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6篇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进入大学,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就更多了,先后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马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6篇,供大家参考。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6篇

篇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进入大学,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就更多了,先后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其思想内涵可谓博大精深。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个丰富的。他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又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思想、感情的科学体现,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二)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宇宙观和彻底的社会革命论。它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律。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争取彻底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高度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其中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没有绝对的分界: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生动的哲理。不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为无产阶级担负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作理论论证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其他学科,使这些学科也得到新的发展,同时也就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纳入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之中。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文艺学、军事学等。

  (四)马克思主义与一切剥削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学说思潮,存在着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面对工人阶级的,是直接为和组织社会的这个最先进的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他们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凡在人类上起过巨大作用的民族,都是以先进的思想、理论作为行动的向导。俄国十月主义革命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指引下,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时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直把它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视为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行动指南,视为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的科学论。五、总结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我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使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使我认识到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篇二: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3、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他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地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论依据在于,它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实事求是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历史依据在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它才能指引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实依据在于,只有以它为理论基础,才能统一人民的思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矛盾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而且存在于事物之间。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内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外因。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它承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白马非马)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的;第二,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第四,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意义: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三大规律:对立与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量变与质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态;肯定与否定谐示事物发展的道路与趋势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答案要点]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2.世界统一于存在。[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答案要点]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

  客观真理的否定。[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

  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

  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

  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

  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

  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

  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答

  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

  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

  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

  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

  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

  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

  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

  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

  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

  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

  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

  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

  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

  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

  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

  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

  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

  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

  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5、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8.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注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答案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

  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答案要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篇三: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最新)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

  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XX,是关于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1818—1888)恩格斯(1820-1895)创立的,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P2)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P5)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P3)5、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7)6、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7)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最鲜明)是什么?(P10)答: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是什么?(P10—16)答: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④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最崇高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9:对马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

  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客观实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但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对物质的定义4、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类的意志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哪些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答: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6、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答: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8、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9、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哪里?答: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①认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主

  体的选择性.②认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即感性认识来反映事物的

  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即理性认识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③认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认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注:8和9和起来就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两者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二者统一的基础。11、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1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里?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联系普遍性三层含义:a.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14、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5、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于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于新的条件的因素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①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②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16、三大规律对应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7、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

  索。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8、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之间的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两个基本属性:①斗争性(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②同一性(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

  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④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

  化和质变创造条件⑤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特殊性(了解)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0、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21、质量互变规律a,概念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超出了度的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引起质变;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22五大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内容与本质

  (1)原因与结果方法论的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同非决定论、宿命论、神学目的论划清了界限。(2)可能性与现实性: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a现实性与现存事物的不同--现实性是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存事物包括:一是合乎规律的事物,即现实性;二是不合乎规律的事物。现存事物包括了现实性和旧事物。

  b,现实可能性: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指在现实中虽然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有在以后的发展阶段才可能实现的可能性.(海底捞针)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任何的根据和条件,因而永远不能实现;(3)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体现.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既是必要性的也是可能性的;人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23、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2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性活动。2、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主体是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实践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3、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4、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

  特点:①反映具有摹写性,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会以客观事物为原型,这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②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最基本的关系)。②反应与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两个缺陷:

  (1)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2)它不懂得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

  7、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基本条件: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中介环节:理论具体化,广泛的舆论宣传,中间试验过程,排除干扰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要求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理论,经验)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的重要作用。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是基础,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10、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11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第一次能动的飞跃。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这是更为重要的飞跃。认识运动不断反复,无限发展—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12、真理及其特点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和具体性。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绝对性,无限

  性)②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

  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③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二者也可相互转化。14、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5、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①二者是对立的,有本质的区别③者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③二者的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6、真理如何会变为谬误:①真理超过其特定的范围和条件;②忽视真理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联系。17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从真理的本质看,检验真理即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桥梁便是社会实践;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18、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的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19。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20.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都是有价值的;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互为前提;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从价值走向真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1一切从实际出发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答: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虑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4、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其作用为: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人类活动的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5、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按主体不同分类——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按层次不同分类-—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意识、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其中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读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9、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10、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体力、脑力,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生产力中的渗透性要素)11、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2)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1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关系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其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14、国体和政体及其关系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15、二者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6、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17、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狭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18、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19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略。20、社会革命的实质: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革命的标志:国家政权的建立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3、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21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技术:指生产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辨别了解○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3、英雄史观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24、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2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重要因素。26、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走群众路线时,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行动是否正确。29、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任务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

  第四章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3、商品及其二因素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二因素: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互相排斥的。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人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5、价值的质和量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6、价值量价值量是由生产商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算。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上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

  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7、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一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说明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另一方面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解释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指出货币和商品生产是紧密相连的.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自检的分配比例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9、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财富,不利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③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10、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1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①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②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③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13、商人和高利贷者早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14、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两个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1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1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价值的源泉,并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并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17、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具有隐蔽性1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即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19、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划分也为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成都提供了科学依据。20、剩余价值及其唯一来源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唯一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2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②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22、资本积累及其本质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23、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其提高是一般趋势)24、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条件:【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②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25、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26、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27、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第五章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2、垄断及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控制。产生原因:①生产集中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竞争的限制;③激励竞争给竞争各方造成重大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竞争的企业间达成妥协。表现形式: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如国际卡特尔3、为什么“垄断在自由竞争中形成,但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激烈":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巩固垄断地位③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4、金融资本,金融寡头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集团5、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①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②通过垄断高价、低价来控制市场,从而获得其他非垄断企业的利润;③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所获取的国外利润;④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利润6、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垄断高价: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高价: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主要形式: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国家的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8、国家垄断主义的积极作用及其本质积极作用: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③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9、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主要经济动因:①将国内过剩资本输出,谋求高额利润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③争夺商品销售市场④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基本形式①借贷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②生产资本输出: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③商品资本输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实现形式:跨国公司社会经济后果:①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讲,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大大改善了国家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垄断优势地位。②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但是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10、国际垄断同盟(早期,当代)早期:国际卡特尔当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11、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基本特征)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让你家国际垄断联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一把世界上的灵通分割完毕12、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动因、后果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消极后果: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积极后果:①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的差距。②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④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13、当代资本主义: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居主导地位;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采取一些激励制度,包括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等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14、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以及新变化的实质原因: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新变化的重要力量;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变化的实质:①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②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

篇四: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领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窝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1如何科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科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2)从它的价值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从结构上马克思主义是有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5)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6)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答:(1)答: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主

  要表现为: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死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对科学理论的知道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和品质?答: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为它的特征。表现为(1)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重要的理论品质。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答: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者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领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窝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意志。

篇五: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

  我对马克思主义一些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从小就一直接受者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但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只知道我们“要做一个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到了中学,我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的许多世界观与方法论都对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时,我才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

  进入大学,先后系统学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其思想内涵可谓博大精深。!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从而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这种科学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从多方面表现出来,既表现在哲学的整个体系上,也表现在它的每一组成部分和每一原理、每一命题上。

  页脚内容1

  我对马克思主义一些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内容、理论体系上的另一重大变革,是把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科学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科学历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是更为伟大的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三者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自然和社会)。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学的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从事科学研究、各种专业和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功。因此,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对于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

  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物与物关系背后掩盖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页脚内容2

  我对马克思主义一些观念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对当代世界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哲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革命性变革,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最严密的社会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过各式各样的理论,它们都对历史进程产生过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一问世,就在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解放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谱写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运动新篇章。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开辟了广阔道路。同时,我国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来自它的实践性。人类的实践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随之不断发展、创新。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国情不断运用、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体现。

  三、坚定决心,严格贯彻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各种现代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不仅使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前所未有的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也使我们一直在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大学生如何贯彻中央的精神和指示,如何坚持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认识,同样还有很多方面的具体工作需要我们大学生去做。我认为我们大学生今后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明确方向和目标。

篇六: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

  正确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诽谤,特别是由于自己内部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错误倾向的干扰,以及我们在运用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和评估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发达省份莱茵省。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上信奉过唯心主义。在1842—1844年期间,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了世界观的“两大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同马克思相见,他们在交谈中认识完全一致,从此结成深厚友谊,并共同著书立说,创造一个崭新的理论。所以,这个理论代表和反映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他们创造的学说体系。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理论”,有时也叫“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他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崇高威信,人们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两个人创造的理论只写上一个人的名字,对此恩格斯于1886年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说:这个理论的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这涉及这个学说属于哪一种类别或性质。所谓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有的国家过渡完毕,有的正在过渡。那时社会思潮和思想理论五彩缤纷,但是就大的类别来说无非是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而马克思主义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列宁指出:“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那些基本上同我国民粹主义相似的社会主义。”同俄国民粹主义相似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以西斯蒙第等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显著区别,就是由于它汲纳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社会科学——德国古

  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学科的体系结构。在这个体系结构中,以社会主义为中心,把社会主义同哲学、政治经济学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因而它能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以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为依据,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和人类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所以,也可以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大社会主义学。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部分越来越突出。如果说经典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界限很分明的话,那么后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界限就越来越模糊了。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世界范围看,在20世纪70年代,以法共、意共、西共为代表的欧洲共产党人把自己的思想理论和发展道路称为“欧洲共产主义”。此后,法共进一步把自己的理论和发展道路表述为“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苏东剧变后,通过反思改称“新共产主义”。日本共产党在1976年的十三次临时代表大会上,决定在党的纲领、章程上不再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而代之以“科学社会主义”,强调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自己的思想体系、学说所规定的名称。总起来说,马克思主义就其性质来说是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有人人为地将二者相分离或游离,不为社会主义做论证,而为资本主义张目和唱颂歌,那么这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了。在阶级社会,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是有阶级性的。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是工人阶级的理论家,他们的理论是工人阶级的理论,是工人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头脑中、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不只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且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因而具有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属于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社会属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工人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共产党宣言》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领域,总是由那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否则统治阶级在经济、政治领域的统治地位也难以维持住。当前我国,我们所以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指导思想只能一元不能多元,道理就在这里。马克思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有一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他的新的哲学观点在《提纲》的11条中,以高度浓缩的语言表现出来了。多年以后,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这个《提纲》,说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在这个《提纲》的最后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科学世界观,它不仅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说:《共产

  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毛泽东在谈到这个新世界观对中国的意义时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这里说的宇宙观就是世界观。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都十分重视世界观,因为它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哲学不仅能够给人们以智慧,而且能帮助人们在观察问题时具有一种穿透力。这个世界观,不是只涉及认识自然界的小世界观,而是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在内的大世界观。在众多“观”中,世界观是最基础的并带有根本性,它决定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一经和实践相结合,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影响下,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产生这么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总起来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是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是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真正科学的宇宙观和最彻底的社会革命论,是一个博大精深、高度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特征。我们要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说:我们的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不但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批判一切腐朽丑恶现象,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而且公开宣告要推翻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压迫制度。马克思在从事创造新理论之初就曾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性质的确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因为这个理论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学说具有强大的批判功能,但这并不是说要批判一切、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搞无限上纲的大批判,更不等于如列宁所指出的在任何条件下,都把革命奉为神明,夸大革命的作用,否定任何改良和改革,以致干出恩格斯所说的蠢事来,碰得头破血流,自我毁灭,而只是批判剥削压迫制度、社会丑恶现象和各种错误思潮。例如,当前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引领社会思潮,对其中正确和进步的思潮要支持,对消极和落后的思潮要改造,只

  是对腐朽、丑恶特别是有害的思潮要严肃批判。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又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的学说就是一步步充实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创立和发展就经历了四个阶段:(1)孕育和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实现“两个转变”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发表);(2)正式形成和走向成熟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871年巴黎公社);(3)理论体系最终完成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马克思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和精华,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不断创新的科学体系,它不是僵化不变的,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永不过时。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它所以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经久不衰,超越国界和时空,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是科学真理,它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不会过时;二是由此而来的不仅有众多的信奉者,更加可观的是有一百多个共产党把它作为指导思想,执著实践它;三是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必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今日的马克思主义比起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内容要丰富多了,理论形态也有很大变化,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它不仅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因此,作为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维护工人阶级一己私利而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狭隘宗派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放到工人运动中去检验,将其中的思想养分、真理内核统统汲取,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并使它们在新的历史高度上为人类服务,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服务。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后来,列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优秀遗产、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都汲纳了。在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问题上,要反对和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全盘排斥,又要反对全盘吸收,而是要批判地继承和汲纳、革命地改造。例如,毛泽东非常重视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是封建主义的文化,但其中既有封建主义的内容,也有反封建的人民性的内容。他创造性地提出并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将其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总括上述,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批判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等特点,它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学说思潮有着本质的不同。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历来都存在反对和否定、教条和照搬、修正和歪曲三种错误倾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恩格斯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但是,无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导致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严重错误。例如,第二国际的思想领袖和理论权威考茨基,就是用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他在20世纪初,死抱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发生和胜利的教条不放,宣扬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不具备条件搞社会主义。他在十月革命前,鼓吹“和平过渡”,反对暴力革命;十月革命后,著书立说,大肆攻击十月革命道路。列宁在批判考茨基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卡尔·考茨基、奥托·鲍威尔这类„正宗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大错误和最大罪恶,就是他们不懂得这一点,不善于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重要的关头按此行事。”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遭受过两次重大挫折,其思想根源,都是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是照抄照搬俄国孟什维克的教条,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是照抄照搬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教条,俄国是城市武装起义,中国也亦步亦趋搞城市武装暴动。毛泽东在1941年延安整风时,把反对教条主义提到这样的高度,他说:“这种作风,拿了律已,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多么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说:“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但是,“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同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什么叫做“化”,根据毛泽东的形象说法,“化”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也就是彻底的意义。通过“结合”,实现“化”,关键是把握好两头,一头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另一头是深切了

  解国情(主要是基本国情)和世情(主要是时代特征)。对这两头,我们都有把握得好和把握得不够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将其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结合”得好,实现了“化”,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发展和胜利;什么时候“结合”得不好,没有实现“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将遭致挫折和失败。这是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的独创性贡献。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一坚持、二发展,或既坚持又发展。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治党治国的根本。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就会亡党亡国。坚持什么?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基本原理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个别论断是在特定时间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讲的,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什么是基本原理?笔者认为下面一些可视为基本原理,如历史唯物论、剩余价值论、社会主义历史趋势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论、无产阶级政党论、无产阶级革命论、过渡时期论、无产阶级专政论、社会主义建设论、社会主义改革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论等等。如果再概括一点,可表述为世界观方法论、资本主义论、帝国主义论、社会主义论、共产主义论。为什么还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滞不前,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力。邓小平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新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讲新话。新话才能解决现时的新问题。发展有两种,一种是充实和丰富,一种是创新和突破,后一种是更大的发展,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包括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科学概括等环节。总之,坚持才能发展,反过来发展才能坚持住;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前苏共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失误和教训是,前期是僵化,只坚持不发展,后期是自由化,彻底放弃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创立时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组成部分。这三大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又三位一体、相互贯通。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包括着丰富深刻的哲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仅概括了思维科学的成果,更多的是运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成果;而不论哪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为无产阶级担负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目标做理论论证。后来,随

  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增添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等有机组成部分。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a)历史地;(b)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c)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对待,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神化毛泽东,把毛泽东的个别论断加以绝对化、神圣化,鼓吹“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割裂和歪曲毛泽东思想,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我们要把握的是由基本原理的总合构成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个别论断。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诞生以后,在世界五大洲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各国共产党人都对其作出贡献。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会主义运动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从西往东移。正如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中所指出:“从过去的革命历史来看,世界革命的中心是从西方向东方逐步转移。18世纪末,革命中心在法国。19世纪中叶,革命中心移到了德国,无产阶级走上了政治舞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革命中心又转到了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后,革命的中心又转到了中国。”随着世界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由西往东移,在这条主线上所形成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推荐访问: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要求的四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

相关推荐

2024年度深化城乡融合“十百千万”工程工作总结(全文) 在办公室干部座谈会上讲话稿 在全县招商引资大会上致辞(完整) 经验交流:“五个坚持”创新加强党建设(全文完整) 2024年度经验交流:打造品牌集群,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精选推荐】 2024年在“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创建活动上经验发言材料 202X年区法学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X市经信工作总结和2024年思路(范文推荐) 2024年2024年全国“两会”测试100题(全文完整) 2024年度全文学习2024年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交流发言(2022年)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以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 学史明理研讨发言:学史明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精选推荐】 202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篇(全文完整) 深刻认识把握“五个必由之路”专题研讨交流心得体会发言材料(共2020)(全文完整) 2024年度深化城乡融合“十百千万”工程工作总结(全文) 在办公室干部座谈会上讲话稿 在全县招商引资大会上致辞(完整) 经验交流:“五个坚持”创新加强党建设(全文完整) 2024年度经验交流:打造品牌集群,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精选推荐】 2024年在“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创建活动上经验发言材料 202X年区法学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推荐】 X市经信工作总结和2024年思路(范文推荐) 2024年2024年全国“两会”测试100题(全文完整) 2024年度全文学习2024年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内涵【优秀范文】

热门文章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