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5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5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浅析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辉煌灿烂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农田被占作建设用地,农民由乡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5篇,供大家参考。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5篇

篇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浅析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辉煌灿烂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农田被占作建设用地,农民由乡村走向城镇,农村由村舍俨然变为高楼林立,农村生态环境被破环,农业文明走向消亡。据此,本文从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和传统农业三个角度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关键词:农业文化农业现代化农业景观正文:

  一、农业文化遗产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地和谐发展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文化的多元化、生物的多样化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逐渐成为世界新的焦点问题。在继“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之后,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5年提出了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第三个遗产,即“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则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其中,农业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特征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农业文化遗产是建立在对某一地区当地动态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农业系统,反应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景观,也在一定意义上维持了生物多样性,与此同时,这种农林牧副渔的农业生态系统也保障了人类的基本生计,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

  当今技术、文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威胁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及其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环境基础。因此,我们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传播农业文明。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

  农业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财富,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农业文明形成了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经济和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古老的农业生产系统,是今天发展现代高新农业的基础,所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为发展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农业是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农村生态环境及农民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一)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于保证农业生产。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农产品数量不再是决定因素质量占居主导地位时,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在价格上就会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例如,江西东乡的贡米、云南红河梯田上的大米以及云南从江的糯米等。这些独特的品种对于改善乡村经济有着直接作用,开发利用和保护这类农业文化遗产将大大有利于乡村农民收入的提高。(二)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乡村旅游备受城市人的青睐,他们厌烦了城市的喧嚣嘈杂,到农村去寻求一份恬静安适。在乡村旅游的开展中,一些农业文化遗产也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例如,广西桂林附近龙胜梯田和世外桃源景观在当地旅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旅游者在欣赏了漓江风光后,还愿意到这两个地方参观,其原因就是两地都有丰富的农业遗产。广义的农业包括

  着农林牧副渔,位于内蒙古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每年也承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彰显着我们游牧文明的特点。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而农村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循环系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持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有利于保护农村自然纯朴的生态环境。例如位于云南省境内的元阳梯田,新疆的坎儿井,南方地区的基塘农业。

  元阳梯田是一个“森林——村寨—河流——稻田”有机结合的生态系统。高山上茂密的森林收集了云雾和降水,流入了哈尼人修建的4600多条环山水渠,为村寨提供生活用水,为稻田生长提供丰富的水源;渠水由高山流下,灌入梯田,层层下注,最后流入谷底的河坝,随河流蒸发,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永不衰竭的农业生态系统。所以哈尼族有首歌是这样唱的“有好树就有好水,有好水就开的出好田,有好田就养的出好儿孙”。(三)有益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

  华夏农业文明没有断层,其深厚的农业文化积淀也是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既属于自然景观也属于社会文化景观。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文化素质也在逐步的提升,从粗放农业到商品农业,农业技术也在逐步的改善,农业经营方式也大有不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也有益于改善传统生产方式,发扬农业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城乡迅速发展的今天,城乡差距在减小,但乡村文化生活趋于单调,打麻将似乎成为主要的娱乐活动,一些传统农业民俗,如求雨民俗、蚕俗、种稻习俗等都有所退化,尽管这里面有的也带有某种迷信色彩,但至少可以为乡村社区带来娱乐表演元素,并为农业旅游和农家乐注入种文化元素。

  综上所述,农业遗产保护在当今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以下独特的价值:保证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从事特色农产品开发、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开发乡村旅游、娱乐文化价值等。

  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作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生产方式、生产设施、生产组织与农业现代化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境。(一)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困境

  1.农业文化遗产中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设施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设施所取代。

  2.农业文化遗产中相应的生产组织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少,剩余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城镇,城镇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行,一些地区原有的家庭生产组织形式将会逐渐被打破。

  3.农业景观文化遗产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逐渐面临丧失的危险。我国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五千年的文化积淀,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断和自然抗争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风貌。比如北方的旱地景观,江南的“格网”式水田景观,云南的梯田景观,新疆的绿洲景观,西藏的河谷农业景观等,这些都是小农经济时代精耕细作的结果。

  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是集约型农业,主要特点是因时因地制宜,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采取良种、精耕、细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农业。传统农业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主要是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的保护、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全面保护、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和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所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和可持续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巧用自然,从而实现了人地和谐发展;传统农耕技术所使用的基本动力来自自然,几乎可以做到无本经营,同时有效地避免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污染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农业生产制度,为人类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信仰是农业民族的心理支柱,没有信仰,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

  五、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一)传统农业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我们在继承农业文化遗产时,必须将“俗

  信”与“迷信”严格区分开来,只要利大于弊,我们都应予以保护。打破陈旧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在没有电气化、机械化的过去,传统农业技术巧用自然伟

  力,成功地解决了传统农村地广人稀及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现代化问题重重的今天,利用自然、无污染的传统农耕技术,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任务不是用现代化取代传统农业技术,而是在充分继承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改进农业技术,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二)现代农业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合理确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地位,引导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协同发展,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积极完善和提升现有农业文化遗产的固有价值,延续、保护和保留其中的精华部分继续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并积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和提升,摒镇其中不符合发展要求的部分,推动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深入发掘和开发农业文化遗产的附加价值,从北国平原到江南水乡,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到处可见充满独特地域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乡村的区域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多元化和生态化发展,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构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保障农业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篇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李文华

  开栏致读者为进一步保护我国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让众多濒危的重要农业文化遗

  产得以传承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从1月18日起农民日报开设专栏,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加大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每周五在四版刊发,敬请读者关注。

  近20年来,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不仅是因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能够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展示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所列类型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遗产类型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以其深邃的文化和智慧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的生产体系。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认可与广泛支持。截至目前,已经有11个国家的1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传承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保存了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首先,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知识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其次,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遗产,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知识、技术和农业景观一旦消失,其独特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和文化效益也将随之永远消失。第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极端条件的可持续性,多功能服务维持社区居民生计安全的可持续性,传统文化维持社区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几千年以来,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性观念、“天人合一”学说、“相生相克”学说等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应用,并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国际可持续农业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形成的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像已经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的稻鱼共生系统、稻作梯田系统、稻作文化系统、稻鱼鸭系统、古茶园与茶文化、旱作农业系统,以及坎儿井、砂石田、间作套种、淤地坝、桑基鱼塘、农林复合系统等,都是极具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

  显然,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在所蕴含的思想与理念上,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传统农业不仅可以为目前所倡导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在思想和方法上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对于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村生态环境、彰显农业的多功能特征、传承民族文化、开展科学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地方的实践更是表明:如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利用,那些保持着传统农业特征的地方,不仅能够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也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传统农业的价值,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篇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聚焦中国11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2016年第1期

  2015年12月14-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联席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日本、孟加拉国的4个传统农业系统被正式批准为GIAHS保护项目。

  至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增至36个,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15个国家。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悠久的农业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种植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业生产后,很多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作物和饲养牲畜起源于中国。《诗经》中描绘了古时农业大发展、春耕夏耘秋收的农耕景象:“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莒,其饟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诗经·周颂·载芟》云:“春藉田而祈社稷也。”每逢春耕,天子都要率诸侯行观耕藉田礼。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创造与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在长达上万年的生息发展过程中,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百姓的生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由此衍生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早响应者。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GIAHS)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按照FAO的定义,GIAHS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就在FAO提出GIAHS概念不久,中国就积极响应,经过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努力,成功地于2005年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推荐成为首批GIAHS保护项目。并随后与FAO合作,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下,开展了GIAHS保护的探索与示范。十年间,先后有11个项目得到认定,数量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实践者。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在GIAHS申报与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促进遗产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遗产地居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和全社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涌现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亚洲模范农民”等先进人物,也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的重要抓手。

  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推动者。中国政府利用南南合作、APEC会议以及其他单边与多边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推进GIAHS保护工作;李文华院士担任了GIAHS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官员和科学家担任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务;2011年成功承办了“第三届GIAHS国际论坛”;2014、2015年成功举办“GIAHS高级别国际培训班”;发起成立“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ERAHS)”等区域性交流平台,向外宣传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经验。从而使GIAHS成为农业国际合作的“一项特色工作”和中国与FAO40年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青田县1300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稻田养鱼,并不断发展出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稻鱼文化。稻鱼共生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系统内水稻和鱼类共生,通过内部自然生态协调机制,实现系统功能的完善。系统既可使水稻丰产,又能充分利用稻田养殖鱼类;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提高了生产效益;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传承了地方农耕文化。目前,稻鱼共生系统已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农业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和一种象征。

  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这里是古老而独特的稻作梯田民族——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区域。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世居民族在此建村、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创造了该区域分布广泛的稻作梯田系统,并以其绝妙的景观,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而闻名于世。规模宏大的梯田广泛分布在低纬度海拔700-2000米之间的山区,最高级数达5000级左右,坡度最高达75度。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度同构”的生态景观结构,是亚热带山岳地区稻作生态农业的杰出范例,其中还蕴含着适应地方农事节气等自然地理特征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体系,充分展示了人类高度的智慧、超凡的忍耐力与乐观的创造精神。这里是我国第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第一个以民族名字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万年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中国贡米之乡”和“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境内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内的距今约12000年的稻作遗存,经鉴定是由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一种古栽培类型,兼具野、籼、粳稻特征,邻近的东乡野生稻即为其祖型。万年贡米接近野生稻形态特征,是古人不断从生产实践中逐渐选育而成,是带有显著野生稻特性的原始栽培稻品种。野生稻-原始栽培稻-现代栽培稻构成了水稻生产的完整演化链,“万年稻作习俗”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从江

  侗乡稻-鱼-鸭系统

  一千多年前,侗乡人将鱼、鸭引入稻田,形成了独特的稻-鱼-鸭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农产品,还可以提供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局地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侗族先民通过人工手段在山坡之上建构梯田、挖掘鱼塘、保护森林,形成了鱼塘-稻田-森林的生态景观结构,构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和产出高效的山地生态农业系统。稻-鱼-鸭系统不仅是侗族人赖以生存的生计模式,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篇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农业文明的佐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典型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如今越来越受到大众的了解和关注,然而遗产保护仍面临许多方面的干扰,形势非常严峻,社会普遍缺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对保护的对象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分歧、工业化城市不断扩张侵蚀农业文化的发展空间,本文试图分析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现状以及保护和发展问题,并对此提出若干建议。关键词:00000000000000000000“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o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eHerilageSyslems,简称GIAHS)保护项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发起的一项国际化的计划,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与其相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其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的佐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典型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按照粮农组织给出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景观和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①”。到2011年底,FAO已在全球11个国家评选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16个传统农业系统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试点,这当中4个古老的农业系统就属于中国。一·农业文化遗产我们在农业文化遗产的题目讨论之前,要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性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界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农业文化遗产,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如:开荒、育种、播种、防虫、治虫、收割和储藏的经验等等;而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则是指在人类历史上创造出且传承、保留到今天的各种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农业的生产、生活上的经验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感悟、创造继而传承至今的众多生产经验与生活经验的综合。两者相辅相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任何一种生活模式大多是由特定的生产模式决定并一点点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正如稻作农业这种特定的生产形式决定了稻作民族必须以稻米为生,并由此演绎出一系列有关稻作文化的信仰、仪式、节庆之类,以及与稻作文化有关的饮食、穿衣、居住等多方面的习俗。如果我们忽视了稻作民族特有的生产方式对他们的生活模式的影响,就很难去理解和学习属于他们特有的文化,那么,如果说我们对稻作民族的生活习俗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就更容易了解其民族的生产习俗。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互助作用。问题是,我们为何一定要对那些已经明显落后于现代生产力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有着近万年农业文明的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时间的农业实践中,人类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的文化文明。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够在近万年的历史长河中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着相当成熟的农业生产模式,这一点充分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的的主要财富,理所当然的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应是中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的文化化遗产保护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熟剂等现代化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时候,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的急迫和必要。但如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着一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困难阻碍。

  ①

  闵庆文.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文名称及其他,古今农业,2007(3):116—120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一)社会普遍性缺乏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树立保护意识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前提条件,而保护意识的强弱则预示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顺利与否。目前,受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有限认知和价值观等因素的束缚,从政府到社会民众和广大农村居民都普遍的缺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以至于农业文化遗产一直处于不断被破坏、被遗忘甚至于被抛弃的境地。这已然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所面对的一个广泛性问题。从政府方面去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尚未进入政府职能部门和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视野范围中,大范围的存在保护意识淡薄甚至于无意识的情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除去少数文化、文物相关的政府部门,大多数的职能部门既不了解,也不关心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即使是相关部门了解到、注意到,也因为缺少资金支持和明确的工作要求,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并没真正落实到位。地方政府那方面,由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工作的开展,有一部分地方政府渐渐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但是除了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浙江青田县、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江西万年县、贵州从江县和有机会被列入保护试点的云南普洱市、内蒙古敖汉旗等部分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外,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都没有统一的、正式的开展过相关的工作。据了解在江苏淮安、泰州等地区,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官员不了解农业文化遗产,不清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更不明白这方面的工作应该由哪方面部门负责、运转,甚至是找不到了解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认为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过多的占用政府资源,一方面恐怕会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担心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从而不愿将其归入工作范畴。农业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对于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而言是一个新的遗产概念,相较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则陌生了许多。尽管农业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并且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同时主流媒体已进行了一些报道,但是绝大多数社会公众还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则会普遍的受制于文化程度和获取信息渠道等的限制因素了解的更少,甚至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破坏熟视无睹。总的来说,社会大众没有保护农业文化也产的意识,即使是有所了解也会置身事外,或最多关心有关自身利益的部分。即使在那些被列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地区,遗产的保护工作的进展也没有多么明显的起色。因为保护意识的淡薄,当地公众的参与程度低,没有意识到身为保护主体的身份。(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结构性缺失”从理论上讲,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农业文化遗产地区以及附近的农村居民等,他们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所处在的地位、应承担的责任、拥有的权利、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然而,现在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和学者都只不过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支持了遗产的保护活动,民众对此的热情度不高,服务性、权益性中介组织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就称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上的“结构性缺失”。农业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从地域属性来讲的话是属于整个国家、民族的,一个国家政府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在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的对此的关注程度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相应的政府部门应当明白本身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要责任主体的身份。一些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紧缺现象尤为突出,市、县级特别是县级保护项目,地方政府往往财力拮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更不存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经费。

  农业文化遗产地区居民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传承者和守护者,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保护与传承应是其责无旁贷的意识。作为农业文华遗产的拥有着,他们应得到社会公众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但是,据了解在江苏连云港、泰州、苏州等农业文化遗产地,尽管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农业文化遗产,但作为保护主体的当地政府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遗产地的农村居民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很多的当地居民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已经不是来自于农业生产,农村的成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去打工、就业,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缺乏认识,自然对农业文华遗产的保护缺少积极性,而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即便是有心也是难以胜任。从事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测评的环保组织、科学研究院、文化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拥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是在学术界的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开展和进行的,这些社会性组织有着专业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后各种相应的遗产保护协会和委员会相继成立,为政府的决策层提供了重要的咨询意见。综上所述,我国有着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并且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的主体却存在着“结构性缺失”,就是说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发挥主动作用的其实是一些社会组织和学者,政府和遗产地居民相较而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参与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农村的发展存在矛盾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单个要素的保护,还是对各个要素的发展过程进行保护的双重的双重理念,一个重要的基准点是绝不能损失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性。农村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农村的整体面貌需要得到大范围的改善,使遗产地周围居住的农村居民有权利享有想和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到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使传统农村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的同时又能保持地域特色、使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最原始的保护,这个问题就成为我们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必须要面对的困境。在我国,只有在偏离城市和贫困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存的很完整,因为其远离现代化工业城市。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些地区也是迫切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认识不足、缺乏理论和指导,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城市化,不计后果的擅自拆毁、迁移古村落遗址,造成很多具有大量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和物品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同时,使得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始性、真实性受到了严重破坏,造成大量的“景观污染”。现阶段,我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手段是用遗产景观地的特殊性吸引游客参观,大规模、大批次的游客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同时,对那些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农业文化遗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而且遗产地居住的村民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外界生活方式的影响,接着对物质生活需求加强,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相继发生变化。(五)农业文化遗产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在这个发展中国家拼命追赶发达国家的大环境下,我国也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使得城市不断的向农村地区扩张,占用农业用地,农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镇迁徙,大多数年轻的农村人口不会做农活,甚至于没有农业经验,许多农村先居的人口多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许多珍贵的、有价值的农业经验和农业文化无人传承,面临消散,许多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始性被破坏,有很多的古村落遗址虽然存在于中国的历史版图中,但正在从中国的文化版图中消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对现存的230万个村庄做过一次普查,结果显示,在230个现存的村庄中,

  依旧保存与自然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原著民、独特的建筑风格、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从2005年的5000骤减到目前不足3000的数量,这不尽使人心惊。②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是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趋势,如果地方政府在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还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无动于衷、放任不管、任其衰败,这将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不可估量和逆转损失。三·农业文化遗产现状的成因分析我们所看到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仅仅是一些表面上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隐患常常存在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思想文化和当下的社会体制、机制中,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加以更深入的剖析。(一)国民对传统的农业文化认识存在偏差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实际上就是农业文化。政府和群众之所以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是与传统文化日益式微、公众普遍对传统农业文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现在这个工业取代农业,城市化的大趋势下,农业文化逐渐被视为落后的、封闭的、愚昧的象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造成这样一个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强调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不自主的否定了农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除此,当代的教育机制一直也是将现代化文化的教育与传统农业传承隔离开来。我国自鸦片战争被侵略以来,国民一直将农业视为无用的鸡肋,不能帮助中国演变成一个强国,社会公众秉持的传统农业文化观念太落后。与西方现代化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不同,中国近些年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化价值观快速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取代和破坏着中国的优秀传统农业文化。(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结构性缺失”和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制的不健全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部门,只是有一些社会性组织在做着相关的工作,自然也就没有一个完善的、统一的管理体制。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涉及的职能类部门很多,例如:文化、文物、建设、档案、旅游、水利等。具体分工的话,文化部门应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民俗、部分农业文献等)的管理工作;文物部门则负责实物部分的保护(农业遗址、农业景观等)的管理工作;建设和文物部门负责部分农业聚落的管理工作;档案部门负责保管部分重要农业文献的管理工作;各级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负责部分农业工具、农业文献的管理工作;旅游部门负责部分农业景观,农业工程的管理工作;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有关部门负责部分农业特产的管理工作;农林、水利等有关部门负责一些作为活态遗产的部分工程类、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③在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各部门之间的存在职能重叠,管理规划和标准也不明确,更重要的是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动机各不相同,这就造成各部门之间容易产生利益纠纷使其互相牵制、制约,这使得文物部门的协调和执行能力就显得毫无用处。(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没有一个学术体系作为理论支撑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是近年来猜逐步形成的,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理论体系。不容置疑的是,学术体系的构建将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参与到农业文化也产保护研究中来的其他像农业历史学、农业民俗学、农业生态学、考古学等的学科之间,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等要素各不相同,这使的各个学科之间内部形成了各自的学科规范和标准,同时也造成了学科之间

  ②

  章轲.中国古村落争夺战:保护与推土机赛跑.第一财经日报,2012-07-24

  的隔阂与封闭,只有个学课之间多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体系才会形成。(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缺乏利益协调机制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政府和遗产地居住的村民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需求不同,满足利益的方式、途径也各有不同,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利益关系网络。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过程中,因为缺少一个利益协调的机制,各种矛盾的重心都集中在相关利益者的责权分配问题上。多不想做前期投入,都想坐等利益分配。如果不能出台一个与利益相关者息息相关的利益协调机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不能够顺利进行,保护工作一旦搁置,就会构成对农业文化遗保护的潜在威胁。(五)政府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缺乏战略规划当下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工业化,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候,地方政府是具有其决定性的话语权。首先,它是地方社会发展的建设者,要完成实现城市化的指标;其次,它还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者,肩负着调查、整理、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重任。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阶段,对东野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的侵蚀在所难免,地方政府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实施全面的、有效的保护利用,问题的关键点是在于政府从哪个方面的考虑出发。从“政绩”来看重要的是城市化的进度,若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农业文化遗产在未来时间里的潜在价值、经济价值是很大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用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进行战略规划。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FAO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计划,其初衷之一就是反思现代农业的危机与弊端,想要在传统农业系统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出于这方面的考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世界各民族农耕智慧的保存,还是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长远的哲学考量,其深层次的价值是对现代农业的反思和超越。所以必须要从现存障碍中寻找各方面的突破方式。(一)倡导“文化自觉”,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任何一种文化遗产从被发掘认识到认同保护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只有唤醒民众们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使社会民众普遍的提高文化自觉性,才能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形成有力的保障。因此,必须厘正社会公众对传统农业文化存在的认知上的错误,通过宣传、教育等诸多手段,务必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与小学等村办教育单位合作,针对农村居民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好虎意识的干预,开展成人农业文化技能教育,让村民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农业技能和致富的方法,从而使遗产地居民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同时对小学的教育计划也加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和意识灌输,这样会逐渐改善社会民众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二)政府主导并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系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相对而言,对其所进行的保护工作也是非常繁重和复杂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作为主导,联合一众参与者,制定工作方针,建立起以政府部门作为主导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管理体制。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管理经验,从国家层面上构建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由相关部门作为领头人,带领文化、文物、农业、水利、林业、建设、畜牧业、旅游、环保等部门使其明确其职能范围、保护职责、协调机制等内容,形成一个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国家级体系。同时,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申报、数据储存等的工作;资金方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基金,资金的来源可以多元化。最终是要建立一个以政府为

  主导,非政治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参与的完善的管理机制。(三)创建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体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跨多学科的学术概念,涉及了农业、生态、地理、历史、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对其的研究一定是一个具有很高价值而且冲面挑战的过程。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在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只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欠缺,但在的当务之及是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并结合人文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创造出一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体系,同时,要加强科学科学者之间的沟通,定期开办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政府应提倡和鼓励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方向的研究,人才培育方面,可以考虑从大学、科研所、农业博物馆等专业性的部门选取人才储备、设置学科奖项、加强有关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四)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利益协调机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现阶段还存在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势必要影响农村的发展,所以是先滞后农村发展,确保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是先着手于农村建设,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尽可能的为农村发展服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村发展是一个既矛盾又相通的进程,要做到正确理解遗产的保护和农村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进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最终是为社会福利的增长服务,社会福利必然是不能落到少数人手中的,必须是公共的福利。做到社会公众有权享受农业文化遗产、遗产地居民可以利用其谋取正当福利。(五)对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实质性的战略规划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保护农业文化传统、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农业以及社④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对于这种问题,起重要作用的还是政府的导向,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组织领导作用,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相关事项,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落实到单位,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去,做到以保护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清晰的保护措施,做到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五·总结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数量如此之多的文化遗产对于问们来说既是馈赠也是责任,如何对其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应有着明确的意识、清晰的思路、正确的方法措施,这些文化遗产在未来都具有着大量的潜在价值和作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因为当下的价值体现而全盘否定,我们所极力保护的也是先祖们极力像留给我们的。

篇五: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览(三)

  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15期

  西班牙阿尼亚纳海盐生产系统2017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萨拉多山谷景观由盐水分配和储存两个系统构成。西班牙巴斯克山区的小河谷流经巨大、有百万年历史的海洋残留矿床,并由此得以产盐。

  萨拉多山谷位于西班牙北部的萨立那镇,距离首都30公里。两条河流穿流其间,在山谷中央交汇。这里曾是来自海洋的一个巨大的盐丘,百万年前消失不见。幸运的是,由于地质现象底辟构造以及活水注入盐丘中,大量的盐水温泉在山谷的最高处显现。这些盐水借助重力作用由多个管道巧妙地连接到井口和盐滩,盐水蒸发生成盐。

  古老的生产技术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并逐渐融入些新的元素,以维持当地社区的生计,但经过历史经验印证的关键性生产条件仍得到了良好保留。

  此外,得益于萨拉多山谷基金会开展的各类活动,当地经历了一个转折点。凭借历经几个世纪流传下来的传统智慧,遵循可持续与适应性标准,人们继续保护着这片盐场,生产盐。现在,当地的目标已不仅如过去那样仅限于盐的批量生产,而是实现了长久的平衡,使山谷得以永续。如此,萨拉多山谷及其农作活动已成为周边地区包括农业旅游业在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世世代代的盐农带来新的希望。

  (宋佳雨郭丽楠摘译)

  秘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是5000多年来当地人民适应环境、积累丰富农业知识的最佳范例之一。当地保存的农业知识涉及梯田、垄田、灌溉系统、传统农具、不同海拔的作物和牲畜。上千年的经验积累和自然选择形成了本地特有的品种,如马铃薯、藜麦等。

  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地人世代培育的作物品种多达177个,尤其重要的是众多的根茎类作物。根据海拔的层级,系统可划分为玉米区(海拔2800~3300米)、马铃薯区(海拔3300~3800米)、牲畜和藜麦等高海拔作物区(海拔3800~4500米),不同海拔区域种植不同的作物。

  当地社区组织性强,建立了特有的生活准则和文化礼仪,以表达对地球母亲的敬畏。如此,当地的农业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也保持了社会生活的稳定。事实上,身份认同和强化也是农业可以完成的目标之一。

  大部分的传统农业技术在该区域都得到了保护和延续。然而,许多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青年向森林地区或城市转移,导致农业知识和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等,需借助GIAHS这类项目给予保护。

  (宋佳雨刘海涛摘译)

  智利智鲁岛屿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智利智鲁群岛是马铃薯的起源中心,土著居民培育了品类繁多的马铃薯,曾经拥有2500多个品种马铃薯,其中现有200多种,对当地食物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世界马铃薯的重要基因库。智鲁岛可追溯到农业现代化之前的800到1000年。此岛屿也是众多濒临灭绝动植物的栖息地,因此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意义。

  当地农村妇女通过在各家蔬菜园中种植自留马铃薯及其他蔬菜的方式为保持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智利这些偏远的岛屿中,马铃薯是维持当地人民生计的重要口粮,因此他们的文化也刻有马铃薯的印记,迄今为止,当地人民依然沿用祖先传下来的农耕方法,也流传着三千年的信仰和神话传说。

  (张龙豹熊哲摘译)

  阿尔及利亚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阿尔及利亚沙漠区,气候异常炎热、干旱。为适应这种极端干旱沙漠气候环境,当地先民自15世纪起,就因地制宜,利用独特的水资源管理及沙漠风学知识等,在沙丘中间深挖种植坑,接近地下水的顶端,在其上种植枣椰树,并定期清理沙子,避免沙漠化。枣椰树的树叶还有利于降低风速,在枣椰树周围,农民还种植了蔬菜、水果、谷类等植物,同时饲养牲畜,保障了生计,维护着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实现了土壤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该区域分布着9500多处绿洲

  农业系统,每一块系统面积都不超过0.5公顷。正是这些绿色昂扬、充满生机的“沙漠岛屿”,塑造了沙漠中的绿洲景观,维持了该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索夫区成为一块独特之地。尽管绿洲能够应对干旱、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也给该地造成了威胁,需要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等项目加以保护。

  (张龙豹徐明摘译)

  菲律宾依富高稻作梯田系统

  2005年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地区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民族是依富高人,农业、木雕、木编是当地居民主要收入来源。该系统位于菲律宾北部依富高省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由巴纳维梯田、基安干梯田、洪都安梯田及梅奥瑶梯田等组成,具有2000多年历史。这里以前是森林或草地,而水资源的存在使当地人民可以建造梯田,是当地人民适应环境的集中体现。

  上个世纪以来,依富高实现了食物、木材和水资源的自给自足。这都得益于该系统结构的合理分布:由植林地和公共森林区域、轮歇农田、稻作梯田、居住区以及水体和灌溉系统五部分组成。间歇作物可以保证当地居民在歉收时仍有食物维持生存,也为猪、鸡等动物提供全年的饲料。水体用于灌溉、清洗和饮用,也是当地重要的鱼类、贝类动物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承载区。尽管稻米种植仅一年一季,梯田系统却是全年运转。收获稻米之后,在有机土丘和河床上种植蔬菜,同时在梯田的鱼池里养鱼。

  然而,当地的梯田正不断退化,当地人民脱贫艰难。梯田的永续保存面临种种威胁:环境恶化、不合理开发、城镇化和价值观改变造成对该系统的忽视等。

  (宋佳雨郭丽楠摘译)

  突尼斯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

  2005年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有数千年的历史,当地居民采用独具特色的绿洲灌溉方式,种植具有极强适应性和抗病性的作物,使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充满了生机。

  加法萨绿洲是突尼斯干旱地区的一片绿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当地人民的古老智慧,使这片区域的作物得以生长。这些景观历经几个世纪,创造了极具历史性的绿洲。

  该系统的农业生产不只是水资源利用,也涉及其他多个层面的农业系统管理。系统分三层,最底层种植谷物和蔬菜;第二层种植果树,如橄榄树、杏树等本地特有品种;最上层种植枣椰树,可为下层遮荫。当地社区在加法萨绿洲上生存了几百年,发展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水土、农业管理模式。现在,绿洲仍是当地人民收入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该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正面临威胁。

推荐访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起的背景 文化遗产 发起 背景

热门文章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