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11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11篇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铁凝与新时期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重要的贯穿性作家,铁凝是一个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复杂存在。她的创作虽与新时期文学主潮若即若离,却与新时期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11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11篇

篇一: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铁凝与新时期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重要的贯穿性作家,铁凝是一个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复杂存在。她的创作虽与新时期文学主潮若即若离,却与新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存在着一种更深刻的默契。论文揭示了铁凝以多重身份的写作(政治身份、知识分子身份、女性身份、知青身份)全方位的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的建构,这几重身份既矛盾碰撞又和谐统一,形成了既重视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伦理价值规范,又尊重生命意义和个体自由超越的现代性价值理念,拓宽了当代文学的精神边界;她极具东方美学思想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建构,实现了文学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和谐平衡。她是一个既受大众文化欢迎、又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并坚守纯文学创作的作家。她以自己独特性的创作抵达了时代精神和文学殿堂的顶峰,成为能够影响新时期文学的几个重要作家之一,这意义丰瞻的“铁凝现象”本身显示了她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价值。本论文作为铁凝的整体研究,在新时期文学的宏阔背景上,以新时期文学的历时性发展为“经”,以作家主体不同身份写作共时性审视为“纬”,以对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中铁凝创作的尴尬生存与自主性坚守、铁凝在新时期文学中独特的美学价值为补充。可以避开传统的研究模式,既从文学史出发来研究和发现铁凝的独特性、丰富性,且能以现代性、身份写作为价值坐标穿透其复杂多义的叙事文本,对其繁复的文学意蕴做出合乎真理性的阐释,以期在学术层面上达到对铁凝研究的整体性突破。同时,以铁凝为参照来审视和反思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可以为新时期文学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收获,为新世纪文学的发

  展和价值重建提供借鉴和启示。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借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通过对铁凝政治身份认同和政治身份写作在新时期主流文学中的价值的研究,重新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论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下,铁凝的政治身份经历了被动认同、艰难对接、主动选择、和谐建构过程。她的政治认同是与鲁迅先生的“听将令”相一致的,是自己所选择的具有时代先进思想和历史进步意义的现代性政治,在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伤痕文学”、“主旋律”文学等主流文学创作相比,铁凝打破了长期以来统治文坛的僵化政治思维和概括化、类型化的叙事模式,将政治性内容审美化,在文本中把对意识形态的合法化论证、文学本体的审美品格和人性深度融为一体,极大的提升了主流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铁凝实现了文学与政治最大程度上的优化,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文学与政治的想象关系的桥梁。第二章通过对铁凝知识分子身份写作的研究,辨析这种写作在新时期知识分子现代性叙事中的特征和意义,关涉知识分子叙事中话语表达、职责担当和文化重建的问题。论文通过铁凝与新时期的“新启蒙文学”、“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对比研究发现:在80年代,铁凝继承了鲁迅的“立人”思想,冲破了“极左”思想的束缚和新时期文学的“集体叙事”,以对启蒙理性的审美置换实现了个体对群体的穿越和超越;90年代铁凝以知识分子的“边缘和守卫”的姿态建构着真善美的文学,避免陷入“新写实小说”的理性主体的缺失和道德理想消解的审美现代性困境,获得现代性叙事的短暂平衡;新世纪,铁凝在启蒙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的完美融合中建构起崭新的知识分子

  现代性叙事,为后革命时期建构宏大叙事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审美表达的借鉴。而众多“新历史”小说在对“宏大叙事”的逃逸和精神借力的贫乏中陷入“史诗化”的困境。铁凝规避了知识分子现代性认同中过度自我或消失自我的尴尬,为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叙事文学提供一个跨世纪的重要启示。第三章对铁凝女性小说作重点分析并辨析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得失。铁凝把现代性理念与传统观念优势互补、把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艺术契合,冲破传统男性文化束缚与西方女性理论误导,建构起铁凝独有的女性形象系列和真善美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拯救女性文学叙事的危机。论文认为,铁凝女性身份的认同经历了诗性自我、女性自我、理性自我的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铁凝以诗性自我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美仑美奂的少女群像,弥补了新时期初期深陷男权文化中心的女性写作的匮乏;80年代中期以后,铁凝以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审丑与审美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了对女性自我的超越,既是对张洁、张辛欣们忽视女性本体生命欲求的弥补,也是对林白、陈染们过度陷于女性偏执的警醒;在新世纪,铁凝的《笨花》体现了女性意识叛逆后回归新的时代精神和宏大话语的趋向,预示了新世纪女性文学审美态度上的重大转变。第四章参照价值现象学理论对铁凝知青身份的写作进行阐释,同时对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复杂流向及其局限性作出探讨,为知青文学的研究提供建设性的话题。铁凝较早以作家的眼光和独立的姿态表现“文革”和知青生活,《村路带我回家》、《麦秸垛》中,她超越了纯粹的知青作家的政治尖锐性和功利性,以个人化叙事表现出对意识形态工具性要求的游离而具有了现代

  性意义。《玫瑰门》、《大浴女》对文革中肆意放纵的恶魔性、对我们民族文化基质中的痼疾进行冷峻的批判和反思!铁凝知青身份写作弥补了知青文学的缺憾,呈现出拯救与逍遥的不同的审美姿态与价值承担。第五章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借用布迪厄有关文化生产场域的理论,研究了90年代以来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中,铁凝与消费文化的奇遇与突围,以及文学的自主性问题。铁凝与畅销书“布老虎”的接触与疏离,显示了她对消费文化资源的挪用和反思中坚守住了作家的独立身份;她的小说与影视改编从共生共荣到背离变异的关系沉浮中,揭示了文学与电影之间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的绞缠;而网络中的铁凝则被消费社会抽空了文学家的内容,改写为时尚的符号或明星。铁凝的经历代表了知识分子悬浮于大众消费文化中自救的焦虑和确证的艰难,她对文学的人文本性和美学本性的坚守说明,作家应以富有活力的感觉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广阔的指向社会,才能建构起文学自主性。第六章从审美层面对铁凝创作美学价值进行分析,进而讨论新时期文学中诗性失落和审美褊狭的问题。论文认为,铁凝以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和意义化的创造性抒写,实现了对诗化小说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是对当下日常生活叙事中诗意消解、意义流失的补救;其极具东方美学风貌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建构,涤荡污秽暴力的美学褊狭,是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审丑与审美失衡的纠偏;而其对文学理论的探求和文学创作规律的总结也显示出内在的生命力和独创性。铁凝创作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提供了当代文学所缺乏的东西,对建构文学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开启了新世纪文学通往

  艺术审美的回归之途。研究得出,铁凝在新时期文学中占据着一个特殊重要的地位:她是一个对真善美执著追求的、代表时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纯文学作家,是新时期的文学洛神。她为建构当代文学相对稳定和谐的表意系统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指出了铁凝创作的局限性和当代名作家创作危机,如何使中国文学在21世纪把握历史机遇,创造新的辉煌,是铁凝等中国作家和文学研究者都须认真对待的现实课题。

篇二: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新时期小说发展的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用五个关键词来说明它的特点,那只是泛泛其谈而已,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而百花齐放,可以说新时期小说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联;而新时期小说的发展除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外,西方文学思潮对其的影响可谓是深远巨大,而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思潮的碰撞,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多条道路。以下就是我总结出来的五个新时期小说发展的五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回忆伤痛”20世纪70年代末,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一举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经历了十年动乱,从“四人帮”专制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的人民,从而投入到了揭批“四人帮”的运动。一度被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被称为第一篇正真具有新时期意义的小说,也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班主任》的发表,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坐标点,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学的正真转机,被公认为是新时期小说和伤痕文学的发端作品。《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11月,当时人们刚从噩梦中醒来,痛定思痛,对于“文化大革命”和极左路线的罪恶,人们正在进行愤怒声讨和血泪控诉,对“文革”和极左路线给人们身心造成的严重创伤记忆犹新。人们迫切需要一种代表大家共同心声和共同愿望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共同情感,《班主任》正好以小说的形式满足了这一要求,揭开了新时期小说的第一页。此外,伤痕文学恢复了“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品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周克芹深厚的生活功底、深沉的社会思考以及对农民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遭遇,反映了1975年“文革”后期四川农村的生活现状,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再现政治动乱、经济凋敝、信念动摇的社会风貌,展现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二:“反思伤痛”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波澜壮阔、奔腾不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作家们意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整个社会意识的急剧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伤痕小说只

  是停留在对“文革”十年的揭露和批判,不再满足于对创痛的泛泛描写。在社会反思、文化反思的大环境下,小说把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联系起来,从而出现了“反思”小说的创作思潮。古华的《芙蓉镇》乃是反思小说的代表作。《芙蓉镇》从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在历次极左运动的遭遇,揭露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极左运动给普通人带来的创痛,从人物遭遇折射时代的反光。小说女主人公胡玉音的命运,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农村善良妇女的命运缩影;秦书田是这三十年来我国知识分子坎坷遭遇的代表;而网球赦则是那些热衷于整人的“运动根子”的活的画像,小说把“史”推到幕后,通过对这些人物生活的社会风情民俗的描写,揭示了极左思潮下社会生活的本质。

  关键词三:“关注改革”早在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时期,就有许多作家关注祖国建设的改革步伐,敏锐地从中吸取创作题材,积极观察、思考着急剧变革的时代里人民在变革中精神面貌的发展变化,写出一些反映我国人民踏上“四化”建设征程的小说,这类小说,人们称之为“改革小说”如贾平凹的《浮躁》。《浮躁》在80年代广阔的背景下,真实地描写了在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既热情地描写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又真实地描写了改革过程中的新矛盾和新弊端。最突出的特点是,该作品从文化的深层,深入地探讨我们民族在改革过程中的阵痛与羁绊。《浮躁》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改革开放初期典型特征的人物形象,如金狗和雷大空,他们都是浮躁年代浮躁人生的代表。

  关键词四:“后现代主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在走向世界和实现文学现代化的口号之下,存在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意识流、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潮水般涌入国门,对一批有着标新立异的先锋意识的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冲破传统小说的文体规范,使小说呈现出一种随心所欲、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形式,故他们被称为“先锋派”,其作品便是“先锋派”小说。先锋派小说明显地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轫于二战后的后工业后现代社会,与传统的现代主义有着一定的继承性,但在更多的方面。它却批判了陈腐的个性主义和现存的等级制度,反对一切的假象的中心或权威,对现存的制度从怀疑走

  向反叛,所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自由选择。先锋派作家残雪的作品,明显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黄泥街》以女性视点观察变幻不定、神秘莫测的现实世界,、现实如梦幻一样让人感动郁闷、焦躁,现实只是噩梦的延续。男人和女人之间充满了隔膜与敌视。女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被人窥视,无处藏身,同性的压抑令其窒息,而男权的压制令其更加焦虑,从而展现出了由于女性的敏感、自卑和自尊造成的难以理喻的生存世界和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马原、洪峰的作品也明显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中“叙述圈套”以及对小说真实性的颠覆,洪峰作品《奔丧》《瀚海》中对一切包括父亲死亡都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以及他们作品的语言操作对文本含义的颠覆,都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反文化、反传统的特点。

  关键词五:“历史多重讲述”80年代中后期,新时期小说在经过了现实主义的当代关照和浪漫主义的淡化之后,历史又赢得了作家们的普遍青睐,文坛上出现了新历史小说的创作潮流,如苏童的《红粉》、《妻妾成群》《米》、,余华的《一个地主之死》《活着》、,莫言的“红高粱系列”等,他们用新的历史视角讲述历史事件,多重讲述历史。在《妻妾成群》中,苏童以前所未有的细腻丰富的直线型叙述,详细地描述了陈氏家庭中一群姨太太的凄婉遭遇和可悲命运;苏童舍弃了他以往常用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而以四太太颂莲的眼睛为视察和叙述的视角。颂莲既是小说主人公,又是作者的叙述主题。作为大宅院里的女人颂莲以她敏感多疑的眼光一滴不漏地扫描了陈家所发生的一切,当颂莲的视点中的变故超过她心灵承受能力后,颂莲发疯了。在小说结尾处,叙述视点则转移到陈家新娶的五姨太太文竹眼里,和颂莲刚进陈家一样,文竹又将在陈府上演另一个颂莲的故事,这是苏童的高明之处,也是传统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妻妾成群》的终篇即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

  新时期小说思潮迭起、流派纷呈,各种小说流派在各自的时空中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同时又和其他的流派构成整个新时期小说百花园的异彩纷呈;新时期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人们生活和心灵世界的内在联系,在文坛上正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篇三: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纵观茹志鹃同志的小说创作过程十七年时她的作品风格以清新俊逸为主而新时期时则借鉴吸收意识流小说中的一些表现手法使得她的作品思想容量得以增加并且作品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重大问题更加发人深省和耐人寻味可以说这是她在创作历程上一个很大的提高和突破也是她的创作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的表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茹志鹃从“十七年”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转变

  作者:黄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6期

  摘要:茹志鹃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优秀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百合花》的发表使其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茅盾同志曾用“清新,俊朗”两个词来形容她的这种写作风格。而在新时期文学阶段,我们又可以窥见茹志鹃在该时期的写作思想和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变化,她更加注重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得以增加。此外,在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和描绘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可以说到新时期的时候,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除了保持着以往的清新俊逸之外,增添了一些冷峻的色彩,更加的成熟与丰富。

  关键词:茹志鹃;十七年;新时期;小说创作

  作者简介:黄欣(1989-),女(汉族),江苏响水人,广东技术示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当代文学创作与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02

  茹志鹃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优秀短篇小说家,其作品《百合花》的发表使其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茅盾同志曾用“清新,俊朗”两个词来形容她的这种写作风格。而在新时期文学阶段,我们又可以看到茹志鹃在该时期的写作思想和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变化,她更加注重对社会矛盾的揭露,而对社会生活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得以增加,并在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和描绘上有了新的发展。

  一、主题与选材的变化

  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会受到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茹志鹃也并不例外,她的生活阅历对于她在作品主题和写作题材的选择上都有明显的影响力。

  茹志鹃从小随祖母辗转于沪杭两地之间,靠家庭手工糊口,13岁祖母离世以后,他在孤儿院开始了自己孤独而艰辛的生活。18岁的茹志鹃参加新四军,在部队中她深深地感受到革命队伍带给她的温情、幸福和光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茹志鹃一直在文工团工作,她接触得最多的、体会最深的就是同志与同志、军队与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她被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在战争年代所表现出来的淳朴与真挚情感所动容,被军队里那种爱同志、爱人民、爱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产党、爱新生活的思想情怀所感动。因此,茹志鹃在“十七年”时期的创作主题侧重于讴歌新人新事,譬如写家庭生活、妯娌等,即使是写有关战争的作品,也是写战争中战士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在选材上,作者善于选取生活中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横断面进行雕琢,从而使读者能够在一篇短小的作品中,以小见大,从一个简单平凡的人或事上延伸到对整个社会形态的观察。例如,《新当选的团支书》里面写了工厂团支部动员整修共青河这一事件,事件都很小,但是经过作者的精雕细琢,将走向合作化道路的农村以及青年人的思想表现地淋漓极致。

  文革十年,对于很多作家而言,是一个漫长而苦涩的过程。而经历了十年灾难的茹志鹃,内心收到强烈冲击的同时,也对社会有了新的感悟,她自己说过:“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带着一种比较真诚的、天真的、纯洁而单纯的眼光来看世界,所以我看一切都很美好,都应该歌颂”,因此,她之前的作品大多都唱的都是颂歌。而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以后,她说过“我的脑子比较复杂了,社会上的许多事情也复杂了,看问题不那么简单化了……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向每个人都张开美丽的翅膀。”她开始审视隐藏于里层的曾被她忽略的矛盾,那些不曾发觉的社会生活中的丑与恶。因此,新时期她的作品在描述生活上不再像之前那样纯粹地歌颂,而是转为毫无顾忌地对出现在现实生活的丑恶事物进行鞭挞。

  老作家、评论家黄秋耘对茹志鹃“文革”前和粉碎“四人帮”以来发表的新作概括为“从微笑到沉思”,这一概括极为准确而形象。特别是《剪辑错了的故事》可以说是她短篇小说里面第一篇直面并重新认识“文革”以前某些历史教训的小说。过去战争年代,部队和人民是血肉相连、同心同患难,无论是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对革命的支援尽心尽力,而现在像甘书记这样的干部工作是为了上级而不是全心全意为了人民。作者借老寿的思想活动来倾诉自己的心声来反映干群关系的变化并指责干部中的歪风邪气。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茹志鹃在“十七年”时期的创作经常多描写家庭生活题材,像《妯娌》、《如愿》、《春暖时节》都体现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人情意味。而“文革”之后,作者除了写反映现实生活中尖锐矛盾冲突的作品,也秉持了继续写家庭生活题材的风格,只不过在反映社会问题上比以往显得更加深刻。譬如《家务事》是一篇描写“家庭琐事”新作品。它通过在“文革”中尚属平安的一个普通的家庭的遭遇反映了这场动乱带给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的灾难。主人公“我”的家庭虽然没有经历坐牢批斗这样的遭遇,但是一家人也是天各一方,丈夫支援小三线,大女儿去插队,自己要去干校参加斗批改,留在家里的只有八岁的小女儿淘淘一人,她必须自己过好每天的生活:锁门、吃药三小时一次、四小时一次、放学了到小狮子家做功课、吃了饭洗完等等。每到假日,“我”要做的家务事就如山高一般:洗衣服和碗筷、带淘淘看医生等等。小说的最后,“我”说了一句:“没什么,不过是些家务事而已。”然而,这种平静的述说似乎透露着极大的不平静,这种平凡的老百姓内心的烦恼、苦痛和挣扎似乎比那些激烈的批斗、抄家、坐牢及隔离更加让读者的心里感到难过和心痛。

  茹志鹃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发表的作品主题和选材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变化,我们还能看到她也将注意力放在了青年一代的身上。譬如,《草原上的小路》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在草原石油城中的一群青年男女,作者通过他们的行为与思考来引导青年人去反省应该怎样去对待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作品人物的塑造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人物,不是那种高大威猛的英雄人物,也不是那种在战争矛盾冲突最为尖锐时刻展露高尚人格的人物,特别是作者对于女性形象的描写可以说是相当关注。譬如像《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新当选的团支书》中的何裴红,《静静的产院》中的荷妹,作者歌颂她们,展现她们的心灵美。而到了新时期的时候,作者所写的人物有了一些变化,她写了老干部的形象,如《剪辑错了的故事》中的老甘,《儿女情》中的田井;也写了青年人,如《草原上的小路》中的小苔和杨萌,《儿女情》里面的汪稼丽。此外,在对人物的刻画方面,除了像以往一样注重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茹志鹃还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自由联想、梦幻和联想等一系列手法来探索人物的内心的奥秘。最为典型的就是像《剪辑错了的故事》中,作者明显将自己的思想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里面,通过主人公的意识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艺术表现手法

  茹志鹃“十七年”的作品虽然故事简单,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冲突激发,但是其在艺术构思和剪裁组织上却并不是随手涂鸦,而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可以说其作品的篇幅虽小,但是呼应陪衬,文章精髓,都潜藏在字里行间。像《百合花》中通讯员枪筒上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身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红底白被子等,在作品的前后都有出现过,这样就很好地起到了呼应的作用,而不会让读者感受到突兀。再比如《如愿》中出现的菜篮子,虽然它出现的次数仅有一次,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何大妈与这个篮子的渊源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个用来买小菜的篮子,更加记载了旧社会时期妇女们的生活命运。此外,茹志鹃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是多以时间顺序来结构组织文章。

  而到了新时期的时候,茹志鹃的小说在结构艺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的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时序交错。作者运用意识流小说时间、空间的多层次结构来展现漫长的生活经历,空间广阔。在《剪辑错了的故事》中,作者将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四十年代解放战争的历史同老寿意识中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的时间和空间相互重叠。例如,第二节写过去解放战争的老寿把仅有的干粮全部交给为老百姓打仗的老甘,而老甘顾虑到群众生活的艰难,又把老寿支援的粮食悄悄地退回给老寿,老寿感动地流下了泪水。紧接着第三节写了老寿擦去眼泪以后的情节,故事又跳回到第一节的末尾——一九五八年的现实生活中去了。此时的老甘要群众“变戏法”地谎报产量给上级看,向上级领导邀功。作者通过历史和现实中在对待同样的问题上老甘对待群众截然不同的感情和态度来突显出干群和军民关系的恶劣变化,这种纵横交错的写法不仅没有让文章失色紊乱,反倒收到了更有效果的艺术反响,让读者意识到了干群和军民关系变化这一极为深刻的问题。

  2、以人物的意识流为主线。《剪辑错了的故事》和《草原上的小路》都是以人物的意识流动,而不是人物的行为或者情节发展的结构来展开叙述的。像《剪辑错了的故事》在这个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面就尤为突出,作品基本上是以老寿的意识流动为线索,通过老寿的不连贯的意识把故事推进从而达到一个顶点,让作品的主题在这种情态下自然展现于读者的思绪之中。

  3、梦幻和现实的穿插。作者对老寿这一忠于革命事业的老党员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做了深刻的剖析,并将自己深刻的思考融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之中,我们从老寿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言语之中可以隐约地体会到作者的思考和情感。这种对人物深层次的挖掘和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具张力也更加丰满。

  纵观茹志鹃同志的小说创作过程,“十七年”时她的作品风格以清新俊逸为主,而新时期时则借鉴、吸收意识流小说中的一些表现手法,使得她的作品思想容量得以增加,并且作品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重大问题,更加发人深省和耐人寻味,可以说这是她在创作历程上一个很大的提高和突破,也是她的创作渐渐趋于完善与成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茹志鹃,《茹志鹃小说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

  [2]茹志鹃,《漫谈我的创作经历》,《新文学丛论》1980年第1期.

  [3]茹志鹃,《我写的经过》,《青春》1980年第11期

  [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5]黄秋耘,《从微笑到沉思》,《上海文学》1980年第4期.

  [6]欧阳文彬,《试论茹志鹃的艺术风格》,《上海文学》1959年第10期.

  [7]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人民文学》1958年第6期.

  [8]侯金镜,《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读茹志鹃小说有感》,《文艺报》1961年第三期.

  [9]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茹志鹃,《漫谈我的创作经历》,《新文学丛论》1980年第一期

篇四: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迷失在纯情与欲望交汇的轨道上--新时期情爱小说发展论

  王辉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25)005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的经济、社会、文化思潮洪水般袭来,强烈影响了我国新时期情爱小说的创作.作家逐步增强的自觉意识,使情爱小说得以较快发展,期间经历了从纯情缺失到欲望张扬的发展过程,反映出作家们伦理观、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也透视出社会意识、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的时代性变换.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王辉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中文系,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异质空间的现代欲望——论租界语境下清末狭邪小说的情爱叙事[J],李永东2.迷失的伊甸园--"革命+恋爱"小说之情爱论[J],胡昌平3.欲望·狂欢·迷失——试论莫言小说中的欲望化书写[J],薛月兵4.欲望中的个体迷失与超越——论王方晨长篇小说《大地与人》三部曲[J],许玉庆

  5.战争语法与情爱语义的话语置换——论“十七年”战争小说中个体欲望与群体政治的叙事互动[J],赵启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五: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我们常说研究作品要把自己带入到作品中所处的那个年代分析当的社会大环境对人造成的影响那么在1919年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受到各种势力的打压自身的生存都是一大难题像鲁迅这样出国留学接受到新知识体系的人凤毛麟角广大的底层人民的落后愚昧和无知其实是整体大环境造成的这样看来我们并不能一味的指责他们而应该也对他们抱以同情理解以及对整体的环境做出思考

  80年代后鲁迅小说《药》的研究述评

  鲁迅的小说《药》自发表以来,就备受关注,很多鲁迅研究者都对这篇小说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结构、艺术情结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笔者关注80年代以后的研究,历史的、客观的梳理、审视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鲁迅的作品,还原鲁迅,并为这一研究的继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5月在《新青年》发表,鲁迅在《药》中给我们描写了两个悲剧,一个是华小栓之死,另一个是革命者夏瑜之死。鲁迅在描写时采用了明暗两条双线结构来展开,明线是华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痨病,听信侩子手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来为小栓治病,但服后无效并死亡。暗线是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为了解救苦难的百姓,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于这篇文章,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从80年后,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站知网上有63篇关于鲁迅小说《药》的研究文章。今天我就从80年代的研究文章着手,对80年代以后的研究做一个述评。

  进入80年代,鲁迅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反观鲁迅,比较深入地走进鲁迅世界,鲁迅研究有了新的开掘和发现。纵观这些文章,我发现对《药》的研究是有以下几种观点的:

  首先是对主题的争论,对于主题,80年代以前“批判说”被广泛认同,批判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脱离了关系,“批判说”的主要依据是,夏瑜在监狱劝牢头造反,敌友不分,是脱离群众的表现,夏瑜说群众“可怜”,表现了他是居高临下的一个先知先觉者,表明他轻视群众,更脱离群众。进入80年代后,人们对“批判说”进行了反思,从而进一步的批判与重建,出现了“疗救说”,李振坤在《的主题新探》中明确提出在“小说《药》也是不可能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的。”他从多方面论证,考察了鲁迅的书信、杂感,以及鲁迅个人思想的变化,认为唤醒民众,惟有“民主”和“科学”才是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另外还有“双重主题说”,谭德晶的《鲁迅小说与国民性问题探索》认为,《药》的主题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争论,是因为作品存在双重主题其一。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愚昧落;其二是小说所反映的世俗的生活画面、人物及其关系之中,揭示出了“老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态,揭示出了“老中国”的国民特性。还有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的主题,王飞在《探究鲁迅的》认为这篇文章既有对愚弱人性的善意嘲讽还有对戗害人性的极力鞭挞以及第先知先觉者心性的迷失和缺失的惋惜。

  其次是对文中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分析,不少鲁迅研究者从作品人物着手,分析人物各自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是怎样影响到自身的命运从而导致这种悲剧的发生。曹文生在《论鲁迅中的悲剧精神》中指出华老栓的性格是麻木无知的,也没有人去启迪他,他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去理解革命,所以才会失去心爱的儿子,夏瑜的性格缺乏和群众沟通的经验,所以造成了革命不成,反被杀害的悲剧。他主要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论证这篇文章的悲剧所在,人物的性格受到了

  当时社会的总体环境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所以其命运也就充满了无奈性。

  还有从文章本身的情节艺术来分析,主要是从文本身来分析理解小说。在史頫兴、王居瑞的《试解鲁迅的三段奇特的描写》,主要是分析小说中的场景描写,探索在特殊环境气氛下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读者造成一个强烈的印象。还有韩莎的《从鲁迅的看词语的锤炼》,这篇文章主要是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动词的精细差别,看它们怎样反映了人物心理。

  另外还有把鲁迅的《药》与其他文本相比较,来做具体的分析。例如钱虹的《“享用牺牲”的悲剧——谈鲁迅的》与屠格涅夫的《》,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概念——“享用牺牲”,也就是说革命者为了群众的幸福而牺牲,而愚昧的群众却享用这牺牲了。文章中的革命者形象都是孤军奋战的英雄,他们与广大的人民群众脱离了,这也是革命失败的重大原因。薛伟在《鲁迅与屠格涅夫及波特莱尔有关作品比较》这主要是将鲁迅的《药》与屠格涅夫的《做脏活工人和白手的人》以及波特莱尔《绳子》三篇文章做比较。因为这三篇文章都是批判了劳动人民的愚昧、落后、无知,对革命者的失败报以同情和遗憾。对小说的艺术情结和叙述方式也做了比较。

  因为鲁迅的《药》是高中语文教材,所以也有很多教育界的学者从教育的角度来对这篇小说提出了一些教学上的新思路。比如《触摸心灵:结尾的另一种教学处理》孙文辉,2008年7月发表在《语文建设》上,这篇文章主要是对《药》的结尾的解读,在乌鸦和花环上给予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花环代表希望”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把鲁迅狭隘化了,乌鸦飞向天空也只是鲁迅“与黑暗对抗”的一个表现,他是以教育的角度来体察鲁迅的心灵世界。还有寇永升的《批点八则》这篇文章是从教学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如何理解《药》,作者是带领学生逐段批注,来分析《药》中的语言特色。领略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

  我只选取这几篇代表性的跟大家风分享一下。另外还有很多文章都是研究鲁迅的《药》。对所有这些研究成果我做了一个时间顺序的梳理和侧重点的分类,我发现大家在研究《药》时,有以下几个方向:批判群众的愚昧,儿子生病了,不去请医生,而是相信人血能够救命,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不觉悟;歌颂革命者救国救民、英勇献身的精神;指出革命者的脱离群众,没有把革命思想传达到普通民众中来;近几年出现的,对于中学教育中对《药》的解读以及怎样引导学生能够更好的、更深刻的理解鲁迅的思想。

  还有就是也有人在理解《药》时,把文中的情节和鲁迅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因为鲁迅小时候常常给父亲买药,也是受尽轻视。作者描写华老栓积累半积蓄给小栓买药,实际上是有着自己给父亲买药,花光积蓄,但是父亲最终还是病亡的这样一种无可奈何以及无力改变的同情在里面的。

  在我看来,大家争议最多的地方还是鲁迅对革命者的态度,到底是赞扬的还是批判的?不同的学者各执一词,我认为在这一主题上,我们还有继续研究的空间。因为鲁迅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多元性。夏瑜是个悲剧角色,他在文章中没有正面描写,我们是通过他人之口才了解这个年轻的革命家。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鲁

  迅对广大人民的态度,批判是肯定存在的,那么,我们是否能因为鲁迅对于国民的批判就把人民群众一杆子打死呢?我觉得也不尽然,像华老栓,他虽然愚昧,但是他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由于缺乏知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影响,那个时代的人都比较迷信,所以他相信人血可以治病。就像鲁迅自己,给父亲买药时,也是极为孝顺的,虽然受人白眼,也尽是些奇怪的药引子,但是还是非常虔诚的按照郎中的方子去抓药。到最后,小栓和鲁迅的父亲都没有医治好,所以在某种视角上来看,华老栓和鲁迅其实是同一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中罢了。华老栓和小栓是悲剧的角色,因为他们受到了限制,知识层面的、常识层面的,但是总体而言都是社会造成的,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怪他们这些人,毕竟他们既没有留过学,也没有学习到什么医学知识,跟鲁迅不一样,鲁迅学习过医学知识,本身又是一位大学者。我们常说,研究作品,要把自己带入到作品中所处的那个年代,分析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对人造成的影响,那么在1919年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受到各种势力的打压,自身的生存都是一大难题,像鲁迅这样出国留学,接受到新知识体系的人凤毛麟角,广大的底层人民的落后愚昧和无知其实是整体大环境造成的,这样看来,我们并不能一味的指责他们,而应该也对他们抱以同情、理解以及对整体的环境做出思考。我觉的这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视角。

篇六: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

  摘要: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视角新颖化、价值尺度多元化的特征。本文从整体研究、专题研究等方面对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进行评述。以期推动张是翼小说研究走向深入和成熟。

  关键词: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

  张天翼被誉为1930年代“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为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学界对于张天翼小说的关注和研究几乎与其刨作同步展开。三、四十年代张天翼小说研究多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研究方法,冯乃超、茅盾、胡风、鲁迅等都敏锐的把握了张天翼小说的创作特色,但明显存在价值立场单一化的倾向。在文学史的惯常叙述中,张天翼并不占据显著的位置,总是被放在左翼文学的整体脉络中加以考察。直到夏志清先生出版于60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天翼的文学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一对张天翼小说进行整体研究是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的一大重点,体

  现了张天翼小说研究的较高成就。首先集中地体现在研究张天翼的专著上。《张天翼小说论稿》、《张天翼的文学道路》、《张天翼评传》是影响力较大的三部重要专著,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张天翼小说创作的全貌。

  王晓明的《张天翼:过于明晰的世界》认为在张天翼独特的艺术背后,存在着过于明晰地把握世界的创作倾向。文章结合时代群体和作家创作心理,对张天翼的写作做了比较透彻的解析,发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新论。

  他对张天翼小说的评判突破了政治功利维度,建构起一种美学的研究视角,但立论主观色彩较强,未能打开张天翼小说研究的新局面。

  在研究角度、研究视野上对张天翼小说研究做出突破性贡献的是秦弓的《张天翼:审丑图的艺术建构》。30年代论者质疑张天翼小说中没有“具有伟大性格的描写”,秦弓却指出文学自古就有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功能。论者从美学风格和价值角度出发,对审丑的重要意义与张天翼的个性价值做出正确评价,史论结合,探索张天翼审丑艺术的中外渊源。文章深刻地阐释了张天翼小说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世界,立论精辟,论证有力,开拓了张天翼小说研究的视域。

  张天翼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忠实追随者,同时不断地探索表达方式。使现实主义本身更加现代化,对一般的左翼现实主义文学进行了超越。这也是以往论者对张天翼现实主义作家这一定位犹疑的原因所在。随着理论框架的完善,新时期研究者在对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的挖掘与流变的把握基础上,深化了对张天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把握。言恂、王攸欣合写的《独具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张天冀和他的短篇小说》指出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张天翼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致力于创作主题和表现技巧上的现代化的。美国学者安敏成的《张天翼——作为社会使命的小说》,在开阔的理论视域里重新考量现实主义文学,从方法论的角度给我们提供新的视景。论者将张天翼与茅盾对举,比较在现实主义创作中的异同点,使我们能从“史”的角度给张天翼定位。论者重点谈到了张天翼对现实主义小说的戏拟,高度肯定了张天翼的小说形式方面的实验。沿着安敏成开辟的路径,姜静《张天翼小说现实主义创作再探》和汪神《现实主义的自觉——张天翼小说创作的一个侧面》都继续探讨了张天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二此外。许多研究张天翼的文章都从分析小说的人物入手,丰富了张天

  翼小说的人物形象研究。但是论文大多集中在张天翼几类经典人物形象系列的研究,把人物形象简单地纳入讽刺形象体系中的一个类型,而一些未能整合进讽刺形象体系的人物形象便淡出了研究者的视野,如张天翼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女性形象、儿童形象等。导致无法展现出张天翼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美学全貌,遮蔽了讽刺以外其他色调的可能及文化审美内涵的承载。张天翼小说中一些“边缘化”的人物形象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张天翼小说的思想内涵研究方面,张天翼自认自己的创作是在“重写着《阿Q正传》”,评论界也一致认为他在左翼文坛率先恢复了探究“国民性”的重大文学主题。新时期的研究者大多局限在揭出社会病根和改造国民灵魂的思想立意,很少对张天翼小说的主旨思想进行挖掘和新批评方法的观照。

  在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等全新的文学批评范式下,新时期研究者对张天翼小说的文本重新解读,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张天翼小说思想内涵的开掘,拓展了我们解读张天翼小说的思路。安敏成在《张天翼——作为社会使命的小说》中认为张天翼小说中的所有行为包括艺术“都被简化为一种权利欲的表现”,在《夏夜梦》中,“‘京剧’成为一个孩子初涉残酷的成人世界的持久隐喻”。汪祎在《现实主义的自觉——张天翼小说创作的一个侧面》中则进一步从文学创作程式的角度,把《夏夜梦》看作

  作家自身“被既有模式淹没的创作状态的隐喻”。何轩《权威的建构与主体的颠覆——张天翼(华威先生)解读》,借鉴福科、奥斯丁的经典语言学批评理论,揭示了小说超文本的文化内涵,即权威的建构与主体的颠覆。我们通常把张天翼看作左翼作家代表。简化了张天翼与左翼文学的复

  杂关系,遮蔽了张天翼小说超越时代精神的人性书写及文本结构潜在的隐喻意义。

  对张天翼小说的艺术风格研究是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的一大热点。

  讽刺手法是张天翼小说最突出的艺术风格。研究的成果也非常丰硕,但也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突破的是陈晓燕的《反讽与悖论——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论》,将英美新批评理论引入张天翼小说研究,以“反讽”与“悖论”概念作为结构论文的理论基础,但文章存在着理论的引入和文本解读疏离的弊端。加拿大学者崔淑英《张天翼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讽刺小说》借鉴了美国小说评论家爱德华·罗僧汉姆的讽刺理论,通过对《华威先生》这一个案解读,指出如何弄清讽刺小说中含蓄的打击对象,为解读张天翼讽刺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是总体上对张天翼小说讽刺手法的研究仍显单薄,对张天翼讽刺文学深层的喜剧精神、悲剧意识及审丑的美学风格挖掘还未深入:艺术特点的分析往往成为一种表层的罗列,而不能与作家的深层创作心理、美学追求交融。

  在研究者对张天翼创作风格的不断探寻中,比较研究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批评视角,通过纵横比较拓展了张天翼小说研究的外延,在一个广阔的参照系中认识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平行比较主要集中在老舍、蒋牧良等与张天翼同时代同类型的幽默讽刺作家身上。据其可比性展开系列比较,在现代幽默讽刺作家群体中凸显张天翼的审美心理和创作风格。张天翼的“峭利型”讽刺风格几成定论,但新时期论者的深入研究和探源取得了一定成就,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对话和交锋。王希颖的《含泪笑看“人生相”——比较张天翼、蒋牧良讽刺小说的创作风格》,指出张天翼明快、冷峭、尖刻的创作风格。宋永毅《童年人格·幼年审美观·少年文化构成——张天翼、老舍创作风格差异

  的主体探源》运用深度心理学原则,从主体角度深层揭示张天翼冷峭风格的渊源。不同于上述论者对张天翼“冷峭”的讽刺风格的论断,张中良《老舍与张天翼:为中国召唤塔利亚》和杜元明《张天翼小说论稿》中则认为张天翼的创作风格表现为“热”。张中良认为张天翼的讽刺是一种骄阳的阳刚炽热之美,但突进的讽刺下“实则更多冷峻”。杜元明则指出鲁迅的讽刺风格表现为“冷”(冷峻),而张天翼则表现为“热”(峭利)。这种“交锋”有助于我们摆脱定论成见,深入张天翼的创作心理和文本内层,全面认识张天翼的创作风格。

  张天翼小说独特的讽刺风格形成于一种对传统的继承优化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归化之间的张力。吴福辉《张天翼:熔铸于英俄讽刺的交汇处》是这方面研究的第一篇专论。指出张天翼在对外借鉴上“横跨着”的姿态和独特的道路,他以英俄为主的一切外国文学经验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左翼讽刺表现力。

  对张天翼小说的文体风格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丰富了张天翼小说的内部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张天翼小说的美学特质。30年代茅盾等评论家就对张天翼小说的文体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新时期一些论者从叙事方式、语言艺术等文体表层方面人手,试图挖掘张天翼小说的深层文体意识。朱庆华《挡不住的魅力——论(华威先生)叙述之美》运用叙述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华威先生》这一文本个案的叙事文体特点。丁亚玲《沙汀与张天翼小说的语言比较》就沙汀与张天翼的小说语言特点作比较性探讨,指出张天翼“虽通晓多种方言。却无真正的乡土情结和牢固的地域性审美情趣”。陈明彬、付金艳的《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现代性特征检索沪,对张天翼小说的文体特征做出综合性评述,认为其丰富了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文体”内涵。赵园的《论张天翼小说》

  深刻地分析了张天翼作为“文体家”的成就与不足,在张天翼小说的文体风格研究方面做出突破性贡献。赵园精妙地论述了张天翼小说中省略留白的艺术、以情绪结构小说、结构完整性的规范等文体结构特点:同时深入分析了文体风格与作家的审美创作心理、社会氛围间的密切关系。

  “只有文体学的方法才能界定一件文学作品的特质”。深入探讨张天翼小说的文体风格,对理解张天翼小说的独特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张天翼小说研究中,真正上升到文体高度,分析其美学特质的有分量的论述还不多见。

  总结:纵观30年来的张天翼小说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相对于张天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还是显得薄弱,尚存在学术空白和不足。

  第二。张天翼的小说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传统。二者具有审视民族文化心理的共性,在文体风格上都具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现代性,把短篇小说文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二者在美学风格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鲁迅忧愤深广,讽刺风格冷峻,作品呈现出复杂的色调。而张天翼则具有一种时代的单纯激进的面貌,作品浸染一种极端情绪,表现为炽热的讽刺风格。虽然许多研究者承认张天翼是鲁迅的嫡亲传人,但大多是从影响研究角度论述鲁迅对张天翼文学创作的影响,简单梳理张天翼创作思想、艺术风格等与鲁迅相似的方面,缺乏从平行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二人的精神渊源和美学特质的异同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文章。

篇七: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小说语言艺术论文题目]小说语言艺术论文

  一、语言的直观艺术

  海明威在创作|过程中,非常善于通过语言文字的直观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真实的场景。在读者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最开始映入眼帘的是文字,文字的直观性很强,记载了作品的全部内容,因此,文字给读者的震撼力可想而知。直观的文字不管是心理感受还是视觉感染,表达出来的内涵会更加贴切,更加丰富。比如想要表达一个人非常伤心,不仅可以利用“sad”,而且可以采用“unhap-py”,虽然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相同,但是“unhappy”相对于“sad”而言,不仅可以使人们感染到悲伤的情绪,而且可以使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给读者预留一定的思想空间。比如在《老人与海》中,描写老人桑提亚哥和年轻黑人掰手腕的情境,海明威主要采用了没有加任何标点的长句来描写,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因此每一位读者读后都会产生一种刺激、紧张、恐惧等心理,甚至能体会到掰手腕后的疲惫。这种直观语言可以更加引起读者的切身体验和思考。当然,语言的直观化并不在于句子的长短,比如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利用短句也同样达到了很好的视觉化效果。在小说中描述到,老人和大马林鱼之间虽然进行了一天一夜的搏斗已经精疲力竭,但老人仍然一次又一次拉它回来,在整个坚持的过程中描写的简短精练的句子一方面呈现了老人非常疲惫的状态,另一方面也为读者呈现了一种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情境,增强了读者的心理、视觉感受。又比如在《白象似的群山》中,为了阻止男青年再说话,姑娘居然连用7个“求求你”,这种语言表达相比任何修饰都更加能够体现姑娘此时厌烦、忐忑的心理。

  二、语言的口语艺术

  三、语言的可视化艺术

  海明威不是艺术家,也不是哲学家,通过拜读海明威的作品,并不会感到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不切实际的抽象表达,也不会体会到哲学家那样思考生活,而是通过客观描写事物外观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体现,不仅可以把读者和作家的距离拉近,而且可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真实的视觉感受。海明威常常会利用一些可视化语言仔细描写事物外形,并且提出并不能通过抽象的思辨以及理智客观描摹事物外观,只可以凭借自己的直觉,根据自己的感性思考和体会对事物的声音、颜色、形状进行描摹,然后将其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探索、感悟、思考。比如《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作者以主人公的视角对于自己所观察到的平原、树木、大鸟、含羞草、影子等一些事物进行直观描摹,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广袤无垠的草原,展翅翱翔的大鸟,在阳光下投射的影子,使读者感觉非常真切、直观。又比如《雨中的猫》中,描写一段下雨的场景,其中描写了海水、雨水、棕榈树、纪念碑、积水等事物,雨水、海水的动静结合,各种事物形成了一幅极为丰富、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图画。物象的清晰度高,语言可视化程度高,因此在简朴的语言环境中才蕴含着丰富的物象,令人回味无穷。

  四、语言的含蓄艺术

篇八: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中的方言现象研究

  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中使用方言词汇的现象日益增多,此外,部分作家自身也有明确的方言观念,各种对方言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方言是如何进入文本的,方言为何能进入文本,方言进入文本之后,有什么样的美学内涵,值得深思。

  文章结合作家自身的方言观念,以文本为中心,着力分析以上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不采取面面俱到的方式,而是选取北方方言区作家的创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分析。

  在北方方言区内,又以中原地带四个省份的作家,如河南作家阎连科、山东作家张炜、陕西作家贾平凹以及山西作家李锐为代表,因为这些作家有明确的语言探索观念,有对语言进行持续探索的热情,其创作持续的时间长,对某一具体作家而言,研究他们创作的变化,有利于对方言进行“历时性”分析,此外还涉及到陈忠实、莫言、李佩甫、韩少功等人的作品,通过对同一地域的作家或不同地域的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对方言进行“共时性”研究,展示方言运用的共通性、特异性及其演变轨迹,揭示出方言独特的美学内涵。文章除了绪论和结语,主题部分共包括三章。

  绪论部分包括对“方言”概念的界定,对方言与文学关系的历史进行简单梳理,以及对目前方言的研究现状进行分类综述。第一章主要写文学中方言兴起的背景,主要从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思潮,作家的语言观念以及方言所受到的西化与普通话的“双向煎熬”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每一节都是以作家自身的言论及其创作的实践作为论据来论证。

  第二章写方言与日常生活经验的书写,重点写方言表现了对事物进行感性化

  的命名方式,方言词汇体现出原始欲望,方言有助于使对话语言个性化以及方言促进地域文化认同,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主要是分析方言在题材内容方面独特的表现力。第三章写方言给小说叙事带来的美学功能,方言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相互转化的策略会造成理解偏差,从而产生叙事张力,采用方言进行个体生命的诉说,体现了自由叙事伦理,作家采用方言进行叙事,凸显了其民间叙事立场,本章主要围绕方言的叙事功能进行分析。

  结语对方言存在的处境和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进行分析。

篇九: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2浅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以寂寞和温暖为例一引言据研究现状当代学界对汪曾祺本人和作品的研究十分丰富后人对于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戏剧创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做出很高评论

  摘要

  汪曾祺的小说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寂寞和温暖》为例,分析其小说的艺术特征。一是语言生活化,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二是语言诗意化,语言优美,清新空灵。三是语言哲理化,引人深思。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思想追求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打破了小说、散文、诗的界限,开创了散文化的小说,也让审美的视角回到文学本身。小说对于当今也有很大的启示。人在快节奏的时代迷失自我方向,精神家园逐渐荒芜。小说安慰读者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诗意的生活状态,构建自我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生活化;诗意化;哲理化;汪曾祺

  Abstract

  WangZengqi'snovelshaveuniqueartisticcharm.Thispapertakeslonelinessandwarmthasanexampletoanalyzetheartisticcharacteristicsofhisnovels.First,languagelife,withastronglifeatmosphere.Second,thelanguageispoetic,beautifulandfresh.Thethirdisthephilosophyoflanguage.TheartisticfeaturesofWangZengqi'snovelsareformedbytheinternalandexternalfactorssuchaspersonalexperience,backgroundofthetimes,andideologicalpursuit.WangZengqi'snovelshaveafar-reachinginfluencein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breakingtheboundariesofnovels,essaysandpoems,creatingthenovelsofscatteredculture,andreturningtheaestheticperspectivetoliteratureitself.Thenovelalsohasgreatenlightenmentfortoday.Peoplelosetheirdirectioninthefast-pacedera,andtheirspiritualhomeisgraduallydeserted.Thenovelcomfortsthereader'ssoul,inspirespeopletopursuethepoeticlifestate,andconstructstheirownspiritualhome.Keywords:Lifestyle;poetrystyle;philosophystyle;WangZengqi

  目录

  一、引言..........................................................................................................2二、小说艺术特征的体现....................................................................................2

  (一)生活化......................................................3(二)诗意化......................................................4(三)哲理化......................................................6三、小说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8(一)个人经历....................................................8(二)时代背景....................................................9(三)思想追求...................................................10四、小说艺术特征的影响..................................................................................11(一)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11(二)对现实的启示...............................................12五、结语........................................................................................................12注文................................................................................................................13参考文献......................................................................................................13致谢............................................................................................................14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

  ——以《寂寞和温暖》为例

  一、引言

  据研究现状,当代学界对汪曾祺本人和作品的研究十分丰富,后人对于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戏剧创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做出很高评论。对他的研究分以下几类:一是从汪曾祺的不同年代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汪曾祺一生的小说创作经历了40年代、50-70年代、80-90年代三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只有三篇作品,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是40年代和80年代。二是从他的美食散文进行分析,汪曾祺的美食文学作品独具特色。三是从汪曾祺写作的词语表达进行研究。四是从研究小说“意象”的角度,解读汪曾祺的故乡题材小说。五是从研究汪曾祺有关昆明的短篇小说。六是从研究汪曾祺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比如西南师范大学的郑燕写的《诗意·多元·和谐--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研究》探讨中国意境及小说意境、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整体诗化倾向以及汪曾祺的小说意境。辽宁师范大学的韩知彤写的《汪曾祺民俗散文审美研究》提出了“汪曾祺语言的最大的特色表现为富有诗歌语言的意境美与音乐美”。①这些论文都对汪曾祺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寂寞和温暖》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是汪曾祺20岁(1940)至70岁(1990)五十年间创作的一些短篇小说的集合。《寂寞和温暖》讲述平常人的小事和民风民俗等,其中传达作者诗意的生活态度。以《寂寞和温暖》为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可分为生活化、诗意化、哲理化。本文将通过《寂寞和温暖》中的故事,分析小说的情节内涵和艺术特征,探究小说艺术特征产生的原因。

  二、小说艺术特征的体现

  《寂寞和温暖》这本小说集是按照汪曾祺的写作时间顺序而成,分别收集了四十年代作品《老鲁》、《戴车匠》、《鸡鸭名家》。六十年代作品《看水》、《王全》。八十年代作品《寂寞和温暖》、《安乐居》、《天鹅之死》。

  每一篇小说中都有性格鲜明的人物,而这些人物中渗透了作者的价值观,表

  2

  现出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的艺术特征。对小说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将作品的艺术特征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生活化

  汪曾祺从20世纪40年代创作小说作品,作品是对生活经验的抒写。小说创作本身具有虚构性,但他的小说给人真实感。他将自我的生命体验转化为高超的创作经验。汪曾祺辗转四方的经历给他提供创作资源。小说语言的生活化是明显的特征之一。汪老的作品取材于平凡生活,切入点着眼于“小场景”,在《寂寞和温暖》中收入了很多篇章是取材于民间生活。以下从三方面论述小说艺术特征的生活化。

  第一,小说素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中很多内容来自于作者的真实生活。作品既葆有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又高于生活。汪曾祺的作品是对生活细腻贴切的描绘记录,平中显奇淡中显味。比如《戴车匠》中戴车匠不仅代表着一个人、一间店铺,也代表一个地名。文本写巷口街边有老太婆摆摊,卖各种蔬果,呈现了一幅农村闹市买卖场面。小说把生活中不值得一提的两个老太婆打架的激烈场面写到了小说中。小说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氛围,描写街上的店铺,卖烧饼油条的摊子变热闹,棉线店的布条在风中吹拂。这些画面都来源于生活中。以及《鸡鸭名家》中写余老五是一个炕鸡能手,每到清明节前后,他会很严肃认真,时刻关注小鸡情况,炕鸡时用一种母性判断炕房的一切。余老五作为一个能人的形象,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些有高超技艺的人经过自己的苦练才得以练就一身好本领。汪曾祺把农村中的炕鸡画面描绘得很细微,写余老五炕鸡时的小心谨慎,生怕破坏了小鸡的孵化。

  第二,语言质朴平实,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看水》写了一个孩童看水的经历,由于大人每天上班时间过长,没有人来看水,于是看水的重担就轮到了小吕身上。小说细致描绘了小吕在看水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和他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困难的过程。小说生动再现了小吕独自一人看水的经历,比如小吕为打发时间阅读《水浒传》,当他发现大水冲出了一个洞时,急忙采取补救措施,大功告成之后心里十分踏实。这些细节描绘来自生活,可见汪老敏锐的观察力,将生活素材融入写作中,流露出一种生活气息。《黄油烙饼》写八岁的萧胜和奶奶在农村的贫困生活,描绘了那个年代真实发生的事情,因为家庭贫困,萧胜的妈妈把新鞋子和没有动过的黄油锁在了柜子里面。萧胜的妈妈之所以把这些物资藏起来,是

  3

  为了防患于未然,替将来做准备。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每个人都体验过饥饿,每一个家庭都饱受饥饿之苦。萧胜小小年纪在艰难环境中长大,他学会了自己采蘑菇来填饱肚子。汪老善于描述生活常态中的个体,以小见大。小说中还写了当时的阶层分化,不同的阶层在不同食堂用餐。大队有两个食堂,社员和干部分别在北食堂、南食堂用餐。干部有权利吃羊肉、黄油烙饼,而作为社员的萧胜一家只能吃红高粱饼子。汪老以萧胜小朋友的口吻发问:“为什么我不能吃黄油烙饼?”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职位的高低也影响着生活水平状况,引人深思。

  第三,语言中流露出亲民意识。汪老的小说很多人物来源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他在下放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底层百姓,他和老百姓们感同身受,小说中也真实描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比如《寂寞和温暖》中写现实把沈沅打成了右派,对她进行了精神摧残,导致她的精神完全垮塌。这是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灾难。后来,沈沅得到了平反,她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人员,甘于寂寞,钻心研究农业。在小说中汪老既表达了同情类似沈沅的知识分子,也表达对他们可以坚守自我的赞美。以及《天鹅之死》写白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判为右派,她是“白天鹅”的象征,象征着优雅、纯洁,但最后她被批斗了,白天鹅也濒临死亡,这意味着美的丧失和沦落以及美好的毁灭。②小说写很多游人觊觎鹅肉才欣赏白天鹅,折射出人性在文化大革命逐渐扭曲。最后,小说的结尾以孩子的口吻呼唤美的回归。汪老作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被批斗的分子,深感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闷。通过这些小说中表达汪老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些遭到迫害的知识分子的惋惜同情。以朴素的文字为知识分子鸣冤,流露出平民化意识。

  综上分析,汪老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的特点,其作品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家常味”,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候能够产生一种朴实、简单的心理感受。③“家常味”的审美特征显现出汪老热爱生活、亲近生活的态度。汪老的作品当中有一种平民意识,他在创作时描绘生活、展现生活。《寂寞和温暖》中很多题材来于生活实际。汪老作品中的生活味还体现在描人状物中传递出的真实感,即人物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有架空生活实际,能够把读者很好地带入文本之中。汪老在作品中融入了他自己的思考、体验,表现他独特的审美意识,没有急功近利,而选择了自己的文学,关注人、关注生活。

  (二)诗意化

  谈到“诗意”,我们会联想到荷尔德林的诗句“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引用

  4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诗大致内容是“神本是人的尺度,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④荷尔德林认为人愿意甘于劳累的生活,由于人怀着善良和纯真。人类最原始的生活本身是“充满劳绩”的,人类生存境界本就受到限制,但人类一直在追求无限的可能,在追求光明的道路上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海德格尔面对工业化时代,反思人类生存问题。同样,读汪老的作品可以看到一种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极速扩张,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人类的生活节奏变快,社会中大量信息涌入,社会环境变化大,人际关系变复杂,精神压力也接踵而至。需要个体平衡好自己的时间,调整心理状态,积极应对各种变化。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发展精神需要,学会以艺术化的态度享受人生。以下从三方面论述小说艺术特征的诗意化。

  第一,养成生活审美化的视野,学会挖掘日常生活的美好。比如《看水》中以小吕的孩童视角,在看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小说透过小吕的眼睛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环境,“月亮很明朗,天空是蔚蓝的,一个宁静、温柔的夜”。③眼前的景色给了小吕快乐和欣慰,他没有抱怨看水过程的辛苦,勇敢承担起看水的任务并在其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说通过孩子的视野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美丽事物,鼓舞人们学会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美。

  第二,回归本真,追求精神的深层满足。汪老的小说传达了人们应该重视精神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质上需求。比如《安乐居》写安乐林的人懂享受,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精神上的满足。例如吃东西有很大的讲究,不是单纯为了吃,不同的菜品有不同的吃法,在吃的过程中品尝美食、品味生活,追求一种精神享受。安乐居中每一个人喝酒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老吕喝酒讲究“慢”,他喜欢自带酒杯和美酒,一个人慢慢地喝酒、抽烟。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都是以这种不紧不慢的态度品酒。而老聂是个急性子,喝酒时风风火火。画家喝酒很独特,一口气喝下了二两酒。他们在一天中抽出闲暇时光来馆子里品一品酒,放松一下身心。在安乐居中每个人不仅品尝到了佳肴,而且得到了精神上的休憩。以及白薯大爷每天只卖一个早上的白薯,卖完收摊,就去安乐居吃菜。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忙碌和闲暇并存,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向往精神上的慰籍。可随着时代发展,安乐居消失了,变成了一个贸易中心。安乐居在小说当中象征着一个心灵栖息地,安乐林的人都会在那里闲谈、相聚。那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人们的精神栖息地遭到了破坏,精神家园被贸易中心取代。诗

  5

  意的栖息地在现代社会急剧发展中逐渐消失,汪老通过安乐居的消失呼吁人们重塑精神家园,呼吁人们追求闲适、诗意的心态去生活。

  第三,顺其自然,跳出个体情绪的困扰。人的内心焦虑有很多方面,比如现实生活的压力、内心世界的困扰等等。学会超越感官的感受,跳出自我的束缚,顺其自然,或许可以达到内心的安宁。比如在《寂寞和温暖》中写沈沅在文革时期被批斗下放干活,每天劳动结束之后,她都坚持看书。她已经形成了在劳作后阅读书籍这一习惯。“书”在沈沅的世界里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倘若没有书籍就失去了不竭的动力源泉。沈沅在书里找到安慰,为她提了一个心灵栖息地,通过阅读充实了心灵,达到内心从容不迫,不为内心激烈冲突神伤,不因外界力量受影响。我们也应在书籍中追寻自我,建立一个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汪老的小说具有诗意化特征。汪老面对文革之后千疮百孔的中国,没有用犀利文笔批判世人,而是用温暖的小说来唤醒人心,给人力量和鼓舞。没有用一针见血的文字揭露黑暗现象,而是用安静的文字来抒发温情。读完汪老的小说,使人内心安宁,学会用心观察生活,用心领悟大自然的美。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葆有自己的一块心灵栖息地。

  (三)哲理化

  汪曾祺的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充满哲理和睿智。他的作品被称为“浮躁的社会的一剂清凉剂”,他被称为“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发生变化,在社会飞速发展中人们渐渐丢失一些必要的优良品德。汪老的很多作品激发人们发现被潜藏的精神品质,呼唤人们重视自己的精神家园,注重传统文化继承。以下从三方面论述小说艺术特征的哲理化。

  第一,体现道家“无为朴素”的观点。道家主张“朴素无为”,即人要顺应自然,保持自然纯朴的本性。比如小说《戴车匠》中写戴车匠是一个手工艺人,他身上具有的特质是千千万万手工艺人的特质,闲适、有耐心、淡泊,他习惯安安静静地待在巷子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戴车匠是一个知足的人,他每天固定的时间上工,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他每天完成安排好的工作后,则心满意足,若额外完成多余工作则十分欣喜。工作后的时光,他会去茶馆喝茶、抽一袋烟、看戏,不急不躁享受生活。戴车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春夏秋冬他都会做出不同的物件供人玩耍,比如春天的竹蜻蜓,冬天的花灯等等。戴车匠保持着纯朴的生活习惯,以闲适态度对待生命中的一切。从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他的

  6

  身上具有道家那一种朴素自然的气质。第二,体现“复归于婴儿”的生命观。汪曾祺有一颗赤子之心,幼年的生活

  环境高邮故乡造就他不拘束的性格,赋予他一颗童心。汪老的很多作品以儿童视角向人们展示一副童年画面,唤起人们对童年的回忆,将自己从浮躁的现实中剥离出来,深挖出内心的童年净土。汪老用文字给人们建立一个人性完美的世界,孩子们无邪天真的心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一块净土。比如《天鹅之死》中以孩子的口吻发出对美的呼唤。天鹅对于孩子们是高雅、纯洁的象征,但天鹅的死亡意味着美的丧失和沦落。在文化大革命中,人心扭曲,残害无辜生命,毁灭爱惜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看见天鹅被猎杀,他们流泪,为天鹅之死心痛。孩子的眼泪犹如钻石般纯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看待美好的事物。汪老倡导以孩子般纯净的心看待生命,常怀敬畏生命之心。最后孩子们的眼泪都飞到天上如同星星一般闪耀,寓意着美好纯真的事物悬挂高空,也象征着白蕤的人生不以失败结束,会以另外一种姿态悬挂。当然,小说中也有一种悲剧意蕴,白天鹅一只被打死,另一只不鸣绝食,最终双双死亡,其中蕴含的真情令人感动。孩子们面对天鹅的死亡万分悲伤,在他们眼里生命是珍贵的。

  第三,体现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小说中可以发现汪老辩证统一的思想,例如灾难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比如《祁茂顺》写到主人公祁茂顺的本行是做裱糊的,现在从事蹬车职业。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房子逐渐变成钢筋水泥楼房,不用糊纸顶棚,他被迫改行。小说中金四爷赞扬祁茂顺的糊浆技艺高超,也表明汪老对工匠艺人的赞赏。小说的结尾写“北京的大酒缸和酥鱼都消失了,店面都变成了卖手表和照相机的。”汪老借此表达他对传统文化慢慢流失的惋惜。传统文化的消失,新科技取而代之,事物的发展具有辩证性,一方面在消失,一方面也在发展,有时候灾难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以及《戴车匠》中花了大量笔墨写巷口里各种摊子叫卖的热闹场面,有烧饼店、棉线店等等,体现了古老的手工制作。可结尾笔锋一转,戴车匠这一行业消失了,戴车匠年老之后,无人继承他的行业,车匠的手艺成了绝学。小说以双关手法写到戴车匠的手艺被代替了,戴车匠象征着老一辈人,戴车匠技艺绝传也代表传统的手工技艺消失。小说传达了对传统工艺消失的惋惜,手艺无法延续的无奈感伤。小说中戴车匠、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都面临相同的窘境。现实中很多传统手作技术也逐渐失传了,越来越少人会捏泥人,越来越少人会制作手工麦芽糖。诚然,城市在变化,古朴宁静的小城被西方文化、现代科技侵蚀。这种发展

  7

  是历史的必然,科技不断进步,必然淘汰落后的事物,在淘汰旧事物中发展新事物。

  《鸡鸭名家》写余老五、陆长庚这两个传奇风俗人物的技艺如同魔法一样,他们与天地自然形成默契,营造从容自然的生存状态。小说中详细叙述他们的高超技艺,可现在拥有神奇技能的劳动者慢慢消失。这些劳动者娴熟的技术并非一个人、一时间形成的,来源于祖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小觑。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孵化已经被智能机器取代,可见事物发展是辩证统一发展的。

  综上,从道家“无为朴素”的观点、“复归于婴儿”的生命观、辩证统一的思想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小说艺术特征的哲理化。汪老的小说篇幅虽短小,却蕴含深刻意义,蕴藏先人的哲思。

  三、小说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

  文学创作是作者和生活内外交互的一个过程。艾布拉姆期将文学四要素归纳为“作者、世界、作品、读者”。当作品有了受众,文学艺术创作就成为了一个多元交互的过程。小说创作中中融合了生活经验、主观思想情感,每位读者阅读作品的感受各不相同。汪老的小说是作者和读者沟通对话的方式。汪曾祺先生通过记叙平凡人物的平凡小事,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小说创作的过程是长期而又复杂的,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是作者的结晶。汪老的童年经历、个人成长过程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等等都会影响作他的艺术创作。汪老的小说艺术特征的形成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个人经历

  良好的家族氛围对汪曾祺的影响深远。汪曾祺从小生活在高邮的水乡,有着安逸幸福的童年和自由随和的生活环境。他出身在文化气息浓郁、氛围和谐的书香之家,典型的士大夫家庭给了他良好的修养、高雅的情趣。其父汪菊生精通琴棋书画,其淡泊平和的性格、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年的汪曾祺。汪曾祺受到良好教育和家庭文化熏陶。汪曾祺父亲教育子女的态度影响他一生。汪曾祺的父亲尊重孩子活泼、独立的个性。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写到“父亲性格随和,富有爱心。”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也记录了父亲和他的生活往事。汪曾祺的祖父是清末贡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以及祖母对他也有一定的影

  8

  响。如他笔下很多的美食散文来源于祖母的影响,祖母在他幼年经常做很多美食。除此之外,学校的门卫、学校的语文老师也影响着他。故乡给汪曾祺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高邮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比如文游台、镇国寺、净土寺塔等等。小镇上的人情风貌、婚丧嫁娶习俗、衣食住行成为汪老小说创作的原生题材。故乡给汪曾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给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不可抹灭的影响。在举家良好的文化氛围下,汪曾祺养成了搜集素材的敏感性,获得了大量小说创作的素材。

  成年后他外出求学,一方面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如萨特、卡夫卡、契科夫等作家的作品,吸收了很多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他在西南联大的师长朋友们,比如闻一多等人对他产生深远影响。汪曾祺师承沈从文,继承了沈从文选材自由、语言清新的写作风格。

  1958年,汪曾祺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劳动。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底层生活,近距离观察农民劳动。给他的小说提供丰富的素材,把看到到的人、看到的事写入小说中。这一段下放经历丰富了汪曾祺的生活经验,吸引他将更多审美视角转移到劳动者身上,进而升华成一种平民情怀。

  人的思想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综合形成。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带有不同的文学气质,这些影响会渗透到人的感觉、知觉中。汪曾祺自幼受儒家影响,形成了随遇而安的和谐性格,看待事物也怀有儒家慈悲宽容的心态。他把积极入世、对生活的热情转化为创作理想。

  (二)时代背景

  汪曾祺的创作除了受到家族氛围的推动,还受到外部小说家集团的影响,以京派作家为主。京派作家的代表有周作人、废名等等。汪曾祺师从沈从文,继承了京派小说的艺术风格,远离政治,关注人生和平民,追求宁静艺术特征,描写朴实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京派小说把中华传统的的文化和民风民俗结合,形成了一种古典式的和谐的风格。⑥汪曾祺还受到西方现代派影响,西方的意识流和现实主义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赖以存在的核心——情节,让诗化叙事成为必然的结果。这一思想也影响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色。

  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原因,汪曾祺小说艺术特征是对当时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国内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人们的思想麻木,被高压统治。等

  9

  到文革结束后,汪曾祺认为作家有责任在人们受到伤痛之后,写温情的作品给人精神愉悦享受,这与小说产生之初的娱乐大众的功能一致。汪曾祺认为小说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唤醒人心,更在于温暖和鼓舞人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转型期,一种文化焦虑在慢慢弥漫。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这与汪曾祺追求的传统文明精神相悖。转型的过程漫长,环境复杂,中国社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整体性文化焦虑让很多作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在慢慢消逝,拯救它们的责任迫在眉睫。汪老也在寻找和呼唤失落的文明,回归传统,走向民间。在传统和现代的激烈碰撞下,作家们开始思考人类的生存问题,产生忧患意识,开始自觉挖掘传统文化。同时,国外流行存在主义,人类开始思考生存的意义。海德格尔提出了“诗意地栖居”,思考人类存在目的,认为人应该摆脱功利,达到精神上的解放,使人性健康发展。国内和国外的时代背景都影响着汪老的小说创作。

  (三)思想追求

  汪曾祺本人追求诗意的生活,热爱生活,怀有乐观的精神。童年自由的生活赋予他拥有一颗鲜活的童心。他希望用文字为人们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重建精神家园,展示人性的美好。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掌握方言,增强作品的生活色彩。在西南联大中他接触到很多不同于家乡的民间文化,这些民间文化都为他的创作累积素材。1959年他担任民间文艺刊物《说说唱唱》编辑部主任,对民间文化有了更深认识。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视野,也形成了很多民间智慧。在散文《随遇而安》中“他感激自己被打成右派,三生有幸,没有平淡度过一生。”通过这段经历他接触到中国的土地与农民,从劳动者那里学到了很多。汪老没有把苦难当做痛苦,而以淡然超脱的态度面对苦难。在这段坎坷的生活中,他对民间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并上升到对民间精神的把握和对心灵栖息地的确认。

  作为一个士大夫,他宽厚而又温情。汪曾祺欣赏儒家“仁义礼智”的思想,他对生活旷达超脱、随遇而安,崇尚道家的“顺应自然”。这些仁爱、超脱的文化传统对他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成为他做人处世的准则。汪曾祺在战乱、革命的年代坚守自己的生命轨迹、审美眼光,形成一种和谐美好的关系。

  每个作家的风格各有不同,风格不同的原因有多种因素。汪老自幼接受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熏陶,对他的性格形成有一定影响,造就他豁达的态度,乐观的精神。汪曾祺的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自我的思想追求都影响着他的小说

  10

  创作风格,形成了语言简单朴实,又充满诗意美,蕴含一定的哲思的小说特色。

  四、小说艺术特征的影响

  汪曾祺喜爱阅读《庄子》,从中领悟了生命的法则。他在《七十书怀》一文中明确谈到生与死。他说:“我想到自己没有六十几了,不免紧张,我不怕死,只是觉得进入七十,去日苦多,无可奈何。”⑦对于死亡,汪老没有恐惧,只是惋惜生命的流逝。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我们应该思考在死神来临前,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让有限的生命延长价值。越来越人陷入精神危机,精神家园荒芜,被外物奴役,失去自我。汪老对于生活状态和生命的思考引发我们深思。汪老的小说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对后人也有很大的警醒、启发。汪曾祺无愧于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他的“大”在于融合现代性与民族性,融合文人精神与民间传统。随着后人深入研究,其价值越发弥足珍贵。

  (一)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第一,汪曾祺的作品打破散文、诗、小说的界限,其散文化小说开创了新的写作方式。汪曾祺把绘画融入写作,开拓小说新的表现形式。小说淡化意识形态的叙述态度,以“近似随笔”式的结构,给人新颖、亲切之感。

  第二,汪曾祺的小说不像政治性的作品给人束缚感,而给人乐观的精神和美的享受。并非汪老粉饰了黑暗残酷的旧社会,而是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挖掘健康的人性。他希望用他的作品给予人们快乐和安慰。他强调自己的作品应该温暖人心,对社会有益。汪老挖掘普通人民的精神美,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磨难,展现人民纯朴善良的心灵。

  第三,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与众不同的切入点,显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蕴含他独特的人生感悟。汪曾祺的作品使人重温世界的美好和温暖。他的作品给读者打开生活之门,通过小说发现现实世界中未曾注意的美,发现平凡世界中平凡人的温馨。

  第四,汪曾祺的小说让文学视角从社会政治化转向个人审美化。汪曾祺怀有民间文化意识,抒写秀美的自然风景、纯朴的民风、健康的人性,让文学审美的关注点转移到文学的本身,不再是传统的“文以载道”。

  第五,汪曾祺的小说融合了知识分子精神、文人传统、民间情怀,把中国传

  11

  统文学引入白话写作中。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有很多“最后一个”模式。比如《戴车匠》“最后的车匠”;《鸡鸭名家》“最后一次掌握孵化技术的艺人”;《天鹅之死》“最后一次跳舞的白蕤”。汪曾祺这种“最后一个”模式侧重回忆和逝去的美,呼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他善于挖掘民间生活的民风民俗,用散文化的笔调为当时的文坛注入流丽的文学之风。⑧

  每个人的年龄、阅历、语言有差异,不同读者对于不同作家有不同喜爱,也会形成不同的读者群体。但汪曾祺的作品受到不同阶层群体喜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汪老的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在经历了十年文革的苦难之后,中华民族要求平复民族的创痛,同时人们也希望在新的文学作品中看到劳动人民健康、温暖的人性,得到精神上的鼓舞。中华民族需要清除生活中的假恶丑,寻找真善美,树立对新生活的信念和热情。⑨

  (二)对现实的启示

  汪曾祺的作品帮助人们从历史回顾中重新认识现实,用历史的记忆温热今天的生活。小说给人向前向善的精神,鼓舞并温暖人心。当然,文坛上对汪老作品赞扬的同时也有批判的声音。有学者认为他的作品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难以形成思想上的震撼,容易令人陷入虚幻的乌托邦世界。但是,汪老的小说更多是得到赞誉,通过阅读汪曾祺先生具有地方色彩、人情美的小说,产生进入桃源之乡的超脱感。没有讽刺小说的黑暗官场,没有市民阶层的勾心斗角。汪老的小说引人深思生存的意义、自我的个人价值、艺术的诗性追求等等。当今喧嚣的生活让人心浮躁、疲劳,人心要安慰、休息、宁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仅只有物质财富值得追求,还有诗和远方。背着灵魂上路,带上自己喜欢的书,让灵魂在字里行间中游动,把时光定格在书页之间。通过阅读汪曾祺小说,让心灵慢慢地静下来,感受那颗诗意的心。即使身处乱世,也能在心中修篱种菊,在现世中安顿自我。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汪曾祺小说生活化、诗意化、哲理化的艺术特征。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思想追求三方面探析小说艺术特征产生的原因。汪曾祺的小说开掘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意蕴,具有含蓄深远的审美意蕴及温情体贴的人文关怀,小说呼唤友善和爱意,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作者非常珍视他笔下“小

  12

  人物”的可贵品质,对民俗当中朴实的思想表示认同,并且企盼能够通过自己的描写给读者一些心灵上的安慰。通过描绘底层百姓的平凡小事表达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给人心灵慰籍,匡正民风,复淳世风。

  注文

  ①汪曾祺.汪曾祺全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②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③朱寿桐.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④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⑤沈佳.“十七年文学”经验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9.⑥方星霞.京派的承传与超越[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⑦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⑧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⑨徐曼曼.汪曾祺的生命观及其审美化表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参考文献

  [1]洪子诚.当代文学关键词[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洪子诚.汪曾祺全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洪子诚.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高群英.浅谈汪曾祺作品的平淡之美[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0).[9]陈亚丽.汪曾祺散文的“淡泊”与“平静”[J].文艺争鸣.2010(19).

  13

  致谢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大学四年即将结束,很幸运在师院里和各位老师、同学相识相知。大学如同一个微型社会,在这里我学习了知识,收获了友情,也经历了挫折,认识到了不一样的自己。在此感恩母校,感恩我的导师林銮生老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为我指出论文中的不足和错误,帮助我修改,不断完善论文主体。并且在论文写作中更教会我治学要严谨,做事要负责,严于律己的人生道理。四年的时光既是求学之路,也是自我磨砺、自我成长之路。在大学里我不仅学习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养成了坚韧的性格,还锻炼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做铺垫。大四的实习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教师之路的伟大、任重而道远。如今,我即将背负行囊,迈出大学的校园,步入社会经历不同的风景。既畏惧社会中未曾料想的困难,又满怀期待和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我在未来的教师之路上奋勇前进,收获成功与喜悦!时维盛夏,临近毕业,虽不能师生共欢聚一堂,仍系念依依,感谢各位老师给予我的鼓励和帮助,愿老师、同学们的前程都繁华似锦。

  14

篇十: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刘勰世界观初探刘勰创作理论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形象思维艺术构思风格论批评论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作家修养等等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毕业论文参考选题中国古代文学试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雅颂新论《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左传》的思想和艺术论《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左传》、《国语》之比较《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庄子·逍遥游》再解读庄子思想的新评价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先秦寓言概论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论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屈原创作心理之探索《离骚》“求女”再探宋玉及其辞赋简论先秦两汉小说考论赋体溯源汉赋新论《七发》读札张衡赋简论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评述《史记》、《汉书》比较论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古诗十九首》综论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论曹植的诗歌创作“三曹”诗风异同论蔡琰诗简论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论左思及其《咏史》诗论陶渊明的归隐诗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二谢”山水诗之比较论鲍照论庾信的创作道路及其成就王勃简论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试论王维的边塞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谈李白诗歌的夸张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论杜甫的绝句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韦应物诗简论论李益的七绝《长恨歌》主题新探论《长恨歌》的艺术美评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和新乐府诗评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谈柳宗元的寓言唐代山水诗研究唐代山水散文研究韩愈诗歌的艺术风格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刘禹锡诗歌简论论杜牧的咏史诗论李商隐的政治诗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七律的突出贡献谈韦庄的《秦妇吟》论唐代几首描写音乐的诗温庭筠词简论李煜词的艺术成就重评“西崑派”王禹偁简论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色论婉约派词论柳永词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

  论苏轼的婉约词评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和黄庭坚的创作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南宋文学中爱国思想的评价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表现形式和特点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评南宋格律派词人的创作宋代山水词研究宋代山水诗研究宋代山水散文研究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元好问的试论和诗作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成就和贡献论白朴《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形象《倩女离魂》的成就和地位评高明的《琵琶记》论马致远的散曲评张可久(或乔吉)的散曲创作关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或战争描写)的特点诸葛亮(或其他人物)形象简论《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关于《水浒传》的招安问题论宋江(或其他人物)形象《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论孙悟空谈喜剧人物猪八戒试论《三言》中的小商贩形象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义试论《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进步意义

  试论明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于诗文创作的影响李贽的文艺思想及影响评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唐宋派和桐城派的文艺思想谈《聊斋·促织》(或其他篇章)的思想和艺术简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谈《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红楼梦》的主题和主线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试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论贾宝玉(或其他人物)形象论《红楼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突破评“文革”中的“评红热”(或“旧红学”、“新红学”)试论《长生殿》的主题《桃花扇》简论论李香君简论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论李玉的《清忠谱》论李渔的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论纳兰性德的词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梁启超对晚清文学的贡献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秋瑾诗词简论试论《孽海花》的思想倾向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文学理论艺术典型与时代精神风格论

  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试谈文艺与道德的关系宗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谈谈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谈谈文学的艺术性艺术真实与作家的理想谈谈艺术直觉在创作中的作用当前文学批评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论文学的创造主体谈谈自由创造和美的关系试论艺术生产与物质发展不平衡关系的问题谈谈美的本质悲剧漫谈刘勰世界观初探刘勰创作理论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形象思维、艺术构思、风格论、批评论、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作家修养等等)汉魏风骨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司空图的审美观初探论通感论“文学是人学”论文学语言的复义特征|诗性特征文学阐释中的误读现象研究论“期待视野”对文学阅读的影响论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性特征论《文心雕龙·程器》中的道德诉求《文心雕龙·神思》中的创作理论研究意象与意境的比较研究“言不尽意”说研究

  金圣叹小说评点研究《西游记》中的宗教意识研究《红楼梦》经典化历程研究《水浒传》经典化历程研究《三国演义》经典化历程研究论网络写作对传统写作的挑战铁凝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研究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图景研究论《狂人日记》中的象征主义手法论新写实作家的叙事风格《蜀道难》中的悲剧意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蒙太奇结构特征研究子君与娜拉形象的比较研究中西方悲剧美学比较研究论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技巧萨特戏剧中的“自由选择”主题研究“崇高”的当代意义论艺术中的信仰之维论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论本雅明美学中的“震惊”苦难与美——论梵高论弗洛伊德美学中的“力比多”艺术之根——解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国当代文学从《秦腔》看贾平凹小说的故土情结论中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艺术特色试论杨朔散文的诗意创造巴金《随想录》漫评试论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试谈闻捷的爱情诗试论《创业史》的思想艺术成就李瑛诗作艺术片论

  试论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特色试论《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试谈舒婷的爱情诗舒婷诗歌的含蓄美散论《茶馆》的艺术结构及其语言特色试谈朦胧诗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特质阿城小说论试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将军吟》、《东方》、《冬天里的春天》、《钟鼓楼》、《平凡的世界》、《都市风流》的创作特色试谈《李自成》的得失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试谈蒋子龙的小说创作试论《沉重的翅膀》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试论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创作试论“知青文学”漫评王安忆、铁凝的小说创作试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试论马烽、王汶石的小说创作峻青、王愿坚创作特色比较试谈路文夫、高晓声的小说创作谌容《人到中年》漫评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特色贾平凹小说创作论(可以谈某一部作品)张贤亮创作论试谈新潮小说试谈“新生代”诗歌创作沙叶新《陈毅市长》的开拓意义试谈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试谈田汉的《关汉卿》港台文学浅论(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现象)

  试谈顾城的诗池莉的小说创作大墙文学初探中国当代文学流派综论新时期小说观点演变的思考女性文学试论试谈新时期新历史剧的当代意识小小说漫评寻根小说的意义及其不足试谈邓小平的文艺思想浅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简析周炳形象的社会意义周立波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试论刘邵棠小说的民族风格张承志小说散论试论通俗文学创作陕西文学创作综论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试析《白鹿原》的审美追求简析白嘉轩试论《白鹿原》的艺术特色浅谈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试论金庸的小说方敬诗歌研究乔羽歌词研究方文山歌词与新诗研究新诗的精神重建新诗传播方式重建新诗诗体重建新诗的春与秋意象穆旦的诗研究郑敏的诗研究昌耀的诗研究

  当代陕西诗歌研究当代陕西女性诗歌研究麦家的小说创作研究阎连科的小说研究于坚的诗研究伊沙的诗研究迟子建的小说研究莫言的小说研究邓一光的小说研究刘醒龙的小说研究刘震云的小说研究残雪的小说研究余华的小说研究苏童的小说研究史铁生的小说研究《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形象论中国现代文学论中国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论“五四”文学革命新时期统一战线形成与分裂原因新探重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左联的功绩与缺点综析论文艺大众化运动论“新月派”重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重评“论语派”“两个口号论争”得失谈“孤岛文学”运动的历史功绩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意义鲁迅早期“改造国民性”思想新探《呐喊》、《彷徨》比较谈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

  《朝花夕拾》简论论《野草》的象征主义特色论《故事新编》的艺术风格祥林嫂形象浅析论《伤逝》郭沫若早期思想中泛神论的影响论《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抒情性戏剧意象研究论曹禺\丁西林\高行健的戏剧创作特色论胡适的白话新诗创作论冰心作品中的泛爱思想论王统照的文学思想和创作论《倪焕之》许地山作品中的宗教色彩透视鲁彦小说与“乡土文学”试析庐隐小说中的感伤色彩郁达夫《沉沦》创作特色郁达夫小说观初探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周作人散文艺术论刘半农、刘大白新诗的民歌风格论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论“湖畔”四诗人的爱情诗徐志摩爱情诗作简论叶紫小说的悲壮色彩萧红创作魅力探源《蚀》中的“时代女性”综论《子夜》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家》简论论沙汀小说的幽默和冷峻风格《南行记》中的传奇色彩和边寨风情论张天翼小说的创作风格殷夫的“红色鼓动诗”简论

  蒲风诗作的“火”的风格戴望舒诗作风格的嬗变论臧克家诗作的乡土风格论何其芳诗歌、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画笔——芦笛——号角”——艾青诗作风格简论“时代的鼓手”——田间诗歌创作论论柔石的《二月》“血的战斗”和“铁的人物”——萧军小说创作论李劼人小说创作论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寒夜》简论《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形象综论《王贵与李香香》和“信天游”诗的漫画,漫画的诗——论袁水拍的政治讽刺诗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荷花淀》的诗意美论田汉剧作的抒情的风格论《雷雨》的艺术成就论《日出》的结构艺术论夏衍的戏剧创作风格为什么说《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论鲁迅的诗重读“红色经典”(某一部)重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欧美文学荷马史诗研究论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对戏剧艺术的贡献欧洲文艺复兴与人文精神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妇女形象巴尔扎克小说中的暴发户形象论雨果的《悲惨世界》(或《巴黎圣母院》)无产阶级革命的颂歌——论巴黎公社文学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思想性和局限性

  易卜生的“问题剧”对我国戏剧发展的借鉴作用《玩偶之家》中的妇女问题试论外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关系谈外国当代文学中的“荒诞派”普希金短片抒情诗中的浪漫主义屠格涅夫的讽刺艺术列宁论托尔斯泰契诃夫小说论论高尔基的诗歌创作马雅可夫斯基的戏剧创作《荷马史诗》的审美意味从诗与哲学的冲突看《俄狄浦斯王》论《哈姆雷特》中的延宕《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的比较研究论拉伯雷《巨人传》中的笑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卡塔西斯”诗与画的界限——论《拉奥孔》论艺术的自由解放功能——解读《审美教育书简》论加缪小说中的荒诞《呼啸山庄》的主题研究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情悲剧论《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东方文学《万叶集》研究《源氏物语》的艺术结构印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圣经》文学研究《一千零一夜》的东方艺术特色泰戈尔《吉檀迦利》的思想和艺术“川端文学”的研究古代汉语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形声字声符说略形声字意符说略古注说略“右文字”说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说会意说假借通假字的成因初探浅论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浅论词的古义和今义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古无轻唇音例证古无舌上音例证说宾语前置论古汉语的词序说“孰与”“所”和“所”字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成因初探意动和使动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古今汉语比较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与陕西方言的对应规律(某县某地区也可)陕西方言词调查(某县某地区也可)论形声字字、音节、语素、词的相互关系词与词组的区别多义词研究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关系同音词产生的原因同义词的类型及其辨析现代汉语词的分类主语与谓语的关系直接成分析法的析句原则多附加成分的析句原则

  宾语与补语的区分论兼语句谈连动句单句与复句的区分原则单句与复句中较难区分的几组关系复句关系的穷尽性考察言语交际的结构与框架谈谈修辞方式与修辞效果词语的锤炼与修辞效果比喻的基本类型与其变式试谈一种新的修辞方式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社会用语规范状况调查社会用字规范状况调查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师素质论论“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语文教学目的谈主导·主体·主线——钱梦龙教学思想评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思想现行语文教材批评中学语言教学应以积累为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熟读而精思”论阅读教学的几种基本课型作文教学的命题艺术练习设计的艺术写作试谈散文笔法“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

  论散文的诗意论“对比”论“渲染”论“铺垫”论“蓄势”论“线索”论写作角度短篇小说人称论中篇小说结构论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论文学鉴赏论文学语言论文学作品文体的演变论“含蓄”议论文中的逻辑力量论“白描”写实与写意论“梦境”论“意识流”论散文的审美特征论小说的审美特征论诗歌的审美特征市场经济与当代写作

篇十一: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P>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中国古代文学

  《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关汉卿的历史剧《西厢记》的语言特色《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三国演义》和三国戏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西游记》与道教"三言"中所反映的明代商业活动论杜丽娘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薜宝钗论试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神话与中国文学《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雅颂新论《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左传》作者及成书年代考辨《左传》的思想和艺术论《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左传》、《国语》之比较《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论语》(或《老子》)的文学价值

  试论《孟子》的论辨艺术庄子思想的新评价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先秦寓言概论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论屈原作品的悲剧精神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屈原创作心理之探索《离骚》"求女"再探宋玉及其辞赋简论先秦两汉小说考论赋体溯源汉赋新论《七发》读札张衡赋简论司马迁生年新考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理论意义为什么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司马迁《报任安书》评价《史》、《汉》比较论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古诗十九首》综论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论曹植的诗歌创作"三曹"诗风异同论

  蔡琰诗简论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论左思及其《咏史》诗论陶渊明的归隐诗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二谢"山水诗之比较论鲍照论瘐信的创作道路及成就王勃简论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试论王维的边塞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谈李白诗歌的夸张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论杜甫的绝句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韦应物诗简论论李益的七绝《长恨歌》主题新探论《长恨歌》的艺术美评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和新乐府诗评韩、柳的古文理论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

  谈柳宗元的寓言韩愈诗歌的艺术风格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刘禹锡诗歌简论论杜牧的咏史诗论李商隐的政治诗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七律的突出贡献谈韦庄的《秦妇吟》论唐代几首描写音乐的诗温庭筠词简论李煜词的艺术成就重评"西崑派"王禹偁简论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王安石诗歌的艺术特色论婉约派词论柳永词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论苏轼的婉约词评江西诗派的创作思想和黄庭坚的创作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南宋文学中爱国思想的评价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表现形式和特点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评南宋格律派词人的创作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元好问的诗论和诗作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成就和贡献

  论白朴《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形象《倩女离魂》的成就和地位评高明的《琵琶记》论马致远的散曲评张可久(或乔吉)的散曲创作关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或战争描写)的特点诸葛亮(或其人物)形象简论《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关于《水浒》的招安问题论宋江(或其他人物)形象《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论孙悟空谈喜剧人物猪八戒试论《三言》中的小商贩形象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义试论《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及进步意义试论明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于诗文创作的影响李贽的文艺思想及影响评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唐宋派和桐城派的文艺思想谈《聊斋·促织》(或其它篇章)的思想和艺术简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谈《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红楼梦》的主题和主线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论贾宝玉(或其他人物)形象论《红楼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突破评"文革"中的"评红热"(或"旧红学"、"新红学")试论《长生殿》的主题《桃花扇》简论论李香君简论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论李玉的《清忠谱》论李渔的戏剧理论和戏剧创作论纳兰性德的词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梁启超对晚清文学的贡献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秋谨诗词简论试论《孽海花》的思想倾向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

  二、文学理论

  形象--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说"艨胧"--对语言艺术的特点的新认识面向生活--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艺术,需要呕心沥血的创造"性文学'是文学表现人性的必然趋向吗?试论文学的不朽魅力艺术典型化的要求过时了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试论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化丑为美--典型化在塑造反面形象上的魔力对实践派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

  试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简论"自然人化"与自然美试论自然美的根源与本质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之我见"意象"与"意境"的比较研究试论艺术美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试论艺术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社会美与自然美特点的比较研究试论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论文学的本质艺术典型与时代精神风格论艺术规律初探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试谈文艺与道德的关系宗教对文学发展的影响论文学语言谈谈艺术欣赏中的共鸣问题论典型化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谈谈文学的艺术性艺术真实与作家的理想论文学的人民性谈谈艺术直觉在创作中的作用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体系问题当前文学批评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形象思维论文学的创作主体谈谈自由创造和美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规律问题

  试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问题谈谈美的本质悲剧漫谈刘勰世界观初探刘勰创作理论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如形象思维、艺术构思、风格论、批评论、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作家修养等)汉魏风骨与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庄子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司空图的审判观初探试论美、美感与艺术论通感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青春之歌》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再分析论《百合花》的艺术风格"伤痕文学'的历史意义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论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论"新边塞"诗论高行健的戏剧创作论苏叔阳的欢剧创作论新时期十年文学的主潮谈中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试谈文学的民族化问题论毛泽东诗词的思想艺术特色试论杨朔散文的诗意创造刘白羽、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巴金《随想录》漫评

  试论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色试谈闻捷的爱情诗试论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试论《创业史》的思想艺术成就李瑛诗作艺术片论试论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特色试论《林海雪原》的传奇色彩试谈舒婷的爱情诗舒婷诗歌的含蓄美散论《茶馆》的艺术结构及其语言特色试谈朦胧诗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主要特质阿城小说论试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将军吟》、《东方》、《冬天里的春天》、《钟鼓楼》、《平凡的世界》、《都市风流》的创作特色试谈《李自成》的得失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试谈蒋子龙的小说创作试论《沉重的翅膀》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试论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创作试论"知青文学"漫评王安忆、铁凝的小说创作试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试论马烽、王汶石的小说创作峻青、王愿坚创作特色比较试谈陆文夫、高晓声的小说创作谌容《人到中年》漫评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特色贾平凹小说创作论

  张贤亮创作论试谈新潮小说试谈"新生代"诗歌创作沙叶新《陈毅市长》的开拓意义试谈当前儿童文学创作论邓拓杂文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试谈田汉的《关汉卿》港台文学浅论试谈顾城的诗池莉的小说创作大墙文学初探中国当代文学流派综论新时期小说观点演变的思考女性文学试论试谈新时期新历史剧的当代意识小小说漫评寻根小说的意义及其不足试谈邓小平的文艺思想浅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简析周炳形象的社会意义周立波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试论刘绍棠小说的民族风格张承志小说散论试论通俗文学创作浙江当代文学创作综论试论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试析《茶人三部曲》的审美追求简析白嘉轩试论《白鹿原》的艺术特色浅谈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

  试论金庸的小说论中国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论"五四"文学革命新文学统一战线形成与分裂原因新探李大钊的新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重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左联的功绩与缺点综析论文艺大众化运动论"新月派"重评"自由人"和"第三种人"重评"论语派""两个口号论争"得失谈"孤岛文学"运动的历史功绩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伟大意义鲁迅早期"改造国民性"思想新探论鲁迅的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思想《呐喊》《彷徨》比较谈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朝花夕拾》简论论《野草》的象征主义特色论《故事新篇》的艺术风格试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形象浅析论《伤逝》郭沫若早期思想中泛神论的影响论《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抒情性论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论胡适的白话新诗创作论冰心作品中的泛爱思想

  论王统照的文学思想和创作论叶绍钧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倪焕之》论许地山作品中的宗教色彩透视鲁彦小说与"乡土文学"试析庐隐小说中的感伤色彩郁达夫《沉沦》创作特色郁达夫小说观初探蒋光慈诗歌创作的思想特点和意义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周作人散文艺术论刘半农、刘大白新诗的民歌风格论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论"湖畔"四诗人的爱情诗徐志摩爱情诗作简论叶紫小说怕悲壮色彩萧红创作魅力探源《蚀》中的"时代女性"综论《子夜》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家》简论论沙汀小说的幽默和冷峻风格《南行记》中的传奇色彩和边塞风情论张天翼小说的创作风格殷夫的"红色鼓动诗"简论蒲风诗作的"火"的风格戴望舒诗作风格的嬗变论臧克家诗作的乡土风格论何其芳诗歌、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论瞿秋白杂文的战斗特色"画笔--芦笛--号角"--艾青诗作风格简论

  "时代的鼓手"--田间诗歌创作论论柔石的《二月》论莎菲形象的塑造"血的战斗"和"铁的人物"--萧军小说创作论李吉力人小说创作论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寒夜》简论《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形象综论说《围城》的讽刺特色《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比较论《王贵与李香香》和"信天游"诗的漫画,漫画的诗--论袁水拍的政治讽刺诗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荷花淀》的诗意美论田汉剧作的抒情风格论《雷雨》的艺术成就论《日出》的结构艺术论夏衍的戏剧创作风格为什么说《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现代文学史上的浙籍作家比较研究

  四、欧美文学

  荷马史诗研究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对戏剧艺术的贡献欧洲文艺复兴与人文精神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妇女形象巴尔扎克小说中暴发户形象论雨果的《悲惨世界》(或《巴黎圣母院》)无产阶级革命的颂歌--论巴黎公社文学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思想性和局限性易卜生的"问题剧"对我国戏剧发展的借鉴作用《玩偶之家》中的妇女问题试论外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关系谈外国当代文学中的"荒诞派"普希金短篇抒情诗中的浪漫主义别林斯基论屠格涅夫的讽刺艺术列宁论托尔斯泰契诃夫小说论论高尔基的诗歌创作马雅克夫斯基的戏剧创作法捷耶夫小说中的革命者东方文学《万叶集》研究《源氏物语》的艺术结构印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圣经》文学研究《一千零一夜》的东方艺术特色泰戈尔《吉檀迦利》地思想和艺术"川端文学"研究

  五、古代汉语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形声字声符说略形声字义符说略古注说略"右文说"说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说会意说假借通假字的成因初探浅论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浅论词的古义和今义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古无轻唇音例证古无舌上音例证说宾语前置论古汉语的词序说"孰与""所"和"所"字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成因初探意动和使动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古今汉语比较研究

  六、现代汉语

  普通话语音与浙江方言的对应规律(某县某地区也可)浙江方言词调查(某县某地区也可)论形声字字、音节、语素、词的相互关系词与词组的区别多义词研究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关系同音词产生的原因

  同义词的类型及其辨析现代汉语词的分类主语与谓语的关系直接成分析法的析句原则多附加成分的析句原则宾语与补语的区分论兼语句谈连动句单句与复句的区分原则单句与复句中较难区分的几组关系复句关系的穷尽性考察言语交际的结构与框架谈谈修辞方式与修辞效果词语的锤炼与修辞效果比喻的基本类型与其变式试谈一种新的修辞方式现代汉语的规范化社会用语规范状况调查社会用字规范状况调查

  七、写作

  试谈散文笔法"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论散文的诗意古代文论与当代写作论"对比"论"渲染"论"铺垫"论"蓄势"

  论"线索"论写作角度短篇小说人称论中篇小说结构论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试论小说与散文的艺术分野论文学鉴赏论文学语言论文学作品文体的演变论文学作品中的议论论"含蓄"议论文中的逻辑力量论"白描"写实与写意论"梦境"论"意识流"论散文的审美特征论小说的审美特征论诗歌的审美特征市场经济与当代写作

推荐访问:新时期小说词语的锤炼的论文 锤炼 新时期 词语

热门文章

我奇思妙想作文400字四年级【精选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我的奇思妙想作文400字四年级【3篇】》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我的作文400字四【3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

2022年百年奋斗谋复兴勇毅前行兴伟业学习心得体会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百年奋斗谋复兴勇毅前行兴伟业学习心得体会2022》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回望过往奋斗路,眺望前方奋进路。作为新青年的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奋斗谋复兴勇毅前行兴

2022年度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三篇

《2022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精选三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流程精选三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

2022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策划合集(全文)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策划精选》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无论的大小,首先要把方案写出来,为严密的论证和决策提供依据。而根据需求对小学年级进行举办,为了确保小学活动的有序有

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反思范本大全(完整)

《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反思范文大全【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光阴如梭,的转瞬又将成为历史,20_年上半即将过去,20_年下半年即将来临。新的开始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反思范文大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员工个人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400字五年级(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400字五年级【五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如同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有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让人领悟许多感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那我了400字五年级【五篇】,一起来看看吧!那

2024年关于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范本材料

一是着力加强党的*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治建设摆在首位,做好“三个表率”,深化模范机*建设,让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成为党员干部鲜明*治品格和机**治生态重要底色。二是严明党的*治纪

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范本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用五月的花海迎接青年节,这个昭示着青年人朝气蓬勃的节日里,你知道要怎么写青年节感悟体会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范文五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2022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1当

2022年度员工劳动合同正式模板【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员工劳动合同正式模板【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依法成立的,受法律保护,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今天的小编给大家分享了2022员工正式模板,如果想看更多的请点击劳动合同查看。2022员工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2022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主题班会作文合集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主题班会作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做的义务宣传员,向家人、朋友宣传爱惜粮食,人人有责。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坚决制止餐饮行为主题班会作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坚决制止餐饮

2022年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总结三篇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总结精选三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总结的意义,就是情感的赋予,意义的事物在情感里的关系程度,就是意义的本身。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祭奠英烈活动总结精选三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