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案例分析) (2023年)
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案例分析) 开发区与行政区体制合一的成功实践——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案例分析案例: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发展,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青岛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案例分析) ,供大家参考。
开发区与行政区体制合一的成功实践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案例分析
案例:
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谋划发展,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主要讲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成功实现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的案例。
案例背景: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建在与青岛隔海相望的黄岛区内。黄岛原来是青岛市所属的一个县级区,下辖四个乡镇,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主的城乡接合部,面积220平方公里(现两区总面积为274平方公里)。黄岛区内有大型电厂、大型油库、港口,基础条件与浦东有类似之处。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高潮,在这一背景下,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尽快形成由东向西、由沿海到内地对外开放的整体布局。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带动黄岛的发展,实现两区优势互补,1992年山东省和青岛市政府将青岛开发区扩展到黄岛全区,开发区管委会与黄岛区政府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开了全国沿海城市把经济区与行政区融为一体的先河。
案例分析:
青岛开发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领导体制,两区部分领导交叉任职。两区体制合一后,为了应对当时两区分离的实际情况,实现强有力的领导,青岛开发区实行了一套机构、四块牌子的领导体制,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即:开发区的工委、管委和黄岛区的区委、区政府合并设立、合署办公,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由一人兼任,并享受青岛副市级待遇。2005年1月,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的领导体制做了调整,规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与区长可以分设,适当时候也可以一人兼任,管委会主任可由工委书记兼任,适当时候也可以分设(目前由1名青岛市委常委兼任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书记、管委主任)。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常委不超过11名;工委(区委)设副书记4名(目前实际为副书记3名),管委会设副主任4—5名;设黄岛区政府副区长3—4名。其中,2名副书记兼任管委会副主任、政府副区长,分工各有侧重。
2、推进机构改革,两区部分部门合署办公。两区合一,在管理体制的设计上,指导思想是向开发区靠,保持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特色。但完全按照开发区的模式设置也是不行的,因为开发区是一个单一的经济区域;黄岛区是一个行政区,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与服务均要负责。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还要设立人大、政协、政法等部门。综合以上因素,两区体制合一时,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总量上,定了这样一条原则:1+1<1,即合并后的总量小于原黄岛区的1(两个硬指标:合并前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共72个,合并后精简为33个,精简幅度为54%;人员编制由合并前的1155人压缩为766人,精简幅度为
34%)。采取的措施可以概括为5个字,即“合、撤、放、改、转”,“合”就是将职能相近、交叉、重叠的部门合并,如:组织部、人事局、编委办合并,一个机构多块牌子;“撤”就是撤销一些专业性行政部门;“放”就是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下放给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改”就是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机构改为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逐步与主管部门脱钩分离;“转”就是将一些以经营性为主,兼具部分行政职能的单位,将其行政职能剥离后,转为经济实体,如:一次性将工业局、商业局等12个部门转为经济实体。同时,通过转一批、下一批、培训一批、退一批等办法,将人员压缩到编制数额内。按照上述原则,工委(区委)设置6个部门,管委(区政府)设置14个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保留了原黄岛区的人大、政协、公检法司及群团部门。在此体制框架下,2001年12月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时,青岛市委、市政府批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设置7个部门,管委(区政府)设置20个部门(实际设置18个)。
3、开发区与行政区职能相对分开,部门分设运作。两区体制合一时,由于实行两区党政领导交叉任职、部门合署办公,众多社会事务的羁绊以及新旧观念严重冲突,使青岛开发区一定程度上削弱和转移了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精力和视野,造成了开发区的开发开放功能相对弱化、向旧体制小步复归的问题。2005年1月,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基本框架是管委、区政府职能适当分开,各有侧重,部门分设运作。管委会主要负责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外经外贸、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和城市建设等事务;黄岛区政府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社会事
青岛开发区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的城区发展定位和目标,确定了“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高速度配套”的规划建设指导方针,确立了功能区布局,完成了各分区规划、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城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为项目建设和居民生活服务的功能显著增强。青岛开发区于1996年完成了区域总体规划布局的调整,2005年进行了完善,将开发区和黄岛区共同管辖的274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为四大主体功能区,包括“大港口”和大物流功能区、“大工业”功能区、唐岛湾行政商务中心区功能区、特色旅游功能区。实践证明,这一规划是较为科学合理、合乎实际的,保证了青岛西海岸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有利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在项目布局上,体制合一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使开发区能够按照“四大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和每个功能区的发展重点对项目进行统一安排,从根本上解决了两区并存所引起的规划和土地征用等方面的矛盾。在招商领域上,依托“大工业”功能区内的临港产业区、重化工业区、北部工业区和西海岸出口加工区,进行工业项目的招商;依托“大港口”和大物流功能区内的前湾港区、物流贸易区、港航生活区和特色旅游功能区内的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唐岛湾行政商务中心区,加快现代物流、特色旅游、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商贸业等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利用外资的步伐。在投资软环境上,两区体制合一、机构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使区内的一切管理权限集中于开发区管委会,减少了体制磨擦,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能够实现“一幢楼”办公、“一站式”审批、“一个
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优化投资环境,增强了新区的对外吸引力。
案例总结与启示:
1、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宏观政策性指引,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的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正是基于这样的有利背景下,才为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这种管理模式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创造了条件。
2、山东省委、省政府和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与支持,是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成功实践的有力保障。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岛开发区的发展,对开发区体制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青岛市委、市政府多次出台文件,理顺开发区和黄岛区的管理体制,实施推进西海岸战略,将青岛开发区定位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重要一极,多次出台区域性扶持措施,保证了青岛开发区的快速发展。
3、青岛开发区工委(管委)注意总结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不断提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战略性构想,是保证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成功实践的重要依托。正是开发区工委(管委)在领导体制、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等方面的多次积极建议,使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持续获得了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4、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合一成功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两区合一以来,青岛开发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余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以五年翻两番的速度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四
大经济亮点”和家电电子、石化、造修船、海洋工程、汽车、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实践证明,青岛开发区与黄岛区的体制合一是成功的,为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体制改革探索做出了贡献和示范,具有可借鉴性。目前,广州、宁波、福州等开发区也都采取了开发区与行政区体制合一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