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1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18篇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二高校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单一评价机制是导致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招生规模扩张迅速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18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18篇

篇一: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二高校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单一评价机制是导致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招生规模扩张迅速是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现实条件的重要原因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一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二劳动教育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可贵经验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一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二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和基地三将校内服务型岗位面向学生承包四加强家校合作正文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南昌大学在2014日在全校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活动开展不到一周就遭到抵制学生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交费了就该享受服务不该义务保洁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作者:袁华高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26期

  摘要: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但高校劳动教育长期受到忽视。在大众创业和高考招生“双轨制”改革背景下,重视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采取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由学生承包校内服务型岗位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05-02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南昌大学在2014年9月1日在全校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活动开展不到一周就遭到抵制,学生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交费了就该享受服务,不该义务保洁;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在全校推广劳动教育,通过义务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上述案例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状况,即:

  (一)劳动教育普遍缺失

  高校几乎没有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没有列入国家教育大纲,导致高校普遍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部分开展了劳动教育的高校存在劳动教育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制度、师资、组织和场地保障薄弱,课程的教学计划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专业和兴趣结合较少,实践教育缺乏、有劳无教和无用劳动等情形。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

  1.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指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1],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太少;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绪不稳、承受能力差、不适应环境等,容易因情感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导致抑郁乃至自杀。

  2.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在应试教育环境及较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比较功利。由于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脱节,理论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2],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3.自我中心意识普遍较强,人际关系紧张。多数大学生从小脱离劳动,养成了自我中心意识,不懂得尊重和感恩。此外,由于升学和就业竞争激烈,导致一些大学生变得自私、冷漠,加剧了人际关系紧张。

  4.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家长和学校长期忽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剥夺了学生发展生活技能的机会,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训练,学生缺乏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相关规划,导致就业困难和不适应工作,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

  二、高校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与劳动教育长期受忽视和缺乏相应的开展条件有密切关系。

  (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单一评价机制是导致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和育人的办学导向使得劳动教育不受重视。高校的招生指标和教学经费等与科研项目挂钩,导致大部分高校关心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课题申报等可量化的硬件指标,不关心软件建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初次就业率的考核导致削减课外实践活动。一些高校为了抓就业率,到大二下学期就会“鼓励”学生减少社会实践,准备各类考试。

  (二)招生规模扩张迅速是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现实条件的重要原因

  由于高校扩招太快,教学基础设施和管理跟不上学生的需要,开展劳动教育缺乏相应的现实条件。由于劳动教育没有纳入考核,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付出大量的人、财、物资源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进行理论教学的成本较低,导致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动力和压力。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与生产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以造就更熟练的劳动力,而且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4]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5]他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6],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充实精神生活,为生活做好准备,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二)劳动教育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可贵经验

  我国历史上一直比较重视劳动教育。中国古代社会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如《曾国藩家书》把曾氏家教的内容总结为八个方面:猪、蔬、鱼、书、早、扫、考、宝,其中养猪、种菜、养鱼、扫除等属于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如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第二十条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进一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可见,从历史经验看,割裂教育与劳动的联系会对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进行考核。由于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应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加以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将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学生的劳动素质状况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从政策上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建立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高校要建立校级和院级劳动教育管理

  机构,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经费、师资、场地和工具等方面加强保障。设置劳动教师岗位,聘请社会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重视对劳动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

  (二)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和基地

  坚持“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开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教育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智育、德育,离开创造、兴趣和需求,劳动便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7],因此,要坚持以需求和兴趣为导向,开发丰富、实用、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如家政、礼仪、写作、工艺品和小吃制作等。帮助大学生提升生活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统筹校内外资源建设劳动教育基地。整合高校乃至社会资源,跨学院、跨部门、跨校乃至跨社区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整合校内军事训练、勤助岗位、体育文化艺术节、实习基地、科技园等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合作企业、农场、工厂和商场,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场地。

  (三)将校内服务型岗位面向学生承包

  将校内涉及学生服务的岗位划为义务服务岗和有偿服务岗。将部分后勤管理、环境卫生、学习辅导等岗位承包给学生,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岗位,以提高办学效率,节约办学经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劳动技能。

  (四)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讨论,建立家长学校,开设家长网站、微信和热线等方式,增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提高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建立家长督促学生完成劳动教育的制度,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篇二: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作者:袁华高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26期

  摘要: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但高校劳动教育长期受到忽视。在大众创业和高考招生“双轨制”改革背景下,重视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采取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由学生承包校内服务型岗位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05-02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南昌大学在2014年9月1日在全校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活动开展不到一周就遭到抵制,学生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交费了就该享受服务,不该义务保洁;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在全校推广劳动教育,通过义务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上述案例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状况,即:

  (一)劳动教育普遍缺失

  高校几乎没有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没有列入国家教育大纲,导致高校普遍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部分开展了劳动教育的高校存在劳动教育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制度、师资、组织和场地保障薄弱,课程的教学计划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专业和兴趣结合较少,实践教育缺乏、有劳无教和无用劳动等情形。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

  1.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指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1],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太少;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绪不稳、承受能力差、不适应环境等,容易因情感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导致抑郁乃至自杀。

  2.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在应试教育环境及较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比较功利。由于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脱节,理论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2],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3.自我中心意识普遍较强,人际关系紧张。多数大学生从小脱离劳动,养成了自我中心意识,不懂得尊重和感恩。此外,由于升学和就业竞争激烈,导致一些大学生变得自私、冷漠,加剧了人际关系紧张。

  4.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家长和学校长期忽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剥夺了学生发展生活技能的机会,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训练,学生缺乏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相关规划,导致就业困难和不适应工作,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

  二、高校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与劳动教育长期受忽视和缺乏相应的开展条件有密切关系。

  (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单一评价机制是导致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和育人的办学导向使得劳动教育不受重视。高校的招生指标和教学经费等与科研项目挂钩,导致大部分高校关心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课题申报等可量化的硬件指标,不关心软件建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初次就业率的考核导致削减课外实践活动。一些高校为了抓就业率,到大二下学期就会“鼓励”学生减少社会实践,准备各类考试。

  (二)招生规模扩张迅速是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现实条件的重要原因

  由于高校扩招太快,教学基础设施和管理跟不上学生的需要,开展劳动教育缺乏相应的现实条件。由于劳动教育没有纳入考核,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付出大量的人、财、物资源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进行理论教学的成本较低,导致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动力和压力。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与生产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以造就更熟练的劳动力,而且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4]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5]他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6],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充实精神生活,为生活做好准备,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二)劳动教育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可贵经验

  我国历史上一直比较重视劳动教育。中国古代社会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如《曾国藩家书》把曾氏家教的内容总结为八个方面:猪、蔬、鱼、书、早、扫、考、宝,其中养猪、种菜、养鱼、扫除等属于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如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第二十条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进一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可见,从历史经验看,割裂教育与劳动的联系会对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进行考核。由于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应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加以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将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学生的劳动素质状况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从政策上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建立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高校要建立校级和院级劳动教育管理

  机构,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经费、师资、场地和工具等方面加强保障。设置劳动教师岗位,聘请社会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重视对劳动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

篇三: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劳动的概念及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劳动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者性质,从而达到为人类生活和自身需要服务的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在对人类及动物界的起源及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后得出结论,即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劳动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自身。事实上,自然界的所有动物种群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进化的。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严复,在对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进行翻译后,得出生物进化的核心理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从本质上也说明动物通过劳动来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的意义。因此,有理由认为,劳动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那么,劳动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通常认为,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

  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通过劳动所生产出的所有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劳动力则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劳动不仅创造了文明,劳动也创造了财富,劳动又促进了人类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劳动是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人与大多数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劳动是主动的、有智慧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工具来达到目的的劳动,而大多数动物则是被动地劳动。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动物不能够制造工具来进行劳动,但是譬如蜜蜂筑巢、蚂蚁“盖楼”等行为,足以说明动物也在运用它们的手脚和头脑来进行劳动。唯一遗憾的是,动物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快乐,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完全地读懂它们而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人性。人们都明白,既然人类来源于动物,那么人类也必然具有动物的很多本性,即动物性。也就是说,人性存在两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动物性的一面。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善与恶并存于一身。人性的善表现为勤劳、善良、克制、节俭、尊重、感恩等;而人性的恶则表现为懒惰、邪恶、放纵、浪费、好斗、无情等。作为教育者,如何

  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扼制动物性,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和进步,就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而这一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教育。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更何况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大学生。因此,面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失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认真分析研讨,找出教育的针对性。

  2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与多年以前的往届大学生相比,最近几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劳动意识,好吃懒做,作风散漫,思想懒惰;2)缺乏环境意识,随地丢垃圾现象严重,部分班级整体卫生状况堪忧;3)缺乏责任心,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非值日时间不肯义务劳动,缺乏奉献精神;4)浪费现象严重,消费奢侈,不珍惜父母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尤其是浪费粮食;5)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下降,性格脆弱,易怒,任性,娇气等;6)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反馈评价比例呈上升趋势。上述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现状令人担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合上述现象,认真分析和研究造

  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值得注意和引起思考。

  1)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过分集中的家庭关爱,正在日益剥夺孩子劳动的意识和权利。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掌上明珠。以前分给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女的爱,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两代长辈共同关爱一个孩子,导致家长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一切自我劳动的义务,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于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权利。比如,每天都会看到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任劳任怨地替孩子背着书包;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对旁边站着的家长视而不见,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同情与感恩,对于孩子时常表现出的谦让,家长总是会理所当然地回绝,将孩子感恩的火花无情地熄灭,并且认为这就是爱。

  2)社会和家庭条件的优越,弱化了孩子对劳动的需求。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分辨不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作为教师,经常会看到,每年新生入学时,学生的一切事务全部由家长代为打理,很多女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甚至连床铺都不会整理,这种由于家长的

  爱而剥夺孩子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实,着实令人担忧。3)高考制度下的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削弱甚至消除。绝

  大部分中小学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这一概念,在很多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为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完全背离劳动光荣这一积极概念,反而形成劳动可耻的错误观念,进而躲避、厌恶劳动。而好逸恶劳的恶习一旦养成,绝非朝夕之力所能改变。

  4)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偶像剧的盛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很多剧中角色都是富家公子或小姐,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恃宠而骄、任性放纵。而这样的一些角色塑造,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他们向往剧中角色的优越生活,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对自己的父母、学校及生活环境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抱怨情绪,不劳而获却不觉得满足,而且毫不感恩。

篇四: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劳动的问题,根子

  在劳动教育

  有一次,我检查卫生,发现几个女生认真地打扫楼道台阶,可是地上有两块儿手掌大的纸片被拖把推来推去而无人捡拾。我问她们为什么不先捡纸再拖地,她们理直气壮地回答:“老师安排我们拖地,张小琴才是捡纸的,她还没有来。”就因为“她还没有来”,这些纸片就没人捡拾。这暴露出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未能真正领会劳动的目的和意义,仅是把劳动当做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互助精神,斤斤计较,不愿多做一点额外劳动。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劳动教育中的误区所致。其实,如果我们策略得当,学生是可以热爱劳动的。一、学校劳动教育中的误区1.责任到人,分工过于明细责任到人本来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分工本来也是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但对学生来讲,互助合作比责任到人更重要。因为分工过细,如果合作引导不到位,就会出现“空当”。好多教师为了保证劳动效果,对劳动成员的工作作了明确分工,谁扫地,谁洒水,谁清理垃圾,规定得清清楚楚。这样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劳动分工难以做到完全公平;二是劳动分工没有考虑学生的特殊情况,如忙于写作业,因家里突然有事儿到校迟到等。如果所有学生都像机器上的零件一样按部就班工作,那么一个零件坏了,整台机器就不能运转了。所以,劳动教育应倡导合作、互助精神: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男同学帮助女同学,会劳动的帮助不会劳动的。在表扬劳动典范的同时,要积极肯定小组在劳

  动中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2.教师动口不动手,未起到表率作用在劳动中,很多学生怕脏怕累,拈轻怕重。这与一些老师对待劳动的态度有直接关联。很多老师在学生劳动时,充当的是旁边的指挥者,动口不动手。这不仅使学生难于养成准确、快捷、规范的劳动技能,也使学生对劳动产生误解。于是,班干部也成了指手画脚的“领导者”。学生对劳动的鄙视态度由此产生。3.方法不对头,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劳动最光荣”,它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应该是劳动教育的一种理念。可是,有的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把劳动当做了惩罚的手段:学生一次作业不交,罚做一天值日;违反了校纪,罚扫厕所三天……久而久之,劳动变成了一种惩罚的工具,似乎只有犯错的人才去干一些体力活儿。这样一来,谁还会积极主动去劳动呢?二、劳动教育改进策略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巧妙地把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1.把劳动纳入学生品德评价范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对劳动中的典型事例要大加褒扬;开展一些演讲活动,让学生讲一讲、夸一夸身边的劳动典范;让学生把自己在劳动中的感受写成作文,选择其中优秀的进行宣读;开展劳动成果的展示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劳动氛围,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性。2.强调劳动过程中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不仅是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把合作意识渗透到劳动教育之中,不但能提高劳动的效果,还可以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总结劳动效果的时

  候要强调小组效果,赞赏在劳动中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有意识地倡导合作意识。3.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教师要掌握学生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从而判断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以此引导学生的品德走向。倡导赏识教育,对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典型事例,要大加褒扬。这样做,不但可以树立榜样,而且对那些娇生惯养、怕脏怕累、逃避劳动的同学,一方面进行鞭策,另一方面也不给他们留有任何偷懒耍滑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劳动其实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即使是那些功课不及格的后进生,也有可能在劳动中当先进、做榜样。所以,劳动可以提高后进生在集体中的威信,有利于他们的转化。4.拓宽学生劳动的空间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等渠道,教育家长给学生适量的劳动机会,鼓励学生在家中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整理房间、自己洗衣服,或者和家人一起做饭等,使学生的身心在劳动中得到健康成长。当然,劳动还包括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通过激励和表扬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劳动观念。责任编辑/刘烨

篇五: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解决措施

  劳动教育是以个体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强调实际动手操作为原则,使个体身心等各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教育理念。内容包括: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大学生劳动教育以大学生为研究本体,探讨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早期教育准备。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从生物进化论观点来看,劳动教育是人类乃至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1]。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偶然的协同以保证生命活动的延续,使人逐步从自然属性中解放出来。在共同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学会了各种生产生活技能。恩格斯详细地考察了劳动使人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他强调劳动是区别人与猿的唯一手段。由于劳动,我们的身体各项机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灵活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变化,产生更多的、复杂的动作技能。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3]。离开了劳动,人类将难以生存,社会的有序运转将会受到威胁。因此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强盛,民众要幸福安康都必须以劳动作为基本前提。2.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借助一定的工具改造客观物质对象,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活动。人类在各项社会劳动中,生理、心理、智能获得不断发展,使得各种知识、技能、文化不断创新和传承。改造客观物质对象满足需要的过程,实际上是参与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劳动,人类逐步掌握了社会化的经验、规律,使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趋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同时,劳动过程也是塑造个性化的过程,在劳动中砥砺劳动者本身的个性特征。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就会灭亡。劳动于个人身心发展于社会进步的作用表明,实现共产主义没有捷径,只有依靠踏实有序的劳动。

  1/4

  3.从社会学角度认识,劳动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人民素以勤劳、勇敢对外著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劳动创造财富和幸福生活已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人们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荣辱观鞭笞着我们义无反顾地争做勤劳节俭的民众,任何轻视劳动,将自身凌驾于劳动之上的行为都,是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

  劳动与个体具体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享受着他人的辛苦劳动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个体也应当履行劳动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必须在享受他劳动成果的同时付出自己的劳动作出相应的回报。

  4.从现实生活角度看,劳动教育的缺失正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瓶颈。

  近些年来,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自立自强性较差,缺少吃苦耐劳埋头实干精神,好吃懒做……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显示,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评价意见呈增加趋势[4],因为缺少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导致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我国传统儒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甚至轻视体力劳动,这种思想在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仍有影响,一些大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轻视劳动实践,把获取知识、文凭作为重要目标,关注学生理论的积累,忽视了劳动实践对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作用。

  2.社会风气影响劳动价值选择。

  当前急功近利的风气在社会各领域大行其道。为了追求成果的速显性,人们变得功利、急躁和冒进,忽略了生活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相比劳动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知识,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呈现间接经验或知识显得更加方便快

  2/4

  捷。在自己没有真正体会、理解的时候,对别人的成果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不劳而获的“效果”。

  3.劳动管理机制未落实处。

  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劳动教育课,但仅是考查科目作为学期考核,缺乏激励性的管理方案,导致部分师生轻视劳动课,弄虚作假的行为频频出现。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方式,造成学生综合素质普遍降低。由此可见,没有相关制度的保障,是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大学生作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体,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广泛而普遍的影响,大学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人格、能力的健全及奉献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

  1.劳动教育回归教育改革体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苏联劳动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中开展了广泛的劳动教育,“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接受劳动再改造”的口号,在当今社会功利性盛行的年代,仍然很有必要。劳动教育不能成为一纸空文,应纳入教育改革长期发展规划,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与学生成绩考核之中。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的监管,做好指导高校劳动教育的工作。

  2.生活劳动回归学生个体。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我清理环境卫生,在大学却被相关卫生管理人员包办了。这一劳动活动的中止,使大学生的劳动活动更少,滋生了懒惰情绪,丧失了劳动责任感。因此,大学应当把学生清洁校园的责任和义务归还学生,在环卫劳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劳动光荣感和责任感,强化劳动意识,营造一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氛围。

  3.家校双边协同推进。

  3/4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种教育形式,应当有效地统合起来,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对家庭而言,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各项指标已趋于成熟,拥有独立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因此,家长要放“权”,给予更多的生活自理,必要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劳动锻炼,切勿包办一切事情。在学校,应当优化整合勤工俭学以及社会实习实践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热心于社会劳动实践的学生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发周边同学的劳动意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劳动实践中。

  总之,劳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意义重大,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笔者呼吁:全社会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4/4

篇六: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劳动的问题根子在劳动教育]

  有一次,我检查卫生,发现几个女生认真地打扫楼道台阶,可是地上有两块儿手掌大的纸片被拖把推来推去而无人捡拾。我问她们为什么不先捡纸再拖地,她们理直气壮地回答:“老师安排我们拖地,张小琴才是捡纸的,她还没有来。”

  就因为“她还没有来”,这些纸片就没人捡拾。这暴露出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学生未能真正领会劳动的目的和意义,仅是把劳动当做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互助精神,斤斤计较,不愿多做一点额外劳动。

  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劳动教育中的误区所致。其实,如果我们策略得当,学生是可以热爱劳动的。

  一、学校劳动教育中的误区

  1.责任到人,分工过于明细

  责任到人本来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分工本来也是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但对学生来讲,互助合作比责任到人更重要。因为分工过细,如果合作引导不到位,就会出现“空当”。好多教师为了保证劳动效果,对劳动成员的工作作了明确分工,谁扫地,谁洒水,谁清

  理垃圾,规定得清清楚楚。这样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劳动分工难以做到完全公平;二是劳动分工没有考虑学生的特殊情况,如忙于写作业,因家里突然有事儿到校迟到等。如果所有学生都像机器上的零件一样按部就班工作,那么一个零件坏了,整台机器就不能运转了。所以,劳动教育应倡导合作、互助精神: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男同学帮助女同学,会劳动的帮助不会劳动的。在表扬劳动典范的同时,要积极肯定小组在劳动中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动口不动手,未起到表率作用

  在劳动中,很多学生怕脏怕累,拈轻怕重。这与一些老师对待劳动的态度有直接关联。很多老师在学生劳动时,充当的是旁边的指挥者,动口不动手。这不仅使学生难于养成准确、快捷、规范的劳动技能,也使学生对劳动产生误解。于是,班干部也成了指手画脚的“领导者”。学生对劳动的鄙视态度由此产生。

  3.方法不对头,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

  “劳动最光荣”,它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应该是劳动教育的一种理念。可是,有的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把劳动当做了惩罚的手段:学生一次作业不交,罚做一天值日;违反了校纪,罚扫厕所三

  天……久而久之,劳动变成了一种惩罚的工具,似乎只有犯错的人才去干一些体力活儿。这样一来,谁还会积极主动去劳动呢?

  二、劳动教育改进策略

  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巧妙地把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1.把劳动纳入学生品德评价范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对劳动中的典型事例要大加褒扬;开展一些演讲活动,让学生讲一讲、夸一夸身边的劳动典范;让学生把自己在劳动中的感受写成作文,选择其中优秀的进行宣读;开展劳动成果的展示活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劳动氛围,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性。

  2.强调劳动过程中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不仅是新课程提出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把合作意识渗透到劳动教育之中,不但能提高劳动的

  效果,还可以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总结劳动效果的时候要强调小组效果,赞赏在劳动中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有意识地倡导合作意识。

  3.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教师要掌握学生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从而判断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以此引导学生的品德走向。倡导赏识教育,对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典型事例,要大加褒扬。这样做,不但可以树立榜样,而且对那些娇生惯养、怕脏怕累、逃避劳动的同学,一方面进行鞭策,另一方面也不给他们留有任何偷懒耍滑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劳动其实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即使是那些功课不及格的后进生,也有可能在劳动中当先进、做榜样。所以,劳动可以提高后进生在集体中的威信,有利于他们的转化。

  4.拓宽学生劳动的空间

  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等渠道,教育家长给学生适量的劳动机会,鼓励学生在家中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房间、自己洗衣服,或者和家人一起做饭等,使学生的身心在劳动中得到健康成长。当然,劳动还包括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教师要给学生更

  多的展示机会,通过激励和表扬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劳动观念。

  /刘烨

  内容仅供参考

篇七: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劳动最光荣——浅谈新时代中学生劳动

  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劳动是创造美的重要过程,也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让世界充满了希望与美好。通过各种劳动,帮助人类不断发展。新时代的中学生们不能光读书、读死书,应当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所谓劳动光荣,我们的生活圈子与劳动是密切关联的,身边到处可见劳动者。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独生子女比例不断拉升,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普遍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劳动意识薄弱,不利于未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

  引言:国务院针对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各院校应当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学生每年应当学会的1~2项生活技能,被弱化的劳动教育也逐渐有了“硬指标”。给中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如何深入贯彻并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每位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1.新时代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全世界非常瞩目的中心,实现着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跨越目标。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国民基本素养,丰富人生幸福成就,实现辛勤精神扎根、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新时期对中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院校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学生能够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通过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互联网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病以及给人性造成的缺憾,让人回归本心,从简单朴实的学习与工作中找到踏实、安宁的感觉。互联网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遭受到冲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内心的价值感、世界观也在不断动摇,

  人也变得更加浮躁,更多的年轻人被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迷失了心智,很多人都梦想着快速成功发财,一时间,追求短、快的功利主义成为社会主流趋势。另一方面,很多人受到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的打击,强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丧失了追逐梦想的动力,不再有激情和梦想,生活便只是为了生存。如何应对这一社会危机,如何让人的内心重获安定与幸福,这是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

  创造性的劳动能够带来愉悦感,劳动训练对于健全身心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能让人体会兴趣爱好所带来的乐趣。通过充满挑战性的劳动再造拼搏精神,是夯实社会基础的关键。中学生作为青年主力军,是祖国建设的栋梁,如果任由他们整天耍着手机,被互联网上繁杂的信息所干扰,必然无法担当起发展中国的大任。中国实现创新性跨越,需要的不仅是科学家与科技创新爱好者,更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拥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学生。劳动教育应当从小抓起,让劳动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促进家庭、院校、社会教育一体化发展。对于院校来说,应当把劳动教育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安排完善的中学劳动课程,定期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社会参与意识,改变学生对劳动的偏见。

  1.中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学生关于劳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劳动意识薄弱,不愿意参加院校开展的劳动活动,由于家庭的溺爱,导致部分学生怕苦、怕累;二是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学习中不思进取,缺乏准确的目标,不愿开动大脑思考,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是马虎应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层出不穷;三是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不具备劳动光荣的意识,在生活中轻视工农、在生活中骄傲自满,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主动向劳动人民学习;四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度喜爱舒适、安逸的生活,脱离父母与教师后就没有了自理能力,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面对挫折时灰心丧气,承受不住打击;五是缺乏较好的组织纪律性,不严格要求自我,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自由散漫,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小组学习中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甚至不遵守校纪校规;六是浪费严重,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护公共财物。种种表现都与劳动教育的地位缺失有关,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家庭方面来说,由于国家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足够的劳动机会,重成绩而轻劳动的理念较为严重。很多家长与学生都认为自己并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有时间、不会劳动。还有部分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了,有时候连作业都完成不了,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做家务。一把情况下,学生只有在较长的寒假和暑假才有时间做家务。

  从学校的方面来说,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师生普遍存在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考核的现象,劳动教育也没有被纳入到期末考核中。在大多数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都不尽人意。劳动开设课程较少,每周还不足一节课,甚至还会被其他学科占领。院校所设置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中,真正让学生进行手工劳作的内容较少,学生在值日时也只是简单的擦黑板、扫地等。调查显示,劳动教育形式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很多学校都以保证学生安全为由,仅仅是在课堂上以说代劳、以较代劳,缺乏实践性。

  不管是家庭还是学习,都缺乏对劳动教育的全面认知,没有正确地看待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劳动教育归结于简单的体力活动,忽略了价值观与精神理念的培育,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

  1.促进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对策

  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就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其一,育人导向的原则。不管是院校还是家庭,都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主要目标。对劳动教育价值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二,教育规律的原则。开展劳动教育应当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同时要注意安全、适度,注重对脑部的开发,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自经历,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其三,时代特征的规律。劳动教育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关注新科技、新型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合理设计劳动新形态,通过技术引领形式的变化。深化产教融合,转变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

  3.1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院校要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体会通过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美好生活。针对中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针对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中学生劳动课程的系统性教育,每周课程不得低于1课时,同时还要合理安排校外劳动时间。定期组织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以分为集体劳动和个人劳动,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科学编制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囊括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内容。实践中,要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为主,结合市场新型劳动模式规划劳动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培养合作精神,围绕劳动知识、技能等放,强化劳动意识,养成吃苦耐劳的职业意识。深刻领悟来动创造的重要价值,结合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择业观。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科学制定评价标准,设立奖惩机制。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比拼大赛、劳动成果展示大赛等活动,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衡量学生参与劳动的具体情况,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3.2加强劳动组织实施

  要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就要从多个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建立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强化政府、院校、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科学评估劳动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潜在风险,如疾病传染等,完善设施设备建设,提高材料、工具的安全性,明确各方责任,做到防范于未然。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督导办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重视结果反馈与改进。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校内劳动教育的需要配备专业教师。院校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标准化建设,及时补充劳动教育器材。引导家长支持并配合院校劳动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先进事迹,挖掘表现优异的劳动模范,大力弘扬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劳动竞赛,营造全社会关注学生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优化[J].蔡如军,车松玲.中国德育.2019(22).

  [2]加强劳动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J].徐继存.现代教育.2019(10).

  [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康翠萍,龚洪.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6).

  [4]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途径与策略[J].黄玲妹.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篇八: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

  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重要环节,每年向社会上输出大量毕业生,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大学生当中出现了一些轻视逃避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源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环节存在一些错位。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社会发展需要人的劳动投入,解决当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错位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而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章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对策

  引言

  当下的高校劳动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形式化严重、不能落实到实践、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观念不够深刻、对劳动教育的意义理解不够透彻等。而学校的劳动教育目前处在探索阶段,健全的制度和教育体系尚未制定,劳动教育目前尚不能完全渗透到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劳动和实践成分依旧很少。基于新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诸多措施,以符合新时代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要求。

  一、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社会角度看,不劳而获和“向钱看”的思想有所蔓延,“重消费、轻劳动”的不良思潮普遍存在。从学校角度看,劳动教育观念仍相对淡薄,劳动教育缺乏科学系统地管理,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全面和形式缺乏创新,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达标,

  考评机制不科学,劳动教育普及程度不够等现象普遍存在。从家庭角度来看,有的家长只关心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关注能否考名牌大学,认为劳动教育可有可无甚至是浪费时间;有的家长过于宠溺孩子,不仅不要求孩子从事家务劳动还大小事全包揽。导致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职业目标不明确、集体荣誉感匮乏、不尊重劳动者、就业后频繁跳槽等。因此,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在高校当中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通过在高校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劳动技能养成与健全人格培养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正确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劳动,在劳动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劳动中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不断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二是高校应该依托思政课堂,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当中的重要价值,劳动在“四个选择”当中发挥的作用,幸福生活来自辛勤劳动及劳动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投入劳动实践,以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三是高等学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让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与本专业相关的劳动能力,并帮助其做好生涯规划。

  (二)重塑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要以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态度积极学习,掌握新的知识理论结构,深刻理解新时代科技内涵,恰当、灵活、合理的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使自己不陷于科技的洪流,让人工智能成为自己的发展道路上的垫脚石。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理解人工智能对劳动所带来的影响,明确以劳育人的精神理念,传达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使学生明晰在劳动生产中人始终占主体地位,技术仅作为辅助手段为人的生产生活带来服务。我们生活在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中,并不能完全摆脱技术对人的影响,但是当代学生要认清智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劳动教育来提高应用智能工具的能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的创新型、技术型、智慧型的新时代劳动工作者。

  (三)创新劳动教育方式

  高校可进一步尝试丰富教学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学生的劳动教育形式,如读书会、讨论会以及科技创新、创业创新、社会实践等。高校应避免劳动教育的单一化、形式化,避免学生浅层次地被动接受劳动教育,而是应让学生自主、深刻地参与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高校应设计形式丰富的劳动教学活动,同时在考核上,学校应避免学生唯分数是图、只注重学分和成绩的思想态度,让学生真正乐于参与其中,而非流于形式、带有利益目的。这是广大高校都应着重改善的方面,即如何摆脱成绩的束缚,让学生真正出于自身的内在动机去参与劳动,是高校在设计劳动教学活动时所要重视的关键所在。

  (四)学生的劳动教育环节家长参与。

  “生活即教育”。家庭是个人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特别是父母的言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络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首先父母要不断学习,要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踏实认真的生活作风,帮助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的生活习惯。其次,父母要促使孩子的全面发展,既关注孩子们在学校学业的发展也要学会放手锻炼他们的独立精神,培养创新精神。第三,父母要注重家庭文化建设,把劳模精神融入家庭文化建设中,使大学生更全面地接受劳模精神的教育熏陶,让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得到升华。

  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日趋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必然会与大学生劳动教育走向融合。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即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顺应时代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在劳动教育中应依靠学科特点,加强劳动教育与新技术的融合,促进劳动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中渗透,支持鼓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学生创造多种途径学习先进的劳动理念,从而提高新时代人工智能人才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天炜.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和实践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24):29-30.

  [2]段翠英.新时代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87-88.

  [3]王逸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125-128.

  项目来源:

  2021年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重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1SKDJ056

  2021年重庆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研究课题《民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4+5+4”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1JGY23

  2021年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规划课题《新时代重庆民办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ANF21010

篇九: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解决措施

  劳动教育是以个体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强调实际动手操作为原则,使个体身心等各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教育理念。内容包括: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大学生劳动教育以大学生为研究本体,探讨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早期教育准备。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1.从生物进化论观点来看,劳动教育是人类乃至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1]。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偶然的协同以保证生命活动的延续,使人逐步从自然属性中解放出来。在共同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学会了各种生产生活技能。恩格斯详细地考察了劳动使人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他强调劳动是区别人与猿的唯一手段。由于劳动,我们的身体各项机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灵活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变化,产生更多的、复杂的动作技能。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3]。离开了劳动,人类将难以生存,社会的有序运转将会受到威胁。因此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强盛,民众要幸福安康都必须以劳动作为基本前提。2.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借助一定的工具改造客观物质对象,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活动。人类在各项社会劳动中,生理、心理、智能获得不断发展,使得各种知识、技能、文化不断创新和传承。改造客观物质对象满足需要的过程,实际上是参与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劳动,人类逐步掌握了社会化的经验、规律,使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趋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同时,劳动过程也是塑造个性化的过程,在劳动中砥砺劳动者本身的个性特征。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就会灭亡。劳动于个人身心发展于社会进步的作用表明,实现共产主义没有捷径,只有依靠踏实有序的劳动。

  3.从社会学角度认识,劳动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国人民素以勤劳、勇敢对外著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劳动创造财富和幸福生活已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人们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荣辱观鞭笞着我们义无反顾地争做勤劳节俭的民众,任何轻视劳动,将自身凌驾于劳动之上的行为都,是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

  劳动与个体具体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享受着他人的辛苦劳动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个体也应当履行劳动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必须在享受他劳动成果的同时付出自己的劳动作出相应的回

  报。

  4.从现实生活角度看,劳动教育的缺失正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发

  展的瓶颈。

  近些年来,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中暴露出许多问

  题:自立自强性较差,缺少吃苦耐劳埋头实干精神,好吃懒做大学毕业

  生就业反馈信息显示,

  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

  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评价意见呈增加趋势[4],因为缺少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导致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应当

  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我国传统儒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甚至轻视体力劳动,这种思想在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仍有影响,一些大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轻视劳动实践,把获取知识、文凭作为重要目标,关注学生理论的积累,忽视了劳动实践对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作用。

  2.社会风气影响劳动价值选择。

  当前急功近利的风气在社会各领域大行其道。为了追求成果的速显性,人们变得功利、急躁和冒进,忽略了生活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相比劳动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知识,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呈现间接经验或知识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在自己没有真正体会、理解的时候,对别人的

  成果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不劳而获的“效果”。3.劳动管理机制未落实处。

  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劳动教育课,但仅是考查科目作为学期考核,缺乏激励性的管理方案,导致部分师生轻视劳动课,弄虚作假的行为频频出现。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方式,造成学生综合素质普遍降低。由此可见,没有相关制度的保障,是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大学生作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体,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广泛而普遍的影响,大学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人格、能力的健全及奉献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

  1.劳动教育回归教育改革体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苏联劳动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中开展了广泛的劳动教育,“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接受劳动再改造”的口号,在当今社会功利性盛行的年代,仍然很有必要。劳动教育不能成为一纸空文,应纳入教育改革长期发展规划,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学

  校绩效考核与学生成绩考核之中。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的监管,做好指导高校劳动教育的工作。

  2.生活劳动回归学生个体。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我清理环境卫生,在大学却被相关卫生管理人员包办了。这一劳动活动的中止,使大学生的劳动活动更少,滋生了懒惰情绪,丧失了劳动责任感。因此,大学应当把学生清洁校园的责任和义务归还学生,在环卫劳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劳动光荣感和责任感,强化劳动意识,营造一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氛围。

篇十: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解决措施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针对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严重缺失问题,分析缺失的主要原因指出大学生劳动技能的必要性,旨在引起社会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必要性原因分析

  劳动教育是以个体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强调实际动手操作为原则,使个体身心等各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教育理念。内容包括: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大学生劳动教育以大学生为研究本体,探讨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早期教育准备。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从生物进化论观点来看,劳动教育是人类乃至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1]。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偶然的协同以保证生命活动的延续,使人逐步从自然属性中解放出来。在共同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学会了各种生产生活技能。恩格斯详细地考察了劳动使人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他强调劳动是区别人与猿的唯一手段。由于劳动,我们的身体各项机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灵活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变化,产生更多的、复杂的动作技能。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3]。离开了劳动,人类将难以生存,社会的有序运转将会受到威胁。因此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强盛,民众要幸福安康都必须以劳动作为基本前提。

  2.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借助一定的工具改造客观物质对象,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活动。人类在各项社会劳动中,生理、心理、智能获得不断发展,使得各种知识、技能、文化不断创新和传承。改造客观物质对象满足需要的过程,实际上是参与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劳动,人类逐步掌握了社会化的经验、规律,使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趋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同时,劳动过程也是塑造个性化的过程,在劳动中砥砺劳动者本身的个性特征。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就会灭亡。劳动于个人身心发展于社会进步的作用表明,实现共产主义没有捷径,只有依靠踏实有序的劳动。

  3.从社会学角度认识,劳动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人民素以勤劳、勇敢对外著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劳动创造财富和幸福生活已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人们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荣辱观鞭笞着我们义无反顾地争做勤劳节俭的民众,任何轻视劳动,将自身凌驾于劳动之上的行为都,是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

  劳动与个体具体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享受着他人的辛苦劳动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个体也应当履行劳动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必须在享受他劳动成果的同时付出自己的劳动作出相应的回报。

  4.从现实生活角度看,劳动教育的缺失正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瓶颈。

  近些年来,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自立自强性较差,缺少吃苦耐劳埋头实干精神,好吃懒做……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显示,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评价意见呈增加趋势[4],因为缺少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导致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我国传统儒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甚至轻视体力劳动,这种思想在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仍有影响,一些大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轻视劳动实践,把获取知识、文凭作为重要目标,关注学生理论的积累,忽视了劳动实践对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作用。

  2.社会风气影响劳动价值选择。

  当前急功近利的风气在社会各领域大行其道。为了追求成果的速显性,人们变得功利、急躁和冒进,忽略了生活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相比劳动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知识,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呈现间接经验或知识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在自己没有真正体会、理解的时候,对别人的成果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不劳而获的“效果”。

  3.劳动管理机制未落实处。

  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劳动教育课,但仅是考查科目作为学期考核,缺乏激励性的管理方案,导致部分师生轻视劳动课,弄虚作假的行为频频出现。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方式,造成学生综合素质普遍降低。由此可见,没有相关制度的保障,是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大学生作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体,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广泛而普遍的影响,大学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人格、能力的健全及奉献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

  1.劳动教育回归教育改革体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苏联劳动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中开展了广泛的劳动教育,“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接受劳动再改造”的口号,在当今社会功利性盛行的年代,仍然很有必要。劳动教育不能成为一纸空文,应纳入教育改革长期发展规划,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与学生成绩考核之中。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的监管,做好指导高校劳动教育的工作。

  2.生活劳动回归学生个体。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我清理环境卫生,在大学却被相关卫生管理人员包办了。这一劳动活动的中止,使大学生的劳动活动更少,滋生了懒惰情绪,丧失了劳动责任感。因此,大学应当把学生清洁校园的责任和义务归还学生,在环卫劳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劳动光荣感和责任感,强化劳动意识,营造一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氛围。

  3.家校双边协同推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种教育形式,应当有效地统合起来,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对家庭而言,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各项

  指标已趋于成熟,拥有独立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因此,家长要放“权”,给予更多的生活自理,必要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劳动锻炼,切勿包办一切事情。在学校,应当优化整合勤工俭学以及社会实习实践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热心于社会劳动实践的学生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发周边同学的劳动意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劳动实践中。

  总之,劳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意义重大,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笔者呼吁:全社会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篇十一: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P>  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解决措施

  劳动教育是以个体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强调实际动手操作为原则,使个体身心等各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教育理念。内容包括: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大学生劳动教育以大学生为研究本体,探讨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早期教育准备。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从生物进化论观点来看,劳动教育是人类乃至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1]。

  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于偶然的协同以保证生命活动的延续,使人逐步从自然属性中解放出来。在共同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学会了各种生产生活技能。恩格斯详细地考察了劳动使人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

  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他强调劳动是区别

  人与猿的唯一手段。由于劳动,我们的身体各项机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灵活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变化,产生更多的、复杂的动作技能。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

  进步的手段[3]。离开了劳动,人类将难以生存,社会的有

  序运转将会受到威胁。因此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强盛,民众要幸福安康都必须以劳动作为基本前提。

  2.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

  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借助一定的工具改造客观物质对象,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活动。人类在各项社会劳动中,生理、心理、智能获得不断发展,使得各种知识、技能、文化不断创新和传承。改造客观物质对象满足需要的过程,实际上是参与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劳动,人类逐步掌握了社会化的经验、规律,使自身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趋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同时,劳动过程也是塑造个性化的过程,在劳动中砥砺劳动者本身的个性特征。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就会灭亡。劳动于个人身心发展于社会进步的作用表明,实现共产主义没有捷径,只有依靠踏实有序的劳动。

  3.从社会学角度认识,劳动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国人民素

  以勤劳、勇敢对外著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劳动创造财富和幸福生活已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人们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荣辱观鞭笞着我们义无反顾地争做勤劳节俭的民众,任何轻视劳动,将自身凌驾于劳动之上的行为都,是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

  劳动与个体具体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享受着他人的辛苦劳动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个体也应当履行劳动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必须在享受他劳动成果的同时付出自己的劳动作出相应的回报。

  4.从现实生活角度看,劳动教育的缺失正成为当代大学生

  自我发展的瓶颈。近些年来,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大学生群体中暴露出许

  多问题:自立自强性较差,缺少吃苦耐劳埋头实干精神,好吃懒做⋯⋯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显示,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评价意见呈增加趋势[4],因为

  缺少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导致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知识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我国传统儒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甚至轻视体力劳动,这种思想在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仍有影响,一些大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轻视劳动实践,把获取知识、文凭作为重要目标,关注学生理论的积累,忽视了劳动实践对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作用。

  2.社会风气影响劳动价值选择。

  当前急功近利的风气在社会各领域大行其道。为了追求成

  果的速显性,人们变得功利、急躁和冒进,忽略了生活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相比劳动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知识,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呈现间接经验或知识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在自己没有真正体会、理解的时候,对别人的成果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不劳而获的“效果”。

  3.劳动管理机制未落实处。

  部分学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劳动教育课,但仅是考查科目作为学期考核,缺乏激励性的管理方案,导致部分师生轻视劳动课,弄虚作假的行为频频出现。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方式,造成学生综合素质普遍降低。由此可见,没有相关制度的保障,是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大学生作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群体,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广泛而普遍的影响,大学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人格、能力的健全及奉献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

  1.劳动教育回归教育改革体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受苏联劳动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中开展了广泛的劳动教育,“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接受劳动再改造”的口号,在当今社会功利性盛行的年代,

  仍然很有必要。劳动教育不能成为一纸空文,应纳入教育改革长期发展规划,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与学生成绩考核之中。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状况的监管,做好指导高校劳动教育的工作。

  2.生活劳动回归学生个体。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我清理环境卫生,在大学却被相关卫生管理人员包办了。这一劳动活动的中止,使大学生的劳动活动更少,滋生了懒惰情绪,丧失了劳动责任感。因此,大学应当把学生清洁校园的责任和义务归还学生,在环卫劳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劳动光荣感和责任感,强化劳动意识,营造一种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氛围。

  3.家校双边协同推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种教育形式,应当有效地统合起来,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对家庭而言,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各项指标已趋于成熟,拥有独立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因此,家长要放“权”,给予更多的生活自理,必要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劳动锻炼,切勿包办一切事情。在学校,应当优化整合勤工俭学以及社会实习实践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热心于社会劳动实践的学生给予相应奖励。以激发周边同学的劳动意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劳动实践中。

  总之,劳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意义重大,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笔者呼吁:全社会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

篇十二: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P>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摘要劳动是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就劳动的意义及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做以分析,旨在引起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视。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12-021劳动的概念及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劳动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者性质,从而达到为人类生活和自身需要服务的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在对人类及动物界的起源及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后得出结论,即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劳动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自身。事实上,自然界的所有动物种群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进化的。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严复,在对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进行翻译后,得出生物进化的核心理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从本质上

  也说明动物通过劳动来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的意义。因此,有理由认为,劳动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

  那么,劳动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通常认为,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通过劳动所生产出的所有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劳动力则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劳动不仅创造了文明,劳动也创造了财富,劳动又促进了人类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劳动是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人与大多数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劳动是主动的、有智慧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工具来达到目的的劳动,而大多数动物则是被动地劳动。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动物不能够制造工具来进行劳动,但是譬如蜜蜂筑巢、蚂蚁“盖楼”等行为,足以说明动物也在运用它们的手脚和头脑来进行劳动。唯一遗憾的是,动物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快乐,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完全地读懂它

  们而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人性。人们都明白,

  既然人类来源于动物,那么人类也必然具有动物的很多本性,即动物性。也就是说,人性存在两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动物性的一面。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善与恶并存于一身。人性的善表现为勤劳、善良、克制、节俭、尊重、感恩等;而人性的恶则表现为懒惰、邪恶、放纵、浪费、好斗、无情等。作为教育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扼制动物性,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和进步,就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而这一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教育。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更何况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大学生。因此,面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失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认真分析研讨,找出教育的针对性。

  2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与多年以前的往届大学生相比,最近几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劳动意识,好吃懒做,作风散漫,思想懒惰;2)缺乏环境意识,随地丢垃圾现象严重,部分班级整体卫生状况堪忧;3)缺乏责任心,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非值日时间不肯义务劳动,缺乏奉献精神;4)浪费现象

  严重,消费奢侈,不珍惜父母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尤其是浪费粮食;5)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下降,性格脆弱,易怒,任性,娇气等;6)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反馈评价比例呈上升趋势。

  上述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现状令人担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合上述现象,认真分析和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值得注意和引起思考。

  1)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过分集中的家庭关爱,正在日益剥夺孩子劳动的意识和权利。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掌上明珠。以前分给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女的爱,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两代长辈共同关爱一个孩子,导致家长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一切自我劳动的义务,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于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权利。比如,每天都会看到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任劳任怨地替孩子背着书包;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对旁边站着的家长视而不见,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同情与感恩,对于孩子时常表现出的谦让,家长总是会理所当然地回绝,将孩子感恩的火花无情地熄灭,并且认为这就是爱。

  2)社会和家庭条件的优越,弱化了孩子对劳动的需求。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大

  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分辨不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作为教师,经常会看到,每年新生入学时,学生的一切事务全部由家长代为打理,很多女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甚至连床铺都不会整理,这种由于家长的爱而剥夺孩子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实,着实令人担忧。

  3)高考制度下的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削弱甚至消除。绝大部分中小学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这一概念,在很多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为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完全背离劳动光荣这一积极概念,反而形成劳动可耻的错误观念,进而躲避、厌恶劳动。而好逸恶劳的恶习一旦养成,绝非朝夕之力所能改变。

篇十三: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作者:袁晓辉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6期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在实现立德树人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劳动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受机制体制不完善、重视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制约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影响教育的实效性。本文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试探性提出几点有效对策,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对策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成为高校办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方针,关系到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1]。现阶段,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教育被淡化,尤其是高校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有所弱化,无法发挥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应用价值,影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显得尤为关键。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普及度不高。当前高校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诸多平台或机会,如勤工助学岗、青年志愿大队等,但这些岗位数量相对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际需求,只能让极少数学生获得锻炼机会;同时许多学生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只局限于学生会干部,普通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活动。一般因信息渠道不够畅通等原因的限制,大学生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加上高校考虑到安全隐患,基本持消极态度,因而忽视劳动教育,导致其普及程度不足。

  ②认识不足。通常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多表现为劳动教育的功利化、片面化、肤浅化,其中功利化是指将劳动与利益、金钱相联系或对等,致使大学生因功利性动机而参与劳动,而不是通过劳动来历练自己[2]。片面化只对劳动的外在形式加以关注,强调智力至上,对劳动的育人价值予以忽视,如传统劳动教育的重心就是课堂教学,这样虽能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肤浅化是指学生在家只需看书做作业,家务都由父母承担,学校亦是如此,致使学生错误理解“劳动”。

  ③时代性和专业性不强。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所有事物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然而高校组织的大部分活动都只能勉强与劳动教育沾上边,如义务劳动打扫卫生、探访敬老院或孤儿院等,这些活动缺乏新颖性和时代性,难以吸引学生,且明显不符合学生所学专业,无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由此可见,对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研究,使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十分之必要。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优化对策

  第一,加强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的结合。要想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校必须要从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出发。当前很多高校未单独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多是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但思想政治课涉及的内容较广,劳动教育占据的比例有限,故而无法利用思想政治课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为此,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辅导员日常思政与专业课程思政相结合,鼓励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其中辅导员需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借助个别访谈、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3]。而课程思政应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以构建全课程育人、全程、全员的格局形式为依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类课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具体来讲,即在所有课程中都纳入劳动教育内容,让课堂教学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有机结合具体的劳动实践与课程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学习专业的知识,还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二,提高劳动认知。高校是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需要将专业技能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部分劳动知识和生产技术;或者是將社会发展、家庭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尊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对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理解,形成辛勤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怀,并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

  第三,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据教育部门对立德树人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必须要以第二课堂为重要载体,从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层面进行顶层设计[4]。具体要做到: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劳动教育,明确其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确定第二课堂中的哪些项目属于劳动教育范畴;②从经费层面确保划拨的固定性,使劳动教育工作中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如宣传费、差旅费、资料费、教师酬金、评审费等;③以激励学生创业创新为主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历练自己。

  第四,强化校企合作。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而言,其属于广义上的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不能只依赖于狭义的教育路径和教育场所,如课堂教学和学校教学等。鉴于此,强化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让社会和高校分别成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和“指挥所”,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实现社会—学校的联动式教育。通常二级学院可以从自身的专业需求出发,积极寻求与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使社会实践基地得以拓展,让学生同步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参与到一线的劳动生产活动中,为社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需要与所学的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在学生中全面覆盖专业劳动实践,并在学生毕业的必修项目中纳入专业劳动实践的参与情况,以此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作用。

  结束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普及度不高、认识不足、时代性和专业性不强等,严重影响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要立足实际,加强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的结合,提高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强化校企合作,从而彰显出劳动教育的应用价值,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袁超.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智库时代,2019(26):122-123.

篇十四: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P>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南昌大学在2014年9月1日在全校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活动开展不到一周就遭到抵制,学生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交费了就该享受服务,不该义务保洁;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在全校推广劳动教育,通过义务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上述案例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状况,即:

  (一)劳动教育普遍缺失

  高校几乎没有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没有列入国家教育大纲,导致高校普遍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部分开展了劳动教育的高校存在劳动教育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制度、师资、组织和场地保障单薄,课程的教学计划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专业和兴趣结合较少,实践教育缺乏、有劳无教和无用劳动等情形。

  (二)大?W生综合素质欠缺

  1.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指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1],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太少;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意志单薄、依赖性强、情绪不稳、承受能力差、不适应环境等,简易因情感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导致解?乃至自杀。

  2.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单薄。在应试教育环境及较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比较功利。由于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脱节,理论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2],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为单薄。

  3.自我中心意识普遍较强,人际关系吃紧。多数大学生从小脱离劳动,养成了自我中心意识,不懂得尊崇和感恩。此外,由于升学和就业竞争激动,导致一些大学生变得偏私、冷漠,加剧了人际关系吃紧。

  1/3

  4.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家长和学校长期忽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剥夺了学生发展生活技能的机会,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训练,学生缺乏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相关规划,导致就业困难和不适应工作,需要从头培训才能适应工作。

  二、高校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与劳动教育长期受忽视和缺乏相应的开展条件有密切关系。

  (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单一评价机制是导致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和育人的办学导向使得劳动教育不受重视。高校的招生指标和教学经费等与科研项目挂钩,导致大部分高校关心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课题申报等可量化的硬件指标,不关心软件建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初次就业率的考核导致削减课外实践活动。一些高校为了抓就业率,到大二下学期就会“鼓励”学生减少社会实践,准备各类考试。

  (二)招生规模扩张迅速是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现实条件的严重原因

  由于高校扩招太快,教学基础设施和管理跟不上学生的需要,开展劳动教育缺乏相应的现实条件。由于劳动教育没有纳入考核,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付出大量的人、财、物资源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进行理论教学的成本较低,导致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动力和压力。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调和发展的严重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与生产一体化的严重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以造就更烂熟的劳动力,而且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严紧地联系起来,并且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4]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调和发展的严重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要培养“全面调和发

  2/3

  展的人”,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统统的过程。”[5]他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6],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充实精神生活,为生活做好准备,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二)劳动教育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难得经验

  我国历史上一直比较重视劳动教育。中国古代社会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如《曾国藩家书》把曾氏家教的内容总结为八个方面:猪、蔬、鱼、书、早、扫、考、宝,其中养猪、种菜、养鱼、扫除等属于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如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第二十条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进一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严紧结合”。可见,从历史经验看,割裂教育与劳动的联系会对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一)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进行考核。由于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调和发展具有严重作用,因此国家应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严重措施加以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将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学生的劳动素质状况作为评奖评优的严重依据,从政策上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建立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高校要建立校级和院级劳动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经费、师资、场地和工具等方面加强保障。设置劳动教师岗位,聘请社会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重视对劳动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

  3/3

篇十五: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P>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作者:吴玉涛冯雅静来源:《教育文化论坛》2021年第02期

  摘要: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具有民族特色的贵州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研究对象,深刻剖析目前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提出建议: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提升劳动技能,改善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使高校劳动教育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2-0074-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2.0011

  2020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作出了部署[1]。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对实现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高校劳动教育的角度出发,论述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并通过对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与结合点,立足于融入地区、服务地区,与地区同步,特色与地区辉映,文化与地区交融,服务与地区共赢。首先,高校承担着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更是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其次,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对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可使青年学生获得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有利于形成自主多元的、积极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创新创业主动性。

  1.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成为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

  “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微传播的时代,给良莠不齐、愚昧低俗的劳动价值观传播带来可乘之机,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产生了不利影响,在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爱劳动、轻视劳动、

  逃避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一些大学生沉浸在“上了大学就可以一劳永逸”的美梦中,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能轻轻松松地找到工作,大学期间的劳动教育纯属浪费时间,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对于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部分同学片面地认为会影响学习,打乱学习计划,从而加重学习的负担和压力,“进而排斥劳动、不想劳动、不愿劳动”[2]。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被父母过度娇宠,自理、自立能力差,缺少主动劳动的意识……这些现象均与他们具有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很大关系。因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他们尊重每一个劳动者,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可以促使他们亲身体验劳动,认同并自觉践行劳动观,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观,提高就业技能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观,从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观: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劳动实践,求职过程中空有理论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对企业的专业培训心高气傲、眼高手低,缺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对就业问题重视程度不高。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主体就业意识淡薄,部分毕业生三月份才开始准备就业;更有的甚至消极待业,存在“佛系”的就业观,认为找工作就是“找关系,走后门”,对“逢进必考”的就业形势缺少了解,存在急功近利的就业观。因此,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从而在就业过程中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观,理性地选择就业岗位,有效应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高校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能够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怀。学生们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组织的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劳动教育,可以积累经验,提高各方面的劳动实践技能和能力,补齐自身“短板”;增强对最新就业形势的了解,在提升自身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为就业所需的技能奠定良好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改善就业难的现象。

  二、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1.劳动教育课程弱化,缺少特色劳动实践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劳动教育存在“只见课表,不见课堂”的现象。首先,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时更多地会考虑不占用学生上课时间,不影响专业课的时间,安排在学校没课的时间,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少特色。部分高校认为,“劳动教育会耽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消耗资金、浪费师生的精力和时间”[3],对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认识和理解不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更多的是倾向于理论宣讲,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高度,同时弱化了劳动观念的引导与教育,“课程设置不连贯、不联动,实施方式不衔接、不兼容,缺乏整合效应”[4],使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这一概念模糊不清。资源和资金投入有限,对于劳动教育实践所需的设备、工具和场地等物资保障不能很好地进行相应的配备,影响了劳动教育实践开展的效果。其次,受错误劳动观影响,部分学生轻视劳动、厌恶劳动、鄙视劳动。同时,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部分高校过度强调劳动与实践,把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打扫卫生、清洁校

  园、綠化、除草,劳动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未能充分体现劳动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缺少对劳动习惯和劳动观念的培养。再次,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民族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不足,没有充分挖掘地方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特性的劳动课程资源”[5],未能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特色不明显。劳动教育课程缺乏与地区发展实际相结合来开设课程,特色劳动课程没能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展。

  2.劳动意识淡薄,劳动素养不高

  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感,但受亚文化、短期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例如,在面对劳动课程时习惯性地思考劳动教育“有用”或“无用”的问题。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纵容,部分学生养尊处优,学习怕苦怕累,劳动意识淡薄,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一些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偏离了主流价值观,从而出现了劳动认同危机。例如,部分大学生迷恋于吃喝玩乐的幸福观,奉行享乐主义,崇拜金钱,互相攀比,追求名牌,超前消费。这些现象都是大学生劳动观念扭曲、劳动意识淡薄的表现。

  3.劳动价值观认识偏失,择业观、就业观虚化

  “90后”“00后”的大学生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佛系、宅男宅女等的背后是劳动价值观认识偏失的体现。首先,在校期间缺少相关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佛系”就业观:“高薪”已不再是他们求职的最终目标,而是选择“慢就业”等方式,大量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研或出国深造;对待职场不走心,工资待遇不关心,热衷于健身房、下午茶等个人工作环境舒适度。“佛系”就业观的出现,正是高校劳动教育引导缺失的体现。对大学生而言,劳动观影响择业观,正确的劳动观是大学生顺利就業、择业的前提条件。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趋势下,大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来引领择业观、就业观。其次,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分学生仅凭一股热情就去创业[6],对创业的未知风险预估不足。以上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劳动教育价值观引导弱化,劳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劳动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4.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薄弱

  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的劳动教育管理和考核标准、评价制度体系,不同高校劳动教育考核机制和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虽然设立了劳动教育专题课程,但结果导向明显,育人导向及过程性考核不足”[7],劳动课程配套资源缺乏。部分高校虽然组织了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高,甚至成为部分学生观光游玩的体验,劳动教育异化为“乡村一日游”“观光旅游、参观考察”[8]。还有一些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停留在传统开设课程、完成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导致劳动教育只有劳动而缺少教育引导。

  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影响劳动教育开展效果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教育长期以来就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具有专业基础、专业功底的劳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9],缺少专职和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同时,受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投入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极为有限,师资保障政策相对滞后,教学条件艰苦;受待遇保障、编制、职称评定、考核机制、工作条件等因素影响,对高层人才吸引力弱,存在人才流失现象,专兼职教师整体数量偏少,阻碍了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短缺现象较为突出。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1.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增加特色劳动课程建设

  首先,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形式,增开特色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增强劳动教育时代性,开创劳动教育“互联网+”新形式。可以开设特色实践课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等。例如,在贵州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创建中,可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增强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技术技艺创新和教育传承培养。依托民族民间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名师工作室等,鼓励绣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高校专兼职教师、民族特色教育实践带头人、教学顾问、专兼职教师等,旨在打造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劳动课程,进而实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技艺的传承。在营造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的同时,增强特色劳动课程的创建,打造丰富多彩的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培养一批传承贵州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可与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在特色劳动课程创建过程中,应注重“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重点构建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民族工艺与文创旅游商品开发、传统技艺与3D数字媒体传承保护等劳动课程,创建特色劳动教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其次,加快特色劳动教育平台的搭建,打造“双创+劳动教育”模式[10],通过已有的“校农结合”模式,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民族地区高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推动特色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等一系列“劳动+”课程,创建形式多样、更加健全的特色社会实践平台。加快课堂教学平台与特色社会实践平台融合,实现平台间的有效联动,搭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相融合。

  2.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素养

  首先,要从改变劳动教育观念,增强大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素养和劳动的积极性开始。应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有机融合,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把劳动课程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习惯养成等纳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旨在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11]。

  其次,在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出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地。学校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民族特色手工课、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增强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等多种形式深刻领会劳动文化传统,体验劳动,在劳动中学、做、悟,增强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劳动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素养。

  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感,但受亚文化、短期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例如,在面对劳动课程时习惯性地思考劳动教育“有用”或“无用”的问题。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纵容,部分学生养尊处优,学习怕苦怕累,劳动意识淡薄,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一些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偏离了主流价值观,从而出现了劳动认同危机。例如,部分大学生迷恋于吃喝玩乐的幸福观,奉行享乐主义,崇拜金钱,互相攀比,追求名牌,超前消费。这些现象都是大学生劳动观念扭曲、劳动意识淡薄的表现。

  3.劳动价值观认识偏失,择业观、就业观虚化

  “90后”“00后”的大学生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佛系、宅男宅女等的背后是勞动价值观认识偏失的体现。首先,在校期间缺少相关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佛系”就业观:“高薪”已不再是他们求职的最终目标,而是选择“慢就业”等方式,大量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研或出国深造;对待职场不走心,工资待遇不关心,热衷于健身房、下午茶等个人工作环境舒适度。“佛系”就业观的出现,正是高校劳动教育引导缺失的体现。对大学生而言,劳动观影响择业观,正确的劳动观是大学生顺利就业、择业的前提条件。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趋势下,大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来引领择业观、就业观。其次,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分学生仅凭一股热情就去创业[6],对创业的未知风险预估不足。以上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劳动教育价值观引导弱化,劳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劳动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4.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薄弱

  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的劳动教育管理和考核标准、评价制度体系,不同高校劳动教育考核机制和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

  重视程度不高,“虽然设立了劳动教育专题课程,但结果导向明显,育人导向及过程性考核不足”[7],劳动课程配套资源缺乏。部分高校虽然组织了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高,甚至成为部分学生观光游玩的体验,劳动教育异化为“乡村一日游”“观光旅游、参观考察”[8]。还有一些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停留在传统开设课程、完成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导致劳动教育只有劳动而缺少教育引导。

  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影响劳动教育开展效果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教育长期以来就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具有专业基础、专业功底的劳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9],缺少专职和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同时,受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投入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极为有限,师资保障政策相对滞后,教学条件艰苦;受待遇保障、编制、职称评定、考核机制、工作条件等因素影响,对高层人才吸引力弱,存在人才流失现象,专兼职教师整体数量偏少,阻碍了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短缺现象较为突出。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1.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增加特色劳动课程建设

  首先,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形式,增开特色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增强劳动教育时代性,开创劳动教育“互联网+”新形式。可以开设特色实践课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等。例如,在贵州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创建中,可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增强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技术技艺创新和教育传承培养。依托民族民间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名师工作室等,鼓励绣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高校专兼职教师、民族特色教育实践带头人、教学顾问、专兼职教师等,旨在打造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劳动课程,进而实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技艺的传承。在营造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的同时,增强特色劳动课程的创建,打造丰富多彩的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培养一批传承贵州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可与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在特色劳动课程创建过程中,应注重“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重点构建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民族工艺与文创旅游商品开发、传统技艺与3D数字媒体传承保护等劳动课程,创建特色劳动教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其次,加快特色劳动教育平台的搭建,打造“双创+劳动教育”模式[10],通过已有的“校农结合”模式,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民族地区高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推动特色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等一系列“劳动+”课程,创建形式多样、更加健全的特色社会实践平台。加快课堂教学平台与特色社会实践平台融合,实现平台间的有效联

  动,搭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相融合。

  2.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素养

  首先,要从改变劳动教育观念,增强大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素养和劳动的积极性开始。应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有机融合,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把劳动课程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习惯养成等纳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旨在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11]。

  其次,在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出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地。学校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民族特色手工课、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增强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等多种形式深刻领会劳动文化传统,体验劳动,在劳动中学、做、悟,增强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劳动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素养。

  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感,但受亚文化、短期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例如,在面对劳动课程时习惯性地思考劳动教育“有用”或“无用”的问题。由于父母的溺爱和纵容,部分学生养尊处优,学习怕苦怕累,劳动意识淡薄,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一些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偏离了主流价值观,从而出现了劳动认同危机。例如,部分大学生迷恋于吃喝玩乐的幸福观,奉行享乐主义,崇拜金钱,互相攀比,追求名牌,超前消费。这些现象都是大学生劳动观念扭曲、劳动意识淡薄的表现。

  3.劳动价值观认识偏失,择业观、就业观虚化

  “90后”“00后”的大学生受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佛系、宅男宅女等的背后是劳动价值观认识偏失的体现。首先,在校期间缺少相关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佛系”就业观:“高薪”已不再是他們求职的最终目标,而是选择“慢就业”等方式,大量毕业生热衷于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研或出国深造;对待职场不走心,工资待遇不关心,热衷于健身房、下午茶等个人工作环境舒适度。“佛系”就业观的出现,正是高校劳动教育引导缺失的体现。对大学生而言,劳动观影响择业观,正确的劳动观是大学生顺利就业、择业的前提条件。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趋势下,大学生更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来引领择业观、就业观。其次,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分学生仅凭一股热情就去创业[6],对创业的未知风险预估不足。以上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劳动教育价值观引导弱化,劳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劳动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4.劳动教育考核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薄弱

  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的劳动教育管理和考核标准、评价制度体系,不同高校劳动教育考核机制和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虽然设立了劳动教育专题课程,但结果导向明显,育人导向及过程性考核不足”[7],劳动课程配套资源缺乏。部分高校虽然组织了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高,甚至成为部分学生观光游玩的体验,劳动教育异化为“乡村一日游”“观光旅游、参观考察”[8]。还有一些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停留在传统开设课程、完成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导致劳动教育只有劳动而缺少教育引导。

  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影响劳动教育开展效果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教育长期以来就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具有专业基础、专业功底的劳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9],缺少专职和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师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同时,受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投入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极为有限,师资保障政策相对滞后,教学条件艰苦;受待遇保障、编制、职称评定、考核机制、工作条件等因素影响,对高层人才吸引力弱,存在人才流失现象,专兼职教师整体数量偏少,阻碍了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短缺现象较为突出。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1.创新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增加特色劳动课程建设

  首先,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形式,增开特色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增强劳动教育时代性,开创劳动教育“互联网+”新形式。可以开设特色实践课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等。例如,在贵州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创建中,可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增强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技术技艺创新和教育传承培养。依托民族民间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名师工作室等,鼓励绣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高校专兼职教师、民族特色教育实践带头人、教学顾问、专兼职教师等,旨在打造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劳动课程,进而实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技艺的传承。在营造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的同时,增强特色劳动课程的创建,打造丰富多彩的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培养一批传承贵州民族民间特色文化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可与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衔接,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网络空间、虚拟环境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在特色劳动课程创建过程中,应注重“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重点构建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民族工艺与文创旅游商品开发、传统技艺与3D数字媒体传承保护等劳动课程,创建特色劳动教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其次,加快特色劳动教育平台的搭建,打造“双创+劳动教育”模式[10],通过已有的“校农结合”模式,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民族地区高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推动特色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等一系列“劳动+”课程,创建形式多样、更加健全的特色社会实践平台。加快课堂教学平台与特色社会实践平台融合,实现平台间的有效联动,搭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职业技能学习相融合。

  2.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素养

  首先,要从改变劳动教育观念,增强大学生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素养和劳动的积极性开始。应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有机融合,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把劳动课程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习惯养成等纳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旨在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11]。

  其次,在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出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推动劳动教育的落地。学校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民族特色手工课、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增强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等多种形式深刻领会劳动文化传统,体验劳动,在劳动中学、做、悟,增强劳动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劳动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素养。

篇十六: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

  作者:袁华高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26期

  (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但高校劳动教育长期受到忽视。在大众创业和高考招生“双轨制”改革背景下,重视劳动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采取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由学生承包校内服务型岗位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05-02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比如南昌大学在2014年9月1日在全校推行学生“自主保洁”,活动开展不到一周就遭到抵制,学生反对的理由主要是交费了就该享受服务,不该义务保洁;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在全校推广劳动教育,通过义务劳动和有偿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净化、美化了校园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意识。上述案例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状况,即:

  (一)劳动教育普遍缺失

  高校几乎没有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没有列入国家教育大纲,导致高校普遍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部分开展了劳动教育的高校存在劳动教育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制度、师资、组织和场地保障薄弱,课程的教学计划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专业和兴趣结合较少,实践教育缺乏、有劳无教和无用劳动等情形。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

  1.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2010年国民体质检测公报》指出“大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继续出现下降”[1],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太少;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情绪不稳、承受能力差、不适应环境等,容易因情感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导致抑郁乃至自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在应试教育环境及较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比较功利。由于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脱节,理论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2],导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3.自我中心意识普遍较强,人际关系紧张。多数大学生从小脱离劳动,养成了自我中心意识,不懂得尊重和感恩。此外,由于升学和就业竞争激烈,导致一些大学生变得自私、冷漠,加剧了人际关系紧张。

  4.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家长和学校长期忽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剥夺了学生发展生活技能的机会,导致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训练,学生缺乏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相关规划,导致就业困难和不适应工作,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

  二、高校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与劳动教育长期受忽视和缺乏相应的开展条件有密切关系。

  (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单一评价机制是导致劳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的主要原因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和育人的办学导向使得劳动教育不受重视。高校的招生指标和教学经费等与科研项目挂钩,导致大部分高校关心教学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课题申报等可量化的硬件指标,不关心软件建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初次就业率的考核导致削减课外实践活动。一些高校为了抓就业率,到大二下学期就会“鼓励”学生减少社会实践,准备各类考试。

  (二)招生规模扩张迅速是导致劳动教育缺乏现实条件的重要原因

  由于高校扩招太快,教学基础设施和管理跟不上学生的需要,开展劳动教育缺乏相应的现实条件。由于劳动教育没有纳入考核,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付出大量的人、财、物资源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进行理论教学的成本较低,导致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动力和压力。

  三、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与生产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以造就更熟练的劳动力,而且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4]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要培养“全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和谐发展的人”,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5]他特别强调劳动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6],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感,充实精神生活,为生活做好准备,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二)劳动教育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可贵经验

  我国历史上一直比较重视劳动教育。中国古代社会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如《曾国藩家书》把曾氏家教的内容总结为八个方面:猪、蔬、鱼、书、早、扫、考、宝,其中养猪、种菜、养鱼、扫除等属于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如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第二十条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进一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可见,从历史经验看,割裂教育与劳动的联系会对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四、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进行考核。由于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应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加以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考核,将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学生的劳动素质状况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从政策上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建立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高校要建立校级和院级劳动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经费、师资、场地和工具等方面加强保障。设置劳动教师岗位,聘请社会优秀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重视对劳动课程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

篇十七: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P>  当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关卉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1年第02期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劳动观则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并引导人们做出相应的选择和行为。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不仅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促进作用,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开展,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劳动观出现了偏差,阻碍了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劳动观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进行探究和分析,以期达到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观;劳动观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观的现状分析

  (一)对劳动本质理解存在偏差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中消极劳动思想的影响,当前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劳动本质的理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不仅无法正确区分开劳动同种植养殖、活动锻炼之间的关系,还将劳动片面地理解为费力的、重复性的单一体力活动,忽视了劳动本身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更有甚者将劳动等同于吃苦受累,出现了“谈劳动色变”。以上种种现象都深刻地反映出当前仍然存在部分大学生对劳动本质的认知和理解出现了严重偏差。

  (二)对体力劳动持轻视态度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日益提升,部分大学生崇尚优越的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享受,追求快节奏和高效率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因害怕吃苦受累就逃避劳动实践,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轻视劳动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仍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消极劳动观的影响,在择业时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三)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形式日趋多样化,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侵蚀,其思想观念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凡事只追求利益,甚至将劳动付出完全等同于获取金钱的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在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家庭的启蒙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受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只有通过读书升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才是衡量子女发展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子女的劳动锻炼和全面发展,这些父母为给子女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学习以外的事大包大揽、全权代办,导致越来越多的高材生出现了远离父母就无法自理的现象。

  (二)学校原因

  当前,由于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并未开设相应的劳动观教育课程,同时也缺乏开阔的劳动实践锻炼平台,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只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紧抓大学生的课业成绩,忽视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一些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导致整个学校出现上行下效的趋势,使得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轻视了劳动观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大学生由于自身经验不足,阅历较少,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不良思潮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钱能使鬼推磨”等歪曲价值观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此外,网红经济的出现也使部分大学生对踏实劳动产生了怀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

  三、当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第一教育的承载者。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调整好对子女的教育心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劳动对子女健康成长的作用。与此同时,父母不仅要从口头上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还要在实际行动上躬身示范,充分发挥自身劳动榜样示范作用,这样才能大大提升对子女劳动观教育的效果。

  (二)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应该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做到“劳智并举”,实现以劳促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各高校要结合本地特色,积极开

  发劳动观教育的校本课程,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主动拓宽大学生劳动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劳动锻炼的平台和实习就业的机会。

  (三)优化社会教育的引导作用

  优良的社会风气不仅利于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在整个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全社会还应大力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引起大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此外,社会各部门还应加强网络媒体舆论的正面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

  参考文献:

  [1]房金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9(07).

  [2]周淑芳.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刍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3).

  [3]严明.对21世纪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4]余立人,何婉文.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2014(06).

  [5]赵方.当代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

  [6]郑银凤,林伯海.“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目标确立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5).

  作者简介:

  关卉(1994.10.31—),女,汉族,籍贯:山西阳泉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甘肃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篇十八: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P>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对策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中,劳动教育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和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度日益降低。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然而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与社会脱节、现实意义不大等问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当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本文就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字:大学生;劳动教育;反思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教育在高教教育中逐渐被淡化,使得劳动教育目前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但是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又有着较大的意义,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关系,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开展劳动教育,发挥劳动教育的巨大作用。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述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指高校按照相应的计划与目的,组织引导大学生参与进各项劳动活动之中,在劳动之中,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的教育活动。

  大学生劳动教育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多种类型,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强动手实践的能力,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使得大学生能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可以提前体验社会劳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毕业工作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相关数据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大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劳动意识较为缺乏,劳动意志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劳动习惯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劳动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虽然,目前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但是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却是可圈可点的,大部分大学生面对劳动教育都表达出了积极的一面,认为劳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人,还可以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作用,肯定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对于开展劳动教育持明显的支持态度。

  但是通过调查还可以发现,目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和实践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高校的大部分专业并未专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劳动教育也仅仅是一笔带过。从实践出发,大多数高校通过勤工俭学、实习、实践活动等形式为大学生提升相应的劳动实践机会,可是其所需的人数与有实际需求的人数不成正比,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劳动需求,两者存在矛盾。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劳动教育边缘化

  目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观念、和研究都逐渐的被边缘化,劳动教育游离于大学教育体系之外,没有能够成为大学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上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构建,大多数研究将目光放在了劳动技能研究上面,真正有关劳动教育的理论数量较少,并且劳动教育的理论与研究在学术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以上问题,使得大学生劳动教育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使得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开展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使得劳动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2.劳动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

  劳动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应当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向社会输送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的劳动教育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脱离,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汲取生活经验和劳动技能,没有办法让

  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无法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劳动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劳动教育,并不能有效的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

  同时,我国大多高校的劳动教育过于形式化,教育的内容并不符合时代的特色,甚至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教育之上,缺少劳动实践的教育,无法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这样的教育不仅不能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还会对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多数学生容易在接受劳动教育的时候受到外界负面信息的影响,没有办法正确的对待劳动教育,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阻碍了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仍然处于涉世未深的状态,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很容易收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学校和家长针对于这种情况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教育,没有及时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朗动价值观,使得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妄想通过其他的途径不劳而获。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形式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没有没法达到劳动教育的真正目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充分认识并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合理的对策。

  四、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1.提高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首先应当加强社会主义劳动理论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其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自我培养能力,劳动教育理论的培养过程中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劳动中,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于劳动的重视,养成维护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

  2.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

  高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大学生劳动实践的形式,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劳动教育之中。

  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的关键就是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比如设置更多的勤工俭学的岗位,设立“校园劳动日”,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劳动实践课程不应当注重形式,而是要将其具体化,注重劳动实践与社会劳动的有机结合,方便学生更好的与社会进行接触,为学生毕业之后更好的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候首先应当明确育人目标,从多个途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培养,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应当注重实践与社会的接轨,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更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同时,应当规范大学生的教育考核制度。因为劳动教育的特殊性,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适合劳动教育的考评,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劳动教育的教学特点,建立符合学科特色的考核体系,使相关评价制度更加规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五、结语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需要高校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有效的劳动技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实现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良好过渡,为社会输入符合时代特色的尖端人才。

  作者信息:华隽超,女(2001.12—),汉族,籍贯江苏无锡,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小学生劳动教育

  课题来源: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省级一般项目

  课题名称: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及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10323102Y指导老师:陈太忠、滕祥参考文献[1]杨海达.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2]谢金.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评论,2021(01):49-53.[3]李会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20.

推荐访问:浅谈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解决途径 劳动教育 浅谈 缺失

热门文章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