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插曲《音乐之声》的音乐特点
电影《音乐之声》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是一部音乐影片。笔者主要从歌曲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演唱风格、音乐与情境的融合四个方面分析介绍电影《音乐之声》歌曲的音乐特点,体现歌曲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百唱不厌的生命力。
一、电影《音乐之声》歌曲的创作背景
电影《音乐之声》的创作取材于奥地利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女玛利亚在一位退役海军上校家当家庭教师,由于其性格活泼开朗,热情奔放,深得孩子们的喜欢,因此成就了一段姻缘。由于看不惯纳粹的丑恶行为,不愿屈服于纳粹的统治,上校一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逃亡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他们纯洁的心灵和优美和谐的声音感人至深。电影《音乐之声》是由它的同名音乐剧《音乐之声》改编而成的。1965年福克斯公司拍的电影版《音乐之声》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数百万观众的喜爱,并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及最佳女主角等五项提名,被称为是“电影中之完美精品”,在美国一直常映不衰。词曲作家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在本片中作了较大改动添加了多首新的歌曲,影片中歌曲的旋律丰富多变,深受观众喜爱。曲作家罗杰斯著有1000多首歌曲和十几部歌剧,在复杂的节奏中寻求和谐是他在作曲中的追求和目标,其特点就是旋律简单而优美,简单中又不乏高度的技巧。电影《音乐之声》就是他这种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
由于影片《音乐之声》的拍摄点是在欧洲的奥地利及阿尔卑斯山,因此本片的音乐创作加入了一些具有奥地利民间音乐风格及欧洲音乐色彩的元素。整部影片以音乐贯穿,用音乐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坚信祖国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影片中有多首歌曲,如表达玛利亚亲近、热爱大自然的《音乐之声》,自由、欢快的《孤独的牧羊人》,表达对祖国和家乡的忠诚和眷恋的《雪绒花》以及幽默搞笑的《哆来咪》等,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歌曲的民族色彩和乡村风情都为这部影片增添了不同的音乐色彩,其优美的旋律早已随着影片传唱世界各地,广大中国观众也耳熟能详。
二、歌曲的旋律特点
(一)具有奥地利民歌特点
萨尔茨堡是影片拍摄时场景的主要采集点,玛利亚是现实存在的人物,曲作家罗杰斯根据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配上具有奥地利民歌风格的音乐旋律,达到了人、声的和谐统一。奥地利曾经被德国侵占,是德国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地理上的原因,影片歌曲的风格也较丰富多彩。总的来说,奥地利音乐比较强调音乐的感官性,节奏活跃,情感丰富,曲风热情、奔放,歌曲中充满了对幸福、和平的渴望和追求。
1、采用“约德尔”唱法
“约德尔”一词的原意是,交换使用胸腔声和头腔声。这种唱法及其歌曲最早产生于阿尔卑斯山北麓的瑞士德语地区,后来传播到全瑞士和奥地利以及德国南部,是欧洲民间音乐的一种。传统阿尔卑斯地区的村民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牛群,也用歌词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情人传达各种信息。久而久之,这种呼喊就发展成为“约德尔”唱法。(王耀华,王州,世界民族音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4)“约德尔”曲调较活泼、激昂,主要以演唱中高、低音区真假声快速的交替为特色,在歌曲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常常加入一些不含语意的衬字乐句或段落,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经常进行即兴的加花修饰,尽情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如:《孤独的牧羊人》,此曲在《音乐之声》中是一个木偶剧音乐,E大调,大调色彩的旋律使歌曲显得明朗、欢快、跳跃、轻松、幽默。曲子中多次使用了大跳和八度(5 5),演唱过程中真假声不断地交替转换,牧羊人以歌唱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愉快和对女孩的爱意,这些都是“约德尔”唱法特点的体现。
2、采用分节歌的结构特点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玛利亚为了让孩子们感到安心,减少对闪电和雷声的恐惧,给他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而后编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曲的歌词运用了诗歌的形式,每句的最后一字都采用了押韵的写作手法。简单、富有童趣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体现了分节歌的特点。如:《我心爱的一切》。
在这首歌曲中,词作家很好的抓住了孩童的心理特征,通过让孩子们想象一些可爱的和美好的事物来放松他们惶恐不安的心情,同时又采用了诗歌的形式,每一乐句歌词的字数相同、对称,最后一字押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整首曲子听起来既欢快又抒情。
(二)歌曲的节奏与节拍
音乐剧大师通过对影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影片内容的理解,为本片谱写了一首首富有不同感情色彩的音乐作品。为了表现不同情境下人物的性格特征,歌曲的风格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它的旋律及节奏、节拍上。
1、节拍
欧洲歌曲大部分采用的是均分节拍,如:2/4、3/4、4/4,即每小节的拍数相同,强弱关系一致。曲作家罗杰斯大师在为本片谱曲时也是如此,大部分采用了这种均分节拍。总的来说,2/4拍的歌曲旋律欢快、活泼、热情,3/4和4/4的歌曲旋律抒情、优美,4/4的歌曲在听觉上还会有一种宽广、辽阔的感觉,比较豪放,如《攀山越岭》。
《攀山越岭》是一首C大调歌曲,因为其音乐背景的拍摄点是在阿尔卑斯山,风景优美,雄伟的山脉和碧波粼粼的河流给人一种宽广辽阔的感觉,这里使用四四拍的旋律谱曲,巧妙地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2、节奏
影片中歌曲的节奏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有缓有急,就如它的节拍一样,具有多样性。如:《孤独的牧羊人》。
这首曲子基本上运用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这三种节奏型,这几种节奏型在歌曲中不断交替出现,其中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居多。曲子的节奏较快,八度音之间的不断交替转换及十六分音符的频繁出现使得整首曲子的强弱对比明显、突出,富于舞蹈性节奏特点,适合木偶剧的表演。
歌曲《哆来咪》与《孤独的牧羊人》的节奏明显不同,由于节奏的差异其演唱的感觉也有所不同。
《哆来咪》是一首C大调歌曲,演唱时比较轻快、活泼,谱例上这四小节的节奏型在整首歌曲中不断交替出现,主要以附点节奏为主。其附点节奏强调了“Do、Re、Me、Fa、So、La、Ti”七个音符,让孩子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记住它们,歌曲富于律动感,给人一种不同的听觉享受。影片中歌曲的节奏都各具特色,不同的节奏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及丰富的情感。
三、歌曲的演唱风格
(一)采用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
乡村音乐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是受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乡村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受性别和年龄限制,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把吉他,歌手便可以尽情抒发他们心中的快乐和忧愁。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还包括爱情婚姻生活、宗教信仰、对乡土的热爱和眷恋以及他们生活中最普通也最感人的经历等。家中、教堂和集市是他们演出的常用场所。影片中《雪绒花》就采用了这种演唱风格。
《雪绒花》这首抒情的爱国歌曲在影片中共出现两次,一次是在上校家中,一次是在奥地利民谣节的舞台,冯·特拉普上校拿着吉他一边弹奏一边演唱,极具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歌曲为大调式,中速,从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主人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祝福及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为我祖国祝福吧”表达了人们坚信祖国必胜,渴望和平,反战争的爱国情怀。
(二)采用浪漫主义音乐的演唱风格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的主观情感表达,抒情性的形象在作品中占主要地位,其内容大多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偏重于幻想性的题材和着意抒发内心的感受。”(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2)它与古典主义音乐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它带有个性的东西比较多;重视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通过客观的抒情性题材,用音乐表现手法描写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反映其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抒发心中的情感;浪漫主义音乐追求个性化,经常运用一些民间音乐素材,和声也较为丰富,这也使得它的音乐更具民族特色和新鲜感,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较常使用转调。如:《十六到十七岁》。
这是一首降A大调的歌曲,上述谱例内容只是歌曲的一部分,由男女合唱,歌曲的第二段丽莎演唱时使用了转调,转为降D大调,其情感方面有明显的变化,表现出男孩和女孩对青春生活的不同态度,转调使听者有一种内心情感的转折和变化,使歌曲听起来更有韵味,耐人寻思。者通过丽莎的那种对青春生活的渴望,又想到以后生活中会出现种种问题而胆怯的两种不同的情感色彩的描写,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影片中罗尔夫和丽莎演唱这首歌时,舞蹈和音乐的美妙结合,轻松自由的歌唱氛围反映了他们对未来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抒发了他们各自心中爱的情感和追求,同时也把浪漫主义这一风格的音乐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音乐与情境的巧妙融合
电影《音乐之声》中最拨动人心弦的是它把音乐、风景和故事情节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歌舞、谈情说爱为主题的旧框架,而用音乐准确的表达了各种人物的个性特征,用音乐把故事情节表现得更加真实、动人、丰满。
(一)音乐创造完美家庭
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特拉普上校和玛利亚一开始展现的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拉普上校威严,性格冷漠、古板,用训练士兵的方法来教育他的孩子;玛丽亚的性格活泼、开朗、有着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乐观态度,她总是喜欢用歌声来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在上校家做家庭教师时,她选择用歌声打动孩子们,用爱去感化孩子,孩子们的童心在温馨照耀下终于由娇气、顽皮、喜欢恶作剧的“小士兵”变成了一个个聪明活泼、对未来有着美好理想,甚至对爱情充满无限遐想、可爱的孩子。就这样特拉普上校家由一个只有纪律、木讷的家庭慢慢变成了一个充满歌声、欢乐和爱的大家庭。
这种家庭模式的转变是与音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玛利亚的歌声改变了孩子们,让孩子们对她有了更多的信任和依赖。为了唤起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玛利亚用歌声表达了生活的美好,如《哆来咪》,这是玛丽亚教孩子们唱的第一首歌曲,也是玛利亚和孩子们在心灵上的第一次靠近,歌曲的旋律流畅,节奏活泼,内容积极向上,歌词“Do是一只小母鹿,Re是金色的阳光,Me是称呼我自己,Fa是向着远方……”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是孩子们对音乐的第一次认知,这首歌不仅激起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也使他们对玛利亚有了好感,彼此关系拉近了一大步。歌曲《音乐之声》主要表达了玛丽亚对音乐、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热爱的情感。它被反复提起,强化了人物的善良性格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特别是玛丽亚把这首歌教给了孩子们,引导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正是这纯真、美妙、动人的歌声打开了与玛丽亚性格截然不同的特拉普上校自我封闭之心。他从一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对孩子呵护倍至的好父亲,这首歌曲改变了整个家庭的生活模式,让大人和孩子的关系更加亲密,也让生活变得更加温馨。《雪绒花》这首歌曲是父亲性格转变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第一次为孩子们演唱时,严肃的父亲由冷漠转而动情,内柔外刚的性格特征及慈父的形象在演唱中慢慢展现出来,这首歌曲拉近了他和孩子们的关系,彼此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上校和士兵的关系,而是真正的父子、父女关系,特拉普上校开始关心起孩子们的成长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脸上有了父亲的慈祥和笑容,家庭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音乐把玛利亚、特拉普上校和孩子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音乐也让特拉普上校和玛利亚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在这个家庭里没有暴力,没有争吵,只有欢乐、和谐和音乐,是音乐缔造了这个完美而带有幻想性的家庭。
(二)音乐与风景的相互交融
影片的另一成功之处就是它的所有场景都是实地拍摄,通过直升机从高处以大远景摇摄萨尔茨堡和阿尔卑斯山全景,然后纵横运动、急剧下降,一直“推”成人物特写或近景。它把对白、风景和音乐巧妙融合,并赋予音乐具像的美感,让音乐充分参与创作、强化主题、衬托人物,把人物、情节与环境、气氛巧妙的融合,诗情画意中又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影片中的很多歌曲已被人们广为传唱,如《哆来咪》《雪绒花》等,特别是玛利亚教孩子们唱的第一首歌《哆来咪》,“Do是一只小母鹿,Re是金色的阳光,Me是称呼我自己,Fa是向着远方”,场景全部设在阿尔卑斯山上,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自由的向往,当唱到与生活中的事物有关的内容时,“So是穿针又引线,La是紧紧跟着So,Ti是茶点和面包”,拍摄点又转到了市中心大桥上,人群集中的地方,欢快的旋律配上热闹、有趣的都市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这首歌曲,影片中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与它周围的环境、背景紧紧联系在一起,达到音乐与风景相互交融。由于其场面转换与音乐节奏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声画蒙太奇的经典。影片的开始和结束都是以大自然为主线,首尾呼应、耐人寻味、寓意深长。
(三)音乐交织的矛盾冲突
影片中另一大创新点就是用音乐表达对人物、事件的反抗和不满,影片中的歌曲都是根据故事发展情节所需精心编写的,每一首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是与故事发展相吻合的。影片中高明的交织了两对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场面:其一是男女主人公性格冲突发展到顶点后急转而下的场面;其二就是特拉普上校一家在民谣节上与观众告别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发生在上校外出归来时,看到孩子们从有秩序、有纪律的水兵变成了一群野孩子,心直口快的玛利亚不仅不思反省,还振振有词地数落他不了解、不关心孩子,上校迫不得已命令玛利亚立刻返回修道院;就在他们为教育孩子的方法持不同观点而大声争吵,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时,客厅里飘出了孩子们优美和谐、纯净动人的歌声,上校身不由己地向歌声飘来的地方走去,此时他逐渐明白了玛利亚的用心,主动承认了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并请求她继续做孩子们的家庭教师。玛利亚用音乐教育孩子,使孩子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用音乐宣泄了对上校教育方式的不满,用音乐感动了上校,用她赤诚的心感化了上校。
第二个场面是在奥地利民谣节上,特拉普上校一家与观众告别时,也正是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时期,特拉普上校一家用《雪绒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歌声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听众,广场上空一直被这优美的歌声所萦绕,“雪绒花,雪绒花,每天清晨迎接我……雪绒花,为我祖国祝福吧!”歌词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时,也向法西斯发出了示威和反抗,表达了人们对侵略者的不满和顽强不屈的爱国精神!
这两对矛盾冲突都是通过音乐来表现的,音乐把这两对矛盾表现得既模糊又明了,运用歌声来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体现了矛盾冲突发展中音乐的关键性作用。影片充分调动视听功能,利用声音和画面巧妙地将这两对矛盾交融,穿插自然、合理,富有震撼力。
这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著名影片《音乐之声》,在美国一直常映不衰,影片中的歌曲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唱,正是因为它加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影片中的每一首歌曲都表达了不同的内心情感,希望人们能拥有《雪绒花》般的爱国情怀,希望人们能拥有《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般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上一篇:基努文化空间
下一篇:浅谈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