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5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5篇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比较成本说所说的劳动也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5篇,供大家参考。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5篇

篇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比较成本说所说的劳动也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的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学理论归纳

  国际贸易学知识理论归纳1.绝对成本理论(1)产生: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绝对成本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2)理论: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国外进口。如果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3)一国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1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破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只是天赋的优势。○2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的优势,只是通过训练、教育而获得的优势。2.比较成本理论(1)产生: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2)理论: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是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者是相对低的产品,这样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3)比较成本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以葡萄牙和英国的葡萄酒案例为例,葡萄牙应该“两优则其重”,英国应该“两劣取其轻”。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价格上的相对差异,从而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4)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科学性:○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这为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整个世界贸易

  的扩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比较成本理论证明了,在主权国家之间发生平等交换关系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落后的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因竞争而被淘汰,反而可以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获利。○3两国间贸易的实质是对专业化分工利益的分割问题。这就为探讨不等价交换,贸易条件等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出发点局限性:○1比较成本论虽然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2李嘉图为了证明他的理论观点,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或者是静态化,忽略了动态的分析。○3忽视了生产关系在劳动分工中的作用。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1)产生:瑞典经济学家波尔蒂尔●俄林在《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代替了李嘉图的单一的生产要素理论。(2)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路商品价格差异↑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3)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1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2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科学性:

  ○1俄林在李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2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虽然仍然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但是它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局限性:○1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这些都影响到了对现实的国际贸易的解释力。○2该理论没有考虑到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3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分工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5)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1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某种商品在一国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是劳动密集型,但是在另一个国家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却可能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其中一国必定会出现里昂惕夫之谜。○2要素非同质论:这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的每一种生产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异。然而每种生产要素实际上都是不同一的,不仅存在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例如,对于一个劳动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它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3贸易壁垒说:不少经济学家人为里昂惕夫之谜是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造成的。○4需求偏向论:这是试图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这种解释认为,各国由于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

  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5自然资源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的计算局限于资本

  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要素。○6里昂惕夫之谜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二战后国际贸易新现象、新问题的深入探索,使当

  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更接近现实。上述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补充

  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增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和对战后国际

  贸易实践的解释能力。4.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1)含义与积极作用: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比较成本说所说的劳动,

  也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的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有着重要的作用。

  5.产业内贸易理论(1)概念: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两国以上在某种相当具体的工业部门内进行相互贸易,即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2)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1偏好相似论○2市场结构论(3)产业贸易理论的积极影响:○1生产效益将依赖于规模优势而不断提高。○2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或更便宜的价格水平中得到更大的满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程度。6.公司内贸易理论(1)含义:公司内贸易也属于国际贸易,是因为在公司内贸易中,

  商品的运动跨出了国界,它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之间进行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换。(2)理论解释:

  把市场建在公司内部,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和不完全的外部市场可以获得一下几方面的利益:

  ○1内部化能够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2内部市场能够从公司的总体利益出发,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充分的掌握市场力量。○3内部化通过长期的或永久性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4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世界转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5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价方式,可以产生很大的利益。(3)公司内贸易的评价:公司内贸易理论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前提。即国家是最恰当的基本分析单位,生产要死在国内可以自由流通,在国与国之间则不能流通;国际贸易产品在市场上按供求关系确定的价格进行交换。公司内贸易理论指出不仅生产要素可以在统一跨国公司的不同国家间自由流动,而且通过调拨价格可以不按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进行交易,这种突破必然有助于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7.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主要内容: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个国家的兴衰其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生产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2)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自然资源○1要素条件人力资源基础设施

  ○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4企业战略两个辅助因素:面临的机遇和政府作用(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1.区别:从静态的比较优势到以竞争,创新为基础的动态竞争优势,有突破发展2.联系:○1同时作用于一国产业的发展○2可以相互转化○3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评价○1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系统,为我们分析各国竞争优势的基础,预测它们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2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比较利益,注重的是各国现有的要素禀赋,因此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像日本和韩国这类资源稀缺的国家能在众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而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长期落后的原因。波特从动态的竞争优势角度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3强调国内需求的重要性。传统贸易理论忽视国内需求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认为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很小。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明确提出了国内需求同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对需求的忽略。○4强调国家在决定企业竞争力方面的关键作用。波特认为国内的决定因素绝大部分是在国家的支持和影响下实现的,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

  

  

篇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国际贸易理论总结第一章导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

  (JohnDunning)于1977年首先提出的。邓宁认为,一国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须具备三个优势:1.所有权优

  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就能从事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如果企业只具

  备前两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利用,并通过出口来扩大海外市场;如果企业只具备所有权优势,既没有能力使之内部化,也找不到良好的海外投资场所,则最好采用许可证贸易方式进行技术转让;如果企业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投资难以成功。一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

  国际贸易是指在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与服务的交易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从国际范围来看)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的对外商品交换活动。分类:A.按照贸易所涉及标的物的形态分为:有形贸易一般指货物(商品)贸易无形贸易一般指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自一成员领土向任何其他成员领土提供服务(过境交付);在一成员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商业存在提供服务(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最大区别反映在海关统计中:前者必须通过关境,因此海关统计可以反映出来;后者无法为海关统计所反映。但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部分反映出来。B.按照货物移动方向分:出口贸易商品与服务由国内生产而为国外购买的交易活动。进口贸易商品与服务由国外生产而为国内消费的交易活动。D.按照不同贸易体系统计方法分为:总贸易在总贸易体系又称一般贸易体系下统计的贸易,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

  1

  为进出口的标准。专门贸易在专门贸易体系又称特殊贸易体系下统计的贸易,它指以货物经过

  关境作为进出口的标准。中国用总贸易体系E.按照对进出口总额的计算方法不同分:对外贸易额(值)和对外贸易量对

  外贸易额一国以某种货币表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对外贸易量一国剔除价格变动因素计算的对外贸易额√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额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额是不能直接比较的;

  √对外贸易量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贸易的数量,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额的比较,而且还可以据此计算各个时期定期的或环比的物量指数。对外贸易额: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构成。国际贸易额:世界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通常是指世界出口总额。二、国际贸易研究的常用术语商品结构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或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

  地区结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依赖程度;或反映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贸易条件,又称进出口商品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比率。出口价格指数

  贸易条件指数=X100进口价格指数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改善。小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恶化。世界“自由市场”价格美国谷物交易所的小麦价格、玉米(阿根廷)的英国到岸价格,大米(泰国)的曼谷离岸价格,咖啡的纽约港交货价格等36种初级产品的价格列为世界“自由市场”价格。第二章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形成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国际分工发展的制约因素1.自然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作用降低)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因素)3.人口与生产规模4.资本国际化5.生产关系影响6.经济贸易政策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没有。。

  2

  第四章现代贸易理论都看看吧。。第五章关税一,关税的定义与性质定义: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税境域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性质:关税是一种间接税,其负担由最终消费者承担。二,几种主要关税的内涵与目的普通关税又称为一般关税,是指对与本国没有签署贸易或经济互惠等友好协商的国家原产的货物征收的非优惠性关税。其税率较高。优惠关税指对来自特定国家的进口货物在关税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其税率低于普通关税税率或最惠国待遇税率。(1)特定优惠关税,又称特惠关税,是指给予来自特定国家的进口货物的排他性的优惠关税,其他国家不得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要求享受这种优惠关税。(2)最惠国待遇下的关税是指缔约国双方相互间现在和将来所给予第三国在贸易上的优惠、豁免和特权同样给予缔约对方,关税当然包括在内。(3)普遍优惠制下的关税待遇是发达国家对进口原产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半制成品和某些初级产品给予降低或取消进口关税待遇的一种关税优惠,简称普惠制普遍优惠制三原则(简答)普遍性。指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半制成品尽可能给予关税优惠;非歧视原则。指应当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统一实施普惠制,不应区别不同国家实施不同的方案;非互惠原则。指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别优惠待遇,而不应要求发展中国家给予反向对等优惠。一般关税:在海关标出的关税成为一般关税。进口附加税:是指海关对进口商品在征收一般关税以外,在加征额外的关税。征收附加税的前提:外国商品的倾销和非法补贴;惩罚歧视和违规;国家收支危机。反倾销税:是为了抵制外国商品倾销进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而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即在倾销商品进口时除征收进口关税外,在征收反倾销税。实行反倾销措施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倾销、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倾销是指一国的一项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

  3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协议》将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申)诉性补贴和不可(申)诉补贴。

  正确理解这三种补贴的内涵。!!扩展阅读:国际贸易理论学习心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班级:制药111学号:20xx121333姓名:吴丹丹一绪论大一的第二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我学的专业是制药,一开始选择这门课是觉得国际贸易听上去挺得瑟的,学了后和人交谈的时候就可以忽悠他几下;但是我也觉得在未来的日子里,总是要与经济方面的东西所联系的,所以学点经济也是有实用的。随着近一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崭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想。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二)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国际贸易实务与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操作性非常强,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门课程中,我自己认识与了解了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熟练了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

  4

  技巧,还熟悉了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学会了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通过调整商品成本和价格、调整汇率、业务费用、海运费、保险费率及突发事件等让我们了解到在相关法律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涉外活动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涉及到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应用。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内容多,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操作性强,既有出口业务,又有进口业务;既要掌握国际法律与惯例,学会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又要学会有关的计算方法。面对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作为一名物流专业学生,我认为掌握一些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实务知识有助于培养全方位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贸易术语构成国际贸易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为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同时还是用以划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费用。而交货地点往往成为划分责任、风险、费用的界点。商品交换离不开运输,对外贸易运输是外贸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外贸易运输方式种类很多,其中,海洋运输占有重要的地位。货运保险与货物运输一样,是国际贸易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较复杂且技术性强。货运保险的种类取决于运输方式,而海运又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海运货物保险在国际贸易中便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价格、装运、结汇是国际贸易中的三大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大多以汇票作为支付工具、以信用证(L/C)作为支付方式进行货款的结算。货款的收付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受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在学习中,我们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把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总结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国内外常用的贸易政策,认识和理解国家有关贸易政

  5

  策的理论依据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同时启发加入WTO后我国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的改革,让我们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通过课程学习,使我们既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能为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知识经济也成为了主流。如何在贸易大潮中取得先机,如何利用贸易更好的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质量,这些都是一个国家要思考要探索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一直保持举世罕见的高速增长。但是,我们深知,经济总量上的增长并不代表经济质量的真正发展,以此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按照比例排,分别是“出口、投资、消费”。出口是主要增长点。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在对外贸易上,就是要转变出口结构,从以低价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想没有人可以完全对国际贸易丝毫不懂。国际贸易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

  同时,作为个人,要适应这样的时代,或者想要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有所作为,就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知识。总之,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感觉到,国际贸易这门课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使我们了解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做法,熟悉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也掌握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受益匪浅。这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光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并且要学会把各门知识融会贯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生活阅历。

  6

  

  

篇三: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俄林(Bertil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Leontief)、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Bhagwati)、琼斯(RenoldJones)、克鲁格曼(Paul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和方向,也研究流动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对各国生产、消费、商品价格和社会各集团利益的影响。

  与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技术知识的国际转移有关的各种商业、产业和消费政策也都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商业或贸易政策直接影响贸易的数量和价格,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则通过对国内的生产和消费的干预间接地影响贸易。国际贸易研究还包括经济增长、技术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即从动态上分析国际贸易的变动的原因与结果。

  从研究的性质来看,国际贸易理论也像其它经济学一样,可以分成实证的(Positive)理论和规范的(Normative)理论。所谓实证分析,主要揭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

  1

  析各种贸易行为和政策的前因后果而不去评论其好坏对错。实证研究是一种技术分析,就像各种化验、测量一样。所谓规范理论,主要是对实证分析的结果作出诊断和评论。这种诊断和评论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认识和价值观。例如在分析进口关税的结果时,实证贸易理论将揭示这一政策所造成的消费者、生产者和整个国家的得失。至于怎样来看待这些利益和损失,这些得失的重要性如何,则是规范理论的问题。不过,在任何一项具体研究中,这两者都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实证分析为规范理论提供基础,离开实证分析的理论往往是缺乏说服力的。仅仅是实证分析而没有规范研究则会失去经济学的社会意义。因此,整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是实证和规范的统一。

  1.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通常分为“基本理论”和“贸易政策”两个大的部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贸易的基础、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关于国际贸易的基础研究国际贸易的基础,也就是讨论贸易发生的原因。各国之间为什么发生贸易?各国在什么情况下才发生国际贸易?为什么一些国家出口纺织品而另一些国家出口电视机?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进出口模式?这些就是国际贸易的基础问题。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低价进口,高价出口。所以,只有当产品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价格差异时才会发生贸易。那么,各国之间的物价水平为什么会不一样呢?简单地说,那是因为各国的市场上有着不同的供给与需求。我们知道,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是由各国国内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不同的供给曲线反映了不同的生产成本,不同的生产成本又反映了不同的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同的需求曲线则反映了各国收入的不同、对产品偏好的不同、以及各国市场结构的差异。那么,各国之间的产品价格差异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释就形成了不同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大部分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是从供给方面即生产成本上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包括古典的斯密和李嘉图模型、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及当代的“规模经济”模型等。(1)用技术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的斯密模型和李嘉图模型国际贸易古典模型的两位代表人物是著名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最早提出了自由贸易的理论。在他们的理论中,劳动是最主要的生产投入。因此,他们认为产品的成本由劳动生产率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又由生产技术决定。斯密和李嘉图建立了以技术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的古典贸易模型。斯密的绝对优势模型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为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用资源的不同配置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各国的资源储备情况决定了他们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即一国的资源储备相对丰裕程度决定了该国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他们认为,生产产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其它生产要素也都在生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各国生产要素储备比例的不同造成各国产品成本的差异。因此,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可以由技术差异决定,但更主要是由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和一国的要素稀缺程度决定的。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的模型被称为要素配置模型或资源禀赋模型。(3)用市场和生产规模不同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怎么解释在资源禀赋和技术相近国家之间的成本差异呢?经济学家发现,在当代经济中,一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小是决定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当代经济中,制造业和高科技产

  2

  业已日益成为主要产业,而这些产业的特点是固定投资巨大,所以存在着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当产品的市场越大,生产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反之就高。所以,由于生产规模不同,即使要素和技术相似,各国之间也会存在生产成本的差异。这一理论的主要贡献者有保罗·克鲁格曼等。

  (4)解释成本优势动态变动的产品周期理论各国的成本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在产品中的成本领先是在不断变化的。许多发达国家最早生产了纺织品、钢铁、家用电器、汽车等,后来却逐渐丧失了在这些行业的领先地位,从原来的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产品周期理论从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出发,强调不同要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来解释这种贸易基础的变化。这一理论主要是由弗农提出的。从需求方面解释贸易基础的主要有:(1)用偏好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需求模型除了考虑不同的生产成本造成不同的供给曲线对价格的影响以外,一些经济学家还从需求的角度来讨论贸易模式。给定相同的技术、相同的要素配置和相同的生产规模,两个国家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产能力和成本函数,但是,这两个国家仍然可能会有不同的产品价格从而进行贸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国消费者的偏好不同。美国和日本都生产大米,假定两国生产大米的成本一样,但日本人对大米的偏好大于美国人,日本的大米就有可能比美国贵,日本就有可能从美国进口大米。(2)用收入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林德模型如果各国的偏好也相似,贸易仍有可能吗?经济学家林德则从各国收入的不同来解释贸易模式。我们知道,收入不同会造成不同的需求曲线。收入较高,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较高。一般来说,如果偏好和成本相同的话,同样的产品在发达国家的绝对价格会比在发展中国家高。这不仅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产品主要向其它发达国家出口(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占全世界贸易总量的将近50%),也解释了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也更愿意进入欧美市场而不是其它发展中国家。第二、关于贸易产生的影响国际贸易理论不仅解释贸易为什么会发生,还分析自由贸易产生的各种影响。虽然从总体上说,自由贸易会给各国都带来利益,但这种利益有多大?利益的分配如何?有没有一些利益集团受到损失?贸易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会带来多大影响?短期影响是什么,长期又有什么影响?经济学家从不同的情况出发对自由贸易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全面的分析。(1)对本国经济的影响。需要考察的本国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市场价格或相对价格,本国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的生产量,本国进口产品和出口产品的消费量。(2)对本国社会福利的影响。本国的社会福利包括生产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整个社会的净利益。在生产者中,还要进一步分析不同的要素拥有者的利益,如劳动者的利益,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土地拥有者的利益等等。(3)对国际市场和外国贸易伙伴利益的影响。具体来说,国际贸易理论还分析贸易对别国经济(价格、生产量、消费量等)和对别国各阶层利益(生产者、消费者、各种要素的拥有者等)的影响,以及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既有对局部市场的,也有对整体经济的;既有一国总体的,也有全球整体的;既有对短期影响的分析,也包括对长期影响的分析。第三、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动国际贸易研究的第三个方面是贸易模式和贸易量的动态变化。在前面的模型中,一般都假设技术不变和资源储备不变。但在现实中,技术在不断进步,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在不断增加,技术变动和资源增长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要素的国际流动(移民、国际投资等)

  3

  会怎样影响一国的经济与贸易?反过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会怎样影响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近年来,贸易理论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成果。

  表1-2简要概括了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关键假设和主要结论。

  表1-2

  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模型

  主要理论模型

  古

  古1.绝对优势贸

  典

  易模型

  贸

  易2.比较优势

  理

  贸易模型

  论

  新

  新1.资源配置

  古贸易模型

  典

  贸2.特殊要素

  易

  贸易模型

  理

  论

  当

  当1.规模经济

  代贸易模型

  贸

  易

  理2.产品周期

  论贸易模型

  主要理论贡献者

  关键假设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不考虑需求

  赫克歇尔俄林

  保罗.萨缪尔森

  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产品边际成本递增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

  保罗.克鲁格曼

  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竞争的要素市场

  雷蒙.弗农

  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生产技术绝对不同

  (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生产技术相对不同

  (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资源禀赋不同

  生产规模不同

  生产技术的不同阶段

  2.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国际贸易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关于贸易政策的分析。国际贸易的政策分析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贸易政策的影响和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贸易政策的影响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各种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以及影响贸易的其它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等)的实证分析。贸易政策的基本性质都是对自由贸易的干预。这种干预有限制贸易的,也有鼓励贸易的;既有进口方面的政策,也有出口方面的政策。但任何贸易政策都会给国内经济带来影响,包括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对贸易量的影响、对国内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以及对各种生产要素收益、各种集团利益和整个社会福利的影响。对于贸易大国,还要分析其贸易政策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以及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贸易政策的研究还包括区域性经济合作的研究。

  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不完全竞争被引入了对贸易政策的分析,从而大大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

  第二、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强调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贸易政策的实证分析中人们不难看到,任何对自由贸易进行干预的政策都会给整个经济带来效益或福利的净损失。然而,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国政府还要运用政策干预贸易?决定各国不同时期不同产业贸易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国际贸易政策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与经济利益,人们亦称之为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有密切联系的是国际金融理论。在更大一点范围来说,是国际宏观经济理论。国际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问题,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的作用和国外经济变动对本国宏观稳定的影响。与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直接有关的是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变化和货币、资本市场上的利率变动。而汇率、利率的变动又受到国内外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的影响。因此,许多国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来影响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反过来,外资外贸的变动也影响外汇的供求,从而影响汇率和利率。在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分析中,有时也必须要联系到国际金融的有关理论。

  三、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具体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交换,其分析工具主要是市场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主要分析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分析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供求。具体来说,微观经济学分析厂商怎样在技术、政策、预算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分析消费者怎样在有限的收入下追求最大满足(效用最大化)。对市场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供求的变动和市场均衡的实现。在没有贸易时,国内市场被称为“封闭的”市场,均衡价格由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在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变成了“开放的”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除了国内供求外,还受国外供给和需求,即进口和出口的影响。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的市场,国际贸易理论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假设,对市场均衡的定义等与微观经济学中的都是一样的。

  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各种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分析借助于许多数学工具,其程度有深有浅,取决于所要研究说明的问题。本书作为经济学本科学生的教材,主要目的是介绍贸易的基本经济学理论和政策而不是推导各种理论,因此,本书中所用的数学工具将尽可能简单和前后一致。考虑到本书读者不一定都读过微观经济理论的书籍,也为了避免在介绍国际贸易理论时混淆基本经济概念和贸易理论中的特殊分析,在进入本书理论分析之前,我们先对所要运用的基本微观经济分析工具作一简单介绍。其它的微观经济学概念,会在具体运用前说明。对于谙熟微观经济理论的读者,则可跳过这一部分而直接从下节开始阅读。

  1.总体均衡1分析

  从分析的范围来说,我们分成总体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总体均衡分析既包括商品市场上进口与出口两个部门的总体分析,也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两种市场的总体分析。由于各种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紧密相连的,总体均衡分析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为

  1Generalequilibrium:国内一些教科书多将此词译为“一般均衡”,作者认为译作“总体均衡”更能反应其经济学含义,故本书中一律采取“总体均衡”的说法。

  5

  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局部均衡分析则主要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要素市场上供求变动或政府政策对本产品价格、产量以及直接涉及到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

  在国际贸易总体均衡分析中,我们所用的主要工具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所用的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

  1.1生产可能性曲线

  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供给与需求,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也不例外。国际贸易实际上是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出口)与需求(进口)问题。为了研究一国能够出口什么,需要进口什么,我们必须先研究一国的生产能力。在经济学中,为了表现整个国家的能生产什么,我们常常使用一种称之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图形。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PossibilityCurves,简称PPC)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中国只生产两种产品:大米和小麦。图1-3中的纵坐标表示小麦的生产量,横坐标为大米的生产量。如果我们将全国所有的土地和人力用于生产小麦,不生产大米,小麦的生产总量可达到W吨;或我们将全部资源投入大米生产,我们可生产R吨的大米。这是两个极端的情况。比较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我们生产一部分大米和一部分小麦。如果我们将一部分土地用来生产大米,这些土地就不能用来种小麦,小麦产量就不可能再保持在W,新的生产组合可能是在A点、B点或者是C点、D点,这种可能的生产组合会有很多很多。如果我们将各种可能的组合都表示出来即可得到一条曲线,这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是一国在充分使用其有限资源时所能达到的各种生产组合。

  小麦数量W

  图1-3生产可能性曲线

  AB

  C

  0

  D

  R大米数量

  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向外凸或向里凹的曲线,其形状取决于各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指得是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例如大米)而必须放弃的其它产品(小麦)的数量。用小麦来衡量的每单位大米生产的机会成本为:

  减少的小麦产量

  大米的机会成本=-----------------

  增加的大米产量

  大米的机会成本是小麦产量变动与大米产量变动的比率,从几何概念上讲,这也正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

  6

  小麦

  图1-4不同机会成本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小麦

  小麦

  大米机会成本不变

  大米机会成本递增

  大米机会成本递减

  机会成本可以是不变的、递增的或递减的。相应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就出现了直线的、外凸的或里凹的不同形状(见图1-4)。

  机会成本不变的假设是建立在只有一种要素投入而要素的生产率又是固定的基础上的。如果说生产小麦和生产大米只需要使用土地,而每亩土地的大米产量和小麦产量是固定的(比如说,1亩地可以生产1吨大米或0.5吨小麦),那么每增加1吨大米的生产就要减少1亩地的小麦生产,所要减少的小麦产量也是固定不变的(0.5吨)。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种产品的生产都有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劳动和土地,或者劳动和资本。在其它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劳动)的投入,每个新增要素投入(劳动)所增加的产量(称为“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少,经济学中称之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换一个角度说:当该种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时,每单位产品生产所使用的要素量(劳动)投入会越来越多。由于生产要素是固定的,如果用来生产每吨大米所需的劳动越来越多,不得不因此而放弃的小麦产量也会越来越多,大米生产的机会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就是“机会成本递增”。

  机会成本也可能是递减的。如果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话,这种可能性就会发生。

  在我们将要介绍的贸易理论中,古典学派的斯密、李嘉图是假设机会成本不变的,在他们的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劳动生产率也是固定的。新古典学派的贸易模型是建立在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上的,他们假设有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各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当代贸易理论在解释工业国家的同类产品的双向贸易时,则假设机会成本是递减的。我们在下面篇章的分析中会详细讨论他们的理论并用到这些概念。

  1.2社会无差异曲线

  怎样表现需求呢?在没有收入限制时,需求取决于人们的偏好。经济学家借助于一种称为无差异曲线的图形来反映对商品的不同偏好。在一条“无差异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不同的商品组合,但在这一曲线上的任何组合都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满足程度。例如,消费者对于他一顿午餐吃1碗米饭和3片面包,还是吃3碗米饭和1片面包,或者其它组合,可能都是没有差别的,他都吃饱了,都有同样的满足程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即同样的消费效用上,可以有不同需求组合。在没有预算限制下,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任何一种组合。如果消费者比较喜欢面包,在前面的例子中他可能选择1

  7

  碗米饭和3片面包;要是消费者更喜欢米饭,他就会选择3碗米饭和1片面包。但是,当消费者选择一种组合时,他必须放弃其它组合。他一方面通过获得更多面包来增加效用,另一方面不得不放弃一些米饭从而使效用减少。这种替代关系用两种产品的边际效用的比率来反映,被称为“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无差异曲线的概念也被广泛地用来分析整个经济对不同产品的需求。虽然在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享受标准和消费偏好,很难找到一组能反映每一个消费者满足程度的无差异曲线,但我们仍然能用一幅反映平均消费效用的或反映大多数人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图来分析,我们称之为“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IndifferenceCurves,用CIC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一国的平均消费偏好,如果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偏向小麦,表示该国多数消费者偏好于小麦,如果偏向于大米,则表示该国消费者在总体上比较喜欢大米。不同的偏好也是产生贸易的原因之一,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的介绍中提到,还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进一步展开。

  图1-5小麦数量

  反映不同偏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美国

  CIC*2

  中国

  CIC*1

  CIC2

  在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0线上,各种不同的消费组合大所米带数来量的社会福利程度是相同的,但较高水平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则代表较高水平的社会利益和福利程度,C就IC像1地图上的等高线一样,社会无差异曲线平行地排列在图上,越靠右上方,表示社会福利水平越高。图1-5中,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偏向表示美国比较偏爱小麦,而中国喜好大米。在各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中,CIC2都比CIC1有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1.3总体均衡

  在总体均衡分析中,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供给,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需求。在市场经

  济中,人们追求的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在有限的生产能力上选择能够带来最高福利水平

  的商品组合。在图1-6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人们至少有A、B、C、D、

  E五种商品组合,每一个组合都是可行的,但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水平是不同的。最高的是E

  点(由社会无差异曲线CIC3表示),其次是C点或D点(由CIC2表示),最低的是选择A

  点或B点(由CIC1表示)。在E点上的商品生产组合是该经济的总体均衡点,即社会的最

  优生产点。在这一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等于

  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通过总体均衡点的直线代表封闭经济中横轴上产品(大米)对纵轴

  上产品(小麦)的相对价格,用Pr(大米价格)/Pw(小麦价格)表示。在封闭经济中,产

  品的相对价格等于生产该产品的相对成本或机会成本,也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

  图1-6

  总体均衡

  8

  小麦数量W

  (Pr/Pw)A

  C

  (P*r/P*w)

  F

  CIC3E

  DCIC2

  0

  R大米B数量CIC1

  在开放经济中,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由国际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所以,大米的相对价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封闭经济中的相对价格。假定开放条件下大米的相对价格(P*r/P*w)高于封闭时大米的相对价格(Pr/Pw),市场的均衡点就不再会在E点了,生产和消费也不再在同一点上了。在新的国际大米相对价格(P*r/P*w)下,该国的生产点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相对价格曲线相切,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生产该产品的相对成本或机会成本),而消费点则在F(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相对价格曲线相切,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一国生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差距就是进出口,即国际贸易。

  2.局部均衡分析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我们只分析某个具体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情况,如中国的大米市场或中国的小麦市场,而不是同时分析这两个市场。

  2.1商品供求和封闭经济中的市场均衡

  商品市场上的参与方主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向市场供给商品,由供给曲线表示。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反映在需求曲线上。

  供给曲线实际上是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也是生产者出售不同数量商品时所要索取的不同的最低价格。在边际成本递增的情况下,生产者所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数量越多,边际成本就越高,所要的价格也就越高。供给曲线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即在不同价格下生产者愿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数量。根据供给规律,价格越高,生产者愿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数量(供给量)就越多。在边际成本递增的假设下,供给曲线的斜率是正的2。

  需求曲线表示在给定收入或预算约束下,消费者在购买不同数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在商品边际效用递减的假定下,人们买得越多,边际效用越低,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越低。从另一方面来解释,需求曲线反映了不同价格下消费者愿意和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给

  2当边际成本不变时,供给曲线的斜率等于零。当边际成本递减时,供给曲线的斜率为负。在一般分析中,我们假定边际成本递增。

  9

  定收入的偏好等不变,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和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需求曲线的斜率一般为负3。

  从生产者角度说,商品价格越高越好,从消费者角度看,价格越低越好,如果消费者想最终买到商品生产者想最终销售商品的话,市场价格不得不由供求双方来共同决定。

  图1-7显示的是中国大米市场的情况,我们把农民(供给者)和消费者(需求者)都引到了这个市场,让他们来讨价还价进行交易。

  作为农民来说,既要卖高价,又不想有卖不掉的剩余;作为消费者,想压低价格,但不愿买不到大米。双方都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寻找一个大家满意的均衡点。在这个均衡点上,农民在他们愿意的价格下卖掉了他们想卖的大米;消费者在愿意支付的价格下买到了他们想要买的数量。在这个均衡点上的价格就是市场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上,供给正好等于需求,市场既无剩余也无短缺。

  如果中国没有参与国家贸易,那么中国就是一个“封闭的经济”。在封闭经济中的市场的均衡完全由本国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供给与需求(即买卖双方)一开始也不一定知道市场均衡价格在哪里,但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会将价格和供求量引向均衡。在图1-7中,如果农民要价每公斤3元,愿意出售200公斤,消费者嫌贵,只愿意买100公斤,市场出现剩余或积压。结果是:价格下跌,销售量上升,剩余减少。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杀价太狠,每公斤只愿付1元,农民想想不合算就不愿意多种多卖(只卖100公斤)。而1元1公斤的话,消费者又想买很多(200公斤),结果造成市场大米短缺。“物以稀为贵”,一旦出现大米稀缺,人们就愿意出高价,市场价格上升,短缺逐渐消失。所以太高不行,太低了也不行,市场价格经过波动最终会达到均衡水平。在图1-7中,市场的均衡点是e,大米的均衡价格等于2元,在这一价格下,供求相等,成交量是150公斤。

  大米价格(P)

  图1-7中国大米市场过剩

  S供给

  3

  e

  P*=20

  短缺

  D需求

  100Q*=150200

  大米数量(Q)

  要说明的这一点是,这里的市场是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价格才会经过波动最终达到均衡水平。如果由政府1来规定价格,这一价格可能不会随着市场上出现的过剩或短缺进行调整,那么市场就不会达到均衡。不管政府对各种商品价格的实际控制情况如何,关于市场均衡的分析至少让我们知道市场的均衡价格应该在哪里。

  2.2开放经济中的市场均衡

  3严格地说,需求曲线的斜率为非正。在一定的条件下,需求曲线的斜率可以为零。10

  假如中国进口或出口大米,那么中国就不再是封闭经济,而是一个“开放经济”。开放经济中市场的均衡不再只由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如果我们进口大米,那么,在供给方面,除了中国的农民以外,现在必须加上外国农民,在市场均衡价格上,中国消费者对大米的总需求等于中国农民的大米供给加上进口大米。如果我们出口大米,在中国大米的需求方面增加了外国消费者,在市场的均衡点上中国的大米供给等于国内需求量加上出口量。

  在图1-8(a)中,如果国际市场上的大米价格是每公斤3元的话,中国农民就不愿意再在国内市场上卖2元而愿意出口。中国大米不仅供应国内市场,也供应国外市场,对中国大米的新的需求量等于这一价格下中国国内的需求量(由国内需求曲线表示)加上这一价格下外国的需求量。在新的均衡点e’上,中国农民的总供给量是200公斤,其中国内消费者购买100公斤,其余100公斤则出口国外。

  我们用图1-8(b)表示有进口的大米市场。如果外国农民能在每公斤1元的价格下向中国提供足够大米的话,中国大米市场的需求量就增加到e’’点。在新的均衡点e’’,国内总需求量变成了200公斤,其中100公斤是国内生产者在这一价格下愿意生产和提供的大米,其余100公斤则通过进口获得。

  图1-8开放经济中的中国市场

  大米价格

  (P)P*=3

  出口

  大米价格S供给(P)

  e’

  D需求

  P*=1

  S供给)

  e’’进口

  D需求

  0

  100

  200大米数量(Q)0

  大米数量(Q)

  (a)

  在本书中,我们主要讨论分析开放经济中的市场均衡。

  100

  200

  (b)

  11

  

  

篇四: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汇率与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

  2.1.1汇率概述

  汇率的最本质的定义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但随着人类文明世界物质的丰富,金融业迅猛发展,经济理论体系不断不更新。汇率已经不能只用这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明白了。例如,表示汇率数值的标价法就分为“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而随着通货膨胀概念的提出及发展,汇率又划分为了“名义汇率”及“实际汇率”等两种情况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贸易往来加深,汇率又分为了“双边汇率”和“有效汇率”。

  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例如,2017年5月31日1美元可兑换6.8930元人民币,此种外币固定单位的标价法称为直接标价法,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数值越高,则本币相对贬值更严重;2017年07月31日,人民币1元兑0.1474美元,这种本币固定单位的标价法为间接标价法,与直接标价法相对,采用间接标价法标价的汇率数值越高,则本币就越升值。

  名义汇率、实际汇率。通俗来讲,实际汇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名义汇率,因此相较于对货币直接进行比价的名义汇率,考虑了通货膨胀率的实际汇率更能有效地反应一国的经济状况,因此在从事学术研究时首选用实际汇率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双边汇率、有效汇率。双边汇率的实质是一种名义汇率,它限定进行比价的货币必须是两国的法定货币。如果该国将其贸易伙伴在其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制定成权数,并且将其与贸易伙伴国的双边汇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数值就被成为有效汇率。与此同时,根据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商品价格水平因素,又可以将剔除该因素的汇率成为实际有效汇率,反之,则称之为名义有效汇率。

  2.1.2购买力平价理论(PPP)

  该理论最早诞生于瑞典,当时,瑞典参加了著名的英法战争,七年之久的战争使得瑞典经济及其不稳定,国内通货膨胀飞速增长,瑞典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用以调控汇率,稳定经济,但都收效甚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迫使瑞典的经济学家卡塞尔抛开汇率的表象,探究汇率的本质,以此来解决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购买力平价理论应运而生。从该理论的由来不难看出该理论注重对于汇

  率本质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汇率是由各自国家的购买力决定的,与此同时,购买力平价也具有绝对及相对的概念。

  用P中和P美分别表示中国和美国的物价水平,则中美两国的汇率为:e=P中/P美(P美/P中),此种汇率算法的成立具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同种商品无论以何种货币进行计价,其实际价值是不变的。换言之,该商品在扣除交易及贸易成本后,在世界各国以同种货币计价,最后的数值应该相等,在经济学上将其成为“一价定律”。如果再假设两国之间的商品种类及其权重完全一致,则“一价定律”将对所有商品成立,这种情况则被称为“绝对购买力平价”。

  用P,P和(中,0)(美,0)P(中,1),P(美,1)分别中美两国基期的物价水平和当期物价水平(设定当期在基期后),则e0*(P(中,0)/P(美,0)=e0*(P(中,1)/P(美,1))。此种汇率表示方法说明了汇率不是仅由当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其未来的波动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种情况则被称为“相对平价购买力”。

  当贸易双方对于对方国家的商品需求量达到均衡时,双方国家的货币汇率就会接近购买力平价,该理论很好地展现贸易双方之间的相对价格。但该理论依旧存在缺点,由于其诞生在特殊时期,使得其在阐述汇率变动因素方面过于单一,仅仅指出了购买力一种影响因素,且假设贸易双方在各个方面必须相似甚至是相同,这种假设并不现实。

  2.1.3弹性分析法

  与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同的是,弹性分析法诞生之时,经济学已经在走向成熟的路上,并且有大量前人的理论作为支撑依据,多位经济学家以马歇尔弹性理论为基础,提出并完善了弹性分析法。

  对于某一种商品而言,人们对其需求量是否会随着其价格的增加而变小,这个问题就是需求弹性的本质。例如粮食、衣服、生活消耗品就是需求弹性较小的物品,因为人们不会因为对其价格的上升而大幅度缩减对其需求量,因此该类商品在价格波动时,其需求量的曲线变化不大,因此被描述为需求弹性较小;反之,诸如奢侈品类的商品,人们对其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价格,因此随着价格的波动,其需求量波动明显,因此被称为需求弹性较大。假设中国的出口需求弹性为单位弹性(数值为1),此时汇率变动所造成的价格变动幅度与出口变动的幅度就保持一致,当其数值大于1,也就是出口需求弹性较高,则汇率的变动对

  其影响的幅度将增大;反之,汇率的变动对出口的促进调节作用就减小。由此可以看出,出口需求弹性和汇率的变动呈正相关,反之进口需求弹性则和汇率呈负相关。

  弹性分析法认为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是汇率的波动影响进出口行业的主要因素。当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数值大于1,出口需求弹性占主导位置,则本币的贬值将对出口贸易行业有利;反之数值小于1,则出口需求弹性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较为劣势,因此,此时本币的贬值将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贸易。如果当数值等于1,进出口需求弹性相互抵消,则本币的价值与进出口贸易无关系。

  

  

篇五: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学习目的:1.掌握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一些基本概念。2.熟悉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优缺点。3.了解各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4.了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基础知识。5.了解当代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发展的最新特点。学习重点: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2.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和里昂惕夫反论3.保护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国际贸易特点,揭示国际贸易规律和展望其发展趋势的理论知识基础。

  一、自由贸易理论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第二阶段,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第三阶段,是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第四阶段,是里昂惕夫反论所引起的对要素禀赋学说的扩展。(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国际分工理论的创始者。其代表作是《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这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1817年,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发展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要素比例说又叫要素禀赋说,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在《域际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阐述这一学说。

  三个主要结论: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那些种类的商品。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

  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

  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也就是说,资本丰裕的国家将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

  集型产品;反之,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四)里昂惕夫反论(LeontiefParadox)

  里昂惕夫反论全称为“里昂惕夫稀少生产要素论之谜”,简称"里昂惕夫之谜",由美国哈佛大学行政管理系经济学教授里昂惕夫(W·W·Leontief)提出。他认为,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推断,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应体现出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特点。可是,当他在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美国的贸易结构时,却得出与此完全相反的结论,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他认为美国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也就是说美国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

  二、保护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社会出现分工和国家产生以后,经长期对外贸易的实践,于15世纪初形成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它代表了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资本阶级的利益。它追求的目的就是在国内积累货币财富,把贵重金属留在国内。

  重商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1)一国的金银等贵金属的拥有量是其富裕与否的标志(2)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财富和货币是完全统一的,财富就是金银,是衡量国家富裕的唯一尺度;(3)对外贸易是财富的源泉;(4)“顺差”是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尽量扩大

  出口。重商主义分为两时期。早期又被称为重金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

  的威廉·斯塔福(W.Stafford,1554-1612)。晚期重商主义也称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司·孟(ThomasMun,1571-1641),主要著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重商主义的政策和措施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们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二)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的理论

  李斯特(F.List,1789-1846)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的学说。

  1.对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1)指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2)批评古典派自由贸易学说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3)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2.保护的对象与时间(1)保护对象的条件:①农业不需要保护。只有那些刚从农业阶段跃进的国家,距离工业成熟时尚远,才适宜于保护。②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也不需要保护。③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工业才需要保护。(2)保护时间:30年为最长期限。3.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三)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

  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它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推荐访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 传统 理论

热门文章

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追梦筑梦圆梦演讲稿1尊敬的

2022年度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美三篇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考优秀作文素材别样的美精选三篇》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雨过天晴,花坛边上,几只蜗牛缓缓的爬行着,留下一道彩虹般的痕迹,那柔软的外面,是坚硬的外壳,那也是一道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素材别样的美精

《********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大宣讲特别节目》直播观后感【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安全,在学校里,在校外,安全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吧,让将安全铭记心中,时进刻刻都做到安全,让父母不再操心,让长辈不再担心,让安全从我做起,从身边

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

《2022建团百周年活动策划【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党的领导是共青团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中国早期青年团的建立,还是中国共青团的正式成立,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建团百周年策划【精选】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20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这个暑假过得是否充实呢,有些小伙伴在假期中参加了实践,那么如何做一份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大一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大一暑假社会

2022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合集(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员工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培训能让员工不断的提高,并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经过员工培训,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不妨来写一篇员工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员工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

2022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

《不期而遇作文600字初中记叙文》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美词,像是袭袭的寒风慢慢轻掠大地,刺刺的,一缕****的阳光下有一小缕的橘红色静静的生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不期而遇600字初中记叙文,一起来看看吧!不期而遇作文600字篇一苏轼有语人间有味是清欢,或许正是

2022年度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本

《2022幼儿园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范文【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园清明节主题总结,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2022幼儿园清明节

2022年大学生档案自我鉴定300字10篇

2022年普通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实习报告精选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公司内部电脑系统都是统一英文系统,就要求自己以职场……[详细]2022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两篇【完整版】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历过苦难的中国,工作以及生活中,特别是通过学习党章党纪……[详细]企业员工服务意识培训心得体会

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本(范文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小见大作文500字范文【精选】》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这里小编

2022年度有关安全学习心得合集(2022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有关安全学习心得》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的书面表达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

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本合集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小学品德教师期末工作总结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时光飞逝,如梭之日,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一定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小学教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