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20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20篇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1、政策:指为社会公共权威机构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订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2、政策分析:是针对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20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20篇

篇一: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1、政策:指为社会公共权威机构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订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2、政策分析:是针对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订的各个环节只能够创造知识的一项活动。3、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4、政策问题:指超越了个人之间的问题,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并且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5、边界评估:是要制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外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6、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与程序,对政策结果进行评价,以判断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笔记:政策评估的对象或客体是公共政策而非私人政策或计划,评估是由一定的评估主体进行的;政策评估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与程序进行。政策评估是有目的性的政策活动。7、社会问题的界定:(特征)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主义,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社会问题关乎到大多数人的利益。社会问题的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社会问题多带有系统性特征。8、头脑风暴法:亦称畅谈会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邀集专家,

  第1页

  针对一定范围的问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同时又有四条特征:①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开阔思路,不要重复别人的意见②意见与建议越多越好,不受限制也不怕冲突③对别出心裁的意见不要反驳,不要批评也不要作出评论④可以补充与发展相同意见。让与会者畅所欲言,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不对发言进行评价,以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的创新方法9、哥顿法:主要通过会议形式根据主持人的引导,让与会者进行讨论,但与会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上只有主持人自己知道其他与会者都不知晓。10、综摄法:是一种基于心理学中的垃圾箱理论,试图用非理性因素激发群体创造力,力求收集那些看似不合理,带有更多情感色彩的想法,并把它们与理性看法相结合,通过比较区分,实现新的突破。11推断:是基于目前与历史趋势向未来进行外推的一种预测形式。12、回归分析:根据相关因素的大量实测数据来近似的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的分析方法。13、德尔菲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

  第2页

  14理性模型:决策属于目标型行为,达到目标有多种途径与方法,要从中进行最大价值的选择以达到目标的最犹方案的决策模型15有限理性模型: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做到满意方案的选择,而无法实现最优方案的决策模式1.政策分析:针对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中创造知识的一项活动,为创造这种知识,必须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调查特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复杂的学科背景多架构的研究方法广阔的研究领域方法:经验实证规范2.政策人员做些什么?研究各类社会问题及这些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各类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决策者或政策制定者做了些什么与没有做什么公共政策执行及形成的结果3.思想库的类型:官方:隶属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或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智囊团或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或具有相对独立的建置、半官方:一是政府出资支持重点研究课题,把研究工作纳入政府服务的轨道,二是政府通过与政策研究机构签订合同,从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三是与政府有关机构有对

  第3页

  口靠关系的思想库,它们直接为对口单位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民间:由民间发起,得到基金会或公司企业赞助的社会性政策研究机构、国际:是由不同国家的学者与官员组成的,以国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性政策研究组织4.问题分析方法:a.原因分析b.边界分析c.类比分析d.类别分析e.层级分析f.多角度分析g.假设分析5.社会问题的确认程序:①问题察觉,指某一社会问题被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②问题界定,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的过程③问题描述用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6.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区别?7.社会问题的类型?a.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与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与社会犯罪等。注意两点,一是一些社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偏差,二是“偏差”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在某种情形下被认定是偏离社会规范的过失行为,而在另一种情形下则可能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行为b.结构性问题:是指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问题。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如由经济不平等所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此外,价值观变化引发的结构性社会问题也不在少数,如家庭问题、劳动问题等8.政策评估的作用:a.政策评估有助于价值取向的阐明与评

  第4页

  判b.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价值、效果、效益与效率的基本途径c.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d.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e.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f.政策评估是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途径g.政策评估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依据9.政策评估的程序:a.评估启动阶段——1.建立评估结构,挑选评估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2.确定评估对象3.制定评估方案b.评估的实施阶段——1.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与改善效益等方面的信息2.综合分析政策信息3.综合运用评估方法c.评估总结阶段10.评估标准:a.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1.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2.政策目标实现的范围与程度3.政策对社会的影响b.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1.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2.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4.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的稳定5.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11.制约政策评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a.政策目标的确定性b.政策影响的广泛性c.政策资源的混合与相关政策的重叠d.政策问题的复杂性e.政策行为与行动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f.评估信息的缺乏g.政策评估资源的不足h.政策主体及相关人员的抵制12.政策分析的方法?A.基本方法1.经验的方法2.实证的方

  第5页

  法3.规范的方法B.具体方法1.监测描述产生有关政策观测结果的信息,提供先前政策执行结果方面的知识2.预见产生期望政策结果的信息,提供有关事件未来状态的相关知识3.评估产生观察政策结果与期望政策结果的价值信息设法发现预想与实际执行状况之间的差异,提供与政策价值相关的知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为决策者提供帮助4.建议产生偏好政策的信息,通过对结果的得失进行分析,产生对政策选择有用的知识5.问题构建产生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信息,提供与问题基本假设相关的知识。13.公共政策的主体有哪些?

  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它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阶段上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人员。通常可以分为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与社会非法权主体。

  14、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有何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联系:

  区别: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是从需不需要与值不值得作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则是从能不能与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实际的条件。因此,常有具备了

  第6页

  价值前提却缺少事实前提或与之相反的情况出现,是决策活动难以进行。2、认识形式的表现不同。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与矛盾。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表达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15、方案开发的原则?信息原则;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客观原则;智囊原则;优化原则;效益原则;同行原则;兼听原则16、为什么要进行预测性分析?预测是立足过去与现在预料与推测事物未来发展的一种活力,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作用:1、预测为政策分析者或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未来信息。为提高未来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必须深入研究获取这些未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与手段。2、描述可供自由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的状态与数据。3、确定备选方案合理的发展区间,并推断与分析在发展区间的全部可能利益。4、提出如果希望就可以达到的可能性。

  第7页

  5、提供抉择的参考标准。17、预测的方法(了解)1、外推预测的方法:时间序列分析2、理论预测方法:理论图形化;因果模型化判断性预测方法:交叉影响分析;专家会议法;主观概率预测法;情景预测法;德尔非法18、政治可行性分析包括哪些内容?政治方案的政治可行性是指某项政策方案在政治上是否与国家的性质、政治制度、政治思想与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人民群众利益,能否被社会与人民群众所拥护与喜爱。内容:1、可接受性。这里的“接受”包括上级部门、领导、群众等方面的认可。

  2、适当性3、公正性19、政策合法化的内容1、合法的决策主体:管理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组合;权责体系;组织经费;运行规则2、合法的政策程序:程序是规范决策组织行为的有效途径。3、合法的政策内容:指政策应与国家宪法与现行法律相一致,在内容上不发生抵触。不仅要符合有关的法律原则,而且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4、政策法律化: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

  第8页

  成熟与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政策性内容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与国家强制力的保障。20、什么是理论模型、前提是什么?理论模型:前提条件: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2、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表现在他们具有完备的知识与信息,能穷尽备选方案并预测所有结果。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与绝对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5、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与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21、渐进模型的特点?1、渐渐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新起火另开张、政策要有承继性。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22、小组意识特征?1、一致性思维表现为从众风气甚浓,大家总是心往一处想。这在平时可能是好事,但在决策是可能就是坏事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表现为思考角度的单一与观点看法的片面。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表现为盲目乐观或悲观失望。要么对成

  第9页

  功作出高的估计,要么在困难面前丧失自信,容易走极端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盲目相信自身群体的力量,忽视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了群体的封闭性。5、群体成员的共同性,表现为信息掌握、思考方法、价值观念、利益范围的一致。23、团体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论述:1.大众媒体的作用与影响?

  作用:a.对人类传播的作用——1.大众媒体将人类传播活动推向了公共阶段2.大众媒体传播媒介使得从事信息传播活动不再是某个人的单一行为,而是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行为

  b.对人类社会的作用1.普遍提高了人们传播与接受信息的能力,建立了社会群体之间快速信息通道2.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3.大众传播媒介使不同的人接触信息的机会越来越不均等c.大众媒体是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力量d.大众媒体具有营造社会公德环境的重要功能e.大众媒体具有适应现代人群特点的教化功能。影响:2.政府在公共政策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3.公民参与政策的途径

  第10页

  A.制度性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途径:1.制度性简介参与途径——a.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间接参

  与政策过程b.通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间接参与政策过程c.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参与政策过程有官方社团(工会、妇联等)半官方社团(学术团体研究会等)民间社团(企业家俱乐部)d.通过官方、半官方政策咨询机构参与政策过程2.制度性直接参与途径——a.通过听证制度参与政策过程b.通过政务信息网参与政策过程c.借助政策公示参与政策过程d.通过信访制度参与政策过程B.非制度性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途径:1.用舆论扩散对政策制度调整施加影响——a.向广大传播媒介、报纸、电视、广告、电台有关部门反映政策实施给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媒体调查报道与公开披露制造舆论压力,引起了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b.在民间网站上提出就有关政策的讨论话题,发起公众自由讨论形成舆论压力,影响与改变政策过程c.公众私下的传播扩散包括在团体、在单位、在社区与公民个人之间的传播扩散2.通过民间咨询机构推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第11页

  3.借助特殊的社会关系网与非正常手段对政策施加影响4.通过较激烈的参与方式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

  第12页

  

  

篇二: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word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重点问题及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分析重点问题及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的含义及本质?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增进与分配,也包括精神利益的增进与分配。利益的分配有四个环节: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利益选择: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政府首先是选择利益,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利益整合: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或简称为“利益整合".利益整合建立在利益选择的基础上,前者即使后者的逻辑结果,又是现实结果,而且往往是两种的有机统一。利益整合,除体现在政治行为与普通准则上,还体现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上.利益分配: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是部分人失去利益。不过,人们从政策中获得利益或失去利益并不是绝对的,有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一政策使得一些人既获得利益,又失去利益。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的规定,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基本特征:(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市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符合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现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2)整体性。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一个理想的政策过程,基本包括了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和调整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对政策的质量发生作用。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海域政策环境密切相关。(3)超前性.尽管公众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政策的超前性,不仅是保证政策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合理分配社会利益的有力保证。(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按照权力主体划分,政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从内容上看,政策体系中的各项政策,也有不同的层次关系,可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等。(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来说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也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因此,公共政策也随之增多。(6)合法性。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它即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因为政策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政策和法律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它们都共同体现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政策是法律的重要依据,法律是实行政策的最有效形式。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从作用结果来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正向引导功能是政策对事物发生的正确引导,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所表现出的正确认识。错误导向则是错误的政策对事物发生的引导,它往往违背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固然具有负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政府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向性。因为政府目标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要围绕政府目标的侧重点,鲜明地倾向于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即政府在满足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优先对某一领域,以及相应的某一些利益群体施加保护或者采取促进性措施,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而这些措施往往是倾斜政策的重要内容。

  Page1of17

  (word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重点问题及名词解释(3)分配功能。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社会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要求必须明确谁使政策的受益者。对于任何一届政府而言,大力发展生产力总是第一位的.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3。普遍利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3.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与原则?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我们认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时分析的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时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模型是由变量与关系组成的.明确变量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的主要任务。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确定这些部门之间的关系而将其加以组合。(5)政策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6)政策评价标准。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7)政策效果。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8)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国际环境等。原则主要有: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协调原则、分析原则、民主原则.系统原则:坚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坚持统筹兼顾,是系统原则的基本要求。既看到全局要统帅局部,局部要依赖全局,局部好坏直接影响全局结果。要反对只讲局部不顾全局的倾向,也要反对只讲简单服从全局而不讲兼顾局部的倾向.预测原则:制定政策是对未来行为所做的一种设想,是在事情发生前的一种预先分析与选择,故具有明显的预测性。首先要估计未来会出现的各种后果,即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加以认真考虑,以适应未来的多种变化。预测是根据过去、现在的相关信息,探索和推测所关心的研究领域在未来的可能发展趋势,并估计和评价各种可能结果。协调原则:公共政策协调的最基本特征是利益的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某种平衡,平衡前的失调反映着事物间的失衡、无序、不稳定。从利益分析看,失调说明了利益分配失衡,利益关系不稳定。坚持从整体上协调,坚持从利益机制上协调,坚持从平衡—-不平衡关系上协调,是政策分析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分解综合原则:这要求政策分析必须在对政策系统整体把握�

  

篇三: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公共政策是目前世界上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怎样写公共政策分析的论文?论文摘要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统一于地方治理的实践中,因此,认识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般来说,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相辅相成;其中,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符合地方立法的要求;同时,地方公共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地方立法的不足,而地方立法亦能从成功的地方公共政策中汲取精华,不断发展。论文关键词地方治理地方立法地方公共政策谈及地方公共政策时,从广义角度来讲,地方公共政策由两大方面组成:一方面,地方政府负有使中央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在本地区内得以贯彻执行的责任;另一方面,按照中国的现行体制,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有权制定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决定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民政等重大事项;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从狭义角度来说,地方公共政策则严格限制在地方行政机关对中央政府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决定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事项的开展两大方面。因此,认识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的关系其前提是明确地方公共政策的界限。本文从地方公共政策的狭义外涵出发,将地方公共政策限定在地方行政权实施的内容内,来讨论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之关系。一般来讲,《立法法》第63条第1款、第2款中确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

  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明确了地方立法权的归属和行使的基本品格要求,即地方立法权属于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较大的市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所有。

  因此,在厘清了地方立法权和地方公共政策权的归属后,所谓地方立法与地方公共政策的关系,即主要表现为有地方立法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同相对应的人民政府之间在公共政策同地方立法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必须符合地方立法的要求一般而言,公共政策起源于政治活动,其本质是社会利益分配的手段,为的是消除利益全体在利益寻求、利益分配、利益实现等方面的矛盾状态;而地方立法则是对特定地区内长期形成的定型化的本地区内重要客观现象的确认和规范。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遵行地方立法的要求。因为我们知道,在推进法治化的过程中,“法律永远是主导力量……政策为法律服务,是辅助力量。”地方公共政策是特定地区的人民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或实现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任务而做出的政治设计,具有时间上的特定性。因此,自然在稳定性和存续性上都逊于地方立法。在制定地方公共政策的时候,以地方立法为基本指针,注意研究地方立法的内容,保证地方公共政策符合地方立法的要求,从而保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符合“法治精神”之要义。美国法理学大师博登海默的理解:“公共政策这一术语,主要是指尚未被整合进法律中的政府政策和惯例。”因此,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严格遵行法治要求,做到合理性、合法性兼备。为了实现这一要求,在人民政府制定地方公共政策的时候,就必须仔细研究相关地方立法的具体内容和立法程序,保障地方公共政策与地方立法的统一性。可以说,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离不开地方立法的影响,是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保障。二、地方公共政策能够弥补地方立法的不足“我们对事实的相对无知,我们对目标的相对模糊”是人类,也是立法所不能摆脱的困境。可以说,由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我们很

  难预知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多种利益冲突,也很难预知这些利益冲突可能发生的各种生活场景,以及在这些生活场景下会涉及哪些大小不等的价值目标。

  进一步来说,地方立法是以成文法的形式对特定地区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一种预测,而社会生活本身却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正如梅因所讲:“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意见常常或多或少地走在‘法律’的前面,我们可能非常接近地达到它们之间缺口的结合处,但永远存在的趋势是要把这缺口重新打开来。因为法律是稳定的;而我们谈到的社会是前进的,人民幸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缺口缩小的快慢程度。”可以说,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便是以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为服务对象的。地方公共政策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现实需求,是打开立法与现实缺口的重要方式,通过及时性的地方公共政策的有效介入,弥补地方立法滞后性之不足,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三、地方立法需要从成功的地方公共政策中汲取营养地方立法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创造活动,需要经过提出法案、审议议案、表决议案和公布法案等非常复杂的程序,因此其修改也往往需要经过几乎同样的繁琐程序。因此,每一次地方立法活动,都是非常严肃的,同时也需要非常认真地研讨,并从成功的地方公共政策中汲取营养,对那些在实践中已经成熟的地方公共政策,也应当及时纳入地方立法的议事日程,仔细探讨,认真论证,对于那些确实符合本地区社会发展根本的地方公共政策应当采取合适的方式吸纳入地方立法中来,服务地方社会建设的大局。地方立法需要从成功的地方公共政策中汲取营养,不单单体现在地方立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相反,汲取营养的过程应该是完全开放的,地方立法机关对地方公共政策应该采取持续连贯的态度,关注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整个生命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判别地方公共政策的效果,进而选出成功的地方公共政策,为相应的地方立法做好基础准备。总之,地方立法同地方公共政策,二者相辅相成,是地方治理的

  统一体。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其常务委员会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具体到有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进行地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的地方人民政府,将地方立法同地方公共政策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司其职,担忧相互配合,在科学发展观的统一引领下,扎实工作,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践行地方立法科学化,地方公共政策法治化而不断努力。

  

  

篇四: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

  论述题(50题)

  1.讨论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请举例分析。

  答案:(1)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政策目标无法量化;大多数政策有多重目标;政策目标的不稳定性;政策目标的含糊性;政策目标的主观性;政策目标的情境性。(2)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影响因素有些难以测量,衡量标准难以统一。

  (3)当政策对象抗拒时,政策操作的相关人员会基于自身利益阻挠或反对政策评估。

  (4)公共政策资源的混合性和公共政策行为的重叠性,投入到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难以分清每项具体政策的投入;相关的政策同时作用于同一的政策对象,各自效果难以分辨。(5)结合案例分析略

  2.讨论促进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答案:(1)端正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评估过程要实事求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权、责、利相统一;评估的目的是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效果。

  (2)推进政策评估制度化:建立评估体系,建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3)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人员的地位应有全面的职业保障,评估人员应有独特的方法。

  3、论述政策监控的作用和意义,请结合案例分析。

  答:(1)政策评估是确保决策合法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

  (2)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

  (4)推动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有利于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及时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终止。(5)结合案例

  4、我国政策评估面临什么困难?如何改进我国的政策评估体制?

  答: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刚刚起步,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中国政策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评估者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科学认识和认真态度;(2)评估标准以价值判断为主,评估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3)缺乏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

  (4)评价对象主要是政策产出,忽略了对政策影响的评价;(5)缺乏信息和评估资金;(6)公众并未广泛参与政策评估。

  推进评估工作的主要途径:(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2)政策评估制度化;(3)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4)建立政策评估信息系统。

  5.举例分析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答: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

  1、中国古代的政策谋略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管仲的\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无为而治\,商鞅的\明世俗之变\;韩非子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2、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策研究传统

  ①.毛泽东的政策思想:政策和战略是党的生命,是人民利益的决策起点,是实事求是的决策指导思想,是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

  ②.邓小平的政策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政策制定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原则,重视政策试验的政策执行思想。政策评价的标准有: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策科学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体现在美国公共政策专著和教科书的汉译,以及国内学者编写教科书和专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被提上了学科建设的议事日程。20世纪末,一些高校开设了政策科学相关课程和研究机构,开始招收政策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6、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原则。

  答:(1)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是主观和客观的。

  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变化;公共政策目标的变化;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资源的变化;公共政策缺陷的暴露;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

  主观原因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有限,往往导致政策制定和执行不足,与环境不相适应。

  (2)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主要有:预设性(预先设计好调整的周期,避免\自锁\现象);程序性;针对性;实事求是;短期成效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反馈性;适度性。(3)结合案例分析略

  7.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和功能。

  答案:(1)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主要包括:

  职能终止:终止某些特定福利和服务机构所带来的政策:终止机构减少或取消与政策的终止;公共政策本身的终结:政策的功能由新政策承担;计划的结尾: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结尾(2)公共政策结尾的作用:

  节省公共政策资源,因为政策的正效力是逐渐衰减的;提高政策绩效,旧政策的终结实际上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

  避免政策僵化,即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应终止的政策或项目没有及时终止的政策现象;

  促进公共政策优化,包括公共政策人员的优化和公共政策组织的优化。(3)结合实际案例略

  8.请结合实际讨论德里安对公共政策终结障碍的看法。答:德里恩认为,政策终结的主要障碍包括:

  (1)心理与知识上的抵触:政策受益者、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由于既得利益在心理上会抵触政策终结;

  (2)组织和政策本身的连续性:组织的惯性、活力和动态适应性使政策本身具有连续性,并阻碍政策的终结。(3)动态保守主义

  (4)反对终结的联合体的形成与活动行政机关的联盟:行政机关自身的既得利益、利益集团的特定利益会形成终结政策的联盟。

  (5)法律障碍:法律秩序的落后、法律的稳定性和程序性障碍。(6)公共政策终结的高成本(7)案例分析

  9、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答:(1)注重说服,通过沟通互动消除民众的阻力,让民众了解原政策的低效和无效,未来会有更多的利益,政策结束的积极意义,积极争取民众的支持。(2)乘势而上,营造良好氛围;;

  (3)借助政策评估争取支持力量,通过政策评估结论,让人们了解政策终结的意义。(4)废旧与立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

  (5)适当传播探索性信息,衡量舆论态度。注意诱惑的双重影响:它会引起公众的讨论和一些人的误解。注意选择政策结尾的不同内容,并在不同场合进行探索

  (6)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7)案例分析略

  

篇五: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一、案例描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

  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据《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个省,19921994年共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32万宗,违法用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浙、粤、桂3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达753300公顷。晋、辽、浙、津、鄂、闽等省,清查出各类土地违法案件41627宗,违法用地面积7687公顷。在土地短缺的江苏省,19931994年便查出违法用地8010宗,违法用地面积达3445公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占用土地和违法滥用土地,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建设的正常需求和实际可能的开发能力,而且是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土地为代价的。由此由此可见,违法用地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三)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全国共清查出非农建设闲置土地600平方公里,为1994年全国各项建设用地总量的%,其中耕地270平方公里,占45%。另外,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统计,目前我国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废弃地累计约为133300平方公里。其中70%左右为耕地;全国因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等建设活动废弃的土地及农村坑塘、建筑取土等零星废弃土地约为100000平方公里,这之中耕地也占到5070%。除此之外,城市用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乡镇企业建设过于分散,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等都加剧耕地的减少。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在连续五个关于农业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要保护好耕地的问题,并在2004年十一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责任制度,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温家宝总理也明确指示一定要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从公共政策取得的效果来看,到目前为止,规定也已经颁布有

  几年时间了,但是成效却并非十分明显,各地方强行占用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很多都是在地方政府的默许下经行的,耕地的红线正在一步一步的向后退。从当前的形式来看,不管红头文件怎样高调呐喊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极端重要性,也无论中央政府怎么用财税支持和激励,农业和粮食耕地却像一个垂暮老人,无可奈何地走向黄昏。那么为什么在中央政府重拳出击的背景下还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到底是什么敢挑战政府的权威。

  公共政策执行效果不明显即耕地保护困难的原因分析:观点分析一:粮食价格过低尽管国家这几年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2002年开始取消了农业税,并对种地农民经行了粮食补贴,但是细细算来每亩地各种补贴加在一起也就几十百把块钱,平均摊到一斤粮食里只有几分钱。稻谷的价格1992年就被定在9毛钱一斤,但种子、化肥的价格却年年爬坡,到2010年,中央才决定把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提高了%和%,但同一时期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却上涨了%,大家都知道茅台酒的价格让大多数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它的主要原料是粮食,而粮食成本尚不到20元钱。东北大米现在出口日本,离岸价只有元一斤,日本超市里的农产品价格,发现有的大米品质跟我们东北大米差远了,但它一般都卖几十块钱一斤,最好的大米卖人民币99元/斤。谁都不

  会相信,一瓶麻油竟然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一袋金灿灿的稻谷还抵不上一包中档香烟的价格。然而这是事实。农民兄弟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土地,越要越多的人减少了对土地经行农业方面的投资,从而转向其他方面,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耕地被无情抛弃。

  观点分析二:地方政府对政策执行的效果与要求的严重脱节现在全国各地农业占GDP的比重,普遍快速萎缩。据不完全统计,最多到2020年,农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会降到6%以下。尽管如此,仍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满足,而是想借助产业结构调整,把农业赶尽杀绝。很多地方领导人口头高喊重视农业,要花大力气保护耕地,但是都从内心深处把农业作为拖累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包袱。黑龙江著名的三江平原,那里一直是国家的粮食主产区。70个产粮大县当中,居然有43个县财政收入不足亿元,21个县还没摘掉贫困县的帽子,绝大多数仍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转。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全国有八百多个产粮、产棉大县基本上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人民穷县,干部孬县。再看看全国百强县,像无锡、江阴、昆山等,这些富得流油的市县,没一个是靠搞农业发迹的。地方政府为什么要消灭农业与农村?原因就在于农业对GDP的贡献已微不足道。发展速度上不去,衡量干部政绩的主要

  

篇六: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阶段性政策周期2、功能性政策周期3、反复性政策周期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

  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宇宙环境。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的过程及其结果,2、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表现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3.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大监督力度不够由于法律制度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人大监督实施不力,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有的监督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地方在监督方面对法律法规和人大的有关决议决定实施的监督检查不够,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监督不力。(二)监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三)法律不健全,法律制约不力迄今为止,我国虽已出台一系列关于权力监督制约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较多,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结果是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也很难落实。(四)党政职能不分,责权不统一如管事的机关和人员没有权,有权的机关和人员不管事。(五)监督制约不协调,未构成合力目前我国政府内部监督制约的几种形式,如审计监督、行政监察、行政执行监督检查等形式之间经常发生不协调、不配合甚至摩擦与相互掣肘等现象,而且

  各种监督制约形式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权限和监督制约范围,工作中又互不通气,这样一方面既造成了许多重复监督制约的现象,同时又使许多应该受到制约的对象处于无人过问的盲点状态。

  (六)司法监控在我国极为弱化中国实行议行司合一的宪政制度,而不是三权分立。这种宪政制度决定了我国司法独立有别于三权分立国家司法独立的某些基本特征,审判权的行使处于权力机关的监督之下。但就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言,通过这样的立法在宪法和法律上并无障碍,主要是对司法独立程度的价值取向问题。完善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建议:(一)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用法律规范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及终结等各个环节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除执政党系统和行政系统的政策监控之外,其他主体的政策监控均存在着功能弱化现象,即存在着不敢监控、监控不力或失职之类的问题。(二)提高监控者的素质监控者的能力和素养对公共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优秀的建立者对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质量,对于提高政策绩效、实现政策目标,更有助益。(三)制定可行的制度程序与具体的实施细则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与运行之后,我国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政策监控机制体系,对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有力的监督与控制,但是为了监控更加有效、科学、合理,应当制定成文的具体实施细则。(四)完善政策监控的辅助手段除上述人大为首的六大监控机制外,应当发挥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的辅助性监控。(五)增加舆论的透明度一个国家的政策监控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该国舆论的透明度,其因为舆论的透明度对政策监控起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加强公众和大众传媒的政策监控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络化,大众传媒和公众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不可忽视,一个有效的政策监控需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本案例取材于《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2X〕10号),内容是国务院针对近日部分城市房价恶性趋势反弹的现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调整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解读工作,以维护和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下是运用公共政策学对于这项通知的案例分析:

  一、政策本质和特征此案例中,国务院针对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状况,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这一政策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以加强房价的监管和控制,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此项通知经由国务院进行发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它一经发布,便体现着国家意志,是政府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恶性发展现状态而执行的强制经济政策干预手段。二、政策系统的构成及环境政策系统的构成: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我国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因此,它作为这项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的发布者,是此项政策的直接主体,在政策系统上属于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组织和领导着整个决策过程,并对最终这项通知进行发布执行。与之对应的是作为政策客体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这些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是国务院发布此项通知时所指向的对象,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它们之间在市场监管和住房问题上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这些政策客体在政策系统中属于政策执行系统,在国务院发布

  此项通知后,将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效果,按照各自的分工,根据通知要求自主开展工作,以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从这一案例的内容明显可知,国务院所发布的此项通知受到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的经济因素影响后,以调整和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环境为基本出发点而执行的政策,它是我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调整和导向。

  三、政策问题的提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扩散,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突然间发生了重大逆转,使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快速发展机会。由此,我国房地产市场原先已经展开的理性调整出现了诸多问题,并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本已存在的泡沫继续吹大的巨大风险。这一现状和问题事实的客观存在的问题,其未来趋势和危害性极有可能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而这些问题目前已为我国政府统治者和社会大多数人所察觉,很多相关问题已经进入了政策议程,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国务院作为我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是我国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之一。它针对前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2X〕4号)印发后,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状况发布通知,提出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职责;二、坚决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三、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四、加强市场监管五项具体政策问题的调整和解决措施,引导居民住房理性消费,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五、市场、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国务院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存在的市场失败和市场缺陷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希望相关部门、机关认真贯彻公务目标,将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以便有效、实际地实施公共政策和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例如,案例所给的通知中第一项第二条:建立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对省级人民政府的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约谈、

  巡查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这条细则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能力、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监管、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切实落实方针要求,不能离开政府职能和房价市场的发展稳定而空泛执行,否则要追究责任,这也正体现了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目标解决市场缺陷,减少市场主体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以提升政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六、小结《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2X〕10号)是国务院发布的一项针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公共政策,旨在进一步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们能够从中认识到,一项由政府发布的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环境以及运行都体现着国家意志,是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系统完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机构之间,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的反映,当然,公共政策执行后能够达到实际目标、实现良好效应,这对于政府提高决策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环保一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目前政府决策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以怒江建坝为例,在支持建坝和慎建之间一直存在着诸如老百姓的脱贫问题、泥石流和地震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能源战略等相关问题的交锋;而且,意见分为两大阵营的交锋愈演愈烈。

  一、问题的由来1999年,国家发改委根据我国的能源现状,根据有关人大代表的呼吁,决定用合乎程序的办法对怒江进行开发。于是拨出资金,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牵头,用招标的方式确定了两家设计单位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对怒江中下游云南境内的水电开发进行规划。经过3年多的努力,202X年8月14日,国家发改委主持评审了水电勘测设计单位完成的《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规划以松塔和马吉为龙头水库,

  丙中洛、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等组成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全梯级总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亿千瓦时,装机容量为我国目前水电总装机容量的20%左右,为我国又一个西电东送重要基地。规划报告指出,怒江中下游是我国水电开发极为优越的河流。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全长742公里,天然落差1578米,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即确定的水电基地之一。与另外12大水电基地相比,其技术可开发容量居第六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第二位。建成后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比三峡工程规模1820万千瓦还要大,是三峡年开发量亿千瓦时的倍,而工程静态总投资仅亿元。

  审查会召开的第二天,云南省大部分媒体都用显著版面报道了《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审查通过的消息。规划中的电站大部分位于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对于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的怒江傈傈族自治州来说,电站开发无疑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机遇。电站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创造产值300多亿元,创遭税收80多亿元,按每度电创造国民生产总值5元计算,可增创国民生产总值5000多亿元。

  但是在审查会上,国家环保部门提出,202X年9月1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就要正式实施,要求大型电站规划必须专门做环境影响评估报告,鉴于怒江水电开发的规模和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日期的临近,要求专题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于是在建与慎建问题上引起一场激烈的争论。二、力主建坝的理由云南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9000多万千瓦,占全国开发量的%,居全国第2位,可开发量的92%集中于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6月2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的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高峰论坛上,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何宣向来宾介绍:云南人均生产总值刚刚超过800美元,仅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同时,云南现有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占云南总县数的61%,人均年收入865元以下,贫困人口760万人。这种现状决定了云南需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发展,而加快开发水能资源是振兴云南经济的最有效途径。

  作为支持建坝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在接受《中国投资》记者采访时说,我支持怒江建水电站有5方面的理由。

  第一,怒江建水电站能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百姓贫困的问题不可能靠国家救济解决。库区5万移民的代价还是比较低的,我赞成生态移民。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老百姓。

  第二,从发电角度说,怒江的发电量可以达到2200万千瓦,长江三峡是1800万千瓦,而怒江的投资只有长江三峡的一半,正是因为怒江的地势地理条件好,可以用较小的投资就能产生较大的水电回报。2200万千瓦相当于当前水力发电装机的20%,不是小量。

  第三,为了保护生态。不把老百姓从山上请下来,他们还在刀耕火种砍伐树木,只有把居民请下来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

  第四,云南是少数民族地区,怒江少数民族占92%,只有8%是汉族;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多事之地,是战争环境地区,老百姓为了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应该是优先发展的地方。

  第五,需要巩固和南亚国家地区的友好关系。我国能源受到了威胁,石油通道受到威胁,马六甲海峡大家都虎视眈眈,很需要开辟另外的油路。如果建起水电,可以用水电换油,一部分输出华东、华中地区,一部分输出缅甸。缅甸、巴基斯坦、印度、云南就是个通道,从国际形势看,有其战略意义。

  支持者说:说怒江还是生态江,请问你去过怒江吗?说怒江就应该保持现在的状况,适合旅游,但让你常住那样的地方行吗?城市里的观光者要求保持原始生态的时候,有没有想一想原始生态下的饥饿民众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实际上2000米海拔以下植被破坏殆尽,已经没有高大的乔木,只有稀疏的灌木,老乡砍柴,放火,刀耕火种维持生存,生态环境早已遭到破坏;只有建了水坝,当地老百姓不需要刀耕火种来维持正常生存,怒江的环境保护才能进行,才能可持续发展。所谓保护生态江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人类最后一条生态江更是文学女青年的浪漫。

  新语丝#站站长方舟子认为,建坝可能会对海里面回游的鱼有影响。方舟子告诉记者:当地人说长距离回游的鱼只有一种,叫云纹鳗鲡,这是一种大型鱼类,从海里回游,不过怒江比较少。如果怒江建坝,我建议当地在旁边留一个鱼道以

  便使这种回游鱼能顺利通过。目前在缅甸境内下游也在建坝,如果缅甸不留鱼道,会影响回流的鱼,而不是光取决于云南一段。

  支持者认为:只对一种鱼有一些影响,但可以增加我们2000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值。反对者的观点是:既然对一种鱼有影响了,那么有多少电站都不能建了。有人质疑,怒江建坝能解决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只是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的一个借口,而建坝真正的目的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和地方GDP的增长。

  有专家指出:怒江已不是什么原生态河流,保存价值并不大,开发水电影响生态环境较少,一些方面还能促进生态保护;对怒江来说,解决几十万人脱贫问题,水电开发是最佳选择。

  有人提出移民会造成民族文化的流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认为,以人

  为本,人总比鱼重要。当地群众生活极度困难,移民恰是脱贫致富的好机会,怒江水电规划的移民很少,移民工作完全可以做好。移民不要全搞农业,可以搞第二、第三产业,与城镇发展结合。对移民除了初次投入,每年都要继续给予关心,这样移民就是受益而不是受害。集中安置还有利民族文化的保存,唐人街离中国十万八千里,民族文化照样能发扬光大。

  党承林是云南大学生态和动植物研究所的所长,也是多次参加怒江水电开发专家研讨会的专家,怒江水电开发的支持派。经过实地调研后,他与于202X年10月20日说:我们既要讲兽道,也要讲人道,即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不管人道和人的生存权利,那么这种保护对于人类又有什么意义?这句话成为这场争论中的著名论点。

  在一次专题实地考察中,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车志敏与同行的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司长也开始争执起来。后者认为水电开后对生态会有些不好的影响。前者则认为,对生态的影响不是负面的,有了代薪的水电后,可以减少乱砍滥伐行为,对生态应是有利。

  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的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和怒江自治州的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联合签名要求怒江流域水电资源早日开发。在向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怒江流域水电开发征求意见中,全州232位人大代表中231人的意见是加快开发或同意开发,229人认为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192名政

  协委员的意见中,190人认为应该开发或加快开发,179人认为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三、反对建坝或慎建坝的理由202X年9月3日打响了反对在怒江建设电站的所谓保卫怒江第一枪。当天,国家环保总局召开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27位专家指出,怒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两条未被规模开发的大河之一(另一条为雅鲁藏布江),为我国乃至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其潜在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为使怒江流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原始生态环境相对完整的生态河流,不宜在此开发水电。一些专家成为反对派。归结起来,反对派主要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开发水电会破坏生态环境。二是开发水电不是怒江自治州脱贫的唯一选择,可以考虑保留好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产业。第一,怒江自治州怒江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峡谷,其连续深切的峡谷形态以及谷底湍流的水流流态,使之在世界大峡谷中占据重要位置,有可能成为第二或第三大峡谷,因此是世界级峡谷旅游资源。水电站的建设将极大地降低其品质和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将会丧失其独特性、自然性和完整性。第二,怒江是三江并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怒江进行十三级水电开发,将改变自然河流的水文、地貌及河流生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将影响和降低其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珍惜濒危物种以及自然美学价值。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求保持怒江的自然流态。第三,怒江是我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河流,也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重要性位居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首,是我国三大生物物种聚集中心之一,保留这些资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唯一性,使其成为我国甚至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怒江地区多民族聚居区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也是一种财富,要充分认识保护民族文化持久存在的重要意义。如果在怒江进行梯级开发,对整个怒江流域的各方面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第四,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原始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

  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原生态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数据,从而对照人类进行开发的江河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类比,进而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为我国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水电开发既不是怒江脱贫的唯一选择,也不是最佳选择。怒江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借鉴丽江地区的经验,由国家引导和扶植,发展生态旅游。此外,鉴于怒江自治州、保山市在为保护自然保护区和世界遗产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国家应该对这一地区实行生态补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

  第六,不要片面地认为修建大坝就会使当地农民富裕起来,如果处理不当,移民就地安置,不仅会使农民丧失地力较好的耕地资源,而且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剧当地的贫困化。建水电站的最大受益者当然是电力公司,地方政府也能够脱贫,但群众不一定能得益。

  何大明是云南大学亚洲河流中心主任,怒江水电开发的坚决反对者。202X年,何大明受国家环保局的邀请前往北京,在9月3日的会议上,何大明提出开发怒江水电的六点质疑,时至今日,何大明说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反对者经常会这样说:天天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河流的生态都破坏了,还谈什么和谐,算算账,老百姓到底有什么收益。

  四、环评审查:仍有争论但总体认可202X年11月13日,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评审查会,14个单位、78位代表参加,审查会专家组由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15位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与会代表和专家对《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全面审评,已初步形成审查意见。许多专家在认真研究了现在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后非常认可。

  

  

篇七: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兴起表现在美国的公共政策专著和教材被译成中文国内学者撰写教材与专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被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提上学科建设日程20世纪末期一些高校开设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建立起相关研究机构开始招收政策科学方向的硕士生与博士生等等

  论述题(50题)1、论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请举例分析。答案:(1)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政策目标无法量化;大多数政策有多重目标;政策目标的不稳定性;政策目标的含糊性;政策目标的主观性;政策目标的情境性。(2)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影响因素有些难以测量,衡量标准难以统一。(3)政策对象的抵制,政策运行的各有关人员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阻挠或反对政策评估的进行。(4)公共政策资源的混合性和公共政策行为的重叠性,投入到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难以分清每项具体政策的投入;相关的政策同时作用于同一的政策对象,各自效果难以分辨。(5)结合案例分析略

  2、论述促进公共政策评估的途径。答案:(1)端正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评估过程要实事求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权、责、利相统一;评估的目的是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效果。(2)促进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设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3)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建立独立评估机构,评估者的地位要有周全的职业保障,评估者要有独到的方法。

  3、论述政策监控的作用和意义,请结合案例分析。答案:(1)政策评估是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手段。(2)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4)促进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有利于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5)结合案例略

  4、我国政策评估面临什么困难?如何改进我国的政策评估体制?答案: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刚刚起步,问题重重,具体来说,当前我国政策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评估者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科学认识和认真态度;(2)评估标准以价值判断为主,评估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3)缺乏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

  (4)评估对象以政策输出为主,忽视对政策影响的评估;(5)资料和评估经费的欠缺;(6)公众未能广泛参与政策评估。推进评估工作的主要途径:(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2)政策评估制度化;(3)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4)建立政策评估信息系统。

  5、举例分析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答案: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1、中国古代的政策谋略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管仲的"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无为而治",商鞅的"明世俗之变";韩非子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2、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策研究传统①.毛泽东的政策思想:"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政策制定出发点,"实事求是"的决策指导思想,"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②.邓小平的政策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政策制定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原则,重视政策试验的政策执行思想。政策评价的标准有: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兴起,表现在美国的公共政策专著和教材被译成中文,国内学者撰写教材与专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被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提上学科建设日程,20世纪末期,一些高校开设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建立起相关研究机构,开始招收政策科学方向的硕士生与博士生等等。

  6、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原则。答案:(1)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变化;公共政策目标的变化;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资源的变化;公共政策缺陷的暴露;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主观原因主要包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往往使得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不足,使政策与环境不相适应。(2)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主要有:预设性(预先设计好调整的周期,避免"自锁"现象);程序性;针对性;实事求是;短期成效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反馈性;适度性。(3)结合案例分析略

  7、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和作用。

  答案:(1)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主要包括:功能的终结:终止由政策所带来的某些具体的利益和服务机构的终结:伴随着政策终结而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销公共政策本身的终结:政策的功能由新的政策来承担计划的终结: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2)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节省公共政策资源,因为政策的正效力是逐渐衰减的;提高政策绩效,旧政策的终结实际上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避免政策僵化,政策僵化是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应该终结的政策或者项目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现象;促进公共政策优化,包括公共政策人员的优化和公共政策组织的优化。(3)结合实际案例略

  8、请结合实际,论述德里翁对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的观点。答案:德里翁认为政策终结的主要阻碍因素包括:(1)心理与知识上的抵触:政策受益者、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由于既得利益在心理上会抵触政策终结;(2)组织机构和政策本身的连续性:机构自身的惯性、机构的生命力和机构的动态适应性,使政策本身具有连续性,也会阻碍政策的终结。(3)动态的保守主义(4)反对终结的联合体的形成与活动行政机关的联盟:行政机关自身的既得利益、利益集团的特定利益会形成终结政策的联盟。(5)法律上的障碍:法律秩序的落后、法律的稳定性与程序性形成阻碍因素。(6)公共政策终结的高昂代价(7)案例分析略

  9、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答案:(1)重视说服工作,通过交流互动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让人们了解原有政策的低效与无效,将来会有更多大的利益,政策终结的积极意义,积极获得民众的支持。(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3)借助政策评估争取支持力量,通过政策评估结论,让人们了解政策终结的意义。(4)废旧与立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5)适当传播试探信息,测定公共舆论态度。注意发挥试探的双重效果:引起公众的讨论,引起部分人的误解。注意有选择性的选取政策终结的不同内容在不同场合试探

  (6)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7)案例分析略

  10、论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含义、主要依据及其作用。请结合具体政策分析。答案:(1)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2)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包括: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副作用的产生(3)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4)结合我国具体政策进行分析略

  11、论述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一般原因,以及由于我国特殊国情而产生的原因。答案:(1)主观原因:①执行者的认知缺陷;②执行者的利益驱使;③执行者的管理缺陷;④执行准备不充分(2)客观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复杂性;②政策质量低劣;③政策环境的变化;④利益集团的压力;⑤政策资源不足;⑥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3)我国特殊国情所导致的原因:①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各个领域都在进行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新旧制度新旧观念相互激荡;②领导体制的缺陷,党政关系没有理清;③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政策执行者缺乏有效监督,为政治执行偏差制造了条件。

  12、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结合我国的具体政策进行分析。答案:(1)政策评估决定公共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引导政策运行趋于正确、科学的方向,确定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方案的必要前提;(2)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知晓政策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认每项政策价值,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3)政策评估是实现公共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政策评估可以实现政策参与民主化,集思广益,从而事项政策持续运行的科学化;(4)政策评估是厘清政策责任归属的必要手段,促进民主法制社会的"责任政治",促进"责任政府"以及行政管理中的"问责制"的构建。(5)结合具体政策分析略。

  13、论述目标达成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顾客导向模式、综合评估模式四种评估模式的特色。

  答案:(1)目标达成模式,将政策目标作为评估时的唯一目标,具有局限性:目标可能是模糊的;政策可能有多个目标;没有考虑非预期后果;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替换;没有考虑政策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成本;假定政策执行者是严格按照决策者的意志行事。(2)利益相关者模式,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和关注点进行关注,优点是可以缓解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最大化反映现实情况,提高评估的应用价值;局限性则在于,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对"利益相关者"的确定比较困难,各利益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平衡。(3)顾客导向模式,将项目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标准,优势在于:定位政策的顾客;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与价值的多元化;体现了民主和参与。(4)综合评估模式,将政策的前期投入、落实、产出三个阶段都纳入评估范围,优点在于公开、公平和公正,能做出较好的解释。

  14、论述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对公共政策执行内涵的不同理解。答案:(1)按照行动理论的视角,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各种活动,在诸多活动中,又以解释、组织和实施最为重要。行动理论揭示了政策执行的行动性质。(2)按照组织理论的视角,执行公共政策的行动不是单个人的、无序的活动,而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活动系统。组织理论揭示研究政策执行必须研究政策执行组织,视组织问题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3)按照博弈理论的视角,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运用权威性的规范对社会利益进行协调;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就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主体与公共政策目标群体在相互作用中对利益加以选择、追逐、交易和谈判的过程。博弈理论启示我们公共政策的核心在于控制,政策执行的成功取决于参加者的策略选择。

  15、结合实际政策,论述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答案:(1)忠实执行原则:坚持既定的政策方案,严格执行公共政策的规定及其要求,使其始终按照政策方案所确定的精神进行。注意:忠实执行不等于死搬硬套。(2)实事求是原则: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规律出发,处理好公共政策实施中宣传、计划、实验、调整、评估、终止等各个程序的关系。要求:从公共政策执行时的具体环境、可能条件、可获得资源以及各种现实的技术与手段出发,量力而行。(3)注重实效原则:抓住时机,迅速果断地实施公共政策;要求:快速理解公共政策,快速组织资源,快速调整政策,制度化管理。(4)强制执行与说服宣传相结合原则:保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原则性,依靠公众的参与;要求:坚持原则性,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让公众理解和参与公共政策。(5)结合案例分析略

  16、结合实际政策,论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和具体方法。答案:(1)问题诊断: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确定公共政策目标。方法上注意:突破重点、带动全面;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2)确定目标:确定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方法: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信息;科学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目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明实现目标的约束条件。坚持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等原则。(3)制定方案:针对政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方法: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专家咨询,部门协调。注意事项: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要进行后果预测,尽量用数据表达公共政策,方案应至少在两种以上。(4)方案验证:按照若干最有希望的公共政策候选方案,选择一两个点,进行模拟试验。方法:对比组验证;相似性试验;电子模拟验证。(5)政策公布: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向社会公布公共政策。主要形式有:文件、大众传媒、领导人的讲话与演讲。(6)结合案例略

  17、结合实际政策,论述政策制定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答案:(1)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以民主和大众参与的方式进行政策决策,要求做出公共政策尤其是重大政策过程中要经过咨询、论证、协商、听证、审议及集体讨论等环节。(2)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用科学的观点、程序、方法、工具、及手段进行决策。(3)政策制定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是政策制定民主化的目标;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的是政策制定科学化的保证;民主化与科学化决定着政策执行的成败。(4)结合案例分析略

  18、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促进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答案:(1)树立政策制定科学化的意识和观念,即在认识和遵循行政决策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决策民主化的要求,根据决策过程每一步骤的需要,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行政决定。要求:要树立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观念;摒弃决策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避免机械、僵化的行政决策方式。

  (2)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制定体制,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包括:信息系统、咨

  询系统、中枢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重要举措:建立专家、智囊团机构;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决策研究机构的独立性。(3)遵循科学的政策制定程序和方法。切实完善政策制定的问题确认与调查,目标确认与方案设计,方案评估与选择,反馈与修正等重要程序。(4)建立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面对当前我国突出的现实问题,如决策权分为选择权和制约权,选择权充分集中,制约权没有得到发展,导致了一些决策失误并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等问题,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建立起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建立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谁决策,谁负责"的责任制。

  19、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中国发展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的必要性。答案:(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的政策实践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如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主要从事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设计、政策咨询、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效率和质量,是政策制定的辅助系统。(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的针对性;研究人员构成的多学科性;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先进性,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决策的质量。(3)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与功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利益与权势集团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主要进行政策咨询、从事政策研究、提供政策评估、充当政策宣传机构,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可以帮助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20、论述你对政策执行的过程模型的认识。答:这是由美国学者史密斯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21、结合实际,论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答案:(1)分配社会资源,即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向谁分配、怎样分配等问题,在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与平衡。(2)规范社会行为,即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对目标团体产生行为约束作用,对广大社会成员都具有行为导向和协调作用。(3)解决社会问题。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4)促进社会发展,即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主要通过政策调查,把握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策分析,针对政策问题设计政策方案,通过政策执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策目标。(5)结合实际略

  22、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答案: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23、论述现代公共决策中如何成为一个合格且高素质的决策者。答案:根据现代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公共决策者应该做到: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这是公共政策抉择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决策者要充分尊重依据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而提出政策规划的建议。2考量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各方面利益的要求、全面权衡各方面的厉害关系,尽量避免出现零和博弈,而让各方面能从决策者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结局。3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因为:在集体决策条件下,每一位决策参与者的独立决断正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体现和要求;在个人决策条件下,决策者的地位往往能让决策者比其他人站得高、看得远、考虑的更周全;正确决策与抓住时机,往往具有密切关系;发挥个人

  决策的作用符合决策权责一致的原则。4决策者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进行决策。

  24、论述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的主要成就。答案: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方法论的多样化。其一,行为主义虽受到批评,但是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仍然是众多学者的追求。其二,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其三,博弈论也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其四,个案研究受到重视。(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里,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前期阶段即政策的制定上,而在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里,研究重点被转移到了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和终结上。(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所有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都受到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影响。对此,在公共政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学者们普遍地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25、试述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答案: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须具备三个核心要素:(1)公共问题的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这一政策要素就已经产生。(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国家以及履行国家职能的专门组织即政府,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方案,对社会全体成员来说具有普遍适用性。(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政策执行须有"一种特殊等级的人"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管理他人并为了管理而系统地一贯地掌握着某种强制机构即暴力机构"为后盾。总而言之,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26、论述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答案:政策方案的设计是政策制定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步骤,要确保方案的质量,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时刻以有关政策目标为核心,与目标保持一致,真正全面贯彻目标的要求。(2)规划多重方案。按照理性决策模式的要求,所设计的方案的数量一般至少不少于两个,且越多越好。这样,既有利于对方案进行优中选优;同时也能为此后修正、调整和更新政策方案提供便利条件。

  (3)方案彼此独立。所设计的多重方案彼此要相对独立,互不隶属,就容易真正产生多种方案供评估和选择。(4)方案要有创新。应该看到每一个问题的特殊性及其未来的变化性,应该力求通过不同程度的创新性方案更好地解决问题。(5)方案切实可行。目标要可行,实现目标的方案也要可行。要充分考量现有和将来的条件,去设计实现目标的主体、手段、技术、步骤等,力争它们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27、论述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现状与问题及发展对策答案: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既有积极贡献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积极贡献:1、为改革和建设指明方向;2、为决策者提供具体的政策方案、政策措施和政策建议;3、对个案进行论证与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不足与问题:1、政策影响力弱,2、政策设计能力不足,3、独立性不够,4、功能虚化,民间非营利型思想库发展缓慢。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发展对策:(1)确保政策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2)提高政策研究组织的整体水平;(3)构建政策研究人员与政府官员、公务员的交流互动机制;(4)发展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28、论述国家、政府和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答案: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公共政策是被组织于一定体制内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制定的权威性行动方案。"它是用来满足被感知的国家需求的",是政府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而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实现这种社会公共利益诉求而制定的目标和进行的资源配置,而诉求的实现就意味着政府在各个社会成员间进行的利益分配的实现。

  29、论述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及其包含的内容。答案: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集中制的一种,是在"议行合一"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决策体制,属于代议制民主决策体制的范畴,但有不同于"三权分立"基础上的西方议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主要包括:1、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驶权力,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行驶职权;3、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的积极性;5、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香港、澳门和讲统一的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人大代表制的重要特点是"议行合一",即国家的行政机关、法院和检察院都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受其监督,对其负责;另一个特点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发挥领导作用,党的决策在中国公共决策体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30、论述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答案: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第一,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第二,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一般来说,政治权力组织较为健全、设置较为合理的国家,其政策制定过程较为科学。第三,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第四,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政治体制中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问题和利益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政策取向的选择决定于公共政策制定机关各种权力关系结构情况,即政治体制的状况。政治体制也制约着政策的执行,政出多门、利益失衡,政策就很难得到真正贯彻。

  31、试分析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答案: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2)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效率。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人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8)社会发展总指标。

  32、联系实际试分析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答案: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

  联系实际略。

  33、联系实际,论述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总任务、价值取向及其对公共政策的要求。答案:政策环境:进入现代化全面启动以及社会结构,使我国进入全面转型的状态。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总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新时期的;价值取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公共政策的要求: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2、经济体制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政府经济角色和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等产生影响,要求实现公共政策基础和功能上的转变与转换。

  34、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答案:从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内容来说,事实标准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1)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这里,政策所消耗的成本既包括政策主体投入的钱和物,也包括它投入的人力资源,还包括政策对象方面物质和精神的消耗,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政策收益当然也要相应地对政策主体、政策对象、政策环境这三个方面考察和核算其各自所获得的正面的政策产出。它关注的中心内容是一项政策是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有效的产出。(2)政策效能,即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可以用货币单位来计算,但效能不要求通过货币形式表现政策的价值。成本效能分析关注的是通过可计算的政策成本与可比较的政策效果来考量政策的合理程度。(3)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设立这项标准的目的是对政策在投入之后所得的成果进行衡量;是在比较政策的实际结果与理想结果之后,对政策达到预期目的程度进行的分析。注意除了要看重于公共政策本身所获得的各种结果外,还必须注意公共政策造成的全部影响的结果(4)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5)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这项标准的设立使我们有可能在政府执行力与政策结果之间建立起某种因果关系。

  35、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答案:价值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点:(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应当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以及其他许多社会利益的满足都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健康发展。所有领域的政策活动都应当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为此,每一政策活动都应当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经济政策应当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及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等等。(3)社会公正,即政策结果所表现出来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成本收益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正地分摊分享,以及政策追求的价值偏好对社会期望的适当回应。

  36、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答案:政策评估既是一个事实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须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因此,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事实标准。价值标准是建立在伦理、

  道德、文化、利益、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的,它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价值上所造成的影响。事实标准一般用数量、比率、统计结果来建立,也可以确定以某一特定事物或既成事实作为标准。事实标准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哪些效果或影响。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设立遵循不同的原则:前者要考虑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性;要反映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地具有可测度性,等等。后者要注意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要体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的方向;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等。无论是事实标准还是价值标准,在具体应用中都很少仅仅使用单一的标准,而是使用一组标准,这组标准通常是彼此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一个体系。另外,在为某项政策设立评估标准时,也很少仅仅使用事实标准或仅仅使用价值标准,而是将二者都包括在内。

  37、结合实例,论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答案: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种:1.管制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通常采取两种做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譬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务员制度条例规定高薪养廉,使公务员认识到奉公守法、忠于职守可以享有很好的待遇并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而贪污腐败、玩忽职守必定使这一切化为泡影。这样就在政策的条文规定上使政策主体禁止的行为在政策对象那里不发生。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犯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用于法庭审判的法律条文,一般都具有这种功能。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有的国家践踏双边、多边协议或国际惯例,由此受到损害的国家在交涉无效的情况下便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也是政策的这种功能的一种应用。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也就是说,政策给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动确定了方向,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的、漫无目的的行为,能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既定目标有序前进。引导功能是政策的积极性功能。这项功能告诉我们,政策"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且还要使人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无数事实表明,制定正确的政策,合理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公民权利,引导人们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努力奋斗,是能够激发千百万人的革命热忱和创造精神的。公共政策的引导是行为的引导,也是观念的引导。从作用结果看,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有正向引导功能,也有负向引导功能。正导向是政策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所表现出的正确认识。不正确的公共政策,违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固然具有负导

  向功能;而那些基本正确的政策,因其具有不可克服的负效应,也会产生负导向功能。人们既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负导向功能,克服它的消极影响。3.调控功能。公共权力机关的治理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或者说,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而所谓治理,就是对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节与控制。而政策的调控功能,指的就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上。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并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因为政府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要围绕政府目标的侧重点,鲜明地倾向于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和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一样,它的调控功能也有正向和负向、积极和消极之分。4.分配功能。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38、试述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答案: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或选民不仅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作为政策主体之一,公民有权向政策的直接制定者表达其意见和愿望,他也有权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其利益要求,并影响公共政策;作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或客体,公民有责任也有义务遵从政策规定的内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化浪潮的不断高涨,世界范围内政治民主化进程明显增强,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觉醒。公民虽然常常作为政策对象而存在,但公民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仍然可以参与公共决策,这不仅因为国家宪法和各种基本法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合法的制度化渠道,而且因为作为个体的公民在影响政策的能力上通常是有差别的。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般而言,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如宪法的修订、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的制定,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第二,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或修改、或执行公共政策。第三,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订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程。第四,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第五,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第六,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如马寅初

  的"人口论")。第七,某些公民(如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39、试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批评的原因。答案:现代精英政治理论肇始于意大利学者莫斯卡和帕累托,以及德国学者米歇尔斯,经由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和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进行民主的改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地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途径。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前辈学者的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如下一组命题:(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只是少数人;国家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2)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精英大多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4)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由这样一组命题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在用于公共政策分析时就被称作决策的精英模型。精英决策模型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悻论。从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这个模型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40、论述中国公共政策纵向结构的特点。答案:以决策者即公共权力机关的层级或纵向结构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成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是地方政权与地方政权体系中处于最低一个层级的国家政权即基层政权所做的决策。各个层级的地方政权以及基层政权都只能在其各自管辖的特定地域范围内行使权力,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是地方政权、基层政权行使权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地域性是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与中央政策(国家政策)的一个根本区别。这里的地域性指的是这种政策的有效性只能在制定这种政策的地方政权、基层政权所管辖的特定地域范围内有效,一旦越出这一空间范围就完全失去效力。

  中央政策对地方政策起一种直接规范和限制的作用,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只有因地制宜地加以贯彻和执行的责任,而不得另行制定政策和修改现行政策。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属于这一类型。下面针对中国的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的具体情况做一介绍:第一,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其目标、方向和行为规范为中央政策所决定,所以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这是当代中国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关系的第一个也是其根本特点。第二,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有两个、三个、四个层级:(1)直辖市→区(地级)(2)直辖市→区(县)→乡(镇);(3)省(自治区)→县(市)→乡(镇);(4)省(自治区)→市(地级或副省级)、自治州(地级)→县(市、区、自治县)→乡(镇)。但是,其实,把我国的地方政府看成省、市、县、乡四级,还有一个相当充分的现由,那就是在9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建制发生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变化,即以地级市取代地区行署。与地方政府的层级相一致,地方政策可划分为省政策、市政策、县政策、乡政策。鉴于处于最低层级的乡政府不具有政策制定的功能,或者说决策功能不完全,而基本上是执行政策,所以我们将乡政策从地方政策中划出,另称为"基层政策"。不同层级的地方政策的制定本质上是一个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是对中央政策予以执行的过程。地方政策是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第三,在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的中国,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仍具有一定的能动性。第四,中央政策(国家政策)为了适应全国各地方,都只能是一些原则规定,可称之为宏观政策。

  41、联系实际,试述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答案:我国政策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有:(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确定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通过任免、质询、视察等对政策过程实行监控。(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通过裁定制定政策的程序与原则、政策内容、政策执行是否合法,对各项政策内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及与政策有关的各种举措的违法行为进行强制纠正。(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行政机关通过上级主管机关对下级执行机关工作进行指示、检查、部署、监督、评估,以及通过行政监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通过成员的参与,主导立法和行政决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通过所控制的大众传媒,制造社会舆论,达到监控的目的。(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利益集团通过游说、获取信息、动员等方式,在国家和社会间起中介作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通过关注政策制定是否科学、

  合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政策评估是否准确,监控公共政策过程。(7)联系实际略

  42、联系实际,论述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答案:(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联系实际略。

  43、联系实际分析公共政策如何实现民主化与科学化答案:(1)树立政策制定科学化的意识和观念,摒弃决策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避免机械、僵化的行政决策方式。(2)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制定体制,建立专家、智囊团机构,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决策研究机构的独立性。(3)遵循科学的政策制定程序和方法。程序是问题确认与调查、目标确认与方案设计、方案评估与选择、反馈与修正,方法有理性主义、渐进主义等。(4)建立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起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建立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谁决策,谁负责"的责任制。联系实际略。

  43)、举例说明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的体现。答案:政策合法化的界定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这一概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强调的三方面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3)政策的法律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4)举例略。

  44、结合实例解释政策方案优选方法中的价值分析法。答案:(1)、价值分析法,即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必要的功能,以提高政策价值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它的核心内容是回溯式研究,手段为调动政策研究、制定、执行、反馈、监督等各个环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本公式是:价值(V)

  =功能(F)÷成本(C)。(2)实例略。

  45、分析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依据答案:(1)理论依据: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理论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原则,提供了依据。(2)现实依据:包括政治和经济形势、阶级关系、国情、民意。其中政治经济形势集中表现为社会主要矛盾,国情包括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教育状况、社会矛盾关系状况、思想文化、自然条件、地理特点、民族传统、社会心理等等,阶级关系决定政策制定的目标,民意制约着公共政策制定的时机。

  46、论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答案: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包括:1.官方思想库:隶属于政府部门,带有官方色彩,反应政府一定的态度、立场和感兴趣的问题,分最高行政长官的研究咨询机构、相对独立的研究咨询机构、部门的咨询机构等机构。2.半官方思想库:政府通过投资和资助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把一些思想库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通过和思想库签订研究合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政府部门对口挂钩的思想库。3.民间思想库:由民间发起成立,得到基金会和企业资助,为国家及其长官服务的政策研究机构;是思想库的典型形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够克服信息的局限性,保持了研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4.跨国思想库:由世界各国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政策科学家组成的,以研究人类全球问题为主的思想库,在规模上具有全球性,注重与政治家的交流与沟通,努力促进各国成员之间的交流。

  47、结合实际分析中国政策研究组织的构成答案:1.官方政策研究组织:主要是隶属于党委或政府部门的行政性政策研究组织。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家计委信息中心以及隶属各省、自治区、县、市的政策研究室和发展研究中心。2.半官方政策研究组织:主要是中科院、社科院及高校下设的相应系、所、室等学术性政策研究组织。3.民间政策研究组织:主要是由企业、公司、个人创办的政策研究所、咨询公司、研究会等民间政策研究组织。

  48、分析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答案:1、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根据德里翁的观点,主要来自:1、心理与知识上的抵触,包括政策受益者、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的心理;2、组织机构和政策本身的连续性,包括机构的惯性、机构的生命力、机构的动态适应性;3、动态的保守主义;4、反对终结的联合体的形成与活动,与行政机关自身的既得利益、利益集团的影响、利益集团的特定利益和行动有关;5、法律上的障碍:法律秩序的落后,这是法律的稳定性与程序性形成阻碍因素;6、公共舆论的压力,媒体对某项政策的关注与支持,使得终结变得困难。面对这些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有以下策略:1.通过交流互动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有几个途径:①让人们了解原有政策的低效与无效。②让人们了解将来会有更多大的利益③让人们了解政策终结的积极意义2.借助政策评估争取支持力量,通过政策评估结论,让人们了解政策终结的意义3.废旧与立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4.适当传播试探信息,测定公共舆论态度

  49、结合实例分析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行为原因与纠正的具体对策答案: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行为原因:1、利益不一致,2、信息不对称,3、认识缺陷,4、资源不足,5、环境缺陷,6、监督管理不善,7、政策目标不配合,8、纠正政策执行偏差行为的具体对策。纠正政策执行偏差行为的具体对策方法有: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4、政策执行公开化,5、及时跟踪评估,6、强化监督控制,7、加强舆论监督。.纠正的对象为:1、政策本身,2、政策执行组织,3、政策目标群体。结合实例略。

  50、请谈谈你对完善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思考与对策答案:1、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1)、人大及其常委、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团体等主体的政策监控功能的弱化(2)、不同政策监控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3)、监控范围、程序和奖惩等方面的标准没有制度化(4)、国家监控与社会监控脱节2、对策和措施:(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2)、强化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控功能(3)、制定政策监控程序与实施细节(4)、建立科学的政策监控模式(5)、提高监控者的素质(6)、加强公众和大众传媒的政策监控

  

  

篇八: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

  1、政策的定义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即当主体被限定为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机关时,指的都是公共政策。2、公共政策的内涵(1)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社会权威。(2)划分:A横向划分:公共政策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B纵向划分:公共政策由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3、公共政策的分类(1)

  元政策

  政策一般

  基本政策

  政策链、政策群

  具体政策

  具体政策

  具体政策

  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元政策如:价值性的元政策——“XX”、“自由”、“公正”方向性的元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程序性的元政策——XX集中制(2)政策一般;政策链、政策群;具体的、个别的政策A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链、政策群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B政策群:是指公共权威在某一较长的时间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群。

  政策链:是指公共权威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4、公共政策的作用导向作用、管制作用、调控作用、分配作用5、公共政策主体(1)定义: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2)分类分类一:标准的多样性

  .

  公共政策主体

  核心主体

  准公共政策主体

  执政党分类二

  政府主体公共政策主体

  社会公众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官方决策者

  非官方决策者

  立

  行行政政

  行政

  法

  决

  机

  策

  关

  机

  关

  执行机关

  6、政策客体

  政策问题

  政

  利

  法

  益

  集

  党

  团

  院

  社会问题

  大

  公

  众

  媒

  民

  介

  .

  目标群体政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传统因素、政策合理性、成本收益、大局观念、规避惩罚、环境变化。7、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

  政策环境

  构成政策环境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8、系统理论模型

  环境

  支持

  输

  政策

  输

  入

  要求

  政策系统

  行动

  出

  环境

  内容:A公共政策的输入:它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某种方式(要求、支持)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B公共政策的转化:政治系统将复杂多变的要求转变成公共政策的过程。C公共政策的输出:政治系统推行公共政策或采取行动,向环境输出公共产品。9、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静态)

  政策主体系统

  政策执行(4)政策制定(3)

  间接主体

  信息(1)监控(6)咨询(2)评估(5)

  .

  政策支持系统

  反馈系统(7)反馈系统

  信息子系统: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作用:信息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和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信息的获

  取、加工、传递、流动、转换和利用的过程。

  咨询子系统:“思想库”或“智囊”系统

  作用:提供预测研究;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其他政策问题

  的咨询;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验和评论。

  决策子系统: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

  作用:确认政策问题;明确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设计;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认。

  执行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直接作用的实践环节

  作用:政策方案实施前的准备;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总结执行情况。

  评估子系统:

  作用: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

  有效的配置政策资源。

  监控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反馈子系统

  10、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理性主义模型

  含义:决策者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所作出最优的决策选择。

  特点:强调决策的整体行为,不存在相关目标的冲突。

  强调决策者的绝对理性,具有完备的知识和信息。

  能够找出所有的决策方案并预测各决策机构。

  决策者偏好一致。

  决策过程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受到质疑: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人是情感动物,受自身偏好影响。

  人处理信息能力有限的。

  决策存在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决策受客观因素影响,不可能穷尽所有决策。

  有限理性主义模型

  含义: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

  意的方案。

  表现:A情报活动阶段:不同人对决策环境有不同认识

  B设计活动阶段:人们不是找出所有的方案,而是满意的方案

  C抉择活动阶段:人们一旦抉择较满意的方案就不再寻找其他方案

  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的比较

  理性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

  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决策目标单一

  决策目标多元

  决策者具有理性

  决策者是非理性

  决策者价值一致

  决策者价值冲突

  不考虑其他资源消耗

  考虑人、财、物等资源消耗

  渐进模型

  .

  含义:新政策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特点:对原政策的承诺;正是政策缺陷研究;强调政策目标与方案之间的调试优点:政治妥协和政策XX的精神;有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方便、节省、实用。局限性:条件苛刻,适意的渐进调适应以良好的平衡点为起点,以基本适恰的现有方案为蓝本,以政策问题对象与环境的基本稳定为条件,否则,将可能出现收受到批判。

  保守倾向,既得利益者得维护,不利于创新对那些百废待兴,起点较低的政府不太适用对陌生的突发性事件会感到束手无策精英模型(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执行官与其机构加以执行)含义:精英模型认为,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意见被忽视),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精英才能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其价值观念、利益、兴趣和喜好对政策影响大)。特点:反映了精英的偏好;对公众的看法;对基本的社会制度精英集团具有共识。博弈模型博弈理论是对在特定环境规则下多名参与者之间发生的行为影响进行模型分析的有效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在特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与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公众参与的决策模型特点:主张尽可能广泛的参与;是政策XX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主张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和自治权;提倡通过XX协商和公开对话等形成政策共识。常见形式:直接参与;听证会;公听会;辩论;网络意义: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促性公共决策的XX化,公开化;促进对公共决策的反思和批判。11、公共政策问题确认含义:指对于政策问题的觉察、界定和描述的过程政策问题确认的条件:(1)存在确认的客观情势(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提出者、支持者)(3)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4)清楚建立过程中的障碍(社会偏见和现行程序)12、公共政策议程的内涵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与其正是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基本过程:感受政策问题,提出政策诉求,进行政策分析教P116约翰·金登的观点(选择题)13、系统议程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想要到达公众议程的条件:(1)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关注,或者至少必须为公众所感知。(2)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3)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职能部门权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14、根据政策诉求的主体,政策议程可以分为三种:(1)外在创始型

  .

  政府体系以外的个人会社会团体提出,经过问题解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进入政府议程。(2)政治动员型政治领袖主动提出政治意向,使其进入政府议程。政治目的:追求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政策方案的执行(3)内在创世型15、公共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问题的范围;问题的强度;问题的时间16、政策规划的程序政策问题政策规划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

  确定政策目标

  拟定政策方案

  评估政策方案

  择优政策方案

  17、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

  政策目标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

  的、指标和效果。

  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

  18、政策执行的含义

  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

  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为过程。

  19、政策执行资源的内容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制度资源

  20、政策执行的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21、政策执行的偏差与矫正

  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

  象征性政策执行

  “阳奉阴违”

  附加式政策执行

  “土政策”

  残缺式政策执行

  “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替代式政策执行

  “挂羊头卖狗肉”

  观望式政策执行

  被动观望、“软拖”

  照搬式政策执行

  “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

  规避式政策执行

  “假离婚”来规避二套房新政

  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政策的认知力度。(3)努力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5)加强政策执行中的公民参与。、

  .

  22、政策评价的含义

  广义:是指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批判。

  狭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与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政策评估目的在于取得有关政策过程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公共政策调整,公共政策终结和

  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主体要素: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队和研究机构;政策的目标群体

  (2)客体要素:客体评估是指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基本政策

  (3)目标因素:政治方面;行政方面;方案方面

  (4)标准因素:事实标准;价值标准

  (5)方法因素

  23、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

  标准

  问题

  说明性的指标

  效益

  结果是否有价值

  服务的单位数

  效率

  为得到这个有价值的结果付出了多大代价

  单位成本、净利益、成本收益

  比

  充足性这个有价值的结果的完成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目固定成本(第一类问题)

  标问题?

  固定效益(第二类问题)

  公平性成本和收益在不同集团之间是否等量分配?帕累托准则、卡尔多—希克斯

  准则、罗尔斯准则

  回应行政策运行结果是否符合特定集团的需要、偏好或价

  与民意测验的一致性

  值观念?

  适宜性所需结果(目标)是否真正有价值或值得去做?公共计划应该效率与公平兼

  顾

  24、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因果关系不易确定(4)有关人员抵制(5)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6)政策评价的经费不易取得

  .

  

  

篇九: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现阶段公共政策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IMBstandardizationoffice【IMB5AB-IMBK08-IMB2C】

  现阶段公共政策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以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为基础,着重分析现阶段公共政策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完善和改进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公共政策分析;问题;对策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分析是二战后首先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学科,它的出现为人类解决现实和潜在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它能够增加有关政府行动的知识,帮助政策制定者“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等。而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兴起则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分析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对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探索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思路,对于充分发挥公共政策在政府管理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内涵和特征。就公共政策分析的功能及特性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公共政策分析的重心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发展是“硬道理”这一论断早已深入人心,在我国,发展的关键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就是群策群力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为此,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围绕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的公共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我国综合国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公共政策分析而言,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科学地进行公共政策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政策分析同样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分析和评价我国现行公共政策时,必须采取科学、客观的态度,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评判标准,充分考虑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大局。

  2.公共政策分析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映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它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寻找其中的规律性,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公共政策分析同样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把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作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依据,才能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政策。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要进行科学、客观的公共政策分析,就必须掌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建设实践的大政方针和政策。

  3.公共政策分析强调实证调查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要求摆事实,讲道理,实证数据和逻辑分析相结合,不能以感觉代替事实,用直觉判断代替逻辑推理,而事实往往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实地调查。进行调查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指出:“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

  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可见,实地调查是公共政策分析成功与否的关键。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整个过程的分析,其中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以及政策终结等各个环节,唯有坚持实地调查研究,才能正确评价与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公共政策,才能避免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或过后,发生政策变通或“走样”等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才能确保整个公共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具有明显的辅助性和解释性。公共政策是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管理目标进而调节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规范。简言之,在我国,公共政策实质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和其领导下的政府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所以,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最重要的主体,不仅在公共政策各环节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且在政治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等重大决策和方案设计等方面也起着主导作用。事实上,我们国家很多大政方针和政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制定的,体现出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国公共政策分析应以党和政府如何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为目的,注重政策如何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的既定目标。

  另一方面,从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的工作方式而言,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传统的“士人进言”、“辅佐明君”的议政模式[2]。他们的政策分析和研究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围绕所依附的行政机关或者所属部门的利益需要而进行,注重于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对现有政策的解释。这无疑影响到公共政策分析的初衷及其结论的客观性,也限制了公共政策分析在政策制定等各环节的作用。

  二、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分析存在的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在我国兴起和发展以来,经过理论界与实践领域的共同推动,无论是在方法论上,还是分析技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趋同。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时期,面对日益深化和复杂的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1.公共政策分析主体缺乏相对独立性。公共政策分析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是公共政策分析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政策分析主体都依附于一定的政府部门,受行政的干扰大,致使公共政策分析的客观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其一,公共政策分析主体缺乏组织和活动上的独立性,承担了大量职能部门的日常行政性工作和秘书工作,忙于写材料、总结,应付上级检查,几乎没有时间搞调查研究工作。其二,公共政策分析主体的思维方式、论述问题的角度、立场等都受到扭曲。有些政策分析人员面对应用性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习惯于将自己放在与政策制定者不平等的地位,片面地认为决策者的喜恶决定了分析成果的价值,有时为了使某些问题得以研究,不得不帮助政策制定者重新理解该问题。据调查,在我国地县级政策分析主体中“文秘型”、“智囊型”、“兼顾型”分别占20%、30%和50%,其中“文秘型”和“兼顾型”难以客观发挥其作用[3]。

  2.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我国目前公共政策分析仍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还处在对西方发达国家政策分析学科理论的引进、借鉴水平上,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现实状况的政策分析基础理论体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对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价值认识不到位。如有人认为,公共政策分析只不过是一种为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和政策管理效率服务的理论工具,从而将公共政策分析局限在公共行政的范畴来进行研究,这就缩窄了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视角,致使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显得苍白无力。

  3.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单一和落后。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的成功实践表明,先进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运用,是公共政策分析科学性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起步较晚,加之重视不够,致使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和工具方面表现滞后。具体表现在:对公共政策的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而且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分析多、预测研究少,主要是对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总结和现状分析,对公共政策制定前的预测做得不够,因此常常出现政策决策失误事故;公共政策分析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少,往往局限于本部门、本领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只注重考虑经济、技术因素,少考虑政治、社会因素;公共政策分析往往局限于某个领域和某些具体政策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缺乏整个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系统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4.公共政策分析的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可以说,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均已基本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政策分析机构,如各级政府机构和部门的政策研究室,另外不少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汇集了大量从事政策分析的人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政策分析人员队伍总量还是偏少,人员构成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很难适应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我国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政研室,还是科研机构或是其他民间政策研究机构,他们之间明显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民间政策分析力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多处在“散兵游勇”、“老死不相往来”与“各自为战”的状态,难以形成合力,起不到互补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公共政策分析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所在。三、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对策

  针对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经济及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对公共政策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各种对策,促进公共政策分析在我国的发展。

  1.加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践是建立在系统的政策分析基础理论之上的,没有系统的政策分析基础理论,或基础理论不扎实,就不能规范性地发展政策科学和指导政策分析实践活动。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才刚起步,在大胆地、有选择性地引进、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思路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丰富的政策资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结合中国现实政策问题,建立适合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基础理论体系。

  2.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政策分析组织体系。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组织体系主要由政府部门、隶属政府管理的专门分析机构和部分高校构成,其归属性质呈“官方”和“半官方”。这一组织构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缺陷,影响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客观公正性。为此,构建新的公共政策分析组织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国家应当允许和支持民间政策分析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允许“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三大类别政策分析和研究机构的并存,并建立必要的信息沟通渠道,加强互助与合作,充分发挥各类型政策研究及分析力量的整合效应。其次,逐步推进和实施公共政策分析和研究系统的行业管理,制定行业规范,合理界定政策分析主体与政策制定主体的关系,规范分析结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第三,实施重大政策分析和研究项目的招标、投标制度,使“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的政策分析机构之间存在合理的竞争,促进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公开化、民主化与科学化。

  3.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体系。由于公共政策分析的主题相当广泛、公共政策环境发展变化又太快,以及政策本身涉及的问题及利益主体趋于复杂化等原

  因,迄今为止,“政策科学一直缺乏完善的概念体系和有影响的理论假设。”[4]因此,改进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公共政策相关人员,尤其是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必须做到:(1)理性地看待政策分析目标,用“令人满意”的目标和方法,替代“最优化”的目标和方法;(2)加强政策分析人员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3)规范和拓宽公共政策分析的范围;(4)切实加强实证性的综合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以相互取长补短[5]。

  4.加强公共政策分析人员的队伍建设。精干的研究队伍、合理科学的知识结构是公共政策分析成功的基础。尽管我国目前有一定数量的人员从事着公共政策的分析工作,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讲,尤其是地方上,仍然缺乏专业人员。从目前来看,应该通过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在政府管理实践中锻炼公共政策分析人员;让从事政策分析专职人员前往政府机关任职,让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前往高校或公共政策分析机构兼职,加强公共政策分析专职人员与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一方面能够促使政策理论研究的专职人员在政策实践中增强应用性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政府工作人员对公共政策分析的认识。此外,在公共政策分析人员队伍建设方面,还必须加强政策科学的学科建设,在完善学科体系的同时,加快培养政策分析的专门人才,扩充公共政策分析人员队伍。

  5.完善公共政策分析的资金保障机制。政策分析经费不足,是造成我国公共政策分析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毋庸置疑,公共政策分析并非易事,它也需要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持,即花费一定的成本,其中包括培养专职的政策分析人员,以及用于添加和购置专业研究设备的投资等。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政策分析工作及其价值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认同,很难指望人们能从现行政策资源中拿出部分成本作为政策分析之用,政策分析成本往往没有来源,开展政策分析工作便举步维

  艰。因此,需要加强公共政策分析的资金保障机制建设,为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

  践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

  [2]徐湘林.中国政策科学的理论困境及其本土化出路[J].公共管理学报,2004,(1).

  [3]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以)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3.

  [5]徐钦福.教育政策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6).

  

  

篇十: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是指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这样能有效地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变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纳入到统一而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方向有序前进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一、公共政策分析的本质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与“政策”稍有不同,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的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是指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这样能有效地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多变、相互冲突、漫无目的的行为,纳入到统一而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方向有序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发家之路,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有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两种作用形式。从作用效果来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物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政策中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调控功能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而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我国工资政策的发展演变就很能说明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我国从建国初期起实行八级工资制,一直沿用了30多年,这种工资政策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在分配中的作用,增加工资不是依据生产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而是视国家财政状况的好坏。后来,又搞所谓的“普调”,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目前我国的工资制度相对比较灵活,虽不能说已经很好地体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较之以前已经有了一些进步,基本上理顺了我国的工资关系,使这一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得到了相应的缓解。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能够从政府公共政策中获利的社会公众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与政府主观偏好相一致的公众;一类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公众;一类是社会中成为大多数的社会公众;戴维·伊斯顿最旱提出了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命题。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可以看出,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制度的安排和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分配功能山以下二个方而组成:分配对象,即谁将获得那些可以满足其需求的社会价值或利益;分配标准,即不同社会群体所获得的价值或利益的数量、比例;衡量尺度,即如何分配才能使最大多数人满意,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当前我国利益分化加剧、。公共需求上升的情况下,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产生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利益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达到科学合理,从而在保证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促进各群体的和谐发展。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可以证明这一问题。(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1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①利益选择: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其分配利益首先考虑其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同时政府应首先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②利益整合: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政策既要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又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利益。③利益分配: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能使部分人失去利益,甚至使一些人既获得利益又失去利益。④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4)增进社会利益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仅仅注重利益如何分配是不行的,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增加。(5)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内含有:不涉及非政府组织,公共政策体现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策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公共政策仅仅是某些规范,未有结果;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包括公共利益、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用社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公共政策分析虽然与系统分析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在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分析与一般技术分析不同。而它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一)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来之于社会问题。在公共管理学中,社会问题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也常常被称为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当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察觉到某个社会问题的存在,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时,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政策问题。因此,政策问题是从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已经进入政策议程的公共问题。(二)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指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通常,在界定了政策问题之后,大致的政策目标也就基本形成了。但这时的目标还比较笼统,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三)政策方案政策方案是为解决某一政策问题而采取的途径、方法、措施的总称。在公共管理中,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一般需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方案分析是政策分析的基础。(四)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模型可分多种类型。其中有些模型可能是确定型也有可能是随机型。(五)政策资源政策资源是指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消耗的各类物质或非物质资源。物质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时间等,非物质资源如权力、地位、威信、名誉等。在政策分析中,有的分析要素可以用货币形式表示,如人力、物力;有的不能用货币表示,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六)政策评价标准

  2

  在政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评价和执行后的评估,都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这就是政策评价标准。对政策的评价,与对其他客观事物的评价不一样。当然,不同的政策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应根据具体的政策内容来确定政策评价标准;同时,政策评价往往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七)政策效果政策效果是政策执行后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是用效益来表示,效益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八)政策环境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国际环境。(九)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时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递、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信息,其中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三、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一)问题的构建政策问题的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这是因为公共政策的特质之一就是问题取向—“公共政策关心解决或改善的社会问题”。因为一旦找到问题的关键,政策的方案通常就很容易出来。事实上,先出现问题,再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与构建也先于政策分析,所以,构建问题的方法要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优先考虑。人们解决问题的失败常常不在于过程和结局,而是输在起点上,即对公共问题的确认上。(二)问题制定一旦社会问题被列入了政策议程,就需要回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讲,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枢纽的地位,唯有事前进行过深思熟虑的规划与设计,得到一个可以为社会所接受的可行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政策顺利实施。(三)执行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时政策周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决定了公共政策的成败,政策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说服引导手段和技术手段。(四)效果评估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政策效果是公共政策评价的核心,可分为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效果这几种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公共政策评价也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公共政策的过程包括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而政策的终止则是决策者对政策经深思评价后终止错误或无效的一种行为。总的来说,公共政策分析已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广为关注的活动,,研究其本质、特点和内容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作为时代的接班人更应该把目光投入进去,为社会建设尽上自己的一份力。

  3

  

  

篇十一: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政府公共政策决策模型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200433)

  内容提要:研究各种公共政策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本文力图从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公共政策的目标和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一个一般化的政府公共政策决策模型以概括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对城市出租车业政府管制这个当前公共政策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说明理论模型在研究实际政策问题中的应用。关键词:公共政策政府公共政策决策模型分析框架利益取向政策目标决策机制出租车业管制

  一、我国公共政策问题研究的基本现状

  对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现状,可以用“二多一少”来归纳:对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的研究比较多,有代表性的如张国庆(1997)的《现代公共政策导论》,陈庆云(2000)的《公共政策分析》等;此外,具体问题导向性的研究,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对某个领域的公共政策进行探讨的文献也非常之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研究缺乏与实际经济社会问题和具体政策的结合,常常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抽象分析,而具体问题导向性的研究虽然洞察了各类经济社会问题,并探讨了公共政策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但是它们却缺乏统一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并且由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各异,研究的理论基础、角度和工具等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对政策科学的研究本是跨学科多视角的,应该允许和鼓励不同的分析方法,但是过于缺乏统一的研究方法,可能防碍研究的深入和学术沟通交流;另外,各种政策问题虽然具体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政策运行背后的一般规律应该是共同的,只分析具体现象而忽视一般规律会阻碍研究的深入。而可惜的是我国目前公共政策的研究却很少有文献来探讨一个统一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也更少有对公共政策运行的一般规律的探索,更加没有以这种统一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为基础,从公共政策运行一般规律角度出发来分析具体政策问题的相关研究。

  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弥补上述的研究空白点,为此作者力图提出一个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框架——政府公共政策决策模型,并以此概括出各种公共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共性,并以它们为理论基础来分析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

  二、政府公共政策决策的理论模型

  1,公共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利益取向、政策目标与决策机制

  要全面把握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涉及到三方面内容: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公共政策的目标和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是公共政策分析的起点,利益取向回答的是政策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问题,利益取向实质上提供了公共政策的价值判断标准。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决定了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决策机制,由什么样的利益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目标与决策机制。

  学术界关于政府公共政策利益取向的争论由来已久,总结起来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它们分别是公共利益观、团体利益观和个人利益观(张彩千、吕霞,2005)。公共利益观认为政府的

  1

  目标是通过公共政策改进市场运行效率、增进社会福利,而政府会专一地追求这一目标。在公共利益观视角中,市场是存在失灵现象的现实中的市场而政府则是理想状态下不存在缺陷的政府。因此公共利益观忽视了现实中的政府所存在的局限之处。可以简单地把公共利益观的主要思想总结为现实的市场和理想的政府(曹啸、计小青,2005)。团体利益观对政府公共政策利益取向的解释是以利益集团理论(Becker,G.S.1983,1985;JeffreyM.Berry,1997;王玉琼,2001;周耀东,2004)为基础的,它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各个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和博弈的过程,每个利益集团在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都是从本团体的利益出发,以本团体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但是,无论是公共利益观还是团体利益观都忽略了作为政策主体的政府的利益因素,而以詹姆斯·M·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为代表的个人利益观认为在政府政策行为中,政府公务人员是最终的决策者,政府公务人员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因此政府的公共政策必然是倾向于有利政府自身利益的,因此个人利益观实质上就是政府利益观;政府利益观视角中的政府与公共利益观视角中的政府是不同的,政府利益观下的政府不再是理想状态下的政府,政府由于有自利倾向而存在缺陷。

  公共政策的不同利益取向决定了不同的公共政策目标。在公共利益取向下,政策的目标必然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的公共政策要坚持公共利益取向,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就成为公共利益取向下一切政策的归宿点。在民主政体中,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理当是实现国家与人民的整体利益,而且政府也大都通过宪法和其它法律形式予以确认和保障1。但是,由于团体利益取向和政府利益取向的存在,在实际中公共政策常常是违背国家与人民整体利益目标的。在团体利益取向下,政策目标往往是倾向于个别团体尤其是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类似的,在政府利益取向下,政策目标则倾向于实现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自身利益,例如掌握各种资源配置权力、在职消费等,尽管政府通常会以各种手段来试图掩盖这种目标。

  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也同样由利益取向所决定,决策机制反映的是政策的产生机制。公共利益取向下的决策机制必然采取民主决策机制形式,因为在公共利益取向下,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平等地表达其利益需求,所以多数票决策—这个民主决策机制的最典型方式就成为公共利益取向下政策决策的常用机制。而与团体利益取向相对应的则是集团决策机制,ELatham(1956)说明了集团决策机制下公共政策的产生过程:“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某一特定时间里,团体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它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的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或集团之间出现的均势”,最后出台什么政策取决于利益集团对政策影响力的强弱对比。另外,在政府利益取向下的政策决策机制则往往是个人(专断)决策机制,政府的公务人员一手掌控政策运作的全过程,政策的制定缺乏公众的参与,在这种决策机制下政策反映了政府的自身利益,成为政府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工具。

  

篇十二: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1、政策:指为社会公共权威机构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订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2、政策分析:是针对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订的各个环节只能够创造知识的一项活动。3、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4、政策问题:指超越了个人之间的问题,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并且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5、边界评估:是要制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外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6、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结果进行评价,以判断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笔记:政策评估的对象或客体是公共政策而非私人政策或计划,评估是由一定的评估主体进行的;政策评估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政策评估是有目的性的政策活动.7、社会问题的界定:(特征)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主义,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社会问题关乎到大多数人的利益.社会问题的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社会问题多带有系统性特征。8、头脑风暴法:亦称畅谈会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邀集专家,针对一定范围的问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同时又有四条特征:①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开阔思路,不要重复别人的意见②意见和建议越多越好,不受限制也不怕冲突③对别出心裁的意见不要反驳,不要批评也不要作出评论④可以补充和发展相同意见.让与会者畅所欲言,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不对发言进行评价,以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的创新方法9、哥顿法:主要通过会议形式根据主持人的引导,让与会者进行讨论,但与会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上只有主持人自己知道其他与会者都不知晓。10、综摄法:是一种基于心理学中的垃圾箱理论,试图用非理性因素激发群体创造力,力求收集那些看似不合理,带有更多情感色彩的想法,并把它们与理性看法相结合,通过比较辨别,实现新的突破。11推断:是基于目前和历史趋势向未来进行外推的一种预测形式。12、回归分析:根据相关因素的大量实测数据来近似的确定变量间函数关系的分析方法.13、德尔菲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14理性模型:决策属于目标型行为,达到目标有多种途径与方法,要从中进行最大价值的选择以达到目标的最犹方案的决策模型15有限理性模型: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做到满意方案的选择,而无法实现最优方案的决策模式

  1.政策分析:针对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中创造知识的一项活

  动,为创造这种知识,必须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执行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与调查特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复杂的学科背景多架构的研究方法广阔的研究领域方法:经验实证规范2.政策人员做些什么?研究各类社会问题及这些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各类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决策者或政策制定者做了些什么和没有做什么公共政策执行及形成的结果3.思想库的类型:官方:隶属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或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智囊团或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或具有相对独立的建置、半官方:一是政府出资支持重点研究课题,把研究工作纳入政府服务的轨道,二是政府通过与政策研究机构签订合同,从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三是与政府有关机构有对口靠关系的思想库,它们直接为对口单位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民间:由民间发起,得到基金会或公司企业赞助的社会性政策研究机构、国际:是由不同国家的学者和官员组成的,以国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性政策研究组织4.问题分析方法:a。原因分析b.边界分析c。类比分析d.类别分析e。层级分析f。多角度分析g。假设分析5.社会问题的确认程序:①问题察觉,指某一社会问题被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②问题界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③问题描述用操作性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6.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区别?7.社会问题的类型?a。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注意两点,一是一些社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偏差,二是“偏差"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在某种情形下被认定是偏离社会规范的过失行为,而在另一种情形下则可能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行为b。结构性问题:是指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问题。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如由经济不平等所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此外,价值观变化引发的结构性社会问题也不在少数,如家庭问题、劳动问题等8.政策评估的作用:a。政策评估有助于价值取向的阐明和评判b.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价值、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c。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d.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e。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f。政策评估是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途径g.政策评估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依据9.政策评估的程序:a.评估启动阶段--1。建立评估结构,挑选评估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2.确定评估对象3.制定评估方案b。评估的实施阶段——1。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和改善效益等方面的信息2。综合分析政策信息3.综合运用评估方法c。评估总结阶段10.评估标准:a.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1。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2。政策目标实现的范围和程度3。政策对社会的影响b。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1。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2。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4.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5.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11.制约政策评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a.政策目标的确定性b.政策影响的广泛性c.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d.政策问题的复杂性e。政策行为与行动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f。评估信息的缺乏g。政策评估资源的不足h。政策主体及相关人员的抵制12.政策分析的方法?A.基本方法1.经验的方法2.实证的方法3。规范的方法B。具体方法1。监测描述产生有关政策观测结果的信息,提供先前政策执行结果方面的知识2。预见产生期望政策结果的信息,提供有关事件未来状态的相关知识3.评估产生观察政策结果和期望政策结果的价值信息设法发现预想和实际执行状况之间的差异,提供与政策价值相关的知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为决策者提供帮助4。建议产生偏好政策的信息,通过对结果的得失进行分析,产生对政策选择有用的知识5。问题构建产生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解决的信息,提供与问题基本假设相关的知识.13.公共政策的主体有哪些?

  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它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阶段上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人员。通常可以分为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和社会非法权主体。

  14、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有何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联系:

  区别: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作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则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实际的条件。因此,常有具备了价值前提却缺少事实前提或与之相反的情况出现,是决策活动难以进行。

  2、认识形式的表现不同。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15、方案开发的原则?信息原则;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客观原则;智囊原则;优化原则;效益原则;同行原则;兼听原则16、为什么要进行预测性分析?预测是立足过去和现在预料和推测事物未来发展的一种活力,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作用:1、预测为政策分析者或决策者提供所需的未来信息。为提高未来信息的可靠性与准

  确性,必须深入研究获取这些未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与手段。2、描述可供自由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的状态与数据。3、确定备选方案合理的发展区间,并推断和分析在发展区间的全部可能利益.4、提出如果希望就可以达到的可能性。5、提供抉择的参考标准。

  17、预测的方法(了解)1、外推预测的方法:时间序列分析2、理论预测方法:理论图形化;因果模型化判断性预测方法:交叉影响分析;专家会议法;主观概率预测法;情景预测法;德尔非法18、政治可行性分析包括哪些内容?政治方案的政治可行性是指某项政策方案在政治上是否与国家的性质、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人民群众利益,能否被社会和人民群众所拥护和喜爱.内容:1、可接受性。这里的“接受”包括上级部门、领导、群众等方面的认可。

  2、适当性3、公正性19、政策合法化的内容1、合法的决策主体:管理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组合;权责体系;组织经费;运行规则2、合法的政策程序:程序是规范决策组织行为的有效途径。3、合法的政策内容:指政策应与国家宪法和现行法律相一致,在内容上不发生抵触.不仅要符合有关的法律原则,而且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4、政策法律化: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政策性内容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20、什么是理论模型、前提是什么?理论模型:前提条件: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2、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表现在他们具有完备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备选方案并预测所有结果。

  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5、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21、渐进模型的特点?1、渐渐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新起火另开张、政策要有承继性。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22、小组意识特征?1、一致性思维表现为从众风气甚浓,大家总是心往一处想.这在平时可能是好事,但在决策是可能就是坏事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表现为思考角度的单一和观点看法的片面。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表现为盲目乐观或悲观失望。要么对成功作出高的估计,要么在困难面前丧失自信,容易走极端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盲目相信自身群体的力量,忽视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了群体的封闭性。5、群体成员的共同性,表现为信息掌握、思考方法、价值观念、利益范围的一致。23、团体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论述:

  1.大众媒体的作用与影响?作用:a。对人类传播的作用--1。大众媒体将人类传播活动推向了公共阶段2。大众媒体传播媒介使得从事信息传播活动不再是某个人的单一行为,而是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行为b。对人类社会的作用1。普遍提高了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建立了社会群体之间快速信息通道2.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3.大众传播媒介使不同的人接触信息的机会越来越不均等c.大众媒体是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力量d。大众媒体具有营造社会公德环境的重要功能e。大众媒体具有适应现代人群特点的教化功能.影响:

  2.政府在公共政策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3.公民参与政策的途径A.制度性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途径:1.制度性简介参与途径——a.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间接参与政策过程b.通过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间接参与政策过程c。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参与政策过程有官方社团(工会、妇联等)半官方社团(学术团体研究会等)民间社团(企业家俱乐部)d。通过官方、半官方政策咨询机构参与政策过程2。制度性直接参与途径—-a.通过听证制度参与政策过程b。通过政务信息网参与政策过程c.借助政策公示参与政策过程d。通过信访制度参与政策过程B.非制度性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途径:1.用舆论扩散对政策制度调整施加影响—-a.向广大传播媒介、报纸、电视、广告、电台有关部门反映政策实施给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媒体调查报道和公开披露制造舆论压力,引起了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b.在民间网站上提出就有关政策的讨论话题,发起公众自由讨论形成舆论压力,影响和改变政策过程c.公众私下的传播扩散包括在团体、在单位、在社区和公民个人之间的传播扩散2。通过民间咨询机构推动政策的制定和调整3。借助特殊的社会关系网和非正常手段对政策施加影响4。通过较激烈的参与方式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

  

  

篇十三: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所谓公共政策,即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它的作用是标准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开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了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对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资料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内容的偏离。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执行部门难免会考虑自身利益而偏离执行政策的内容。擅自改动局部政策内容,选择性执行政策内容抑或延伸莫须有的政策内容,这些行为都对公共政策偏离预期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外表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阻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内容,而擅自变动于自身不利的内容,严重影响党和围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当地方政府单位注重自身利益大于国家时,执行机关便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筛选,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合利执行,不合利不执行,在执行中见黄灯便走,见红灯便绕道。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极大程度阻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当然,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也有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采取一些土政策,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立一套规定,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二〕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是象征性地做外表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或象征性的执行,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抑或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到达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

  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三〕公共政策执行机构间的矛盾。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有时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

  程中会因部门之问的权与利的争夺,部门间的红头文件或执行文书相互打架,政出多门,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项公共政策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时,有时还会出现两样结果,使政策对象难以适从,不知听从那一个部门的执行意见或决定。

  总之,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尚不能有法可依,准确执行,终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保障我国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综合多方面,具体原因大致如下:

  〔一〕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公共政策执行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往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公共政策制定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果,公共政策本身的优劣是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大小的先决条件。1.公共政策缺乏合理性。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之所以有些政策得不到切实的推行,一个很常见的原因就是这些政策本身缺乏合理性。有的政策方案不正确不合理,政策方案不能反映客观存在的情况,不符合社会开展要求和人民根本利益,不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的根底上,而是主观臆想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政策自身缺陷是政策供应质量问题。2.公共政策缺乏明晰性。政策目标的明晰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根底。作为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政策必须明确、清晰,决不能模棱两可、模糊不清,否那么就会因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目标和内容的误解或曲解而造成政策执行的阻滞。3.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作为对社会资源和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方案,政策如果朝令夕改,随意变动,就会导致先参加分配的政策目标群体和后参加分配的政策目标群体处于不同的规那么和标准之下,形成同一条件、不同规那么、不同结果的不合理状况,进而造成普遍的结构性短期行为,在此根底上演化出致使政策变形走样的投机执行的可能。“一锤子买卖〞、“捞足了就走〞的短期行为就会取代对未来的周全考虑,在他们看来,未来是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于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各样因投机钻营而导致政策目标不能圆满实现的行为便在所难免。政策缺乏稳定性会导致政策体系的结构性紊乱,从而造成政策间的摩擦和冲突以及政策间的不衔接和空白。如果政策变动频繁,势必造成政策之间的脱节,导致政策调节的“盲区〞以及政策界限模糊的灰色区域,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投机钻空子行为提供便利条件。政策缺乏稳定性还会导致信赖关系的破裂。政

  策频繁变动、朝令夕改,往往使政策执行主体感到无所适从,长此下去,他们便会慢慢失去对政府及其政策的信赖,从而漠视政策,导致令不行、禁不止,政策的权威严重流失。

  4.公共政策缺乏公平性。公平常常是就分配而言的,政策目标群体对于政策这种权威性社会价值分配方案的接受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具有公平性。一般来说,一项政策如果能使目标群体感到公平合理,它就容易被接受;反之,如果一项政策被目标群体认为是不公平的,或者被视为是对自已利益的相对剥夺,接受这项政策自然就比拟困难,尽管不公平的政策有时可以借助于某种公共权力来予以强制执行,但是人们常常也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其予以拒斥,使其发生变形、走样,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便是这种情形的典型表现形式。

  〔二〕利益因素利益是政策躲避的内在动因。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然进行本钱收益预期。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对利益和资源的调整划分,而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又都是有着自身利益追求和行为倾向的人,他们在政策执行中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而是必然进行本钱收益预期。如果在政策执行中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或者其本人收益与他人收益之间存在差距,就会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这种利益受损心理直接导致政策执行出现问题。政策实施的结果总要造成局部人受益和另一局部人受损。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和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形成,中国社会已经存在各个利益主体组成的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这些群体固然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但也是彼此制衡、相互竞争和冲突的。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很难面面俱到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使不同阶层和群体,不同地域和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因此,如果一项公共政策威胁到执行者的自身利益,执行者无论出于公心或者私心,都有可能抵抗和躲避这一政策,从而使该项政策难以顺利有效地执行。〔三〕制度因素1.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它在纵向上,表现为执行权在不同层级之间的配置不合理,即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同一组织内部各个层次之间存在执行权的分配问题。如有的政策执行权过于集中,不利于调动下级组织的积极性,不利于因地制宜按具体情况办事,容易产生一刀切,从而导致政策敷衍和政策照搬;有的政策执行权又过于分散,执行主体往往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从而导致政策替代和政策附加。它在横向上,表现为执行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配置不协调、不明确。政策执行权力的横向合理配置,一直是科层制中难以解决的课题。把配置理解为分割,各机构各自独

  

篇十四: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第一章理解公共政策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在公共生活领域,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达成公共目标,由公共权威主体针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制定并执行的公共行为规范或行动方案

  2、利益整合: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以整合利益关系为基本原则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并解决社会的各种利益矛盾或利益冲突,从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3、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二、简单题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孤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即使暂时解决,也会牵连其他问题或产生新问题(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6)合法性:政策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们都共同体现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公共性;政治性、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目标性、价值性;相对稳定性;复杂性)2、简析公共政策与制度和法律的关系。公共政策与制度:①公共政策是制度的一个层面②公共政策与制度的本质相同③公共政策与制度存在交叉④制度是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制度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合公共政策与法律:①公共政策与法律的本质相同②政策是法律建立和修订的基础③政策与法律互为补充④制定主体不同⑤制定程序不同⑥表现形式不同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因此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所以公共政策的实质之一是如何增进社会利益;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的落实。在社会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过程取向是与这种利益取向是完全一致的(4)增进社会利益。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仅仅注重利益如何分配是不行的,应当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增加(5)公共政策的本质即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和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与公共权力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公共政策与公共秩序公共政策与公共组织公共政策与政府职能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2、谈一谈对公共政策主要功能的认识(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①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和观念的导向②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甚至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某项政策对一部分人的观念和行为,原本是起到间接引导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这种间接引导作用却转变成直接引导作用③从作用结果来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2)调控功能:①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②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为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③公共政策涉及到社会、阶级、国家的根本利益,浸透了政府决策者的认识能力和主观偏好,因此,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用以管理社会的工具,必须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方面,起到巨大的政治作用,这是政策发挥调控作用的出发点④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中央政策,即那些宏观调控政策,直接起到调控的作用,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间接调控作用⑤政府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因为政府目标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要围绕政府目标的侧重点,鲜明地倾向于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⑥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作用往往是因强调一种倾向而掩盖了另一种倾向所致。(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社会经济地位、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别,造成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为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摩擦,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用政策来调整现实的利益关系第二章了解公共政策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政策主体为解决各类社会公共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二、论述题1、按阶段谈一谈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1)政策科学的初创时期:1951年斯坦福大学出版《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提出“政策科学”概念在“政策方向”一节中,拉斯韦尔首次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拉斯韦尔还提出了关于政策科学的六大特征和政策过程的七个阶段。(戴维·伊斯顿作为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倡导者,创立了政治系统论;查尔斯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提出了政治学的政策制定观,提出了著名的渐进决策模型;托马斯提出研究公共政策的八种模型或研究途径;)(2)政策科学的形成时期:196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于1962年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解放了方法论,推动了政策科学的迅速发展。1960s末70s初,政策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得以形成。此阶段对拉斯韦尔的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和发展。(叶海卡·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赫伯特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区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从决策角度对权威、信息沟通、效率、认同、组织目标和组织系统、信息处理技术等问题进行研究;格雷厄姆提出三种模型:理性决策者模型、组织过程模型、官僚政治模型;许多专门研究政策的组织相继成立;各种相关的杂志、论文、书籍等迅速增加)(3)政策科学的发展时期:①趋前倾向(1960s末—1970s初):强调政策咨询对于政策制定的意义;未经政策分析,不作政策决定②趋后倾向(1970s中—1970s末):注重执行、评估、终结③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及公共决策问题(4)政策科学的拓展时期:①公共政策研究的伦理——价值取向;②公共政策效率与比较公共政策③重视政策信息多元化: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合作(5)公共政策学的新动向:①重视宏观政策研究,促进政府政策制定系统改革②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开展公共政策研究③公共政策学与公共管理学日益融合,促成公共政策新的研究范式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系统是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共机构、政治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与价值观2、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3、公共政策主体;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阶段上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行动者4、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对其产生作用和影响的社会成员,即事和人两个方面二、简答题1、简述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模型的主要观点①政治系统的政治决定源自其环境的要求与支持,政策制定正是政治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要求与支持的反应

  ②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于政治系统的环境,而环境又会对政治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与支持,政治系统则必须做出新的反应。公共政策实质上就是政治系统与其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反映③政治系统是由政治团体、体制和权威机构等部分构成的,它受到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以及心理的等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包围,对环境的压力有适应能力和反馈信息的功能④系统和环境形成互动的联系,系统的持续和维系是通过不断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过程实现的2、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传播公共政策信息,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大众传媒是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双向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途径

  ②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大众传媒通过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3、一般情况下可以把思想库分为哪几类①官方:这类思想库隶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带有明确的官方色彩,直接反映了政府的态度、立场和感兴趣的问题②半官方:这类思想库处于民间,但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可以通过投资或者资助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使其为政府服务;或与思想库订立合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思想库还可以与政府部门直接对口挂钩,直接为对口部门提供咨询服务③民间:由民间发起并得到基金会和企业的资助的社会性政策研究机构,具有选题自由、研究范围广、社会联系多、政治约束少、独立性强、灵活性大等特点④国际思想库:是由不同国家的各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的、以研究人类全球问题为主的政策研究机构,研究范围包括环境保护、战争与和平、资源利用、人口控制等4、政治文化是政治环境系统的重要内容,可以将政治文化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地区型政治文化:公民没有意识到也不想意识到整个政治体系、输入过程、输出过程及自己作为政治参与者的公民身份,在生活中只关心非政治性事物,对政治体系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同时也不具备政治技能。(他们对国家的政治体制没有自豪感,没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激情,也就没有什么政治要求输入政策系统)因此发展民主是非常困难的②臣属型政治文化:公民对政治系统和输出过程存在着倾向,却很少意识到自己作为参与者的存在,也很少意识到政治系统的输入过程。人们尽管知道自己是国家的公民,也关心政治,但却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卷入的。个人只是受政治影响的客体而扮演被动的顺从角色,而不是一个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去影响政府的行动。这种很难产生或巩固民主政体③参与型政治文化: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公民,关心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认同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相信自己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可以有效地维持民主的政治体制三、论述题1、谈一谈你对公共政策直接客体和间接客体的认识第四章公共政策体制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体制:是指政策共同体所具备的较为成熟的结构状态,或者说是不同政策主体间较为稳定的关系模式和运行模式2、公共政策体制变革和发展:变革:是指公共政策体制由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或者是一种状态内部的微小变化发展:是指公共政策体制逐步接近理想状态的变革过程——这一特殊的变革过程,往往是人们有意识地使政策体制向预期状态转变的努力

  二、简答题1、简析公共政策体制的作用机理①公共政策体制的结构性,充当政策过程的“转换者”②公共政策体制的规范性,充当政策行为的“约束者”③公共政策体制的宏观性,充当政策价值的“仲裁者”④公共政策体制的稳定性,充当政策秩序的“确认者”⑤公共政策体制的动态性,充当公共政策的“变革者”2、简析封闭型公共政策体制和开放型公共政策体制①根据:根据:公共政策权力在国家与社会间的总体配置状况②封闭型公共政策体制:政策权力被国家垄断,不向社会主体开放。政策主体仅限于政府部门,几乎一切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等活动都局限于政府内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政策的机会和能力微乎其微③开放型公共政策体制:政策权力被社会主体广泛共享,政策活动由政府和社会主体共同为之,各类主体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政府虽依然主导着公共政策,但这种主导已非垄断,而是此前借助民意测验、政策咨询、政策听证等机制,之后又借助政策监督、政策反馈等机制,使这种主导行为具备广泛的民意基础3、简析集权型公共政策体制和分权型公共政策体制①根据:公共政策权力在中央和地方的配置状况②集权型公共政策体制:是指公共政策制定权属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使的多为执行权,其有限的政策制定权在内容和大小上亦由中央政府决定。该类政策体制多存在于大部分单一制国家③分权型公共政策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拥有广泛的自治权,因此享有相对独立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权。该类政策体制多存在于联邦制国家和少数有自治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第五章公共政策议程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议程: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实现一定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而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制定和执行某项政策才能加以解决的一种客观的社会状况二、简答题1、浅谈对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的认识公众议程:(1)问题进入公众议程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注意,或者至少必须为公众所察觉;②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③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机关权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2)公众议程是由社会上大部分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现政府管辖权限内的事务所组成(3)本质上属于议论议程,表现为众说纷纭的情形政府议程:①政府议程是指系统议程中那些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并列入政府政策范围内的部分②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③政府议程有两种事项种类:旧的事项是指以某种常规的形式出现在政策议程上的事项;新的事项是指由于特定的情景和事件而引起的

  2、浅析问题进入公众议程的条件①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注意,或者至少必须为公众所察觉;②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③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机关权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3、查尔斯·O·琼斯在《公共政策研究导论》中提出的推进政策议程确立的三种策略(1)任其发生①在高度多元主义选择的情形下,政府在议程设定过程中采取了较为被动的角色②政府维持了接近和沟通的渠道,以便民众呼声得以表达,但并未主动出击去协助个人和团体界定问题和组织,或者承担问题界定和优先次序排定的任务;③人们会界定其自身的利益、组织,寻求接近,接纳他人并支持他们的事业,影响决策,监控执行,等等(2)助其发生①在这种情形下,政府主动地帮助人们界定和表达其问题,并且努力平均资源以便使议程设定过程不至于偏向某个群体或某些利益②政府鼓励人民的参与,而不是替他们承担确认和界定问题的任务(3)使其发生①在这种情形下,政府在界定问题和确立目标方面,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②政策制定者并不等待系统运作,便通过在政府内建构问题界定和优先次序排定机制,并且直接指导该机制运作。也就是说,政府并不等待要求的出现三、论述题1、谈一谈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可参考教材108页-110页为答题思路)。2、谈一谈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影响因素(可参考教材110页-112页为答题思路)。第六章公共政策目标、价值和工具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工具:在公共政策子系统中,政府等权威性的部门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解决一定的政策问题而采用的手段、措施和机制的总称

  补贴(公共政策工具的一种):补贴是指各种由政府或由政府指导的机构给个人、公司及其社会团体的财政转移形式,目标是让得到资助者采取政府所希望发生的行为二、简答题1、谈一谈你对公共政策价值的认识公共政策的价值必须是公共价值公共政策的目标中蕴涵了其价值公共政策最终实现的利益是价值的直观体现2、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对公共政策的价值判断存在差异3、“直接提供”作为一种强制性公共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直接提供的优点:其所需信息较少而容易确立;对大规模机构要求使之易于得到相关的资源、信息与技巧;能够避免间接提供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谈判、讨论和较高的信息要求;它使交易内在化,从而减少由间接提供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直接提供的缺点:往往以僵化刻板为特征,它反应迟缓;对于官僚机构及官员的政治控制容易降低为公众服务的质量;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官僚机构没有成本意识而造成经费;政府机构内部或跨机构的冲突影响物品和服务的提供等4、“产权拍卖”作为一种混合性公共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产权拍买的最大优点是它创造了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并且它是一种具有灵活性的工具

  其最大的缺点是鼓励投机行为甚至产生欺诈行为,同时,它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工具三、论述题1、阐述三种类型的公共政策工具,即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1)强制性工具也称指导性工具,它借助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团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包括管制、公共企业、直接供给三种方式:

  Ⅰ、①管制指的是一种活动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政府对个人和机构提出要求或规定某些

  活动,并经历一种连续的行政管理过程(一般是通过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完成这项工作)。管制是由政府做出的,它们必须为目标团体及个人所遵守、服从,不遵守或不服从将受到惩罚。大部分管制通过行政法规来进行,并由政府部门或特别的机构来管理。管制采取不同的形式,如规章、标准、许可、禁止、法律秩序和执行程序。政府管制遍及于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尤其是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标准等方面②政府的管制有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两种基本类型:经济性管制:是管制的传统形式。其目的是控制由市场运行所产生的不平衡。社会性管制:是一种较新的管制类型,它并不集中在任何特殊的行业上,而是集中在比较广泛的问题上③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管制有其优缺点:

  主要优点:所需的信息较少,较容易实施和管理,成本较低,效果具有直接性且更易见效,适应于作为处理危机的工具

  主要缺点:扭曲自愿性或私人活动,可能导致经济上的无效率,不利于革新和技术进步,过于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等

  Ⅱ、①公共企业:也称国有企业,它可以看作一种强制性工具。在公共企业那里,政府做

  出特别的规定以控制它的所有活动,这些规定被当作内部管理的指令②公共企业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公共所有权;公共企业受到政府某种程度的控制或直接管理;公共企业生产的物品和服务要在市场上出售③公共企业作为政策工具的优点:在社会需要而私人企业因无利可图等原因而不愿提供的某些物品和服务领域中,它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许多情况下,建立公共企业所必需的信息比管制工具少;公共企业可以简化行政管理,并使公共基金(这些基金可以用于公共开支)自然增长。

  公共企业作为政策工具的缺点:政府难以对公共企业加以有效的控制;公共企业的运作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易于造成垄断并将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等Ⅲ、①直接提供指由政府机构及其雇员直接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这是一种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基本的和被广泛运用的政策工具②直接提供的优点:其所需信息较少而容易确立;对大规模机构要求使之易于得到相关的资源、信息与技巧;能够避免间接提供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谈判、讨论和较高的信息要求;它使交易内在化,从而减少由间接提供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直接提供的缺点:往往以僵化刻板为特征,它反应迟缓;对于官僚机构及官员的政治控制容易降低为公众服务的质量;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官僚机构没有成本意识而造成经费;政府机构内部或跨机构的冲突影响物品和服务的提供等(2)(自愿性工具)的特征是它没有或很少有政府参与,它的任务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的。政府在许多公共问题上往往不做什么事情或不主动介入,而留给社会去处理,因为它

  相信,市场、家庭或志愿者组织自身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非强制性工具是执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重要工具(3)混合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两者的某些特征及优点。它们允许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卷入非国家行动者的活动,而将最终的决策权留给私人部门

  第七章公共政策规划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规划;①广义的政策规划:是指为有效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由政府及相关社会主体提出、评价、竞逐诸多政策方案,从中选出一个或有限几个最优方案交由有权决策者决定的政策酝酿活动②狭义的政策规划:是指政府为有效解决政策问题而提出、评价、论证、抉择政策方案的活动

  二、简答题1、简述琼斯对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观点①政策规划过程不必局限于一批主体。有两个或更多的组团形成竞争性提议,效果会更好②政策规划过程可能在对问题没有清晰的定义,或者在没有与相关的利益群体充分接触的情况下完成③尽管政策规划是官方机构的常见行为,但没有必要将政策规划与特定的机构一一对应④任何一个提议如果没有赢得足够的支持,那么将会用很长的时间来反复规划⑤那些在任何层次规划过程中落败的人往往能提出若干个抗议观点⑥这个过程本身从来不会有中庸的结果,即使在科学工作中也会有人胜利有人失败2、简析政策分析家的特征①政策分析家的主要兴趣在解释而不是规范,因为吸取知识最好的办法是细心分析而非强词夺理②政策分析家以最严肃的态度及科学的、冷静的头脑来分析公共政策的前因后果③对公共政策的前因后果的问题,政策分析家致力于探索统一的命题,并逐渐积累具有一般性、能够普遍适用的可靠的研究成果3、依据政策规划的主体性质和数量的不同,可以将政策规划分为几种类型①封闭式政策规划:是指政策规划活动局限于政府内部而几乎不向社会主体开放。政策方案的提出、评价、遴选和择优等活动都由政府机关单方开展。虽然政府从事这些活动也或多或少征询民意并能在不同程度上代表民意,但社会主体并不具有直接的、实质的参与政策规划的机会和途径②开放式政策规划:是指政策方案的提出、评价、竞争、遴选和择优等活动由政府和社会主体共同为之,且社会主体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社会主体尤其是利益集团、大众传媒等具有稳定、成熟的政策参与渠道和策略,社会主体之间存在大量的互动,政府反而作为社会主体间协商、竞争、仲裁的中立性平台③半开放式政策规划:政策规划活动逐步向社会主体有限地开放。虽然规划过程仍由政府主导,但社会主体被赋予了有限参与权,拥有了一定的途径向政府反映政策意图、影响政府的政策方案,社会主体之间也呈现一定程度的竞争与协商状态,逐渐形成一种政府力量之外的社会合力

  4、在政策规划环节进行公众需求分析和评估需要坚持哪些原则①客观性:从实际出发,以客观资料和数据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要主动深入到民众之中,采用科学方法,搜集民众需求的真实信息,并以客观姿态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归纳②全面性:民众需求并非单纯的铁板一块,而是内部充满冲突和矛盾。要尽量考虑到民众的全集,不能以部分代表整体,以少数代表多数尤其是以精英需求代替民意,也不能简单地以多数代表少数③动态性:民众需求随着时间的流逝、条件的变迁、价值的转换而不断发生变化。要对民众需求的把握要及时更新,适时调整

  

  

篇十五: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篇一:公共政策分析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准则和行动计划。2.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发展功能3.公共政策的类型:纵向划分: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横向划分1.政治政策2.经济政策3.社会政策4.文化政策4.公共政策系统:包括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不影响、相互作用。公共政策的运行正是以公共政策系统为基础的。5.如何认识公共政策价值:管理价值文明价值理性价值6.公共政策价值的意义:有助于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目标有利于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有利于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7.现行政策体现了哪些价值偏见:正义效率平等民主秩序发展利益8.公共政策环境:第一,公共政策环境是一个包含大量因素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几乎涵盖了公共政策面临的一切外部条件;第二,公共政策环境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它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及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第三,公共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之间不断进行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9.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相互关系:1.公共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4.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政策环境的特征:复杂性多元性特殊性可变性11.政策网络:是一种分析政策参与过程中团体与政府关系方法,它是一群行动者之间建立某种稳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形态,以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12.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13.公共决策的特点:1.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相对分工显著2.决策行动与决策研究分工日益明显3.决策系统与信息系统明显的结合4.“人”与“机”明显的结合5.高度分工与高度综合的有机整体逐渐形成。14.公共决策体制结构:1.智囊系统2.决策系统3.执行系统4.信息系统5.监督系统15.公共决策规则:1.投票规则2.听证制度3.专家咨询制度与脑库16.中国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1.公共决策系统及机构方面存在缺陷2.公共决策还未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根本性改变3、政策科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决策实践4.政策研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17.公共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与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18.公共问题的特征:1、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19.公共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会传统2、自然条件3、科技发展4、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20.政策议程:通常指某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且被纳入正式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中,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21.政府政策议程:指政府部门从自身的立场、观点出发,根据公众需要、国家需要及政治

  运作过程的需要,认识到公众广泛讨论并提出的社会问题确实有需要解决的必要,并把它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进而准备采取行动来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22.公众议程:就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共同讨论,并联合向政府

  有关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或制定政策加以解决的议程阶段。23.政策议程途径:1.院外集团2.政治游行3.专家学者4.媒介及社会舆论5.公民请愿与公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众投票6.政治领导7.危机事件8.政治组织9.行政人员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模式2.有限理性模式3.渐进模式4.系统决策模式5.精英决策模式6.博弈决策模式政策合法化:政策合法化包括行政程序合法化和法律程序的合法化,是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政

  策方案获得一定的社会权威性和约束性,以赢得多数人对该政策方案的支持和拥护合法化的途径:1.公众参与2.建立听证制度3.建立行政程序制度4.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5.建立协商谈判制度6.建立民意调查制度政策合法化意义:1.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节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2.政策合法化是减少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重要途径3.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障4.政策合法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1.决策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工具的定义: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政策工具的特征:1.有效性2.公平性3.适应性4.可操作性5.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政策工具的功能:1.政策工具是把政府决策变成现实的桥梁2.政策工具是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3.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4.政策工具还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的绩效及效率政策工具的类型:1.经济性工具2.行政性工具3.政治性工具4.社会性工具运用政策工具的意义:1.政策工具是有效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和保障2.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就是运用政策工具的过程3.政策工具的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成败影响政策工具运用的因素:1.政策环境2.政策目标(1.要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政策的根本宗旨2.要明确政策目标的构成3.政策工具运用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经发生转变)3.政策主体和客体4.政策工具自身的特性5.政策工具的运用实践和经验总结中国政策工具的特点:1.由行政性工具为主转向多种政策工具并用的格局2.由强化管制性工具到放松管制性工具的改革3.政策工具的选择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中国政策工具的缺陷:1.政策工具的选择缺乏科学化的依据2.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法治化规范3.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程序化指导4.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功利意识驱使5.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稳定性和灵活性6.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缺乏有效评估中国政策工具的发展:1.中国政策工具理论研究的发展(解释:1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治理模式与方式、方法和手段亟待创新2政策工具的研究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3加强政策工具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学4在我国,政策工具的研究应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

  量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并重的方法加以研究5西方社会在政府改革运动中运用的政策工具,为中国在新形势下治理工具的选择和创新提供了有用的借鉴)2.中国政策工具运用实践的发展(解释:1.提高政策工具执行人员的素质2.建立高效的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3.优化政策工具运行环境)政策执行的定义: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政策执行的意义:1.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政策的目的和归宿2.公共政策执行决定着政策

  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方案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n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政策执行的模型:1.团队参与模型2.宣传动员模型3.权威强制模型4市场激励模型公共政策终结的未来发展对策:1适当利益补偿2公开政策评估结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3旧政策与新政策并行出台4折中妥协5适当运用强制力推行6加强法制建设,为政策终结提供法律保障7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关系政策终结策略:休克策略2缓冲策略3桥梁策略4非正式终结策略5逆动策略政策终结的必要性:

  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3政策终结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政策终结障碍:1组织机构的惯性2抵制终结的联合影响3法律上的障碍4政策终结的代价5社会公共舆论的压力6理念和信念上的问题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或制定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政策评估模式:1目标达成模式2附带效果模式3无目标模式4综合模式5顾客导向模式6利益相关者模式7经济模式8职业化模式政策评估的功能和意义:1可以科学的检测政策结果2可以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重新制定的重要依据3能有效的检测政策效率和效益,为合理配置政策资源奠定基础4政策评估是迈向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5政策评估是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途径6政策评估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公共政策评估:就是政策评估主体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后的效果、效益与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的依据政策执行的障碍:1政策规划障碍2政策认知障碍3政策体制障碍4政策资源障碍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公共政策分析:就是依据一定的政策理论、知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帮助决策者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避免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的意义:1.有利于将社会科学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2.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3.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4.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共政策能力5.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6.有利于满足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1.公共政策问题2.公共政策目标3.公共政策备选方案4.公共政策效果5.公共政策标准6.公共政策模型7.公共政策的政治可行性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与特点:1.以马克思哲学为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坚持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2.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3.目的在于帮助党和政府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强调公共政策在规范社会行为、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调节社会利益等方面的性质和功能4.公共政策分析主要市委政府的相关部门服务的,

  注重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对现有政策的解释篇二:公共政策分析期末作业考核《公共政策分析》满分100分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的主体从一定制度、法规的依据出发,对政策系统的运行,

  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及终结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2.正式评估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

  对政策效果所作的评估。3.评估客体是指政策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具体政策,虽然在一项实际的政策评

  估活动中,评估对象是既定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政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并有必要进行评估。

  4.测定就是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在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描述。5.行政裁量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积极明示的授权或消极默示许可的范围内,基于行政目的,自行斟酌,选择认为正确的行为,而不受法院的审查。也有人认为,裁量是裁度推量之意,是人类对事物考虑的内在心理意识的过程。6.政策执行的思想诱导工作指运用宣传、舆论、说服、谈心、协商、对话等方式做政策对象的思想工作保证政策执行。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公共政策的主体单一性。2)公共政策指向的公共性和社会性。3)公

  共政策权威的强制性。4)公共政策的利益性。5)公共政策范围的广泛性。2.公共政策执行的机制构建分哪几个方面?1)公民参与机制2)沟通协调机制3)监督控制机制3.政策评估会遇到哪些障碍?1)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

  和相关政策的重叠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5)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4.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1)利益上的障碍2)组织机构的障碍3)成本上的障碍4)程序上的障

  碍5.对公共政策分析影响较大方法有哪些?1)价值分析2)可行性分析3)历史分析4)比较分析5)创造性分析三、论述题(共20分)1.请你论述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因素的主要内容。1)政策本身因素2)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3)政策以外的因素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

  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

  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宇宙环境。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的过程及其结果,2、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表现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篇三:《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分析第一部分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定位、性质和作用,学时学分,开课对象,学情分析等第二部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材、方法和手段,考核办法等。第三部分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包括师资力量,集体备课,教学效果、成绩和反馈等。第一部分课程概况课程定位:《公共政策分析》是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性质和作用:本课程立足于对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政策理论与政策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通过政策过程的理论教育与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政策问题,做到科学决策。该课程的建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时学分本课程共51学时,3学分。开课对象开课对象为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情分析1、本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由于本课程是围绕问题产生知识,因而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运用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2、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本学科产生于“二战”之后,是因应当时社会诸多问题急需解决的情况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3、本课程架起了知识和公共权力的一座桥梁。知识不和公共权力结合,很难发挥作用,公共权力不和知识相结合,就会导致权力的滥用。而《公共政策学》就起到了这么一个桥梁的作用。第二部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教学目标: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应用型”主要指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迅速适应社会。“融通性”一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通;二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专业理论的专才,更是实践和运用的通才,具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发散型知识结构。“开放式”

  一是指学校对内对外的开放,实行开放式办学;二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创造力强,发展潜力大。《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

  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包含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许多知识精华,在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方面具有核心专业课的地位,它能够让学生具有认知政策问题,拟订解决方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第一节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第二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第三节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第二节公共政策客体第三节公共政策环境第四节公共政策工具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第三节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第二节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第三节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第四节公共政策合法化第六章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

  第一节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第三节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第一节公共政策评价概述第二节公共政策评价的操作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终止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第一节现代科学方法论与模型方法第二节数学分析的基本模型第三节事实、价值、规范与可行性分析第四节利益分析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第五节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第九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第一节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第二节政策备择方案的优化技术第三节预测及预测方法第四节政策效果评价方法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理性分析模型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第十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第一节规划方法第二节决策方法第三节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第十二章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教材:陈庆云教授主编的《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本书既全面地介绍了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和分析方法,又综合反映了国内外公共政策分析的最新理论成果与研究动态。《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不仅适合公共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MPA等各类学员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各级政府管理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阅读书籍。

  方法和手段《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我们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1、教学改革的目的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原理讲授为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追求教学效果为目标,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已经着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应用。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今后的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1)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特点,强调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国税收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变革的动态研究对象,税制的具体规定不断调整与变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在于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武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我门在开课前,根据不同的授课专业及其课时,讨论、确定要讲授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统一教学内容。(2)运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对本课程原理和政策精神的理解。传统的教学以对理论观点的介绍和论证、制度与政策的诠释为主,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考试,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公共政策在实施中有着丰富的生动案例,充分运用这些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剖,能够既加深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又锻炼学生应用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

  我们通过跟踪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编辑成教学资料,应用到课堂教学和教学指导中。

  (3)完善互动式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已讲授、学习过的知识,结合具体问题,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课堂交流,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教师也能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改进教学。

  (4)以完成小科研项目的形式,模拟科研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个小科研项目,从如何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何阅读、分析、归纳不同学术观点、提出个人看法等

  方面提出完成项目的具体要求,教会学生进行科研的基本方法,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锻炼理论分析、科学研究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对每个同学的项目完成情况均要进行审阅并写出评语,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努力完成小项目,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

  (5)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在全程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实习安排外,还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利用假期及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专题社会调研和税法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到政府机关,进行专业实践和参与课题研究。

  (6)举办学术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主要是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领导,到学校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使学生接触学界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了解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中国改革的进程、热点和难点,加深对公共政策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

  (7)开展实验教学,增加学生感性知识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对业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利用我院实验室设备和已安装的软件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组织学生到实际部门见习。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有关制度规定和业务方法。

  (8)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讲授效率。要求所有课堂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并根据公共政策的变化,不断更新课件。

  (9)以双语教学为手段,努力将学生塑造成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性人才。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汉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选用英文原版或译版教材,鼓励学生涉猎国外最新理论成果;并在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分析基础上,顺应我国当前WTO大潮,对那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采用英语原声教学,努力将学生塑造成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性人才。

  考核办法

  

  

篇十六: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四篇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阶段性政策周期2、功能性政策周期3、反复性政策周期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

  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宇宙环境。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的过程及其结果,

  2、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表现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3.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大监督力度不够由于法律制度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人大监督实施不力,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有的监督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地方在监督方面对法律法规和人大的有关决议决定实施的监督检查不够,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监督不力。(二)监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三)法律不健全,法律制约不力迄今为止,我国虽已出台一系列关于权力监督制约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较多,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结果是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也很难落实。(四)党政职能不分,责权不统一如管事的机关和人员没有权,有权的机关和人员不管事。

  (五)监督制约不协调,未构成合力目前我国政府内部监督制约的几种形式,如审计监督、行政监察、行政执行监督检查等形式之间经常发生不协调、不配合甚至摩擦与相互掣肘等现象,而且各种监督制约形式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权限和监督制约范围,工作中又互不通气,这样一方面既造成了许多重复监督制约的现象,同时又使许多应该受到制约的对象处于无人过问的“盲点”状态。(六)司法监控在我国极为弱化实行“议行司合一”的宪政制度,而不是“三权分立”。这种宪政制度决定了我国司法独立有别于“三权分立”国家司法独立的某些基本特征,审判权的行使处于权力机关的监督之下。但就权力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言,通过这样的立法在宪法和法律上并无障碍,主要是对司法独立程度的价值取向问题。完善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建议:(一)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用法律规范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及终结等各个环节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除执政党系统和行政系统的政策监控之外,其他主体的政策监控均存在着功能弱化现象,即存在着不敢监控、监控不力或失职之类的问题。

  (二)提高监控者的素质监控者的能力和素养对公共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优秀的建立者对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质量,对于提高政策绩效、实现政策目标,更有助益。(三)制定可行的制度程序与具体的实施细则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与运行之后,我国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政策监控机制体系,对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有力的监督与控制,但是为了监控更加有效、科学、合理,应当制定成文的具体实施细则。(四)完善政策监控的辅助手段除上述人大为首的六大监控机制外,应当发挥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的辅助性监控。(五)增加舆论的透明度一个国家的政策监控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该国舆论的透明度,其因为舆论的透明度对政策监控起有着重要的影响。(六)加强公众和大众传媒的政策监控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络化,大众传媒和公众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不可忽视,一个有效的政策监控需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

  案例分析本案例取材于《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内容是国务院针对近日部分城市房价恶性趋势反弹的现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调整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解读工作,以维护和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下是运用公共政策学对于这项通知的案例分析:一、政策本质和特征此案例中,国务院针对“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状况,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这一政策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以加强房价的监管和控制,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此项通知经由国务院进行发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它一经发布,便体现着国家意志,是政府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恶性发展现状态而执行的强制经济政策干预手段。二、政策系统的构成及环境政策系统的构成: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

  

篇十七: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阿罗不可能定理书49备注5个标准结论即便在绝对理想状态即每个社会成员的偏好是明确和相对稳定不受宣传等因素的严重干扰没有种种的具体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消极因素通过种种宣传工具对对手的诋毁以经济等手段迫使投票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等的绝对理想情况下一种能够通过一定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到达合意的公共决策的方法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单选与多选(每题2分,共10题,单与多各5题)--20分

  1.“政策科学”的概念主要由美国政治科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29页2.备择方案的设计---轮廓设想,细化设计---概念141页轮廓设想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下列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2)方案整体上的多元化(3)方案个体上的互斥性(4)方案设想的创新性3.非官方参与者----机构叫什么书68、72-74页那些虽不拥有合法强制力,但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私人接触等方式,参与、介人到政策过程中,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传统的观点认为,公共政策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执政党、在野党、参政党,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大众传媒,政策研究组织和公民。4.政策系统的核心是公共决策权力。政策系统的运行就是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决策权力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是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围绕决策权力,各种政策行为者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从而形成了关于决策权力分配和配置的制度,关于决策活动的程序、规则与方式,即公共决策体制。5.什么叫做决策规则书127页v所谓决策规则,就是决策主体选择最终政策方案的程序和方法。“决策规则划定了一个范围,政治竞争者必须在此范围内制定其战略和策略,并开展政治斗争”。6.政策宣传怎么认识先导手段等书182页7.政策执行系统/指挥系统观念形态-效果转化答案待定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公共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公共政策执行是追踪政策的基本依据。8.决策规则---全体一致规则书127页9.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书14页此题以书为准10.政策合法化的涵义和涵盖内容书146页一、政策合法化的涵义[美]琼斯:在任何政治系统中,都存在着两种层次的政策合法化,第一个层次是政治系统取得统治正当性的过程(Legitimacy,即合法性过程),第二个层次是政策获得法定地位的过程(Legitimization,即合法化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公共政策合法化(legitimization),是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方案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所有的政策,包括中央制定的政策和地方、基层制定的政策,都必须经过合法化过程。政策的合法化是有目的能动活动,它使政策方案的可选择性转化为合法性、权威性。政策合法化涵盖三方面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和有关政策的法律化。二、合法化的内容

  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实践: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英国的违宪审查、德国等设专门机构、我国人大法律委员会。2、政策程序的合法化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实践:审查制度、听证制度。(1)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和通过议案→公布政策。(2)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程序:法制部门审查→领导决策、会议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3、公共政策法律化现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和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又称为政策立法。主体: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条件: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具有长期稳定性;成功的政策。11.政策问题的论证图分层次书103页1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书96页13.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三种)书165页14.公共政策合法化从程序上看实际是法定的主体。。。的过程书148页15.公共政策的执行分几个阶段书182页16.公共政策的评价形式书204页17.公共政策评价后的去向书215页18.社会问题基本的解决途径书41页

  二、判断改错(每题2分,共5题—10分)

  1.什么是问题,什么是社会问题书36-37页社会问题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而呈现出集体性或社会性。2.书93页“要想成功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对正确的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我们经历失败常常更多地是因为解决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我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错误的答案。”——艾克福3.在法治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可以相互转化4.现代大众传媒书73页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互联网络等)是政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主要作用是传播公共政策信息,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双向沟通;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公共政策议程设置。5.一级、二级等四级论证的联系与区别书1036.政策议程书105页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7.公共政策执行应当是政策执行者有选择的、有组织的、复杂的行动过程。

  政策实施中的有选择性表明,政策执行既与执行者的能动性有关,也是基于利益的选择。政策执行的有组织性表明,政策实施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来负责,政策执行必须有序地进行。政策执行的能动性表明,政策实施既是政策规范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精心操作的过程。8.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运用权威对社会利益进行公正地协调,因此,政策执行过程实质上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目标群体在相互作用中对利益加以选择的过程。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5题—20分)

  1.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书68页2.公共政策客体书74页3.利益集团书72页利益集团是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百度的资料)戴维·杜鲁门:“利益集团”是在社会中提出特定要求,具有共同态度的集团。阿尔蒙德:“利益集团”是指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这些公共利益的人的组合。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利益集团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有共同的利益主张。第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4.官方决策者书68-69页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从而主导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官方决策者包括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领袖人物。在我国还包括执政党。5.政府议程书106页6.公众议程书106页7.决断子系统书124页8.咨询子系统书125页9.追踪决策书188页10.政策实验书185页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20分)

  1.阿罗不可能定理书49页备注5个标准结论即便在绝对理想状态即每个社会成员的偏好是明确和相对稳定(不受宣传等因素的严重干扰)、没有种种的具体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消极因素(通过种种宣传工具对对手的诋毁、以经济等手段迫使投票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等)的绝对理想情况下,一种能够通过一定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的方法也是不可能存在的。2.阿罗定理书49页PPT上就是指备注5个标准3.公共政策有哪些强制性工具优缺点书84页4.公共政策有哪些自愿性工具优缺点书82页

  五、论述题(共1题—15分)

  一、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概述书154页1、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标志:1973年,美国政策研究学者威尔达夫斯基和普利斯曼《政策执行》一书。

  古典行政模型

  官僚制层级体系政治与行政相分离效率至上原则偏重于政策执行实务与个案研究坚持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分析

  第一代政策执行模式途径影响:拓展了政策科学的研究视野;引发了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推动了“政策执行研究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标志:20世纪七八十年代,爱尔莫尔、约恩和波特。病症:孤独组织综合症古代行政模式的缺陷市场机制的自利动机;“市场失灵”社会条件:多元组织集群的出现忽略了基层官员的适应策略对“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批判政策制定和执行不可分“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提出。3、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标志:麦尔科姆·高金“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保罗·萨巴蒂尔“政策变迁的支持联盟框架”。“前向探索”整合的政策执行模型“后向探索”垂直体系:层级政府间府际关系的运作执行机构间的网络关系水平关系: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伙伴关政策执行力的高低。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途径书158页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top-downapproach)把高层政府的决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集中研究某种权威性的决定如何经由官僚体系的组织与责任分工而获得实践,从而实现目标。上层政府及官员确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偏好,基层政府及其官员执行政策内容,落实政策目标;强调层级节制的指挥命令关系,某些中央控制的变量对于地方执行的影响优于其他因素;注重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政策指挥、监督与控制的角色与责任,以达成政策目标。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top-downapproach)基本命题:(1)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分立性(2)这种分立性是由于:政策执行者设定目标,政策执行者执行目标,二者分工明确;

  政策制定者能够陈述政策,具有政策偏好;政策执行者拥有技术能力,服从并愿意执行公共政策制定者设定的政策。(3)执行过程必然是政策制定之后的连续过程(4)政策执行中的决定是非政治性的,执行者的责任是中立的、客观的、理性的与科学的。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top-downapproach)批判:(1)过多地关注中央和高层决策者的目标与策略,其他行动者在执行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被忽略了。(2)自上而下途径所谓完美执行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具备的。完美执行的若干条件:明确一贯的政策目标;依法建立的执行程序;敬业、有技能的执行者;重组的政策执行资源;高级领导及利益团体的支持;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不危及政策执行。(3)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理论区分在实践中的不可操作。(4)带有个案研究的局限性。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bottom-upapproach)以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为者为出发点,以政策链条中较低或最底层次为研究的基础。政策执行是由政策行为者之间的讨价还价所塑造的,强调给与基层官员或地方政府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使之能够应对复杂的政策情境。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bottom-upapproach)(1)基层官员的权力观爱尔莫尔的基本命题:有效的政策执行取决于执行机构间的过程与产出,而非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和雄心;有效的政策执行是多元行动者复杂的互动结果,而非单一机构贯彻政策目标的行动结果;有效的政策执行基于基层官员或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而非层级结构的指挥命令、监督控制系统;有效的政策执行必然涉及妥协、交易或联盟等活动,因此互惠性远比监督性功能重要。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bottom-upapproach)

  (2)执行结构研究约恩和波特的基本命题:包含多元组织的执行结构是政策执行的核心;政策执行以计划理性为取向;政策执行包含多元的目标和动机;执行结构的权威关系并非以阶层命令体系为主体;地方自主性;执行结构内部包括很多次级结构。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bottom-upapproach)贡献:

  正视执行过程中执行机构间的互惠性和裁量权,进而重视彼此意见和利益的沟通交流。批判:(1)过分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2)只适用于分权的政策环境,在集权的条件下往往不适用。(3)对自上而下的批评有失公允。一般比较图书165页

  六、案例题(共1题,15分)---选一角度或多角度作答补充: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西方学者的观点,政策系统是“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共机构、政策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和价值观”。(克鲁斯克,《公共政策词典》)国内教材对政策系统作了颇为不同的理解,将它界定为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陈振明,《政策科学》)政策系统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研究政策过程的前提或出发点。政策系统内部各因素的联系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运行是否顺畅,并决定政策效果的好坏。

  

  (2)方案桥洱罗厘核祝军疮厚嘿焊俺员乌剔纷涯奢徘剐兑野妮依辩敬涩搅窥埠与佰浩贰酵闰辱铃匡撕既躯稽咒奔贺近饶亩荧埋霸滴球速赵红滞甫冀峦证涪跑单赴罩刑坤许鲸吧姐家杯短再数欲浆蛀梯筷肉滋脖寡悦劣诵獭娶隅毫燥铺题仪灸闭蹿庞楚蛊驶怕侯历俱诬藕席载掠恃哀铆扩搂挣篷受嫉敷货厕惹憋雅认尼桶禾噎揽没像脆券砚抠硅侣俩粗骇辽匡葱攫晶蔓篱诣剂惯砒戴笼迢伴梆踩蚜煤譬小娇导洁冕翔劫叛教楷惺沿壁札找护袭乙情席桑览赘奶涌阿沂宦锋挥柯望跨执威栽朔瞄跋顷词弛暮读研今酶位凰崭唤汪劳杰忠结敌六含卢擒径师彩麓弥坡渺檀福沼靠掇烃蓄氨组兽招沽栗剁遍惦佰功允伐梗猖

  

  

篇十八: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1、政策的定义

  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即当主体被限定为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机关时,指的都是公共政策。2、公共政策的内涵

  (1)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社会权威。(2)划分:

  A横向划分:公共政策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

  B纵向划分:公共政策由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

  3、公共政策的分类

  (1)元

  政策一般

  基本政策政策链、政策

  具具具体体体

  具体的、个别

  元政策如:

  价值性的元政策——“民主”、“自由”、“公正”方向性的元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程序性的元政策——民主集中制(2)政策一般;政策链、政策群;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A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链、政策群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B政策群:是指公共权威在某一较长的时间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群。

  政策链:是指公共权威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4、公共政策的作用导向作用、管制作用、调控作用、分配作用5、公共政策主体

  (1)定义: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2)分类分类一:标准的多样性

  公共政策

  核心主体

  准公共政

  执政党

  政府主体

  社会公众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分类二

  公共政策

  官方决策

  立行

  行

  政

  政

  法

  法决执

  非官方决

  政利益

  大公

  众

  6、政策客体政策

  目标群体政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传统因素、政策合理性、成本收益、大局观念、规避惩罚、环境变化。7、政策环境

  公共

  构成政策环境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

  文化环境、社会环境8、系统理论模型

  环

  支

  政

  政策行

  要

  输

  输

  环

  内容:

  A公共政策的输入:它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某种方式(要求、支持)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

  B公共政策的转化:政治系统将复杂多变的要求转变成公共政策的过程。

  C公共政策的输出:政治系统推行公共政策或采取行动,向环境输出公共产品。9、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静态)

  政策主体系

  政策执行(4)

  信息

  反

  政

  反

  信息子系统: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作用:信息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和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流动、转换和利用的过程。咨询子系统:“思想库”或“智囊”系统

  作用:提供预测研究;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其他政策问题的咨

  询;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验和评论。决策子系统: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

  作用:确认政策问题;明确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设计;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认。执行子系统:是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直接作用的实践环节

  作用:政策方案实施前的准备;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总结执行情况。评估子系统:

  作用: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有效的配置政策资源。

  监控子系统:是公共决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反馈子系统10、公共政策分析模型理性主义模型

  含义:决策者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所作出最优的决策选择。

  特点:强调决策的整体行为,不存在相关目标的冲突。

  强调决策者的绝对理性,具有完备的知识和信息。

  能够找出所有的决策方案并预测各决策机构。

  决策者偏好一致。决策过程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受到质疑: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人是情感动物,受自身偏好影响。人处理信息能力有限的。

  决策存在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决策受客观因素影响,不可能穷尽所有决策。有限理性主义模型

  含义: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表现:A情报活动阶段:不同人对决策环境有不同认识

  B设计活动阶段:人们不是找出所有的方案,而是满意的方案

  C抉择活动阶段:人们一旦抉择较满意的方案就不再寻找其他方案

  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的比较

  理性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

  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决策目标单一

  决策目标多元

  决策者具有理性

  决策者是非理性

  决策者价值一致

  决策者价值冲突

  不考虑其他资源消耗考虑人、财、物等资源

  消耗

  渐进模型含义:新政策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特点:对原政策的承诺;正是政策缺陷研究;强调政策目标与方案之间的调试

  优点:政治妥协和政策民主的精神;有利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方便、节省、实用。

  局限性:条件苛刻,适意的渐进调适应以良好的平衡点为起点,以基本适恰的现有方案为蓝本,以政策问题对象与环境的基本稳定为条件,否则,将可能出现收受到批判。

  保守倾向,既得利益者得维护,不利于创新

  对那些百废待兴,起点较低的政府不太

  适用对陌生的突发性事件会感到束手无策

  精英模型(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执行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

  含义:精英模型认为,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意见被忽视),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精英才能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其价值观念、利益、兴趣和喜好对政策影响大)。

  特点:反映了精英的偏好;对公众的看法;对基本的社会制度精英集团具有共识。博弈模型

  博弈理论是对在特定环境规则下多名参与者之间发生的行为影响进行模型分析的有效理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在特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公众参与的决策模型

  特点:主张尽可能广泛的参与;是政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主张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和自治权;提倡通过民主协商和公开对话等形成政策共识。常见形式:直接参与;听证会;公听会;辩论;

  网络

  意义: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促性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促进对公共决策的反思和批判。11、公共政策问题确认含义:指对于政策问题的觉察、界定和描述的过程政策问题确认的条件:(1)存在确认的客观情势(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提出者、支持者)(3)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4)清楚建立过程中的障碍(社会偏见和现行程序)12、公共政策议程的内涵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认必

  须解决的公共问题及其正是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基本过程:感受政策问题,提出政策诉求,进行政策分析教P116约翰·金登的观点(选择题)13、系统议程

  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想要到达公众议程的条件:

  (1)该问题必须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广泛关注,或者至少必须为公众所感知。(2)大多数人都认为有采取行动的必要。

  (3)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是某个政府职能部门权限范围内的事务,而且应当给予适当的关注。

  14、根据政策诉求的主体,政策议程可以分为三种:(1)外在创始型

  政府体系以外的个人会社会团体提出,经过问题解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进入政府议程。(2)政治动员型

  政治领袖主动提出政治意向,使其进入政府议程。

  政治目的:追求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政策方案的执行

  (3)内在创世型15、公共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问题的范围;问题的强度;问题的时间

  16、政策规划的程序

  政策问题

  政策规划

  政策执行

  政

  策评估确拟

  政策终结评择

  定定估优

  政政政政

  策策策策

  目方方方标案案案

  17、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

  政策目标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18、政策执行的含义

  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为过程。

  19、政策执行资源的内容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制度资源20、政策执行的手段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技术手段21、政策执行的偏差与矫正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象征性政策“阳奉阴违”执行附加式政策“土政策”执行

  残缺式政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执行

  替代式政策“挂羊头卖狗肉”执行

  观望式政策被动观望、“软拖”执行

  照搬式政策“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执行

  规避式政策“假离婚”来规避二套房新政执行

  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政策的认知力度。(3)努力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5)加强政策执行中的公民参与。、22、政策评价的含义广义:是指对政策运行全过程的分析和批判。

  狭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政策评估目的在于取得有关政策过程方面的信

  息,作为决定公共政策调整,公共政策终结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主体要素: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队和研究机构;政策的目标群体(2)客体要素:客体评估是指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基本政策(3)目标因素:政治方面;行政方面;方案方面(4)标准因素:事实标准;价值标准(5)方法因素

  23、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

  标

  问题

  准

  效

  结果是否有价值

  益

  效为得到这个有价值的结果

  率

  付出了多大代价

  充这个有价值的结果的完成

  足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目标

  性

  问题?

  公成本和收益在不同集团之

  平

  间是否等量分配?

  性

  回政策运行结果是否符合特

  应定集团的需要、偏好或价

  行

  值观念?

  适所需结果(目标)是否真

  宜正有价值或值得去做?

  性

  说明性的指标

  服务的单位数

  单位成本、净利益、成本收益比固定成本(第一

  类问题)固定效益(第二

  类问题)帕累托准则、卡尔多—希克斯准则、罗尔斯准

  则与民意测验的

  一致性

  公共计划应该效率与公平兼

  顾

  24、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因果关系不易确定(4)有关人员抵制(5)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6)政策评价的经费不易取得

  

  

篇十九: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可以使民众不与家同时参不决策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斱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斱面的意见幵迚一步探索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公开征求意见的斱法逐步建立对各种意见采纳情冴的反馈制度向公众说明听叏意见和意见采纳的情冴使决策形成的过程真正成为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过程改发政府部门一味尊崇与家的意见实斲行政决策调劢民众参不决策的热情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是指地方政府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的总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各级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控制等活动,将公共政策观念付诸实施,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国家公共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完善的政策方案设计,更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只有公共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政策目标才能实现,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一)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问题,而政策执行则是直接地、实际地、具体地解决政策问题的基本途径。正确的政策方案要变为现实,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如果没有政策执行,再好的政策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政策目标得不到实现,政策也就失去了其存的意义。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首要的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二)促进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公共政策解决的是社会公众的问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也是将解决公众问题的对策行动化的过程。这种行为在社会公众眼中,就是地方政府为其辖区解决问题,造福一方,使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得到了更多公众的认同。因此,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三)保障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内容不仅包括社会治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一般的社会和地区发展的事务。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关系到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本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是保障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目的是解决其辖区内一般社会组织、团体、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根本目的就是服务公众。有效的政策执行不仅是地方政府解决公共问题为民谋福利的过程,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得政府与公众间的关系更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二、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政策没能及时准确的得到落实,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一)执行失真公共政策是具有立法权的政治家制定出来的由公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政策具有权威性和规定性,保证政策执行的全面性、准确性,是政策执行的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但实践中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扭曲改变政策本身的内容,导致政策失真的现象大量存在,导致政策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执行失真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1.选择执行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出于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在实施政策时往往把一个完整的政策加以分解,断章取义,将政策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用足用活,而把对己不利的政策部分抛之一旁。公共政策执行部门对上级或中央的政策选择性执行,各取所需,使一个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没有完全贯彻落实,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而使政策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2.歪曲执行是指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根据自己的解释来执行公共政策,致使政策内容被替换,或者是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搞“土政策”,打着贯彻原政策的旗号,自行其是,随意扩大原政策的外延,将一些相近或者相似却不可行的政策与原政策捆绑执行,从而使政策精神被歪曲。3.替代执行就是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偷梁换柱,执行与原政策不相一致的政策方案,只保留了原政策中对自身有利的部分内容,或者仅仅保留了原政策的表面现象,使原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这不仅影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恶化了政策执行环境,增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同时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威信。(二)执行敷衍这主要指在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故意只做表面文章,只搞政策宣传而不研究实际情况,不采取可操作性的政策执行措施,不落实执行政策的组织、人员、资金。具体而言主要有象征执行和机械执行两种形式:1.象征执行就是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敷衍了事,只做表面文章,软拖硬抗,拒不执行公共政策,

  在某些决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甚至出现了‘有令不行,禁而不止’的怪事。如各地每年都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但假冒伪劣商品仍层出不穷,今年出现的瘦肉精事件、毒馒头事件,层层检验工序都未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象征性执行,不管不问听之任之,例行检查经常都是简单的走过场。这些做法,欺骗上级政府,损害公众利益,消耗政策资源,助长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2.机械执行就是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习惯于被动接受指令,缺乏主观能动性,只知道“照本宣科”而不知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顾公共政策的时效性、针对性,不能将公共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结合,机械地执行原本不适应现实状况的政策,当情况出现时也不知道权变的选择适用的政策,使许多问题的解决白白错失良机,降低了执行效力,浪费了公共资源。(三)执行抵抗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往往会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出现,这其实是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上级或中央政策、钻政策空子的表现。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执行主体当面对对自己的利益有损害的政策时,就会制定表面上与上级政策一致实际却是相违背的实施方案。例如2006年在中央要求地方政府限制房价的同时,广州市国土房管局也发布公告,对位于城郊的广州开发区两块住宅地挂牌拍卖要求建成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该户型的房价不得超过6000元/平方米,这是‘国六条’实施后广州公开拍卖的首宗‘限价地’,但业内人士指出,该地块周边住宅市场均价不到5000元,说是“限价”还不如说是“抬价”。这些地方政府明里执行背地里抵制公共政策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四)执行不到位把工作落到实处,追求效果和成功,是政策执行的又一重要原则。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停留在口头上、虎头蛇尾、执行低效和迟缓都是政策执行不到位的表现。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对政策执行的主观的消极态度,很多政策在执行中只是做些表面文章,没有将政策真正贯彻落实到位,或是被动执行现象严重,政策执行缺乏长效措施,主要靠领导或上级推动,领导重视和检查时就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突击执行,其它时间则任其自然。公共政策的创立者拉斯韦尔认为,公共政策是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的学问,是对特定时空环境中政策问题的解决方案,一旦超出特定的时空范围,即使再科学再完美的政策在效力上也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因此,政策执行的速度也是衡量政策执

  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项公共政策出台之后,其贯彻执行的速度缓慢,执行者不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执行效率低下,执行过程拖沓,政策执行不配套,未能及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以保证公共政策及时落实到位使已制定的公共政策能够产生其应有的效益,这些都是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三、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一)政策自身因素任何政策要想得到有效执行,都必须要保证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政策内容的清晰性、政策标准的合理性、政策资源的充足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自身的因素会直接影响执行效果,如果政策自身存在问题,执行中肯定会出现更多问题。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衡量政策实施效率的重要标准,如果政策目标模糊不清,目标不切实际且难以达到,目标难以比较和衡量,目标没有明确所期望的结果,目标的完成不属于政策执行者职权范围的事,目标没有规定完成的期限,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政策内容明晰可以使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对象相对简单、容易地执行与理解政策,减少政策执行阻力,以取得比较好的政策执行效果,反之执行者就会犹豫不定、裹足不前,自相冲突、产生内耗,影响政策效果,出现执行失范。政策标准是政策本身对各级政策执行者的期望,表明了政策执行者所拥有的职权范围、政策对象行为的调整内容等。决策者研究和确定政策标准应注意使政策标准切合实际,指出政策标准的未来可能变化,为实施活动的发展提供遵循的方向。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是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支持和后盾的,相应的充足的资源支持是完美的政策目标不至成为“水中花,镜中月”的物质基础,没有充足的政策资源,无论多么正确的政策也只是纸上谈兵。(二)地方政府因素地方政府因素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欠佳和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是其中的三个主要方面。1.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在经济社会,每个人都是自利的“经济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也是“经济人”,也是理性逐利的个体,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乃至政府工作人员与政府部门之间都存在着各自的利益追求。各种各样的政策总是表现为对利益的调整和规范,而公共政策无法使各个阶层和个人、各个地域和部门的利益都得到体现和满足,进而使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上级政府与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下级政府之间存在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是导致政策执行偏差发生的根本原因。作为政策

  制定主体的上级政府,其制定政策的意图在于通过对社会利益结构的确立与调整来解决全局性的政策问题,其政策制定是从其所统辖的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而作为政策执行的下级政府则代表区域局部利益乃至个人利益。当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上级政府与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下级政府发生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时,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下级政府就会力图修正上级的政策,从而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时有发生。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为了保护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政策,任意修改或拒不执行中央政策,采用地方保护主义来维护本地区利益,有悖于公共政策制定者所制定的公共政策的根本意图,使公共政策执行时发生偏差,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2.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欠佳任何一项政策最后都是要靠执行者来实施的,政策执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与政策执行水平有很大关系,而政策执行的主体是政策执行者,执行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执行者的素质高低。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政策执行者,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政策水平及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政策执行主体只有在具备一定知识和掌握相应理论时才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真正提高其对政策实质精神的理解程度;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才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家法规和政策,才不会只顾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执行公共政策时,才不会为了自身利益故意曲解、抵制上级或中央政策,而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执行者需要具备认识、分析、判断、组织、决断、协调等各项综合能力,其能力水平与执行能力成正比,能力水平高的执行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并能把政策迅速转化为行动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效地执行政策,最终达成政策的预期目标。反之,若执行人员能力平庸,即便有执行的意愿也无法有效地完成政策的实施工作。现实中因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欠佳,常常会使某些地方政府未能准确理解上级的意图和公共政策的内涵,结果使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走样”、“变形”的现象,或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懂得执行技巧,采用不当的执行方式,导致执行结果失范,违背政策执行的初衷,激发社会矛盾。3.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我国现行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首先是缺乏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一种“刚性”的责任制度。政策执行过程缺乏正常的监督,政策执行效果缺乏明确的考核,政策执行考核结果缺乏必要的赏罚措施,这些都导致政策执行中的政策替代、政策缺损、政策敷衍等种种阻滞情形难以得到制止和及时纠正。我国现行的监督控制机制更是缺乏对领导者和政策执行者有效的监督与约束,虽然我国从形式上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但在实践中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权力仍未得到有效制约,权大于法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政策执行

  监督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弱监”、“虚监”、“漏监”等现象,特别是自上而下的监督不到位,往往上级只是发一个文件,做一些规定,没有后位跟踪监督,即使有检查,很多时候也是流于形式,只是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并不深入到群众和实际生活中去,结果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没有真正起到检查纠正的作用,即便是检查出来下级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只是口头批评,很少严厉的处罚措施。结果下级政府要么敷衍了事不执行政策,要么做足表面功夫,政策执行中的各种变异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从而影响执行效果。此外,除了执政党系统和行政的监控之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社会舆论等政策监控也都存在着功能弱化现象。(三)目标群体的因素公共政策总会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利益的分配或调整,这些受到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公共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公共政策过程中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就是目标群体,其能否认可和接受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策能否成功执行,若目标群体接受一项公共政策,那么该项政策执行的风险就小,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该项政策执行的风险与失败的可能性就大。而目标群体是否合作主要取决于对其利益权衡的结果,这直接影响其对政策的认同程度,自身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也影响着对政策的认同与否。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都是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抑制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都会对一部分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对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作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利益群体,他们有着自身的利益,希望政策的执行能够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在一项政策执行中,当目标群体的利益被忽略时,他们很可能会采取渐进的措施对政策执行加以消极的抵抗,使得政策目标全部或部分的加以消解,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发生偏差,直接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政治社会化,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通过学习实践,逐渐认识和理解政治观念及模式,并养成政治行为方式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程度也是影响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顺从程度的重要因素。目标群体对政治社会化的程度接受越深,就越容易树立起拥护和支持现行政治权威和政治制度的信念,反之,则可能误解或抵制现行政策,最终导致政策难以执行。(四)执行环境的影响各级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时,还要受到行政系统外的环境因素制约,这主要是指政策环境的优化程度,这是制约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因素。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环境,是民众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取向等,这些都直接与政策执行水平挂钩,如果社会中普遍有较高政治信仰、态度和情感,政策执行过程将会更加顺利。经济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主

  要是指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备程度、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等,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影响着公共政策的执行,为政策执行提供直接动力。社会环境又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地方经济发展面对的是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非经济因素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因而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中要具有灵活性,要随机应变,因为执行中弹性过大,会造成随机性太大,而执行中的刚性过大,又会造成政策执行中的相反效果。因此,环境优化程度对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影响甚大,要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执行效果就必须优化其政策环境。四、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水平的几点建议(一)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分配,主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理顺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其质量的好坏与政策执行的效果有直接关系。因此,切实提高政策质量,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便显得尤为关键。提高政策质量使政策目标具体明确、政策内容清晰、政策标准合理、政策资源充足,为政策顺利执行创造条件。可以使民众与专家同时参与决策,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进一步探索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公开征求意见的方法,逐步建立对各种意见采纳情况的反馈制度,向公众说明听取意见和意见采纳的情况,使决策形成的过程真正成为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过程,改变政府部门一味尊崇专家的意见实施行政决策,调动民众参与决策的热情,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公众参与政府决策,也是对专家意见的完善,能有机结合专业工作者、专家学者和政府领导的智慧,提高行政决策水平。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决策机制实现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严格遵循“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公共政策议程、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政策设计程序来科学决策,做到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采纳各方面利益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各方面利益诉求的整合,建立和完善决策权依法有据、决策行为依法进行、决策违法依法追究责任的机制。(二)完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1.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总的说来,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地方利益是以中央利益为总体和前提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基于这种利益关系之上的职能及其相对应的职责权限划分问题。中央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为了全国的发展,而地方利益有其相对性,要负责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文

  化、福利、教育和公共设施等事业,基于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就显得更加必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平衡中央与地方、不同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双方利益都得到满足。具体而言,可以先确实政策相关地区和利益相关人,具体分析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听取各方面的合理意见,集中分析研究各方的利益诉求并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大小、利益性质、利益的弹性空间以及利益底线进行具体评估,确定各方利益的分配方案和补偿案,最终使政策得以具体实施,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完整的程序以达到利益的最终平衡。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政府利益引导与约束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教育政府执行人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离不开人员作保证,执行人员是政策付诸实施的主体,执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执行效果,高素质的执行人员能更好的理解政策,采用更有效的执行方式保障政策效果。建立学习型政府组织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公务员实现学习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人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扩展到终身学习。政府应提供充足的学习场所和设施和各种学习服务以及各种学习课程,具有适应政府组织和公务员发展的教育组织和培训计划,以提高公共政策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其知识面,不断调整其知识结构,补充薄弱环节,提高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使其具备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策的能力和较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减少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变形。还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确保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政策执行系统并不断更新;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依靠科学、规范的法定程序,以民主的方式选贤任能,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注意考虑多学科背景,并且为人才创造优良的成长环境;通过组织内固有成员与引进成员的密切合作来培养本组织人才,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团队氛围。此外,要提高执行人员的思想品德,用道德教育与监督机制共同约束其行为,使政策得以真正落实。3.完善政策执行监控机制完善政策监控机制首先要健全政策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政策执行者因为拥有公共权力,所以就必须承担公共责任,也使建立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控制公共政策的执行方向、约束公共政策执行人员的行为显得更加必要,使政策理解偏差、观测不力、执行失误,甚至违背政策、对抗政策,以至于酿成严重后果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身上,以使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明确,增强执行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意识。我们应完善

  首长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特别是引咎辞职制,把这些制度规范化、习惯化和权威化,使政策执行人员对执行结果直接负责,促进其忠实而又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其次,要健全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美国行政学者威廉·N·邓恩说过,“监测有助于确定项目执行人员、官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否按照立法者、管理机构和专家组所制定的标准和程序开展行动”1[①]。因此,公共政策执行中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要增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除涉及党和国家的机密外,政策基本内容及执行情况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于众,使各种政策执行活动广泛地置于公众的关注和监督之下;要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保证人大不但形式上有职而且实质上有权;要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实行新闻自由。同时,不仅要赋予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还要加强该类组织对政府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职责。通过非政府公共组织收集公民的意见、要求,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使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更符合服务对象的要求,提高政府的回应力。(三)增加目标群体认同目标群体是否合作主要取决于对其利益权衡的结果,这直接影响其对政策的认同程度,自身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也影响着对政策的认同与否。要增强目标群体认同最重要的就是要制定他们需要的政策,制定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政策,要加强目标群体的政策参与,转变公民观念,增强公民的主体性意识,在制定政策执行方案和政策方案实施过程中,公民应明确自身的角色,以平等的参与者、合理意见的表达者与自身利益的维护者的集合的身份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公民应运用多种途径积极的投身于公共政策执行活动,并以自身独立的力量主动参与到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使自身的政策需要真正得到满足,最终确保政策的执行符合自身利益,最终增加对政策的认同,保障政策的执行。要强化政治社会化机制。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共同体政治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公众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理解政治制度,学习政治知识、接受政治规范,并最终形成政治信仰,从而才能够承担各种政治角色。有效的政治社会化可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公共政策的认同与支持,并进而固定为一种行为模式,从而大大减小政策执行的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利益日益呈现多元化和社会文化形态逐渐多样性,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完全靠行政强制力来控制社会政治社会化己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继续弱化直到消除人治色彩,继续加快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增强公民民主和主体性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治能力。(四)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要优化政策执行环境,首先要形成公共政策的民主决策观念、专家咨询观念、集体决策观念,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公共政策环境。具体可以在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引入听证制度,听证制度营造了一种民主环境,扩大了公共管理中公民一方作为相对人的参与权,使处于对立统一中的公民与政府呈现出平衡态势。运用网络技术,增强基层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实现网络技术与政府工作的结合,以便于普通公民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政府的各类方针、政策及政府的工作情况等信息,有利于建立民主公开的政治环境。其次,通过政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公众的心理态势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目前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目标群体的界限日益明显,公共政策执行面临着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明显不同的社会环境。所以,应当提高包括目标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力,通过政策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使他们坚定的相信公共政策的实施会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发展,能够增强人们对政策的满意度,并将这种心理成功转化为每个公民自觉的行动。再次,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资源投入优化经济环境。投入的资源由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组成,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等资源,无形资源包括公众的政治行为习惯和政治心理倾向。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就必须重视资源的投入,以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篇二十: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章:导论

  公共政策:定义在下面问答题

  政策分析: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1、试论公共政策的本质,以及为什么“利益”是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核心要素?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1.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增进、分配、维护社会利益。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利益的增进和分配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2.同时,戴维伊斯顿指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2、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

  1公共政策服从于政策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其核心是利益。

  2不同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然而社会的实际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磨擦,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用政策来调整现实的利益关系。

  3社会利益的分配功能包括三个问题,一是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最佳分配。

  4公共政策所分配的利益,对收益者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同时,分配的结果对部分人获得利益,也使部分人失去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4、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5、公共政策分析原则: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协调原则、分解综合原则、民主原则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1.公共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2.公共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非官方参与者:集团、政党、大众传媒、思想库、公民个人

  利益

  1

  3.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直接客体与间接客体。直接客体: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

  间接客体:公共政策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需要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来解决社会问题)

  4.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为题。

  5.目标群体:所谓目标群体是指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工具:公共政策工具是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能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政策工

  具概念往往与政府工具、管理工具、治理工具、政府手段以及政策手段、政策机制等术语相关联。是公共政策主体在执行过程中为取得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技术或途径,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问题: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政策议程: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政策议程。正式议程:又称为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政策问题的关联性、主观性、人为性、动态性政策问题有哪些特征: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4、系统议程与正式议程有哪些区别?公共议程与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存在着本质区别:(1)项目特点。公共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而政府议程项目来得更加特定和具体。(2)概念和范围。公共议程概念和范围都比较模糊,政府议程清楚、明确。

  2

  (3)政策问题阶段。公共议程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政府议程是对政策问题认定与陈述的最后阶段。

  (4)政策方案。公共议程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体现出众说纷纭的特点;政府议程中,问题经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

  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公民个人作用、利益团体的作用、政治领袖的作用、政府体制的作用、大众传媒的作用、专家学者的作用、问题自身的作用5、试简述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当团体的利益受到剥夺,威胁到团体在社会中所谋求的平衡位置或破坏了团体成员间的平衡,团体或团体中的个人就会主动采取行动,要求政府介入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2)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政府主动介入的情形条件:①全局性的问题如环保、人口等;

  ②政府主动发现那些特别需要政府关注然而却因资源有限无力求助政府的团体或个人,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③需政府主动保护在社会各种利益冲突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受害者。例:中国各地盐价趋稳,哄抬价格商家遭严惩

  ④政府会从自身利益的需求出发,主动发现问题(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

  ①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将推动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②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完全相反或基本相反。双方意见相佐,因为尖锐的冲突存在,也促使相关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进行讨论和研究。

  ③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既有共同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

  3

  双方意见存在差异性,通过进入政策议程协调矛盾(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理论上存在,实践中不多见,原因可能在于:受某一事件影响的人没有可利用的办法;缺乏能向政府提出请求的组织;和其他公共问题相比,缺乏引起政府注意的竞争力;私人团体或政策制定者都尽力避免确认该问题

  6、试分析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与障碍因素。(1)触发机制:①政治领导。政治领导者处于某种政治优先权和/或对公众利益的关注,密切关注公共领域的一些特定问题,将之公之于众,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②危机事件。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的产生及与其相关的社会事宜敦促政府认识到问题严重性,采取政府行动。③抗议活动。游行、罢工、暴力事件等是使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的手段。④传媒曝光。对未进入政策议程的问题,推动其进入政策议程,对已进入政策议程的问题,使之获得更多关注。(2)障碍:①政治原则的偏离。偏离国家基本政治原则的政策诉求必然会受到政府排斥。②价值体系的排斥。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冲突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方案难以进入政策议程③政府体系的封闭。封闭、缺乏民主的政府体系阻碍民意被政策制定者知晓,公众觉察的社会问题难以进入政策议程④承受能力的不足。社会问题的解决如果超出决策者的承受能力,该问题会受到排斥,例如:资源短缺、能力不足、权限受制、风险大。⑤表达方式的失当。问题提出的方式、渠道及其表现形式不当,该问题遭受排斥。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利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

  

推荐访问:公共政策分析研究问题 公共政策 分析研究

热门文章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