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10篇
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10篇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有效性论文 概要: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有效性论文概要: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尝试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创设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指导、组织和支持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应成为小学科学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本文以《我们知道的磁铁》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一些有效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在《我们知道的磁铁》这节课中的新课引入设计了游戏导入:老师演示空中悬针游戏,让学生猜猜其中的奥妙。通过游戏揭秘:原来是磁铁在作怪,出示磁铁,从而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磁铁的欲望。在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我们对磁铁的了解”时,老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玩”磁铁,学生饶有兴趣地玩起了磁铁,并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发现了磁铁能吸铁、还可以相互吸引、相互排斥、隔着物体也能吸铁等磁铁的一些特殊性质。学生在这样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下,激发了合作探究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提出:“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同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表达、交流、合作、共享。如,在《我们知道的磁铁》这节课中设计了“交流我们对磁铁的了解”的探究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几乎都见过磁铁,他们对磁现象有了一定认识,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因此,当老师提出:“同学们,你们玩过磁铁吗?想不想玩一玩磁铁?”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研究磁铁的愿望后,
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玩”磁铁,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玩出新意,并要求各小组在记录纸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在小组内交流有关磁铁的玩法或有关磁铁的事情。最后在班上交流、汇报时,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对磁铁的了解,让每个小组对自己认为最有趣最有创意的游戏进行分享。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中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通过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互动、互助的有效形式,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在《我们知道的磁铁》这节课中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交流我们对磁铁的了解”和“整理磁铁知识”,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和支持者作用。如,在探究活动一“交流我们对磁铁的了解”时,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指南针、橡皮擦、扑克牌1张、棉线1根、纸、回形针等实验材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大胆“玩”磁铁,在“玩”(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在探究活动二“整理磁铁知识”时,教师指导各小组从“磁铁的形状”“磁铁的用途”“磁铁的性质”三个方面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表达与交流。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对各个小组中进行巡视,細心观察各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给碰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帮助,以提示性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如,提出“怎样画出或写出我们小组对磁铁的了解”和“想想怎样讲给全班同学听的提示。在探究活动中还应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
总之,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尝试探究式教学方式,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创设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二: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北碚区三圣中心校:宋正伦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二、实验探索法
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四、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五、现状调查法现状调查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种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活动方法。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各
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合乎把握现状的能力。
六、作品制作法作品制作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使用工具、设备,通过模仿或重新设计,加工制作作品的活动,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由于制作活动符合儿童喜欢动手,爱玩的天性,具有玩玩做做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学中、低年级科学课中使用。七、信息搜集法:信息搜集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个专题的有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认识事物的活动方法。通过信息搜集,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搜集法的基本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搜集、处理、交流、应用、评价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法的运用不仅在于让学生通过信息搜集获得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搜集、整理、分析、交流信息的全过程,学到运用信息搜集开展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八、模拟创造法模拟创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独立或协作完成某种科技作品的活动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模拟创造,能够通过模拟创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和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篇三: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方法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正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评价应能满足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自主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我曾经听过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一位听课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了摇头......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
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由于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的差异,儿童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具有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我认为,科学探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课堂教学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开创学生视野。科学在不断发展,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课堂要适当地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建设新农村和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亲近科学,从而更自信地
学科学,乃至立志从事科学事业。(1)课堂上科学知识的讲解密切结合科学技术的在生产生活中
的应用。如《运动和静止》的课堂教学中,在”参照物”这一知识点上,结合我国飞机加油技术进行讲解,让学生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体验到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科技的日新月异。
(2)开展以”科普园地”为题的多媒体讲座,定期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提高同学们的科普知识,激励他们以伟大科学家为榜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理想。
(三)突出科学实验过程的重要性。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科学实验探究机会,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脑,
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验条件和理论指导。让学生自己在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四)培养科学情感。充分挖掘新课程中的情感资源,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科学情感。
(五)学生学习兴趣高,是新课程得以实施和发展的有力保障。总之,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
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篇四: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效教学模式来。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
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5、尊重事实,重视证据;6、重视合作式学习;7、重视发展性评价;8、开放的学习时空。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这一个个“板块”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基本环节:1、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只有通过问题的展开,从而实现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实现探究学习目标,实现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首要环节就是能提出或发现问题。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
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教学《纸的秘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纸和不同用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纸的哪些秘密?让所有学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疏理分类,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如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程度等)进行探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造纸过程,纸的种类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参观访问或进行实验继续研究、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胀大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过争辩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么证明?”学生的探究又开始了。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2、猜想假设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
作用。它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3、制定方案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
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本环节注意问题:
篇五: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内容提要:科学课堂教学越来到得学生们的喜欢,国家提倡发展科技的大前提下,小学科学课作为激发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启蒙课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学科学课堂要注重激发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及对科技的创新精神。
关键字:小学科学课对科技的重要性
正文: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目前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从全国到我市越来越受到重视。科学学科名师工作室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都体现着科学学科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得到广大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课堂教学也越来也得到学生们的喜欢,国家提倡发展科技的大前提下,小学科学课作为激发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启蒙课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在此,就个人观点谈一谈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做以下阐述:
一,科学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爱好
中国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提到:好奇心很重要。小学科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以便让孩子形成对科技的爱好。而我们的科学课很大一部分就是让学生初步的体验和认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学生产生了对科学和技术的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将来也许会产生第二位爱因斯坦。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能盲目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新课标》之处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小学科学教材很丰富,而我们的教学时间没有语数英等学科那么多的教学时间,怎么处理呢?这就涉及到我们第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爱好,更多的科学知识可以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动性,有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桥梁》中的内容冬瓜拱和制作小桥这两个课时完全可以让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家里完成后拍照上传给教师即可。这样我们既可以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完成了对应教学任务,还使得让学生们掌握和理解了对应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发展了学生对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科学课堂教学对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教师应以教授学生理解为主,掌握为辅。
在《新课标》中之处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中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与此同时,也需加强对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环境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科学知识总目标第4项明确提出:“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程。”在我们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学生们可以很好的去理解,但是学生较为难以掌握即: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理论方面的知识,较难。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只要可以很好的理解对应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操作即可,没有必要深入的去探究科学和技术本身的理论,毕竟我们小学科学课堂注重的是激发对科技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技能及对科技的创新精神。
四,自主创客,让科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课标》提出了:鼓励教师收集和自制学具,选取学生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坚持教具不是学具的简单复制,更不能用教具的演示代替学生操作学具的理念。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既可体验感知教学具的运用原理,从中了解技术的创新之处及其创新过程,又可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仓,新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实施自主发毗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亦可为优质教学具的及时推广与更新保驾护航。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辐助软件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教学具,它不应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简单图解,而应服务于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呈现探究问题情境、提供探究素材和信息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一些课外的科学知识,最好使我们身边的,学生较为容易接触并且有较好的条件设计教学内容的知识,通过学校的教研,开发出对应的校本创客内容,以便能够更好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对科技创新的思考,发挥科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客氛围。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和培养学生的科技知识能力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科技知识能力的启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版)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广东科技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小学1-6年级科学教材》(广东科技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篇六: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1/11
——体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
1/11
(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
(4)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
1/11
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进行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
1/11
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2)命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有些可能是多结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命题或实验具有科学意义和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重新实验,取得最终的结果,从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德。
1/11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专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所以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小组讨论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整个活动过程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是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组建,这种分组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并为学生主体能遴鎏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重视合作学习。由于把教学班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也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讨论和相关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互助合作活动。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3)以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在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既要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科学的专题,又可以即兴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在讨论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扩大信息量,学生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小组讨论法的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11
(1)教师设立专题背景,并提出专题。(2)指导学生开展讨论。(3)指导学生归纳结论。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法的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儿童年龄特点,明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小组讨论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还要培养对观点的辨析、判断能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十分重视讨论题目的选择。在选择题目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情况:活动的重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生活背景。所选择的题目既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揭示专题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有效控制是应用小组讨论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加讨论。(2)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展,控制无意义的话题,及时把讨论引入正轨。(3)教师要把讨论限制在一定的X围内,否则漫无边际的讨论无法使讨论达到应有的深度,得出应有的结论。(4)合作学习要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要特别关注并鼓励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进行提示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清楚、扼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11
(5)在总结和归纳结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4.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就是运用小品、短剧或实况模拟等形式进行模拟活动的一种方法。在角色扮演中,首先要创设一种情境,由一部分学生担任各种角色并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表演,认真注意与活动目标有关的具体行为。表演结束后,讨论在表演中的体验和表现出的行为。这种活动形式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活动过程艺术化、生活化,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获得对过程的体验。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两种:
(1)换位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暂时放弃自我行为,扮演他人角色,例如扮演某个科学家、某个医生、某个同学、某个残疾人或某个虚构的人物等,让学生从被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讲话、思考、行动和处理问题,从中体验感情、发现问题。
(2)易境模式。在角色扮演时,表演者以自我出现,但虚构一种自己所处的环境,例如到某自然保护区、到某自然水域考察、到某种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到某种专业实验室等。在这种条件下,角色扮演者可以创设特定的环境,演示特定的现象,引导其他学生同时进入情境,学习或练习专门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使学生在一个模拟的、人为的但又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感情,而这种体验又不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失败的风险。在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11
(1)角色扮演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的相互作用,所以比较适用于涉及有关科学教育与人、科学教育与社会和技术之间关系的一些问题,例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等。在练习准备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一些他们尚未知道的科学背景和注意事项,并熟悉学生的表演步骤和过程,予以适当的指导。
(2)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要使扮演者十分投入到自己承担的角色中。学生要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等方法,熟悉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领会角色的位置、角色的作用、角色反映的科学意义等,并认真加以排练。这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是学生温故知新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的要求,从学生的个性、能力、表现才能等方面合理地选择扮演者,和学生共同策划他们将要扮演的角色、情节和过程,在排演中加以适当的指导。但必须注意避免对学生起支配作用,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角色,创造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4)角色扮演法一般不需要专门的演出场地,但对教室、活动室或室外场地的环境要做适当的布置,要突出主题。教师还要注意安排好观众的座位,可以采用半圆形或圆形的布局,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作为演出的场地。5.现状调查法。现状调查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有关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调查,从而明确现状、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活动方法。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各种调查活动,使学生从多渠道采集和占有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并
1/11
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了解现状、分析和把握现状的能力。现状调查法具有以下特点:
(1)现状调查是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对象,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不能像实验那样,设置人为的环境或对环境做出人为的改变。
(2)在实施现状调查时,不一定在预想发生现象的同时进行,发生现象的事先事后对现象的本质没有太大的影响。
(3)调查的X围可大可小,在小学阶段,小X围的调查更便于操作。学生可以对事物进行一次性调查,也可以对事物进行跟踪调查,以研究其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和规律。现状调查法的活动组织形式有小组调查和个人调查两种,采用哪种形式由调查的难度之调查的规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调查能力决定。假如调查对象的X围比较广,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调查的难度比较大,采用小组调查的形式比较适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最后进行调查汇报,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假如调查的对象X围比较小,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调查的难度也不大,就可以采用个人调查为主的形式;由学生个人进行调查,调查后学生汇报调查结果,教师或学生进行总结。现状调查法的活动过程是:
(1)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确定调查的内容和题目。
(2)指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设计并确定调查内容和方法。(3)学生按照调查计划规定的操作要XX施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1/11
(4)学生汇报调查结果。(5)教师或学生总结讲评。教师在现状调查法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调查对象的选择必须符合调查目的与要求,并且要有一定的代表性。(2)教师要十分重视调查设计的环节,这是顺利进行调查的保证。学生只有按照周密的调查计划去实践,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调查结果。(3)调查的时候,一定要有调查记录。(4)现状调查法不可能一次完成,可以安排较多的时间和机会
1/11
篇七: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启蒙课程、是以造就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是踊跃提倡孩子们以摸索探究生活实践为主的学习,因此增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研讨具备重大意义。本文将以教育科学版教材为例,从教材编写思想、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出发,介绍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期让孩子们增加对科学实质的了解,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启蒙课程、是以造就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提倡孩子们以摸索探究生活实践为主的学习,因此增强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研讨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丰富多样,不同地区的科学教材不一,使用最普遍的属教育科学版科学教材,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进行探析。现阶段科学课程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课程内容不完善,师资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而最根本的就是弄清楚科学课程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教学。一、专业教科书的总体编辑思想(一)科学素养是小学生的宗旨;(二)重点是转变学生们学习、思维等方式方法;(三)开展并实施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四)构成1+1>2的思想,突出整体的效果;(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小学科学课程的编写思想与科学课程的总宗旨密不可分,强调课程内容要紧贴生活,从身边事物着手,注重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生活的方式方法,多举行实践活动,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科学素质素养是培养的主要目的,为了孩子们今后继续深造、成为有用的人做铺垫。受过小学科学的教育,孩子们能够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基本的科学文化、明白科学是经过无数的实验探索发现并总结出来的,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方式,不被旧习惯所束缚,养成良好的科学实践探究精神,培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首先需要达到的目标氛围四大项: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科学情感态度、环境目标,第一项即是对于每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的阐述;第二项是一个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一般实验是经过提出假设、设置实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的步骤;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即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他们有初步的认识。基于我国课程的三维目标,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概念,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讨论,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乐趣,从而培养其探究创新精神。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一)基础性。小学科学课程在每个人的教育生涯中起着引领、铺垫、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主要体现其基础性,通过初步接触小学科学知识,逐渐提高认知身边事物的科学性,掌握其特征和性质,对实验过程探究方法(观察学习等)有个初步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科学素养。
(二)实践性。小学科学课程重视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探究活动的基本技能,从而发现并提出他们自己的疑问,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三)综合性。不同领域的知识板块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不能抛开整体而关注单个。小学科学课程中有四大不同的板块内容,其中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方法应综合起来,不同领域知识相融合、不同领域的方法相融合、不同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同时吸取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技能与方法,这才是教学技能与方法的综合与渗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从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基础启蒙性课程,能够看出科学课程的知识概念是要合乎孩子们的理解认知能力,内容难度适中,让孩子们感受探究的乐趣。同时又将其定性为活动性以及综合性课程,它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科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探索发现、质疑创新,不断地发现身边的问题并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与疑虑,为社会生活服务,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探讨小学科学课程分为四大板块,由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物质的科学板块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据重大比例。科学课程内容上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小学划分为三个学段,明确了每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内容细致丰富,同时在内容一块设计了活
动意见与建议,使教职工们能从中得到启示与参考,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尽管这一内容对新进教师有指导效果,但让教师们的创造性得到禁锢,从而致使教学效率降低,此外,容易使教师拘泥于课程标准,孩子们的思维得不到发散,从而影响孩子们科学素质发展。小学科学课是以掌握实践探究方法,不断寻求科学知识的活动课程,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好奇心和兴趣,教师也需要有一定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程的四大板块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渗透,注重科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课程内容上也体现综合性特征,通过“知道”“观察”“举例说明”可以发现小学科学课程不是传统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注重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渗透,孩子们通过语文课,益于科学概念的理解,通过数学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板块、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基于生命科学的教学生命科学是小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起始,世界上的生物皆有生命。美丽的花、绿油油的草、可爱的小白兔、小猫咪、乌龟、飞鸟、金鱼、猪、牛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根据小学生好奇心的特点,他们对此内容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应抓住其特点实施教学。生命科学中的许多生物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此部分的教学,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以实物展示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通过观察多个维度,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信息。这种实物展示的直
观学习机会要比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更具有真实感、直观感。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含收集信息、整合资料、设定活动范围及场所等。例如教师在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高年级《校园生物分布图》这课时,教师要进行学前分析包含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实物材料的准备:蚂蚁、蚂蚱、野花、天牛等,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得更多、观察得更多,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实施生物大搜索行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注意小组分配要符合同一组不同类型、不同组之间相同水平原则,大家共同实际体验,共同收集生物并记录,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每位同学都会有一定的收获:有果树、昆虫、小草等,在学生实际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同时提醒学生们注意:同学们收集的实物属于什么类别,注意依据每种植物、动物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花的颜色、鸟的颜色等。学生这样在老师的一步步指示及引导下,很快就能掌握其中的真理。教师除了让学生在校内进行观察外,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更远处亲近大自然,接触更多不常见的生物,开阔视野。例如在学习对猴的认识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动物园对猴进行观察,并设计趣味性的活动,令学生参与其中,并了解猴的习性。教学中还可使用角色扮演卡,了解动物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孩子们忠爱科学、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意识。教师通过活动的介绍引入主题,在参观中学生了解猴的相关知识和习性,利用游戏、角色扮演来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基于物质科学的教学
物质科学是小学科学课本占比最大的内容,其中主要6大概念是:材料具备一定的性质和功能,物体具有其特征特点;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常见的气体,其性质是混合物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液体,属于单一的物质;可以用方向、方位以及速度的快慢来表述一种物体的运动状态,同时力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转变;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多样如热、电、磁、声等[1]。认识物质、了解世界是小学生最基本的知识目标。针对物质科学的教学,教师是主导者,应引导学生用基本的观察方法来记录物体的特征、性质以及状态,其次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基本测量用具的运用方法、特征,最终运用这些方法分出不同类物体。教师在实际小学科学课堂上,可进行下列探究实验: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进行收集;说说身边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观察不同液体:牛奶、醋、糖水、油等,尝试总结他们的共同特征。物质科学首先需要一定科学概念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原有认识上学习物质具体的性质、概念,要在科学大概念观照下,注意各细科学概念的整合,同时注重设计提问导入环节,探究合适的问题,激起孩子们的乐趣,接下来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数据,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得出的结论。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和消化,着重培养孩子们科学观察探究技能。
(三)基于地球与宇宙的教学地球与宇宙知识集中在高年级阶段,孩子思维正位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阶段,由于地球与宇宙知识难以在课堂上呈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感到比较棘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大量
模拟实验,注意前后知识的关联性以及设计教学环节的梯度性,需遵循“能力现行,概念后置”的原则[2](先完成活动或实验,再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此部分的知识正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此部分的教学应进行适当构建+模拟,例如讲《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时,可先对地球的运动进行构建假想,看看地球的运动与什么有关,其次查找相关资料验证假说,最后模拟实验,更加直观地对其总结、加深印象。此部分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实验设计和逻辑推理等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四)基于技术与工程的教学技术与工程科学内容是后来修订版所加内容,穿插于前三大领域之中,是现阶段科学教育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技术与工程也是当代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这部分内容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多动手动脑,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对《设计制作小赛车》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赛车的相关信息,协助孩子们创建原始模型的概念,接着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们思维进行碰撞,扩充学生们的知识面,其次在学生对小赛车产生疑问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分析小赛车的原理,如何发动运作的,然后写出设计思路,再次设计方案制作小赛车,在设计中要调动孩子们积极动脑、踊跃思索,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探讨,擦出思想的火花,进而根据方案作出规划,最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会持续探究,使课堂活动更具拓展性。这样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探究能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五、对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和教学的看法及建议(一)摸索并制定合适的教学设计。如今的教材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点
的汇集,还包含思维方式、能力体系、道德信念等。教材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和固定准则,老师课前要针对教学内容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自己要有创新能力,思考并设计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实际制定恰当的方案,忌照本宣科。
(二)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我国科学家陶行知在很早就有了“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学、在学习中生活的观点,生活中充满了科学、而科学终将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实际中。科学课本不是授课的唯一,不能一头钻进去,学会适当运用课本;每个地方都有其独有的特征、特色、文化,教育者若将知识与本土文化、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那么学生会“乐”起来、“学”起来,课堂会“活”起来、“动”起来。相反,教育者若一味地以课本为目标照本宣科,就丝毫没有教育的意义,同时自身发展也会受限,同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一样有影响。内容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体会并理解生活现象和科学知识,同时增强孩子们的学习趣味性,有利于培育孩子们的学科素养。亲历性的学习让学生近距离体验生活、感受科学,增加其印象,学生自然就领悟到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来探索科学的奥秘。
(三)将科学史与科学课堂相结合。科学史是了解科学的前提,为更好地科学学习做铺垫。个人认为学历史是明智,而了解科学史是学智。每一位科学家都有一段艰辛的路程,如同长征是党的艰辛路途。学习
他们的刻苦精神、坚韧不拔、不被现实打败的气概极为重要。与把科学社会学、科学史、科学哲学纳入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中,更能凸显科学文化的魅力、科学知识的精深,让孩子们意识到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科学是在不断假设并实验检验的循环过程,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得到的真结论,让学生不要害怕失败,而要学会失败,从中汲取经验走向成功。
(四)教师应具有创新制作各种教具的能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越发“凶猛”,基础教育的科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当下发展现状,技术与工程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国外有专门制定了小学技术标准,可见其重要性。由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育中,教育者要重视孩子们技术和工程方面的技能培训。教育者应善于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以创新理念为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对教具进行制作,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在实践制作中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奥秘,加强孩子们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研究及把握,从而提高孩子们的科学学科技能、培养孩子们学科科学素质。
(五)课后作业分层化。学生群体能力各不相同,吸收并理解知识的能力也因人而异,有同学可能你一说他就能明白,而有的却说好几遍也没能听懂,这就需要教育者依据各层次的学生特点,制定各层次的小学科学课后延伸作业。教师讲作业可分三个层次,给进步生布置稍微简单的作业,给中等生布置一般作业,给优等生布置拔高的作业,这样不只是提高了进步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培养他们自信心、能够脚踏实地、逐渐赶上班上优等生,同时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位同
学都能快乐的学习、茁壮的成长,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作为有能力的人。
六、结语综上,在进行科学课程教育教学前,教师要了解教材的编写思想,熟知其知识框架、章节内容,弄清各知识间的关联,不断调整与改进教学行为。科学课堂要达到既高效又充满活力,教育者要依据各同板块的内容、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创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及“发现、探究、运用”三步基本教学过程,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实验活动,融科学史于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科学知识探索实验以及实践的过程,领悟科学中的奥秘,积极发现并寻找生活实际中的科学,同时将科学学问适当地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处理生活中疑惑,让科学课程的核心价值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得以实现。[参考文献][1]许友权.中国与厄瓜多尔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8.[2]王晓玲.创设生命科学实物展示大舞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创新设计[J].名师在线,2018,(01):41-42.[3]李娟,陈典.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需求探析———以“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3):17-20.[4]刘洪.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设计的一般性方法
[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7):18-19.[5]谢微.小学科学教学中育人途径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9,(07):162.作者:张璐石曙东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篇八: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
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
(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
(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
(4)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
(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
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
(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
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
(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
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
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进行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
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篇九: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的科学探究活动与课堂教学改革章鼎儿(原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特级教师)
一、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发展迅猛的课程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改革,就要从科学课说起,“科学”是一个怎样的课程?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小学科学是一门发展事态非常迅猛的课。1977年,这门课叫“常识”课,1978年改名为“自然常识”课,1981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这门课改称“自然”课,2002年改为小学“科学”课,经历了25年,这门课程的名称改了四次。它的课时,1977年叫常识课时,只开设了五年级,当时是五年制,每周是2课时,1978年改为自然常识课,开设了四、五两个年级,每周也是2课时,周课时是4课时,从2课时到4课时,翻了一番。从1982年到1992年,改为小学自然课,开设了三、四、五年级,周课时是6节课。从2节-4节-6节,发展迅速。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自然课从一年级开设,一、二年级每周是一节课,三四五年级每周是2节课,周课时就是8节课,到了2002年,改为小学科学课,浙江的周课时是10节课,湖南的周课时是12节课,各地节数不同。三四年级有的开设的是2课时,有的是3课时。25年间,从1977年到2002年,周课时从2节增加到10节,把它画成图就是直线增长,迅速发展,持续发展。小学各学科中,课时增长达到这样一个速度的,绝无仅有,独一无二。要知道在这25年里,小学的总课时是严格控制的,制定教学计划时,总课时只能往下减,不能增加。那科学课的课时数从哪里来?仔细查查,原来的语文、数学课学时数比现在要多得多,科学课的学时数是从语数两门学科挤出来的;学时数增加了,教课的老师从哪里来?我估计在座的老师并不是一分配到学校就是教科学课的,也是从其他学科改行过来的,我就是从教语文、数学改行教自然的。科学课的发展是不是就到10节课为止了呢?不是,它还会持续发展,我们横向比较,与其他国家相比,科学课每周10节课是很少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学课周课时都达到了18节。这还是我在上世纪80年代统计的。在欧美等国家,科学课是小学的核心课程,这是近10年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我看国外的资料,一般称科学和语文(母语)是两大重点课程,再往前,有的国家把它称为小学里面的三门支柱课程——语文、科学、数学,科学还排在数学课的前面。我推测,科学课还会往前发展,我们国家的小学科学课程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新的科学课程标准还没有正式颁布,但已经形成了,它的全称是“全日制义务教育(1-6年级)课程标准”。这个课程标准一旦颁布,小学科学课又要从一年级开设,现在是从三年级开设。现有周课时加上一二年级的课时,总的课时马上就会往上冲。这个还没有正式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课程性质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我们现行的课程标准是怎样描述课程性质的呢?——“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从“基础课程”改为“核心课程”,说明这门学科还在往前推进,因此我推断这门课的课时数还会不断增加。科学课程在迅猛向前发展,它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自于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来自于儿童的发展需求,社会的发展在推动科学课向前发展。我在这里做个现场调查,各位老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感到在工作中语文水平和能力不够的有几位?大概没有。别谦虚,一般来说,如果你的语文水平不够,你会觉得某个事情你说也说不清楚,看也看不懂。这不是说看科学院的院士们写的文章,那个文章你看不懂,不是语文水平的问题。感到数学水平不高的有几位?请问感到自己的科学素养不高的有几位?我在全国各地做了100次这样的调查都是一样的,自感语文水平不够的人很少,没有几个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很低,数学水平也是一样。但是,没有几个人感到自己的科学素养足以对付自己的工作,或足以对付日常的生活。苹果是削皮吃,还是连皮吃?你的科学素养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吗?我们的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动车一通车,大量的交通死亡事故产生,是什么原因呢?社会发展了,新的事物不断地出现了,人不能适应这个变化,最后就会出现问题。请问当时速135公里的火车从你面前经过时,你离开铁路几米才是安全的?大家都知道火车的站台上有一条白色的安全线,火车来了,工作人员要大家站在白线后面就可以保证安全。但是135公里的火车驶来,这个白线和铁路的距离就不够了,几米以外是安全的呢?应该是4米。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了,人人要与此打交道,人人都要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这已经是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科学课程迅速发展起来了,源于每个人都需要提高科学素养。小学生不能等到以后才学科学课,他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中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不仅是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还是今天的生存的需要。
当今社会,火灾事故还在不断发生。黑龙江有一个“白天鹅宾馆”,里面住着许多外国朋友,发生火灾时,烧死了不少人,最后统计下来,很奇怪,入住的日本人全都逃出来了,不管住得高的、低的,都跑出来了。据调查,日本人有一个习惯,从小培养的,每到一个地方,把自己的箱子放下,背包放下,第一件事就是看宾馆门背后的逃生示意图。我们也许看了,但看的不够,要真的去看看安全通道,去亲自走走,所以晚上有火警时,他们都能顺利逃出。这种教育是有用的,科学素养是关系到生存存亡的,更不用说后面的发展。
我们来读一篇短文,这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一个前言,题目是《行动的号角》,这篇短文写得相当不错。我们来读一下:
“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把所有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做为自己的一个既定目标,《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为使国家能够达此目的而编撰的。这部标准详细描述了每个人都将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这在21世纪将成为现实)的科学教育该是什么样子,这部标准不仅指明了最终目标,还指明了达此目标所要走的具体路线。
我们大家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同科学素养都是利害攸关的。懂科学,你才有可能领略到你在领略自然界的事理时,油然而生的充实之感和兴奋之情。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你才有可能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个人的各种决策,去参加讨论关乎全社会的各种科学问题。有很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强化人们日常所用的各种能力,例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作工作的能力、有效地应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等。我们社会的经济生产率与我们的劳动大军的科学本领和技术能力是分不开的。
在改革科学教育的工作中,起关键作用将是教师,科学视导员,课程设计人员,出版商,工作在博物馆、动物园和科学中心的人,科学教育专家,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学校管理人员,学校的董事会成员,学生家长,工商业界人士,立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及政府其他官员等多种多样的人。上述各界人士都参与到撰写《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现在,各界人士都必须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一致行动起来。科学素养的提高是要花费时间的,因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要求,整个的学校系统必须做重大改变。
篇十: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整理为word格式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体现师生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
整理为word格式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
(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4)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在科学课中,教师运用探究发现法应注意如下的问题:(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应用探究发现法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从事操作,验证假说。(3)探究发现法不是万能的。实践证明,探究发现法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好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可以一味使用。布鲁纳说过:“一个学生不能只凭发现法学习,就如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搞发明一样。”同时,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知识有多有少,思维有快有慢,能力有大有小,也不同程度
整理为word格式
地制约了探究发现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发现法和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整理为word格式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进行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起因提出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论证,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经验,增进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命题,或者创设实验条件,包括若干实验提示,然后由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法的活动结果一般是由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事前向学生讲清怎样填写实验报告,并在具体填写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小学阶段,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实验报告名称、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论。衡量实验报告的标准主要是科学性和准确性。
整理为word格式
在实验探索法的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设想,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发散性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学生仔细验证,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实验不仅是单纯的操作,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科学性与准确性,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漏。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师在选择命题或创设实验条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所涉及的知识与经验必须是学生已经具有的,或者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解决的问题。(2)命题或创设的实验条件是可以得出结果的,而且有些可能是多结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搜索与发散。(3)命题或实验具有科学意义和价值,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师提出命题以后的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由发挥为主,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汇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学生的假设有时可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却是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可能会失败,这是科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及时帮
推荐访问:小学科学课程吧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科学 探究 教学方式
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题目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