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5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5篇)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  政府财政支出在教育产业投融资中  的地位和作用  从政府财政支出角度探讨教育产业发展资金的筹集,即政府提供或资助教育产业的建设和运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5篇),供大家参考。

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5篇)

篇一: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

  政府财政支出在教育产业投融资中

  的地位和作用

  从政府财政支出角度探讨教育产业发展资金的筹集,即政府提供或资助教育产业的建设和运营,可以视为广泛意义上的教育产业融资问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融资来源。所以,研究市场经济下的教育产业融资问题,不能不从政府财政支出角度来分析教育产业的融资来源与方式问题,甚至其他融资活动也要以此为出发点来展开。

  一、政府财政支出增长规律与教育产业融资

  从政府支出角度分析教育产业的融资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教育产业发展与运营中的政府支出额,应当从整个国家经济增长变化与公共财政政策的变动中把握教育产业的地位与融资份额及其演变规律。

  根据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统计,国家财政支出具有绝对增长和相对增长的趋势。随

  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将增长,政府支出必然以比生产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各国的经济分析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日益扩大,政府公共支出将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长。无论穷国还是富国,各国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最近几十年来都毫无例外地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且,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财政相对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得多,但是却比发达国家在与之可比的、相应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规模要高得多。这说明,当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比过去更多的责任。在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小的政府不再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扮演着资源配置的重要角色,它把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公共物品的配置和供给方面。

  政府支出不仅在总量上具有不断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率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向,而且在其内部结构上亦呈现出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变化规律。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指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

  扩展市场交换的范围,促进贸易与生产的发展,公共部门面临着开发国家资源以及将其与市场连接起来的任务,为私人资本的形成创造起码的条件,因而此时的公共资本形成份额较大,需要由政府来提供这些“社会先行资本”,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系统以及司法等。罗斯托认为,这些社会基础资本的先行建设,是起飞的必要条件,在起飞可能出现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要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政府财政投资是促进经济起飞到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所必需的。当经济增长得以启动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民间储蓄开始增加,在公共资本已经搭成的框架内,民间资本形成机制得以形成并趋于完善,民间资本存量得以增加并处于不断上升态势,公共资本将处于较慢的增长态势,在总资本形成中也处于次要地位。但当经济经过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后,为整治一些“增长的扭曲”现象,解决产业灾害、污染、交通拥挤、市政建设、公共安全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等问题,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公众消费方式由

  温饱型向发展型与享受型转变过程中补充性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公共投资会再次上升,公共资本形成在总资本形成中的比率也将再次提高。

  此外,美国财政专家理查·A·穆斯格雷夫和皮吉·B·穆斯格雷夫以及经济学家阿斯乔也都分析了政府公共支出在经济发展阶段上的结构变化趋势。他们均认为,随着经济的起步和发展,社会对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增加,因此公共支出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份额必然会相应增加。

  对照政府财政支出及结构变动的规律,可以发现我国在这方面是存在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起飞准备”和“起飞”阶段,亟待大力加强基础产业的建设,但在财政支出结构中都出现了公共投资性支出急剧下降并持续下降的不正常状态。这种格局,显然是同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教育产业作为“具有全局性、先导性,需要优先发展

  的基础产业”,要使其能真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保证其稳步、健康的发展,尽快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中教育投资的比例是势在必行的。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始终是教育产业融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

  二、市场经济下政府财政政策功能的有限性

  我们强调政府财政支出在教育产业融资中的重要地位,并不等于说政府必须通过财政直接拨款的方式来扶植教育产业的发展。这是因为:虽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制度本身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当经济出现波动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会自动发挥作用,以减轻乃至消除经济波动。但是,在商品和货币经济发展了的前提下,财政收支平衡了,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并不一定平衡。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平衡方面的功能存在不完全性:

  1.政府财政政策的效应大小直接受制于政府的财力。相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总盘子而言,政府财力是有限的,从而制约了财

  政政策作用的发挥。况且,从财政支出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非生产建设支出。这部分支出刚性很强,进行调节的余地不大;另一部分是生产建设支出。这部分主要是投资支出,其增减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总需求,但由于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国家预算内投资在整个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新体制下,这部分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上,可以讲主要是为了保证经济结构的合理。因此,若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需要紧缩需求时就不能依赖削减预算内投资,否则会恶化经济结构。

  2.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总量失衡调节的效果并不理想。假如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需要利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需求、抑制供给。其中扩大政府支出对个人消费和社会投资存在“挤出效应”,如果政府投资挤掉了社会投资,则利用财政支出改变需求“瓶颈”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假如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需要运用紧缩

  型的财政政策抑制需求、增加供给。这时可供实施的手段有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减少补贴、平衡预算等等。事实上,这些手段的使用对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所施加的作用具有无差别性,即在限制了总需求的同时,也限制了产品的生产。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的财政政策手段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总量失衡的机制方面受制于货币政策。就拿公债这种一国政府最常用的财政政策手段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发行一般通过中央银行进行,尽管公债的发行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但中央银行所掌握的公债则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成为调节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于是运用公债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取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需要。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与货币政策而言,财政政策与市场机制存在的联系较少,而与计划机制存在的联系较多。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程度加深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大量、长期地使用财政政策将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常健康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仍按过去那种财政直接投资的方式来保证、扩大对教育产业等公共领域的投资,以保证其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在明确划分教育产业投资主体、灵活选择提供教育产品方式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自身的角色,努力介入到金融资本市场中,加大债务融资的力度,利用各种金融手段来为教育产业融资。

  三、教育产业投资主体的划分教育产业是一个较为庞杂的产业体系,涉及部门多,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因此,在对教育产业的投融资主体进行选择时,就需要对教育产业内部进行分解,即需要在教育产业内部进行盈利性与非盈利性的区分。这一划分导源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划分,换句话说,公共物品是非盈利性的,私人物品是盈利性的。这一区分对确定某教育产业项目是由政府融资,还是由民间投资提供了

  “分界线”。要真正把握教育产业内部的盈利情况,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必须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判别其盈利与否与盈利程度。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价格关系才是真正合理的,才能为教育产业的融资及资源配置提供准确的价格信息和投资信息。

  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教育产业可以分为盈利类和虽不能盈利但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两大类。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基本可以看作是盈利类;正规的三级教育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非盈利类。对于盈利性的教育产业项目,尽管可能存在某种垄断因素,需要政府干预,但由于其所具有的盈利性而带来的市场竞争性,因此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私人物品”,可以由市场来提供,最大限度地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其投资主体不应当是国家,而应当是社会、个人以及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对非盈利性的教育产业项目,由于其具有的竞争性不足,市场提供缺乏动力,所以应当确立其投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并由政府管理

  机构管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类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中,政府必须依靠强制力来规定资金流向或通过提高和降低教育行业的最终利益水平以调整教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向,继续采取过去那种政府包投资、包建设、包经营的做法。恰恰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盈利性教育项目的发展资金来源,虽然要以政府融资为主,但同时为了避免“政府失效”和“寻租”等延迟效率的行为,更强调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投资方式的多样化,除了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财政融资方式外,还必须积极鼓励其他融资方式的介入,如吸引民间资金投资,通过政策性金融和金融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等。

  盈利性教育产业项目基本上属于竞争性项目,这类项目投资收益较高,基本可以实现社会平均利润率,市场调节比较灵敏,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其投融资可以完全推向市场,通过商业银行进行间接融资或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政府对这部分投融资主要是加强政策导向。非盈利性教育产业项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项目,

  如普及义务教育,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扶贫等,这部分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安排;还有一类项目,介于竞争性和公益性之间,主要存在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其区别于公益性项目的特征在于可以实现价值回流,可以保本甚至微利。其区别于竞争性项目的特征在于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更加明显,不能实现社会平均利润率。因此,此类项目属于财政投融资范围,主要由政府集中必要的财力,通过政策性金融,并广泛吸引和动员民间投资,政府投资起导向、引导和杠杆作用,或给予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以促进这部分项目的建设和经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教育产业项目盈利性、非盈利性的划分,竞争性项目、非竞争性项目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项目的划分,不应仅仅拘泥在不同学校、不同教育类别、不同教育形式层面上考虑,还应当考虑从教育产业系统纵向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学校的教学工作,校办产业,后勤、物业管理、师生的住房、教学设施的生产管理等等。

  四、政府提供教育产品方式的选择

  从国际经验及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政府介入教育产业的发展和运营,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政府投资、政府直接生产;政府投资、政府间接生产。前者指政府直接通过财政支出拨款给教育产业来生产教育产品;后者指政府通过预算安排及其他政策,将教育产业的建设和运营委托给民营。

  教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纯公共物品也好,还是准公共物品也罢,抑或是私人物品,均可以采取公营、民营两种形式。“政府直接生产”和“政府间接生产”都是政府进行教育产业建设并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可供选择的方式,而且这两种方式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政府直接生产具有力度大、收效快的特点,其生产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中央政府直接生产经营;地方政府直接生产经营;地方公共团体经营。政府间接生产一直以来为我国所忽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开始逐步地运用间接生产的方式来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但在运用方式上还远不能得心应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府间接生产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也必将

  灵活多样,归纳起来,这些方式主要有:法律保护私人进入;授予经营权,其重要内容就是允许经营者收费;签定合同;财政资助,主要有直接投资、减免税收、无偿赠款、低息贷款、财政贴息、价格补贴、以及土地、设备所有权的无偿转让等方式。

  教育产品的供给,既可以采取政府直接生产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政府间接生产的方式,而且这两种方式都是必须的,从总体上看,它们各有所长,不可替代。但在具体的教育产品的供给上,都有选择何种方式的问题。如何选择?总的原则是按照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看何种方式能够实现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人们对教育产品的有效需求。

  政府直接生产无疑是政府介入教育产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尤其是在教育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以直接生产的方式来供给教育产品,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进展,而且极富效率。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规模的扩大,人们教育需求的不断高涨,如果依旧采用单一的直接生产方式,会导致普遍的资源配置错误和供不

  应求。经营中的这种无效性不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普遍流行的从制度上激励教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所固有的弊端。这些弊端可以概括为:目标不明确、缺乏经营自主权和责任制、财政困窘以及劳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以单一的直接生产方式提供教育产品不存在破产的威胁和竞争的压力,使得教育产业缺乏降低成本和适应需求的压力,经营上自然缺乏活力和效率,而低效率必然外在地表现为较高的成本和消费价格。此时,如果政府不对教育产业予以财政支持,则较高的教育产品价格会使消费者减少教育消费量从而蒙受损失。而如果政府通过财政支持以维持较低的教育产品价格,则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又会造成教育产品的过度消费和供给上的相对不足。

  因此,教育产品不一定只能由政府直接生产,也可以适当引入间接生产方式,允许民间进入教育产业融资和经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产品的供给效率,而且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不直接提供教育产品,并不等于政府在教育

  产品的供给上没有了任何责任,而只是政府提供教育产品的方式由直接生产转向间接生产。政府在教育产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审批项目及经营权、财政资助、制定法律保护民营进入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鉴于教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教育产品的特定属性,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政府间接生产只能是政府直接生产方式的有益补充,不能取代直接生产而成为教育产品供给的主要方式。然而就现有的教育项目而言,则应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标准,以此来决定采用哪种生产方式更经济。

篇二: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原因、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p:横观全球诸国,财政支出总额逐年增长,除了非正常年份的异常波动外,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上升态势。纵观我国的不同年份,财政支出的总体趋势仍然是上升状态。分析^p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原因、问题及提出解决措施,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良性发展及我国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p:教育财政支出;增长;GDP一、我国财政支出变化的原因分析^p财政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财政支出是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按照预算计划财政部将国家财政资金集中向有关部门和方面的支出。从长期看,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对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有:AdolfWagner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Peacock和Wiseman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Musgrave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WilliamBaumol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等,以上的理论解释具有一般性,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的讨论,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具体分析^p。(1)经济性因素。就绝对规模来讲,我国近年GDP总额持续不断上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需求能力。经济发展阶段论说明了財政支出规模在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在1995年至2021年经济正常运行的时期,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递增。我国受2021年爆发的严重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缓,国家财政投资了4万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等,以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根据“梯度渐进增长论”,国民经济恢复正常后,由于意识效应和替代效应,财政支出不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因此2021年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21年的基础上逐渐上升。

  (2)政治性因素。我国是社会国家,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着财政支出的规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支出的占比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三、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1)通过发展经济,为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持。财政教育支出的提高,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增加,而要增加财政收入,发展经济才是根本。只有经济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实力更加雄厚,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2)明晰中央政府的支出责任。中央政府应负总责,尽力弥补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资金缺口。同时,中央政府应建立健全财政教育支出监督机制,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财政教育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核查。(3)优化对三级教育的支出结构3。基于我国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加大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促使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收益率比较高的初等和中等教育获得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更为广泛的人才基础,同时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4)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地区差距。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保证这些地区的财政教育资金充足供应。另一方面,对于财政教育支出,应建立专款专用制度,严格控制资金流向,以确保其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5)充分发挥教育市场的筹资功能,同时加强监督。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对于教育资的配置在某些方面比政府有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政教育资金的不足。有鉴于此,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市场的筹资功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升级和活力。同时,由于教育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在筹资方面会出现重利益而轻效果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相关立法,加强对教育市场的监督。(作者单位:___)作者简介:崔晨,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李玫,山西财经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参考文献】:^p

篇三: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

  中国教育支出现状及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一.我国教育支出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资金虽在投入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二.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而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

  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它就具备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的角度来看,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成本等于零;而另一个方面,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使用。

  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而其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三.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见表1),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5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财政教育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867.76

  34634.4

  2.51

  1174.74

  46759.4

  2.51

  1411.52

  58478.1

  2.41

  1671.70

  67884.6

  2.46

  1862.54

  74462.6

  2.50

  2032.45

  78345.2

  2.59

  2287.18

  82067.5

  2.79

  200020012002

  2562.61

  89468.1

  2.86

  3057.01

  97314.8

  3.14

  3573.36

  105172.3

  3.41

  20032004

  117390.2

  3.28

  136875.9

  2.79

  2005

  2.82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

  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

  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

  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

  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

  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

  1985

  1990

  1994

  1995

  世界平均

  4.8

  4.8

  4.8

  4.9

  5.2

  美国

  6.7

  4.9

  5.2

  5.4

  日本

  5.8

  5.0

  4.7

  3.6

  法国

  5.0

  5.8

  5.4

  5.9

  6.1

  印度

  3.0

  3.5

  3.9

  3.6

  3.4

  巴西

  3.6

  3.8

  4.6

  1.65

  2

  中国

  2.51

  2.41

  四.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年,在我国,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

  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

  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

  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

  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

  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

  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

  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

  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

  越提高。

  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

  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

  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

  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

  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

  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

  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

  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

  比例较大。

  表3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较

  国家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美国

  0.13

  0.35

  0.21

  英国

  0.15

  0.27

  0.42

  法国

  0.19

  0.27

  0.41

  日本

  0.14

  0.16

  0.49

  韩国

  0.12

  0.17

  0.06

  意大利

  0.14

  0.23

  0.45

  巴西

  0.11

  0.12

  1.10

  印度

  0.11

  0.15

  0.83

  中国

  0.05

  0.15

  1.93

  表4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单位:%)

  国家

  初等

  中等

  高等

  中国

  33.0

  42.3

  15.4

  美国

  38.1

  37.5

  24.4

  日本

  32.3

  32.1

  19.0

  印度

  41.8

  29.1

  17.0

  法国

  23.7

  45.9

  19.8

  巴西

  30.8

  34.1

  20.6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

  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

  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

  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

  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

  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五.教育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的比率变化

  1、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不断增加由1991年的3386.62亿上升到了2009年的10437.54,亿,约为1991年的3倍多。(表一中未列出)

  2.财政支出已经成为我国财政的第一大支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

  3、自1990年至2009年,教育支出GDP的比重始终在3%左右,在低位徘徊。在2000年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但从2004年开始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足以体现政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

  六.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的话,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

  图1

  七.教育方面中国的竞争力分析

  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教育投入居末位与52个国家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第29位,比10年前提升了17位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

  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

  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

  八.各国教育投入比较投入分析

  教育投入居所选国家末位;教育投入作为教育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会间接产生作用。从对所选国家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排在末位,成为中国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在金砖四国中略落后于俄罗斯,而远远高于巴西和印度。一方面说明中国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国未来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教育投入是我们能够提升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经费投入方面我们首先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提高生均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的强度,到202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达到7.2%,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0%,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5%。从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是多元化的,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投入占的比例很大。因此中国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投入,使中国的教育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更加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科院称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为美国的一半,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中国的教育水平近三十年来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九成五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百分之五以下。这与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不无关系。绿皮书指出,如果仅从教育资源投入总量看,中国全社会的教育投入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公共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不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公共教育投入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二00五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重为八成六。据世界银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七成五左右,全世界平均水平在八成左右,而中国仅为四成六。

  相较之下,中国私人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蔡昉认为,教育私人支出的高比例严重挤压了私人消费空间,导致社会消费其他方面的需求不足,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教育公共投入不足的另一个后果是,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绿皮书指,“上学贵”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社会上对教育的抱怨也更多地源于此。蔡昉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二0一五年前后将达到高峰,之后将下降,“这意味着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因此,“发展教育是为迎接老龄化做必要的准备”,也即是“创造条件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他建议,要解决中国教育的资源约束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增加公共资源的投入,并使增量公共资源在教育服务均等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整合现有资源,让社会资源在教育发展中起到更大作用。

  专家称我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仅为2.4%,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该教育先行,不是说发展阶段低、资源不足就有理由少投入,相反更应该加大投入。

  目前我们一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教育的公共投入要占GDP的比重达到4%,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3%,这个水平只相当于法国的59%,相当于德国的79%和英国的66%、美国

  的69%,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国家和国家之间还不完全可比,因为对我们的发展阶段来说,特别是对我们的人口转变阶段的国情来说,我们应该受教育的儿童比重是比别的发达国家大得多。因此我们应该用这部分人口的比重来修正数字,它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有更高和更超前的投入。

  我们计算了一个新的东西,以6岁到24岁人口应该受教育为例,把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一个修正系数,以美国为1,有的国家超过1,有的国家小于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超过1。因此用它去修正你的公共教育投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发现,经过调整,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从3.3%下降到了2.4%,相应的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该教育先行,不是说发展阶段低、资源不足就有理由少投入,相反更应该加大投入。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偏低,经费不足:“比如农村教师的工资、农村教育的基本条件仍不高,甚至连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目前还有在几十年前建的危房里上课的现象。前两天看到报纸上登的,西部有学校几百个学生站在操场上吃中饭。这也就是说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还非常严重,不光是教师工资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达不到基本的办学要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每个学生教育支出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0、2005)

  国家和地区

  大学生

  2000

  2005

  中学生

  2000

  2005

  小学生20002005

  高收入国家中国香港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

  31.229.1①

  60.6

  43.5

  49.7

  77.5①

  90.594.7①

  23.425.4①

  19.9

  11.4

  14.7

  24.316.8①

  18.319.3①

  14.9

  8.2

  7.7

  5.96.1①

  14.59.4①

  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老挝马来西亚蒙古菲律宾泰国南非加拿大墨西哥美国阿根廷巴西白俄罗斯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俄罗斯联邦西班牙土耳其乌克兰英国

  21.322.8

  31.525.6①17.420.5①

  5.78.96926.883.371.1①22.8①1512.4①35.524.955.149.650.441.3①27.6①17.711.7①59.335.9①28.33130.6①29.234.1①

  27.523.1①

  42.6①

  17.321.5①

  10.8①

  20.722.7①

  45.5

  36.5

  34.1

  23.627.7①

  7.3

  11

  22.522.7①

  20.822.3①

  7.9

  25

  5.6

  4.9

  22.321.1

  13.2①

  10.7

  9①

  15.5①

  17.717.6

  15.7①2325.7①15.715.6①1112.7①

  25.321.623.4①28.129.2①21.621.8①27.627.7①

  25.1①20.9①

  23.423.7①

  11.2

  23.9

  2527.1①

  3.7

  9.7

  21.122.3①

  21.222.4①

  10

  19.2

  3.9

  9.7

  12.814.6

  14.3①

  12.59.2①

  17.614①

  13.914.2

  1314.9①19.321.9①12.311.4①11.414.1①

  14.111.712.9①17.317.9①15.316.4①

  2425.3①18.8①22.8①

  17.618.9①11.27.614.814.518①

  澳大利亚新西兰

  25.923.2①25.1

  14.214.9①23.322.4

  16.416.4①20.419.2

  注:①2004年数据。

  国际上一些大国的教育投入比重的平均值早就超过了5%,而我们的教育投入不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支出的4%,通过下面的图片对比,更能清楚的看出我国和其他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艾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各级机关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还将保持较高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高突破20000亿大关。

  图2-22000-2008年中国教育经费支出

  九..我国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1、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由表一,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的3%左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

  2、教育支出结构失衡①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左图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

  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②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

  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

  ③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

  ④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⑤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

  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

  十.我国教育支出现存问题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财政教育投入虽然有了明显增加,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其次,我国目前的财政教育投资在结构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表现在基础义务教育方面,政府财政投入比重过低,影响了基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二是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比例过低,来自个人的家庭投资比例过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三是表现在对教育领域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投入比例方面,我国对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投入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最后,现行的财政教育投入分配机制不尽合理。

  从国际上看,中央和地方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一般为60:40;而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特别是在社会受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投入是由地方财政,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而影响政府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收入。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支出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义务教育支出结构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这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第二,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三是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

  其次,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高等教育支出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主要源于中国总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不足以至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日显突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NP的比例,每年都在2%左右,总是占世界各国的倒数第十几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5-7%,而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4%左右。如要按人均教育经费算,中国更少得可怜。具体到高等教育经费,约占教育总财政投入的20%左右。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在国家总教育经费不足以及高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比例不高的双重作用下显得捉襟见肘。二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薄弱、结构不合理。三是财

  政性教育经费事权、财权不统一。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教育经费的预算未能单独立项。造成一系列问题:一是教育经费预算数量相对弹性较大,缺乏透明度。二是教育发展和政府对教育的拨款脱节。三是教育部门无权行使有效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四是对多元化筹措教育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十一.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一些建议

  1、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2、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3、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

  4、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5、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

  6、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

  7、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十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方向

  总结上文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的分析,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提出几条方向: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上提出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加强政府在教育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第一,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推进税费改革,保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为4%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财力基础。第二,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年初财政预算安排中,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在这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根据财政超收的情况追加教育经费,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第三,

  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应成为预算编制的主体,由人大代表和财政官员共同决定教育部门的预算,避免财政部门挤压教育经费;并将教育预算草案向社会公开,向公众说明教育预算的依据,解释资金的分配方式和用途。其次,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增加投入与资金管理并重,坚持勤俭办教育的方针。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增加的投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提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

  我国的政府收入,除了列入预算的财政收入之外,还包括预算外收入。大量的政府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由各地区、各部门自收自支,这种不规范的政府收支管理状况,进一步加剧了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安排上的困难。所以,应按分级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

  3、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我国迫切需要的是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政府应把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以我国目前的财力来说,可在小学或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地区先实行,然后随着政府财力的增强,再将范围逐渐扩大。在非义务教育如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引进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和个人的投资支持,在学杂费方面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分担,以政府为主渠道,采用拨款方式起导向作用,以补助和贷款的方式给予支持。4、解决财政教育支出中的地区平衡问题

  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教育成本分级负担制度,实行中央对省,省对县的教育均衡化转移支付,并由中央对全国的义务教育承担兜底责任。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政策,促进地区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目前教育投资以地方政府为主。但是,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没有法定财力加以保障,教育支出主要依靠本地财源。鉴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的现实,为缩小地区间基础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应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央政府通过平衡各地区之间教育条件来保证所有社会成员享有均等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可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首

  先,弥补贫困地区财政的教育收支缺口,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其次,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办学、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问题。同时需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的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然后,公共财政除了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直接资金补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实行倾斜政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均等化的义务教育;对城市“外来人口”的子女应和当地户籍孩子一样,就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高考,平等竞争和录取。

篇四: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

  目前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一些县级教育部门财务管理工作十分不被重视其应有的监管职责缺失造成部门内部财务开支盲目性强毫无计划加之财务管理中各项岗位间缺少相互牵制的约束力极易导致部门资金流向不明开支不合理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财政分权视角下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问题探讨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5-000-01摘要回顾中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沿革不难发现,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作为整个国家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伴随着财政体制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建国以后,与高度集权财政体制相一致的是,基础教育财政支出由中央政府安排,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代理中央政府来完成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基础教育财政支出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工作。关键词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教育公共服务财政体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财政分权化改革,也就是在全国推行的财政包干制,在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同时,也使得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例大幅下降。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尤其是随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实施细则》还对义务教育组织实施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如《义务教育法的实施细则》第五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城市以市或者市辖区为单位组织进行;农村以县为单位组织进行,并落实到乡(镇)”。按照上述文件和法律要求,1985年后中国的基础教育事权及支出责任在下放到县级的同时,也引入了多元化的筹资机制。需要补充的是,由于农村县和乡镇政府责任划分模糊,导致了一些地方乡镇政府也变成了当地学校教师工资和学校其他费用提供的主要责任者。这样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在分税制改革以前的运

  行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义务教育普及率较低,中小学运转成本不高,另一方面财政包干制下地方集中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地方财力能基本满足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支出比重较低的首要原因是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水平…,但深层次的理由在于各级政府缺乏对增加教育支出的激励。原因可归纳为两点:(1)中央政府受制于财政支出总规模和“刚性”支出项目的影响,教育支出总体水平不高;(2)由于西方主流财政分权理论所依托的“用手”和“用脚”投票机制在中国并不成立,财政分权不能激励地方政府增加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供给。

  一、财政分权视角下中国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1.包揽购销有些县级教育部门以特权手段购销学生用品,从这一活动中谋取利润。比如有媒体报道,某些教委勤工俭学办公室全权包揽全县学生购买课外辅导书籍、印制作业本、参加社会保险等活动,该部门从中加价谋利。又有一些基层县级教育部门将社会无偿赠与学生的书籍,贴上价签标价摊销给学生。2.收取回扣有些县级教育部门插手一些学校事宜,以职权之便吃回扣。也有学校负责人在选购教学器材或者发包学校建设项目工程时,借机取回扣、贿赂等。3.财务监管不力

  目前教育系统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一些县级教育部门财务管理工作十分不被重视,其应有的监管职责缺失,造成部门内部财务开支盲目性强、毫无计划,加之财务管理中各项岗位间缺少相互牵制的约束力,极易导致部门资金流向不明、开支不合理、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4.管理者业务能力亟待提升财务管理本身属于系统、复杂的管理工程,其牵涉内容广泛、工作量大,要求管理者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但有些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人员,比如有些学校财务工作者,不仅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且未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不了解现行规章制度各项规定,最终出现了财务管理中管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会计核算出错等各种问题。二、财政分权视角下中国县级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对策1.积极遏制教育系统乱收费现象教育收费关乎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乱收费行为已然是当今全社会关注的时事热点。教育系统应致力于教育收费的规范和监管,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对收费部门和单位实施有效监控和票据管理,将以往事后查处的监管方式转变为过程监控,从源头上杜绝教育系统乱收费的行为。2.构建健全财政对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方面,加大教育投资法制建设力度。政府部门结合教育投资的

  现状颁布教育投资法,同时,规范关于教育投资问题的标准,从而为教育投资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和依据,以推进教育投资法制化、标准化及规范化;另一方面,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般而言,各国政府部门通常以财政性教育费用占gdp的百分比作为评价各国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而这一百分比大小与国家规模大小、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能够准确反映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需要我国政府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不断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如果上级政府基于一些模糊和主观的标准决定下级政府官员的晋升,下级政府官员就会缺少清晰的行为激励。相比“教育”投入等短期内很难带来相应经济指标提升的支出,地方政府更倾向于追逐清晰的政绩指标。如果上级政府能够对教育发展有清晰可比的指标用以考核下级政府,将有助于减少下级政府的短视行为。

  3.规范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中西部教育财政的投入第一,政府部门加大对中西部教育财政投入,为其提供更多的公用经费保障资金和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第二,保证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稳定教师队伍。政府部门需承担起教职工工资,实行统一工资制,可通过邮局、银行等途径使教师按时获得工资,除此之外,当地政府部门可给予教职工一定的补贴和奖金,以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积极性;第三,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教育财政的投入,尽可能帮助学校解决资金紧缺问题,以确保各项教学环节顺利高效进行。

  4.加强中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支持中等师范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场所,所以更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中等师范教育的支持,以确保所培养小学师资的质量,从而为九年义务教育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为建设中等师范,提高中等师范教育水平,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中等师范教育的投入,多方位为其解决资金需求,以推进中等师范教育稳定发展,这样便能够起到提高小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预期目标。参考文献:[1]张雷宝.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的理论辨析与实证考察.财贸经济.2009(02).[2]王莹.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实证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

篇五: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随着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财政教育支出规模

  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称为衡量一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的重

  要标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财

  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公共教育支出所占

  GDP的

  百分比一直以来是各个国家衡量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重视程度。

  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资料我们可以得知:我国财政教育的支出规模随

  着GDP的增长也呈现出来连续增加。通过查阅数据来看,财政教育

  支出由1993年的86776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244882200万

  元。由此,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还从侧面了解到我国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但是我国的财政教

  育支出占

  GDP的比重略有偏低,至U2007

  年才突破百分之三,,至2010年,该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

  重也只有3.66%,而后2011年的3.49%则反映出该规模略有下降,

  尽管占比在2012年达到了4%但根OECDI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

  GDF的统计发现我国远低于其5%勺水平。

  (二)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现状分析。各级政府之间教育经

  费分配的结构,高中初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按地理区域划分

  的分配结构这三点是构成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

  从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在各级次政府之间的配置来分析,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中央和地方两级,其中地方的教育经费投入还可分为省市乡镇四级政府。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2011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238692936万元,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0000万元,中央为4100000万元,占全部比例的7.9%,地方为47510000万元,所占比例92.1%。从数据上得出,地方政府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全部经费的绝大部分。

  二、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教育支出虽然不断增长,但其数额仍然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不断增长。199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867.76亿元,到2013年达到24488.22元,即使剔除物价水平的影响,其增长速度也很快。但是,按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勺百分比计算(见表1),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重明显较低,与GDP勺增长水平不相适应。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有待跟进。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之所以偏低,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GDP为导向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在现阶段,各级政府仍把经济增长作为其追求的最大绩效,由此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招商引资,以一系列减税政策来吸引投资。(二)财政教育支出级次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财政的支出级次在结构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教育经费投入在基础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分配上出现了“倒挂”。其中高等教育得到了财政教育经费的过分倾斜,对

  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力度则严重过低。

  以2013年为例,我国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方面,

  全国普通小学为6901.77元,普通初中为9258.37元,普通高等学

  校为8448.14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8784.64元,全国普通高等

  学校为15591.72元,其中高等教育中的生均投入高于基础教育的2

  倍,比职业教育高1.7倍左右。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在生均方

  面,普通小学则为2068.47元,普通初中为2983.75元,普通高等

  学校则为2742.01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3578.25元,全国普

  通高等学校为7899.07元,普通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间差距近4倍

  左右。

  (三)城乡教育支出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这种思维定式使得在做决定时保持

  着一定的惯性,忽视了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以及教育的公共产品属

  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段有足够收入支持教育费用,并且

  农村中小学学生人数占全国中小学人数

  80%左右,而

  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勺比重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岀—

  25%形成了教师资源匿乏、设施落后的恶性循环。

  三、优化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勺对策分析由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

  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增加教育的投入,提高优化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深刻认识到政府在教育财政的投入力度上占主体地位,稳定教育经费的来源与途径。首先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认识到政府在财政投入中优先保证对教育的投入。其次,对教育的投入进行法律层面

  上的调控,从法律角度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把教育支出占GDP勺比重作为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财政教育的支出水平,优化教育财政的支出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逐步理顺政府的教育支出与民间教育支出之间的关系。首先按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区分教育的社会受益程度的高低,采取相对应的投资方法。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应采取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办模式,由各级次政府承担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对普通高等教育.可以按照“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兴办模式,把民间联系起来,从而共同承担相应的投资任务。在农村级次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基础上,在制度上保障民办学的利益,运用现有教育财政的示范与导向作用。是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

  (三)国家应该赋予和扩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经费预算编制上的权限。由政府直接向高等学校拨款的方式,改为由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拨款,即将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行政部门,促进教育贝才权与事权的统一。这样有利于促进政府教育拨款与教育发展的财力需求相协调,同时引人绩效预算,对高等学校的所有拨款使用的效益、效率和质虽进行评估,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推荐访问:政府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的理由 财政支出 理由 政府

热门文章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