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8篇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  利用红色资源增强思政教育  红色以特定的模式整合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要求、是非观念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规范和引导人的精神和行为,为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8篇,供大家参考。

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8篇

篇一: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

  利用红色资源增强思政教育

  红色以特定的模式整合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要求、是非观念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规范和引导人的精神和行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着厚实的沃土和生动的平台。研究和运用红色资源,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红色资源的发展和突破,其目的就是要实现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必须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引领和熏陶作用,以红色资源的继承发扬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要注重突出红色资源的政治性,在正本清源中打牢官兵的思想根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我党我党我军红色资源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军事斗争和建设实践成果的凝结与积淀,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一的政治属性。用红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红色资源的政治属性,切实在打牢官兵的思想根基上下功夫。一要注重发挥红色资源的铸魂功能,在搞好理论武装上下功夫。我党我军红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宣传普及、创新发展党的优良传统的思想阵地和重要载体,对强基固本、凝魂聚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筑牢新时期官兵意识形态基石,必须把党的优良传统作为运用红色资源、彰显其当代价值的主旋律,努力增强

  官兵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影响的能力。要大力推动党的优良传统现代化,印发红色资源小册子、“口袋书”,以形象化宣传教育向官兵灌输党的优良传统。要紧贴官兵认知水平、现实思想和岗位职责,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有重点地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当代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学习理解、自觉实践养成。要充分利用看新闻、读报、组织生活等时机说红史、唱红歌、讲红色故事,使红色资源渗透到官兵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任何时候说起红色资源都会产生一种崇敬的感情,使受教育者在以后的人生中,言行能够对照红色资源,不断践行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二要注重发挥红色资源的引领功能,在搞好实践感悟上下功夫。红色资源是党的优良传统的承载,其内在价值决定了其教育人、启发人、引导人的功能作用。要注重“走出去”,定期组织官兵到驻地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现代大型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场所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增长见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切身感悟党的优良传统当代价值,坚定爱党爱国爱军队的政治信念。要注重“请进来”,邀请驻地学者教授、优秀团体、重大典型等群体走到官兵中间,向官兵传授科学知识、交流生活哲理,用心与心的沟通升华官兵政治品格、振奋官兵精神状态。要注重“干起来”,组织官兵积极参与支援新农村建设、学雷锋日、五四青

  年日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感悟、自我启发中深化官兵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思考。三要注重发挥红色资源的教化功能,在搞好舆论引导上下功夫。价值观念的交锋不仅是思想文化的博弈,也是传播手段和引导能力的较量。用红色资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运用舆论的力量,把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政治主张和决心意志根植于官兵头脑。要把宣传优良传统与党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在广泛宣传党、国家和军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的同时,注重从官兵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及时转载发布创新发展优良传统等方面的信息资讯,特别是对弘扬红色资源当代价值的典型做法,要把握宣传时机、节奏和力度,争取在最快的时间、用最权威的事实给予传播。要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军心兵意结合起来,既围绕团结稳定鼓劲,积极开展优良传统、国家改革成就、部队建设成果和官兵工作成绩等方面的宣传,又着眼维护官兵权益、反映官兵心声,特别是对改革利益调整、退役安置政策、大学生士兵教育培养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采取“领导信箱”、“嘉宾访谈”、“官兵论坛”等形式进行平等沟通交流,切实化解矛盾、理顺情绪。

  二、要注重突出红色资源的战斗性,在聚焦使命中匡正官兵践行的目标取向

  红色资源具有战斗文化的本质属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旨之一就在于提升我党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核心军

  事能力。当前,用红色资源推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三个紧贴”要求,抓住和运用好最根本、最需要、最管用的内容,实现红色资源育人功能的最优化。一是要注重用主题深刻的军事物质文化熏陶。军事物质文化是红色资源的外在形态和载体。要注重抓好营院文化建设,按照高中低档配套、静态与动态结合、室内与室外兼顾的思路,积极建设军味浓郁的特色的“室文化”、“墙文化”、“廊文化”,努力打造注重和谐、体现风格、凸显特色的营院文化。要突出抓好教育场馆建设,按照“尊重历史、凝聚精髓、振奋精神”的原则,科学设计和论证建设方案,发动官兵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建好用好荣誉室和军史馆等教育场所,为官兵提供持久有力、生动朴实的精神力量。要重点加强训练场地建设,大力完善训练设施,采取张贴大幅宣传画、喷绘宣传图等方法手段,努力浓厚训练场文化氛围,使官兵一进入就受到感染、一参训就受到熏陶。二是要注重用特色鲜明的军事精神文化激励。军营精神文化,是官兵在长期军旅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目标追求。我党我军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体系、制度和观念。特别是我党我军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老西藏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老海岛精神等光耀千秋的革命精神,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貌,是加强思想政治

  局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当前,要注重把传承革命精神作为红色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认真梳理总结我党我军革命精神,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其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广泛兴起“学革命精神、做革命传人”的热潮,使广大官兵在传承精神文化中深化学习培育。三是要注重用丰富多彩的军事行为文化培塑。行为文化形象直观,对官兵有着直接的培塑作用。要坚持红色资源向训练、演习和完成大项任务延伸,充分发挥军事训练的特殊培塑功能。要把军营仪式作为深化理解红色资源的生动课堂,积极组织开展入伍宣誓、授衔颁奖、升旗仪式、誓师大会等仪式活动,坚定从军报国志向、陶冶爱国爱军情操。

  三、要注重突出红色资源的时代性,在创新发展中确保培育践行的生机活力

  红色资源之所以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顺时发展而获新生,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一意义上讲,整合、吸收、提升时代新思想,顺应、调整、满足时代新要求,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红色资源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要着眼官兵需求丰富文化内容。当前,“80后”、“90后”青年官兵已经成为部队的主体,其身上的鲜明时代烙印对红色资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对官兵的需求不重视、不研究,红色资源势必因失去群众基础而枯竭。当前,特别要注重在突出时尚性上下功夫,多开展诸如“红色

  短信”征集、“军旅格言”感悟、“军营DV”拍摄等时尚性的文化活动,不断创造出官兵普遍接受认同的文化新形式、新方法,扩大红色资源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要注重在增强趣味性上下功夫,紧密结合政治工作形势任务,利用政工网络积极开展“红色资源知识竞赛”、“军营网络作品PK”等趣味文化活动,在推行快乐文化、趣味文化中促进红色资源创新发展。要注重在探索“分餐制”上下功夫,在确保红色资源政治性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支持官兵个性文化需求,积极主动推行“文化分餐”,在主动吸收官兵文化因子中创新红色资源。二是要紧贴时代发展创新方法手段。加强红色资源建设,必须追踪时代发展趋势,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善于从时代汲取因子和发展动力。当前,尤其要大力发展好军营网络文化,积极搞好动漫、视频、网络论坛等网络作品创作,广泛开展网上学习、网上教育、网上调查、网上建言、网上问政活动,不断丰富网络内容、拓展网络功能,努力开辟出红色资源的一片新空间;要加快军营广播电视建设,尽快为师旅级单位配齐技术设备,大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依靠官兵自己把军营广播电视台建好建强,切实用这一红色资源新形态把部队训练生活反映出来,把红色资源繁荣起来。三是要围绕塑造特色拓展文化载体。没有特色的文化焕发不出耀人的光彩。我党我军各部队由于历史因素、担负任务、生活环境等差异,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不同

  风格、不同种类的特色文化,是我党我军红色资源的一个亮点。大力加强红色资源建设,必须围绕这些官兵为之骄傲、部队为之自豪的特色文化积极拓展文化载体。要紧贴部队建设形势,根据驻地环境特点,着眼官兵精神需求,大力发展诸如“前哨文化”、“海岛文化”、“甲板文化”、“夕阳文化”、“民兵文化”等具有浓郁特色的军营文化活动,切实在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创造特色上下功夫、使气力。

篇二: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

  一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地方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是该地区千百年来所孕育的民俗习惯性格的积淀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地方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交集其内涵架构见图1

  地方历史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摘要]地方历史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本文以义乌地方历史文化为例,在分析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地方历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探讨其贯彻落实文化自信、实现“三全”育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从课堂教学融合、社会实践融合、互联网教学融合三个维度分析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效。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高校思政课;“三全”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是培养青年学生对国家、对民族责任感的重要手段。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已内化为我们国人的思维准则和行为习惯,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自觉接受传统教育,讲好党的故事,要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是高校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而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地方历史文化,因为具有地方特色性、历史鲜活性等特点,对学生有着更强的亲和力和代入感。特别是地方高校,如果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将会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更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

  一、地方历史文化内涵

  地方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承,是该地区千百年来所孕育的民俗、习惯、性格的积淀,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地方传统、生活历史和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地方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交集,其内涵架构见图1。

  (一)地方特色明显(地方性)

  地方历史文化之所以有其特殊性,是因为其文化根植并萌发于所属的区域,也正因为如此,区域的自然风光、日积月累的生存经验、方言等都将烙印于地方历史文化中,并与地方历史文化相辅相成:一方面地方历史文化在当地居民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

  渐形成并流传;另一方面日渐成型的地方历史文化又进一步固化、传承了原有的地方生活模式,强化了地方特色。例如,四十多年前的义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地方,而且人多地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地区。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义乌人充分发挥当地种植甘蔗的地理优势,发展制糖产业,并从最原始的“鸡毛换糖”交易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当前,义乌的“鸡毛换糖”已经搬上了电视荧幕,义乌的拨浪鼓精神已经传向九州大地。但无论义乌未来如何发展,义乌文化未来如何提升,其文化溯源仍然来自于义乌的地方特色。这就是地方历史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体系的重要特质。

  (二)时代特性显著(历史性)

  地方历史文化包含特定时代的事件、建筑风格、习俗、方言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而这种时间性就充分体现了历史性的内涵与本质。例如,义乌经商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随着时间性而逐渐沉淀并成形:宋代事功学说所谈到的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的文化精神,明代“义乌兵”的“勇于开拓、敢冒风险”的文化精神、清代“敲糖帮”中所蕴含的“善于经营、富于机变”的文化精神等都是义乌当前经商文化所汲取的历史文化养分。也正因如此,在理解、讲授地方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还原那个时代的历史元素,勾勒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加深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解读,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要素关联性强(交叉性)

  地方历史文化要素主要可以划分为自然景观元素、特色建筑元素、方言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元素、地方人物传记(历史事件)五个要素。其中自然景观元素、特色建筑元素偏向于物质形态,方言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元素、地方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偏向于

  精神形态,且这些要素往往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例如,位于义乌上溪镇吴店村的椒峰小学是作为建筑体而保存下来的地方物质文化遗产,但其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却是多元的。椒峰小学与革命烈士吴璋息息相关,他在椒峰小学倾注了半生心血,聘用大批党员、进步分子来担任教师:一方面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另一方面对青少年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使学校成为红色革命的摇篮。因此,椒峰小学不单单是一个建筑体,而是一个包含民族文化、地方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多元要素在内的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正因如此,地方历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各类文化要素,并清晰勾勒各要素间的关联链,以此能更立体、更全面地开展思政课教学。

  二、地方历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分析

  地方历史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地方历史文化以鲜活的形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贯彻落实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大爆炸、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各种交流碰撞日趋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正如古人所言“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这个根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方历

  史文化,因为更具有实际指向性、地方特色性,也将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例如,义乌自古以来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勤劳智慧的义乌人经过一代代传承,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中创造了独树一帜、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在脉脉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如一代禅宗的傅大士、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北宋抗金英雄宗泽、浙东二儒之一的王、一代名医朱丹溪等等。此外,义乌也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之一。《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者陈望道、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代诗人冯雪峰、明史专家吴晗等皆党史留名、功垂中华。义乌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地方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能将其充分挖掘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则将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文化自信。

  (二)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因此,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进一步强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以此实现“三全”育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两种形态。显性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旗帜鲜明的直接外显教育,使受教育者直接接受教育;隐性教育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润物无声的间接内隐教育,使受教育者间接接受教育。显性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能系统地教育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隐性教育侧重于思政教育潜移默化的培养,以及日常生活的渗透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利用当地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地方历史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时常观摩历史文化遗址接受显性教育,又能够时常感受到当地历史文化的精髓,感悟当地的民风民俗及地方精神,锻造青年学生优秀的

  意志品质,接受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使青年学生时刻处于思政教育的熏陶感染中,发挥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的重要抓手

  高校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担,高校思政课则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面对新的形势,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必须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成效。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当前的高校思政课虽有所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有的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等”问题[4],而全国统编的思政理论课教材“由于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校办学情况有所区别,所以其内容也凸显出单薄和过于普遍化的缺陷,不能满足所有高校的需求”[5]。正是上述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思政育人成效。而通过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则能有效地化解这些问题,能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地方历史文化既有物质形态的名人故居、纪念馆、历史文献、遗存物品,又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化遗产。这些优质的地方历史文化可以展现更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鲜活案例,能够很好地填充传统思政课教学,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例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寻访名人足迹、收集红色收藏品、话剧排练、爱国影片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展开课堂教学,从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学效果,打造具有校本、地本特色的思政课。

  三、地方历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

  地方历史文化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着重要价值,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科学遵循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探索两者相融的有效

  路径,在思政课教学中将地方历史文化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互联网教学有机融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地方历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体系的融会贯通,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样本。

  (一)融于课堂教学

  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两者的共同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出发,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将乡土文化资源与教材的重难点相结合,把地方历史文化中先进的人物事迹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本地区历史文化的代入感,将抽象的教材知识点与零散的地方文化通过立体可感的人物或事件有机融合,以此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例如,在讲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这一课时,可以引入义乌地方名人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案例。案例导入及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按照以下三层次的教学逻辑开展。第一层次,引出《共产党宣言》。“五四”时期,随着旧文化的衰落和新文化的发展,无政府主义等一系列外国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引起国人思想的混乱。面对各种思潮,陈望道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他回到故乡义乌分水塘村,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二层次,分析翻译《共产党宣言》所遇到的困难。《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恩格斯也曾感叹“翻译《宣言》是异常困难的”,那么陈望道的翻译工作则更是困难,一方面陈望道能拿到的资料很少,只有英文版及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另一方面身处的外部条件很差,义乌分水塘村乃是穷乡僻壤,且无人可以交流。第三层次,阐述理想信念的意义。面对这些时局困难,陈望道毅然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靠的就是内心深处的理想信念。通过上述三层次教学设计,就可以将鲜活的人物案例与抽

  象的理论深度融合,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验理想信念的意义,引导学生为了远大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二)融于社会实践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提及,当个体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围渗透中时,个体会在无意识中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其个体意识在不自觉中被主流意识形态占据,这样的个体即具备了符合国家需要的主体性,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6]。而社会实践是创造这种意识形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亲临地方历史文化遗存现场,通过实地的参观走访、暑期下乡、志愿者服务、书画摄影大赛、红色故事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调动青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地方历史文化的浸润中,重温当年的红色事迹,传承地方精神文化,诠释新时代的价值观,从而能更有效地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形态,将地方历史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义乌的地方历史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文化遗存。高校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文化遗存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并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访位于现城西街道分水塘村的陈望道故居、位于现赤岸镇神坛村的冯雪峰故居、位于现上溪镇苦竹塘村的吴晗故居。通过走访这些名人故居,感受红旗漫卷乌伤之下的青年人坚守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话剧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重现陈望道、冯雪峰、吴晗等地方红色名人的先进事迹,并将这种主流意识形态扩大到校园、甚至是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此既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又浓厚了学校、社会的红色文化氛围,将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三)融于互联网教学

  在探索如何将地方历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尤其是在疫情之后,互联网教学已经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才能把握住互联网教学的主动权,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必然要破解的难题。而要想把握住教学主动权,思政课的互联网教学需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历史文化,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参与度。为此,教师要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紧密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自主开发相关的线上资源,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义乌地方人物志,拍摄《义乌地方人物评说》的视频资源,并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二是积极与党史办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合作,借用或共同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元素,如地方革命史、建设史等,并以虚拟馆等形式将其嵌入到线上教学;三是要注重线上平台资源的搭建,科学选择合适的慕课平台,合理设计线上教学模块,有效开发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师生互动,从而将已有或新开发的地方历史文化素材深度融于线上教学资源,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互融互通,推进“三全”育人。

  参考文献:

  [1]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4(1).

  [5]蔡亮,桂署钦.广西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116-118.

  [6]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31-144.

篇三: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

  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3篇

  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1)细读“老西藏精神”,简短的5个汉字,就能让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它们蕴含的“红色力量”。今天,“老西藏精神”从高原跋山涉水,来到“小雪花”们身边,给孩子们带来一场精神洗礼。讲堂上,长期驻守西藏边防的解放军叔叔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感人的英雄事迹,为“小雪花”们讲述了边防军人投身边防事业,敢于牺牲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也正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一腔热血,永不言退的铮铮铁骨,才筑起了伟大祖国固若金汤的边防钢铁长城。当听到解放军叔叔诉说道:“战士们因为很少吃到蔬菜,手脚脱皮、指甲脱落、嘴唇开裂是家常便饭,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因为执行任务而牺牲了,但从来也没有人退缩过,更没有过逃兵!”孩子们个个露出钦佩的眼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在军人叔叔的领读下,小雪花们用整齐而宏亮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老西藏精神”的崇敬之情,都打算把今天收获到的“红色力量”转化为勤奋学习的强大动力。

  老西藏精神的内涵“老西藏精神”在岁月的变迁中得到不断继承和发展。18军进藏、筑路和生产任务的胜利完成,孕育了“老西藏精神”,驻藏部队在平叛斗争、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了“老西藏精神”,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思想阵地的激烈交锋,升华了“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2)我深深地向往着西藏,因为在我眼里西藏就像天堂一样美好,是一块美好的净地,那里有着蔚蓝的天空,神圣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随处都是风景,我企盼着将自己的脚步踏上西藏。在听了马文清副检察长“热血铸青春永不悔,雪域高原铸检魂”的讲座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西藏工作的检察干警就像绽放在雪域的格桑花,顽强不屈,面对着艰苦的生存环境及种种挑战,永不言弃。他们为检察事业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安定,他们为检察事业放弃了家庭的责任与温馨,他们将自己的一生留在了那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愧对父母、愧对妻儿、他们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检察事业,他们无愧的是人民。他们不仅仅做着检察官的工作,他们

  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自给自足,帮助藏民生产生活,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挥洒了自己的青春热血。我们处于如此优渥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安于稳定的混日子。

  “老西藏精神”已经超越了地域和年代的局限,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科学精辟的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融合发展了我党的光荣传统,充分体现了核心价值观。检察干部们发扬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好作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使“老西藏精神”愈益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来的辉煌,见证了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检察人的理想、追求和不懈奋斗,也铸就了检察官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法律,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检察精神和职业操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检察事业也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青年要有“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理想信念是灯塔,是指引我们奋勇前进、永不停步的精神动力,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作为一名司法法警,也应该发展“老西藏精神”,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清楚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职务,坚定信仰追求,树立负责的人生观、奉献价值观和敬畏的权力观,不比工作条件,不比物质待遇吗,而比工作效率、比执法水平、比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努力实现个人成长和检察工作的双赢。

  白驹此去无多路,岁月无痕快著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历经风雨,薪火相传,日益充满生机与活力。承载光荣信仰与历史使命的青年干警,一定会接过历史的火炬,大力弘扬检察优良传统,传承好检察职业,为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的检察事业奋斗终生,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3)

  十八军进军西藏,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那是生命的奇迹,也是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胜利。老西藏们用生命在完成进军西藏的使命,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千难万险,硬是把红旗插在世界屋脊!

  那是一次艰难的行程,那是可以永远激励这个时代和国人的伟大精神。“背着公路”进西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硬是在不适合生命生存的地方修出天路,一条条天路,那是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啊,那是幸福的道路,引领着那里的同胞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曾经有幸拜访过洗衣歌的编导李俊琛前辈,前辈告诉我:她随18军进藏的时候,才15岁,而整个文工团都很年轻。15岁,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走向西藏的路上。部队经常面临翻雪山,趟冰河,高寒缺氧等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冬天睡雪山,睡冰河,下雪了,砸倒了帐篷,就只能睡在雪窝里。

  早上起床,鞋都是冻到冰上的,必须要想办法刨出来。夏天虽然有美景,有野果可以充饥,但是蚊子多的难以想象,还要面对泥石流,塌方,阴雨各种自然灾害,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遭遇蝗虫无情的袭扰。长期吃不饱,穿不暖,因为高寒缺氧,水都烧不开,常年吃生饭。

  十八军进军西藏,经过4000米以上的雪山14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2座。川藏线两千多公里,牺牲了官兵3000多人,藏汉民工1000多人,平均1公里牺牲2人。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完成土石方2930多平方公里,终于在1954年修通闻名遐迩的全长2255公里的川藏公路和全长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

  十八军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点一点把川藏公路铺到了拉萨,可怕的不是爬雪山,还有雪地宿营。在雪山上宿营,经常是

  到战士夜里睡觉的地方,才发现已经冻死在雪下面。有些战士扛着炮,拿着枪,托着这些武器的手都冻坏了。下山后都要截肢。

  聆听着前辈的诉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人们一直都在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而老西藏精神,是只有真正能扎根在西藏的人,才明白其中饱含的意义。那绝不是苦,绝不是累可以形容的。

  而仅仅是一座怒江大桥,真正的是用生命和鲜血筑成的。由于要在荒无人烟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所以这艰巨的任务,普通的建桥施工队无法完成,因此由当时在这里的解放军负责建桥任务。士兵从山底上放下几十米长的绳索,在石崖上挂起密密麻麻绳索搭成的软梯,在石崖的半腰上悬挂打炮眼。悬崖峭壁打眼放炮,石块塌方危险极大,每响一炮,几乎都有人受伤,施工条件异常艰难危险,伤亡很大,这座桥是战士的血肉凝固成的大桥。

  其中有一位战士在施工时不小心掉进了修建的桥墩里,大家想尽一切办法都没将其救出,只得含泪继续修筑,怒江大桥完成后,某排全排战士都牺牲了,只剩下排长一人,排长悲痛万分,纵身跳进在怒江,追随战士们去了。

  如今怒江大桥依然在流淌,而它的前世今生带着烈士的悲壮一起传说,它的滔滔江水负重着那么多生命的血和魂,在岁月的流转中形成了傲视天地的威严。生命,青春,壮志,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信仰,而所有为信仰献身的勇士都将永垂不朽!精神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的,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形成战斗热情的。

  李俊琛前辈告诉我,当她走到拉萨的时候已经19岁,到了拉萨,就感觉到了天边,眼前的一切都那么陌生。西藏是不缺少故事的地方,十八军党委提出:全军同志要吃大苦,耐大劳,像当年红军一样战胜任何困难,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我们爬也爬到西藏去,要用死在西藏,埋在西藏的气概完成党交给的解放西藏的任务。

  但是前辈说:她们最开始到拉萨,因为反动派的宣传,最初藏族同胞对解放军是恐惧的,为了与藏族同胞沟通,文工团抽空演出,敲锣打鼓招引群众,可是大家都不敢来看,最初只有几个小孩偷偷来看,孩子们一来,妈妈们就来了,慢慢的村里人都来了。

  文工团唱藏族歌,跳藏族舞,宣传党的政策,宣传修路的意义,还帮忙解决藏族同胞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生活中的困难。渐渐的藏族群众打消了恐惧,她们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部队,很快,藏族群众和解放军成为了一家人。

  我问前辈:“您吃了那么多苦,那您后悔走到西藏吗”?前辈坚定的告诉我:“终生无悔!如果在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去西藏,我的一切都是西藏带给我的。我的成功离不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离不开那段时光的磨练。成功了也是十八军的成功,也是党在西藏政策的成功,也是藏族人民的成功”。

  这就是老西藏的情怀,见证过十八军走向西藏的艰难,经历过伤痛和岁月的摧残,亲历过那片土地所有的大事件,发展,改革,变迁,以及深重的历史,一代代老西藏们用生命,用青春,用热血缔造老西藏精神,并让老西藏精神闪闪发光。

  张国华司令员曾说:"毛主席让我们守西藏,要走你们走,我死也死在这里!"如此坚如磐石的立场,塑造了十八军无所畏惧的军魂,赢得了属于十八军的历史使命。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藏族同胞,用英勇无畏,吃苦耐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排除各种困难,战胜着各种敌人。西藏的土地上,老西藏精神不朽!

  而新时代的西藏军人,有血性,有担当!发扬老西藏精神,戎边卫国建新功的优良传统,长期坚守西藏期间,表现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出生入死的奉献早已在雪域高原形成了共鸣。无论是牺牲在巡逻路上的最高级别年仅49岁的将军首

  长张贵荣,还是倒在巡逻路上年仅19岁的普通士兵,都在用生命诠释着老西藏精神,传承着老西藏精神!

  那么多扎根西藏的人,以老西藏精神为鞭策,把个人得失,进退,家庭乃至生死置之度外。而把民族团结,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需要放在

篇四: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

  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三篇

  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1)我深深地向往着西藏,因为在我眼里西藏就像天堂一样美好,是一块美好的净地,那里有着蔚蓝的天空,神圣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随处都是风景,我企盼着将自己的脚步踏上西藏。在听了马文清副检察长热血铸青春永不悔,雪域高原铸检魂的讲座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西藏工作的检察干警就像绽放在雪域的格桑花,顽强不屈,面对着艰苦的生存环境及种种挑战,永不言弃。他们为检察事业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安定,他们为检察事业放弃了家庭的责任与温馨,他们将自己的一生留在了那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愧对父母、愧对妻儿、他们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检察事业,他们无愧的是人民。他们不仅仅做着检察官的工作,他们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自给自足,帮助藏民生产生活,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挥洒了自己的青春热血。我们处于如此优渥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安于稳定的混日子。老西藏精神已经超越了地域和年代的局限,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科学精辟的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融合发展了我党的光荣传统,充分体现了核心价值观。检察干部们发扬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好作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使老西藏精神愈益焕发出璀璨的光芒。检察机关恢复重建____年来的辉煌,见证了改革开放____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检察人的理想、追求和不懈奋斗,也

  铸就了检察官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法律,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检察精神和职业操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检察事业也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青年要有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理想信念是灯塔,是指引我们奋勇前进、永不停步的精神动力,坚持用__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做__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作为一名司法法警,也应该发展老西藏精神,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清楚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职务,坚定信仰追求,树立负责的人生观、奉献价值观和敬畏的权力观,不比工作条件,不比物质待遇吗,而比工作效率、比执法水平、比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努力实现个人成长和检察工作的双赢。

  白驹此去无多路,岁月无痕快著鞭。__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历经风雨,薪火相传,日益充满生机与活力。承载光荣信仰与历史使命的青年干警,一定会接过历史的火炬,大力弘扬检察优良传统,传承好检察职业,为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的检察事业奋斗终生,继续把__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十八军进军西藏,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那是生命的奇迹,也是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胜利。老西藏们用生命在完成进军西藏的使命,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千难万险,硬是把红旗插在世界屋脊!

  那是一次艰难的行程,那是可以永远激励这个时代和国人的伟大精神。背着公路进西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硬是在不适合生命生存的地方修

  出天路,一条条天路,那是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啊,那是幸福的道路,引领着那里的同胞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曾经有幸拜访过洗衣歌的编导李俊琛前辈,前辈告诉我:她随18军进藏的时候,才15岁,而整个文工团都很年轻。15岁,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走向西藏的路上。部队经常面临翻雪山,趟冰河,高寒缺氧等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冬天睡雪山,睡冰河,下雪了,砸倒了帐篷,就只能睡在雪窝里。

  早上起床,鞋都是冻到冰上的,必须要想办法刨出来。夏天虽然有美景,有野果可以充饥,但是蚊子多的难以想象,还要面对泥石流,塌方,阴雨各种自然灾害,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遭遇蝗虫无情的袭扰。长期吃不饱,穿不暖,因为高寒缺氧,水都烧不开,常年吃生饭。

  十八军进军西藏,经过4000米以上的雪山14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2座。川藏线两千多公里,牺牲了官兵3000多人,藏汉民工1000多人,平均1公里牺牲2人。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完成土石方2930多平方公里,终于在1954年修通闻名遐迩的全长2255公里的川藏公路和全长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

  十八军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点一点把川藏公路铺到了拉萨,可怕的不是爬雪山,还有雪地宿营。在雪山上宿营,经常是第二天起床一看,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吹了起床号,大家才从雪堆里爬出来,清点人数时,经常是少人,找到战士夜里睡觉的地方,才发现已经冻死在雪下面。有些战士扛着炮,拿着枪,托着这些武器的手都冻坏了。下山后都要截肢。

  聆听着前辈的诉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人们一直都在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而老西藏精神,是只有真正能扎根在西藏的人,才明白其中饱含的意义。那绝不是苦,绝不是累可以形容的。

  而仅仅是一座怒江大桥,真正的是用生命和鲜血筑成的。由于要在荒无人烟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所以这艰巨的任务,普通的建桥施工队无法完成,因此由当时在这里的解放军负责建桥任务。士兵从山底上放下几十米长的绳索,在石崖上挂起密密麻麻绳索搭成的软梯,在石崖的半腰上悬挂打炮眼。悬崖峭壁打眼放炮,石块塌方危险极大,每响一炮,几乎都有人受伤,施工条件异常艰难危险,伤亡很大,这座桥是战士的血肉凝固成的大桥。

  其中有一位战士在施工时不小心掉进了修建的桥墩里,大家想尽一切办法都没将其救出,只得含泪继续修筑,怒江大桥完成后,某排全排战士都牺牲了,只剩下排长一人,排长悲痛万分,纵身跳进在怒江,追随战士们去了。

  如今怒江大桥依然在流淌,而它的前世今生带着烈士的悲壮一起传说,它的滔滔江水负重着那么多生命的血和魂,在岁月的流转中形成了傲视天地的威严。生命,青春,壮志,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信仰,而所有为信仰献身的勇士都将永垂不朽!精神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的,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形成战斗热情的。

  李俊琛前辈告诉我,当她走到拉萨的时候已经19岁,到了拉萨,就感觉到了天边,眼前的一切都那么陌生。西藏是不缺少故事的地方,十八军党委提出:全军同志要吃大苦,耐大劳,像当年红军一样战胜任何困难,为

  了西藏人民的解放,我们爬也爬到西藏去,要用死在西藏,埋在西藏的气概完成党交给的解放西藏的任务。

  但是前辈说:她们最开始到拉萨,因为反动派的宣传,最初藏族同胞对解放军是恐惧的,为了与藏族同胞沟通,文工团抽空演出,敲锣打鼓招引群众,可是大家都不敢来看,最初只有几个小孩偷偷来看,孩子们一来,妈妈们就来了,慢慢的村里人都来了。

  文工团唱藏族歌,跳藏族舞,宣传党的政策,宣传修路的意义,还帮忙解决藏族同胞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生活中的困难。渐渐的藏族群众打消了恐惧,她们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部队,很快,藏族群众和解放军成为了一家人。

  我问前辈:您吃了那么多苦,那您后悔走到西藏吗?前辈坚定的告诉我:终生无悔!如果在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去西藏,我的一切都是西藏带给我的。我的成功离不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离不开那段时光的磨练。成功了也是十八军的成功,也是党在西藏政策的成功,也是藏族人民的成功。

  这就是老西藏的情怀,见证过十八军走向西藏的艰难,经历过伤痛和岁月的摧残,亲历过那片土地所有的大事件,发展,改革,变迁,以及深重的历史,一代代老西藏们用生命,用青春,用热血缔造老西藏精神,并让老西藏精神闪闪发光。

  张国华司令员曾说:;毛主席让我们守西藏,要走你们走,我死也死在这里!;如此坚如磐石的立场,塑造了十八军无所畏惧的军魂,赢得了属于十八军的历史使命。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藏族同胞,用英勇无畏,吃苦耐劳,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排除各种困难,战胜着各种敌人。西藏的土地上,老西藏精神不朽!

  而新时代的西藏军人,有血性,有担当!发扬老西藏精神,戎边卫国建新功的优良传统,长期坚守西藏期间,表现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出生入死的奉献早已在雪域高原形成了共鸣。无论是牺牲在巡逻路上的最高级别年仅49岁的将军首长张贵荣,还是倒在巡逻路上年仅19岁的普通士兵,都在用生命诠释着老西藏精神,传承着老西藏精神!

  那么多扎根西藏的人,以老西藏精神为鞭策,把个人得失,进退,家庭乃至生死置之度外。而把民族团结,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许多老西藏们更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正如谭冠三将军一进西藏就满怀豪情的说:男儿壮志当报国,藏汉团结重如山,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细读老西藏精神,简短的5个汉字,就能让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它们蕴含的红色力量。

  今天,老西藏精神从高原跋山涉水,来到小雪花们身边,给孩子们带来一场精神洗礼。

  讲堂上,长期驻守西藏边防的解放军叔叔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感人的英雄事迹,为小雪花们讲述了边防军人投身边防事业,敢于牺牲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也正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一腔热血,永不言退的铮铮铁骨,才筑起了伟大祖国固若金汤的边防钢铁长城。

  当听到解放军叔叔诉说道:战士们因为很少吃到蔬菜,手脚脱皮、指甲脱落、嘴唇开裂是家常便饭,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因为执行任务而

  牺牲了,但从来也没有人退缩过,更没有过逃兵!孩子们个个露出钦佩的眼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在军人叔叔的领读下,小雪花们用整齐而宏亮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老西藏精神的崇敬之情,都打算把今天收获到的红色力量转化为勤奋学习的强大动力。

  老西藏精神的内涵老西藏精神在岁月的变迁中得到不断继承和发展。18军进藏、筑路和生产任务的胜利完成,孕育了老西藏精神,驻藏部队在平叛斗争、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了老西藏精神,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思想阵地的激烈交锋,升华了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是__共产党、__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篇五: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

  作为一名司法法警也应该发展老西藏精神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清楚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职务坚定信仰追求树立负责的人生观奉献价值观和敬畏的权力观不比工作条件不比物质待遇吗而比工作效率比执法水平比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努力实现个人成长和检察工作的双赢

  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3篇

  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1)细读“老西藏精神”,简短的5个汉字,就能让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它们蕴含的“红色力量”。今天,“老西藏精神”从高原跋山涉水,来到“小雪花”们身边,给孩子们带来一场精神洗礼。讲堂上,长期驻守西藏边防的解放军叔叔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感人的英雄事迹,为“小雪花”们讲述了边防军人投身边防事业,敢于牺牲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也正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一腔热血,永不言退的铮铮铁骨,才筑起了伟大祖国固若金汤的边防钢铁长城。当听到解放军叔叔诉说道:“战士们因为很少吃到蔬菜,手脚脱皮、指甲脱落、嘴唇开裂是家常便饭,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因为执行任务而牺牲了,但从来也没有人退缩过,更没有过逃兵!”孩子们个个露出钦佩的眼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在军人叔叔的领读下,小雪花们用整齐而宏亮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老西藏精神”的崇敬之情,都打算把今天收获到的“红色力量”转化为勤奋学习的强大动力。

  老西藏精神的内涵“老西藏精神”在岁月的变迁中得到不断继承和发展。18军进藏、筑路和生产任务的胜利完成,孕育了“老西藏精神”,驻藏部队在平叛斗争、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了“老西藏精神”,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思想阵地的激烈交锋,升华了“老西藏精神”。“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2)我深深地向往着西藏,因为在我眼里西藏就像天堂一样美好,是一块美好的净地,那里有着蔚蓝的天空,神圣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随处都是风景,我企盼着将自己的脚步踏上西藏。在听了马文清副检察长“热血铸青春永不悔,雪域高原铸检魂”的讲座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西藏工作的检察干警就像绽放在雪域的格桑花,顽强不屈,面对着艰苦的生存环境及种种挑战,永不言弃。他们为检察事业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安定,他们为检察事业放弃了家庭的责任与温馨,他们将自己的一生留在了那贫瘠的土地上。他们愧对父母、愧对妻儿、他们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检察事业,他们无愧的是人民。他们不仅仅做着检察官的工作,他们

  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自给自足,帮助藏民生产生活,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挥洒了自己的青春热血。我们处于如此优渥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安于稳定的混日子。

  “老西藏精神”已经超越了地域和年代的局限,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科学精辟的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融合发展了我党的光荣传统,充分体现了核心价值观。检察干部们发扬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求真务实的好作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使“老西藏精神”愈益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年来的辉煌,见证了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检察人的理想、追求和不懈奋斗,也铸就了检察官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法律,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检察精神和职业操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检察事业也正在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青年要有“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意识。理想信念是灯塔,是指引我们奋勇前进、永不停步的精神动力,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作为一名司法法警,也应该发展“老西藏精神”,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清楚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职务,坚定信仰追求,树立负责的人生观、奉献价值观和敬畏的权力观,不比工作条件,不比物质待遇吗,而比工作效率、比执法水平、比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努力实现个人成长和检察工作的双赢。

  白驹此去无多路,岁月无痕快著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历经风雨,薪火相传,日益充满生机与活力。承载光荣信仰与历史使命的青年干警,一定会接过历史的火炬,大力弘扬检察优良传统,传承好检察职业,为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的检察事业奋斗终生,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3)

  十八军进军西藏,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那是生命的奇迹,也是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胜利。老西藏们用生命在完成进军西藏的使命,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千难万险,硬是把红旗插在世界屋脊!

  那是一次艰难的行程,那是可以永远激励这个时代和国人的伟大精神。“背着公路”进西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硬是在不适合生命生存的地方修出天路,一条条天路,那是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啊,那是幸福的道路,引领着那里的同胞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曾经有幸拜访过洗衣歌的编导李俊琛前辈,前辈告诉我:她随18军进藏的时候,才15岁,而整个文工团都很年轻。15岁,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走向西藏的路上。部队经常面临翻雪山,趟冰河,高寒缺氧等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冬天睡雪山,睡冰河,下雪了,砸倒了帐篷,就只能睡在雪窝里。

  早上起床,鞋都是冻到冰上的,必须要想办法刨出来。夏天虽然有美景,有野果可以充饥,但是蚊子多的难以想象,还要面对泥石流,塌方,阴雨各种自然灾害,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遭遇蝗虫无情的袭扰。长期吃不饱,穿不暖,因为高寒缺氧,水都烧不开,常年吃生饭。

  十八军进军西藏,经过4000米以上的雪山14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2座。川藏线两千多公里,牺牲了官兵3000多人,藏汉民工1000多人,平均1公里牺牲2人。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完成土石方2930多平方公里,终于在1954年修通闻名遐迩的全长2255公里的川藏公路和全长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

  十八军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点一点把川藏公路铺到了拉萨,可怕的不是爬雪山,还有雪地宿营。在雪山上宿营,经常是

  到战士夜里睡觉的地方,才发现已经冻死在雪下面。有些战士扛着炮,拿着枪,托着这些武器的手都冻坏了。下山后都要截肢。

  聆听着前辈的诉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人们一直都在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而老西藏精神,是只有真正能扎根在西藏的人,才明白其中饱含的意义。那绝不是苦,绝不是累可以形容的。

  而仅仅是一座怒江大桥,真正的是用生命和鲜血筑成的。由于要在荒无人烟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所以这艰巨的任务,普通的建桥施工队无法完成,因此由当时在这里的解放军负责建桥任务。士兵从山底上放下几十米长的绳索,在石崖上挂起密密麻麻绳索搭成的软梯,在石崖的半腰上悬挂打炮眼。悬崖峭壁打眼放炮,石块塌方危险极大,每响一炮,几乎都有人受伤,施工条件异常艰难危险,伤亡很大,这座桥是战士的血肉凝固成的大桥。

  其中有一位战士在施工时不小心掉进了修建的桥墩里,大家想尽一切办法都没将其救出,只得含泪继续修筑,怒江大桥完成后,某排全排战士都牺牲了,只剩下排长一人,排长悲痛万分,纵身跳进在怒江,追随战士们去了。

  如今怒江大桥依然在流淌,而它的前世今生带着烈士的悲壮一起传说,它的滔滔江水负重着那么多生命的血和魂,在岁月的流转中形成了傲视天地的威严。生命,青春,壮志,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信仰,而所有为信仰献身的勇士都将永垂不朽!精神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的,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形成战斗热情的。

  李俊琛前辈告诉我,当她走到拉萨的时候已经19岁,到了拉萨,就感觉到了天边,眼前的一切都那么陌生。西藏是不缺少故事的地方,十八军党委提出:全军同志要吃大苦,耐大劳,像当年红军一样战胜任何困难,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我们爬也爬到西藏去,要用死在西藏,埋在西藏的气概完成党交给的解放西藏的任务。

  但是前辈说:她们最开始到拉萨,因为反动派的宣传,最初藏族同胞对解放军是恐惧的,为了与藏族同胞沟通,文工团抽空演出,敲锣打鼓招引群众,可是大家都不敢来看,最初只有几个小孩偷偷来看,孩子们一来,妈妈们就来了,慢慢的村里人都来了。

  文工团唱藏族歌,跳藏族舞,宣传党的政策,宣传修路的意义,还帮忙解决藏族同胞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生活中的困难。渐渐的藏族群众打消了恐惧,她们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部队,很快,藏族群众和解放军成为了一家人。

  我问前辈:“您吃了那么多苦,那您后悔走到西藏吗”?前辈坚定的告诉我:“终生无悔!如果在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去西藏,我的一切都是西藏带给我的。我的成功离不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离不开那段时光的磨练。成功了也是十八军的成功,也是党在西藏政策的成功,也是藏族人民的成功”。

  这就是老西藏的情怀,见证过十八军走向西藏的艰难,经历过伤痛和岁月的摧残,亲历过那片土地所有的大事件,发展,改革,变迁,以及深重的历史,一代代老西藏们用生命,用青春,用热血缔造老西藏精神,并让老西藏精神闪闪发光。

  张国华司令员曾说:"毛主席让我们守西藏,要走你们走,我死也死在这里!"如此坚如磐石的立场,塑造了十八军无所畏惧的军魂,赢得了属于十八军的历史使命。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藏族同胞,用英勇无畏,吃苦耐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排除各种困难,战胜着各种敌人。西藏的土地上,老西藏精神不朽!

  而新时代的西藏军人,有血性,有担当!发扬老西藏精神,戎边卫国建新功的优良传统,长期坚守西藏期间,表现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出生入死的奉献早已在雪域高原形成了共鸣。无论是牺牲在巡逻路上的最高级别年仅49岁的将军首

  长张贵荣,还是倒在巡逻路上年仅19岁的普通士兵,都在用生命诠释着老西藏精神,传承着老西藏精神!

  那么多扎根西藏的人,以老西藏精神为鞭策,把个人得失,进退,家庭乃至生死置之度外。而把民族团结,建设西藏,保卫西藏的需要放在

篇六: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

  2021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弘扬老西藏精神心得感悟多篇

  2021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弘扬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共产党人崇高品质与西藏特殊实际相结合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生动体现。“老西藏精神”的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集中反映着人民群众现实的愿望和要求。它得益于藏汉各民族群众的认同与实践而得以传承和发扬,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最好诠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反映。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认真领会其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着力使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与优良作风,成为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特别能吃苦”才能深入基层。只有贴近群众,才能了解民需、民忧、民苦,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一线解决。“党在任何时候都要同群众同甘共苦;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明确要求,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本。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体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高尚理念,扎根基层,服务一线,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来解决实际难题。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磨砺意志,锤炼作风,把乐于吃苦同勤于实践相结合,立足岗位,真抓实干,使自己的能力在艰苦环境中得到提升,使自己的人

  生价值在吃苦中得以体现。“特别能战斗”才能护国佑民。党员干部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始终成为人民群众在天灾人祸面前的守护神。98抗洪、汶川地震、拉萨3.14事件……,在每一次人民的利益遭到损失或侵犯时,都有共产党人的忙碌身影。这种一心为民的战斗精神,既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体现,也是每位党员干部必备的素质。共产党员的先锋队性质决定党员是一块特殊的材料,既要在平时看得出来,更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始终做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扛大梁,挑重担,抢头功。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更要做为人民服务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勇字当头,敢字当先,忠贞不渝,威武不屈,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和坚强后盾。2021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弘扬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二十八军进军西藏,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那是生命的奇迹,也是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胜利。老西藏们用生命在完成进军西藏的使命,用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千难万险,硬是把红旗插在世界屋脊!那是一次艰难的行程,那是可以永远激励这个时代和国人的伟大精神。“背着公路”进西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硬是在不适合生命生存的地方修出天路,一条条天路,那是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啊,那是幸福的道路,引领着那里的同胞走向光明的未来。我曾经有幸拜访过洗衣歌的编导李俊琛前辈,前辈告诉我:她随18军进藏的时候,才15岁,而整个文工团都很年轻。15岁,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走向西藏的路上。部队经常面临翻雪山,趟冰河,高寒缺氧等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冬

  天睡雪山,睡冰河,下雪了,砸倒了帐篷,就只能睡在雪窝里。早上起床,鞋都是冻到冰上的,必须要想办法刨出来。夏天虽然有美景,有野果可以充饥,但是蚊子多的难以想象,还要面对泥石流,塌方,阴雨各种自然灾害,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遭遇蝗虫无情的袭扰。长期吃不饱,穿不暖,因为高寒缺氧,水都烧不开,常年吃生饭。十八军进军西藏,经过4000米以上的雪山14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2座。川藏线两千多公里,牺牲了官兵3000多人,藏汉民工1000多人,平均1公里牺牲2人。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完成土石方2930多平方公里,终于在1954年修通闻名遐迩的全长2255公里的川藏公路和全长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十八军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点一点把川藏公路铺到了拉萨,可怕的不是爬雪山,还有雪地宿营。在雪山上宿营,经常是第二天起床一看,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吹了起床号,大家才从雪堆里爬出来,清点人数时,经常是少人,找到战士夜里睡觉的地方,才发现已经冻死在雪下面。有些战士扛着炮,拿着枪,托着这些武器的手都冻坏了。下山后都要截肢。聆听着前辈的诉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人们一直都在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而老西藏精神,是只有真正能扎根在西藏的人,才明白其中饱含的意义。那绝不是苦,绝不是累可以形容的。而仅仅是一座怒江大桥,真正的是用生命和鲜血筑成的。由于要在荒无人烟的悬崖峭壁上修建,所以这艰巨的任务,普通的建桥施工队无法完成,因此由当时在这里的解放军负责建桥任务。士兵从山底上放下几十米长的绳索,在石崖上挂

  起密密麻麻绳索搭成的软梯,在石崖的半腰上悬挂打炮眼。悬崖峭壁打眼放炮,石块塌方危险极大,每响一炮,几乎都有人受伤,施工条件异常艰难危险,伤亡很大,这座桥是战士的血肉凝固成的大桥。其中有一位战士在施工时不小心掉进了修建的桥墩里,大家想尽一切办法都没将其救出,只得含泪继续修筑,怒江大桥完成后,某排全排战士都牺牲了,只剩下排长一人,排长悲痛万分,纵身跳进在怒江,追随战士们去了。如今怒江大桥依然在流淌,而它的前世今生带着烈士的悲壮一起传说,它的滔滔江水负重着那么多生命的血和魂,在岁月的流转中形成了傲视天地的威严。生命,青春,壮志,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信仰,而所有为信仰献身的勇士都将永垂不朽!精神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的,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形成战斗热情的。李俊琛前辈告诉我,当她走到拉萨的时候已经19岁,到了拉萨,就感觉到了天边,眼前的一切都那么陌生。西藏是不缺少故事的地方,十八军党委提出:全军同志要吃大苦,耐大劳,像当年红军一样战胜任何困难,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我们爬也爬到西藏去,要用死在西藏,埋在西藏的气概完成党交给的解放西藏的任务。但是前辈说:她们最开始到拉萨,因为反动派的宣传,最初藏族同胞对解放军是恐惧的,为了与藏族同胞沟通,文工团抽空演出,敲锣打鼓招引群众,可是大家都不敢来看,最初只有几个小孩偷偷来看,孩子们一来,妈妈们就来了,慢慢的村里人都来了。文工团唱藏族歌,跳藏族舞,宣传党的政策,宣传修路的意义,还帮忙解决藏族同胞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生活中的困难。渐渐的藏族群众打消了恐惧,她们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部队,很

篇七: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

  学习“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

  仁布县中学政治教师:章仕德

  2014年3月19日,我校全体党员教师在中心会议室学习了“老西藏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老西藏精神”是我党我军光荣革命传统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财富。一、“老西藏精神”的由来。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藏人民解放军和部分地方工作人员,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胜利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性任务,结束了西藏延续一千多年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与此同时逐步形成、接力传承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需要精神力量支撑,越能激发革命斗志品格。解放军每走一路到一地都不忘搞建设,先后建起连接高原与内地的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交通要道,在万里雪域开垦出“高原南泥湾”,架起了通往祖国四面八方的空中走廊,筑就了世界上最高最长的天路,处处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赢得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被亲切地称为“新汉人”、“菩萨兵”,涌现出了像《歌唱二郎山》、《毛主席派人来》、《洗衣歌》、《同一个妈妈的女儿》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了高原军人“革命理想高于天”、“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爱党报国热忱和军民鱼水交融关系。各项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力证明了我党在西藏执政的成功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西藏取得了伟大胜利。二、“老西藏精神”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再次号召全军大力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西藏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创始和精神实践的故乡,驻藏部队始终率先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战胜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阻挡,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吓倒,坚决完成各项重大任务而不打任何折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已经成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重要体现和精神升华。新时期,李素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青藏铁路建设者们“挑战

  1

  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援藏干部“用责任书写援藏历史,用忠诚铸就爱民丰碑”的誓言;西藏登山探险队员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攻坚克难、挑战极限、勇攀高峰、为国争光”的新时代登山精神„„这些先进人物和集体表现出来的精神,既是对“老西藏精神”的继承,又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建设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将“老西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三、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人人有责。我们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并不是片面要求人民群众过苦日子,而是要通过这种精神,使我们的事业有更大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赋予“老西藏精神”新的内涵,即在当代,“老西藏精神”不仅仅是不怕牺牲、艰苦朴素的代名词,而是更加体现在思想上的新解放,学习上的新追求,工作上的新推进。它折射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愈挫愈勇的革命斗志,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就是要把它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的巨大作用,不断增强我区各族人民的祖国荣誉感、自豪感;就是要把全区各族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促进我区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凝聚到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上来;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我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统一发展思想,坚定发展目标,增强发展信心,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从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奋发图强、乘势而上,促进我区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局势长治久安,使西藏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要向老西藏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不断为之添加新的内容,让“老西藏精神”永放光芒!2014年3月26日

  2

篇八: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

  作者:周松青,刁海青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3期

  周松青,刁海青

  (西藏大学思政部,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针对性和极强的实效性。在汇总整理调查问卷基础上,本文总结概括了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内涵,对西藏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西藏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72-0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是新时期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西藏高校长期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针对性和极强的实效性。

  一、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联系人民群众、凝聚人民群众力量、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随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党的历史任务的不断发展进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西藏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多年来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办人民满意大学的根本,积极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靠得住”高素质人才中的特殊功能,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体现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更具有丰富的内涵。

  1.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针对性就是要根据中央提出的两个矛盾的理论,紧密结合西藏实际,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好《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课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老西藏精神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感谢党恩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努力践行以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四观”,增强反分裂斗争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实效性。实效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实际效果。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历史等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受西藏社会特殊矛盾影响的。检验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如何,就必须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考量学生的政治立场、态度观点和思想行为。正如原西藏自治区党委

  书记张庆黎曾指出:“在我区,人才的首要标准是政治合格、立场坚定。教育必须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1]这是西藏高校在培养合格人才中必须遵循的政治标准和明确要求。

  二、西藏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本课题组设计了57个题目的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2份。通过对西藏大学(含藏大农牧学院)、西藏藏医学院、拉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摸清了现状。

  1.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总体是好的。调查显示,410人回答喜欢和非常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占调查总人数的85.06%,这表明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成功的,赢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404人回答开设马克思主义“四观”课对于提高西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很有针对性和有针对性,占总人数的83.82%,这表明西藏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是成功的、教育效果是明显的,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西藏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问题。310人认为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很好和效果较好,占总人数的64.32%,这反映出大学生对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和肯定。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强,且有效,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

  2.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容忽视的不足。调查显示,294人认为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死板、强制和不喜欢的占总人数的61%。多数学生不满意,这反映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存在较多问题。286人认为所在学校较少开展、没有开展和不了解课外活动中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活动的占59.34%。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外活动少,反映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呆板,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6人对自己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为一般和很差,占总人数的17.84%。对自己辅导员的工作不满意,反映出少数辅导员的工作没有被学生认可和肯定。部分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满意,这表明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没有达到全体学生满意的程度。

  三、西藏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

  在新媒体时代,西藏高校和全国高校一样面对网络、手机普及带来的挑战,加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紧密结合西藏实际,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平台、方法和机制,才能培养出大批西藏现代化建设“靠得住”的高素质人才。

  1.创新理念。西藏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视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把被动管理变为主动互动,把过去学校“不准做什么”变为“我要做什么”,过去“我照做”变为“我参与”,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荐访问:老西藏精神同思政课相结合 西藏 相结合 精神

热门文章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