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术论文5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术论文5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术论文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2010届毕业生论文题目: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战略研究 姓 名:江瑾玭 学 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术论文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术论文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2010届毕业生论文题目: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战略研究
姓
名:江瑾玭
学
号:200630332148
专
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指导老师:
06国贸(1)班
王
世
群
完成时间:
2010年5月14日
摘要
目前,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江西省两大资源型城市萍乡、景德镇,素有“江南煤都”、“千年瓷都”称号,都曾因资源而闻名、富有,现在却也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发展的困境。目前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作为东部近邻,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抓住机遇,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尽管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却有待分析。因此研究萍乡和景德镇的现状、问题,分析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劣势,进而如何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解决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问题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理论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的视角出发,在总结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作为东部近邻的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独特的
区位优势,成本优势以及政策优势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但是,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本身有又隐含了产业转移成本高、产业配置能力不足、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等不利因素,阻碍产业转移的脚步。
最后,本文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扬长补短解决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的对策建议。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和东部产业转移的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发旅游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景德镇东部产业转移
THEANALYSISANDSTRATEGYOFJIANGXIRESOURCESEXHAUSTEDCITYTOUNDERTAKETHEEASTER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
Abstract
Nowadays,resourcesexhaustedcity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ssueshave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inChina.TherearetworesourcescitiesPingxiangandJingdezhen,whichknownas"Southofcoalcapital","Millenniumporcelaincapital"title.Theybothhavebeenknownasresources,rich,butnowtheyalsorunoutofresourcesanddevelopment.AtpresenttheeasternpartoftheTh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andupgrade,industrialtransfercontinuestoaccelerate.AsEasternneighbor,Jiangxiresourcesexhaustedcitycanseizetheopportunitytoactivelyundertaketheeaster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lthoughundertakingtheeaster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willpromotetheeconomicdevelopmentofresourcesexhaustedcity,however,thefeasibilityofithasyetbeenanalyzed.Therefore,analyzingthesituation,problemsand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undertakingtheeaster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in
JingdezhenandPingxiang,andthensolvingthedevelopmentproblemoftheresourcesexhaustedcityinJiangxihaveimportantacademicvalue.
Thisarticlefocusesontheviewoftheresourcesexhaustedcity’stheory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theory,OnthebasisofconcludingthedepletedsituationinJiangxiresourcesexhaustedcity,thisarticlethoroughlydiscussthefavorableandunfavorableconditionsofresourcesexhaustedcitytoundertaketheeaster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Intheresultswecansee,land,laborandothercostadvantagesGraduallylostinEasternregion,asEasternneighborJiangxiresourcesexhaustedcitiehastheuniqueregionaladvantage,costadvantageandpolicyadvantagetoundertaketheeaster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However,Jiangxiistheunderdevelopedareasincentralregion,therewillbehighcostofindustrialtransformation,lowindustryconfiguration,imperfectmarketeconomicsystemect.thoseNegativefactorswillHinderthepaceofindustrialtransformation.
Finally,accordingtothefactorendowmenttheory,thisarticleproposecountermeasuresofbringingoutresourcesexhaustedcity'sstrengthstomakeupforitsweaknessestosolvetheissueofundertakingtheeaster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Combiningitsstrengthswiththerequirementoftheeaster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Jiangxiresourcesexhaustedcityshouldactivelydevelopmodernagriculture,acceleratetheprocessofindustrialization,Exploittourism,effectivelychangegovernmentfunctionsandimprovetheinvestmentenvironment.
Keywords:resourcesexhaustedcity,Pingxiang,Jingdezhen,theeasternindustrialtransformation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目录
4
绪论
5
1.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现状
7
1.1萍乡市煤炭资源枯竭现状
7
1.1.1萍乡的基本情况
7
1.1.2萍乡煤矿的枯竭现状
7
1.2景德镇市高岭土资源枯竭现状
8
1.2.1景德镇的基本情况
8
1.2.2景德镇高岭土的枯竭现状
9
2.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10
2.1产业递进缓慢、产业结构单一
10
2.2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稳定压力激增
10
2.3因矿业开发造成城市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影响着城市可持续发
展
11
3.对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分析
12
3.1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12
3.1.1区位优势
12
3.1.2成本优势
13
3.1.3政策优势
13
3.2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不利条件
13
3.2.1产业转移成本高
13
3.2.2产业配置能力不足
13
3.2.3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14
3.2.4投资软环境滞后
14
4.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15
4.1建设现代化农业,力争成为农副食品基地
15
4.2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
15
4.3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16
4.4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绪论
1研究背景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政府职能与国家体制的不同,国外集中讨论的是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几种办法,国内主要要解决“继续发展”问题,但是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障碍,并且在理论上也无法解释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走出困境。江西省萍乡市和景德镇市因煤而兴、因瓷而荣,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但它们相继出现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单上。随着资源的枯竭,困扰萍乡市和景德镇市的发展的众多问题日益暴露,大量产业职工失业、国有资源型企业面临着破产转制、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等等问题,已成为困扰今日发展的顽疾。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为赢得竞争的优势,抢占产业结构的制高点,东部发达地区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浪潮。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产业转移,对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东部产业转移能够弥补源枯竭型城市资金的不足,并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其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因此,本文没有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一定能够实现的价值目标,而是在对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并提出对策建议。
2目的与意义
资源型城市是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与其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是一致的。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任何地区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都会经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这种生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的发展轨迹,即由于受不可再生资源储量的制约以及资源开采过程的影响,资源型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资源开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区际产业转移对转移区域双方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对发达区域而言,它是区域产
业结构调披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对欠发达区域而
言,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启动与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可行战略,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融入到发达地区及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加快发展。
因此,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而研究如何借产业转移的力量,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目标,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尝试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优劣势,以求为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一些观念和思路,对于解决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走出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行文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等学科知识,通过前往案例地区调研,始终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这条主线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全文将从对江西资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进行分析,并在文章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各章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简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了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对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和资源枯竭的现状进行阐述;
第三部分介绍了由于资源的枯竭,景德镇和萍乡的城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第四部分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利弊条件进行探讨;
第五部分针对利用东部产业转移解决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得出最后结论,希望能对萍乡和景德镇的发展有借鉴作用,并有益于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
图片来源:根据江西地图制作
1.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现状
美国地质学家胡贝特将资源产业的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开发期、成长期、稳产期、衰退期。由于长期形成的粗放式、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主的发展模式使得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矿竭城衰”的局面。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晚期或枯竭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己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或者在现有探明可采储量条件下,以当前的采掘技术水平和开采能力,剩余资源可采储量最多只能维持5年开采的城市[1]。萍乡和景德镇就是这种依靠不可再生资源发展的城市,目前正处于衰退期。
1.1萍乡市煤炭资源枯竭现状
1.1.1萍乡的基本情况萍乡地处湘赣边界,为江西省省辖市,全市面积3827平方公里,人口185
万。境内40%的土地面积有煤炭资源的蕴藏,煤炭资源分布广泛。自清末汉冶萍公司设立,对煤炭资源大规模机械化的开采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建国以来,萍乡的煤炭开采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1950年至2007年共生产原煤2.8亿吨,对国家的价值贡
献达200多亿元。此外,还为全国重点矿区开发和建设输送了熟练技术工人和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为全国的煤炭事业做出了贡献。
萍乡因煤立市,因煤兴市,围绕煤炭的开发逐步形成了煤炭采选、矿山机械、冶金、建材、陶瓷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萍乡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连续六年实现13%以上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更是有了质的飞跃,三次产业结构也越趋合理。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化见表1.1。
表1.1萍乡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2001-2008)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0013155.813.1
200231.356.112.6
20033157.511.5
200430.856.612.6
20053157.711.3
200630.559.69.9
200729.861.19.1
20082962.58.5
资料来源:根据萍乡市2002——2009年统计公报整理所得1.1.2萍乡煤矿的枯竭现状
1.煤炭资源不断衰减。2008年萍乡已累计探明煤炭资源总量7.52亿吨,可开采量为4.01亿吨,现已累计开采原煤2.8亿吨,占可开采储量的70%。剩余可开采煤炭近四成为劣质煤,基本处于地层深部,开采难度越来越大。按现有生产能力开采,萍乡在10年之内就会因煤炭资源的枯竭而造成大批矿井报废或关闭。
2.开采规模逐渐缩小。由于萍乡的煤炭资源进入枯竭期,地下开采日趋困难,煤炭企业生产形势每况愈下。一是产量逐年萎缩。萍乡市原煤开采量由历史最高点1994年的1600万吨下降到了2007年的995万吨;二是矿井逐年关闭。萍乡市煤矿数量从90年代中期的1116家急剧衰退到2007年的132家;三是采掘业主要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明显下降。据统计从采掘业的发展来看,近几年无论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数占全市工业产值和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都呈明显下降趋势。
图1.1萍乡采掘业产值和从业人员走势图(2005-2007)资料来源:根据萍乡市统计年鉴(2005-2007)整理所得
1.2景德镇市高岭土资源枯竭现状1.2.1景德镇的基本情况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早在1700年前的东汉晚期,景德镇就有了一定规模的瓷业生产。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因所制御瓷为宋真宗皇帝所喜爱而赐名为景德镇。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全市土地面积5256平方公里,总人口150.8万。历史上,景德镇境内瓷土矿资源分布广泛,近30%的土地面积蕴藏有瓷土矿资源。解放初期,江西省的出口创汇99%来自景德镇的制瓷业,1982年之前,
景德镇48%的财政收入上交省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一直以来还为全国重点陶瓷开发和建设输送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全国的陶瓷事业做出了贡献。
景德镇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围绕高岭土的开发逐步成为中国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现在已形成了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工业技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和特种陶瓷等门类齐全的大陶瓷格局以及包括原辅材料、陶瓷生产、内外贸易、科研设计和教育等配套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2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三次产业的都实现可观的增加值,在此基础上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的调整。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化见表1.2。
表1.2景德镇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2003-2008)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200337.154.18.8
200437.653.98.5
200537.752.58.8
200636.654.19.3
200733.557.59
200832.158.49.5
资料来源:根据景德镇市2004——2009年统计公报整理所得
1.2.2景德镇高岭土的枯竭现状1.高岭土不断衰减。清乾隆间就开始对高岭土资源大规模开采,至今已有三
百多年历史。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先后在景德镇兴建了大洲瓷土矿、宁村瓷石矿、画眉垅瓷石矿等大中型瓷矿。1972年后,光大洲高岭土就平均年产精选高岭土8000吨。目前景德镇累计探明的瓷矿资源总量约为1340万吨,但现在可开采的储量不足100万吨,瓷土矿产量也从2005年的9.5万吨,下降到2007年的8.8万吨。
2.开采规模逐渐缩小。由于资源的枯竭,瓷矿制瓷业生产形势每况愈下。一是产量逐年萎缩。上世纪80年代的巅峰时期,景德镇的瓷土年开采量达到35万吨,随着矿产资源的减少,2007年瓷土矿的开采量已经降到8.8万吨;二是瓷器生产企业逐年关闭。随着光明、人民、建国、红星等“十大瓷厂”停产,景德镇市遍布街头的国营陶瓷制造企业数量急剧减少。在1995年到2007年间,从316家减少到157家。三是主要生产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明显下降。据统计,从2005年至2007年,景德镇瓷矿制瓷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
图1.2景德镇瓷业产值和从业人员走势图(2005-2007)资料来源:根据景德镇市统计年鉴(2005-2007)整理所得
2.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对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所以资源型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见表2.1)[24]。随着资源枯竭威胁的来临,按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萍乡和景德镇的经济发展一般会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表2.1不同阶段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
不同阶城市发展特征
段
存在问题
工矿业起步、矿业人口聚集、矿区
起步期
投入产出严重失衡
镇形成
成长期工矿业发展、城市化加快人口剧增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急剧恶化
资源开采处于鼎盛、财政资金积累
成熟期
开采条件恶化带来效益威胁
加快
衰退期资源枯竭、主体产业停滞
城市经济脆弱、大量工人下岗待业、财政困难
2.1产业递进缓慢、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紧紧围绕其所在区域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进行的,
对资源依赖性较高。在产品结构上,资源型城市以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呈粗放型特征,而且产业结构单一;在所有制结构上,资源型城市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有绝对优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迟滞。萍乡和景德镇的经济、财政都严重依赖资源型产业,萍乡主要是围绕煤炭的开发利用形成的煤炭采选、煤化工、冶金、陶瓷、水泥等产业;而近年来来景德镇的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再是单一的陶瓷产业;但陶瓷产业仍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支柱产业,从事陶瓷生产员工的总量仍然很大,资源的枯竭直接影响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据统计,2006年,萍乡资源型及其伴生产业产生的增加值达73.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高达90%;景德镇2006年陶瓷产业产生的增加值达11.05亿元,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到14%,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92%。
虽然,资源型产业在资源型城市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资源型开采和初加工产业的前后关联度低,对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带动力或推动力不足,若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其必然会随着资源开采规模的扩大和开采时间
的延长而逐渐走向枯竭,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逐渐失去依托,从而使整个城市经济呈现出结构性危机,进而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稳定压力激增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资源型城市暴露得比
较充分。由于资源性行业的不稳定,原有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技术水平得不到有效改进和提高,职工素质不断下降。由于资源的枯竭,相关企业普遍进入衰退期,生产经营困难,人员包袱沉重,大批工人下岗失业,且工人技术单一,就业渠道狭窄,一旦下岗失业就很再找到合适工作,从而致使家庭经济来源急剧下降,生活步入困境。据统计,萍乡煤炭系统共有在册职工15.94万人,其中在岗4.7万人,离退休人员2.5万人,下岗8.71万人,另有大集体职工近2万人基本不在岗,煤炭系统下岗人员占全市下岗人员、失业人员的64.66%,由于现有煤矿的剩余服务年限大部分不足10年,近几年,煤尽井关的现象日趋明显,现有的几万在岗煤矿工人也将面临下岗失业;而景德镇的陶瓷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20.1%、2006年的17.3%下降到2007年的11.2%。虽然陶瓷个体私营企业吸收了一部分下岗工人,但是景德镇城市人口50万,据官方资料显示,景德镇市共有陶瓷工人15万人,其中下岗或转岗49000人,占总人数的32.7%以一家三口计算,有30万人口和陶瓷行业紧密关联,超过城市人口的一半。足以见得,资源的枯竭激增了社会稳定的压力。
2.3因矿业开发造成城市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影响着城市可持续发展一是固体废弃物和酸雨的污染严重。伴随煤炭开采产生的大量的煤矸石堆积
如山,目前萍乡全市累计堆存量近亿吨,占用土地面积达8000余亩。粉尘对大气环境产生严重破坏,萍乡的青山煤矿附近地区2005年8月份降尘量曾达380吨/平方公里。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酸雨,1998年萍乡就被国务院划定为全国酸雨控制区;景德镇市每年产生的陶瓷废浆、废渣达550万吨以上;按照平均废品率5%的保守数字计算,景德镇每年产生的陶瓷废品就数以万计了。在陶瓷产区,陶瓷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非常普遍。陶瓷废物乱倒乱放,不仅污染环
境,堆塞河道,侵占耕地,引发有关区域的内涝,妨碍城市的景观,对中国瓷都的形象有非常大的影响。况且这些陶瓷废物属于难降解物质,对整个生态环境影响非常深远。而由于燃料燃烧和陶瓷特殊生产工艺,景德镇大气污染又造成了严重的酸雨污染。二是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萍乡市由于多年的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水下跌,造成全市近20万亩农田灌溉受到影响,每年损失近4000万元,近50万人的生活用水出现困难,全市矿区周边受影响的土地面积达4755.84公顷,林地面积4553.46公顷;景德镇2006年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了2.5米,由于陶瓷工业生产集中开采地下水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与2005年相比,萍乡、景德镇的水质呈恶化趋势。含量增加的主要水质指标为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铁、锰等,且60%以上的监测点为较差—极差水。
三是地面塌陷和地裂时有出现。由于开采历史长,矿井顶板承载能力下降,导致萍乡所有矿区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面塌陷和地裂缝,造成大量的农田基本设施毁坏和建筑物墙体开裂。通过对全市矿区采煤沉陷区调查统计,全市矿井沉陷面积达87.7平方公里,引起地表最大下沉值达11.11米。大量房屋及基础设施受损严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根据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评估报告,市划定两个地质灾害易发区:西湖——黄坛崩、滑、流易发区鹅湖——瑶里崩、滑易发区,都曾是瓷土矿开采区。其地面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是矿山采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3.对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产业结构进入调整与升级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江西作为东部近邻,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萍乡和景德镇更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挖掘比较优势,通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城市转型,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下面本文着重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对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劣势展开分析。
3.1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3.1.1区位优势江西有赣江、京九铁路、浙赣铁路、国道、高速公路,东西南北均畅通无
阻。“天”字型高速公路框架将为内陆省份江西构筑一个融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的“8小时经济圈”,中西部的其他各省中,没有一个省具有这样好的交通条件[6]。
从宏观区位分析,景德镇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闽东南“金三角”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和京九铁路经济带结合部的中心地区:从纵观区位分析,它是赣皖浙相邻地区的中心,是江西省昌九景“金三角”,景鹰“银三角”的联结部;从交通运输分析,皖赣铁路、九景衢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206国道、景德镇机场、景鹰高速公路十分便利,构成了现代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萍乡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地处赣、湘结合部,毗邻长株潭、对接长珠闽,是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江西实现中部地区率先崛起中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性作用。境内浙赣铁路、沪昆高速穿境而过,320、319国道纵横交错,市中心城区距湖南长沙黄花机场仅120公里,构架了与浙、湘、闽、粤互联的“八小时经济圈”。这样好的交通条件为萍乡和景德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及经济辐射,建成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休闲旅游的后花园提供了便捷条件。
图3.1江西省铁路地图
3.1.2成本优势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成本优势,即基础设施费用
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较低,投资回报率较高。首先,基础设施费用低。例如,在江西修高速公路,1000米只需要2000万元,如果在浙江和广东,都超过4000万元,在上海,超过6000万元。从这方面看,江西只有沿海发达地区1/2到1/3的低成本。其次,原材料成本低。由于江西在水、电、土地、矿产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方面供应相对充足,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江西在这方面且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江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3%,平均水价仅为上海的50%、广东的60%;电力供应即使是用电负荷最高的去年夏季,全省也未出现拉闸限电,目前平均电价只有浙江的80%、广东的70%;而由于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建筑材料如黄沙、水泥等价格较低。再次,劳动力成本低。江西南昌制造业员工月平均工资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60%—70%,江西一些地方平均地价至少比沿海便宜三分之一。
3.1.3政策优势国家对资源枯竭城市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用以扶持它们探索地区发
展的新方向、新模式。国家于2008年和2009年先后确定了两批共44个资源枯竭城市和地区,萍乡和景德镇分别是第一批和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它们的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主要包括财税金融、矿产开发和土地利用、社会发展扶持、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景德镇这次被审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就将获得总金额将超过5亿的专项资金。
为了更进一步促进产业转移,商务部即将出台一系列包括土地和资金支持政策来促进中部崛起。具体内容包括7个大类,包括支持中部地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促进加工贸易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支持中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支持中部地区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支持中部地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中部地区企业“走出去”、支持中部地区开展投资和产业转移促进活动[7]。而为了鼓励东部沿海出口加工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商务部表示将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赋予其保税物流、便利通关等政策,对重点承接地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在这个背景下,借国家和地方扶持的东风,根据地方优势承接东部产业专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捷径。
3.2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不利条件虽然东部产业转移趋势不可阻挡,江西省具有相当有利的条件。尽管如此,
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萍乡和景德镇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
3.2.1产业转移成本高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存在劳动力价格优势和土地价格优势,这两个优势
可以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产品具有比较价格优势。但是,当上述两者价格的降低不足以弥补由于欠发达地区物流成本较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上升、规模经济下降所带来的成本上升时,仍然会引起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产品的竞争优势,阻碍产业的转移。
3.2.2产业配置能力不足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江西,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
的初中期转化过程中,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任何产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只有那些能为发达地区转出产业提供良好协作配套能力的地区,才最有可能成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地。在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如广东顺德的家电产业、福建晋江的制鞋产业、浙江的服装产业与中小家电产业等。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在产业链上的一个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会限制产业的转移,即便某些企业转移过来,但由于中间产品外购成本过高也难于集群植根。
3.2.3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熏染,以及资源型产业长期以国有形式为主,萍
乡、景德镇人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相对薄弱。这同时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隐形成本,它加大了转型的难度。
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增长,其中包括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双重利益。由于受到利益分配的影响,企业与地方政府行为一直具有双重性:企业既希望摆脱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又寻求地方政府的庇护;地方政府想给企业松绑,又希望企业行为不要脱离行政意图。这种双重性导致了区域市场的相对不完善与发展缓慢、区域性经济调控不尽合理的现象。目前,萍乡和景德镇这种地方政府为主的格局尚未打破。由于区域市场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性调节因素,区域市场不完善将使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受到很大的限制。
3.2.4投资软环境滞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西的总体软环境建设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周
边较发达省市相比,仍然处于后发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这也阻碍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江西投资软环境滞后主要在于5个环境建设的滞后,即文明的法治环
境建设滞后;开放的政策环境建设滞后;诚信的人文环境建设滞后;高效的办事环境建设滞后;舒适的人居环境建设滞后。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重招商轻安商;二是失信违约、后任不理前任事;三是办事效率低;四是吃拿卡要等。当前,萍乡、景德镇的地方政府仍保留着一些计划经济时代“管”字当头的思想观念,“宏观调控、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意识欠缺,政企、政事、政社不分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现象致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让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巨大困难。
4.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地区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地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由价格差异导致了区域分工。因此,我国的矿产资源以伴生为主原来赖以生存的主要矿产面临枯竭时,如萍乡和景德镇,从开源的角度讲必然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从而可以转向其它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因此,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扬长补短,加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4.1建设现代化农业,力争成为农副食品基地长期以来,江西是农业大省,有优良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具有发展现代
化农业的的优势。而东部地区市场广阔,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大。萍乡和景德镇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适宜各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它们应该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大资金、政策、人才的扶持力度,调整好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利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成为东部的农副食品基地。为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关于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框架(如图5)。
图5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框架
4.2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萍乡和景德镇有很多产业部门还未得到有效发展,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
从而限制了产业的转移。因此,加快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是实现萍乡和景德镇振兴崛起的紧迫任务。萍乡和景德镇的工业结构调整须以高新技术开发为目标,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首先,要做大做优支柱产业。坚持把产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高成长、高效益、高税收、低能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来,转移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前景、有效益的产业项目上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规模经济和优质经济。要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聚集发展的原则,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快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其次,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品信息化改造,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促进水泥建材、工业陶瓷、煤炭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换代,努力提高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加速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然后,要大力培育新型产业群。充分利用资源、技术和区位优势,依靠技术创新,在产业延伸、产品拓展中壮大新型材料、冶金、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加快信息产业、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3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
高级化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8年萍乡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9%景德镇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1.2%,但与东部及沿海省市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在承接东
部产业转移时,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着力提高对经济社会服务水平。
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日益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和秋收起义策源地,是江西重要工业基地,素称“江南煤都”。它的旅游资源丰富,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宗教与民俗风情为一体,呈全方位立体之势,旅游开发前景非常广阔.景德镇市旅游资源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互为一体,具有非季节性和很强的商业性,旅游内容十分丰富。悠久的制瓷历史,独特的陶瓷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瓷都拥有的得天独厚、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所以萍乡和景德镇可以抓住产业转移的机会,因地制宜,借助政府扶持,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
源,加快建设特色旅游区、生态旅游区和红色旅游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4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宏观调控、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意识欠缺,政企、政事、
政社不分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障碍。所以,资源型城市必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职能的重心逐渐转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8]。
在强化社会管理与优化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政府首先要创新管理理念。政府要大力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观念,增强以知识、技术、人才、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意识;树立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履行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和维持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二是要进一步开创“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萍乡和景德镇政府应该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塑造环境品牌方面来,把培育市场主体、监管市场运行、
维护公平竞争、搞好社会保障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使萍乡和景德镇拥有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高效益的投资环境。三是要完善有关承接的政策规定,加快体制接轨。我们要根据东部地区在财政返还、规费收取、土地批租和工商登记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尽快制定与其基本相近的有关政策,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方便。
结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类型中极具特色的一类,表现出独特的发展规律。突出的
特点是呈现问题在前,研究解决问题滞后。尽管国外的资源型城市有不少转型的成功经验,
但由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年代、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差异等原因,在实践
中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值得庆幸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
注,国家政府对此极为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把“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以江西省萍乡和景德镇为例,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转型方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本文在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力求在准确反映萍乡和景德镇的真实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方案,确保实施有效转型。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成果:
(l)本文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分析入手,抓住资源型城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资源的高度依赖、产业结构单一、资金及技术短缺短缺。并在国内外关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产业转移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较为系统的分析讨论了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利用东部产业转移这一机遇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分析,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良、劳动成本低、政府政策优惠等优势来吸引转移的产业,但是明显的产业转移成本高,产业配置能力不足,市场经济体尚不完善,投资软环境滞后等不利条件也成为了阻碍因素。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可以缓解资金压力,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及技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接替产业发展,因此有必要改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投资环境。
(3)提出了利用东部产业转移促进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江西资源枯竭型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应该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开发旅游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充分有效地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影响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本文尚存在不足,以后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会继续研究,以期得到更科学合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三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6,(5):82一87
[2]张米尔,刘玉劲,西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8):102一105.
[3]陈凡,邢怀滨.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分析框架[N].东北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184一187.
[4]干建平,陈元朝.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2):48一50.
[5]景德镇市统计信息网
[6]张孝锋,万谊娜.对江西承接产业转移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卷第3期:8
[7]孙小林,周呈思.商务部再推7项优惠政策支持中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2009-04-28
[8]金建国,李玉辉.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政府管理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136
[9]萍乡市2001—200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李晓菊,刘叶.四川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10期
[11]侯敏,刘昭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选择实证研究———以抚顺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6年01期
[12]牛国元,易静华,刘艳华.资源枯竭型城市石嘴山市产业发展方向选择[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年01期
[13]汪德和,罗来武.地方政府与地区发展[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4.1–12
[14]周文斌.中部与东部的互动——论江西对接长珠闽的战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9–113
[15]YingLiu:TheFutureDevelopingMentalityExploreonFollowingSubstitutionIndustriesinResource-ExhaustedCitiesatOldIndustrialbasesinNortheast.BusinessandManagement.2010Vol.5,No.3
篇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术论文
浅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研究我国江苏省服装贸易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服装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系统,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贸易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度,行业外向度和市场需求,指出我国服装贸易的不足之处,得出我国服装行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竞争策略。
论文服装主要困境品牌经营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
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一)缺乏品牌优势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XX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XX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
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篇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术论文
基于创业实践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与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不同该课程的实施不能将学生和老师拘泥于课堂和书本之中而是更多的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例如调研线下货源市场以进行选品参加线上线下的跨境电商平台及行业论坛以了解平台政策及动向与大卖家沟通交流学习产品上架及营销经验这种课堂内课堂外的以创业实践为基础的课程显然无法满足现行基于课堂内的课程评价标准和教师授课评价标准传统的课程标准极大的束缚了教师在创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自由度也限制了创业实践的开展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论文范文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篇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摘要: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模式,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贸易方式的变化也对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案例,分析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利于形成符合市场需求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填补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缺口。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一、改革的背景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国际贸易的一种模式。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受市场需求、资源、劳动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综合成本不断攀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跨境电商运营模式打破了传统外贸模式下出口商、进口商、分销商、零售商的格局,使得企业可以直接面对个体批发商和零售商乃至终端消费者,有效减少了贸易环节和商品流转成本,为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了巨大空间,但这也给一直处在供应链端而非市场客户端的制造企业及工厂提出了运营及管理方面的新课题。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2012年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高达2万亿元,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贸企业超过20万家。2014年我国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达4492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跨境网络进口交易额1290亿元,同比增长60%,跨境网络出口交易额3202亿元,同比增长40%。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跨境贸易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营销和实现贸易转型的重要措施。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及规范,来促进出口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如增列跨境电商9610通关代码提高跨境电商出口产品的通关效率等。跨境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和传统外贸转型升级的产物,因此,跨境电子商务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面对这一趋势,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二、改革的举措基于以上改革思路,国际贸易专业在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本专业教师参加跨境电子商务相关培训,在保证专业技术水平的情况下,加强青年教师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学科教学渗透能力,以及具有企业家眼光的双师型教师人才。传统国际贸易专业只要求教师能够上好自己的几门课,而跨境电子商务要求国际贸易专业老师不仅要有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还要英语娴熟,具备国际商务英语知识和电子商务技能,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英文的讲解和国外客户服务。能够随时进行英文讲解,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学生无法处理的客户沟通问题。为此要加强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子商务方向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和教学理论方法方面的培训学习,为专业的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第二,组建跨境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团队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落实《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4-2017)实施方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国际贸易专业中招募有互联网创业思维和对跨境电子商务有兴趣的学生,组建了跨境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团队,由学院提供办公场地及相关配套硬件设施,由专业老师出资带队,创业团队利润共享,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第三,开设《跨境电子商务课程》通过组建课程团队,积极开发适合行业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在国际贸易专业中增设了《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前期以实训课的方式,设置36学时,后期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及教师教学经验的增加,计划扩展至54学时,课程内容以
真实的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为依托,以创业小组形式推进课堂教学,在教学上注重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第四,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校企合作不断尝试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校企合作模式及方案,从课程开发,人才培养及毕业生输送三个领域进行了相关企业的调研、筛选及洽谈。
三、改革的成效自2015年初捕捉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行业趋势以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重点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水平有所加强通过积极鼓励支持本专业参加跨境电子商务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相关培训,教学团队的专任教师业务素质及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第二,跨境电子商务学生创业团队运作良好组建的跨境电商创业团队已与多家优质的产品供应商建立了联系,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目前已经接到了来自新加坡、美国、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的订单。创业团队以分平台小组形式,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跨境电商平台,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产品拍摄,文案设计,产品上架,订单处理,客户服务等,各小组之间互不干涉,但同类岗位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沟通,形成了良好的在创业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业的氛围。第三,《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已开设并实施54课时的教学计划也已嵌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了人才培养的范围,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打开了新的局面,同时在课程方面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第四,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取得一定成果通过与本地的外贸工厂、第三方人力资源企业、跨境电商企业进行多次洽谈,探讨由企业导师及学校专任教师共同进行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学生职业证书认证培训、校企合作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实施的具体对策,目前已与相关跨境电子商务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和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渠道。本专业在跨境电子商务方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推动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还在商贸系形成了良好的辐射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其他专业
的教学改革和创业教育的发展。四、存在的问题第一,师资培养模式受到限制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需求决定
了人才培养的模式,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跨境电子商务的授课教师既要懂得综合了多种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懂得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同时跨境电商平台的通用语言多为英语,这还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英文水平。而目前针对教师的培训渠道多为国培、省培及一些行业内的培训,这些培训涉及的范畴多为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专门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培训项目较少,且培训时间较短,关于英语培训,市场上正规英语培训机构的培训周期长,费用高,虽然培训安排时间较为弹性,不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但由于各种规定的限制,很难申请到专项的培训经费。
第二,缺乏适宜的教学评价机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质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发展产学教育,创业教育,将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如此才能保证人才培养不与产业和社会实际相脱离。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实践类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以往的课程评价标准及体系大多以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作为评价指标,对老师的授课评价也多以备课是否认真,课程进度是否如计划进行,课堂效率及效果如何。基于创业实践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与传统的专业理论课程不同,该课程的实施不能将学生和老师拘泥于课堂和书本之中,而是更多的需要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例如,调研线下货源市场以进行选品,参加线上线下的跨境电商平台及行业论坛以了解平台政策及动向,与大卖家沟通交流学习产品上架及营销经验,这种课堂内+课堂外的以创业实践为基础的课程显然无法满足现行基于课堂内的课程评价标准和教师授课评价标准,传统的课程标准极大的束缚了教师在创业实践教学方面的自由度,也限制了创业实践的开展,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三,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创业实践类的课程开发需要在课程中引入创业项目,而创业项目的引入多需要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无论任何一种模式,均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利益分配的共识。就基于创业实践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实施而言,项目组模式更适合在该课程中进行创业实践,然而创业实践必然涉及到利益分配,如何有效满足企业,学校,老师,学生这四者的利益诉求,是决定该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要求。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需要学生切实投入其中,将学生的创业实践和课程开发相结合,这必然要求老师既要具备充分的跨境电子商务理论知识,还要充当项目协调人的角色,充分协调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生,学生和项目之间的关系。项目协调的好坏决定了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基于创业实践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能否落实开展,而项目协调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这在现行的教学工作量核算体系中,并不计入老师的教学、科研或行政工作量,降低了教师在此课程实施中的积极性。
随着市场供求变化,企业需要对市场做出灵敏的反应,也需要对项目进行时时跟进和调整,对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有一定的要求,而高校庞大的组织机构决定了校企合作需要遵循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无法对项目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以上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从不同的层面加以突破。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需以传统国际贸易专业架构为骨架,以互联网+为视角,以创新创业为驱动,以校企合作为依托,重新构建专业建设各资源要素,在校内,专业内共同有效进行师资、实训基地、创业扶持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篇二:《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影响研究》
从现代的社会发展形式来看,电子商务技术,即现代的电信网络商务活动,其本质上,是应用社会热点,加之电子信息来完成对基本国际贸易形式上的综合控制,并根据实际的电子商务应用,从而实现在电子国际贸易渠道形式上的完善。在研究现代化经济环境中的电子商务渠道问题过程中,其研究的基本设施建设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
面来进行简要的分析。一、新经济体系下的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实际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建设发展,贸易成本问题,是影响企业
利润空间的关键,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技术就逐渐成为降低企业标准的重要标准,根据工作情况来进行简要形式上的综合治理管理,并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形式来完成其基本手续形式上的简化管理,从而避免了在单据数据上的繁琐问题,并以此完成实际应用效果上的综合处理问题。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技术,在保证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对国际贸易成本的支出比例控制,而此类形式的应用出现,也为经济发展及降低支出成本提供了更优质标准。为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结合成本的基本建立,在降低了对单据结算,以及相应人员合作协议问题,就可以更好的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并完成对国际贸易所面临的制约根本,从而完成了在成本上的控制问题。
为应对现有的电子商务发展变化问题,应建立对市场环境的调研分析问题,并通过场所环境上的贸易摩擦分析,对于利益推动的效益分析问题,结合电子商务的引入形式来进行优化设计,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理念上的改革变化,为企业的市场环境研究,提供更为直接的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对传统贸易模式上的综合区域建设,以传统区域内部的地区经营管理,实现对资金规模限制上的合理化建设。对于外贸效率的提升问题,我们从现代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来看,对于外贸形式来说,其基本的成本节约体系,在满足基本市场经济体系的优化建设过程中,为满足对电子商务与外贸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可随着电子商务的工具应用,从而完成对基本周期应用过程内部结构上的创建。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发展应对策略分析为满足现代社会的全球经济体系建设,就可以结合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来进行综合形式上的国际贸易领域建设,并通过积极的信息创建,从而完成在不同环境下的宏观与微观上的综合安全监管。1.宏观应对策略分析对于现代的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来看,正如国际电子商务的定义相
同,其基本的模式就在于对基本电子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接轨,并通过对不同网络基础设施的合理化创建,在投入力度上进行扩大。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投入力度存在着本质上的差距,因此为达到这种形式上的安全性,就应保证在综合制约形式内部的合理化监管控制,并通过综合处理措施,实现对不同环境下的有效性创建。完善对基本网络基础设施上的建设,是从根本上完成对新科学技术安全性信息调控的根本所在。对于现代网络的安全应用问题,我们从安全性的创建制约问题来说,其国际贸易的关键影响因素出发,其安全影响因素是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在硬软件双方面上进行综合性治理分析,并结合实际的生产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规划标准,从最根本的风险控制上完成对不可控制因素上的分析控制。在进行这一类安全因素上的创建问题上,通过第三方信用评级制度,从而实现对信用群体用户的风险预控分析,完成对安全因素上的综合应用。对于国际贸易中的规范化控制问题,可结合现代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形势来进行综合性处理,并分析商务形式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利影响因素,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贸易进行冲击挑战,从而实现对网络交易征税问题上的违法信息处理。
2.微观应用中的调控策略为满足现代我国电子商务与国际贸的接轨,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上,加上对微观体系上的合理调控,从而实现对不同贸易合作经济体系上的建立,完成对国际经济体系上的合作建设。建立国际贸易自由区是确保经济安全性的微观重点,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满足基本的设施创建处理工作,在进行现代化的贸易建设过程中,应用自由的双方文件建设,应以中印两国自由贸易区的优势来进行综合分析,在确定在不同经济领域内的相互补充基础上,完成对国际贸易渠道上的合理创建。优化商品的生产结构,为满足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就可以结合互补性贸易的创建,并以此来完成与国际接轨环境下的各经济体系创建,实现对综合贸易形式上的全面建设。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经济贸易区域的建设过程中,为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建设,应用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商品出口贸易管理,并加大对电子贸易上的安全监控管理,是促进我国现阶段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1]罗灵.电子商务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J].大经贸,2006,(5):65.[2]李岚.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8):326~326,348.[3]刘天雄.新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J].系统工程,2001,19(3):39~42.[4]陈宇.试论新经济下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J].中国商贸,2010,(17):90~91.[5]刘天雄.新经济环境下的成本管理[J].当代财经,2001,(7):74~76.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范文篇三:《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及启示》摘要:国际市场飞速变化及发展途中,国际贸易融资形式与结构均在日新月异变化着,融资对象上,也从原先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拓展。但是国内企业想要更好推动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使国家企业可以大步跨出国门,加入全球竞争当中,便应当结合国际贸易的融资发展趋势展开深入分析,也只有这样,方能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对症下药,进一步提升贸易融资发展水平。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启示0前言最近几年,国际银行一个主要标志国际贸易的融资更多受到国内银行重视,各类新产品也不断问世,虽说国内各个银行发展情况也各有千秋,同时其他业务也存在同质化等情况,但是国际贸易进行融资时融资范围、对象等出现变化也是人所共知的,给予正确理解,对此项业务更为健康稳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对国际贸易中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前提下,对于此项业务发展展开分析,同时阐述发展启示,希望会对国际贸易的融资业务持续发展有所启发。
1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现状(一)融资方式与结构发生新变化站在融资方式角度,如今融资方式开始表现出多元化特点,传统融资以信用证的方式居多,但是因为经济环境发生改变还有信用证交易受限,适用多类融资产品交易结算方式也开始涌现出来,打个比方,货押融资与订单融资形式,其同时满足企业进出口贸易汇款和信用证使用[1]。站在融资结构角度看,通常传统融资形式是经国内银行提供,虽说外国银行同样可以提供相应融资服务,但仅局限于打包放款这类业务上[2]。但从如今情况看,伴随国际经济加快发展与国际贸易活动逐渐增多,传统融资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同时贸易融资也并非是国内外外汇银行担当,部分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与包买商亦陆续涉足其中,这对企业从事贸易融资而言,融资渠道更加广阔,另外也给企业贸易活动奠定更加安全、更为坚实资金保障。(二)融资对象渐渐深入中小企业伴随市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占据国民经济主要环节中小企业同样遇到了重大发展先机,发展势头蒸蒸日上。而中小企业发展以大型企业产业链为基础,而供应产业链中小企业同样会伴随大型企业贸易发展面向全球。大型企业发展还要以产业链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基础,因此,想要全面推动产业链发展,让企业更快更好走出国门,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如今我国中小企业开始融入国际贸易的融资行列。另外,想要杜绝大型企业享有优惠补贴前提下渐渐想要垄断市场的心理生成,就应当想尽办法缓解中小企业承担成本风险与管理成本的资金困难,从而推动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当中做好自身定位,确保市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三)贸易融资进出口平行发展中国传统贸易融资仅局限于出口方面,但是伴随国际经济更快速发展还有市场经济飞速前行,相对应贸易融资出口进口平行发展也是必然发展趋势。中国传统出口融资模式主要包含订单通融、红条目信用证与承兑等内容。但传统进口融资方法并不多,仅有开证授信、信托收据与进口押汇等形式[3]。但国家进行贸易过程中顺差越来越大,
致使国内外竞争压力越发加大,因而我国贸易政策也被做了相应调整。而想要带动进口比重增大,就会不断提出相应进口融资方案。发展至今,中国进出口的贸易融资已经基本上确保平衡发展,对于国内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来讲存在积极推动作用。
2发展趋势(一)贸易融资发展将会直接加入供应链各环节中贸易融资发展将会直接加入供应链各环节中,来降低整体成本。想要同国际贸易的供应链相同步,国际大银行不再单纯对国际贸易当中某个环节与阶段客户做局部融资调整,而在贸易全过程均能重视客户所需,由买卖双方签署合同起至买方最终售货环节,都会对供应链当中货物和资金走向信息进行跟踪。基于此,部分金融界翘楚针对机构做出一系列调整,自从JP摩根收购美国Vastera物流公司后,进而又收购一家名为Zine的票据管理企业,希望可以对其供应链金融服务予以完善,该跨行业并购很好打破传统银行、厂商与物流公司独自参与僵局,真正实现给进口方与出口方提供一条龙服务。此举对国际贸易中融资项目影响巨大,变成贸易融资加入到供应链环节典型事件。(二)国际贸易的二级市场将形成如今国际贸易的融资虽说对企业发展较为有利,但国际贸易环节融资活动并未处于一个高流动性、高透明化标准市场当中。因此众多企业展开融资时均会做诸多考量[4]。因此想要让企业放心大胆加入进来,调动起企业融资积极性,部分发达国家中,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融资市场渐渐成形,此市场不仅包含传统融资市场,还包含新时期下二级市场。所谓二级市场是指结合网络先进技术,具有信息快速传递、便捷等优势特点给投资者创造更多融资机会,使投资者同时能掌握全盘讯息,使融资市场高度透明化,促进公平融资环境当中企业间更为公平的竞争。因而二级市场渐渐成形同时当中自动化管理系统、MaxTrad等高科技应用,均更大程度提升国际化贸易融资透明度与流动性。3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构架对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的构建,我们首先需要对区域当前的交
通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为例,就当前陕西省及周边交通体系的具体情况来看,该体系主要包括了西安、铜川、渭南、宝鸡四个节点。在运行过程中,该体系主要以东西向交通区位主轴线,以西向东交通区位副轴线。为了将该交通体系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交通管理部门主要将宝潼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为两个重要主体,负责该区域范围内的所有铁路和交通运输,并设置了多条交通运输支线,比如说,西安—铜川、宝鸡—铜川以及西安—阎良—铜川等。这些支线与上述主线融为一体,共同为陕西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建立交通枢纽,促进经济交易活动的顺利实施。除此之外,该交通运输体系还包括了以高速公路为主的三条运输线,跟别为彬长旬—铜川、咸阳—铜川和渭南—韩城,这三条运输线与上述几条运输线相连通,使得该交通体系呈现出四通八达的状态,具有一体化特征,进一步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就当前陕西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建立科学、完善且具有一体化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需要将西安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尽快将其与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结合,构建西三角核心城市,并根据三座城市发展现状,构建与之相符的交通运输体系。该体系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铁路运输方面,对于铁路运输方面的建设,应该在原有运输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水平来提高运输能力,以此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二是公路运输方面,当前三座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中所涉及的高速公路主要有西汉高速、广元一川陕界高速,西康高速、达陕高速以及广渝高速等,在未来的时间里,交通运输部门需要将上述几条高速公路有效衔接,支撑起综合运输主通道的公路主骨架。三是航空运输方面,航空运输应该将当前几大枢纽机场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通过对机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强机场的枢纽功能,同时要完善航空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驳接,同时为区域航空网络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西三角综合运输主通道建成后,三大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将缩短至8小时以内。针对陕、川、渝结合区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的问题,陕西应当通过陕南城市带综合运输通道中的阳安铁路、安常铁路,并将定汉高速、古镇高速、安镇高速向南延伸,打通南下
通道,实现与川北、渝北的交通网络连通,从而在区域结合部的交通薄弱地带建立起完备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4结语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若想满足当前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就必须对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使其符合城市的区位条件和战略布局,进而将其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在对城市交通体系进行构建的时候,应确保其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适当更改,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参考文献:[1]徐阳,苏兵.基于城市圈经济的陕西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3(03).[2]兰小毅.中外城市圈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探析[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06).猜你喜欢:
篇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术论文
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浅析国际经济法方法论
【摘要】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关于商品、技术、资本、服务、在流通结算、信贷、税收等领域跨越国境流通中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成。作为国际法学体系下的重要一部分,国际经济法学不仅与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在概念,调整对象,方式上存在竞合,而且与经济学,金融学密不可分。因此,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其特殊性。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与方法论和国际法相关的概念,从而概括出国际经济法方法论的定义,之后列举并分析几个笔者认为重要的几个国际经济法研究方法以及这些研究方法在笔者之前学习研究和现在的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方法;法学方法论;国际经济法
一、定义“法学方法论”
“方法”一词,自古有之,早在战国时期的《墨子・天志》中就有关于“方法”的解释:“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当然,两千多年前“方法”的含义与今夕不同,彼时“方法”谓之“以矩度量方形之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时下,“方法”一般是指人们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以及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手段,是为人们提供从事某一活动或做某一事情可遵循的角度,工具,过程,模式,有规则的,有条理的,明确的程序或方式。套用字典中有关于“方法”的解释,“法学方法”的定义就应该是人们在认识法律现象和适用法律规范时可以遵循的基本程序和思维模
式,也可以指法律人将既存的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适用于个案纠纷获得一个正当法律决定的过程中所使用或遵循的程序或方式。
什么是“法学方法论”呢要分析“法学方法论”的内涵,笔者认为,必须先弄清“方法论”的概念。许多权威词典,对方法论的概念,作出类似的定义:在朗内斯特1983年所编的《哲学词典》中“方法论”指的是“对那些总是指导着科学探索的推理和实验原理及过程的一种系统分析和组织……也称之为科学的方法,因而,方法论是作为每一门科学的特殊方法的一种总称”;①1977年出版的《韦伯斯特大学词典》则将方法论定义为“一门学科所使用的主要方法、规则和基本原理;……对特定领域中关于探索的原则与程序的一种分析”②。梁慧星教授在论及“法学方法论”时,也提及了关于“方法论”的定义,他认为:方法论的任务是说明这样一种方法,凭借这种方法,从我们想象和认识的某一给定对象出发,应用天然供我们使用的思维活动,就能够完全地即通过完全确定的概念和得到完善论证的判断,来达到人类思维为自己树立的目的;方法论与人的活动有关,它给人以某种行动的批示,说明人应该怎样树立自己的认识目的,应该使用哪些辅助手段,以便能够有效地获得科学认识。③从而,笔者认为可以将“方法论”理解为一种指导研究,统领分析,认识世界的工具。正如德国卡尔・拉伦茨在其名著的《法学方法论》中所言:“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之方法”,法学也具有其固有的方法论。对于“法学方法论”的定义更是莫衷一是,引用比较权威的说法,卡尔・拉伦茨教授是这样定义其的:“法学方法论是以诠释学的眼光对法学作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指的不是对法律决定过程的心理分析,虽然这种分析亦自有益,但是于此所指的是发掘出法学中的方法及思考形式,并对之作诠释学上的判断”④。简而言之,法学方法论就是为法学问题提供思路与观念和对于法学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理论和手段。
二、“国际经济法方法论”的界定
根据笔者的思路,在已知“法学方法论”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国际经济法方法论”就要先理清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根据王传丽教授在其主编的新版《国际经济法》教材中的诠释,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调整国际经济交往中关于商品、技术、资本、服务、在流通结算、信贷、税收等领域跨越国境流通中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总和。⑤国际经济法作为国际法项下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其方法论的概念理应与国际法方法论的概念息息相关。按照《国际公法百科全书》中的经典诠释,国际法的方法论这个概念,既指其广义的概念,即用于获得国际法律体系的科学知识的方法;也指其狭义的、更专门的概念,即用来确定国际法规范或规则的存在的方法。⑥
因此,根据上述概念与特征,笔者认为可以引用何志勇教授的观点,将国际经济法方法论的定义抽象为:为国际经济法问题提供宏观的观念和对于国际经济法问题提供解析工具的理论和手段。⑦
三、国际经济法的常用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方法,以描述的手段讨论实然问题,采取规范分析、实例分析的方式,对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研讨。⑧实证分析大都是同事实相关的分析,关注的问题一般都是“是什么”。⑨这种方法在国际经济法中颇为常用,尤其体现在WTO法中。例如,研究“发展中成员差别与优惠待遇原则”是否是WTO各项协定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则,就要客观审视WTO协定中的相关规定与案例,用以分析该原则是否为WTO比较重要的原则之一。回顾WTO内发展中成员的差别和优惠待遇原则的发展历史,发展中成员差别和优惠待遇作为一项被认可的概念,始于《联合
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及《WTO贸易与发展委员会》,但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定》中体现最多。例如,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第12条第4、5款中规定了“各成员认识到,虽然可能存在国际标准、建议和指南,但在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发展中成员采用的某些技术法规、标准或合格评定程序,旨在保护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本国技术、工艺和生产方法。因此,各成员认识到不应期望发展中成员使用不适合其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的国际标准作为其技术法规或标准、包括实验方法的依据。”按照此条文的规定,发达成员在采用较高标准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发展中成员出口到其境内的商品不能单单按照发达成员所采用的较高标准,而是应当按照发展中成员国内适用的,符合发展中成员发展水平的标准来提供市场准入。同时,《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定》第10条规定了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要:例如,为保证发展中国家成员能够遵守本协定的规定,应请求,委员会有权,给予这些国家对于本协定项下全部或部分义务的特定的和有时限的例外,同时考虑其财政、贸易和发展的需要。各成员应鼓励和便利发展中国家成员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上述对于WTO规则的实证分析,都可以说明“发展中成员差别与优惠待遇原则”是WTO各项协定中的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则。(二)历史研究法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历史分析本身就是各门学科所最常用的学科分析工具。对国际经济法学史的研究能够揭示国际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多元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为国际经济法解决复杂的国际经济贸易及金融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论基础。⑩
在对国际贸易术语进行研究时,就要从其历史渊源开始研究,并且研究其演进过程,并且比较每一版本与上一版本的不同与进步。因此,笔者关于国际贸易术语的论文和授课都是以此开头:“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商事惯例的一种,伴随着十八、十九世纪全球范围内商品货物贸易的大规模
开展而出现的,用于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具有实体法性质,是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为了避免各国在贸易术语的使用上出现分歧和纠纷,国际商会最早于1936年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即《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国际贸易合同中所使用的贸易术语供给一套具有国际性的通则的解释,使从事商业的人们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能选用确定而统一的解释,其后为了适应不断发展进步的国际贸易,国际商会先后进行了七次修改,Incoterm・2022作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历史上的第七次修订,由国际商会于2022年9月27日颁布,2022年1月1日开始生效。”上述都是对于国际贸易术语历史渊源以及演进的研究。
在学习研究国际金融法时,历史研究法同样必不可少。笔者硕士时曾经研究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的相关中美法律制度,其中都涉及到研究我国自1999年7月《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的“4、5、6标准”的规定到现在可以用以规制反向并购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之间法律的演变与更迭以及美国自1933年《证券法》到2005年的“关于空壳公司使用S-8表,8-K表和20-F表的规定”以至最近立法的一系列金融法规改革内容与其相关背景。
在海商法的研究中也是如此,不管是在教学还是学术论文的写作中,每次提到规制“提单运输”的国际规则时,都会从《海牙规则》谈起,再讲到《维斯比规则》对其的演进,之后谈及《汉堡规则》的新变化,以及后来并没有生效的《鹿特丹规则》等有关于多式联运的相关规则。不仅如此,还要追溯其演变的原因与经济,社会历史背景。笔者认为,这都是对于历史研究法的实践。
(三)比较研究法
比较法学研究方法也是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论述经济法学方法论时,有学者认为经济法学研究应当注重不同国家或地区商品经济关系及其法律秩序的异同,对此进行充分的比较分析,既要涉及相同社会制度国家经济秩序的共性,又要涉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经济秩序的差异性,并给出科学阐释。○11笔者认为这种论述同样适用于国际经济法。学习,研究国际经济法,一定要熟悉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以及其之间的异同。
综上所述,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分析“方法”,“方法论”以及“法学方法论”的定义,概括出“法学方法论”的概念,即“为法学问题提供思路与观念和对于法学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理论和手段”。在本文第二部分首先理清了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以及该学科,该研究方向与国际公法乃至国际私法的异同,从中抽象出国际经济法的自身特征;其次,分析经典著作中对国际公法方法论的定义,考虑到国际经济法学的特殊性,借用对于该方面研究卓越的学者的概述,将国际经济法方法论的定义界定为:“为国际经济法问题提供宏观的观念和对于国际经济法问题提供解析工具的理论和手段。”在本文第三部分中详细分析三个笔者认为重要的几个国际经济法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以及列举这些研究方法在笔者之前的学习研究和现在的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注释:
①刘水林“法学方法论研究”[J]法学研究,2001(3):43②同上
③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81④[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⑤王传丽主编国际经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8
⑥引自<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七卷
⑦何志鹏,王元“国际法方法论:法学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地位”[A]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刊(第2卷)[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2,11:202
⑧何志鹏“西方国际经济法研究:重点、方法与立场”[J]国际经济法学刊,2022
⑨刘水林“法学方法论研究”[J]法学研究,2001(3):45
⑩郭金良“论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法学研究转型的思考”[J]西部法学评论,2022(3):6
篇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术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原因分析2、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研究3、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4、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我国的对策研究5、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及发展思路6、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7、反倾销保护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8、欧美反倾销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和对策研究9、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摩擦的特点及对策研究10、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11、浅析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12、论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商的风险及防范对策13、论电子商务模式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模式的研究14、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15、绿色贸易壁垒下中国农产品的发展16、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17、论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8、论现阶段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意义及措施19、探析农产品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20、我国纺织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的战略与对策研究22、中美贸易摩擦研究23、扩大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对策初探24、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25、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26、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应用27、非关税措施创新发展的特征、原因及影响28、我国出口退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9、如何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30、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策31、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问题32、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竞争产生的垄断问题33、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34、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增长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35、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36、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37、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38、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省(或合肥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39、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40、优化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方法探讨41、跨国公司的中国化运营策略研究42、跨国并购的发展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
43、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及其负面影响44、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45、经济全球化下提高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考46、国际竞争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47、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策略研究48、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路径、策略研究49、加工贸易对安徽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50、安徽省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提升路径51、中国外贸依存度演变研究52、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53、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大贸易救济措施比较分析54、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研究55、国际贸易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56、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与对策57、服务业跨国转移的趋势、影响及我国对策58、试论如何利用产业内贸易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59、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60、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61、国际贸易的技术标准发展趋势与中国现状及对策62、试论人民币汇率升值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模式63、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链延伸的困境分析64、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
65、外贸合同的签订技巧浅析66、国际商务谈判策略探讨67、国际贸易结算风险的调查与分析68、WTO框架下企业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研究69、沃尔玛(或家乐福等)在中国的配送体系与效用分析70、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的影响71、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72、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研究73、中国外贸依存度演变研究74、如何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75、WTO的保障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76、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研究77、我国出口退税中的骗税问题研究78、各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79、我国外贸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80、加强我国出口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对策研究81、入世以来我国出口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82、对外贸易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问题研究83、我国出口退税制度调整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84、当代非关税壁垒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85、外商直接投资选址因素分析86、国际游资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87、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运作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88、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因素分析89、信用证软条款的形式、危害及防范研究90、我国外贸代理制度的问题研究91、承运代理人在货物交付中的责任及对策研究92、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信用证欺诈问题分析93、中国音像制品盗版现象的分析与治理对策94、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制约与出路95、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研究96、发展循环经济的对外贸易政策研究97、国际贸易B2B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98、非关税措施创新发展的特征、原因及影响99、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100、浅析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
推荐访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贸易 经济
上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认识论文7篇
下一篇:法院队伍建设工作报告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