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部音乐创作的出现对和弦性和声发展的重要作用
素材不断变化出现,声部间此起彼伏的模仿,均建立在音程性和声的思维准则之中,加强了和弦化形态的表现。
弥散《Se la face ay pale》《苍白的脸》中,纵向上的和弦形式的结构均清晰明确,尽管此时并无“三和弦”理论,但这一类音程叠置形式,通过一些作曲家的实践,已形成一定格式的应用惯例,对和弦性和声的发展起了重要的铺垫与推动作用。如下图:
三声部伴随着对位,纵向结构均以音程式音程复叠组成,是“音程性和声”的延续,这一时期多声音乐虽将其同建立在纵向三度和弦结构,横向和弦连接基础上的和弦性和声思维方式相比本质性有所不同,但是纵向结构和横向进行都已有许多新的特点,和弦化形态逐步明朗。在杜费歌曲《Alma redemptoris mater》《救世主的仁慈母亲》谱例中纵向结构形态相当明确,“对位化和弦性”织体出现。班叔瓦的三声部创作中对三、六度音程的重视,不仅表现在纵向结构中,在横向的旋律进行上也已表现出这样一种形态:旋律常常成了”和弦”式的“分解”。
综上所述,在三声部音乐作品中,极大程度的展现了“和弦性”和声思维的扩展,通过三度音程的运用与巩固、三声部对位,和弦化形态慢慢的明朗起来,有利于和弦性和声的后期发展和规则性,丰富了当时音乐的表现效果。
上一篇:浅谈声乐演唱中的风格
下一篇:世界文学西文电子文献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