理评估、预警功能:通过心理测评模块,可对社区重点人群、社会居民进行压力水平、睡眠质量、压力应对方式等多个维度的心理评估,形成个人心理测评报告,预警高风险人员;一旦社区重点人群、社会居民出现高危人员,心理管理人员可在后台及时获得高风险人员的预警信息,筛查问题人群,定位重点关注对象,及时预警,避免各项风险;

  主动干预功能:结合高风险人群预警信息,对检出症状的人群准确定位、主动干预。由心理咨询师呼出电话,通过结构性访谈评估风险,为组织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并对有咨询需求的个体进行及时干预;

  5

  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看资讯”、“微课堂”、“心理调适”模块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科普知识,包括心理资讯、心理课堂等,帮助社区人员及时利用资讯、音乐、文章等疏导情绪缓解压力,学习心理科普知识。(二)一批针对社区居民、重点人群进行全面心理服务的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

  除了线上的社会心理服务智能平台,需具备落地的各级心理工作点,确保区县、街道及村、社区的心理工作规范化、体系化的开展。依据联系点的实际情况,为其建设三级心理服务中心,即在区县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街道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分中心,在社区、村级建设社会心理服务站。

  在区县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对下属单位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考核,并依据汇总的数据分析,进行综合管理。在街道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分中心,一方面可进行任务下达、指导监督,一方面向上级汇总心理数据。在社区、村级建设社会心理服务站,执行下达的任务,开展具体的心理工作,也可向上级汇总心理数据。

  在区县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是对下属单位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考核,并依据汇总的数据分析,进行综合管理的专业场地。

  在街道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分中心,一方面可管理本街道的心理工作,进行任务下达、指导监督,一方面向上级的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汇总收集的心理数据。

  在社区、村级建设社会心理服务站,要根据上级心理服务分中心的规划和要求,具体承担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训练、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等工作。

  6

  (三)建设一系列统一规范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标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标准对心理服务人员业务能力以及发生危机事件后的干

  预机制做出统一要求。对试点地区的工作培训、日常管理与危机干预提供指导建议,并为综治(“平安建设”)的落实成果的定期考评提供参考。

  第一,明确各级服务平台的专兼职心理工作者的特定职责及评价标准,统一开展培训和岗前考核,熟练运用软硬件工具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工作,满足三级网点的服务需求,确保社会心理服务队伍的专业性。

  第二,制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日常管理办法,规范心理服务的内容和流程。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服务模式,为高危人群提供面对面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个案服务,为居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公益宣传普及,为存在相似心理问题的人群进行集中服务等。让社区(村)各级干部参与到服务平台的日常管理之中,提高日常管理效率与服务的实效性。

  第三,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开辟线上、线下通道,倾听群众心声,对于各类人群存在的心理问题,主动进行疏导;由群众自发寻求心理疏导,服务平台应及时响应需求;对于重点关注人群,采取强制性服务,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第四,强化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列入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中。定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陪训和实战演练,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援助服务。以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为导向,融合综治、卫生计生、教育、公安、医疗等机构的力量,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强制性或自发性的服务。此外,联动各级心理服务平台,在社区(村)、街道(镇)和区(县)各层级服务能力范畴内开展重点关注对象的矫治和疏导工作,将服务对象合理分流,优化资源利用率。(四)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社会心理大数据应用服务

  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的服务平台,对各类人群的心理数据进行收集并进行结构化分析,能够衍生出一系列基于社会心理大数据应用的服务,例如:

  实现群体事件的危机预警,探索群众心态的规律并预测社区人群心态的未来发展趋势,预防危机发生,确保社会治安;

  构建刑满释放人员心理行为模型、社区居民心理和谐指数模型等针对不同人群的评价标准,为重点人群的问题筛查提供分级标准;

  为综治办提供半年度或年度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7

  优化社区心理服务的工作模式,修订具体的工作方法,探索形成符合我国社区实情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综治办的维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五)发布一份《社会心理服务年度工作白皮书》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查漏补缺,我们建议根据心理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对年度心理服务工作进行总结,每年发布相应工作的白皮书。

  白皮书能够将该年度各项心理服务工作进展量化呈现,例如各级人才培养情况、各级服务中心建设情况、社区居民及重点人群心理预警情况、心理咨询治疗与危机干预工作情况,从根本层面掌握民情民意。

  以上相关方案是由江苏卓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于2019年6月,如有任何问题,欢迎致电进行咨询了解!

  8

篇三: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公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1],心理健康服务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服务是指运认真理学及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削减各类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询问、训练等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扬训练、心理询问、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2-3]。自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心理健康服务在降低人们罹患躯体疾病风险、保持个人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量、有效把握医疗成本[4]、监测和缓解社会舆情[5]、化解社会冲突、培育社会心态、有效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富强进展等方面均发挥了乐观而显著的作用。但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现阶段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服务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路径与运行模式进行乐观的探究,努力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专业化、多层次、可持续进展的公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应对政策与面临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消灭不仅对疾病的预防与把握、医疗资源的储备与应用、医学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医疗人才的培育等多个生理(躯体)医学领域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而且由疫情所导致的社会压力的极度增加,也使得人们的恐慌与焦虑心情被高度唤起并在人际中快速集中开

  1

  来,成为引发各类心理问题、心理危机大事与社会问题的导火索。公众期望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呈现不断增加、甚至消灭井喷式增长的态势。(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与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2021年2月初,总书记在中心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国务院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到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中来,并制定系列政策文件,对开展心理救济工作的必要性和具体要求进行了具体的介绍与说明。早在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中心政法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6],2021年1月,多部门联合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21年初,为落实中心有关精神,国家卫健委也连续印发了多个通知或者文件,对社会心理服务与心理疏导提出了明确要求,如:1月26日印发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1〕8号)[7],2月2日印发了《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救济热线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1〕18号)[8],2月7日印发了《关于印发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救济热线工作指南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1〕24号)[9]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并在2021年4月,又印发了《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21〕336号)[10]。这些通知和文件的颁布,反映了在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公众心理健康服务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政策一经制定,便得到了社会的乐观响应。截止到2021年9月24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

  2

  产建设兵团以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为主,设立了心理救济热线667条,开通热线座席1232个,热线接听人员7472人,接听电话约63万次①。上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在公众之间普及心理健康学问、培育心理健康观念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极大地降低了恐慌与焦虑心情在人群中的集中速度;削减了由于心理危机所导致的自杀、死伤大事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有效地维护了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于此同时,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照旧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与挑战。(二)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科学良好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维护公众心理健康的首要前提[11]。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公众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构想与初步的实践探究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指挥、全面高效、职责明确、分工细致的网络化运行状态。也较为缺乏特地针对社会突发公共平安大事的心理健康服务快速响应预案。虽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提倡下,大量科研及教学机构、社会组织与企业心理学专业从业者以及志愿人士快速投入到了公众心理健康服务的实际工作之中。但由于当前疫情发生、进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仍存在着心理健康宣扬渠道单一,受众群体多来源于心理学相关领域之内,心理健康观念无法在基层居民社区与偏远地区人口中普及;早期心理危机识别困难、无法对危机存在群体进行准时监控、供应有效的干预措施;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短缺,无法对社会激增的心理辅导需求实现共性化指导;心理健康服务在形式与内容上无法连贯,缺乏组织性与方案性等一系列问题与挑战[11]。

  3

  因而,需对已有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纲领性文件进行进一步的研判,并使之与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行融合,探究构建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统一、高效、连贯的公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应对当前疫情的严峻挑战。

  二、公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三级网络的构建本争辩将预防医学中常用的传染病防治“三级预防”手段[12],与当前疫情下公众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与需求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借鉴已经进展相对成熟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共同构建起包含一级(病因)预防———公众的心理健康训练与科学观念培育、二级(病期)预防———公众心理问题与危机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以及三级(康复)预防———心理康复技能学习与实践的三级公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供探讨。(一)一级预防:公众心理健康训练与科学观念培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实行的措施,是预防、把握和毁灭疾病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具体到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上,则表现为对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学问的训练与科学观念的培育,削减或毁灭引起心理问题与危机的发生因素,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1.培育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树立坚固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观念是协调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纽带。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意识对构建自尊自信的良性社会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现实社会中,很多极端负性大事(如造谣生事、杀医大事等)的消灭,表面上看都是由于个体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学问与观念、无法宣泄自身的心情、

篇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荣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各镇人民政府,工业园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县级相关部门:

  《荣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0月11日

  荣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总体要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荣县、平安荣县,促进公众身心健康,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力争形成富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全县社会治理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平安荣县、健康荣县建设重要举措。到2021年底,全县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党政领导、卫生健康政法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机构支撑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重要内容,构建起前端普遍服务、中端监测预警、末端精准干预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心理健康服务网络逐步覆盖城乡,服务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

  (二)具体目标

  1.健全完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县级设立1个标准化社会心理服务中心;100%的镇(街道)设立心理咨询室;80%以上的村(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其中标准化率各达20%以上。

  2.荣县中学、荣县一中、荣县特殊学校设立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全县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学前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荣县一中创建成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3.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4.县精神病医院、县人民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培育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利用各种资源,建立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5.各镇、各部门结合实际,探索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三、工作任务

  整合资源,搭建三级平台、发展四支队伍、建立六大机制、开展七项服务,健全覆盖全社会各级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开展各类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一)搭建三级平台,构建全覆盖心理服务网络

  1.设立县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县综治中心建立标准化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为镇(街道)、村(社区)提供技术支持,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团体辅导、转介服务等,为镇(街道)转介的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设立镇(街道)心理咨询室。镇(街道)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机构等设立心理咨询室。普遍开展心理科普知识宣传,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心理需求,为辖区居民提供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咨询、辅导、干预等服务,为村(社区)转介的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安排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答疑释惑、心理咨询等服务。

  3.设立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村(社区)综治中心或综合服务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开展辖区居民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行为问题人员排查、评估、疏导及转介等服务。

  (二)建立四支队伍,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育

  1.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民政、人社、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政策,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组织开展社会工作人员心理学教育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整合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荣委发〔2019〕11号)要求,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

  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为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疏导、关系调适、精神慰藉、救助帮扶等服务。

  2.培育专业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充分发挥县精神病院、县心理协会等专业优势,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心理机构等协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通过选派进修、短期培训、专题培训、分片指导等形式,培育一批专业心理咨询人员队伍。研究制订激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

  3.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依托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发动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教师、医务人员、心理学专业学生等参与心理健康服务。探索制定支持引导志愿者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鼓励和规范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的发展。

  4.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加大精神科、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增加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依托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精神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提升精神科医师数量和服务水平。综合医院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开展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识别和转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人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临床医师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建立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师带徒制度,强化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的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干预等。建立全县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强化专业化和系统化建设,开展救援人员、受灾受伤群众的心理服务。

  (三)建立六大机制,确保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落实

  1.建立专业培训机制。依托县精神病医院、心理学会等,开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专业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等心理健康、社会治理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提升心理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

  2.建立筛查报告机制。镇(街道)、村(社区)及政法、卫生健康、公安、司法、民政、残联、信访等部门将心理问题筛查融入日常工作,对本辖区、本系统家庭矛盾突出、邻里关系不和、发生重大家庭变故等重点人群及特殊人群开展常态化筛查,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潜在心理风险的人员,分类建立筛查台账,实行动态监测管理。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镇(街道)心理咨询室、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分别于每月、每季度、每半年逐级上报辖区内排查出的重点心理问题人员信息;公安、司法、民政、残联等部门依照属地管理将重点人员信息反馈到镇(街道)心理咨询室、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实现信息互通。

  3.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每半年、每季度对辖区内报告的重点人员信息进行综合研判,主要分析存在问题的性质、特征、起因、规模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及时发现、疏导和干预社会不良心态,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

  4.建立部门协同机制。政法、卫健、宣传、教体、民政、残联、公安等部门明确人员负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村(社区)、镇(街道)、县信息交换制度,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时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协同解决筛查出人员的心理问题和具体问题。

  5.建立转介干预机制。建立村(社区)、镇(街道)、县转介干预机制,村(社区)对筛查出的心理问题人员进行初步评估疏导,对不能解决或者心理问题严重的人员逐级转介到镇(街道)心理咨询室、县社会心理服务分中心开展心理服务,对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患者及时转介到医疗机构治疗。

  6.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县心理协会建立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公众号、热线电话等提供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服务。健全完善荣县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培训和演练,对因经历重大变故、自然灾害、重大危机、重大意外等产生重大心理创伤者,或因心理问题导致自杀倾向、行为失常等严重心理障碍人员开展危机干预,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

  (四)开展七项服务,促进各类人群心理健康

  1.开展群众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服务。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网络,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及渠道,综合运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方式,通过开通心理健康栏目、播放公益广告及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引导广大群众营造积极心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增强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心身同健康意识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农村等活动,根据人群生活和工作特点,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心理健康科普活动,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和减少极端事件发生。到2021年,城乡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50%以上。

  2.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服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学校建立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评估和心理疏导等。中小学校(含职业中学)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开展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儿童心理发展,引导儿童保持心理积极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结合听力障碍、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建立学校、家庭、村(社区)联动机制,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创伤干预。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考评范围,整合综治中心、教育系统等心理服务资源,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为未成年人及家属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服务。

  3.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规模较大、员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要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等设立心理辅导室,或按照《四川省工会职工心灵驿站标准(试行)》,积极创建职工心灵驿站示范点,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规模较小的企业或单位可通过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广泛开展职工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和心理健康体检,定期举办自我成长、婚姻家庭、亲子关系、情绪调节等公益讲座,提升职工心理健康意识,培养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

  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能力。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访谈、个案辅导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积极探索将心理健康体检纳入职工健康体检项目。

  4.开展就诊患者心理健康服务。整合现有资源,结合平安医院建设、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全面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推动心理咨询、心理评估、治疗技术在临床诊疗中普及运用,强化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县精神病院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为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县妇幼保健院将心理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鼓励县中医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在诊疗活动中提供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干预或转介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辖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

  5.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发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阵地作用,对空巢、丧偶、失能、失智、留守老年人,遭受性侵犯、家庭暴力和孕产期、更年期等妇女,流动、留守、孤独症儿童,残疾人及其家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婚姻登记机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等积极组织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6.开展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公安、司法、信访、民政等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为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及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帮助其融入社会。有效运用镇(街道)、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立基层综合管理小组,结合矛盾多元化化解,健全特殊人群心理沟通、评估及心理干预机制,强化心理评估、疏导及干预。制定特殊人群日常筛查及个性化疏导方案,个性化心理疏导覆盖率达60%以上,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发生。

  7.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服务。进一步健全精神卫生三级防治网络体系,100%的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关爱帮扶小组,严格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信息交换制度,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个案管理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及时掌握患者动态。整合民政、残联、医疗等资源,建立健全医院社区相结合的精神康复体系,通过开展开办多种形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为居家患者提供精神康复服务,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60%以上。县精神病院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开展严重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护理知识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50%以上的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健康教育。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水平,探索建立患者免费门诊服药机制,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衔接,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探索建立患者监护人责任险制度,提高监护人保障力度;强化监护责任落实,严格执行以奖代补政策。到2021年,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以上,在册患者治疗率及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80%以上。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9年10月)。制定《荣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县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及专家组,召开启动会,全面启动试点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9年11月到2021年6月)。各镇、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和试点方案,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开展试点特色创建。定期开展技术评估,针对薄弱环节,突出重点,持续改进。按照时间节点,开展试点中期、终末评估。

  (三)评估总结和推广阶段(2021年7月至12月)。接受省市验收,总结特色亮点,巩固试点成果,形成富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纳入平安荣县、健康荣县、文明城市创建主要内容及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成立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委政法委分管副书记、县卫生健康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委政法委、县委宣传部、县科技经信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县文广旅游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信访局、县医保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残联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领导试点工作,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负责试点工作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督促推进;领导小组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领导小组会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成立县级跨行业跨领域专家组,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各镇(街道)设立相应工作机构,全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牵头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协调各配合部门落实工作措施,开展督导检查和汇总数据资料,定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各配合部门要积极作为,共同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可采取全面推进或试点先行的方式,按年度分解和推进目标任务,及时总结经验。

  (三)强化经费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加大对上争取资金力度,县财政局要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试点工作有效推进。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开拓公益性服务筹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社会心理服务领域,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监督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强化政策扶持。县级各部门结合职责分工,研究制定体现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劳务价值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岗位,增加岗位吸引力,充分激发在岗服务人员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及项目支持,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及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远程心理服务平台等,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将心理健康相关机构纳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以心理健康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组织。

  (五)强化指导评估。县委政法委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纳入维稳综治工作考核,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各成员单位、每半年对各镇(街道)工作推进、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等开展评估,并作为年度综合考评重要依据,对工作开展不力或发生重大极端案(事)件的单位和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责任追究。(声明:本文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

篇五: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只做精品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施健康X战略,促进民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到2021年底,X县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X、健康X建设。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健康X评价指标体系。全县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x)中小学100%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中等院校依据中小学标准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100%。(x)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规范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牵头部门政法

  1

  只做精品

  委)(x)逐步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和引

  导医疗机构培养或引进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6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或开设心理门诊。

  (x)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全县建成不少于8个示范心理咨询室。

  (x)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成立1支覆盖全县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积极与X宁安医院、X市精益达戒毒医院有限公司对接,纳入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

  (x)建立规范的社会心理服务示范基地,开展规范的专业培训,规范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行业组织,开展行业规范、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促进心理服务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行业监管覆盖率达100%。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支持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人才培训和培养,建成1个规范化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

  (x)严重精神障碍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

  2

  只做精品

  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以上。(x)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精神执业(助理)

  医师数量,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专兼职精防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x)依托现有资源,探索建立与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按照覆盖率30%的要求,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康复机构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康复服务模式,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在所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中,必须开设康复科(x)。使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x)鼓励和支持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心理人才服务平台,强化心理服务人才的实践技能培训,提升心理服务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全县每10万人口心理服务社会专业人员达到25人。

  (十一)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服务活动,持续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校学生、城市居民、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5%、85%、70%、50%以上。

  3

  只做精品

  (十二)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空巢、丧偶、失独、留守老年人,孕产期、更年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二、基本原则。(x)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最大限度消解社会戾气,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效防范化解管控个人极端事件风险。

  (x)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针对日益凸显的民众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x)坚持突出重点原则。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重点在建体系、带队伍、优服务、强宣传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我县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x)坚持注重实效原则。从我县实际出发,坚持满足群众当前需求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

  4

  只做精品

  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三、主要任务。(x)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由县委政法委负责,

  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的苗头。在村(社区)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居民摸排各类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化解。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安排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答疑释惑、心理咨询等服务。

  (x)开展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县委政法委、卫生健康、民政、公安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基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融入,对有劳动能力者积极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

篇六: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公布!

  转载:健康中国

  为进一步推进和指导各地规范实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简称试点工作),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进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根据试点工作整体目标和2019年试点任务执行情况,2020年4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家信访局、中国残联以办公厅函形式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的通知》。

  2020年试点重点工作包括三方面13项任务。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具体任务包括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保障试点工作经费,开展多部门联合调研评估,分级分类培育人才和建立人才信息库。二是继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包括继续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完善学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完善综合医院心理健康服务。三是继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包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规范心理援助热线服务,加强各部门各行业心理服务、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及家属等重点人群根据需求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机制,针对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一项特色项目。

  湖北省武汉市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地区,亟需开展相关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故在现有64个试点的基础上,增设湖北省武汉市为试点地区。

  一图读懂: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增设试点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一、加强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一)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试点地区应当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委政府领导参加的会议,明确重点难点问题、具体解决措施和结果。

  (二)保障试点工作经费。试点地区财政部门做好相关经费保障。

  (三)省市级多部门联合调研评估。试点地区省级卫生健康、政法、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信访、残联等多部门要对试点工作开展联合调研评估,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及时了解进展,指导和帮助试点地区解决问题。试点地区多部门对每区县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联合调研评估。

  (四)培育人才和建立人才信息库。试点地区多部门应当分级分类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人员建立人才信息库,为当地提供服务。

  二、继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五)继续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试点地区依托基层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2020年底前,以村(社区)为单位,建成率达50%以上。

  (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试点地区所有高等院校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建立心理辅导室的中小学校比例达70%以上。

  (七)完善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50%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八)完善综合医院心理健康服务。2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三、继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

  (九)开展多种形式科普宣传。试点地区必须通过多种媒体包括电视、网络、报纸、宣传折页、科普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各区县每月至少开展1次科普宣传。

  (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规范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试点地区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明确队伍成员与职责任务,每年至少开展2次系统培训和演练。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规范建设和管理,提供7*24小时服务,每年至少对接线员开展4次系统培训,加大指导和考核力度。

  (十一)加强各部门各行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公安、司法行政、信访、民政、残联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每年至少为系统内人员及工作对象、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及家属等重点人群举办1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根据需求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十二)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机制。试点地区所有乡镇(街道)建立健全由综治、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组成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联合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服务,依法对肇事肇祸者予以处置。2020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达到4.5‰,规范管理率达到80%,规律服药率达到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到80%,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50%。

  (十三)开展一项特色项目。试点地区针对当地亟待解决问题,组织开展实施一项特色项目。

篇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银川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7.10•【字号】银政办发〔2019〕81号•【施行日期】2019.07.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其他规定

  正文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银川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银政办发〔2019〕8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银川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十五届人民政府第

  42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7月10日

  银川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银川,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实施健康银川战略,促进民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委印发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银川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到2021年底,银川市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银川、健康银川建设。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健康银川评价指标体系。全市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一)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二)高等院校100%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小学100%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心理咨询室建成率100%以上。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0个,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7个。(三)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建成50个示范心理咨询室。(四)逐步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和引导医疗机构培养或引进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才,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60%二

  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心理咨询中心或开设心理门诊。(五)依托宁夏心理卫生协会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建立规

  范的社会心理服务示范基地,开展规范的专业培训,规范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行业组织,开展行业规范、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促进心理服务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行业监管覆盖率达100%。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支持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人才培训和培养,建成6个规范化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

  (六)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成立覆盖三区两县一市的7支心理危机干预团队,依托自治区宁安医院建立健全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

  (七)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精神执业(助理)医师数量,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专兼职精防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八)严重精神障碍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达到80%以上。

  (九)鼓励和支持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心理人才服务平台,强化心理服务人才的实践技能培训,提升心理服务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全市每10万人口心理服务社会专业人员达到25人。

  (十)依托现有资源,探索建立与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每个县(市)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按照覆盖率30%的要求,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康复机构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康复服务模式,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在所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中,必须开设康复科(室)。使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十一)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

  公共服务设施,为空巢、丧偶、失独、留守老年人,孕产期、更年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十二)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服务活动,持续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在校学生、城市居民、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5%、85%、70%、50%。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全面普及和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消除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最大限度消解社会戾气,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效防范化解管控个人极端事件风险。(二)坚持突出重点原则。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重点在建体系、带队伍、优服务、强宣传上下功夫,不断建立健全我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针对日益凸显的民众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四)坚持注重实效原则。从我市实际出发,坚持满足群众当前需求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和个体心理疏导相结合,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健康服务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科学、规范、有序发展。三、主要任务(一)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由市委政法委负责,在县、乡、村三级综治

  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的苗头。在村(社区)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居民摸排各类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化解。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安排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答疑释惑、心理咨询等服务。

  (二)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空巢、丧偶、失独、留守老年人,孕产期、更年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

  (三)开展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市委政法委、卫生健康、民政、公安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基层综合管理小组,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融入,对有劳动能力者积极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

  (四)健全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

  1.高等院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建设,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心理专业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危机干预等。

  2.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3.学前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开展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4.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

  5.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现有经费渠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

  6.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密切与村(社区)联动,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要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要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

  (五)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文明办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市、县(市)区两级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依托条件较好的心理咨询站点,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对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心理咨询站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建设测评考核范围。

  (六)健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鼓励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大

  讲堂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要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公益讲座,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必要时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七)建立重点区域心理服务场所。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八)规范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市委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要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并研究制订管理、规范、监督、评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相关措施,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要加大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服务能力和常见精神障碍的识别能力。

  (九)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整合现有资源,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评审等,推动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开设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

  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心理等科室,支持中医医师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和干预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的空间和内容。鼓励医疗联合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便捷提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十)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组织。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办公室、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使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以上。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要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做好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十一)完善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全程服务模式。率先落实民政部等4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按照“病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回社区”的原则,完善“民政残联牵头、乡镇(街道)主办、卫生健康提供技术支撑”的社区康复工作机制。辖区所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对患者家属开展护理教育等知识培训,对住院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心理辅导;建立绿色通道,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病情复发的,可通过社区康复机构向医院快速转

  介。(十二)开展精神障碍人群救助管理。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奖监护制

  度,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定点救治救助政策,引导严重精神障碍人群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规范治疗。通过财政补助、民政救助、残联资助、医疗救助、慈善援助、机构减免等方式,建立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救助制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实行“一站式”服务,个人自付不超过10%,超出部分实行政府兜底。

  (十三)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依托自治区心理咨询热线、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或其他途径,通过热线、网络、APP、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心理援助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十四)开展心理健康测量筛查评估。规范制定各类心理健康量表,对操作人员规范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实践操作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组织专业人员到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测量、筛查和评估,及早发现有心理障碍或潜在病症的对象,及时作出预警提示并提出干预对策。

  (十五)开展心理咨询治疗干预服务。采取心理晤谈、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等个性化干预措施,选择科学性心理干预方法,对心理创伤、心理缺陷、心理障碍等严重心理问题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干预。

  (十六)开展基层心理疏导化解服务。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警预测,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的苗头。在村(社区)党组织和有

  关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心理服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网格管理员、人民调解员、志愿者等,对居民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及时疏导化解。

  (十七)发展心理社会服务社会专业队伍。制定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为社区居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

  (十八)提升心理咨询专业服务队伍。制定吸引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政策,设置相关工作岗位,开展心理咨询人员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定期开展督导,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和支持心理咨询人员为公众和有心理问题的人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支持、心理教育等服务。

  (十九)培育心理治疗专业人才队伍。加快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和心理治疗师专业培训,提升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数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临床心理知识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指导,提高综合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师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

  (二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整合全市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制定行业服务管理规范和评价机制,加强行业组织能力建设,发挥行业组织的枢纽作用,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心理健康志愿组织的合作机制,形成连续性的服务链条,实现共同发展。开展行业规范、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促进心理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十一)开展心理健康社会志愿服务。发起成立全市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

  协会,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等加入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并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技能培训,健全奖励表彰机制,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

  (二十二)开展突发事件心理援助服务。要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服务,重点对经历重大变故、重大灾害、重大危机、重大意外等情况而产生重大心理创伤者,或原有心理轻微异常或心理异常潜质者受内外环境刺激而导致自杀倾向、自杀经历、心理崩溃、心理焦虑等严重心理障碍开展危机干预服务,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信息化、专业化、系统化建设,突发事件心理援助服务响应及时率100%。

  (二十三)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卫生健康、宣传、网信办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健全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科普宣传网络,运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智慧银川、银川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及考试平台等)等,广泛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在公共场所播放心理健康公益宣传片、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各村(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组织志愿者定期参加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持续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

  (二十四)组织心理健康知识“五进”活动。针对普通人群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心理保健、心理卫生、心理调适等心理健康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村(社区)五进服务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民(农民)讲习所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

  (二十五)开设心理健康宣传广播栏目。在市广播电台开设心理健康栏目,依照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标准,定期邀请心理健康专业讲述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实现线上广播交流互动,搭建一个听众疏解心理困惑、释放内心压力的平台,

  节目内容突出季节性、时效性、可读性的基本需求。(二十六)建立心理健康宣传微信公众号。推进“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

  模式,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设置健康测评、心理咨询、健康科普、心理FM、线上读书会等栏目,每年推送各类信息不少于300条。同时,根据不同服务人群拓展设立健康微信群3个,提供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咨询答疑、互动交流等服务,并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沙龙”、“健康荧光跑”等线下活动。

  四、保障措施(一)提高思想认识。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竞争压力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维权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少数人群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的问题时有发生。如果发现不及时、疏导不到位、服务不周全,极易引发危害个人、家庭、社会的极端案事件和群体性案事件,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负责、对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负责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把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内容、实现源头治理的重大举措,按照“党委负责、政府主导、共同参与”的总体要求,切实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真抓实干,确保实效。(二)强化组织实施。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平安银川、健康银川、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综治考评内容。成立银川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卫生健康委主任任副组长,市委政法委、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信访、残联等部门参与,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委;县(市)区参照设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重难点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纳入辖区党校、行政学院培训。

  (三)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市县两级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银川市财政要按1:1提供配套经费(175万),各县(市)区地方财政要根据国家和银川市配套情况按1:0.5提供配套经费,保证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宣传、培训、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顺利推进。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完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落实。

  (四)加强政策扶持。研究制定体现心理健康服务技术劳务价值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市民政、卫生健康、市委政法委等部门根据居民需求,确定适宜社会组织参与的项目,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科普宣传、心理疏导等服务。

  (五)注重督导考评。要将试点建设纳入平安城市、文明城市、健康城市创建,有效整合和优化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督导、考评,善于挖掘推广基层创新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确保完成各项试点工作任务。

  附件:1.银川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银川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银川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

篇八: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为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参照《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试点范围以自治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为基础”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国家级试点: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二)自治区级试点:包头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海市乌达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二、工作目标(-)总体目标。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

  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XX、健康XX

  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平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案(事)件明显下降。

  1

  (二)具体目标。

  2019年底前:1・以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为基础,依托心理门诊(精神

  科门诊)、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站、嘎查(村)综治中心等场所,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旗

  县(市、区)级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覆盖率100%,苏木(乡镇)级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到80%以上,嘎查(村)级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到30%

  以上。

  2•辖区100%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辖区80%以上中小学

  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

  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

  的心理健康服务,普及率达到50%以上。4.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80%三级综合医院设

  立心理门诊,5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发展一批

  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盟市依托精神专科医院或具备条件的社会服务机构、

  12320等建立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组建心解机干预队

  伍。

  2

  5心理健康素养指标,农村人群、城市、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30%、50%、70%。

  6.特殊人群管理指标”按要求建立一人一心理档案,制订

  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

  50%以上。2020年底前:1・完善已成立的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服务功能,开展

  心理咨询服务;苏木(乡镇)级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覆盖

  率达到100%,嘎查(村)级达到50%以上。

  2.辖区所有高等院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

  稳走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并承担所在辖区(社区)居民的心理咨询工作。辖区所有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

  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

  的心理健康服务,普及率达到100%。4.10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培育社会心理

  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有条件的旗县(市、区)建立公益心王對爰助平台”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5心理健康素养指标,农村人群、城市、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40%、60%、80%。

  3

  6.特殊人群管理指标z按要求建立一人一心理档案,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70%以

  上。有条件地区通过政法部门的信息平台推行监测预警干预的智能管理系统。

  2021年底前:

  L完善已成立的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服务功能,开展心

  理咨询服务;嘎查(村)级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覆盖率达

  到80%以上。2.辖区所有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稳走

  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并承担所在辖区(社区)居民的心理咨询工作。所有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

  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4.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服务功能得到完善,服务能力

  显著提高。

  5心理健康素养指标,农村人群、城市、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50%、70%、90%以上。

  6•特殊人群管理指标,按要求建立一人一心理档案,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90%

  4

  以上。三、工作任务贯彻落实一个方针,织密_张覆盖全社会的服务网络”建立

  一个多方人员参与的服务团队,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按照〃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方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社会治理和政府调节、居民自治的良好互动。坚持地方为主,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的措施。

  (二)织密一张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要整合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建起一张覆盖城乡社区居民、在校学生、单位职工、患者等不同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普遍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健全机关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规范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网络,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机制,实现服务网络广覆盖,心理服务方便可及,重点人群强化服务。

  (三)建立一个多方人员参与的服务团队。要充分调动

  5

  各类心理服务人员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心理服务。探索发展专业社工队伍,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组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伍,健全行业组织并加强管理。制走相关激励政策,开发工作岗位,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形成工作内容相互衔接的服务团队,提升服务能力。

  (四)探索一套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潜力,在工作机制、任务落实、政策扶持、经费投入等方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机制上的畅通,措施上的有力/人人参与、人人尽贵/共建共治共享。

  四、工作措施(-)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1・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

  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等要求,在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各苏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安排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答疑释惑、心理咨询等服务。基层综治中心等要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的

  6

  苗头。在嘎查(村、社区)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心理服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网格管理员、人民调解员、志愿者等,对居民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及时疏导化解。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

  施”为空巢、丧偶、失独、留守老年人,孕产期、更年期和遭受

  意外伤害妇女,流动、留守和困境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试点地区政法委、卫生健康、民政、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基层综合管理小组,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月艮刑人员、社区轿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

  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60%以上。健全政府、社会、

  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融入,对有劳动能力者积极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

  2•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强各级

  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高等院校要完善心理

  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建设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心

  理专业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危

  7

  机干预等。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学前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开展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现有经费渠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密切与嘎查(村、社区)联动,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要创新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心理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

  8

  健康服务。要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刚古,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

  文明办协调各相关部门,在盟市、旗县(市、区)两级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依托条件较好的心理咨询

  站点,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展D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对I®查(村、社

  区)、学校等基层心理咨询站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的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

  3•健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鼓励规模较大、

  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依托本单位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卫生室,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要广泛开展益讲座,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必要时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

  9

  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匚'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

  4.规范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

  等有关部门要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并研究制订管理、规范、监督、评

  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相关措施,促进社会D理服务机构专

  业化、规范化发展。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囈查(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要加大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服务能力和常见精神障碍的识别能力。

  5•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卫生健康等部门要整

  合现有资源,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评审等,推动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开设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

  I

  保健等工作中。鼓励蒙医中医医疗机构开设蒙医中医心理等科室,支持蒙医中医医师在医疗机构提供心理健康诊疗、咨询和干预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的空间和内容。鼓励医疗联合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便捷提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育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6.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或具备条件的社会服务机构、12320热线或其他途径,通过热线、网络、APP、公众号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通

  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心王對爰助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卫

  7.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网络。卫生健康、宣传等部门要加

  强协作,健全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科普宣传网络,运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等,广泛宣传〃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嘎查(村、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各嘎查(村、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组织志愿者定期参加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

  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50%以上。8.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苏木(乡镇、街道)

  综治、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使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

  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以上。对病情

  不稳走的患者,要建立由嘎查(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民政专干、助残员、

  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患者实施个

  案管理。做好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试

  点地区要率先落实民政部等4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

  复服务的意见》,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使居家患者在

  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60%以上。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辖区所有精神

  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对患者家属开展护理教育等知识培训,对住院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心理辅导;建立绿色通道,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病情复发的,可通过社区康复机构向医院快速转介。

  (二)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9.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试点地区要探索

  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为社区居民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

  I

篇九: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上级要求,**自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镇党委高度重视,强化措施,明确任务,全力推进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全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大局稳定。现就我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镇把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坚持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相关软硬件建设。成立社会心理服务综合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分管政法、卫计的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卫计、综治、派出所、司法所、妇联、残联、卫生院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一是不断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知晓率和部门的实操能力。二是明确职责任务,强化目标管理,建立村(社区)、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工作互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互相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氛围,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落实措施,积极推进。一是强化基层建设,镇设立社会心理服务站,完善办公室(咨询室)、档案室等各项配套;村级成立社会心理服务管理小组,同时。。。。等5个村(社区)建立基层社会工作室。二是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控,成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对辖区内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管理,做到一人一档一册。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严格落实每月一随访制度,督促患者落实服药;对一般精神障碍患者落实每季度一随访制度。现全镇在册的206个精神障碍患者都得到有效管控。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完善村级基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在本年度内完成社会工作室建设任务;二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三是强化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解家庭矛盾;四是完善村(社区)心理服务能力,利用网格员、精防人员、义工组织等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关爱帮扶及救治救助,严防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镇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镇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全面推进试点工作,促进本辖区平安、和谐、稳定发展。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一)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试点地区应当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委政府领导参加的会议,明确重点难点问题、具体解决措施和结果。

  (二)保障试点工作经费。试点地区财政部门做好相关经费保障。

  (三)省市级多部门联合调研评估。试点地区省级卫生健康、政法、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信访、残联等多部门要对试点工作开展联合调研评估,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及时了解进展,指导和帮助试点地区解决问题。试点地区多部门对每区县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联合调研评估。

  (四)培育人才和建立人才信息库。试点地区多部门应当分级分类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人员建立人才信息库,为当地提供服务。

  二、继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五)继续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试点地区依托基层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2020年底前,以村(社区)为单位,建成率达50%以上。

  (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试点地区所有高等院校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建立心理辅导室的中小学校比例达70%以上。

  (七)完善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50%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八)完善综合医院心理健康服务。2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三、继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

  (九)开展多种形式科普宣传。试点地区必须通过多种媒体包括电视、网络、报纸、宣传折页、科普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各区县每月至少开展1次科普宣传。

  (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规范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试点地区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明确队伍成员与职责任务,每年至少开展2次系统培训和演练。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规范建设和管理,提供7*24小时服务,每年至少对接线员开展4次系统培训,加大指导和考核力度。

  (十一)加强各部门各行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公安、司法行政、信访、民政、残联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每年至少为系统内人员及工作对象、新冠肺炎确诊患

  者及家属等重点人群举办1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根据需求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十二)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机制。试点地区所有乡镇(街道)建立健全由综治、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组成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联合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服务,依法对肇事肇祸者予以处置。2020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达到4.5‰,规范管理率达到80%,规律服药率达到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到80%,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50%。

  (十三)开展一项特色项目。试点地区针对当地亟待解决问题,组织开展实施一项特色项目。

  为切实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__街道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多举措积极开展工作,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扎实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定团结的美好环境。

  一、强化领导形成合力。__街道大力整合现有人力物力资源,街道综治中心、信访办、妇联、团委、社区服务中心等多部门的精干力量,由分管领导牵头成立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小组,统筹协调街道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阵地建设,搭建心理服务平台。建立街道、村二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街道社会心理服务站,设在街道综治中心内;村(社区)社会心理辅导室,设在村(社区)综治中心或其相关场所内。咨询室环境温馨,制度健全。同时,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图书室等社区阵地,由辖区内__市六十六中两位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为空巢老年人,未成年人提供文体活动、心理辅导情绪纾解等服务。

  三、健全机制,把握工作节点。①.建立特殊人群信息预警和干预机制。在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健康促进等机制的基础上,着重建立特殊人群信息预警和干预机制。街道、村(社区)加强对辖区内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及性格偏执等五类特殊人群,特别是涉恐、涉稳、重大刑事犯罪前科、涉毒、社区矫正、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重点上访、其他人员等八类特殊对象,建立信息报告收集、预警、干预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今后,街道将持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组织、宣传、队伍建设、网格管理等工作方面入手,按照责任分工,逐条逐项抓好落实了,夯实社会稳定根基,不断推动全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篇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省卫健委、省委等十部门《关于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健康促进县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2021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网络,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

  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健康建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创建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三、工作任务

  (一)设置心理服务站(室):全县各镇(园区)均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各镇(园区)所辖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80%。

  (二)设立心理辅导室:全县中小学均设立心理辅导室,建成率达100%。

  (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加强心理服务培训:专兼职工作人员培训一年内不少于2次;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培训不少于4次。

  (五)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50%。

  (六)强化服务目标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5‰、规范管理率80%、规律服药率分别达到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到80%;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10%;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达到70%。

  四、工作内容

  (一)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平台搭建

  2020年,全县第一批试点成员单位已完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并有序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未开展或正在开展体系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平台建设规范化要求,以第一批试点单位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为样本,依托工会、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人力资源等场所,选择相对安静且方便出入的房间,加快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同时环境布置要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配备好咨询桌椅等基本设备设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拓宽心理咨询服务场地功能和相关配置,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建立心理测评系统工具,配备沙盘、绘画类、放松类、

  自助类辅助器材。

  (二)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一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各中小学要依托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学前教育机构要开展以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二是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依托心理科门诊,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有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有需求的签约家庭开展心理疏导;精神病医院要通过心理治疗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还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指导其每年2次在镇、村(社区)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随访管理。三是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公安、司法、

  信访等部门要在公安监管场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心(工作站)、司法所、信访接待场所等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演练,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同时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刑释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四是加强各部门、单位职员工心理健康服务。县总工会要将职工心理健康纳入年度工会工作要点中。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广泛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讲座,提升职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疏导。

  (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各单位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分级分批组织开展人员心理服务工作能力培训。一是加强心理专业人员知识能力培训。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

  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不低于4次;二是加强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依托市级以上精神卫生机构,全年举办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培训班不少于4期,开展部门培训2次,定期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护理教育等相关知识培训;三是加强普通群众心理健康培训。各部门、单位要积极对本单位职员工及服务对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或讲座每年不少于2次。

  (四)加强大众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各创建成员单位要加强合力协作,在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开通心理健康节目或专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每年组织至少2次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全县各镇(园区)要依托社会心理工作站或村(社区)心理辅导室,主动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要鼓励引导社会志愿者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

  (五)强化服务目标管理

  各单位要通过多渠道开展心理行为问题人员的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

  服务,切实加强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严重精神障碍综合服务管理:一是开展医疗救治服务。各医疗机构要做好心理问题人员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10%;二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县公安、信访、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服务联动机制。联合开展重点特殊人群心理干预和治疗服务,依法依规对肇事肇祸者予以规范处置。确保年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5‰、规范管理率80%、规律服药率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80%的目标。

  五、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

  一是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年度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工作内容时限;二是制定心理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及培训课程;三是完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

  一是完成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全县25个镇

  均设置社会心理工作站,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80%;二是持续加强职员工、学生、患者和特殊人群等4类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三是举办心理专业服务人员心理知识培训不低于4次。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不少于4期,部门培训2次以上。各单位职工及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不少于2次;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组织至少2次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

  (三)总结阶段(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

  全面完成培训方案目标内容,认真总结工作先进经验做法,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措施,确保预期完成培训目标任务。

  (四)迎检阶段(2021年11月至2021年12月)

  一是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全面、客观评价,总结经验;二是各创建成员单位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归卷工作(资料规范填写收集详见附件2);三是开展创建工作评估,完成自查报告、档案材料等准备工作,迎接省级评审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平安、健康和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内容,制订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成员单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二是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县委、县卫生健康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推进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单位(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导,搭建好平台,组织好培训,开展好服务。三是加强目标任务分解。各部门、各行业要根据总体目标任务,细化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目标任务。

  (二)加大经费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县乡两级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保证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宣传、培训、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完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落实。

  (三)严格督导考核。一是严格通报考评制度。县创建办将定期不定期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排出名次,建立台账,督导落实,并作为年度综合

  考评的重要依据。二是严格考核奖惩制度。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平安、健康建设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或发生重大极端案事件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追究法律责任,按照《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进行责任督导和追究。

  (四)加强信息报送。一是各镇(园区)要认真做好心理行为问题人员摸排工作,要切实加强本单位及所辖村(社区)心理服务工作动态的收集整理,按时上报工作信息;每月定期向县创建办书面报送工作开展和重点人员摸排情况;二是各重点单位、行业部门要认真开展本单位及行业服务对象心理咨询、疏导及干预服务等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报送工作信息动态。三是定时报送信息。各单位要明确1名具体的工作人员,于每月18日之前将《2021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工作月报表》纸质版、电子版一并报送县创建办处。

篇十一: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P>  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指出,健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在公安监管场所、监狱、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等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四川遂宁大英监狱建设心理矫治中心,以“关注心理健康,提高改造质量,进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大英监狱也承担着教育、感化、改造罪犯这一特殊使命,在监狱心理矫治工作中,把罪犯转化为具有健全的心智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行为意识支配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让服刑人员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并为社会所容纳的社会合格成员。

  阳光心健作为专业心理咨询室建设厂家,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针指引下,积极践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以专业知识,帮助各建设单位认真落实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社会心理服务系统。

  阳光心健根据每一个心理建设单位的要求,制定个性化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在大英监狱心理矫治中心建设项目中,阳光心健根据监狱规划特点,为单位制定专业的一站式心理服务方案,配置相应的心理设备器材,提供完善的安装等技术指导服务。

  一、情绪宣泄室建设建设心理宣泄室,是为了帮助服刑人员及时疏导心理怨恨,以免他们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积极疏导心理压力。心理宣泄人套装和智能呐喊宣泄仪作为专业情绪发泄设备,可以让宣泄者通过击打、呐喊的形式尽情发泄不良情绪,进而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智能呐喊宣泄仪通过呐喊的“人机交互”方式,实时监测宣泄者的发泄情况,宣泄者通过选择不同的宣泄主题,开展针对性的宣泄训练,并提供针对性的智能化正向语音引导、激励。

  ▲智能呐喊宣泄仪布置一角★心理宣泄人套装可帮助服刑人员通过击打宣泄的方式,分散情绪发泄者的注意力,让宣泄者通过专业的宣泄设备把内心深处压抑的情绪畅快的发泄出来,具有非常好的心理疏导作用。

  二、心理放松室建设

  ▲宣泄人布置展示一角

  心理放松室作为咨询放松的场所,辅助心理咨询师帮助服刑人员进行放松减压,改善咨询者产生的焦虑、紧张心理,帮助其释放心理压力,缓解身心疲劳,从而达到心理放松的效果。

  ▲音乐放松椅布置★阳光心健音乐放松训练系统具有多种放松训练功能,通过反馈放松的为用户打造舒适、惬意、放松的情景,从而改善咨询者的心理状态,让咨询者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放松情景,消除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促进身心放松。

  三、身心反馈训练室

  ▲心理放松室布置一角★身心反馈训练系统作为心理训练放松类设备,可根据服刑训练者的生理指标数据变化,为用户提供多种不同的三维训练场景,帮助其进行对应的放松训练,让训练者及时放松下来,在实际训练中,配合心理宣泄类设备一同进行心理减压,越来越受到心理健康单位的青睐。

  四、心理沙盘室箱庭疗法可用于开展心理综合评估,心理咨询师可通过分析服刑者的沙盘作品,了解其内心世界变化,从而引导服刑者的人格发展与心性完善,帮助其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感受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心理沙盘室建设展示★阳光心健为监狱提供了多套心理沙盘设备,应用于不同的心理沙盘室,可用于开展个体和团体心理沙盘训练,促进服刑者的个体和团体成长。

  五、心理宣传自助平台★作为心理自助设备,阳光心健心理宣传自助平台可设置于心理来访者接待室内,咨询者在开始心理咨询前,可通过不同模块的自助学习,了解不同的心理知识,自我进行心理调节,疏导心理压力。

  ▲心理宣传自助平台随着社会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各行业系统越来越有建立心理咨询室的需求,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培育社会心态,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心理建设单位的重要工作。阳光心健积极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帮助各行业系统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目前,阳光心健已为政府机构、公检法司系统、部队系统、医疗系统、企事业单位等机构规划设计心理咨询室,并提供专业、科学的心理技术培训,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我们致力于提供专业、个性化的心理服务,搭建系统化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协助各机构落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心理健康发展。

篇十二: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P>  附件

  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强化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一)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试点地区应当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委政府领导参加的会议,明确重点难点问题、具体解决措施和时限。年底前要召开试点总结会议,提炼可供全省(区、市)范围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二)保障试点工作经费。试点地区各级财政部门要做好试点工作的经费保障。(三)多部门联合调研评估。省级多部门要对试点地区开展一次联合调研评估,帮助试点地区梳理典型经验做法,为年底验收评估做好准备。试点地区多部门要对各区县至少开展一次联合调研评估。(四)加强各级各类人员培训并建立人才信息库。试点地区多部门应当整合资源,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基层人员培训方案的

  通知》,对各级各类心理服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对培训考核合格人员建立人才信息库,组织其为当地提供心理服务。

  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五)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试点地区依托基层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2021年底前,以村(社区)为单位,建成率达80%以上。(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试点地区所有高等院校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建立心理辅导室的中小学校比例达100%,并配备专兼职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面向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七)完善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100%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单位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评等心理健康服务,对发生家庭变故或其他重点问题的员工开展一对一心理干预。(八)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辖区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三、规范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九)开展多种形式科普宣教。试点地区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以宣传折页、科普宣传栏、视

  频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教。各区县每月至少开展1次科普宣教。开展辖区内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抑郁症、焦虑障碍、失眠、老年痴呆等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相关指标调查。

  (十)对疫情相关重点人员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试点地区要组织各方力量,对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患者及其家属、隔离人员、抗疫工作人员等重点群体,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

  (十一)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规范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试点地区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明确队伍职责任务,每年至少开展2次系统培训和演练。加强心理援助热线的规范建设和管理,提供7×24小时服务,每年至少对接线员开展2次系统培训,加大指导和考核力度。有条件的地区设置专用短号码热线,并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知晓率。

  (十二)加强各部门各行业心理服务。试点地区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信访、残联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每年至少为系统内人员及工作对象举办1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根据需求提供心理健康或社会工作服务。

  (十三)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机制。试点地区所有乡镇(街道)建立健全由综治、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组成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联合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服务,依法对肇事肇祸者予以处置。2021年底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达到4.5‰,规范管

  理率达到80%,规律服药率达到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到80%,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60%。

  (十四)开展特色项目。试点地区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将抑郁症、老年痴呆作为试点特色项目,做好组织实施。同时,针对当地亟待解决问题或结合当地需要,组织开展实施其他特色项目。

篇十三: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P>  XX县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县经济开发区,县盐化工业园:

  根据相关精神要求,我委起草了《XX县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征求你们的意见。如有意见,请将意见于11月1日下午5点前书面或盖章扫描发至邮箱反馈给我委。逾期不反馈,视为无意见。

  联系人:XX电话:XX地址:XX省XX市XX县XX路XX大厦邮箱:XX邮编:XX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X、健康XX、文明XX,促进群众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0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8〕44号)、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

  案的通知》(X办字〔2019〕X号)精神,结合XX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到2021年底,逐步建立健全我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XX和文明城市创建等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具体工作指标包括:1.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2.中小学100%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教师。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4.加强精神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县总院开设心理门诊。建成规范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建立一支覆盖全县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5.建成覆盖50%社区的心理康复机构,探索建立与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体系,形成医院社区相衔接、康复机构

  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康复服务模式,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

  二、重点工作任务(一)健全服务网络1.搭建基层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要求,在镇、村两级综治中心设置规范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室,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法律工作者、综治网格员、村居委干部及社会工作者对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摸排社会各类矛盾,及时化解疏导。到2021年底,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村(社区)2个。充分发挥综治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定期组织专家开展社会心态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2.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设。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全部设立心理辅导室,学前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到2021年底,争创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个。县文明办、教体局逐步推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向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的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

  3.建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鼓励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为员工提供心理服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和培训,增强员工心理健康意识。到2021年底,全县建成示范心理健康咨询室3个。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根据部门特点,在公安监管场所、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救助管理站、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4.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医疗保障、财政等部门研究制订管理、规范、监督、评估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政策措施,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到2021年底,全县建成1个规范化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向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5.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加大投入,支持医疗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县总医院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开设心理门诊,开展心理治疗业务。强化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建设,推动精神卫生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精神卫生和心理服务能力。县总医院开设中医心理科室,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相关保健工

  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上级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积极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

  6.建立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队伍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7.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认真落实《XX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和管理工作办法(试行)》,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各乡镇综治中心、卫生健康、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以上。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要建立由村(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民警、精防医生、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100%对患者实施个案管理。

篇十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P>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基层人员培训方案

  目录

  一、培训对象.............................................................................................2二、培训目标.............................................................................................2三、培训原则和方法................................................................................3四、培训大纲及主要内容(共计32学时)..............................................3五、培训考核方式....................................................................................6

  1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指导各地做好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提升试点地区基层人员的心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培训对象本培训方案主要针对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基层工作人员,包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精神障碍防治的专兼职医务人员。(二)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及相关部门基层工作人员:街道(乡镇)或居(村)委会工作人员,网格员、民警、民政干事、残疾人专职委员,及社区救助站、职业康复站工作人员等。(三)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基层工作人员: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师、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工会(共青团)等基层组织工作人员。二、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受训人员掌握以下技能:(一)了解精神心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在伦理规范的指导下开展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2

  (二)熟悉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基础知识,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特征,生活应激与压力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等。

  (三)掌握一定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科普宣教能力,掌握基本的宣教方式方法,帮助群众获取专业精神心理服务资源。

  (四)能够初步运用一般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基本的心理干预方法,为具有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人群、重点人群、特殊人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协助其解决日常问题;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协助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开展应激管理和心理支持。

  三、培训原则和方法(一)实效性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注重培训实效。(二)分类培训原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内容的基层人员,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块,提高对基层心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三)培训方式灵活性。结合社区工作实际,采取案例示范、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加学员的参与度,提高培训质量。四、培训大纲及主要内容(共计32学时)

  3

  培训内容采用“8+X”模块化设计,所有受训人员需要参加8个基本模块的培训,并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选择特定的附加模块进行培训。8个基本模块如下:

  (一)基础知识模块(4个学时)。与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1.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素养的基本内涵,心理保健的原则和方法,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和原则,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关系等。2.精神心理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精神卫生法》《民法典》《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内容要求。

  (二)科普宣教模块(2个学时)。科普宣教的基本原理、方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科普宣教资源的获取途径等。

  (三)问题识别模块(4个学时)。聚焦于提升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理解、识别和转介能力。1.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如失眠、焦虑、抑郁、痴呆等精神障碍主要表现特征;2.家庭(邻里)一般心理冲突的识别及原因分析。

  (四)人际沟通与干预模块(8个学时)。主要包括与具有常见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人群的沟通原则,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及时识别有关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在此基础上运用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提供支持和帮助。1.常用的有效沟通原则和具体方法:有效沟通的一般原则,同理心与理解,倾听与表达;提问与引导式发现,冲突管理

  4

  和高难度沟通技巧等。2.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支持性心理干预技术、心理教育、认知及行为干预一般策略等。

  (五)生活压力与应激管理模块(4个学时)。主要包括:1.应激(压力)的定义,应激人群的常见反应、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识别。2.应激的应对和自我管理技术:应对应激的资源,应激的一般处理方法,重大公共事件下应激的处理方法,压力的自我管理技术。

  (六)精神康复管理模块(2个学时)。主要介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和管理等相关知识:如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的意义、类型;精神康复服务的对象、原则和主要方法;精神康复人群家属的协作;康复人群的社会化等。

  (七)重点人群服务模块(4个学时)。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留守、流动、困境)、孕产妇、老年人(失独、无赡养、伤残)、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的心理特征、主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心理支持和解决问题技能等。

  (八)特殊人群服务模块(4个学时)。主要针对基层无业人员、流浪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心理特征、常见心理问题、心理支持和解决问题技能等。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增加风险评估与转诊培训模块(4个学时):包括社区常见精神疾病患者自杀、冲

推荐访问: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社会心理 体系建设 试点

相关推荐

2024年度深化城乡融合“十百千万”工程工作总结(全文) 在办公室干部座谈会上讲话稿 在全县招商引资大会上致辞(完整) 经验交流:“五个坚持”创新加强党建设(全文完整) 2024年度经验交流:打造品牌集群,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精选推荐】 2024年在“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创建活动上经验发言材料 202X年区法学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X市经信工作总结和2024年思路(范文推荐) 2024年2024年全国“两会”测试100题(全文完整) 2024年度全文学习2024年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11篇)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案例4篇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2000字4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文(通用4篇) 信用体系建设是干什么的范文五篇 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知识竞赛四篇 核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四川旅游度假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在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4篇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3篇 2023年试点工作表态发言(完整版) (精选文档) “四型”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汇报【优秀范文】

热门文章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