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环境,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可以看出,环境对文明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同时,人类受大自然的启迪,创造出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也有很多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用来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无限馈赠,正如社会学派代表人物豪塞尔所说: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对生活的一种独特解释,它通过迂回的方式最终把人们引向现实。
【关键词】音乐;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一、环境对音乐作品的影响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古代文明渐行渐远,人们极力挽救这些遗产,却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袭和人们肆意妄为的破坏。很多古代建筑只留下残桓断壁,很多雕塑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袭,古代壁画慢慢失去昔日的色彩。然而,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只有音乐保存了鲜活的生命,带给人听觉享受的同时,还诉说着历史的变革。
豪塞尔说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一种发展到顶峰的艺术风格已经不再适合表现当下的时代精神时,一种风格的变革就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的确如此,音乐反映了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一种社会形态都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文化,作曲家用音符形象的描绘出当时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如20世纪的音乐变得神秘复杂,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一期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使得社会动荡,引起社会心理的剧变;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作曲家创新心切,创作了很多违背常理的音乐。上述可见,环境对于音乐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科技文明日渐发达,但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个发展与破坏共存的年代,人们也慢慢领会到了在大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这些外在因素都对音乐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自然环境方面,作曲家根据当前形势创作出了诸如《heal the world》《爱一滴水就是爱全世界》等环保类的歌曲,呼吁大家爱护地球。在人文环境方面,很多专家学者把一些民间音乐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为的也是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让音乐可持续发展下去。
如何让音乐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把这份任务传承下去,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为主,就其对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二、音乐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就目前各校的音乐教育来看,通常是以教授技能为主,对学生灌输与音乐相关的环境思想教育还远远不足,有些学生甚至认为音乐与环境没有任何关系,这些都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弊端。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技能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态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好的环境,优美的歌曲将离我们远去。
(一)不同环境中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
美好的环境总会使人心旷神怡,让人感到舒适、愉快,同时,还能激发人们的创作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作曲家在创作中也是如此,一些好的环境能够给予灵感,借此创作出许多优美的作品,让欣赏者身临其境,此类作品数不胜数。相反,在恶劣环境或条件下所创作出的作品,也让欣赏者变的躁动不安。
1.借景抒情
古今中外,有很多作曲家都以美好的景色为题进行创作,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创作这首作品时,他已经双耳失聪,甚至想到了轻生,当他走进这世外桃源,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时,有感而发,创作出这举世闻名的作品。相反,如果贝多芬走进一片废弃的庄园,水被污染,草木枯萎,没有虫叫鸟鸣,那这首著名的《田园交响曲》将不复存在。
我国古琴名曲《平沙落雁》已流传300余年,这部作品最早的版本记载于明崇祯时的《古音正宗》,里面对《平沙落雁》是这样描写的: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 当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作者借鸿鹄之志诉说自己内心忧天悯地的情怀。作曲家根据作者的心境创作出如此荡气回肠的乐曲,如果那时环境遭到破坏,风沙汹涌至不见天日,更别提鸿鹄翱翔,怕是作者也要“待字闺中”了。
此类作品比比皆是,如门德尔松的管弦乐序曲《赫布里德群岛》、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阿尔贝尼斯的钢琴组曲《伊比利亚》等国外作品,还有像《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渔舟唱晚》等名曲,也属此类作品。作曲家都是以所看到景色为动机,借此抒发自己的内心所想,这种作品能迅速把聆听者带到音乐中去,用耳朵“看”到美丽的景色,同时感受作曲家的心境。
2.战争带来的音乐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是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因素,可以说一部世界战争史就等同于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了解战争的历史就是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据史料记载,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出现了战争,到了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其规模性和破坏性是史无前例的,带给了人们无限的痛苦。战争使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引起心理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着作曲家,他们带着这种情绪所创作出来的音乐也显得异常扭曲,这种用音符所记录的战争,常常令人感到烦躁、恐惧、不安分。
20世纪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非常擅用“嘈杂”的作曲技法,如微分音划奏、在合唱中加入口哨声和咳嗽声等。《广岛受难者的哀歌》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作品主要为了纪念二战的死难者而创作,在这部音乐中,掺杂了警报声、飞机飞行的声音、轰炸的声音等等,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似人们在哭泣、在尖叫、在逃跑,给人一種恐慌不安的感觉。这部作品很形象的表现了广岛被轰炸时的场面,作曲家巧妙地运用各种乐器,给人带来震撼的听觉效果,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从这部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出,在环境被破坏的情况下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无法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反之,人们会躲避、排斥这种音乐,因为它总是给人带来不好的感受。诸如此类的音乐作品大有所在,尤其是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西方作曲家,他们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创作了大量让人难以接受的作品。
近几年,保护环境备受关注,各行各业都用自己的形式来表示自己对环境的热爱,很多作曲家也创作大量的歌曲来呼吁人们爱护环境,如:中国的艺术歌曲《鸟儿在风中歌唱》,流行歌曲《地球你好吗》《大地之歌》等等。这些作品不断冲击人们的心灵,呼吁世界和平,爱护人们共有的家园。
(二)环境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
民族民间音乐产生并流传于民间,主要受当地环境的影响所创作,主要表现民族的生活、劳动、风俗、宗教信仰等内容,每一种民族音乐都表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它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世界的音乐人类学家、民族音乐学家都在极力挖掘民族民间音乐,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世人宣传,尤其是近几十年,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对民间音乐进行摄影、录音,取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根据音乐文化的具体特征,结合人类学界、音乐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参考意见,现存的民族音乐按地区划分大概分为九种: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非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其中,每个地区还可以细分为更多更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每种民族民间音乐都尤其独特的体裁、调式、节奏、曲式、演奏方法及审美观等,这种独特的音乐文化,即使让一个外国人去听,也能轻松的辨别出这种音乐文化屬于哪里,正是这种独特才促成了多样化的音乐,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美。
1.民族民间音乐现状
随着物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变化,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不仅影响到日常生活,也渗透到各种文化领域。在音乐方方面,人们认为传统音乐“土得掉渣”,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甚至排斥。还觉得音乐与自然环境毫无关系可谈,肆意妄为的破坏自然环境,迫使一些少数民族逐渐瓦解,进而导致很多民族民间音乐濒临灭绝。面对这种现象,很多人类音乐学家和民族音乐学家开始把民间音乐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去申请,目的就是想要保护音乐文化不被灭绝,能够让其继续流传、发展。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做为国人,理应非常熟知,却不被青少年接受,会唱的更是寥寥无几。与此相同的还有其他剧种,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当地有名的戏剧是什么,荒谬至极。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人们总是觉得这些传统文化与自己无关,而更多的是在关注那些偶像明星何时开演唱会,何时出新专辑,正是这种想法和做法,才使得传统音乐濒临灭绝。
2.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的举措
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思想和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保护每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让其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有义务让每一代人了解熟知我们的传统音乐,让其可以稳固持续的发展。保护民族民间音乐,除了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采取其他的措施,让民族民间音乐有更好地发展和传承空间。
首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传播,如广播电视、电影音乐、网络信息等,这都是宣传传统音乐极佳的平台,通过这种手段,让人们慢慢接受并对其进行了解;其次,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播或灌输,做为传播文化知识的专门场所,学校可以通过专业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者产生影响,这种教育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无法比拟的,让学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把民族民间音乐不断传承下去;最后,让专业人士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改变和创新,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接受,比如,可以把一些传统音乐元素加入到流行乐曲中,即可以耳目一新,也让人们接受了传统音乐。
三、结语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来展现艺术的魅力,但它又不是孤立的,是和其他姊妹艺术紧紧相连的,缺其任何一项都可能土崩瓦解。同时,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这些关系都像食物链一样,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爱护环境,去了解环境与音乐的关系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优美的环境,我们所听到的音乐就失去了美的意境。爱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要维护音乐的生态平衡,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保护传统音乐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创新,迎合国际发展需求,让音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
[2]白玮.中国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刍议[J].文化学刊,2009 (4).
[3]李雅芬.音乐课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及构建策略[J].中国音乐教育,2005(8).
作者简介:卢杰(1987—),男,山东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朱金凤(1985—),女,山东人,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声乐表演及其教育方向。
上一篇:标签新闻
下一篇:以色列情报机构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