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策略探析——以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为例 【精选推荐】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策略探析——以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为例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策略探析——以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为例郭艳民;张瑜珂【摘要】以湖南卫视2012年新推出的《新闻公开课》栏目为文本案例,对新时期电视新闻评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策略探析——以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为例 ,供大家参考。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策略探析——以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为例
郭艳民;张瑜珂
【摘
要】以湖南卫视2012年新推出的《新闻公开课》栏目为文本案例,对新时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创作主体的创新、准确的栏目定位、参与主体的创新、差异性的选题设置、节目形式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电视媒体与纸质媒体的强强联合、导向性评论诉求、年轻化栏目定位、代际化新闻人参与、差异化选题设置、仿造课堂互动形式等方法是电视新闻评论创新的可鉴之法。%Taking"TheNewsPublicClass"createdbyHunanTVin2012forexample,wediscussedtheinnovationstrategyofTVnewscommentprogramunderthenewage.Furthermore,weanalyzedothervariedaspects,suchastheinnovationofcreativesubject,exactpositionofprogram,innovationofparticipationbody,differentandselectedtopicsettingandinnovationsofprogramform.Asaconclusion,wepointedoutthatmethodslikethepowerfulcombinationofTVandpapermedia,appealsaboutorientedcomment,youngerorientationofprogram,journalismparticipatedbetweengenerations,differentsubjectsetting,andcopyformofclassroominteraction,areusefultoachievetheinnovationsofTVnewsreviewprogram.
【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9)004【总页数】5页(P93-97)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新闻公开课》;创新策略
【作
者】郭艳民;张瑜珂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100024;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100024【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920世纪90年代,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成立为标志,开始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黄金十年”,这种节目类型在广大电视观众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成为其典型代表,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仿效,开办了大量同类、同质的节目,一时间,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遍地开花,成为这个时期最具影响力、最富时代特征的电视节目。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电视娱乐节目异军突起,“娱乐风暴”席卷全国电视荧屏。与电视娱乐节目的高歌猛进不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则显得有些衰退,不仅数量上大大减少,而且在影响力上也急剧下降。200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被分成社会专题部和新闻专题部,“新闻评论部”的“摘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央视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态度的转变。至此,选秀节目、游戏节目、相亲节目、电视剧等完全占据电视节目的主流,而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水均益主持的《环球视线》之类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则只能点缀其中,颇有几分孤独和坚守的感觉。
2011年10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
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在这个俗称“限娱令”的政策推动下,各大卫视纷纷进行节目调整,开办新的节目以求应对。
2012年伊始,长期“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推出一批新节目,在观赏性、教育性、人文性的结合上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新闻公开课》作为一档创新型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受到广大年轻观众特别是新闻学子的关注。《新闻公开课》从栏目名称、内容设置到传播形式,无不体现着青春的力量,它的成功尝试,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于两个字:创意。创意是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电视节目来说,节目的创新就是在同质当中追求变化和差异,即“创意是要超越界限,重新定义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找出事物的相关性,将既有的元素重新组合”[1]。电视节目的创意,就是需要对各种既有的形式元素和内容元素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节目模式。本文试从《新闻公开课》的创作主体、节目定位、参与主体、选题方式、评论形态、节目形式等方面研究其创新实践,以期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有所启示。
一、创作主体的创新:电视与纸媒强强联合
《新闻公开课》是一档在共青团中央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和湖南卫视共同打造的深度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于2012年1月2日起,每周一至周五18:00~18:30播出,《新闻公开课》由大学生亲手操盘,旨在“倾听年轻人的声音”。
长期以来,中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体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大于合作,即便是有合作,也基本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就报纸和电视台的关系而言,优秀的报社记者、编辑以个人身份到电视台兼职担任策划、撰稿、评论员等工作屡见不鲜,报社、电视台之间相互采用、转发对方的新闻稿件也是行业惯例,但是,真正的报社和电视台单位之间在节目制作上的官方深度合作则非常罕见。
中国青年报社和湖南卫视率先在报社和电视台之间建立起“节目制作”层面的深度合作关系。传统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报社掌握广泛的新闻资源,报社的记者、编辑拥有较好的新闻素养,尤其在新闻策划、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而电视台则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中获得飞速发展,产业规模及影响力后来居上,拥有最大众化的新闻传播平台和强大的节目制作力量。《新闻公开课》栏目将报社优秀的人力、智力资源与电视台精良的制作能力有机结合,各取所长,强强联合,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作主体上具有创新意义。从已经播出的《新闻公开课》节目来看,中国青年报社的参与对节目的品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绝大多数节目中出现的嘉宾都来自新闻报刊、新闻杂志等纸质媒体,这主要取决于中国青年报社在中国纸质媒体中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嘉宾评论的深度和广度也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形成了明显的不同,多角度、立体化、深层次、重思辨成为其主要特征,电视新闻评论不再是《焦点访谈》式的“述评”,而真正成其为“评论”。
二、准确的定位:锁定年轻
湖南卫视以娱乐节目见长,主要观众是年轻人,湖南卫视的领导层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该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年人,而《中国青年报》多年来一直秉持“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理念,因此,有着共同定位和理念的两家媒体共同打造了这档栏目。湖南卫视的节目特色和风格是非常鲜明的,其以年轻为核心内容主题,让受众为之耳目一新,不断地感受到青春的力量和情感的冲击,从而也全力营造出一种快乐中国的气氛,“年轻”是湖南卫视的品牌,也是其品牌中所凝集的文化向心力。
定位准确是电视节目成功的根基,也是电视节目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前提。节目的目标受众越明确,节目定位就越准确,节目的成功率也就越高。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副主任牛崇峰在谈及《新闻公开课》定位时表示:“关注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为年轻人提供表达新闻观点的平台,这样的节目自然受年轻人欢迎,而这正是《新闻公开课》追求的目标。”“我们就想做一档锁定青年人的新闻节目,改变‘新闻受众高
龄化’的现象,把新闻受众的平均年龄降低一岁,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2]《新闻公开课》定位准确,它属于新闻评论类节目,以年轻人为目标受众群。80、90后的年轻人不只是属于娱乐节目的,媒体更有责任引导当代青年人的电视收视习惯。《新闻公开课》主打青春牌,给年轻人充分的表达空间,为年轻人提供表达新闻观点的平台。新老一代新闻人的互动,让更多的媒体人了解到80、90后青年人的价值判断。同时,这种代际沟通的方式给节目增添了话题性。主持人的风格同样定位在年轻、青春和有活力的年轻主持。
此外,栏目的命名也准确地体现了栏目的定位,并且尽可能地反映了栏目的内容,涵盖了节目理念。电视栏目名称,是电视节目的眼睛,在各个频道电视节目白热化竞争的时代,受众通过栏目名称,管窥节目内容,决定去留。电视栏目名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栏目信息传播的效果。《新闻公开课》节目的两方参与主体为“师生关系”,节目的形式如同课堂讨论,是连接学子和嘉宾思维活动的桥梁,然而这“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面向所有收看的电视观众,“公开课”这三字不仅最为贴切地表现节目形式,还能激发包括广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的求知欲。
节目定位为何要锁定年轻?因为随着网民人数的剧增,传统媒体已经流失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群,这点在电视媒体当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2012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人,在5.13亿庞大的网民群中,10岁至29岁的网民占总用户数量的56.5%,而这其中高知、高学历、高收入的中青年群体是备受广告商青睐的主流人群①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址: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传统媒体要奋起自救,必须尽其所能吸引这些网民和观众群。
三、参与主体的创新:年轻学子VS权威嘉宾
如何吸引年轻的网民和观众群?传统媒体在这一领域的创新之举应该是:真正给予观众“媒介使用者”的权利和平台。1967年,美国学者J.A.巴伦在《对报刊的参与与权利》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传播学强调“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和“社会参与论”,认为“大众媒介是公众的讲坛”[3]。根据这种社会参与论的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应该成为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电视新闻评论应该广开言路,使之成为意见汇总与沟通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你传我受,刻板说教的节目模式。
青年大学生视野开阔,随着知识积累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他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表达权的实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媒体必须把自己从传播垄断者的身份转换为一个开放的传播平台,才更有可能吸引年轻观众的热情参与和深度关注。《新闻公开课》把课堂搬进演播室,青年大学生成为主动的电视节目平台使用者,主动提供给青年大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新闻评论空间,并设置了一个权威嘉宾的角色与青年大学生进行讨论、解答疑惑。节目组邀请嘉宾包括媒体人和专家学者,多是纸媒的媒体人,电视媒体不擅长新闻评论,因此和报纸媒体的合作不仅可以增添节目的厚重感,而且,嘉宾以一个良师益友的形象可以引导青年大学生养成专业的媒介素养和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四、节目选题的创新:体现差异性
对于新闻评论节目来说,谁拥有高质量的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需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媒体要去选择那些最能引起大多数观众思考和关注的事件。
《新闻公开课》作为一档定位年轻受众的节目,选题必须能够引起青年人的关注。节目组表示,《新闻公开课》选题方面会注重新颖独特性。“这实际上也是一档代际性沟通节目,我们会看到大学生关注的新闻头条是什么,把话语权让步给青年人,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新闻节目。”[4]从《新闻公开课》的呈现形式来看,参与
的两方嘉宾从节目组准备的10个头条新闻中分别选出自己心中所关注的新闻作为当日的“学生头条”和“嘉宾头条”,并针对这两则新闻展开讨论。从目前已经播出的节目来看,大学生选择的新闻和资深媒体人关注的新闻还是有较大不同的,例如在2012年2月16日的节目中,青年学子选择关注的新闻头条是关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校园宣传片对比的事件,而嘉宾选择的新闻头条是伊朗核问题。看来不同的年龄群体对于社会有着不同的观察和思考,他们所关注的新闻点是有差异的,他们评价新闻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新闻公开课》在选题方面设置的这种差异性不仅带来了话题性,也会满足大学生和资深媒体人各自代表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新闻需求。
五、评论形态的创新:“讨论”与“辩论”
以往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大多是同样的模式,由主持人在演播室引出事件,记者的采访报道展开事件的来龙去脉,大量运用同期声,采访当事人和相关专家、领导,众人的议论穿插其中,最后再以主持人点评的方式结束节目。在这种新闻评论节目中,所有的采访、调查、评论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都是用于佐证或者导出最终的结论,在一期节目的结尾,一定会旗帜鲜明地给出一个“定论”,体现媒介立场,并且力求影响观众的判断。
湖南卫视的《新闻公开课》则改变了这种评论形态,在节目中,新闻学子和媒体嘉宾各自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选出当天讨论的核心话题,并且平等地陈述各自的理由、发表对同一话题的不同看法,其间不仅有和谐互动,也多有话语和观点的交锋,甚至双方会展开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形态,能够充分体现电视传播特点,适应电视新闻评论电视化要求”,“双方辩论节目形态可建构矛盾冲突现场,实现非影视内容的影视化转型”,“双方辩论的节目形态可保持电视新闻评论的本质属性”[5]。让观众感兴趣的不再是节目最后形成的“定论”,而是在节目互动之中进行的“讨论”和“辩论”,电视台为新闻学子和媒体嘉宾(事
实上也为不同的电视观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平台,各自的话语权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尊重,也为大家保留了较大的独立思考的空间。
尽管如此,《新闻公开课》的新闻评论并不是没有导向性的,由于节目形式是仿造“课堂”教学的形式,一方是“学生”,一方是“导师”,一方是“新闻学子”,一方是“媒介领袖”,这种身份的不同先天注定了双方言论影响力的差异。年轻学子的表现更多是展现出新锐、激情和稚嫩,媒介嘉宾的表现更多是展现出理性、思辨和深度,后者言论才是《新闻公开课》新闻评论的主导因素。
六、节目形式的创新:仿造课堂的互动模式
一个好的节目,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跟它的目标受众之间要有某种本质上的亲和力。《新闻公开课》避开了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的拍摄和制作角度,新颖的课堂讨论形式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目光,打破了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形态。节目每期邀请三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大学生,和一名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媒体人,组成一个新闻课堂,对节目组准备的10条当日新闻的重要性进行盘点,并从中选出各自心目中的新闻头条,就热点新闻话题进行对话和讨论。
节目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今日十条”,首先播放今日的十条新闻,这十条新闻主要来源于各大新闻报纸和新闻网站关注度最高的新闻,时间是当天的00:00~14:00。然后由场外同学投票选择他们最关注的一条新闻,得票最高的将成为当日的“学生头条”。而媒体人则选择自己最关注的新闻作为“嘉宾头条”。第二个环节“头条对对碰”,先放一段两条新闻的VCR,了解事情经过,然后由几个年轻的未来新闻人组成一个临时的“青年编辑部”,和老师一起来讨论这两个新闻,发表自己的评论。第三个环节“新青年评论”,由“青年编辑部”的当班编辑选择一条新闻进行评论,再由嘉宾老师进行点评和打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节目中来,《新闻公开课》联手腾讯微博一起发起了向全国大学生征集新青年评论的这样一个创意,场外观众上传评论视频到腾讯微博即可参与“新青年评论”。
第四个环节“新闻问答”,同学们对于这十条新闻还有哪些疑问,可以向嘉宾老师发问。第五个环节“漏网之语”,场外学生用微信的方式发送新闻短评参与节目①根据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节目内容整理而成。。
《新闻公开课》这种把新闻资讯节目、电视评论与课堂讨论形式结合起来的节目形态,突破了以往新闻评论节目模式,变封闭为开放的话语场,评论主体既有内部的学生、老师,又有外部受众,围绕当天最新的热门报道,探讨如何评论和报道新闻,展现青年学子和权威媒体人的思维碰撞,为自媒体时代的大众补了一堂媒介素养课。在这之前的新闻节目,这一功能是没有的,不仅富有教学性,还更加具备新闻性,使评论成为一种精神渗透在电视媒介中,并使之大众化。虽然节目名称为公开课,其实是对新闻评论的一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对于广大的普通观众有着相当的可视性与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湖南卫视《新闻公开课》节目定位明确,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并且根据目标受众人群自身的特点设置了新颖的节目形式,通过改变嘉宾参与方式和多角度的讨论来吸引观众。《新闻公开课》为新时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创新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新闻公开课》无论是栏目名称、参与主体,还是环节设置,大都是在节目形式上寻求改变,这种形式上的创新终究要引领出内容上的改变。因为电视节目始终是内容为王,因此,如何在内容上吐故纳新、涅槃重生,将是未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需要进行深思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7.
[2]丁先明.《新闻公开课》:倾听年轻人的声音[N].中国青年报,2012-01-21(2).
[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7.
[4]刘惠玲.《新闻公开课》元旦亮相,上演90后与资深主编PK战
[EB/OL].(2011-12-30).http://www.hunantv.com/c/20111230/1952062586.html.
[5]欧阳明.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困局及解困策略探析[J].现代传播,2009(2):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