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中的人力资本支持的研究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业的首要任务。农业的提质增效关键是科技的应用与推广,拥有物联网技术的农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以物联网在渭南农业产业园推广中的人力资本支持作为研究对象,从物联网的优势和应用带来的效益,结合人力资本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出发,通过分析渭南市人力资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从而解决其农业物联网发展中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农业科技;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TN929.5;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1 农业物联网概述
1.1 农业物联网的概念
农业物联网是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园中,通过物联网技术,由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物联网络传输给计算机达到对农业各种情况监控处理的智能系统,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农业温室标准化生产监控、农业自动化滴灌、淡水养殖无线水质监测等具体应用。其技术原理就是利用大量的传感器节点进行分析汇总,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个节点采集的信息汇总,帮助农民及其研究者及时发现农作物生长的各个方面问题。
1.2 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的发展背景
物联网1999年诞生,2005年普及,2009年大发展,国内外普遍公认最早由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提出来的。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在中国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程度是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都不可比拟的。物联网从一个外来概念逐渐变成了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年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IBM希望“智慧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联网浪潮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园中,农业园区是农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型现代农业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农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可持续、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随着历史进程的变迁,科学技术性、制度创新性及效率与效益成为其不断更新的概念中的基本特征。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园中,使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向精细化生产模式转变,智能化监管和运作对动植物的培养达到实时监控和治理,使生产过程更加便捷有效,科学合理,降低了人工管理成本,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益。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可以使用户随时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参数、环境参数和视频资料并进行分析,科学调节温、湿、光、水气、氧等环境参数控制设备,为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同时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产量,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增加经济效益。据有关资料介绍,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生产成本可下降40%左右,产量可增加30%。
2 物联网在渭南农业园推广中已初具规模
渭南市是陕西关中东部的农业大市,是陕西省果蔬、粮食生产重地,近几年来形成了渭北优质葡萄产业,中早熟水果产业等布局合理、结构优良的产业带。目前在渭南地区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总数可达70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区7个,园区总面积达到9.87×107km2,新增标准设施农业面积1.33×108km2,涌现了华县蔬菜示范园、大荔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临渭渭北葡萄产业园等一批典型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将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农產品加工营销、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新型农村设施建设、小城镇发展集为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来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前进和建设,能够有力的推动农业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一部分农业园已经采取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而且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产值收入增幅较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的自动化采集和控制,确保了作物生产过程智能化,形成了走向智慧产业的必然趋势。
3 渭南市人力资本的现状及问题
3.1 农业科技人才缺乏
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精细化智慧农业转变的大背景下和集约式农作模式—农业园的推广下,渭南虽然作为一个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地,其湿地面积,农耕面积广大,但深入剖析其近几年从业人员数量、质量和结构水平方面的情况,其人力资本的积累总体处于低水平。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渭南常住人口中家庭户人口为497997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317459人,占常住人口的6.01%;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813207人,占15.38%;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587861人,占48.96%;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107817人,占20.96%(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总体高素质人口所占比例极小。而渭南市劳动力和农村经济的基本状况为,渭南市约有的540万人口中,农业总人口444.3万,占82.3%,农村劳动力有272.9万,其中169.2万为农业劳动力,占62%,而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都不高,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4.3%,小学文化程度占17.2%,高中文化程度占12.3%,中专文化程度占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36%,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农民缺乏接受农业教育的机会,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培训的只占12.3%左右,而没接受过技术教育培训的高达87.7% 。目前全市组织了1288名科技服务人员活动在乡间,且有22名是从西农大聘请过来的高层次的专家、学者。总的来说,渭南市虽然人口数量多,但真正高质量的人口数量却严重不足,虽然还存在人力资本存量过剩的情况,但相对高素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并不多。而且农业科技研发落后,推广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由于现在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愿意前往东南沿海一带发展,这种大量的人口流动,使得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东部城市有明显的差距,因此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使得人力资本的利用率和收益率变得较低。
3.2 农业科技投入资金不足
现阶段,农业产业园的推广存在着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较弱,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的状况。一方面,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人们大都关注技术本身的演进,而常常忽略或没有重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上的投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资,而财政投资受到财政收入的限制,由于政府的财政投资欠缺,加上农业科技的投资渠道不够广泛和多样,资金政策、融资渠道、筹资形式也都缺乏灵活性,造成了农业科技中技术推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资金额不足,限制了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渭南市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只有30%~40%,科技成果转化仅为35%左右,近年来渭南市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比例仅占农业GDP的0.5%。
3.3 农业人员观念落后
农业人员现在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观念落后问题。一种是人们对于现代农业湿地产业园和农业物联网技术还未有所真正了解。由于人们早已习惯了传统的粗放型农耕模式,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人们对于传统农业的认识根深蒂固,对于什么是现代化湿地农业产业园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思想上的保守固执,使得农民对于接受新思想新概念,感觉比较遥远,加之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且普遍素质较低,学历较低,思想认识不够跟的上时代,不能够及时的更新,因此如何让大众了解并接受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并学习应用之,还需要大量的宣传和教育普及。
学者于洪平提出人力资本优先投资的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重要,人力资本增长的贡献潜力大于物质资本增长的贡献,人力投资是一种最有价值、最基本的长效性生产性投资,所以应该优先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3.4 政府的支持政策不够健全
政府在针对解决农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的问题时,在教育普及和知识宣传方面的政策执行力度有所不足,没有对有关的教育法规、培训法规、就业法规、劳动法规进行完善,缺少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反不正当法规和劳动者社会保障法规的建设以促进劳动力市场公平、有效发展,从法制上保证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并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4 物联网技术推广中的人力资本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招揽农业科技人才
总体上,现有人才流动大,农业科技人员不足,可以利用企业和单位联合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通过创造优惠条件来吸引各方人才,留住人才,可以一方面培养,一方面从其他地方或领域引进专业人才,包括借用各大高校相关的博士、硕士和学者,建立强大的人才队伍,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实行后发地区的人力资本“借贷策略”,获得人力资本投入与转移中的“后发利益”。这样既可以节约实际投入成本,又能产生递增的人力资本扩散和带动效应。
4.2 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资
目前普遍农业人口素质不高,对于农业物联网,湿地农业产业园的推广形成很大的阻碍。政府应积极发挥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带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而且当人力资本投资中出现负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造成投资不足时,利用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弥补其投资不足,以消除市场调节中出现的种种缺陷。另外,财政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由于受财政收入的限制,所以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大集团、大企业在渭南投资,拓宽各种融资渠道,灵活融资形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调整收入分配机制,激励人力资本投资,发挥人力资本效率,充分调动农业园推广中的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湿地农业园建设做好一切铺垫。
4.3 实行企业和高校联合的专业化人才培养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不可能做到对广大农业从事者都进行专业化培养,这样既消耗巨大的成本,浪费物力财力,又得不偿失。所以根据二八定理,应当是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和投資使用到百分之二十的人员身上进行专业化培养,用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百分之八十的人力上进行宣传和教化。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投资,又能使农业从事者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充分提高湿地农业产业园区物联网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目前,政府已经采取了鼓励高校培养物联网技术人才的措施,实行校企对接,为湿地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样一方面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市场,另一方面,更能有效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农业产业园推广活动。
其次,普及扫盲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大教育力度,提升人口整体素质,有利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方便农业产业园的推广。建立“先培训后就业”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将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更有效的培养所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
另外,加大农业科技宣传力度和基础知识普及力度,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帮助人们认识新型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物联网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投入到该领域中来。并提高人们对人力资本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4.4 政府应出台更多相应政策并建立培训制度
湿地农业利用的是否合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开发湿地农业产业园中的人力资本这一巨大资源,对农业园的推广有着重大影响。而政府的政策对人力资本的作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政府管制过多,则不利于人力资本效用的发挥,政府实施鼓励政策,则对人力资本的收益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政府应发挥其在人力资本的主体作用,并带动社会对人力资本投资,创造优惠条件,吸引、吸纳各方人才。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负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造成投资不足,而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能弥补投资不足,消除市场调节造成的缺陷。
政府在对农业物联网的引用和推广上的投入,是改善当地农业人力资本的重要举措。以市场化方式为主导,政府政策为引领,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等多途径、多方式来培养农业物联网技术人才,使这项技术的发展具有庞大的技术人才支持。唯有如此,才能使渭南市湿地农业产业园呈现绿色、生态、低碳、循环的科学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志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园区的应用[J].农机科技推广,2012(2):48-49.
[2]彭燕.物联网在渭南市智慧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1):48-51.
[3]胡雷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人力资本积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4]胡锋.国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2):24-26.
[5]张彩侠,曹彬,杨新胜.浅议渭南市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3):69-72.
上一篇:常规鱼市场前景分析系列报道
下一篇:鱼塘增氧机自动控制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