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10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10篇)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
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列强对中国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列强在中国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进行早期资本输出。
2.通过分析列强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的状况;通过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经济侵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3.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培养和激发他们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势力逐渐侵入中国,终于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近代中国,海关主权是列强侵夺的首要目标。在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几乎大部分条款都与侵夺我国关税自主权及海关行政管理权有关。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使中国经济大门的钥匙揣在了帝国主义的袋子里。列强借此加快了对华的商品输出,并且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对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学会综合考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②通过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手段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而且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
重点分析
①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是重点。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目标。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大大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又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是重点。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建议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海关和海关关税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提问学生列强夺取中国海关的三个步骤,最后与学生分析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后果及英国占优势的原因。
②关于“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走私鸦片为主要方式对华经济侵略的原因,以便使学生掌握工业革命的后果。然后提问学生,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输出开局不
利的原因,以便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问学生,1865年中国第一次出现外贸逆差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认识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重大后果。
难点分析
外国商品摧垮中国的自然经济,打开中国市场是难点,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未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逐步实现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难点突破方案
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认识和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情况。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关于“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和“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参见“重点突破方案”;关于“早期的资本输出”,建议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资本输出”,然后提问学生“列强”进行“早期资本输出”的手段都有哪些?再想一想,这些手段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重点:①“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②“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难点:一些基本概念的如“洋行”等的理解。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有哪些?”引入本课主题。
一、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教师首先介绍背景: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是多方面的。因为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所以,在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关税协议后,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目标。然后请学生看书整理具体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最后请学生分析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影响都有哪些?为什么英国在这场争夺中占有优势?
“学生看书整理具体过程”和“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影响”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而“英国在这场争夺中占有优势”的原因则需要学生从初三所学过的《世界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教师可以适当点题说明应该从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方面考虑。
二、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要讲清三个问题: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关于走私鸦片,照教材讲即可。关于倾销商品,要强调外国商品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开始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以后,列强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才逐步实现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关于“列强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答出下述特权:如海关管理权、内河航行权、内地通商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关于掠夺原料,要提问学生,外商如何收购中国土特产品?最后启发学生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经济侵略活动的重要影响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已经被打开,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贩卖华工
教师根据教材讲授就可以了,主要是揭露殖民主义者的罪行,让学生知道贩卖华工跟奴隶贸易一样残酷。
四、早期的资本输出
教师在介绍“资本输出”的定义后,应该直接提问学生,早期资本输出的手段有哪些?影响是什么?
前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学生回答完整后,教师简单介绍“洋行”的概念。然后再要求学生回答后一个问题,注意这一个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后面的章节还会详细讲到)。
小结(略)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看书整理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具体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通过引导他们分析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英国在这场争夺中占有优势的原因;通过引导他们分析早期资本输出的手段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背景的介绍,“资本输出”和“洋行”等概念的解释和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设计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一、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1.从关税协定到海关总税务司
2.英人赫德掌握海关大权
二、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鸦片走私更加猖狂
2.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倾销商品
3.压低价格收购原料
三、贩卖华工
四、早期的资本输出
1.办洋行
2.开银行
3.经营轮船公司
4.设工厂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
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
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
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它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
二、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二战后,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通过“四五”计划,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领
苏联领
导人
导人
第一阶
50年代中期既有缓和又有紧
肯尼迪
赫鲁晓
段
~60年代初期张,优势在美国
夫
第二阶
60年代中期苏联处于攻势,美
段
~70年代末国转攻为守
尼克松
勃列日
涅夫
第三阶
80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
里根
戈尔巴
段
度,苏联全面收缩,美
乔夫
国同意有限缓和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应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一面。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解决,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后才逐渐平息的,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这一事件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了两国新的激烈争夺。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尼克松任美国总统,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调
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兵;70年代,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此时,苏联的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苏联不仅建成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拥有数量多于美国的洲际导弹。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苏联在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12月出兵对阿富汗的占领,标志苏联的霸权政策发展到顶点。
3、80年代的美苏关系,苏联由于长期与美国争霸,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实行了中苏关系正常化。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引导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5
人类的形成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
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验。我们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火的使用确实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篇二: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课件下载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人类的出现.根据第3页表格《完全形成的人》进行课堂“接龙练习”:《完全形成的人》...怎样批驳种族优劣论?(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人种属于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教师介绍第4页插图《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指出: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必须结成群体才能生存。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群体从“居无定所”发展到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氏族”,人类历史就此进入氏族社会。氏族社会.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教师介绍厄瑞斯忒的传说,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强调指出:上表说明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会根据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贡献,自发调节人们的社会地位。所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a.时间:父系氏族晚期b.过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军队、监狱等机构的设置,证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十分残暴的。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自然组成的,国家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原始社会时,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集体生活、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生活也极端艰苦;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互相杀戮非常残酷和野蛮。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精神上也逐步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比原始社会进步得多。)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完成第5页“练一练”: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进行分类(标上相应
的字母):a.早期猿人b.晚期猿人c.早期智人d.晚期智人
中国山顶洞人(d)德国尼安德特人(c)印尼爪哇人(b)中国丁村人(c)法国克罗马农人(d)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b)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a)
.
.准确地说,上题7个选项应当属于人类进化的哪个阶段?(b)“没
有劳动,就不会发生从猿到人的进化,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
天。”这句话对你有a.正在形成的人b.完全形成的人c.猿人d.智人什么
启示?(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
因素、是促进头脑发育的前提。而头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
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所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生
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
.
.
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提醒学生
预习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2课大河流域——
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课
教学难点人类古代文明产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印度种姓制度
件下载导入新课组织阅读7页“导入框”图文,完成下列活动:
..亚非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诞生在哪里?(埃及、两河流域、印度、
中国)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有关狮身人面像5个问题,先请其中几位介绍,后由老师补充:(希腊人称狮身人面像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哈佛拉在为自己修建金字塔时,征集劳动人民制作成的,是自己威严的象征。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据说国王死后要成为太阳神的,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国王守护陵墓。在埃及吉萨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最为著名。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
面向东方,硕大无比,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下颌的胡须长达6米。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与狮身人面像密切相关的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两河流域和印度的古代文明各有什么特点?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金字塔的国度学生阅读7至8页的内容及其相关历史资料,在现有条件下获取知识的有效信息,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请根据第8页《古代埃及》地图以及英语资料,思考回答: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egyptis‘thegiftofthenile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它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古代埃及人留下了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些诗句反映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的事实。马克思也说过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这个论断也反映了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就是金字塔。近年来,又有一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非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a.怎样评价金字塔?古埃及的国王[法老]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前统治着人世,而且幻想死后复活成神,仍是阴间的统治者。根据埃及的神话传说,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因此,他们把尸体挖去内脏,浸以盐水等防腐剂,填以香料,然后用麻布裹紧。这种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尸体叫做“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国王死而“复活”后的“永世的城堡”。建筑雄伟壮观的金字塔和威风凛凛的狮身人面像,其目的就在于使人们相信,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企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b.建筑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根据第8页“动脑筋”:今天,有人对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能力表示怀疑。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理由。(本世纪来,随着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广泛,有人甚至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不过,有位叫戴维杜维斯的法国化学家,得到5块从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对它们逐个加以化验。出乎意料的是,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因为在这之前的考古活动曾证明过,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所以戴维杜维斯推测,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这缕头发可能就是古埃及人辛勤劳动和灿烂智慧的见证。)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第9页《新月沃地》地图,根据下列问题在图中和课文里做出标记:“新月沃地”指什么地方?哪些古代居民在此生活过?(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从地图上看,这条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地又很肥沃,因此得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名。古代,在这条地带上先后居住过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生活在沃地东部,那里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称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生活在新月沃地西部、地中海东岸的“中东”地区。腓尼基人曾在这里建立过一些奴隶制城邦。他们以航海和经商著称,还在海外建立了一些殖民地。在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一带,希伯来人建立过统一的国家。这个国家后来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的犹太两个王国。数百年后,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先后被外族灭亡。从此,希伯来人逐渐流散到世界各地,被统称为犹太人。)..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两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中,最早的奴隶制城市国家是什么人建立的?请说出这里完淤泥,便于农业种植,为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基本条件。)成统一的时间、国家及其国王。(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平原的南部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
【篇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主备人:万淑珍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为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原料而侵华,为牟取暴利而走私鸦片。)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不是)为什么?(因为烧鸦片会产生大量毒烟,造成人们“被动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与海水化合反应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鸦片,避免污染。)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二、中英《南京条约》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
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
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3、根据课本“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课后反思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教学
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火烧圆明园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1)——[4];(2)——[1];(3)——[2];(4)——[3]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
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推翻国
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课后反思第3课收复新疆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篇三: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新时代的曙光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十战灾难月革命(执行反人民政策)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革命群众拥护列宁<(布尔什维克党)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月革命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45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d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练习巩固a.2月b.3月c.10月d.11月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3、完成《填图册》第2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
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
政策?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
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
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
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
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
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
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
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
读书标记。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这种体制的利与弊?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如何评价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
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
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
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
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4、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
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斯大林模式)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
篇三: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1教学目标1.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作用,初步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意义。2.通过《权利法案》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反复的、曲折的过程。4.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是英国历史的巨大进步,也是人类历的一次巨大进步。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同学们,为什么英国人民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处死自己的国王查理一世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原委。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然后教师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本节内容进行整合,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一、繁荣与开放二、曲折与反复三、妥协与胜利,让学生对本节有整体把握。二、学习新课(一)繁荣与开放
环节一:展示看书所得
1.17世纪的英国繁荣与黑暗并存,观察新航路开辟后的图片,并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内容,想想新航路的开辟给英国带来了哪些繁荣景象?
2.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内容,说说当时英国国王实行怎样的黑暗政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否有利?
学生众说纷纭
3.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师总结: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状况可概括为两点:一是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他们要求自由发展资本主义二是英国社会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者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过渡:英国社会产生了一对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专制王朝的矛盾,这一矛盾怎样进一步激化导致革命的爆发呢?学生继续从下文中找出。师生共同分析革命爆发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并理解议会与国王的矛盾的升级导致了革命爆发,后发展为内战。
环节二:情境再现,加深理解
假如你是300年前参加议会的议员,你对国王有什么不满?或者你是当朝国王,你将如何斥责议会,维护统治,最后挑起内战?
——模拟表演英国议会和国王的斗争
学生分两组讨论,积极组织材料,展开想象,加工语言,集思广益,最后推选出小组代表扮演议会的议员和国王,展示斗争的场景。表演完后,让同学们自由赏识评价。
(二)曲折与反复
环节一:比口才
迅速阅读教材整个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用精简的语言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教师提示关键词:导火索,开始,内战,高潮,复辟,结束)
环节二:解疑惑
教师问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封建势力那么容易
就复辟”;“最后为什么还要保留皇帝”
让学生解答后教师通过“知识窗”补充有关克伦威尔等的内容,这样提出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环节三探究讨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共持续了多长时间?大致经历了哪几个进程?为什么会有这种曲折变化?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认识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必然需要一个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过渡:宫廷政变后资产阶级通过什么制度巩固政权?
课后习题
1.(2014·四川凉山)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事件是()
A.苏格兰人民起义B.查理一世处死
C.成立护国政府D.议会的重新召开
2.(2014·江苏徐州·2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25年前,为把王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英国资产阶级确立的政治原则是()
A.主权在民B.议会至上C.君权神授D.三权分立
3.(2014·四川南充)下列表述中不属于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原因()
A.彻底-了封建制度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C.进行殖民侵略,掠夺殖民地的财富D.贩卖黑人奴隶
4.(2014·四川雅安)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这样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这里的“新酒”是指()
A.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国王仍然掌握国家权力
C.革命过程中没有发生战争
D.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5.(2014·黑龙江大庆·21)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主要是由于()
A.英国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C.英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英国革命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2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要求]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课堂小结)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和理想等方面最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自己,好吗?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3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二、要点分析: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三、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教材分析: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1、佛教的传入: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
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
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
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
学习检测: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4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思路]课前导学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二、教学渗透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2、学习新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一、夏朝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都城:阳城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5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教学内容教法、学法2、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3、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巩固练习:(见课件)作业:(见课件)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篇四: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含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含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含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身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身酿造啤酒,有自身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身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
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身人生的顶峰,发挥自身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身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身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土地国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教师提问: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身的势力。
2.教师讲述: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1192年,源赖朝从两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资料链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身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三.课堂总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板书设计
1.5世纪初,大和统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3.武士集团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统治的建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3
《大河流域》
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含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古代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一大世界奇观。重难点重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古时代的阶级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利用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导入新课。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学生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文明特色,掌握三大流域文明的精髓。
2.大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有多样性。
3.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古埃及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何时出现统一的国家?国王叫什么?陵墓又叫什么?公元前6世纪被哪国所灭?
2.“新月沃地”有两条河叫什么?什么人何时在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并颁布了哪一法典?
3.古印度何时出现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什么制度?每个等级名称叫什么?由哪些阶层组成?
4.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国?各有哪些文化遗存?
2)、按自学提纲自学。自学时,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
3)、教师检查学情,指导学生自学,并适当点拨。
三.、合作探究,建构知识(15--20分钟)
1.组内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在组内互相交流。组内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质疑时明确提出,听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
3.教学内容:一.金字塔的国度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关于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知识信息。
2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文的“动脑筋”,用多媒体打出讨论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问题二: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2.简单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着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3教师重点从三方面讲述汉谟拉比法典: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教师结合课本《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的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并简述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发展。
2.种姓制度:教师讲授印度的种姓制度,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一: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四个等级是否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问题二: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什么影响?4.课后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的建立、发展以及它们的文化遗存。
5.学生熟记本课知识点:朗读或默记:3—5分钟四.巩固新知,学会利用(13分钟)1.教师多媒体出示训练题、提升题。学生当堂回答,及时巩固新知识。2.布置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2课部分重点内容,学生当堂完成。3.教师检查学生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自主学习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自主备课记录自主备课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板书
设计第2课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1.尼罗河的馈赠2.金字塔与木乃伊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1.两河流域2.古巴比伦王国3.《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印度河、恒河流域2.雅利安人与种姓制度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4
一.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种;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瓦解;国家产生。
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帅的帮助下,要求正确认识到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问题。
2.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和教学,提升学生阅读、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类出现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劳动创造了世界和人类本身。
2.通过人种的出现是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形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之间是互相平等的。
3.通过对氏族、国家的产生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人类社会也不断向前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氏族社会、国家的产生
难点: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人类的历史是从人类的出现开始的。那人类是怎样起源、发展,不同的人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最初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国家又是怎样产生的?就让我们带着
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一课——人类历史的开端,共同去追寻早期人类生活的足迹吧!
关于人类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传说。例如说中国古代最的就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其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圣经》里的“上帝造人说”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和想象。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迹或遗址来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那,人类究竟怎样出现的呢?
(一)人类的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而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最初的人类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学家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成五大阶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经出现了极低等的菌藻类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当中。古生代出现了鱼类、上陆的爬行动物。中生代是恐龙的世纪,还出现了最早的哺乳动物。新生代后期出现了古猿和人类。
1.“完全形成的人”
现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儿?“完全形成的人”又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中国的历史,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古人类有哪些,他们分别属于哪个阶段。
2.人种的差异
现代人种何时出现?世界上的人类有哪些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由于体型、肤色等外部形态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了这三大人种。黄种人又叫蒙古利亚人种,如中国人、印地安人等;白种人又叫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叫尼格罗人种。
人种的差异是长时期不同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各人种之间只是在体质的外部形态,如体型、鼻型、眼型、发型、肤色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基本生理解剖特点和智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那种认为人种有优劣高下之分的观点是反科学的,是别有目的的。当人类出现的时候,人类历史也就开始了。
(二)氏族社会
以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在教师帮助下,师生共同归纳要点。集体生活,但居无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出现)
2.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农业、畜牧业分离,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人类早期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身的母亲,而不知道自身的父亲。因此最先出
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转变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转变,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第一个阶级社会。
四.作业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
五.教后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围绕金字塔之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罗多德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令人惊异的事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巨大业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古代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
1.展示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夜景:尼罗河岸灯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3.教师提问:
(1)解释歌词“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提示:尼罗河是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2)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提示: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3)还有什么“美好的东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师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推动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而其平缓的河水以及盛行风又提供了便利的航运条件;这些有利条件推动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
(二)象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对照表”
2.教师提问:请学生猜测其中几个文字的含义并说说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与事物形状相似。
3.资料链接:纸莎草纸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纸莎草纸,纸莎草纸的制作材料是纸莎草。它盛产于尼罗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们将纸莎草的粗茎切割下来,剥去外皮,将里面柔软又有韧性的茎芯儿切成薄片。再将切成片儿的茎芯横、竖编织或叠放。然后用锤子将两层茎芯儿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张薄纸。融为一体的薄片儿在经过晒干、打磨等工艺处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纸就诞生了。
4.教师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目标导学二:金字塔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图片
2.教师提问:埃及有句古谚语:人类畏惧时间,而时间畏惧金字塔。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想象一下古代埃及人是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几种推想:(1)用一个非常大的杠杆,一段用绳子绑住石块,另一端通过人力将石块吊往上方,然后将石块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质滚轴将石块拉上去土堆是环绕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认为,第(2)种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因而推测开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杆。也有些人认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为他们觉得古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来建造这么伟大的建筑。
目标导学三:法老的统治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法老的图片
2.教师提问:说说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法老作为全国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认为是“神之子”,有无上的。
3.思维延伸: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身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三.课堂总结
金字塔外形雄伟壮观,内有很多甬道和墓室相通,还有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实际上是一座地下宫殿。国王的尸体经防腐处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板书设计1.自然环境2.文明历程:3.文明成就:太阳历、数学、象形文字、解剖学、金字塔等4.法老统治
篇五: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课件下载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人类的出现.根据第3页表格《完全形成的人》进行课堂“接龙练习”:《完全形成的人》...怎样批驳种族优劣论?(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人种属于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教师介绍第4页插图《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指出: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必须结成群体才能生存。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群体从“居无定所”发展到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氏族”,人类历史就此进入氏族社会。氏族社会.
..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为什么必须结成小集体过群居生活?(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教师讲解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a.生产力发展:会制造工具,能人工取火等。(以山顶洞人为例,说明人脑对于自然的认识产生了飞跃)b.婚姻关系变化:群婚→血族群婚。(以古代希腊崇拜大地女神该亚的传说为例,说明当时人类社会的婚姻关系是不论行辈的,尚处于群婚阶段。后来随着人们认识到近亲繁衍的害处,对于婚姻关系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逐步从群婚发展到血族群婚[在同一族群内,辈分不同,限制通婚;同辈之间通婚则不受限制]。这种婚姻制度使得比较固定的血缘集团形成,氏族产生。).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教师介绍厄瑞斯忒的传说,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强调指出:上表说明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会根据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贡献,自发调节人们的社会地位。所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a.时间:父系氏族晚期b.过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军队、监狱等机构的设置,证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十分残暴的。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自然组成的,国家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原始社会时,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集体生活、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生活也极端艰苦;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互相杀戮非常残酷和野蛮。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精神上也逐步摆脱了蒙昧野蛮状态,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比原始社会进步得多。)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完成第5页“练一练”: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进行分类(标上相应的字母):a.早期猿人b.晚期猿人c.早期智人d.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d)德国尼安德特人(c)印尼爪哇人(b)中国丁村人(c)法国克罗马农人(d)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b)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a)..准确地说,上题7个选项应当属于人类进化的哪个阶段?(b)“没有劳动,就不会发生从猿到人的进化,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这句话对你有a.正在形成的人b.完全形成的人c.猿人d.智人什么启示?(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促进头脑发育的前提。而头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所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且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
..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人类古代文明产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印度种姓制度课件下载导入新课组织阅读7页“导入框”图文,完成下列活动:..亚非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诞生在哪里?(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有关狮身人面像5个问题,先请其中几位介绍,后由老师补充:(希腊人称狮身人面像为“斯芬克斯”。它是古代埃及国王哈佛拉在为自己修建金字塔时,征集劳动人民制作成的,是自己威严的象征。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据说国王死后要成为太阳神的,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国王守护陵墓。在埃及吉萨附近哈佛拉金字塔旁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最为著名。石像的面部是按哈佛拉的相貌塑造的,它面向东方,硕大无比,一只耳朵就有2米长,下颌的胡须长达6米。
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用建筑金字塔时留下的一块天然巨石雕成的。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用大炮轰击狮身人面像,希望打开通往内部的入口,破坏了雕像的面部,鼻子崩落,眉目模糊,形成一种奇特的“笑容”,每当风沙弥漫、日影昏暗的时候,出现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与狮身人面像密切相关的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两河流域和印度的古代文明各有什么特点?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金字塔的国度学生阅读7至8页的内容及其相关历史资料,在现有条件下获取知识的有效信息,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请根据第8页《古代埃及》地图以及英语资料,思考回答:为什么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egyptis‘thegiftofthenile‘”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两者的关系。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泻而下,注入地中海。它每年定期泛滥,不仅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仅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古代埃及人留下了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些诗句反映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的事实。马克思也说过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这个论断也反映了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都认为是依靠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一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英里甚至几十英里外运来,再吊上甚至高达一百多米的塔顶?对于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
篇六: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人类的形成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掌握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思考探究观察分析人类怎样形成?“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什么?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原始社会怎样解体?议论解疑综合归纳人类是神(或上帝)造的吗?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国家与氏族组织有哪些不同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才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产生,所以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人文素养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不断发展教学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课件下载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
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人类的出现、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教师强调:“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根据
种特征,就是历史上亚洲人种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他们的体貌又含有黑种特征,则是因为地理环境与非洲相似所起的作用。、怎样批驳种族优劣论?(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且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人种属于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教师介绍
作用?(它是原始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使得人类具备了远比动物高级的理智性和社会性,既避免了近亲通婚对人类素质的危害作用,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提高男女地位变化母系氏族采集、渔猎为主,农、牧、手工业大分工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生产出现男子开始支配社会、教师介绍厄瑞斯忒的传说,反映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强调指出:上表说明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就会根据人们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贡献,自发调节人们的社会地位。所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a、时间:父系氏族晚期b、过程: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和家庭私有财产→奴隶和统治阶级产生→国家机构形成)、比较国家与氏族的组成,你觉得它们之间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氏族是按血缘关系顺其自然组成的,国家是按地域关系通过政府、军队、监狱等机构来组成的。)、军队、监狱等机构的设置,证明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分残暴的。为什么还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原始社会时,虽然在血缘集团内部财产共有、集体生活、平等相处,但是那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生活也极端艰苦;而且在不同的血缘集团之间,互相杀戮非常残酷和野蛮。奴隶社会的阶级分化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人们生活的物质来源大大地丰富了,精神
篇七: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模板
学习历史科目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作为一名初三历史老师,你不妨写一篇初三历史教案和我们分享。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3.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
策过渡。2.主要内容(板书)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
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上在经济上采取的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板书)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
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②国际联盟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世界统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养: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教学方法讲述法,辅以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
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请学生阅读教材凡尔赛和约内容,概括成领土、军事、政治、
赔款、殖民地5个方面,教师讲解与组织学生讨论穿插进行)领土问题,请同学们对比教材战前与战后欧洲地图中德国疆域变动情况,德国丧失了近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这样残酷的规定对德意志民族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军事方面,请同学们联系德国十一月革命这个背景,考虑“只准保留陆军10万人”这项规定的双重目的--既防止德国军事力量威胁协约国,又为德国保留镇压国内革命力量的相当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统治”权规定的实质是什么?(使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但是,我们怎样看待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凡尔赛和约”口号。
继凡尔赛和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维护这个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国际联盟。
二、国际联盟(板书)创设国际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辞句,但这不过是战胜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
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要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三、华盛顿会议(板书)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列强间的争霸关系,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国在内的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板书)早在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相约互相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这成为战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张的极大障碍。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法、日、美缔结《四国条约》,取代了英日同盟。争夺海军优势的斗争近乎于疯狂,最终达成的妥协规定了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请学生看《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的限额》表,讨论分析这种规定对英、美、日的不同影响。教师归纳讲解)英国丧失了传统海上优势;美国取得与英国平等的海军军备权;日本海上强国地位得到欧美列强承认。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忙于“一战”厮杀的有利时机,侵华势力急剧膨胀,独霸中国态势日趋明朗。这直接损害了美国侵略中国的“门户开放”原则,引起美英等国的忌恨和不安。中国问题成为华盛顿会议的另一个重头戏。在美英的压力下,经中日双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弃一部分侵略中国的权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相应内容。提
问:中国收回山东等部分主权,能否仅仅看作是美英压力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并明确: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的反帝救国斗争。)
1922年2月,与会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实际上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放弃各国在华势力范围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约的核心是列强确认并同意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它们共同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华盛顿会议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削弱了英国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使中国又回复到受列强共同主宰的局面。它与巴黎和会共同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请同学们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说明这一体系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原因。(归纳学生分析并讲解)首先,这个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帝国主义列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随着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必然动摇这一体系的基础。其次,各战胜国的扩张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特别是日本和意大利认为自己所获甚少,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和拒绝加入国际联盟,已经使这个体系出现了解体的裂痕。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1.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二月革命虽然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
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
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
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请同学们分析概括一下,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哪些具体困难呢?(学生回答略)这些困难威胁到了新生的政权,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巩固政权的艰苦斗争。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基本胜利。苏维埃政权巩固了,
篇八: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共41套新人教版)
两种命运的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知道重庆谈判,了解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等史实。通过学习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培养依据基本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联系旧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结合有关史料,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风险亲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所取得的成果。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3.1.2学时重点重点:中共七大、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3.1.3学时难点难点:国共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3.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播放视频《内战爆发》问:刚才看到的这段视频资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追问:交战双方是谁?为什么会发生?能否避免?活动2【讲授】那一年,清凉山下,延水河畔……多媒体出示图文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资料1:“……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我们应当用全力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节选)资料2:“……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蒋介石1945年在国民党六大上的讲话(节选)设问:面对中国的前途走向,国共两党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思考:面对这两种不同的前途主张,中国又该如何实现不同主张的统一?假设1:内战、武力、战争…………设问:蒋介石为什么没有直接发动内战?假设2:和平、谈判…………活动3【讲授】谈判桌上的较量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看图说话:这一组图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历史故事?
探究:蒋介石为什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陪都进行谈判?毛泽东为什么会去参加谈判?活动:cosplay――如果你是蒋介石,说说为什么邀请毛泽东来谈判?如果你是毛泽东,说说为什么去谈判?出示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影,说说看,他们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出示《双十协定》,设问:协定在哪些方面达成了共识?又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这些分歧的存在,又说明了什么?能否举例说明。(蒋介石玩弄反革命的两面手法)活动4【导入】亮出獠牙,直扑中原…………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出示中原解放区的位置图,了解中原解放区的大致位置及其军区代表人物材料1:(1946年)7月20日,毛泽东指出:“蒋介石破坏停战协定……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毛泽东:《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指示材料2:1946年8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坚定了中国人民革命必胜的信心。思考:从这两则资料中,你看出了什么?
出示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思考:资料:1946年10月17日,最受蒋信任的参谋总长陈诚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如用军事,三五月内可告一段落。任何一条铁路,两星期内可以打通。”设问:①陈诚的话反映了国民党对于战争结果有怎样的预测?陈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信心?出示《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思考:②依据表格数据,说说国民党会采取怎样的战略战术?
面对蒋介石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有何回应?如何应对?
阅读教材图4―5及其文字说明,了解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的概况资料1:“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有;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攻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他。”资料2:“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资料3:“在不利情况下保存自己,正是为了在有利情况下歼灭敌人”
出示《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设问:这种变化预示着什么?活动5【活动】合作探究: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合作探究: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新中国的诞生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知道渡江战役的概况和结果;自主学习,叙述中国人民政协的概况、作用;独立探究,理解中国人民政协的召开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力;结合视频与诗词,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知道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过程方法目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诗歌阅读分析能力。从材料分析中,培养整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并对所探索的问题能阐述自己的观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培养热爱国家的情感。2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教材设计了四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领悟。“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叙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国主张。“渡江战役”和“政治协商会议”为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最后“开国大典”叙述了新中国的建立,并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3重点难点1.重点:与新中国筹建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新中国诞生的意义。2.难点:新中国的建立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导入新课]视频导入:通过开国大典的小短片,看到人民欢呼雀跃,引导学生回答发生了什么事,人民为何如何开心,引出新中国的诞生。
活动2【活动】微课1.新中国的诞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非常大的鼓舞,也改变了人民的命运,但是他是如何诞生的呢?请大家一起来观看下面这段微课。2.出示微课,大致介绍为新中国诞生提供条件的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大致过程
篇九: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模板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一起看看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欢迎查阅!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2、知道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更替难点是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课堂导入: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我们学习了
一、人类的出现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其生活地点是。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分道扬镳,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前形成。3、我们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四个进化阶段?我们中国的元谋人,北京人,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分别属于哪个进化阶段?4、当今世界上的黄、白和黑种人这三大人种是在什么进化阶段出现的?形成的原因是?二、氏族社会: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分为氏族和氏族两个时期。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不同点是:。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制和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合作探究:1、课本
2、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达标检测:1、广袤富饶的非洲大陆是黑人的故乡,也是人类的发祥地,约300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是:A、印尼爪哇人B、南方古猿C、尼安德特人D、克罗马农人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A、原始人群B、氏族社会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3、人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A、使用天然工具B、能直立行走C、会制造工具D、能采集果实4、世界三大人种不包括:A、白色人种B、黄色人种C、棕色人种D、黑色人种5、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进化阶段不同C、体貌特征不同D、封建社会生活习俗不同6、材料一:人类的生产工具十分原始,物质匮乏,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材料二:人们不再杀死战俘,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以便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哪一阶段?(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那一阶段?为什么不再杀死战俘?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原因是?参考答案:BABCA原始社会早期;父系氏族后期;为了增加劳动人手,保存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拓展提升: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有?(1)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进步(3)男子主要从事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4)婚姻关系相对稳定,既知其母又知其父A、(1)(2)B、(3)(4)C、(1)(2)(3)D、(1)(2)(3)(4)课外作业:选做题:神创造了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这类传说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多种渠道查阅资料,得出结论。知识梳理: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2学习目标:1、知道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各自文明遗存。2、理解人类早期文明——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3、理解应用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与今天。4、理解文明成果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难点是为什么说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等折射出上
古时代的阶级关系。课堂导入:有一个谜语:在早晨有四条腿,到中午成两条腿,到傍晚又成为
三条腿,这是什么?相传这个谜语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怪物,他在路边用这个谜语刁难路人,猜不出者即被吃掉。有谁知道这个狮身人面像坐落在哪里?
自主学习:一、金字塔的国度:1、约公元前3000前,在非洲东北部流域一个统一的国家建立起来,这是人类最早的古文明之一。2、古埃及的统治者俗称法老,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的一个陵墓是。3、看课本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亚洲南部,由于河的滋养,约年开始出现国家。后来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把当地居民变为奴隶,建立起奴隶制国家。2、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制度,史称。其影响是,。3、通过课本10页楷体字,说出种姓制度的几个等级及其顺序。再结合11页表格,说说这几个等级的身份和职责。4、12页“练一练”合作探究:1、11页“动脑筋”2、12页“活动与探究”(同时结合8/9/10页的地图)。精讲点拨:1、金字塔是法老动用全国奴隶大兴土木而建,目的是延续生前的。因此,金字塔也折射出古埃及的奴隶制阶级关系。2、种姓制度是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婆罗门阶层的特权地位,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主要特征。种姓制度的不平等激化了当时社会矛盾,也为之后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3、结合地图,新月沃地不能等同于历的两河流域,后者只是前者东面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在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一带。达标检测:1、古代非洲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的是:A、古中国B、古印度C、古埃及D、古巴比伦
2、观察右图:这一文物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闻名的重要遗产。它记载的是:
A、伊利亚特的内容B、一千零一夜C、古兰经D、《汉谟拉比法典》
3、乐山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古代西亚奴隶社会的情况,你认为应该选取的素材是: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种姓制度D、论语
4、假如春秋时期楚国国王导印度去旅游,他发现自己竟属于:A、
A、狮身人面像B、空中花园C、木乃伊D、金字塔10、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被征服者属于A、婆罗门B、刹帝利C、首陀罗D、吠舍1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②婆罗门③首陀罗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①③②④D、④②③①12、识读下面的历史文物回答问题:九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教案3学习目标:1.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_在西欧社会的影响2.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3.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4.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学习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学习难点: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大的是。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国。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制度结束,也衰落了。6.东罗马帝国定都,此地原称。7.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灭亡了东罗马帝国。(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3、老师的问题①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②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③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④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四)系统总结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1)时间:(1)东罗马帝国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2)特点:(2)6世纪后3.罗马教廷的地位和影响(3)斗争:(3)15世纪中期(4)发展:(五)巩固训练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的日耳曼人国家是A.法兰克王国B.法兰西王国C.拜占廷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C.大化改新以前D.大化改新以后3._产生的时间是A.公元前6世纪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D.2世纪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A.君权B.兵权C.财权D.神权5.拜占廷帝国就是A.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A.安卡拉B.君士坦丁堡C.巴比伦D.罗马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A.500多年B.800多年C.1000多年D.1200多年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篇十: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祖先的事迹那里找到答案,这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次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知道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了解西欧庄园的管理情况、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西欧庄园里领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以及庄园的管理,分析西欧庄园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1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
2
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4.材料展示: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3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1.材料展示: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2.教师提问:(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提示:司法权。(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提示:罚金。(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提示:习惯法或村法。(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4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三、课堂总结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板书设计1.兴起的时间、发展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过程与方法: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推荐访问: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册) 上册 九年级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