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11篇
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11篇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迈向富裕的转变历程。二0一一年,中国人均GDP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11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迈向富裕的转变历程。二0一一年,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崭新的时期。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居民的消费情况,我对我户口所在地百色当地居民的消费情况展进行了调查。为了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情况,我是采用打电话询问的形式与居民进行沟通,从而了解他们近年来的消费情况,一共打了35户居民的电话,有效通电而且得到回馈信息的有28户,以下是我电话询问居民的问题
1.您家庭的收入水平是低一般高
2.在您的日常开支中,什么消费占的比例最大?
3.吃、穿这两个消费中心在您的现在生活消费中占多大的比例?
4.您或者您的家人每年都会出去旅游吗?
5.您觉得近几年您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有怎么的变化?
6.您觉得现在还有什么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大的?
7.您家庭的主要投资方式是什么?
通过这次电话询问调查,我对目前居民的消费情况有了更直观,具体的了解。同时从调查中也反映了现在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还存在的问题。
(一)通过对居民的走访、调查,我总结出了城乡居民消费情况的现状:
1.食、衣这两个传统消费点所占的比重下降。
我通过查阅网上资料了解到20XX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比20XX年下降1.9%、3.2%。事实也验证了这点。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虽然现在吃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了,但是食品消费质量提高了。食品消费水平由过去简单的吃饱吃好,转变为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人们对吃上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同时,人们在外饮食的比例也提高了不少。和“食”方面相似,
衣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从衣着和食品消费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的支出并没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表明我
国城镇居民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
2.城镇居民居住、交通支出成为新的消费重点。
现在社会上掀起一阵购房热,在收入不段增长的前提下,人们都想改善目前的居住条件,同时,有大量的大量的人口要进入到城市,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对居住的条件、环境更加关注,追求环保、舒适的家居生活。20XX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比20XX年增长了44.9%。但是目前商品房的价格仍是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尽管如此,人们对物质生活,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住房消费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消费的重点和增长点。在我的电话询问调查中,越来越多的居民提及交通支出在生活消费中地位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方便了日常出行。虽然油价节节攀升,但是抑制不住人们购车的热情。从各个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的时候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人均GDP已经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因此,汽车消费出现较快增长的时期。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预计到2015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汽车市场。汽车正在快速进入普通家庭,成为城乡居民又一个消费热点。
3.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提高。
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人们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居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其中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占主要地位。在我调查的家庭中,有超过一半的家庭把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作为一种家庭储蓄的目的。未来居民储蓄将更多地用于教育消费。这不但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消费需求,而且促进与教育相关的行业发展,还进一步带动图书出版业,计算机教学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持续攀升,大大强
化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排在首位,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医疗制度的改革也导致人们用于医疗的支出增加。目前看病贵是困扰城乡居民的一个难题。从"九五"后期开始,通信、信息消费成为我国居民新的消费热点,产销均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有至少一部手机,中国更是成为全球拥有手机最多的国家。这个在几年前都是无法想象的。通信消费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增加通信消费,无论是对扩大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问到“您选择什么方式安排您的节余"时被调查的28户居民家庭,其中超过一半的家庭把银行存款列为首选中的首选;其次19.2%的家庭把手中存现金作为家庭的首要储蓄方式;还有6.0%的家庭把买保险作为家庭首要的投资方式;
3.3%的家庭把买国债,以及炒股票等作为家庭首要的投资方式.当前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扩大消费,进而推动内需,长远之计在于改变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同时改变财政政策的方向,变“建设财政”为“公共财政”刺激消费。因为如果不能够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结构性问题,那么居民的“谨慎型”储蓄是不会改变的,消费是难以启动的。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教育方面。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正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在这次电话询问调查中,我也了解到了现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情况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大
我在调查市区小区居民消费情况的同时还走访、调查了湖塘地区的乡镇居民的消费情况,感觉和城市居民相比,还是存在着差距。虽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消费水平和城市居民一样,但是从事务农的乡镇居民的消费情况就和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由20XX年的2134元提高到20XX年的2815元,增长了64.6%,但是支配收入的增长还是低于城镇居民。这几年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20XX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3.28∶1。如差距成为制约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东部西部之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之间,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明显。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消费的需求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居民整体消费倾向下降,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愿望而无购买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阶层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消费倾向出现递减趋势;二是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由于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阶层的消费重点不一,因而对新的消费热点拉力不集中,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与以前相比难度加大,从而抑制消费需求的迅速扩张。
2.就业压力大
在我的调查中,有的家庭中有下岗工人,或者找不到工作的,起家庭条件就不如都有工作的家庭,明显制约了消费能力。我国展开的事业改革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涉及更大范围的下岗分流问题,事业单位、地方政府机关下岗分流人员和原有的失业、新增劳动力的待业大军,使就业压力加大。导致他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对即期消费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大规模人员的失业,其收入相应减少,最终抑制消费的增长。
3.消费领域狭窄
我对比了所有电话询问调查中居民提及的各个消费领域,发现现在居民消费的重点只在几个固定的领域,缺少多样性。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过程的开始,使
城镇居民消费一下子集中到了住房,汽车,教育消费上,造成消费领域相对狭窄的现状,尤其是与消费市场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市场不够发达,存在许多有待开发和发展的消费领域,需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增长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在保险消费、知识消费、体验消费等诸多领域更有待于拓展。
4.教育支出比重过大
在28户电话询问调查中,但凡家庭中有子女的,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子女的教育投入,而且这一项投入所占的比重很大。这样的教育支出比重过大,回影响居民消费倾向。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储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交各种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超出了居民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从而导致居民家庭削减当前消费开支,增强储蓄力度。根据我的问卷调查,家庭教育指出仅次于家庭食品支出。子女教育已成家庭储蓄首选目的。
通过这次电话询问居民消费情况调查社会实践,我感觉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较前几年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经不光只侧重于食品支出,各领域都有发展,这说明居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采.但毕竟我们现在还处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初级阶段,在消费结构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了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迈向富裕的转变历程。二0一一年,中国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崭新的时期。
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居民的消费情况,我对我户口所在地百色当地居民的消费情况展进行了调查。为了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情况,我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与居民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消费情况。一共有30份调查报告,有效并得到信息的报告有29份。以下是我们报告中的问题:
暑期居民消费新高潮消费调查问卷表
1请问您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是多少?
A、2000~3000B、3000~5000C、5000~8000D、8000以上
2您每月食品消费(蔬菜、水果、肉制品)的范围大概在多少?
A、800~1200B、1200~2000C、2000~3000D、3000以上
3您这个夏天一家人的服装消费大概打算在多少?
A、1000以内B、1000~2000C、2000~5000D、5000以上
4这个夏天有没有休闲、旅游的计划吗?
A、有B、没有
5打算用多少钱去实施这个计划?
A、1000~3000B、3000~6000C、6000~8000D、8000以上
6您家小孩这个假期有没有打算参加补习班或者购买教辅资料?
A、有B、没有
7这项消费大概花了多少钱?
A、100以内B、0~500C、500~1000D、1000以上
8您平时有没有阅读的习惯?
A、有B、没有
9你会花多少钱为自己购买书籍?
------------(自由填写)
10还有其他的消费吗?(比如说,房贷、汽车等)
A、有B、没有
11你预算这个假期您会花多少钱?
(自由填写)填表人填表时间填表地点————
在参与调查的29人中,38%的人收入在2000~3000元,占大多数;而在食品消费上36%的人选择800~1200元这个范围,在食品需求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衣着的消费在比例中占60%,也就是说,人们的收入除了吃,剩下的就是“衣”。衣着消费向时装化、名牌化、个性化发展的倾向更加明显,成衣化倾向成为主流。超过半数的人在暑期没有外出计划,而与之相对的却是补习计划,74%的人在这个暑期要为补习花掉500~1000的人民币;但孩子的父母却不重视自我的提升,在调查中80%的人为自己购买书籍时,不会超过100元。更多的人选择还房贷以及购买汽车这一项。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社会上掀起一阵购房热,在收入不段增长的前提下,人们都想改善目前的居住条件,同时,有大量的大量的人口要进入到城市,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对居住的条件、环境更加关注,追求环保、舒适的家居生活。尽管如此,人们对物质生活,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住房消费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消费的重点和增长点。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越来越多的居民提及交通支出在生活消费中地位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方便了日常出行。虽然油价节节攀升,但是抑制不住人们购车的热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人们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居民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其中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占主要地位。通过这次居民消费情况调查社会实践,我感觉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较前几年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经不光只侧重于食品支出,各领域都有发展,这说明居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采.未来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1.调查地点:沂水县圈里乡七箭村
2.调查时间:20XX/1/15--20XX/2/7
3.调查对象:村内各收入阶层的几位代表
4.调查方式:去家中访问以及进行问卷调查
5.调查情况
为了解当前人们的生活情况,从消费、收入方面对圈里乡七箭村居民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我做了几张调查问卷并对村内各收入阶层的几位代表进行了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月收入:
月支出:
总结
从信息分析可以得出,圈里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这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从量到质的改变。
一,从长远看,增加居民收入是推动居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
三、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居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
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更注重时尚化。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
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分析
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问题和存在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几年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3、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近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总之,在研究促进消费需求和调整消费结构的对策措施时,要根据我乡目前农民已形成的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这一实际,并把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走势,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对中等偏上收入者,可用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向城镇转移,鼓励他们首先购房、买车;对中等收入者,可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而对中等偏下收入者,则可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篇二: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第六章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第一节
社会消费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之一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和项目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购买性支出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政府投资性支出最大区别是属于
非生产性、消耗性支出,所以有时又称这类支出为社会消耗性支出。这类支出并不形成任何
资产,但是它是社会再生产所必须的条件,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是保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和人
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支出。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祖国领土
完整和社会安定,还要保证社会各项事业相应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消费性支出项目包括:文教科卫支出、行政支出、国防支出、外交支出、工交商等
部门事业费支出等。下面作些简介。
二、社会文教费支出
1、社会文教费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文教费支出,是指政府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部门的经费支出。
其支出性质是:
①社会文教费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内容包括财政用于文教科卫等部门经常性支出,即
支付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
②社会文教费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因为这些部门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不提供生
产性的产品和劳务。但是文教科卫等事业发展会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的效能。这些素质对社会物质生产贡献很大。
社会文教费支出重要意义在于:
①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生产力发展无不由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西
方劳动生产率提高,80%的因素是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文化艺术水平提高的源泉和基础。没有教育,就没
有社会的进步。
③卫生事业发展是一个民族拥有健康体魄的保证。
④文化是人类精神升华的阶梯。
正是因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各国政府无不投入大量
资金支持其发展。我国这一支出的规模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支出。如下表:
年代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总支出(%)26.226.727.127.627.627.626.926.226.3
社会文教费占GDP比重(%)3.063.313.744.434.905.355.635.51
4.68(GDP调整,增2.3万亿)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内容:
thisend,HogaquNxmcprylbjJfDvIT.Fz'AZS-PO1940KMwWCk238XQBYL(
①按支出的部门划分包括:文化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卫生事业费、体育事业费、通讯事业费、广播电视事业费、出版、文物、档案、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项事业费支出。
②按支出用途划分,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含公务费、零星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
3、社会文教事业费支出管理①定员、定额管理。定员管理指,文教科卫事业单位定员除考虑事业单位业务规模外,还要考虑国家的定员比例,如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及机构的等级。定额管理分为收入定额和支出定额两大类。定员和定额是财政确定对文教科卫事业单位拨款规模的依据。②社会文教费财务管理办法,分三种: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这三种管理方式弊端日趋明显,不够科学和合理。针对这种情况,财政部门公布了新的管理办法:采取“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额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单位收支情况,政府财力的可能,确定不同单位定额或定额补助标准。补助数额一经确定,一般不再调整。各单位的预算规模由各单位根据自己的资金来源,事业发展需要自行确定,自求平衡。总的原则,政府希望事业单位都逐步走向市场,与政府脱钩,减少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这是当前过渡办法。我认为,真正的科教文卫事业,主要还是要由政府出钱办的。不管,完全推向市场是不对的。西方国家也不是这样做的。三、行政管理费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为保证行政机构正常运转方面经费支出。这是国家行使其职能一项必要支出。这项支出的主要范围是国家各级政权机关、行政管理机关、政法机关和外交机关行使其职能所发生的费用开支。行政管理支出反映国家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任务主攻方向,决定国家政权机构繁简、人员设置和管理范围。(一)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内容包括:1、行政管理费。如,人大经费、政府机关经费、政协经费、中央和各民主党派经费、社会团体机关经费等。2、外交外事支出。驻外机构经费、出国费、外交招待费及其他外交费用。3、武警部队经费。4、公、检、法、司经费。(二)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管理1、行政管理费支出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近20年一直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①机构和人员膨胀导致用于行政管理费扩大;②机关存在着铺张豪华作风,导致行政管理费扩大;③政府包揽的事权过多,效率低,造成行政管理费支出扩大。我国行政管理费用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下表:
年代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1
行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4.76.18.59.414.617.4
18.58
行政支出占GDP比重(%)1.461.671.912.231.703.093.61
thisend,HogaquNxmcprylbjJfDvIT.Fz'AZS-PO1940KMwWCk238XQBYL(
2002
18.60
3.90
2003
19.03
3.99
2004
19.38
3.45
四、国防支出
(一)我国国防的任务和目标:
保卫国土和国家主权不受侵犯,这是政府一项基本职能。只要国家存在,国防费不会
从财政支出项目中消失,国防支出是财政基本职能的要求,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防现代化一
项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其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
1、巩固国防,防务和抵抗侵略;2、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3、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4、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二)国防支出主要项目;
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主要项目包括:国防费、民兵建
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防空经费、军事专项工程和其他费用等。
(三)国防支出高低取决的因素:
1、经济水平的高低。国防支出的规模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经济实力越强,
用于国防方面支出就有基础,经济实力弱的国家,国防支出往往受到限制。
2、国家管辖控制的范围大小。一国领土越大,人口越多,国防费开支相应要大一些;
反之,则小一些。比如,中国和新加坡国防开支是不可比的,前者往往是后者的100倍以上。3、国防政策。一国如果是进攻性的、扩张性的国防政策,军事支出往往很大。第二次
世界大战战时期的日本、德国军事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40%以上。目前,美国对外扩张的军事政策,也往往导致军费比重大。如果是防御性的、中立的、和平共处的国防政策,往往
军事费用就较低。如瑞典、瑞士等国。
4、国防的政治军事形势。爆发战争或军事对峙时期,国内动乱、内战时期,国防支出会大大增加,而和平时期国防支出往往减少一些。
我国国防费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
年代国防费占财政支比重(%)国防费占GDP的比重(%)
1978
14.95
4.63
1980
15.77
4.29
1985
9.55
2.13
1990
9.41
1.56
1995
9.33
1.09
2000
7.60
1.35
2001
7.63
1.48
2002
7.74
1.62
2003
7.74
1.625
总的看,我国目前国防费同发达国家及大国相比,偏低。如,美国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3.04%
俄罗斯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2.41%英国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2.5%法国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1.96%
thisend,HogaquNxmcprylbjJfDvIT.Fz'AZS-PO1940KMwWCk238XQBYL(
德国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1.1%日本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0.95%中国国防费2001年占GDP为1.48%需要说明的是,德、日因二战失败,军事受到限制,所以很低。中国国防费占GDP比重低于美、俄、英、法。
第二节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购买性支出之二
一、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所谓政府基本建设投资,也就是财政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所拨付的资金。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两部分。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投资;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卫等部门的办公用房以及所需要的各种设备、仪器的购置和安装。2、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特点:①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目的主要是社会效益性。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政府投资一般不单纯从经济效益的高低角度来评估和安排自己的投资,如对一些事业单位、管理机关的投资可能是低利甚至是无利的,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如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投资等,具有正的“外部效益”,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人民的整体利益。②政府投资项目的大型化和长远性。政府财政相对而言,资金力量雄厚,且资金来源大部分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这一点,是私人投资难以达到的。③政府基本建设投资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政府财政投资一般要考虑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需要,考虑国家的产业政策,重点解决瓶颈制约的部门和行业,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发展。二、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方向:从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方向看,包括三大部分——1、社会公共需要类项目的投资,包括国防、政府行政机构,公检法司部门的设施,科研、教育、文化、卫生部门设施,以及环境保护和其他城市公共设施等。2、经济基础类项目投资,包括能源、交通、邮电和通讯业、农业、水利、气象设施及高新技术产业等。3、竞争类项目的投资,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流通仓储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从市场经济下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财政支出的范围看,政府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前两部分;而第三部分政府投资一般不应介入。就是说政府投资性支出应以社会公益性项目和一部分经济基础类项目为投资范围,一般不应参加竞争类项目投资。这样,既可以防止对市场配置资源不必要的干预,体现市场配置基础性作用,又可以把政府有限的资金集中到必不可少的领域。因此,政府财政性投资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第一,社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资领域。社会基础设施是一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研究、公共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基础设施。政府财政对这方面进行投资,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公用基础设施是指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码头、机场、供水、供气、供热、排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政府对公用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优化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公用基础设施滞后问题。亚洲开发银行专家指出,亚太地区普遍存在公用基础设施落后,要增加这方面投资。他建议政府要将基础设施投资占GDP5%提高到7%,才能跟上经济发
thisend,HogaquNxmcprylbjJfDvIT.Fz'AZS-PO1940KMwWCk238XQBYL(
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公共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全社会的,有些是服务于区域范围内经济建设。它以社会效益为基本出发点,虽然也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但基本上是非盈利性质的,所以主要靠政府财政投资。当然私人企业也可以参与投资,但主要是政府投资领域。
第二,经济基础产业投资。经济基础产业投资大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因素。这类产业资本密集程度高,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巨额的投资沉淀后较难收回;同时部分产业外部效应明显,存在着无利或低利的情况。鉴于这些特点,对这些经济基础产业,如交通、邮电、水利、通讯、能源、军工等,私人投资主体一般不愿意主动进行投资。没有政府财政投资支出的支持,经济基础产业很难迅速发展,这必然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政府应该在较大程度上介入这些产业的投资,同时运用政策鼓励和吸引其它社会资金共同投资。第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及重点能源和稀缺资源的开发领域。新兴产业、高技术和高风险产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保证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新的特殊产业。对一些重要能源和稀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及某些垄断产业属于私人无力投资,或不允许私人投资的产业,对此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投资来实施。
第三节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购买性支出之三
一、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1、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为了稳定农业,政府财政应当介入农业投资,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和增产增收。2、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工业的发展和流通的繁荣,都离不开农业。只有农村、农业不断发展,农民增收,财政收入才有坚实的基础,消费市场才有广阔的前景。所以政府财政支出是责无旁贷的。3、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而目前由于农村收入水平低,靠本身资金无法加大投入,如果政府财政不进行足够的投入,农业部们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政府财政必须加强对农业这样基础性产业的投资。二、我国财政对农业投资概况:“九五”“十五”时期,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从绝对额看,财政对农业各项支出逐年增加。如下表:
年代财政对农业支出总额(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1995574.93
8.43
1996700.43
8.82
1997766.39
8.30
19981154.76
10.69
19991085.76
8.23
20001231.54
7.75
20011456.73
7.71
20021580.76
7.17
20031754.45
7.12
20042357.89
8.2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371、374页有关数据计算。
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出现徘徊甚至下降的趋势。1999年以后各年,尚未达1995-1998
thisend,HogaquNxmcprylbjJfDvIT.Fz'AZS-PO1940KMwWCk238XQBYL(
各年的比重。其中1998年为比重最高点,才占财政支出10.69%。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发展农业各项财政支出,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小,且地区投资不平衡。东部投资比重大于中、西部。主要是地方财政投资。
三、如何完善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政策:在新的形势下,国家财政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三农”重要性的认识。要进一步明确财政支农支出的范围和重点,将财政支农支出集中用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市场失灵”的领域。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江大河的治理,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示范,农业产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自然灾害和防御等。并采取以下几项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发展:1、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3、改革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方式。①凡主要体现社会效益能形成国家资金规模的农业项目,原则上采取财政无偿拨款支持方式;②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示范作用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项目,可采取国家参股、贴息等方式。
第四节社会保障支出——转移性支出之一
一、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和内容:1、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社会保障支出属于转移性支出的范畴,属于转移性支出类中的项目。转移性支出应该包括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捐赠支出、债务支出等。就我国现有的科目看,能体现转移性支出的科目有:社会福利和救济支出、价格补贴支出、债务支出、中央对地方补助支出等。其中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补助支出则属于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所谓社会保障是政府财政对丧失劳动能力、失业及遇到其他事故发生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而社会保障支出则是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发生的财政支出。社会保障就内容上看,由两大部分组成: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所谓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在其退休、生病、伤残等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时,以及在失业时给予货币或实物补助活动。这是现代社会保障活动的核心内容。所谓社会福利,是指国家通过货币或实物形式,向生活有困难的或处于某些特定情况的公民提供补助的活动。社会保障分为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社会福利有社会抚恤、社会救济等。2、社会保障支出的具体内容:①社会保险支出:是指政府财政在劳动者年老退休、生病、伤残等丧失劳动能力时,以及在失业时给予货币或实物补助所发生的支出。它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离退休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等支出。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部分。②社会救济支出:指政府财政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或因灾害受损暂时处于生活困难的公民提供货币或实物帮助所发生的支出。它包括救贫和救灾两种。③社会抚恤支出:是指政府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军烈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照顾的一项支出。属于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④社会福利支出: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发放津贴补助,进行社会服务的一项支出。包括国家和政府所属单位办的敬老院、幼儿院、福利院等,其目的是使一批需要特殊照顾的孤老残幼得到福利保障。
thisend,HogaquNxmcprylbjJfDvIT.Fz'AZS-PO1940KMwWCk238XQBYL(
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与社会保险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就是商业保险,即由商业性质的保险公司承办的保险。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对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或人身伤亡给予经济上补偿的一种方式。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共性都是一种保险活动。根本区别在于:一个以社会进行的保险,国家财政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它不已盈利为目的,而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国家财政为弥补市场失灵而作为主体介入。另一个是企业性质的保险公司进行的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是市场机制下开展的企业性质经营活动,它同商业银行一样,属于金融体系,具体区别在于:①社会保险除按规定向单位和个人收取社会保险税或费以外,它以政府经常性预算作为财力后盾,当筹集的社会保险金收不抵支时,财政给予支持。而商业保险则完全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作为理赔资金,自负盈亏。②社会保险的受益人领取保险金的权利和义务不必对等,而商业保险则要求受保人权利和义务对等性。③社会保险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由政府以立法手段来实施;而商业保险一般是自愿性,不存在强制参保。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央16届3中全会公报)。1、首先,我国目前是社会统筹和人个帐户相结合筹资模式,属于现金收付式。“现金收付式”管理办法在人口结构年青化、社会保障基金要求量不大的条件下还比较适用,它可以减轻近期国家财政和企业的养老保险负担,但它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挑战。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老龄人口出现快速增加的势头,人口面临老龄化问题。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应采取基金式筹资模式或转为部分基金式。这样才能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其基金结余可以进行投资,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目前可行的做法是实行部分基金式,即在保险基金收入满足支出以后,留有一定的积累。2、社会保障资金来源要固定化、专门化和法制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征税的办法。我国采取的是征收社会保险费,由劳动保障部门征收。企业和单位拒不缴费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在我国征收社会保险税有利于保障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和足额上缴。3、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解决目前“只保城镇,不保农村”的问题。广大农村人口不能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急需要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因此,要重视农村的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有条件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应尽快建立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五节财政补贴——转移性支出之二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与分类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补助。这是一种影响价格变动,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需结构的政府无偿性支出。政府的财政补贴同社会保障支出同属于转移性支出。但二者有区别。区别表现在财政补贴与价格变动有直接关系;社会保障支出与产品和劳务价格不发生直接联系。只有一定的间接关系。如人们获得社会保障收入后可以用于购买,使购买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间接的;而财政补贴能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变动或者价格变动直接引起财政补贴。
thisend,HogaquNxmcprylbjJfDvIT.Fz'AZS-PO1940KMwWCk238XQBYL(
根据国家预算对财政补贴的分类,目前我国的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此外,政府财政还提供某些专项补贴和财政贴息;税式支出,包括免税、减税、退税、税收抵免等是世界性现象,我国的财政补贴统计数字时,将税式支出也统计在财政补贴的范畴内。
财政补贴的列支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补贴直接列为支出,世界多数国家都列为支出;二是少数国家将财政补贴不列为支出,而是冲减收入。如,我国的企业亏损补贴不列为支出,而是作冲减财政收入处理。
二、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及其功能财政补贴是调节经济的工具之一,其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财政补贴主要是纠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有助于价值规律正常发挥作用。如,我国目前的粮棉油价格补贴、肉食价格补贴。平抑物价补贴就是为了调整不合理的价格结构,维持社会安定和促进经济平衡运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价值规律正常发挥作用,但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引起经济波动。为保持经济稳定和资源有序流动,同样需要借助财政补贴。欧共体坚持对农副产品补贴就是明显的例子。所以,财政补贴不论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必要的。财政补贴的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价格水平进而影响和改变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合理有效地利用财政补贴手段对调整和改变供求结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三、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1、财政补贴目前存在的问题①财政补贴规模过大,财政负担沉重。②长期补贴使受补企业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甚至起到保护落后的作用。③某些补贴不当,扭曲了正常的价格结构,使价格偏离价值,处于扭曲状态,刺激了不合理消费。④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政府调节面,缩小市场活动覆盖面,不利于市场经济转轨。2、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第一,大力压缩财政补贴范围,严格限定补贴项目。主要是,改变农业补贴方式,取消部分农产品价格补贴,取消绝大部分工业企业亏损补贴,限定公用事业补贴项目。减少以至取消城镇居民的物价补贴。第二,改造财政补贴方式,加强财政补贴管理。变“暗补”为“明补”。第三,控制财政补贴规模,减轻财政补贴负担。第四,改革财政补贴制度的配套措施。建立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体系和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thisend,HogaquNxmcprylbjJfDvIT.Fz'AZS-PO1940KMwWCk238XQBYL(
篇三: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消费减少对经济的影响(通用2篇)【篇1】消费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论文:东中西三个地区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
一、引言
改革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使东、西部经济差距面临扩大的危险。这不仅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危及社会的稳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的消费,自然是研究经济增长的一个突破口。而且,我国经济增长此前主要为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而这被认为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出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所以,研究消费对我国东、西部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以及东西部之间消费不同的原因,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二、文献回顾
国外研究对消费的研究开始于消费函数。最早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以及后来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等。对区域消费差异的研究则有:garreau(1981)从地理亚文化的角度提出在北美地区存在着9个独立文化的地区,且各自都拥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从消费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的理论有:哈罗——多马模型的高储蓄率带来高增长;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一国消费率较低对于经济发展往往有利;以及凯恩斯认为消费不足会抑制经济增长。
国内在消费方面有些学者侧重于从引致需求、gdp、消费边际倾向等方面阐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曾令华(1998)研究了消费水平与宏观经济中经济增长、经济波动等问题的关系,阐述了“最优消费率”的概念,指出了消费的周期性变动对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部分学者倾向于研究区域消费的差异性。其中有:卢泰宏和刘世雄(2022)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把我国划分为七个区域,并对其消费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尹光霞和祝玮(2022)认为造成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消费观念等差异。还有一些侧重于研究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消费拉动理论。如赵丽君(2022)分析江苏省居民消费和gdp的关系,表明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篇2】消费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篇四: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经济学解读本文通过阐述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居民消费率的决定因素进而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经济学解读
本文通过阐述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居民消费率的决定因素,进而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关键词:居民消费率预防性储蓄不确定性借贷制约
消费一直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年来,我国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规模出现了标志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使即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也大有提高,服务性消费比例也快速上升。但从我国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我国消费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第一,最终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呈不断减弱之势。第二,居民消费率过低,居民即期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受到较强的压抑。第三,信用消费规模过低,信贷消费种类过少。第四,居民储蓄率过高,居民支出构成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失调,即期消费需求受到强烈“挤压”。本文综合了国内学者中很有代表性的观点,着重从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宏观经济理论角度,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居民消费率的决定因素
(一)居民消费率的含义消费率(或最终消费率)是指一国消费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消费水平与消费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用公式表示为:消费率=最终消费/GDP(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政府消费率是指政府消费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政府消费率=政府消费额/GDP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额/GDP其中,居民消费率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的指标过高
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调,损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使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难以实现。(二)决定居民消费率高低的基本因素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一般来说,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会随着人均实际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利率。利率对消费的影响是间接的,它通过影响储蓄进而影响消费。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具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于低收入者,利率提高主要会导致替代效应,即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减少即期消费。对于高收入者,一般会导致收入效应,减少储蓄。整个来说,则要看两个效应的正负净额。收入预期。一般即期消费水平会随着预期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居民储蓄及消费信贷。储蓄对消费的影响是直接的,当消费者的收入一定时,储蓄越大,消费就越小,从而影响即期购买力,以推后消费。同时,居民储蓄越大,潜在购买力越强,未来的消费需求也越大,未来居民消费率也会越高。消费信贷对居民的消费影响是间接的,作为超前消费,它也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一般情况下,平均消费倾向与居民的消费率成正比关系。即平均消费倾向越高,居民的消费率越高。投资的高低。一般认为,投资与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高意味着消费低,高投资率的代价就是低消费率。国家消费政策。国家的消费政策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居民消费率。
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经济学分析
(一)储蓄与我国居民的低消费1.储蓄对消费的影响。凯恩斯认为:人的储蓄行为,并不是用未来的消费需求来代替今天的消费需求,而只是减少现在的消费需求。而且,人们在预测未来的消费时,大部分根据现在的实际消费量,如果现在的实际消费量减少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未来消费品生产量和消费量。
2.预防性储蓄增加如何影响消费。居民为了防范未来的支出和收入风险,额外增加的储蓄称为预防性储蓄。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主要表现为:第一,降低消费率,就会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当消费者未来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时,预防性储蓄占全部储蓄的比例就会提高,储蓄率就会提高,消费率就会下降。而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消费率的降低就意味着居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的下降。第二,消费的利率弹性下降。利率变化对消费兼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储蓄存款利率降低意味着存款报酬的减少,消费者就会减少储蓄而增加即期消费(替代效应);同时,存款利率降低又意味着利息收入的减少,消费者也可能会因此而减少消费(收入效应)。如果利率下降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利率下降就会对消费形成刺激和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消费者有较强的预防性动机,利率下调的替代效应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增强对消费的作用就正好相反,二者的作用将部分或全部抵消。3.我国近年来居民储蓄额的情况分析。我国居民高储蓄低消费与中国传统文化、消费理念等诸因素有关,加之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促使老百姓不敢花钱,居民储蓄额连年增加,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二)时际选择、借贷约束与我国居民的低消费1.时际选择对消费的影响。人们的消费支出往往小于他们想要得到的消费水平,原因是他们的消费要受到收入的制约。所以,人们面临他们可以支出多少的限制(预算制约)。一般情况下,当人们决定即期消费多少和为未来储蓄多少时,时际选择就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预期,它使消费者的消费不仅要考虑即期消费能力,还要考虑未来消费能力。2.借贷制约如何影响消费。处于收不抵支状态的居民需要通过借贷行为来弥补收支差额。如果不能满足借贷需要以达到目的(借贷制约),人们就会为了减小未来可能发生的借贷约束,降低即期消费水平,增加自我储蓄。3.我国实际分析。高储蓄率意味着低消费支出。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很高,也说明我国居民借贷制约比较普遍。随着改革的深入,借贷约束虽然逐步有所缓和,消费信贷发展较快,但消费信贷市场依然不发达。而消费信贷是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持久性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与我国居民的低消费1.收入的划分及其对消费的影响。弗里德曼认为,居民个人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性收入是收入中人们预期持续到未来的那一部分稳定性收入和平均收入;暂时性收入是收入中人们预期不能持续的那一部分对平均值的随机偏差,它是偶然性的一种收入。而决定人们消费支出的是他们持久的、长期
的、稳定性的收入,而不是短期的暂时性可支配收入。因为短期的暂时性收入会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所以,人们的消费与短期经常变动的收入没有稳定的对应关系。为了保证稳定的、持续性的消费支出,人们实际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保持的持久性收入水平进行消费预期的。在我国,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的预期支出费用增加,即使人们的收入增加是可以预见的,但只要人们不能将未来的收入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会轻易地增加消费。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而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稳定的收入增长会形成可靠的收入预期,从而提高持久性收入的比重,降低暂时性收入的比重,进而提高消费倾向;反之,收入的波动会降低持久性收入的比重,提高暂时性收入比重,进而降低消费倾向。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追求效率引起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各阶层收入构成中,工资等持久性收入比重减少,其他临时性收入比重增加,使居民的消费倾向降低,消费行为趋于谨慎。2.我国居民收入现状对消费的影响。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程度更低。面对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增强,倾向于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的不确定性支付。另外,近年子女教育费用的加大也使居民的预期支出增加,教育储蓄倾向也随之增长。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每年增长的幅度远远超过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储蓄的高增长直接导致了居民消费率的下降。预期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已经促使居民不愿过多消费,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持久性收入如何稳定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首先,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行为,为促进和保障居民消费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继续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城乡公共交通、水利、供水、供电、供热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拓宽城乡市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三,引导居民提高服务消费。树立服务消费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
心健康的理念,鼓励中高收入阶层的居民提高服务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第四,更新消费理念,促进闲暇消费、体验性消费等的发展。最后,改善消费环境,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制定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二)减少居民的流动性约束,扩大信贷消费规模首先,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规范个人资信调查、登记、评估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消费信贷的基础,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用的有无和优劣是能否得到消费贷款和能否得到贷款优惠的前提条件。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减少信贷约束,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拓宽消费信贷领域,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门槛和利率。再次,在扩大信贷消费规模的同时,金融机构一定要做好信贷环节的贷后审查和监督,严防信贷基金“隐身”入市或用于其他投机套利行为,破坏金融市场的稳定。这就要求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立法,使消费信贷行为规范化。第四,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不确定性的支出预期,使消费者敢于接受消费信贷,解除后顾之忧,刺激消费信贷需求。优化消费信贷环境,推广农村消费信贷,为繁荣农村消费市场提供资金支持。最后,金融机构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宽消费信贷空间,培育多类型、多层次的消费信贷机构体系,增加消费信贷品种,使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能充分利用消费信贷方式,尽早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结构,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以促进经济增长。(三)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持久性收入预期努力开拓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和办法,增加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增加城乡居民的就业稳定性,提高居民的持久性收入预期。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尤其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进程。对于农村居民,关键是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出台的各项关于加强和保护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巩固和推广已取得的各项成果,保持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即期购买力,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精神文化消费和服务消费,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华夏出版社,20052.杭斌,申春兰.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居民消费及利率政策效果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3.郑春梅,单迎彬.兼论中国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当代经济,2006(12)(下)4.张静.我国居民跨时期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5)5.2009年中国消费信贷行业研究报告.中华商务网讯,2009.86.郑新立.中国居民消费率降至历史最低.深圳商报,2010-6-9
篇五: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社会投资性支出特点分类消耗性支出满足的是纯公共需求即提供纯公共物品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广分类特点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生产性支出满足公共需求第六章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转移性支出?债务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一行政管理支出概念是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特点社会消费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满足的是纯公共需求即提供纯公共物品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生产性支出特点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满足公共需求
购买性支出
分类
财政支出
(按市场原则分类)
分类社会投资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
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1、概念是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政法机关和外交机构行使其职能所发生的费用开支。行政管理支出反映着国家性质和一定时期政治经济任务的主要方向,决定于国家政权结构及其范围。2、内容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外交支出。3、特点(1)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2)消费性支出;(3)低收入弹性(生活必需品:对其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长);(4)连续性;4、影响国家管理支出的因素(1)机构设置;(2)人员配备:公务员的数量和质量。公务员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组织能力及健康的体魄。(3)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①内部的激励机制即利益诱导机制,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
激励约束机制应建立在科学的内部考核体系的基础之上。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就能够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缩小行政支出的规模。②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正式监督制度:法律、规定监督非正式监督制度:新闻媒体监督、群众举报加强监督的实质,就是增加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政治行政过程中的委托代理成本。健全的监督体系对于降低行政部门的开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无疑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4)其它因素,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行政支出的变化;在国家面临突发事件时(如战争)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在通胀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5、国家管理支出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国家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其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6、国家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一般有以下几种管理方式:(1)全额经费包干。不足不追加,有结余则留用。(2)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3)总额控制,结余上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国际交往活动日趋频繁,于是行政管理支出不断增长。专栏塑料痰盂与价值百万的城管指挥车北京东城区城管大队日前使用价值超过百万元的高科技指挥车锁定了几名吐痰者,除要求他们从地上擦掉痰渍外,每人罚款20元至50元不等。专栏权威期刊曝惊人数据公款消费抵全国20%财政收入
据《学习时报》报道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的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公车改革是建立廉洁政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近几年来,关于公车改革在社会上议论得沸沸扬扬,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公车必须改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至少有公车400万辆,公车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大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以上。与公车消费相联系,据各种资料显示,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二者相加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如果财政收入按30000亿元计算,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近几年来,借培训为名,公费出国几乎成为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一种普遍现象,
有些地区甚至把出国培训搞到乡镇一级,似乎只有出国学习、培训、考察才能学到新观点、新思路、新知识、新的政府管理经验。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的国家财政支出中,仅官员公费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就达3000亿元;2000年以后,出国学习、培训、考察之风愈演愈烈,公费出国有增无减。专栏甘肃玉门:一年财政1亿多搬迁敢花7个亿
10月底,记者在甘肃省玉门市新城区采访时发现,2003年8月,该市花690万元建成才两年的广场,因领导认为标准还不够高,在今年10月份中旬又扒掉地面重新建设,其新建总投资达1500万元。当地群众说,作为一个人口不到19万的县级市,这种做法实在是劳民伤财。
二、国防支出1、涵义是指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事支出。2、内容军队支出;后备役支出;国防科研事业费;防空经费等。3、特点(1)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如果一国国防支出真正以防御为目的,决定其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其国防安全风险的大小,即被侵略的概率和侵略力量的大小。对一国而言,显然这是两个外生变量。对国防服务的供给来说,主要受其国力、财力的支配。(2)资本密集4、制约国防支出的因素(1)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与国防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国防服务的效率衡量是在即定目标下的成本最小化。在国防目标已定的情况下,经费使用的效率越高,国防支出的规模就可以越小,反之亦然。(4)兵役制度。有两种制度即自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5)其它因素如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地域因素。三、社会性支出1、概念
社会性支出,也称事业支出,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其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2、意义(1)教育对社会进步来说意义重大。①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已有的知识是靠教育积累下来的,而新的知识也是靠教育来传播的。②知识是通过教育途径获得的。③教育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④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2)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每次巨大变革,都是以技术变革为直接动因的。(3)卫生、体育等事业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水平,其支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4)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事业支出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水利资源的利用与治理、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具有直接关系。3、特点(1)它是对混合商品中的公共商品部分的成本补偿。(2)其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其不是基本需要,而是一种发展需要)(3)具有部分的投资性质。许多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事业支出已不仅仅是消费,而是一种投资,即社会人力资本投资。4、资金来源社会性支出提供的劳务大都属于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征的产品(准公共产品),因此,这类产品所需的资金应当由财政和各微观经济主体共同承担。因此,其资金来源,实行双重渠道、政府渠道和非政府渠道。
基础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受益对象为全体国民,属义务教育,由政府财政拨款兴办。
教育
非基础教育:属于混合物品,受益对象为部分国民。由政府和个人共同负担。社会公益型按分级管理和受益范围原则,政府补助。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与社会各界出资为辅的筹资机制。少量大研究院、大研究所发展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应建立以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多层次的技术开发服务体系、实行
科研
基础研究型技术开发型混合型
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与社会各界出资为辅的筹资机制。各种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医疗机构经费
医疗卫生
职工医疗保健费用
5、社会性支出的管理(1)定员定额管理。根据各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和工作具体情况来规定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工人数。根据不同的事业单位按其任务、职责规定相应的开支标准。(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①核定收支:指事业单位要将全部的收入及支出统一编列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②定额或定项补助: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按相应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或确定双事业单位的某些项目实行补助。③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指事业单位预算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单位预算由单位自求平衡,增收节支的结余留归单位继续使秀。6、社会性支出概略(1)文教支出①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则:教育市场失灵。第一、外部性。当教育存在正外部性时,市场将导致投资不足。
对个人来说对社会来说
教育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机会成本教育收益:投资者个人未来收入的提高教育成本=私人受教育成本教育收益教育私人收益教育的社会收益:教育的文化效益
国第二、公平。政府对教育的资助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机会的均等,从而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矛盾。第三、未来不确定性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教育投资者不能完全明了教育的所有效用、教育投入与收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其可能产生短视,这必然导致其教育投资的不足。另外,受教育者与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投资不足(如对其接受的教育质量感到不确定的)或投资过剩。②文教支出的对象政府对教育市场的干预一般是根据不同的教育市场失灵程度和矫正目标有选择地进行的。初等教育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提供的是纯公共●义务教中等教育物品,也是典型的“有益物品”,也是实育现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由国家财政提供。●高等教育。有一定程度的正外部性,也有助于实现机会均等,但其
受益内在性增强,受教育者从教育中获得的私人收益的比例更高。因此,由政府和受教育者本人共同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由劳动者、当前或未来的雇主、公共部门三方共同承担。●托幼教育。学前教育,兼具教育和福利功能。政府给予一定的资助。●文化宣传。③文教支出的方式第一、对文教机构的支出●经费拨款。包括全额经费拨款(如公立中小学校)和定额经费拨款(如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政府所属的文化团体、私立教育机构)是对文教机构服务成本中经常费用的一种弥补方式。●专项拨款。如购置固定资产、专项科研经费等。是对文教机构专项费用的成本补偿。第二、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④我国的文教支出教育是最公平的分配。教育提高了人们增加收入、参与分配的机会与能力。从我国现实出发,政府应当将更多财政收入用于教育,通过二次分配,矫正分配不公,培养人力资本,消除社会贫困。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循环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早在1993年2月1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发(1993)第三号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达到发展中国家80年代平均水平。”然而,时间过去了13年,这个目标仍未达到。1994-2005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6%,而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仅为2.2%,在全球20个经济大国中比例最低。实践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教育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也是科技进步的基本前提。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更谈不上科技进步。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世界上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缺乏教育是中国贫困落后、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2)科技支出
①财政支出用于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第一、公共商品或混合商品。由于科学技术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私人部门往往投资不足。第二、未来不确性。这种高风险,使科技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赛市场。第三、有益物品。一项科学技术对人类的作用是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开发出来的。换言之,人们在一开始,并不知道某项科学技术的全部效用。这必然妨碍人们的投资激励。第四、负外部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②科技支出的对象●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普及。这是纯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包括大学)来提供。●应用科学技术的研发。这是一种混合商品,但由于其排它性,大多数应用科研机构都采用市场化管理,财政的责任是为他们提供适度的补助和奖励。●科技市场的管理。科技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专利制度。政府需承担这一制度运行成本。此外,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正当性管理,防止产生负外部性;也需要政府的支出。③科技支出的方式●经费拨款。对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机构的经常费用的拨款。●专项拨款。对专项研究和设备的拨款。●政府奖励。●政府贷款。④我国的科技支出(3)卫生支出①政府介入卫生支出的原因:市场失灵第一、不确定性。第二、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两个方面:●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这容易引发两个问题:一是“道德风险”问题,即投保人因为投保而出现的不像未投资之前那样注意自身保健现象;二是“逆向选择”问题,即在一定的保费水平下,健康状况好的人会选择不投保,而健康状况差的人会选择投保,而保险公司为了维持财务平衡,不得不提高保费水平,而这又会赶走次健康的投保人,……于是保险市场不可能出现均衡。●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这也容易引发市场失灵。第三、外部性。传染性疾病具有负外部性。因此,防疫和治疗传染性疾病是一个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
第三、垄断。医疗市场的垄断有两个方面,一是医疗服务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二是政府或行业协会对医生、医院执业资格认定产业的垄断。这都会导致消费者接受的医疗服务价格偏离帕累托均衡价格。第五、公平。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基本人权,其中,生存权是人权的首要内涵。出于对人权的尊重,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对低收入者进行必要的治疗。②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
为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直接受益支出:属于私人商品,如一般性疾病的治疗。
卫生医疗支出
外部受益支出:属于混合商品。如传染病的防疫,如幼保健。
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卫生保健支出(作为社会福利)医疗保险支出(作为社会保险)
卫生医疗支出
的事业费支出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
③我国的卫生支出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第二节
社会(公共)投资支出
一、公共投资(政府投资)的概念1、公共投资是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公共投资是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和基础。公共投资的目的主要服务于弥补市场失效,维护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目的2、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关系(1)区别公共投资私人投资投资主体不同政府家庭、企业投资目的不同社会福利最大化私人利润最大化投资客体不同公共商品(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私人商品(投资规模小,外溢收益多)周期短,外溢收益少)融资方式不同政府融资自身积累或非政府融资(2)联系:二者是一种互补、互替和互动的关系。
互动是指二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公共投资范围和对象需要随着私人投资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政府是被动的,私人部门是主动的。二、公共投资支出的范围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公共投资不能取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其确定的范围。关于公共投资的范围,理论上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人们崇尚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亚当·斯密把政府的投资限制在防务、司法、公共工程三个方面,即主张政府只提供纯公共商品上。到了20世纪上半期,凯恩斯从其“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出发,主张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积极干预从而将公共投资的范围,扩大到了有关国民经济全面的基础产业和重点产业。从实践来看,不同的国家由于实行的经济体制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公共投资范围也不同。一般来讲,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投资范围大一些;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公共投资的范围要小一些,一般不进入具有市场竞争性的行业。公共投资的范围虽然因各国的国情不同而有差异,但以扶持基础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农业为主的公共投资领域则大体一致。1、确定公共投资范围的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宏观效率,促进社会公平。2、公共投资的范围(1)基础性投资领域(产业部门)(2)农业部门(3)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三、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与投资方式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1、当项目的投资完全不能通过市场收回时,应由财政无偿拨付;2、对于可以采取收费形式部分收回投资的,应采用向社会招标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3、若能全部收回投资,一般由私人部门进行投资,并辅之以适度的政府管制(价格管制、规模管理、质量管制、许可证制等);4、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资;5、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四、基础产业投资1、基础产业的界定基础产业是指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业
各类交通设施: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等各类水利设施各类通讯设施城市公用事业:水电气供给系统、排污系统、城市交通系统等能源工业:煤炭、原油开采、水电、火电、核电等生产基本原材料工业(如钢铁、建材、石化等)
2、基础产业的特征(1)先行性和基础性。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的产业链中居于“上游”环节。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其它部门必需的投入品和服务。(2)不可贸易性。(3)自然垄断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由于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其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这种成本结构使得市场不太可能在一个给定的地区支持超过一个供给者,从而使得唯一的服务供给者成为垄断者。这种由于成本递减而导致的垄断就是自然垄断。自然进入壁垒导致自然垄断。当市场只需一家企业提供全部市场供给,或者说一家企业能比两家或者更多的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全部市场供给时,便会出现自然垄断。自然进入壁垒主要和规模经济相关。某些产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相当大的产量范围内都是递减的,这就出现了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导致垄断。进入壁垒有法律进入壁垒(公共特许权、许可证制度、专利制度)、自然进入壁垒和其它进入壁垒(如垄断企业控制了原材料、核心技术等)。(4)准公共物品性。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3、政府投资的条件(1)必要条件:市场失败①私人部门不愿、不能提供,导致已有的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这是政府对市场的补充。②私人投资导致基础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于基础产业的自然垄断性,私人投资企业如果按边际成本定价,必然出现亏损(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如果按平均成本定价,不符合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取代私人部门投资或对私人以投资实施补贴,这是政府对市场的矫正。(2)充分条件:政府能弥补和矫正市场失败,即有效率与公平。政府投资的效率除了政府投资项目本身的效益评估以外,更重要的是与私人投资效率的比较。而公平与否,则主要取决于投资决策机制。一般来说,决策机制越民主,结果越公平。
五、农业投资1、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①产品贡献;②原材料贡献;③市场贡献;农业生产发展必然导致市场贡献的扩大。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了对农用工业品需求的扩大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增长使农民收入增加,从而导致了对工业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和生产的扩张。④外汇贡献⑤要素贡献。劳动力、资本、土地(2)农业发展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主要表现①农业发展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工业化提供了资本积累的源泉;②为工业化提供了剩余劳动力。(3)农业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的重要因素。农产品出现补缺→通胀→经济波动→社会不稳定2、农业的特殊性。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相比,农业有自身的特殊性。(1)农业面临双重风险: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地理、气候条件及其他诸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农业的生产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2)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所谓蛛网市场,是指在该市场中,商品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取决于该商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对比关系。蛛网市场中的商品具有这样的特点:即需要一定的生产周期才能生产出来,生产规模一经决定,在生产过程之前,不能任意改变。因此本期的农产品价格取决于本期的产量,本期的产量却取决于上期的价格。对农业来说;首先,由于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以及周期长等特点;其次,由于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小;最后,由于农业生产要求在其内部具有转换性(如耕地可以种植不同的作物),农产品供给弹性相对较大,因此,农产品市场属于典型的发散型蛛网市场。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危害农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3)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的资产利用低、资金周期慢,加之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转慢,农产品储运较困难,因而投资于农业往往得不到平均利润。3、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对象
一般说来,以下两个方面应成为政府农业投资的重点:(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①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如防洪灌溉工程、水土保持、风沙防护工程)以及农用电网建设等。②原因:第一,农业生产条件具有公共商品或准公共商品性质,其牵涉面广,投资形成的资产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私人投资者很难对外溢的效用采用收费的方式收回投资。第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所需资金大,周期长、风险高。由于具有这两个特点,私人投资一般不愿进行投资。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这部分投资的责任。(2)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投资农业资源有限→重视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投资农业科研→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4、政府投资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稳定和发展农业的政策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的,并主要透过财政来实现。其基本方式有:(1)稳定农产品价格上年的价格→当年的产量→当年的价格。一方面,只要价格稳定了,产量就可以稳定。另一方面,相对而言,政府稳定价格容易,而稳定产量难,政府实施价格管制或价格,价格调节的成本大大低于生产管制的成本。稳定价格的方式有两种:①价格管制:政府利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直接规定农产品价格,缺点是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使农业的竞争难以提高。②价格平准。政府采用经济手段调节农产品价格水平,如建立农产品价格平准基金及农产品储备制度。当农产品价格低于一定水平时,动用基金,购进农产品以作储备;当农产品价格高于一定水平时,抛售储备以平抑物价。(2)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①对农业投入品实行补贴,如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补贴、财政贴息等;②农业税收政策。
农用工业是低利润行业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为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对农用生产资料实行价格补贴
财政贴息是指财政对某些农业项目的贷款帮助偿还全部或部分利息,它是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其对象主要是一些经济效益差而社会效益好以及从长远来看需要扶持发展的农业项目。财政贴息既弥补了财政资金的不足,又发挥了金融工具的优势。因此,它是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风险能力。②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第三节
转移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概述1、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非理性风险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社保支出主要用于消费环节,目的主要在于扶助社会弱者,实现社会公平。2、社会保障的构成:(1)社会救济:由国家和社会向因残疾、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力量而使维系生命所需要的物质来源中断的那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形式。提供基本生存保障的第一个层次。①对残疾公民提供的部分生活资助。②对残疾军人和军烈属的抚恤和照顾。③对灾区和部分生活困难居民的资助。社会救济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资金全部由财政拨款或社会捐助;第二,受益人的选择性。(2)社会保险:提供日常生活保障的第二个层次社会保险是社会成员因遭遇年老、生病、失业或意外事件而导致收入来源减少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或有关部门获取物质帮助的制度。①养老保险②失业保险③医疗保险④伤残保险⑤工伤保险(3)社会福利:满足人们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高层次的社会
保障措施。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社会组织举办的以全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福利事业,如教育、科学、环保、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的各项补贴,为残疾病人和丧失劳动者举办的各项社会福利设施及服务等。3、社会保障的功能(1)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保护器;(2)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协调社会关系。(3)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调节社会总需求。在萧条时期,失业增加,收入减少,社会保障支出扩大,刺激了消费需求。在高涨时期,社会保障支出减少,抑制了消费需求;4、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有三种(1)现收现付式又称边进边出式,即预先不进行储备积累,完全靠当年的收入满足当年支出的需要。这是一种隔代赡养模式。(2)完全基金式又称储备积累式。这是一种自我赡养模式。(3)部分基金式5、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1)社会保障预算收支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税(费)收入各项社会福利基金收入(包括社会福利彩票发行收入)社会保障预算收入来源国内外捐赠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及利息收入财政预算转入收入国内资产预算转入收入社会救济支出社会保障预算支出范围社会优抚支出社会保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优抚事业费社会安置费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支出
(2)社会保障储备金的合理运用①社保基金在满足当前保障的需要后必须留有结余,从而形成储备
金。目的是为了均衡不同时期的社保费用,保证未来社保费用的支出。②通胀风险的存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社保储备金保值增殖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③社保储备金的投资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④银行存款和国债是社保储备金最稳妥、最适宜的投资项目。⑤也应扩大投资渠道,如用于投资于投资基金和股票等。6、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分析在理论界,通常把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主要指标(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社会保障支出/GDP×100%)。但在实践中往往很难统计出准确的社会保障总支出。本文试图以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初步的分析。(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支出的趋势①总体支出水平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恢复、发展和改革时期,总体支出水平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原来以单位为主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刚刚起步,覆盖范围一时难以扩大,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低。1998年以来,一方面,我国加快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步伐,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各级财政加大了调整支出结构的力度,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大幅度增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稳步上升。详见下表所示。
1980--2002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社会保障年份支出(亿元)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53.9174.1200.1234.3281.8357.4448.1537.94517.84862.45294.75934.571718964.410202.211962.5GDP(亿元)社会保障支出占DGP的比重(%)3.4l3.583.783.953.933.994.394.5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年份
社会保障支出(亿元)1372.51739.92044.92464.52846.53176.33522.54866.9
GDP(亿元)26638.134634.446759.458478.167884.674462.678345.282067.5
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5.155.024.374.214.194.274.55.93
1988198919901991
695.6815.4990.11158
14928.316909.218547.921617.8
4.664.825.345.36
200020012002
5330.66508.67318.2
89442.295933.3102397.9
5.966.787.15
注:(1)表中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以及财政决算有关数字整理。(2)表中“社会保障支出”的口径如下:1998年以前按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全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包括各单位在工资以外支付给职工的保险福利费用、支付给离退休人员个人的保险福利费用以及用于集体的保险福利费用)和《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的“民政事业费”之和作为当年社会保障支出。1999--2002年社会保障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扣除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以外的卫生总费用、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以及企业关闭破产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等。
②社会保障支出随着经济发展而增长。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经济发展速度一般呈“此增彼减”的关系。当经济快速发展时,居民收入水平增长较快,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相应减少,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往往下降;当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或者衰退时,居民收入水平出现停滞甚至因失去就业机会而下降,享受社会保障的人数相应增多,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往往上升。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数不断增加,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则呈现出随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趋势。从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来看,除个别年份外,大部分年份在1左右。1998年以来,由于各方面均加大了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增长率大大高于GDP增长率。详见下表所示。
1980--2002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
社会保障支出按当年价格计算社会保障支增长率(%)13.1614.9l17.120.2526.8525.3720.0529.3217.2l21.4316.95的GDP增长率%出增长弹性7.638.8912.0820.8425.0113.8l17.2524.7913.279.6916.551.731.681.4l0.971.071.841.161.181.32.211.02社会保障支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18.5226.7717.5320.5215.511.5910.938.179.5322.112.44GDP增长率%23.2230.0235.0125.0616.099.695.214.758.997.266.74增长弹性0.80.890.500.820.961.22.098.031.063.051.85
年份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
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注:(1)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GDP增长率按当年价格计算。(2)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弹性为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③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的临时性政策措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对物价管制的逐渐放松,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为了使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受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国家在1984至1988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物价补贴措施,如肉价补贴、粮价补贴、副食品价格补贴等,并相应提高了城镇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20%。1989年底,国务院决定从10月1日起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同时提高离退休人员离退费标准。由于该项增资措施从第二年开始执行,因此1990年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达21.43%。1993年,我国进行了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这一年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达到26.77%。1995年,国务院决定晋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工资档次,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随之上调,同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也按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60%予以增加。因此,当年社会保障支出增长了20.52%。1999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工资水平,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以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保障线”标准也相应大幅度堤高。为保证调资政策的落实,中央财政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转移支付的数额。因此,当年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猛增
至38.17%。2001年,国家再次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增资措施,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也相应提高,同时两次提高了企业离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这一年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达到22.1%。(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国外比较①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总体偏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到90年代中期,大部分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到GD的1/3左右。详见下表列示。
部分数达国家1950—1995年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年份英国瑞典芬兰丹麦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八国平均
195010.69.18
196013.912.812.712.5lO.3813.4
196514.417.513.112.511.21115.819.O14.3
197015.921.113.419.514.71415.325.617.4
197519.526.716.225.818.617.724.127.222.O
198023.533.O2128.726.523.O23.930.726.3
198524.933.523.929.32826.628.831.528.3
199027.134.225.53031.526.726.532.129.2
199529.835.832.732.233.226.832.933.932.2
15.O
20.513.O
注:根据OECDinFigures有关数据整理。
2002年我国人均GDP水平接近1000美元,与上表中所列英国、瑞典、芬兰、丹麦、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1960年的人均GDP相近。2002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为7.15%,与发达国家1960年的支出水平有较大差距,甚至低于当时人均GDP仅458美元的日本。
部分发达国家1960年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我国2002年水平的比较
国家英国瑞典芬兰丹麦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中国年份196019601960196019601960196019602002人均GDP(美元)1363164111101298278345812971345≈1000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13.912.812.712.510.38.O13.420.57.15
注:根据IMF:GovemmentFinanceStatisticsYearbook(2001)和unitedNations:StatisticalYearbook(1965)有关数据整理。
2002年我国与菲律宾、玻利维亚、哈萨克斯坦、伊朗、俄罗斯等国家的人均GDP水平相近,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这些国家相比处于中等水平。详见下表示。
部分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我国的比较
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O.65.58.51.89.67.15
国家菲律宾玻利维亚哈萨克斯坦伊朗俄罗斯中国
年份200020001999200019992002
人均GDP(美元)9889541230822(1999年数据)1150.6≈1000
注:根据《世界经济年鉴》和IMF:GovernmentFinanStatisticsYearbook(2001)有关数据整理。
②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我国在社会保l制度建设方面走的是一条先城镇、后农村,重城镇轻农村的路子。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限于仅全国人口39%的城镇居民,而占全国人口61%的农;居民除了部分享受社会救济外,基本被排除在社会1障体系之外。世界各国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时间及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美国、加拿大在人均GDP超过20000美元后才实行农民养老保险,而德国、波兰、斯里兰卡则在人均GDP分别为1345美元、1822美元和369美元时,将农民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另外,俄罗斯及东欧国家一般均实行全民保险,在制度建立之初即覆盖全体集体农庄的农民。详见下表所示。
部分国家建立农民养老保险的时间反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养老保险建立时间农民养老保险建立时(年)1889194118911937193519271973间(年)1957197119771977199019901994农民养老保险建立时的人均GDP(美元)1345(1960年数据)380210958(1978年数据)7132(1978年数据)21696218426740
国家德国日本丹麦芬兰美国加拿大韩国
波兰斯里兰卡
19271958
19771987
1822369
注:根据《世界经济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我国除了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以外,在城镇的覆盖范围也相当有限。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截至2002年底,全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仅占城镇企业单位及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的46.5%。③资金匮乏。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缴费率为20%左右,而已普遍进入老龄化的欧洲经济发展组织(0ECD)国家的雇主缴费为12%,拉丁美洲、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约为10一12%。如果加上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我国企业缴费率达30%左右(如果考虑住房公积金等因素,企业负担更加沉重)。畸高的企业缴费率直接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引发了企业千方百计逃费、漏费的道德风险。近几年,我国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曲1998年的7.18%提高到2002年的13.41%,(分年度列示如下表)但是,教育、科技、农业以及经济转型等对财政投入的需求较大,今后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在短期内难有大的增长。
1998--2002年全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情况表
1998年数额775177170283146比重7.181.641.572.621.351999年数额1376191180393611比重10.431.451.372.984.632000年数额1632215213479526200比重10.771.421.4l3.163.471.3l
单位:亿元、%
2001年数额2513240267625786595比重13.881.331.473.454.343.292002年数额28612523687741014453比重13.411.181.723.634.752.12
项合计
目
公费医疗经费抚恤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补充全国社保基金
注:表中“比重”为各项支出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3)政策建议①合理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完善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政策不协调、管理不到位、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努力解决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一方面,要吸取20世纪70年代欧洲国家出现“福利国家
危机”的教训,避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过高影响财政经济发展。为此,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财政、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坚持低水平起步,并适度控制待遇标准的增长;另一方面,要保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持必要的增长,尽快建立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使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工资增长率或物价指数挂钩。②努力建立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努力扩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尽快将城镇各类单位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将工作重点转向非单位从业人员,努E力将所有城镇居民全部纳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通过深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改革,进一步放宽乃至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条件,并将进城务工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所占比重,扩大城镇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二是在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确保应收尽收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社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切实减轻单位社会保险负担,以吸引其踊跃参保。三是在鼓励发展补充保险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基本保险待遇水平,以减轻社会保险基金压力。③适时将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从保障公民基本生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考虑,城镇居民和农民都应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各地农村的发展也很不均衡,目前还不具备在农村全面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目前,可在部分发达地区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以养老、医疗和低保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④提高个人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各级财政特别是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切实调整支出结构,逐步退出对一般生产经营性领域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集中度的提高,中央财政在保证各项必要支出的前提下,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备将来之需。此外,为全面反映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建议尽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将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包括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预算。⑤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考虑到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量巨大,企业和财政均难以负担,须大力拓展新的筹资渠道,尽快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缴费为主、以财政补助和其他渠道筹资为辅的社会保障筹资体系。今后可采取积极稳妥地划转部分国有资产、整合政府彩票发行划拨部分收入、开展
多元化投资运营等方式,努力扩大和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较充足的后备基金。二、财政补贴支出1、财政补贴的性质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无偿地对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所实施的财政补助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可用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目的主要在于补偿外部经济,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行。2、财政补贴的分类
按补贴对象按补贴环节对企业的补贴对个人的补贴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消费环节补贴价格补贴按经济性质按补贴方式生产补贴生活补贴现金补贴实物补贴
●农副产品价格补贴:对商业企业的价差补贴。●工矿产品价格补贴●日用工业品价格补贴:如民用煤、课本、报刊、新闻纸)
(政策性亏损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对农业、生产企业的价差补贴。
按政策目的分类
企业亏损补贴:
国有企业大多与正外部性行业有关。企业往往因为承担一定程度的政策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而出现亏损。为了保证企业继续经营。
民居生活补贴:
当社会处于非常时期(战争、恶性通胀),为了保证居民的正常基本生活。
财政贴息(利息补贴):如引进和开发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优质名牌产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税收补贴:是对减税、免税、退税、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措施的统称。
中央财政三年向种粮农民提供515亿补贴新华网北京6月6日电(记者江国成)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6日说,中国近年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切实保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3年来共直接补贴种粮农民515亿元。他在全国财政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上说,自2004年至2006年,中央财政直接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粮食直补资金390亿元,加上2006年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25亿元。从2004年起,在粮食产量连续减产的情况下,为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中国改变了每年向国有粮食供销企业提供巨额补贴资金,间接补贴农民的做法,而向农民直接发放种粮补贴,受到广大粮农的欢迎。
朱志刚表示,中央财政将继续做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工作,继续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今年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142亿元的粮食直补资金和125亿元新增综合直补资金迅速、快捷地发放到农民手中,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3、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1)财政补贴对需求的影响①对消费需求的质量与结构的影响。就需求总量来说,由于财政补贴产生收入效应,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会扩大。但财政选择的补贴方式和补贴对象不同,消费需求扩张的程度就会有区别。就需求结构来说,会产生财政补贴(当财政补贴采用实物补贴时)的替代效应。即消费者会选择消费更多的补贴品和相对较少的非补贴品。因此,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补贴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②对投资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影响由于收入效应,政府对企业的生产和投资行为补贴会增加相应的投资需求;就投资需求的结构而言,被补贴的生产投资行为会相应增加,而未补贴的生产和投资行为在比例上会有所降低。(2)财政补贴对供给的影响①财政对企业产出品的补贴实际上提高了企业生产的补贴商品价格,调动了企业增加生产、增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的积极性,从而直接影响着社会供给总量与结构。②财政补贴对社会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影响,会间接地反映到社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变化上。一是根据需求创造供给的原理,财政补贴对居民消费需求总量与结构的调节为企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动力;二是财政补贴对企业投资需求(或投入品)总量与结构的调节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结构。4、财政补贴的二重性(1)财政补贴的必要性(积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补贴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①促进具有外部经济的部门发展,优化资源配置。②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价格管制,提高社会福利。公用事业属于自然垄断领域,又与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完全由市场定价,垄断企业至少会以高于边际成本的平均成本向消费者销售,这与帕累托最优定价原则相悖。政府对此类企业实行价格管制,要求企业以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向社会成员提供,就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③推行倾斜式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
第一,实行产业倾斜。a、对弱质产业(农业)的倾斜b、对利润率较低的基础产业倾斜。c、对风险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第二,实行地区倾斜。对经济落后地区,投资予以补贴。④平抑产业和价格波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价格波动从而产业波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波动幅度过大,势必会造成动荡。通过对被调整的衰退产业,或长线产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促其积极调整、弱化动荡。⑤促进进出口贸易,增强民族工业竞争力。对出口产品进行补贴(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可以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对进口替代产品提供补贴,可以降低产品的价格,加快进口替代的进程;有选择地实施技术和设备进口补贴,有利于弥补国内急需的技术和设备之不足,加快民族工业的现代化进程。(2)财政补贴失控的消极影响①补贴过多过滥,会造成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②价格补贴(用于消费性支出)过多,积极性支出就会下降,会减缓生产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减少→增加赤字→引发通胀③如果长期、过度使用价格补贴,会严重削弱价格杠杆的作用,造成整个价格体系的紊乱和商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因为毕竟价格补贴掩盖了商品的真实成本、价值。④大量的企业亏损补贴造成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甚至还可能出现以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的现象,助长了经营管理落后和浪费现象。⑤财政补贴的对象、标准、环节和方式选择不当会造成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城乡人民之间的分配不公,从而与财政补贴公平收入分配的初衷相违背。5、财政补贴的合理运用鉴于财政补贴的两重性,我们必须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合理运用财政补贴。(1)合理确定财政补贴的范围和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应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只有在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市场失效或市场波动幅度大的领域,才可适当运用财政补贴这一调节手段,以发挥对市场机制的弥补和矫正作用。为此,财政补贴的范围和项目应限制在以下几方面。
①对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而自身微观效益小的项目和产品。如军工、航天、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等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作为对其外部经济的补偿。②对仍然需要由国家实行价格管制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产品和劳务。如石油、煤炭、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等,可保留适当的财政补贴,以弥补因价格政策造成的企业亏损。③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质产业(农业)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市场风险程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应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予以必要的扶持。④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的进口产品和技术以及进口替代产品等,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以促进对外贸易,调节国内供求,并保护民族产业。(2)严格控制财政补贴的规格和标准。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财政补贴的总规模。有三条原则界限:①财政补贴的总规模应以不影响市场机制在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限。②财政补贴的总规模应以不影响财政收支平衡,加剧财政困难为限度。③财政补贴的总规模应以不挤占其他财政支出,妨碍财政整体职能的发挥为限度。其次,必须严格控制具体补贴项目的补贴标准(以价格同价值的背离程度为依据)上。对生产部门的补贴额=成本额+行业平均利润-出厂价对流通部门的补贴额=购进价格+流通费用+商业平均利润-销售价格(3)科学选择财政补贴的环节某些财政补贴环节的选择,应以其既定的政策目标为依据:如果财政补贴是为了配合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政策,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目标,那么应选择在生产(包括投资)环节进行补贴,以直接调动生产(投资)单位的积极性,改善其生产和投资条件,促进该地区和产业经济更快发展。如对农业生产、高新技术产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补贴,就应主要选择在生产环节,多采用投资补贴、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手段。如果财政补贴是为了配合适度的物价管制,实行稳定物价,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的政策目标,那么就应选择在流通环节进行补贴,以平抑物价,从而达到稳定的目的。如对涉及面广、波动效应大的重要基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粮食、石油等),就选择在流通环节以价格补贴的形式对经营单位进行补贴。如果财政补贴是为了配合收入分配政策,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目标,那么就应选择在消费环节,重点对低收入者提供生活补贴等。
篇六: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影响消费的因素与扩大消费的措施内容
消费与生产
消费与物价
收入分配与消费
关系
如何扩大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决定消费的方式,
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生产力,推
动经济发展
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需加强宏观调控,稳
求;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定物价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①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
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增长也较快
提高居民的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未来收入预期水平;健全社会保障
看好,预支未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人们就会节体系,增强消费者对
制当前的消费
未来收入预期的信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密切__收入差距心;调节社会收入差
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距,维护社会公平
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财政与消费
财政政策影响社会总需求①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
激总需求增长②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税收,抑
制总需求增长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减少税
收
①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与又好
又快发展
的三驾马车,要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
动转变②消费观念与经济发展: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优化出口、投资、消
费的比重
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
角度
阐释
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这是公司经营的航标,但是正确的经营战略要出自高素质的决首要因素
策群,他们必须能把握市场动向,引领市场先机,确立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产品
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现
关键因素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
途径
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质重要因素
量上,它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会给企业带来效益,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市场
遵循价值规律,立足市场消费需求,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遵守市场原则、
与消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利用调控政策赢得发展机遇
费
其竞争运用好兼并、破产手段
他
公司
因
提高经营者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制
素
劳动
承担社会责任,自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者
又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ofrualdinkgwtesc,pbyhm
又快管理创新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
对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形成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等
开放
6.重视就业问题的原因
角度
阐释
生产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
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劳动力促进劳动力不断再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公平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维护
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生产
社
发展
会
内需保障居民收入,拉动消费需求,扩大内需
意
义
资源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小康社贯彻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促使经济发展由
会
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
变
报酬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
个
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人精神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就业形势
①有利形势: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政策机制,为我国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领域。②不利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7.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
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总原则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党和国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8.生产与消费
表现
阐释
举例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特定的产品只有生产出来,才能谈得上对它的消
费,否则就谈不上消费
有了彩电的生产,才有了对彩电的消费
消费方式就是怎样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的问题。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
网上购物;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运用手机游戏
生
式
产
生产决定消
人们消费质量和消费水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消费质
决费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根源于社会生产量和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
定
平
的大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
消
的发展
费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无论消费对象、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总会或迟或早、或多
或少地发生变化
没有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
向往
结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
2
ofrualdinkgwtesc,pbyhm
.
的基
础
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
重视
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消费是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消费,
消
的目的
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物质资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
篇七: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第三章消费支出
本章研究影响消费的因素;介绍凯恩斯消费函数,引入经验结论,说明消费理论的发展;在一期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家庭的跨期决策。
【一】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
消费是指全社会家庭与个人对消费品及服务的支出。宏观总量消费是以家庭消费为基础的,但二者又存在着差异,所以不能简单加总单个家庭的消费而得到总量消费。单个家庭与总体经济的消费行为不同,一是在于讨论整体消费必然会考虑收入分配状况,二是政府税收也将改变整体消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消费有不同的划分。最为常见的是将消费划分为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消费品支出和消费性服务。
1收入
(1)对收入的区分(2)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消费水平与收入成正方向变化。各个经济体的消费差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差异。(3)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还取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变化决定了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价格水平越高,实际收入越低,消费水平越低。如果名义收入在增加,价格水平以更快速度上升,人们却忽视了实际收入下降而增加消费的现象,叫做“货币幻觉”。
3利率
利率对消费的影响源于利率变化会影响当前消费的成本与收益。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1.利率上升将会使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上升,所以人们将倾向于减少消费以获得更多的将来消费,利率上升导致当前消费减少的现象叫利率的替代效应;2.利率的上升会增加家庭的利息收益,使家庭预期收入增加,从而家庭又会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当前消费,这是利率的收入效应。一般观点认为,低收入家庭的替代效应更加明显,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效应更加明显。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比较。
4财富
财富是指家庭的各种资产存量。财富存量越大,家庭消费水平越高。财富对消费的影响机理在于:1.财富存量可以生成收入流量从而影响消费;2.财富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家庭的财富目标与实际财富的差叫“财富陷阱”,财富陷阱越大,消费水平越低,反之相反。(课堂讨论:中国当前家庭财富陷阱如何?为什么?)
5收入分配状况
较高收入的家庭的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家庭有较高的消费倾向。所以,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整体消费水平就越低。
1
【二】凯恩斯消费函数
1消费函数与消费曲线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有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利率、收入分配状况、财富、社会保障、消费风习等。分为收入与非收入两类。反映消费与收入变化关系的函数就是消费函数。用Y代表收入,C代表消费,那么cf(y)设非收入因素所决定的消费为Ca,称为自主性消费,且为常量。b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消费函数:
ccaby
对边际消费倾向b的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定义为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或者增加单位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增量,简称为MPC。MPCC。当△
Y
→0时,MPC=dC。不难理解,始终有0MPC1。
dY
按照凯恩斯主义者得观点,由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单位收入所引致的消费增量是递减的。所以,凯恩斯消费函数是非线性函数。用数学语言表达,即有f′(Y)>0,f〞(Y)<0。还有一种消费倾向叫做平均消费倾向。即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占收入的比率,简写为APC。所以,APC=C。在Ca不等于0下,有APC>MPC。同理,0≤
Y
APC≤1。消费曲线是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图形表示。纵轴代表消费C,横轴代表收入Y。45°线为辅助性分析线,线上的每一点都有消费等于收入水平。可以看出,消费曲线是自主性消费与引致性消费的总向相加。消费曲线与45°线交点所决定的消费水平是=收入的消费水平,即均衡消费水平
2
2储蓄函数与储蓄曲线反映储蓄与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叫储蓄函数。由于储蓄是收入的组成部分,所以收入增加,储蓄增加。设S为储蓄,Y为收入,s为边际储蓄倾向,即增加单位收入所增加的储蓄,简写为MPS。如果收入为0,人们的消费不会为0,所以当收入为0时储蓄减少Sa,刚好等于自主性消费Ca。储蓄函数S=﹣Sa+sY。我们也可以根据消费函数推导储蓄函数。因为Y=C+S,所以,S=Y-C,S=Y-(Ca+bY),即S=﹣Ca+(1-b)Y。当然,(1-b)=s。关于边际储蓄倾向的说明: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单位收入所增加的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MPS=S。当△→0时,MPS=dS。不难理解,始终有0≤MPS
Y
dY
≤1。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由于收入包括了消费与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对于S=﹣Sa+sY,有f′(Y)>0,f〞(Y)>0。还有一种储蓄倾向叫做平均储蓄倾向。即任意收入水平上储蓄占收入的比率,简写为APS。所以,APS=C。
Y
(提问:平均储蓄倾向又叫做储蓄率。你可以对中国与美国的储蓄率进行比较吗)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得到MPC与MPS、APC与APS之间的关系。CS∵Y=C+S,∴+=1,即APC+APS=1;YYCS∵△Y=△C+△S,∴+=1,即MPC+MPS=1。YY储蓄曲线可以用下图表示。
3
【三消费理论的新发展】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但经验结论表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趋于稳定的。对这两种相悖的结论,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理论。1绝对收入假定绝对收入假定由阿瑟.史密蒂斯和詹姆斯.托宾提出。基本观点是: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是从绝对收入角度考察短期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从经验结论看消费倾向趋于稳定是一种长期结论,并且是由非收入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这些非收入因素包括:(1)家庭累积财富的增加。(2)人口的城市化。(3)人口的老龄化。(4)生活必需品范围的扩大。2相对收入假定相对收入假定由杜森贝利提出。人们的相对收入是指不同时期的收入或者同一阶层中不同家庭的收入。家庭的消费水平不仅仅取决于本期的收入水平,也取决于不同时期的收入水平和他人的收入水平。相对收入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是通过“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发生作用的。在杜森贝利看来,长期看,人们的消费与收入变化是线性的,即收入增加,消费将会按照某一固定比例增加。但是,从短期看,收入可能下降。当收入下降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下降,但下降程度较小。所以,长期消费曲线是从原点开始的线性曲线,但短期消费曲线却有正的截距并随着线性的长期消费曲线而渐次推高。消费的这种随着长期收入增加而上升随着短期收入下降而有限下降的现象叫做“棘轮效应”。通常所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这个道理。
上图简要地描述了相对收入假定的“棘轮效应”。从长期看,当收入Y增加时,长期消费趋势线性增加。若收入为Y2,则消费为C2。收入下降为Y1时,消费水平将高于C1的水平。如果长期收入在Y2以上增加,消费由将沿着CL变化。消费的“示范效应”是指人们的消费将会受到同一收入阶层中较高收入家庭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示范效应”往往只发生在相同阶层中,并且是较高收入的家庭的消费示范较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果社会总体消费倾向会被抬高。
4
3持久收入假定持久收入假定由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家庭的消费由持久收入水平决定。持久收入是相当于暂时收入而言的,是消费者可以预期到得长期收入。如果不考虑利率因素,持久收入相当于各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水平。用YP表示持久收入,代表权重,Y和Y1分别代表本期与上期的收入水平,那么持久收入可以写为
Yp=Y+(1-)Y1
考虑到预期因素,则有Ype=Yep-1+(1-)Y预期持久收入实际上取决于实际收入以及预期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偏差。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收入时,CL=Yp,Yp=Y+有将(1-)1Y代入上式,有CL=Y+(1-)Y1。该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1,<1,所以,必然有>,>(1-)。这里,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1-)为每一个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见,从长期看,边际消费倾向大,而从每一个短期看,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所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较为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凯恩斯结论与经验结论相悖。持久收入假定有以下基本结论:(1)人们的消费依存于持久收入而不是当期收入。(2)暂时收入变动引起的消费变动小,持久收入变动引起的消费变动大。(3)政府企图改变人们的消费的政策除非是持久性增加收入的政策,否则是无益的。(提问:一个有前途的学生是否可能会比其他同学更加倾向于多花钱?)
5
4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认为,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比如一生去规划自己的消费支出,而不是在某期的消费由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假设人们的收入来自于劳动收入,人们的一生可以有儿童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三个时期,收入在这三个阶段是波动的。再假设人们厌恶消费的波动,从而倾向于熨平消费的波动,那么,人们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将会是净借方,动用成年时期的储蓄。同理,老年人们也是净借方,将消费成年时期积累的财富。在成年时期,人们的收入达到高峰,他们将偿付过去的债务,并为老年储蓄。如果家庭没有初始财富,也没有遗产,在不考虑政府的作用以及和子女的相互转移支付,那么,人们一生的借方之和必然等于贷方之和。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将收入从年轻以及中年向老年一代进行转移支付的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税的高低,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极大。下图简单说明了人们如何在一生中去根据收入安排自己的消费。
图中,横轴代表时间,1、2、3时期分别代表一生中的儿童少年时期、成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纵轴代表收入与消费水平。可以看出,在1时期和3时期,家庭为净借方,在第2期,家庭为净贷方。人们将平滑地根据一生的收入安排消费水平从而避免消费的波动。当各个阶段的消费是均等的时候,消费就等于持久收入。即
C
1
=1+r
2+rQ1+1+r
2
Q=k(r)W1
这里,W1是一生的财富,所以,消费是财富的倍数形式。如果用Yd代表劳动收入,WR为财富,那么,消费函数可以表达为:C=cYd+rWR(课堂问题:1c与r是如何确定的?2人们为什么要留下遗产?)
6
【四宏观消费理论的微观基础】
1跨时期消费决策凯恩斯将现期消费作为现期收入的函数的假定,与现实状况不一定完全相符。人们在对当前消费与储蓄进行决策时,必然会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偏好和预算约束下进行最优选择。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跨时期消费决策模型。为了简单,我们假定家庭只有1、2两期,分别是青少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家庭没有初始财富,也没有遗产。设利率为r。家庭在1期的储蓄s是收入y与消费c之差。记为是S1=Y1-C1。第2期的储蓄为0,家庭的消费等于可支配收入,所以C2=S1(1+r)+Y2。将S1=Y1-C1代入得C2=(Y1-C1)(1+r)+Y2,整理后得:
Y2C2=Y1+1+r1+r该式为家庭的跨时期预算约束方程,表明家庭一生的消费现值必然等于一生的收入现值。家庭的预算约束线如下图:
C1+
图中,横轴表示第1个时期的变量,纵轴表示第2个时期的变量,AB线为家庭跨时期预算约束线。A、B、C、D、E各点都是家庭的当前与未来收入组合点。如果消费者的两个时期的特定收入组合为(Ye1,Ye2),那么,我们就称E点为禀赋点。显然,禀赋点是有序偶。预算线的斜率为﹣(1+r),在特定禀赋下,利率r的变化将会导致预算线的旋转。如果利率上升,由特定禀赋所决定的当前消费下降,未来消费增加,反之相反。如果禀赋改变,预算线将会移动。(课堂提问:家庭预算线在什么情况下将向右移动?)在明确了家庭预算约束后,我们就可以讨论家庭如何进行消费决策了。假定家庭从每一个时期的消费中都可以获得效用,由C1、C2的组合所获得的效用水平用UL=UL(C1,C2)决定。跨时期消费效用函数的性状与消费理论中任何其他的效用函数相似。并可以用无差异曲线表示出来。
7
(课堂提问:回顾微观经济学中相关理论,对UL线的特点进行说明)在已知家庭偏好与预算约束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消费者如何进行决策才能够使效用最大了。由于预算约束,消费者的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选择必然在预算线上。预算线将与一组偏好线相交,但是只会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在切点上决策当前与未来消费的组合,可以使效用最大。
图中,A点为家庭的选择点。家庭在既定约束下,按照C1、C2组合当前与未来消费。E点是家庭的禀赋点,是家庭的特定当前与未来收入组合。可以看出,对于该家庭而言,在第一期家庭的消费小于家庭的收入。这种情况下,家庭将会形成储蓄,我们称家庭在第一期为净贷方。第二期家庭的消费大于家庭的收入。这种情况下,家庭将动用第一期的储蓄,我们称家庭在第二期为净借方。反之,如果家庭有C1>Y1,那么就必然有C2<Y2,这时,家庭在第一期就为净借方,第二期就为净贷方。同样,可通过下图反映出
将跨时期预算与利率结合,可以研究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尽管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家一直对结论存在着争议。
8
在上图中,如果家庭禀赋不变,利率上升,结果预算线将会以E点为轴点旋转,表现为未来收入增加、当前收入下降。按照最优条件,家庭将会在A′选择,这时表明如果利率上升,家庭当前消费下降,储蓄增加,未来消费增加,动用储蓄,并在第一期由净借方成为了净贷方。利率上升对消费的上述影响的结论不是确定的。下图中可见,若禀赋点在E点,家庭的选择点同样在A点,消费组合为(C1,C2)。如果利率上升,家庭的选择点将在A′点,这时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组合为(C′1,C′2),有C′1>C1,利率上升反而使当前消费增加了。
利率对当前消费与储蓄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结论呢?原因在于利率对消费与储蓄的影响有两种效应:一是利率的替代效应,即利率上升,人们倾向于用储蓄替代消费,当前消费下降;二是利率的收入效应。即利率上升可能增加储蓄也可能减少储蓄的效应。如果一个家庭是净借方,利率上升将会使家庭更加贫穷,从而家庭将会倾向于减少C1和C2,增加储蓄。如果家庭是净贷方,利率上升将会使家庭更加富有,家庭将可能增加消费。所以,利率上升对当前消费与储蓄的影响,取决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比较。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储蓄将会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储蓄将会减少。正如我们所揭示的,对于不同的家庭看,利率对其储蓄行为影响不同。净借方家庭增加增加增加净贷方家庭增加减少不确定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对储蓄的总效应
9
回顾持久收入模型,对于收入负向冲击,将会有三种情况。如果是暂时冲击,即Q下降Q不变,家庭将动用储蓄,C1的下降幅度将小于Q的下降幅度;
1
2
1
如果是持久冲击,家庭将做充分的调整,储蓄率将保持不变;对于预期冲击,即
Q不变Q下降,C1将会下降,家庭将增加储蓄。
1
2
关于企业储蓄与家庭储蓄的关系设家庭的产出分别为Q和Q,家庭从企业获取的红利为DV1和DV2,企12业的两期利润为Pr1和Pr2,企业在1期没有初始财富,2期没有利润留存,那么Bf1=Pr1-DV1=Sf1,DV2=Pr2+(1+r)Bf1,这样就可以导出DV1+DV2=Pr1+
1r
1
1r
P,家庭的预算约束就成为:
r2
C1+
C2C2=Q+Q2+DV+DV2,C1+=Q+Q2+Pr1+Pr2。111+r1+r1r1r1r1r
可以看出,家庭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的总利润流,而不决定于利润合适作为红利分配。如果企业多储蓄,家庭将会少储蓄,如果企业增加红利分配,家庭就会增加储蓄。这种家庭用储蓄的变化对企业储蓄变化进行补偿的现象,在经济学中叫“戳穿了企业的面纱”。在私有解决下,企业为家庭所有,企业利润分配变化不会影响家庭消费抉择。所以,在欧美国家,即使家庭与企业储蓄波动较大,总体私人储蓄率的不会是较小的。“戳穿了企业的面纱”吗)(课堂问题:在中国存在戳穿企业面纱吗?)
2消费的随机游走学说在持久收入假定与生命周期理论中,我们均假设家庭消费依赖于家庭可以对长期收入进行预期。理性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可以运用所以可获得信息对未来做出最优的预测。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总是会根据所获得的新的信息修正其对一生的收入的预期,并根据预期调整消费。所以,消费的变动反映了一生收入的意外变动。随机游走假定认为,如果消费者能够进行理性预期,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收入变化则是不可预期的,这种不可预测的收入变动就是随机游走。当收入出现随机游走时,人们的消费会受到这种游走意外的冲击,消费也就会产生游走,即随机调整。设C为今年的消费,C+1为下年的消费,e+1为游走变量,那么有C1=C+e1。该假设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首先,人们会理性预期收入并决策消费;其次,不可预期的收入变化是存在的,消费可能随机游走;未预料的政策变动可以改变消费,决策者可通过政策改变消费来影响经济发展。
10
11
篇八: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之一———购买性支出之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着重了解社会消费性支出的一般理论,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效益,优化支出结构。具体来说,需要掌握和理解以下问题:(1)了解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2)了解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性质;(3)了解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及我国行政管理费的规模变化和现状。(4)了解我国国防费的规模及其变化和构成;(5)掌握政府在文科卫支出的现状。(6)理解提高文科卫支出效益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消费性支出的项目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消费性支出的项目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式政府提供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理论依据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行政管理费的构成教育支出的提供方
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性的消耗性支出,它
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然而,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即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须的。而且,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公共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社会消费性支出既然是社会的,它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突出的外部效应,因为有这一特点,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提供以及为此而支出的资金的筹措,就要遵循与一般的商品和服务有所不向的另外的一种原则。在财政支出安排上,首先保证这些支出项目必要的支出,是财在财政支出安排上,首先保证这些支出项目必要的支出,在财政支出安排上政工作的基本职责。政工作的基本职责。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公共安全,保证国土和主权不受外来侵犯以及公民的人身安全不受威胁,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政府还必须保证各项社会事业的相应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扩展社会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二、社会消费性支出的项目重点社会消费性支出的项目(重点社会消费性支出的项目重点)为了满足以上的这些社会公共需要,必然形成许多项目而且数量可观的财政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项目中,在国家财政支出项目中,在国家财政支出项目中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还有工交商农等部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还有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等。门的事业费等。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社会消费性支出的规模也有所不同。如前所说,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强调市场的自由竞争,“看不见的手”靠调节经济,提倡“廉价政府”,因而当时的财政支出主要是社会消费性支出,而且支出规模较小,占GDP的比重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强化,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政府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相应地社会消费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世界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从世界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绝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张的趋势,总的是呈现一种扩张的趋势,相对规模在一定发展阶段也是扩张趋势,达到一定规模则相对停滞。当然其中有些项目增长较快,相对规达到一定规模则相对停滞。模在上升,而有些项目增长较慢,相对规模在下降。
第二节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一、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属性将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放在一起讨论,看起来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如果从国家的产生以及国家的基本职能角度来认识问题,这种表面上的不协调就不存在了。国家的产生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前提的,但是,导致国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两条:(1)国家是人类分裂为阶级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的,为此就必须设立公安、司法、经济管理等各类行政机构,因而行政管理费就构成国家支出的基本内容之一。(2)国家一经建立,必须执行的另一项基本职能就是防御外敌侵犯,保卫国家安全,为此就需要建立军队和军事设施,因而国防费也是国家的基
本支出。对内管理国家,对外巩固国防,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从而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是国家的两项基本支出,意思就是说,失去这两个失去这两个职能和两种支出,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职能和两种支出,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以及由这些费用支持的各种活动,究竟对经济产生了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并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说清楚的。对此,我们至少可有三个观察的角度:1)从直接的生产和消费社会()财富角度来看,这两类费用纯属社会财富的“虚耗”财富角度来看,因为,行政活动和国防活动是、非生产性劳动,从而与生产性劳动相对立。就此而论,这两类支出越少越好。2)从财富生产的社会条件看()从财富生产的社会条件看会条件看;国防保护了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安全,行政活动维持了生产与生活的秩序,因而,用于这两类活动的费用又不是在“虚耗”社会财富。3)从社会经济()的循环周转来看,生产是产品的创造,消费则是产品的实现,而且,的循环周转来看,若无消费,生产不仅是一种无内容的概念,而且也不能正常进行。行政活动和国防活动,正是全社会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当社会的消费需求不足以完全吸收掉周期的产出时,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增加,具有增加消费并促进生产的作用;而当社会的消费需求超过同期产出时(供给不足),增加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则具有通货膨胀的效应。二、行政管理费(一)行政管理费的构成(重点)行政管理费的构成(重点)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国家权力机关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包括行政支出
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其中,行政管理费包括党政机关经费、行政业务费、干部训练费及其他行政费等。公安支出包括各级公安机关经费、公安业务费、警察学校和公安干部训练费学校经费及其其它公安经费等。国家安全支出包括安全机关经费、安全业务费等。司法检察支出包括司法检查机关经费、司法检察业务费、司法学校与司法检察干部训练经费及其他司法检察费等。交支出包括驻外机构外经费、出国费、外宾招待费和国际组织会议费等。按费用要素区分,经费、出国费、外宾招待费和国际组织会议费等。按费用要素区分,行政管理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行政管理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二)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二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行政管理既然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行政管理费当然不可能从财政支出中完全消失,甚至它的绝对规模不断增长也带有必然性它的绝对规模不断增长也带有必然性。我它的绝对规模不断增长也带有必然性们不妨对行政管理费包含的几项支出做些简略分析。行政支出的增加显然是党政机关扩大的结果,原有机关的扩大和机关新设,都会使机显然是党政机关扩大的结果,原有机关的扩大和机关新设,关经费——“人头费”和行政业务费——“办公费”增加。关经费——“人头费”和行政业务费——“办公费”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如果确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认这是一种趋势,那么,行政支出行政支出的增长就有一定的必然性。公安、行政支出司法、检察、安全支出是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社会交往的规模日益增大,城市化”的浪潮不可遏止,可能难“城市化”的浪潮不可遏止,免导致犯罪和违法事件以及经济和社会纠纷增多。免导致犯罪和违法事件以及经济和社会纠纷增多为了保证社会在法制的轨道上有秩序地运行,用于维持秩序的机关的增大以及相应的经费的增长也是不可避免的。国际交往也会随经济发展和外事活动的频繁而增多起来,于是,驻外机构的费用,迎来送往的支出也将呈不断繁而增多起来,于是,驻外机构的费用,
增加的趋势。“公共支出不增加的趋势。将上述各方面总括起来看,不得不承认,断增长”如果不是规律,至少是一个实践可以证实的事实。然而,行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额是增长的,但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政管理支出的绝对额是增长的,势,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如此。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如此。(三)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和现状我国建国之初,“一五”至“四五”期间,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非但没有做到继续下降或维持原有的相对规模,而是出现相反的趋势:行政管理费在各项支出中增长的速度最快,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上升(见表)。行政管理增长变化分析表()行政管理增长变化分析表(%)年份
19781980198519901995199619971998
项目
行政管理增速财政支出增速
13.333.0
16.7-4.15.4
4.317.86.5
15.819.619.39.29.817.816.312.813.1
9.3
16.7
16.316.912.312.3
行政管理占财4.4政支出比重
若干国家行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1995)国家行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国家行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国名中国印度韩国泰国美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
行政支出占GDP比重1.49(%)
1.1490.822
1.7082.134.6672.969
2.482
从表中可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的增长速度,大部分年份都是超过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是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一个项目,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78年的4.37%上升到1995年的12.79%。由此看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急迫要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与之相适应,精简机构,压缩党政人员编制,加强行政管理费的管理和约束,提高行政经费的效率,是经济改革的内在要求。(四)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重点)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重点)行政管理费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
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因而规范行政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
管理费的规模以及加强管理必须从多方面着手。从长期观察,前两个前两个因素与行政管理费规模应呈正相关和比较稳定的关系;对资源因素与行政管理费规模应呈正相关和比较稳定的关系否则,配置和收入分配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行政管理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大体维持在1.5%左右,而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直到1997年才开始趋缓。在一般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的弹性系数(行政管理费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率)理应维持在0~1之间,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年份在1以上,1980年财政支出是负增长,行政管理费却增长16.7%,1992年弹性系数高达2.24,1994年高达1.46,如果联系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0%左右下降到1995年的10%多一点来思考,那么,
行政管理费占GDP的比重仍然能维持在1.5%左右,则鲜明地凸现了行政管理费的膨胀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这意味着政府从GDP中集中的份额越来越少,而在集中越来越少的份额中用于行政管理费的份额却越来越大,从而必然挤占实现其他财政职能的财力,特别是相对减少了建设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的财力,削弱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政府职能范围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与行政管理费的使用效率有直接关系,那么,直接关系行政管理费是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的,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机构设置的多少,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多少,自然是决定行政管理费规模的关键因素。从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来说或许还应有多一层的考虑。传统体制的弊端之一,就是政府干预过多;与此相应,就是行政机构过于庞大。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扭转这种状况,然而,实际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例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关的若干机构在扩大或者增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关的若干机构在扩大或者增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关的若干机构在扩大或者增设而那些已与新体制运行不那么协调的机构却得不到有效的压缩,新旧而那些已与新体制运行不那么协调的机构却得不到有效的压缩,迭加的结果,自然是行政支出的增加。迭加的结果,自然是行政支出的增加。行政管理费理应向公用经费倾斜,行政管理费理应向公用经费倾斜,但我国的公用经费缺乏明确的界定,预算约束软弱,且不说人员、车辆、会议、电话等开支的增幅过快,而且搀杂某些变相的公共消费,诸如公费旅游、公款吃喝等。行政机构和人员队伍庞大,政企不分,经费增长过快,滋长了官僚主义,助长了不正之风,给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人口众多,行政事务繁杂,在传统体制下,事无巨细,政府
包揽过多,而当前又处于转轨过程中,所以行政管理费的控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参照各国的经验,可行的办法是,对行政管理费支可行的办法是,可行的办法是出的绝对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出的绝对规模或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规定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部门对之施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并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审计部门对之施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三、国防费(一)我国的国防政策保卫国土和国家主权不受侵犯,也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国防费也不会从财政支出项目中消失,因而保证国防支出是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能。一国国防支出规模是同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和该国的国防政策直接相联的。中国始终奉行防御的国防政策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中国始终奉行防御的国防政策。中国始终奉行防御的国防政策际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中国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中国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坚持和发展人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民战争的思想。中国国防的目标和任务:民战争的思想1、2、3、4、巩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二)我国国防费规模及其变化和构成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国防支出的增长及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其占财政支出比重变化的特点是波动较大,而且没有一以贯之的增减
变化趋势。我国国防支出增长及其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的变化情况(见教材107页)我国国防支出,“六五”“七五”时期曾一度趋减,、“八五”时期有所回升,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目前维持在9%左右。国防支出增幅及国防支出增幅及其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波动,显然与国际局势密切相关。其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波动,显然与国际局势密切相关。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虽已尘埃落地,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热战”虽已停止,“冷战”则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处在这样紧张的国际环境中,各国自然都要做好准备。准备侵略也罢,准备反侵略也罢,总之都在磨刀霍霍地搞军备竞赛,军费支出自然居高不下。60年代末期以后,虽然局部战争仍然存在,但战争的危险毕竟日趋减少,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发起了几次规模较大的裁军活动,国际形势大趋缓和,因此,世界各国的军费支出大都相对减少。
关于国防费的合理规模,显然是需要从国际与国内形势进行战略性思考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当然,其中也有一定的可遵循的规律性。近年来,理论界发展起一门叫做“国防经济学”的学科,对这个问题有所研究。国防的目的是保卫国家不受侵犯,侵犯之敌或可能的侵犯之敌位于何方,可能动员的侵犯力量有多大,有效地遏止这些侵犯所需的军事力量要有多大,都是可以估计出来,而且是可以量化为若干指标的。这就为确定国防费奠定了基础。一国可以首先确定所需的军一国可以首先确定所需的军事打击力量规模,事打击力量规模,然后为此制定军事措施计划,然后为此制定军事措施计划,再为执行各个计划项
目拟定各种可以替代的实施方案,对各个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比目拟定各种可以替代的实施方案,较,选定成本最小而效益最大的方案,最后,根据被选定的方案所需选定成本最小而效益最大的方案,最后,资金,编制国防支出的预算。——方资金,编制国防支出的预算。这样一种制度,一般称为“计划——方“计划————预算。这种制度最早由美英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预算”案——预算”用。很多学者认为,上述制度可以广泛运用于军费预算上:(1)可用于重大军事行动的资源配置,例如,面对核战争或常规战争,面对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如何安排支出最有效率;(2)在战役安排上,可用于进行军事配置,如选择作战武器、军事基地、作战人员、供应通道、通讯联络系统等;(3)用于安排各种武器和军事工程的研究和发展。比较这三种用途,前两种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只能预算出约数,后一种则可较精确地实行。尽管这一制度尚有缺陷,但它毕竟为制定国防预算提供了若干可以遵循的规则。(三)国际比较1997年度中国国防费与部分国家国防费比较单位:亿美元韩国家国防费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国2671.816035636743017298中国
美国国防支出一览表单位:十亿美元国防支出/国防支出/国防支出/国防支出/GDP年份国防支出联邦财政支(%)出(%)1980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43.981252.748281.102288.433290.361303.55295308.9296.5287.5277.3267.92426.728.428.727.326.622.624.621.521.419.418.75,66.46.76.46.05.85.76.25.95.75.55.4
第三节文科卫支出一、文科卫支出的经济性质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当然这并不说明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已经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马克思至少提出过两种划分标准。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凡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皆为生产劳动;除此之外的一切劳动,皆为非生产劳动。根据这一标准,投入文科卫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因为它们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在从事这些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还需消耗物质财富。与此相适应,用于文科卫事业的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但是,对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还可以有另一个观察角度。拿科学研究来说,如果企业购买科学研究的成果或索性直接安排一部分人从事科学研究,并且立即将研究的成果用于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或用于改进这三种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那么,这种科学研究是生产性的。如果作为消费者的个人购买科研成果或自己从事科学研究,并且不对生产要素及其结合方式产生影响,那么,这种科学研究是非生产性的。对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也可以做类似的分析。如果以此为标准,用于文科卫支出,有相当的部分则属生产性的。文科卫支出究竟是生产性的还是非生产性的,我国理论界曾有
过十分热烈的争论,至今恐怕还不能说已经得出了明确的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结论。本书不拟对这个复杂的理论问题费大多的笔墨。我们这里沿用目前国内各种统计文件普遍采用的做法,我们这里沿用目前国内各种统计文件普遍采用的做法,将文科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但是,在做这种归类的时候,需要强调三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点:(1)将文科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范畴,只有某种静态的、相对的意义,它只是说,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做出明显的贡献;(2)从动态的、绝对的意义上说,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并改善三者的结合方式,新的世纪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对物质财富生产的贡献将越来越大;(3)将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计入非生产性一类,其实际意义,只是要求社会在安排全部国民收入的用途时,应全面考虑生产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让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占一个适当的比例,并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GDP的增长,要让这一类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甚至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由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无不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支出规模越来越大。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中也充分反应了文科卫支出数额不断增大的趋势,
文科卫支出增速及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见教材111)二、教育支出(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重点)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重点)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通过宪法对初级教育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也是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经费。至于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经费。至于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而教育所提供的利益是内在化和私人化的,一个人受到教育,就会减少另一个人的受教育的机会,而教育所提供的利益——找到较好的职业,享受较高的收入,则基本上由受教育者自己占有,所以,教育这种需要实质上只具有准社会公共需要的性质。因此,按照公共物品理论,义务教育以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属于混合物品。应该由政府和享受教育的人们共同分外的高层次教育属于混合物品。担。但从实践上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但从实践上看,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原因是:(1)当今社会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是来源于教育。(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完善。(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教材:113页)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教材:(三)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及效益(教材:115页)我国教育支出的结构及效益(教材:教育支出的结构是指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支出的结构之间的分布。三、科学研究费支出(一)科学技术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贡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二)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科学研究是可以由个人或某一集体去完成的,一般他说,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可以有偿转让,但有一些情况会使这种买卖十分困难。科学研究是为社会共同需要的,但由于一部分科学研究的成本与运用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利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所以,用于那些外用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基础科学)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基础科学)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则可由微观主体承担。则可由微观主体承担。我国除直接投入外,还通过政策手段鼓励和带动民间科技的投入:如提高折旧率、税收优惠、提高企业应税所得的扣除比例、财政贴息等。我国科学研究支出占相关指标的比例科学研究支出占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亿元)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02.59112.57113.79121.12127.87139.12(%)5.125.115.034.864.534.51值(%)1.141.100.950.810.760.75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189.26255.61268.25301.88327.00368.00
5.064.864.634.424.124.00
0.710.650.580.520.480.50
(三)国际比较1990年研究与开发开支占GDP比重国家日本韩国台湾地新加坡区2.91.91.70.90.7中国大陆
1992年研究与开发开支占GDP比重国家日本2.96德国2.57美国2.56意大利1.4中国0.71
1997年研究与开发开支占GDP比重国家日本3韩国2.1美国2.9德国2.8印度0.8中国0.6土耳其0.8
结论:比重低。研究资源分布不合理,结论:总量占GDP比重低。研究资源分布不合理,即科技人才及经费主要分布在专业科研机构和学校;企业分布则严重不足。而这及经费主要分布在专业科研机构和学校;企业分布则严重不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
四、卫生支出政府提供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理论依据(重点)(一)政府提供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理论依据(重点)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如安全饮用水、传染病与寄生虫的防范和控制。公共卫生信息提供的外部效应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公共卫生的政府提供。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公平的收入分配。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公共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二)我国卫生费用的提供情况及国际比较(教材121页表4—我国卫生费用的提供情况及国际比较(—11))五、加强管理,提高文科卫支出的效益加强管理,1、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传统体制下各项事业基本上由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政府包办,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换和行政事业体制改革一时还不能完全到位,一方面,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还没有根本
改变,形成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财力有限,使用分散,急需兴办的重点事业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发展。如前所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但这样的一个理论原则在实践操作上的具体化,还有许多复杂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通过实践逐步规范。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进行合理的划分,明确哪类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进行合理的划分,事业单位理应由财政基本保证的,哪类单位是应由财政给予部分补助事业单位理应由财政基本保证的,的,哪类单位是要最终进入市场,走企业化的道路。同时要制定相应哪类单位是要最终进入市场,走企业化的道路的配套措施,比如对企业化的事业单位给以必要的政策支持等。2、改革和完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经国务院批准,自1997年开始对事业单位实行新的财务制度。新的财务制度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即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具体规定。其中,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整个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中最基本、最高层次的法规,是所有国有事业单位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依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具体规定。3、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形式。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办法,是依据经费自给率的大小,划分为全额管理、差额管理和自收自支三种管理形式,同时规定“两个过渡”,即全额管理单位逐步向差额管理单位过渡,差额管理单位逐步向自收自支管理单位过渡。这种管理办法执行多年,在一定时期内对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它的弊端日益明显。主要是三种管理形式的划分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实际,不够科学,不够合理。针对这种情况,
新的管理形式改为“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额补助,超支不补,新的管理形式改为“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办法。根据该办法,财政部门将依据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发留用”办法。展计划、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确定不同单位的定额或者定额补助标准;补助数额一经确定,一般不再调整,各单位的预算规模由各单位根据自己的资金来源,事业发展需要自行确定,自求平衡。4、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办法。定额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它为合理分配资金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过去经费分配一向采取“基数加增长法”“基数加增长法”,这种办法,基数在分配中起决定作用,而且基数定终身,不考虑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分配不公和效率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新的分配办法是在定额管理的基础上,新的分配办法是实行“零基预算法”实行“零基预算法”,即打破原有的基数,经费分配从零开始,重新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任务、收支情况、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等因素,对单位的支出进行量化分解和分析,通过制定科学的定额来确定经费的分配。5、多种形式发展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收支统一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文教科学卫生发展形式和经费来源渠道逐步打破了国家包办的格局。在发展形式方面,各地涌现了民办的学校、科研机构、文艺表演团体、医疗机构,以及与企业横向联合、与外商合资合作等各类发展形式。在经费来源方面,已初步形成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集资的格局,社会集资、金融贷款、横向联合、捐赠和赞助以及引进外资等收入来源呈不断增长趋势。然而,在经费收支管理方面,过去
财政部门只侧重于政府拨款及其支出的管理,忽视对单位自身组织的收支管理,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而主管单位收入的部门,又不管单位财务和预算内拨款,于是形成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脱节,滋长铺张浪费之风,损丧资金使用效率。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现行现行管理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将所有的全部收入,即包括预算内拨款、管理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将所有的全部收入,即包括预算内拨款、预算外收入以及其他各类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预算外收入以及其他各类收入统统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建立全面反映单位全部收支及财务活动的新型的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应当说,这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和突破。
妈妈新开了个淘宝店,妈妈新开了个淘宝店,欢迎前来捧场
妈妈的淘宝点开了快半年了,主要卖的是毛绒玩具、坐垫、抱枕之类的,但生意一直不是很好,感觉妈妈还是很用心的,花了不少功夫,但是就是没有人气,所以我也来出自己的一份力,帮忙宣传一下。并且妈妈总是去五亭龙挑最好的玩具整理、发货,质量绝对有保证。另外我家就在扬州五亭龙玩具城旁边,货源丰富,质量可靠,价格便宜。欢迎大家来逛逛【扬州五亭龙玩具总动员】99toy.taobao.com
篇九: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单选题1、若一种商品的消费量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一般来说,该商品是(D)。A、正常品B、奢侈品C、必需品D、低档品
2、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卖者为增加收益,应该(A)。A、适当降低价格B、适当提高价格C、保持价格不变D、先降价后提价
3、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刘先生最终购买了X和Y两种商品。已知X商品的价格为2,Y商品的价格为1。此时,刘先生消费X获得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他消费Y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B)。A、1B、15C、30D、60
4、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企业的边际收益线(A)。A、右下方倾斜B、右上方倾斜C、平行于横轴D、不能确定
5、一般来说,下列投资方式中风险最大的是(D)。A、银行存款B、共同基金C、政府债券D、股票投资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其阻力(A)。A.较大B.较小C.相当D.依情况而定
7、当社会失业率超过临界点,政府将采用(C)进行调节,以求得社会安定。A.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B.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C.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D.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8、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A)。A.商品B.资本C.人员D.技术
9、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A)。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B.技术水平的差异C.产品品质的差异D.价格的差异
10、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B)。A.零进口关税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C.禁止性关税D.禁止性关税以上
11、劳动力在各国间的流动通常会使劳动力流入国(A)。A.财政总收入增加,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B.财政总收入增加,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C.财政总收入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D.财政总收入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下降
12、人员变革的主要方式不包括(D)。A.改变职工在组织中的作用B.对职工进行培训C.改变人员结构D.裁减职工
13、确立企业在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结构,这是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要素中的(B)。A.计划B.组织C.指挥D.协调
14、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C)。A.战略管理B.现场管理C.组织协调D.开拓创新
15、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一条船不能有二个船长"。从管理的角度看,(B)的解释最恰当。A.在领导班子中如果有多个固执己见的人物最终会降低管理效率B.对于需要高度集权管理的组织不能允许有多个直线领导核心C.一个组织中的能人太多必然会造成内耗增加从而导致效率下降D.组织中不能允许存在两种以上的观点,否则易造成管理混乱
16、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B)A、问题必须得到回答;B、必须进行选择;C、除了富翁以外所有人必须进行选择;D、政府必须配置资源;
17、假设美国增产1000吨小麦将减产500吨钢,而加拿大增产1000吨小麦将减
产1000吨钢。则我们可以说:(C)A、加拿大在小麦生产上有绝对优势;B、美国在小麦生产上有绝对优势;C、美国在小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D、美国在钢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18、如果滑雪票和滑雪课是互补品,那么滑雪票的价格的上升将会:(A)A、向左移动滑雪课的需求曲线;B、向右移动滑雪课的需求曲线;C、向左移动滑雪课的供给曲线;D、向右移动滑雪课的供给曲线;
19、能够运用所有的已知信息建立预期被称为拥有:(D)A、近视期预期;B、适应性预期;C、理性预期;D、内部人预期;
20、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公共利益能通过以下何种方式而被最好地促进?(C)A、政府对经济的管制;B、好心市民的善行;C、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D、对历史悠久的传统的坚持;
21、非工资收入的上升总会导致:(B)A、通过替代效应降低了劳动供给的数量;B、通过收入效应降低了劳动供给的数量;C、通过替代效应提高了劳动供给的数量;
D、通过收入效应提高了劳动供给的数量;
22、下列各项哪些是实际投资?(C)A、优先股;B、共同基金;C、购置新工厂;D、银行账户;
23、根据替代原则,(B)A、边际成本在平均成本的最低值处与其相等;B、一种投入的价格提高会导致厂商用其他的投入来替代;C、一种投入的价格下降会导致厂商用其他的投入来替代;D、若厂商不知其边际成本线,可用平均成本线代替;
24、如果具有U型的短期平均成本线的厂商通过工厂数目翻番而使产量翻番,且平均成本不变,那么长期供给是:(A)A、完全有弹性的;B、完全没有弹性的;C、向上倾斜的;D、向下倾斜的;
25、“边际成本等价格”是下列哪种市场结构的利润最大化原则?(A)A、完全竞争;B、垄断竞争;C、垄断;D、寡头;
26、当一行为的社会边际成本超过它的私人边际成本时,(B)A、应对其提供津贴;
B、应对其征税;C、应使其不受法律保障;D、A或B;
27、垄断造成的净损失是:(D)A、垄断的消费者剩余与竞争市场的消费者剩余之间的差额;B、垄断利润量;C、成本的增加造成的管理松懈;D、垄断的消费者剩余与竞争市场的消费者剩余之间的差额减去从消费者到垄断者的转移。
28、负债不影响厂商市场价值的结果,(C)A、是对公司融资的精确描述;B、如果公司经理懂经济学就是对的;C、没有精确描述公司融资;D、仅在垄断产品市场中是正确的;
29、假设劳动供给是无弹性的,工薪税的影响是:(C)A、降低工资,其数量为工人支付的数量;B、降低工资,其数量为雇主支付的数量;C、降低工资,其数量是纳税数量,不管谁支付;D、工资不变;
30、实际利率上升的收入效应使储蓄者(A)A、减少储蓄,因为他们更富有,从而想消费更多;B、增加储蓄,困为未来的消费更便宜;C、减少储蓄,因为他们能以更少的储蓄达到目标;D、增加储蓄,因为他们更富有,希望将来消费更多;
31、某国家的财政资料如下,单位为十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4000
转移支付
500
企业所得税
50
社会保障
200
间接企业税
210
个人税
250
未分配的企业利润
25
折旧
500
获得的境外净收益
0
则国民收入(NI)为:
(1)3500;
(2)3290;
(3)3515;
(4)3265。
答案(4)。个人收入(PI)减去所得税等于个人可支配的收入(DPI或DI),
3515-250=3265。
32、以下关于经济制度及分配的说法,哪一个是最不真实的:(1)封建制度由于交易壁垒和金属等价物稀少不利于大规模的交换,所以必将
被替代;(2)以计划和控制为特征的公有制制度由于中央部门决定产品的生产和定价,
所以效率很高;(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品的生产反映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并且单位产品的
生产成本最低;(4)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比公有制有效率,部分原因是由于私人掌握着企业和
资源。答案(2)。(2)中关于公有制是有效率的说法是四选项中最不真实的,其它三个内容的说法是正确的。
33、由于多使用了某个变动因素一个单位而导致的产品总量变化被称为:
(1)平均产量降低的点;(2)边际实物产品;(3)回报降低假定;(4)边际成本。答案(2)。选项2中边际实物产品是本题所问的答案,(1)和(3)不符合本题描述的条件,(4)说的是边际成本。
34.包括国内与国外之间实物产品买卖在内的国际贸易余额被反映在:(1)资本账户余额;(2)中央银行的政府储备;(3)政府的筹资账户;(4)流动账户的交易余额。
答案(4)。
35.ABC公司决定发行200000美元的商业票据以满足其短期资本需要,该票据6个月期、2%的发行折扣,相关法律费用为5000美元,交易费用为1%。该票据实际年利息成本为:(1)11.5%;(2)11.0%;(3)11.6%;(4)8.5%。
答案(3)。票据的成本÷筹措到的实际资金×2=(5000+4000+2000)÷(200000-11000)×2=11.6%
36.ABC公司下一年度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成本分别为212000000和132500000美元,未来年度的预计利息率为5%。假如存货周转率从目前的每年8次提高为10次,则预计可以节约的成本为:(1)165625;(2)0;(3)331250;(4)81812。
答案(1)。预计节约的成本就是节约的资金乘以利息率。现在的周转额是13250000÷8=16562500,假设的周转额为132500000÷10=13250000,节约的资金为(16562500-13250000)=3312500,乘以5%,等于165625美元。
37.ABC公司预计未来年度销售收入为40500000美元,其中80%可能为赊销,销售政策为“n/30”。ABC公司计划放宽赊销政策,以提高20%的销售量,平均收款期从30天增加到40天。则该公司在360天内预计放宽赊销政策可以提高应收账款余额为:(1)540000;(2)2700000;(3)900000;(4)1620000。
38.当公司面临资本需要时需要在若干种筹资组合方案中进行选择,为了增加资本同时保证每股收益最大化,公司需要:(1)权益资本和负债同比例增加,以保持稳定的资本结构和保证投资者信心;(2)选择负债大于权益资本的方案,虽然负债会增加利息成本和风险等级;(3)选择权益资本大于负债的方案,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并且避免利息费用;(4)不分配股利以运用自有资金,这样可以避免负债带来的利息成本和风险,
以及由于权益资本增加带来的每股收益的降低。答案(2)。因为新增负债不会提高发行在外的股份,并且利息可以抵税,所以负债应该是筹资首选方案,虽然由于固定成本需要补偿而导致杠杆提高,从而产生额外的风险。但是,其他方案风险更大。
39.如果1000美元的债券卖了1125美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一、市场利率高于债券的票面利率;二、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三、债券的票面利率等于市场利率;四、债券溢价销售;五、债券折价销售。
(1)第一种和第四种说法;
(2)第一种和第五种说法;(3)第二种和第四种;(4)第二种和第五种。答案(3)。如果债券市场销售价格高于票面价格,该债券的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并且该债券溢价销售。(1)和(2)都是错误的,因为市场利率低于债券的票面利率。
40.管理的三个功能被定义为协调人际关系、信息交流和决策,这些功能都需要不同的实现手段。为了完成信息交流的功能,管理者最可能采用的实现手段是:(1)解决下属之间的冲突;(2)鼓励雇员提高产品产量;(3)参加某个新产品的剪彩仪式;(4)浏览行业报告以保持同步发展。答案(4)。浏览行业报告是管理者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1)是管理者决策的例子,(2)和(3)是管理协调人际关系的例子。
多选题
1、一颗钻石比一加仑水卖的价钱更高,这是因为:(ABCD)A、奢侈品总比必需品卖的价钱更高;B、只有一小部分人需要钻石,而所有人都需要水;C、总的钻石使用价值超过了总的水的价值;D、总的钻石开采成本超过了总的水的开采成本;
2、逆向选择:(ABCD)A、是保险公司仅对单个客户的风险情况掌握信息的后果;B、意味着买保险的往往是高风险的人;C、使得低风险者不会买高保费的保险;D、使得高保费下,买保险的顾客中出事的人增多;
3、在长期,(AB)A、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短期需求的价格弹性;
B、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短期需求的收入弹性;C、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短期需求的价格弹性;D、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短期需求的收入弹性;
4、如果利息率下降,那么替代效应将:(CD)A、鼓励人们在未来更多地消费,因为将来消费的相对价格下降了;B、提高储蓄;C、降低储蓄;D、鼓励人们在将来更少地消费,因为当前消费的相对价格下降了;
5、如果利息率上升,那么对储蓄的人们来说,收入效应:(BD)A、鼓励人们在未来更多地消费,因为将来消费的相对价格下降下;B、导致了人们在现在和未来都愿意消费更多的数量;C、提高了储蓄;D、降低了储蓄;
6、固定成本:(AB)A、是与固定投入相应的成本;B、不随产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C、包括对某些可变要不的支付;D、上述各项;
7、下列各项,哪一项不正确的?(ABCD)A、会计成本总是大于经济成本;B、经济成本总是大于会计成本;C、会计利润总是大于经济利润;D、经济利润总是大于会计利润;
8、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劳动的供给不取决于:(ABC)
A、产品价格;B、工资;C、利率;D、上述各项皆不是
9、下列哪一项需要一般均衡分析?(ABCD)A、公司的所得税;B、对外国投资的禁令;C、国内销售税;D、取消贸易限制;
10、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程度由(AB)决定。A、行业中的厂商数目;B、厂商的产品与其竞争以手的产品的差异程度;C、资本存量的大小;D、可变成本曲线的最小值;
11、限制性做法限制竞争。其中包括:(ABCD)A、维持转卖价格;B、排他经营;C、纵向限制;D、横向限制;
12、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BCD)A、竞争会将不进创新的厂商逐出市场;B、竞争通过减少可用于资助与开发的利润而阻碍了创新;C、竞争使厂商仿效发明而侵占了报酬;D、竞争明确了获得利润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创新和获得市场力量,以激励研究与开发;
13、下列哪些项涉及逆选择?(CD)A、消费者有时会犯错误,选择次品;B、消费者可能找不到价格最低的供应商;C、当价格下降时,旧车中次品车的比重增加;D、当汽车的保险费用增加时,那些不大可能碰到事故的顾客会退出市场;
14、当顾客不具备关于价格的完全信息时,存在着价格分散性,这意味着:(AC)A、同一商品以不同的价格出售;B、搜寻的成本减少了贸易所得;C、顾额会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D、上述各项;
15、如果雇主无法观察各个工人对产出的贡献,他可以,(AB)A、监督一个工人的努力;B、支付高工资、提高工人被解雇的损失;C、建立计件工资制度;D、以上都是;
16、失业的成本包括:(ABCD)A、经济资源使用不充分;B、失业者的个人困难;C、高失业社会的经济问题;D、种族和民族隔离加剧;
17、充分就业状态下的货币中性指:货币供给量的改变将不改变,(ABCD)A、投资;B、产出;C、实际工资;D、实际利率;
18、企业在经济衰退期内减少投资,因为:(ABCD)A、当税收比支出下降更快时,保留收入下降;B、当个别企业削减投资与库存时,国民产出由于乘数效应而下降,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投资的可赢利性;C、银行不大情愿出借,因为他们预见到贷款难以返还的更大风险;D、企业对投资可赢利性的预报变得更加悲观;
19、下列何者是消费要比侧重未来的消费理论所认为的更加依赖于当前收入的理由?(AB)A、在当前上入下降时,人们可以延缓对而用商品的购买;B、银行不情愿把钱借给那些当前收入低的人;C、人们可以透过企业的面纱看出真相,因此在利润下降时减少他们的消费;D、政府税收和支出政策并不影响个人消费;
20、政府介入金融系统的目的包括:(AB)A、保护消费者;B、稳定经济活动水平;C、保护银行免受不公平竞争;D、在金融部门创造就业机会;
2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BD)。A.“人之初,性本善”假设B.“理性”经纪人假设C.“完全竞争”假设D.“完全信息”假设
22.需求曲线向右平移,是由于(AC)。A.收入增加B.收入减少C.替代品价格上升D.替代品价格下降
23.生产要素的类型一般被划分(ABCD)。A.劳动B.土地C.资本D.企业家才能
24.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主要是(BC)。A.最低收入政策B.税收政策C.社会福利政策D.再就业工程
25.有关国民收入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BD)。A.发展中国家的GDP有高估倾向B.GDP的核算可以真实反映社会福利水平C.GDP核算中还存在其他需注意的问题D.GDP是国民概念,表示一国国民的全部收入
26、现代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是(ABD)。A.中央银行B.商业银行C.事务所D.其他金融机构
27、中央银行运用(BCD)来变动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A.调整存款利率B.再贴现率政策C.公开市场业务D.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28、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ABCD)几个阶段。A.繁荣B.衰退C.萧条D.复苏
29、当前世界经济中重要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有(ABC)。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奥委会
30、一国在实现外部平衡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有(ABCD)。A.融通资金B.外汇管制C.汇率浮动D.限制进口
31、基本项目收支差额包括(ABC)。A.商品贸易收支B.服务贸易收支C.资本项目收支D.官方结算收支
32、出口补贴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在(ABCD)。A.有利于出口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增加生产者剩余B.减少了消费者剩余C.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D.使一国经济福利净损失
33、目标管理的优点有(BCD)。A.目标易于确定B.对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组织目标会产生良好的绩效C.能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了解D.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体系
34、经理的基本目标是(ABCD)。A.保证组织有效率地生产出某些产品和服务B.设计并维持组织业务的稳定性C.使组织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适应环境变化
D.担任组织及其环境之间的关键信息环节
35、组织结构的类型包括(ABC)。A.只能性结构B.产品型结构C.矩阵型结构D.金字塔型结构
36、根据团队成员的来源、拥有自主权大小及团队存在的目的,团队可分为(ACD)。A.问题解决型团队B.领导型团队C.自我管理型团队D.跨功能型团队
37、信息沟通基本环节包括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是(ABC)。A.传者B.受者C.传播途径D.传播内容
38、语言沟通可以包括(ABC)。A.口头沟通B.书面沟通C.电子沟通D.肢体语言沟通
39、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包括(ABCD)。A.塑造形象B.交流信息C.协调沟通D.咨询决策
40、有效人际沟通的障碍有(ABCD)。A.不完全的信息
B.语义的差异C.术语和经验的差异D.双方领悟的差异
案例:
1、(练习题:运用供给和需求来分析问题)对以下情况,画出图表并遵循上述步骤求出其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A、正常品市场上收入的增加;B、正常品市场上收入的减少;C、替代品价格的上升;D、替代品价格的下降;E、互补品价格的上升;F、互补品价格的下降;G、投入品价格的上升;H、投入品价格的下降;I、技术进步。
2、(税收影响)塔库马公寓的双卧室套房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在表中给出。
需求
供
给
价格(美元)数量价格(美元)数量
800
100
800
500
750
200
750
500
700
300
700
450
650
400
650
400
600
500
600
300
A、找到均衡的价格和数量。B、假设房东被要求向市政府交每套房100美元的租金,使用供求分析法决定税
收的影响。C、现在假定不是旧房子的出售者而是由需求者来支付税收。使用供求分析法决定税收的影响。D、由不同的人来交税是否有区别?
3、(成本曲线)某清洁公司的总固定成本为100000美元。表给出了以卡车装载度量的不同产量水平所对应的总成本。
总产量
总成本(美元可变成本(美平均成本(美边际成本(美
元)
元)
元
1000
180000
2000
280000
3000
420000
4000
600000
5000
800000
A、计算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填入表中。
B、在同一图中画出总成本线和可变成本线,验证表给出的关系。
C、画出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线,验证边际—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D、成本曲线显示收益递增、收益不变还是收益递减?
4、(收入—支出分析)用收入—支出法来分析以下几种情况所产生的影响:A、企业预期经济将走下坡路且利润将减少。B、经济开始衰退,由于存在破产威胁,企业不愿承担风险。C、据信国防预算将被削减,消费者提心失业。D、企业保留收入达四年来之最高点。E、紧缩的货币政策限制了家庭和企业的贷款。F、真实利率下降2%。G、由于对与墨西哥所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心中没数,美国的企业预期未来的风险将很高。H、扩张性货币政策使贷款变得比较容易。
财务管理模拟题答案
IFM级IFM单选1-40
1B2A3A4C5C6D7D8B9D10B11C12D13A14B15C16A17A18C19C20C21、B如果年末的应收账款余额比年初增加,说明本年度的收入需要在下一个年度才能收到现金,那么,只有从净收益中扣除该增加额才能将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调整为实际的现金收入。
22、C唯一的投资活动是出售专利权,一种无形资产。
23、B当债券溢价发行时,超过债券面值的溢价部分需要在债券有效期内摊销。摊销的数额等于实际支付的票面利息费用,与实际使用的债券筹资额乘以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之间的差额。在溢价情况下,实际支付给债券持有人的现金支出远大于收益表中确认的利息费用,因此,在现金流量表中,溢价摊销必须从净收益中扣除以反映实际支付的现金超过利息费用的部分。答案A是错误的,因为应付款项的增加反映的是下个会计期间需要支付的期间费用;C是不正确的,因为清理损失需要加回到净收益中,以便整个清理事项可以反映投资活动;D的错误在于折旧应该加回到净收益中,因为折旧费用并不导致现金支出。
24、D用发行长期债券的方式购买土地和建筑物属于投资与筹资活动中的特殊事项,ABC都是经营活动事项。
25、C利息率=债券的成本÷实际筹措的资金,(5,000+4,000+2,000)÷(200,000-11,000)=11,000÷189,000×2=11.6%。
26、D在一个连续经营的公司收益表中,非持续经营分公司的信息应该作为净收益的组成部分分两个步骤披露。第一步包括年初至处置宣告日期间的分公司经营成果;第二步包括两个环节:A处置宣告日至实际执行日期间的经营成果,B分公司净资产处置的收益或损失。
本题所指的就是第B个环节。
27、A在开发期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新产品研发资金并且没有销售收入,所以现金的流出量是最大的。成熟期处于销售的顶峰所以现金流入是最多的。
28、C持有现金的动机在于能够支付未来的费用。增加雇员数量意味着需要花费的支出增加,因此持有更多一些的现金是必要的。A的错误在于计划外的现金使用会增加现金的持有,而计划内的现金流量却不会增加出于预防原因储备的现金;B的错误在于这只会增加企业在债券上投更多的钱,而非保留现金;D是不对的,因为商业信用期延长可以减少所需的现金数量。
29、D公司每各月将得到应收款项80%的资金额,即100,000×80%=80,000。每月的利息为80,000×10%×30/360=666.67美元,每年支付的手续费为应收款项账面额的2%为100,000×2%=2,000美元。因此,公司每个月发生的成本等于2,000美元,加上利息费用666.67美元,总计为2,666.67。公司每年节约18,000美元的收款费用,或者说每月1,500美元,因此,每个月总计发生的费用为2,666.67-1,500=1,166.67。1,166.67÷80,000×12=17.5%。
30、A预计可以节约的成本为节约下来的资金乘上利率,现在的周转资金为132,500,000÷8=16,562,500,预计下一年度需要周转资金132,500,000÷10=13,250,000,节约的资金为3,312,500,乘以5%等于165,625。
31、D购买发行在外的股票并不会提高公司的短期现金流量,相反,这样做只会耗费现金,ABC都是购买库藏股票的合理原因。
32、D重新确认的利息费用等于实际发行价格乘上市场利率,1,062,809×6%×1/2=31,884。
33、B每年初支付租赁付款,为了将其转化为一般的年金,需要将时期数减1、系数加1。6%利率,4年减去1年得到的年金系数是2.6730,加上1是3.6730,用10,000乘以3.6730
得到现值为36,730。A的错误在于它仅是用所有的付款减去付款乘以6%的数额,C的错误是它采用了4年期的年金,D错误是没有在系数上加1。
34、C是最好的答案,可撤消条款在经营租赁中更可能出现。A的错误在于出租人通常在经营租赁中负担维护费用;B的错误是经营租赁年限要低于租赁资产的可使用经济寿命;D的不正确的,因为出租人在经营中融资。
35、D旧的税后利息费用为120,000×0.65=78,000,新的税后利息费用80,000×0.65=52,000。每年税后利息节约26,000美元,补偿需要的时间=成本/年节约额=60,000/26,000=2.3年。
36、C未摊销的折扣是重新发行债券最不可能的原因。在重新发行债券的决策中,该项目属于过去事项导致的固定成本,和新的决策无关。(1)、(2)、(4)都可能是重新融资的原因。
37、B当投资人购买债券时,债券的价格反映是其不同时期的价值。如果在债券到期前发行方收回债券,投资人就不会得到期望的利息报酬,因此,提前兑回条款对于投资者来说一般都是不利的。A的错误在于如果发行方提前兑回其债券,他就不得不支付高于票面的价格;C的错误是可转换债券给予投资人将债券转化为股票的权利,但并不要求一定要这样做。D的错误是投资人会将可提前兑回债券与同类债券做比较,然后要求更高的回报率。
38、C财务杠杆等于净收益的变化百分比除以息税前利润变化百分比=42%/17%=2.47。
39、B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对债券或债务进行评级,它只要求发行商遵守SEC所规定的公告(S-1),(1)、(3)、(4)都是评级机构,穆迪氏对证券评级为Aaa(最佳)到C(最低),标准普尔对证券评级为AAA(最佳)到D(最低),菲奇公司商业证券评级(从F-1到F-4)。
40、A赊销额为24,000,000×90%=21,000,000;赊销折扣为21,600,000×50%=10,800,000;预计的折扣为10,800,000×2%=216,000。
IFM多选1-20
1ABCE2BDE3AE4ABCD5AD6ACDE7ABCD8ABCE9ABCD10CDE11ABCD12BCD13ACD14ACD15BC16AB17ABCDE18AC19BD20BCD
SIFM级
SIFM单选1-401、D发行人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资本化成本。A和B都不是最佳答案,这些因素虽然重要,
但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C也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资本化率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发行人所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2、D(5000-4898.25)×365/73÷4898.25=101.75×5.04÷4898.25=0.10385或10.4%
3、D一级与二级市场主要用来做一年以上到期的证券交易,货币市场是用来进行一年以内到期的证券交易。
4、A发行债券并用资金购买股票会提高财务杠杆、而不是降低,因此,这是最不重要的原因。
5、A强式有效市场假设是目前证券价格中反映了所有的信息,无论其是公开或是私人的。过去价格的信息被反映出来是弱式有效,也就是C;如果是过去价格和所有公开的信息,则是半强式有效——B或者是D。
6、D现值=年金×年金现值系数。125,000=年金×PVIFA(8%/4,3X4),年金=125,000/10.5753=11,820。
7、C股东有权利批准自愿解散,这要求公示、召开股东大会和得到大多数投票。A的错误在于股东只选择经理,经理任命部门领导;B的错误是股东没权决定分红,这个权利属于管理层;D是不正确的,因为公司借款属于日常管理活动,由部门领导来决策。
8、A鞋厂收购零售鞋店是下游纵向合并的典型例子。B的错误是集中合并包括不同产品;C的错误是产品必须是相同的;D的错误是横向合并是销售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合并。
9、B横向合并是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者之间的合并,由于相同的职能被消除掉,所以会有经济的规模效应,生产成本因此降低。其它三种协同效果也是由于合并带来的,但对于横向合并来说并不象成本降低那样主要。
10、D最有用的估价是能够反映合并后公司的风险。C不是最后的答案,因为合并后公司的贝他系数与收购公司的贝他系数是不一样的;A也不是最好的答案,因为项目错误的可能性只是一个风险因素,很难被量化到折现的数位中。
11C12D13A14B15C16A17A18C19C20C
21、B如果年末的应收账款余额比年初增加,说明本年度的收入需要在下一个年度才能收到现金,那么,只有从净收益中扣除该增加额才能将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调整为实际的现金收入。
22、C唯一的投资活动是出售专利权,一种无形资产。
23、B当债券溢价发行时,超过债券面值的溢价部分需要在债券有效期内摊销。摊销的数额等于实际支付的票面利息费用,与实际使用的债券筹资额乘以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之间的差额。在溢价情况下,实际支付给债券持有人的现金支出远大于收益表中确认的利息费用,因此,在现金流量表中,溢价摊销必须从净收益中扣除以反映实际支付的现金超过利息费用的部分。答案A是错误的,因为应付款项的增加反映的是下个会计期间需要支付的期间费用;C是不正确的,因为清理损失需要加回到净收益中,以便整个清理事项可以反映投资活动;D的错误在于折旧应该加回到净收益中,因为折旧费用并不导致现金支出。
24、D用发行长期债券的方式购买土地和建筑物属于投资与筹资活动中的特殊事项,ABC都是经营活动事项。
25、C利息率=债券的成本÷实际筹措的资金,(5,000+4,000+2,000)÷(200,000-11,000)=11,000÷189,000×2=11.6%。
26、D在一个连续经营的公司收益表中,非持续经营分公司的信息应该作为净收益的组成部分分两个步骤披露。第一步包括年初至处置宣告日期间的分公司经营成果;第二步包括两个环节:A处置宣告日至实际执行日期间的经营成果,B分公司净资产处置的收益或损失。本题所指的就是第B个环节。
27、A在开发期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新产品研发资金并且没有销售收入,所以现金的流出量是最大的。成熟期处于销售的顶峰所以现金流入是最多的。
28、C持有现金的动机在于能够支付未来的费用。增加雇员数量意味着需要花费的支出增加,因此持有更多一些的现金是必要的。A的错误在于计划外的现金使用会增加现金的持有,而计划内的现金流量却不会增加出于预防原因储备的现金;B的错误在于这只会增加企业在债券上投更多的钱,而非保留现金;D是不对的,因为商业信用期延长可以减少所需的现金数量。
29、D公司每各月将得到应收款项80%的资金额,即100,000×80%=80,000。每月的利息为80,000×10%×30/360=666.67美元,每年支付的手续费为应收款项账面额的2%为100,000×2%=2,000美元。因此,公司每个月发生的成本等于2,000美元,加上利息费用666.67美元,总计为2,666.67。公司每年节约18,000美元的收款费用,或者说每月1,500美元,因此,每个月总计发生的费用为2,666.67-1,500=1,166.67。1,166.67÷80,000×12=17.5%。
30、A预计可以节约的成本为节约下来的资金乘上利率,现在的周转资金为132,500,000÷8=16,562,500,预计下一年度需要周转资金132,500,000÷10=13,250,000,节约的资金为3,312,500,乘以5%等于165,625。
31、D购买发行在外的股票并不会提高公司的短期现金流量,相反,这样做只会耗费现金,ABC都是购买库藏股票的合理原因。
32、D重新确认的利息费用等于实际发行价格乘上市场利率,1,062,809×6%×1/2=31,884。
33、B每年初支付租赁付款,为了将其转化为一般的年金,需要将时期数减1、系数加1。6%利率,4年减去1年得到的年金系数是2.6730,加上1是3.6730,用10,000乘以3.6730得到现值为36,730。A的错误在于它仅是用所有的付款减去付款乘以6%的数额,C的错误是它采用了4年期的年金,D错误是没有在系数上加1。
34、C是最好的答案,可撤消条款在经营租赁中更可能出现。A的错误在于出租人通常在经营租赁中负担维护费用;B的错误是经营租赁年限要低于租赁资产的可使用经济寿命;D的不正确的,因为出租人在经营中融资。
35、D旧的税后利息费用为120,000×0.65=78,000,新的税后利息费用80,000×0.65=52,000。每年税后利息节约26,000美元,补偿需要的时间=成本/年节约额=60,000/26,000=2.3年。
36、C未摊销的折扣是重新发行债券最不可能的原因。在重新发行债券的决策中,该项目属于过去事项导致的固定成本,和新的决策无关。(1)、(2)、(4)都可能是重新融资的原因。
37、B当投资人购买债券时,债券的价格反映是其不同时期的价值。如果在债券到期前发行方收回债券,投资人就不会得到期望的利息报酬,因此,提前兑回条款对于投资者来说一般都是不利的。A的错误在于如果发行方提前兑回其债券,他就不得不支付高于票面的价格;C的错误是可转换债券给予投资人将债券转化为股票的权利,但并不要求一定要这样做。D的错误是投资人会将可提前兑回债券与同类债券做比较,然后要求更高的回报率。
38、C财务杠杆等于净收益的变化百分比除以息税前利润变化百分比=42%/17%=2.47。
39、B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对债券或债务进行评级,它只要求发行商遵守SEC所规定的公告(S-1),(1)、(3)、(4)都是评级机构,穆迪氏对证券评级为Aaa(最佳)到C(最低),标准普尔对证券评级为AAA(最佳)到D(最低),菲奇公司商业证券评级(从F-1到F-4)。
40、A赊销额为24,000,000×90%=21,000,000;赊销折扣为21,600,000×50%=10,800,000;预计的折扣为10,800,000×2%=216,000。
SIFM多选1-401ABCE2BDE3AE4ABCD5AD6ACDE7ABCD8ABCE9ABCD10CDE11ABCD12BCD13ACD14ACD15BC16AB17ABCDE18AC19BD20BCD21AB22ACD23ABCD24AB25ABCD26ABCD27AC28ABC29ABCDE30ABCD31ABCDE32AE33CDE34BCDE35AB36CDE37ABCE38ACE39AD40BC
财务管理模拟题答案
IFM级IFM单选1-40
1B2A3A4C5C6D7D8B9D10B11C12D13A14B15C16A17A18C
19C20C21、B如果年末的应收账款余额比年初增加,说明本年度的收入需要在下一个年度才能收到现金,那么,只有从净收益中扣除该增加额才能将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调整为实际的现金收入。
22、C唯一的投资活动是出售专利权,一种无形资产。
23、B当债券溢价发行时,超过债券面值的溢价部分需要在债券有效期内摊销。摊销的数额等于实际支付的票面利息费用,与实际使用的债券筹资额乘以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之间的差额。在溢价情况下,实际支付给债券持有人的现金支出远大于收益表中确认的利息费用,因此,在现金流量表中,溢价摊销必须从净收益中扣除以反映实际支付的现金超过利息费用的部分。答案A是错误的,因为应付款项的增加反映的是下个会计期间需要支付的期间费用;C是不正确的,因为清理损失需要加回到净收益中,以便整个清理事项可以反映投资活动;D的错误在于折旧应该加回到净收益中,因为折旧费用并不导致现金支出。
24、D用发行长期债券的方式购买土地和建筑物属于投资与筹资活动中的特殊事项,ABC都是经营活动事项。
25、C利息率=债券的成本÷实际筹措的资金,(5,000+4,000+2,000)÷(200,000-11,000)=11,000÷189,000×2=11.6%。
26、D在一个连续经营的公司收益表中,非持续经营分公司的信息应该作为净收益的组成部分分两个步骤披露。第一步包括年初至处置宣告日期间的分公司经营成果;第二步包括两个环节:A处置宣告日至实际执行日期间的经营成果,B分公司净资产处置的收益或损失。本题所指的就是第B个环节。
27、A在开发期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新产品研发资金并且没有销售收入,所以现金的流出量是最大的。成熟期处于销售的顶峰所以现金流入是最多的。
28、C持有现金的动机在于能够支付未来的费用。增加雇员数量意味着需要花费的支出增加,
因此持有更多一些的现金是必要的。A的错误在于计划外的现金使用会增加现金的持有,而计划内的现金流量却不会增加出于预防原因储备的现金;B的错误在于这只会增加企业在债券上投更多的钱,而非保留现金;D是不对的,因为商业信用期延长可以减少所需的现金数量。
29、D公司每各月将得到应收款项80%的资金额,即100,000×80%=80,000。每月的利息为80,000×10%×30/360=666.67美元,每年支付的手续费为应收款项账面额的2%为100,000×2%=2,000美元。因此,公司每个月发生的成本等于2,000美元,加上利息费用666.67美元,总计为2,666.67。公司每年节约18,000美元的收款费用,或者说每月1,500美元,因此,每个月总计发生的费用为2,666.67-1,500=1,166.67。1,166.67÷80,000×12=17.5%。
30、A预计可以节约的成本为节约下来的资金乘上利率,现在的周转资金为132,500,000÷8=16,562,500,预计下一年度需要周转资金132,500,000÷10=13,250,000,节约的资金为3,312,500,乘以5%等于165,625。
31、D购买发行在外的股票并不会提高公司的短期现金流量,相反,这样做只会耗费现金,ABC都是购买库藏股票的合理原因。
32、D重新确认的利息费用等于实际发行价格乘上市场利率,1,062,809×6%×1/2=31,884。
33、B每年初支付租赁付款,为了将其转化为一般的年金,需要将时期数减1、系数加1。6%利率,4年减去1年得到的年金系数是2.6730,加上1是3.6730,用10,000乘以3.6730得到现值为36,730。A的错误在于它仅是用所有的付款减去付款乘以6%的数额,C的错误是它采用了4年期的年金,D错误是没有在系数上加1。
34、C是最好的答案,可撤消条款在经营租赁中更可能出现。A的错误在于出租人通常在经营租赁中负担维护费用;B的错误是经营租赁年限要低于租赁资产的可使用经济寿命;D的不正确的,因为出租人在经营中融资。
35、D旧的税后利息费用为120,000×0.65=78,000,新的税后利息费用80,000×0.65=52,000。每年税后利息节约26,000美元,补偿需要的时间=成本/年节约额=60,000/26,000=2.3年。
36、C未摊销的折扣是重新发行债券最不可能的原因。在重新发行债券的决策中,该项目属于过去事项导致的固定成本,和新的决策无关。(1)、(2)、(4)都可能是重新融资的原因。
37、B当投资人购买债券时,债券的价格反映是其不同时期的价值。如果在债券到期前发行方收回债券,投资人就不会得到期望的利息报酬,因此,提前兑回条款对于投资者来说一般都是不利的。A的错误在于如果发行方提前兑回其债券,他就不得不支付高于票面的价格;C的错误是可转换债券给予投资人将债券转化为股票的权利,但并不要求一定要这样做。D的错误是投资人会将可提前兑回债券与同类债券做比较,然后要求更高的回报率。
38、C财务杠杆等于净收益的变化百分比除以息税前利润变化百分比=42%/17%=2.47。
39、B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对债券或债务进行评级,它只要求发行商遵守SEC所规定的公告(S-1),(1)、(3)、(4)都是评级机构,穆迪氏对证券评级为Aaa(最佳)到C(最低),标准普尔对证券评级为AAA(最佳)到D(最低),菲奇公司商业证券评级(从F-1到F-4)。
40、A赊销额为24,000,000×90%=21,000,000;赊销折扣为21,600,000×50%=10,800,000;预计的折扣为10,800,000×2%=216,000。
IFM多选1-20
1ABCE2BDE3AE4ABCD5AD6ACDE7ABCD8ABCE9ABCD10CDE11ABCD12BCD13ACD14ACD15BC16AB17ABCDE18AC19BD20BCD
SIFM级
SIFM单选1-402、D发行人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资本化成本。A和B都不是最佳答案,这些因素虽然重要,
但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C也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资本化率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发行人所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2、D(5000-4898.25)×365/73÷4898.25=101.75×5.04÷4898.25=0.10385或10.4%
3、D一级与二级市场主要用来做一年以上到期的证券交易,货币市场是用来进行一年以内到期的证券交易。
4、A发行债券并用资金购买股票会提高财务杠杆、而不是降低,因此,这是最不重要的原因。
5、A强式有效市场假设是目前证券价格中反映了所有的信息,无论其是公开或是私人的。过去价格的信息被反映出来是弱式有效,也就是C;如果是过去价格和所有公开的信息,则是半强式有效——B或者是D。
6、D现值=年金×年金现值系数。125,000=年金×PVIFA(8%/4,3X4),年金=125,000/10.5753=11,820。
7、C股东有权利批准自愿解散,这要求公示、召开股东大会和得到大多数投票。A的错误在于股东只选择经理,经理任命部门领导;B的错误是股东没权决定分红,这个权利属于管理层;D是不正确的,因为公司借款属于日常管理活动,由部门领导来决策。
8、A鞋厂收购零售鞋店是下游纵向合并的典型例子。B的错误是集中合并包括不同产品;C的错误是产品必须是相同的;D的错误是横向合并是销售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合并。
9、B横向合并是生产同类产品的竞争者之间的合并,由于相同的职能被消除掉,所以会有经济的规模效应,生产成本因此降低。其它三种协同效果也是由于合并带来的,但对于横向合并来说并不象成本降低那样主要。
10、D最有用的估价是能够反映合并后公司的风险。C不是最后的答案,因为合并后公司的贝他系数与收购公司的贝他系数是不一样的;A也不是最好的答案,因为项目错误的可能性只是一个风险因素,很难被量化到折现的数位中。
11C12D13A14B15C16A17A18C19C20C
21、B如果年末的应收账款余额比年初增加,说明本年度的收入需要在下一个年度才能收到现金,那么,只有从净收益中扣除该增加额才能将权责发生制下的收入调整为实际的现金收入。
22、C唯一的投资活动是出售专利权,一种无形资产。
23、B当债券溢价发行时,超过债券面值的溢价部分需要在债券有效期内摊销。摊销的数额等于实际支付的票面利息费用,与实际使用的债券筹资额乘以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之间的差额。在溢价情况下,实际支付给债券持有人的现金支出远大于收益表中确认的利息费用,因此,在现金流量表中,溢价摊销必须从净收益中扣除以反映实际支付的现金超过利息费用的部分。答案A是错误的,因为应付款项的增加反映的是下个会计期间需要支付的期间费用;C是不正确的,因为清理损失需要加回到净收益中,以便整个清理事项可以反映投资活动;D的错误在于折旧应该加回到净收益中,因为折旧费用并不导致现金支出。
24、D用发行长期债券的方式购买土地和建筑物属于投资与筹资活动中的特殊事项,ABC都是经营活动事项。
25、C利息率=债券的成本÷实际筹措的资金,(5,000+4,000+2,000)÷(200,000-11,000)=11,000÷189,000×2=11.6%。
26、D在一个连续经营的公司收益表中,非持续经营分公司的信息应该作为净收益的组成部分分两个步骤披露。第一步包括年初至处置宣告日期间的分公司经营成果;第二步包括两个环节:A处置宣告日至实际执行日期间的经营成果,B分公司净资产处置的收益或损失。本题所指的就是第B个环节。
27、A在开发期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新产品研发资金并且没有销售收入,所以现金的流出量是最大的。成熟期处于销售的顶峰所以现金流入是最多的。
28、C持有现金的动机在于能够支付未来的费用。增加雇员数量意味着需要花费的支出增加,因此持有更多一些的现金是必要的。A的错误在于计划外的现金使用会增加现金的持有,而计划内的现金流量却不会增加出于预防原因储备的现金;B的错误在于这只会增加企业在债券上投更多的钱,而非保留现金;D是不对的,因为商业信用期延长可以减少所需的现金数量。
29、D公司每各月将得到应收款项80%的资金额,即100,000×80%=80,000。每月的利息为80,000×10%×30/360=666.67美元,每年支付的手续费为应收款项账面额的2%为100,000×2%=2,000美元。因此,公司每个月发生的成本等于2,000美元,加上利息费用666.67美元,总计为2,666.67。公司每年节约18,000美元的收款费用,或者说每月1,500美元,因此,每个月总计发生的费用为2,666.67-1,500=1,166.67。1,166.67÷80,000×12=17.5%。
30、A预计可以节约的成本为节约下来的资金乘上利率,现在的周转资金为132,500,000÷8=16,562,500,预计下一年度需要周转资金132,500,000÷10=13,250,000,节约的资金为3,312,500,乘以5%等于165,625。
31、D购买发行在外的股票并不会提高公司的短期现金流量,相反,这样做只会耗费现金,ABC都是购买库藏股票的合理原因。
32、D重新确认的利息费用等于实际发行价格乘上市场利率,1,062,809×6%×1/2=31,
884。
33、B每年初支付租赁付款,为了将其转化为一般的年金,需要将时期数减1、系数加1。6%利率,4年减去1年得到的年金系数是2.6730,加上1是3.6730,用10,000乘以3.6730得到现值为36,730。A的错误在于它仅是用所有的付款减去付款乘以6%的数额,C的错误是它采用了4年期的年金,D错误是没有在系数上加1。
34、C是最好的答案,可撤消条款在经营租赁中更可能出现。A的错误在于出租人通常在经营租赁中负担维护费用;B的错误是经营租赁年限要低于租赁资产的可使用经济寿命;D的不正确的,因为出租人在经营中融资。
35、D旧的税后利息费用为120,000×0.65=78,000,新的税后利息费用80,000×0.65=52,000。每年税后利息节约26,000美元,补偿需要的时间=成本/年节约额=60,000/26,000=2.3年。
36、C未摊销的折扣是重新发行债券最不可能的原因。在重新发行债券的决策中,该项目属于过去事项导致的固定成本,和新的决策无关。(1)、(2)、(4)都可能是重新融资的原因。
37、B当投资人购买债券时,债券的价格反映是其不同时期的价值。如果在债券到期前发行方收回债券,投资人就不会得到期望的利息报酬,因此,提前兑回条款对于投资者来说一般都是不利的。A的错误在于如果发行方提前兑回其债券,他就不得不支付高于票面的价格;C的错误是可转换债券给予投资人将债券转化为股票的权利,但并不要求一定要这样做。D的错误是投资人会将可提前兑回债券与同类债券做比较,然后要求更高的回报率。
38、C财务杠杆等于净收益的变化百分比除以息税前利润变化百分比=42%/17%=2.47。
39、B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不对债券或债务进行评级,它只要求发行商遵守SEC所规定的公告(S-1),(1)、(3)、(4)都是评级机构,穆迪氏对证券评级为Aaa(最佳)到C(最低),标准普尔对证券评级为AAA(最佳)到D(最低),菲奇公司商业证券评级(从F-1到F-4)。
40、A赊销额为24,000,000×90%=21,000,000;赊销折扣为21,600,000×50%=10,800,000;预计的折扣为10,800,000×2%=216,000。
SIFM多选1-401ABCE2BDE3AE4ABCD5AD6ACDE7ABCD8ABCE9ABCD10CDE11ABCD12BCD13ACD14ACD15BC16AB17ABCDE18AC19BD20BCD21AB22ACD23ABCD24AB25ABCD26ABCD27AC28ABC29ABCDE30ABCD31ABCDE32AE33CDE34BCDE35AB36CDE37ABCE38ACE39AD40BC
IFM案例
1、ABC是美国一家经营小型毛毯的零售公司。在2003年3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为:
$000
$000
$000
固定资产
永久物业权(成本价)
600
减:累计折旧
100
500
装修(成本价)
140
减:累计折旧
80
60
560
流动资产
存货
240
应收帐款
220
银行结余
165
625
减:于一年内到期的负债应付帐款税项股息
股本及储蓄普通股(每股面值1美元)
留存利润
268
104
62
434
191
751
500251751
因赢利下降,公司的董事计划于2004年4月间全面重新装修每一间店铺,其费用总额是30万美元。但决定进行这一项庞大资本支出之前,他们需要预计未来一年的财务状况。
下面是截止到2003年3月31日的年度资料:A、预测该年的销售额为140万美元。毛利是销售额的30%。80%的销售是赊销。现在平均赊数期为6周,但来年会增加到8周。B、年终的存货预期会比年初多25%。C、董事计划于年中以4万美元购买运输用的小货车。D、该年的行政支出预期为22.5万美元(永久物业折旧1.2万美元及装修折旧费3.8万美元),
销售费用预期为8.5万美元(包括运输用的小货车折旧1万美元)。E、所有的采购都是赊帐。预测未来的平均赊帐期为12周。F、预测该年的税项为3.4万美元。G、预测该年的每股股息为0.06美元,股息于有关年终后2个月后派发。
要求:A、编制截止到2004年3月31日年度的预期损益表。B、编制于2004年3月31日的预期资产负债表。
答案:
截止到2004年3月31日年度的预测损益表
$000
销售
减:销售成本
年初存货
240
加:采购(1400X7%+240X25%)
1040
1280
减:年终存货(240X125%)
300
毛利(1400X30%)
行政费用
225
销售及分销费用
85
税前盈利
该年税项
税后盈利
股息(500X6%)
盈利结余
$0001400
980420
31011034763046
2004年3月31日的预测资产负债表$000
固定资产永久物业权(成本价)减:累计折旧(100+12)装修(成本价)减:累计折旧(80+38)运输小型货车(成本价)减:累计折旧
$000
6001121401184010
$000
4882230
流动资产存货应收帐款(1400X80%X8/52)银行结余
减:于一年内到期的负债应付帐款(1040X2/52)税项股息
股本及储蓄普通股(每股面值1美元)留存利润
540
30017289561
240
34
30
304
257
797
500297797
2、ABC公司希望以380万美元添置更多机器设备来增加它的生产能力,下面是截止到2003
年3月31日的损益表节略:
$000
销售额
140.6
利息前及税前利润
8.4
利息支出
6.8
税前利润
1.6
税项
0.4
税后利润
1.2
每股赢利(800万股)
0.15
公司董事决定发行配股权,总额相等于该设备的成本,为购入新机器设备融资。该公司股票在股票交易所现价为每股2.7美元,新股将会以每股1.9美元配股给现有股东。
要求:A、计算:i)每股理论除权价ii)现有股票每股的配股权的价值iii)假设生产能力增加将导致税后利润每年增加60万美元,及市盈率在发行新股后持续不变,计算公司的发行新股后的每股市价。B、讨论配股给现有股东及公司发行新股的利与弊C、讨论股东除接受公司的配股外,还有哪些选择
答案:
A、每股理论除权价
(i)已发行的股数
8m
拟发行的股数3.8m/1.9
2m
即每4股发行1新股
4股现有价值(每股2.7)1股新股1.9
理论上发行后每股价格是12.7/5
(ii)现有股票每股的配股权价值=(2.54-1.9)/4也等于2.7-2.54现有股东不行使或出售配股权,理论上将每股损失0.16
(iii)现有市盈率=2.7/0.15现时的除税后利润增加的除税后利润
市盈率18倍时的市场价值(1.8X18)发行新股后的普通股数每股股价32.4m/10m
$10.81.912.72.54
0.160.16
18倍1.2m0.6m1.8m32.4m10m股3.24
B、配股给现有股东及公司发行新股的利与弊发行成本:
以配股融资相对于公开发行股份融资是较便宜的。配股无须准备招股书,可以省去法律、会计、广告和印刷的费用。而公开发行股票需要准备招股书等程序。配股的行政公司较为直接,对减低发行成本有很大帮助。控制权:进行配股,是依照现时股东持有量的比例发行新股。所以,如果股东选择参与发行股权,他们的投票权不会被摊薄。而公开售股,可能摊薄现有股东的控股权。
股价:新股通常以折让价发行。所以公开售股,新股东将会得到折扣的优惠。并且由于以折
扣价发行,会抑压股价,对现有股东不利。但是如果股票是以折扣价给股东,这种情况就不会的发生。资本成本:
公开向公众发行新股时,如果市场环境有利,投资者竞争购买新股使得公司能够索取较高的价格,从而减少资本成本。但进行配股时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D、股东除接受公司的配股外,还有以下的选择:•行使认购权以维持相同比例的控股权•将认购权卖给第3方。这会减低股东的控股权。•行使部分认购权,出售余下的认购权。这对一些投资人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放弃购买新股或出售认购权。股东允许认购权过期无效。他的处境将比其它选择不利,股价的下跌将不能出售认购权补偿。但是,实际上,公司一般替股东出售没认购的新股,并将所得派送给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股东。
3、ABC于2003年成立,生产新型高尔夫球棒。批发商和零售商是该公司的客户。每年销售
额为60万美元。下面是生产一根球棒的资料:
$
$
销售价格
36
变动成本
18
固定成本分配
6
24
净利
12
ABC公司的资本成本(税前)估计为15%。
ABC公司计划扩大销售,并认为可以通过延长收款期限达到目的。公司目前的平均收款期为
30天。公司下面3种扩大销售的方案:
方案
1
2
3
延长平均收款期限的日数
10
20
30
销售额增加($)
30000
45000
50000
除了考虑对客户的政策外,ABC公司还在考虑对债务人的政策。在最近几个月,公司正面临短期流动性问题,而延长供货商的付款期限可以减轻该问题。如果能在发票日后10天付款,供货商将给予2.5%的折扣。但如果不能于发票日后10天付款,供货商要求于发票日后30天全额付清。目前ABC公司一般在发票日后10天付款,以便享受折扣优惠。但是,公司正考虑延迟付款到发票日后30或45天。
要求:A、用资料说明公司应给客户哪个信贷政策B、计算每个延迟付款给供货商的政策的每年内含平均利息成本,并加以说明。
答案:A、
应收帐款630000X40/365645000X50/365650000X60/365
现时应收帐款600000X30/365
应收帐款增加
额外应收帐款成本(15%)
贡献毛利增加50%X3000050%X4500050%X50000
利润增加
169041
2
3
88365
106849
49315
49315
49315
19726
39041
57534
(2959)(5856)(8630)
1500012041
2250016644
2500016370
以上计算表明,选择方案2能达到的利润最大。但是,方案2和3的利润差额不大。所以决策时应考虑这些估计资料的准确程度。因为很少的偏差也能改变分析结果。贡献毛利比率计算如下:(销售价格-变动成本)/销售价格X100%
C、内含每年平均利息成本
2.5/(100-2.5)X(30-10)2.5/(100-2.5)X(45-10)
30天46.80%
45天26.70%
以上计算表明,如果延迟付款到发票日后30天,公司付出相当高的利息成本。如果用45天的信贷的政策,公司每年的利息成本会降低,但仍然高出公司的资本成本。此外,45天的时间已经超出了协议的信贷期限。如果实行的话,会造成和供货商的紧张关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建议公司接受折扣,另外需求其它方面缓解短期流动性问题。
SIFM案例
ABC公司是一家物业发展公司。在2003年3月31日,公司的资本结构如下:
普通股,每股1美元保留溢利9%债券(不可赎回)
千元10000200001200042000
普通股每股市价3.9美元,目前的股息是0.2美元。近年,股息每年是4%的复利增长。ABC发行的债券是不可赎回债券,面额100美元。目前的市价是80美元,本年度利息已派发。
公司正计划兴建新办事处,希望发行面额100美元不可赎回债券,年息9%,作价80美元。该债务融资行动,与公司的既定资本结构目标一致,即增加负债,达到权益的70%。公司的税率为25%。
要求:A、说明“资本成本”的定义,解释正确计算资本成本对公司的重要性。B、说明决定公司资本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什么C、计算ABC公司用作未来投资决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答案A、理论上,公司的资本成本是一个贴现率,当使用它去计算一家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时,应等于公司现值。资本成本对评估投资机会十分重要,因为它代表投资者所需的最低回报率。一个投资项目的净现值是用公司资本成本为贴现率,计算其现金流量的贴现值的。当公司目的是增加股东财富,只应投资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所以错误的资本成本计算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当高估资本成本时,本来净现值为正也变成负的了。而当低估资本成本时,本来净现值为负也变成正的了,导致投资项目被错误的放弃或接受。
B、决定公司资本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企业风险,公司本身经营的业务存在的风险。风险越高,所要的回报也就越高。•财务风险,公司负担债务时,存在无力偿还利息和本金的风险。债务越多,股东所
承担的风险越大,他们所要求的回报也就越高。•税务,一般情况下,负债的利息可以减少公司承担的税。计算公司债务资本成本使
用的是利息支出税后成本,而不是税前成本,所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会受到公司税变化的影响。•通货膨胀,受其影响,投资人会要求比较高的回报率,以维持投资的实际回报。•其它投资机会,受到其它投资机会回报的影响。•证券的流通性,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可以比较容易变现,私人公司的投资者则不行,因此私人公司的投资者会要求较高回报。以上因素决定了公司个别项目的资本成本。将这些项目合起来,并考虑它们的市场价值,就可以计算出其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
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
Ke=D/p+g=[(20X1.04)/3.9]+4%=9.3%
负债资本成本:
Kd=1/VX(1-T)X100%=9(1-0.25)/80X100%=8.4%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权益成本债券成本
成本(%)目标的资本成本(比重)
9.30
100.00
8.40
70.00
WACC
%58.8041.20
%5.503.50
9.00
篇十: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一、购买性支出的概念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与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在购买性支出中,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购买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购买性支出可分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两部分。1.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国防、行政、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的事业经费支出。2.政府投资性支出包括社会基础设施投资支出以及农业、能源、通讯、交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的投资支出。二、购买性支出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分析1.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相交换,在这里,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流通有直接的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直接影响需求总量。在社会总需求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个人消费需求,而个人消费需求中有一部分如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政府事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军队官兵等的消费需求是必须通过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才能形成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在政府购买性支出所进行的大量订货的刺激下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政府部门本身的消费需求的增减变动会直接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1)购买性支出增加时,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社会总需求增长,这会导致市场价格水平上升,从而使企业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扩大生产规模。在各个企业相互刺激和相互推动的情况下,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导致一系列企业的生产普遍增长。(2)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减少,会直接或间接地使社会总需求紧缩,导致社会生产的萎缩。2.对分配的影响政府的购买性支出间接影响分配。如果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增加或减少了,那么给政府提供商品和劳务的企业从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导致企业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资本的利润和劳动者的工资都会有所提高或降低。如果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只是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在结构上发生改变,那么有关企业从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便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动,提供政府所增加购置的商品或劳务的企业获得的利润增加,提供政府所减少购置的商品或劳务的企业获得的利润减少,而前者增加的利润正是来自后者减少的利润。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将因政府购买性结构的变动而受到相应的影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会计从业考试题库
http://www.ekao100.com
desmgvsdhdf
篇十一:消费性支出减少例子
收入水平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物价水平是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最全范文分享欢迎浏览下载典藏收集独家拥有人口数量对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非常重要巩固新课小结本课知识复习提问物质消费劳务消费精神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理发洗染修理医疗等听音乐受教育旅游吃穿住用理发洗澡看书上学进修打保龄球享受高级化装品1什么是家庭消费家庭消费的内容
家庭消费的内容--示例(二)玉溪一中导入新课龚华
示例(二)
同学们或许会问;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学习,关于家庭消费有什么可值得研究的?消费是个人行为、家庭行为,这其中有什么学问吗?(设计此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于家庭、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思考,以便理解家庭消费的意义)消费首先是个人行为,是家庭行为,但消费同时也是社会行为。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其消费行为、消费状况、消费水平都不可能离开他所处的社会背景。试想一下,封建社会的帝王无论怎样穷奢极欲,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达到今天的文明程度吗?还有,最近有的大商场推出网上购物,这种做法的前景很看好,但目前社会反应却平平。为什么呢?当然都是由于受社会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制约。所以,消费什么、怎样消费、消费与人类的其他行为有什么关系,这都是很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研究。这节课先学习有关家庭消费的内容。一、家庭消费的内容(板书)消费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任何社会的任何个人都要吃、穿、住、用,都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都要从满足
物质的需要发展到满足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因为消费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条件,也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环节。1、家庭消费的含义(板书)家庭消费又称居民消费或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是人们恢复劳动力的消耗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自身的再生产。它包括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消费,也包括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和劳动服务方面的消费。教材明确地告诉我们,家庭消费的目的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家庭消费的途径是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消费对象是消费资料和相应的服务;消费结果是生产出了新的劳动力。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2、家庭消费的主要内容(板书)1)按消费内容区分,可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板书)①物质生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主要是指吃、穿、住、用、行的消费。人们在吃、穿、住、用、行等消费过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因而称为物质生活消费。它是其他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是最基本的家庭消费方式,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用、行,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和劳动,也
才能进行其他方面的消费。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6页第2段,这里讲的是什么消费呢?显然,这里讲的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消费。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远不止于此。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吃的水平提高了,不仅仅要满足温饱,还要讲究合理、均衡和营养;穿的水平也提高了,穿衣不仅为御寒,还要具有审美价值;住、用、行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层次和水平。这些消费的结果就在于更好地再生产出了人的体力和智力。虽然如此,这种消费也仅仅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需求。②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主要是用于娱乐身心,发展提高自身的各种消费。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者是人类特有的消费现象。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有了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必然要求学习和娱乐。人们要认识社会和自己,需要学习和研究;人们要调整身心,就需要休闲、娱乐;人们要从各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还需要在精神上不断有新的追求;除了自身的发展,人们还有教育子女后代的义务……;这些都属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使用物质资料,用更有效、更合理的消费方式达到再生产和发展自身的目的。③劳务消费。劳务消费也是人类独有的消费现象。劳务消费是家庭花钱购买的各种服务,如修理、旅游、请家庭教
师、请保姆等等。而且劳务消费水平也体现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水平。同学们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不存在劳务消费的可能性。劳务消费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近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务部门才越来越多。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已经离不开劳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了。下面请同学们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议论并回答:1)生活消费中哪些属于劳务消费?2)劳务消费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了解到,生活中已经是劳务无处不在了。除理发、修理等传统劳务外,还有搬家、接送孩子上学、钟点工、净菜配送等新兴劳务不断涌现。劳务消费方便了消费者,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可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劳务消费还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从大量的、琐碎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事其它有利于自身和经济发展的活动。这是仅就生活中的劳务消费而言。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劳务消费,即为社会生产提供服务,劳务消费还推动了整体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可见,劳务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美化家庭生活,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务消费不仅是人们消费
方式的变化,也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可以从课本第76页右下侧的图表中了解到这个情况。(投影下面图表)物质生活消费——吃、穿、住、用、行等的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娱乐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的消费。劳务消费——各种服务性消费。按消费内容分类
2)按消费目的分类,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板书)①生存资料消费。同学们看书第76页第4段,77页第1、第2段及恩格斯的话。由此可认识到,生存资料消费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起码一物质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是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存资料消费是指家庭生活消费中用于满足人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消费。它既包括必要的物质生活消费,也包括相关的劳务消费。请同学们注意生存资料消费含义中的两个关键词:“必要”和“相关”,从这两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存资料并不是物质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的总和,而只是包括维持生活所必须的条件,如物质生活消费中的食品、服装、住房等及劳务消费中的理发、洗、染、修理、医疗等。目前,住房体制的改革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有人将购买住房理解为是购买
享受资料,这是错误的。须知住房也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请同学们看书第78页的插图。这些人在购买什么?是属于生存资料吗?显然,他们所购买的是发展资料。什么是发展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包括哪些内容?再请同学们看书第72页第3、4段。②发展资料消费。家庭生活中用于满足人们德、智、体等方面所需要的消费,就是发展资料消费。人们仅有生存资料还无法满足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因此,就需要有发展资料的消费。每个人由于个体状况的不同,需要发展的方面不同,所需要的发展资料也不大相同。有文体特长的就需要相应的资料消费发展自己的特长;有绘画、音乐、艺术特长的,也需要与此相应的资料消费以得到发展;有科研能力较强的,就需要有不断读书学习的费用……等等,可以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符合自己特点的发展资料。总之,凡用于满足自身的发展、表现个性需要的消费,就是发展资料的消费,在内容上可表现为多种多样,既有物质生活消费,也包括精神文化和劳务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资料消费在人们的消费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同学们都喜欢听音乐,有的同学在这方面消费还不少;还有许多同学夏天要游泳,冬天要滑冰;有条件的,假期里还要外出旅游等等。有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得非常快,这主要不是因为外国旅客增多,而是我国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遍游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要出境旅游、听音乐会、欣赏芭蕾舞、看电影……。《泰坦尼克号》尽管票价不菲,在中国引起的火爆情景,我们仍记忆犹新。这些消费显然既不是生存资料消费,也不是发展资料消费。也就是说,这些消费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而是人们在生存和发展得到满足以后对于享受资料的消费。因此,其伸缩性、变动性较大。(投影下面图表)按消费目的分类生存资料消费:满足人们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满足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的需要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消费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精神产品和劳务消费补充:(“恩格尔定律”。即一个家庭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就一国而言,一个国家越穷,在居民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增加,尽管食品费用支出的绝对量也会增长,但它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将呈下降趋势。按照联合国规定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的贫困状态的消费;50%-59%为勉强度日的消费;20%-40%为富裕状态的消费;占20%以下的为极富裕状态的消费。据权
威部门测算,到今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800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这标志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人民生活质量发生质的飞跃。)以上情况说明,家庭消费是具有变动性和发展性的。从宏观上讲,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一般情况下,是从低级开始逐步向较高的层次递进。从微观上看,每个家庭由于各自情况不同,其消费状况也不同。影响家庭消费活动的因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3页至第75页后回答。3、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板书)根本因素影响家庭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家庭消费是从低级开始逐步向高级递进发展的,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收入比较少的情况下,人们首先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旦经济发展了,收入提高了,享受和发展的消费就会逐渐增加。例如,在解放前,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一般人来讲,能生活下去,有口饭吃就很不错了。解放后,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不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了,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文化成了人们新的追求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的观念又不同了,人们开始注重“享受”生活。欣赏高雅音乐,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国旅游等等。由此可见,居民为了满足
自身需要所进行的消费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的。其它因素①收入水平(板书)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是直接的,因为收入水平决定支出水平,而支出水平又代表着一定的购买力,购买力越大,人们能购买的家庭消费资料也就越多,反之也就越少。要清楚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可找学生回答第80页“议一议”中的问题)收入水平与家庭消费水平成正比。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增加收入。②物价水平(板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软着路”,人们对于物价问题表现得不是非常敏感了。可是在前几年,物价问题一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所以也是持续了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什么呢?由于前几年物价上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所以,物价水平是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则家庭消费水平降低,消费品价格水平下降,则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用公式表示就是:消费水平=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成正比,与物价水平成反比。物价水平上升多少,人们的消费水平就要
下降多少。因此要维持正常的消费水平就必须控制通货膨胀率。③人口数量(板书)为什么我们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为什么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七位,而人均却居世界第一百位以后,根据世界银行《XX-XX年世界发展报告》,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我国在1999年达了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世界206个国家中,排名第140位。这都是因为我国人口太多,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800美元,课本第80页第5段从一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就一个家庭而言,在收入问题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消费水平与供养人口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消费水平=收入总量/人口数量。由此可见,一个家庭的供养人口越多,平均消费水平就越低;供养人口越少,平均消费水平就越高。很多农村家庭由于旧观念的影响,不控制生育,直接的结果就是家庭消费水平的长期低位徘徊。因此,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投影下面图表)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根本因素:国家的发展水平其它因素:收入水平——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物价水平——是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
人口数量——对于提高家庭消费水平非常重要
巩固新课(小结本课知识,复习提问)物质消费劳务消费精神消费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吃、穿、住、用、行理发、洗、染、修理、医疗等听音乐、受教育、旅游吃、穿、住、用、理发、洗澡看书、上学、进修打保龄球、享受高级化装品
1、什么是家庭消费?家庭消费的内容有哪些?2、家庭消费的目的是什么?与消费内容有什么关系?3、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对这些因素应持什么态度?
下一篇:对八大党代会认识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